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本体聚丙烯装置的丙烯液相常温精脱硫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朱维权[1](2019)在《高档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丙烯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用途日益广泛,成为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的合成材料,在许多领域取代了金属材料,聚丙烯向高端化、专用化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升级换代速度加快成为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纺布生产工艺技术的进步,无纺布消费爆发式增长,同时越来越细化、专业化,极大激发了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国聚丙烯专用料牌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高端领域依然有较大缺口,尤其是无纺布成为新兴的消费需求暴增点后,我国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牌号量少质低的矛盾比较突出,与欧美、日本的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提高档次与品质,丰富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牌号形势紧迫。洛阳石化通过与中石化北化院合作,共同研究开发了高档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实现了工业化批量生产。论文针对聚丙烯市场、催化剂市场、丙烯原料市场现状、聚丙烯工艺现状、无纺布市场、无纺布工艺现状等进行了总结。针对Spheripol和Hypol工艺,采用非含塑化剂新型催化剂研究开发高端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PPH-Y35X,根据催化剂性能,装置工艺特点,明确了催化剂配置、PP生产控制参数,同时,根据下游无纺布制造企业工艺类型、设备现状及市场消费特点,针对性设计分子结构,使其具备特定结晶行为、分子量大小等微观结构,从而使其具备相应的宏观力学性能、质量指标,开发出独特的聚丙烯无纺布专用料。PPH-Y35X是一种环保型高端无纺布聚丙烯,不含塑化剂,各项性能指标优良,在下游无纺布企业得到推广应用,逐渐替代进口高端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论文针对利用两种工艺生产出的高端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与韩国进口料3155E进行了宏观分析性能对比,并进行了分子量分布、结晶度等微观分子层面的对比,同时,针对两种料在下游客户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性分析。开发的高端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高度的满足了客户需求,符合欧盟的相关标准,促进了无纺布消费向高端迈进。
邢艳东[2](2019)在《小本体聚丙烯装置优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连续法环管工艺聚丙烯的大量投产,小本体聚丙烯装置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差,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本论文对东明玉皇采用小本体间歇工艺的1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进行优化分析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能力。通过对2017年1-7月份生产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了以下这些问题:生产量低、丙烯单耗高、电耗高。其根本原因是原料质量不稳定,甲醇含量高;聚合釜反应压力控制偏低;聚合釜附属设备故障率高;循环水场能耗大;氮气没有循环利用浪费较大。根据问题的原因,制定了以下几个优化措施:增加甲醇吸附塔;提高聚合反应压力;对聚合釜附属设备进行优化改造;整合循环水场;增加氮气循环系统。2018年对以上优化措施进行了实施,并对优化后的装置操作进行了摸索和调整,到2018年底装置达到了稳定运行的状态。为了验证优化改造的效果,对2019年1-3月份的生产数据进行了整理,并与优化改造前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对比发现改造后装置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其中月产量提升了32.8%,蒸汽单耗降低了11%,电单耗降低了26%,催化剂单耗降低了24.5%,活化剂、DDS及氢气单耗降低了26.4%,循环水药剂单耗降低了29.9%,丙烯损耗降低了58.1%,吨生产成本降低了110多元。从生产指标的提升幅度可以看出,本次优化改造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优化工作仍需常抓不懈、持续进行。
陈秋云,蒋佳,颜婷婷[3](2018)在《小本体聚丙烯单釜产量低原因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某小本体聚丙烯装置单釜产量低的原因,指出了影响单釜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原辅材料质量、"两剂"加入量搭配、工艺控制等,采取了加强原材料精制、合理搭配"两剂"量、优化工艺操作等改进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
王昕辉[4](2016)在《SPG工艺聚丙烯装置生产瓶颈及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辽河石化公司2万吨/年聚丙烯装置于1999年建成,2000年投产,是国内第一套SPG工艺聚丙烯工业化装置,实现了辽河石化公司丙烯产品的综合利用,经过多次工艺技术改造,实际生产能力已能达到2.5万吨/年,为辽河石化公司化工产品品种的增加、产品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套装置的建成投产也为SPG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践经验。本文通过对辽河石化公司2万吨/年聚丙烯装置精制系统、预聚合系统、液相丙烯聚合系统的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的分析,校核了装置实际生产能力以及单元加工能力与装置设计能力的符合程度,为装置工艺控制指标的优化和工艺技术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在装置十多年生产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装置平稳运行的关键设备和工艺的分析,探寻现阶段制约装置安全平稳运行的生产瓶颈问题,对各类生产瓶颈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逐一分析,提出了装置主要生产瓶颈的工艺优化和技术改造措施,并对已完成的主要生产单元工艺技术改造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详细研究了主催化剂在线加料器系统的投用情况、气相反应釜丙烯凝液泵技术改造后对气相反应釜回流丙烯量的影响、丙烯循环退料系统的工艺技术改造,并对改造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
于立秋[5](2014)在《丙烯杂质对聚合的影响及消除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在液相本体法生产聚丙烯工艺中,原料丙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聚合反应,文章探讨了丙烯中的水、氧、烃类、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砷等杂质对丙烯聚合反应的影响,同时讨论了去除丙烯杂质的方法和工艺调整等措施。
李戎,朱江[6](2012)在《聚丙烯生产工艺及影响聚合反应杂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某厂的聚丙烯生产工艺、聚合反应、操作指标、杂质分析与控制等方面对聚丙烯的平稳生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本装置聚丙烯的生产是以间歇式液相本体法生产。以丙烯为原料,经丙烯精制,聚合反应,闪蒸去活,包装等系统生产聚丙烯成品。生产中原料的分析和精制是关系聚合反应平稳的重要保证。原料不稳定会造成反应不正常、生产波动较大,催化剂、活化剂用量加大,操作控制困难,致使聚丙烯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造成部分设备停工事故。本文主要针对聚丙烯生产中杂质含量的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
窦雪梅[7](2012)在《提高回收丙烯在聚丙烯反应中的掺炼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间歇式聚丙烯粉料生产过程中的丙烯转化率约在75%左右,未转化的气相丙烯进行了压缩回收。高压回收部分因为是直接从聚合釜回收的,所以性质和原先变化不大,一般是直接回收进原料罐的,但是低压及负压回收丙烯因为杂质含量高而不能直接用于丙烯聚合反应,部分企业将回收丙烯当成液化气处理,部分企业将其进行回收掺入精丙烯参加聚合反应,但是因为回收丙烯杂质含量较高,聚合时必须掺入足够的精丙烯才能反应。目前多家粉料装置都在研究解决回收丙烯掺炼率低的问题。本文就是针对回收丙烯杂质含量高的问题,根据流程的先后顺序首先是在回收罐至丙烯精制塔之间加装颇尔过滤器进行粗脱水,脱水量达到177mg/kg;其次在丙烯泵出口阀不同开度(即丙烯流量)的情况下对各自的脱水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并汇总,通过各步工艺参数的优化、比较等探索,得出将丙烯经过精制塔的流量控制在14m3/h时既具有很好的脱水效果,又不至于为此增加太多的能耗,达到了较好的综合效果;第三步是通过分析固碱塔的装填情况并选择合适的填料使得脱水效果进一步加强,最终达到装置容许的最佳综合效果。针对回收丙烯硫含量高的情况,通过对国内几种脱硫催化剂的性能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最后选择效果最佳、最适合的脱硫催化剂,有效地降低了回收丙烯中的硫含量。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最终将回收丙烯的掺炼率从52.4%提高到72.0%,这在业内属于领先水平。将以上研究结论应用于多家聚丙烯粉料生产企业,结果表明,该结论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聚丙烯粉料的生产,能大大提高回收丙烯的掺炼率。
李茂鹏[8](2010)在《常温液相脱硫剂在小本体聚丙烯装置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由西北化工研究院催化剂公司生产的T-907型和TC-22型常温液相脱硫剂在丙烯精制中的应用,粗丙烯中硫含量不能超过20mg/m3,精丙烯硫含量不能超过2mg/m3,才不会在聚合反应中影响到高效催化剂,也使聚丙烯产品得到较大的改善。
冯续[9](2008)在《聚丙烯工艺中原料丙烯的净化》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聚丙烯工艺中原料丙烯内多种杂质,诸如水、硫化物(COS、H2S)、氧、砷等对聚丙烯催化剂和产品质量的影响,指出聚丙烯原料净化的必要性和具体指标,阐述了多种净化过程,如脱水、COS水解、脱硫、脱氧、脱砷的反应机理、工业上常用净化剂的技术指标和使用条件。
裴鑫杰[10](2007)在《炼厂液态烃精制丙烯中杂质含量影响聚合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兰港公司11万吨/年聚丙烯装置于2006年3月和5月两次出现了不聚合现象,在原料、催化剂、公用工程等无大的变化的情况下,丙烯不聚合的原因复杂,查找难度大。本文从原油的性质、加工过程使用的助剂、丙烯中的各种杂质的含量、工艺操作条件等多方面查找了丙烯不聚合的原因,从多角度对聚合反应中的影响因素做了阐述,最终找到了丙烯中的不同形态硫元素化合物是影响丙烯聚合的主要原因,其中二甲基二硫醚的含量是影响丙烯聚合的直接原因。
二、小本体聚丙烯装置的丙烯液相常温精脱硫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本体聚丙烯装置的丙烯液相常温精脱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高档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聚丙烯市场现状 |
1.1.1 我国聚丙烯市场概况分析 |
1.1.2 我国聚丙烯行业存在问题 |
1.2 聚丙烯催化剂现状 |
1.2.1 聚丙烯催化剂的发展 |
1.2.2 国产聚丙烯催化剂的性能及应用 |
1.3 丙烯原料市场现状 |
1.4 聚丙烯工艺技术现状 |
1.4.1 聚丙烯工艺技术分类 |
1.4.2 我国聚丙烯工艺技术的发展 |
1.5 聚丙烯无纺布市场现状 |
1.5.1 无纺布的市场现状 |
1.5.2 无纺布的发展趋势 |
1.6 无纺布工艺技术现状 |
1.6.1 高效催化剂氢调法 |
1.6.2 化学降解法 |
1.7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 DQC-401,Y35)的开发研究 |
2.1 引言 |
2.2 环管工艺流程 |
2.3 实验原料、公用工程规格 |
2.3.1 实验原料 |
2.3.2 公用工程规格 |
2.4 试生产方案 |
2.4.1 基础树脂的选择 |
2.4.2 生产Y35 |
2.4.3 工艺条件及控制指标 |
2.4.4 聚丙烯树脂的技术要求 |
2.5 PPH-Y35的性能 |
2.5.1 熔融指数稳定性 |
2.5.2 产品性能指标 |
2.5.3 等规度 |
2.5.4 灰分 |
2.5.5 相对分子量分布 |
2.5.6 产品加工性能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井工艺高档聚丙烯纤维料开发研究 |
3.1 引言 |
3.2 工艺流程简介 |
3.3 实验原料及辅助材料性质 |
3.3.1 主要原料性质 |
3.3.2 主要辅助材料性质 |
3.4 BCZ-108H催化剂在三井工艺上的应用试验 |
3.4.1 催化剂的预聚合 |
3.4.2 主要工艺参数控制 |
3.4.3 试用情况 |
3.4.4 产品质量控制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石化环管工艺聚丙烯纤维料开发研究 |
4.1 引言 |
4.2 HR催化剂配置过程 |
4.3 工艺流程 |
4.4 HR催化剂试用过程 |
4.5 HR催化剂试用性能 |
4.5.1 活性和单耗 |
4.5.2 氢调敏感性 |
4.5.3 D502粉料性能 |
4.5.4 成品性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品的应用研究 |
5.1 产品应用基本情况 |
5.2 产品应用性能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小本体聚丙烯装置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聚丙烯的性质和用途 |
1.2 聚丙烯市场分析 |
1.3 我国聚丙烯新增产能 |
1.4 聚丙烯生产工艺 |
1.5 聚丙烯催化剂 |
1.6 聚丙烯装置简介 |
1.6.1 原料精制单元 |
1.6.2 聚合单元 |
1.6.3 工艺流程说明 |
1.7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装置优化方向分析 |
2.1 生产能力分析 |
2.2 丙烯单耗分析 |
2.3 能耗分析 |
2.4 物耗分析 |
2.5 产品质量分析 |
2.6 工艺参数控制分析 |
2.7 直接加工成本分析 |
2.8 同行对标分析 |
2.8.1 精制系统 |
2.8.2 聚合系统 |
2.8.3 包装 |
2.8.4 丙烯回收 |
2.8.5 催化剂 |
2.8.6 活化剂 |
2.8.7 DDS单耗 |
2.8.8 氢气单耗 |
2.8.9 循环水药剂单耗 |
2.8.10 蒸汽单耗 |
2.8.11 电单耗 |
2.8.12 丙烯单耗 |
2.8.13 计量问题 |
2.8.14 对标收获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2.9 本章小结 |
3 优化措施及成果 |
3.1 优化措施 |
3.1.1 脱除原料中的甲醇 |
3.1.2 优化反应压力 |
3.1.3 优化聚合釜附属设备 |
3.1.4 整合循环水场 |
3.1.5 氮气循环利用 |
3.1.6 包装线外包 |
3.2 优化后装置指标对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小本体聚丙烯单釜产量低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异常情况统计 |
2 单釜产量低的原因分析 |
2.1 原辅材料的影响 |
2.1.1 丙烯中含甲醇 |
2.1.2 回收丙烯掺兑不均匀 |
2.1.3 氢气中CO超标 |
2.2“两剂”配比的影响 |
2.3 工艺操作的影响 |
2.3.1 反应温度 |
2.3.2 反应时间 |
3 改进措施及效果 |
3.1 精制线增加脱甲醇剂 |
3.2 增加回收丙烯管线混合器 |
3.3 增设氢气净化装置 |
3.4 合理搭配“两剂”量 |
3.5 优化工艺操作 |
3.6 效果 |
4 结语 |
(4)SPG工艺聚丙烯装置生产瓶颈及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聚丙烯生产工艺概述 |
1.1 聚丙烯生产工艺及发展动向 |
1.1.1 浆液法工艺 |
1.1.2 本体法聚合工艺 |
1.1.3 本体法-气相法组合工艺 |
1.1.4 气相法工艺 |
1.2 我国聚丙烯生产工艺技术现状 |
第二章 SPG工艺流程综述 |
2.1 丙烯精制系统 |
2.1.1 固碱粗脱水 |
2.1.2 脱硫 |
2.1.3 Al_2O_3、3A分子筛精脱水 |
2.1.4 脱氧 |
2.1.5 脱砷 |
2.2 催化剂配制进料系统 |
2.2.1 A催化剂的分装和计量 |
2.2.2 三乙基铝的储存和计量 |
2.2.3 给电子体的配制和计量 |
2.3 聚合反应系统 |
2.3.1 丙烯预聚合 |
2.3.2 丙烯液相本体聚合 |
2.4 后处理系统 |
第三章 工艺核算 |
3.1 精制系统再生周期校核 |
3.1.1 校核基础 |
3.1.2 固碱脱水 |
3.1.3 氧化铝脱水 |
3.1.4 3A分子筛脱水 |
3.1.5 Ni脱氧 |
3.1.6 脱硫器 |
3.1.7 脱砷器 |
3.2 催化剂用量核算 |
3.3 热量核算 |
3.3.1 预聚釜(D200A)热量核算 |
3.3.2 液相反应釜(D201)热量核算 |
第四章 SPG工艺生产瓶颈及技术改造措施 |
4.1 主催化剂加料系统的改造 |
4.1.1 主催化剂系统瓶颈 |
4.1.2 在线加主催化剂系统的改造 |
4.2 气相反应釜D203系统生产瓶颈及技改措施 |
4.2.1 D203系统生产瓶颈 |
4.2.2 丙烯凝液泵的校核与改造 |
4.3 丙烯循环退料系统的改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丙烯杂质对聚合的影响及消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丙烯杂质对催化剂效率的影响 |
1.1 水对催化剂的影响 |
1.2 氧与含氧化合物对催化剂的影响 |
1.3 烃类对催化剂的影响 |
1.4 硫对催化剂的影响 |
1.5 砷对催化剂的影响 |
2 进行丙烯精制 |
2.1 脱水 |
2.2 丙烯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烃类的去除 |
2.3 脱硫 |
2.4 脱砷 |
3工艺调整减低杂质对反应的影响 |
3.1投料顺序 |
3.2三剂的配比 |
3.3选用优良的催化剂 |
(6)聚丙烯生产工艺及影响聚合反应杂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聚丙烯装置概况 |
1.2丙烯聚合机理 |
1.3影响丙烯聚合杂质 |
2 聚丙烯生产工艺及操作指标 |
2.1 聚丙烯生产工艺 |
2.2 丙烯聚合指标 |
3 杂质对聚合反应影响分析 |
3.1 水的影响 |
3.2 硫的影响 |
3.3 氧及含氧化合物的影响 |
3.4 砷的影响 |
3.5 其它杂质的影响 |
3.6 结果分析 |
4 控制杂质含量的举措 |
4.1 加强丙烯精制系统的监控 |
4.2 加强工艺技术管理 |
4.3 做原料的详细分析 |
5 结论 |
(7)提高回收丙烯在聚丙烯反应中的掺炼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聚丙烯生产工艺介绍 |
1.1.1 Spheripol工艺 |
1.1.2 BP-Amoco工艺 |
1.1.3 Unipol工艺 |
1.1.4 Novolen工艺 |
1.2 间歇式小本体法聚丙烯的生产工艺 |
1.2.1 原料精制 |
1.2.1.1 水对丙烯聚合反应的影响 |
1.2.1.2 硫对丙烯聚合反应的影响 |
1.2.1.3 氧对丙烯聚合反应的影响 |
1.2.1.4 砷对丙烯聚合反应的影响 |
1.2.2 聚合反应 |
1.2.3 闪蒸 |
1.2.4 包装 |
1.2.5 丙烯回收 |
1.3 间歇式小本体法聚丙烯的现状 |
1.4 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合的反应机理 |
1.5 丙烯聚合反应方程式 |
1.5.1 链的引发 |
1.5.2 链的增长 |
1.5.3 链的终止 |
1.5.3.1 自动终止 |
1.5.3.2 向单体转移 |
1.5.3.3 向烷基铝转移 |
1.5.3.4 向H_2转移 |
1.6 回收丙烯的掺炼 |
第2章 测量方法概要与仪器组成 |
2.1 测量回收丙烯中丙烯的含量(色谱法) |
2.1.1 方法原理 |
2.1.2 仪器 |
2.1.3 材料 |
2.1.4 方法步骤 |
2.2 测量回收丙烯中微量水的含量 |
2.2.1 方法原理 |
2.2.2 仪器和设备 |
2.2.3 操作步骤 |
2.3 测量回收丙烯中微量硫的含量 |
2.3.1 方法原理 |
2.3.2 试剂和溶液 |
2.3.3 仪器和设备 |
2.3.4 操作步骤 |
第3章 回收丙烯掺炼率低的原因调查 |
3.1 现状 |
3.2 聚丙烯粉料装置的检测手段 |
3.3 查找回收丙烯掺炼率低的原因 |
3.3.1 原料中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3.2 原料中硫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3.3 测量回收丙烯中的水和硫含量 |
3.3.4 装置对原料丙烯中水、硫含量的指标 |
3.4 结论 |
第4章 降低丙烯中水含量方法的研究 |
4.1 精制流程简介 |
4.2 精制原理 |
4.2.1 固碱塔脱水原理 |
4.2.2 氧化铝和3A分子筛脱水原理 |
4.3 脱水方法的选用 |
4.3.1 国内外脱水方法汇总 |
4.3.2 方法的选取 |
4.4 解决措施 |
4.4.1 增加颇尔分离器 |
4.4.1.1 分离器原理 |
4.4.1.2 分离器选型 |
4.4.1.3 增加颇尔分离器后具体流程 |
4.4.1.4 增加颇尔分离器后效果验证 |
4.4.2 研究确定丙烯泵出口至固碱塔的阀门开度,确定其流量 |
4.4.2.1 设备及管线型号 |
4.4.2.2 开度的研究选取 |
4.4.2.3 结论 |
4.4.3 固碱的重新装填 |
4.4.3.1 查找问题 |
4.4.3.2 解决问题 |
4.4.3.3 重装固碱后的效果验证 |
第5章 降低回收丙烯中硫含量方法的研究 |
5.1 脱硫催化剂的脱硫原理 |
5.2 脱硫剂的种类 |
5.3 T-851/T-309脱硫剂 |
5.3.1 T-851/T-309的物化性能 |
5.3.2 正常工艺条件 |
5.3.3 实验 |
5.3.3.1 实验操作条件 |
5.3.3.2 实验过程 |
5.3.3.3 实验结果 |
5.3.3.3.1 T851脱硫剂的脱硫效果 |
5.3.3.3.2 T309脱硫剂的脱硫效果 |
5.4 T-503/T-307脱硫剂 |
5.4.1 T-503/T-307的物化性质 |
5.4.1.1 T-503型COS水解催化剂的物化性质 |
5.4.1.2 T-307型氧化锌脱硫剂的物化性质 |
5.4.2 工艺条件 |
5.4.3 实验 |
5.4.3.1 实验操作条件 |
5.4.3.2 实验过程 |
5.4.3.3 实验结果 |
5.4.3.3.1 T503的脱硫效果 |
5.4.3.3.2 T307脱硫剂的脱硫效果 |
5.5 QSJ-01/QTS-01脱硫剂 |
5.5.1 QSJ-01/QTS-01脱硫剂的物化性质 |
5.5.1.1 QSJ-01的性质 |
5.5.1.2 QTS-01的性质 |
5.5.2 工艺条件 |
5.5.3 实验 |
5.5.3.1 实验操作条件 |
5.5.3.2 实验过程 |
5.5.3.3 实验结果 |
5.5.3.3.1 QSJ-01的脱硫效果 |
5.5.3.3.2 QTS-01的脱硫效果 |
5.6 实验结论 |
5.6.1 水解催化剂的效果对比 |
5.6.2 脱硫剂的效果对比 |
5.6.3 催化剂串连试验 |
5.7 脱硫催化剂的更换 |
5.8 脱硫效果的验证 |
第6章 掺炼率的再修正 |
6.1 掺炼率再修正的必要性 |
6.2 掺炼率再修正实验 |
6.2.1 掺炼率为60%的实验情况 |
6.2.2 掺炼率为65%时的实验情况 |
6.2.3 掺炼率为70%时的实验情况 |
6.2.4 掺炼率为75%时的实验情况 |
6.2.5 掺炼率为72%时的实验情况 |
6.3 结论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常温液相脱硫剂在小本体聚丙烯装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工艺概况 |
2.1 脱硫催化剂的性能 |
2.2 精制原理 |
2.3 工艺流程及精制塔的装填 |
3 装置的运行结果 |
3.1 原料丙烯的要求 |
3.2 操作工艺条件 |
3.3 脱硫效果 |
4 结论 |
(9)聚丙烯工艺中原料丙烯的净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对聚合的影响及净化 |
1.1 水的影响 |
1.2 净化方法 |
2 氧对聚合的影响及脱氧剂 |
2.1 氧的影响 |
2.2 脱氧剂 |
3 硫对聚合的影响及脱除 |
3.1 硫的影响 |
3.2 总硫的脱除 |
4 砷对聚合的影响及脱砷剂 |
4.1 砷的影响 |
4.2 原料丙烯脱砷剂 |
5 结语 |
(10)炼厂液态烃精制丙烯中杂质含量影响聚合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聚丙烯市场现状、前景和工艺 |
1.1.1 我国聚丙烯供需概况 |
1.1.1.1 生产现状 |
1.1.1.2 供需状况 |
1.1.1.3 消费现状 |
1.1.1.4 市场前景 |
1.1.1.4.1 拉丝制品 |
1.1.1.4.2 丙纶纤维 |
1.1.1.4.3 注塑制品 |
1.1.1.4.4 薄膜 |
1.1.1.4.5 片材板材 |
1.1.1.4.6 管材 |
1.1.2 聚丙烯产品发展趋势 |
1.1.3 聚丙烯生产工艺 |
1.1.3.1 淤浆法工艺 |
1.1.3.2 溶液法工艺 |
1.1.3.3 本体法工艺 |
1.2 兰州石化公司聚丙烯生产和工艺情况 |
1.2.1 原料处理工序 |
1.2.1.1 丙烯脱水 |
1.2.1.2 丙烯脱硫 |
1.2.1.3 丙烯脱一氧化碳 |
1.2.1.4 丙烯脱氧 |
1.2.1.5 丙烯脱砷 |
1.2.2 催化剂配制工序 |
1.2.3 聚合工序 |
1.2.4 干燥工序 |
1.2.5 挤压造粒工序 |
1.2.6 包装工序 |
1.3 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思路 |
2.2 实验使用仪器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聚丙烯装置出现不聚合时原辅材料和工艺状况 |
3.1.1 聚丙烯装置出现不聚合时负荷、催化剂、工艺等实际情况 |
3.1.2 聚丙烯装置生产波动时的原料和辅助原料的使用情况 |
3.1.2.1 聚丙烯装置出现波动时原料丙烯、精制丙烯、氢气、氮气质量考察 |
3.1.2.2 聚合反应釜中物料质量情况 |
3.1.2.2.1 反应釜己烷的质量 |
3.1.2.2.2 反应釜丙烯的总硫和一氧化碳 |
3.1.3 对比石脑油裂解生产的丙烯和液态烃精制生产丙烯质量对聚合的影响 |
3.1.4 查找丙烯中的杂质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1.4.1 对比不同化验室精制丙烯分析的情况 |
3.1.4.2 对比裂解丙烯和兰港精制丙烯的质量 |
3.1.4.3 不同炼厂对丙烯质量的分析 |
3.1.4.4 不同研究单位对丙烯质量的分析 |
3.1.4.5 丙烯中碱氮的情况 |
3.1.4.6 丙烯中砷的情况 |
3.1.4.7 丙烯中磷化物分析 |
3.1.4.8 丙烯中氧化物分析 |
3.2 调查原油变化对丙烯质量的影响 |
3.2.1 原油调查工作 |
3.2.2 原油评价分析 |
3.3 丙烯生产过程中装置使用助剂对丙烯质量的影响 |
3.4 丙烯中的形态硫的分析 |
3.4.1 液态烃、原料丙烯、精制丙烯、裂解丙烯中的不同形态的硫化合物 |
3.4.2 对比含有二甲基二硫醚的丙烯对聚合反应的活性的影响 |
3.4.3 考察含有不同量的二甲基二硫醚的丙烯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程度 |
3.5 原因分析及采取措施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小本体聚丙烯装置的丙烯液相常温精脱硫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档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开发研究[D]. 朱维权.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2]小本体聚丙烯装置优化分析[D]. 邢艳东.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3]小本体聚丙烯单釜产量低原因分析及对策[J]. 陈秋云,蒋佳,颜婷婷. 齐鲁石油化工, 2018(02)
- [4]SPG工艺聚丙烯装置生产瓶颈及工艺优化[D]. 王昕辉.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5]丙烯杂质对聚合的影响及消除措施[J]. 于立秋. 广东化工, 2014(12)
- [6]聚丙烯生产工艺及影响聚合反应杂质分析[J]. 李戎,朱江.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2(08)
- [7]提高回收丙烯在聚丙烯反应中的掺炼率的研究[D]. 窦雪梅.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8]常温液相脱硫剂在小本体聚丙烯装置中的应用[J]. 李茂鹏. 河南化工, 2010(06)
- [9]聚丙烯工艺中原料丙烯的净化[J]. 冯续.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2008(04)
- [10]炼厂液态烃精制丙烯中杂质含量影响聚合反应的研究[D]. 裴鑫杰. 兰州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