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大学历史名人 朱德祥(论文文献综述)
李容[1](2018)在《民国时期高校教师校外兼课管理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教师是高校的核心与灵魂,肩负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使命。长期以来教师兼职是高等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教师兼职兼薪已获得了政策上的支持和合法性,但是具体如何规范管理还应进一步细化。而在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在担任学校专任教员的同时,又在其他学校教授课程,是一种普遍化的现象,政府和高校对高校教师校外兼课实施了校外兼课管理制度。因此,本论文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查阅已出版的民国时期大学教授日记、书信、年谱、回忆录和报刊杂志与校史档案等史料,并且对民国时期高校教师校外兼课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和挖掘民国教师校外兼课管理制度,总结其经验,以期对当前高校教师校外兼课管理有所启示与借鉴。本论文主要包括五部分,第1章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综述了研究的现状,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2章分析总结出民国高校教师兼课是在教育经费短缺、抗战时的通货膨胀、高校稀缺的专长人才被政府所倚重、高校与教师的聘用合同期短等背景下形成的普遍行为。第3章描述了民国高校教师校外兼课的普遍状况,及其因兼课频繁而忽视教学和科研,又因兼课频繁而随意请假带坏学风,对学生和教师本人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第4章通过对民国时期高校教师校外兼课管理办法的法律法规的文本分析,总结出民国时期政府和高校对高校教师校外兼课管理办法有:强调以专任为主,明确聘请专任教员数量,限制专任教员兼课时间、内容、地点;规范高校教师兼课程序与薪俸;规定教授兼课改为讲师,降低教授的权利;明确教师校外兼课条件与资格,订立违规惩处办法;提高专任教师的待遇,减少教师兼课行为;教育部加强巡学与监督,对大学教员兼课行为进行检查或批评。第5章基于对民国时期高校教师校外兼课管理制度的研究,结合当下我国高校教师面临的校外兼课合法化,为避免高校教师校外过度兼课,提出对高校教师校外兼课采用校、院(系)两级审批制度、明确教师校外兼课的前提条件是完成本职工作、限制教师校外兼课的内容、地点、时间,构建高校教师校外兼课信息共享化平台,对教师校外兼课进行合理监管等相关措施。
田露威[2](2018)在《熊庆来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熊庆来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三次欧洲求学和三次办学经验,铸就了他独特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是非常丰富和庞杂的,他本人并没有很多着作留存于世,只能通过他的讲话、书信、传记等资料来进行分析,他把国外的高等教育思想和中国的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文章从熊庆来办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方法、内容、制度等方面,系统的总结了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文章首先阐述了选择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做为研究对象的缘由,系统的分析了后来学者对于熊庆来的生平、教育思想等的研究情况,并且界定了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等。论文全面的介绍了熊庆来的生平,回顾了三次办学的基本过程,重点介绍了熊庆来在云南大学担任校长的12年间,如何进行学校整改和建设新院系等。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正是在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深入了解其高等教育思想的来源,揭示出熊庆来高等教育思想中的教学目的、大学管理、学生观、教师观等,理清其以“求新求真”思想为办学原则、以“以人为本”理念为基础、以“大学精神”为价值导向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具有多样性、开放性、时代性、独特性等特点,并对其高等教育思想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另外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对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对于民族地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现当代的大学发展中,特别是“双一流”大学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邵巍[3](2016)在《历史名人档案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人大会议报告和档案会议讲话中,都反复提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档案强国的同时,扩大建档范围。而在这当中,名人档案,特别是历史名人建档是对档案资源体系的一种补充。历史名人档案,是历史上存在的着名、知名人士,做出过重要贡献或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社会和历史认可,在此过程中直接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历史名人档案建设问题的探讨,对提高名人档案的理论和实践高度,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12位民国时期云南地区历史名人档案建设的现状总结,分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今后的历史名人档案建设提供参考。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对历史名人以及名人档案的研究综述,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方法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对历史名人档案的概述,首先梳理了不同学者专家对历史名人和名人档案的理解,通过归纳不同的观点,从而提出历史名人档案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历史名人档案的特点,以及历史名人档案建设的具体环节。第三部分是通过对民国时期云南地区12位历史名人档案的收集整理,探讨历史名人档案在收集、整理过程中的现实状况。第四部分通过现状提出建设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包括历史名人档案重视度、收集、整理过程中以及信息化建设的问题。第五部分,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历史名人档案建设工作分别从思想、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加之法规建设和信息化推广的手段,提出了完善历史名人档案建设的具体措施。
彭文傲[4](2015)在《西南联大的学术交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的战时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史上的教育奇迹,西南联大在战时特殊环境下的成功办学给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的样本。西南联大在昆办学始终坚持教研并重原则,除了重视本科基础教学,还强调学术研究。西南联大在物质生活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致力于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的搭建,积极推动学术交流。西南联大的学术交流以传播学术知识,活跃学术空气,推动学术发展,培养学术人才为宗旨,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战时的学术研究,对学术人才的培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南联大的学术交流凸显抗战主题,以服务云南地方文化建设为目的,在宣传抗战,带动云南地方学术文化发展方面作用明显。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以西南联大的历史档案为主要依据,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的考证分析和详实的排比归纳,全面具体阐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术交流的概况,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西南联大学术交流与其成功办学之间的关系。
姜波[5](2015)在《西南联大办学条件与师生的生计状况研究》文中认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当时中国的顶级高校组建而成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这所大学大师云集,群星璀璨,其学术、科研成就辉煌灿烂。本文主要是在总结了西南联大当时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对西南联大师生的生计状况进行研究,并且把整个研究纳入社会经济史的范畴进行分析,以西南联大时期西南大后方的区域经济为背景,来论述昆明的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变化,从而进一步探讨西南联大师生的生计状况受到的影响和产生的变化。根据已经收集的经济统计数据、校史专着、回忆性文章和着作,尽最大可能还原西南联大师生当时生计状况的真实情况以及西南联大师生解决生计问题的办法。
杨绍军[6](2004)在《西南联大与云南现代高等教育》文中提出西南联大在昆明驻足8年,对云南现代高等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不仅对处于艰难时势中的云南大学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而且还促使云南师范大学的诞生;同时,西南联大学者开启的学术研究路径,为云南乃至中国的学者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郭静[7](2004)在《云南大学历史名人 朱德祥》文中研究指明
范铁权[8](2003)在《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文中指出1914 年夏,几位留美的中国学生感于中国科学的落后,在康乃尔大学发起成立“科学社”,次年改组为中国科学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学会团体。1918 年,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组织机构日趋完善,既定的各项事业渐次得以实现。1960 年完成历史使命,宣告解散。中国科学社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综合性、群众性科学团体。本文全面考察中国科学社的发展历程、科学思想与实践,纵、横结合分析,力求探究中国科学社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国科学的现代化转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科学社的发展,经历了酝酿、创立、壮大、曲折、复苏,直至结束的艰辛历程,是挫折中求生存的历史。在宗旨、内部建制、事业规划等方面,中国科学社效法欧美学会团体,引进民主选举程序和学术交流机制。在四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科学社积极致力于科学宣传与普及、科学体制化的探索、教育的改良以及中国的学科建设等,从而直接推进了中国科学的体制化。在思想认识上,中国科学社对科学的理解要相对完整、理性的多,在“科玄论战”、“科学化运动”中能够扞卫科学立场,始终保持自身发展的独立性。论文对中国科学社以基本肯定,并揭示其历史经验与教训。
二、云南大学历史名人 朱德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大学历史名人 朱德祥(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高校教师校外兼课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历史回溯: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兼课研究价值挖掘的需要 |
1.1.2 现实困境:高校教师校外兼课管理办法还需要细化 |
1.2 概念界定 |
1.2.1 民国时期 |
1.2.2 高校教师 |
1.2.3 教师兼课 |
1.3 文献综述 |
1.3.1 高校教师兼职的现状及原因 |
1.3.2 高校教师兼职的利弊及管理方法 |
1.3.3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兼职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重点以及创新与不足 |
1.6.1 研究的重点 |
1.6.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兼课背景 |
2.1 教育经费短缺,欠薪使大学教师产生“有今朝不知有无明朝”的心 |
2.2 抗战时期通货膨胀,使高校教师工资购买力下降,教师迫于生计而兼课 |
2.3 高校稀缺的专长人才被政府所倚重 |
2.4 高校与教师的聘用合同期短 |
第3章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兼课的状况及其影响 |
3.1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兼课的状况 |
3.2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兼课的影响 |
3.2.1 高校教师频繁兼课,忽视教学和科研 |
3.2.2 高校教师因兼课而请假,带坏学风 |
3.2.3 高校教师忙于兼课,无暇顾及对学生品格的培养 |
第4章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校外兼课的管制 |
4.1 强调以专任为主,明确聘请专任教员数量,限制专任教员兼任时间 |
4.2 有条件的允许高校教师校外兼课,限制教师校外兼课的内容 |
4.3 规定教授兼课改为讲师,降低教授的权利 |
4.4 规范高校教师兼课程序,强调管理者的意志 |
4.5 限定兼课地点,规范教师校外兼课薪俸 |
4.6 明确教师校外兼课条件与资格,订立违规惩处办法 |
4.7 提高专任教师的待遇,减少教师兼课行为 |
4.8 教育部加强巡学与监督,对大学教员兼课行为进行检查或批评 |
第5章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校外兼课管理的现代启示 |
5.1 采用校、院(系)两级审批制度 |
5.2 明确教师校外兼课的前提条件是完成本职工作 |
5.3 限制教师校外兼课的内容 |
5.4 限制教师校外兼课的地点 |
5.5 限制教师校外兼课的时间 |
5.6 构建高校教师校外兼课信息共享化平台,对教师校外兼课进行合理监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2)熊庆来高等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熊庆来的求学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
(二)研究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
(三)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熊庆来 |
(二)高等教育思想 |
三、文献综述 |
(一)有关熊庆来生平以及学术贡献的研究 |
(二)有关熊庆来与云南大学的研究 |
(三)有关熊庆来所取得的数学成就的研究 |
(四)有关熊庆来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的研究 |
(五)对熊庆来教育思想研究的评价 |
四、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第二章 熊庆来的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 |
一、熊庆来的生平 |
二、熊庆来的教学实践 |
三、熊庆来的办学实践 |
(一)创建东南大学数学系 |
(二)创办清华大学数学系 |
(三)执掌云南大学 |
1.重视地方需要,突出云南特点 |
2.办学相对自主,教授集中治学 |
3.慎选各科师资,广泛招揽人才 |
4.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师生素质 |
5.重视科学精神,加强学术研究 |
第三章 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概述 |
一、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的来源 |
(一)传统文化的熏陶 |
(二)中西方教育交互的影响 |
(三)“教育救国”理念的驱动 |
二、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 |
(一)造就为“国家有用之才”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
1.培养学术救国的通才 |
2.培养为社会服务专才 |
3.培养文化的传播者 |
(二)立足云南,服务桑梓的大学功能观 |
1.发掘人才,提携后进 |
2.立足云南,服务西南 |
3.大学之要“在其学术之生命” |
(三)“教育为百年大计”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
1.学术与政治的辩证统一 |
2.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 |
3.“国立化”与“现代化”的价值导向 |
(四)“开新风必赖大师”的高等教育教师观 |
1.对教师主体价值的认识-“灵魂论” |
2.兼容并包选聘教师,危难时刻保护教师 |
3.学诣为先,唯才是用 |
(五)“爱生等如子女”的高等教育学生观 |
1.夯实基础,学思并重 |
2.诚实守信,严于律己 |
(六)“以人为本”的大学管理观 |
1.校务公开,教授治校 |
2.独立自主,效率优先 |
3.学术自由,民主管理 |
(七)“学术为民族的命脉”的科学研究观 |
1.学术与事工平衡 |
2.科学研究为民族振兴 |
3.科学研究建构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 |
4.立足本土,兼容中西 |
(八)真、善、理、新的大学精神观 |
第四章 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
一、熊庆来高等教育思想的评价 |
(一)塑造了中国大学精神 |
(二)多样性和独特性的结合 |
(三)民主性和开放性的结合 |
二、熊庆来高等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
(一)“双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明智”的校长 |
(二)创新精神是大学的生命线 |
(三)民族地方高校应成为民族变化传承和创新服务的中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历史名人档案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历史名人的研究现状 |
1.2.2 名人档案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2 历史名人档案概述 |
2.1 历史名人档案概念的界定 |
2.1.1 历史名人的概念 |
2.1.2 历史名人档案的概念 |
2.2 历史名人档案的特点 |
2.2.1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
2.2.2 来源分散,范围广泛 |
2.2.3 跨越时代,特色鲜明 |
2.2.4 个体特殊,专业单一 |
2.3 历史名人档案建设的环节 |
2.3.1 历史名人档案的鉴定 |
2.3.2 历史名人档案的收集 |
2.3.3 历史名人档案的整理 |
3 历史名人档案建设基本状况——以民国时期云南地区12位历史名人档案为例 |
3.1 民国时期云南地区12位历史名人生平简介 |
3.1.1 军政名人 |
3.1.2 教育名人 |
3.1.3 文化名人 |
3.1.4 科学名人 |
3.2 历史名人档案的收集现状 |
3.2.1 历史名人档案收集方式的现状分析 |
3.2.2 历史名人档案收集来源的现状分析 |
3.3 历史名人档案的整理现状 |
3.3.1 历史名人档案的内容形式状况 |
3.3.2 历史名人档案的整理过程中的其他要点 |
4 历史名人档案建设的问题分析 |
4.1 历史名人档案传统思维的局限性 |
4.2 历史名人档案建设环节中的问题 |
4.2.1 历史名人档案收集来源和征集途径单一 |
4.2.2 历史名人档案整理缺乏系统性 |
4.2.3 历史名人档案的鉴定值得商榷 |
4.3 历史名人档案信息化建设仍位于萌芽时期 |
5 加强历史名人档案建设的措施 |
5.1 提高对历史名人档案的重视程度 |
5.1.1 提升历史名人档案的思想认识 |
5.1.2 完善历史名人档案的理论知识 |
5.1.3 改变历史名人档案的实践需求 |
5.2 全方位推进历史名人档案法制化进程 |
5.2.1 编写国家层面历史名人档案法律法规 |
5.2.2 补充地方层面历史名人档案实施办法 |
5.2.3 规范名人档案工作细节 |
5.3 开展历史名人档案信息化建设 |
5.3.1 建设历史名人档案微博平台 |
5.3.2 建设历史名人档案微信公众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西南联大的学术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动态 |
第一章 西南联大学术研究机构的设置 |
第一节 西南联大学术发展的背景 |
一、“黄金十年”里的学术发展概况 |
二、三校在合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前各自的学术发展概况 |
第二节 西南联大人文社会学科学术研究机构的设置 |
一、西南联大人文社会学科学术研究机构的概况介绍 |
二、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重建 |
三、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重建 |
四、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的建立 |
第三节 西南联大理工科学术研究机构的设置 |
一、西南联大理工科学术研究机构的概况介绍 |
二、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的重建 |
三、清华大学理工科研究所的重建 |
四、清华特种研究所的建立 |
第二章 西南联大学术期刊的创办 |
第一节 西南联大人文社会学科学术期刊的创办 |
一、西南联大人文社会学科学术期刊的概况介绍 |
二、《清华学报》的续办 |
三、《边疆人文》的创刊 |
四、《国文月刊》的创刊 |
五、《文聚》的创刊 |
第二节 西南联大理工科学术期刊的创办 |
一、西南联大理工科学术期刊创办的概况介绍 |
二、《清华理科报告》 |
三、《工程季刊》与《航空工程》 |
四、《清华昆虫学会通讯》和《清华地学集刊》 |
五、《科学记录》 |
第三章 西南联大的学术交流 |
第一节 西南联大的学术讲演 |
一、西南联大学术讲演的概况介绍 |
二、西南联大学术讲演的特点与影响 |
第二节 西南联大非正式学术团体的学术交流 |
一、西南联大非正式学术团体的概况介绍 |
二、西南联大非正式学术团体学术交流的特点与影响 |
第三节 西南联大学生社团的学术交流活动 |
一、西南联大学生社团学术交流活动的概况介绍 |
二、西南联大学生社团学术交流活动的特点与影响 |
第四节 西南联大的国际交流 |
一、西南联大国际交流的概况介绍 |
二、西南联大国际交流的特点与影响 |
第五节 西南联大的校际交流 |
一、西南联大校际交流的概况介绍 |
二、西南联大校际交流的特点与影响 |
第四章 西南联大学术交流频繁的成因探究 |
一、龙云与西南联大 |
二、昆明——战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
三、三校优良的学术传统 |
四、海内外一流学者的聘任 |
五、西南联大众多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的搭建 |
六、规章制度的切实保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西南联大办学条件与师生的生计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西南联大在昆建校及办学条件 |
第一节 西南联大在昆建校 |
一、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办学 |
二、三校从南下长沙到西迁昆明 |
第二节 西南联大办学设施 |
一、西南联大校舍问题 |
二、西南联大其他设施 |
三、联大的校常委会议 |
第三节 西南联大办学经费 |
一、西南联大办学经费的来源 |
二、西南联大办学经费的使用 |
第二章 西南联大时期昆明的经济状况 |
第一节 西南联大时期昆明经济的发展 |
一、西南联大时期昆明发生的转变 |
二、西南联大时期昆明工业的发展 |
三、西南联大时期昆明商业的发展 |
第二节 西南联大时期昆明发生通货膨胀 |
一、昆明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
二、昆明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 |
第三节 西南联大时期昆明的粮价和布价 |
一、西南联大时期昆明粮价的变化 |
二、西南联大时期昆明布价的变化 |
第三章 西南联大教师和学生的生计状况 |
第一节 西南联大教师的生计状况 |
一、西南联大教师的薪金俸禄 |
二、西南联大教师的住宿问题 |
三、西南联大教师的衣食问题 |
第二节 西南联大学生的生计状况 |
一、西南联大学生的住宿问题 |
二、西南联大学生的衣食问题 |
第四章 西南联大师生克服生计状况恶化 |
第一节 西南联大师生的生计状况恶化 |
一、西南联大教师生计状况恶化的过程 |
二、西南联大学生的生计状况严重恶化 |
第二节 西南联大教师克服生计困难的方法 |
一、西南联大家庭困难教师得到的补助 |
二、西南联大教师解决生计问题的办法 |
第三节 西南联大学生克服生计困难的措施 |
一、西南联大广大贫苦学生受到的救济 |
二、西南联大学子解决生计问题的办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西南联大与云南现代高等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8)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论题缘起 |
二、学术史的回顾 |
三、基本理路与框架 |
第一章 中国科学的拓荒者——中国科学社 |
一、草创时期(1914,6~1915,10) |
二、萌芽时期(1915~1918) |
三、生长和成熟时期(1919~1937) |
四、抗战中的曲折(1937~1945) |
五、恢复时期(1946~1949) |
六、历史使命的完成(1949~1960) |
第二章 中国科学社性质与组织结构变迁 |
一、中国科学社的组合性质 |
二、中国科学社内部机构变迁 |
(一) 组织机构的变迁 |
(二) 分股委员会的消亡 |
三、中国科学社领导层的更迭 |
(一) 历届组成 |
(二) 具体分析 |
四、社员增长分析 |
第三章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宣传与普及 |
一、创办刊物,译着书籍 |
(一) 《科学》 |
(二) 《科学画报》 |
(三) 译着科学书籍 |
二、举办通俗科学演讲 |
(一) 年会公开演讲 |
(二) 定期通俗演讲 |
三、创立科学图书馆,举办科学展览 |
第四章 科学体制化的探索 |
一、召开年会,促进学术交流 |
(一) 域外时期(1916~1918) |
(二) 国内时期(上)——单团体年会时期(1919~1933) |
(三) 国内时期(下)——联合年会时期(1934~1948) |
二、创建科学研究机构——生物研究所 |
三、审定科学名词,推进科学的规范化 |
四、设立科学奖金,奖励学术优异者 |
五、带动诸专门学会、中央研究院的成长 |
六、融入国际科学大家庭 |
七、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教育 |
一、关注外人教育言论,参与教育讨论 |
二、改良教育的具体举措 |
三、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 |
(一)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国科学社的早期大本营 |
(二) 大同大学——中国科学社早期社所所在地 |
(三)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社20 年代的北方中心 |
(四) 蔡元培、蒋梦麟等与北京大学 |
(五) 与南开大学的发展 |
(六) 任鸿隽与四川大学 |
第六章 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
一、数学 |
二、物理学 |
三、化学 |
四、天文、气象学 |
五、地学 |
六、生物学 |
七、农学 |
八、工程技术 |
九、人文、社会科学 |
第七章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文化思想 |
一、中国科学社的科学观 |
(一) 近代国人科学观的变迁 |
(二)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观 |
二、中国科学社与“科玄论战” |
(一) 论战起因 |
(二) 参战科学社社员的主要观点 |
(三) 是否“唯科学主义”? |
三、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化”运动 |
(一) 中国科学化运动之兴起 |
(二)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化思想 |
(三) 对科学内涵的再思考 |
四、中国科学社的和平建国思想 |
第八章 中国科学社发展的历史启示 |
一、挫折中求生存的创业史 |
二、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三、持久发展的成功经验 |
四、无法回避的历史教训 |
附录一 中国科学社社章(1915年10月25日通过) |
附录二 中国科学社大事年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云南大学历史名人 朱德祥(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高校教师校外兼课管理制度研究[D]. 李容.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2]熊庆来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 田露威. 西华师范大学, 2018(01)
- [3]历史名人档案建设研究[D]. 邵巍. 云南大学, 2016(02)
- [4]西南联大的学术交流研究[D]. 彭文傲.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2)
- [5]西南联大办学条件与师生的生计状况研究[D]. 姜波.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2)
- [6]西南联大与云南现代高等教育[J]. 杨绍军. 云南社会科学, 2004(06)
- [7]云南大学历史名人 朱德祥[J]. 郭静.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1)
- [8]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D]. 范铁权. 南开大学, 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