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高校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论文文献综述)
韩蓉[1](202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品德教育的教学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青少年作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对于个人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乃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建设,都有着极大影响。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做好科学品德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是学校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们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在基础课程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理想的德育教育模式。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对科技、社会和人类认识自然以及思维方式方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学的发展及其科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适合进行科学品德教育。作为新时代基础物理学科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其灵活地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的世界观、朴实的价值观、豁达的人生观,为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科学品德渗透教育教学中,学校和教师要把握好“度”和“质”的问题,过而不及和滥竽充数的渗透都是不对的。本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教学评价与测量等研究方法。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背景和现状,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既具有相关的理论意义又对一线教学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在概念界定部分重点辨析了科学品德和科学素养等相关概念,明确指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品德教育就是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以及对科学与技术、社会、环境(STSE)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更好了解高中生的科学品德相关情况,笔者设计了问卷调查在实习中学发放并回收,统计结果并加以分析。接着结合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有关教育教学原理以及问卷分析结果,给出了在高中物理学科中渗透科学品德教育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分别以概念课、规律课和实验课几类课型为案例,挖掘相关物理内容的科学品德教育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并在实习学校高一年级和高三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践,最后对实践效果进行了定性的评价和反思。期望对基础物理一线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俊珺[2](2021)在《高校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之道分析》文中提出高校物理教师应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加大对物理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融合的教学研究力度。文章首先探讨了高校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薄弱点,其次探讨了物理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价值,最后分析了物理教学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策略,希望可实现大学生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王嘉路[3](2021)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的必要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范围内的一门基础学科,为社会的繁荣和兴盛提供了深厚稳固的根基。在物理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正确的对待和分析物理学理论方法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了贯彻落实我国当代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任务,提升当今高中课程教学的时代先进性、思想科学性以及系统指导性,物理教育应该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致力于培养现代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健康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同时,物理教育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注重物理成果内在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社会和技术上的应用。在现代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应该融入物理文化的教育,深入地挖掘物理课程中的人文内涵,以便能够充分利用物理教育潜在的文化价值,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较高的人文关怀与现代科研精神的全方位人才。本文首先在查阅大量与物理文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相关方法。随后,阐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对文化、物理文化、教学过程有关概念和内容进行了界定。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学生和教师对物理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物理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数据依据。然后从2017年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文化的要求、2019年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对于物理文化的具体体现、物理文化本身蕴含的教育价值以及物理文化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四个方面分析了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物理文化与物理教学融合的具体案例,并说明案例的设计意图。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希望本文可以为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在教学中融合物理文化教育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孙军法[4](2020)在《高中力学深度融合物理学史的案例开发》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国家不断推进各种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在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指导下,我国高中物理教材已经出现了大量物理学史的内容,且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国的高中物理教材。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再次延续了2003版的精神,强调高中物理教材引入物理学史的重要性。但是,通过教材分析可知,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对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体现得非常不充分。本文提出“深度融合”的概念,并系统地进行教学实践、案例开发,以期改变这一现状。所谓“深度融合”,应包含两个重要标准:一、要显化科学方法,并力图重现物理学家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二、要结合重要的物理学史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将高中力学内容与物理学史深度融合。在比较研究国内现行教科书的基础上,根据笔者近十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和诸多一线物理教师的期刊论文,本文重点开发了若干教学案例的文本。针对教科书引入物理学史的问题和不足,这些案例文本做了大胆地尝试,力图克服这些问题和不足。本文的工作不是教学案例的简单集合,而是系统地案例开发,类似于教科书的二次开发。本文的案例开发流程分为预开发、正式开发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预开发,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有限的时间、精力,先进行案例的预开发(即备课),再实施案例教学,然后撰写教学反思总结预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为案例文本的正式生成提供经验基础。同时,笔者要大量收集、研读科学史资料和书籍,尽快提升自身的科学史知识和素养。第二阶段是正式开发,在之前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再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完善案例文本的编辑。本文的主要成果除了已完成第二阶段正式开发的3个案例外,还有已完成第一阶段预开发的4个案例,还有在案例开发的整个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本文已完成的工作仅仅是“砖”,希望能引起其它中学物理教学研究者的注意,并共同参与这一工作。任重而道远,需众人齐心协力,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工作推进到一个新境地,从而更好地完成高中物理课程目标,落实素质教育。
朱国娟[5](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剪纸艺术校本课程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发校本课程既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渠道。我校以剪纸艺术为载体,开发建构具有武夷山地域之美的特色校本课程,通过优选资源,开发美;营造环境,熏陶美;因材施教,体验美;多维活动,创造美等四个层面,提升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的基本素养和文化理解、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的终生素养。
徐晶[6](2019)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时代,科技高速发展,使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然而中学生因人文精神缺乏引发的恶性实践屡次发生,引起教育界对当前教育形式的反思。教学者一致认为,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已经刻不容缓。物理学科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课题。纵观物理学史,每一项新发现、新思维、新观念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身处基础教育改革、“功利主义”教育萌芽的背景下,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更凸显其意义和价值。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人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进行界定,总结了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具体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审美素质、团队合作、个人价值观培养。随后,基于现实情况,从中学生心理建设、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等方面出发,探究了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并以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哲学理论论证了这一观点。选择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沅江市第一中学、益阳市第一中学3所学校高二、高三师生作为调查样本,以问卷的形式对物理教师和理科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了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现况,整理数据分析了现存问题。最后从历史、生活、时事、文化四个维度探究和挖掘了人文精神培养资源的策略,对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设计,通过教学实践分析,三所学校高中物理教学采取本文提出的策略后,学生人文素质得到一定提升,证明了本文提出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策略有一定的效果。
侯德娟[7](2019)在《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结构与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理视觉素养是中学生为顺利完成地理学习任务,通过看、读、绘等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训练与实践,有目的、有计划获得的对地理视觉信息选择、操作、解码、阐释、应用、评价反思以及可视化表达等一系列综合性视觉认知能力。它是在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课堂以及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迫切要求重新审视地理视觉表征的教学功能和育人价值,探讨中学生掌握和应用视觉工具应具备的能力。从符号学视角出发,系统阐释地理视觉表征的内涵、结构、特征和分类。依托建构主义认知观,构建了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形成的学习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深度融合扎根理论的研究结果,萃取出地理视觉素养的内涵、特征、核心要素及表现标准。结合学习进阶理论,探讨各要素的进阶水平和行为表现。采用德尔菲法对研究的理论构想进行优化,形成了完整合理的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结构框架。以项目反应理论中的Rasch模型作为测验工具编制的理论基础,基于威尔逊“四基石”模型开发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测验工具。运用优化后的测验工具进行大样本测试,并对测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最后,结合地理视觉素养的理论构想和实测结果,基于目标-测评-教学一致性,探讨了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的培育体系。全文包括以下基本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了研究的缘起、背景和意义,界定了核心概念。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搭建了研究框架,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和表述框架。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地理视觉素养形成的理论基础。从符号学视角出发厘清地理视觉表征的内涵和外延,阐释了它的三要素结构,归纳其特征,并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整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地理科学研究成果,结合地理教学课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构建了地理视觉素养形成的学习过程模型,由视觉认知任务管理、知觉加工、地理意象操作、概念加工、整合表达和应用反思六个阶段构成。地理视觉素养正是在地理视觉表征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综合性视觉认知能力。第二章的重点是构建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结构框架,包括地理视觉素养的内涵、特征、构成和学习进阶。首先,从学习过程模型出发提炼地理视觉素养的内涵、特征和初始构成要素;结合扎根理论研究成果,以更大的学科分析单元整合初始要素后,萃取出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的核心要素。基于学习进阶理论、SOLO分类理论和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思想,尝试划分了各要素的层级水平和对应的行为表现。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优化后,最终提出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由视觉工具选择、视觉解码、视空思维、视觉表达、视觉转换和视觉工具评价构成。其中视觉工具选择和视觉工具评价不做水平的划分,其它要素水平均划分为3级。将构建的理论工具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课例《黄土高原》和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分析了初、高中地理视觉素养的教学现状。同时也发现,与传统的地图技能、地图能力和地图素养研究成果相比,它的教学实践适应性更强。第三章内容是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测验工具的开发与检验。以优化后的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结构框架作为测验目标依据,以Rasch模型作为工具编制的理论基础,参照威尔逊“四基石”模型,设计了测验工具开发程序。最终,根据测验细目表编制了6份测验工具,并采用小样本的定性试测和大样本量化试测进行检验。试测结果表明,项目和被试的拟合指数等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了 Rasch模型质量参数的要求。然而,研究也发现了被试的分离度和信度比较低,一些项目拟合指数不理想,单维性指标超出了标准残差系数的范围,部分建构反应题的评分等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针对不足的地方作出了相应的修订。与经典测验理论相比,基于Rasch模型开发的工具具有客观等距性,克服了工具和样本的依赖性,更准确和稳定。因而,编制的测验工具可用于标准化测试,具有教学推广性。第四章重点是运用编制测验工具进行大样本测试。测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测验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量化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地理视觉解码和视觉表达处于较高水平;视空思维和视觉转换处于中等水平;而视觉工具选择和视觉工具评价则处于较低水平。对地理视觉素养的学校差异、性别差异以及年级差异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地理视觉素养存在着显着差异,基本呈现学校层次越高、学生视觉素养水平越高的趋势。除了视觉转换素养,男、女生在其它方面的地理视觉素养差异均不显着。高三学生的地理视觉素养成绩显着高于高一和高二,但高一与高二之间并没有显着性差异。在结果讨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理视觉素养的培育体系,即增强培育意识,树立整体的培育观念,实施精准分层的培育路径和混合培育方式,遵循中学生的视觉认知规律,采取问题驱动、知觉组织、组块化、联想与想象、层次化构建心理地图、脚本化等具体培育方法。第五章总结了研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取得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展开了讨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孙晓冬,廖红,胡靖华,徐晓英[8](2019)在《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物理课程是高校理工科学生的重要基础课,它不仅包括物理学基础知识,也蕴含着哲学、美学和方法论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充分结合物理学的内容和特点,深层次挖掘物理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实现人文教育和物理教学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情怀,促进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并对实现人文教育和物理教学的有机融合的具体方式进行了研究探索。
刘婷婷[9](2018)在《高校物理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实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特别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使人才的知识结构失衡。所以,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专业教育中已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只有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才可以培育出复合型的人才,才可以很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分析了高校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徐峰[10](2014)在《新时期中国大学物理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为基础的学科,是理工科专业必需的基础课程。提高大学物理教育质量,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研究大学物理教育本身的发展历史,对于把握物理教育、教学规律,推动物理教育改革,提高物理教育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嬗变及其时代背景,并根据教育方针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揭示了物理教育指导思想在教育方针的影响下开始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并对物理素质教育指导思想作出了相关阐释,同时对国际先进的物理教育思想作出了简单概括。其次,根据新时期以来我国物理教学手段由低级简单到高级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将其主要分为传统的教学手段、电化教学手段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三种形态,并作出了相关阐释。揭示出技术对物理教育的根本性变革作用。同时,对于国际上先进的物理教学手段及其模式作了简单的介绍。再者,根据教育部在1987年,1995年,2006年颁布的三个不同版本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分析了大学物理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揭示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并通过对赵凯华、卢德馨等人的教育思想分析,表达了只有不拘泥于成例,因地制宜,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物理,探索未知的兴趣,才能在物理教育上取得成功的思想。最后,在以上对大学物理教育指导思想、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名师思想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物理教育中的“实事求是”思想做了具体的诠释。表明一部大学物理教育的发展史,就是物理教育随着时代发展而变革的历史,时代发展是条件,物理教育变革是结果,正是“实事求是”思想中条件与结果对应性的体现。指出在大学物理教育中,我们主张挣脱模式思维的束缚,用实事求是的、辨别的、证明的思维去认识教学。只有实事求是、见路不走,不唯经验、教条,不唯标签、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遵循因果定律,走条件的可能性,大学物理教育才可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谈高校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高校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品德教育的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行动研究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品德 |
2.2 科学品德 |
2.3 科学素养 |
2.4 科学品德教育 |
第3章 高中物理学科中科学品德的含义与内容 |
3.1 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 |
3.2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
3.3 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品德包含的内容 |
第4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品德状况的调研分析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3 调查对象 |
4.4 调查实施 |
4.5 调查结果分析 |
4.6 调查的研究结论 |
第5章 渗透科学品德教育的高中物理教学原则与策略 |
5.1 渗透科学品德教育的高中物理教学原则 |
5.1.1 渗透性原则 |
5.1.2 感悟性原则 |
5.1.3 终身性原则 |
5.2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品德教育的教学策略 |
5.2.1 钻研教材,科学利用物理学史渗透科学品德 |
5.2.2 注重实验教学,多角度培养学生科学品德 |
5.2.3 联系实际,科学运用STSE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
5.2.4 放眼教材之外,运用开放型素材培养学生全方位科学品德 |
5.2.5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科学品德教育氛围 |
第6章 渗透科学品德教育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实践 |
6.1 《自由落体运动及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教学设计 |
6.2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高校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之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文精神培养是高校物理教学的薄弱环节 |
二、人文精神培育应成为高校物理教学的主流方向之一 |
三、高校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科学之道 |
(一)在物理学发展史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
(二)在美学思想引领下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 |
(三)在合作交流互动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
(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
四、结语 |
(3)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的必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二、理论综述和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论综述 |
1.斯宾塞教育预备说 |
2.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文化 |
2.物理文化 |
3.教学过程 |
三、物理文化的了解情况与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
(一)现状调查 |
1.现状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
2.现状调查的实施对象 |
(二)具体情况分析 |
1.学生问卷分析 |
2.教师问卷分析 |
(三)调查结果 |
四、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
(一)2017 版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文化的要求 |
(二)2019 年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如何体现物理文化 |
1.教材序言 |
2.教材致辞 |
3.教材实验 |
4.教材细节 |
(三)物理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
1.提高物理教学过程的活跃性 |
2.有助于教学模式的转换 |
3.提升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
(四)物理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价值 |
1.智育价值 |
2.德育价值 |
3.美育价值 |
五、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的具体案例 |
(一)电磁波的发现及应用教学案例 |
(二)反冲运动火箭教学案例 |
六、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物理文化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物理文化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4)高中力学深度融合物理学史的案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 |
1.1 问题提出 |
1.2 历史回顾 |
1.2.1 国外历史回顾 |
1.2.2 国内历史回顾 |
1.3 我国高中物理教材引入物理学史的现状 |
1.3.1 准历史现象 |
1.3.2 呈现位置不当 |
1.3.3 对科学本质体现不足 |
1.3.4 对“STSE”教育渗透不足 |
1.3.5 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质显化不足 |
1.3.6 对科学家的思想和方法重现不足 |
1.3.7 对宏观史料的体现不足 |
第2章 本文研究 |
2.1 研究内容 |
2.2 概念界定 |
2.3 案例开发流程 |
2.4 研究意义 |
第3章 案例开发的理论基础 |
3.1 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 |
3.1.1 人文教育功能 |
3.1.2 科学教育功能 |
3.1.3 创新教育功能 |
3.1.4 道德教育功能 |
3.1.5 丰富课程资源 |
3.1.6 提升一线教师的科学史素养和教学能力 |
3.2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原则 |
3.2.1 平等看待原则 |
3.2.2 客观性原则 |
3.2.3 恰当运用原则 |
3.2.4 材料精选原则 |
3.3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具体方法 |
3.3.1 直接利用教科书中现成的物理学史材料 |
3.3.2 扩充教科书中现成的物理学史材料 |
3.3.3 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一些原始文献 |
3.3.4 利用影视资源 |
3.3.5 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 |
第4章 已开发的案例 |
4.1 案例一:瞬时速度概念讲解 |
4.1.1 了解物理学史,更好地把握教学 |
4.1.2 比较和评价三套国内教材 |
4.1.3 经典教材启发下的教学设计 |
4.2 案例二:高中力学深度融合有关伽利略的物理学史——以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为例 |
4.2.1 有关伽利略的物理学史的重要性分析 |
4.2.2 学史功能分析: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
4.2.3 比较和评价三套国内教材 |
4.2.4 本文的教学设计 |
4.3 案例三: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 |
4.3.1 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学史的重要性分析 |
4.3.2 教科书比较和评价 |
4.3.3 本文的教学设计 |
4.4 已完成预开发的案例 |
4.4.1 案例四:伽利略对抛体运动的研究 |
4.4.2 案例五:天空中的运动——行星运行 |
4.4.3 案例六:地与天的统一——牛顿的工作 |
4.4.4 案例七:如何引导青少年走向科学 |
第5章 案例开发总结 |
5.1 本文工作的优点 |
5.2 主要成果 |
5.3 问题与不足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如何引导青少年走向科学》课件 |
附录二:案例二的预开发阶段的教学课件 |
附录三:关于学生对本文教学实践的态度的教学反思 |
后记 |
(5)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剪纸艺术校本课程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优选资源,开发美 |
二、营造环境,熏陶美 |
(一)营造育人队伍 |
(二)营造育人环境 |
三、因材施教,体验美 |
(一)走进生活,体验美 |
(二)分层实施,体验美 |
(三)整合资源,体验美 |
四、多维活动,创造美 |
(6)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人文 |
2.2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
2.2.1 人文精神 |
2.2.2 科学精神 |
2.3 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理论依据 |
2.3.1 教育学理论 |
2.3.2 心理学理论 |
2.3.3 哲学理论 |
第3章 高中物理教学人文精神渗透的必要性与内容 |
3.1 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必要性 |
3.1.1 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
3.1.2 新课标教育理念的要求 |
3.1.3 中学生心理建设的要求 |
3.2 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内容 |
3.2.1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3.2.2 科学美的审视能力 |
3.2.3 团队合作精神 |
3.2.4 社会责任感 |
3.2.5 爱国主义精神 |
第4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现状 |
4.1 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调查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方法 |
4.1.3 调查对象 |
4.1.4 调研内容 |
4.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2.1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2.2 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调查分析 |
4.2.3 学生团结合作精神调查分析 |
4.2.4 高中社会责任感调查分析 |
4.2.5 学生科学美审视能力调查分析 |
4.2.6 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调查分析 |
4.3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1 物理教师对人文精神认识的调查分析 |
4.3.2 物理教师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情况调查分析 |
4.4 对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现状的基本评价 |
4.4.1 学生方面 |
4.4.2 教师方面 |
第5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建议 |
5.1 从各个角度发掘物理教学人文精神培养资源 |
5.1.1 从物理学史中发掘人文精神培养资源 |
5.1.2 从热点时事中发掘人文精神培养资源 |
5.1.3 从身边生活中发掘人文精神培养资源 |
5.1.4 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人文精神培养资源 |
5.2 高中物理教学人文精神渗透途径 |
5.2.1 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
5.2.2 在科学探究中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
5.2.3 运用STS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
5.2.4 引导学生感受物理美,提高科学美审视能力 |
5.2.5 通过物理科技前沿发展介绍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
5.3 高中物理渗透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设计路径 |
5.3.1 新课导入 |
5.3.2 概念理解 |
5.3.3 习题处理 |
5.3.4 组织形式 |
5.3.5 实验探究 |
5.3.6 课堂小结 |
5.4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案例分析 |
5.5 教学实践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结构与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背景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地理视觉表征 |
二、地理视觉素养 |
三、认知模型 |
四、测评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研究进展 |
二、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架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论文框架 |
第一章 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中学地理视觉表征的丰富意蕴 |
一、表征的符号学解读 |
二、视觉表征的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视觉表征的符号学结构 |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形成的学习过程 |
一、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视觉认知过程 |
二、地理科学视域下的视觉认知过程 |
三、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形成的学习过程模型 |
第二章 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的结构框架及其教学应用 |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的提炼 |
一、基于学习过程的地理视觉素养提炼 |
二、基于扎根理论研究的地理视觉素养补充 |
第二节 中学地理视觉素养的结构澄清 |
一、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的内涵、特征和构成 |
二、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的学习进阶 |
三、基于专家咨询法的地理视觉素养结构修订 |
第三节 地理视觉素养结构框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
一、地理视觉素养结构框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 |
二、地理视觉素养结构框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 |
第三章 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的测验工具开发与检验 |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测验编制的理论基础 |
一、Rasch模型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
二、Rasch模型的基本假设及要求 |
三、基于Rasch模型的测量过程 |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测验工具的开发 |
一、测验工具的开发程序 |
二、测验工具项目的设计 |
三、测评工具的质量分析与优化 |
第四章 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的测评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工具 |
二、研究被试 |
三、数据分析 |
第二节 工具质量分析 |
一、评分者信度 |
二、总体统计 |
三、单维性 |
四、项目-被试对应 |
五、项目拟合和误差 |
六、项目评分等级结构 |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测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不同层次学校学生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
二、不同性别学生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
三、不同年级学生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
四、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测验结果讨论 |
五、基于一致性的地理视觉素养培育体系探讨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理论方面的结论 |
二、实证方面的结论 |
第二节 关于研究的讨论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基于认知视角的地理视觉素养结构框架”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二: 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测评试卷(初选) |
附录三: 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测评试卷(试测) |
附录四: 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测评试(正式)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8)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人文教育 |
二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
三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 |
四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路和实施方法探讨 |
(一)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二)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
(三)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教育 |
(四)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学史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
(五)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
五结语 |
(9)高校物理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物理学科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
二、大学物理的特点及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
(一) 大学物理的特点 |
(二) 大学物理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
三、高校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
(一) 提高高校物理教师的人文素质 |
(二) 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 |
(三) 把物理规律与人文思想结合起来 |
(四) 通过高校物理学史, 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
(五) 进行课程改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10)新时期中国大学物理教育发展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国内文献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物理教育指导思想发展的研究 |
2.1 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演变 |
2.1.1 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1978-1989) |
2.1.2 以社会价值为导向时期(1990-2002) |
2.1.3 以多元价值为取向时期(2003 至今) |
2.2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
2.2.1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
2.2.2 改革物理知识教育 |
2.2.3 注重加强能力培养 |
2.2.4 强调塑造人格品质 |
2.2.5 改革教学模式 |
2.3 国外物理教育思想发展的研究 |
2.3.1 哈佛大学物理教育理念 |
2.3.2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教育理念 |
2.3.3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教育思想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时期物理教学手段发展的研究 |
3.1 传统的物理教学手段 |
3.1.1 口头语言教学 |
3.1.2 图形教学 |
3.1.3 双语教学 |
3.2 电化教学手段 |
3.2.1 录音教学 |
3.2.2 投影幻灯教学 |
3.2.3 电视录像教学 |
3.3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信息化教学 |
3.3.1 多媒体教学模式 |
3.3.2 基于 Internet 的“网络模式” |
3.4 国外物理教学手段发展的研究 |
3.4.1 互动反馈系统 |
3.4.2 工作室物理教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发展的研究 |
4.1 培养目标的变化 |
4.2 教学要求的变化 |
4.3 教学内容的变化 |
4.4 国外物理教学内容的研究 |
4.5 教学内容的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学物理教学名师的教育思想分析 |
5.1 赵凯华物理教育思想 |
5.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5.1.2 重视物理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 |
5.1.3 重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
5.1.4 重视基本功的训练 |
5.1.5 重视物理思维的培养 |
5.1.6 重视物理教育与科技产业的联系 |
5.2 卢德馨物理教育思想分析 |
5.2.1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己任 |
5.2.2 以主动研究代替被动接受——研究性 |
5.2.3 思维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集成教学 |
5.2.4 把握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性一环——习题的重要性 |
5.2.5 研究性学习是无所不在的——开放性 |
5.3 Eric Mazur 教育思想——互动教学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学物理教育发展史中的“实事求是”研究 |
6.1 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 |
6.2 实事求是与见路不走、创新 |
6.3 大学物理教育发展史中的“实事求是” |
6.4 大学物理教育中的“见路不走”案例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谈高校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品德教育的教学实践[D]. 韩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高校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之道分析[J]. 王俊珺. 教师, 2021(11)
- [3]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的必要性研究[D]. 王嘉路.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中力学深度融合物理学史的案例开发[D]. 孙军法. 广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剪纸艺术校本课程建设[J]. 朱国娟. 华夏教师, 2020(08)
- [6]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研究[D]. 徐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中学生地理视觉素养:结构与测评研究[D]. 侯德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8]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实践探索[J]. 孙晓冬,廖红,胡靖华,徐晓英. 教育现代化, 2019(01)
- [9]高校物理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实践分析[J]. 刘婷婷. 现代职业教育, 2018(05)
- [10]新时期中国大学物理教育发展史的研究[D]. 徐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