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新生常见的适应不良问题及对策

高职新生常见的适应不良问题及对策

一、高职新生常见的适应不良问题及其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凌巧[1](2019)在《科尔沁退化羊草草甸恢复演替系列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演替是指植物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植物群落的过程,生态学家将群落演替过程的每一个具有特征的阶段集合称为演替系列。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天然草地植被出现退化,生境也出现斑块破碎化,导致植物多样性极大降低,因此探讨恢复演替系列以及斑块生境中的植物多样性时空格局也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年生盐生阶段、多年生盐生阶段、盐生植物与羊草混生阶段、草甸原有植被阶段构成的恢复演替系列37个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以及9种植物群落斑块为对象,探讨生境破碎化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在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1.在恢复演替4个阶段中共记录到88种植物,隶属于23科60属。单属种为43属,2种属为12属,3种以上属为7属。其中,一年生盐生植物群落阶段为7属9种,多年生盐生阶段为9属11种,盐生植物与羊草混生阶段为41属52种,草甸原有植被阶段为58属78种。随着演替进程,植物生态类型也趋向于由直根型、分枝型、地面芽植物构成,群落的均匀程度增高。2.在羊草斑块集合群落水平上,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活型的全部6个多样性指数都有着相似的格局变化,随着面积的增加,其增长速率在区系组成间变化都比较小,只在生态类型之间的变化比较大。科、属等高级分类单位比生活型对于生境面积的大小的响应更敏感。由以上结果可以提出植物多样性空间格局新的分析方法,即可以将科、属纳入到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分析当中。但是环境对于群落中物种生态类型的影响比较大,可以作为辅助的分析手段。3.从物种丰富度变化规律来看,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恢复演替过程中9种群落均呈线性函数曲线,并且其中5个群落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因此该函数曲线对生境破碎化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定量的描述,具有稳定性以及一定规律的指标可以在实际操作中继续加以应用。本研究中,物种丰富度比Shannon-Wiener指数对于描述群落的特征变化更直观、简便。4.随着斑块破碎化程度的增加,斑块面积逐渐减小,物种丢失比例越来越大。记录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与面积进行线性拟合,发现生境面积每减少十分之一,羊草群落的物种数减少最多,为37.49%,而恢复演替初期群落斑块减少10-20%左右。这说明恢复演替的程度越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高,其受生境面积的影响就越大,从植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应该首先保护具有较高丰富度的群落。

邵华[2](2019)在《师生关系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社会适应与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寄宿制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但寄宿制学校是一种主要由师生和同伴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与非寄宿制学校相比,这些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学校内部,来自父母的支持明显减少。环境的改变必然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寄宿制学生的攻击性、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均显着高于走读生,这其中农村寄宿制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尤为严重。寄宿制学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他人主要是教师,师生关系替代亲子关系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以往研究中发现师生关系对于个体攻击行为有重要影响,但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师生关系对于攻击行为影响的内部机制探讨的还不够深入。所以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辽宁省2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588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测查,通过建立链式中介模型,系统探讨师生关系、社会适应和自我控制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1)农村寄宿制小学女生的攻击行为水平显着低于男生。(2)农村寄宿制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在年级上差异显着,其中三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显着高于其他年级;五年级显着高于六年级。女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着高于男生。(3)农村寄宿制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在年级上差异显着,其中三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年级。女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显着高于男生。(4)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的师生关系都显着好于六年级,女生的师生关系显着好于男生。(5)社会适应是师生关系对攻击行为影响的中介变量。(6)学校适应和自我控制在师生关系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了链式中介作用。

薛芳洁[3](2017)在《扬州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抚养和关爱儿童是人类发展的基石”。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家庭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困境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关爱困境儿童工作成为党和政府关注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福利制度构建的重要议题。国务院2016年6月下发了国发[2016]3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2015年,扬州市出台《扬州市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工作实施方案》,首次对困境儿童保障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本文试图结合社会公平、社会救助、新公共服务、公共政策执行等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研究扬州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执行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扬州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从政策制定、保障对象和执行机构等方面经历了不断变迁,当前的救助政策突破了传统救助框架,服务水平得到显着提升,群体分类清晰明确,也初步探索建立了救助困境儿童的服务网络体系,在全市涌现出不少民间组织参与困境儿童救助,但是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政策覆盖不全、救助资金分布不平衡、政策管控范围过窄、政策知晓率不足、救助“造血”功能缺失等问题,导致遗漏救助、不公平救助、拒绝受助、被动救助、依赖救助等问题。本文从政策、执行主体、目标群体、环境等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扬州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执行受到制约的原因,一是政策制定归于宏观、规范力度不足、存在制度性贫困、财政资本注入不足;二是部分政府部门政策执行不力、民间救助组织独立性和自治性缺失、政府末梢组织基础功能发挥不充分、执行机构协同缺失、执行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三是目标群体依赖于他人提出诉求,常呈失语状态、求助意识淡薄,对政策理解度低、心理预期偏离正常救助、政治支持效用低,被置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地位;四是慈善文化缺失、媒体“喉舌”作用发挥不恰当等。本文认为,若要让困境儿童救助政策充分发挥应有的职能,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遵循儿童利益至上的救助规则、建立从实际出发的救助机制、健全有力有序的监管制度,规范政策执行机制,强化政策执行力度;二是通过强化政府民生保障的集中领导、拓展资金筹措和使用渠道、发挥NGO的“外溢效应”、打造专业人员队伍等方式明确执行机构职能,探索多方合作模式;三是通过“网格化”管理查漏补缺保证政策覆盖广度、实施多元化救助措施,区别化设计政策、强化对心理救助的认知,注重群体区分、探索实施“替代性养护”等方式精准定位救助对象,精细评估分类困境儿童;四是通过用好公众传播手段,关注受助群体需求、营造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救助的氛围、提升公民关注度等方式优化政策执行环境,提升公民慈善认知。从而加强社会各界之间的合作,资源互补,共同完成困境儿童的无缝隙救助保护,解决了各机构单独救助中存在的缺陷,形成一套全社会参与的困境儿童救助保护的长效机制,为扬州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

赵宏[4](2017)在《新形势下我国腐败犯罪治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腐败犯罪问题历来受到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它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前途命运。反腐败和治理腐败犯罪是我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多年来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切实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反腐败工作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不断完善腐败犯罪治理机制,以高压态势和零容忍态度治理腐败犯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犯罪现象上升趋势。腐败犯罪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本论文基于新形势下我国腐败犯罪现象,并结合我国腐败犯罪治理的实践,运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对我国腐败犯罪治理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论述,以期对新形势下建构我国腐败犯罪治理体系有所裨益。本论文除导论外,正文分为五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对腐败犯罪及其治理机制相关的概念进行了阐释。首先界定腐败犯罪概念的内涵,分析了腐败犯罪呈现出的范围蔓延、程度加深、领域扩展、犯罪手段复杂化、国际化等特征,阐述了腐败犯罪对社会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社会道德建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概括提出了腐败犯罪治理的三大原则,即惩防并举、以防为主的原则;德治与法治并重的原则;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最后,对腐败犯罪治理机制的内容以及预防机制、惩治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等概念的内涵和做出了明确阐释,奠定了本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部分,论述了我国腐败犯罪的生成机制。腐败犯罪是由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治以及个体因素综合引起的。腐败犯罪的政治原因表现为权力异化和监督机制弱化;经济原因表现为经济体制未完全理顺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文化原因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弊端和主流价值观的缺失;法治原因表现为法治观念落后、反腐立法机制建设滞后和执法机制失灵;腐败犯罪产生的个体原因表现为不良的群体意识、个体意识和思想的动摇弱化。第三部分,论述了我国腐败犯罪治理的预防机制。治理腐败犯罪重在预防,预防机制是治本之策,建立和健全预防机制能够有效预防腐败犯罪。首先,阐释了腐败犯罪治理的基本方针: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坚持法治原则、依法反腐;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其次,对建立权力规范机制、落实道德治理机制、完善宣传教育机制、确立合理的利益导向机制、强化监督机制等预防机制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第四部分,论述了腐败犯罪治理的惩治机制。腐败犯罪的惩治在腐败犯罪治理体系中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也是遏制和治理腐败犯罪的必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腐败犯罪治理的惩治政策,分析了包括纪律惩治和刑法惩治在内的惩治机制,取得一定成效。在新形势下要加大腐败犯罪治理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强反腐败立法,强化监察委员会的职能,惩治理念从厉而不严转向严而不厉,不断完善腐败犯罪治理的惩治机制。第五部分,论述了我国腐败犯罪治理的国际合作机制。腐败犯罪呈现出跨国化发展的趋势,单靠各国单方面的努力将难以应付腐败犯罪,加强腐败犯罪治理的国际合作,并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十分必要。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在腐败犯罪治理领域内的合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制度建设及相关条约的内容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在腐败犯罪治理的国际合作方面,应该强化正当法律程序和人权保障,严格控制死刑,修改与完善引渡制度和刑事司法协助制度,构建完善的腐败资产追回机制。

张衡[5](2013)在《集体行动与秩序生成 ——高职学制政策变迁的政策网络分析》文中提出“去行政化”时代背景下,政府与高校关系调试成为重心。政策是两者互动的中介,对政策变迁进行研究,有助于明晰这种关系调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以跳出规范研究,从事实研究层面为问题解决提供政策学的研究进路。研究政策变迁不在于揭示政策“变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变”、“如何变”、“变的效果如何”、“将变向何方”等。换言之,本文虽在研究政策变迁,但更是“在政策变迁中”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是政策变迁(主线),研究目的却在于发现政策变迁背后的推动力量,即秩序生成逻辑(隐线)。论文结合政策网络理论,以底层视角、行动立场、主位观点展示了高职相关群体的集体行动是如何推动政策变迁及秩序演化的。发现高职学制政策变迁呈现出“循环往复”特点,集体行动缘起于对现存政策的认同危机,涉及高职群体的身份认同、秩序生成逻辑(“设计”还是“演化”),更是高职群体试图与普教群体、决策层“对话协商”,寻求“承认”的承认政治、抗争政治。同时,指出集体行动“所以可能”,是既有政策安排失序、剥夺感下的怨恨情绪感染、政治机会结构出现、资源动员能力提升,集体认同感/共同信念形成后的意义建构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论文分析了网络治理的现实境遇。亮点是:政策工具运用趋于多元。非官方行动者参与意识、能力、效果显着提高,政策过程开放度加大,政策协同能力提升。问题是:相关网络主体治理能力欠缺,治理结构类型单一(多权威主导式),内部权力不平衡,决策易为强势集团规制俘获,网络管理模式单一,规则制度缺失等影响着网络治理效果。政策变迁过程中的失灵现象,反映出对高职身份的认识误区——单一身份观(以“类型”否定“层次”,以静态否定动态),更有以视觉美学看待理性秩序产生的“规制自负”。走出规制失灵困境,需反思政策背后的秩序生成逻辑,从计划秩序、自发秩序走向网络合作秩序,综合考虑知识理性、权力/利益、理念认知、历史遗绪等因素的影响,以“过程理性”纠正“目标理性”的偏失。

陈忠锋[6](2009)在《糖尿病肾病和非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营养状况的对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作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disease,ESRD)患者的一种肾脏替代疗法之一,为ESRD患者的生存提供了可能,因其对中分子物质清除效果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能有效保护残余肾功能,操作简便,可居家透析等优点而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欢迎。随着PD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慢性并发症也逐渐凸显,其中微炎症和营养不良因与PD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报道,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y,DN)的PD患者的死亡危险性较非糖尿病肾病(non-diabeticnephropaty,NDN)的PD患者高,那么,DN和NDN患者体内的微炎症状态和营养状况是否也存在着差别,相关报道尚不多见。本研究拟检测DN和NDN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体内微炎症指标和营养指标的水平,比较这两种患者体内微炎症状态、营养状况的差异,探讨炎症状态和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为DN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规律PD三个月以上的30例DN患者和43例NDN腹膜透析患者,排除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和免疫性系统疾病活动期等合并症。分别检测所有患者的微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肌酐(serum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比较患者上述两类指标的差异,并探讨其关系。结果:1、DN腹膜透析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均高于NDN腹膜透析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DN腹膜透析患者ALB、SCR、BUN水平均低于NDN腹膜透析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C水平均高于NDN腹膜透析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所有患者血清hs-CRP分别与ALB呈显着负相关性(r=-0.663;P<0.01),与TC呈显着正相关性(r=0.455;P<0.01),与SCR、BUN、TG无显着相关性(r=-0.119,r=-0.187,r=0.196;P>0.05);IL-6分别与ALB、SCR呈显着负相关性(r=-0.364,r=-0.251;P<0.05),与TC呈显着正相关性(r=0.388;P<0.01),与BUN、TG无显着相关性(r=-0.215,r=0.109;P>0.05)。结论:DN腹膜透析患者比NDN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较明显,营养状况较差,两者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性。

叶小燕[7](2008)在《初中校园暴力管理策略 ——以宜宾市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富强。近年来,我国的校园暴力呈日益上升趋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当前校园暴力普遍地存在于我国城乡的中小学中,其危害极大,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同时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如何有效的控制校园暴力,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探讨遏制、克服这一现象的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家庭教育、学校德育、文化影响及学生自身方面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经过分析认为,在形成中学校园暴力的诸因素中,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其次,学校重智轻德,德育存在诸多问题是暴力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再次,不良文化的影响是暴力行为产生的催化剂,其中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同时,中学校园暴力的产生既与同龄群体的不良影响有关;也有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就如何预防和矫正校园暴力笔者从学校管理、家庭、社会、个人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希望对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王小丽[8](2006)在《中等职校生适应不良行为问题与教育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余强基等人编写的“中学生适应不良行为问卷”(简称MSAS—70问卷),从学习问题、外向性的问题、内向性问题、青春期问题、特殊问题五大类别14个因子等方面对阜新地区四所中等职业学校中700名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1、占测试总人数58.71%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适应不良行为,其中中度以上占测试总人数的27.29%,这一结果的严重性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2、中等职校生适应不良行为问题最多的是内向性行为问题与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性格与学习问题上;3、适应不良行为问题存在年龄差异,新生问题多于老生;4、适应不良行为问题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多于女生。因此,根据中等职校生适应不良现状提出以下建议:1、针对影响因素开展与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和个体变化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2、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并对教师、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3、针对男女生各自的心理特点,分别开展相应的心理教育。4、针对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王悦[9](2005)在《以Engel模式为中心实施自愿戒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 1、现状:药物滥用已成为世界性公害,全球每年毒品交易额已超过5000亿美元,成为一种特殊流行病。中国自80年代中期开始,这一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且发展迅猛,每年毒资的直接消耗几近2000亿元之巨,更为严重的是它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劳动力丧失、家破人亡、道德沦丧、犯罪增加、艾滋病传播。截止2003年底,全国累积登记在册吸毒人数105万,(平均现患率80/10万),其中海洛因成瘾者74万(占70.5%),分布在全国2148个县市。而至2004年,累计在册吸毒人员总数达114万。资料显示:从戒毒所出来的吸毒人员复吸率在95%到100%之间,这样的结果,对于少数盲目乐观地谈论戒毒成绩的人来说,或许有些沮丧,吸毒人员每年都在攀升的事实,更让人们不得不更新观念,清醒地面对戒毒新形势。 目前,戒毒工作亟需科学的眼光,用科学态度来看待戒毒工作。科学眼光要求我们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知识来对待吸毒者。譬如,从医学观点看,吸毒者就是脑疾病患者,他们需治疗;而从心理学层面看,吸毒者有严重的药物依赖症状。对待吸毒者,不是仅凭思想政治工作就可以说服他们,“让他们如梦初醒”。过去,把吸毒人员弄到强制戒毒所或戒毒治疗中心去,只要他们当时不再吸毒了,就宣布他们已经戒毒。现在,一种观念已成共识:戒毒包括生理脱毒、康复、社会回归三个阶段。对仅仅生理脱毒的戒毒者就认为已经戒毒,就好比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不注意吸毒者脱毒后的康复、回归,就是纵容他们陷于“吸而戒,戒复吸”的循环怪圈。 2、自愿戒毒模式的主要缺陷:①缺乏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评价。多数自愿戒

薛天飞[10](2004)在《高职新生常见的适应不良问题及其防治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高职新生入学适应不良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较为共性的问题。本文列举了高职新生入学常见的适应不良问题的表现,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二、高职新生常见的适应不良问题及其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新生常见的适应不良问题及其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科尔沁退化羊草草甸恢复演替系列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退化草地恢复演替系列的研究
    1.2 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1.3 草地植物生态类型多样性研究
        1.3.1 生活型的研究
        1.3.2 生长型的研究
    1.4 生境破碎化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2.2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2.3 数据处理
        2.3.1 群落特征数测度
        2.3.2 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方法
    2.4 群落层次的界定
3.结果与分析
    3.1 演替系列植物区系组成分析
        3.1.1 区域群落植物区系组成
        3.1.2 恢复演替系列植物区系组成比较
        3.1.3 物种空间分布
    3.2 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的重要值与频度分析
        3.2.1 重要值
        3.2.2 频度分析
    3.3 演替系列植物生态类型结构比较
        3.3.1 区域群落植物生态类型
        3.3.2 恢复演替阶段植物生态类型比较
    3.4 演替系列斑块物种多样性分析
        3.4.1 丰富度比较
        3.4.2 多样性指数比较
    3.5 演替系列植物多样性与其斑块面积的关系
        3.5.1 演替系列物种丰富度与斑块面积的关系
        3.5.2 演替系列 Shannon-Weiner 指数(H)与斑块面积的关系
        3.5.3 集合群落诸多样性指数与斑块面积的关系
4.讨论
    4.1 羊草草甸退化与其生境破碎化
    4.2 恢复演替中植物组成的变化过程
    4.3 生境破碎化对植物种空间分布的影响
    4.4 恢复演替中群落结构的变化过程
    4.5 恢复演替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过程
参考文献
致谢

(2)师生关系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社会适应与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农村寄宿制学校概述
    1.2 攻击行为概述
        1.2.1 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
        1.2.2 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1.3 师生关系概述
        1.3.1 师生关系的特点
        1.3.2 师生关系与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1.4 社会适应概述
        1.4.1 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1.4.2 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
        1.4.3 社会适应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1.5 自我控制概述
        1.5.1 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1.5.2 自我控制与社会适应、攻击行为和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
2 问题提出
    2.1 以往研究不足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目的
    2.4 研究假设
    2.5 研究意义
        2.5.1 理论意义
        2.5.2 实践意义
3 实证研究
    3.1 研究被试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步骤
    3.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6 研究结果
        3.6.1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师生关系、攻击行为、自我控制、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
        3.6.2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3.6.3 师生关系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
        3.6.4 师生关系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社会适应与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
4 讨论
    4.1 农村寄宿制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社会适应、自我控制和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
        4.1.1 农村寄宿制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特点
        4.1.2 农村寄宿制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适应特点
        4.1.3 农村寄宿制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自我控制特点
        4.1.4 农村寄宿制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师生关系特点
    4.2 学校适应和自我控制在师生关系与攻击行为之间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4.3 教育启示
    4.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一: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
    问卷二:攻击问卷
    问卷三:小学生自我调控量表
    问卷四:师生关系量表

(3)扬州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1.4 研究对象界定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境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社会公平理论
        2.1.1 社会公平理论阐释
        2.1.2 社会公平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2 社会救助理论
        2.2.1 社会救助理论阐释
        2.2.2 社会救助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1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阐释
        2.3.2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4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2.4.1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阐释
        2.4.2 政策执行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3 扬州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3.1 扬州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的变迁
        3.1.1 政策制定上:从仅仅贯彻上级意见到制定出台本级专项保障政策
        3.1.2 保障对象上:从部分保障到相对全面保障
        3.1.3 执行机构上:从独立承担到部门协同
    3.2 扬州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执行的特点
        3.2.1 群体分类清晰明确
        3.2.2 传统救助框架得到突破
        3.2.3 服务能力水平显着提升
        3.2.4 服务网络体系探索建立
        3.2.5 民间救助组织逐渐涌现
    3.3 扬州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3.3.1 政策覆盖不全:存在遗漏救助
        3.3.2 救助资金分布不平衡:存在不公平救助
        3.3.3 政策管控范围过窄:存在拒绝受助
        3.3.4 政策知晓率不足:存在被动救助
        3.3.5 救助“造血”功能缺失:存在依赖救助
4 困境儿童救助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政策因素
        4.1.1 政策制定过于宏观
        4.1.2 政策规范力度不足
        4.1.3 政策存在制度性贫困
        4.1.4 财政资本注入不足
    4.2 执行主体因素
        4.2.1 部分政府部门政策执行不力
        4.2.2 民间救助组织独立性和自治性缺失
        4.2.3 政府末梢组织基础功能发挥不充分
        4.2.4 执行机构协同缺失
        4.2.5 执行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4.3 目标群体因素
        4.3.1 目标群体依赖于他人提出诉求,常呈失语状态
        4.3.2 目标群体求助意识淡薄,对政策理解度低
        4.3.3 目标群体的心理预期偏离正常救助
        4.3.4 目标群体政治支持效用低,被置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地位
    4.4 环境因素
        4.4.1 人文环境:慈善文化缺失
        4.4.2 舆论环境:媒体“喉舌”作用发挥不当
5 提升困境儿童救助政策执行效能的对策
    5.1 规范政策执行机制,强化政策执行力度
        5.1.1 遵循儿童利益至上的救助规则
        5.1.2 建立从实际出发的救助机制
        5.1.3 健全有力有序的监管制度
    5.2 明确执行机构职能,探索多方合作模式
        5.2.1 强化政府民生保障的集中领导
        5.2.2 拓展资金筹措和使用渠道
        5.2.3 发挥NGO的“外溢效应”
        5.2.4 打造专业人员队伍
    5.3 精准定位救助对象,精细评估分类困境儿童
        5.3.1 “网格化”管理查漏补缺,保证政策覆盖广度
        5.3.2 实施多元化救助措施,区别化设计政策
        5.3.3 强化对心理救助的认知,注重群体区分
        5.3.4 探索实施“替代性养护”,汲取西方养护先进经验
    5.4 优化政策执行环境,提升公民慈善认知
        5.4.1 用好公众传播手段,关注受助群体需求
        5.4.2 营造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救助的氛围
        5.4.3 提升公民关注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形势下我国腐败犯罪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1章 腐败犯罪治理机制概述
    1.1 腐败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1.1.1 腐败犯罪的概念
        1.1.2 腐败犯罪的特征
    1.2 腐败犯罪的危害
        1.2.1 腐败犯罪妨害经济发展
        1.2.2 腐败犯罪破坏民主政治
        1.2.3 腐败犯罪损害法治建设
        1.2.4 腐败犯罪降低道德水准
    1.3 腐败犯罪治理及其基本原则
        1.3.1 腐败犯罪治理
        1.3.2 腐败犯罪治理的基本原则
    1.4 腐败犯罪治理机制的概念及内容
        1.4.1 腐败犯罪治理机制的概念
        1.4.2 腐败犯罪治理机制的内容
第2章 腐败犯罪的生成机制
    2.1 腐败犯罪生成的政治因素
        2.1.1 权力的异化
        2.1.2 监督机制乏力
    2.2 腐败犯罪生成的经济因素
        2.2.1 经济体制未完全理顺
        2.2.2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因素
    2.3 腐败犯罪生成的文化因素
        2.3.1 不良传统文化的影响
        2.3.2 主流价值观的缺失
    2.4 腐败犯罪生成的法治因素
        2.4.1 法治观念落后
        2.4.2 反腐立法滞后
        2.4.3 执法机制失灵
    2.5 腐败犯罪生成的个体因素
        2.5.1 不良的群体意识
        2.5.2 不良个体心理
        2.5.3 思想的动摇与弱化
第3章 腐败犯罪治理的预防机制
    3.1 腐败犯罪预防的基本方针
        3.1.1 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
        3.1.2 坚持法治原则、依法反腐
        3.1.3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3.2 建立权力规范机制
        3.2.1 权力法定
        3.2.2 程序法定
        3.2.3 权力监督
        3.2.4 权力公开
        3.2.5 权力问责
    3.3 落实道德治理机制
        3.3.1 培养道德主体的道德良心
        3.3.2 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良性互动
    3.4 完善宣传教育机制
        3.4.1 反腐败宣传教育要凸显针对性
        3.4.2 反腐败宣传教育要具有系统性
        3.4.3 反腐败宣传教育要确保连续性
        3.4.4 反腐败宣传教育要突出预防性
    3.5 确立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
        3.5.1 强化官员的三观教育
        3.5.2 确立必要的职业保障机制
    3.6 强化监督机制
        3.6.1 健全监督体系
        3.6.2 完善权力监督机制
        3.6.3 强调事前监督
第4章 腐败犯罪治理的惩治机制
    4.1 我国腐败犯罪惩治政策的历史沿革
        4.1.1 新中国成立初期腐败犯罪的惩治政策
        4.1.2 改革开放初期腐败犯罪的惩治政策
        4.1.3 二十世纪末至十八大以前腐败犯罪的惩治政策
        4.1.4 十八大以来腐败犯罪的惩治政策
    4.2 腐败犯罪治理的纪律惩治机制
        4.2.1 腐败犯罪纪律惩治机制的原则
        4.2.2 腐败犯罪纪律处罚措施
    4.3 腐败犯罪治理的刑法惩治机制
        4.3.1 腐败犯罪刑事惩治程序
        4.3.2 腐败犯罪刑事惩治措施
    4.4 国外腐败犯罪法律惩治机制的借鉴
        4.4.1 国外腐败治理法律惩治机制简介
        4.4.2 国外腐败犯罪惩治机制的经验
    4.5 完善我国腐败犯罪治理惩治机制
        4.5.1 强化办案机关之间的协调性
        4.5.2 加强反腐败立法
        4.5.3 充分发挥监察委员会的职能
        4.5.4 惩治的理念“厉而不严”转向“严而不厉”
第5章 腐败犯罪治理的国际合作机制
    5.1 我国腐败犯罪治理国际合作的成效
        5.1.1 扩大了国际合作的范围
        5.1.2 遏制了腐败分子外逃之路
    5.2 反腐败国际合作的方式
        5.2.1 司法协助
        5.2.2 引渡
        5.2.3 执法合作
        5.2.4 资产追回
    5.3 我国在反腐败犯罪国际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5.3.1 引渡存在的问题
        5.3.2 资产追回存在的问题
        5.3.3 其它问题
    5.4 我国腐败犯罪治理国际合作的对策
        5.4.1 强化正当法律程序和人权保障
        5.4.2 严格控制死刑
        5.4.3 完善引渡制度和刑事司法协助制度
        5.4.4 构建完善的腐败资产追回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集体行动与秩序生成 ——高职学制政策变迁的政策网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陈述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文本分析:高职教育学制政策变迁的历史
    第一节 类型与层次:高职教育政策变迁的两大主题
    第二节 高职教育“类型”政策的变迁
    第三节 高职教育“层次”政策的变迁
    小结
第二章 政策网络:高职教育政策变迁研究的新途径
    第一节 政策研究的新维度
    第二节 政策网络理论基础、价值及应用
    第三节 高职教育政策变迁的政策网络分析途径
    小结
第三章 高职教育政策网络特征分析
    第一节 高职教育政策网络环境、网络类型结构与互动行为
    第二节 决策层行动者的资源、立场、策略
    第三节 资政层行动者的资源、立场、策略
    第四节 影响层行动者的资源、立场、策略
    小结
第四章 网络集体行动缘起及“类型”政策变迁集体行动
    第一节 高职学制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缘起
    第二节 高职“分流”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
    小结
第五章 “层次”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初步探索期)
    第一节 层次提升的网络倡导博弈
    第二节 “本科院校办技术应用本科”与“高职院校试办长学制”
    小结
第六章 “层次”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严格规制期)
    第一节 推行“两年制”中的政策网络互动
    第二节 “颁布升格禁令”后的政策网络互动
    小结
第七章 “层次”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全面改革期)
    第一节 “分级制”试点中的政策网络互动
    第二节 “转型”与“长学制”试点中的政策网络互动
    小结
第八章 政策变迁中的集体行动与网络治理
    第一节 动力机制: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何以可能”
    第二节 政策变迁中网络治理的现实境遇与未来路向
    小结
第九章 政策变迁背后的秩序生成逻辑
    第一节 高校组织身份的认识误区
    第二节 政策规制神话的破灭
    第三节 秩序生成的逻辑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糖尿病肾病和非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营养状况的对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糖尿病肾病和非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营养状况的对比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慢性肾衰竭与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综合征及其防治对策
    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7)初中校园暴力管理策略 ——以宜宾市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言
    (一) 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目的
        1. 问题的缘起
        2.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 研究的方法
        2. 研究的思路
    (三) 基本概念界说
        1. 暴力的界定
        2. 校园暴力的界定
        3. 管理的涵义
        4. 学校安全管理
    (四) 本论文的创新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对校园暴力的研究
        1. 国外校园暴力的特征研究
        2. 国外的管理策略研究
    (二) 国内对校园暴力的管理策略研究
        1. 国内校园暴力特征研究
        2. 校园暴力管理策略研究
三、初级中学校园暴力现状及调查研究
    (一) 以宜宾市Y 中学为例调查校园暴力现状
        1. 学校简介
        2. 调查对象
        3. 调查方法
        4. 调查内容(见附录)
        5. 资料分析方法
        6. 初中校园暴力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7. 结论
        8. 本次调查可能存在的问题
四、初中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理论解释
        1. 合法性撤销
        2. 情感的唤起
        3. 社会控制
    (二) 学校管理方面的因素
        1. 学校德育功能缺失,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有待加强
        2.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善,校园文化建设不应忽视
        3. 教师管理体制不健全
        4. 对校园暴力的处理不当,校园安全教育应受重视
    (三) 个人方面的因素
        1. 青少年自身身心发展的矛盾与特点
        2. 个人人格因素
    (四) 家庭的影响
    (五) 社会因素的影响
        1. 社会变革中,不同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影响
        2. 朋辈的影响
        3. 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五、初中校园暴力的管理策略建议
    (一) 对初中校园暴力的学校管理策略建议
        1. 对校园暴力的预防性管理策略建议
        2. 应对及处理校园暴力的管理策略建议
        3. 对校园暴力的矫正管理策略建议
    (二) 对家庭、个人和社会的建议
        1. 家庭的建议
        2. 对个人的建议
        3. 对社会的建议
参考文献
    一、 专着
    二、 期刊
    三、 学位论文
    四、 电子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等职校生适应不良行为问题与教育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
    (一) 适应的概念及意义
    (二) 适应不良的概念与研究
    (三) 中等职校生适应不良行为的研究
    (四) 研究中等职校生适应不良行为的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 被试
    (二) 方法与过程
    (三) 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中等职校生总体适应不良行为检出率
    (二) 中等职校生主要的适应不良行为
    (三) 中等职校生适应不良行为的年级差异
    (四) 中等职校生适应不良行为的性别差异
四、讨论
    (一) 从中等职校生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上看
    (二) 从年级特点分析上看
    (三) 从性别差异分析上看
五、建议
    (一) 中等职校生适应不良行为一般问题的教育建议
    (二) 中等职校生不同年级的教育建议
    (三) 中等职校生不同性别的教育建议
    (四) 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教育建议
六、结论
英文摘要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以Engel模式为中心实施自愿戒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用Engel模式认识吸毒与指导戒毒
    第三章:Engel模式下的综合诊断研究
    第四章:Engel模式下的综合治疗研究
    第五章:Engel模式下两种戒毒法的CEA与Markov评价
    第六章:Engel模式下复吸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七章:小结
综述
    Ⅰ:中国药物滥用防治研究进展
    Ⅱ:药物成瘾的认识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Ⅲ:药物滥用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进展
附录
    科技查新报告
致谢

(10)高职新生常见的适应不良问题及其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新生常见的适应不良问题的表现
    (一)学习上的不适应
    (二)交往上的不适应
    (三)情感上的不适应
二、高职新生常见的适应不良表现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对于大学认识不足
    (二)缺乏集体生活经验
    (三)生理心理情感的转折期
三、高职新生常见的适应不良问题的防治对策
    (一)明确目标,改进方法
    (二)学会尊重,乐于交往
    (三)加强引导,投身活动
    (四)开展咨询,释疑解惑

四、高职新生常见的适应不良问题及其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尔沁退化羊草草甸恢复演替系列植物多样性研究[D]. 凌巧.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2]师生关系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社会适应与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D]. 邵华.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3]扬州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薛芳洁. 扬州大学, 2017(10)
  • [4]新形势下我国腐败犯罪治理机制研究[D]. 赵宏. 河北大学, 2017(08)
  • [5]集体行动与秩序生成 ——高职学制政策变迁的政策网络分析[D]. 张衡.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6]糖尿病肾病和非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营养状况的对比性研究[D]. 陈忠锋. 郑州大学, 2009(03)
  • [7]初中校园暴力管理策略 ——以宜宾市中学为例[D]. 叶小燕. 四川师范大学, 2008(01)
  • [8]中等职校生适应不良行为问题与教育建议[D]. 王小丽. 辽宁师范大学, 2006(05)
  • [9]以Engel模式为中心实施自愿戒毒的研究[D]. 王悦. 浙江大学, 2005(05)
  • [10]高职新生常见的适应不良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 薛天飞.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标签:;  ;  ;  ;  ;  

高职新生常见的适应不良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