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细化与发展——人力资源价值核算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欣[1](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必须要素。面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现状,农业水价改革势在必行。但农业用水提价与农民承载力间的矛盾,制约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开展。因此,进行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出发,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推动改革开展、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用加权Topsis法、Micthell评分法、模糊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评价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识别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析了其利益诉求和影响水价的机理,确定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及其分担水价,提出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划分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阐明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划分为初始、深入试点、全面推进和分类施策四个阶段,归纳了各阶段特性。分析了改革中制度变迁和机制形成的过程,任务分配和改革进展的空间特征,以及机制落实和节水增效的改革成效。总结了改革创新、多样化的做法和明显的分类特征。(2)构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根据改革特征和文献研究,确定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文献分析法和加权Topsis法,分别从指导政府决策和客观定量评价两个角度出发,对31省(区)改革进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省改革进展评价得分在43.332-99.97分之间,呈现南方>北方,东部>西部>中部的区域特征。粮食主产区受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承载力低等因素影响,改革进展普遍偏慢,需要建立改革激励和农业水价分担机制。(3)明确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理论。对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识别和分类,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在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诉求和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利用专家咨询法进行利益相关者评价,得分在1.55-7.243,呈现农业用水供给方>农业用水使用方>支援保障方,政府>农户>社会。从利益评价和利益诉求出发,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分担方式,明确了政府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政府、农户在农业水价分担中的主体地位。(4)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方法,明确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的评估方法包含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综合分析及修正4个部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性的利益评价;利用C-D生产函数、单位效益和模糊数学模型等方法,从粮食安全、灌溉效益和生态价值3个角度出发,对主要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进行定量评估;对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从激励地方改革和扶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目标出发进行修正,最终确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结果显示,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分别在0.302-0.399,0.292-0.472和0.21-0.395;中央、地方和农户承担的农业水价分别在0.011-0.204元/m3,0.010-0.236元/m3,0.009-0.217元/m3;根据2018年粮食播种和灌溉情况,确定当年粮食灌溉共产生水费496.82亿元,其中中央政府172.1亿元,地方政府165.19亿元,农户159.54亿元。(5)建立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提供了破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困境的途径。在改革进展、利益相关者和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核心,四个服务”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破解改革困境、推动改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点:(1)提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进行了评价;(2)提出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理论;(3)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确定方法,确定了各省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赵轩[2](2021)在《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文中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的自然资源,兼具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已经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另外,随着国有林区全面停伐政策的实施,我国对森林资源开始由开发利用转为生态保护,在此阶段,如何推进“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换,加快国有林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是管理决策者和建设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目前森林生态系统价值尚未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文的研究将不再探讨森林生态系统价值的特点、作用、意义以及发展远景等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把研究对象界定在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层面上。本文所研究的“森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是以“两山论”为基础,以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转换和价值增值为目标,通过价值核算、实证分析、中介效应、系统仿真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充分诠释“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及实践途径,实现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首先,对伊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以及林业经济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利用相关评估方法对伊春国有林区各林业局2018年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进行核算,核算结果表明,2018年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总值为442.516亿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为212.86亿元;生态效益为84.55亿元;社会效益为145.1亿元;并利用此核算结果作为实证分析的数据基础。二是分析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影响机制和效益提升驱动机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影响因素,包括森林资源自然属性、林业投资结构、林业经济产业结构、劳动力、中介效应等方面内容;其次,分别以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因变量,以林龄结构、产业结构、林业各类投资、森林管护、森林旅游人数为自变量,运用变截距面板回归方法,检验不同因素对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产生的边际效应和影响效果,以及分别以森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中介变量,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间的内在规律,研究发现,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能够带动森林经济效益提升,国有林区应优先提升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论,运用利益相关理论构建驱动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机制,通过均衡各方利益、信息披露、奖补机制和约束机制来实现政府主导、国有林区生态经营、社会公众参与的最优发展模式。三是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策略建议。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根据国有林区实际情况和林业发展战略,针对政府政策、管理体制、技术创新、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合理建议,更好地实现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增值,促进林业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总之,本文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丰富了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核算方法、影响机理、仿真驱动构建和效益提升保障体系,对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提供了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杨墨[3](2021)在《Q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内外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尤其是冠肺炎疫情叠加国际油价断崖式暴跌,国内炼油行业面临需求放缓、产能过剩、替代竞争加剧、环境监管趋严等多重挑战。油价下跌造成国内石油企业上游利润缩减,对于炼化行业来说,则直接造成相当大一部分企业亏损,这其中便包括“三桶油”。目前,从国内炼厂的利润平均来看处于亏损状况。深化国有炼化企业成本改革,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效益逐步提升的明智之举。国有炼化企业深化人力资源成本改革,既是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也是国有企业责任所在,同时有利于国企在经济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按照深化国有炼化企业改革方针和要求,细化和强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支出,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这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主要包括了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以及离职成本,如何实现科学化管控,系统化管理,使得国有炼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良性发展,其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本文以中石化直属单位Q公司为研究对象,采取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比较研究法等论证方法,在充分考虑国有炼化企业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下,针对Q公司存在的用工总量大、人员结构不合理以及分配制度缺乏激励、人才发展渠道不畅通等一系列管理问题,从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保持成本以、保障成本以及离职成本等方面提出了管理对策,从规范预算、盘活用工、完善薪酬、优化育才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阐述了运用作业成本核算法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这些改进措施在实际领域更具可操作性。国有炼化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改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以满足新形势下Q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完善,还有利于企业建立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以及打造和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不断增强国有炼化企业竞争力。同时,也为其他同类型炼化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借鉴与帮助。
蔡艳霞[4](2020)在《A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各经济主体均在布局新时代战略,以占领新产业模式高地,而我国在国际新形势下,自然资源优势逐渐消失,人口红利缺口进一步扩大,因此急需转型产业结构,转变低效生产方式。因此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企业如何提升并保持可持续竞争力已经成为各行业企业的工作重心,而有效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直接关乎我国各大企业公司内耗与收益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企业获得长远高效发展的重要杠杆。而要进行对人力资源成本的高效管理,首先要对其内涵进行准确解读,即着眼于企业实际,创造与既定人力资源成本相匹配的市场价值管理。然而即使处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拥有健全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管理系统的企业甚少,特别是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而言,他们在进行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时,往往陷入两个误区:一,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低效的投入大量资金;二,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缺乏系统性制度规范与管理,从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增加了企业成本损耗。因此,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投入成本收益率,进而进一步增强企业可持续竞争力,是契合时代要求的问题研究。从具体的研究内容来看,本文主要分成六大章节。第一章节是绪论部分,主要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第二章节是理论部分,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链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并对国内外研究综述进行了整理总结。第三章节是现状章节,通过理论梳理将人力资源成本细分为获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以及离职成本的基础上,结合A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的历史数据,进行各个指标的细化描述与分析。第四章节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一方面总结出A公司当前存在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招聘岗位缺乏调研、招聘方式单一低效、薪资体系设置不合理、培训方式与内容单一低效等,同时还存在员工离职率较高等相关问题;另一方面,对其产生的问题的原因探讨和分析,比如组织架构陈冗,管理体系混乱、管理意识淡薄等。第五章节是运用价值链的思想体系,提出针对其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问题而进行探索性建议与对策。第六章节是保障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活动正常进行的制度保障,旨在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提供制度支持。最后是对本文研究的总结与展望。通过开展人力资源相关成本管理活动,为企业经营管理创造更多市场价值。
杨炳宇[5](2020)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A煤炭企业内部物流成本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变为“中高速发展”,在这一政策背景下,也折射出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由重“量”向重“质”推进,再伴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渴望,“高污染”传统行业不得不兴利除弊、控制成本、以求生存。而此前对煤炭行业成本管理研究的焦点更多集中在“人工成本”与“材料成本”的削减上,现行的会计制度并未对物流成本进行单独核算,而企业片面认为:物流成本就是从产成品到消费者这一过程中实物转移的成本,却忽视了企业内部物流成本。由于其具体成本数据并未在财务报表中体现,难以为后续的成本控制提供数据支撑,对内部物流成本的针对性管理更是欠缺较多。本文将以A煤炭企业为案例进行分析,采用作业成本法,重点对生产活动中的内部物流成本进行研究,精确核算其内部物流成本,探究内部物流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并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相比对,说明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更有利于企业实现后续的物流成本管理。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物流成本核算、控制的概念及论文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通过我国于2006年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煤炭企业的内部物流成本范围进行界定,对其分类与所处行业特征进行阐述。之后详细分析A煤炭企业基本情况和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的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对A煤炭企业的内部物流成本进行准确核算,结合明细账本中材料及人工费用,计算出该企业的两种典型产品“A产品”与“B产品”的单位成本,分析计算内部物流费用所占产品成本的比重,再将其与A企业现行成本核算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说明实施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内部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方法的价值及有效性。最后对其在A煤炭企业中的应用预期效果、应用难点、控制手段等给出建议,以期通过降低“不可见”成本来提升企业利润空间,发挥出“物流成本”的“第三利润源”作用。目的在于为煤炭企业提出物流成本管理的新思路并为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提升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贾露[6](2019)在《E医院医生人力资本增值全面薪酬激励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推动,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坚持公益属性,不断完善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需求已经十分迫切。外部政策环境的巨大变化对公立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高效利用现有优质人力资本推动自身发展已成为公立医院所面临的一大课题。如何构建持续增长的管理机制,确立以人才激励机制为驱动力的发展战略,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灵活、多层次、高效的全面薪酬激励机制正是医院面临的首要挑战。本文选取E医院医生的全面薪酬激励管理作为研究案例,以实现医生人力资本增值为最终目标开展相关研究。论文在整理国内外有关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价值计量、人力资本价值增值、全面薪酬及薪酬激励的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作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医生人力资本的形成特征并提出了医生当期人力资本模型,对医生的人力资本构成内涵进行了定义。并与全面薪酬激励相关理论结合,构建了医生人力资本增值全面薪酬激励矩阵,以此归纳出基于医生人力资本增值的四类全面薪酬激励因素:物质绩效激励、职业发展激励、工作特质激励、组织文化激励,并阐释了它们的主要内容。在实证分析方面,论文基于相关理论研究基础,对E医院医生的全面薪酬激励现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分析,由数据分析得出E医院四类全面薪酬激励因素分别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实证研究结论为依据,从全面薪酬激励四类因素入手,从为E医院设计了医生全面薪酬激励管理改进方案,提出了具体激励措施。论文最后总结了 E医院实施医生全面薪酬激励改进方案后能够对医院医生人力资本增值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所需的管理支持活动,最终总结出与全面薪酬激励结合的医生人力资本增值管理模型。
朱玉洁[7](2019)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药资源产业价值链与供应链融合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中药资源产业的显着特征是依赖于中药资源作为供应链源头和价值链的输入源头,通过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创造环节,输出终产品到供应链末端的消费者手中。中药行业因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自身绿色价值低和外部环境损害价值高,因此供应链具有较高的绿色生产力发展潜力。然而,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企业偏重于技术型的供应链模式构建,立足于商业角度探求整合式中药供应链模式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从供应链整体视角解决中药产业的绿色发展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答,大量有价值的会计和经济数据难以充分挖掘利用,价值核算和控制无法有效实施。本研究在分析中药供应链物质流的基础上,融合价值流分析,根据价值流图构建中药供应链的绿色生产力分析理论基础和核算框架体系,实现供应链和价值链融合分析,提出供应链提升绿色生产力的有效路径和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文章对价值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从中药资源价值链的拓展、特征和影响因素阐述了中药资源价值链的内涵和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内涵,同时阐明了价值链视角融合中药供应链分析的理论框架。其次,文章从中药在医药产业中的构成及比较优势、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分析方法现存问题和困境阐述了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并阐述了中药产业价值链与供应链的融合分析的融合基础和融合过程。第三,基于绿色价值流图构建分析框架,分析了中药供应链中各链条组成部分,识别“浪费”来源,设计供应链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通过计算供应链的经济指数和环境指数,创新设计了供应链绿色生产力量化测算框架,并运用民营企业数据实证其可行性。为中药资源产业供应链绿色生产力水平提供了评价手段。第四,本章在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五个策略①原料药减少使用量②原材料替换③废弃物循环利用④产品替换⑤产品循环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对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提升策略进行分析,提出废弃物资源化是提升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还给出了中药产业供应链绿色生产力提升还需从政府规制保障(环境保护税法细化)、企业责任意识提升(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和公众消费引导(公众环境知情权保护,参与权推广和绿色消费引导)等多维度进行调控的相关政策建议。第五,文章分析了中药废弃物资源化是中药供应链提升绿色生产力的最优策略,也是中药资源价值链实现价值延伸和价值增值的重要环节。并以黄芪为实例,探讨了黄芪口服液供应链中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若干策略,并利用绿色生产力指数GPI计算公式黄芪绘制口服液供应链改进后的价值流图,比较前后GPI在不同供应链阶段的变化。论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希望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立足价值链视角聚焦绿色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价值流动,融合分析物质流和价值流的运行规律,在国内首次较系统地探索了中药供应链价值流和物质流融合分析框架,对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的理论分析进行拓展,阐明提升供应链绿色生产力与价值链价值延伸与创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评估方法:内部资源流动的经济效益--外部环境损害价值评估的融合分析形成价值图模型,建立绿色生产力绩效评估指数。该指数在概念结构、价值流转呈现形式,计量基础和数据收集处理均有一定突破和创新。根据中药供应链的特征,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的提升策略和实现机制,对绿色生产力测算框架进行实证研究,实现应用创新。
吴霜[8](2019)在《A公司技能型人力资本价值核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不断由追求规模效益向追求经济效益转变。国家更加重视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强调制造业的主体地位,包括金融在内的众多服务业也向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方向发展,逐步将我国由制造大国打造成为制造强国,制造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源泉。对于作为制造型企业的A公司而言,技能型人力资源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技能型人力资本价值的核算也引起公司管理层的注意和重视。本文以国内外最新成果为基础,将人力资本的基本理论,货币化的价值与非货币化的价值相结合、交换价值的计量与剩余价值计量相结合、当期的价值计量与后期价值计量相结合,从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概念出发,构建了技能型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并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及层次分析法对构建的模型求解,同时引入A公司实际数据,测算出了A公司技能型人力资本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针对各类技能型人力资本不同的价值,对A公司如何累积技能型人力资本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找到适合A公司技能型人力资本价值核算的方法,并用技能型人力资本核算的方法指导其他类型人力资本的价值核算。同时,为技能型人力资本的薪酬提供依据,为技能型人力资本的价值核算提供思路,为制造型企业技能型人力资本价值核算提供依据。
柳家骅[9](2019)在《人力资源会计在足球俱乐部中的应用研究 ——以恒大淘宝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无论企业还是国家都非常关注人才的竞争。伴随着人们对人才的关注,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也越来越多的被会计学者关注。在这种大环境下对人力资源会计应用进行案例研究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国务院发布《中国足球发展改革方案》以来,足球在我国迅猛发展,足球俱乐部在这几年也发展神速。但是,伴随着足球俱乐部的迅速扩张,足球运动员天价薪酬和转会费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选取国内着名足球俱乐部——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一方面,恒大淘宝在国内足球俱乐部中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来战绩骄人;另一方面,恒大淘宝自2015年上市以来业绩持续恶化,2018年5月因为净资产转负被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公司进行特别处理,变更为“ST恒宝”。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是存在于足球俱乐部中的普遍现象,因此对恒大淘宝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研究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并能够为其他足球俱乐部人力资源会计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首先,本文结合恒大淘宝人力资源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源取得、开发、使用和保障成本进行具体分析,对其人力资源成本资本化和非资本化进行讨论。本文认为,恒大淘宝应将其球员人力资源取得成本资本化,并对符合条件的青训球员开发成本进行资本化。其次,本文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理论运用于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中,针对不同模式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模型计量结果的差异展开讨论。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运用,本文认为恒大淘宝人力资源价值难以覆盖其人力资源成本,也就是说恒大淘宝现有的人力资源支出很不合理,需要恒大淘宝对其人力资源支出进行科学预算,否则很容易让恒大淘宝陷入财务危机。最后,本文运用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结合国际着名足球俱乐部——曼联俱乐部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情况,建议恒大淘宝完善其对与人力资源会计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规定的披露;完善其对俱乐部人力资源战绩的信息披露;完善其对不同类别人力资源成本的信息披露。通过将人力资源会计在恒大淘宝中应用,本文对未来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进行展望。期待在未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更多案例分析,将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应用到更多行业和企业。
卢志伟[10](2019)在《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补偿价值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愈加凸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价值计量研究,其意义在于为我国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价值的标准制定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进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生态环境补偿理论与方法的探索,研究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森林、草地、农田、湿地、水体以及荒漠等多种生态环境因素的功能性损失、环境污染和人力资本的损失。其中,生态环境的功能性损失的价值用市场价值法计量直接损失、间接损失的价值和生态环境得以恢复的治理成本;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以损失补偿法通过排污费来间接计量;人力资本损失的价值,通过健康医疗费用法、工资差额法来计量对当地居民的健康以及未来发展机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研究前人计量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矿产资源开发对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同影响,构建一个生态环境补偿价值综合计量模型。将生态环境补偿价值综合计量模型应用于煤矿的生态环境补偿价值计量实践中,计算得到生态环境补偿价值。在一定范围内,验证了生态环境补偿价值综合计量评估模型的适用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细化与发展——人力资源价值核算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细化与发展——人力资源价值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研究进展 |
1.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1.2.2 农业水价分担 |
1.2.3 农业水价补贴(补偿) |
1.2.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
1.2.5 农业水价和灌溉价值计算 |
1.2.6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名词解释 |
2.1.1 农业水价 |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2.1.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 |
2.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
2.1.5 农业水价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关系辨析 |
2.2 理论基础 |
2.2.1 准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社会分工理论 |
2.2.4 效用价值论 |
第三章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程研究 |
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和制度变迁 |
3.1.1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 |
3.1.2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制度变迁 |
3.2 改革任务和进度分析 |
3.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
3.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进度 |
3.2.3 与2019 年相比2020 年改革进程变化趋势 |
3.3 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
3.3.1 农业执行水价对运营维护成本弥补情况 |
3.3.2 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落实情况 |
3.3.3 供水计量、定额管理和管护机制配套情况 |
3.4 改革成效 |
3.4.1 节水成效显着 |
3.4.2 灌溉和生产效率提升 |
3.5 改革特点及存在问题 |
3.5.1 改革特征 |
3.5.2 存在问题 |
3.6 小结 |
第四章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研究 |
4.1 指标识别 |
4.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特点 |
4.1.2 指标选择原则 |
4.1.3 指标确定依据和初步识别 |
4.2 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体系 |
4.2.2 权重确定 |
4.3 以指导政府决策为目标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
4.3.1 指标评价标准 |
4.3.2 模型构建 |
4.3.3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结果 |
4.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区域差异 |
4.4 基于加权Topsis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定量评价 |
4.4.1 模型介绍 |
4.4.2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结果 |
4.4.3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区域性差异 |
4.5 两种评价方式下结果的差异及综合结果 |
4.5.1 两种评价结果差异 |
4.5.2 综合考虑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 |
4.5.3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差异 |
4.6 小结 |
第五章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 |
5.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定义与识别 |
5.1.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识别 |
5.1.2 Mitchell评分法 |
5.1.3 基于Mitchell评分法的利益相关者确定 |
5.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类 |
5.2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分析 |
5.2.1 利益关系 |
5.2.2 利益诉求 |
5.2.3 利益相关者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 |
5.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 |
5.3.1 指标体系 |
5.3.2 专家评分结果处理方法 |
5.3.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结果 |
5.3.4 科研学者与实践工作者评价结果的差异 |
5.4 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的合理分担 |
5.4.1 分担主体识别 |
5.4.2 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分担责任 |
5.4.3 政府部门的分担方式 |
5.4.4 用水农户及相关组织的分担方式 |
5.4.5 社会机构的分担方式 |
5.5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定量方法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
6.1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
6.1.1 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农业灌溉水资源价值 |
6.1.2 粮食作物单位水产出与农业单位水产出的关系 |
6.1.3 基于C-D生产函数的灌溉效益分摊系数 |
6.1.4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6.2 政府内部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
6.2.1 评价体系构建 |
6.2.2 基于粮食安全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 |
6.2.3 基于水资源灌溉效益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6.2.4 基于生态价值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6.2.5 地方及中央政府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6.3 基于定量方法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
6.3.1 基于定量评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
6.3.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分担的农业水价 |
6.3.3 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确定和机制建设研究 |
7.1 基于“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
7.1.1 “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7.1.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
7.1.3 农户分担的水价与当前执行水价之间的关系 |
7.1.4 基于“定量+定性”综合评估的各方水费承担额度 |
7.1.5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
7.2 基于激励和扶持机制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修正 |
7.2.1 标准确定 |
7.2.2 修正后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
7.2.3 修正后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
7.2.4 修正后粮食灌溉水费分担情况 |
7.2.5 修正后分担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
7.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 |
7.3.1 合理定价机制 |
7.3.2 政策倾斜机制 |
7.3.3 农户参与机制 |
7.3.4 社会参与机制 |
7.3.5 保障机制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综述 |
1.2.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森林生态系统 |
2.1.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 |
2.1.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与价值评估 |
2.1.4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评估与效益提升 |
2.2 理论基础 |
2.2.1 劳动价值论 |
2.2.2 边际效用价值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伊春国有林区现状分析 |
3.1 伊春国有林区概况 |
3.2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概况 |
3.2.1 森林面积及蓄积概况 |
3.2.2 林龄结构概况 |
3.2.3 造林管护概况 |
3.3 伊春国有林区林业经济概况 |
3.3.1 林业产值及产业结构概况 |
3.3.2 林业投资概况 |
3.3.3 从业人员概况 |
3.3.4 森林旅游概况 |
3.4 伊春国有林区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 |
4.1 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核算 |
4.1.1 经济效益核算对象 |
4.1.2 经济效益核算方法 |
4.1.3 经济效益核算指标体系 |
4.1.4 经济效益核算 |
4.1.5 经济效益核算结果 |
4.2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核算 |
4.2.1 生态效益核算方法 |
4.2.2 生态效益实物量核算 |
4.2.3 生态效益价值量核算 |
4.2.4 生态效益核算结果 |
4.3 森林生态系统社会效益核算 |
4.3.1 森林游憩价值 |
4.3.2 森林提供就业机会的价值核算 |
4.3.3 社会效益核算结果 |
4.4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分析 |
4.4.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结果 |
4.4.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的理论分析 |
5.1.1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因素 |
5.1.2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内部性因素 |
5.1.3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中介效应 |
5.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2.1 面板数据模型简介 |
5.2.2 变量与数据 |
5.2.3 面板数据描述与检验 |
5.2.4 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
5.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中介效应分析 |
5.3.1 中介效应 |
5.3.2 森林生态效益的中介效应 |
5.3.3 森林经济效益的中介效应 |
5.3.4 森林社会效益的中介效应 |
5.4 本章小结 |
6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驱动机制分析 |
6.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驱动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 |
6.1.1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思想 |
6.1.2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
6.1.3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
6.1.4 演化博弈模型的均衡分析 |
6.2 演化博弈仿真及策略分析 |
6.2.1 三方主体行为策略的动态演化 |
6.2.2 不同因素对三方主体行为策略的演化影响 |
6.3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驱动机制构建 |
6.3.1 演化博弈仿真结论的分析 |
6.3.2 基于演化博弈仿真结论的驱动机制构建 |
6.4 本章小结 |
7 提升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建议 |
7.1 政府层面 |
7.1.1 增加扶持政策供给 |
7.1.2 保证林业投资的合理有效 |
7.1.3 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 |
7.1.4 优化交易市场结构 |
7.1.5 打造产业发展新模式,强化监管制度 |
7.1.6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
7.2 集团层面 |
7.2.1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作用认识 |
7.2.2 注重企业科学技术研发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Q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总体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人力资源 |
2.1.2 人力资源成本 |
2.1.3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人力资源成本分类 |
2.2.2 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方法与模型 |
2.2.3 人力资源成本控制 |
2.2.4 人力资源经济分析理论 |
2.3 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模型 |
2.3.1 人力资源成本弹性控制 |
2.3.2 人力资源成本水平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Q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Q公司概况 |
3.1.1 Q公司组织结构现状 |
3.1.2 Q公司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
3.2 Q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现状 |
3.2.1 取得成本方面 |
3.2.2 开发成本方面 |
3.2.3 保持成本方面 |
3.2.4 保障成本方面 |
3.2.5 离职成本方面 |
3.3 问卷调查样本有效性分析 |
3.3.1 信度分析 |
3.3.2 效度分析 |
3.4 Q 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预算管理缺乏有效性 |
3.4.2 用工分布余缺并存 |
3.4.3 分配制度缺乏激励 |
3.4.4 人才发展渠道不畅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Q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适用性分析及改进思路 |
4.1 Q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改进适用性分析 |
4.1.1 有利于完善流动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4.1.2 有利于优化业务结构重构业务流程 |
4.1.3 有利于加大培训力度提供成长成才平台 |
4.2 Q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改进的原则与思路 |
4.2.1 Q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目标 |
4.2.2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
4.2.3 Q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改进思路 |
4.3 Q公司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模型 |
4.3.1 人力资源成本弹性控制分析 |
4.3.2 人力资源成本比率偏差控制分析 |
4.3.3 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模型综合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Q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实施 |
5.1 健全灵活多样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机制 |
5.1.1 人力资源取得成本管理 |
5.1.2 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管理 |
5.1.3 人力资源保持成本管理 |
5.1.4 人力资源保障成本管理 |
5.1.5 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管理 |
5.2 Q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改进的保障措施 |
5.2.1 规范预算管理 |
5.2.2 盘活用工存量 |
5.2.3 完善薪酬制度 |
5.2.4 优化育才机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员工满意度调查 |
附录B 员工访谈提纲 |
致谢 |
(4)A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2.1 价值链相关理论 |
2.1.1 价值链定义 |
2.1.2 价值链分析 |
2.1.3 价值链分析方法 |
2.2 人力资源成本相关理论 |
2.2.1 人力资源成本概念 |
2.2.2 人力资源成本分类 |
2.2.3 人力资源成本考核指标及体系 |
2.3 价值链下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相关理论 |
2.3.1 价值链与人力资源成本 |
2.3.2 构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体系 |
3 A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
3.1 公司简介 |
3.1.1 基本情况 |
3.1.2 组织架构 |
3.1.3 发展困境 |
3.2 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
3.2.1 员工年龄结构 |
3.2.2 员工学历结构 |
3.2.3 员工部门结构 |
3.3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现状 |
3.3.1 人力资源成本结构 |
3.3.2 人力资源成本数据分析 |
4 A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取得成本问题 |
4.1.2 开发成本问题 |
4.1.3 使用成本问题 |
4.1.4 离职成本问题 |
4.2 A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问题的原因 |
4.2.1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意识不足 |
4.2.2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 |
4.2.3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式落后 |
4.2.4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储备不足 |
5 A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优化策略 |
5.1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原则与总体思路 |
5.1.1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原则 |
5.1.2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思路 |
5.2 取得成本的优化策略 |
5.2.1 合理规划招聘需求 |
5.2.2 拓展招聘渠道或方式 |
5.2.3 强化招聘效果数据分析与管理 |
5.3 开发成本的优化策略 |
5.3.1 调研和分析培训需求 |
5.3.2 创新培训方法与内容 |
5.3.3 组织多部门监督与实施 |
5.4 使用成本的优化策略 |
5.4.1 完善薪酬成本会计核算 |
5.4.2 优化组织架构及人员匹配 |
5.4.3 建立可追溯绩的绩效责任制度 |
5.5 离职成本的优化策略 |
5.5.1 完善薪酬管理体系 |
5.5.2 合理规划员工晋升及轮岗机制 |
5.5.3 发挥奖惩制度作用 |
6 A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保障机制 |
6.1 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制度 |
6.2 严格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6.3 强化人力资源成本监督 |
6.4 营造成本管理企业文化 |
7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作业成本法的A煤炭企业内部物流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成本管理研究 |
1.2.2 物流成本管理研究 |
1.2.3 作业成本法研究与应用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文章结构 |
1.3.3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
2.1 物流成本管理相关理论 |
2.1.1 “效益背反”理论 |
2.1.2 “物流冰山”理论 |
2.1.3 “第三利润源”理论 |
2.2 物流成本概念及分类 |
2.2.1 物流成本管理概念 |
2.2.2 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概念 |
2.2.3 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构成 |
2.2.4 煤炭企业物流成本分类 |
2.3 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核算 |
2.3.1 煤炭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概念 |
2.3.2 煤炭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特点 |
2.3.3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
2.4 物流成本控制方法 |
2.4.1 目标成本法 |
2.4.2 标准成本法 |
2.4.3 作业成本法 |
3 A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 |
3.1 A煤炭企业简介 |
3.1.1 A煤炭企业组织架构 |
3.1.2 A煤炭企业产业分布及产品构成情况 |
3.2 A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 |
3.2.1 A煤炭企业业务流程 |
3.2.2 A煤炭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控制措施 |
3.3 A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
3.3.2 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4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成本管理必须人人参与的观念并未深入企业 |
3.4.2 煤炭行业效益下滑使其失去吸引力,难以留住高端人才 |
3.4.3 物流成本的控制未放在整个系统中考虑 |
4 作业成本法下A煤炭企业内部物流成本核算设计 |
4.1 作业成本法下A煤炭企业生产物流成本核算的整体思路 |
4.1.1 成本核算步骤 |
4.1.2 A煤炭企业加工流程 |
4.1.3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作业中的应用 |
4.2 作业成本法在A企业X煤矿中的物流成本核算应用 |
4.2.1 确定资源动因及资源价值耗费 |
4.2.2 分配资源至作业成本库 |
4.2.3 确定作业动因并计算作业动因分配率 |
4.2.4 将作业成本分配至产品成本 |
4.2.5 生成产品成本计算单 |
4.3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法的结果对比 |
4.3.1 传统成本法计算结果 |
4.3.2 两种方法结果对比 |
4.4 内部物流成本结构分析 |
4.4.1 产品成本汇总 |
4.4.2 产品成本分析 |
5 A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核算预期效果及建议 |
5.1 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预期效果评价 |
5.1.1 解决物流成本核算范围模糊,边界不明确的问题 |
5.1.2 作业成本法核算得到的成本信息更具真实性 |
5.1.3 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产品成本构成、优化产品布局、提升产品竞争力 |
5.1.4 根据销售计划制定更为准确细化的成本预算 |
5.2 作业成本法在A煤炭企业中的难点分析 |
5.2.1 前期建设成本高 |
5.2.2 作业划分与成本动因的选择存在主观性 |
5.2.3 财务部门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
5.2.4 缺乏行业整体的核算口径 |
5.3 A煤炭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建议 |
5.3.1 确立内部物流成本控制应有的地位 |
5.3.2 通过物流作业的高效衔接降低物流成本 |
5.3.3 对内部物流成本进行全面性分析 |
5.3.4 在物流成本与服务质量之间进行平衡 |
5.3.5 合理划分资源、作业、作业动因、加强财务人员素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6)E医院医生人力资本增值全面薪酬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研究的特色或创新之处 |
1.3.4 研究框架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人力资本相关理论 |
2.1.1 人力资本的概念 |
2.1.2 人力资本价值测量相关理论 |
2.1.3 医生人力资本价值内涵 |
2.1.4 医生人力资本当期价值模型 |
2.1.5 医生人力资本增值管理内涵 |
2.2 全面薪酬激励相关理论 |
2.2.1 全面薪酬的概念 |
2.2.2 全面薪酬的构成及内涵 |
2.2.3 全面薪酬激励理论 |
2.2.4 基于医生人力资本增值的全面薪酬激励 |
第3章 E医院医生全面薪酬激励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E医院概况 |
3.2 E医院医生全面薪酬激励概况 |
3.2.1 E医院医生薪酬激励概况 |
3.3 E医院医生全面薪酬激励满意度调查 |
3.3.1 全面薪酬激励调查问卷设计 |
3.3.2 实施与回收 |
3.4 E医院医生全面薪酬满意度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
3.5 E医院医生全面薪酬激励问题分析 |
3.5.1 物质绩效激励存在的问题 |
3.5.2 职业发展激励存在问题 |
3.5.3 工作特质激励存在问题 |
3.5.4 组织文化激励存在问题 |
第4章 E医院医生全面薪酬激励管理改进方案 |
4.1 全面薪酬激励方案设计原则 |
4.2 物质绩效激励 |
4.2.1 医生岗位价值评估与薪酬设计 |
4.2.2 医生绩效分配体系 |
4.2.3 医生动态调薪机制 |
4.3 职业发展激励 |
4.3.1 职业技能继续教育体系 |
4.3.2 搭建医生多维职业发展通道 |
4.4 工作特质激励 |
4.4.1 医疗人才盘点 |
4.4.2 医院内部人力资源市场 |
4.4.3 医生适度“授权” |
4.4.4 培育新型团队绩效文化 |
4.5 组织文化激励 |
4.5.1 塑造医院品牌形象 |
4.5.2 打造学习型医院 |
4.5.3 医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
第5章 E医院全面薪酬激励方案的人力资本增值激励效果研究 |
5.1 E医院人力资本增值激励管理的主要效果分析 |
5.1.1 激励提升医生人力资本投入成本 |
5.1.2 激励提升医生人力资本新增价值 |
5.2 E医院人力资本增值激励的管理支持活动 |
5.3 E医院医生全面薪酬激励与人力资本增值激励管理 |
第6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不足和展望 |
附件1 E医院全面薪酬满意度调研问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药资源产业价值链与供应链融合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药资源发展现状与环境压力 |
1.1.2 传统资源价值理论与绿色发展的矛盾 |
1.1.3 传统绿色核算方法不能满足绿色发展的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述评 |
2.1 供应链管理与绿色供应链 |
2.1.1 供应链管理与循环经济研究 |
2.1.2 绿色供应链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 |
2.1.3 中药产业供应链研究现状 |
2.2 价值链视角的供应链研究 |
2.2.1 价值链 |
2.2.2 价值链视角分析供应链的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 |
2.3 绿色生产力创新研究 |
2.4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内涵界定 |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1.2 绿色发展理念 |
3.1.3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
3.1.4 现代环境会计理论 |
3.2 中药资源价值链的内涵分析 |
3.2.1 价值链的拓展 |
3.2.2 中药资源价值的分类 |
3.2.3 中药价值链的特征 |
3.2.4 中药价值链的影响因素 |
3.3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的内涵分析 |
3.3.1 绿色生产力的内涵与拓展 |
3.3.2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内涵 |
3.4 价值链视角融合中药供应链分析的理论框架 |
3.4.1 价值链视角分析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的可行性 |
3.4.2 价值链视角分析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问题的原则 |
3.4.3 价值链视角分析中药供应链的主要内容 |
第四章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发展现状研究 |
4.1 中药绿色供应链发展的现实基础 |
4.1.1 中药在医药产业中的构成及比较优势 |
4.1.2 粗放型经济模式对环境的影响 |
4.2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分析方法现存问题及困境 |
4.2.1 中药供应链运行模式 |
4.2.2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调控的手段:物质流分析 |
4.2.3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分析的困境 |
4.3 中药产业价值链与供应链的融合分析 |
4.3.1 融合基础:中药资源的“二项”属性 |
4.3.2 融合过程:中药供应链物质流动过程中的价值循环 |
第五章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测算框架与实证研究 |
5.1 相关概念 |
5.1.1 价值流图(VALUE STREAM MAPPING,VSM) |
5.1.2 绿色价值流图析技术 |
5.2 研究方法和框架设计 |
5.2.1 中药供应链绿色价值流图 |
5.2.2 绿色生产力指数 |
5.3 实证研究:黄芪口服液供应链绿色生产力测算研究 |
5.3.1 黄芪 |
5.3.2 黄芪口服液 |
5.3.3 黄芪口服液供应链环境指数计算 |
5.3.4 黄芪口服液供应链经济指数计算 |
5.3.5 黄芪口服液CPI计算 |
5.4 绿色生产力绩效指数的应用 |
第六章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管理策略与实现机制研究 |
6.1 绿色供应链管理策略 |
6.1.1 三个基本前提 |
6.1.2 供应链管理策略 |
6.2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提升策略分析 |
6.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6.2.2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
6.2.3 提升策略权重计算 |
6.2.4 中药产业供应链绿色生产力提升策略 |
6.3 中药产业供应链绿色生产力实现机制 |
6.3.1 政策保障 |
6.3.2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 |
6.3.3 公众参与机制保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药价值链的价值延伸与创造 |
7.1 废弃物资源化——中药资源产业价值创造过程 |
7.1.1 中药价值链的价值延伸 |
7.1.2 中药价值链上的价值创造 |
7.2 废弃物资源化在黄芪口服液供应链中的应用探索 |
7.2.1 废弃物产生及其可利用物质 |
7.2.2 固体废弃物利用途径及其产业化方式 |
7.3 不同改进策略下黄芪口服液绿色生产力提升实践 |
7.3.1 黄芪口服液供应链提升绿色生产力策略 |
7.3.2 改进策略下绿色生产力绩效CPI计算 |
7.3.3 以中药饮片企业为中心提升绿色生产力水平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参考文献 |
(8)A公司技能型人力资本价值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特点 |
2.1.1 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概念 |
2.1.2 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特点 |
2.2 人力资本价值核算的模式 |
2.3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概述 |
2.4 技能型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假设条件 |
第三章 技能型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构建 |
3.1 模型构建原则 |
3.2 技能型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因素 |
3.2.1 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 |
3.2.2 交换价值与剩余价值 |
3.2.3 当期价值和未来价值 |
3.3 计量模型 |
3.3.1 总体模型 |
3.3.2 技能型人力资本贡献度 |
3.3.3 技能型员工的职位贡献系数 |
第四章 A公司技能型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应用分析 |
4.1 A公司简介 |
4.2 技能型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应用 |
4.2.1 技能型人力资本交换价值 |
4.2.2 测算技能型人力资本贡献度 |
4.2.3 测算职位贡献系数 |
4.3 技能型人力资本价值测算 |
第五章 A公司技能型人力资本价值累积的对策 |
5.1 强化培训教育,提高技能型人力资本价值总量 |
5.1.1 加大教育与培训投入,提升创造能力 |
5.1.2 建立合理的培训体系,培养专业化及多元化技能人才 |
5.2 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促进人力资本价值提升 |
5.3 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人力资本发展同向 |
5.4 构建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技能型人才 |
5.4.1 完善绩效考核办法 |
5.4.2 完善激励机制 |
5.4.3 科学制定绩效计划 |
5.5 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建立内部信息平台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人力资源会计在足球俱乐部中的应用研究 ——以恒大淘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之处 |
第2章 人力资源会计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人力资源会计基本内容 |
2.1.1 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 |
2.1.2 人力资源会计基本假设 |
2.2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相关理论 |
2.2.1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相关概念 |
2.2.2 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 |
2.2.3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历史成本法 |
2.2.4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重置成本法 |
2.3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相关理论 |
2.3.1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方法——货币性计量方法 |
2.3.2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方法——非货币性计量方法 |
2.4 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理论 |
2.4.1 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
2.4.2 人力资源会计表内信息披露 |
2.4.3 人力资源会计表外信息披露 |
第3章 文献综述 |
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3.3 文献评述 |
第4章 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及其人力资源会计概况 |
4.1 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企业简介 |
4.1.1 恒大淘宝俱乐部历史沿革 |
4.1.2 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组织构架 |
4.1.3 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财务状况 |
4.2 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人力资源概况 |
4.2.1 转会球员人力资源状况 |
4.2.2 自由转会球员人力资源状况 |
4.2.3 青训球员人力资源状况 |
4.2.4 恒大淘宝人力资源薪酬状况 |
4.3 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人力资源会计现状 |
4.3.1 恒大淘宝人力资源初始计量 |
4.3.2 恒大淘宝人力资源后续计量 |
4.3.3 恒大淘宝人力资源终止确认 |
第5章 人力资源会计在恒大淘宝俱乐部的应用研究 |
5.1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恒大淘宝俱乐部的应用 |
5.1.1 恒大淘宝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
5.1.2 广州恒大淘宝俱乐部人力资源开发成本 |
5.1.3 广州恒大淘宝俱乐部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和保障成本 |
5.2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在恒大淘宝俱乐部的应用 |
5.2.1 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的应用 |
5.2.2 经济价值法的应用 |
5.3 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在恒大淘宝俱乐部的应用 |
5.4 人力资源会计在恒大淘宝中应用的讨论 |
5.4.1 人力资源会计在恒大淘宝中应用的前提条件 |
5.4.2 人力资源会计在恒大淘宝中应用的实施 |
5.4.3 人力资源会计应用效果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研究结论 |
6.1.2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研究结论 |
6.1.3 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补偿价值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认识与成果 |
2 生态环境补偿价值基本理论与方法 |
2.1 生态环境补偿价值基本理论 |
2.1.1 地质学方面的理论 |
2.1.2 会计学方面的理论 |
2.1.3 矿产资源法学方面的理论 |
2.2 生态环境补偿价值计量方法 |
2.2.1 市场价值法 |
2.2.2 损失补偿法 |
2.2.3 人力资本法 |
2.2.4 机会成本法 |
2.2.5 重置成本法 |
2.2.6 影子工程法 |
2.2.7 替代成本法 |
2.3 本章小结 |
3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补偿价值计量研究现状与问题 |
3.1 生态环境补偿价值计量实践的现状与问题 |
3.1.1 北京房山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的经验 |
3.1.2 徐州贾汪区采煤塌陷区治理的经验 |
3.1.3 内蒙古矿山开采破坏草原生态的教训 |
3.2 生态环境补偿价值计量研究现状 |
3.2.1 生态环境补偿标准 |
3.2.2 生态环境补偿模式 |
3.3 生态环境补偿价值计量研究存在的问题 |
3.3.1 生态环境补偿存在滞后性 |
3.3.2 生态环境补偿缺乏综合性 |
3.4 本章小结 |
4 生态环境补偿价值综合计量模型 |
4.1 生态环境因素的种类分析 |
4.2 生态环境因素的价值分析 |
4.3 生态环境补偿价值综合计量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某煤矿开发的生态环境补偿价值计量案例 |
5.1 勘查区自然环境概况 |
5.1.1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5.1.2 区域环境地质特征 |
5.1.3 煤炭资源量估算 |
5.1.4 区域经济状况 |
5.1.5 矿区有害物质 |
5.2 区域地质和矿田地质 |
5.2.1 区域地质特征 |
5.2.2 区域构造 |
5.2.3 岩浆岩 |
5.3 勘查区地质 |
5.4 煤层地质特征 |
5.4.1 含煤性 |
5.4.2 可采煤层 |
5.4.3 煤层对比 |
5.5 煤质特征 |
5.5.1 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
5.5.2 煤的有机质系统分析 |
5.6 地区煤炭产业政策以及发展形势 |
5.7 煤矿开发的生态环境补偿价值计量案例 |
5.7.1 生态环境功能损失的价值 |
5.7.2 生态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 |
5.7.3 生态环境恢复的价值 |
5.7.4 人力资本损失的价值 |
5.7.5 最终计算结果 |
5.7.6 计算结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细化与发展——人力资源价值核算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D]. 冯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D]. 赵轩.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Q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策略研究[D]. 杨墨.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A公司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研究[D]. 蔡艳霞.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5]基于作业成本法的A煤炭企业内部物流成本管理研究[D]. 杨炳宇.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6]E医院医生人力资本增值全面薪酬激励研究[D]. 贾露.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7]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药资源产业价值链与供应链融合创新研究[D]. 朱玉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A公司技能型人力资本价值核算研究[D]. 吴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9]人力资源会计在足球俱乐部中的应用研究 ——以恒大淘宝为例[D]. 柳家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1)
- [10]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补偿价值计量研究[D]. 卢志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