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死72例临床分析

大面积脑梗死72例临床分析

一、大面积脑梗7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丕昱[1](2021)在《老年非大面积脑梗死出血转化相关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老年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未进行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出血转化预测模型,为尽早识别出血转化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48例老年患者进行资料收集,详细记录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是否进行抗凝、抗血小板及降脂治疗,再依据临床症状提取证素。将有关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先用单因素分析进行影响因素的初筛,比较后得出统计学有意义的因素;再将这些因素作为协变量,将是否发生HT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与H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计算各因素的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拟合建立发生HT的预测模型,并用ROC曲线检验其预测能力。以上处理均使用SPSS26.0。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48例患者,非HT组61例,HT组87例。单因素分析中,饮酒史、吸烟指数、血清胱抑素、凝血酶原时间,低密度脂蛋白、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脂治疗,病位在肾、脑、经络、肺,病性为痰、血瘀均与出血转化相关(P<0.05)。2.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中,饮酒史(OR=14.22,95%CI:2.368-85.410,P=0.004)、血清胱抑素(OR=5.329,95%CI:1.292-21.980,P=0.021)、血瘀(OR=1.4,95%CI:1.002-2.054,P=0.000)、脑(OR=1.1,95%CI:1.002-1.495,P=0.000)、经络(OR=1.79,95%CI:1.432-2.744,P=0.000)是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OR=0.157,95%CI:0.132-0.810,P=0.016)是其保护因素。3.建立非溶栓性出血转化的预测模型,Log(分组)=饮酒×2.655+血清胱抑素×1.673-低密度脂蛋白×1.119+血瘀×4.653+脑×4.523+1.719×经络+3.383,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59(标准误=0.018,95%CI:0.924-0.995,P=0.000),最佳临界值为 0.874,其灵敏度为98.9%,特异度为88.5%。结论:1.饮酒史、高水平Cys C、病位在脑与经络、病性为血瘀是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是预防HT发生的保护因素。2.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59,最佳临界值为0.874,其灵敏度为98.9%,特异度为88.5%,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当该模型评分>0.874时,该患者发生HT的风险较高。

翁烨[2](2021)在《水通道蛋白分子成像预测亚急性脑梗死病灶转归的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资料脑梗死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的公共问题。脑核心梗死区最终转归为软化灶或胶质增生,软化灶区神经功能局灶性缺失,而胶质增生在缺血早期可以屏蔽和保护损伤区域,缺血晚期虽然对神经活动传导产生不利影响,但存在可干预性。本研究旨在探讨水通道蛋白分子成像(Aquaporin MR imaging,AQP-MRI)技术对亚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灶转归的预测价值,以期协助临床对亚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预后评估并尽早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最后纳入亚急性脑梗死患者7人,对照组7人(选取无明确颅脑影像异常的同期同龄人群),实验组首次检查进行MRI常规序列及AQP-ADC序列检查,并于发病3个月后进行MRI复查。1、将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AQP-ADC伪彩图及ADC1000伪彩图。2、划分ROI区域,将亚急性脑梗死患者T2-FLAIR(复查)所示不同层面软化灶区(sl)和胶质增生区(gl)设为两个感兴趣区(ROI),并分别经镜像处理获得对侧相应的ROI,对照组参照实验组T2-FLAIR(复查)所示软化灶及胶质增生区勾画相同区域。测量所有ROI区域内AQP-ADC值、ADC1000值及T2信号值,并以各自镜像ROI为本底获得各病灶ROI内各指标的相对值。3、比较软化灶与胶质增生区之间的相对AQP-ADC值、相对ADC1000值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4、将病灶内AQP-ADC信号减低分为三个层次:明显减低区、部分减低区、正常区域。分别比较T2-FLAIR上软化灶区面积占比与AQP-ADC上信号明显减低区面积占比、T2-FLAIR上胶质增生区面积占比与AQP-ADC上信号部分减低区面积占比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5、比较软化灶、胶质增生区的相对T2信号值与AQP-ADC所示明显减低区域、部分减低区的相对AQP-ADC值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1、与ADC1000伪彩图相比,AQP-ADC伪彩图对病灶显示存在异质性。2、软化灶与胶质增生区之间的相对AQP-ADC值存在统计学差异(t=-4.237,p<0.001),而相对ADC1000值无统计学差异(t=-1.243,p=0.224)。3、无论在大面积或小面积亚急性脑梗死患者中,AQP-ADC明显减低区域与软化灶相匹配,但在部分小面积脑梗患者中,软化灶的形成范围与病灶周围AQP-ADC高信号带存在与否相关。4、T2-FLAIR上软化灶区面积占比与AQP-ADC上信号明显减低区面积占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0.368,p=0.713),T2-FLAIR上胶质增生区面积占比与AQP-ADC上信号部分减低区面积占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1.417,p=0.170)。5、软化灶、胶质增生区的相对T2信号值与AQP-ADC所示明显减低区域、部分减低区的相对AQP-ADC值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AQP-MRI成像可以前瞻性预测亚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软化灶及胶质增生区,从而协助临床医生对患者的预后进行早期评估。相信随着分子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AQP-MRI成像技术将在评估脑卒中患者预后及指导脑卒中患者个体化治疗领域中展现出更多的优越性,为MRI分子影像学开辟一条崭新的路径。

刘悦[3](2020)在《高血压信号及脑MRI小病灶区智能辅助检测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高血压和腔隙性脑梗死是人体常见的两种慢性病症,实现高血压和腔隙性脑梗死的辅助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诱因,其常易诱发脑动脉硬化,致使脑部出现缺血灶(Focal Cerebral Ischemia,FCI)进而诱发腔隙性脑梗死,产生腔隙性脑梗死灶(Lacunar Infarct,LACI),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本文为辅助高血压和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自动诊断开展了两方面研究工作,一是基于脉搏信号的高血压监测和识别算法研究,二是基于MRI的脑部FCI和LACI相关的小病灶区语义分割算法研究。现有的高血压及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脉搏波作为人体重要的生理参数,具有连续性和易获得性的特点,可以预示人体心跳和脉搏节律,并能有效检测出高血压、冠心病等心系疾病,基于脉搏波的高血压诊断和监测设备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然而,脉搏波短而连续的特点致使其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十分困难,现有的此类设备存在检测连续性不足、识别准确率不高、智能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其次,腔隙性脑梗死作为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发病时常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MR检查可以发现相应的FCI和LACI。但在颅脑MRI中,FCI和LACI的病变面积小且影像特征极度相似,脑部FCI和LACI相关的小病灶异常信号精确区分十分困难。诊断医师在区分大量此类病灶时,易出现误诊、漏诊现象。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基于脉搏信号的高血压识别和监测的精度,提高基于MRI的脑部FCI和LACI的临床检出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脉搏信号的HHT-ELM分析识别算法框架实现高血压的精准识别和连续监测,和一种多模态分割纠正算法框架分割和识别脑MRI中的FCI和LACI。方法及结果:本文针对基于脉搏波监测高血压的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模块化的分析识别算法框架,实现脉搏信号的血压特征提取和精确识别;针对脑部小病灶相关的异常信号分割和识别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模态分割纠正算法框架,实现脑部FCI和LACI的分割和识别。(1)本文设计了一种模块化的算法框架—HHT-ELM分析识别算法框架用于高血压脉搏信号特异性特征提取与分类识别。该算法采用希尔伯特-黄变换算法分解并提取脉搏信号中血压相关的特异性特征。然后,采用极限学习机对提取出的特征进行分类,自动识别出高血压脉搏信号。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脉搏波持续监测血压信息并智能检测高血压病症,克服了脉搏信号研究中高血压特征提取困难和临床中基于脉搏信号连续、准确监测患者血压困难的问题,为临床诊断高血压和便携式高血压监测设备提供了一种新的脉搏信号智能处理与分析方法。为检测HHT-ELM算法精度,本文将其同5组不同算法框架(WT-ada-boost,WT-SVM,WT-ELM,HHT-adaboost,HHT-SVM)进行对比,所提出的HHT-ELM分析识别算法框架优于其他算法框架,诊断准确率高达93.67%。(2)本文提出了一种多模态分割纠正算法框架用于精确分割和识别人体颅脑FCI和LACI。该算法框架由一个主网络和一个二级网络组成,主网络侧重于分割MRI上两种小病灶相关的局灶性异常信号,得到初始分割结果。二级网络负责接收由主网络分割出的病灶感兴趣区域,并为其输出分类标量以识别病变类型。最后,二级网络的结果用于纠正主网络的初始分割结果,实现准确的分割、识别两类脑部小病灶的目的。该算法框架首次实现脑部FCI和LACI的智能辅助识别与检测,有效运用了多模态MRI数据,将临床中的先验知识嵌入到算法框架中,还原放射科医师诊断过程,实现了对两个不同的脑部小病灶的语义分割。所提出的分割纠正算法框架在113例临床患者的实验研究中证明了其有效性,检测准确率达91.76%,分类准确率达92.89%。结论:本文分别设计和提出了基于脉搏信号的高血压监测与智能识别算法和基于MRI的脑部FCI和LACI相关的小病灶区语义分割算法。基于脉搏信号的HHT-ELM分析识别算法框架对于高血压脉搏信号的研究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可为临床中患者血压的实时监测、高血压诊断以及便携式血压检测设备提供一种新的脉搏信号智能处理与分析方法;多模态分割纠正算法模型在大脑小病灶的临床诊断和分割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不仅可帮助减少放射科诊断医师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可辅助医生判断患者脑部小病灶疾病病程,降低脑梗率。

韩静霆[4](2020)在《大面积脑梗死与大面积脑出血危险因素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大面积脑梗死和大面积脑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将其进行比较,找出二者共同和不同的危险因素。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卒中中心随机选择自2016年9月到2019年9月住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以及大面积脑出血患者,非大面积脑出血患者各100例,共400例。大面积脑梗死组(脑梗死观察组)的分组标准是根据Adama分型法中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梗死灶直径≥3 cm,累计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符合以上标准的纳入大面积脑梗死组,而不符合以上其中一个标准的归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中(脑梗死对照组)。脑出血量的计算则通过脑出血患者血肿层面中,面积最大的层面,收集该层的长直径、宽直径,以及血肿层数、每一层的厚度,最后利用多田公式,算出血肿体积V=1/2×长直径×宽直径×层数×每层厚度,其中大面积脑出血组(脑出血观察组)的分组标准是血肿体积≥30ml,血肿体积<30ml的列为非大面积脑出血组(脑出血对照组)。资料收集:主要收集一般资料信息、实验室检验数据、影像学资料数据。一般信息主要是收集患者相关的病史的一些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病史,以及吸烟史、饮酒史、个人史、家族史、其他既往史及查体情况等信息。实验室检验数据收集有:中性粒细胞值,淋巴细胞值,血糖,血型,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二聚体(D-Dimmer,DD),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筛查结果,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pecific protein of nervus centralis,S100-β蛋白)等指标。其中将中性粒细胞数为分子,淋巴细胞数为分母,两者进行相除便可以得出来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这也是本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指标。影像学指标:主要收集患者的入院后24h内头颅CT、头颅MRI等影像学结果,根据影像学结果,评估是否达到入组标准,以及应该纳入的组。收集以上资料后,将脑梗死观察组和脑梗死对照组统称为脑梗死组,而将脑出血观察组和脑出血对照组统称为脑出血组,然后将脑梗死组中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相关信息和数据的比较,而脑出血组中的观察组和对照组也是同样的步骤。主要利用SPSS软件将以上一般信息数据和实验室检验数据进行比较。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差异且无明显数据缺失的因素(P<0.05)收集起来,然后再对以上数据进行二分类logistic分析,最后得出两者的独立相关因素,最后将其对比,发现两者独立或者非独立危险因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果:1、非大面积脑梗死组和大面积脑梗死组在NLR(Z=-6.978,P=0.000)、DD(Z=-6.116,P=0.000)、血糖(Z=-2.029,P=0.042)、Hcy(Z=-5.328,P=0.000)、Lp(a)(Z=-5.135,P=0.000)、TG(Z=-2.929,P=0.003)和房颤史(X2=6.105,P=0.013)上均存在显着的差异,P均<0.05,其中仅TG在大面积脑梗死组的水平低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的水平,将以上有统计学差异且无明显数据缺失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有意义的指标有NLR(OR=1.270,95%CI=1.126-1.434)、Hcy(OR=1.069,95%CI=1.016-1.124)、Lp(a)(OR=1.003,95%CI=1.001-1.005),并且NLR、Hcy、Lp(a)越高的调查对象更倾向于大面积脑梗死。2、非大面积脑出血组和大面积脑出血组在年龄(t=-3.052,P=0.003)、NLR(Z=-5.955,P=0.000)、DD(Z=-4.562,P=0.000)、血糖(Z=-6.166,P=0.000)、SBP(Z=-3.128,P=0.002)、高血压病史(X2=6.047,p=0.014)上均存在显着的差异,P均<0.05,再将以上有统计学差异且无明显数据缺失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有意义的指标有年龄(OR=1.034,95%CI=1.006-1.064)、NLR(OR=1.179,95%CI=1.091-1.275)和血糖(OR=1.581,95%CI=1.262-1.980)。并且年龄、比值和血糖越高的调查对象更倾向于大面积脑出血。结论:1、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NLR、DD、血糖、Hcy、Lp(a)、房颤史;其中NLR、Hcy、Lp(a)是大面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2、大面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年龄、NLR、DD、血糖、SBP、高血压病史;其中年龄、NLR、血糖是大面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3、将大面积脑梗死和大面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发现大面积脑梗死和大面积脑出血的共同危险因素有:NLR、DD、血糖,但其中仅NLR是两者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

李俊强[5](2020)在《宣通三焦法对大面积脑梗死预后及证素变化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探讨“宣通三焦法”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短期预后、证素分布情况等影响,为“宣通三焦法”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东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住院病历收集所需病例资料:①患者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②患者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冠心病、脑梗死病史;患者治疗方案(静脉溶栓、去骨瓣减压术、血管内治疗、渗透治疗)等;③入院当天、入院后第3天、入院后第7天NIHSS评分及GCS评分;住院期间患者短期预后情况(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脑疝、出血转化、死亡率等);④7天内平均大便间隔天数(7天内平均大便间隔天数=7天/总大便次数)⑤中医证素资料。统计分析“观察组”(常规治疗+通圣方)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患者NIHSS评分、GCS评分;短期预后(死亡率、出血转化率、脑疝发生率、肺部感染率、泌尿系感染);证素分布及对证素分布影响等的差异性。结果:1、本研究总样本为7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房颤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脑梗死病史、优势半球梗死、心源性卒中、大脑动脉粥样硬化、亚低温治疗、渗透药物使用、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住院天数、入院NIHSS评分、入院GCS评分等基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NIHSS评分比较情况:治疗后第3天,两组患者在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后第7天,两组患者在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3、两组GCS评分比较情况:治疗后第3天,两组患者在治疗后GCS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后第7天,两组患者在治疗后GC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4、两组短期预后情况:住院期间两组患者死亡、脑疝、出血转化、开骨瓣减压、泌尿系感染等情况无显着性差异。两组呼吸道感染有显着性差异。5、两组平均大便间隔天数情况:两组平均大便间隔天数有显着性差异。6、两组治疗7天后证素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前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情况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患者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情况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宣通三焦法”对大面积脑梗死(痰热腑实型)患者具有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呼吸道感染率、改善排便情况、减轻风、痰、火三种证候要素的作用。

郭杰[6](2020)在《关于血清NT-proBNP特异性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血清NT-proBNP在心力衰竭和其他疾病(急性脑梗死,急性心梗,肾功能衰竭)中的反应,探讨血清NT-proBNP在上述各组疾病中的差异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上述患者各50例,共计200例,分别进一步分析患者血清NT-proBNP与各组疾病的相关性,心衰组按患者射血分数的大小分为HFpEF(EF≥50%)、HPmrEF(射血分数在40%-49%之间)、HPrEF(EF<40%)三组,观察各组之间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并分析各组之间射血分数与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之间的关系。根据脑梗死梗死面积大小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观察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数值与患者脑梗死面积大小的关系。心肌梗死组按照罪犯血管累及部位分为左室梗死组和右室梗死组,探讨血清NT-proBNP在左右心室梗死升高水平的差异性,并分析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及肌钙蛋白Ⅰ的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组按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分为单纯肾衰组及肾衰合并心衰组,观察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的差异性,并分析各组血清肌酐与血清NT-proBNP数值的相关性。结果:心力衰竭组结果分析提示随着患者射血分数越低,血清NT-proBNP升高越明显,呈明显负相关(r=-0.866,P<0.01),三组间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性显着(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组的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患者血清NT-proBNP的升高与其梗死面积大小有密切联系,梗死面积越大,血清NT-proBNP也会呈现明显上升趋势(P<0.05)。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NT-proBNP在左心室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升高水平要显着高于右心室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0.05),两者NT-proBNP与肌钙蛋白Ⅰ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897,P>0.01)。肾衰竭组发现肾功能衰竭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较单纯肾功能衰竭患者升高水平更为显着(P<0.05),单纯肾衰组患者的血清肌酐与血清NT-proBNP存在正相关(r=0.427,P=0.029,P<0.05),而肾衰合并心衰组患者的血清肌酐与血清NT-proBNP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0.069,P>0.05)。通过各组间对比发现,急性脑梗死与急性心肌梗死间血清NT-proBNP升高程度无显着性差异(P=0.469,P>0.05),其余各组的血清NT-proBNP较心梗及脑梗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单纯肾衰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较心力衰竭患者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当肾衰患者合并心力衰竭时,其血清NT-proBNP水平较单纯肾衰组患者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中常将NT-proBNP升高用于诊断作为各种心功能不全,以及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评估,已然逐渐成为了许多专家和临床医生的普遍共识,2018年心力衰竭诊断指南指出NT-proBNP升高可作为诊断心力衰竭的Ⅰ,A类诊断指标,足以看出血清NT-proBNP在临床中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性。但在临床的工作中,引起NT-proBNP升高的因素还有很多,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单独依靠血清NT-proBNP数值作为诊断心力衰竭的指标可能有些过于盲目,考虑到本次研究组数较多,数据样本量较少,数据波动范围较大,结论可靠性可能会下降,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但各组数据仍然会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参考性意见,提醒临床医生应该更好的了解各种可能引起NT-proBNP升高的疾病,NT-proBNP升高对多种疾病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从而正确运用好这一诊断指标,尽量避免临床中各种疾病的延误及诊治。

刘青[7](2019)在《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一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目的:脑梗死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是脑损伤的重要机理。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风痰阻络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与相应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风痰阻络型中医证积分与脑循环障碍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风痰证相关的炎症及脑微循环障碍的物质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200例。1、分别统计其中医证候,其中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每一证候的积分≥7分,此证候诊断成立。2、根据中医辨证取得的中医证候积分,纳入同一受试者中中风证和痰证证候积分增均≥7分者,其风痰阻络证证候诊断成立。根据风痰阻证候积分,将风痰阻络证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14-28分为轻度,29-44分为中度,45分以上为重度。3、分析受试者的风痰阻络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相关性。4、采集符合风痰阻络型急性中风病患者的血清,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5、进行风痰阻络证积分与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0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各中医证候发生频数由高到时低依次是:血瘀证143次(71.5%),风证 124 次(62%),痰证 101 次(50.5%),气虚证 65 次(32.5%),火热证49次(24.5%),阴虚阳亢证42次(21%)。2.轻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24.15±3.70分;中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36.22±4.11分;重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49.57±4.12分。证候积分随着风痰阻络程度的加深而增加。3.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呈相正关(P<0.05),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 0.989。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候严重程度与6-K-PGF1α、TNF-α在在多重线性相关性,其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065、0.719,常数项为0.861。结论:1.风痰阻络证及血瘀证是急性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型。2.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反映急性中风病脑损伤严重程度。3.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6-K-PGF1α、TNF-α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性,与TNF-α含量呈正比,与6-K-PGF1α含量呈反比。即6-K-PGF1α含量越低、TNF-α含量越高,风痰阻络证候越严重。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研究二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病人进行分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合用注射用血栓通。第二组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化痰通络汤进行治疗。在入组第一天治疗前及第十四天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按Barthel指数评分);采集静脉血检测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含量。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 评分及 TXB2、6-K-PGF1α、TNF-α、IL-6、MMP-9含量并进行每组内治疗前后对照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组间对照,研究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1.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中医风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风证积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中医痰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痰证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3.89%。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371.000,P=0.001<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17.261,P=0.001<0.05)。7.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22.2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38.500,P=0.000<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27.340,P=0.000<0.05)。8.两组治疗前血清TXB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XB2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9.两组治疗前血清6-K-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6-K-PGF1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0.两组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1.两组治疗前血清IL-6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6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2.两组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MMP-9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通络汤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风痰阻络证候积分、减轻脑损伤。2.化痰通络汤通过提高6-K-PGF1α浓度,降低TXB2、TNF-α、IL-6、MMP9浓度,减轻脑微循环障碍、改善脑灌注、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脑损伤,保护脑组织。

杜忠剑[8](2019)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长谷川智能量表(H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炎症因子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照指南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按患者静脉推注;而后45 mL加入到体重计算,0.9mg/kg体重(最大剂量为90mg),总剂量的10%先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内静脉滴注,1次/d,只给予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法,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相关炎症因子以及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HDS评分,Barthel指数,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IL-16和肿瘤坏死因子a,出现梗死后出血、吸入性肺炎、低蛋白血症、使用抗焦虑药物患者例数方面对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梗死后不良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包仲明[9](2019)在《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探讨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旨在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拓宽思路及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入组的所有患者均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2014年)“卒中单元模式”予基础治疗,同时参照美国神经重症协会和德国神经重症监护和急诊医学协会共同发布的《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指南》(2015)的指导意见进行处理。对于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的控制,对照组采用甘露醇治疗,治疗组接受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的第1、3、7日记录痰热腑实证症候变化、NIHSS评分变化、脑水肿体积及定量脑电图DTABR比率、血hs-CRP的变化。统计分析,评价中西医联合治疗对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的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的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对比:治疗后1d时,两组患者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d、7d时的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后1d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水肿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显效为19例,有效为9例,无效为4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显效为11例,有效为10例,无效为1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65.63%。从数据分析,可发现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变化、痰热腑实证症候评分变化:治疗后1d时,两组患者评分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d、7d时的NIHSS评分及痰热腑实证症候评分均较治疗后1d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评分和神经功能疗效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可以显着降低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治疗脑水肿效果显着;(2)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可以显着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的中医症候积分,NIHSS评分,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治疗有效率显着提高。

张婷婷[10](2019)在《SWI对急性期脑梗塞合并出血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SWI在急性期脑梗塞合并出血中的应用目的:对急性脑梗塞合并出血灶的病人行SWI序列扫描,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2月到2018年12月间,来泰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和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塞合并出血患者,接受高场强核磁共振T1WI、T2WI、DWI和SWI 4种序列检查,对出血灶数目、合并出血的患者人数、出血灶面积进行分析。结果:(1)脑梗死发作时间小于6h的患者有16人;6h-24h的患者有32人;24-72h的患者有3人。脑梗死直径小于1.5cm的患者有8人;直径1.5cm-3.0cm之间的患者有13人;直径大于3.0cm的患者有30人。(2)使用T1WI序列检测出出血患者23例,阳性率为45.10%;其中发病时间小于6h的患者0例,发病时间在6h-24h的患者4例,发病时间在24h-72h的患者有19例。使用T2WI序列检测出出血患者28例,阳性率为54.90%;其中发病时间小于6h的患者0例,发病时间在6h-24h的患者5例,发病时间在24h-72h的患者有23例。使用DWI序列检测出出血患者35例,阳性率为68.63%;其中发病时间小于6h的患者1例,发病时间在6h-24h的患者9例,发病时间在24h-72h的患者有26例。使用SWI序列检测出出血患者51例,阳性率为100.00%;其中发病时间小于6h的患者16例,发病时间在6h-24h的患者32例,发病时间在24h-72h的患者有3例。4种核磁共振扫描序列检测出的病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使用T1WI序列检测出出血患者23例,阳性率为45.10%;其中梗死直径小于1.5cm的患者2例,梗死直径1.5cm-3.0cm的患者5例,梗死直径大于3.0cm的患者有16例。使用T2WI序列检测出出血患者28例,阳性率为54.90%;其中梗死直径小于1.5cm的患者3例,直径1.5cm-3.0cm的患者6例,直径大于3.0cm的患者有19例。使用DWI序列检测出出血患者35例,阳性率为68.63%;其中梗死直径小于1.5cm的患者5例,直径1.5cm-3.0cm的患者7例,直径大于3.0cm的患者有23例。使用SWI序列检测出出血患者51例,阳性率为100.00%;其中梗死直径小于1.5cm的患者8例,直径1.5cm-3.0cm的患者13例,直径大于3.0cm的患者有30例。4种核磁共振扫描序列检测出的不同出血面积的患者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使用T1WI序列检测出出血病灶37个;使用T2WI序列检测出出血病灶51个;使用DWI序列检测出出血病灶60个;使用SWI序列检测出出血病灶77个。(5)使用T1WI和T2WI序列检测脑梗塞出血面积,其中评分为0、1、2、3、4和5分的出血灶分别有16个、31个、20个、7个、3个和0个;使用DWI序列检测脑梗塞出血面积,其中评分为0、1、2、3、4和5分的出血灶分别有16个、22个、18个、17个、4个和0个;使用SWI序列检测脑梗塞出血面积,其中评分为0、1、2、3、4和5分的出血灶分别有0个、15个、35个、22个、5个和0个。结论:1、与T1WI、T2WI和DWI序列相比,SWI在显现急性脑梗塞出血方面的检出率更高。SWI可以显现更多的出血灶和更大的出血范围。2、SWI能显现T1WI、T2WI和DWI序列未能显现的出血灶,在脑梗塞出血诊断方面优势明显。3、SWI可及时发现脑梗塞患者更早、更小的出血灶,可为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提供较为有力证据,为临床决策提供指导。第二部分SWI对脑梗塞患者发生脑出血风险的预测作用目的:使用SWI序列扫描检测急性脑梗塞患者CMBs的数目和部位,探讨其在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和对疾病预后的价值。方法:2015年12月到2018年12月间,来泰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SWI序列扫描检测脑微出血灶(CMBs)的数目和发生部位。合并有CMBs的患者和未发现CMBs的患者都接受100mg阿司匹林或75mg氯吡格雷治疗。患者出院后6个月,通过电话随访、微信随访或者门诊随访等方式,登记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脑出血事件、脑梗塞复发事件和正常事件。结果:(1)急性脑梗塞伴有CMBs患者52例中,CMBs数目最少1个,最多17个。其中检查发现1个CMBs的患者有15例,2-4个CMBs的有12例,超过5个CMBs的有1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大脑基底部和小脑幕下出现出血灶的人数有21人,急性脑梗塞患者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白质检查出出血灶的人数有19人,急性脑梗塞患者脑部其他部位显示出出血灶的人数有12人。(2)急性脑梗塞伴有CMBs患者52例中,6人发生脑出血,发生率为11.54(6/52)%;9人再次发生脑梗,发生率为17.31%(9/52)。急性脑梗塞不伴有CMBs患者45例中,6人再次发生脑梗,发生率为13.33%(6/45);0人发生脑出血。与没有合并CMBs的患者相比,伴有CMBs的患者发生脑出血和二次脑梗可能性显着增加。(3)急性脑梗塞患者出院后是否发生脑出血,与其自身的CMBs数量有关系,SWI发现脑部CMBs数量越多,出院后终点事件发生脑出血的机会越大。0个CMB患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是0%;1个患者CMBs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是1.92%;2-4个CMBs患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是风险为3.84%;大于5个CMBs患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是5.77%。(4)数量多的CMBs急性脑梗塞患者出院后再次发生脑梗的几率不一定比数量少CMBs的患者几率大。0个CMBs,风险为13.33%;1个CMBs,风险为1.92%;2-4个CMBs,风险为1.92%;大于5个CMBs,风险为13.46%。但是二次复发脑梗的发生率(16.49%)高于脑出血的发生率(6.18%)。结论:1、对脑梗塞患者出院随访6个月,复发脑梗的风险要高于脑出血发生的风险。2、脑梗塞患者发生脑出血风险与CMBs数目呈正相关。合并CMBs患者,再发脑梗塞的概率大于不合并CMBs患者。3、使用SWI监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CMBs数目和位置,可以为临床医生评估病情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二、大面积脑梗7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面积脑梗7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非大面积脑梗死出血转化相关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1.1 脑梗死的概念
        1.2 非大面积脑梗死的概念
        1.3 流行病学
    2.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研究
        2.1 脑梗死出血转化的概念
        2.2 脑梗死出血转化的流行病学
        2.3 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病理机制
        2.4 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2.5 脑梗死出血转化的诊断
        2.6 脑梗死出血转化的治疗
    3.中医对脑梗死的研究
        3.1 历史渊源
        3.2 病因病机
        3.3 辨证分型
        3.4 治则治法
    4.中医对脑梗死出血转化的认识
    5.证素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研究方法
        1.4 资料采集
    2.数据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单因素分析
        1.1 性别分布
        1.2 年龄分布
        1.3 既往史
        1.4 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1.5 治疗方式的比较
        1.6 中医证素
    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ROC曲线
第四部分 讨论
    1.临床结果分析
        1.1 一般情况分析
        1.2 既往史
        1.3 个人史
        1.3.1 饮酒史
        1.3.2 吸烟
        1.4 实验室指标
        1.5 治疗方式
    2.中医部分讨论
        2.1 病性
        2.2 病位
    3.模型预测
    4.创新、不足与展望
        4.1 创新点
        4.2 不足之处
        4.3 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脑梗后出血转化临床客观指标收集表
英文缩略表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位成果
致谢

(2)水通道蛋白分子成像预测亚急性脑梗死病灶转归的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影像学检查
    1.3 MR数据分析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AQP-ADC伪彩图体现病灶异质性
    2.2 AQP-ADC伪彩图对脑梗病灶软化灶及胶质增生区预测
        2.2.1 AQP-ADC 伪彩图图像判读
        2.2.2 AQP-ADC 与 T2-FLAIR(复查)ROI 区域面积比较
    2.3 AQP-ADC与 ADC_(1000)、T2-FLAIR(复查)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高b值扩散加权成像序列在急性脑梗死诊断的应用价值的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血压信号及脑MRI小病灶区智能辅助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基于脉搏波监测和识别高血压的研究意义
        1.1.2 FCI和 LACI相关的小病灶区语义分割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基于脉搏波血压监测与分析相关工作
        1.2.2 FCI和 LACI相关的小病灶区语义分割的相关工作
    1.3 本文工作
        1.3.1 基于脉搏波血压监测与分析的研究
        1.3.2 FCI和 LACI相关的小病灶区语义分割的研究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脉搏波的血压监测和分析算法
    2.1 方法
        2.1.1 预处理模块
        2.1.2 特征提取模块
        2.1.3 分类识别模块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数据来源
        2.2.2 实验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CI和 LACI相关的小病灶区语义分割算法
    3.1 方法
        3.1.1 主网络-特征提取网络
        3.1.2 二级网络-语义纠正网络
        3.1.3 全局优化
    3.2 数据与实验
        3.2.1 数据来源和标注
        3.2.2 过采样和增强策略
        3.2.3 语义纠正网络的输入图像
        3.2.4 实验
        3.2.5 性能评估
    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情况

(4)大面积脑梗死与大面积脑出血危险因素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脑梗死组的相关数据分析
        3.1.1 单因素分析结果
        3.1.2 多因素分析结果
    3.2 脑出血组的相关数据分析
        3.2.1 单因素分析结果
        3.2.2 多因素分析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仅与大面积脑梗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讨论
        4.1.1 Hcy与大面积脑梗死的联系
        4.1.2 脂蛋白(a)与大面积脑梗死的联系
    4.2 仅与大面积脑出血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讨论
        4.2.1 年龄与大面积脑出血的联系
        4.2.2 血糖水平与大面积脑出血的联系
    4.3 与大面积脑梗死和大面积脑出血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的讨论
        4.3.1 NLR与大面积脑梗死的联系
        4.3.2 NLR与大面积脑出血的联系
    4.4 其他因素讨论
        4.4.1 关于D-二聚体和大面积脑卒中的讨论
        4.4.2 关于脂蛋白(a)和大面积脑出血的讨论
        4.4.3 关于甘油三酯和大面积脑梗死的讨论
        4.4.4 关于血糖水平和大面积脑梗死的讨论
        4.4.5 本文的创新性
        4.4.6 本文的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宣通三焦法对大面积脑梗死预后及证素变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中风理论溯源
        1.1.1 中风之理论起源
    1.2 中风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
        1.2.1 “外邪论”
        1.2.2 “内邪论”
    1.3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因、病因及治疗的研究
        1.3.1 现代中风病因相关论述
        1.3.2 经方治疗中风
        1.3.3 经典时方治疗中风
        1.3.4 特色中医疗法治疗中风
        1.3.5 针灸相关治疗研究
        1.3.6 中风-中脏腑现代相关治疗研究
        1.3.7 中风后便秘的相关研究
    1.4 何炎燊老中医有关中风的论述
    1.5 通圣方基本方义
    1.6 大面积脑梗死现代基本治疗现状
        1.6.1 溶血栓治疗
        1.6.2 降颅压治疗
        1.6.3 手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风病诊断标准
        2.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临床资料采集及研究指标
    2.6 研究方法
        2.6.1 样本量估算
        2.6.2 按治疗情况分组
        2.6.3 随机入组
    2.7 数据统计方法
    2.8 研究结果
        2.8.1 基线比较
        2.8.2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NIHSS评分比较
        2.8.3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NIHSS评分比较
        2.8.4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GCS评分比较
        2.8.5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GCS评分比较
        2.8.6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短期预后情况比较
        2.8.7 两者患者7天内平均大便间隔天数
        2.8.8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7天后中风证候要素分布比较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关于血清NT-proBNP特异性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与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关于血清NT-proBNP特异性研究
    2.1 血清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
        2.1.1 研究对象与资料
        2.1.2 研究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2 血清NT-proBN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
        2.2.1 研究对象与资料
        2.2.2 研究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3 血清NT-proBNP与急性心肌梗死
        2.3.1 研究对象与资料
        2.3.2 研究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2.4 血清NT-proBNP与肾功能衰竭
        2.4.1 研究对象与资料
        2.4.2 研究方法
        2.4.3 结果
        2.4.4 讨论
第3章 各组间对比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中医学经典医籍中对中风病病名的论述
        二、中医学界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三、中医学对中风病的治则治法研究
        四、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的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三、脑梗死发病机制
        四、脑梗死的诊断
        五、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研究现状
        六、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治疗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
    第一节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3 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和脱落病例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分析处理
    6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概述
    2 病机理论上的创新
    3 选穴上的创新
    4 针刺运用手法上的改革
    5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
    6 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问题展望
    结论
    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 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1.1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
        1.2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语言功能障碍的改善
        1.3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睡眠障碍的改善
        1.4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
        1.5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抑郁症状的改善
    2 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常见针灸方式
        2.1 单纯性针灸治疗
        2.2 电针治疗
        2.3 温针灸法
        2.4 多种针法结合
    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

(9)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现代中医药治疗脑梗死
    二、西医治疗脑梗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2 脑水肿治疗效果
        3.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疗效比较
        3.5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证、治衍变
        4.1.1 痰热腑实证的病机溯源
        4.1.2 化痰通腑法的临床运用
        4.2 大面积脑梗死引发脑水肿的机制与治疗
        4.2.1 脑水肿的产生
        4.2.2 脑水肿的治疗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1
附录2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候评价量表
综述 中风病脑水肿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SWI对急性期脑梗塞合并出血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引言
第一部分 SWI在急性期脑梗塞合并出血中的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WI对脑梗塞患者发生脑出血风险的预测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磁敏感加权成像中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大面积脑梗7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非大面积脑梗死出血转化相关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D]. 陈丕昱.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水通道蛋白分子成像预测亚急性脑梗死病灶转归的价值探讨[D]. 翁烨.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高血压信号及脑MRI小病灶区智能辅助检测算法研究[D]. 刘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大面积脑梗死与大面积脑出血危险因素比较研究[D]. 韩静霆. 南昌大学, 2020(08)
  • [5]宣通三焦法对大面积脑梗死预后及证素变化影响的研究[D]. 李俊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关于血清NT-proBNP特异性的临床价值研究[D]. 郭杰.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7]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D]. 刘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杜忠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D]. 包仲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SWI对急性期脑梗塞合并出血的诊断价值[D]. 张婷婷.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2019

标签:;  ;  ;  ;  ;  

大面积脑梗死7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