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社会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田甜[1](2021)在《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河北省唐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对我国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小学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劳动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也是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提升学生素养,缩小城乡差距,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除此之外,在劳动实践中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训练学生思维,磨练意志,增强责任感,通过劳动教育培养踏实肯干、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研究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重难点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概述,首先对劳动、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探究了马克思、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习近平对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最后对当前农村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第三部分是对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分为调查设计和实施现状两大板块。从调查对象的选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调查的实施三个维度进行调查设计;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分析,分为以下六个部分: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组织实施情况、实施方式、保障条件、以及农村小学生、教师、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从多个视角展现当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第四部分是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前河北省唐县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不尽人意。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劳动教育保障条件匮乏、学生和教师以及家长对劳动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认知等问题严重阻碍着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保障评价机制欠缺、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条件不足、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四个方面。第五部分是改善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建议,针对当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现存问题,从政府和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对劳动教育的实施提出建议,为解决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提出可行的策略。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反思,总结研究结果,分析研究不足,提出研究展望。
田艺[2](2020)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贵阳市观山湖区P学校为例》文中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注重提升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思维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话题。科技快速发展时代下的创新思维训练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双重背景对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挑战。遵循课程改革理念,本文尝试将创新思维相关理论运用于语文课堂实践,为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基础。义务教育课程与思维培养相结合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十分必要。本文以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现状为前提,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论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其重要性表现在创新思维对当代社会科技、经济、教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阅读教学是创新思维的载体,创新思维推动阅读教学的发展;阅读文本内涵丰富,促进想象、联想、求异等创新思维要素的提升。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层面进行论述,尝试把创新思维相关内容运用于阅读教学课堂,其在教学运用中以小组竞赛、层级教学、巧搭台阶等为路径;以师者先行、打破思维定势、类比中出新意、多种思维协同发展等为方法,从多向角度对论题进行阐释,为当前语文阅读篇目的教学提供了范例。创新要素与阅读教学结合的教学实践为一线课堂注入了活力,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训练学生各类思维,对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显着的意义。
张璐[3](2020)在《小学教师集中评课的沉默与建言机制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4号)该文件提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面临着新的要求和任务,学校作为教研工作的载体,要与时俱进,紧跟新时代,要“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积极发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创造平台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建言献策,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学校改革离不开校本教研,而小学教师集中评课活动的研究,是对学校校本教研外延的扩展,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扩展。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选取了两所小学进行扎根研究,通过观察学校集中评课活动和对教师的访谈进行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编码,发现小学教师参加的集中评课活动为四种类型,即展示课集中评课活动,青年教师评比课集中评课活动,常态课集中评课活动和专家参与的集中评课活动,通过教师在这四种集中评课活动中沉默行为与建言行为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小学教师在参加集中评课活动时,年级组长的建言多于教师,老教师的建言多于年轻教师;教师的沉默行为共三种;教师的建言行为有两种;教师在四种集中评课活动中沉默的表现也有不同;教师在集中评课中的建言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影响小学教师集中评课活动沉默与建言的原因有学校、组织和教师个人,其中教师个人是主要因素;沉默的转化路径有三种,建言的转化路径有两种。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的沉默与建言是一个教师的认知过程,同时也受到教师在集中评课前的准备,参加集中评课活动的考量和集中评课效果的影响,这将影响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做出不同行为并进行行为之间的转变。基于此,提出小学教师参与集中评课活动的建议,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集中评课态度,制定切实的集中评课目的,主动学习,提高评课能力;学校要加强监管、重视集中评课,注重文化渲染;组织运行要有契合教师发展的目标,营造交流对话的平台,构建反馈激励机制;让教师在集中评课中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赵婷[4](2020)在《“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是张玉新老师对其教学实践的总结,其要旨是以学生为本,追求语文的学习之道,启迪学生的灵性。本文是对“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切入,阐述“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对于本轮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本部分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一章,对“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进行论述。分析“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阐释它“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从而论证它符合新课改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第三部分为第二章,旨在探究“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途径。首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阐释,然后说明“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接下来,具体介绍三种操作范式与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三步曲”阅读教学操作范式能提升学生语言与思维方面的素养,“九字诀”诗歌教学操作范式能提升文化与审美方面的素养,“如水附形—装水入瓶”作文教学操作范式能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最后,虽然这三种途径的具体操作不同,但它们又是共同协作的。第四部分为第三章,对“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的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与比较研究法对“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的实际教学成果进行考查。通过对比“原生态”教学模式实施前后的考试成绩,论证“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在提升高中生综合素养与综合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一方面,“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实现了语文学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另一方面,其在“立德”教育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仍需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完善。
杨媛[5](2020)在《小学唱歌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陇南市武都区两所小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唱歌教学的方式、教法和学法日趋多样。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小学,对于唱歌课教学教师们已经慢慢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始运用更为科学和规范的现代教学模式,小学音乐课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但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偏远地区,小学唱歌课教学的现状仍不容乐观,音乐教育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笔者为了探究城区小学和农村小学唱歌课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主动深入到自己的家乡——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江中心小学(位于市区)和汉王中心小学(地处农村)进行了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与走访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两所中心小学六年级都不开设音乐课程,所以本文就以两所小学一至五年级学生的音乐唱歌课教学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唱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城区和农村两所小学唱歌课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在经过深入研究分析思考后,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改进对策与建议。本文主要由绪论和四个章节组成。绪论主要写了笔者为什么选这个课题?课题的来源、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与意义。笔者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国内外文献等方式,对小学唱歌课教学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后,再结合家乡当地的情况,通过有效的研究方法对陇南市武都区城乡两所小学的现状进行了剖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唱歌教学的概念,高质量的唱歌课教学对小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意义。第二章主要对东江中心小学(城区)和汉王中心小学(农村)唱歌课教学现状的调查情况进行了描述,重点对两所学校的音乐课程的师资配置情况、教学设备配置与投入使用情况、音乐教师授课方式、学校的音乐教材内容分析和使用情况、唱歌教学课堂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第三章笔者对音乐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了两所小学唱歌课教学中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第四章笔者针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着重对如何改进音乐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秦臻[6](2020)在《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策略研究 ——以D小学为个案》文中指出社会的快速发展及文化传承要求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转变与延伸,创造性转化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自我生成的过程,是文化传承在当代的新形式与新需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文化强国战略下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不同领域的传承与发展。就学校教育而言,学界有众多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但鲜少有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的研究。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小学又是知识学习的启蒙阶段,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的策略成为小学能否顺利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继而影响到学校在文化传播与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方面所发挥出来的效果。因而,探索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实质是文化传承至今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从文化生态学角度看,文化的传承受到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文化内外环境的影响,文化的超越性促使着文化借现有的条件实现自身的再优化,二者在发展方向和需求上与创造性转化是完全一致的,这也为本文探索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的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实践上,论文所选取的小学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且开创了许多新局面,但也面临着全国多数学校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具有典型性和研究价值,非常适合我们从中探索该校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策略。因而本文以该小学为蓝本,发现该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亮点与问题并分析成因,力图从中探索出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的策略。本文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把握该校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影响因素,尝试性归纳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的策略。本文从教育者、学习者、教育中介系统三方面分析该校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情况。发现教材的缺乏、教学方法的欠缺、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教育环境准备不充分以及教育需求发展不均衡是导致该校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出现课时不足、培养目标与时代的契合度不足、能力与技能的培养相混淆以及教育工作的附属性强等问题的原因。基于此,论文从教材内容的传承与拓展、教学方法的调整与创新、教学评价的完善与提升、教育需求的均衡与激发、教育环境的塑造与优化五个方面入手,把握其运作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尝试性提出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的策略。创造性转化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发展形式,实现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必然需要从教育层面出发对创造性转化的策略进行探索。
张娴[7](2020)在《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生物学活动课设计研究 ——以“走近绿色植物”为专题》文中研究说明活动课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活动促发展”。生物学活动课以生物学知识为背景,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丰富多元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提倡核心素养的今天,如何通过生物学活动课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呢?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划分与让·皮亚杰(以下简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年龄划分对比后可发现,二者在年龄分段上基本吻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的认知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又各不相同。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当选择与学生认知发展相符合的活动内容,建立各个学习阶段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螺旋进阶的培养体系,以更好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本研究首先参考了相关学者在活动课设计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出生物学活动课设计的一般流程:活动设计前的分析(包括活动对象分析、活动内容分析)→活动目标确定→活动策略制定→活动实施→活动评价反思。接着,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基础教育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此分析,以“走近绿色植物”为专题,选择适合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下简称幼、小、初、高)阶段学生的活动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活动主题,进行活动方案设计,具体如下:(1)幼儿园阶段的活动主题为“树叶‘印刷机’”,旨在通过该活动让幼儿学会拓印,初步认识树叶的形状;培养幼儿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实现对幼儿审美情趣的启蒙。(2)小学阶段的活动主题为“‘敲敲’留下叶的美”。此活动是建立在原来拓印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该活动让学生学会植物敲拓染工艺,进一步认识树叶的形状,了解到植物叶片中含有色素。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学会总结经验,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勇于探究和勤于反思的科学精神,以及审美情趣。(3)初中阶段的活动主题为“‘绿叶’牌氧气车间的秘密”。通过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活动课,学生对叶片的叶形、叶色已经有了认识。初中阶段的活动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叶片的功能,通过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绿色植物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并尊重自然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理性思维。(4)高中阶段的活动主题为“解锁树叶的‘指纹’密码”。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活动课,学生对叶片的结构和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高中阶段的活动课,难度提升,内容更加丰富,可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叶片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分离叶肉组织和叶脉的最佳方法,并制作叶脉书签。在发展已有素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在筛选最佳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能力。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立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针对幼、小、初、高四个学习阶段进行上述生物学活动课的设计,并针对活动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探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生物学活动课如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最后,笔者选择了小学阶段的活动设计方案进行实践,并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活动的感受。通过分析和实践发现,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生物学活动课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具有促进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以活动促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基于认知发展,促进因材施教的核心素养培育;(3)建立有机联系,促进各个学习阶段核心素养的生长。希望通过这样的生物学活动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学有所得,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提倡核心素养培养的今天,希望本研究能为今后的生物学活动课设计提供一些思路,为一线教师改革教学方式提供一些参考。
包雅倩[8](2019)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教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发展思维已日趋成为世界教育的共同追求。在我国当代学生群体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普遍不足,表现之一为逻辑只停留在知识表面,没有依托思维习惯,不会灵活运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中之重,而语言又是发展逻辑思维的载体。语文教学肩负发展逻辑思维的内在使命。在小学阶段,虽然从表面上看,学生主要采用形象思维,但实际上,逻辑思维已经渗透于形象思维逐渐萌芽并不断发展。本文着重研究逻辑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中的误解和模糊性,通过教学现场观摩、教学现状调查、学生样本分析等方式,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教育问题。第一章讨论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教育的可能性及必要性。主要从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中的逻辑知识安排等方面阐述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教育的可能性,进而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逻辑思维教育的价值等来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教育的必要性,为本文的研究做好铺垫。第二章展现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教育的现状。本章分别从教师、学生两个维度进行现状调查,通过对教师群体教学观念和方式进行调查及对低段、中段、高段学生所表现出的显着的逻辑思维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当前无论是教师领悟,又或者是学生的经验生成状态,均呈现出凌乱、缺省、无从的状态。而之所以形成这一状态可能与教师自身的逻辑素养不高、语文课堂上逻辑教育的渗透意识观念不强、课堂教学手段有待改进、逻辑知识缺乏考核及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经验有限等因素有关,其中教师方面的因素与学生方面的因素还会相互影响。第三章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本章针对现状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从加强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逻辑素养的提升、加强逻辑思维教育与语文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加强语文教学中逻辑知识落实程度的考核评价三方面提出设想和策略方法建议。主张教师要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教育,做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教育并重,善于挖掘语文课本中的逻辑因素,并认真研读教参以辅助教学。在语文的听和说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在语文的读和写中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逻辑思维方法。此外,应该明确相应的逻辑知识落实程度的考核标准,对教师多从语文教学内容的逻辑知识落实角度进行观课评教,并让这种语文教学中逻辑知识落实程度的考核评价成为一种常态,将会更好地促进语文课堂中的逻辑思维教育。小学语文逻辑思维的教育需要回归到以内容为导向的语文教材和以交流与表达为导向的语文教学中来,与学生的现实期盼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深入融合发展。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界的创新,也是逻辑教育界的创新,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推动基础教育改革,还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未来人才竞争力,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陈宗花[9](2003)在《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新时期以来召开的第一至第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历届会议资料、会外报导资料等文献史料进行系统整理,并进行归纳、分析与研究,借此总结历届会议的基本特点,探寻新时期音乐教育改革在教学、科研及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发展脉络、成就与特点。第一至七章主要梳理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发展脉络:第一届(1986)主要是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探讨,以引起各界重视。会议主要探讨对美育、音乐教育的总体认识,以及在学校教育中如何确立美育、音乐教育的地位。第二届(1987)主要听取对各地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为制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作准备,还研讨了音乐家协会及各分会系统如何配合文化、教育行政部门促进国民音乐教育事业。第三届(1988)主要是学习、讨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为《总体规划》的完善、订正提供依据,以使全国学校的艺术教育事业有法可依。第四届会议(1990)主要交流各地贯彻、落实《总体规划》的经验,以促进《总体规划》在各学校贯彻落实。第五届(1992)着重突出“师范性”这一关键问题,对师范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机制等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同时对各级各类师范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具体教学改革问题进行研讨。第六届(1995)以“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为主题,主要对关于 “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认识问题从理论层面作了探讨,以及对大会主题进行讨论。第七届(1998)以“跨世纪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为研讨主题,主要讨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问题与音乐教育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应如何改革、发展的问题。结语部分主要是总结历届会议的主要特点,本文归纳为以下几点:1、新时期历届会议召开,对于确立美育在学校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在全局上起到了重要作用。2、历届会议的召开,在《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8-2000)》的制定和实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音乐教育体制,“四有”新人培养放在首位。<WP=3>4、对素质教育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5、对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文化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6、对音乐教学实践和师资培养给予充分关注和重视。7、重视理论研究,从整体上提高了音乐教育理论水准,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水准。8、注意团结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的各种力量甚至社会各界。9、老一辈音乐教育家在历届会议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地讲,本文的研究相对该领域以往的研究相比,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首次对新时期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文献史料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研究;首次对这七届音教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作了归纳和总结。这些归纳和总结,以及相关的认识性成果,使我们对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及其相关的效益、影响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研究成果属于当代音乐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后又以“附录”的形式,列出论文研究中经系统梳理而形成的文献整理成果:《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汇编目录》。
马达[10](2001)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容提要:本文将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100年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一历史阶段我国中小学、中师、高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产生、发展、关联等问题,从中总结出得失与规律,以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依据和参考。 笔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可分为六个时期。1.萌芽期(1901—1919):以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为标志。2.初创期(1919—1949):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契机,美育逐步受到重视,学校音乐教育开始起步。3.建设期(1949—1956):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4.曲折发展期(1957—1966):虽然美育未得到重视,但学校音乐教育在困境中仍有所发展。5.停滞期(1966—1976):在极“左”路线干扰下,美育被否定,学校音乐教育遭受严重破坏。6.繁荣期(1977—2000):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重新得到确立,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 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六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哪个时期政府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并在具体的措施、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证,哪个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得到健康发展。
二、小学社会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社会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河北省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家政策的支持 |
(二)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定位 |
(三)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五、研究重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六、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理论视角 |
第一章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概述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劳动 |
(二)劳动教育 |
(三)学校劳动教育 |
(四)农村小学劳动教育 |
二、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 |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 |
(三)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 |
(四)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教育论述 |
三、农村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
(一)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
(二)劳动教育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要环节 |
(三)劳动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
第二章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
(二)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的设计 |
(三)调查的实施 |
二、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 |
(一)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组织实施情况 |
(二)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式 |
(三)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保障条件 |
(四)农村小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
(五)农村小学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
(六)农村小学的学生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
第三章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
一、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保障、评价机制欠缺 |
(一)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建制模糊 |
(二)教育部门监查管理制度不完善 |
二、农村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学校领导、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全面 |
(二)学校课程监察管理制度缺失 |
(三)农村小学缺乏优质劳动教育师资 |
(四)农村小学资源的有限性 |
(五)学生自身劳动意识较差 |
(六)出于安全考虑,活动开展困难 |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家长溺爱情况普遍存在 |
(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 |
四、社会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
(二)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
(三)学校劳动教育的隐效性和长期性 |
第四章 改善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建议 |
一、政府和教育部门建立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 |
(一)加强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和制度建设 |
(二)加强对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督察管理 |
(三)加强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 |
二、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机制建设 |
(一)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 |
(二)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 |
(三)健全学校劳动教育督导机制 |
(四)积极开发和利用劳动课程资源 |
(五)健全学校劳动教育的师资体系 |
(六)连接和开拓社会资源 |
三、家校合力促进劳动教育发展 |
(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
(二)把家务劳动纳入到劳动教育的内容 |
(三)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定期培训 |
四、加强舆论宣传,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贵阳市观山湖区P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一)写作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对象、方法和主要观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主要观点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小学生语文学习创新思维能力现状调查 |
第二节 教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情况访谈 |
第三节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问题归因 |
第二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
第一节 创新思维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阅读教学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联 |
第三节 阅读教学对创新思维诸要素的促进 |
第三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
第一节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原则 |
第二节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路径和方法 |
第三节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注意事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小学教师集中评课的沉默与建言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校本教研敦促教师成长 |
1.1.2 评课活动专业化的发展要求 |
1.1.3 笔者教育工作的反思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集中评课的内涵 |
1.3.2 小学教师集中评课的内容 |
1.3.3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中沉默与建言现状 |
1.3.4 小学教师参与集中评课的作用 |
1.3.5 研究述评 |
1.4 概念界定 |
1.4.1 集中评课 |
1.4.2 沉默 |
1.4.3 建言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
2.1 研究方法 |
2.1.1 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
2.1.2 扎根理论的研究思路 |
2.1.3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操作流程 |
2.1.4 扎根理论对研究适切性的分析 |
2.1.5 扎根理论对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
2.2 研究过程 |
2.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2 集中评课的观察与记录 |
2.2.3 教师的访谈 |
2.3 范畴提炼与资料分析 |
2.3.1 开放性编码 |
2.3.2 主轴编码 |
2.3.3 选择性编码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沉默的现状 |
3.1.1 小学教师集中评课活动沉默的频次 |
3.1.2 小学教师集中评课活动中沉默的类型 |
3.1.3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沉默的表现 |
3.1.4 影响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沉默的原因 |
3.1.5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沉默的选择机制 |
3.1.6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沉默的转变路径 |
3.2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建言的现状 |
3.2.1 小学教师集中评课活动中建言的频率 |
3.2.2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建言的内容 |
3.2.3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建言的类型 |
3.2.4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建言的原因 |
3.2.5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建言的选择机制 |
3.2.6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活动中的建言的转变路径 |
3.3 小学教师在集中评课的沉默与建言现状的讨论 |
3.3.1 外部因素诱发行为突变:角色定位与考核要求的发展明线 |
3.3.2 内部心理认知过程促转变:自我需求与人际沟通的发展暗线 |
3.3.3 内外合力引发教师在不同类型集中评课活动中的行为转变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教师积极参与集中评课有助于学校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
4.1.2 教师积极参与集中评课有利于学校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
4.1.3 教师积极参与集中评课活动有益于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
4.2 建议 |
4.2.1 重视集中评课活动,加强对集中评课活动的监督检查 |
4.2.2 重视营造交流分享氛围,创造平等对话的沟通平台 |
4.2.3 提倡教师主动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 |
第五章 创新与不足 |
5.1 本研究的创新 |
5.2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小学教师集中评课沉默与建言访谈提纲 |
附录2 H校和Y校的评价表与教研计划 |
作者简介 |
(4)“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 |
2.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实施 |
(二)研究现状 |
1.语文教学模式概述 |
2.“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的方法 |
一、“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的产生与核心理念 |
(一)“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的产生:对新教改的响应 |
(二)“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以生为本” |
1.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贯彻原则 |
2.把学生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 |
3.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学法指导的切入点 |
二、“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
(一)“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是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 |
1.语言建构与运用 |
2.思维发展与提升 |
3.审美鉴赏与创造 |
4.文化传承与理解 |
(二)“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的三个操作方法: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化 |
1.“三步曲”阅读教学:思维发展与提升 |
2.“九字诀”诗歌教学: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 |
3.“如水附形—装水入瓶”作文教学: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的转化 |
三、“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 |
(一)学情调查与分析 |
1.关于阅读教学的学情调查与分析 |
2.关于诗歌教学的学情调查与分析 |
3.关于作文教学的学情调查与分析 |
(二)拟定考查“核心素养与能力”的语文试题 |
(三)传统教学与“原生态”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对比分析 |
1.“原生态”教学模式实施前后的成绩对比分析 |
2.“原生态”教学模式实施前后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对比分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一):语文阅读教学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B 调查问卷(二):语文诗歌教学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C 调查问卷(三):语文作文教学调查问卷(前测) |
致谢 |
(5)小学唱歌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陇南市武都区两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唱歌课教学的意义 |
第二章 新课标下东江中心小学与汉王中心小学唱歌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东江中心小学音乐唱歌教学现状调查 |
第二节 汉王中心小学音乐唱歌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三章 两所小学唱歌课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两所小学唱歌课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 |
第二节 两所小学唱歌课教学中存在的个性问题分析 |
第四章 改进小学唱歌课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小学唱歌课教学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
第二节 学校应将唱歌课教学落到实处 |
第三节 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 |
第四节 着力改进小学唱歌课教学方法 |
第五节 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引入唱歌课教学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东江中心小学教学器材统计 |
附录二 汉王中心小学教学器材统计 |
附录三 关于小学唱歌课教学的问卷调查 |
附录四 东江中心小学学生课堂反馈信息 |
附录五 与东江中心小学 X 老师谈话记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策略研究 ——以D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设计 |
一、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相关问题 |
(一)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关系问题 |
(二)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依据 |
(三)经验与教训: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践价值 |
二、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的现状 |
(一)教师教的评价 |
(二)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评价 |
(三)课程设置 |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传统文化教材分析 |
(五)教学活动的实际目的 |
(六)教学方法 |
(七)教学活动过程和效果的评价 |
(八)教育环境 |
三、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存在的问题 |
(二)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的策略探讨 |
(一)传承与拓展:教材内容的创造性转化 |
(二)调整与创新: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转化 |
(三)完善与提升:教学评价的创造性转化 |
(四)塑造与优化:教育环境的创造性转化 |
(五)均衡与激发:教育需求的创造性转化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生物学活动课设计研究 ——以“走近绿色植物”为专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认知发展 |
2.1.2 核心素养 |
2.1.3 活动课 |
2.1.4 生物学活动课 |
2.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
2.2.1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 |
2.2.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
2.2.3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教学观点 |
2.3 生物学活动课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章 生物学活动课设计流程 |
3.1 活动设计前的分析 |
3.2 活动目标的确定 |
3.3 活动策略的制定 |
3.4 活动实践及反思 |
第4章 生物学活动课设计方案 |
4.1 幼儿园阶段 |
4.2 小学阶段 |
4.3 初中阶段 |
4.4 高中阶段 |
4.5 小结 |
第5章 生物学活动课实践 |
5.1 小学阶段 |
5.1.1 活动课简介 |
5.1.2 活动课实践纪实 |
5.1.3 活动课实践反思 |
5.1.4 小结 |
5.2 高中阶段 |
5.2.1 活动课简介 |
5.2.2 活动课实践纪实 |
5.2.3 活动课实践反思 |
5.2.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8)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教育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教育的可能性 |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发展思维能力 |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包含逻辑因素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教育的必要性 |
一、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及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 |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教育的现状调查及问题 |
第一节 教师逻辑思维教学观念和方式的调查 |
一、现场观摩及问卷调查实施 |
二、问卷调查相关数据分析 |
第二节 学生逻辑思维水平的分析 |
一、低段学生逻辑思维的分析 |
二、中段学生逻辑思维的分析 |
三、高段学生逻辑思维的分析 |
四、学生逻辑思维差异形成原因的分析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
第一节 加强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逻辑素养的提升 |
一、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渗透 |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逻辑因素 |
三、认真研读语文教参辅助教学 |
第二节 加强逻辑思维教育与语文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
一、在听和说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
二、在读和写中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逻辑思维方法 |
第三节 加强语文教学中逻辑知识落实程度的考核评价 |
一、明确逻辑知识落实程度的考核评价标准 |
二、从语文教学内容的逻辑知识落实角度观课评教 |
三、让逻辑知识落实程度的考核评价常态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逻辑训练习题 |
附录B 小学语文教师逻辑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C 小学语文逻辑教学现状问卷调查相关数据 |
致谢 |
(9)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 |
第一章 第一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
(一) 会议召开前的背景 |
(二) 会议概况 |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
二、 会议论文、调查报告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
(一) 关于美育理论与对音乐教育的目的、功能、地位的认识 |
(二) 关于音乐教育改革的观念 |
(三) 关于教学法、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
(四) 关于中小幼美育、音乐教育的问题与改革的建议 |
(五) 关于地方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
(六) 农村音乐教育 |
(七) 职业、成人及校外音乐教育 |
三、 会后情况 |
(一) 会议报导 |
(二) 会后效应和影响 |
(三) 会后论文的发表情况 |
四、 评价 |
第二章 第二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
(一) 会议背景 |
(二) 会议概况 |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
二、 会议论文、调查报告所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
(一) 各地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
(二) 关于音协工作的讨论 |
(三) 对美育的认识 |
(四) 有关音乐教学思想、教学法、教学内容的改革 |
三、 会后情况 |
(一) 会议报导 |
(二) 会后效应和影响 |
(三) 会后论文的发表情况 |
四、 评价 |
第三章 第三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
(一) 会议背景 |
(二) 会议概况 |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
二、 会议文件、论文反映的科研与教学成果 |
(一) 关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学习与讨论 |
(二) 关于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改革 |
(三) 音乐教育的有关理论研讨 |
(四) 关于中师、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改革研讨 |
(五) 教学成果的展示 |
(六) 幼儿音乐教育 |
(七) 各级师资的培养 |
(八) 其它问题的讨论 |
三、 会后情况 |
(一) 会议报导 |
(二) 会后效应和影响 |
(三) 会后论文的发表情况 |
四、 评价 |
第四章 第四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
(一) 会议背景 |
(二) 会议概况 |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
二、 会议的讨论主要问题与会议论文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
(一) 《总体规划》的实施问题 |
(二) 如何深化音乐教育改革 |
(三) 美育与音乐教育 |
(四) 有关“流行音乐能否进课堂”的讨论 |
(五) 民族音乐教育 |
(六) 声乐、器乐的教学和教学法 |
(七) 师资培养 |
(八) 关于教研员的工作 |
(九) 第二课堂(课外)音乐教育 |
(十) 农村音乐教育 |
(十一) 关于区域音乐教育 |
(十二) 其它问题的讨论 |
三、 会后情况 |
(一) 会议的报导 |
(二) 会后效应与影响 |
(三) 会后论文的发表情况 |
四、 评价 |
第五章 第五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
(一) 会议背景 |
(二) 会议概况 |
二、 会议论文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 |
(一) 声乐专题的讨论 |
(二) 键盘器乐专题的讨论 |
(三) 基本乐科的讨论 |
(四) 合唱指挥专业组的讨论 |
(五) 关于师范系统音乐教育改革的讨论 |
(六) 农村音乐教育改革 |
三、 会后情况 |
(一) 会议的报导 |
(二) 会后效应与影响 |
(三) 会议论文的发表情况 |
四、 评价 |
第六章 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
(一) 会议背景 |
(二) 会议概况 |
(三) 会议的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
二、 会议论文、教案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
(一) 对“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认识和倡议的讨论 |
(二) 对近百年来中国音乐教育体制得失的认识与反省 |
(三) 高师中师音乐教育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
(四) 关于中小学民族音乐的教育问题 |
(五) 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蒙族、侗族、朝鲜族)与双语教学 |
(六) 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及其它问题的讨论 |
(七) 有关教案、教学设计的交流 |
三、 会后情况 |
(一) 会议的报导 |
(二) 会后效应与影响 |
(三) 会议论文的发表情况 |
四、 评价 |
第七章 第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
(一) 会议背景 |
(二) 会议概况 |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
二、 会议论文、教案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
(一)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 |
(二) 未来的音乐教育应如何改革并发展 |
(三) 目前音乐教育的现状及相关改革建议 |
(四) 器乐进课堂及先进教学手段的采用 |
(五) 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
(六) 教案、教学设计的交流 |
(七) 其它问题的讨论 |
三、 会后情况 |
(一) 会议的报导 |
(二) 会后效应和影响 |
(三) 会议论文的发表情况 |
四、 评价 |
结语:新时期历届音教会的主要特点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10)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学校音乐教育(1901~1919) |
第一节 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端 |
一、 清末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
二、 民初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
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 |
一、 学堂乐歌起源之简况 |
二、 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 |
(一) 学堂乐歌的特点 |
(二) 学堂乐歌创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
三、 学堂乐歌对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 |
一、 清末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
二、 民初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
三、 王国维、蔡元培、沈心工、曾志(文心)的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 |
第四节 结语 |
第二章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学校音乐教育(1919~1949) |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
一、 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的颁发 |
二、 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
三、 音乐教育研究中所反映出来的音乐教学现状 |
四、 音乐教育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
五、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
六、 教材建设走上正轨 |
七、 抗战时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
八、 四十年代之后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
九、 结语 |
第二节 师范音乐教育 |
一、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初创期 |
二、 新学制的实施 |
三、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
四、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
五、 结语 |
第三节 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学校音乐教育 |
一、 土地革命时期 |
二、 抗日战争时期 |
三、 解放战争时期 |
四、 结语 |
第三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学校音乐教育(1949~1966) |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法规建设 |
二、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 |
三、 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音乐教育开始得到重视 |
四、 五十年代中期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
五、 新中国建立以来颁发的第一套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
六、 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
七、 课外音乐活动开展活跃 |
八、 五十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
九、 结语 |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师音乐教育 |
二、 音乐教育法规建设和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
三、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中师音乐教学大纲 |
四、 教材建设的发展 |
五、 五十年代末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中师音乐教育 |
六、 结语 |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高师音乐教育 |
二、 高师音乐教育的法规建设 |
三、 五十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高师音乐教育 |
四、 结语 |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1966~1976) |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
一、 概况 |
二、 结语 |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
一、 概况 |
二、 结语 |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
一、 概况 |
二、 结语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之后的学校音乐教育(1977~2000) |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的建设及美育问题的讨论 |
二、 八十年代初期所存在的问题及部分地区所采取的对策 |
三、 美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的确立、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的健全及音乐教育法规文件的颁发 |
四、 学校音乐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 |
五、 落实《总体规划》、完善音乐教育管理体制 |
六、 九十年代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颁发、音乐教材的建设及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开设 |
七、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
八、 课外、校外音乐活动的蓬勃发展 |
九、 音乐师资状况及音乐课开课情况 |
十、 国家教委有关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系列举措 |
十一、 九十年代后期国家对美育、艺术教育的重视,确立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十二、 结语 |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和教材建设 |
二、 中师音乐教育办学状况及部分地区所采取的对策 |
三、 音乐教研活动活跃,教育科学研究有所发展 |
四、 中等艺术师范学校和中师音乐班的发展 |
五、 课外、校外音乐活动蓬勃发展 |
六、 九十年代之后的中师音乐教育 |
七、 结语 |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和教材的建设 |
二、 扩大招生规模,满足基础教育需求 |
三、 教研、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
四、 九十年代之后的高师音乐教育 |
(一) 落实《总体规范》,贯彻《若干意见》 |
(二) 研究生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 |
(三) 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
(四) 教育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绩 |
(五) 全国性音乐教育研讨会的召开推动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
五、 结语 |
总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小学社会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河北省唐县为例[D]. 田甜.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贵阳市观山湖区P学校为例[D]. 田艺.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小学教师集中评课的沉默与建言机制研究[D]. 张璐.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4]“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研究[D]. 赵婷.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5]小学唱歌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陇南市武都区两所小学为例[D]. 杨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策略研究 ——以D小学为个案[D]. 秦臻. 西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生物学活动课设计研究 ——以“走近绿色植物”为专题[D]. 张娴.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教育的研究[D]. 包雅倩. 湖南大学, 2019(07)
- [9]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D]. 陈宗花. 河南大学, 2003(01)
- [10]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 马达. 福建师范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