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中国重组浪潮下的权力转移

松下中国重组浪潮下的权力转移

一、松下中国重组浪下的权力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梦[1](2021)在《联盟权力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活动一直贯穿其中,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企业,创新对于企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大多数企业都很难在不依赖于合作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因此,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条件下,不同主体合作而形成的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已经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促使联盟企业提高创新运行效率和创新成效,提升创新选择策略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为了应对迅猛发展的市场环境,战略联盟成为企业能够有效实现创新行为的重要途径。联盟企业因为拥有的资源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知识、结构等方面使得该联盟企业有能力动员其他伙伴达成合作,这种能力即联盟权力,包括(知识权力、结构权力、认同权力、关系权力)。企业通过运用联盟权力,对联盟成员行为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联盟间异质性知识和资源流动能够推动联盟成员开展双元创新(包括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为此,本文在借鉴和融合已有研究基础上,以权力依赖理论、双元理论、搜索理论、跨界创新研究为支撑点,以“联盟权力如何影响企业双元创新”这关键研究问题,建立“联盟权力—联盟惯例—企业双元创新”的理论框架。通过回答以下三个子问题来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进而对结果进行讨论:(1)企业构建的联盟中,其联盟权力与双元创新有何关系?(2)联盟权力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路径是什么?(3)跨界创新视角下跨界搜索和跨界整合对联盟惯例与双元创新的机制,在利用式创新为因变量和探索式创新为因变量情况下,是否有不同影响?为了回答三个子研究,本文先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11组假设进行研究,接着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进一步探索与分析。1.通过权力的由来,到网络权力概念的产生,再延伸到联盟权力的概念,建立了联盟权力分析维度,以此为基础,构建联盟权力与企业双元创新之间的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指出联盟权力不仅能直接作用于企业双元创新,还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联盟惯例提升企业的两种创新活动。2.在“联盟权力——联盟惯例——双元创新”基础上,提出联盟权力提升企业双元创新的9组研究假设,并通过对330家本土企业的问卷调查,录入,形成数据文件资料,利用AMOS 25.0软件对联盟权力、联盟惯例与企业双元创新三者之间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并由此指出:联盟权力能通过联盟惯例提升企业双元创新。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引入跨界搜索和跨界整合这两个调节变量,从跨界创新视角深入考察跨界搜索、跨界整合分别对企业双元创新影响机制,关注二者是否在因变量的两个子维度中存在不同,是否都显着。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实证检验,最终形成了跨界搜索和跨界整合影响联盟惯例与双元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模型。基于以上的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联盟企业中,联盟权力对企业双元创新有正向影响。联盟权力的四个子维度:知识权力、结构权力、认同权力、关系权力均对企业双元创新产生正向影响。本文实证研究共收集330份有效数据,通过科学规范的统计学研究方法显示,知识权力、结构权力、认同权力和关系权力都有助于企业双元创新的提升。企业通过联盟权力中的知识权力、结构权力、认同权力和关系权力来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源,通过联盟惯例的作用将联盟企业家大量存在的知识、信息、经验规范化、系统化、从而提高企业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2.联盟惯例的中介效应存在于“联盟权力——企业双元创新”这个关系中。联盟权力通过促进联盟惯例而影响企业双元创新。本文通过运用AMOS 25.0软件对330份数据建立初始模型参数估计发现:联盟惯例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在知识权力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的正向关系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在认同权力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的正向关系中扮演着完全中介作用,在结构权力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的正向关系中仅起部分中介作用,同样,联盟惯例在关系权力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的正向关系中仅扮演部分中介作用;联盟惯例在知识权力、结构权力、认同权力、关系权力与企业利用式创新之间的积极关系中扮演部分中介作用。3.基于跨界创新视角,本文认为,跨界搜索和跨界整合在联盟惯例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跨界搜索能够显着调节联盟惯例与企业探索式创新之间的关系,也能显着调节联盟惯例与利用式创新之间的关系。跨界整合在联盟惯例对企业利用式创新的影响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跨界整合在联盟惯例对企业探索式创新的影响机制中不显着。本文围绕联盟权力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在综合运用权力依赖理论、双元理论、组织搜索理论、创新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剖析联盟权力对于提升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联盟惯例的中介机制以及跨界搜索和跨界整合的调节机制。相较于此前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拓展了权力在联盟背景下维度的划分。本文打开了“联盟权力”这一构念的黑箱,拓展了权力在联盟领域的维度划分。本研究中“联盟权力”的概念是由组织权力和网络权力发展演化而来,目前学界对联盟权力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和测量。基于联盟背景,权力依赖理论视角下提出的联盟权力的四个子维度,即知识权力、结构权力、认同权力、关系权力,有助于克服联盟研究中联盟权力概念的宽泛,难以操作测量等问题。2.深化了联盟权力对企业双元创新作用机制的研究。联盟权力可以使联盟企业拥有更多的能力协调联盟内部成员的矛盾,调动联盟成员的资源,保证联盟有序的运行,现有学者同时也认识到,联盟惯例是联盟企业获取异质性知识的重要来源,维持联盟稳定的要素,且对于企业创新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构建了“联盟权力——联盟惯例——双元创新”的结构框架,企业通过联盟权力中的知识权力、结构权力、认同权力和关系权力来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源,促进联盟惯例的稳定运行,将大量知识、经验、资源合理规划,以此保障联盟内企业合作的高效进行,为联盟企业减少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促进企业开展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3.丰富了跨界创新理论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从跨界创新视角出发,丰富了有关跨界搜索与跨界整合关系的情景变量。跨界创新视角是本文的亮点,联盟企业间是跨界合作,为了开展和推进创新,更需要考虑跨界创新。本文从跨界搜索和跨界整合两个角度探讨它们在联盟惯例与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之间的影响作用,这也是对联盟权力作用机制的进一步补充,丰富了“联盟惯例——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中,跨界搜索和跨界整合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进一步补充了联盟惯例的相关理论,深化了双元创新理论的相关研究。4.丰富了联盟相关的案例研究。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联盟权力对双元创新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索,以及跨界搜索、跨界整合调节作用下联盟惯例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通过对传统的机械制造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总结,从而为案例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和现实支撑。

董少明[2](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研究表明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周定财[3](2017)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协同治理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分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市场机制转换、社会快速转型的大变革之中。在这一变革洪流中,社会不断地由单向度向多向度、价值由一元向多元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官僚制日趋式微,社会日益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经济与社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和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为先导,西方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政府改革运动,涌现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等指导政府改革的理论。他们试图以上述理论为指导,以政府再造为手段来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中国也拉开了政府改革的大幕,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由此而推动我国全面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公民社会的崛起、公共空间的拓展以及公共事务复杂性的增强,一方面是政府单一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已显得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是包括公民、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在内的多元主体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理论来引导社会管理由政府单一管理向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转变,以此来解决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问题。于是,协同治理应运而生。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战略任务,并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16字”的社会管理格局,并进一步指出要“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从而在制度建设层面上规范化地推进协同治理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在原有“16字”社会管理格局基础上,重视“法治保障”建设,从而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实现为研究目标,以后工业社会为研究背景,以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践形态、协同困境、生成机理、域外经验借鉴、具体协同路径为叙事脉络,通过规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多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论述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协同治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的阐释。在对“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和“协同治理”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问题及协同治理对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解释力。同时分析了本文研究的四大理论基础,即系统论和协同论、治理理论、“巧匠”理论、整体性政府和无缝隙政府理论。其次,阐述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基本形态。府际协同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协同治理的“方向盘”和“发动机”,属于政府治理的内聚性要求,有利于提升基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治理能力,透过治理过程的协同加强沟通、提高信任并发展更为多样优质的备选治理工具。基层政府与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之间的协同是基层政府治理在体制内有效协同的基础上进行的外向性拓展,属于跨域协同,是对府际协同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很好地解决当下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社会公共问题。再次,阐述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困境及生成机理。从主体地位不等、协同动力不足、权责关系不明、拥有权力不均四个方面分析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面临的困境,并分析了上述困境的产生原因,其中协同惰性是困境生成的客观因素,信任阙如是困境生成的主观因素,机制缺失是困境生成的动态因素,制度滞后是困境生成的静态因素。最后,阐述域外协同治理的经验启示及我国加强基层协同治理的具体路径。英国、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协同治理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制、机制、制度乃至法律,产生了巨大的协同效应。借鉴域外协同治理经验,可以从协同平台、协同主体、协同机制、协同方式和协同环境五个方面来推进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协同治理。

刘润[4](2015)在《资本、权力与地方:成都市文化空间生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文化对于城市发展意义的日益凸显,文化逐渐由原先消费性资源转变为现代城市发展所需的、新型的、生产性资源,尤其对于“制造经济”衰退的城市,文化空间生产逐渐成为改善城市负面形象、吸引社会投资、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参与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城市,文化空间生产正成为提升城市国际形象与竞争力、吸引国际资本与人才的重要引擎。因此,文化空间生产逐渐成为一种空间生产方式,即空间的文化性生产。在此过程中,城市政府、企业、商业精英、社区居民、文化艺术工作者、相关社会组织与机构等主动或被动、直接或间接地卷入文化空间生产。文化空间生产便在此背景下逐渐成为一种由资本、权力与地方共同参与的城市发展实践。国外学者对文化空间生产的研究较为详尽,尤其阐明了不同利益相关主体文化空间生产行为与方式。国内学者对此研究较为简单和概括,相对而言,缺少系统性研究和规范的理论解释。鉴于此,论文在第二章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了资本、权力与地方参与文化空间生产的逻辑,探讨了资本、权力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尝试构建了资本、权力与地方参与中国城市文化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第三至第八章,以成都市为例,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文化空间生产总体格局、过程与机制以及博物馆空间生产、商业文化区空间生产、文化艺术区空间生产、文创产业园空间生产和旅游文化区空间生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理论上,我国城市文化空间生产在制度转型期具有特殊性。资本、权力与地方逻辑构成城市文化空间生产的动力,其中资本将文化空间生产视为资本增值的工具,权力将文化空间生产视为城市经营的途径,地方强调文化空间生产应保障其基本权益。然而,中西方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中西方资本、权力与地方在城市文化空间生产中存在显着差异:在西方,资本的自由性、权力的参与性与地方的自主性均较强,尤其市民社会较为发达,地方主体具有较强的自主决策权、提议权,直接或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均积极参与,对城市文化空间生产影响较大;在我国,资本的自由性相对较弱,而权力的主导性较强,地方的自主性易受权力、资本干扰而被弱化。当前,我国城市文化空间生产存在权力主导、资本主导与地方主导三种基本模式,但实际中,常出现权力主导向资本主导转变和地方主导向资本、权力主导转变。权力与资本在城市文化空间生产中占绝对优势。(2)资本、权力与地方的关系决定着文化空间生产。成都市文化空间生产自1990s末以来快速发展,空间上呈现出中心城区向城郊扩散趋势,类型上呈现出公共文化型、商业型、文化艺术型、文化产业型和主题旅游型等并存局面,参与文化空间生产的主体由最初的政府部门逐渐向各类资本主体、地方主体扩展,文化空间生产出现建设、改造与租赁等多种方式。同时,1990s末以来亦是成都市制度转型的重要时期,资本、权力与地方逻辑发生变化,三者关系不断调整,尤其在新近迅速出现的博物馆、商业文化区、文化艺术区、文创产业园和旅游文化区的空间生产中得到证实,且不同文化空间生产存在显着差异。(3)在成都市博物馆空间生产中,权力渐退,资本、地方渐入。文化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深入推进,权力逐渐从博物馆空间生产中退出,资本与地方日益参与进博物馆空间生产,成都市博物馆空间生产呈现出快速发展局面。(4)在成都市商业文化区空间生产中,权力与资本联合,地方退让。内城蕴藏的商业价值与城郊商业配套的不足迫使权力与资本联合生产,地方缺乏话语权与行动力,在商业文化空间生产中相对被动,多半妥协退让。(5)在成都市文化艺术区空间生产中,地方首入,资本、权力次入。文化艺术创作需求使地方率先参与文化艺术区空间生产,但文化艺术对城市发展意义的渐增使权力与资本介入,文化艺术区空间生产出现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分化。(6)在成都市文创产业园空间生产中,权力主导,资本参与,地方缺位。文创产业对于促使城市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权力由于掌握房屋建筑财产权和土地使用权,主导着文创产业园空间生产,但限于资金和管理运营水平,引入资本。地方由于缺乏直接利益诉求在生产中缺位。(7)在成都市旅游文化区空间生产中,权力、资本联合,地方退让。旅游文化区生产是城市文化空间生产中最能有效满足权力与资本逻辑的一类生产实践,权力可实现城市开发与政绩提升,资本可实现资本增值与扩张。权力与资本的强力联合迫使地方妥协退让,失去参与生产的渠道和制度保障。

罗树德[5](2014)在《案例分析—美的微波炉战略转型》文中指出过去30年,中国依靠低成本优势推动全球家电制造业向国内转移,中国成为了全球家电制造中心。国内家电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价格战、模仿的产品设计来获得市场,行业内竞争激烈,产能过剩、价格战、产品/营销手段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而随着国内资源要素成本的急剧上升、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以及国内消费的转型升级,国内家电制造企业为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寻求新的发展路径,纷纷走向转型之路。因此本文以案例研究的方法介绍了美的微波炉由进入阶段的“低成本、规模化”竞争战略向“差异化”竞争战略转变,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由行业“跟随者”成功升级为行业“领导者”的整个战略转型实施过程。通过对美的微波炉转型过程竞争策略的实施、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组织、制度流程文化的变革以及资源的投入分析美的微波炉如何成功实现转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总结笔者提出:第一、企业战略转型是一个渐进式的蜕变过程;第二、企业文化与战略是相互影响的,确保企业文化与新战略的良性互动是战略转型成功重要保障。第三、企业新战略必须精准契合外环境的变化趋势,内部的资源条件能为新战略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对内外部环境的精准评估是战略转型成功的前提。第四、战略转型的实质是企业化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转换过程。第五、与战略相匹配的组织、制度、流程变革是转型成功的基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培育的载体;第六、战略转型需要资源的合理匹配,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和培育是一个资源持续投入的过程,同时要通过强有力的战略管控确保资源的投入与战略重心的匹配,保证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郑琼娥[6](2014)在《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出口贸易额迅猛增长,但对外贸易量的超高速增长,并没有逻辑地促进和带来本土出口型制造企业的“升级”,无论是从出口产品的技术知识含量还是从产品附加价值增值的角度看,都没有得明显的提升,相反还有些指标在恶化。本土代工企业嵌入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中获得的是价值量的增长,但价值份额却不断下降,其背后的根源是价值权力的不断消蚀。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主要着眼于在新一轮全球价值重构的背景下,从全球价值网格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探寻适合本土代工企业突破“瀑布效应”的升级模式。本研究首先对国际代工模式、企业升级、全球价值网格等相关文献和基础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回顾和评述,指出了传统理论在解释本土代工企业升级问题存在局限性,并对本土代工企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内涵进行重新界定,强调以价值权力为核心的全球价值网格构建是本土代工企业实现升级的根本途径;其次,系统地分析了全球价值网格价值创造的运行机理,指出动态能力是本土代工企业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关键能力,也是代工企业与国际买家争夺价值权力的能力,并深入探讨本土代工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机理,进而探究全球价值网格构建与本土代工企业升级内在的关联关系,为本研究理论模型构建做探索性基础;再次,本文基于上述研究基础上构建了“要素—能力—升级绩效”的关系模型,研究全球价值网格构建对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的影响机理,运用SPSS18.0和AMO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检验了全球价值网格构建能力对本土代工企业动态升级绩效内在结构的理论假设,验证了全球价值网格构建能力对本土代工企业全球价值权力攫取绩效(升级绩效)的作用机理。通过实证验证结果的解释得出了本土代工企业动态能力培育,构建自主发展型的全球价值体系是摆脱“俘获”的有效路径和模式这一主要结论。在得出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从企业微观层面和政府宏观层面提出本土代工企业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策略启示,强调了政府在代工企业动态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最后,本文对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内容作了总结,得出了以下结论:(1)是否具备动态能力是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或伪升级的关键所在;(2)构建自主发展型的全球价值网格体系关键在于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3)通过全球价值网格的构建能有效提升本土代工企业争夺全球价值的权力;(4)不注重动态能力培育与自主价值体系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最终只能长期被“俘获”于GVC低端。同时,指出了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及研究观点三个方面。且由于个人精力和研究条件限制,指出本文还存在的一些研究局限,进而提出今后可以进一步探究的方向。本土代工企业转型升级是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旨在借鉴传统研究路径的基础上力求寻找更适合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手段,通过研究全球价值网格构建能力与代工企业升级的内在机理关系,希望能为本土代工企业的升级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参考,同时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下对中国出口制造型企业发展路径和升级模式的研究作一个有益补充。

王丹[7](2014)在《日本新国家主义的地方转向》文中提出在小泉激进的新国家主义建设之后,战后形成的“政府-企业”二元结构中的企业共同体被打碎,在国家这一个最大的政治共同体尚未构建完成之前,小泉黯然下台,日本的新国家主义进入了一个转折期。地方转向是小泉激进的新国家主义建设的延续也是过渡。地方政府利用自身有利的地位充当了自中曾根康弘以来上层发起的新国家主义思潮向下影响民众的推手,其结局就是日本新国家主义成为全民共识。从企业共同体到地方共同体的过渡,再到最终国家共同体的形成,新国家主义的建成将使日本政治保守、右倾变得彻底化。理解这一进程要在显性的政治制度和隐性的社会结构二者结合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日本新国家主义的地方转向既是对舶来民主制度的不适反应,也是自我传承的社会结构模式的重现。人为设计的两党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频繁政权更迭,这严重挫伤了中央政府政治的权威,而长期推进的分权制为地方崛起提供了制度准备。日本独特的氏族政治、下尅上以及天皇下二元政治等传统社会结构也为日本地方势力崛起提供了行动逻辑和理由。日本新国家主义的运动在中央政府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上下波动,地方转向助推自民党执政权威的修复,中央和地方的保守势力实现了大合流。新国家主义将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对中日关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高政利[8](2013)在《经济组织演化研究》文中指出围绕经济组织演化研究,并沿着经济组织的产生、存续、发展演进路径,从公共选择视角,针对组织与个体发展选择过程中,不断演化形成新的权力序结构博弈形成制序度,并在市场诱致性制度影响下进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安排中,研究经济组织制度对经济组织绩效影响。同时,针对组织不断与外部环境生成和演化形成的知识共同体,以系统研究知识对经济的贡献与制度变迁对经济组织演化的影响。运用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针对经济组织的权威治理模式,中小经济组织的内部委托——代理模式,零售组织规模无边界的理论与实证,中小零售组织“自愿连锁”的不可能性,市场纵向结构约束:中小生产组织战略联盟(FRR)范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经济组织演化的影响因素具有多元化特征,而多元化的影响因素对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组织演化存在从静态趋向动态、从组织内部趋向组织外部、从单个要素趋向系统整合、从生产投入要素趋向政策与制度的调节要素方向发展,从规模经济趋向知识技术发展的速度经济,存在收敛于技术创新和制度演变与经济组织共同演化的发展趋势,知识与技术变革不断创新,使得组织规模变得不再成为经济组织演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1)分工产生的交易成本和团队效应是经济组织起源的两种方式。由分工和交易成本要素引致的经济组织演化的本质是权力,并由股权权威人为制造制序;由团队效应引致的经济组织演化的本质是制度,并由股权意志加总,演化形成系统内部制序,两者均是实现组织制序快速同化、降低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其经济组织演化由该权力比例结构下形成的制度所决定,其制度效率将由利益参与者持有的不同稀缺资源在权力结构中的利益分配值即夏普利值所决定。当组织中不同利益参与者的平均福利量会增加、但不是所有人的边际量会相等,其诱致性制度变迁将产生外部性并出现市场失灵;而博弈互生形成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一组权力序相互博弈妥协的结果,是组织中不同利益群体最大范围内的最小认同,它是组织实现政治、经济利益目标确定的最低约束标准和必须实施的强制性要求。当组织为实现更高目标而将制度向某些群体行为倾斜时,不同利益需要群体将与组织倾斜制度不能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小认同,组织制度将出现宽放效应。其制度效率具有“下降-上升-再下降”规律和“均衡-失衡-均衡”的往复变迁变化规律。(2)从知识技术以及相互关系结构角度,针对知识共同体(knowledge community)不断生成和演化过程,一个知识的社会经济边际收益随着个体或组织使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拥有该知识的个体或组织的经济边际收益却随之减少而存在知识租金消散矛盾,称为知识的相对溢出双向效应,并在产品生命周期、细分目标客户市场需求规模、外部环境快速动态变化以及知识学习模仿影响下,组织内化形成的专业化模块核心知识经济价值存在递减规律,称为知识的绝对溢出漏斗效应,将对经济产生不同贡献并对博弈形成的制度内容、路径产生不同影响。经济组织针对专业化知识的技术跳跃,其组织战略演化是沿着创新产品的知识速度经济→持续的改进与学习扩大产品生产规模的知识固本规模经济→研发专业化更新的新产品,实现更新产品知识速度经济的交替循环战略发展组合过程,是知识经济规模总量与速度经济净增加量交替转换竞争战略关系。从经济学理论角度所提出的知识域,系统反映了知识转化过程中的知识经济价值关系,使得知识经济分析、计量纳入到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内,有助于规范知识经济的分析、评价与计量体系建立。(3)从经济组织权力结构和市场结构演化角度,家族式中小公司具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合一的公司治理结构,委托-代理问题成为了监督权、决策权、经营权三权合一的内部相互委托-代理的重要组织管理模式;在公司制度化治理事件中,将企业交易成本呈刚性的中间过渡“亦此亦彼”的子事件边际化,通过权威在制度治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实现激励相容,达到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的管理设计目的。(4)从生产和流通市场角度,通过对沃尔玛的规模扩张,建立影响企业规模因素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零售企业规模无边界的理论命题;从经济组织战略联盟角度,提出了自愿连锁组织由于存在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控制权问题以及控制权分散化所带来的效率损失,自愿连锁组织中的集体物品将不会、也不可能被提供到最优程度;从经济组织战略联盟角度,针对消费者的消费多样性和层次性差异关系,以生产商关联性功能互补商品为纽带,通过CI识别系统联合创立品牌进行零售(连锁)联盟战略扩张,建立生产商关联性功能互补商品零售终端战略联盟零售(连锁)集团组织(FRR)。当联盟内部“粘性”结构运行呈现稳定性时,联盟将会克服中间性组织,实现新型的集团化组织形式。

徐习兵[9](2013)在《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企业集团在运行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突出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财务控制方面。突出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仍不够合理,集团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效率较弱,如集团治理结构的缺陷制约着财务控制效率,权限分配不当导致经营失控,管理层诚信缺失和企业文化建设不足导致控制低效等等;其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对保持和培育集团核心能力及学习能力的重视不够,我国企业集团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这些问题制约着集团的经营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企业集团财务控制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把握目前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可取与不足之处,接着对企业契约理论、企业能力理论、权变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归纳与整合。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集团财务控制进行基础性分析。具体分析时,沿着“本质—目标—方式”的逻辑思路,首先从企业集团成因入手,在企业契约理论和能力理论视角下探讨企业集团的本质。集团的本质决定了财务控制本质,财务控制本质决定了财务控制目标,财务控制目标决定了控制方式。在探讨了集团本质和财务控制本质属性基础上,对财务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目标、控制方式等基本要素进行了重构和拓展。接着,对集团财务控制绩效进行分析,从财务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目标、控制方式、控制环境等基本要素入手,对财务控制绩效影响因素及如何提高财务控制绩效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分析中始终以财务控制绩效为主线,将现代企业前沿理论的相关论点经“打磨”后“串”在了一起,形成本文较具特色的研究结论。然后,以哇哈哈集团和太阳神集团为主要素材,对企业家能力结构与财务控制绩效进行案例分析,以验证财务控制绩效分析中所得出的结论,并试图探讨企业家能力结构与财务控制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家能力结构中哪些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然后对理论分析中的主要观点提出研究假设,并以母子公司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对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证实研究假设中所提出的结论。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结论,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优化进行研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使研究更系统、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本文在吸收与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1、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企业契约理论、企业能力理论、权变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归纳与整合,将这些前沿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融入到集团财务控制这一传统研究领域之中,试图对集团财务控制理论进行重构与拓展。在研究内部控制结构上,通过理清内部控制、管理控制和财务控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企业整体视角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明确财务控制在整体控制体系中的定位。在研究控制要素时,开创性地将企业能力引入到分析中,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忽略能力要素的缺陷:财务控制客体从物质资源扩展到包括知识和能力等无形资源;财务控制方式不仅包括标准控制,还包括针对无形资源的非标准控制方式;财务控制目标从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深入到企业能力目标;财务控制主体的能力结构特征作为关键要素进行重点分析。在研究控制绩效时,从财务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目标、控制方式、控制环境等基本要素入手,对财务控制绩效影响因素及如何提高财务控制绩效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分析中始终以财务控制绩效为主线,将财务控制方式、控制行为背后的契约关系、企业上层的权力结构以及控制主体的个体特征等有机串在一起,并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本文较具特色的研究结论。本文提炼出“控制环境—控制行为—控制绩效”的研究框架,不仅可为企业集团如何设计和优化财务控制系统框架提供理论指导,还为诊断企业集团财务控制问题提供了思路、启示和理论依据。在研究控制优化中,本文还尝试构建了基于企业能力的集团平衡计分卡考核体系。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研究视野和内涵,丰富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研究文献,还为深化和系统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理论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2、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突破了国内现有集团财务控制研究大多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局限,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研究结论不仅科学,也更具有说服力。本文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集团财务控制控制绩效的关键变量,如母公司管理者能力、母公司管理者诚信与道德观、母公司企业文化、子公司治理有效程度等等,并提炼出研究假设。接着以母子公司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不仅弥补了以往学者对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绩效影响因素缺乏实证研究的缺陷,还为后续的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实证基础。3、在研究结论上,本文的理论分析表明:对能力的控制权是企业权力来源之一;企业行为是权力导向而非效率导向,权力建立在依赖性基础之上;能力要素所有者要获取企业控制权,其前提条件是企业对能力具有依赖性,市场竞争机制能使企业对能力要素具有依赖性。案例分析表明:洞察能力、学习能力、战略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诚信,是企业家最为重要也是不可缺少的能力和品质。在企业家能力结构中,洞察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根本和基础,洞察能力和学习能力越强,战略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越强。在战略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中,战略能力更关键、更具有稀缺性。实证研究表明:在母公司管理者能力、母公司企业文化、母公司管理者诚信和子公司治理有效程度等控制环境中,母公司管理者能力对于控制行为和控制绩效的影响是最强的。母公司管理者应持续加强战略能力、管理能力、洞察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能力的培养,锻炼心智模式,针对自身能力的不足有意识进行弥补和完善,保持各种能力平衡性。控制环境(软控制)通过控制行为(硬控制)部分中介作用于财务控制绩效;控制环境对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绩效的作用效果强于控制行为。这一结论对于我国企业集团更具有现实意义。我国目前处于转轨时期,各方面制度还不健全,要弥补契约不完全对交易效率的影响,集团需要重视文化、声誉、诚信和能力的培育和建设,才能保持和增强集团的生命力、核心能力和可持续竞争优势。制度越不完全,企业文化、企业家声誉、企业家的能力也就越具有发挥空间。

白云龙[10](2013)在《基于经济权力结构视角的包容性增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7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复苏的迹象始终不能确定,而欧洲各国不但没有走出经济增长趋缓的阴影,反而步入主权债务危机的“多米诺”雷区。以“占领华尔街”为标志的民众抗议浪潮遍及整个西方世界。在世界经济格局日益体现整体性同时,民族与国家的既有秩序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以前所未有冷峻的目光,反思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贫富差距加剧;反思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发展真谛的短期行为,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反思近30年来,自新自由主义滥觞,直至占领国家经济权力的全部阵地,逐渐形成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并以此为标尺,衡量各个国家的自由化程度,同时,以其终极形态的“华盛顿共识”作为解决非自由经济国家私有化、市场化、民主化的“手术刀”,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所谓自由经济秩序,给世界经济最终带来的,不是社会的繁荣进步,而是巨大的社会灾难。市场经济发展至今,仍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其中具有标志性的生产动力、公平交易、自由竞争和技术创新等因素,不仅体现出经济增长的现实可能,也体现出社会发展的良性预期。但是,贫富两极分化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注定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孽宿,这一点不仅为世界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所证明,而且为当下世界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困境所证明。与传统经济增长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观念不同,包容性增长是兼顾机会平等与结果正义、兼顾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增长观,其以人为本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这一全新的经济增长理念,不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空喊社会的公平正义原则,而是要将这一原则,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充分体现于市场经济行为之中,这就要求经济增长的方式,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革命性转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理论成果,将经济增长的研究命题,纳入社会生产方式的价值理性分析框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社会正义作为经济增长价值理性分析的起点,将经济权力结构,这一包容性增长最为核心的条件要素,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试图通过传统经济增长分析范式工具理性的突破,对市场权力与国家权力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法系背景和不同国家中,所形成的经济权力结构,加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论证包容性增长所要求的社会正义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得以充分地体现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已有的历史充分证明,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单一通过市场权力乃至其最大化,或单一通过国家权力乃至其最大化,都不可能为体现社会正义原则的经济增长,提供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实现的基本路径,唯有通过市场权力与国家权力的均衡作用机制,即经济权力结构的不断创新,才能为实现包容性增长找到符合社会生产方式客观规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包容性增长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这一领域研究范式的确立提供具有一定理论意义的视域以及结论,既是本文的主旨所在,也是本文的价值追求。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从总体意义上就本文选题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加以概括,首先从现实和理论背景上,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失败成因,进行梳理,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的说明,则为全文的主旨奠定了分析研究的基础。第二章是关于经济增长与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分析。重点围绕西方主流经济学功利主义、唯心主义的抽象的、静态的,基于工具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人”概括所存在的不同,强调包容性增长的方法论基础,必须建立在将原本属于人的类本质的主体行为分析,回归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第三章是经济权力结构与包容性增长。重点阐述经济权力是包容性增长研究的切入点,只有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权力集成方式形成社会意义的价值评判,才能对市场与国家经济权力在包容性增长经济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理性分析和认识。而经济权利与经济权力、生产要素与经济权力要素有效整合的分析,是传统经济增长与包容性增长权力分析范式的根本分歧所在。其中,一般性市场、冻结化市场和外部性市场模式的划分,论证了只有通过外部性市场模式选择,才能为包容性增长提供经济运行的载体。第四章是意识形态与包容性增长。分析了市场正义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强调意识形态对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意义,而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维护社会正义,以此为依据,对包容性增长意识形态再造的基本原则予以界定。第五章是经济权力结构创新与包容性增长。重点是对生产要素最大化所造成的经济权力结构内卷化加以分析,并对经济权力结构创新的基本原则予以明确。以此为依据,对包容性增长所要求的经济权力结构创新的基本原则予以界定。第六章是国际经济权力结构与包容性增长。阐述所谓自由经济秩序是帝国主义霸权的工具,而国家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是针对自由秩序说教的反向运动。同时,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国际经济权力结构约束。而社会成本对合理竞争秩序的影响,意在通过外部性均衡的视角,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国家经济权力的介入机制及其效用加以分析,由此阐发符合社会成本控制的市场模式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以此为依据,对包容性增长所要求的国家权力机制的基本原则予以界定。第七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包容性增长。通过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实践历程的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容性增长的目标予以明确,同时,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容性增长相对应的经济权力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予以概括。

二、松下中国重组浪下的权力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下中国重组浪下的权力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1)联盟权力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关键概念界定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联盟权力研究的演化:从组织到联盟
        2.1.1 组织权力的概念与来源
        2.1.2 联盟权力的内涵与来源
        2.1.3 网络权力与联盟权力
        2.1.4 联盟权力与创新
    2.2 惯例研究的演化:从组织到联盟
        2.2.1 组织惯例的内涵
        2.2.2 组织惯例的特性
        2.2.3 惯例:从组织、网络到联盟
    2.3 跨界搜索的相关研究
        2.3.1 跨界搜索的内涵
        2.3.2 跨界搜索的维度
        2.3.3 跨界搜索的影响因素
    2.4 跨界整合的相关研究
        2.4.1 跨界整合的内涵
        2.4.2 跨界整合与创新的相关研究
    2.5 双元创新的相关研究
        2.5.1 双元理论
        2.5.2 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平衡
        2.5.3 双元创新与联盟相关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联盟权力与企业双元创新的理论模型
    3.1 联盟权力的概念界定与维度划分
        3.1.1 知识权力
        3.1.2 结构权力
        3.1.3 认同权力
        3.1.4 关系权力
    3.2 联盟权力与双元创新的关系
        3.2.1 知识权力与双元创新
        3.2.2 结构权力与双元创新
        3.2.3 认同权力与双元创新
        3.2.4 关系权力与双元创新
    3.3 联盟惯例的中介效应
        3.3.1 联盟惯例在联盟权力与探索式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
        3.3.2 联盟惯例在联盟权力与利用式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
    3.4 跨界搜索的调节效应
        3.4.1 跨界搜索对联盟惯例与探索式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
        3.4.2 跨界搜索对联盟惯例与利用式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
    3.5 跨界整合的调节效应
        3.5.1 跨界整合对联盟惯例与探索式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
        3.5.2 跨界整合对联盟惯例与利用式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
    3.6 联盟权力影响双元创新的理论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4.1 实证研究方法
    4.2 问卷设计
        4.2.1 问卷设计原则
        4.2.2 问卷设计过程
        4.2.3 问卷防偏措施
    4.3 变量测量
        4.3.1 被解释变量:联盟权力
        4.3.2 中介变量:联盟惯例
        4.3.3 调节变量:跨界搜索和跨界整合
        4.3.4 因变量:双元创新
        4.3.5 控制变量
    4.4 问卷的预调研
        4.4.1 预测试分析方法
        4.4.2 预调研数据收集
        4.4.3 预调研样本数据分析
        4.4.4 问卷定稿
    4.5 样本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4.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4.5.2 样本特征
    4.6 分析方法
        4.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6.2 相关分析
        4.6.3 多元回归分析
        4.6.4 结构方程模型
        4.6.5 解释性案例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5.1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1.1 联盟权力
        5.1.2 联盟惯例
        5.1.3 跨界搜索
        5.1.4 跨界整合
        5.1.5 双元创新
    5.2 联盟权力影响企业双元创新机理的验证
        5.2.1 初步数据分析
        5.2.2 联盟权力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分析
        5.2.3 联盟权力对联盟惯例的影响分析
        5.2.4 联盟惯例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分析
        5.2.5 整体模型旳拟合与参数估计
        5.2.6 中介效用的分析与验证
    5.3 调节作用验证
        5.3.1 相关分析
        5.3.2 回归三大问题检验
        5.3.3 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实证研究结果汇总
        5.4.2 联盟权力与双元创新的作用机制讨论
        5.4.3 跨界搜索的调节效应讨论
        5.4.4 跨界整合的调节效应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联盟权力与企业双元创新的案例研究
    6.1 案例研究背景
        6.1.1 企业联盟相关研究
        6.1.2 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6.2 案例选择与资料收集方法
        6.2.1 案例企业的选择
        6.2.2 案例企业简介
        6.2.3 案例搜集与方法
    6.3 案例分析
        6.3.1 分析框架
        6.3.2 联盟权力和联盟惯例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分析
        6.3.3 跨界搜索对联盟惯例与双元创新的影响分析
        6.3.4 跨界整合对联盟惯例与双元创新的影响分析
    6.4 案例结论与启示
        6.4.1 案例结论
        6.4.2 案例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理论贡献
        7.1.2 管理启示
    7.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企业双元创新问卷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关于主题的审视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由来
        二、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协同治理研究回眸
        二、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审视
        三、总体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二、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点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论文存在的不足
    小结
第一章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与协同治理的相关性…_
    第一节 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一、核心概念之一: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二、核心概念之二:协同治理
        三、协同治理模式对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解释力
    第二节 基层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及协同治理的必然性
        一、基层社会管理出现的新形势
        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加强协同治理的必然性
    第三节 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协同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一、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多元治理主体
        二、社会管理创新协同治理中基层政府的角色定位
        三、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协同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阐释
    第一节 系统论与协同论
        一、系统论
        二、协同论
    第二节 治理理论
        一、治理的一般理论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三、网络治理理论
    第三节 “巧匠”理论
        一、“巧匠”理论的提出及其阐释
        二、“巧匠理论”中的跨部门合作思想
    第四节 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政府理论
        一、无缝隙政府理论
        二、整体性治理与整体性政府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基本形态
    第一节 政政互助:府际协同治理
        一、府际协同治理述要
        二、府际间纵向协同、横向协同与斜向协同
        三、“金寨驻吴江工作站”的协同机制及其借鉴
    第二节 政社互动:政府与社区的协同治理
        一、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政府与社区
        二、基层协同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关系的重塑
        三、苏州青剑湖社区治理中“政社互动”的启示与借鉴
    第三节 政企互通: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治理
        一、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及其演进
        二、政府与企业协同治理的现实根源与方式选择
        三、昆山政府与台商合作的策略及其成效
    第四节 政会互融: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的必然性及其方式
        二、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的功能阻滞与关系重塑
        三、张家港市“新市民共进协会”的实践及其启示
    第五节 政民互连:政府与公民的协同治理
        一、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定位
        二、政府与公民协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关系重塑
        三、苏州市“警民恳谈”的措施及其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困境及生成机理
    第一节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困境解析
        一、主体地位不等动摇协同结构
        二、协同动力不足制约协同行为
        三、权责关系不明扰乱协同秩序
        四、拥有权力不均影响协同效果
    第二节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困境的生成机理
        一、协同惰性:困境生成的客观因素
        二、信度阙如:困境生成的主观因素
        三、机制缺失:困境生成的动态因素
        四、制度滞后:困境生成的静态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域外协同治理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英国社会协同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一、英国社会协同治理的基本做法及经验
        二、英国社会协同治理的启示
    第二节 美国社会协同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一、美国社会协同治理的基本做法及经验
        二、美国社会协同治理的启示
    第三节 日本社会协同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一、日本社会协同治理的基本做法及经验
        二、日本社会协同治理的启示
    第四节 台湾地区社会协同治理的经验及启示
        一、台湾地区协同治理的基本经验
        二、台湾地区协同治理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路径思考
    第一节 构建协同治理的基础平台
        一、网络整合:信息监测中心和办公平台的建立
        二、组织架构:基层社会治理综合协调机构的建设
        三、制度建设:打造多元主体协同行为的规范化平台
    第二节 培育协同治理的多元主体
        一、树立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理念
        二、改变基层政府的管理方式
        三、提升协同主体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节 完善协同治理的相关机制
        一、重视协同主体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二、建立各方治理主体间的信任机制
        三、建立相关主体协同治理的激励机制
        四、健全治理主体间协同的监督机制
    第四节 创新协同治理的工作方式
        一、完善公民参与,实现工作方式的民主化创新
        二、变革工作流程,实现“一站式”服务
        三、综合运用治理工具,推进协同方式的完善和创新
    第五节 改善协同治理的外部环境
        一、营造跨部门协同和跨组织协同的文化氛围
        二、改善基层协同治理的法治环境
    本章小结
结论: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有效性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4)资本、权力与地方:成都市文化空间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文化导向的城市发展成为城市再开发的重要策略
        1.1.2 新自由主义与城市企业主义下城市管治模式变化
        1.1.3 对空间开展文化研究成为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1.2 概念界定
        1.2.1 城市文化:从精神内在向视觉感知转变
        1.2.2 文化空间生产:城市空间的文化性生产
        1.2.3 城市文化空间:文化空间生产的空间响应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理论基础
        1.4.1 空间生产理论
        1.4.2 资本循环理论
        1.4.3 权力地景理论
        1.4.4 增长机器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区选择与资料来源
        1.6.1 代表性分析
        1.6.2 研究对象
        1.6.3 资源来源
第二章 我国城市文化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
    2.1 资本逻辑:文化空间生产是资本增值方式
        2.1.1 资本主体与逻辑
        2.1.2 资本逻辑策略
    2.2 权力逻辑:文化空间生产是城市经营途径
        2.2.1 权力主体与逻辑
        2.2.2 权力逻辑策略
    2.3 地方逻辑:文化空间生产应保障基本权益
        2.3.1 地方主体与逻辑
        2.3.2 地方逻辑策略
    2.4 资本、权力与地方:城市文化空间生产解释
        2.4.1 历史发展中的资本、权力与地方关系
        2.4.2 文化空间生产中的资本、权力与地方关系
        2.4.3 我国城市文化空间生产的基本模式
        2.4.4 中西方城市文化空间生产差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都市文化空间生产的格局、过程与机制
    3.1 背景分析
        3.1.1 国际环境:日渐成为国际资本集聚节点
        3.1.2 城市环境:文化产业成为城市转型支点
    3.2 文化空间生产格局与过程
    3.3 文化空间生产机制
        3.3.1 资本、权力与地方的逻辑
        3.3.2 转型中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博物馆空间生产
    4.1 生产格局
    4.2 生产过程
        4.2.1 探索性博物馆空间生产(1998-2005年)
        4.2.2 规范性博物馆空间生产(2006-2009年)
        4.2.3 集约性博物馆空间生产(2010至今)
    4.3 生产机制
        4.3.1 博物馆空间属性是博物馆空间生产根本动力
        4.3.2 制度转型改变了博物馆空间生产的主体结构
        4.3.3 政策支持优化了博物馆空间生产的外部环境
        4.3.4 旧城改造扩大了博物馆空间生产的藏品来源
    4.4 生产反思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业文化区空间生产
    5.1 生产格局
    5.2 生产过程
        5.2.1 改造生产:“变废为宝”的宽窄巷
        5.2.2 依附生产:“借鸡下蛋”的文殊坊与太古里
        5.2.3 仿造生产:“见缝插针”的铁像寺水街
    5.3 生产机制
        5.3.1 商业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3.2 历史文化街区蕴藏的重要价值
    5.4 生产反思
        5.4.1 三种空间生产对比
        5.4.2 商业文化区空间生产反思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艺术区空间生产
    6.1 生产格局
    6.2 生产过程
        6.2.1 非制度化的文化艺术区
        6.2.2 制度化的文化艺术区
    6.3 生产机制
        6.3.1 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艺术区空间生产需求
        6.3.2 地方性的塑造强化文化艺术区空间生产动力
        6.3.3 城市发展环境审视文化艺术区空间生产意义
    6.4 生产反思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创产业园空间生产
    7.1 生产格局
    7.2 生产过程
        7.2.1 国有资本主导生产
        7.2.2 私有资本主导生产
    7.3 生产机制
        7.3.1 文创产业对城市发展贡献逐渐增强
        7.3.2 制度转型下的权力、资本与地方急剧变化
    7.4 生产反思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旅游文化区空间生产
    8.1 生产格局
    8.2 生产过程
        8.2.1 配套性生产的龙潭水乡
        8.2.2 政策性生产的欢乐谷
        8.2.3 节事性生产的非遗园
    8.3 生产机制
        8.3.1 旅游文化区与城市扩张相辅相成
        8.3.2 节事活动与旅游文化区相互依赖
    8.4 生产反思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尝试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案例分析—美的微波炉战略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理论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结构
第二章 突围后的困惑
    2.1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2 突围后的困惑
        2.2.1 尴尬的竞争位置
        2.2.2 如何面对产业发展的拐点
        2.2.3 怎么解开价值链恶性循环的死结
        2.2.4 如何面对资源要素持续上涨
第三章 转型再起航
    3.1 封闭研讨定转型
    3.2 转型再启航
        3.2.1 七年如一日的“蒸”升级
        3.2.2 聚焦再聚焦
        3.2.3 打造企业发展转型的驱动器
        3.2.4 强化企业安生立命之本
        3.2.5 大刀阔斧的组织变革
    3.3 功到自然成
        3.3.1 业绩高速增长
        3.3.2 产品结构持续改善
        3.3.3 行业创新领导者雏形已经形成
第四章 新战略内外部环境匹配性分析
    4.1 外部环境适应性分析
        4.1.1 PEST 分析
        4.1.2 中国微波炉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4.1.3 美的和主要竞争对手对比分析
    4.2 内部资源能力可行性分析
        4.2.1 集团整体机制和资源优势
        4.2.2 文化优势
        4.2.3 软硬件基础资源优势
        4.2.4 内部资源劣势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型实施策略分析
    5.1 转型的阻力分析
    5.2 国内市场转型实施策略分析
        5.2.1 产品升级转型
        5.2.2 市场推广升级转型
        5.2.3 品牌升级转型
        5.2.4 营销管理变革转型
    5.3 出口市场转型实施策略分析
        5.3.1 出口模式转型
        5.3.2 市场策略转型
        5.3.3 经营导向转型
    5.4 核心竞争力匹配和建设过程分析
        5.4.1 产品创新能力
        5.4.2 产品品质力
        5.4.3 成本竞争力
    5.5 转型保障体系建设分析
        5.5.1 组织流程变革
        5.5.2 文化转型升级
        5.5.3 资源投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的微波炉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6.1 内外部环境精准评估是转型成功的前提
    6.2 文化转型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6.3 转型实质是构建与新战略相匹配的核心竞争力
    6.4 顺应新战略的组织变革是转型成功的基础
    6.5 资源是转型成功的重要保障
    6.6 转型要有清晰的计划和部署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章结构与内容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国际代工模式的理论基础
        2.1.1 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理论
        2.1.2 产品内贸易理论的演进
        2.1.3 全球价值链理论体系的演进
    2.2 本土代工企业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理论基础
        2.2.1 竞争优势理论
        2.2.2 企业能力理论
        2.2.3 网络组织理论
    2.3 俘获型网格下本土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文献综述
        2.3.1 本土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评述
        2.3.2 本土代工企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的研究述评
        2.3.3 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战略的实证研究评述
    2.4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文献综述
        2.4.1 价值网理论的产生及演进
        2.4.2 全球价值网格的内涵界定
        2.4.3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基础及障碍
    2.5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在代工企业升级中运用的文献回顾
第3章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与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的互动机理研究
    3.1 全球价值网格价值创造机理分析
        3.1.1 全球价值网格的系统结构
        3.1.2 全球价值网格的价值创造特征
        3.1.3 全球价值网格的价值创造效应
        3.1.4 全球价值网格价值权力攫取的支撑要素
    3.2 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的动态能力形成机理
        3.2.1 本土代工企业获取动态能力的动因
        3.2.2 本土代工企业培育动态能力的商业生态系统
        3.2.3 “三位一体”的本土代工企业动态能力形成机理
    3.3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与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的关联机理
        3.3.1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一般路径
        3.3.2 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的一般路径
        3.3.3 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演化路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模型与研究假设
    4.1 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模型建构
    4.2 “要素—能力—升级绩效”模型的理论依据
        4.2.1 本土代工企业全球价值网格的构建能力分析
        4.2.2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支撑性要素分析
        4.2.3 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绩效分析
    4.3 “要素—能力—升级绩效”模型的理论假设
        4.3.1 全球价值网格的构建能力对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绩效影响的假设关系
        4.3.2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支撑性要素对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绩效影响的假设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方案设计
    5.1 问卷设计
        5.1.1 调查问卷设计过程
        5.1.2 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
    5.2 变量的测量
        5.2.1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能力变量的测量
        5.2.2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支撑性要素变量的测量
        5.2.3 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绩效变量的测量
    5.3 数据整理与样本描述
        5.3.1 样本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3.2 数据合并的有效性分析
    5.4 研究方法简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研究结果与对策启示
    6.1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6.1.1 变量的信度检验
        6.1.2 变量的效度检验
    6.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2.1 研究假设检验
        6.2.2 检验结果解释
        6.2.3 实证研究结果总结
    6.3 本土代工企业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对策启示
        6.3.1 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核心业务促使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演变
        6.3.2 创建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供应链协同整合平台
        6.3.3 政府作用的发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观点与研究结论
        7.1.1 主要观点
        7.1.2 研究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机理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日本新国家主义的地方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论文框架
第一章 日本新国家主义地方转向的政治制度分析
    第一节 日本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路径启示
    第二节 新国家主义的地方转向的制度准备
    第三节 分权制下地方政治进军国政的可能
    小结
第二章 日本新国家主义地方转向的社会结构分析
    第一节 氏族政治与共同体演变
    第二节 天皇制与二元政治模式
    第三节 天皇缺位与下尅上兴起
    小结
第三章 日本新国家主义地方转向的进程与表现
    第一节 新国家主义在中央政府层面的胶着
    第二节 新国家主义在地方政府层面的兴起
    第三节 新国家主义地方转向的挑战
    小结
第四章 日本新国家主义地方转向的规律与趋势
    第一节 新国家主义运动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新国家主义地方转向的趋势
    小结
第五章 新国家主义地方转向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新国家主义地方转向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新国家主义地方转向对中日关系的冲击
    第三节 新国家主义地方转向的对策分析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8)经济组织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2 研究的基本框架
2 经济组织演化理论概述及其相关文献综述
    2.1 经济组织动态系统设计思想与现代经济组织演化理论的形成
        2.1.1 经济组织动态系统设计思想
        2.1.2 现代经济组织演化理论的形成
    2.2 现代经济组织共同演化理论与机制及演化路径
        2.2.1 现代经济组织共同演化理论
        2.2.2 现代经济组织共同演化机制
        2.2.3 现代经济组织的演化路径
    2.3 中国企业组织的演化回顾与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经济组织的起源与存续
    3.1 经济组织的起源
        3.1.1 由分工产生的交易成本引致经济组织产生
        3.1.2 团队效应产生经济组织
    3.2 经济组织起源的集群现象与共生模式
        3.2.1 经济组织起源的集群现象
        3.2.2 经济组织集群的共生模式
    3.3 经济组织的生命存续
        3.3.1 经济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与模型
        3.3.2 经济组织的蜕变
    3.4 本章小结
4 经济组织的权力结构与制度关系
    4.1 经济组织中的权力
        4.1.1 经济组织中的权力要素
        4.1.2 经济组织中的权力要素转移
        4.1.3 经济组织权力结构安排的效率影响
        4.1.4 经济组织权力结构安排模式的演化
    4.2 经济组织中的制度
        4.2.1 经济组织制度形成的不同观点
        4.2.2 经济组织制度的演化
    4.3 经济组织权力结构与制度演化关系
        4.3.1 股权权威决定制度的制序
        4.3.2 分散的股权权力演化形成制序
        4.3.3 经济组织中的夏普利值权力结构
    4.4 本章小结
5 公共选择视角:制度的博弈互生
    5.1 公共选择视角:经济组织制度效率与个体行为选择
        5.1.1 经济组织制度效率
        5.1.2 经济组织与个体行为选择
    5.2 制度效率均衡的双刃特征
        5.2.1 组织制度失衡:个体与组织发展选择的结果
        5.2.2 组织制度效率均衡:利益集团博弈互生的结果
    5.3 经济组织制度的宽放效应
        5.3.1 制度内核:最大群体范围内的利益最小认同
        5.3.2 组织制度:最小群体范围内的利益最大认同
    5.4 经济组织制度的“制序度”
        5.4.1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影响要素
        5.4.2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制序度”
    5.5 强制性制度倾斜安排的效率思考
        5.5.1 个体阶层、数量对制度体系认同程度
        5.5.2 制度体系完善程度与制度执行者素质
    5.6 本章小结
6 经济组织知识经济及其评价与计量
    6.1 知识及知识经济解释
    6.2 知识及其知识经济转化的影响因素
        6.2.1 动态多样差异性知识
        6.2.2 影响知识经济转化的主要因素
    6.3 知识转化经济的风险与能力评价
        6.3.1 知识转化经济的风险评价系统
        6.3.2 知识转化经济的能力评价
    6.4 可用于知识经济分析、评价与计量的知识域
        6.4.1 静态知识与静态点知识
        6.4.2 个体动态点知识
        6.4.3 个体结构知识与个体边际结构知识
        6.4.4 模块化组织结构知识
        6.4.5 组织边际结构知识
    6.5 知识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
        6.5.1 知识经济的规模与速度交替战略转换规律
        6.5.2 等结构知识经济曲线
        6.5.3 等结构知识经济的动态点知识边际替代率
        6.5.4 结构知识中的动态点知识量的最优比例的经济分析-预算线
    6.6 知识域模块单元中的动态点知识经济计量
    6.7 本章小结
7 经济组织的权威治理
    7.1 经济组织的“权威”观与效率
        7.1.1 经济组织的权威观
        7.1.2 经济组织的权威效率
    7.2 经济组织的权威治理
        7.2.1 权威的相机治理
        7.2.2 科层的内部竞争治理
        7.2.3 基层小团队治理
    7.3 权威治理的效率模型及其经济解释
        7.3.1 随机机制的多个最优解
        7.3.2 随机机制的唯一最优解
    7.4 本章小结
8 中小经济组织的内部委托——代理模式
    8.1 中小经济组织发展的不同观点与调查样本
        8.1.1 影响中小经济组织发展的不同观点
        8.1.2 中小经济组织问卷调查样本与信度
    8.2 中小经济组织治理的影响因素与调查状况
        8.2.1 文化背景影响董事会成员结构
        8.2.2 融资环境约束下决定股权高度集中
        8.2.3 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影响股权和董事会结构
    8.3 中小经济组织权力安排:内部相互委托——代理模式
        8.3.1 董事长、总经理权力安排:三权合一
        8.3.2 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权力安排:三会合一
    8.4 中小经济组织内部相互委托——代理模式成因分析
        8.4.1 目标冲突下的风险收益因素
        8.4.2 监督激励机制下的效率因素
        8.4.3 剩余索取权的控制权博弈因素
    8.5 环境约束:三权合一的内部相互委托——代理模式
        8.5.1 中小经济组织的被组织发展条件
        8.5.2 中小经济组织的自组织发展选择
    8.6 内部相互委托——代理团队效率与信息检验
        8.6.1 内部委托——代理的团队效率分析
        8.6.2 内部委托——代理的团队信息检验
    8.7 三权合一的内部委托——代理的现实效率
        8.7.1 内部相互委托-代理模式的自我效率保障
        8.7.2 内部相互委托-代理模式的效率改进思考
    8.8 本章小结
9 零售(连锁)组织规模无边界的理论与实证
    9.1 企业组织规模边界理论
        9.1.1 企业组织规模边界的经典理论
        9.1.2 企业组织规模边界的动态理论
        9.1.3 企业规模无边界理论
    9.2 零售(连锁)组织本质与规模无边界特征
        9.2.1 零售组织与生产企业本质区别
        9.2.2 零售(连锁)组织模式特征
    9.3 零售(连锁)组织规模边界模型条件假设
        9.3.1 零售(连锁)组织规模边界的外部条件假设
        9.3.2 零售(连锁)组织规模边界的内部因素假设
    9.4 零售(连锁)组织规模边界的实证分析
    9.5 零售(连锁)组织规模实证检测
    9.6 推论: 零售(连锁)组织规模无边界
    9.7 本章小结
10 中小零售组织“自愿连锁”的效率研究
    10.1 零售组织自愿连锁运行的理论依据及其假说
        10.1.1 零售组织自愿连锁运行的理论依据
        10.1.2 零售组织自愿连锁运行的假说演绎
    10.2 零售组织自愿连锁的运行与结论
        10.2.1 零售组织自愿连锁合作的经济分析
        10.2.2 零售组织自愿连锁合作的局限性
    10.3 零售组织自愿连锁的理性思考
        10.3.1 动态资源收益权影响自愿连锁组织的和谐发展
        10.3.2 契约的不可完善性与物流配送信息系统所有权的设立两难
    10.4 本章小结
11 中小生产性组织战略联盟(FRR)范式
    11.1 零售市场通道费认识争议与战略联盟理论
        11.1.1 零售市场通道费认识争议
        11.1.2 经济组织战略联盟理论
    11.2 中小生产组织战略联盟资源——关联性功能互补商品范式
        11.2.1 中小生产组织——关联性功能互补商品
        11.2.2 关联性功能互补商品——零售终端战略联盟
    11.3 关联性功能互补商品战略联盟——稳定性协同与经济解释
        11.3.1 关联性功能互补商品——稳定性协同
        11.3.2 “粘性”结构——稳定性点的解及其经济解释
    11.4 商品零售终端联盟——店面品牌连锁集团组织范式
        11.4.1 生产商、零售商——经济生产、订货批量约束
        11.4.2 关联性功能互补商品单店——零售(连锁)集团组织
    11.5 联盟集团组织内部结构演化与市场未来横向竞争预测
        11.5.1 演化生成新型的集团化组织
        11.5.2 零售市场横向竞争预测
    11.6 本章小结
12 主要结论与未来研究和思考
    12.1 主要结论
    12.2 未来研究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次
图目次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
    二、国内研究文献
    三、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企业契约理论
        (一)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对本研究价值透视
        (二) 交易费用理论及其对本研究价值透视
        (三) 产权理论及其对本研究价值透视
        (四) 委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比较
    二、企业能力理论
        (一) 资源基础论
        (二) 核心能力论
        (三) 知识基础论
        (四) 动态能力论
        (五) 企业家能力理论
        (六) 企业能力理论对本研究价值透视
    三、权变理论
        (一) 权变理论主要观点
        (二) 权变理论基本概念框架
        (三) 权变理论对本研究价值透视
    四、内部控制理论
        (一) 传统内部控制理论演进
        (二) 传统内部控制理论评析
        (三)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体系
第四章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分析
    一、企业集团性质分析
        (一) 企业契约理论视角下集团成因分析
        (二) 企业能力理论视角下集团成因分析
        (三) 企业集团性质 基于契约和能力的视角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基础分析
        (一)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本质
        (二)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基本要素
    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绩效分析
        (一) 财务控制主体分析
        (二) 财务控制客体和控制目标分析
        (三) 财务控制模式分析
        (四) 财务控制方式分析
        (五) 财务控制环境分析
        (六) 财务控制绩效分析框架
    四、企业家能力与财务控制绩效的案例分析
        (一) 集团情况比较
        (二) 集团战略定位与经营策略比较
        (三) 企业家能力结构比较和性格特征比较
        (四) 案例总结
第五章 母子公司财务控制与控制绩效研究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假设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框架
        (三) 研究假设
    二、研究变量定义与计量
        (一) 问卷设计
        (二) 变量定义与计量
    三、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一) 样本及数据来源
        (二) 数据分析方法
    四、统计分析
        (一) 样本描述性统计
        (二)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三) 相关分析
        (四) 回归分析
    五、研究结果
第六章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优化研究
    一、集团财务控制系统优化
        (一) 集团财务控制系统层次与要素
        (二) 集团财务控制系统框架与特征
        (三) 集团财务控制系统优化
    二、集团财务控制模式优化
        (一) 集团财务控制集分权利弊分析
        (二) 集团财务控制模式优化策略
        (三) 集团财务控制模式集权化趋势
    三、集团财务控制方式优化
        (一) 控制方式回顾与评述
        (二) 集团财务控制方式体系构建与优化
    四、集团法人治理优化
        (一) 企业法人治理机制
        (二) 集团母公司法人治理优化
        (三) 集团子公司法人治理优化
        (四) 集团外部治理机制
    五、集团企业文化建设
        (一) 企业文化功能
        (二) 企业文化层次
        (三) 如何建设集团企业文化
    六、集团诚信建设
        (一) 诚信建设必要性
        (二) 集团诚信建设方法
    七、集团企业能力培植
        (一) 从资源角度培植企业能力
        (二) 从人力角度培植企业能力
        (三) 从技术角度培植企业能力
        (四) 从组织角度培植企业能力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 研究局限
        (二)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母子公司财务控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基于经济权力结构视角的包容性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1.1.2 选题的理论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包容性增长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包容性增长的国内研究现状
        1.2.3 包容性增长与政府经济职能创新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3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3.4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关于-经济增长与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增长观
        2.1.1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硬核——“经济人”假设
        2.1.2 纯粹工具理性研究范式的成因
        2.1.3 纯粹工具理性研究范式的缺陷
    第二节 其他经济学流派的经济增长观
        2.2.1 发展经济学的增长观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增长观
        2.2.3 演化经济学的增长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增长观
        2.3.1 经济增长研究范式突破的必要性
        2.3.2 包容性增长的含义、内容和特征
        2.3.3 包容性增长的本质和实现路径
第三章 经济权力结构与包容性增长
    第一节 经济权力释义
        3.1.1 权力的含义
        3.1.2 经济权力的含义
    第二节 经济权力结构及其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
        3.2.1 经济权利与经济权力概念的区别
        3.2.2 包容性增长视角的经济权利与经济权力
        3.2.3 经济权力结构与包容性增长
        3.2.4 包容性增长的分析维度
    第三节 经济权力与市场模式选择
        3.3.1 一般性市场(Normal Market)
        3.3.2 冻结化市场(Frozen Market)
        3.3.3 外部性市场(Externality Market)
第四章 意识形态与包容性增长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含义与作用
        4.1.1 意识形态的含义
        4.1.2 意识形态的作用
        4.1.3 意识形态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
    第二节 自由主义市场正义论批判
        4.2.1 市场正义论的历史背景
        4.2.2 市场正义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包容性增长意识形态再造的基本原则
        4.3.1 “普世价值”的含义和实质
        4.3.2 扞卫社会正义
        4.3.3 超越“道德至上主义”
第五章 经济权力结构内卷化及其创新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生产要素单一最大化与经济权力结构
        5.1.1 劳动要素最大化
        5.1.2 土地要素最大化
        5.1.3 资本要素最大化
    第二节 经济权力结构内卷化与社会发展“双重羁绊循环”
        5.2.1 “英国病”思辨
        5.2.2 资本权力最大化与社会危机
        5.2.3 传统经济增长的经济权力结构约束
    第三节 经济权力结构创新的基本原则
        5.3.1 促进社会分工
        5.3.2 优化劳动禀赋
        5.3.3 经济权利与经济权力的融合
        5.3.4 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融合
第六章 国际经济权力结构与包容性增长
    第一节 自由竞争秩序是帝国主义霸权的工具
        6.1.1 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虚伪性和庸俗性
        6.1.2 私有化、市场化和民主化是帝国主义霸权逻辑的延续
    第二节 自由竞争秩序的反向运动
        6.2.1 国家经济学对国家需要的满足
        6.2.2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国际经济权力结构约束
    第三节 合理竞争秩序的外部性市场
        6.3.1 社会成本是合理竞争秩序的均衡点
        6.3.2 竞争秩序体现国家意志
        6.3.3 国家权力与外部性市场均衡
    第四节 国际经济权力结构下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原则
        6.4.1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6.4.2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融合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包容性增长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7.1.1 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国家理论
        7.1.2 斯大林的国家理论与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践
        7.1.3 毛泽东的国家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容性增长的目标
        7.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理论
        7.2.2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7.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包容性增长的目标
        7.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的经济权力结构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容性增长的实现途径
        7.3.1 完善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
        7.3.2 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7.3.3 完善市场宏观调控体系
        7.3.4 完善企业组织的合理竞争秩序
        7.3.5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7.3.6 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方式
        7.3.7 以发展教育、福利改善和税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7.3.8 经济权利与自然权利的融合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松下中国重组浪下的权力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 [1]联盟权力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 王思梦. 电子科技大学, 2021(12)
  • [2]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3]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协同治理研究[D]. 周定财. 苏州大学, 2017(06)
  • [4]资本、权力与地方:成都市文化空间生产研究[D]. 刘润. 兰州大学, 2015(12)
  • [5]案例分析—美的微波炉战略转型[D]. 罗树德.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2)
  • [6]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机理研究[D]. 郑琼娥. 华侨大学, 2014(01)
  • [7]日本新国家主义的地方转向[D]. 王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5)
  • [8]经济组织演化研究[D]. 高政利. 西北工业大学, 2013(07)
  • [9]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D]. 徐习兵. 武汉大学, 2013(12)
  • [10]基于经济权力结构视角的包容性增长研究[D]. 白云龙. 南开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松下中国重组浪潮下的权力转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