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速变革中的城市界面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竞予[1](2014)在《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思想特征研究 ——基于文献核心词统计方法和个案的研究》文中认为“实验建筑师”作为国内建筑学界的一个特定语汇,产生于90年代末期,是指90年代末-20世纪初学界一批由于设计实践具有创新性而最早引起建筑界关注和讨论的建筑师的称谓,如张永和、崔恺、刘家琨、王澍等等。其思想具有批判性、边缘性、本土性的基本特征。中国实验建筑师这样一个有着鲜明自身特点的群体在世纪之初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对于国内建筑学界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显着的推动作用,但对国内实验建筑师群体的思想特征却较少深入理性地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实验建筑师的发表论文、建筑作品、采访口述资料等进行文献文本核心词条的提取及分类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总结实验建筑师群体的思想成分及的主要关注方向。本文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具体详实的、基于文献的统计分析过程,得出量化的统计结果,形成具有一定客观性与参考价值的结论。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为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现状以及本文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并对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的群体特征进行概述。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并总结中国实验建筑师的思想特征,从文献、作品以及言论三个方面对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的进行了统计研究,并对统计结论进行汇总与分析。第四章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对都市实践、王澍、刘克成、华黎的建筑作品与思想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的思想特征。论文在最后展望了我国实验建筑师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潘乐思[2](2014)在《旧城居住社区街巷界面研究 ——以厦港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街巷,是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场所,人们在这里行走、交谈甚至闲坐。一方面,人们依赖于街巷所提供的基本物质环境条件,感知和体验着其所处的环境,另一方面,人们会根据需求,对既有的街巷空间环境进行改造。街巷的界面在传统社区中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这里进行室内外活动的转换,街巷界面既限定了建筑的边界,又形成了街巷空间的表皮;既是社区居民个人拥有产权和使用权的物质,又是社区所有居民共同享有的物质空间环境;即发挥了建筑基本的功能性作用,又营造了整个社区街巷的生活氛围。本文研究的切入点选择在街巷空间中与人接触得最广泛且深入的街巷界面。通过对厦港地区界面的实地调研,理解该地区独特的街区生活状态,并深入详尽的访谈调查记录和对相关资料的分析整理。在厦港地区研究范围内,按其规划建设的先后顺序、街巷性质及空间形态的特征,将厦港地区的界面组成分成以下五种类型:传统住宅区域的街巷界面、传统商业街的街巷界面、近代住宅区域的街巷界面、近代商业街的街巷界面以及现代多层住宅区域的街巷界面。分别对五个区域的街巷的建筑形态、街巷肌理、界面尺度、界面要素以及与界面相关的活动进行分类归纳。在此基础上研究该地区街巷界面和人的行为活动的相互关系,归纳出街巷界面和人的行为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类型和规律,探索社区界面生活性存在的动因机制,进而为当代社区的营建和改造提供一种理论借鉴和设计思路。
张功常[3](2012)在《随州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文中提出城市空间是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和发展也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体现。在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随州城市空间格局面临着重大调整。因此,为了引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对随州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从回顾与展望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从陈述随州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对随州近千年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了梳理,认为随州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主要存在空间形态流变、建筑风貌沦丧、城市节点缺乏认知、城市界面逐渐模糊、城市印象不够连续等诸多问题。之后本文对随州开发建设现状特征和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将城市空间现状特点总结为三个特点,即沿316国道的带状组团结构、建设主体位于府河以北、新汉丹铁路西南、主城四片区各具特色。结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对影响随州城市空间格局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归纳与阐述,认为要素聚集、工业拉动、过境交通和旧城更新是随州城市空间现状格局以及将来发展的四个主要因素。最后,本文从城市规划学的角度出发,结合随州实际情况,从城市内外交通、功能用地布局和地域文化传承方面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文章的最后部分总结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本文属于个案城市的实证研究,对于中西部类似后发城市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陈选,王珍吾[4](2011)在《城市设计美学中的“微笑表情”——以南京市和深圳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城市设计美学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引入城市的"微笑表情",截取南京和深圳两座特色鲜明的城市进行对比分析,以特定的"点"、"线"、"面"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两座城市设计中的利弊,并提出改善性建议,倡导通过城市设计美学的方法实现城市的微笑表情,从而建立市民共识的城市。
郑功韧,李小觅[5](2010)在《大型公共绿地对当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城市大型公共绿地的综述与分析,指出了其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产生的作用,包括对城市用地分布、道路网络、空间节点以及城市界面的影响,阐述了大型公共绿地对当代城市空间形态所产生的积极优化作用。
孙显[6](2008)在《当代北京合院新类型演变初探》文中认为合院是北京最具传统和特色的建筑类型,并构成了北京旧城传统街区的基本城市肌理。论文以北京合院为研究对象,探讨合院新功能类型的发展演变及其与合院建筑类型之间的关系。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研究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相关情况。第二章整理概述北京合院建筑类型和功能类型的发展、演变过程。第三章研究北京合院作为建筑类型的主要特征。第四章和第五章为论文的核心章节。第四章就北京合院的当代演变趋势之一——传统居住功能的极端化展开论述。主要就杂院作为合院传统居住功能极端化的主要表现这一现象进行客观、中性的评价、分析,并探讨其客观存在的价值。第五章就北京合院的当代演变趋势之二——新功能类型的注入展开论述。探讨合院在传统居住功能类型以外,注入现代居住、餐饮、工作、展览、娱乐等新功能类型的模式及其他可能性。第六章在前两章大量实例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合院新类型的特点和价值,希望能够对北京合院新类型的演变,甚至是北京合院的保护整治与复兴带来一定的启发。本课题属于教育部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200446)的一部分。
张琳琳[7](2007)在《基于城市设计策略的城市旧工业区更新 ——以陕西钢厂改造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新的生产、通讯、运输等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传统工业、仓储、港口和火车站逐渐从城市中心地区向外迁移,曾经为这些重要设施所占据的旧工业区走向衰落或者分解。另一方面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城市用地资源的紧张,迫使人们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而城市旧工业区虽然出现结构性的衰退,但是其优越的区位条件,相对低廉的土地成本,以及独特的景观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开发,形成了一场城市旧工业区更新运动。早期的城市旧工业区更新往往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采用推倒重建方式,忽视了众多工业遗产和工业厂房仍然具备的使用价值,并且造成了旧工业区地段历史文脉的断裂。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规划领域的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旧工业地段资源再利用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旧工业地段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景观价值。因此,对于城市旧工业区更新研究及产业类建筑改造再利用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现代城市设计方法是实现城市旧工业区更新与复兴的技术手段,城市设计策略的引入,其独特性在于将城市设计所关注的人与城市形体环境的关系和城市生活空间的营造,加入更多的文化和审美的含义,从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感知方面深层次的作用于城市更新。借助于城市设计,能够实现设计与现实目标较好的融合和衔接,在创造城市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品质的同时,不仅带来城市经济投资环境的改善,振兴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复兴。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旧工业区更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明确城市设计在空间环境方面对城市更新的深层次作用。根据我国城市旧工业区更新的现实状况,结合城市旧工业区更新的实施类型,考虑到城市设计本身与城市文化背景的紧密联系,尝试建立旧工业区更新为文化性场所的相对完整的城市设计框架,并通过陕西钢铁厂的实例研究加以论证和说明。
任勐[8](2002)在《快速变革中的城市界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 0世纪人类社会的辉煌成就意味着生活方式、城市形态的极大转变 .功能型城市逐渐步入主导的同时 ,人情淡化 ,活力消失等问题凸现出来 .这集中体现到人与城市的第一媒介——城市界面的变化上 .城市设计与建设的快速变革使城市界面迅速瓦解并呈现新状态 .研究这种变化的表现与原因并从中理出进步的脉络 ,是建设新型城市界面的必由之路 .同时 ,不断涌现的优秀实例也启发我们研究新的城市设计方法
二、快速变革中的城市界面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速变革中的城市界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思想特征研究 ——基于文献核心词统计方法和个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与目标 |
1.2.1 课题研究意义 |
1.2.2 课题研究目标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范围与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范围 |
1.5 课题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课题研究方法 |
1.5.2 课题研究框架 |
1.6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6.1 普遍性的建筑理论框架 |
1.6.2 统计学与词条统计 |
第二章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的群体特征概述 |
2.1 中国实验建筑师概念界定 |
2.1.1 根据起源定义 |
2.1.2 根据特征定义 |
2.1.3 根据时间定义 |
2.2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社会特征概述 |
2.2.1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群体概述 |
2.2.2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群体的年龄层次 |
2.2.3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的教育背景 |
2.2.4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的实践执业形态 |
2.3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思想特征概述 |
2.3.1 中国当代实验建师思想发展历程 |
2.3.2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思想的基本特征 |
2.3.3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思想的意义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实验建筑师思想特征的统计分析 |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与意义 |
3.1.1 文献统计分析范围 |
3.1.2 统计分析方法及过程 |
3.1.3 文献统计分析的意义 |
3.1.4 保证统计结论正确性的措施 |
3.2 期刊文献统计 |
3.2.1 期刊文献统计步骤及方法 |
3.2.2 建筑师群体思想特征统计 |
3.2.3 建筑师个人思想特征统计 |
3.2.4 建筑师从业时间与思想特征的关联统计 |
3.3 建筑作品统计 |
3.3.1 建筑作品的选取与分析方法 |
3.3.2 作品类别统计 |
3.3.3 建筑作品总体思想特征统计 |
3.3.4 建筑师个人创作思想特征统计 |
3.4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思想特征总结 |
3.4.1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的思想成分 |
3.4.2 对于建筑热点问题的关注方向总结 |
3.4.3 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建筑思想 |
第四章 个案分析:部分实验建筑师的探索活动 |
4.1 个案分析建筑师选取原则 |
4.2 公共空间与城市视角:都市实践建筑思想统计与解读 |
4.2.1 相关论文文献的统计分析 |
4.2.2 建筑作品的分析与解读 |
4.2.3 都市实践建筑思想解读 |
4.3 传统的自然观:王澍建筑思想统计与解读 |
4.3.1 相关论文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
4.3.2 建筑作品的统计与解读 |
4.3.3 王澍建筑思想小结 |
4.4 建造的美学:华黎的建筑思想统计与解读 |
4.4.1 相关论文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
4.4.2 建筑作品的统计与解读 |
4.4.3 华黎建筑思想小结 |
4.5 遗产保护与地域传统:刘克成的建筑思想统计与解读 |
4.5.1 相关论文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
4.5.2 建筑作品的统计与解读 |
4.5.3 刘克成建筑思想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思想的启示与展望 |
5.1 实验建筑思想的主要特征 |
5.2 实验性探索的启示 |
5.3 实验性探索发展趋势与方向 |
附录:统计文献范围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旧城居住社区街巷界面研究 ——以厦港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概念的界定 |
1.5 研究的方法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
2.1 国外相关的研究状况 |
2.1.1 国外关于街道界面的研究 |
2.1.2 关于知觉体验与环境意识行为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
2.2.1 现代城市设计角度 |
2.2.2 历史街区保护角度 |
2.2.3 知觉体验与环境行为意识的角度 |
2.3 地方文献 |
2.4 与本课题相近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旧城居住社区街巷界面的认识研究 |
3.1 街巷的认识 |
3.1.1 街巷的概念解析 |
3.1.2 街巷的分类 |
3.1.3 街巷的功能 |
3.2 厦港地区街巷分布情况 |
3.3 界面的意义与解析 |
3.3.1 界面的意义 |
3.3.2 界面的解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厦港地区街巷界面类型研究 |
4.1 传统住宅区域的街巷界面 |
4.2 传统商业街的街巷界面 |
4.3 近代住宅区域的街巷界面 |
4.4 近代商业街的街巷界面 |
4.5 现代多层住宅区域的街巷界面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厦港地区街巷界面与人的行为活动 |
5.1 厦港地区生活性街巷界面的背景分析 |
5.1.1 旧城居住区生活形态的形成 |
5.1.2 厦港地区生活形态分析 |
5.2 街巷空间中人的行为活动 |
5.2.1 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 |
5.2.2 户外活动的具体行为方式 |
5.3 街巷界面中各要素与人行为活动的关系 |
5.3.1 底界面各要素与人的行为关系 |
5.3.2 侧界面与人的行为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6.1 本文结论 |
6.2 本文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厦港地区立面测绘图纸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随州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
1.4. 研究思路及基本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随州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历程和特点 |
2.1. 随州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历程 |
2.2. 随州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3. 随州城市空间格局现状分析 |
3.1. 随州城市开发建设现状特征 |
3.2. 随州城市开发建设现状问题 |
3.3. 随州城市空间格局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4. 随州城市空间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1. 要素的聚集推动城市空间不断扩张 |
4.2. 工业发展拉动城市空间沿原汉丹铁路延伸 |
4.3. 社会经济力的拉动促使城区用地功能结构调整 |
4.4. 重大过境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城市空间外向拓展 |
4.5. 旧城用地功能调整和置换推动城市中心转移 |
4.6. 其他影响因素 |
4.7. 本章小结 |
5. 随州城市空间格局拓展建议 |
5.1. 完善 316 国道沿线交通格局 |
5.2. 加强过境交通的节点建设 |
5.3. 依托护城河治理实施旧城更新,延续旧城文脉 |
5.4. 强化环白云湖地区城市开发,打造城市新中心 |
5.5. 严格工业项目控管,多渠道保护擂鼓墩古墓群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大型公共绿地对当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城市大型公共绿地 |
2.1 大型公共绿地的概念 |
2.2 功能及影响 |
3 当代城市空间形态 |
3.1 意象与形态 |
3.2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
4 大型公共绿地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
4.1 用地分布 |
4.2 道路网络 |
4.3 空间节点 |
4.4 城市界面 |
5 结论 |
(6)当代北京合院新类型演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目标 |
1.1.3 论文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对象、内容和范围 |
1.2.1 论文研究对象 |
1.2.2 论文研究内容 |
1.2.3 论文研究范围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3.1 “合院”研究概述 |
1.3.2 “类型”研究概述 |
1.4 论文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1.4.1 论文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 章 北京合院建筑类型与功能类型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合院”的概念释义 |
2.1.2 “建筑类型”的概念释义 |
2.1.3 “功能类型”的概念释义 |
2.2 北京合院建筑类型的发展演变概述 |
2.2.1 合院建筑类型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
2.2.2 北京合院建筑类型的演变发展 |
2.3 北京合院建筑的功能类型 |
2.3.1 北京合院建筑的居住功能类型 |
2.3.2 北京合院建筑的其他功能类型 |
2.3.3 北京合院建筑的新功能类型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 章 北京合院作为建筑类型的主要特征 |
3.1 北京合院单元内部空间关系特征 |
3.1.1 北京合院单元基本组成要素 |
3.1.2 各要素相互空间关系特征 |
3.1.3 北京合院单元空间结构序列特征 |
3.1.4 北京合院单元空间运动体验特征 |
3.1.5 小结 |
3.2 北京合院群体空间组合关系特征 |
3.2.1 串联 |
3.2.2 并联 |
3.2.3 大院套小院 |
3.2.4 小结 |
3.3 北京合院尺度特征 |
3.3.1 四合院——S |
3.3.2 街坊——M |
3.3.3 王府、坛庙——L |
3.3.4 紫禁城与北京城——XL |
3.4 本章小结 |
第4 章 北京合院的当代演变——传统居住功能的极端化 |
4.1 传统居住功能极端化的主要表现——杂院的产生及成因 |
4.1.1 杂院形成的过程 |
4.1.2 杂院的现状 |
4.1.3 杂院形成的原因 |
4.2 当代北京杂院现状——以东四七条77 号大杂院为例 |
4.2.1 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概述 |
4.2.2 现状概述 |
4.2.3 住户面积统计 |
4.3 当代北京杂院的“私建”类型 |
4.3.1 “私建”的功能分析 |
4.3.2 “私建”的类型分析 |
4.3.3 “私建”的启示 |
4.4 第三种态度看杂院——杂院的价值 |
4.4.1 拆 |
4.4.2 保 |
4.4.3 杂院的价值 |
4.4.4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 章 北京合院的当代演变——新功能类型的注入 |
5.1 北京合院新功能类型产生的背景条件概述 |
5.1.1 城市生活的自发现象 |
5.1.2 相关政策法规 |
5.2 北京合院新功能类型之当代演进 |
5.2.1 合院=豪宅 |
5.2.2 合院=宾馆 |
5.2.3 合院=酒吧/咖啡 |
5.2.4 合院=餐厅 |
5.2.5 合院=工作室 |
5.2.6 合院=博物馆 |
5.2.7 合院=会所 |
5.2.8 合院=水疗馆 |
5.2.9 合院= |
5.3 北京合院新功能类型产生的空间模式 |
5.3.1 维修翻新 |
5.3.2 内部改造 |
5.3.3 局部改建 |
5.3.4 整体改建 |
5.3.5 院内扩展 |
5.3.6 地下扩展 |
5.3.7 屋顶扩展 |
5.3.8 混合模式 |
5.3.9 各模式最大容积率分析 |
5.4 北京合院新功能类型的发展过程及现状问题——以过客酒吧为例 |
5.4.1 创立 |
5.4.2 发展 |
5.4.3 成熟 |
5.4.4 现状与问题 |
5.5 本章小结 |
第6 章 北京合院新类型的演进及未来展望 |
6.1 北京合院新类型演进的途径 |
6.1.1 传统演变 |
6.1.2 舶来品 |
6.1.3 已有类型的再组合 |
6.2 北京合院新类型的特点 |
6.2.1 时代性 |
6.2.2 普遍性 |
6.2.3 层次性 |
6.2.4 兼容性 |
6.3 北京合院新类型的发展与展望 |
6.3.1 合院新类型的价值与旧城保护 |
6.3.2 合院新类型的未来展望 |
6.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北京旧城房屋修缮与保护技术导则 |
附录B 北京市四合院挂牌保护院落名单 |
附录C 2006-2007 北京四合院均价指数 |
附录D 与过客酒吧创始人的访谈纪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基于城市设计策略的城市旧工业区更新 ——以陕西钢厂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背景 |
1.1.2 课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目的 |
1.2.2 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相关概念 |
1.5.1 城市旧工业区 |
1.5.2 城市更新 |
1.5.3 城市设计 |
1.5.4 文化性场所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关于旧工业区更新的研究综述 |
1.6.2 关于城市设计理论研究综述 |
1.7 国外旧工业区更新实例分析 |
1.7.1 鲁尔老工业区区域性更新 |
1.7.2 英国伦敦道克兰地区的更新 |
第二章 我国旧工业区更新的现实问题 |
2.1 更新背景 |
2.1.1 知识经济呼唤后工业化 |
2.1.2 全球化进程与城市特色 |
2.1.3 城市化与郊区化 |
2.2 主要问题 |
2.2.1 工业职能单一、产业落后 |
2.2.2 土地效益低下 |
2.2.3 环境污染严重 |
2.2.4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
2.2.5 阻碍城市相关片区发展 |
2.3 更新的必要性 |
2.3.1 土地价值规律 |
2.3.2 产业结构调整 |
2.3.3 可持续发展 |
第三章 旧工业区更新的实施类型 |
3.1 旧工业区更新的策略 |
3.1.1 经济复兴 |
3.1.2 社区发展 |
3.1.3 文化带动 |
3.1.4 环境治理 |
3.1.5 事件带动 |
3.2 旧工业区更新的用地转换 |
3.2.1 新型产业用地 |
3.2.2 居住用地 |
3.2.3 公共设施用地 |
3.2.4 绿地 |
第四章 旧工业区文化类更新的城市设计框架 |
4.1 旧工业区更新引入城市设计的必要性 |
4.1.1 现代城市设计是传承城市文化的有效手段 |
4.1.2 城市文化对旧工业区更新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
4.2 更新条件 |
4.2.1 区位因素影响更新的方向 |
4.2.2 文化因素成为更新的动力 |
4.2.3 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 |
4.2.4 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需求 |
4.3 目标与对策 |
4.3.1 目标 |
4.3.2 原则 |
4.3.3 对策 |
4.4 用地调整 |
4.4.1 文化设施用地 |
4.4.2 文化产业用地 |
4.4.3 文化街区 |
4.5 城市设计要素 |
4.5.1 物质要素 |
4.5.2 非物质要素 |
4.6 城市设计方法 |
4.6.1 城市意象分析法 |
4.6.2 场所-文脉分析法 |
第五章 陕西钢厂更新改造研究 |
5.1 陕西钢厂更新改造背景 |
5.1.1 陕西钢铁厂概况 |
5.1.2 陕西钢铁厂的周边城市环境调查分析 |
5.1.3 陕西钢铁厂城市地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4 陕西钢铁厂更新改造的用地及建筑资源评价 |
5.2 陕西钢铁厂更新改造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5.2.1 西安市总体规划对于地段发展的要求 |
5.2.2 陕钢厂更新改造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5.3 陕西钢厂更新改造的城市设计 |
5.3.1 城市设计的目标、原则 |
5.3.2 规划调整 |
5.3.3 空间结构 |
5.3.4 系统研究 |
5.3.5 深入地块的城市设计 |
5.3.6 产业建筑改造设计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快速变革中的城市界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人情化弥足重要的城市设计大背景 |
2 城市界面的快速变革综述 |
3 现代主义的冲击——城市界面变革原因与矛盾初探 |
4 新型城市界面重建的可能性与发展前途 |
5 结 语 |
四、快速变革中的城市界面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思想特征研究 ——基于文献核心词统计方法和个案的研究[D]. 张竞予.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2]旧城居住社区街巷界面研究 ——以厦港地区为例[D]. 潘乐思. 华侨大学, 2014(03)
- [3]随州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D]. 张功常. 华中科技大学, 2012(S2)
- [4]城市设计美学中的“微笑表情”——以南京市和深圳市为例[J]. 陈选,王珍吾.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 [5]大型公共绿地对当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J]. 郑功韧,李小觅. 中外建筑, 2010(07)
- [6]当代北京合院新类型演变初探[D]. 孙显. 清华大学, 2008(08)
- [7]基于城市设计策略的城市旧工业区更新 ——以陕西钢厂改造为例[D]. 张琳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 [8]快速变革中的城市界面研究[J]. 任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