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融合生殖物种 Teff serrata 的育种

无融合生殖物种 Teff serrata 的育种

一、无融合生殖种弯叶画眉草的育种(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青,牛奎举,李玉珠,马晖玲[1](2021)在《植物无融合生殖发生因素解析及其在草地早熟禾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展望》文中指出从遗传控制、环境影响、倍性影响、激素水平和矿物质调控以及无孢子起始细胞出现的时间和位置5个方面综述了影响植物无融合生殖胚发生发育的主要因素,旨在系统了解植物无融合生殖的发生机理。同时分析了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研究的现状和制约瓶颈,阐释和展望了无融合生殖方式在草地早熟禾育种中的优势所在、理论与应用价值和种质创制前景,使之为后续草地早熟禾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周亚秋[2](2017)在《化学药剂诱发木薯无融合生殖种质创制及鉴定研究》文中指出无融合生殖可以避免作物营养繁殖中复杂病原菌的传播,固定杂种优势以及保存特定基因型;同时发生在减数胚囊中的卵细胞单性无融合生殖(孤雌生殖)是单倍体或纯合二倍体材料的主要来源。木薯是我国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及能源作物,无融合生殖研究对木薯生产具有重要的育种价值及分子生物学意义。木薯的无融合生殖可通过种间杂交获得,但发生频率很低(1%-2%)。化学诱导是获得无融合生殖的一个重要途径,本试验主要采用二甲基亚砜(DMSO)、秋水仙素(Col)、安磺灵(Ory)三种药剂的化学诱导法,通过对木薯雌花发育四核胚囊到成熟胚囊阶段的活体诱导,首次获得由化学药剂诱导的木薯无融合生殖种质,并通过EST-SSR、SRAP分子标记对获得的无融合生殖类型及遗传特性进行鉴定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化学药剂对木薯雌花进行无融合生殖诱导,诱导后套袋隔离均可获得一定比例的稔实率及坐果率,其中稔实率最高达72.66%,坐果率最高为2.44%。三种化学药剂中,DMSO的诱导效果最佳,与Col和Ory诱导的坐果率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试验所获的3株无融合生殖子代均由DMSO诱导而来。由此可见,化学药剂诱导木薯的无融合生殖途径是有效的,但不同化学药剂对木薯无融合生殖的诱导效果差异显着。2、化学药剂DMSO的诱导结果显示,相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DMSO诱导木薯无融合生殖的坐果率差异显着。本试验采用1%、1.5%、2%浓度的DMSO对木薯雌花棉浸法处理6h进行无融合生殖诱导,其中浓度为1.5%DMSO诱导后坐果率最高,达1.74%,极显着高于1%及2%DMSO的诱导坐果率;因此,采用适当浓度的化学药剂处理可提高木薯无融合生殖诱导率。3、木薯不同品种的无融合生殖诱导率有所不同,当采用化学药剂对木薯不同基因型材料进行无融合生殖诱导时,其诱导频率存在差异,甚至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对SC5、SC10、SC8三个木薯品种进行无融合生殖诱导,其中SC5品种诱导后效果最佳,1.5%的DMSO诱导SC5的坐果率最高,达2.44%,诱导频率极显着高于SC10和SC8。说明不同基因型材料的诱导对木薯无融合生殖频率产生影响,诱导过程对基因型材料的选择是有必要的。4、本次试验共获得67个果实,70粒种子,播种后共获得34株化学药剂诱导的子代种苗。通过对其进行细胞学鉴定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后发现34株诱导子代均为二倍体,不存在单倍体和多倍体。采用共显性EST-SSR分子标记对其纯合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4株诱导子代均为杂合体;进一步采用SRAP标记对34株诱导子代的异质杂合性或同质杂合性进行鉴定,发现其中3株存在与亲本同质杂合现象,表明获得了3株木薯无孢子生殖或二倍孢子体类型的无融合生殖种质,无融合生殖诱导频率占诱导子代的8.82%。

杨婷婷[3](2014)在《君迁子遗传多样性及结实类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物候期观测的基础上,对24份君迁子(Diospyros lotus L.)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学观测,采用组间联接方式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CoT分子标记技术,对46份君迁子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聚类分析;选取了2份君迁子母株及其各自45株实生后代采用套袋技术和SCoT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了君迁子的兼性无融合生殖现象;利用流式细胞仪确定了部分君迁子种质资源的染色体倍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柿种质资源圃保存的24份君迁子的21个形态学性状进行观测分析,采用组间联接进行聚类分析,用PASW statistics18.0软件聚类并形成树状图。平均Euclidean距离为10时,可以把24份君迁子种质资源分成五大类群:圆形有核果、圆形无核果、长圆有核果、长圆无核果和扁圆有核果,第Ⅰ类群包括两个亚群,共8个材料,第Ⅱ类包括3个材料,第Ⅲ类包括10个材料,第Ⅳ类包括2个材料,第Ⅴ类只包括一个材料。不同性状在不同材料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果面斑,达到169.40%,其次为核形状(66.26%),萼片大小的变异系数最小(13.67%);16个质量性状中核饱满度的多样性信息指数最高(1.908),果顶形状的多样性信息指数最低(0.547);5个数量性状中,单果核数量的多样性信息指数最高(0.687),顶端1-2芽间距离平均值(mm)的多样性信息指数最低(0.438)。2.建立SCoT-PCR的最优反应体系:20μL优化体系的最优组合为:40ng/μL模板DNA2.0μL,25mmol/LMg2+2.0μL,2.5mmol/L dNTPs1.6μL,10μmol/L引物1.0μL,5U/μL Taq聚合酶0.2μL。3.根据46个品种(系)的相似系数计算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树状图。以遗传距离0.53为阀值,聚类分析可将46份君迁子材料划为6类,并分析了不同品种(系)及类群间的亲缘关系。4.通过套袋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确立了君迁子兼性无融合生殖的遗传特性,为君迁子种质资源的育种及无融合生殖遗传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5.通过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君迁子植株叶片DNA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红花野毛柿为四倍体植株,沙红无核为二倍体植株,浙江柿为二倍体植株,乌柿为六倍体植株,壁山牛心柿为四倍体植株。

王雪松,程金焕,李贵平,武瑞瑞,黄家雄,李亚男,何红艳,刘婷,李荣福[4](2012)在《无融合生殖在咖啡育种上的应用前景》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无融合生殖的定义、类型、研究进展及无融合生殖在咖啡上的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无融合生殖在咖啡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徐军[5](2011)在《外来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的分布与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考证,分布于科尔沁沙地禾本科蒺藜草属的植物应为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是具有一定饲用价值的入侵性较强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由于其成熟刺苞的机械伤害,对当地畜牧业和林业、农业造成较大影响。少花蒺藜草主要分布在通辽,以及与通辽接壤的赤峰、兴安盟和巴彦淖尔市。主要通过牲畜放牧和牲畜的流转以及车辆携带沿公路铁路沿线扩散。在内蒙古少花蒺藜草可能侵入的地区有乌兰布和沙地、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锡林浩特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退化的沙质草场。侵入科尔沁沙地的少花蒺藜草的侵入阶段处于入侵的扩散期。在固定和半固定沙地植物群落中,将会形成以少花蒺藜草为优势种的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随着少花蒺藜草在群落中的重要值增加,增加了群落间的相似系数,降低了物种替代率,降低了群落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变得简单,使得群落的结构趋于一致。在固定沙地中,少花蒺藜草种子分布在埋深较浅处(0~3cm),集中分布在0~1cm;在半流动沙地中,少花蒺藜草种子分布较为分散,在1~15cm埋深中处均有分布,在埋深1~3cm和7~8cm处,分布的种子数量较多,1~3cm处集中优势较突出。固定和半流动沙地中少花蒺藜草种子随着埋深增加出苗率也随之增加,可达到100%。负二项式法和方差/均值比率(分布系数)法一致的验证了少花蒺藜草苗和土壤种子库的种子种群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少花蒺藜草种子的自然散布距离很短,种子散布在植株附近,是造成其种群集聚分布格局的原因。少花蒺藜草的花器结构属于少有的雄花两性花型,通过两性花在旗叶鞘包被下开放实现严格的自花授粉方式。刺苞内有1~3枚或更多小穗,每小穗由二朵小花构成,第一小花是两性花,第二小花是雄花或中性,两性花的花药极显着地小于雄性花的,但花粉活力一致,平均达90.86%。开花顺序是沿着穗的顶部依次向下开放。含小穗数不同的刺苞在整个穗部的分布规律是具有2个小穗的刺苞占的比例最高,有1个小穗的次之。刺苞在吸水12h后达到稳定含水量,种子在2h后达到。去除刺苞的种子和带刺苞的最适宜发芽温度均是25℃。去掉坚硬的刺苞,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缩短种子的发芽时间。通过小花的去留处理研究种子的形状、质量和萌发特性的变化,发现对去除刺苞中成熟较晚的小穗,可提高成熟较早的小穗中种子的发芽率,而去除刺苞中成熟较早的小穗不会影响成熟较晚的种子的发芽率,但种子变成狭长形。少花蒺藜草种子的粒位不同其种子形态和萌发特性不同。较大的种子先发芽,较小的种子后发芽。

南丽丽,贠旭疆,李晓芳,郭全恩,师尚礼[6](2010)在《牧草种质资源中心库存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利用》文中研究表明对我国牧草种质资源中心库入库资源的多样性进行了综述。入库资源种类及种质类型多样,特有牧草种质资源突出,栽培牧草的野生祖型及野生近缘种、优良牧草种类多;对牧草种质资源中心库入库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建议今后扩大种质搜集、加强研究、规范入库资源的质量控制,为牧草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奠定基础。

李进[7](2010)在《甜菜M14人工授粉后花器官表达基因的克隆和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甜菜杂交种M14(2n=19)是由郭德栋教授通过将二倍体栽培甜菜与四倍体野生白花甜菜进行远源杂交后,获得了含有白花甜菜染色体的单体附加系。它具有有性生殖兼无融合生殖特性。本文通过我们自己分离的片段(transcript-derived fragments, TDFs)、利用rapid amplified of cDNA ends (RACE)方法对24条片段进行全长cDNA序列的扩增。结果表明我们得到了3条完整的cDNA序列,分别编号为TF75-1F、TAA2-1F、TDA2-2F。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开放阅读框分别为675bp、606 bp、492bp,分别编码含有224、201、16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此外,采用核酸数据库比对预测了三个基因各自编码的蛋白质的生物化学特征。基因TF75-1F编码的蛋白与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具有相似的功能结构域,但基因TAA2-1F与TDA2-2F未见到核酸数据中有类似同源基因的报道。这三个基因是我们首次克隆,它们在甜菜杂交种花期的作用需要做进一步分析。

朱连发,李太强,龙新发,蒋忠荣,马啸[8](2009)在《牧草品种鉴定的常用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牧草品种鉴定对于有效控制种子质量、保证种子贮藏运输的安全及种子产业化进程的作用非常重要。本文从形态学方法、生化方法和DNA分子标记技术检验法3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牧草品种鉴定的一些常用方法和原理,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郝建华,沈宗根[9](2009)在《植物无融合生殖的筛选和鉴定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植物无融合生殖具有复杂的发育过程,与细胞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的各种技术均被应用于植物无融合生殖的筛选和鉴定。本文结合新近发表的研究文献,介绍了常规的植物无融合生殖筛选和鉴定技术的新应用,评介了流式细胞种子筛选技术、胚珠整体透明技术、外源标记基因转入法等植物无融合生殖筛选和鉴定的新技术,并对各种筛选和鉴定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评述。

卢洋[10](2009)在《缘毛鸟足兰(兰科)的性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繁殖是所有物种能够延续的前提,而物种采取何种方式繁殖则直接影响物种对环境的适应以及进化的潜力。因此研究物种的繁殖策略是研究生物进化过程的关键。与高等动物不同,高等植物的繁殖通常需要“中间媒介”来传递雄配子以实现受精。但有一些植物的繁殖可不依赖于受精,即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如无融合生殖。尽管依赖于传粉的有性繁殖在整个植物类群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但是无融合生殖也在超过35科400种植物中报道,这表明无融合生殖在多个植物类群中独立进化。人们曾经认为无融合生殖由于没有基因重组,子代具有和母本相同的基因型,所以无融合生殖的基因型适应新环境的进化潜力非常有限,其寿命往往都不长,是进化的盲端。而近期的研究表明无融合生殖的物种同样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从长期来看也具有一定的进化潜力。尤其是绝大部分无融合生殖的物种都是兼性的,保留了一定的有性繁殖的能力。兼性无融合生殖的物种的适应策略成为近年来研究生殖进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缘毛鸟足兰Satyrium ciliatum是一种多年生的地生兰。分布于我国西南部以及锡金、不丹和尼泊尔。在野外调查发现在有些居群中两性个体由于雄性不育而成为雌性个体,缘毛鸟足兰是唯一所知的雌花两性花异株的兰科植物。我们发现两性个体和雌性个体均可进行无融合生殖,为探讨雌性入侵两性居群提供了合适材料。在本研究中,我们在广泛调查缘毛鸟足兰野外居群的基础上研究了其繁殖生态学,结果如下:1.无融合生殖的确定。将两性个体和雌性个体在未开花之前先套袋,检验隔离传粉者是否结实。结果显示两性个体和雌性个体在未授粉的条件下胚珠均可发育成成熟的种子,表明缘毛鸟足兰可进行无融合生殖。我们进一步用胚胎整体透明法观察了胚胎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胚胎的发生主要来源于未进行减数分裂的卵细胞在没有受精的情况下,通过孤雌生殖的途径,发育成胚,后代的染色体数为2n。我们通过对染色体进行了倍性分析,结果表明雌花两性花同株居群中个体的倍性是一致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缘毛鸟足兰无融合生殖的机制是二倍体孢子生殖(diplospory)。其胚囊形成过程与蝶须型最为接近。2.无融合生殖和雌花两性花异株性系统的进化。统计了15个两性居群和7个雌花两性花同株居群的花粉块的移出和接受,结果表明有1个雌花两性花异株和3个两性居群没有接受任何花粉块,其余18个居群的花粉块接受比例只有0.3%到3.1%。这说明所有居群均遭受到严重的花粉限制。并且雌花两性花异株居群的花粉块接受比例限制低于两性居群,说明雌花两性花异株居群的花粉限制更为严重。我们在两个雌花两性花异株居群中对两性和雌性个体均进行了套袋,自然授粉和套袋异交授粉三种处理,结果在两个雌花两性花异株居群中,性别和授粉处理对缘毛鸟足兰的结实率均有显着的效应,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尽管雌性个体的有性繁殖的结实率低于两性个体,但是雌性个体的无融合生殖的结实率要高于两性个体,并且在两种性别中无融合生殖均占主导地位。这表明缘毛鸟足兰在花粉限制的情况下有性繁殖非常有限,而无融合生殖提供了有效的繁殖保障。而在两个雌花两性花异株居群内雌性个体均比两性个体有更高自然结实率,这说明雌性个体有更高的雌性适合度,从而使得雌性个体在两性居群中能够成功的侵入与维持。此外我们调查了水分和啃食对雌性个体进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雌性个体更容易在干旱的生境中出现,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且在雌花两性花异株居群中两性个体无论是被啃食的个体比例还是花的比例均显着大于雌性个体,这表明雌性个体在啃食者的作用下比两性个体有更高的适合度,从而有利于雌性个体在居群中的维持。3.繁殖性状和营养性状的性二态。作为一种具有具有性别二态性的植物,我们测量了缘毛鸟足兰15个两性居群和7个雌花两性花异株居群中两性和雌性个体的3个繁殖性状包括距长,苞片面积和个体花总数,4个繁殖性状包括株高,叶面积和花序的长和直径,结果表明在雌花两性花异株居群间雌性个体的距长显着小于两性个体,而苞片面积大于两性个体。并且繁殖性状的平均性二态百分比高于营养性状,这表明与其他雌花两性花异株植物一样缘毛鸟足兰营养性状的性二态程度较低。此外在从两性居群到雌花两性花异株居群进化过程中,两性居群和雌花两性花异株居群中两性个体的性状没有变化。而且在性别分化过程中,每个性别的表型整合(phenotypic integration)的模式没有改变,但是整合的程度发生了改变。在雌花两性花异株居群的两性和雌性个体中繁殖性状的整合程度均显着低于营养性状,并且其每个性状的性二态程度与整合程度是显着负相关的,因此较高的表型整合可能抑制了营养性状的性二态的进化。4.有性繁殖的量对居群基因型多样性的影响。用ISSR分子标记测量了所有23个居群(包括1个全为雌性的居群,7个雌花两性花异株的居群和15个两性居群)的基因型多样性。结果表明所有类型的居群均有较高的基因型多样性,并且在三种类型的居群间没有差异,然而性状亲和性分析(character compatibility analysis)表明具有在较高有性繁殖的量的两性居群中达到克隆结构的所必须剔除的基因型的百分比要显着高于雌花两性花异株居群,这表明在两性居群中基因重组对基因型多样性的贡献比在雌花两性花异株居群中要大,从而确认有性繁殖的量少,但确实对维持基因型的多样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无融合生殖种弯叶画眉草的育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融合生殖种弯叶画眉草的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无融合生殖发生因素解析及其在草地早熟禾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遗传控制因素
2 环境因素
3 倍性因素
4 激素水平和矿物质营养
5 无孢子起始细胞出现的时间和位置
6 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优势分析及其在种质创新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6.1 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特性及现存问题
    6.2 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在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2)化学药剂诱发木薯无融合生殖种质创制及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木薯概述
        1.1.1 木薯的地理分布
        1.1.2 木薯的生物学特性
        1.1.3 木薯的应用价值
    1.2 植物无融合生殖研究概况
        1.2.1 植物无融合生殖的概念和类型
        1.2.2 植物无融合生殖研究进展
        1.2.3 木薯的无融合生殖及孤雌生殖的研究进展
    1.3 无融合生殖子代鉴定方法
        1.3.1 形态学鉴定
        1.3.2 细胞学鉴定
        1.3.3 流式细胞仪鉴定
        1.3.4 分子鉴定
    1.4 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分子标记引物
    2.4 木薯无融合生殖田间诱导
        2.4.1 木薯材料的种植
        2.4.2 化学药剂田间诱导
    2.5 木薯无融合生殖诱导子代倍性鉴定
        2.5.1 叶片染色体制片
        2.5.2 流式细胞仪检测
    2.6 木薯叶片DNA提取及检测
        2.6.1 木薯基因组DNA的提取
        2.6.2 基因组DNA浓度和质量的检测
    2.7 EST-SSR分子标记
        2.7.1 EST-SSR标记PCR扩增反应体系
        2.7.2 EST-SSR标记PCR扩增反应程序
        2.7.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8 SRAP分子标记
        2.8.1 SRAP标记PCR扩增反应体系
        2.8.2 SRAP标记PCR扩增反应程序
        2.8.3 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3 结果分析
    3.1 化学试剂诱导木薯无融合生殖稔实率和坐果率统计
        3.1.1 不同化学药剂诱导对无融合生殖频率的影响
        3.1.2 DMSO不同浓度的诱导对无融合生殖频率的影响
        3.1.3 不同基因型对无融合生殖诱导频率的影响
        3.1.4 木薯无融合生殖诱导子代出苗率统计
    3.2 木薯诱导子代的倍性鉴定
    3.3 诱导子代的分子标记鉴定
        3.3.1 DNA提取及检测
        3.3.2 诱导子代纯合性的EST-SSR标记鉴定
        3.3.3 诱导无融合生殖子代SRAP标记鉴定
4 讨论
    4.1 化学药剂对木薯无融合生殖诱导率的影响
    4.2 不同基因型品种对木薯无融合生殖诱导率的影响
    4.3 同一药剂不同浓度对木薯无融合生殖诱导率的影响
    4.4 木薯无融合生殖类型及遗传特性
    4.5 田间处理应注意的问题与改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
附录
致谢

(3)君迁子遗传多样性及结实类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君迁子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2.1 种质资源的 DNA 分子标记研究
        1.2.2 无融合生殖的研究
        1.2.3 种质资源染色体倍性特性研究
    1.3 课题的提出及试验的目的意义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试验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君迁子种质资源形态学特征的观察
        2.1.1 形态学观察的实验材料
        2.1.2 性状测定记载的方法和标准
    2.2 SCoT 分子标记
        2.2.1 分子标记所需的实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和试剂
        2.2.3 试验方法
    2.3 无融合生殖的研究
        2.3.1 花粉收集及其生活力检测
        2.3.2 君迁子雌株结果枝套袋隔离
        2.3.3 SCoT 分子标记技术
    2.4 倍性鉴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君迁子种质资源性状表现的多样性分析
        3.1.1 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3.1.2 基本统计量的计算
        3.1.3 形态学性状的数据分析
        3.1.4 形态学性状的聚类分析
    3.2 君迁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3.3 无融合生殖的研究
        3.3.1 君迁子田间套袋试验观察
        3.3.2 无融合生殖的分子标记研究
    3.4 不同君迁子材料的细胞染色体倍数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确立君迁子 SCoT-PCR 扩增的最佳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4.2 君迁子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分析
    4.3 君迁子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讨论
    4.4 君迁子材料的细胞染色体倍数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未来研究重点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无融合生殖在咖啡育种上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无融合生殖
    1.1 无融合生殖的含义
    1.2 无融合生殖的类型
2 无融合生殖的研究进展
3 咖啡无融合生殖
    3.1 咖啡无融合生殖的研究
    3.2 咖啡无融合生殖的选育和鉴定
        3.2.1 咖啡无融合生殖的选育方法。
        3.2.2 咖啡无融合生殖的鉴定技术。
4 无融合生殖在咖啡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5)外来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的分布与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关于外来入侵植物综述
        1.2.1 外来入侵植物的传入途径与扩散机理
        1.2.2 传入特点
        1.2.3 扩散与入侵机理
        1.2.4 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态危害
    1.3 国外关于蒺藜草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1.3.1 群落内种间相互关系
        1.3.2 生产特性研究
        1.3.3 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1.3.4 饲用价值研究
        1.3.5 生理特性研究
        1.3.6 杂草防除
        1.3.7 研究蒺藜草属种间亲缘关系
        1.3.8 其他研究
    1.4 国内关于外来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研究进展
        1.4.1 少花蒺藜草在我国的传播与分布
        1.4.2 少花蒺藜草的生物及生态学特性
        1.4.3 少花蒺藜草的光合特性
        1.4.4 少花蒺藜草的生态位获取
        1.4.5 蒺藜草的化学成分
        1.4.6 少花蒺藜草的危害
        1.4.7 少花蒺藜草的防除
        1.4.8 少花蒺藜草的其他利用
2 科尔沁沙地蒺藜草属植物种名考证
    2.1 有关植物志关于蒺藜草属的描述
        2.1.1 《内蒙古植物志》关于蒺藜草属的描述
        2.1.2 《中国植物志》(1990)关于蒺藜草属的描述
        2.1.3 《中国植物志》(2006 年英文版)关于蒺藜草属的描述
    2.2 关于疏花蒺藜草和少花蒺藜草
    2.3 关于“Cenchrus incertus”的拉丁异名
    2.4 关于蒺藜草属该植物的研究与报道
        2.4.1 关于光梗蒺藜草的研究报道
        2.4.2 关于少花蒺藜草的研究报道
        2.4.3 关于疏花蒺藜草的研究报道
    2.5 讨论与小结
        2.5.1 在科尔沁沙地分布的蒺藜草属的侵入种的中文名应为少花蒺藜草
        2.5.2 在科尔沁沙地分布的蒺藜草属的侵入种的学名应采用 C. pauciflorus Benth
3 外来侵入植物少花蒺藜草在内蒙古的分布
    3.1 调查内容和方法
        3.1.1 调查范围
        3.1.2 调查地概况
        3.1.3 调查内容
        3.1.4 调查的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关于少花蒺藜草的俗名
        3.2.2 关于少花蒺藜草来源的调查
        3.2.3 少花蒺藜草在通辽的分布现状
        3.2.4 少花蒺藜草在赤峰市的分布现状
        3.2.5 少花蒺藜草在兴安盟的分布现状
        3.2.6 少花蒺藜草在巴彦淖尔市的分布现状
        3.2.7 少花蒺藜草在鄂尔多斯市的分布现状
        3.2.8 少花蒺藜草在锡林郭勒盟的分布现状
        3.2.9 少花蒺藜草发展趋势
        3.2.10 少花蒺藜草在内蒙古的分布图
    3.3 讨论
        3.3.1 少花蒺藜草进一步扩散途径
        3.3.2 少花蒺藜草可能侵入地区
    3.4 小结
4 少花蒺藜草的群落特征
    4.1 试验内容及方法
        4.1.1 试验地点概况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群落植物的重要值
        4.2.2 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分析
        4.2.3 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分析
    4.3 讨论
        4.3.1 少花蒺藜草侵入阶段
        4.3.2 少花蒺藜草侵入与植物群落多样性
    4.4 小结
5 少花蒺藜草的种群分布格局
    5.1 种群分布格局
        5.1.1 种群分布格局概述
        5.1.2 种群分布格局检验方法
    5.2 试验内容及方法
        5.2.1 试验地点概况
        5.2.2 试验方法
        5.2.3 检验种群分布格局的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少花蒺藜草种子埋深分布情况
        5.3.2 少花蒺藜草出苗率
        5.3.3 相关性分析
        5.3.4 少花蒺藜草的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6 少花蒺藜草开花与结实特性
    6.1 试验内容及方法
        6.1.1 试验地点概况
        6.1.2 少花蒺藜草开花习性观测
        6.1.3 少花蒺藜草种子结实特性观测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开花习性
        6.2.2 花药大小及花粉活力
        6.2.3 穗部小穗的分布情况
        6.2.4 结实特性
    6.3 讨论
    6.4 小结
7 少花蒺藜草种子吸水、萌发特性
    7.1 材料及方法
        7.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区概况
        7.1.2 试验方法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少花蒺藜草种子的形态特征
        7.2.2 少花蒺藜草种子吸水特性的测定
        7.2.3 少花蒺藜草种子的萌发特性
    7.3 讨论
        7.3.1 种子萌发时的活力状况
        7.3.2 种子吸水进程的讨论
        7.3.3 不同生境对刺苞及种子大小的影响
    7.4 小结
8 小穗的处理对少花蒺藜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8.1 材料及方法
        8.1.1 试验地点概况
        8.1.2 试验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不同部位种子的形态差异和萌发表现
        8.2.2 不同粒位种子的聚类结果
    8.3 讨论
    8.4 小结
9 结论
10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甜菜M14人工授粉后花器官表达基因的克隆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无融合生殖概述
        1.1.1 无融合生殖的发展及定义
        1.1.2 无融合生殖的分类
    1.2 甜菜M14单体附加系的获得及进展
    1.3 实验相关技术
        1.3.1 RACE技术
        1.3.2 染色体步移
        1.3.3 TAIL-PCR
    1.4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及相关分析
    1.5 实验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及试剂盒
        2.1.3 质粒与菌株
        2.1.4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2.1.5 实验所需常用溶液、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2.2 利用TAIL-PCR进行杂交种花期特异性表达片段的扩增
        2.2.3 杂交种M14花器官总RNA的提取
        2.2.4 总RNA的检测
        2.2.5 总RNA的纯化
        2.2.6 杂交种M14花期特异性表达片段3’端的扩增
        2.2.7 杂交种M14花期特异性表达片段5’端的扩增
        2.2.8 以cDNA为模板的全长cDNA的扩增
        2.2.9 以基因组DNA为模板的PCR验证
        2.2.10 目的片段的回收及纯化
        2.2.11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12 目的片段的连接及转化
        2.2.13 阳性克隆的菌液PCR鉴定
        2.2.14 甜菜M14特异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甜菜杂交种基因组DNA的提取
    3.2 TAIL-PCR方法对甜菜特异性表达片段进行扩增
    3.3 甜菜杂交种花蕾总RNA的提取
    3.4 cDNA第一链的合成
    3.5 杂交种花期特异性表达3’端的片段扩增
    3.6 杂交种花期特异性表达5’端的片段扩增
    3.7 杂交种花期特异性表达全长cDNA的获得
    3.8 杂交种特异性表达基因的PCR验证
    3.9 特异性表达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9.1 基因TF75-1F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9.2 杂交种M14特异性表达基因TAA2-1F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9.3 杂交种M14特异性表达基因TDA2-2F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基因TF75-1F
    4.2 基因TAA2-1F和TDA2-2F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牧草品种鉴定的常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鉴定技术的种类
2 品种鉴定的原理
    2.1 遗传同质群体品种的鉴定
    2.2 遗传杂合群体品种的鉴定
        2.2.1 品种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法:
        2.2.2 混合单株DNA分子标记法:
3 小结

(9)植物无融合生殖的筛选和鉴定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筛选和鉴定无融合生殖的常规方法
    1.1 子代分析法
    1.2 去雄套袋实验
    1.3 切片观察法
    1.4 胼胝质沉积观察法
    1.5 显微分光光度法
    1.6 生长素测试法
2 筛选和鉴定无融合生殖植物的新方法
    2.1 流式细胞种子筛选技术
    2.2 外源标记基因转入法
    2.3 胚珠整体透明技术
    2.4 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2.5 无融合生殖相关基因的筛选和鉴定
3 筛选和鉴定技术的综合应用
4 小结和展望

(10)缘毛鸟足兰(兰科)的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无融合生殖
        1.1.1 无融合生殖的定义及在系统学上的分布
        1.1.2 无融合生殖的类型
        1.1.3 植物无融合生殖的鉴定方法
        1.1.4 配子体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基础
        1.1.5 无融合生殖的进化意义
    1.2 植物性别二态性(gender dimorphism)与性二态性(sexual dimorphism)
        1.2.1 性别二态性
        1.2.2 性二态性
    1.3 研究内容
        1.3.1 兰科植物的研究背景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融合生殖的机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大孢子发生
        2.3.2 雌配子体形成
        2.3.3 胚的形成
第三章 无融合生殖的的选择和雌性个体的进化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花粉块的移出与接受
        3.2.2 授粉处理
        3.2.3 不同处理的结实率
        3.2.4 水分的测量
        3.2.5 啃食者对植物的伤害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花粉块的移动
        3.3.2 不同处理的结实率
        3.3.3 土壤的水分
        3.3.4 啃食者对植物的伤害
    3.4 讨论
        3.4.1 无融合生殖的进化
        3.4.2 雌性个体的进化与维持
第四章 缘毛鸟足兰雌花两性花异株居群的性二态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性状的测量
        4.2.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繁殖性状和营养性状的性二态
        4.3.2 三种性别的表型整合
        4.3.3 繁殖性状和营养性状的表型相关性的差异
    4.4 讨论
        4.4.1 性二态
        4.4.2 三种性别的表型整合
        4.4.3 繁殖性状和营养性状性二态程度与表型相关性的关系
第五章 不同居群间有性繁殖的量的差异对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居群与采样
        5.2.2 居群中有性繁殖的量
        5.2.3 DNA的提取与ISSR扩增
        5.2.4 居群基因型多样性的评估
        5.2.5 性状兼容性分析(Character compatibility analysis)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居群中有性繁殖的量
        5.3.2 基因型多样性
        5.3.3 性状兼容性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1 缘毛鸟足兰的个体形态与居群生境(A,个体形态;B,居群生境)
附图2 缘毛鸟足兰的胚囊及胚的发育过程
附图3 缘毛鸟足兰的染色体数目
附图4 熊蜂给缘毛鸟足兰传粉(A)以及被啃食者啃食的情况(B)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无融合生殖种弯叶画眉草的育种(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无融合生殖发生因素解析及其在草地早熟禾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展望[J]. 张金青,牛奎举,李玉珠,马晖玲. 草业学报, 2021(04)
  • [2]化学药剂诱发木薯无融合生殖种质创制及鉴定研究[D]. 周亚秋. 海南大学, 2017(02)
  • [3]君迁子遗传多样性及结实类型的研究[D]. 杨婷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4]无融合生殖在咖啡育种上的应用前景[J]. 王雪松,程金焕,李贵平,武瑞瑞,黄家雄,李亚男,何红艳,刘婷,李荣福. 安徽农业科学, 2012(35)
  • [5]外来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的分布与生物学特性研究[D]. 徐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 [6]牧草种质资源中心库存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利用[J]. 南丽丽,贠旭疆,李晓芳,郭全恩,师尚礼.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0(06)
  • [7]甜菜M14人工授粉后花器官表达基因的克隆和特征分析[D]. 李进. 黑龙江大学, 2010(08)
  • [8]牧草品种鉴定的常用方法[J]. 朱连发,李太强,龙新发,蒋忠荣,马啸. 草业与畜牧, 2009(12)
  • [9]植物无融合生殖的筛选和鉴定研究进展[J]. 郝建华,沈宗根. 西北植物学报, 2009(10)
  • [10]缘毛鸟足兰(兰科)的性系统研究[D]. 卢洋. 武汉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无融合生殖物种 Teff serrata 的育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