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网络资源的服务质量(QOS)保证和高效利用

ATM网络资源的服务质量(QOS)保证和高效利用

一、服务质量(QOS)保证与ATM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光[1](2019)在《基于向量网的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在航空、军事、反恐、救灾、环境、工业、医疗及家居等领域,然而大部分WSN专网专用,普适性较差,在WSN架构、效率、能耗方面有很大改进空间。已构建的网络多用于完成特定的任务,如需完成另一任务,就需要重新部署一个全新网络,造成网络底层物理设备复用率低,WSN资源浪费,网络通用性和多任务性差。另一方面,对于单个WSN节点,能量供给、计算和存储资源有限,需要提高节点使用寿命,降低节点功耗。由于单个WSN节点的资源受限性,网络必须平衡负载,延长单个节点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整个网络寿命。本文将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及向量网(Vector Nerwork,VN)相关技术引入到WSN领域,在向量网架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SDN的WSN网络(VN-based WSN,VN-WSN)架构,分离数据面、控制面和管理面。参照向量地址定义,设计了向量转发算法、多路径传输机制及路径恢复算法。提出了基于SDN和VN技术的VN-WSN构建算法及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数据转发策略,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对提出的算法进行实验仿真。基于SDN和VN技术部署VN-WSN,使端系统和通信网络可编程,实现一个VN-WSN网络可提供多种应用业务服务,从而共享网络资源。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SDN和向量网技术的WSN网络架构,即VN-WSN。网络架构主要由解耦的数据面和控制面构成,数据面由传感器节点执行,依据控制策略进行数据转发。控制面由分布式的控制器执行,负责网络拓扑维护及管理等工作,如拓扑发现、多路径路由等。优化网络地址,引入多标识,采用向量网三标识架构:身份标识/位置标识/路径标识。实现从IP网单标识(IP地址,既是身份标识和位置标识,也代表路径标识),到移动网络双标识(身份/位置),再到向量网(身份/位置/路径)的三标识架构。通过解耦网络地址,优化网络架构,从而达到提高网络性能及网络扩展性的目的。(2)提出了基于向量地址的WSN数据转发策略。该策略中,将WSN的每个节点的所有当前无线链路出口进行局部编码(称为分量),这样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信息就由一系列的编码构成,我们称其为向量地址。在无需网内数据处理的场景下,主叫节点向控制器请求向量地址,控制器生成向量地址返回主叫节点,节点收到后存储该向量地址,每次转发从向量地址中分离一个分量,并把数据包送到该分量所对应的出端口上,中间的转发节点不存储任何路径有关的信息。在需要网内数据处理的场景下,与上述工作过程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处理节点存储下一跳向量地址,多个向量地址接力完成转发,并进行网内数据融合。实验中,在同一应用场景下,分别采用现有WSN转发策略与向量地址转发策略,结果表明向量地址转发策略能节省更多的查表时间,节省能量,与FLOODING相比能耗降低89.15%,与GOSSIP相比能耗降低46.25%。(3)提出了基于向量地址的多路径传输机制及路径恢复算法。无线通信信号不稳定,WSN网络拓扑变化频繁,网络动态性强,单一的路径转发难以提供高的服务质量。本文提出了基于向量地址的端对端多路径传输机制及路径恢复算法,虽然单个路径不能连续保证网络连接,但是多条路径一起可以高可靠地提供网络连接。在该方法中,主叫申请和存储多条相对独立的通信路径,并按照路径代价排序待用。转发时,选择最优的一条路径之向量地址,按照向量转发机制转发,如果转发失败,启动路径恢复算法,选择备用路径进行数据转发。备用路径的切换速度独立于控制面的路由速度,所以可以实现端对端的快速路径切换,这样在较低的路由收敛速度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实现“低时延高可靠”通信的目的。实验中,选择了路径最优的十条路径作为备选路径,分别对不同跳数下的路径恢复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方法的性能显着改善。(4)提出了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查表数据转发策略。SDN-WISE每次数据转发都必须查表,造成WSN节点资源过度耗费,本文提出了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查表数据转发策略,最优状态下每个数据包只在源端查表一次,中间转发节点完全不用查表,即可完成数据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传输,有效节约了WSN节点资源。通过实验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与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其优越性。

薛倩倩[2](2012)在《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多媒体业务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网络带宽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必将成为未来卫星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ATM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核心交换和复用技术,具有灵活分配带宽、提供有保证的通信服务质量、保证低时延及高安全性等优势,与卫星通信覆盖面广、可提供宽带连接及安全可靠的特点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卫星通信组网和在广域范围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而要实现并推广基于星上ATM交换技术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就必须解决如何将地面Internet中应用广泛的IP网络接入卫星ATM交换网络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验室承担的科研项目“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通过对卫星ATM网络信令系统的分析以及对IP/ATM融合技术的研究,同时结合ATM永久虚连接(PVC)方式的特点,重点对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进行设计与实现,从而达到IP网接入卫星ATM网络进行多媒体业务通信的目的。本文首先阐述研究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的必要性以及IP网接入卫星ATM网络的关键问题;其次,介绍了ATM网络技术与IP/ATM融合技术,并对ATM网络信令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三,重点介绍了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方案——针对IP网络与卫星ATM网络的互联,设计了一套以太网多媒体通信专用信令,并将该信令与ATM-PVC信令形成对应关系,从而保证在网络控制中心(NCC)为用户建立PVC通信连接时,地面IP/ATM适配网关能够完成多媒体通信专用信令与ATM-PVC信令之间的转换,实现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链路的建立与释放;第四,详细叙述了IP/ATM适配网关对PVC信令的收发处理和转换表的动态维护,及终端用户系统和NCC代理机的设计与实现。最后,搭建演示验证系统,通过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能够实现链路的正常建立、维护和释放,达到预期设计目标。

安卫涛[3](2011)在《新西城政务专网优化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首都北京协调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2010年7月,北京市调整了西城区、东城区的行政区划,将宣武区和崇文区分别合并入上述两个区内,形成了新的西城区和新的东城区,行政区划的改变必然带来政府政务专网的相应调整;另一方面,随着政务专网网络办公的不断深入,传输数据量不断增加,信息化建设初期的网络容量设计和网络质量保证已经不能满足可预见未来内用户增长的需求。为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作者在研究了新西城政务专网现状、目前需求以及发展趋势分析后,结合目前运营商成熟的传送网络架构,分析比较了各种传送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后,一方面细化了用户级别,调整现有ATM网络节点分布,另一方面为新西城政务专网用户制定了一个以MSTP和ASON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优化方案。此方案对新西城的业务流向和带宽需求情况进行了整体的规划,满足了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可扩容性、可管理性,并控制实施的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经过改造的西城政务专网,将完全满足用户网络的带宽扩容需求,具备多种业务承载能力,QoS,专网具有良好的网络扩展性。

崔宁[4](2011)在《企业客户组网技术的研究与选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日益普及,企业对网络应用和内部信息交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企业对网络应用提出了高标准、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可用性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企业用户的这些需求,国内外宽带运营商都结合自身特点为其大企业客户构建了一个可管理的网络,即企业专网。论文的主要工作就是针对企业客户组建专网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多种组网方案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了ATM网络组建企业客户专网的网络解决方案并列举了具体实例,同时对ATM网络专线运行质量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证明了采用所选网络方案的正确性。本文针对企业客户对专网业务宽带化、综合化、多样化的需求,结合北京联通现有DDN网络、IP网络、ATM网络进行了比较,最终确定了ATM网络承载企业客户专网的网络方案。本文还针对东城区政府组建专网的需求,从组网方式、接入方式、应用能力等多方面入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制定了全面、具体的实施方案。本文还简单的介绍了北京联通ATM网络现状和用户接入侧光电转换器的网管调通情况。最后,本文针对数字东城专网业务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组网分析和电路测试,给出了相关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证明,ATM网络承载专网业务可以满足用户需求。数字东城专网的成功实施表明了所提网络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谭羽茵[5](2011)在《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信令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媒体业务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带宽资源愈发紧张,人们对于带宽的要求日益迫切。而作为多媒体高级应用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也已成为未来卫星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ATM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核心技术,具有灵活的资源分配能力和很高的服务质量保证,与卫星通信覆盖面广的特点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卫星通信组网和在广域范围支持用户多媒体业务的能力。而要广泛推广卫星ATM交换技术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就必须要解决如何将地面Internet网络中应用广泛的IP网络接入卫星ATM交换网络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验室承担的科研项目“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地面适配器和终端用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介绍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分析了ATM技术与卫星通信系统结合的意义以及IP网络接入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后,研究了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探讨了卫星通信信令系统的设计需求。然后,针对卫星ATM通信系统与IP网络的互联,设计了一套多媒体专用信令和信令交互流程,通过IP/ATM信令/业务适配网关,实现了多媒体卫星通信链路的建立与释放,并详细描述了IP/ATM适配网关上收发信令处理、转换表的动态维护以及终端用户系统的设计开发的关键技术。最后,经过各种测试表明系统能够正常进行多媒体通信,设计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信令系统能够实现链路的正常建立和释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终端用户客户端软件设计正确,可操作性强,性能良好。

刘瑛梅[6](2009)在《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网络资源分配与计费》文中指出通信网络正朝着高速传输能力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随着具有巨大传输能力的光纤通信技术的采用,网络容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对多媒体业务的需求如视频业务和大量数据业务的迅猛增长。为满足用户需求,大量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如Internet)已逐渐演变成为业务融合的网络,融合的信息网络环境可以通过统一的传输系统支持不同种类业务的传输。然而,业务类型不同对网络传输的要求也不同,这些对传输质量有着不同要求的业务共享网络资源,对于网络资源管理提出了更为复杂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业务融合的通信网络面对大量最终用户,多用户和多通信服务种类也增加了收费的复杂性,网络的计费机制也成为一个关注热点。本文认为价格信号可以被看作一种激励机制,用来调节有不同服务质量要求的多业务多用户的传输行为,计费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分配机制。基于这种思想,本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基于ATM技术的ADSL电信接入网网络资源分配与计费策略的关联运作机制,研究重点如下:ADSL网络业务的不同服务等级的带宽分配和计费策略研究,采用改进的巴黎地铁定价(Paris Metro Pricing)方法,通过设定不同的价格,由用户经过非合作博弈选择自动获得不同的服务质量(QoS)等级。同时,在满足用户业务等级自选达到稳定均衡并且能够决定等级间服务质量差异的价格策略下,实行对不同等级业务的带宽分配,实现网络提供商在一定资源约束下的收益最大化。通过仿真证明,这种资源分配方案相对于目前业界普遍实施的另外两种资源分配方法能够更好地保障高等级业务质量并产生更高的收益。作为前一个研究方面的深入,本文探讨了多用户竞争情况下同质(同等级内部)业务非中心化的带宽资源分配和计费阎题,利用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技术中基于虚电路(Virtual Circuit:vC)和虚通道(Virtual Path:VP)的结构和资源管理形式,将网络运营商和用户建立为一个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模型(Stackelberg Game),将一个全局流量控制优化问题分成了几个子问题,而子问题的解决方案构成整体优化问题的帕累托状态解决方案。通过与目前普遍使用的固定价格策略的对比,可得出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模型(Stackelberg)策略在质量保障和质量控制方面有明显优势,并且能取得更高的整体收益。本论文还研究了用户方拍卖形式的业务流分配方式在ADSL网络中业务传输拥塞时的链路共享中的应用。本文从业务流量控制的共享准则与业务的计费方式结合出发,提出了基于拍卖模型的业务连接接纳控制策略,并根据用户出价的高低采用广义第二价格进行资源分配,论证了用户报价纳什均衡策略的存在,其中标价格也可同时作为业务传输收费价格参考的合理性。本文的研究将经济学理论与通信领域的网络管理技术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了考虑,研究结果可望在网络基于QoS的分散计费和网络资源管理中获得应用。

王晓池[7](2003)在《DVB MPEG-2 TS在ATM网中的传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DVB-ATM网络适配器进行了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研究了用到的多种技术,主要涉及到DVB系统、ATM技术、交织技术、CRC编码技术。 (1)DVB采用了高效数据压缩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及VLSI(超大规模集成)技术,使其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所采用的标准。 (2)ATM是一种高速的能够兼容语音、信号、数据、视频和多媒体图片的交换技术。它可以保证不同业务和应用的QoS。 (3)交织技术主要作用是对付成群错误,交织器把输入数据的顺序打乱,使得交织前后数据序列的相关性减弱,从而大大降低突发性错误造成的危害。 (4)循环冗余校验CRC码是常用的检测错误的循环码,通过在每个传输帧中加入冗余信息,而检出其中的错误。由于其检错能力强,所以在很多地方用到。 鉴于DVB数字广播信号的良好性能和ATM网络优越的传输性能、良好的资源预约机制和服务质量(QoS)保证功能,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信息量和远距离传输的要求,我们将ATM网络作为传输DVB信号的载体,这就涉及到如何将DVB信号(MPEG-2 TS)映射为符合ATM传输特性的格式(信元格式)的问题。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DVB-ATM网络适配器的设计思路,并将部分已实现的功能,如交织器和CRC编码器作了仿真,它们是实现DVB-ATM网络适配器的重要因素。为今后此方面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此外为了得到一定的网络性能,本文还研究和探讨了ATM网络中的QoS和信元调度机制。

李大双[8](2002)在《宽带网络的带宽动态分配与QoS控制》文中研究指明通常,宽带网络一般指带宽至少为155Mb/s以上的网络,其带宽分配是以服务质量(QoS)控制为核心,包括网络拥塞控制、呼叫接纳控制(CAC)、QoS路控制以及VP带宽分态控制等方面。MPLS技术的出现,将ATM与IP技术各自的优点融合起来,加上资源预留协议(RSVP)以及区分服务(DiffServ)技术逐渐成熟,使得IP+ATM这种架构的Internet为多媒体业务流提供QoS保证成为可能。 本文围绕带宽分配的业务流拥挤控制技术、QoS选路技术、CAC技术、VP。带宽动态分配控制技术以及DiffServ带宽分配控制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上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若干创新性的技术成果: ●提出了一种基于碰撞——墙壁函数的业务流自适应分布的优化控制技术。在ATM网络中,用户业务流采用统计复用的方式来利用信道,业务流具有突发性,使业务流量的稳定性较差,波动幅度较大,很容易发生阻塞,而造成信元丢失,严重地影响服务质量。尽管已有多种ATM网络的流量控制技术,如呼叫连接接纳控制、QoS选路、业务流警管、选择性的信元丢弃、反应式拥塞控制和业务流成型等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多是针对每个连接或某个业务流方向的局部性的拥塞控制技术,没有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全网的业务流分布情况来进行优化控制。论文提出的以信道带宽占用率为主要控制参数构成距离测度的碰撞——墙壁函数,对网络信道上的业务流拥挤很敏感,因而网络可以对业务流拥挤作出快速反应,避开业务流量拥挤的信道,实现业务流量分布的自适应优化控制,使新入网的业务按自适应算法得到的最优路由原则选路,可以使ATM网内的业务流量合理地、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网络中的各条信道上产生业务流量的拥塞。它是根据整个网络的业务流分布情况,从全局的角度去预防、减轻以至最终消除拥塞。 ● 提出了一种基于蚂蚁网络的新的QoS选路技术。在研究了蚂蚁网络选路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探测网络链路状态变化、支持QOS 选路的新算法和实现路由信息分布的技术,即由具有较大带宽需求的呼叫驱动人工蚂蚁的发射,这样既能实时反映网络链路较大的变化情况,又能大大地减少人工蚂蚁的数量,降低网络链路对高呼叫到达率的处理负担。t 提出了一种采用神经网络和屏蔽遗传算法动态分配VP带宽的新算法。目前,虚路径(VP)已成为宽带网络中的关键技术。论文根据多速业务流模型,提出了采用神经网络与屏蔽遗传算法的一种控制算法,来为宽带网络的虚路径分配带宽。该算法能根据各类业务流的到达、服务特性和网络环境的情况,由神经网络来估计VP 子网的利用率,并应用遗传算法,自适应地为各VP 子网分配最佳带宽。由于它是一个带约束的优化问题,传统的遗传算法对它不再适用。因此,论文提出应用屏蔽遗传算法来解诀该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测量和神经网络估计的接纳控制新算法。由于AT M网络中业务流特性以及Q O S要求的多样性,由分析模型精确估计统计复用业务流的QOS十分困难。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复用业务流到达率的滑动窗日测量和神经网络估计的新方法,能够根据业务流的多个特征参数,快速作出 QOS估计,实现实时的接纳控制。这种方法能在动态环境中充分利用业务流的统计复用的特性,满足不同业务种类的QOS要求。.设计了基于虚拟定时以及 ATM捷径为 Diffsery提供 QoS的带宽分配控制技术。Diffsery是解决宽带 Internet QoS 控制的一种可行方案,它在边界节点将不同的QOS要求映射成PHB。论文对每类具有相同PHB的 P业务流,应用VTRR公平调度算法,在竟争带宽的业务流中实现带宽公平共享分配。将VTRR 与支持建立ATM捷径的RSVP结合使用,能为Diffsery提供QoS保证。

赵斌[9](2001)在《ATM网络连接允许控制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未来B-ISDN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对各种业务类型(如话音、视频和数据等)的统计复用性能。由于不同类型的业务具有不同的业务特性和服务质量(QoS)需求,这就要求ATM网络能够提供相应的机制以便在高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确保不同类型业务的QoS,而连接允许控制(CAC)则是其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机制。目前,国际电信联盟电信部(ITU-T)和ATM论坛(ATM Forum)两大机构均只对CAC进行了功能上的简单定义,而未对其行为、机制进行描述和规范,因此如何在ATM网络中建立实时、高效和实用的CAC机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ATM是面向连接的,交换型虚连接(SVC)真正体现了ATM技术的灵活性,与SVC相应的CAC功能则依赖于ATM信令系统来完成,然而ITU-T所定义的ATM UNI和NNI信令协议栈由于缺乏必要的呼叫/连接控制功能,从而无法对CAC进行支持且无法直接应用于各种ATM设备中。 鉴于以上原因,结合“九五”国防科技预研重点项目“区域机动通信网用户接入设备的研究”和国家863项目“用于接入网的实用化ATM交换机”,本文针对ATM网络CBR业务排队性能及CBR业务CAC机制、基于模型的VBR业务CAC机制、基于测量的VBR业务QoS参数估计及CAC机制和ATM信令系统的关键技术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阐述了CAC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针对“不同的业务类型由于具有不同的业务特性和QoS要求,因而需要建立不同类型的CAC机制”这一思想对CAC机制进行了分类,分析了ATM网络连接允许控制机制和信令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给出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研究了ATM网络CBR业务连接允许控制机制。分析了ATM网络CBK业务排队性能,给出了一种简单的计算CBR业务信元丢失率上界和信元平均时延的解析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CBR业务连接允许控制机制;基于最小速率替换的线性近似CAC机制,该机制能够提供服务质量保证,并且采用了有限容量缓冲区情况下CBR业务信元丢失率的上界,而不是将CLR用无限容量缓冲区排队系统的队长尾部分布来近似。 第三章研究了ATM网络基于模型的VBR业务连接允许控制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速率改进模型的VBR业务连接允许控制机制,该机制所采用的业务模型依赖于用产在呼叫连接建立阶段所提交的业务源流量描述符(PCR,SCR,MBS),n 博士学位论文:ATM网络连接允许控制机制的研究并且直接体现了业务突发长度与缓冲区容量之间相对关系对信元丢失性能的影响,从而保持了与现有标准的兼容,并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第四章研究了ATM网络基于测量的VBR业务连接允许控制机制。利用大数量业务源复用渐近分析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测量的QOS参数估计方法,该方法考虑了有限容量缓冲区对复用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测量的VBR业务连接允许控制机制,该机制不需要用户事先为业务源建立相应的业务模型并向网络提交其业务模型参数,而是通过对业务流的统计特性进行实时测量来进行接纳控制,从而能够克服基于模型的VBR业务CAC机制所固有的缺陷。 第五章对ATM信令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应用于ATM终端、ATM用户接入设备和ATM交换机的一种ATM信令系统通用实现模型,该模型解诀了 ITU-T所定义的 ATM UNI和 NNI信令协议栈由于缺乏 CAC功能以及其它一些必要的呼叫/连接控制功能而无法直接应用于各种ATM设备中的问题。基于通用实现模型提出了两种可扩展的ATM信令系统体系结构,并与集中式结构进行了比较。结合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九五”国防科技预研重点项目“区域机动通信网用户接入设备的研究”,基于通用实现模型提出了一种ATM用户接入设备信令系统体系结构,并在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pSOS环境下对其进行了实现,通过了信息产业部组织的技术鉴定。 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程东年[10](2000)在《ATM网络服务质量的动态控制及管理的研究》文中认为能够同时确保各种不同类型用户业务的服务质量(QoS)是ATM网络优于其它通信网络的一个显着特征。出于对提供QoS确保的重要性所达成的共识,十几年来,学术界与工业界对ATM网络的QoS保证体系进行了大量有成效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国际电联电信部(ITU-T)和ATM论坛(ATM Forum)两大机构已制订出了一系列规范与建议,形成了ATM网络QoS体系的基本构架。但是,ATM交换机内的缓冲器管理、针对虚连接的信元丢弃以及信元调度问题通常被认为是与实现相关的方面而没有相应的规范与建议,然而,由于这三个问题均属于QoS动态控制的重要内容,因此,它们一直是ATM网络QoS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作为QoS管理的基础,尽管ITU-T在其I.610建议中较为全面地定义了ATM层的操作与维护(OAM)功能,但其中有些功能对于ATM层的管理仍是不够完善的,另有一些必要的功能甚至并未予以考虑。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开展了对ATM网络QoS的动态控制及管理的研究,具体地,针对现有的缓冲器管理、信元丢弃、信元调度机制以及ATM层OAM功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设计思想和新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新的机制在性能上是有效的,其结构也都是简单的,因而适用于ATM这样的高速网络环境。全文共分以下七章: 第一章阐明了QoS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缓冲器管理、信元丢弃、信元调度及ATM层OAM功能的研究现状及各自尚存在的问题,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给出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基于“缓冲器模块化按需分配”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缓冲器管理机制:“附加缓存块按需分配”机制。在引入“附加缓存块”的概念并描述了对其按需分配的机理后,分别研究了该机制下的“M/D/1/K(+K)”和“∑NMMBP(2)/D/1/K(+K)”两种排队模型,导出了这两个排队系统的信元丢失率表达式,并通过理论和仿真分别对这两个系统的信元丢失率性能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从“减小因丢弃信元而导致的网络资源浪费”这一新的研究目标出发,提出了一种针对虚连接的信元丢弃策略:“最小转发强度”策略。在定义了“信元转发强度”的概念后,描述了“最小转发强度”丢弃策略,分别导出了该策略下的信元丢失率及网络资源利用率的表达式,并分别对信元丢失率和网络资源利用率性能进行了理论和仿真分析。 第四章研究了改善“最小转发强度”策略公平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转发强度”概念的信元丢弃模糊模型。在给出模糊集合的基本概念后,提出了能大大简化去模糊化操作的所谓“对称模糊集合”概念,给出了一种适于“转发强度”概念的信元公平丢弃新准则,定义了相应的公平性度量指标,在此基础上构造了通过模糊逻辑计n 摘 要算信元丢弃优先级的信元丢弃机制,并对其网络资源损失量及丢弃公平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 第五章从“以简洁的方式支持公平性”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信元公平调度机制:基于“公平基”的调度厂‘公平基”和“调度表”两个概念的引入使该机制避兔了复杂的信元时间标签计算与排序操作,从而显着降低了其计算复杂度。在给出“公平基”和“调度表”的概念后,描述了这种新的调度机制,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公平性、时延及复杂度三方面的性能,并通过仿真分析了它在公平性和时延两方面的性能,最后,还提出了一种旨在进一步改善其公平性并提高工作效率的调度表动态构造方法。 围绕用OAM功能支持QOS管理,第六章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现有OAM性能管理功能的新机制:“时延/丢失瓶颈”监视机制,对F4、FS OAM信元的功能与格式作了扩展,然后,详细描述了其工作过程;p)为了保证OAM功能实现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对OAM性能监视信息的保护机制,它基子所谓“超级OAM信元”概念,在“请求”工作模式下可以简单而有效地实现保护功能;*)提出了一种基于OAM功能的Q。S管理构架。 第七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 QOS研究的新动态及未来发展进行了评述。

二、服务质量(QOS)保证与ATM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服务质量(QOS)保证与ATM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向量网的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SDN研究现状
        1.2.2 IEEE802.15.4与ZIGBEE研究现状
        1.2.3 基于SDN的WSN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相关研究
    2.1 INTERNET相关研究
        2.1.1 IP网络
        2.1.2 ATM网络
        2.1.3 MPLS网络
        2.1.4 SDN及OPENFLOW
    2.2 WSN相关技术
        2.2.1 WSN网络结构
        2.2.2 IEEE802.15.4
        2.2.3 ZIGBEE
    2.3 SDN-WISE
    2.4 本章小结
3 向量网架构研究
    3.1 向量地址
    3.2 向量转发
    3.3 向量网架构
        3.3.1 网络模型
        3.3.2 网络控制面
        3.3.3 向量网顶层网络架构
    3.4 向量地址特性分析及WSN适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向量转发的多路径传输及路径恢复算法
    4.1 多路径传输
    4.2 实验仿真与分析
    4.3 路径恢复算法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向量网的VN-WSN构建算法
    5.1 虚拟WSN
    5.2 VN-WSN构建模型
    5.3 VN-WSN构建算法
    5.4 实验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数据转发策略研究
    6.1 SDN-WISE体系结构及缺点分析
        6.1.1 SDN-WISE体系结构
        6.1.2 SDN-WISE拓扑发现
        6.1.3 SDN-WISE数据包结构
        6.1.4 WISE FLOW TABLE结构
        6.1.5 SDN-WISE优缺点分析
    6.2 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数据转发策略
    6.3 实验仿真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
        1.1.1 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与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1.1.2 基于星上ATM交换技术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
    1.2 IP网络可接入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
        1.2.1 IP网络与基于星上ATM交换技术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融合的必要性
        1.2.2 IP网络接入基于星上ATM交换技术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宽带多媒体ATM卫星通信系统相关的基础知识
    2.1 ATM技术
        2.1.1 ATM信元结构
        2.1.2 ATM的逻辑连接机制
        2.1.3 ATM连接方式
    2.2 IP与ATM融合技术
        2.2.1 IP/ATM技术
        2.2.2 局域网仿真(LANE)
    2.3 卫星ATM网络信令系统
        2.3.1 ATM信令协议层
        2.3.2 ATM信令系统原理
        2.3.3 信令系统的QoS保证技术
第三章 IP网络接入的卫星ATM网络中PVC信令的设计
    3.1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概述及总体框架
    3.2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需求
    3.3 IP网接入的卫星ATM网络PVC信令设计
        3.3.1 多媒体通信专用信令
        3.3.2 卫星ATM-PVC信令
        3.3.3 IP/ATM转换表
        3.3.4 终端用户主机状态标识
    3.4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交互总体流程
        3.4.1 注册过程信令交互流程
        3.4.2 PVC连接建立的信令交互流程
        3.4.3 PVC连接拆除的信令交互流程
第四章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实现与验证
    4.1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实现
        4.1.1 开发环境简介
        4.1.2 地面终端用户系统与网络控制中心NCC代理机的关键技术和功能模块设计
        4.1.3 地面IP/ATM适配网关的关键技术和功能模块设计
    4.2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验证
        4.2.1 测试环境
        4.2.2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端到端PVC通信的测试验证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3)新西城政务专网优化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传送网技术综述
    2.1 ATM技术
        2.1.1 ATM的QoS
        2.1.2 提供完善的流量整形
        2.1.3 提供完善的流控机制
        2.1.4 面向连接的技术
        2.1.5 ATM虚电路技术
    2.2 SDH技术
    2.3 MSTP技术
        2.3.1 MSTP技术的概念
        2.3.2 MSTP技术的特点
        2.3.3 MSTP的关键技术
    2.4 ASON技术
        2.4.1 自动交换光网络的功能结构
        2.4.2 控制平台、传送平面和管理平面的交互
第三章 新西城政务专网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大客户组网现状
        3.1.1 IP-VPN方式组建大客户专网
        3.1.2 专线方式组建大客户专网
        3.1.3 采用MSTP组建大客户专网
    3.2 原西城宣武政务专网现状
        3.2.1 原西城政务专网情况介绍
        3.2.2 原宣武政务专网情况介绍
    3.3 原西城宣武政务专网问题分析
        3.3.1 ATM的困惑
        3.3.2 原西城政务网急需解决的带宽无法满足问题
        3.3.3 原西城政务网急需解决的业务安全的问题
        3.3.4 原宣武政务网急需解决的带宽无法满足问题
        3.3.5 原宣武政务网急需解决的接入点不足问题
第四章 新西城政务专网优化解决方案
    4.1 北京联通智能光网络介绍
        4.1.1 MSTP融合ASON技术介绍
        4.1.2 目前网络情况介绍
    4.2 原西城政务专网优化建设方案
        4.2.1 原西城区街道建设方案
        4.2.2 原西城居委会建设方案
    4.3 原宣武政务专网优化建设方案
        4.3.1 原宣武区街道建设方案
        4.3.2 原宣武区居委会建设方案
    4.4 优化前后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企业客户组网技术的研究与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专网网络现状
    1.3 目前企业客户专网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企业客户专网的组网方案
    2.1 几种组网方案
        2.1.1 IP-VPN方式
        2.1.2 ATM方式
    2.2 方案比较
    2.3 基于ATM的企业客户专网组网方案
        2.3.1 可行性分析
        2.3.2 设计原则
        2.3.3 系统结构
        2.3.4 优势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东城专网方案
    3.1 客户需求分析
        3.1.1 网络现状
        3.1.2 网络需求和目标
    3.2 技术解决方案
        3.2.1 用户具体情况
        3.2.2 ATM网络优势
    3.3 具体实施
        3.3.1 组网结构
        3.3.2 方案实施过程
    3.4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3.5 方案实施概况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数字东城专网质量测试
    4.1 测试平台
    4.2 测试结果
        4.2.1 对带宽问题的解释
        4.2.2 具体测试结果如小黄庄卫生站
        4.2.3 测试总结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信令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ATM 与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结合的意义
        1.1.1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
        1.1.2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与 ATM 技术的结合
    1.2 IP 网络接入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信令系统的理论分析
    2.1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总体框架
    2.2 IP/ATM 的融合
        2.1.1 ATM 技术
        2.1.2 IP 和 ATM 的比较
        2.1.3 IP/ATM 融合技术
    2.3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信令系统分析
        2.3.1 ATM 的逻辑连接机制
        2.3.2 信令系统原理
        2.3.3 信令系统的 QoS 保证
第三章 IP 接入 ATM 卫星通信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宽带卫星通信信令系统的设计需求
    3.2 IP 网络接入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设计
        3.2.1 多媒体通信专用信令和卫星 ATM 信令
        3.2.2 IP/ATM 转换表
        3.2.3 用户状态标识
    3.3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信令交互总体流程
        3.3.1 注册过程信令交互流程
        3.3.2 建立通信链路信令交互流程
        3.3.3 释放通信链路信令交互流程
    3.4 宽带卫星通信信令系统的实现
        3.4.1 开发环境简介
        3.4.2 终端用户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功能模块设计
        3.4.3 IP/ATM 适配网关的关键技术和开发模块设计
第四章 宽带卫星通信信令系统的测试验证
    4.1 测试环境
    4.2 终端用户系统测试验证
    4.3 地面适配网关测试验证
    4.4 端到端测试验证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6)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网络资源分配与计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和研究内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网络技术相关概念
    2.2 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3 ADSL网络业务的不同服务等级带宽分配和计费策略
    3.1 概述
    3.2 研究背景
    3.3 保障服务质量的资源分配和计费策略
    3.4 不同等级业务流间带宽分配策略
    3.5 仿真实验
    3.6 本章小结
4 同质业务带宽资源非中心化分配和计费定价
    4.1 概述
    4.2 研究背景
    4.3 一般模型和问题描述
    4.4 Stackelberg模型NASH均衡解存在证明
    4.5 系统最优解存在证明
    4.6 非中心化方法
    4.7 博弈过程举例与仿真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ATM网络中业务传输拥塞时的链路共享
    5.1 概述
    5.2 研究背景
    5.3 问题描述
    5.4 “第二价格拍卖”中的纳什均衡
    5.5 多用户的情况
    5.6 仿真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DVB MPEG-2 TS在ATM网中的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数字视频广播(DVB)系统
    1.1 概述
    1.2 DVB系统的优越性
    1.3 DVB的主要目标及标准
    1.4 DVB的核心技术
    1.5 国外DVB发展的状况
    1.6 DVB在我国发展
第二章 ATM相关技术
    2.1 概述
    2.2 ATM的协议结构
        2.2.1 物理层
        2.2.2 ATM层
        2.2.3 ATM适配层(AAL)
    2.3 ATM的特点
        2.3.1 ATM网络的基本特点
        2.3.2 ATM的技术特点
        2.3.3 ATM的发展特点
    2.4 ATM网络中的会话传输和QoS
    2.5 ATM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三章 DVB MPEG-2 TS在ATM网中的传输
    3.1 DVB系统与电信ATM网的融合
    3.2 MPEG-2传输流
    3.3 DVB MPEG-2 TS在ATM网中的传输
        3.3.1 MPEG-2在ATM网中的传输应考虑的问题
        3.3.1.1 适配层(AAL)的选择
        3.3.1.2 服务类型的选择
        3.3.1.3 时钟同步
        3.3.2 ATM网中的可靠传输
        3.3.2.1 RS码前向纠错(FEC)
        3.3.2.2 AAL层的前向纠错
第四章 ATM网络中QOS支持和调度原理
    4.1 QoS支持和调度原理
        4.1.1 排队理论
        4.1.2 业务调度器的分类
        4.1.3 调度机制的设计要求
        4.1.4 调度算法的分类
    4.2 调度算法的应用
    4.3 ATM交换机引入的抖动估计
    4.4 箱式分类公平排队调度算法
    4.5 箱式公平调度算法相关的证明
        4.5.1 BSFQ延时保证的证明
        4.5.2 BSFQ公平性保证的证明
第五章 DVB-ATM网络适配器的设计及仿真
    5.1 概述
    5.2 循环冗余校验(CRC)技术
    5.3 交织技术
    5.4 ETSI标准
    5.5 设计目标
    5.6 设计工具简介
    5.7 DVB-ATM网络适配器
        5.7.1 MPEG物理接口
        5.7.2 MPEG-2 TS到ATM信元的适配
        5.7.2.1 使用AAL1进行适配
        5.7.2.2 使用AAL5进行适配
        5.7.3 ATM交换系统功能与结构
        5.7.3.1 ATM交换系统功能
        5.7.3.2 ATM交换系统基本结构
    5.8 交织器的设计实现
    5.9 CRC编码器的设计实现
        5.9.1 ATM信元头的HEC域
        5.9.2 AAL1中的CRC
        5.9.3 AAL5中的CRC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设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6.4 今后可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宽带网络的带宽动态分配与QoS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ATM技术的发展趋势
        1.1.1 ATM与IP的比较
        1.1.2 ATM技术的特点
        1.1.3 ATM的应用领域
        1.1.4 ATM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IP+ATM架构支持QoS的问题与技术
        1.2.1 QoS的一般性定义
        1.2.2 支持QoS的网络模型
    1.3 QoS的框架结构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全局性的业务流分布优化控制技术
    2.1 业务流工程
    2.2 业务流自适应分布的全局性优化的拥挤控制
        2.2.1 业务流分布优化控制的研究现状
        2.2.2 自适应业务量分布优化控制的原理
        2.2.3 单端口上的拥塞概率分析
        2.2.4 业务流动态自适应分布优化控制对系统性能的改善
    2.3 基于遗传算法的QoS选路
        2.3.1 QoS选路问题的表达方式
        2.3.2 基于遗传算法的QoS选路的基本实现
    2.4 基于蚂蚁网络的QoS选路
        2.4.1 基本的蚂蚁网络机制
        2.4.2 将蚂蚁网络扩展为基于约束的选路
        2.4.3 基于蚂蚁网络的QoS选路算法
        2.4.4 基于蚂蚁网络的QoS选路新算法
    2.5 小结
第三章 VP带宽分配控制算法
    3.1 VP网络的带宽分配问题
    3.2 VP子网内的业务流模型
    3.3 用NN估计VP子网的带宽利用率特性
    3.4 用于分配VP带宽的屏蔽遗传算法
    3.5 联合NN和屏蔽遗传算法实现VP带宽的动态分配
    3.6 仿真实验结果
        3.6.1 用NN估计带宽利用率U的仿真
        3.6.2 对联合NN与MGA算法分配VP子网带宽的仿真
    3.7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测量与神经网络估计的CAC方法
    4.1 存在的问题
    4.2 QoS计算的理论分析模型
        4.2.1 ATM信源的业务流模型
        4.2.2 QoS性能的分析模型
        4.2.3 用神经网络估计QoS
    4.3 基于滑动窗口测量与高斯近似的QoS估计
        4.3.1 用高斯近似估计QoS的方法
        4.3.2 应用BP神经网络结合窗口测量的QoS估计算法
    4.4 小结
第五章 区分服务业务流的带宽分配控制方法
    5.1 区分服务的带宽分配
    5.2 基于虚拟时间的循环调度算法
    5.3 几种分组调度算法的比较
    5.4 对VTRR算法的改进
    5.5 用VTRR公平调度算法实现区分服务的方法
    5.6 小结
第六章 用RSVP在ATM捷径上实现DIFFSERV的方案
    6.1 方案特点
    6.2 方案的体系结构及协议栈
        6.2.1 体系结构
        6.2.2 采用的协议栈
    6.3 RSVP的实现方案
    6.4 预防和避开拥挤信道的优化路由方案
    6.5 保证QoS的综合方案
        6.5.1 业务优先级分类的方法
        6.5.2 接入路由器的QoS控制
        6.5.3 资源管理
        6.5.4 连接接纳控制
    6.6 DIFFSERV接入方案
    6.7 实现的原型方案
    6.8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未来的工作
    7.1 结论
    7.2 未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完成的工作

(9)ATM网络连接允许控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连接允许控制概述
    1.2 ATM网络连接允许控制机制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第二章 CBR业务CAC机制的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ATM网络CBR业务排队性能分析
        2.2.1 排队模型及信元到达和离去模型
        2.2.2 无限容量缓冲区系统N*D/D/1/∞排队性能
        2.2.3 有限容量缓冲区系统N*D/D/1/B排队性能
        2.2.4 “N*D/D/1/B”信元丢失率和时延分析
    2.3 基于最小速率替换的线性近似CBR业务CAC机制
        2.3.1 CBR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
        2.3.2 线性近似CBR业务CAC机制
        2.3.3 基于最小速率替换的线性近似CBR业务CAC机制
        2.3.4 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模型的VBR业务CAC机制的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基于业务源流量描述符的VBR业务CAC机制
        3.2.1 排队模型
        3.2.2 VBR业务服务质量要求
        3.2.3 基于业务源流量描述符的最坏情况“on/off”业务模型
        3.2.4 无丢失复用模型
        3.2.5 高斯近似复用模型
        3.2.6 基于最坏情况“on/off”模型的CAC机制
        3.2.7 基于业务源流量描述符的速率改进业务模型
        3.2.8 基于速率改进模型的CAC机制
        3.2.9 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测量的VBR业务CAC机制的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大数量业务源复用渐进分析理论
        4.2.1 离散时间排队模型
        4.2.2 溢出概率Q(Nc,Nb,N)
    4.3 基于测量的QoS参数估计方法
        4.3.1 信元丢失率
        4.3.2 基于测量的QoS参数估计
        4.3.3 数值结果
    4.4 基于测量的VBR业务CAC机制
        4.4.1 基于测量的CAC机制
        4.4.2 数值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TM信令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5.1 研究背景
        5.1.1 ITU-T定义的ATM信令协议栈
        5.1.2 ITU-T信令协议栈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5.2 一种ATM信令系统通用实现模型及其关键技术
        5.2.1 一种ATM信令系统通用实现模型
        5.2.2 ATM信令系统通用实现模型中的关键技术
    5.3 基于通用模型的可扩展的ATM信令系统体系结构
        5.3.1 基于通用模型的集中式结构
        5.3.2 基于通用模型的信令协议分布结构
        5.3.3 基于通用模型的呼叫/连接控制分布结构
    5.4 基于通用模型的ATM用户接入设备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4.1 基于通用模型的ATM UAE信令系统体系结构
        5.4.2 一种ATM用户接入设备实现方案
        5.4.3 ATM用户接入设备信令系统CC模块设计
        5.4.4 模拟电话业务信令控制数据流图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致 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10)ATM网络服务质量的动态控制及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服务质量:通信网络的重要设计目标
    1.2 ATM网络中QoS动态控制与管理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第二章 基于存储空间动态分配的缓冲器管理机制的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附加缓存空间按需分配”机制
        2.2.1 “附加缓存空间按需分配”机制的设计原则
        2.2.2 “附加缓存空间按需分配”机制的工作机理
    2.3 “M/D/1/K(+K)”排队系统模型及信元丢失率分析
        2.3.1 排队系统模型:“M/D/1/K(+K)”
        2.3.2 “M/D/1/K(+K)”的信元丢失率分析
    2.4 “∑_NMMBP(2)/D/1/K(+K)”排队系统模型及信元丢失率分析
        2.4.1 假设
        2.4.2 单个业务流的信元到达模型
        2.4.3 N个同型独立业务流的信元到达模型
        2.4.4 系统排队模型:“∑_NMMBP(2)/D/1/K(+K)”
        2.4.5 信元丢失概率
        2.4.6 仿真分析
    2.5 问题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最小转发强度”信元丢弃策略及其性能的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基于“转发强度”的信元丢弃模型
        3.2.1 VCC路径
        3.2.2 信元转发强度
    3.3 单结点拥塞条件下的信元丢失率及网络资源利用率分析
        3.3.1 信元丢失率分析
        3.3.2 网络资源利用率
    3.4 仿真分析
    3.5 问题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模糊逻辑的“转发强度”信元丢弃策略
    4.1 引言
    4.2 模糊集合、“对称性模糊集合”及其性质
    4.3 基于“转发强度”的信元丢弃模糊模型
        4.3.1 信元公平丢弃准则
        4.3.2 信元公平丢弃因子
        4.3.3 信元丢弃的模糊逻辑模型
    4.4 仿真模型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公平基”的信元公平调度机制的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基于“公平基”的信元公平调度机制
        5.2.1 “公平服务”的基本概念
        5.2.2 “公平基”、“调度表”及基于公平基的公平循环调度机制
    5.3 FBRR的性能分析
        5.3.1 FBRR服务的公平性
        5.3.2 FBRR的时延特性
        5.3.3 FBRR的复杂度
    5.4 仿真分析
    5.5 FBRR的动态调度表及其构造
    5.6 问题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TM网络的操作维护功能及其对QoS管理的支持
    6.1 引言
    6.2 ATM网络中的操作与维护(OAM)功能
        6.2.1 VP/VC级的故障管理
        6.2.2 VP/VC级的性能管理
    6.3 “时延/丢失瓶颈”监视:对OAM性能监视功能的改进建议
        6.3.1 “时延/丢失瓶颈”及其监视机制
        6.3.2 “时延/丢失瓶颈”监视流程
        6.3.3 问题说明与讨论
    6.4 对性能监视OAM信息保护功能的建议
        6.4.1 “超级用户信元块”及“超级OAM信元”
        6.4.2 对SCB尺寸规格的定义及约定
        6.4.3 超级性能监视OAM信元:SOC
        6.4.4 SBIP的工作模式
        6.4.5 “请求模式”下的SBIP工作流程
    6.5 用ATM层OAM功能支持QoS管理的构架
        6.5.1 QoS管理的特征、要素及QoS管理模型
        6.5.2 端系统的一种QoS管理结构及其管理操作过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本文的创新性研究及主要研究成果
    7.2 QoS的研究动向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四、服务质量(QOS)保证与ATM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向量网的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D]. 赵建光.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2]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与实现[D]. 薛倩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3]新西城政务专网优化方案的研究[D]. 安卫涛.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4]企业客户组网技术的研究与选型[D]. 崔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5]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信令系统设计与实现[D]. 谭羽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4)
  • [6]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网络资源分配与计费[D]. 刘瑛梅.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7]DVB MPEG-2 TS在ATM网中的传输[D]. 王晓池. 浙江工业大学, 2003(03)
  • [8]宽带网络的带宽动态分配与QoS控制[D]. 李大双. 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 [9]ATM网络连接允许控制机制的研究[D]. 赵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1(01)
  • [10]ATM网络服务质量的动态控制及管理的研究[D]. 程东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0(01)

标签:;  ;  ;  ;  ;  

ATM网络资源的服务质量(QOS)保证和高效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