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族性息肉病的外科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方少伟[1](2021)在《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称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病,患病率为1/200000~1/8000。1921年,它被Peutz第一次介绍,随后1949年Jeghers对它有了进一步的系统描述,因此它被称为Peutz-Jeghers综合征。黑斑息肉综合征的特点是面部、口唇、眼周,双侧手指、脚掌、手掌有色素沉着,并伴有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样息肉。错构瘤样息肉可致使肠套叠、肠梗阻、腹痛、消化道出血、缺铁性贫血及癌变倾向等。黑斑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男女发病率相同。息肉可以分布在消化道的任何位置,当中小肠息肉(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最多见。这也为PJS患者的检查及治疗带来麻烦。常规胃镜检查只能检查及治疗食管至十二指肠的病变,结肠镜也只能检查及治疗肛门至距回盲瓣10~20 cm回肠末端病变,而小肠位居消化道中部,成为检查及治疗的难点。成年人小肠全长约为5-7米,是人体消化道最长的一段,也是进行消化及吸收的重要部位。小肠肠道迂曲弯折,堪称“九曲十八弯”,且活动度较大,使得传统的检查手段难以对深部小肠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以往许多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需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以切除小肠息肉,传统的外科手术有着创伤大,无法切净息肉,需重复治疗等缺点。后来随着气囊辅助小肠镜(Balloon-Assistedenteroscopy,BAE)的应运而生,使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有了更好的治疗选择。患者不需行创伤大、危险系数高、恢复时间长的外科手术就可切除小肠息肉,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及负担。气囊辅助小肠镜分为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及单气囊小肠镜(Single-balloon enteroscopy,SBE),是诊断及治疗小肠疾病的可靠方法,小肠镜能根据观察到的息肉情况作一些内镜下治疗。应用BAE来切除小肠息肉,可以减去患者行手术治疗的痛苦及负担,目前BAE已经成熟应用于PJS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目前有关PJS的回顾性研究仍较少。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描述PJ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内镜治疗情况,比较有无家族史患者的不同,为提高黑斑息肉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研究对象及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并行治疗的黑斑息肉综合征住院患者,共计56名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既往史、家族史、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内镜(胃肠镜、小肠镜)治疗情况、手术治疗、病理活检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56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首次入院平均年龄为27.41±11.9,共入院87次。20例患者有PJS相关家族史(35.7%)。首发症状为腹痛的最多,共29例,其他依次为色素沉着,肠套叠,便血,腹胀,肛周脱出物及腹泻。55例患者有色素沉着。最常见的分布部位为口唇,而后依次是手,足及颜面部。2.87例次入院病人中,共有53例次病人行小肠镜检查,共计行小肠镜检查60次,共切除息肉834枚,其中胃切除91枚,小肠切除664枚,大肠切除79枚息肉。小肠镜术中有一例患者发生肠穿孔,后紧急转送至我院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可。3.56名病人中,有43名病人行病理活检,息肉病理类型以错构瘤性息肉居多。4.56例患者中共有17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5.有家族史患者与无家族史患者比较,在临床症状方面,腹痛症状更多的见于无家族史的患者(p=0.003)。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无家族史患者的大便潜血实验阳性明显多于有家族史患者(p=0.007)。在影像学方面,软组织肿块更多见于无家族史的患者(p=0.007)。此外,无家族史患者行小肠镜切除胃、小肠息肉的数量显着多于有家族史的患者(p=0.024、p=0.010)。结论1.PJS患者行小肠镜治疗胃肠道息肉是安全有效的。小肠镜治疗能够减小患者行外科手术的几率,使病人负担减轻。2.PJS患者大部分因胃肠道症状就诊,主要症状是腹痛、肠套叠、肠梗阻、便血、腹胀。也有一些病人是因皮肤黏膜黑色素斑就医。临床医师在患者就诊过程中也应对既往史及家族史给予关注。3.无家族史患者就诊时息肉数量及腹痛表现较有家族史患者多,诊治过程更应重视。4.PJS虽然目前没有比较明确的随访监测指南,但临床医生应该重视,定期行影像学检查或者内镜检查对PJS患者是十分有必要的。
朱求实,胡炎军,李盛,关秀文,张万里,牛彦锋[2](2019)在《FAP癌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与COX-2、Survivin蛋白表达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癌变危险因素,并分析环氧化酶-2(COX-2)、存活素(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为防治FAP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确诊的73例FAP患者,根据患者有无癌变,分为FAP癌变组39例和FAP未癌变组34例,分析FAP相关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免疫组化法检测病变组织COX-2、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FAP相关性。结果在73例患者中,39例经病理确诊发生癌变,癌变率为53.42%。癌变组患者的高危因素与性别无关(P>0.05),与发病年龄、腺瘤数量、腺瘤直径、腺瘤组织学类型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变组患者COX-2、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62%、74.36%,未癌变组COX-2、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76%、58.82%,癌变组患者COX-2及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未癌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P患者恶变率与发病年龄、腺瘤数量、腺瘤直径、腺瘤组织学类型有关。COX-2、Survivin蛋白在癌变组患者中高表达,对于预测恶性结直肠癌早期病变有重要意义,可作为防治FAP的有效靶点。
袁保[3](2019)在《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清化健脾方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运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结直肠腺瘤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探讨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点。2.运用中药复方清化健脾方干预结直肠腺瘤腺瘤切除术后患者,评估清化健脾方对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的影响以及对脾虚湿蕴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分析清化健脾方对结直肠腺瘤术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1.病例选取:(1)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分析:选取符合结直肠腺瘤诊断标准的患者21例,纳入经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腺瘤且无其他病变的健康对照者12例,采集两组患者一般信息和安全性资料,采集结直肠腺瘤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粪便样品;(2)清化健脾方对脾虚湿蕴型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术后患者2周正常饮食后,大便尚未恢复正常,以泄泻为主症,中医辨证为脾虚湿蕴型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术前填写临床症状观察表并根据脾虚湿蕴证症状量化分级标准和肠镜、病理检查报告量化分级标准进行评分。并采集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及基本安全性资料。并采集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清化健脾方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粪便样品。2.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案,共纳入40例患者,将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2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清化健脾方)和对照组(安慰剂),每组20例,共治疗4周,临床症状观察时点为干预治疗后第0周、第2周及第4周,在各时点分别记录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并于术后6-12个月复查肠镜,填写术后肠镜病理评分表。其中治疗组有5例中药干预前留取粪便标本,中药干预治疗满4周后有17例留取粪便标本。3.肠道菌群检测分析:将采集到的粪便样品,保存在-80℃冰箱保存,收集完所有标本后进行高通量测序肠道菌群检测,将检测所得数据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分析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以及清化健脾方治疗对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产生的影响。结果:1.结直肠腺瘤患者与正常健康对照人群肠道菌群结构比较:受试者一般资料基线情况:纳入本研究的21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和12例健康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BMI、安全性基线资料(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样品比较,结果显示:OTU分布情况,两组共产生819个OTU,其中重叠部分636个,结直肠腺瘤组特有OTU147个,健康对照组特有OTU36个;稀疏性分析和Specaccum物种累积曲线分析显示末端曲线逐渐平稳,说明测序数据量合理、样本量足够,已经达到分析标准;在Alpha多样性指数方面,chao1(菌种丰富度)指数、observedspecies(OTU的个数)、PDwholetree(谱系多样性)指数、Shannon(菌群多样性)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物种分布方面,在细菌分类的门水平,两组样品均以厚壁菌门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拟杆菌门。两菌门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菌门是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在细菌分类的纲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是梭菌纲、丹毒丝菌纲、科里杆菌纲、疣微菌纲占优势;而正常健康组中,拟杆菌纲和Negativicutes纲占优势。在细菌分类的目水平,结直肠腺瘤组梭菌目、丹毒丝菌目、红蝽菌目占优势,正常健康组以拟杆菌目、硒单胞菌目占优势。在细菌分类的科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菌科是毛螺菌科、丹毒丝菌科、消化链球菌科、梭菌科1、红蝽菌科;正常健康组占优势的是拟杆菌科和紫单胞菌科。在细菌分类的属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是劳特氏菌属、Dorea 菌属、Holdemanella 菌属、Clostridiumsensustricto1菌属、Romboutsia菌属、Collinsella菌属;而正常健康组占优势的是拟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菌属、Parabacteroides菌属。通过LefSe分析两组的核心菌群,结直肠腺瘤组的核心菌群是厚壁菌门、梭菌目、梭菌纲、毛螺菌科、劳特氏菌属、丹毒杆菌纲、丹毒杆菌科、丹毒丝菌目、放线菌门、Holdemanella菌属;而正常健康组的肠道核心菌群分别是拟杆菌纲、拟杆菌目、拟杆菌门、拟杆菌属、拟杆菌科,紫单胞菌科、Parabacteroides 菌属、Negativicutes 菌属、硒单胞菌目、Lachnoclostridium菌属等。结合既往研究可以认为Clostridiumsensustricto—1菌属是可能的驱动菌之一,丹毒丝菌科是可能的乘客菌之一。2.清化健脾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积分、肠镜病理评分积分、术前安全性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在降低术后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结直肠腺瘤术后脾虚湿蕴型患者的肠镜病理积分、临床症状评分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及症状积分在2周、4周二个时点与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结直肠腺瘤术后脾虚湿蕴型患者的肠镜病理积分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在2周、4周二个时点与0周比较,虽然积分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大便稀溏和腹胀两项症候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神疲、纳差三项中医症候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安慰剂对大便稀溏、腹胀有一定的效果。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治疗2周、4周后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清化健脾方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比较:结果显示结直肠腺瘤术后肠道内粪便菌群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明显较结直肠腺瘤术前下降,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术前和术后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着下降;而用清化健脾方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较,Chao1指数两者相差不大,Shannon指数干预后稍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可能和中药干预和饮食逐渐恢复有关。在细菌分类的门水平,厚壁菌门在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是减少的,中药并未明显增加厚壁菌门数量,三组之间并未出现明显差异;而拟杆菌门数量在结直肠腺瘤术后稍有增加,清化健脾方中药干预后拟杆菌门数量明显增加,有统计学差异;变形菌门在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显着增加,在中药干预后再次减少;放线菌门在结直肠腺瘤术后明显减少,中药干预并未明显增加其数量;梭杆菌门三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从属角度看,结直肠腺瘤组与结直肠腺瘤术后+中药干预后,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菌群数量降低的有Blautia菌属、科雷伯氏菌属、链球菌属、乳杆菌属、Eubacteriumhalliigroup 菌属、Dorea菌属、Ruminococcustorquesgroup 菌属、Holdemanella 菌属、Clostridiumsensustricto1菌属、Romboutsia 菌属、Fusicatenibacter 菌属、Collinsella 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UCG-003菌属;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菌数量升高的拟杆菌属、普氏菌属9、考拉杆菌属、韦荣球氏菌属。结直肠腺瘤术后中药干预前后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菌群数量降低的是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菌群数量升高的是Lachnoclostridium菌属,可以看出中药能够针对性调整肠道菌群的数量达到调节肠道菌群的目的,而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可能是结直肠肿瘤的“启动菌”之一。通过构建进化树可以直观的看出,结直肠腺瘤组主要优势菌有芽孢杆菌纲、梭菌目、丹毒丝菌纲、放线菌纲;结直肠腺瘤手术组优势菌主要是变形菌门;结直肠腺瘤手术+清化健脾中药组优势菌主要是拟杆菌门。而采用LEf Se方法从属水平上来看,结直肠腺瘤组主要优势均属是Blautia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Holdemanella菌属、Eubacteriumhalliigroup菌属;结直肠腺瘤术后肠道内主要菌属是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韦荣氏球菌属、克雷伯氏菌属等;而结直肠腺瘤术后中药干预组的主要优势菌属是拟杆菌属、普氏菌属、考拉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 菌属等。结论:1结直肠腺瘤患者与正常健康对照组人群肠道菌群在Alpha多样性指数方面无明显差别,其肠道菌群的物种分布与正常健康对照人群大致相同,但是在部分菌群丰度上与正常健康对照人群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门水平,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健康对照组,拟杆菌门低于健康对照组;在纲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是梭菌纲、丹毒丝菌纲、科里杆菌纲、疣微菌纲;而正常健康组中,拟杆菌纲和Negativicutes纲占优势;在目水平,结直肠腺瘤组梭菌目(Clostridiales)、丹毒丝菌目(Erysipelotrichales)、红蝽菌目(Coriobacteriales)占优势,正常健康组以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硒单胞菌目(Selenomonadales)占优势;在科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菌科是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梭菌科1(Clostridiaceae1)、红蝽菌科(Coriobacteriaceae);正常健康组占优势的是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和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在属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是Blautia菌属、Dorea菌属、Holdemanella菌属、Clostridiumsensustricto1 菌属、Romboutsia 菌属、Collinsella 菌属;而正常健康组占优势的是拟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菌属、Parabacteroides菌属。结合既往研究可以认为Clostridiumsensustricto1菌属是可能的驱动菌之一,丹毒丝菌科是可能的乘客菌之一。2.清化健脾方能够降低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改善脾虚湿蕴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对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肠道菌群有一定影响,结直肠腺瘤术后中药干预前后相比较,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显着降低,Lachnoclostridium菌属丰度升高,可以认为是清化健脾方可能通过调节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及Lachnoclostridium菌属丰度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
王锦波,王雁[4](2017)在《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癌变2个家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肠息肉病是一类从肠道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隆起性病变。家族性肠息肉病又称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疾病,由5号染色体长臂上AFC基因突变致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极易发生癌变,其临床表现与息肉的数量、大小、部位等因素有关。手术术式有内镜下电切术、全结肠切除术、结肠部分切除术及直肠切除术等,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术式。本文报告发生癌变的2个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家系,对5例的遗传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遗传咨询、近亲筛查、早期治疗及定期检查等建议。
林桂河,张婷[5](2017)在《家族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癌变危险因素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家族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FAP)癌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FAP癌变患者42例设为癌变组,选取同期收治的FAP无癌变患者40例设为非癌变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FAP癌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FAP癌变危险因素主要为发病年龄、腺瘤大小、肿瘤数量、有FAP家族史、腺瘤组织学、有肠外表现(合并胃、十二指肠息肉、脂肪瘤及小肠息肉等)及癌胚抗原水平增高等;行定期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占25.6%,外科手术治疗占74.4%。结论结直肠FAP癌变倾向高,且危险因素较多,临床需尽早诊断与治疗,定期筛查患者家系成员,以改善预后。
唐斯文[6](2016)在《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将40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2组,20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为一组。其中,一组患者实施开腹全结直肠切除术(对照组),另一组采用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术(观察组)。对比两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使用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术进行治疗,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安全有效。
游柳平,王春敬,刘家麒,黄跃南,王夫景[7](2015)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36例外科治疗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36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病理检查、术后转归等。结果 36例患者中男23例,女13例,中位年龄27.6岁;病理检查:管状腺瘤性息肉19例,绒毛状腺瘤病5例,癌变12例。20例有明确家族史,10例无明确家族史,6例家族史不详。全部患者均施行了全结肠切除,并分别采用永久性回肠腹壁造口,回肠储袋、回肠肛管吻合,回肠储袋、回肠直肠吻合等术式。术后随访9个月10年,24例良性瘤变患者均存活,12例癌变患者中3例死亡。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最有效的方法,但术式选择需要考虑具体情况而定。
耿岩,胡彦锋,余江,王亚楠,程侠,李国新[8](2013)在《中间入路法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间入路法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2年1月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普通外科接受中间入路法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术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4.8%)因腹腔内严重粘连而中转开腹外,余20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237.1±64.2)min,术中出血量(90.0±77.7)m1,术后排气时间(2.7±0.8)d,术后住院时间(11.8±5.7)d。术后并发症3例(14.3%),其中吻合口瘘、淋巴漏和吻合口狭窄各1例。随访时间4~60(中位22)个月,死亡2例,其中1例于术后5个月死于肿瘤进展,1例死于多器官衰竭。结论应用中间入路法行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可简化手术步骤、维持外科层面、缩短手术时间,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经验较为丰富的单位开展是安全可行的。
戚士芹,黄河,王一真,任素珍[9](2009)在《小儿结肠息肉病的治疗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小儿结肠息肉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对小儿结肠息肉病反复行结肠镜息肉摘除、严密随访,待患儿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后再行根治性手术。结果所有患儿的症状均得到控制、生长发育未受明显影响。结论该策略是有效、安全和易被接受的。
赵玉元[10](2004)在《结肠多发息肉病两个家系11例报告》文中指出
二、家族性息肉病的外科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族性息肉病的外科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黑斑息肉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FAP癌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与COX-2、Survivin蛋白表达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FAP诊断标准: |
3.研究方法: |
4.主要试剂及仪器: |
5.指标检测及判定: |
6.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1.FAP癌变危险因素分析: |
2.内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 |
3.免疫组化表达情况: |
讨 论 |
(3)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清化健脾方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认识 |
1.2 体质与息肉的关系 |
1.3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腺瘤的认识 |
1.4 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分析 |
前言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清化健脾方对结直肠腺瘤术后脾虚湿蕴型患者临床症状及术后复发率的影响 |
3.1 病例选择 |
3.2 术前准备及术后饮食恢复方案 |
3.3 随机分配方法 |
3.4 中药干预方案 |
3.5 观察指标及时点 |
3.6 研究结果 |
3.7 清化健脾方对脾虚湿蕴型结直肠腺瘤术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
3.8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清化健脾方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表 |
附录2.综述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3 部分中英文简写对照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癌变2个家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
2 讨论 |
(5)家族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癌变危险因素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FAP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FAP癌变危险因素分析 |
2.2 内镜下表现 |
2.3 治疗情况 |
3 讨论 |
(6)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
1.1 基线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7)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36例外科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纤维结肠镜检检查 |
1.3 手术方式 |
1.4 病理检查 |
1.5 术后转归 |
2 讨论 |
(9)小儿结肠息肉病的治疗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病理诊断 |
1.3 ki-67的免疫组化检测 |
1.4 结肠镜治疗方法 |
1.5 手术治疗 |
2 结果 |
2.1 治疗及随访结果 |
2.2 免疫组化结果 |
3 讨论 |
3.1 小儿常见的结肠息肉病及其临床特征 |
3.2 结肠息肉病的治疗 |
3.2.1 药物治疗 |
3.2.2 内镜治疗 |
3.2.3 手术治疗 |
3.2.3 长期随访的重要性 |
四、家族性息肉病的外科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D]. 方少伟. 山东大学, 2021(09)
- [2]FAP癌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与COX-2、Survivin蛋白表达关系[J]. 朱求实,胡炎军,李盛,关秀文,张万里,牛彦锋. 医学研究杂志, 2019(05)
- [3]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清化健脾方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 袁保.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6)
- [4]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癌变2个家系分析[J]. 王锦波,王雁. 人民军医, 2017(12)
- [5]家族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癌变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 林桂河,张婷.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31)
- [6]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分析[J]. 唐斯文.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12)
- [7]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36例外科治疗体会[J]. 游柳平,王春敬,刘家麒,黄跃南,王夫景. 疑难病杂志, 2015(01)
- [8]中间入路法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的临床应用[J]. 耿岩,胡彦锋,余江,王亚楠,程侠,李国新.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3(01)
- [9]小儿结肠息肉病的治疗策略探讨[J]. 戚士芹,黄河,王一真,任素珍. 中国内镜杂志, 2009(04)
- [10]结肠多发息肉病两个家系11例报告[J]. 赵玉元. 兰州医学院学报,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