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XML在铁路信息共享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福瑞[1](2021)在《基于Revit二次开发的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建模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高速铁路在我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无砟轨道、无缝线路、大跨斜拉桥等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lding)技术在高速铁路上的应用,改变了工程的建设模式,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工程各参与方之间的协同性及工程建设效率。本文以某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基于此对象进行了族库搭建、BIM模型自动构建、施工进度管理、复杂节点施工模拟、工程量统计等应用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某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的构件特征及各构件的几何关系,参数化创建各构件族,并搭建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族库,利用族库对构件族进行管理,方便快速准确地加载构件族到项目中。(2)基于CAD与Revit联合二次开发自动构建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BIM模型,通过CAD二次开发提取二维图纸中建模的相关信息,并通过Revit二次开发创建的自动建模应用程序来实现大跨铁路斜拉桥BIM模型的自动构建;利用Revit软件中的复制、镜像、阵列等功能构建轨道BIM模型,最终成功构建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BIM模型。(3)以某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BIM模型为基础开展BIM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研究,利用BIM技术对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施工进度进行动态管理,提升整体的进度管理水平;利用BIM技术对0#块箱梁复杂节点施工进行模拟,使得0#块箱梁内部结构关系更加清楚、细部尺寸更详细等,可以解决结构复杂节点处施工难的问题,避免造成资源浪费。(4)分析当前铁路BIM标准与现行铁路工程量清单存在的差异,构建适合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的轨道与桥梁工程量清单,并基于Revit平台与SQLServer数据库研发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的算量系统,实现基于BIM模型直接进行工程量的计算,为高速铁路工程量快速统计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宋长春[2](2020)在《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货物运输是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铁路大规模地建设和发展,铁路的货物运量不断地增长,而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所使用的运输票据使用量也不断增加,这无形中增加了整个运输的成本,降低了运输效率;由于在铁路的运输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单位间的协作以及信息互通,传统的作业方式已经限制了铁路货物运输的发展。铁路信息化多年的建设,各业务系统已成熟应用于各自的业务领域,这推动了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的改革。传统作业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物流企业,因此推进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建设,改变传统作业模式必将成为主流趋势。本文分析了当前铁路货物运输的作业环节及组织模式,并以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参与业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货物运输的业务环节、业务流程以及在这些环节中所涉及到的票据以及票据的流转过程;其次分析了在铁路多单位多部门分工协作运输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分析了每个信息系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信息流的流转。其次介绍了运输信息集成平台,从总体架构入手,分析了集成平台信息流的流转过程,并着重介绍了集成平台数据的采集方式以及数据服务管理体系,这是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基础。继而在针对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进行了全方面的介绍,分析了系统的架构设计、技术架构、网络方案、基础字典、接口规范,并详细阐述了票据电子化后所带来的变化。最后着重研究了基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系统即铁路车货实时追踪及预警应用系统,介绍了应用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设计方案、网络设计方案等;在介绍系统应用模块功能的同时阐述了各个应用模块的模型建立以及算法;归纳总结了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与外部系统间的接口,简要描述了系统可为其他系统提供的服务接口,对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存储处理技术、Web Service技术等。本文旨在为以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完善以及基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秦铎[3](2020)在《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我国铁路货运事业发展迅猛,呈现出重载、提速的趋势,对货物运输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专业全面的数据集成是实现货运安全的基本保障。货运安全涉及车、机、工、电、辆等多专业部门协作,信息系统分类繁杂、缺乏统一规划,数据标准不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信息传输效率较低,存在着数据异构等信息孤岛问题。由于列车是经编组产生的,安全监管的重点是对货物运输过程管控,是围绕列车生命周期展开的,因此本文以货运列车为对象,开展安全数据集成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列车对象安全数据集的确定、信息模型的构建以及元数据的管理方面,并将由信息模型和元数据模型组成的一体化集成模型应用到集成平台的构建中。首先对列车生命周期过程中相关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现状,以及数据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存在的数据利用问题,进一步提出通过信息模型和元数据管理辅助数据集成的需求。其次,通过对业务领域的分析,确定列车对象安全数据集,并建立可以通用于各业务系统的货运列车对象信息模型,通过信息模型定义统一的数据视图,清晰展现数据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规范数据之间的交互流转。同时,从数据本身的信息解释出发,构建元数据模型,通过元数据的管理为数据集成提供描述信息和统一标准。由信息模型和元数据模型结合形成一体化集成模型的概念,通过一体化集成模型,确保集成数据的一致性和数据的质量。最后,构建实时动态显示的列车对象安全数据的一体化集成平台,将一体化集成模型的理念应用于平台的设计中,利用信息模型指导集成过程及集成平台的数据模型建设,并通过元数据的管理对数据的内容和使用方法进行描述和规范,使得集成的数据不只是简单的物理汇聚,更重要的是统一数据的来源、明确数据的含义以及属性约束的信息,在集成的同时保证数据的正确理解、使用,实现数据的一体化集成。通过集成平台,促进列车对象安全数据的统一监测,从而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将数据共享给各专业部门,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
万伟明[4](2020)在《基于BIM的铁路车站工程资料管理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能的需求逐年增长,铁路车站的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铁路车站工程深受多专业协调、多部门管理、多环节决策的影响,增加了铁路车站工程资料的复杂程度,因此资料缺失、信息断层、管理脱节等问题在铁路车站工程中尤为突出,目前对数字化信息管理的研究不足,这给工程的资料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依托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在可视化、标准化、信息化、参数化等方面的优势,将BIM融入铁路车站工程资料管理中,并综合运用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形成高效、互动、系统的资料管理体系。基于BIM技术的铁路车站工程资料管理是一种创新的管理理念,与传统的资料管理模式不同,这种管理模式与现代的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以资料管理为核心,解决了铁路车站全生命周期中工程资料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的痛点。将工程数据以三维模型为载体进行可视化展示与交互,可更方便直观的通过模型查找相关资料,可为铁路工程项目提供工程数据管理指导,为项目管理提供新型模式和思路,对于科学搭建铁路车站工程资料管理体系具有促进作用[2]。基于以上目的,本文以京沪高速铁路某铁路车站作为研究对象,基于BIM技术进行系统的铁路车站资料可视化管理,对铁路工程信息模型相关理论技术、铁路车站工程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工程资料管理可视化技术、铁路车站资料与模型的系统集成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BIM的铁路建设资料管理的内涵,依托BIM在可视化、参数化等方面的优势特点,将BIM引入铁路车站工程资料管理中,并对铁路工程信息模型的几何建模技术、三维扫描成型技术等相关建模技术进行了专项研究,介绍了VR、AR技术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工作步骤等内容,最后对铁路工程信息模型与AR、VR之间的技术融合进行研究,为后续开展与BIM相关的技术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2)对铁路车站工程信息数据库的开发进行研究,将资料进行初步梳理分类,按照资料的文件格式,以及资料对应车站的区域进行系统化的处理。研究整合资料归档标准、IFD(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Dictionaries,国际字典框架)标准等多种不同的标准,总结出适合铁路车站的资料归档标准,最后进行铁路车站工程数据库搭建,完成资料的文档数据库、属性数据库的搭建,并基于云平台搭建完成云数据库。为构建具有信息管理、多维度展示、多技术融合的铁路工程资料管理体系提供数据支持。(3)对多技术融合的工程资料管理可视化进行研究,分别研究了BIM与VR技术、BIM与AR技术结合的优势,融合VR、AR与BIM技术,进行模型信息化综合研究与应用,并实现BIM+AR/VR的铁路工程资料交互式管理。最后开展基于BIM+VR、BIM+AR技术的铁路车站工程资料管理应用研究。(4)将铁路车站资料与模型的系统集成进行了研究,建立铁路站房、站场的族库以及三维模型并开展模型优化技术的研究。基于IS3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完成具有BIM5D可视化显示、信息标准化查询、资料多样化调取等功能模型化信息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通过BIM模型调取后台相关数据,并与其他模块互通,实现工程资料与模型多种方式关联。本文为铁路车站工程资料管理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提升了该类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资料管理效率,推动了铁路车站工程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3]。
杨国元[5](2016)在《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是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铁路客运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提升铁路客运生产作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是面向全路客运管理信息化的“窗口”,加强铁路客运管理的信息化、集成化和自动化是提高铁路客运管理水平,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提升客运生产作业能力,提升铁路部门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铁路客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部分铁路局、客运站段已经建立了一些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业务功能单一,相互之间自成体系,集成耦合度高,升级扩展困难,缺乏统一的接口服务标准,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不能全面满足客运管理部门对系统的业务需求。本文分析了全路客运管理部门的层级关系,从铁路客运管理业务的实际需求出发,研究了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论文前半部分重点分析客运业务的需求及业务流程,研究系统的架构设计以及数据集成框架,实现系统内部及外部之间信息共享及异构数据的集成。论文后半部分主要研究移动通信技术、基站定位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相关技术及算法在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基站定位技术及定位算法实现对在途列车的定位,如何通过人工智能遗传算法实现对客运乘务人员智能排班,如何通过BP算法实现对客运服务质量的科学评价。(1)在研究铁路客运管理系统服务对象的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的总体需求,研究了系统的业务范围及功能范围,并对上水计划管理、人员管理、列车定位管理、乘务计划管理、服务质量评价管理等主要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2)在研究EA和SOA相关架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EA和SOA融合的理论体系框架,提出了基于EA和SOA融合的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研究了系统的业务、信息、应用、技术架构,建立了网络架构及接口方案,设计了系统的十大业务功能。从系统的网络、数据、应用等多角度出发,提出了系统的安全方案。满足了系统的业务需求,实现了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外部系统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3)分析了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研究了数据集成的不同技术方案,结合面向服务思想,提出了基于SOA的数据集成框架,设计了服务包装器和数据源适配器,通过实例说明Web服务调用过程,并对生成的XML文档进行了分析,解决了异构系统的数据集成问题,降低了集成的藕合度。(4)基于智能车载客运管理系统功能需求,构建了基于Android的智能车载客运管理系统总体结构及网络结构。分析了车载系统与地面系统信息交互的格式,提出了由车载系统到地面系统数据传输的接口方案。分析了系统业务功能实现流程,构建了系统功能服务模型,实现了铁路客运业务作业的闭环管理。(5)以移动终端在列车上获取的基站信息为基础,提出了列车定位模型,设计了模型求解的列车定位算法,为列车定位提供了一种新的定位方法。通过实例,验证了提出的列车定位模型及定位算法能够有效提高列车定位精度,解决列车定位困难的问题。为铁路客运部门实时掌握列车运行轨迹,了解车内动态,提供了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6)通过对铁路客运部门乘务排班的分析,以乘务班组的数量、乘务员乘务工时为优化目标,提出了客运乘务排班模型,并设计了模型求解的遗传算法,并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排班模型和求解算法可以有效提高客运部门乘务排班效率,减少乘务班组的数量,降低乘务费用。(7)通过分析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构建了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BP算法的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模型,设计了模型求解算法,通过实例验证,所设计的模型求解算法运算量小,误差小,能够满足对不同指标进行评价的需求。解决了以往客运服务质量评价的主观性,有效实现了科学综合的评价,为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涂玉渊[6](2016)在《货改背景下铁路车站货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铁路大宗物资货运量持续下滑,零散白货市场需求不断上升,铁路总公司审时度势,于2013年6月启动铁路货运改革。2014年9月,铁总相继推出集装化货运组织、零散和批量货物快运等一系列改革;2015年4月,在沈阳现场工作会议,铁总又作出了加快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的重大决策。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对基层站段在货运受理、货物发送、物流配送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变革。为适应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提升车站节点物流经营能力,是货运改革的关键环节,而构建新型的车站货运管理信息系统是提升车站节点经营能力的重要支撑。现有车站货运管理系统实现了车站货运作业管理的一些基础功能,因此本文在系统业务功能及方案设计方面,侧重于对仓储管理和门到门运输两端的配送作业管理的研究。通过对车站货运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及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货运改革背景下的车站货运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和功能需求,并对系统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设计。重点分析了货改背景下货运业务流程变化、数据流程变化以及系统功能需求和信息共享需求。对关键功能模块货运电子商务、仓储管理和配送管理功能及作业流程进行详细设计。重点研究了车站系统与95306网站的数据传输方式、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物流配送管理的数学模型和算法。设计了基于FTP的车站、铁路局、95306网站三级数据传输方式,构建了基于XML的异构系统数据交换平台和基于SOA的数据共享平台。
李单云[7](2015)在《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系统集成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铁路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及其技术的逐步成熟,铁路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升级铁路传统产业,提高铁路运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之一。近几年来,我国铁路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已基本实现了业务信息化,部分业务系统的信息化水平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为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效率,与世界各国铁路行业的发展水平持平甚至是超越,我国铁路智能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在我国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系统规划、信息资源不规范、不统一,致使系统间信息的处理不及时、传输不高效,共享不充分等问题,影响了铁路运输系统的数据共享与系统集成,阻碍了铁路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因此要实现铁路信息化向智能化的完美转变,需要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实现铁路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系统集成。为实现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系统集成,解决铁路业务系统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在分析现有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文献中共享信息平台的实施方案与电力系统IEC61970/61968系列标准下的CIM与CIS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一套具有中国铁路特色的系统集成方案,并实现了其中的核心功能模块。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系统集成中的集成对象,主要包括铁路业务部门、业务应用系统、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系统之间的共享数据及其特性。(2)根据分析整理得到的铁路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关系及其特性,制定了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系统集成方案。(3)对铁路信息资源进行基于“业务域一功能域一信息粒度”的分类与建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铁路信息的编码结构和服务于共享信息的元数据表,实现了铁路信息编码工具,为铁路信息资源提供了统一规范的编码结构。(4)根据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共享数据的特点,完成了数据交换与共享方案设计,结合电力系统中CIS的设计理念,设计并实现了铁路共享数据交换接口,主要包括通用数据库接口、实时数据交换接口、事务发布订阅接口、非实时数据交换接口。通过本文的系统集成方案,可以从信息源头上解决数据集成与共享的问题。通过铁路数据共享交换接口的应用,为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系统集成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交换接口,方便业务系统间的集成,为智能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宇伦[8](2015)在《基于SDO的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铁路信息化发展迅猛,成绩显着。但由于初期缺乏统一规划,各系统独立开发,各系统中支撑铁路信息共享的公用基础信息不统一,相互间互通性、互操作性较差,不利于铁路系统整合和效率提高。而且随着铁路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保持铁路各系统基础信息的一致性,实现对铁路信息系统公用基础信息的统一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SDO (Service Data Object,服务数据对象)作为SOA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于数据整合,它屏蔽了异构数据的访问细节,使应用程序能更简便地操作数据。本文将SDO作为铁路公用基础信息数据的载体,通过SDO提供的访问接口和处理方式统一访问异构数据源,为服务和应用建立简单一致的数据模型,实现铁路公用基础信息的共享。本文首先对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共享进行了概述,针对公用基础信息共享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引入了利用SDO承载公用基础信息数据的设想。然后文章对SDO标准进行了介绍并将SDO与相关技术标准进行了比较,并在分析基础信息数据现有数据共享模式和异构数据转换的基础上,利用SDO数据模型特点和优势提出了基于SDO的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共享,并分析了SDO在公用基础信息共享中的作用。然后在对平台进行逻辑结构、系统架构和功能设计的基础上,文章利用平台的数据分层处理架构,分数据采集、数据流通处理、数据存储三阶段介绍了SDO在平台中的应用设计过程。最后文章以平台的编码管理功能模块为例进行了基于SDO的案例设计与展示,证明了SDO在平台应用中的可行性和优势。
索永利[9](2014)在《铁路货运电子商务数据交换基础标准研究》文中提出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方式,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经营思想与服务理念。电子商务为铁路货运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为铁路货运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为铁路货运业务的信息化、自动化奠定了技术基础。要实现货运业务自动化,首先要对业务数据进行标准化,因此制定适合我国铁路货运电子商务数据交换基础标准是首要任务。本文研究的课题来源于国家铁路总公司科技司重点科研项目“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平台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与信息服务技术研究”。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设计一套适合铁路部门及客户之间数据交换的货运电子商务数据交换基础标准。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铁路货运业务进行分析,确定铁路货运的数据交换需求以及基础标准的兼容性需求。再对现有数据交换规范的标准体系进行研究,结合铁路货运对数据交换的需求,对铁路货运电子商务数据交换基础标准体系进行研究与设计。然后,根据铁路货运对数据交换的需求和基础标准的兼容性需求,对基础标准体系的各部分内容的具体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对单证的表达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单证的标记语言以及结构的表达方式;对数据元的分类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数据元的类型以及表示方法,并给出相应基础数据元和自定义数据元代码目录;对接口流程(PIP)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接口流程的分类和表示方法。最后,根据已制定好的数据交换基础标准设计方法,以上海铁路局为试点单位,以整车运输业务中的整车提报业务(从“请车”开始到“请车批复”结束的整个流程)为例,结合业务需求对基础标准中的单证、数据元和数据元代码和接口流程进行研究。
王跃[10](2014)在《基于SCA的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我国铁路信息化步伐迅速,多种信息系统应运而生,但是由于之前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规划,随之也产生了大量异构的系统,这些系统自成体系,各自用不同的语言编写并且运行在不同的平台上,造成系统间表示同一基础数据的编码等信息各不相同。然而伴随着运输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保持铁路各业务系统基础信息的一致性,增强系统间信息的共享与交互,减少各系统管理、维护与更新的工作量,实现公用基础编码、铁路空间信息等公用基础信息的统一管理、维护与更新服务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SOA(面向服务架构)是解决异构系统整合及应用系统集成最理想的方案。而SCA(服务组件架构)是专门针对开发SOA架构提出的,一个跟实现语言无关的新的软件开发模式——组件编程模型。它可以轻松的实现对已经存在或新建服务的构建、装配以及部署。因此,本文尝试把SCA技术引入到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构建上,提出一种新的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构造方案。使该平台可以跨越铁路各部门不同的应用体系、开发语言及操作系统等的界限,以服务引用的形式实现对其他系统数据的调用,并对外发布集成好的数据,供铁路各系统用户使用。本文首先调查铁路信息化现状,对基础信息共享问题进行需求分析,通过对SCA技术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的SOA体系架构。在对平台的功能按服务划分并进行分解的基础上,结合SOA架构的特点,设计了平台的服务组件及构件,并研究了平台与铁路各系统间服务的交互问题。最后通过实际开发演示,对平台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服务如何组合复用、服务如何与内外系统进行交互进行了实例验证。
二、XML在铁路信息共享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ML在铁路信息共享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evit二次开发的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建模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BIM技术在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1 BIM技术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
1.2.2 BIM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概况 |
1.3 BIM技术在铁路桥梁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BIM技术在铁路桥梁领域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2 BIM技术在铁路桥梁领域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 现有的研究不足之处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总体思路 |
第二章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族库搭建 |
2.1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参数化构件族的创建 |
2.1.1 参数化族的介绍 |
2.1.2 参数化构件族的创建 |
2.2 Revit二次开发技术 |
2.2.1 Revit API功能介绍 |
2.2.2 Revit二次开发工具 |
2.2.3 Revit二次开发流程 |
2.3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族库插件的开发 |
2.3.1 族库整体设计思路 |
2.3.2 族库详细设计与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BIM模型自动构建 |
3.1 大跨斜拉桥自动建模的设计思路 |
3.1.1 大跨斜拉桥建模信息需求分析 |
3.1.2 大跨斜拉桥自动建模的设计思路 |
3.2 大跨斜拉桥BIM模型数据自动生成 |
3.2.1 CAD二次开发技术与开发工具 |
3.2.2 Auto CAD.NET API介绍 |
3.2.3 大跨斜拉桥建模数据自动生成的设计思路 |
3.2.4 大跨斜拉桥建模数据自动生成 |
3.3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BIM模型 |
3.3.1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桥梁部分BIM模型的构建 |
3.3.2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轨道部分BIM模型的搭建 |
3.3.3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BIM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跨斜拉桥施工进度管理及复杂节点施工应用研究 |
4.1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进度管理 |
4.1.1 大跨斜拉桥建设中的传统施工进度管理 |
4.1.2 基于BIM技术的进度管理与传统进度管理方法比较 |
4.2 BIM技术在大跨斜拉桥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4.2.1 施工工序的分解 |
4.2.2 BIM4D模型的建立 |
4.2.3 4D施工进度模拟 |
4.3 大跨斜拉桥复杂节点的施工研究——以0#块箱梁为例 |
4.3.1 基于BIM技术的复杂节点施工模拟流程 |
4.3.2 0#块箱梁BIM模型的构建 |
4.3.3 0#块箱梁施工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Revit平台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算量系统研发 |
5.1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工程量清单的构建 |
5.2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算量系统概要设计 |
5.2.1 算量系统架构设计 |
5.2.2 功能模块设计 |
5.2.3 数据库设计 |
5.2.4 系统界面设计 |
5.3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算量系统设计与开发 |
5.3.1 模型映射功能 |
5.3.2 明细表生成与工程量汇总功能 |
5.3.3 查询构件清单功能 |
5.3.4 查询与导出功能 |
5.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票据电子化的必要性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2 铁路货物运输生产工作组织 |
2.1 铁路货物运输作业的业务环节 |
2.1.1 铁路货运作业工作组织 |
2.1.2 铁路货运组织过程中相关票据 |
2.1.3 货运组织过程中的票据流转 |
2.2 铁路货物运输作业的业务流程 |
2.3 铁路货运运输相关的信息系统 |
2.4 铁路运输作业信息系统数据流 |
2.5 本章小结 |
3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研究 |
3.1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原则 |
3.2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总体架构 |
3.3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信息流 |
3.4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数据采集体系 |
3.5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数据服务管理体系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研究 |
4.1 票据电子化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 |
4.1.1 建设目标 |
4.1.2 建设原则 |
4.2 票据电子化系统架构设计 |
4.2.1 票据电子化系统的总体架构 |
4.2.2 票据电子化系统的传输方式 |
4.3 票据电子化系统技术架构 |
4.4 票据电子化系统网络方案 |
4.5 票据电子化系统统一基础字典 |
4.6 票据电子化系统接口规范 |
4.6.1 电子票据数据报文接口规范 |
4.6.2 电子票据命名规范 |
4.7 票据电子化带来的变化 |
4.8 本章小结 |
5 基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货车货物追踪预警系统的应用研究 |
5.1 应用研究背景 |
5.2 系统总体目标 |
5.3 系统建设内容 |
5.4 系统总体架构 |
5.4.1 逻辑架构 |
5.4.2 技术架构 |
5.4.3 数据架构 |
5.5 系统功能设计方案 |
5.5.1 总体功能设计 |
5.5.2 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 |
5.6 系统应用功能 |
5.6.1 货车追踪功能 |
5.6.2 货物追踪功能 |
5.6.3 在途超时停留预警功能 |
5.6.4 超运输期限实时预警功能 |
5.6.5 重车车辆到达预警 |
5.6.6 统计分析 |
5.7 信息共享与信息接口设计 |
5.7.1 数据获取接口 |
5.7.2 数据服务接口 |
5.8 关键技术方案 |
5.8.1 大数据技术 |
5.8.2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
5.9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项目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与创新点 |
1.3.1 论文内容及研究路线 |
1.3.2 论文创新点 |
2 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 |
2.1 数据集成理论相关研究 |
2.1.1 数据集成的含义 |
2.1.2 数据集成中的方法和技术 |
2.2 信息模型方法概述 |
2.2.1 信息模型定义及作用 |
2.2.2 数据集成中信息模型的应用 |
2.2.3 CIM模型设计思想和方法 |
2.3 元数据技术 |
2.3.1 元数据含义及作用 |
2.3.2 数据集成中元数据的应用 |
2.3.3 元模型 |
2.4 系统开发技术及方法 |
2.4.1 Spring MVC架构理论 |
2.4.2 Echarts可视化技术 |
3 货运列车安全信息管理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集成业务范围界定 |
3.1.1 货运列车对象生命周期过程 |
3.1.2 货运主体角度的安全环境分析 |
3.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来源相关系统分析 |
3.2.1 货运列车安全相关信息系统 |
3.2.2 货运列车安全系统特点分析 |
3.3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分析 |
3.3.1 货运列车安全管理数据梳理 |
3.3.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特点分析 |
3.4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设计 |
4.1 一体化集成模型定义 |
4.1.1 一体化集成模型的结构 |
4.1.2 信息模型的作用及表示方法 |
4.1.3 元数据的作用及类别分析 |
4.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分类 |
4.2.1 数据分类方法 |
4.2.2 数据主题域划分 |
4.2.3 数据实体划分 |
4.3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信息模型建立 |
4.3.1 主题域信息模型 |
4.3.2 细分主题域信息模型 |
4.3.3 对象信息模型 |
4.4 货运列车安全元数据模型建立 |
4.4.1 元数据管理元模型 |
4.4.2 技术元数据模型 |
4.4.3 业务元数据模型 |
4.4.4 管理元数据模型 |
4.5 货运列车一体化集成模型建模结果及作用 |
4.5.1 一体化集成模型建模结果 |
4.5.2 基于一体化集成模型的数据访问过程 |
4.6 本章小结 |
5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集成平台设计与原型系统实现 |
5.1 系统设计 |
5.1.1 总体架构 |
5.1.2 系统功能架构 |
5.1.3 系统实现环境 |
5.2 信息模型的物理实现 |
5.2.1 信息模型的数据库映射 |
5.2.2 信息模型的数据源表记录映射 |
5.3 元数据模型的物理实现 |
5.3.1 元数据采集标准化过程 |
5.3.2 标准化后的元数据采集与存储 |
5.4 核心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1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综合视图 |
5.4.2 基于元数据的数据查询 |
5.4.3 后台元数据管理功能 |
5.5 本章小结 |
6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BIM的铁路车站工程资料管理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的发展应用 |
1.2.2 可视化技术的发展 |
1.2.3 铁路工程信息化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铁路车站工程信息模型相关理论技术研究 |
2.1 基于BIM的铁路车站工程资料管理内涵 |
2.2 铁路车站工程信息模型建模技术 |
2.2.1 面向铁路的BIM几何建模技术 |
2.2.2 面向铁路的BIM三维扫描成型技术 |
2.3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相关可视化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车站工程信息数据库的开发 |
3.1 铁路车站工程资料梳理分类 |
3.2 铁路车站工程资料归档标准研究 |
3.3 铁路车站工程数据库搭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技术融合的工程资料管理可视化研究 |
4.1 基于BIM+VR技术的工程资料管理 |
4.1.1 BIM与VR技术结合的优势 |
4.1.2 BIM+VR技术结合的方案研究 |
4.1.3 基于BIM+VR技术的铁路车站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
4.2 基于BIM+AR技术的工程资料管理 |
4.2.1 BIM+AR技术结合的优势 |
4.2.2 BIM+AR技术结合的方案研究 |
4.2.3 基于BIM+AR技术的铁路车站工程管理的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路车站资料与模型的系统集成 |
5.1 铁路车站工程模型优化技术 |
5.2 BIM5D可视化显示 |
5.3 工程资料标准化查询 |
5.4 三维模型与工程资料关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6.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目前客运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标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系统需求分析及业务流程分析 |
2.1 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对象 |
2.2 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
2.2.1 总体需求 |
2.2.2 功能分析 |
2.3 主要业务流程分析 |
2.3.1 列车上水作业流程 |
2.3.2 人员管理业务流程 |
2.3.3 在途列车监控业务流程 |
2.3.4 乘务计划管理业务流程 |
2.3.5 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业务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EA和SOA融合的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
3.1 EA和SOA架构理论 |
3.1.1 EA架构理论 |
3.1.2 SOA架构理论 |
3.2 EA和SOA的融合架构 |
3.2.1 EA和SOA融合的总体架构 |
3.2.2 EA和SOA融合的业务架构 |
3.2.3 EA和SOA融合的信息架构 |
3.2.4 EA和SOA融合的应用架构 |
3.2.5 EA和SOA融合的技术架构 |
3.3 基于EA和SOA融合的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
3.3.1 总体架构 |
3.3.2 业务架构 |
3.3.3 信息架构 |
3.3.4 应用架构 |
3.3.5 技术架构 |
3.3.6 网络架构 |
3.4 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层次模型及安全方案 |
3.4.1 系统层次模型 |
3.4.2 系统安全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SOA的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研究 |
4.1 铁路客运管理系统数据集成分析 |
4.2 基于SOA的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 |
4.2.1 基于SOA数据集成服务框架理论 |
4.2.2 基于SOA的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框架 |
4.2.3 基于SOA的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接口方案 |
4.3 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包装器设计 |
4.4 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Android的智能车载客运管理系统研究 |
5.1 移动终端操作系统概述 |
5.2 智能车载客运管理系统概述 |
5.3 智能车载客运管理系统研究 |
5.3.1 系统设计 |
5.3.2 系统传输数据加密方式 |
5.3.3 系统智能提醒 |
5.3.4 智能客户端设计 |
5.3.5 系统数据交互格式 |
5.4 智能车载客运管理系统框架 |
5.4.1 系统总体结构 |
5.4.2 系统网络结构 |
5.4.3 系统接口方案 |
5.5 智能车载客运管理系统功能服务模型及实现 |
5.5.1 系统功能服务模型 |
5.5.2 系统功能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基站的列车定位算法研究 |
6.1 列车定位概述 |
6.2 基站定位技术 |
6.2.1 基站定位的测距技术 |
6.2.2 定位节点位置计算方法 |
6.2.3 基站定位的性能指标 |
6.3 基于RSSI的列车定位模型 |
6.3.1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
6.3.2 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 |
6.4 基于基站的列车定位算法 |
6.4.1 算法描述 |
6.4.2 单位换算方法 |
6.4.3 基于基站的列车定位算法解算过程 |
6.5 实验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基于遗传算法的客运乘务排班模型研究 |
7.1 客运乘务排班相关理论分析 |
7.1.1 乘务排班相关名称解释 |
7.1.2 乘务员值乘方式 |
7.2 客运乘务排班约束条件分析 |
7.3 乘务排班模型建立 |
7.4 求解算法 |
7.4.1 交路与车次匹配算法 |
7.5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算法 |
7.5.1 遗传算法理论 |
7.5.2 遗传算法求解流程 |
7.5.3 求解算法 |
7.6 实验及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8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研究 |
8.1 基于旅客感知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8.1.1 指标体系建立 |
8.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评价算法 |
8.2.1 BP神经网络模型 |
8.2.2 评价算法求解过程 |
8.3 实验及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表格样式 |
附录2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详细摘要 |
(6)货改背景下铁路车站货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路货运管理信息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物流仓储配送管理信息系统现状 |
1.2.3 异构系统数据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货改背景下车站货运业务变化分析 |
2.1 铁路货运改革概述 |
2.2 货改后车站货运业务变化分析 |
2.2.1 货运受理方式的变化 |
2.2.2 运输组织方式的变化 |
2.2.3 货运收费的变化 |
2.2.4 开展全程物流服务 |
2.3 货改后车站货运业务流程变化分析 |
2.3.1 总体流程变化分析 |
2.3.2 货改后发送作业流程变化分析 |
2.3.3 货改后到达作业流程变化分析 |
2.4 货改后车站物流服务业务分析 |
2.4.1 仓储和配送物流服务分析 |
2.4.2 加强仓储配送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
2.5 货改前后车站货运业务变化对比分析 |
2.5.1 业务服务方面对比分析 |
2.5.2 业务管理方面对比分析 |
第3章 车站货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
3.1 车站货运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
3.1.1 系统业务功能分析 |
3.1.2 系统信息共享分析 |
3.2 货改后车站货运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
3.2.1 业务功能方面 |
3.2.2 信息共享方面 |
3.3 货改后系统建设目标和拟解决的问题 |
3.3.1 系统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3.2 系统建设目标和原则 |
3.3.3 系统建设拟解决的问题 |
第4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4.1.2 信息共享需求分析 |
4.1.3 数据流程分析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2.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5章 系统详细设计 |
5.1 系统主要模块设计 |
5.1.1 货运电子商务模块 |
5.1.2 仓储管理模块 |
5.1.3 配送作业管理模块 |
5.1.4 配送算法设计 |
5.2 系统与95306数据传输设计 |
5.2.1 数据传输需求分析 |
5.2.2 基于FTP的文件共享传输机制 |
5.2.3 基于FTP的文件传输设计 |
5.3 异构系统数据交换平台设计 |
5.3.1 数据交换存在的问题 |
5.3.2 关系数据库与XML相互转换技术 |
5.3.3 数据交换模式的选择 |
5.3.4 数据交换拓扑结构的设计 |
5.3.5 基于XML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 |
5.3.6 数据交换流程设计 |
5.4 基于SOA的数据共享设计 |
5.4.1 SOA体系结构概述 |
5.4.2 基于SOA数据共享设计 |
第6章 货改前后车站货运管理系统变化分析 |
6.1 货改后车站货运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 |
6.2 货改后新旧系统的主要变化分析 |
6.2.1 业务功能方面的变化 |
6.2.2 信息共享方面的变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系统集成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3 电力系统系统集成现状 |
1.3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
1.3.1 现有铁路应用系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3.2 现有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集成对象分析 |
2.1 研究对象概述 |
2.1.1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 |
2.1.2 系统集成 |
2.1.3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系统集成 |
2.2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系统集成对象分析 |
2.2.1 铁路业务部门及单位 |
2.2.2 铁路业务应用系统 |
2.2.3 铁路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 |
2.3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共享数据分析 |
2.4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与共享数据特性分析 |
2.4.1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特点分析 |
2.4.2 共享数据特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系统集成方案设计 |
3.1 系统集成思路 |
3.2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系统集成框架 |
3.3 系统集成方案设计 |
3.3.1 铁路信息资源的统一编码标准方案设计 |
3.3.2 铁路信息共享方案设计 |
3.3.3 铁路共享信息交换接口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集成核心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信息分类 |
4.1.1 铁路信息分类现状 |
4.1.2 铁路信息分类研究 |
4.2 铁路公共信息模型 |
4.2.1 建立公共信息模型的目的 |
4.2.2 铁路公共信息模型的构建 |
4.3 信息编码 |
4.3.1 编码结构设计 |
4.3.2 信息编码过程 |
4.3.3 铁路信息编码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
4.4 铁路信息编码工具设计与实现 |
4.4.1 铁路信息编码工具总体设计 |
4.4.2 信息编码工具的角色设计 |
4.4.3 信息编码工具功能设计 |
4.4.4 信息编码工具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4.5 编码工具实现过程的关键问题 |
4.5 元数据管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交换接口设计与实现 |
5.1 数据交换接口总体方案设计 |
5.1.1 设计目标 |
5.1.2 数据交换接口设计 |
5.2 数据交换接口开发环境 |
5.3 通用数据库访问接口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1 数据库连接接口 |
5.3.2 数据库操作接口 |
5.4 数据交换接口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1 数据交换方式 |
5.4.2 实时数据交换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5.4.3 事务发布与订阅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5.4.4 非实时数据交换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5.5 接口的应用 |
5.5.1 接口的应用方式 |
5.5.2 接口集成平台 |
5.5.3 接口的Web服务应用 |
5.6 数据交换接口实现过程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
5.6.1 数据检索的问题 |
5.6.2 基于ActiveMQ中间件的数据交换接口的问题 |
5.6.3 非实时批量数据接口的问题 |
5.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8)基于SDO的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架构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共享概述 |
2.1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的概念 |
2.2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的特征 |
2.3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共享分析 |
2.3.1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共享现状分析 |
2.3.2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共享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SDO与铁路基础信息共享 |
3.1 SDO标准简介 |
3.1.1 SDO的目标 |
3.1.2 SDO的基本访问架构 |
3.1.3 SDO的基本组成 |
3.1.4 SDO的数据处理过程 |
3.1.5 SDO的产品支持 |
3.2 SDO与其他技术框架 |
3.2.1 SDO与XSD |
3.2.2 SDO与EJB |
3.2.3 SDO与Hibernate |
3.2.4 SDO与SCA |
3.3 基于SDO的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共享 |
3.3.1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数据现有共享模式 |
3.3.2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异构数据转换 |
3.3.3 SDO在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共享中的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4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SDO数据模型的应用设计 |
4.1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设计 |
4.1.1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逻辑结构 |
4.1.2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系统架构 |
4.1.3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功能设计 |
4.2 铁路公用基础数据的生命周期 |
4.3 SDO数据模型的应用构建 |
4.3.1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数据基于SDO的分层处理架构 |
4.3.2 数据采集阶段 |
4.3.3 数据流通处理阶段 |
4.3.4 数据存储阶段 |
4.4 SDO数据编程模型在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中的优势 |
4.5 本章小结 |
5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基于SDO的案例设计与实现 |
5.1 公用基础信息平台开发环境 |
5.2 公用基础信息平台基于SDO数据模型的案例设计实现 |
5.2.1 编码管理功能模块服务构建 |
5.2.2 编码管理服务构件的配置文件和实现类 |
5.2.3 编码管理服务构件的SDO数据模型应用 |
5.2.4 案例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内容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铁路货运电子商务数据交换基础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1 国内数据交换标准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2 国外数据交换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3 铁路信息化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铁路货运数据交换技术应用基础 |
2.1 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分析 |
2.2 数据交换基本原理 |
2.3 数据交换技术基础 |
2.3.1 XML |
2.3.2 RosettaNet |
2.3.3 ebXML |
第3章 数据交换需求分析与基础标准体系设计 |
3.1 铁路货运需求分析 |
3.1.1 铁路货运业务分析 |
3.1.2 数据交换需求分析 |
3.1.3 数据交换外部环境及其兼容性需求 |
3.2 数据交换基础标准体系设计 |
3.2.1 现有数据交换标准体系研究 |
3.2.2 基础标准体系的结构设计 |
第4章 数据交换基础标准设计 |
4.1 数据元 |
4.1.1 数据元的描述 |
4.1.2 变更指示符标记 |
4.1.3 数据元表示的缩写 |
4.1.4 数据元的类目与标识符分配原则 |
4.2 数据元代码 |
4.2.1 概述 |
4.2.2 代码目录 |
4.3 单证 |
4.3.1 单证的描述 |
4.3.2 单证结构树表达形式 |
4.3.3 XML文档模板表达形式 |
4.3.4 XML Schema表达形式 |
4.4 业务流程PIP表示 |
4.4.1 业务接口流程描述 |
4.4.2 接口流程示例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业务环节 |
5.1.1 需求分析 |
5.1.2 流程优化 |
5.2 基础标准 |
5.2.1 主要单证 |
5.2.2 业务数据元 |
5.2.3 数据元代码 |
5.2.4 流程规范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基于SCA的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2 铁路基础信息共享概述 |
2.1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概述 |
2.1.1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特征 |
2.1.2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范畴 |
2.2 实现铁路基础信息共享需要解决的问题 |
2.2.1 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2.2.2 铁路基础信息共享需要解决的问题 |
3 SCA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
3.1 SOA概述 |
3.1.1 SOA的定义 |
3.1.2 SOA的基本特征 |
3.1.3 SOA的架构优势 |
3.2 SCA架构体系研究 |
3.2.1 SCA对SOA的重要意义 |
3.2.2 SCA概述 |
3.2.3 SCA体系结构 |
3.3 SCA与同行业技术对比 |
3.3.1 SCA与传统编程模型的区别 |
3.3.2 SCA与其他集成技术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4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
4.1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设计原则 |
4.2 公用基础信息平台需求分析 |
4.3 公共基础信息平台的SOA体系结构设计 |
4.3.1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网络结构 |
4.3.2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总体框架 |
4.4 公用基础信息平台服务分解 |
4.4.1 服务分解 |
4.4.2 平台候选服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SCA在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的应用 |
5.1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分层架构 |
5.2 SCA公用基础信息平台服务构建 |
5.2.1 公用基础信息平台服务粒度的划分 |
5.2.2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composite构件设计 |
5.2.3 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component组件设计 |
5.3 公用基础信息平台与其他系统的交互 |
5.3.1 公用基础信息平台调用铁路其他系统服务 |
5.3.2 铁路其他系统调用公用基础信息平台服务 |
5.4 本章小结 |
6 SCA系统设计案例 |
6.1 公用基础信息平台开发构建 |
6.1.1 开发平台选择 |
6.1.2 Tuscany简介 |
6.2 公用基础信息平台服务组件的组合实现 |
6.2.1 创建基于SCA的变更审批服务Java类 |
6.2.2 创建基于SCA的变更审批服务配置文件 |
6.2.3 SCA运行时(Tuscany)启动 |
6.3 公用基础信息平台与其它铁路系统服务集成交互实现 |
6.3.1 公用基础信息平台调用铁路其他系统服务 |
6.3.2 铁路其他系统调用公用基础信息平台服务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XML在铁路信息共享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evit二次开发的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建模及其应用[D]. 杨福瑞.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研究[D]. 宋长春.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D]. 秦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基于BIM的铁路车站工程资料管理可视化研究[D]. 万伟明.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5]铁路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杨国元.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6(05)
- [6]货改背景下铁路车站货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涂玉渊.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7]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系统集成研究与实现[D]. 李单云.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8]基于SDO的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应用研究[D]. 刘宇伦.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9]铁路货运电子商务数据交换基础标准研究[D]. 索永利.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10]基于SCA的铁路公用基础信息平台应用研究[D]. 王跃.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