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阳新农村居民钩虫感染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朱慧慧,周长海,诸廷俊,黄继磊,钱门宝,陈颖丹,李石柱,周晓农[1](2020)在《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我国城镇地区居民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状况,为土源性线虫病防控与消除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14–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按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将全国划分为5类流行区,采用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计算总样本量,将总样本量按城镇人口占比等比例分配到各省份,各省份调查点数再按辖区城区和镇区人口占比等比例分配。各省份根据调查点数,自县(市、区)、乡(镇、街道)和居委会分级抽样,调查点(居委会)为最小抽样单位。以调查点内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收集其粪便标本,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1粪2检)鉴别土源性线虫虫卵并计数,计算各虫种感染率及感染度。结果 2014–2015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调查城镇居民133 231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23%(1 636/133 231),其中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为0.77%(1 032/133 231)、0.32%(426/133 231)和0.17%(224/133 231)。全国城镇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以江西省(82/2 034)和重庆市(524/13 012)最高,均为4.03%;其次为海南省,感染率为3.47%(72/2 075)。男、女性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07%(662/62 139)和1.37%(974/71 092)。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以65~70岁年龄组居民最高,为2.56%(219/8 569);各职业中,以牧民感染率最高[2.47%(2/81)];不同文化程度居民中,以文盲感染率最高[3.33%(226/6 795)]。钩虫、蛔虫和鞭虫轻度感染者所占比例均> 90%。结论我国城镇居民土源性线虫病流行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分布较广泛。针对城镇地区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特点,可采取健康教育和药物驱虫相结合的措施,以降低居民感染率。
臧新中[2](2019)在《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流行特征及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掌握云南省大理州囊尾蚴病的流行状况和特征,分析囊尾蚴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基于主观和客观两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分析囊尾蚴病伤残权重并进行比较。方法:第一部分: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流行病学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云南省大理州寄生虫病防治中心所有的囊尾蚴病病例,按设计的《囊尾蚴病住院病例回顾调查表》采集信息,参照纳入排除标准,对筛选后的病例进行分析。描述分析2014-2017年新发住院病例的时间变化、临床类型和人群分布特征(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等),采用热点分析掌握囊尾蚴病在云南省大理州的空间分布情况。第二部分:基于住院病例的神经系统囊尾蚴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理州寄生虫病防治中心2017年9月1日-2018年9月1日神经系统囊尾蚴病(Neurocysticercosis,NCC)住院病例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住院病例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等,并通过EQ-5D+C量表评价囊尾蚴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描述分析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并通过logistic回归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索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同时基于EQ-VAS评分及症状结局计算NCC的伤残权重(Disability Weight,DW),并比较两种方法获取伤残权重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共收集囊尾蚴病住院病例1552人次,其中新发住院病例549人。新发住院病例中以神经系统囊尾蚴病患者为主,占比91.26%(501/549)。男性333人,占60.66%,女性216人,占39.34%。平均年龄37.86±10.35岁,民族分布中以白族为主,占比55.01%(302例)。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比75.59%(415例)。空间分析表明2014-2017年云南省大理州所有县(市)均有新发病例,其中以大理市和洱源县为主,病例数分别占总数的26.78%(145/549)和19.49%(107/549)。第二部分共计收集320份问卷,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问卷,剩余270份。首诊病例主要临床症状是头痛(76.19%),复诊病例主要临床症状是记忆力减退(67.46%)。在六个健康维度方面,认知能力有困难的比例最大(71.90%),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职业是日常活动有困难的保护因素(OR=0.39),婚姻状况是疼痛/不适有困难的危险因素(OR=2.27),年龄是认知能力有困难的危险因素。在EQ-VAS评分方面,EQ-VAS评分为70(60-80)分,首诊及复治患者间无显着性差异(Z=-0.74,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日常活动、疼痛/不适、焦虑/抑郁及认知能力是其影响因素(P<0.05),其中认知能力影响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2)。基于EQ-VAS评分获取的DWi为0.30(0.20-0.40),首诊与复治患者分别是0.30(0.20-0.40)和0.30(0.20-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4,P>0.05)。首诊复治合并后,男性和女性分别是0.30(0.20-0.40)和0.30(0.20-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5,P>0.05)。5-14岁、15-29岁、30-44岁、45-59岁和≥60岁组DW1分别为0.20(0.10-0.20)、0.30(0.20-0.40)、0.30(0.20-0.40)、0.30(0.20-0.40)和0.30(0.3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P<0.05)。基于症状结局获取的DW2为0.14(0.07-0.35),首诊与复治患者分别是0.14(0.07-0.35)和0.08(0.03-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3.01,P<0.01)。合并后男性和女性DW2分别是0.13(0.05-0.34)和0.13(0.03-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9,P>0.05)。5-14岁、15-29岁、30-44岁、45-59岁和≥60岁组DW2分别为0.03(0.03-0.11)、0.13(0.05-0.16)、0.14(0.05-0.35)、0.14(0.05-0.35)、和0.05(0.02-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P<0.001)。结论:囊尾蚴病在云南省大理州流行较重,住院病例以中年(30-44岁)白族男性农民为主,全州各县(市)均有囊尾蚴病病例分布,但主要聚集在洱源县和大理市。治疗能有效缓解NCC患者相关临床症状。NCC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受损严重,认知能力是其主要健康问题,提高患者认知能力、降低患者日常活动及疼痛/不适出现困难的比例,有利于提高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基于主观EQ-VAS评分法和客观症状结局法计算的DW值不同,提示对NCC患者伤残权重的评价需要结合主观和客观评价方法,方能综合判断其影响。
朱慧慧,黄继磊,诸廷俊,段磊,周长海,钱门宝,陈颖丹[3](2019)在《2017年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数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订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对策、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91个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县)开展监测工作。各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开展监测,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200人,每个监测点共计调查1 000人。收集被调查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进行一粪两检。计算感染率等指标,感染率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另外,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5户,每户采集1份田地或菜园的土样(≥400 g),其中350 g用于钩蚴检测, 50 g用于人蛔虫卵检测。采用45℃、 5%的盐水进行土壤中钩蚴镜检鉴定;采用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土壤中人蛔虫卵。结果2017年全国30个省(市、区)的291个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1.78%(5 293/297 078),其中感染率最高的为云南(11.83%, 1 345/11 372),其次为海南(10.91%, 220/2 017)和重庆(9.68%, 355/4 091);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62%(2 348/145 307),低于女性的1.94%(2 945/151 771)(P <0.01);≥60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2.78%(1 986/71 314),其次为7~14岁组(1.71%)和45~59岁组(1.69%),各年龄组感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00%(2 974/297 078)、 0.50%(1 473/297 078)和0.41%(1 224/297 078),其中钩虫、蛔虫和鞭虫重度感染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82%(84/2 794)、0. 61%(9/1 473)、 0.25%(3/1 224),中度感染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33%(99/2 794)、 16.50%(243/1 473)、 9.56%(117/1 224),轻度感染者所占比例分别为93.85%(2791/2 794)、 82.89%(1 221/1 473)、 90.20%(1 104/1 224)。24个省(市、区)监测点进行了土壤中人蛔虫卵监测工作,土壤蛔虫卵检出率为5. 59%(114/2 040),钩蚴检出率为3.18%(64/2 040)。结论2017年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土源性线虫整体感染水平较低,为1.78%,但仍有高感染省份,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需要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熊受家,刘镕,钟沁萍,宗红英,姚万红,董惠芬[4](2018)在《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道农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及其危险因素调查》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道农村居民肠道线虫感染现况和危险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要求,2014年10月于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道随机选取农村居民检查粪便中蛔虫、钩虫和鞭虫虫卵,阳性粪便进行感染度评估。设计问卷,随机对9个村中的600名村民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与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对236名农村居民进行的粪检仅检获钩虫卵,阳性者18例,阳性率为7.63%。对600名居民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调查显示,疑似蛔虫感染、钩蚴性皮炎、钩虫感染和鞭虫感染者分别为397、355、295例和145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民疑似蛔虫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未坚持便后洗手、农家肥与化肥混合使用和干农活时不常穿鞋,保护因素包括知道蛔虫感染途径、不使用新鲜粪便施肥;疑似钩虫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饮用水源为井水和池塘水、捡食掉在地上的食物、农家肥与化肥混用、一块砧板切菜时不洗砧板,保护因素包括饮用水源为自来水和井水、知道蛔虫感染途径、有时用或不用新鲜粪便施肥;疑似鞭虫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捡食掉在地上的食物。结论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道农村居民钩虫感染率较高,并存在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农村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同时应定期检查,积极进行驱虫治疗,以有效控制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
李玉尚,杨雨茜[5](2013)在《番薯、玉米与清初以来四川的钩虫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闽粤移民及其后裔将美洲作物引进到四川。乾嘉之后随着人口的增殖,番薯和玉米开始向丘陵山地地区扩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成为当地主要作物。和北方地区不同,人们采用传统精耕细作的方式,钩虫病不仅感染范围广,感染率高,而且症象严重。
王丹丹[6](2013)在《中国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状况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明确2006年~2009年我国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状况。分析现阶段影响土源性线虫病发生与流行的影响因素,为卫生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资料整理:收集整理2006年全国8个土源性线虫病基线调查点、2006年~2009年22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的调查监测资料,根据调查点的位置与数字地图建立关联。收集各基线调查点、监测点同期的气象与社会经济资料,提取其变量值。2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状况分析:分别对8个基线调查点和22个监测点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状况进行分析,分别报告土源性线虫病的空间分布状况、时间趋势、人群分布状况、感染度和土壤污染状况。3土源性线虫病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应用基线调查数据开展土源性线虫病个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并结合试验区监测数据开展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1土源性线虫病的空间分布特征:2006年~2009年22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共调查90957人,年均感染率为16.1%,其中蛔虫、鞭虫、钩虫的感染率分别是9.0%、5.9%、7.6%。云南省、江西省和贵州省三个监测点土源性线虫病的年均感染率最高,分别是56.5%、27.2%、24.2%。黑龙江省、北京市、山西省、河北省四个监测点土源性线虫病年均感染率最低,都接近0%。云南省勐海县调查点蛔虫病、鞭虫病的感染率最高,分别是72.8%和59.8%。福建省襄城县钩虫病的感染率最高,为36.9%。土源性线虫病年均感染率总体上体现出南方高、北方低的特点。2土源性线虫病个体感染相关因素:2006年8个土源性线虫病基线调查点共调查22519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43.3%,其中蛔虫感染率是16.8%,鞭虫感染率是5.5%,钩虫感染率是21.1%。蛔虫病和鞭虫病的感染率在各年龄、性别、民族分组无显着差异,而女性、老人、汉族人群的钩虫病感染率高。儿童和学生的鞭虫病感染风险高于农民,农民的钩虫病感染率较高。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率低,文盲或半文盲人群鞭虫病感染率高。饮用水水源为地面径流水、如厕后不洗手、常常食用未清洗水果、经常赤足是土源性线虫个体感染风险上升的危险因素。3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相关因素分析:土源性线虫病试验区监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厕所无害化处理程度高、年均收入高的地区蛔虫平均感染率低,年均温度越高、年均相对湿度越大、年日照总时数越多地区的人群蛔虫感染的危险性越大;鞭虫感染率主要与当地的人均收入有关,与气象、海拔等因素无显着相关性;钩虫病的感染率除了与当地的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外,还与厕所的无害化改造显着相关。另外,蛔虫感染率与庭院土壤蛔虫卵的污染率显着相关,与菜园、厨房土壤蛔虫卵污染率未显示显着的相关关系。结论1本次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监测结果与全国第一、二次人体重要寄生虫调查结果相比较,呈现感染率总体下降的趋势;其中蛔虫感染率下降最明显,与第二次调查相比下降了34.8%;鞭虫感染率下降了3.6%:但是钩虫感染率比较上阶段的调查上升了66.9%。距离我国重点寄生虫防治规划,到2015年底全国蠕虫感染率下降60%以上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距离。2土源性线虫病各病种的分布存在显着的空间异质性,总体来所,我国南方温度、年均相对湿度较高、经济不发达地区是今后上源性线虫病防制的重点区域。地面径流水作为饮用水源、如厕后不洗手、食用未经清洗的水果、经常赤足外出等是土源性线虫个体感染的主要的危险因素。土源性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需继续推行,除开展农村的安全供水、改善卫生环境、有选择性的集体驱虫和健康教育外,还需加强高流行区厕所的无害化处理和庭院土壤土源性线虫虫卵的监测。图10幅,表14个,参考文献33篇
黄辉,董小蓉,林文,刘丽,万光辉,陈建设[7](2011)在《2006~2010年湖北省阳新县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阳新县2006~2010年居民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现状。方法收集受检者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查蛔虫、钩虫、鞭虫虫卵;采用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土壤中蛔虫虫卵;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虫卵。结果 2006~2010年粪检5 421人,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者218人,总感染率4.02%。2006年感染率为11.04%,2007~2010年居民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分别降至5.80%、2.08%、0.45%和0.55%。检出虫种分别为钩虫、蛔虫和蛲虫,其感染率分别为1.90%、2.17%和0.05%。共检查土壤200份,未检出蛔虫虫卵。结论阳新县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甘秀敏[8](2011)在《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评价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近期效果,为进一步制订和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的目标和重点提供理论依据;2、分析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变化趋势,为血吸虫感染率短期预测提供简便易行的方法学依据;3、构建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为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4、探讨提高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水平的策略和措施,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策略支持。方法:1、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湖北省潜江市2005-2010年和阳新县2000-2009年两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2、应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潜江市1956-2010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进行拟合,预测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短期变化趋势;3、通过文献学习和资料查阅,形成专家咨询表,收集专家意见,应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指标并确定其内部权重;4、应用SWOT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结果:1、潜江市和阳新县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已分别降至0.41%和2.18%,粪检阳性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其中农民和男性仍然是血吸虫感染的高危人群;两监测点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已分别降至1.96%和1.67%,但家畜敞放的情况仍普遍存在;两监测点钉螺感染率已分别降至0.00%和0.24%,但有螺面积压缩不明显。2、所构建的时间序列ARIMA(1,1,0)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测精度较高,血吸虫感染率实际值均在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两模型短期预测结果均显示未来两年潜江市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将略有降低。3、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其中“血防干预措施”一级指标权重最大,组合权重系数排在前列的指标分别为人群感染率、上年急感人数及耕牛感染率所属的传染源疫情影响因素指标以及疫情发生及报告的疫情动态指标,与实际情况相符。协调系数检验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4、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所面临的优势和机会分别为监测力度大和国家重视,所面临的劣势和威胁分别为无完善的监测与预警体系和当前严峻的血防形势。结论:1、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效果明显;2、时间序列ARIMA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应用于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预测分析中;3、所构建的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可在进一步实证分析和修订后应用于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中;4、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血防工作者应审时度势、把握机会、扬长避短,提高我国血防工作能力。创新点:1、首次应用时间序列和灰色预测模型对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预测分析,为湖北省今后血防工作重点的确定和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2、在国内首次构建了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为国家或地区血吸虫病暴发或流行的定量风险评估打下基础;3、将SWOT分析法首次应用于提高我国血吸虫病监测与预警水平的策略探讨中,为我国实现消灭血吸虫病的最终目标提供策略支持。
田利光[9](2010)在《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地区HIV与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寄生虫病流行较严重的国家,某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由于非法采供血等原因,我国中部的农村地区也是HIV流行严重的地区,因此HIV和寄生虫合并感染的情况可能大量存在。有关研究显示,寄生虫感染后常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由Th1型向Th2型转化,有利于HIV病毒DNA的复制并促进病程的进展,导致HIV进展为AIDS的病程加速;另外,HIV感染也会恶化寄生虫感染的自然病情,造成某些寄生虫病临床症状加重以及治疗困难。HIV感染者合并寄生虫感染,尤其是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造成的HI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增加以及慢性腹泻、消瘦、营养不良等是造成HIV感染者病情进展加速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艾滋病的防治同时,肠道寄生虫引起的混合性感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预防和控制HIV与寄生虫合并感染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是我国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开展相关调查研究来了解我国HIV/AIDS高流行地区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及HIV阳性人群合并寄生虫感染现状,探索合并感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常见合并感染寄生虫的种类和可能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合并感染的发生,减少合并感染对HIV/AIDS感染者的危害提供参考数据。本次研究首先开展了针对全部人群的现况调查,共调查了1291人,其中参与粪检720人,参与血检568人,接受问卷调查607人。检测了9种常见肠道寄生虫,其感染率分别为蛔虫0.56%、钩虫4.03%、鞭虫0.28%、华支睾吸虫0.42%、人芽囊原虫21.39%、贾第虫3.89%、阿米巴1.67%、隐孢子虫4.44%、粪类圆线虫0%。肠道蠕虫的感染率为4.72%,肠道原虫的感染率为24.31%。贾第虫和隐孢子虫感染与年龄存在相关关系(P<0.05),贾第虫感染率最高的是小于6岁年龄组,感染率为7.84%;隐孢子虫感染率最高的是60岁以上年龄组,感染率为6.76%。贫血的患病率为34.7%,HIV感染率为8.1%,HIV合并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为2.3%。在调查的46名HIV阳性感染者中,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19.6%,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0%,HIV阳性感染者合并隐孢子虫的感染率显着高于HIV阴性人群(P<0.001)。结果显示,当地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高。其中蠕虫感染率较低,以钩虫感染为主;原虫感染率较高,以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和贾第虫为主。HIV阳性人群中,合并蠕虫感染率低,合并原虫感染率高,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率显着高于普通人群,提示在HIV/AIDS人群中开展合并肠道寄生虫的研究,尤其是合并肠道原虫感染的研究应该引起广大科研和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在对一般人群调查的基础上,又开展了针对HIV阳性人群和HIV阴性人群寄生虫感染情况研究,共调查了HIV阳性309人,HIV阴性315人,结果显示,当地HIV感染者合并肠道蠕虫感染率为4.3%(13/302),感染率最高的为钩虫3.64%(11/302),HIV阳性人群和HIV阴性人群在肠道蠕虫感染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HIV感染者合并肠道原虫的感染率为23.2%(70/302),感染率最高的为人芽囊原虫16.23%(49/302),其次为隐孢子虫8.28%(25/302)。在HIV阳性人群中女性人芽囊原虫感染率(20.13%)显着高于男性(11.89%),而隐孢子虫感染率(4.40%)则显着低于男性(12.59%)。人芽囊原虫感染率在HIV阳性人群和HIV阴性人群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HIV阳性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8.28%)显着高于HIV阴性人群(2.97%),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HIV感染者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机会增加,应加强HIV感染人群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监测和研究。对HIV与隐孢子虫合并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为男性(OR=6.700,95%CI:2.030,22.114)、年龄42岁以下(OR=4.148,95%CI:1.348,12.761)、体内IL-2水平<77pg/ml(OR=0.226,95%CI:0.076,0.674)和个人卫生习惯好(OR=0.324,95%CI:0.105,0.994)。即男性、年龄在42岁以下、体内IL-2水平大于77pg/ml以及个人卫生习惯不好的HIV感染者更易合并隐孢子虫感染。提示我们在预防和控制HIV合并隐孢子虫感染时应当将上述人群作为重点防治对象。本研究对HIV阳性人群和HIV阴性对照人群进行了免疫因子检测,结果显示HIV合并蠕虫感染者体内IL-10和IFN-r水平下降,IL-4上升,Th2型细胞免疫效应增强,抑制Th1型细胞免疫效应,T值(T=Th1/(Th1+Th2))下降,不利于机体的抗HIV病毒免疫反应。HIV与蠕虫合并感染的联合作用可使机体Th1/Th2免疫失衡呈增强效应,合并蠕虫感染可加速使体内CD4+T淋巴细胞水平下降。HIV合并人芽囊感染后体内IL-2水平上升,其他各免疫因子变化不明显。HIV合并隐孢子虫感染后体内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明显下降。提示HIV阳性人群合并肠道蠕虫或隐孢子虫感染可加破坏机体的免疫平衡,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对机体的抗HIV病毒免疫反应不利,有加速HIV感染进展为AIDS的可能。本研究结果显示,HIV阳性人群合并隐孢子虫感染几率最高。隐孢子虫体积微小,普通病原学诊断方法误诊、漏诊率较高。本研究探索使用巢式PCR技术来检测粪便中隐孢子虫卵囊,并利用基因测序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等方法来确定隐孢子虫的基因型。通过巢式PCR检测、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证实本次检测到的隐孢子虫为火鸡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eleagridis)和贝氏隐孢子虫(C.baileyi)。本次研究采用Whatman公司生产的FTA Card来抽提粪便中隐孢子虫DNA的技术,其操作简单,敏感度高,证明是一个较好的抽提粪便中隐孢子虫卵囊的方法,值得推广。本研究开展了对隐孢子虫水源性传播途径的探索性调查,使用Filta-Max xpress快速法对当地地表水和日常生活饮用水进行检测,发现当地生活饮用水隐孢子虫卵囊的阳性率为30.43%,地表水的阳性率为55.56%。池塘水中隐孢子虫卵囊检出率高于河水,桶装水隐孢子虫卵囊检出率高于井水,直接饮用受到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桶装水可能是当地隐孢子虫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当地蠕虫感染率较低,以钩虫感染为主;原虫感染率较高,以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为主。HIV阳性人群合并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高,其中合并蠕虫感染率低,合并原虫感染率高。HIV阳性人群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几率高。HIV与蠕虫合并感染可引起HIV阳性人群体内Th2型细胞反应增强,抑制了Th1型细胞反应,有利于HIV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可加速HIV感染者进展为AIDS。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对机体免疫功能无显着影响。HIV与隐孢子虫合并感染的联合作用造成CD4+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呈相加效应。HIV阳性人群合并感染的隐孢子虫有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和贝氏隐孢子虫(C.baileyi)两种。当地地表水和浅井水隐孢子虫卵囊阳性检出率高,饮用受到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桶装水或浅井水是当地感染隐孢子虫的主要途径之一。
石教伦[10](2007)在《湖北省阳新县居民钩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文中认为
二、湖北阳新农村居民钩虫感染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阳新农村居民钩虫感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流行特征及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囊尾蚴病流行概况 |
1.2 我国囊尾蚴病防治研究进展 |
1.3 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
1.4 囊尾蚴病疾病负担研究现状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地点 |
1.2 调查对象 |
1.3 调查工具与内容 |
1.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囊尾蚴病住院病例概况 |
2.2 囊尾蚴病流行现状 |
2.3 囊尾蚴病新发住院病例特征 |
3 讨论 |
3.1 囊尾蚴病流行态势依然严峻 |
3.2 囊尾蚴病临床表现危害严重 |
3.3 囊尾蚴病流行因素尚未改变 |
3.4 囊尾蚴病分布热点仍较集中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住院病例的神经系统囊尾蚴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地点 |
1.2 调查对象 |
1.3 调查工具与内容 |
1.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2 NCC患者临床特征 |
2.3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
2.4 伤残权重 |
3 讨论 |
3.1 NCC患者临床症状以头痛和癫痫为主 |
3.2 NCC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受损严重 |
3.3 认知能力是NCC患者最突出的健康问题 |
3.4 NCC患者自评健康状况评分较低 |
3.5 首诊与复治患者DW变化 |
3.6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更能准确评估NCC危害 |
4 结论 |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论着 |
(3)2017年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伦理批准和知情同意 |
2 结果 |
2.1 总体情况 |
2.2 钩虫感染情况 |
2.3 蛔虫感染情况 |
2.4 鞭虫感染情况 |
2.5 混合感染 |
2.6 感染度 |
2.7 土壤污染情况 |
3 讨论 |
(4)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道农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及其危险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2.1 人群感染情况调查 |
1.2.2 问卷调查 |
1.3 质量控制与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粪便检查 |
2.2 问卷调查 |
3 讨论 |
(5)番薯、玉米与清初以来四川的钩虫病(论文提纲范文)
1移民与虫型 |
2番薯的扩张与钩虫病 |
3番薯、玉米混种与钩虫病 |
3.1重庆府 |
3.2叙州府 |
3.3绥定府 |
3.4忠州 |
3.5嘉定府 |
3.6眉州 |
3.7顺庆府 |
3.8潼川府 |
4营养、症象与性别 |
五、结论 |
(6)中国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状况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总体目标 |
1.3 技术路线 2 2006年基线监测点土源性线虫病个体感染流行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
2.1 简介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数据来源 |
2.2.2 数据整理并建立数据库 |
2.2.3 分析方法 |
2.3 结果 |
2.3.1 基线调查点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状况 |
2.3.2 基线调查点土源性线虫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
2.4 讨论 3 2006-2009年中国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
3.1 简介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数据整理及建立数据库 |
3.2.3 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
3.3 结果 |
3.3.1 2006-2009年疫情概述 |
3.3.2 2006-2009年土源性线虫病人群监测结果 |
3.3.3 土壤标本人蛔虫卵污染监测结果 |
3.3.4 土源性线虫危险因素分析 |
3.4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
(7)2006~2010年湖北省阳新县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 监测点的确立 |
2 监测对象 |
3 监测时间与样本量 |
4 检查方法 |
5 统计学分析 |
结 果 |
1 监测点的一般情况 |
2 土源性线虫感染率 |
3 感染分布 |
3.1 年龄分布 |
3.2 性别分布 |
3.3 儿童感染情况 |
3.4 虫种感染度 |
4 土壤蛔虫虫卵检查和结果 |
讨 论 |
(8)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研究目的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章 血吸虫病疫情预测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章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五章 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及局限性 |
深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演变及传染病预测预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工作小结 |
致谢 |
(9)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地区HIV与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研究内容 |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我国农村HIV/AIDS高流行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现况调查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我国HIV感染人群合并肠道寄生虫感染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HIV与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巢式PCR检测隐孢子虫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HIV/AIDS高流行地区水中隐孢子虫污染情况调查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中国1986-2006年艾滋病和寄生虫文献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综述 被忽视的肠道寄生虫病和艾滋病混合感染 |
隐孢子虫 |
微孢子虫 |
蓝氏贾第鞭毛虫 |
粪类圆线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问卷调查表和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SAS程序 |
附录3 基因测序结果图 |
附录4 HIV感染者合并弓形虫感染现况调查 |
附录5 三苯双脒治疗钩虫感染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效果观察 |
附录6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
致谢 |
发表文章 |
(10)湖北省阳新县居民钩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点及调查对象选择 |
1.2 粪检方法 |
2 结果 |
2.1 居民钩虫感染率 |
2.2 感染度 |
2.3 钩虫种类 |
2.4 人群分布 |
2.5 家庭聚集性分析 |
3 讨论 |
四、湖北阳新农村居民钩虫感染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J]. 朱慧慧,周长海,诸廷俊,黄继磊,钱门宝,陈颖丹,李石柱,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0(05)
- [2]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流行特征及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D]. 臧新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0)
- [3]2017年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数据分析[J]. 朱慧慧,黄继磊,诸廷俊,段磊,周长海,钱门宝,陈颖丹.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01)
- [4]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道农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及其危险因素调查[J]. 熊受家,刘镕,钟沁萍,宗红英,姚万红,董惠芬.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8(05)
- [5]番薯、玉米与清初以来四川的钩虫病[J]. 李玉尚,杨雨茜. 科学与管理, 2013(06)
- [6]中国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状况与危险因素分析[D]. 王丹丹. 中南大学, 2013(05)
- [7]2006~2010年湖北省阳新县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分析[J]. 黄辉,董小蓉,林文,刘丽,万光辉,陈建设.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1(11)
- [8]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D]. 甘秀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0)
- [9]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地区HIV与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研究[D]. 田利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12)
- [10]湖北省阳新县居民钩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 石教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