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科数学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高彦伟,宋东哲[1](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科数学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省思》文中认为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被重新定位,新工科教育理念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了数学理论与方法对工科专业的支撑作用,要求从基础、深度、应用3个方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实现与工科专业的深度跨界融合。这就需要重新审视、思考和构建工科数学教学的新框架,而混合式教学等新兴教学模式为工科数学教学适应这种要求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建设教学资源库,分级构建内容,在吉林大学开展了多门工科数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分析研究这种模式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工科数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切实解决数学课程教学的一些不足,是实现跨专业融合的有效路径。实践也表明,工科数学混合式教学要立足数学课程禀赋,逐步实现深度学习和智慧学习。因此,需着力解决内容调整、运行障碍、评价滞后和教师科研素质等问题。总之,在线混合式教学优化了工科数学的教学模式,能够助力新工科建设,成为主体教学模式之一。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黄平,杨启贵[3](2019)在《新工科发展背景下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对于工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特殊作用,工科数学基地建设应该进一步得到加强。基于"新工科"发展背景与新经济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指出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建设应更加重视建设理念、建设内容的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加强教学能力建设。应主动融入"新工科"发展行动,把握"新工科"发展对数学教育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创新建设理念,引领基地在"新工科"建设中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是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提升教师的数学化、计算思维与学科融合能力,更好发挥数学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驱动作用,进一步深化工科数学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工科"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是基地建设的中心工作。
单妍炎[4](2019)在《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文中认为课堂文化不仅对课堂教学起文化引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文化的转型和重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目标。数学课堂文化作为数学文化的一种微观研究,理论抽象且实践上没有可依循的具体步骤。2009年,美国石溪大学教授纳迪亚·肯尼迪(Nadia Kennedy)指出,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文化是一个自校正、自指导和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它以对话和数学探究为出发点,在共同体学习中将学科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系统。大学工科数学作为国内高校长期扶持的特色课程,其课堂文化的营造要求学生在提出和解决工程问题时能熟练运用数学、识别和辨析社会系统中的数学、对自己的数学知识有信心以及对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要素的鉴赏。“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发展出数学探究共同体,从而进一步建构出新型的数学课堂文化?就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为此,首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对话能力,并逐步建立出相应的社会数学规范与价值观。其次,基于文化和实用的观点对核心内容进行数学建模活动设计,促使学生在共同体学习中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最后,在对学生建模能力考核、数学学习情感配对变量差值t检验以及数学教学模式评价的基础上,探寻出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建构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行动研究法来探讨大学工科数学课堂上探究文化的建构过程。选取西部某高校17级工业工程专业的64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的方法,透过教学观察、教学反思、学生焦点团体访谈与调查问卷等资料的收集,针对行动方案中所发现问题制定解决策略。每次行动方案均建立在上次方案的反思和修正基础上,依此类推,行动方案之间环环相扣并愈来愈精致。质性分析着重描述学生思维的转变、数学实践的发展以及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涵盖以下三个部分:第一,在探究共同体模式下优化学习环境、重置师生角色以发展数学课堂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并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数学对话与行动。在课堂互动中,数学文化成为学生向他人学习与交流的内容。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与稳固贯穿课堂文化生成的整个历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与建模素养的提高,成为新型数学课堂文化形成的显性指标。第二,从工科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出发,在三次行动研究循环中小断修正教学行动。第一次行动方案主要解决师生的外显行为,多以常规的课堂规范加以纠正。第二次行动方案主要解决师生课堂数学实践的发展。第三次行动方案通过集体论证中社会数学规范的稳固发展,确保课堂探究文化的形成。第三,评估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大学数学课堂文化重建的效果。从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以及建模能力的提升三方面,评估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生成的有效性。其中,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与建模素养的提高是数学课堂文化生成的显性指标。量化研究方面,通过自制数学建模试卷五个评价维度的考察,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复杂和简化之间找到平衡,并能考虑建模任务的目标与背景限制,但是在模型解释、论证和评估方面的能力仍需加强。同时,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探究共同体中的数学建模活动对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情感方面有显着影响(p<0.05),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理论上,本研究分析和确定出数学课堂文化的五个维度,)使抽象的数学课堂文化理论具有了可操作性。同时,从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以及建模能力的提升三个方面,合理评估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形成的有效性。实践层面,运用行动研究法克服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实并深化了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进一步研究。论文最后指出了研究局限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彭丰富[5](2017)在《大学工科数学考核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析目前大众化教育下工科数学教学评价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考核评价机制相应的问题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孙海义,李宁,靖新[6](2012)在《土建类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文中提出分析土建类专业工科数学课程教学现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工科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提出提高土建类专业工科数学课程改革的新举措。
冯庆江[7](2011)在《基于大学工科数学教育和高中理科数学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在大学工科领域内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但是,大学工科数学和高中理科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因此,对于大学工科数学教育和高中理科数学教育能够有效的衔接,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普遍研究的问题,这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课题内容。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这一领域内研究的背景及其研究的程度,然后分析了我国大学工科数学教育和高中理科数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最后对于大学工科数学教育和高中理科数学教育如何才能有效的衔接,文中给出了相应的措施。作者广泛参考了前人的科研成果,并结合自身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目的是为了使数学教育事业走向科学的轨道。
马知恩[8](2011)在《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文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在各个行业培养大批各种类型、各种层次、不同特色、适应科学发展新形势需要的创新人才,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等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结合个人的成长和从教50余年教学经历,就当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某些热点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庞坤[9](2008)在《工科数学课程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国内工科数学课程创新能力与机制缺乏,对数学课程体系的创新认识不足,内容过于重视传统数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工科院校基础数学课程的创新。应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创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马知恩[10](2008)在《工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五十年》文中认为我于1954年在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数学教研室任助教,1956年随校迁至西安,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作,1959年任基础部教学秘书并作为教研室核心组成员,跟随老教师们参与工科数学教学改革工作。1962年任高等数学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秘书,后任工科数学课程教学
二、工科数学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科数学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新工科背景下工科数学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省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工科对工科数学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
(一)新工科理念是工科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航标 |
(二)新工科理念要求工科数学教学要从3个方面提升学生核心能力 |
(三)新工科建设要求调整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模式 |
二、新工科背景下工科数学混合式教学的实践 |
(一)建设教学资源库,分级构建内容 |
(二)细化教学措施,开展教学实践 |
(三)形成考核成绩,论证教学效果 |
(四)构建智慧学习平台,做好持续性教学活动 |
三、基于工科数学混合式教学实践的省思 |
(一)混合式教学是工科数学教学的有效模式,能切实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
(二)工科数学混合式教学仍需解决的问题 |
1.内容的调整。 |
2.运行的障碍。 |
3.评价的滞后。 |
(三)新工科背景下工科数学教学改革要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科研能力 |
四、总结与展望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新工科发展背景下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建设理念 |
1.1 把握“新工科”发展契机,创新建设理念 |
1.2 以数学化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1.3 重视数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
2 建设内容 |
2.1 课程体系建设 |
2.2 教学模式创新 |
(1) 教学内容创新。 |
(2) 教学方法创新。 |
(3) 创新考核方式。 |
2.3 教学能力建设 |
(1) 数学化能力。 |
(2) 计算思维能力。 |
(3) 学科融合能力。 |
3 结 语 |
(4)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学数学课堂上的独白 |
1.1.2 大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沉默 |
1.1.3 工科院校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缺失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大学数学课堂文化 |
1.2.2 数学探究共同体 |
1.2.3 行动研究 |
1.2.4 工科数学 |
1.2.5 社会数学规范 |
1.3 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建构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意义与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依据 |
2.1.1 学习的社会文化理论 |
2.1.2 活动理论观点 |
2.1.3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数学探究共同体 |
2.2 数学课堂文化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预期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3 本研究的侧重点与实践预期 |
第3章 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 |
3.1 行动研究法 |
3.1.1 教育行动研究 |
3.1.2 研究者和参与教师的角色 |
3.2 研究流程与步骤 |
3.2.1 课堂教育情境 |
3.2.2 研究发展过程 |
3.2.3 实施步骤 |
3.3 进入高等数学教学现场 |
3.3.1 西配楼的102数学教室 |
3.3.2 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情形及前置经验 |
3.4 资料的收集与研究信效度 |
3.4.1 资料的搜集整理 |
3.4.2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第4章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实施过程及讨论 |
4.1 观察准备阶段 |
4.1.1 影响数学探究共同体实施关键问题的发现 |
4.1.2 拟定第一次行动方案以解决关键问题 |
4.2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
4.3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实施:数学对话中的探究式学习 |
4.3.1 提升共同体学习中学生的数学对话能力 |
4.3.2 解决“数学对话中探究式学习的实现”的行动策略 |
4.3.3 解决“集体论证中社会数学规范初步建立”的行动策略 |
4.4 第一次行动方案后产生的新问题 |
4.4.1 探究共同体中的数学实践亟待加强 |
4.4.2 工程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的方法转变 |
第5章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研究过程及讨论 |
5.1 拟定第二次行动方案的依据 |
5.2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
5.3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实施: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
5.3.1 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建立 |
5.3.2 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发展 |
5.4 第二次行动方案后对数学课堂文化的思考 |
第6章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研究过程及讨论 |
6.1 拟定第三次行动方案的依据 |
6.2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
6.3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实施: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
6.3.1 基于集体论证的社会数学规范的发展与稳固 |
6.3.2 数学课堂文化构建中建模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
6.4 质性资料的分析 |
6.4.1 确认主题 |
6.4.2 教学观察与访谈资料的分析 |
6.4.3 发现关键问题 |
6.4.4 作组织的概览 |
6.4.5 执行行动策略与检验 |
6.4.6 成果展示 |
6.5 量化资料的分析 |
6.6 对三次行动策略过程的回顾和疏理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数学文化是构建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源泉 |
7.1.2 教师对数学建模活动中集体论证的支持策略 |
7.1.3 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的课堂文化 |
7.2 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有效路径 |
7.3 局限与展望 |
7.3.1 研究局限 |
7.3.2 对后续工科数学课堂文化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大学工科数学考核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目前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三、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建议 |
1、建立一个关于学生科学素养的评测体系, 其中包括数学素养的体现。 |
2、命题方式和形式的改革。 |
(6)土建类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
(一) 结构调整 |
(二) 课程负责人制 |
(三) 分级教学 |
(四) 增设了形式多样的其他数学类选修课程 |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
(一) 改革教学大纲 |
(二) 教材改革 |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
(一)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
1.创新思维能力 |
2.学以致用的能力 |
(二) 加强实践教学, 以竞赛引领学生学习兴趣 |
四、考核形式改革与实践 |
(7)基于大学工科数学教育和高中理科数学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 研究的意义 |
二、大学工科数学教育和高中理科数学教育的衔接现状 |
2.1 高等数学教育和初等数学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
2.2 大学工科数学教育的弊端 |
2.2.1 教材方面的弊端 |
2.2.2 教学方法方面的弊端 |
2.2.3 课程设置及考试制度方面的弊端 |
2.3 高中理科数学教育的弊端 |
2.3.1 教材方面的弊端 |
2.3.2 教学方法方面的弊端 |
2.3.3 课程设置及考试制度方面的弊端 |
2.4 大学工科数学教育和高中理科数学教育的衔接现状 |
2.4.1 教学方面的衔接现状 |
2.4.2 学习方面的衔接现状 |
三、大学工科数学教育和高中理科数学教育在教学方面的衔接 |
3.1 教学内容的衔接 |
3.1.1 大学工科方面 |
3.1.2 高中理科方面 |
3.2 教学方法的衔接 |
3.2.1 大学工科方面 |
3.2.2 高中理科方面 |
四、大学工科数学教育和高中理科数学教育在学习方面的衔接 |
4.1 学习方法的衔接 |
4.1.1 大学工科方面 |
4.1.2 高中理科方面 |
4.2 学生心理的衔接 |
4.2.1 大学工科方面 |
4.2.2 高中理科方面 |
五、效果调查与结果分析 |
5.1 调查目的 |
5.2 调查对象 |
5.3 调查方法 |
5.4 调查内容 |
5.4.1 学生对大学工科数学教育和高中理科数学教育区别的认识 |
5.4.2 学生在高中理科时期学习数学的情况 |
5.4.3 学生在大学工科阶段学习数学的情况 |
5.4.4 学生对大学工科数学教育和高中理科数学教育在衔接方面的看法 |
5.5 结果分析 |
5.5.1 对统计表5.1 的调查数据分析 |
5.5.2 对统计表5.3 的调查数据分析 |
5.5.3 对统计表5.5 的调查数据分析 |
5.5.4 对统计表5.7 的调查数据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后记 |
(8)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培养, 严要求, 切实把好教学关 |
二、提高业务水平, 钻研教学内容,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
三、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改革教学方法 |
四、加强个性化教育, 培养不同特色的优秀人才 |
五、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 保证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 |
六、加大政策力度, 更新教学观念, 激励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开展, 推动改革成 |
(9)工科数学课程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科数学课程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国内工科数学课程创新的能力与机制还有待提高 |
(二) 对数学课程体系的创新认识不足 |
(三) 课程内容偏旧 |
(四) 课程实施重教书、背书 |
(五) 课程评价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不断提高 |
二、工科数学课程创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
(一) 课程体系的创新 |
1.采用宽松的教学计划、灵活的学分制, 按学生层次进行分流培养 |
2.开设高水平的选修课, 较大地扩展选修科目及讲座内容 |
(二) 课程内容的创新 |
1.基础知识的创新 |
2.数学建模 |
3.数学实验 |
(三) 课程实施的创新 |
(四) 课程评价的创新 |
1.对学生的评价 |
2.对教师的评价 |
3.对课程的评价 |
三、武警学院的数学课程改革 |
四、工科数学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工科背景下工科数学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省思[J]. 高彦伟,宋东哲. 现代教育科学, 2021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新工科发展背景下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J]. 黄平,杨启贵.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11)
- [4]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D]. 单妍炎.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大学工科数学考核机制初探[J]. 彭丰富. 教育教学论坛, 2017(38)
- [6]土建类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孙海义,李宁,靖新. 高等建筑教育, 2012(05)
- [7]基于大学工科数学教育和高中理科数学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D]. 冯庆江. 长春师范学院, 2011(11)
- [8]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 马知恩. 中国大学教学, 2011(03)
- [9]工科数学课程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庞坤. 武警学院学报, 2008(09)
- [10]工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五十年[J]. 马知恩. 中国大学教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