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压AC-DC开关电源转换芯片(论文文献综述)
史琦[1](2021)在《一种基于GaN器件的AC-DC变换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功率开关管性能的优劣对电力变换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有着重要影响。作为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之一的氮化镓功率器件,具有更小的寄生参数和导通电阻。有望替换传统Si基MOSFET,使得电力变换系统朝着高工作频率、高转换效率、高功率密度、低成本的方向不断发展。本文设计了一种包含氮化镓功率器件的高性能AC-DC模块,发现并解决GaN器件应用在功率系统中的问题。结合变换器设计指标,选用前级降压PFC和后级降压DC-DC级联的方案实现整流器。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电磁兼容对谐波频率的限制和变换器功率因数的要求,分别确定合适范围的工作频率和输出电压;选用合适的功率因数校正芯片,搭建控制环路,对模块输入电压、滤波电感电流、输出电压进行采样,降低输入电流的谐波含量,提高功率因数;考虑各个元件在系统中的作用,从电压电流应力的角度进行元器件选型,并分析各元器件产生的功耗。(2)搭建基于恒定导通谷值电流控制的Buck DC-DC,对功率回路中的元件进行选型,并分析各元器件产生的功耗;针对GaN器件阈值电压低、栅源电压安全裕量小等特点,搭建半桥自举驱动电路,并分析寄生参数对GaN器件驱动特性和系统性能的影响,优化PCB布局;为确保系统工作可靠性,设置死区环节,并采用下管反并联肖特基二极管的方法降低死区损耗。设计工作完成后,进行印制板电路设计,对实验样机进行测试。最终实现一款输入电压范围为100Vac-240Vac,输出功率100W,效率大于90%,功率因数大于0.9的高性能AC-DC变换器。
邓文涛[2](2020)在《开关电源芯片核心电路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电源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国防设施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高性能电源IC的作用显得愈加重要。电源朝着高集成度,高转换效率,低功耗的方向发展,反激式开关电源由于自身具备的优异性能取代了线性稳压器。目前,反激式开关电源芯片是当今电源的主要研究方向。本论文结合企业的项目,通过系统设计、电路设计和仿真验证,设计了一款基于脉冲宽度调制的反激式开关电源芯片的核心电路,主要应用于充电器和适配器。本项研究主要包括芯片的欠压锁存电路、内部电压产生电路、上电复位电路、带隙基准电路、误差放大器等模块。针对传统欠压锁存电路响应速度慢、功耗大、面积大等问题,设计一种新的欠压锁存电路,在不使用额外的基准电压源和比较器以及复杂的数字逻辑的情况下,能够达到欠压锁存的各项指标,欠压锁存电路的开启电压(UVLO(ON))为7.6V,关断电压(UVLO(OFF))为14.8V;针对传统带隙基准电路结构复杂、功耗大、输出电压精度低等问题,设计的带隙基准电路采用共源共栅电流镜钳位各支路电流,同时本次设计的带隙基准电路是直接在具有正温度系数电流的支路上产生基准电压,使电路结构更加简化的同时降低芯片制造成本和静态功耗,在-40℃~150℃的温度范围内温漂系数为64ppm/℃;针对单级放大器不能适应高精度系统中高增益、高摆幅的要求,本次设计的误差放大器采用两级运放,第一级电路选择折叠式共源共栅结构获得设计所需的高增益,第二级则采用共源结构扩大输出信号摆幅,通过电路仿真确保放大电路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相位裕度、单位增益带宽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本文基于0.25μm BCD工艺完成了核心电路的设计仿真,并且进行了流片、封装,最后在实际的反激变换系统中进行了实体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芯片能够在反激式电路中工作,并实现5V/3A的输出,效率高达86.2%。本项研究设计的芯片与国内外同类芯片相比具有输出电流稳定、效率高、设计简单等优点,具有极大市场应用前景。
刘磊[3](2020)在《用于气体放电的多路组合开关电源研究》文中提出电弧等离子体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以产生电弧等离子体的放电电源及起弧电源为研究对象,针对国内外现用放电电源存在谐波大、动态性能不佳、起弧较难等缺陷,结合近年来新材料和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在开关电源中的应用现状,研制成功可组合、总输出功率为200k W的直流开关型放电电源系统。基于现有放电电源的不足和7通道电弧等离子体源对气体放电电源的特性要求,设计放电电源系统由7路独立的开关电源子系统组成,每个独立的子电源单元包括:开关型主放电电源及高频起弧电源,变换主电路均采用AC-DC-AC-DC型结构。文中首先对主放电电源主电路所有元器件进行了计算和选型。其次出于对电弧负载的负阻特性和放电电源需要良好的陡降特性以及逆变环节控制可数字化等多方面考虑,控制系统以DSP2812数字处理芯片为核心,对移相PWM控制原理及产生方法、驱动电路、保护电路以及数字PID实现系统的恒流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进而对高频起弧电源的工作原理及涉及的高电压技术、倍压整流单元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工况设计了控制系统。最后对研究和设计结果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研究,样机投入实际工程领域使用。实验结果与实际使用效果均表明,本论文研究和设计的7路可组合主放电电源和起弧电源系统,不但可以每个分电源独立运行,而且还可以n个(n=17)组合运行,具有起弧方便、放电过程中放电电流稳定,电源工作可靠、保护灵敏、放电获得的电弧等离子体稳定、无抖动闪烁、且可长时间不间断运行,完全可满足核物理研究的需求。充分证明了论文研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和运行可靠性。
何璐阳[4](2020)在《基于原边反馈的无辅助绕组高精度恒压恒流变换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电子设备和产品应用得越来越广,性能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电源产品的市场也迅速发展。一个性能良好的供电电源,对于提升电子设备的性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如今的电子商业市场对电源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人们希望电源的性能尽可能好,另一方面也希望成本尽可能低。基于这样的市场形势,本文针对一种常应用于中小功率场合的反激式开关电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设计了一款适用于锂电池充电器的高性能、低成本的AC-DC恒压恒流变换器。本文设计的变换器采用了省去辅助绕组的双绕组拓扑,系统仅包含初级和次级两个支路。针对恒压恒流控制问题,该变换器基于原边反馈的控制方式,首先在原边电感上检测输出电压的反射电压,并将采样得到的反馈电压和基准电压比较,获取两者的误差信号并进行放大,最后将该结果和一个指数波信号进行调制,从而对系统的导通频率进行宽范围调节,实现不同输入、负载下输出电压均能保持恒定;在恒流输出工作模式时,系统首先在原边电感上的反馈信号中检测出去磁时间,再通过双倍去磁控制模块来调节系统的去磁占空比,从而实现不同工作条件下输出电流恒定。此外在对整个系统反馈环路进行了小信号建模与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单零点双极点型补偿网络,从而调节了系统的带宽和相位裕度,改善了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针对双绕组拓扑中芯片供电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三极管基区电荷存储效应、并在功率管的导通末期利用原边电流对芯片供电电容进行充电的解决方案,并设计了迟滞芯片供电控制逻辑,从而实现了很高的供电效率。针对双绕组拓扑中输出采样的问题,本文采用了基于原边电感上的反馈电压的采样策略,一方面通过过零检测采样得输出电流,一方面在2/3去磁时间点采样得输出电压,从而实现了恒压恒流双控制功能,并获得了较高的采样精度。本文基于华虹NEC 1μm HVCMOS工艺对控制芯片进行设计与流片,并搭建了5V/1A的电路测试样板进行实物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在90Vac~265Vac的交流输入电压和全负载范围内,系统的输出电压误差可以保持在±1.3%之内,输出电流误差可以保持在±2.5%之内,最高转换效率可达78.9%。此外,该变换器可以很好地实现芯片供电,芯片电源电压始终保持在5V~5.2V之间。相比于传统的三绕组拓扑结构,本文设计的变换器不仅实现了更高的恒压恒流精度与转换效率,还省去了一路绕组,使外围器件数目更少,变压器更加简单,系统成本更低。相比于现有的双绕组拓扑结构,本文提出的变换器不仅可以实现恒流输出,也可以实现恒压输出,因此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韩雄[5](2020)在《一种恒压轻载效率优化准谐振PSR反激式恒压恒流变换器设计》文中提出近些年来,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全球市场对开关电源特别是AC/DC变换器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此外,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显着提高,人们对绿色电力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这为节能问题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潜力。采用准谐振控制的谷底导通方案成为提高电源转换效率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但是传统准谐振方案在恒压轻载条件下继续保持第一个谷底导通,由于导通时间变短开关频率增加,导致较大的开关损耗,致使轻载效率下降。因此,研究如何优化准谐振反激变换器恒压轻载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对电源适配器的市场要求,本文设计了一种恒压轻载效率优化准谐振PSR反激式恒压恒流变换器。本文设计的变换器采用准谐振控制方案,在CV或CC模式下均实现谷底导通减少了开关损耗。针对传统准谐振变换器在轻载效率降低的问题,变换器在CV模式下采用自适应频率控制方案,根据负载情况自适应调节系统开关频率来优化效率。随着负载变轻,自适应降低开关频率来减少开关损耗,优化了轻负载效率,从而提高了系统整体平均效率。该方案结构简单,并且不影响系统其它性能,如可听噪声、待机功耗等。所设计的变换器采用原边反馈结构,通过辅助绕组反馈输出信息,节省了外围电路,从而降低了成本。在恒压模式下,变换器在2/3退磁时间时刻对辅助绕组的电压进行采样,并保持到下一个采样周期。将采样的电压与内部参考电压进行比较,并将误差电压放大。得到的误差电压不仅决定开关频率,而且还决定原边电感的峰值电流,从而控制导通时间来实现恒压输出。在恒流模式下,变换器通过辅助绕组检测变换器的去磁时间,并依据上一周期的原边采样电阻峰值电压和去磁时间来自动调整下一周期的原边电感电流峰值,实现原边采样电阻峰值电压与去磁时间的乘积为恒定值,从而实现恒流输出。本文设计的控制芯片采用华虹宏力HHGRACE 0.35μm BCD工艺进行流片,并通过5V/1A原型电路来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在90~265V交流输入电压下,变换器的最大待机功耗为94m W。当系统工作在恒压模式下,输出电压精度为±2.2%,线性调整率为1.37%,负载调整率为0.83%;当系统工作在恒流模式下,输出精度为±2.8%,线性调整率为2.44%,负载调整率为1.22%。所设计的变换器可以在CV模式下根据负载条件实现自适应频率控制来优化系统效率。轻载下,系统的转换效率最小可以达到77.5%。重载下,系统的转换效率最大可以达到80.5%。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QR控制器相比,本文设计的变换器在轻载条件下转换效率提高了4%,并且在不同负载条件下实现了谷底导通,从而在整个负载范围内提高了系统效率。可见,本文设计的控制芯片在小功率准谐振反激式AC-DC变换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陈浩鑫[6](2020)在《基于一款高性能AC/DC转换器控制芯片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科技高速发展,各式各样的用电设备不断出现,满足了人们的种种需求,而用电设备都离不开电源的支持。开关电源因为体积小、效率高等优势,逐渐替代线性电源,其中AC/DC转换器承担着交流电的转换工作,应用广泛。反激式AC/DC转换器由于其结构简单并且成本低,被广泛用于许多小功率应用中。传统情况下,转换器的输出电压和电流是通过光耦器件和副边误差放大器构成副边反馈进行调节。虽然副边反馈反激式转换器的电压转换精度高、响应速度良好,但是在待机状态下会有额外的损耗并且会因温度的升高导致电流传输比下降。与副边反馈相比,原边反馈方法省去了光耦器件,节省了PCB板空间并且降低成本和待机功耗。本文基于原边反馈反激式AC/DC转换器,采用Nuvoton 0.35um BCD process进行控制芯片的设计与开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第一,对原边反馈反激式AC/DC转换器工作时的波形进行分析,推导运用辅助绕组进行输出电压检测时的最佳采样时间,并且对漆点电压检测的关键模块进行原理分析说明,设计完整的电压检测控制电路。第二,论述恒流输出控制的工作原理,运用基准电压和消磁时间设计峰值电流阈值生成电路,同时对电路进行简化,利用模型进行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最后设计完成恒流控制回路。峰值电流阈值模块和相关的控制技术,使得转换器的恒流输出片外可调,由原边电路上的检测电阻和变压器匝数比控制。第三,分析带隙基准电压的工作原理,设计完成可进行电压修调的基准电压模块,-25℃~125℃范围内温漂系数为22ppm/℃,100KHz频率下电源抑制比高于40d B,可修调范围为-4.55%~+9.21%;分析工作时钟频率对系统电磁干扰的影响,设计具有频率抖动的振荡器降低整个系统的电磁干扰,高频工作状态下频率范围为62k Hz~69k Hz。本芯片利用Cadence、Spetre等工具完成设计仿真工作,第一版流片测试结果如下:恒压功能运行正常但需改进,当输入电压从100V变为320V时,输出电流精度在5.4%内;当负载从1.6Ω变为4.5Ω时,输出电流变化为4.1%。芯片性能的改善与优化工作在第二版的流片工作中。
张楷彬[7](2020)在《适用于一款反激式AC-DC转换器的同步整流控制芯片的设计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电源管理类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开关电源中,如何提升效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研究方向。近些年随着电路规模不断增大,低压大电流应用成为当今小功率开关电源的趋势所在。传统的二极管整流由于正向导通压降较大,会极大地降低电源效率,因此采用同步整流技术,也就是采用通态电阻更小的功率MOS管代替二极管进行整流,可大幅减少整流损耗,提高转换效率。本文设计了一款适用于反激式AC-DC转换器的同步整流控制芯片,可工作于电感电流断续模式。采用电压自驱动方式,采样的电压信号来自副边同步整流管漏端,不需要依赖原边信号,因此外围电路结构简单,所需元件少。论文主要的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款预关断电路,提前将同步整流管栅极电压降低,以达到快速关闭的目的。不仅可以减少体二极管导通时间,提升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减缓同步整流管漏端电压的变化速率,提高关断阈值,从而减少比较器失调电压的影响。相比没有预关断技术的驱动电路,可节省70%的下拉时间。2)设计了积分屏蔽振铃模块。系统在同步整流管关断后由于寄生参数的影响会产生振铃,导致芯片误开启。采用积分计算面积的方式对振铃信号进行区分,同时通过外接电容调整阈值,提高芯片的可靠性。3)为了对输出电压进行监测,本文增加了泄放电流和原边唤醒功能。当负载变小时,可通过内置的100m A电流将多余的能量进行泄放,防止输出电压过高。当原边芯片进行轻载模式时,可通过原边唤醒功能,生成一个周期为30us的唤醒信号将负载的变化情况及时反馈给原边芯片。4)设计了一款无运放的带隙基准电路,TT仿真条件下温度系数为28.94ppm/℃,电源抑制比为86d B,线性调整率为0.027%,基准电压大小为1.3V,为芯片内部提供参考电压。5)内部采用LDO进行供电,输出电压为5.8V,无需外接供电电容,使芯片可工作在525V的电压范围内。同时集成了一个浮地电位生成电路,可产生一个比系统电压少5V的电位,用于减少驱动电路中高压管的使用。本文基于nuvoton 0.35um BCD工艺,进行了电路的设计开发与仿真验证,并且进行了流片和封装,最后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二极管整流方案,该同步整流控制芯片可将系统整流效率提高2%。
王天龙[8](2020)在《5kW混合动力无人船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无人船是一种通过预设任务在水面自主航行的新型无人设备,其动力技术是决定其航程与工作能力的重点。无人船推进器使用柴油机或电机但两种方式各有缺陷。混合动力技术是采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能源形式兼有其使用的能源形式的优点且克服了传统能源缺陷的新型动力技术,但是应用于无人船的混合动力技术少之又少,且无人船混合动力系统的电源管理系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由于无人船的研究成本以及船只对水域面积的要求导致只能在计算机系统中模拟,对于实际的应用缺乏技术支持,未有一种可行的应用于混合动力无人船电源管理系统。本文根据项目实际需求对无人船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混合动力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进行了充分的分析,采用理论结合实际并将多个系统进行整合的工程性思维,通过对电源管理系统的模块分割、电路设计、样机研发完成了油-电混合动力式无人船电源管理系统。电源管理系统是包括220V/24V AC/DC变换器、24V/24V三端口DC/DC变换器以及含220V交流发电机接口、24V直流电机的供电接口在内的电源变换器,实现了对发电机、电池、推进器之间的协同工作,实现化学能、机械能与电能的转换,具有高能量密度、高效性的特点。针对高速度、大航程的无人船电推进器所使用的能够满足航程需求电量的电池的重量超过无人船负载这一问题,采用携带能量密度更高的化石燃料实现无人船携带电能载体的体积、重量的小型化,利用发电机将化石燃料蕴含的能量转化并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传递至无人船控制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实现了无人船整船电气化的目标,提高了无人船的航程。利用发电机的发动机始终工作在其最佳转速区间的特点达成了提高航程目的的同时减少了污染与噪声。本文对混合动力式无人船电源管理系统所使用的技术及其内部电路进行了介绍,设计了高能量密度、大航程、低污染、低排放的电源管理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源管理系统及制作的样机基本能够实现无人船的航行需求,能够通过使用多种能源的组合降低了噪声污染与废气排放,为后续无人船混合动力系统的发展与采用其他新能源的混合动力无人船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混合动力系统方案。
李佳[9](2020)在《一种高效GaN基DC/DC开关电源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电力电子领域的重要技术,直流变换技术(DC/DC,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的DC/DC开关电源主要采用Si(Silicon)器件作为开关器件,但受材料性能所限,Si基DC/DC的功率损耗较大,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偏低,在高频下尤为明显。相比于Si器件,GaN(Gallium Nitride)功率器件具有导通电阻低、寄生电容小等优点,可更好地适用于高频高效的开关电源应用场合。因此,本文针对Si基DC/DC功率损耗大、转换效率低这一问题,利用GaN器件的性能优势,以成熟的功率转换系统设计理论为依据,按照计算—仿真—测试的流程,研制出一款高频、高效率的GaN基DC/DC开关电源,并对GaN器件在DC/DC模块中的应用特点进行了研究。首先,本论文从功率半导体器件理论角度入手,对GaN器件的物理特性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主要性能参数及其影响因素的对比,对GaN功率器件相比于传统Si器件应用于开关电源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其次,根据实际应用,选择设计指标,对开关电源中开关管、输出电感、输入电容、输出电容等关键元件进行了功耗分析,并基于理论分析进行了设计选型。另外,针对GaN功率器件在变换器中对死区时间、功率环路驱动环路寄生参数敏感等问题,采用可调死区时间驱动电路、纵向功率环路布局等方案改善上述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该DC/DC开关电源的转换效率。在上述工作完成后,进行电路的仿真,为突出本设计的性能优势,还仿真了同等指标下的的Si基DC/DC开关电源,并与本设计进行对比。最后,搭建84-50V降压型GaN基DC/DC开关电源并进行测试。得到样机输出功率在75W、工作频率>1MHz时,满载效率为95.3%,与同量级Si变换器相比至少提高约4%。测试结果一方面说明了理论分析及设计过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说明了GaN器件在高频、高效率开关电源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虞楠楠[10](2020)在《高精度原边控制恒流/恒压AC-DC控制芯片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不断普及,对其充电设备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更高效率,更低能耗,更优性能的开关电源充电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本课题根据当前国内外AC/DC电源管理芯片的发展趋势,面向对成本以及体积有较高要求的中低端市场,结合国内半导体工艺和电路设计的技术水平,采用标准的0.18um高压工艺,设计一款离线式、高精度、小功率的恒定电流或恒定电压输出的电源管理芯片。本文提出的反激式开关电源控制芯片,采用高精度原边反馈控制技术,结合低功耗设计并采用相应的保护电路,可以根据负载条件,通过反馈环路在恒压和恒流输出两种模式之间实现自动切换。该芯片从系统整体出发制定相应指标,设计系统级电路和各模块电路,并运用Cadence Hspice软件对电路关键指标进行仿真验证,最后进行了流片和芯片测试验证。经测试,本文控制芯片在85V~265V交流输入电压下,芯片恒流值为2.1A,恒流精度不高于±2.6%;恒压值为5V,恒压精度不高于±4.1%;整体待机功耗不高于75m W;功率密度为4.95W/in;且平均转换效率不低于83.93%,满足欧盟Co C V5 Tier2能效标准。本芯片采用的创新恒流拓扑,不仅将恒流精度提升至±3%以内,还大大缩减了恒流环路的外部补偿电容(从传统的n F级电容缩减至50p F左右),可以将外部补偿电容(大电容)移至芯片内部(小电容),缩减了应用成本,增强了芯片的性能。通过将本文芯片与市售同类芯片精度指标进行对比,发现本文设计芯片与市售大部分同类芯片性能相当,可广泛应用在诸如适配器、充电器和LED恒流驱动等应用中。
二、高压AC-DC开关电源转换芯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AC-DC开关电源转换芯片(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基于GaN器件的AC-DC变换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GaN功率开关器件发展现状 |
1.3 AC-DC变换器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增强型GaN器件和级联AC-DC理论基础 |
2.1 增强型GaN器件理论基础 |
2.1.1 静态特性 |
2.1.2 理论功耗 |
2.2 Buck PFC工作原理及控制策略 |
2.2.1 Buck PFC工作原理 |
2.2.2 Buck PFC控制策略 |
2.3 Buck DC-DC工作原理及控制策略 |
2.3.1 Buck DC-DC工作原理 |
2.3.2 Buck DC-DC控制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前级Buck PFC模块设计 |
3.1 性能指标设计 |
3.1.1 工作频率 |
3.1.2 输出电压 |
3.2 Buck PFC平均电流控制电路设计 |
3.2.1 控制芯片选型 |
3.2.2 信号采样电路 |
3.3 Buck PFC主电路参数设计及功耗分析 |
3.3.1 滤波电感 |
3.3.2 整流桥 |
3.3.3 功率开关管 |
3.3.4 续流二极管 |
3.3.5 输出电容 |
3.3.6 输入EMI滤波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后级Buck DC-DC模块设计 |
4.1 Buck DC-DC主电路设计 |
4.1.1 恒定导通谷值电流策略控制环路设计 |
4.1.2 功率回路元件选型及功耗分析 |
4.2 GaN器件驱动电路设计 |
4.3 Buck DC-DC高速开关电路布局优化 |
4.3.1 寄生参数对GaN器件驱动可靠性的影响 |
4.3.2 寄生参数对电路效率的影响 |
4.3.3 Buck DC-DC驱动回路和功率回路布局优化 |
4.4 Buck DC-DC死区环节改善 |
4.4.1 死区时间设置 |
4.4.2 死区损耗降低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5.1 待测指标 |
5.2 实验装置 |
5.3 测试方法 |
5.3.1 前级Buck PFC测试方法 |
5.3.2 后级Buck DC-DC测试方法 |
5.3.3 级联AC-DC测试方法 |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1 Buck PFC |
5.4.2 Buck DC-DC |
5.4.3 AC-DC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开关电源芯片核心电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开关电源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3 开关电源的发展趋势 |
1.4 本论文的主要结构 |
第二章 反激式电源芯片系统设计 |
2.1 反激式变换器工作原理 |
2.1.1 反激式电路 |
2.1.2 脉冲宽度调制 |
2.2 芯片的典型应用及内部电路框图 |
2.2.1 芯片内部电路框图 |
2.2.2 芯片核心电路设计指标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芯片核心电路设计及仿真分析 |
3.1 电源管理模块 |
3.1.1 欠压锁存电路 |
3.1.2 内部电压产生电路 |
3.1.3 上电复位电路 |
3.1.4 带隙基准电路 |
3.2 误差放大器设计 |
3.2.1 运放的选择 |
3.2.2 确定运放结构 |
3.2.3 密勒补偿 |
3.2.4 参数计算 |
3.2.5 误差放大器仿真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分析 |
4.1 芯片测试与分析 |
4.1.1 芯片测试平台 |
4.1.2 芯片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3 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
(3)用于气体放电的多路组合开关电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
1.2.1 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
1.2.2 等离子体的应用 |
1.3 国内外放电电源的研究现状 |
1.3.1 气体放电电源 |
1.3.2 国内外放电电源的研究现状 |
1.4 放电电源的发展趋势 |
1.5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放电原理及构成 |
2.1 系统设计理念 |
2.2 主功率电路与起弧电路的电气连接 |
2.3 系统电磁性兼容性设计 |
2.3.1 电磁兼容性预测和分析 |
2.3.2 电磁兼容设计薄弱环节定位 |
2.3.3 降低电磁干扰设计 |
第三章 开关型主放电电源的设计与分析 |
3.1 气体放电电源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
3.2 主电路设计的技术指标要求 |
3.3 主电路设计 |
3.3.1 高频逆变电路的原理分析 |
3.3.2 主电路软启动设计 |
3.4 主电路元器件参数计算与选型 |
3.4.1 工频整流二极管参数计算与选型 |
3.4.2 低通滤波电容的选择 |
3.4.3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
3.4.4 功率开关管IGBT选型及吸收电路的设计 |
3.4.5 高频整流二极管的设计 |
3.4.6 输出滤波电路的设计 |
3.4.7 进线RC吸收电路的设计 |
第四章 高频起弧电源的设计与分析 |
4.1 高频起弧电源设计技术指标 |
4.2 高电压技术 |
4.3 高频起弧电源的设计 |
4.4 高频起弧电源控制电路的设计 |
4.5 高频起弧电源驱动隔离电路的设计 |
第五章 主放电电源控制系统的设计 |
5.1 控制系统的功能 |
5.2 控制系统的结构 |
5.2.1 TMS320F2812 芯片的介绍 |
5.2.2 JTAG接口电路及抗干扰电路 |
5.3 移相PWM信号的产生原理 |
5.4 IGBT驱动电路的设计 |
5.5 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5.5.1 输入给定电路 |
5.5.2 直流采样信号调理电路 |
5.5.3 系统故障检测和保护电路 |
5.6 恒流特性调节 |
第六章 设计结果验证与结论分析 |
6.1 系统整机介绍 |
6.2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
6.3 高频起弧电源测试 |
6.3.1 驱动脉冲测试 |
6.3.2 引弧测试 |
6.4 开关型主放电电源测试 |
6.4.1 控制波形测试 |
6.4.2 驱动波形测试 |
6.5 系统测试 |
6.5.1 系统的功能测试 |
6.5.2 系统的性能测试 |
6.5.3 系统实验时遇到的问题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所做的工作 |
7.2 结论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基于原边反馈的无辅助绕组高精度恒压恒流变换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系统拓扑与恒压恒流控制的研究现状 |
1.2.2 针对无辅助绕组拓扑的芯片供电策略研究现状 |
1.2.3 针对无辅助绕组拓扑的输出检测策略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指标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反激式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
2.1 反激式变换器的基本原理 |
2.2 反激式变换器的导通模式 |
2.3 反激式变换器的调制方式 |
2.4 反激式变换器的驱动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辅助绕组反激式变换器的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系统的性能定义 |
3.1.2 芯片的设计规划 |
3.2 恒压原理与控制方法 |
3.2.1 恒压实现原理 |
3.2.2 采样保持\误差放大 |
3.2.3 指数波\频率调制 |
3.3 恒流原理与控制方法 |
3.3.1 恒流实现原理 |
3.3.2 去磁时间检测 |
3.3.3 恒流控制 |
3.4 系统建模与补偿设计 |
3.4.1 传递函数分析 |
3.4.2 稳定性分析与设计 |
3.4.3 系统级仿真验证 |
3.5 驱动与芯片供电方案设计 |
3.5.1 主功率管驱动方案 |
3.5.2 芯片供电方案 |
3.5.3 迟滞供电控制与系统快速启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路设计与仿真验证 |
4.1 恒压控制模块设计与仿真 |
4.1.1 采样保持电路 |
4.1.2 EA比较器 |
4.1.3 指数波产生电路 |
4.2 恒流控制模块设计与仿真 |
4.2.1 去磁时间检测电路 |
4.2.2 恒流控制电路 |
4.3 驱动与供电模块设计与仿真 |
4.3.1 主功率管驱动电路 |
4.3.2 辅助开关管控制电路 |
4.3.3 芯片供电与系统快速启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仿真与测试验证 |
5.1 系统前仿真验证 |
5.2 芯片版图设计与系统后仿真验证 |
5.2.1 芯片版图设计 |
5.2.2 系统后仿真验证 |
5.3 系统样板测试验证 |
5.3.1 系统样板与测试环境 |
5.3.2 恒压控制测试 |
5.3.3 恒流控制测试 |
5.3.4 动态响应与系统启动测试 |
5.3.5 转换效率与静态功耗测试 |
5.3.6 芯片供电测试 |
5.3.7 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一种恒压轻载效率优化准谐振PSR反激式恒压恒流变换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指标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准谐振反激式AC-DC变换器理论基础 |
2.1. 反激式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
2.2. 反激式变换器的导通模式 |
2.2.1. 连续导通模式 |
2.2.2. 断续导通模式 |
2.2.3. 临界导通模式 |
2.3. 反激式变换器的调制方式 |
2.3.1. 脉冲宽度调制 |
2.3.2. 脉冲频率调制 |
2.4. 准谐振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准谐振反激式恒压恒流变换器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设计要求 |
3.1.1. 准谐振AC-DC变换器的性能定义 |
3.1.2. 控制芯片的概述 |
3.1.3. 准谐振反激式变换器工作原理 |
3.2. 恒压模块分析与设计 |
3.2.1. 恒压原理分析 |
3.2.2. 恒压模块设计 |
3.3. 自适应频率控制分析 |
3.4. 恒流模块分析与设计 |
3.4.1. 恒流原理分析 |
3.4.2. 恒流模块设计 |
3.5 谷底导通模块 |
3.5.1. 谷底检测 |
3.5.2. 谷底导通 |
3.6. 系统稳定性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路设计与仿真验证 |
4.1. 恒压模块 |
4.1.1. 采样保持逻辑电路设计与仿真分析 |
4.1.2. 自适应频率控制电路设计 |
4.2. 恒流模块 |
4.2.1. 去磁时间检测电路设计与仿真分析 |
4.2.2. 原边峰值采样电路设计与仿真分析 |
4.3. 电源模块设计 |
4.3.1. 带隙基准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
4.3.2. 供电模块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
4.4. AC-DC变换器系统仿真分析 |
4.4.1. 恒压模式仿真分析 |
4.4.2. 恒流模式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芯片版图设计与测试 |
5.1. 芯片版图设计 |
5.1.1. 版图设计原则 |
5.1.2. 电路版图 |
5.2. 系统后仿真分析 |
5.3. 系统测试电路及测试平台 |
5.4. 系统恒压输出测试分析 |
5.4.1. 恒压输出典型工作波形 |
5.4.2. 自适应频率控制典型工作波形 |
5.5. 系统恒流输出测试分析 |
5.6. 转换效率与待机功耗测试 |
5.7. 线性调整率与负载调整率测试 |
5.8. 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基于一款高性能AC/DC转换器控制芯片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恒流恒压控制研究状况 |
1.2.2 高能效转换研究状况 |
1.2.3 低待机功耗研究状况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2章 AC/DC转换器的基本原理 |
2.1 转换器的系统框架 |
2.2 转换器的拓扑结构 |
2.2.1 正激式转换器 |
2.2.2 反激式转换器 |
2.3 转换器的工作方式 |
2.3.1 DCM工作方式 |
2.3.2 CCM工作方式 |
2.4 转换器的调制模式 |
2.5 转换器的反馈方式 |
2.5.1 副边反馈电路 |
2.5.2 原边反馈电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芯片系统框架及控制技术 |
3.1 芯片的整体设计 |
3.1.1 芯片概述 |
3.1.2 芯片引脚定义 |
3.1.3 芯片的关键性能指标 |
3.1.4 芯片内部结构框图 |
3.1.5 芯片应用电路 |
3.2 恒压输出控制 |
3.2.1 电流控制模式 |
3.2.2 膝点检测及电压采样 |
3.3 恒流输出控制 |
3.3.1 恒流控制原理 |
3.3.2 恒流控制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要模块的设计与分析 |
4.1 电源模块 |
4.1.1 欠压锁定电路 |
4.1.2 过压保护及钳位电路 |
4.1.3 电源输出电路 |
4.1.4 仿真结果 |
4.2 基准模块 |
4.2.1 带隙基准电压原理 |
4.2.2 带隙基准电路设计 |
4.2.3 修调电路 |
4.2.4 过温保护电路 |
4.2.5 仿真结果 |
4.3 振荡器模块 |
4.3.1 振荡器工作原理 |
4.3.2 频率抖动技术 |
4.3.3 电路设计 |
4.3.4 仿真结果 |
4.4 前沿消隐及谷底检测模块 |
4.4.1 电路设计 |
4.4.2 仿真结果 |
4.5 驱动模块 |
4.5.1 电路原理 |
4.5.2 仿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芯片系统仿真、版图封装及测试 |
5.1 系统仿真 |
5.1.1 恒压功能仿真 |
5.1.2 恒流功能仿真 |
5.2 版图及封装 |
5.2.1 版图设计 |
5.2.2 封装说明 |
5.3 芯片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适用于一款反激式AC-DC转换器的同步整流控制芯片的设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同步整流技术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同步整流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功率MOSFET |
1.2.2 同步整流控制技术 |
1.3 本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2章 反激式变换器和同步整流技术的基本原理 |
2.1 反激式变换器 |
2.1.1 反激式变换器的基本原理 |
2.1.2 反激式变换器的反馈方式 |
2.2 同步整流技术 |
2.2.1 同步整流管 |
2.2.2 同步整理技术的基本原理 |
2.3 同步整流管的驱动方式 |
2.3.1 外驱动方式 |
2.3.2 自驱动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压型自驱动同步整流控制芯片的原理和架构 |
3.1 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3.2 芯片的整体设计 |
3.2.1 芯片简介 |
3.2.2 芯片引脚定义 |
3.2.3 芯片设计指标 |
3.2.4 芯片原理框图 |
3.2.5 典型应用拓扑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
4.1 比较器 |
4.1.1 比较器电路原理 |
4.1.2 比较器仿真 |
4.2 带隙基准 |
4.2.1 带隙基准原理 |
4.2.2 带隙基准电路设计 |
4.2.3 带隙基准仿真 |
4.3 供电模块 |
4.3.1 供电电路原理 |
4.3.2 供电电路仿真 |
4.3.3 欠压保护电路原理 |
4.3.4 欠压保护仿真 |
4.4 振铃屏蔽模块 |
4.4.1 振铃屏蔽电路原理 |
4.4.2 振铃屏蔽仿真 |
4.5 逻辑控制模块 |
4.5.1 逻辑控制电路原理 |
4.5.2 逻辑控制电路仿真 |
4.6 驱动模块 |
4.6.1 驱动电路原理 |
4.6.2 预关断电路原理 |
4.6.3 驱动电路仿真 |
4.7 输出电压监测模块 |
4.7.1 输出电压监测电路原理 |
4.7.2 输出电压监测仿真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整体仿真和芯片测试 |
5.1 系统整体仿真 |
5.1.1 仿真环境搭建 |
5.1.2 仿真结果 |
5.2 芯片版图与封装 |
5.2.1 版图设计实现 |
5.2.2 封装信息 |
5.3 芯片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 |
(8)5kW混合动力无人船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无人船的出现 |
1.1.2 新能源的发展 |
1.1.3 太阳能新能源的利用 |
1.1.4 风能新能源的利用 |
1.1.5 核能新能源的利用 |
1.1.6 海洋能新能源的利用 |
1.1.7 混合动力船的出现 |
1.2 无人船及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1 无人船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混合动力技术发展与现状 |
1.2.3 柴电混合动力 |
1.2.4 柴燃联合动力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安排 |
2 电源管理系统组成 |
2.1 混合动力船电源管理系统 |
2.1.1 无人船 |
2.1.2 混合动力系统 |
2.1.3 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
2.1.4 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
2.1.5 无人船混合动力系统 |
2.1.6 无人船电源管理系统 |
2.2 系统组成 |
2.2.1 系统结构 |
2.2.2 能量流动过程 |
2.2.3 工作模式 |
2.2.4 蓄电池模块 |
2.2.5 发电机模块 |
2.2.6 AC/DC模块 |
2.2.7 三端口DC/DC模块 |
2.2.8 控制模块 |
2.3 本章小结 |
3 混合动力式无人船电源管理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 |
3.1 AC/DC模块 |
3.1.1 PFC电路 |
3.1.2 PFC电路增益调制器 |
3.1.3 PFC电路IAC引脚的输入电阻计算 |
3.1.4 PFC电路ISENSE引脚的检测电阻计算 |
3.1.5 PFC电路ISENSE引脚的RC滤波电路 |
3.1.6 PFC电路PFC中的过压保护 |
3.1.7 PFC电路由RAMP1 引脚设置PFC的振荡器频率 |
3.1.8 PFC电路PFC升压电路元器件计算与选型 |
3.1.9 PFC电路PFC开关管驱动电路 |
3.1.10 DC/DC降压变换器 |
3.1.11 双管正激变换器工作过程 |
3.1.12 DC/DC降压变换器的调制方式与控制方式 |
3.1.13 DC/DC降压变换器的开关管 |
3.1.14 DC/DC降压变换器的二极管 |
3.1.15 DC/DC降压变换器的输出同步整流电路 |
3.1.16 DC/DC降压变换器的输出电感与输出电容 |
3.1.17 DC/DC降压变换器的变压器 |
3.1.18 辅助电路 |
3.1.19 AC/DC模块整体电路图 |
3.2 三端口DC/DC模块与控制模块 |
3.2.1 AC/DC模块对蓄电池充电回路 |
3.2.2 DC/DC升压变换器的功率管与二极管 |
3.2.3 DC/DC升压变换器的升压电感与输出电容 |
3.2.4 DC/DC升压变换器电路图与控制电路 |
3.2.5 DC/DC升压变换器芯片电源 |
3.2.6 推进器电能输入 |
3.2.7 三端口DC/DC变换器接口隔离电路 |
3.2.8 三端口DC/DC变换器控制与切换电路 |
3.2.9 整体电路图 |
3.3 PCB绘制 |
3.3.1 PCB绘制软件 |
3.3.2 PCB布线策略 |
3.3.3 PCB图 |
3.4 样机实物 |
3.5 本章小结 |
4 无人船电源管理系统方案测试与分析 |
4.1 外观与接口 |
4.2 系统测试 |
4.3 测试仪器与使用设备 |
4.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5 系统装机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一种高效GaN基DC/DC开关电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GaN功率技术及应用发展动态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基于GaN器件的开关电源理论基础 |
2.1 GaN器件理论基础 |
2.1.1 GaN器件工作原理 |
2.1.2 GaN器件主要性能参数 |
2.1.3 GaN器件封装 |
2.2 DC/DC开关电源理论 |
2.2.1 开关电源介绍 |
2.2.2 DC/DC开关电源常用拓扑 |
2.2.3 Buck DC/DC开关电源工作原理 |
2.3 DC/DC开关电源控制模式 |
2.3.1 开关电源常用控制模式 |
2.3.2 Buck DC/DC开关电源控制策略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aN基 DC/DC开关电源设计 |
3.1 系统设计指标 |
3.2 系统效率分析 |
3.2.1 DC/DC系统损耗概述 |
3.2.2 实现高效设计的关键 |
3.3 控制环路设计 |
3.3.1 控制器的选型 |
3.3.2 控制器外围电路设计 |
3.4 无源器件的选型 |
3.4.1 电感的选型 |
3.4.2 输出电容选型 |
3.4.3 输入电容选型 |
3.5 功率器件的选型 |
3.5.1 DC/DC中的Ga N器件分析 |
3.5.2 GaN器件参数设计 |
3.6 驱动及其配套电路设计 |
3.6.1 驱动的选型 |
3.6.2 驱动芯片配套电路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仿真与样机测试 |
4.1 系统电路仿真 |
4.1.1 GaN DC/DC电路仿真 |
4.1.2 GaN DC/DC效率分析 |
4.2 系统PCB布局布线设计 |
4.3 测试指标与方法 |
4.3.1 待测指标分析 |
4.3.2 测试方法 |
4.4 测试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计划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高精度原边控制恒流/恒压AC-DC控制芯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反激式AC-DC开关电源芯片概述 |
2.1 开关电源基本原理和组成 |
2.1.1 基本原理 |
2.1.2 开关电源的调制方式 |
2.2 开关电源的基本控制类型 |
2.2.1 电压控制模式 |
2.2.2 电流控制模式 |
2.3 原边反馈技术及副边反馈技术 |
2.4 AC-DC反激变换器工作模式 |
2.5 小结 |
第三章 恒压/恒流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 |
3.1 系统设计与指标要求 |
3.1.1 芯片指标要求 |
3.1.2 芯片特点 |
3.1.3 应用范围 |
3.1.4 引脚定义 |
3.1.5 极限参数 |
3.2 芯片的系统框图及模块功能描述 |
3.2.1 控制芯片功能描述 |
3.2.2 芯片系统框图 |
3.2.3 芯片模块功能描述 |
3.3 恒流环路设计 |
3.3.1 恒流控制原理 |
3.3.2 恒流控制方案选择 |
3.4 恒压环路设计 |
3.5 AC-DC转换器系统参数设计 |
3.5.1 系统指标参数 |
3.5.2 系统外围元器件及其他参数设计 |
第四章 芯片关键子模块设计与功能仿真 |
4.1 高压稳压、欠压锁存电路 |
4.1.1 高压稳压器 |
4.1.2 欠压锁存电路 |
4.2 过压保护电路 |
4.3 高压启动电路 |
4.4 基准电路、过温保护电路 |
4.4.1 带隙电压基准基本原理 |
4.4.2 基准电压电路与仿真结果 |
4.4.3 过温保护电路与仿真结果 |
4.5 恒压误差放大器 |
4.6 恒流跨导运放 |
4.7 线电压补偿电路 |
4.8 功率管栅极驱动电路 |
第五章 芯片整体应用及仿真 |
5.1 芯片典型应用 |
5.1.1 芯片应用说明 |
5.1.2 芯片典型应用电路 |
5.2 芯片TOP仿真结果 |
5.3 TOP仿真指标分析 |
5.3.1 恒流精度 |
5.3.2 恒压精度 |
5.3.3 仿真结果与设计指标对比 |
第六章 芯片版图设计及测试分析 |
6.1 版图设计 |
6.2 芯片封装及压焊图 |
6.3 测试分析 |
6.3.1 指标测试分析 |
6.3.2 与市售同类芯片对比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高压AC-DC开关电源转换芯片(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基于GaN器件的AC-DC变换器设计[D]. 史琦.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开关电源芯片核心电路设计研究[D]. 邓文涛. 厦门理工学院, 2020(01)
- [3]用于气体放电的多路组合开关电源研究[D]. 刘磊.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4]基于原边反馈的无辅助绕组高精度恒压恒流变换器[D]. 何璐阳. 东南大学, 2020(01)
- [5]一种恒压轻载效率优化准谐振PSR反激式恒压恒流变换器设计[D]. 韩雄. 东南大学, 2020(01)
- [6]基于一款高性能AC/DC转换器控制芯片的设计与开发[D]. 陈浩鑫. 深圳大学, 2020(10)
- [7]适用于一款反激式AC-DC转换器的同步整流控制芯片的设计开发[D]. 张楷彬. 深圳大学, 2020(10)
- [8]5kW混合动力无人船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天龙. 海南大学, 2020(07)
- [9]一种高效GaN基DC/DC开关电源设计[D]. 李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高精度原边控制恒流/恒压AC-DC控制芯片设计[D]. 虞楠楠. 浙江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