焦炭反应性(CRl)和反应后强度(CSR)及焦炭耐碱性的实验研究

焦炭反应性(CRl)和反应后强度(CSR)及焦炭耐碱性的实验研究

一、焦炭反应性(CRl)及反应后强度(CSR)和焦炭抗碱性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艳[1](2021)在《临涣焦化炼焦配煤方案优化及其工程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炭是冶金行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原料,在高炉炼铁时发挥材料骨架、增炭剂、还原剂、发热剂的作用,焦炭中的硫份、灰分和强度等直接影响冶金产品的质量。本论文主要阐述了临涣焦化自建厂以来在配煤炼焦技术方面所做的探索和改进。早期主要利用传统配煤技术即利用煤质的工业分析和粘结性指标来指导配煤,期间为降低配煤成本,尝试将生产过程产生的低价除尘灰、焦粉代替瘦煤回配至配合煤中进行炼焦,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同时,降本增效成果显着;随着煤岩学指标的应用不断得到深化,开始利用煤岩学理论指导配煤,结合小焦炉实验,着手建立了常用煤种的工业分析、工艺分析及煤岩等指标数据库,结合配合煤的常用技术指标,再利用配合煤镜质组反射率的加和性,根据单种煤镜质组数据,按照理想镜质组分布图在原有的配煤方案上进行优化,调整相应的单种煤比例或者煤种,在确保同等焦炭质量的基础上计算相应的配合煤成本,选择成本最低的配煤方案投入生产,同时煤岩分析技术可有效的甄别混煤,保证了配合煤质量的稳定;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煤焦指标自动化检测设备的开发应用,提高了实验效率,便于建立海量数据库,从而形成智能配煤系统软件对焦炭质量进行智能预测和对配煤方案进行优化成为可能,2019年,在公司原有数据库及配煤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煤灰成分、成煤期及煤岩组分等32个参数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大小并进行定量分析,应用多元矩阵方法,实现了配煤方案全方位智能优化,结果表明,通过使用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优化配煤方案,使临涣焦化的配煤技术走到了行业前列,生产成本不断降低,2012年起,利用生产过程产生的低价焦粉、除尘灰按不高于1%比例代替山西瘦煤或临涣瘦煤进行配煤,每年降低配煤成本约900万元。2016年起,利用煤岩分析结果优化配煤方案,年降低配煤成本近3000万元;2019年6月,利用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优化配煤方案,年降低配煤成本5000余万元。

昝日安[2](2020)在《碱金属负载方式对焦炭冶金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迄今为止,焦炭作为高炉骨架的作用仍无法被取代,高炉强化冶炼对焦炭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炉内碱金属和炼焦煤中碱金属会影响焦炭质量,降低其强度,使骨架作用减弱,进而影响高炉生产。因此本文采用气相吸附法及内配碱金属炼焦法,结合XRD、SEM等手段,系统探究外来及内生(添加碱金属碳酸盐炼焦)碱金属对焦炭冶金性能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气相吸附实验中,碱金属钾主要以游离态、硅酸盐及碳化物的形式吸附在焦碳表面及孔壁中。碱金属钠主要以游离态存在于焦炭表面。内配碱金属炼焦法制得的焦炭样品中,钾和钠在炼焦过程中不断与灰分中的硅和铝结合。在此类成品焦炭中,碱金属大部分以不溶性硅铝酸盐的形式存在。第二,根据吸附实验发现,碱金属钾自身易与焦炭形成层间化合物,导致部分焦炭发生逐层剥落,粒度减小,最大下降幅度约为48.9%,因此碱金属钾自身对焦炭具有一定的侵蚀作用。而钠很难与碳层形成层间化合物,故钠自身对焦炭没有明显的侵蚀作用。随后对在不同碱金属浓度下吸附的焦炭依据国标进行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检测,结果显示随着碱金属浓度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焦炭反应性显着增加,反应后强度下降不明显。第三,在不同温度,相同CO2气氛条件下,对内配碱金属炼焦法制得的含钾焦炭样品进行热抗压强度实验,结果表明同一钾含量下,随着目标温度的升高,焦炭热抗压强度逐渐下降,且温度超过1100℃时,下降幅度变大;同一温度下,随着钾含量的增加,焦炭热抗压强度下降,但超过1100℃时下降幅度明显低于由温度引起的强度下降。随后在1100℃下对不同内生碱金属钠含量的焦炭进行热抗压强度实验,发现随着焦炭内碱金属钠含量的增加,焦炭热抗压强度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远小于碱金属钾对焦炭热抗压强度的影响。

张小明,马超,李东涛,郭德英[3](2019)在《延长碳化时间对焦炭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研究延长碳化时间对焦炭质量的影响,通过对焦炭块度、冷热强度和气孔率等指标进行宏观分析,并且从焦炭显微结构微观角度分析延长碳化时间对焦炭内部结构的改变。结果表明,随着碳化时间的延长,焦炭中的镶嵌组织逐渐增多,光学组织之间有很好的结合性,减少了裂纹的发生,阻止了裂纹的延展;焦炭的块度大幅提高,冷热性能均有所改善,孔径和气孔率都有所降低,焦炭的反应性降低。

孙义平[4](2019)在《加大西部煤配比制备焦炭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运用煤的岩相技术对煤种进行显微结构研究,通过煤的岩相分析技术自动模拟配煤。在煤的岩相分析中,煤的镜质组反射率是判断炼焦煤煤化程度的首要指标,其中主要运用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进行分析。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由一定数量的单个测定点的反射率数据组合而成,单一煤种的反射率分布图通常显示为单峰且正态分布,混合煤的反射率分布图通常呈现出多个峰值,根据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的上述特征,从而能够区分出煤料是否由单一煤种组成,同时,利用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还可以指导配煤生产,优化配煤方案。本文按照实际生产的配煤方案将木里等西部煤配比提高到80%左右,经过煤的岩相分析技术模拟配煤,依据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和参数,筛选出部分合理方案,再对这些方案进行20kg实验焦炉配煤炼焦试验,研究新配比的配合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等各项性能。依据20kg实验焦炉的试验情况,开展工业性试验研究,主要内容是采用干熄焦进行综合性能研究,包括焦炭的工业分析、冷态强度、热态强度、焦炭气孔和光学组织等方面对比研究。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对选定的四个工业配煤方案进行对比评价:方案1(西部煤配比76%)的焦炭质量最差,方案2(西部煤配比81%)的焦炭生产成本最低,方案3(西部煤配比80%)的焦炭灰分和硫分最低,方案4(西部煤配比75%)的焦炭强度最好。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四种配煤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方案4是最优的配煤方案。工业性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达到了降灰降硫的目的。特别是焦炭灰分显着降低,提高了焦炭质量,改善了焦炭强度。另外,还研究了工业性试验焦炭和日常生产焦炭之间质量差异性,在焦炭强度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焦炭的灰分和硫分有所降低,炼焦成本降低。在降灰降硫降成本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效益显着,按内部价结算半年降低成本约2544万元。充分表明加大西部煤种配煤比应用研究有效地降低了焦炭生产成本,为包钢降低生产成本做出了贡献。

朱荣锦[5](2019)在《温度/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结构及性能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炉大型化、喷煤比提升及原、燃料质量不断下降,原、燃料中的碱金属元素不断增多,造成碱金属在高炉中循环富集,对高炉的破坏作用增强,碱金属对高炉冶炼的危害日渐受到重视。碱金属的循环富集不仅会对高炉的炉衬产生严重的侵蚀,而且使得高炉料柱透气性恶化。同时,焦炭作为高炉炼铁最重要的燃料之一也会受到碱金属的危害。碱金属在高炉上升过程中会渗透到焦炭内部,催化焦炭气化反应,对焦炭粒度、气化反应性及强度等冶金性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碱金属对焦炭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而焦炭宏观性质只是焦炭内部光学组织组成的一种外在表现,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碱金属对焦炭不同光学组织溶损行为的影响。此外,在高炉下部高温区内,碳素溶损反应程度较低,热应力是焦炭劣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焦炭粉化,不但严重影响焦炭的强度,而且不利于高炉顺行。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热处理对焦炭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首先,将硅钼炉升温至不同目标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采用机械筛分、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N2吸附仪及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技术分析了经历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焦炭的粒度分布、孔隙结构、微晶结构、矿物质转变特征及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大颗粒焦炭所占百分比降低,小颗粒焦炭所占百分比增加,焦炭细化严重;同时,小孔相互连通形成大孔,且有明显裂纹产生,焦炭孔隙率增大,孔的平均面积增加;此外,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焦炭中碳堆积高度Lc和微晶尺寸La都明显升高,碳层间距d002降低,石墨化程度增加,大芳香环结构先增加后逐渐达到饱和状态且C-C含量增加,焦炭抗压强度下降。其次,采用“浸渍吸附法”将碱金属碳酸盐渗入到焦炭内部。使用新日铁开发的NSC方法测定了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的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的影响,并对焦炭粉化情况进行统计;使用XRD研究了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微晶结构的影响;使用SEM-EDS分析了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微观结构的影响。此外,使用偏光显微镜统计焦炭光学组织含量。研究发现:碱金属碳酸盐能使焦炭的CRI增加,CSR下降,从而造成粉化现象,且随着碱金属碳酸盐浓度的升高,焦炭的粉化率则会越大;碱金属碳酸盐会使碳堆积高度(Lc)和碳层间距(d002)增大;通过对焦炭矿物质分析发现,在气化过程中由于碱金属碳酸盐的存在,生成膨胀性矿物霞石和钾霞石,加强了对焦炭性能的破坏;此外,碱金属碳酸盐对各向异性组织的气化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对各向同性组织的气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后,通过热力学计算、热重实验及建模研究了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气化催化的动力学规律及机理。结果表明,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气化有明显的催化作用,碳酸钾对焦炭气化反应催化作用比碳酸钠对焦炭气化反应催化明显,碳酸钠和碳酸钾均能有效降低焦炭气化反应的初始温度,剧烈反应温度和终了温度,且随着碱金属碳酸盐含量的增加,焦炭气化反应的转化率提高,最大反应速率增加。焦炭气化过程在碱金属碳酸盐含量较低时,主要受一级反应控制,碱金属碳酸盐含量高时则受二级反应控制。添加碱金属碳酸盐可降低焦炭气化反应活化能,从而催化焦炭气化反应,且碳酸钾的作用效果要高于碳酸钠。

俞书才[6](2017)在《碱金属条件下焦炭与水蒸汽气化反应的研究》文中指出高炉工序是钢铁企业主要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大户,而CO2对大自然的危害严重。为了减少CO2的排放量,高炉炼铁新工艺多采用喷吹焦炉煤气、塑料和天然气等含氢燃料,含氢燃料在高炉中裂解会产生大量氢气,氢气还原铁矿石生成大量水蒸汽,必然会使焦炭的溶损加速,同时高炉中存在大量循环富集的碱金属,碱金属进一步加速焦炭的溶损,使得高炉中的焦炭质量受到极大挑战。为了解碱金属对焦炭与水蒸汽反应的影响,以及其对焦炭质量劣化的规律,本实验主要采用自制气-固反应装置研究了经不同浓度K2CO3溶液、Na2CO3溶液处理后的焦炭与水蒸汽的溶损反应和深层反应,分析了反应过程的控制环节;测定了焦炭不同径向上的体积密度变化;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焦炭气孔微观结构的变化,并与CO2的反应进行比较,得到了以下结论:(1)K2CO3、Na2CO3加速了焦炭与水蒸汽、CO2的气化速率,提高了反应性,使得焦炭劣化加重。K2CO3溶液浓度分别为2%、4%和6%时,焦炭与水蒸汽的CRI分别比原焦增加5.86%、14.52%和19.59%,与CO2的CRI分别比原焦增加13.13%、23.05%和27.94%;Na2CO3溶液浓度分别为2%、4%和6%时,焦炭与水蒸汽的CRI分别与原焦增加8.70%、14.35%和17.20%,焦炭与CO2的CRI分别比原焦增加12.15%、23.17%和30.15%。K2CO3、Na2CO3浓度越高,焦炭反应后越易粉化,产生更多粒度小于5 mm的粉焦,焦炭反应后强度降低;K2CO3、Na2CO3浓度相同时,K2CO3、Na2CO3对焦炭与水蒸汽的催化效果低于与CO2的反应。(2)分析了经浓度为26%的K2CO3溶液、Na2CO3溶液处理后的焦炭在1100°C与水蒸汽、CO2溶损过程的控制环节,发现焦炭与水蒸汽、CO2的反应过程主要受界面反应控制,K2CO3、Na2CO3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当溶液浓度为2%时,经K2CO3溶液、Na2CO3处理后的焦炭与水蒸汽的活化能Ea分别降低了12.7 k J/mol和9.26 k J/mol。(3)K2CO3、Na2CO3增加了焦炭在表面的反应程度,焦炭表面结构破坏严重,气孔壁变的疏松,粉化严重,气孔坍塌厉害,而焦炭内部反应减少;K2CO3溶液、Na2CO3溶液浓度相同时,焦炭与水蒸汽的反应相比与CO2在内部更少,小气孔和中孔增多,未见大孔和串孔现象。

郑朋超,张建良,刘征建,陈艳波[7](2017)在《碱金属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通过模拟高炉内焦炭同时受钾和钠蒸汽影响的实际情况,得到在钾和钠不同比例条件下焦炭结构和热性能(CRI、CSR)的变化。结果表明,碱金属的比例达到3%时,就会破坏焦炭结构,而且随着钾蒸汽比例的提高,焦炭粉末也会增多,这表明钾蒸汽对焦炭结构造成了巨大破坏。当钾和钠的质量比为3︰7时,焦炭的反应性(CRI)达到最高,反应后强度(CSR)达到最低。通过扫描电镜和能量光谱仪观察发现,焦炭基体和矿物质中均存在钾和钠;通过X射线衍射检测发现,焦炭和碱金属蒸汽发生反应生成了霞石,霞石中钾和钠的含量取决于碱金属蒸汽中两者的比例。

王杰[8](2017)在《锌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催化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焦炭在高炉冶炼过程中起着发热剂、还原剂、渗碳剂和料柱骨架等作用,是高炉生产无法替代的核心燃料。焦炭在高炉行程中由于机械破坏、热应力、溶损反应和渣铁侵蚀等其强度和粒度都在下降,且焦炭溶损反应是导致其在高炉中下部碎裂和粉化的主要原因。锌在高炉内的循环富集及对高炉焦炭的危害已逐步得到证实,但其对焦炭热态性能劣化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采用液相吸附法研究锌在高温下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影响机理,通过主曲线拟合法探究锌对焦炭气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及参数的影响规律,并结合XRD、BET、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多维度分析了富锌反应后焦炭微晶结构、孔结构、显微结构和光学组织的演变特征。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结论:首先,焦炭反应性研究发现锌吸附于焦炭上对焦炭的气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但不同温度下催化效果差异较大。采用多浓度梯度定量解析富锌量和催化作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锌吸附量增多,催化作用加强,但加强的幅度会减小,且在Zn吸附量达到1.17%后,反应性随锌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并不明显,焦炭的催化作用可能存在极限值。其次,采用非等温方法研究了锌对焦炭气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反应,锌对焦炭气化反应的影响规律一致,即随着富锌量的增加,焦炭气化反应逐渐向低温区移动,气化反应的剧烈程度增加,气化反应时间提前。采用主曲线拟合法分析了吸附锌前后焦炭气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函数,结果表明富锌后焦炭气化反应过程满足核收缩模型,并采用等转化率法验证了曲线拟合法选用机理函数的准确性。通过模型拟合方法得到的动力学参数发现,随着锌吸附量的增多,焦炭的表观活化能明显降低,但指前因子也逐渐减小,表明在锌对焦炭气化反应催化中存在着动力学补偿效应。再次,本文从多个维度探究锌对焦炭溶损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锌对焦炭溶损反应催化作用的本质是锌对焦炭碳结构的催化具有选择性,使原本反应活性较低的各向异性的反应性增大。与此同时,碳基质的加速消耗使得焦炭微孔中大量的封闭孔被打开,孔壁的坍塌使得部分微孔合并连通,从而为锌蒸汽、CO2向焦炭内部的扩散和碳基质与CO2的接触提供有利条件,反应被进一步加剧。并且更为剧烈的宏观孔连通使得焦炭孔壁变薄,孔径不均匀度增大,焦炭内部犹如一个超级贯穿孔,形成较多裂纹和蜂窝状洞室,焦炭强度大幅降低。最后,锌的催化机理可用电子循环接受理论来解释,且通过Materials studio软件的计算证明了电子循环接受理论在锌对焦炭气化反应催化的适用性,即锌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催化作用主要归因于锌促进了电子的转移,加速了酮基的分解。此外,在锌的存在体系下酮基分解所需的能量降低,酮基更容易分解,从而增大了焦炭的反应活性。

刘威[9](2017)在《碱金属及锌对铁焦气化反应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炭作为高炉料柱的骨架,对高炉冶炼非常重要。高反应性铁焦是将铁矿石和配煤事先破碎、按比例混合后,在高温下炭化而得到的一种新型焦炭,在干馏的过程中Fe2O3被逐级还原成Fe;高炉部分使用铁焦后,可以提高矿石的还原效率,同时大幅度削减CO2的排放。近年来,关于高反应性铁焦的研究逐渐变多,而碱金属和锌在高炉内的循环富集会造成铁焦强度变差,这对高炉顺行有负面影响,本文围绕碱金属和锌对铁焦气化反应的影响开展了研究。铁焦试样是将配合煤和铁矿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在武汉科技大学实验焦炉中炼制而得,采用浸泡法向铁焦中添加K和Zn,用热重天平和气体分析仪研究了铁焦在几个不同温度下的失重和废气成分随时间的变化,基于未反应核模型分析了铁焦的气化反应动力学,确定了铁焦的气化开始温度。结果表明:K和Zn对铁焦的气化反应均有催化作用,Zn降低气化开始温度的作用没有K那样强烈;在添加K的条件下,普通焦炭和铁焦的粒焦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之间均有良好的直线关系,但幅度不同,即粒焦反应性每增加1%,普通焦炭的反应后强度降低约1.42%,铁焦的反应后强度降低约1.50%;在添加Zn的条件下,铁焦的粒焦反应性每增加1%,对应的反应后强度降低约1.09%。此外,在低温下K降低铁焦气化反应内扩散阻力的作用很明显,内扩散活化能减小很多,而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相对较弱;与普通焦炭不同,增碱铁焦的气化反应的控制环节不受反应温度和反应率的影响,始终为内扩散和化学反应混合控制。锌对铁焦的催化作用表现为提高了与CO2气化反应速率k+,降低了反应活化能Ea,降低了反应速率对温度的依赖性,使反应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所以反应开始温度降低了。

李鹏[10](2016)在《高反应性铁焦的性能及其在高炉中应用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炼铁工艺中高炉炼铁仍然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但随着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了自然资源、能源供给等问题的制约。高炉对优质煤资源的严重依赖是其主要问题之一,按照2009年的消耗速度,中国的主焦煤和肥煤资源在50年内将消耗殆尽。此外,我国高炉的能耗水平仍然偏高,以2010年为例,与欧洲高炉相比,我国高炉的平均燃料比和焦比分别高出50kg/t和10kg/t以上,这不仅消耗了更多的煤资源,也导致了更多的CO2排放,造成环境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煤资源,降低高炉的能耗和CO2的排放成为了钢铁业最关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对用添加有铁矿石的配合煤混合炼制的新型炉料铁焦进行了研究。采用武汉平煤武钢联合焦化公司的配合煤探究了铁矿石种类和炼焦工艺对铁焦质量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铁焦的反应性,测定了它们的气化反应开始温度;试验研究了铁焦与矿石混装对矿石还原性和炉料熔滴性能的影响;对铁焦和铁矿石在高炉内的反应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并使用高炉一维数学模型对在高炉内使用铁焦的效果进行了预测,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以加拿大精矿粉、澳大利亚FMG粉、鄂西高磷铁矿粉与武汉平煤武钢联合焦化公司的配合煤为原料炼制了铁焦,发现在炼焦过程中,配煤中的铁矿石大部分被还原为金属铁,而且铁矿石配比越多,矿石的金属化率越高;炼制的铁焦与不加铁矿石时比较,相对密度增大,冷强度下降,反应性明显增大,反应后强度降低,而这三种铁矿石中加拿大矿对焦炭冷强度与热性质的不利影响最小,是本文条件下最合适的炼制铁焦的原料;以家拿大精矿粉为例,发现炼焦原料中矿石配比不宜超过15%,而炼焦最佳工艺条件为:堆密度1.0t/m3,焖炉时间150min,矿石粒度<0.2mm。(2)研究了铁焦的反应性并测定它们的气化反应开始温度,结果表明:铁焦中的金属铁有利于加快气化反应的进行,且金属铁含量越高,铁焦反应性越好;焦炭气化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提高,铁焦的反应速度加快,反应率提高;采用了Fact Sage软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证实了试验中观察到的反应初期铁焦重量不减反增的现象是因为发生了金属铁被CO2氧化的反应;金属铁可以促进焦炭在较低温度下开始气化,而且金属铁含量越高,铁焦的气化反应开始温度越低。(3)研究了铁焦与矿石混装对矿石还原性和炉料熔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焦与矿石混装增加了反应气体的还原势,使还原反应的驱动力提高,有促进还原反应的作用;增加混装铁焦的用量或减小混装铁焦的粒度,反应中产生的co更多,对还原反应促进作用更明显;铁焦与还原性较好的矿石发生耦合反应效果更好;与铁焦混装炉料的还原度升高,透气性阻力减小,高温熔滴性能改善;同时,增加混装铁焦的用量使软化区间增大,而软熔区间有所减小,炉料熔滴性能改善。(4)采用未反应核模型对铁焦和铁矿石在高炉内的反应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并采用分段法对铁矿石还原的限制环节进行判断,采用混合环节控制对铁焦的气化进行分析。此外,由于烧结矿结构不规则且显微结构复杂,难以用传统方式进行描述,因此引入分形法对烧结矿还原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在反应的开始阶段,铁矿石还原的限制环节为界面化学反应,而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内扩散逐渐成为反应的限制环节;2)根据动力学计算得到了球团矿和烧结矿在9001000℃温度范围内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和内扩散系数,并依此计算了其界面反应活化能和内扩散活化能,得出烧结矿的界面反应活化能与内扩散活化能要低于球团矿;3)微观分析结果表明,铁矿石的还原是按照氧化物由高级到低级逐步进行的,铁矿石采用未反应核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是正确的;4)铁焦在模拟高炉混合气体中进行气化反应时,在反应初期仍有轻微的氧化现象,而且氧化现象随温度升高而减弱;5)计算得到铁焦2的活化能低于铁焦0的活化能,这表明铁焦2在较低温度下就能开始并较快地进行气化反应;6)对铁焦气化反应各阻力比例进行分析,发现铁焦在反应开始阶段受界面化学反应控制,随反应进行界面化学反应阻力逐渐减小,而内扩散阻力增加,内扩散逐渐成为反应的限制环节。(5)建立了全高炉一维数学模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确定模型的边界条件,模拟采用了北欧某座高炉的生产条件,得到模拟结果与神户制钢公司二号高炉在b操作时期的实测结果一致。又在模拟计算的基础上对铁焦在高炉内使用的效果进行了预测,发现使用铁焦后高炉的生产率提高,同时等效焦比降低8.87%,等效燃料比降低7.74%。

二、焦炭反应性(CRl)及反应后强度(CSR)和焦炭抗碱性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焦炭反应性(CRl)及反应后强度(CSR)和焦炭抗碱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临涣焦化炼焦配煤方案优化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配煤炼焦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炼焦煤资源分布
    2.1 配煤炼焦理论基础
        2.1.1 炼焦煤种类
        2.1.2 焦炭质量的判定
        2.1.3 焦炭质量的影响因素
        2.1.4 配煤炼焦的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煤炭资源分布及供应量
        2.2.1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及主要炼焦煤出口国
        2.2.1.1 储量
        2.2.1.2 产量
        2.2.1.3 主要炼焦煤出口国
        2.2.2 中国及分省2019年炼焦煤产能及供应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临涣焦化配煤炼焦工艺及检验方法
    3.1 临涣焦化配煤、炼焦工艺流程
    3.2 主要煤焦化验分析设备
    3.3 煤和焦炭主要指标及检测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临涣焦化配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4.1 传统经验配煤法
    4.2 添加焦粉、除尘灰进行配煤的应用
        4.2.1 焦粉、除尘灰应用前配煤方案及分析指标
        4.2.2 对焦粉、除尘灰进行分析
        4.2.3 焦粉、除尘灰回配的小焦炉试验
        4.2.4 焦粉、除尘灰回配的大焦炉应用
    4.3 利用煤岩分析技术指导配煤
        4.3.1 对所有煤种进行煤岩分析,甄别混煤,判别质量
        4.3.2 建立用煤数据库
        4.3.3 利用煤岩分析技术优化配煤方案
        4.3.3.1 山西水浴焦煤的应用
        4.3.3.2 峰景北焦煤的应用
    4.4 应用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指导配煤
        4.4.1 全要素配煤概念的提出
        4.4.2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的核心技术
        4.4.2.1 各要素与焦炭质量间的数学模型建立
        4.4.2.2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的软件特点
        4.4.2.3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的研究内容
        4.4.2.4 系统模型参数及设置
        4.4.2.5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数据库
        4.4.2.6 焦炭质量预测
        4.4.2.7 自动配煤优化
        4.4.2.8 历史配煤方案
        4.4.3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在生产中的应用试验
        4.4.3.1 检测并建立常用炼焦煤灰成分数据库
        4.4.3.2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在优化配比方面的应用
        4.4.3.3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在新煤种开发方面的应用
        4.4.3.4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的预测准确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效益测评与估算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碱金属负载方式对焦炭冶金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炼焦工艺及成焦过程
    1.3 焦炭的结构
        1.3.1 焦炭微晶结构
        1.3.2 焦炭气孔结构
    1.4 高炉中焦炭的作用及行为
        1.4.1 焦炭的作用
        1.4.2 焦炭的溶损反应
        1.4.3 焦炭的强度
    1.5 碱金属对焦炭冶金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1.5.1 高炉中碱金属的来源、去除及循环富集模型
        1.5.2 外附碱金属对焦炭冶金性能的影响
        1.5.3 内生碱金属对焦炭冶金性能的影响
    1.6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外附碱金属对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的影响
    2.1 实验原料与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富钾及富钠焦炭的制备
        2.1.3 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测定
        2.1.4 焦炭结构表征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碱金属钾和钠的吸附形式
        2.2.2 碱金属对未反应焦炭强度影响的机理
        2.2.3 碱金属对焦炭反应性的影响机理
        2.2.4 碱金属对焦炭反应后强度的影响机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生碱金属对焦炭热抗压强度的影响
    3.1 实验原料与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焦炭的制备
        3.1.3 热抗压强度实验
        3.1.4 碱金属钾和钠迁移规律探究实验
        3.1.5 焦炭检测样品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炼焦过程中碱金属钾和碱金属钠的迁移规律
        3.2.2 气孔结构对含钾焦炭热抗压强度的影响
        3.2.3 气化反应对含钾焦炭热抗压强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延长碳化时间对焦炭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设备与样品制备
    1.1 试验设备
        1.1.1 300kg焦炉炼焦试验
        1.1.2 焦炭显微光学组织测定
        1.1.3 焦炭气孔率和孔径分布测定
        1.1.4 焦炭冶金热性能测定
    1.2 样品制备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碳化时间对焦炭块度的影响
    2.2 碳化时间对焦炭强度的影响
    2.3 碳化时间对焦炭光学组织的影响
    2.4 碳化时间对焦炭气孔率和气孔内径变化的影响
    2.5 焦炭微观结构与焦炭块度和强度的关系
3 延长碳化时间对运行节奏和生产效率的影响
4 结语

(4)加大西部煤配比制备焦炭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炼焦工艺简介
        1.2.1 配煤过程
        1.2.2 焦炉加热过程
        1.2.3 推焦过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配煤技术的发展
        1.3.2 焦炭质量预测的研究现状
2 配合煤质量指标影响因素及参数范围
    2.1 配合煤质量指标影响因素
    2.2 配合煤质量指标参数范围
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3.1 选题背景
    3.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4 小焦炉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案不同煤种配比情况
    4.2 煤岩模拟配煤
    4.3 小焦炉试验焦炭的各项指标
5 大型工业性试验研究
    5.1 工业性试验各方案具体情况分析
        5.1.1 方案1 试验情况分析
        5.1.2 方案2 试验情况分析
        5.1.3 方案3 的试验数据分析
        5.1.4 方案4 的试验数据分析
    5.2 工业各试验方案焦炭的气孔和光学组织分析
    5.3 日常生产与工业性试验焦炭质量研究
        5.3.1 日常生产与工业性试验焦炭灰分对比研究
        5.3.2 日常生产与工业性试验焦炭硫分对比研究
    5.4 试验方案成本核算
6 实际生产研究与应用
    6.1 实际生产配煤比变化情况和焦炭质量情况
    6.2 实际生产焦炭显微结构分析
        6.2.1 焦炭气孔分析
        6.2.2 焦炭光学组织分析
    6.3 生产焦炭抗碱性分析
    6.4 经济效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温度/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结构及性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高炉燃料来源与分布状况
        1.2.2 焦炭在高炉中的作用
        1.2.3 焦炭在高炉中的行为
        1.2.4 碱金属在焦炭中含量变化及其循环富集
        1.2.5 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热性能影响
        1.2.6 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光学组织的影响
        1.2.7 焦炭碳结构及其高温有序化研究进展
        1.2.8 焦炭力学性能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温度对焦炭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
    2.1 实验原料
        2.1.1 煤样分析
        2.1.2 焦炭分析
    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2.3 检测装置及技术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2.4.1 温度对焦炭失重影响研究
        2.4.2 温度对焦炭粒度影响研究
        2.4.3 温度对焦炭微晶结构影响研究
        2.4.4 温度对焦炭矿物质转变规律影响研究
        2.4.5 温度对焦炭碳骨架结构影响研究
        2.4.6 温度对焦炭孔隙影响研究
        2.4.7 温度对焦炭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实验原料
    3.2 实验方法及装置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粉化影响研究
        3.3.2 碱金属对焦炭气化反应性影响研究
        3.3.3 碱金属对焦炭微晶结构影响研究
        3.3.4 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微观结构影响
        3.3.5 碱金属对焦炭光学组织影响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碱金属碳酸盐催化作用下焦炭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4.1 实验原料
    4.2 实验方法及装置
        4.2.1 非等温动力学分析实验
        4.2.2 等温动力学分析实验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热力学计算
        4.3.2 碳酸钠和碳酸钾对焦炭气化特征温度影响
        4.3.3 碱金属碳酸盐条件下焦炭气化动力学
        4.3.4 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气化反应的催化机理
        4.3.5 碳酸钠和碳酸钾对焦炭气化反应性指数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D.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碱金属条件下焦炭与水蒸汽气化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焦炭在高炉中的劣化行为
    1.2 溶损反应对焦炭性质的影响
    1.3 碱金属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催化作用
        1.3.1 碱金属的循环与富集
        1.3.2 碱金属的催化作用
    1.4 碱金属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影响研究现状
    1.5 全氧富氢炼铁新工艺的研究现状
    1.6 论文的提出
第二章 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特性
    2.2 实验设备
        2.2.1 自制气-固相反应装置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焦炭对碱金属的吸附
        2.3.2 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
        2.3.3 焦炭的深层反应
第三章 碱金属对焦炭热性质影响的研究
    3.1 碱金属对焦炭反应速率的影响
    3.2 碱金属对焦炭反应性的影响
        3.2.1 不同浓度碱金属对焦炭反应性的影响
        3.2.2 不同温度下碱金属对焦炭反应性的影响
    3.3 碱金属对焦炭反应后强度的影响
    3.4 碱金属对焦炭粒度分布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碱金属对焦炭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4.1 焦炭溶损反应动力学模型
    4.2 溶损反应限制性环节分析
        4.2.1 界面化学反应为限制性环节分析
        4.2.2 内扩散为限制性环节分析
    4.3 活化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碱金属对焦炭深层反应的研究
    5.1 焦炭吸附碱金属后的表征
        5.1.1 反应前焦炭吸附碱金属后的外貌表征
        5.1.2 反应后焦炭中碱金属的SEM表征
    5.2 碱金属对焦炭体积密度分布的影响
    5.3 碱金属对焦炭气孔微观形貌分析
        5.3.1 未反应焦炭气孔微观形貌分析
        5.3.2 焦炭与CO_2反应后气孔微观形貌分析
        5.3.3 焦炭与水蒸汽反应后气孔微观形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碱金属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碱金属对高炉影响的研究现状
2 碱金属气相吸附试验方案与结果
    2.1 碱金属气相吸附试验方案
    2.2 碱金属蒸气对焦炭矿物质的破坏作用
        2.2.1 原始焦炭中矿物质存在形态
        2.2.2 加热焦炭 (对比组焦炭) 中矿物质存在形态
        2.2.3 钾钠蒸气同时吸附时对焦炭矿物质的影响
        2.2.4 钾、钠吸附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
3 钾、钠吸附对焦炭破坏机理分析
4 结论

(8)锌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催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焦炭在高炉中的作用和行径
        1.1.1 焦炭在高炉中的作用
        1.1.2 焦炭在高炉历程中的行为变化
    1.2 锌在高炉中的行为及其影响
        1.2.1 锌的循环富集
        1.2.2 锌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1.3 焦炭的溶损反应
        1.3.1 溶损反应
        1.3.2 焦炭溶损反应的影响因素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2 锌对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的影响研究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2.3 富锌条件下焦炭热性能的研究
        2.3.1 温度对富锌条件下焦炭热性能的影响
        2.3.2 锌浓度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富锌条件下焦炭溶损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3.1 实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3.2 锌对焦炭溶损反应行为的影响
        3.2.1 锌对气化反应碳转化率的影响
        3.2.2 锌对气化反应碳转化速率的影响
    3.3 富锌焦炭气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3.3.1 动力学模型
        3.3.2 动力学分析
        3.3.3 锌对焦炭气化反应催化的动力学机理解析
    3.4 本章小结
4 锌对焦炭溶损反应过程的影响研究
    4.1 检测分析方法
        4.1.1 微观形貌分析
        4.1.2 光学组织分析
        4.1.3 微晶结构分析
        4.1.4 气孔结构分析
    4.2 锌对焦炭微观形貌的影响
    4.3 锌对焦炭光学显微组分的影响
    4.4 锌对焦炭微晶结构的影响
    4.5 锌对焦炭孔结构的影响
        4.5.1 宏观孔变化
        4.5.2 微观孔的变化
    4.6 锌催化过程中焦炭结构变化的机理解析
    4.7 本章小结
5 锌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催化机理研究
    5.1 催化机理的解析
    5.2 运用第一性原理对催化机理的验证
        5.2.1 第一性原理简介
        5.2.2 气化反应历程的能垒计算
        5.2.3 锌在焦炭气化反应中对酮基分解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碱金属及锌对铁焦气化反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高炉焦炭
        1.1.1 焦炭的质量指标
        1.1.2 焦炭的气化反应
        1.1.3 焦炭质量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1.2 高反应性铁焦
        1.2.1 高反应性铁焦的研究背景
        1.2.2 国内外关于铁焦气化反应的研究
    1.3 高炉内的碱金属
        1.3.1 高炉内碱金属的危害
        1.3.2 碱金属在高炉中的循环富积机理及其影响
        1.3.3 碱金属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1.4 高炉内的锌
        1.4.1 锌在高炉内的循环富集
        1.4.2 锌对高炉生产的危害
        1.4.3 锌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反应速率方程的建立
第3章 碱金属对铁焦与CO_2气化反应的影响
    3.1 实验样品
    3.2 实验装置
    3.3 碱金属对铁焦气化开始温度的影响
    3.4 碱金属对铁焦气化反应的影响机理
        3.4.1 碱金属对铁焦气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3.4.2 铁焦气化反应速率常数和内扩散系数的确定
        3.4.3 化学反应活化能和内扩散活化能的计算
        3.4.4 气化反应各步骤阻力的分析
    3.5 碱金属对铁焦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的影响
第4章 锌对铁焦与CO_2气化反应的影响
    4.1 加锌方案的选取
    4.2 实验原料与装置
    4.3 锌对铁焦气化开始温度的影响
    4.4 锌对铁焦热性能的影响
    4.5 锌对铁焦气化反应的影响机理
        4.5.1 实验原料、装置与方法
        4.5.2 锌对铁焦反应速率的影响
        4.5.3 含锌铁焦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4.5.4 钾和锌对铁焦气化前后微观形貌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10)高反应性铁焦的性能及其在高炉中应用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炉中的焦炭
        1.2.1 高炉中焦炭的作用
        1.2.2 高炉对焦炭的质量要求
        1.2.3 高反应性焦炭的制备
    1.3 国内外铁焦的研究现状
        1.3.1 21 世纪前各国对铁焦研究
        1.3.2 21 世纪各国对铁焦的研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铁焦质量的影响因素
    2.1 铁焦试验原料
        2.1.1 试验原料分析方法
        2.1.2 试验原料
    2.2 试验过程
        2.2.1 铁矿粉对铁焦质量的影响
        2.2.2 炼焦工艺对铁焦质量的影响
        2.2.3 分析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2.3.1 铁矿粉对铁焦质量的影响
        2.3.2 炼焦工艺对铁焦质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焦的气化性质研究
    3.1 试验过程
        3.1.1 铁焦反应性试验
        3.1.2 铁焦气化反应开始温度的测定
    3.2 铁焦反应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试验结果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3 铁焦开始气化温度测定结果与分析
        3.3.1 测定结果
        3.3.2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焦铁矿石混合物在高炉内的反应
    4.1 试验过程
        4.1.1 试验样品
        4.1.2 等温条件下铁焦对矿石还原行为的影响
        4.1.3 非等温条件下铁焦对矿石还原行为的影响
        4.1.4 铁焦混装对矿石熔滴性能的影响
    4.2 等温条件下铁焦对矿石还原行为的影响
        4.2.1 试验结果
        4.2.2 试验结果分析
    4.3 非等温条件下铁焦对矿石还原行为的影响
        4.3.1 试验结果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4 铁焦混装对矿石熔滴性能的影响
        4.4.1 试验结果
        4.4.2 试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炉炉料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
    5.1 实验过程
        5.1.1 实验样品
        5.1.2 矿石还原实验
        5.1.3 铁焦气化实验
    5.2 炉料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分析方法
        5.2.1 未反应核模型基本方程的构建
        5.2.2 模型的求解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矿石还原实验
        5.3.2 铁焦气化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铁焦在高炉应用的模拟
    6.1 模型的建立
        6.1.1 主要过程变量
        6.1.2 主要的化学反应及其速度
        6.1.3 区域的划分
        6.1.4 基本方程的建立
        6.1.5 模块结构
        6.1.6 边界条件
    6.2 模型界面与求解方法
        6.2.1 模拟模型
        6.2.2 预测模型
    6.3 模型计算结果
        6.3.1 模拟模型
        6.3.2 预测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焦炭反应性(CRl)及反应后强度(CSR)和焦炭抗碱性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临涣焦化炼焦配煤方案优化及其工程应用[D]. 杨艳.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碱金属负载方式对焦炭冶金性能的影响研究[D]. 昝日安. 武汉科技大学, 2020
  • [3]延长碳化时间对焦炭性能的影响[J]. 张小明,马超,李东涛,郭德英. 中国冶金, 2019(06)
  • [4]加大西部煤配比制备焦炭试验研究[D]. 孙义平.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5]温度/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结构及性能影响[D]. 朱荣锦. 重庆大学, 2019(01)
  • [6]碱金属条件下焦炭与水蒸汽气化反应的研究[D]. 俞书才. 安徽工业大学, 2017(02)
  • [7]碱金属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J]. 郑朋超,张建良,刘征建,陈艳波. 中国冶金, 2017(05)
  • [8]锌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催化机理研究[D]. 王杰. 武汉科技大学, 2017
  • [9]碱金属及锌对铁焦气化反应的影响研究[D]. 刘威.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10]高反应性铁焦的性能及其在高炉中应用的基础研究[D]. 李鹏. 武汉科技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焦炭反应性(CRl)和反应后强度(CSR)及焦炭耐碱性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