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论文文献综述)
张智,谢康凯[1](2021)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断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视角重温这一经典文献,我们发现文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断: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这些论断蕴含着浓郁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原理和工作方法,对于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科学化发展大有裨益。
姚志军,姚雷[2](2021)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两个务必”思想改造主观世界的历史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两个务必"思想改造主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以"两个务必"思想改造主观世界的革命实践体现在三个方面:改造革命队伍中的不良思想作风和习气,锤炼人民军队的革命品格;改造革命队伍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克服进城前后革命队伍中的"四种情绪",树立继续革命的思想。这种革命实践启示我们:新时代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回答时代之问、解决时代之困、增添时代之力。
王曼[3](2020)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统领作用。政治信仰作为人类信仰的政治维度,是人们对某种特定的政治形态、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等的信奉和敬仰,是对政治层面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是人的政治理性和政治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政治信仰是政治心理的重要组成要素,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随着人类政治文明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政治信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共同的政治信仰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坚定的政治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进入新时代,在全球化、网络化以及“西化”“分化”等因素的冲击下,个别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出现了弱化,甚至是动摇的现象。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滑坡会使党失去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撑,损害党内的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因此,新时代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使党员、干部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崇高的政治信仰引领下践行政治理想、行为规范,在科学的政治信仰凝聚下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战斗力,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要承担的重要政治使命和执政课题。本文以“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为题,由导论和正文五章内容组成,各章大致的思路和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问题,首先要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包括信仰的内涵、特征、分类以及政治信仰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等。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继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以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政治学说中的“内圣外王”的政治修养、“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和“大同社会”的政治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政治理念、价值追求、社会理想的精华,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态度和精神生活风貌,并逐渐成为人们内化的一种特定的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亦成为涵养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经验。在历史脉络上,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纵向、动态的梳理,纵观政治信仰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变迁历程,体悟党的政治信仰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出党在政治信仰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即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向、树立并宣扬党内政治信仰的先进典型、在整党整风运动中加强政治信仰建设等。这些宝贵的经验为解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突出问题,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提供了历史镜鉴和现实启示。第三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诉求,突出问题意识。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的政治信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考验和新问题。新时代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为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诉求。因此,通过总结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价值性两方面进行充分论证,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把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作为时代课题来讨论的根本原因。第四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内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精神,从内容体系上看,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的内容建构应包含五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党的科学政治信仰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五章在前四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原则、机制与路径,以实现政治信仰建设的目标。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在认识和尊重政治信仰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加以推进。具体而言,在基本原则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有效机制上,政治信仰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在生成过程中应遵循信仰的一般心理发展机制,包括理性认知机制、情感认同机制、意志培养机制和行为践行机制;在具体路径上,通过加强理论武装、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党性修养、依托红色资源、学习先进典型、完善党内制度、加强实践锻炼等路径,实现政治信仰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这七个方面相互支撑,形成合力,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巩固与强化,提高党员、干部知信行合一的能力,增强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而不断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基础。
双传学[4](2020)在《协同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理论依据、实践逻辑与现实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刻把握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协同推进"两个革命"的前提与基础。从理论逻辑层面看,"两个改造"相统一的辩证原理构成了"两个革命"辩证统一的深层哲学底蕴;从实践进程层面看,统筹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克敌制胜的重要保障;从现实层面来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在党的建设面临巨大挑战的形势下,进一步协同推进"两个革命"需要把握基本的经验原则。
牛安生[5](2019)在《党性教育:把改造自我放在更加重要地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造自我是党性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其他着作中都阐述过改造自我问题,毛泽东把人类自觉地改造自己作为共产主义时代的基本特征。当代社会出现的物欲横流、知行分裂和不注重反思自我现象,其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中没有把改造自我放到更加重要地位。为此,党性教育强调改造自我应该:一要注意培育理性思考习惯,不宜刻意追求"通俗化"的教育方式;二要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包括汲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养、道德建设营养、改造自我方法的营养;三要提高教育者的学术涵养,充分发挥改造自我的表率作用。
张灯[6](2019)在《毛泽东生活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生活观是毛泽东对生活世界基本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实际,以人民为主体,以革命和建设为基本手段,以民族解放和人民生活幸福为价值旨归,探寻生活世界变迁规律,解决中国现实生活问题。毛泽东生活观具有主体性、民族性、实践性和革命性四个核心特质。论文以毛泽东生活观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着、毛泽东着作为主要研究文本,采用文献分析与综合、历史与逻辑、比较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分析毛泽东生活观的内涵特质、整体结构、主体定位、精神意蕴与矛盾法则。研究发现,毛泽东生活观的内涵特质突显群众主体的革命生活实践活动,从唯物辩证的内在统一把握生活世界的整体结构,其表现为四个统一:把握历史规律和生活发展方向的统一,改造客观生活世界和改造主观生活世界的统一,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及文化生活的统一,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统一;其主体定位彰显了人民是生活世界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利益至上;其精神意蕴显示了敢于胜利的信仰力量,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其矛盾法则立足于对立统一性关照生活世界的矛盾,重视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指出不同质的矛盾要使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毛泽东生活观既面向中国,又放眼世界;既把握了生活世界的发展规律,又探索了解决中国人民生活困境的方向,深刻地影响着二十世纪的中国和世界。毛泽东生活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维度,可以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为解决新时代中国重大现实生活问题提供哲学思考,为提升新时代生活实践主体精神提供思想指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因此,研究毛泽东生活观,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全面认识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韩平[7](2018)在《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私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基本的问题,事关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旧中国,建立新社会的历史征程中,毛泽东就如何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提出了思想主张,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源于对中华传统公私思想的传承,对马克思主义公私理论的继承和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公私问题经验的借鉴。毛泽东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同”思想对其影响深刻,以致接受共产主义之后,多把两者“相提并论”;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两个决裂”思想并以此作为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的理论基础;对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公与私关系经验教训,毛泽东不仅熟之又熟,而且能从中汲取“养分”,深化自己对公与私关系的认识。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的形成大致经过了“尚公反私,向往大同圣域”、“公私兼顾,凝聚革命伟力”、“为公去私,造就社会新人”三个阶段,呈现出“‘公’字当头,始终坚持‘立公’‘为公’目标不放松”“辩证待‘私’,允许‘私’合法的存在”“以‘公’改‘私’,逐步消灭私有制、私有观念”等较为明显的阶段特征。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核心内容体现在制度、器物、思想三个层面。在所有制上,认为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历史发展大势,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实践起点;在观念上,强调思想观念的改造,主张公有观念取代私有观念,消灭人们头脑中的“私”;在实践中,要求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提倡先公后私,强调公私兼顾,反对损公肥私;同时,认为共产党人应该大公无私,应该成为全社会正确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的表率,四个方面逻辑严密,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毛泽东对公与私关系问题的深刻把握和睿智眼光。进入新时代,“公”和“私”的内涵发生新的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处理好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关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理理想信念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人类社会美好未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这也正是研究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的得出的经验启示和价值所在。
王志刚[8](2015)在《毛泽东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历史巨人——访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文中研究指明张全景,男,1931年生,山东省平原县人。1946年2月参加革命,194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山东省德州市委副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山东省委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山东省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常委、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中共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等职。并且还是全国政协第八、九届常委。主编有:《干部人事工作概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丛书》《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
彭月英[9](2015)在《“五个统一”:青年毛泽东社会实践的主要特点》文中研究指明青年毛泽东社会实践的内容非常丰富,范围极其广泛,其特点也十分鲜明。一是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统一。青年毛泽东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从而较好地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统一。在他的思想和行动中洋溢着一种积极作为的精神,而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三是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相统一,坚持了知行统一。四是广泛性与深入性相统一。青年毛泽东社会实践的范围极其广泛,且每一种实践都是深入持久的。五是目的性与实效性相统一。青年毛泽东的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并且是不达目的不罢休,把目的与效果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易虹[10](2014)在《论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第一次将改造主观世界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提了出来。他关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历史优秀思想为重要因素,以中国社会革命、建设的需要为实践根源,深刻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是关乎人自身发展和客观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思想不仅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是促进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理论武器。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社会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但精神生活却面临诸多困境,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人们丧失了道德伦理和反思意识。我们只有从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出发,培养与时代需求相符合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以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文首先从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思想的历史定位入手,从历史角度剖析了这一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来源,以及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说明了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该思想产生的必然性、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的阐释,体现出这一思想是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通过对这一思想的理论特色的探索,梳理和总结出这一思想不仅是实践性、辩证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而且是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统一,还是认识论、价值论和行动论的统一;通过对该思想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的指导意义的探析,论述了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研究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能够进一步拓宽和深化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和党建思想的研究领域,引发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思想,对提升人的心灵境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二、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论文提纲范文)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断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断一: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
二、论断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
三、论断三:“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 |
四、论断四:“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 |
(2)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两个务必”思想改造主观世界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造革命队伍中的不良思想作风和习气,砥砺人民军队的革命品格 |
(一)锤炼钢铁纪律,加强集中统一领导 |
(二)力戒骄傲自满,与社会共同进步 |
(三)发扬红军的作风,养成大公无私的品格 |
二、改造革命队伍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一)继承“一斤半团体”精神,坚持革命到底 |
(二)建立廉洁政治,经受胜利后的考验 |
(三)坚定革命的目标路线,正确看待民主与集中 |
三、克服进城前后革命队伍中的“四种情绪”,树立继续革命的思想 |
(一)警惕糖衣炮弹攻击,谨防贪污腐化 |
(二)坚定革命人生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四、以“两个务必”思想改造主观世界的经验与启示 |
(一)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回答时代之问 |
(二)改造主观世界必须解决时代之困 |
(三)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增添时代之力 |
(3)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
(一) 研究的缘由 |
(二) 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分析 |
一、政治信仰及其相关概念梳理 |
(一) 信仰的概念分析 |
(二) 政治信仰的内涵界定 |
(三) 政治信仰的特征 |
(四) 政治信仰的功能 |
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渊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信仰理论 |
(二)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政治信仰论述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
一、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考察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探索之路 |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实践之路 |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发展之路 |
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 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 |
(二)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向 |
(三) 树立并宣扬党内政治信仰的先进典型 |
(四) 在整党整风运动中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 |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诉求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 个别党员共产主义信仰不坚定 |
(二) 个别党员在生活中“不信马列信鬼神” |
(三) 个别党员的党员意识弱化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 市场经济的冲击 |
(二) 全球化的挑战 |
(三) 网络化的影响 |
(四) “西化”“分化”的干扰 |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价值性 |
(一)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助推党的政治建设 |
(二)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三)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 |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内容 |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
(二)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党的政治信仰的精神支柱 |
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想追求 |
(一)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
(三)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时代目标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特征 |
四、忠诚干净担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实践要求 |
(一) 对党忠诚是为政之魂 |
(二) 个人干净是立身之本 |
(三) 敢于担当是成事之要 |
五、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践行旨归 |
(一)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 |
(二)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 |
(三)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原则、机制与实现路径 |
一、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
(二) 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的原则 |
(三) 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
(四) 坚持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结合的原则 |
二、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有效机制 |
(一) 政治信仰理性认知机制 |
(二) 政治信仰情感认同机制 |
(三) 政治信仰意志培养机制 |
(四) 政治信仰行为践行机制 |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具体路径 |
(一) 加强理论武装,促进政治信仰的认知深化 |
(二) 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政治信仰的情感认同 |
(三) 增强党性修养,强化政治信仰的初心锤炼 |
(四) 依托红色资源,接受政治信仰的文化熏陶 |
(五) 学习先进典型,发挥政治信仰的示范引领 |
(六) 完善党内制度,建立政治信仰的制度保障 |
(七) 加强实践锻炼,实现政治信仰的外化于行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协同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理论依据、实践逻辑与现实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造主客观“两个世界”与“两个伟大革命”思想的理论溯源 |
二、“两个伟大革命”辩证统一于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的各个时期 |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自我革命推进以政治革命为主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实现“站起来”的历史目标 |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通过自我革命推动以探索发展道路为代表的伟大社会革命,为实现“富起来”奠定坚实基础 |
3.改革开放新时期:勇于自我革命,推动以经济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为主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历史使命 |
三、“两个革命”辩证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之中 |
1.新时代推进“两个伟大革命”机遇与挑战并存 |
2.全面从严治党使我们党经历了革命性锻造 |
四、一以贯之协同推进“两个伟大革命”的启示 |
1.深刻把握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 |
2.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将在不平衡的发展中实现动态统一 |
3.“两个伟大革命”的协同推进本质上是实现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内在统一 |
4.赓续书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全新篇章 |
(6)毛泽东生活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适应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要 |
二、解决现实生活世界困境的要求 |
三、毛泽东生活哲学的现实性力量 |
四、研究毛泽东生活观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解读法 |
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 |
三、比较与创新相统一方法 |
四、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
一、从哲学的视域系统梳理毛泽东生活观的主要内容 |
二、全面概括毛泽东生活观的独特内涵及其主要特质 |
三、以唯物辩证的整体视角和方法研究毛泽东生活观 |
第二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内涵特质 |
第一节 形成过程 |
一、萌芽阶段(1921 年前) |
二、形成阶段(1921—1937 年) |
三、应用展开阶段(1937—1949 年) |
四、复杂发展阶段(1949—1976 年) |
第二节 内涵 |
一、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把握生活世界基本问题的根本看法 |
第三节 特质 |
一、能动的主体性 |
二、鲜明的民族性 |
三、深刻的实践性 |
四、彻底的革命性 |
第三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整体性把握 |
第一节 把握历史规律和生活发展方向的统一 |
一、整体把握人类社会历史规律 |
二、历史规律与人类生活发展相结合 |
第二节 改造客观生活世界和改造主观生活世界的统一 |
一、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统一 |
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
第三节 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统一 |
一、物质生活是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物质生活方式的统一 |
二、政治生活是党内、国家和人民政治生活的统一 |
三、文化生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统一 |
第四节 实现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统一 |
一、生死观:为人民利益而生而死 |
二、人际观:建立无产阶级革命生活情谊 |
三、消费观: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履行勤俭原则 |
四、读书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第四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主体定位 |
第一节 主体定位:人民是现实生活世界的主体 |
一、主体思想的形成 |
二、主体思想的内容 |
三、主体思想的作用 |
第二节 主体动力: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一、理论基石:历史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过程 |
二、创新发展:只有人民才是生活世界的建造者 |
三、实践方法: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
第三节 主体价值:人民利益至上 |
一、价值取向: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
二、价值目标: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 |
三、价值评价: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
第五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精神意蕴 |
第一节 生活态度: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
一、精神要义:生活向上、艰苦奋斗 |
二、精神动力:救国为民 |
三、精神实践: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
第二节 理想信念:科学的共产主义 |
一、形成信仰:从大本大源到马克思主义 |
二、树立目标:从精神之个人主义到改造中国与世界 |
三、实践理想:从新村社会到共产主义 |
第三节 工作作风: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 |
一、“两个务必”的综合成因 |
二、“两个务必”的内在逻辑 |
三、“两个务必”的实践路径 |
第六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矛盾法则 |
第一节 承认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一、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二、矛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三、矛盾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分析矛盾:具体的事物实行具体的分析 |
一、定点分析:矛盾是共同点和特殊点的交汇点 |
二、定位分析: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
三、定性分析: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不同的社会矛盾 |
第三节 解决矛盾: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 |
一、旧民主主义社会矛盾用民族民主革命方法解决 |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矛盾用武装斗争方法解决 |
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用民主专政方法解决 |
第七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唯物论价值——唯物史观的继承和丰富 |
一、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革命战争离开物质力量是不行的 |
二、规律是客观和可知的:坚持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第二节 认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新和发展 |
一、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 |
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生活实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
第三节 方法论价值——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论先导 |
一、根据生活决定意识原理,强调调查研究的方法 |
二、根据意识反作用原理,强调发挥自觉能动性方法 |
三、根据对立统一法则原理,强调矛盾分析法 |
四、根据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动力原理,强调群众路线工作方法 |
第四节 实践价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 |
一、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奠定理论基础 |
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现实力量 |
三、为解决新时代中国重大现实生活问题提供哲学思考 |
四、为提升新时代生活实践主体精神提供思想指引 |
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
结论 |
一、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框架与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说明 |
六、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章 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的形成 |
1.1 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的理论渊源 |
1.1.1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 |
1.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理论 |
1.1.3 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公与私关系的经验 |
1.2 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的形成过程 |
1.2.1 尚公反私,试图“道德教化”来救国救民 |
1.2.2 公私兼顾,带领民众用革命手段推翻旧制度 |
1.2.3 为公去私,“改造与建设并举”,加快实现社会主义 |
第2章 毛泽东关于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思想 |
2.1 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2.1.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逻辑起点 |
2.1.2 公有制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历史选择 |
2.2 公有制取代私有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
2.2.1 社会主义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 |
2.2.2 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
2.3 公有制最终将会取代私有制 |
2.3.1 生产力的发展是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基础 |
2.3.2 社会主义改造是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有效路径 |
2.3.3 人与人关系问题是所有制问题解决之后的重要问题 |
第3章 毛泽东关于公有观念取代私有观念的思想 |
3.1 公有观念取代私有观念是长期任务 |
3.1.1 以“救国救民”为目标的私有观念改造 |
3.1.2 以“赢得革命顺利”为目标的私有观念改造 |
3.1.3 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私有观念改造 |
3.2 不同群体私有观念改造的任务和目标 |
3.2.1 农民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私有观念的改造任务很重 |
3.2.2 知识分子不但要改掉“坏毛病”,而且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
3.2.3 工人阶级要彻底抛弃私有观念,并在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 |
3.3 公有观念取代私有观念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 |
3.3.1 自我改造是改造私有观念一个根本的渠道 |
3.3.2 群众运动是改造私有观念一种重要的形式 |
3.3.3 榜样教育是改造私有观念一种有效的途径 |
第4章 毛泽东关于统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思想 |
4.1 提倡“先公后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
4.1.1 坚持集体主义是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基本体现 |
4.2 强调“公私兼顾”,统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 |
4.2.1 “不能有公无私”,承认个人正当利益是统筹“三者利益”的基本要求 |
4.2.2 坚持国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是统筹“三者利益”的必然要求 |
4.2.3 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是统筹“三者利益”客观需要 |
4.3 反对“损公肥私”,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 |
4.3.1 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关系,坚决反对极端利己主义行为 |
4.3.2 反对官僚主义,是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的具体要求 |
4.3.3 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是正确处理“三者利益”矛盾的基础 |
第5章 毛泽东关于共产党人必须大公无私的思想 |
5.1 共产党人“本身决无私利可图” |
5.1.1 党的执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
5.1.2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5.1.3 敢于奉献牺牲是对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 |
5.2 大公无私是共产党人党性的本色 |
5.2.1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
5.2.2 保持积极苦干态度 |
5.2.3 恪守廉洁自律准则 |
第6章 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的特点与启示 |
6.1 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的基本特点 |
6.1.1 “公”字当头,始终坚持“立公”“为公”目标 |
6.1.2 辩证待“私”,允许“私”的合法存在 |
6.1.3 以“公”改“私”,逐步消灭私有制、私有观念 |
6.2 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的启示 |
6.2.1 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关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前提 |
6.2.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
6.2.3 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关怀 |
6.2.4 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信念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坚持共产党人率先垂范,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先决条件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后记 |
(9)“五个统一”:青年毛泽东社会实践的主要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 |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统一 |
三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相统一 |
四广泛性与深入性相统一 |
五目的性与实效性相统一 |
(10)论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文章思路 |
第2章 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思想的历史定位 |
2.1 思想的来源 |
2.1.1 辩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 |
2.1.2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 |
2.1.3 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需要 |
2.2 思想的发生发展 |
2.2.1 萌芽时期(1920 年前) |
2.2.2 发展时期(1921-1935) |
2.2.3 成熟时期(1936-1945) |
2.2.4 完善时期(1946-1956) |
2.2.5 反复时期(1957-1965) |
2.2.6 倒退时期(1966-1976) |
第3章 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原因 |
3.1.1 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 |
3.1.2 共产党革命党地位的必然要求 |
3.2 思想的基本内容 |
3.2.1 转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3.2.2 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
3.2.3 改造学风、党风 |
3.2.4 重视精神力量 |
3.3 思想的基本方法 |
3.3.1 理论学习 |
3.3.2 批评与自我批评 |
3.3.3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
第4章 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思想的理论特色 |
4.1 实践性、辩证性与社会性 |
4.1.1 思想的实践性 |
4.1.2 思想的辩证性 |
4.1.3 思想的社会性 |
4.2 中国化、大众化与时代化 |
4.2.1 思想的中国化 |
4.2.2 思想的大众化 |
4.2.3 思想的时代化 |
4.3 认识论、价值论与行动论 |
4.3.1 思想中的认识论 |
4.3.2 思想中的价值论 |
4.3.3 思想中的行动论 |
第5章 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思想的主要贡献和时代价值 |
5.1 思想的主要贡献 |
5.1.1 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
5.1.2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5.1.3 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实意义 |
5.2 思想的时代价值 |
5.2.1 提升人的心灵境界 |
5.2.2 增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 |
5.2.3 练就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能力 |
第6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四、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断及其启示[J]. 张智,谢康凯. 毛泽东研究, 2021(06)
- [2]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两个务必”思想改造主观世界的历史考察[J]. 姚志军,姚雷.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D]. 王曼. 山东大学, 2020(10)
- [4]协同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理论依据、实践逻辑与现实启示[J]. 双传学.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5]党性教育:把改造自我放在更加重要地位[J]. 牛安生.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9(04)
- [6]毛泽东生活观研究[D]. 张灯. 华侨大学, 2019(11)
- [7]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关系思想研究[D]. 韩平.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 [8]毛泽东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历史巨人——访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J]. 王志刚.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05)
- [9]“五个统一”:青年毛泽东社会实践的主要特点[J]. 彭月英. 求索, 2015(04)
- [10]论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D]. 易虹. 武汉理工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