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提出5种农业保险模式

保监会提出5种农业保险模式

一、保监会提出5种模式办农险(论文文献综述)

周楠楠[1](2016)在《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贵州省是山地农业大省又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农业面临着自然、市场、政策等多重风险,农业的高效发展需要农业保险的鼎力相助。贵州省农村地域广阔,各区域间民族文化习俗、资源禀赋、地理条件等不同,这种差异化导致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受到制约,尤其是经营模式面临着重重考验,对比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取得显着成绩的地区,无不拥有适合本地区农业保险经营的良好模式。因此,探讨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从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相关概念着手,在分析国内外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基本情况,分析现有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农户、保险公司、政府三个层面探讨影响其经营模式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系统梳理了学术界关于农业保险的内涵、经营模式的种类以及影响经营模式因素的研究状况,把握最新的研究动态与研究趋势,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二,界定了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概念和内涵,阐释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三大理论:准公共物品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区划理论,分析了国内外比较成功和成熟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形成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经验启示,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回顾了1950年至今贵州省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发展历程及当前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基本要素、类型以及经营效果,运用数据、图表,对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进行系统而详尽的分析,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第四,在分析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现状的基础上,剖析目前其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具体从农户有效需求、保险公司有效供给、政府政策扶持和具体经营层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五,根据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从农户、保险公司、政府三个参与主体角度,对影响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结合logistic模型,发现:文化程度、外出务工人数、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近3年遭受自然灾次数、对农业保险了解程度、对推广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对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满意度等因素显着影响农险参保率;农业人口、农业生产总值、农民纯收入、农业受灾面积、保险供给量、政策补贴等因素与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成正比;政府方面可以结合各市(州)GDP、财政收入、第一产业产值及其在地区三产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地区财政总支出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因素将贵州省9各市(州)行政区划为四大类,进行差异化、不同层次的财政补贴。第六,立足贵州省政策性农业经营模式的现实关系基础和影响因素,构建了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基本框架体系,并从规范参与主体的行为、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和完善相关法规等方面提出针对性保障措施。

李春肖[2](2016)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评价研究 ——基于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农业生产具有弱质性,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业保险能有效分散农业生产风险并稳定农民收入。2004年,我国开始试点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依托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运作,先由地方政府试点提供财政补贴,2007年中央政府开始提供财政补贴,自此农业保险发展迅速。农业保险经营公司的数量逐年增加,但却同时曝出部分保险公司骗保、拉拢地方政府推广农业保险、套取保费补贴资金等问题。在中央政府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同时,各省也结合本省农业生产实际,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发展,逐步提高财政补贴力度,上海、吉林、黑龙江、安徽先后成立了安信、安华、阳光、国元四家专业公司,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这些举措对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效果如何?全国31个省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如何?影响各省农业保险发展的显着因素有哪些?为系统评价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水平,需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此外,因为各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保险公司的展业推动,因此在评价各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之前有必要对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现状及其业绩表现进行梳理。基于此,文章的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对保险公司的市场业绩进行量化评价,分析其业绩差异;构建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价和打分排名;根据排名结果进一步分析影响各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为实现上述目标,本文利用《中国保险年鉴》和官方统计数据,分别从保险公司和省级层面分析农业保险供给市场。首先,对保险公司分类,通过引入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树分别计算各类公司的财务业绩,分析其业绩差别。然后,构建评价各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省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价和打分排名。最后,构建计量模型量化分析影响各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因素,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财政补贴支持下,农业保险获利空间较大,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存在投资业绩欠佳、对财政补贴依赖度较高、自身投资能力欠佳等问题。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排名靠前的几个省存在几点共性:较早成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快速在本省展业;财政补贴力度较大;结合本省实际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率先成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展业、财政补贴力度、农业保险发展模式,这三项因素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最显着;除此之外,第三产业和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对农业保险的发展也有一定正向影响。根据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针对保险公司,打破现有补贴“一刀切”的局面,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绩效补贴模式和补贴资金使用监测机制;针对各省,吸引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来当地展业,提高财政补贴力度,因地制宜形成适合本省的发展模式。如此多措并举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更加健全完善。

刘小红[3](2016)在《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农业风险管理工具,农业保险理应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和保护必不可少的制度。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必然要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进行适当干预,而给予财政补贴则是政府干预的有效方式。文章遵循“问题提出-本质探寻-价值分析-困境检视-制度构建”的逻辑主线,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内涵、历史发展、理论基础、核心价值以及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现实困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系统论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分析梳理国内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问题的立法和实践现状,力求找到一条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合理路径和运行规则。最后,通过对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分析与反思,回归到中国语境下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法律制度的具体构建问题上来。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总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首先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基本范畴及制度历史进行了研究和考察。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概念是本文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第一部分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及相关概念如农业保险、农业补贴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种类进行归纳,总结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具有政策性、强制性和普适性的特征,以及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行政属性和市场矫正属性;第二部分对我国古代及近代、现代的农业保险及财政制度进行了梳理。指出早在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农业保险及进行风险防御的意识萌芽。到了封建社会及近代社会时期,农业保险及财政补贴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时期,政府主导了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法律制度的变迁。力图挖掘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历史依据。第二章从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角度等多维视角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寻找理论依据。本章是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和阐述,回答对农业保险进行财政补贴的正当性和合理性问题。第一部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合理性,指出农业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系统性风险等市场失灵现象,而对农业保险实施财政补贴是克服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加强农业产业保护、保障农民福利的必要措施。第二部分从伦理学角度思考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提出农业保险具有利他性,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是保护弱势群体和追求实质正义;第三部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由于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农民等农业生产经营者面对风险更是无所适从,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则是风险社会下,政府为保障农业稳定和金融稳定采取的干预措施之一;第四部分分别从“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法视角、公共财政理论的财政法视角和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经济法视角分析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理论基础,系统论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第三章就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法律制度的核心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农业保险人投保人的权利保障和农业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产业安全保障。第一部分认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法律制度具有对农业保险投保人的权利保障价值,具体包括生存权保障、发展权保障以及财产权保障价值。本文认为,首先,农业保险投保人生存权保障不仅是强调人性尊严的宪法的价值追求,也源于福利国家思想。文章指出政府不仅负有保障公民生存权的职责,也具有保障弱者生存权的义务和能力。其次,从农业保险投保人发展权角度分析,指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是保障农民人格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社会法治建设的需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是为保障和实现农民发展权——经济发展权而生。是政府正视农民的经济需求而做出的制度回应。再次,本文认为财政补贴体现了从国家财产权到农民财产权的让渡,是履行国家职能的需要,也是实现实质正义的需要;第二部分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法律制度另一核心价值即农业经济安全保障价值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指出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但同时也是弱质性产业。农业生产不仅容易被自然条件所左右,还易受到一国政治体制、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等的影响;不仅会受到国内其他产业的冲击,也会受到国际相关产业冲击。农业保险正视了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将这种风险发生带给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损失予以分散化,而财政补贴是一项积极的经济政策,它正视了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促使农业保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会促使农业生产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第三部分论证了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具有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价值,本文认为我国粮食安全受到人口变化和城市化进程、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农业保险属于“绿箱”政策,以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发展为目的的财政补贴手段,有利于保障和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第四部分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产业安全保障价值进行了阐述,指出我国产业安全面临国内和国际多重挑战,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实施,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为其他产业运行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和安全保障。第四章就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现实困境作了剖析。文章指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存在资金保障困境、效率困境、公平困境、监管困境。并分别对各种困境的表现和原因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第一部分从资金保障角度对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资金供给和需求存在不对应情况,既有预算等制度参与社会分配缺失的客观因素,也有相关政府怠于行为的主观因素;第二部分对效率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存在财政转移支付效率低下、程序复杂、监管低效率问题,其源于制度因素、部门利益因素和监管机构、监管方式的因素。财政转移支付造成的资金流动低效根源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农业保险牵扯到政府、保险机构以及农业生产经营者三方面的利益,部门利益追求、复杂的运作和高昂的成本容易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监管机构不独立,监管方式不配套也易导致效率低下;第三部分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面临的公平困境进行了剖析,本文认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在补贴标准、补贴范围、补贴程序设计上存在不足;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面临的监管困境,文章分析了监管的内容、监管困境具体表现及导致产生监管困境的原因。监管立法缺失、监管体系混乱、监管机构的“经济人”属性等都是监管困境产生的因素。第五章就当代各国农业保险补贴法律规制的主要模式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本章对目前开展农业保险及财政补贴的国家的模式进行了归纳。开展农业保险的国家财政补贴主要有从自由发展到政府主导模式、提供全方位支持模式、差别化管理模式和国家重点扶持模式。分析比较各国的主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有二:其一,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进行政策、道德约束的效果不佳,法治化才是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规制的有效路径。我国应立法规制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其二,各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法律规制模式的选择都是该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状况决定的。现行各国规制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模式不能说孰优孰劣,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基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状,应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之路。第六章就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困境突破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这是建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法律制度的前提问题。第一部分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探讨,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基本理念是一种贯穿于农业保险补贴始终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体现了农业保险补贴立法者、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应当坚持弱者保护理念和公共服务理念。两种理念贯穿于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始终;第二部分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阐释,指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应当遵循收入保障原则、补贴公平原则、补贴效率原则;第三部分论证分析了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的模式。借鉴国外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的成功模式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总体模式应采“农业生产经营者+农业互助保险组织+保险公司+国家农业再保险集团”四位一体组织架构模式,着力构建覆盖农业生产经营者、农业互助保险组织、保险公司、国家农业再保险集团的全方位的农业保险财政支持体系。补贴方式应采取保费补贴、经营管理费用补贴、税收优惠、再保险、农业风险基金等,补贴标准不能一概而定,而是因地制宜,视不同方式、不同区域和不同阶段而定。第七章就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具体制度构建和完善进行了分析和论证。第一部分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适用范围做了阐述。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作为国家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举措,其补贴适用主体范围应具备合理性、正当性。扩大或缩小主体范围都是不适宜和不可取的。能够作为农业保险补贴的适用主体,其前提必须是参与农业保险活动的市场主体,依法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保险标的属于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范围等,并且提出鉴于现代农业生产风险的特殊性,将市场风险纳入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范畴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第二部分就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资金保障法律制度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指出应从预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和农业风险基金制度入手,保障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资金的来源。吸收农业保险双方主体参与有关农业保险财政预算,构建参与式预算法律机制。通过实现预算决策的公平、准确,最终保障补贴资金来源的稳定。其次,建立预算执行管理制度、法律责任制度也是保障财政预算能及时、足额拨付的必要措施。在税收法律制度方面,从税收形式公平向实质公平转化,扩大农业保险的税收优惠范围、扩大农业保险人的税收优惠范围和实行区域差别税率,在农业风险基金制度方面,以“国家农业风险基金”作为全国性的农业风险基金名称。设立理事会,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负责基金的管理和营运。理事会成员由农业保险相关部门组成,包括农业、财政、发展改革、保监会、省区、保险业代表、农民代表及保险与风险管理专家;第三部分就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保障法律制度问题进行了论证。本文认为,为有效保障补贴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流转效率,可以通过优化补贴资金拨付流程,规范补贴资金管理实现。鉴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的作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此应该有所作为。绩效预算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公共管理理念和财政民主化背景下,追求政府资金效率的一种预算管理方式。从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效率保障来看,应出台专门性绩效预算立法,主体制度——绩效预算评价制度,配套制度如:会计制度、绩效审计制度、绩效预算改革激励机制等也必不可少;第四部分就公平保障法律制度进行了阐释。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所追求的“公平”是一种实质公平,是起点不公平下的结果公平。并且,这种“公平追求”已经转变为对“弱者”的保护。本文认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法律法规中的“弱者保护”不仅是保护“农业生产者”这个弱者,更是保护农业这个“弱者”。农业保险活动中的弱者具有相对性,这里要考虑地区差异、民族差异、经济实力差异等,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最终目的本就是为了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农业发展稳定和农村社会稳定,因此对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职责法定化、分别赋予农业投保人和保险人农业风险保障权、农业保险经营风险保障权及相关配套制度,构建差异型补贴机制是解决补贴公平困境的有力保障;第五部分就监管法律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安全、公平、平等是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监管制度的目标,建立具有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稳定性的监管机构——中国保监会下的农业保险监管部,制定合理的监管规则和具体的监管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审计制度、法律责任制度是破解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监管困局的必由之路。

王翔[4](2015)在《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稳定农村社会、助力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逐步成为宏观经济“助控器”、农业经济“助推器”、农村社会“稳定器”和农民福利“倍增器”。云南近年来发生多次重大灾情给云南农业造成巨大损失,也给政府相关部门、保险企业和保险学术界沉重的反思:要如何转变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方式,真正建立适合云南省省情民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才能有效降低日益频繁的气候灾难对农业发展造成的巨大伤害,让农业保险真正发挥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和维护云南生态功能区的作用。“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对云南省保监局、农业厅、林业厅、昆明市林业局、中国人保财险云南分公司、省森林防火指挥部、西双版纳州政府生物产业办公室、曲靖市、玉溪市、文山州等跟踪调研、实地考察和对部分农民、保险公司职员、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在了解客观情况和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福利经济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管理学、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保险精算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对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了进行研究。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来源,阐明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同时,运用管理学、福利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恢复农业再生产理论等分析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国内的农业保险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尤其对中国现行农业保险的政策体系下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模式、保险公司的主要做法和现阶段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对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方式如何转变以及建立云南农业保险新型发展模式有充分的借鉴和启示作用。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部门调研、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详细分析了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第三部分的模型构建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以及数据支持,为第四部分构建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客观性、科学性、可行性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在收集整理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数据基础上,按投入、产出与环境变量三类指标对财政补贴效率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实证结果表明:云南省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效率较高,无资源浪费现象,财政补贴处于技术效率前沿,为第四部分构建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中如何有效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提升制度运行效率提供了实证分析依据。进而利用单产随机波动模型分析云南省四种主要农作物生产风险,厘定了这四种农作物保险的纯费率。对构建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中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管理新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第四部分分析了云南农业保险发展的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提出了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以及具体模式的选择和构建,并综合前三部分的内容提出了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第五部分全文总结及展望。对文章进行简短总结,归纳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及要点。

逯家英[5](2015)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农业保险在推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村土地流转、WTO规则限制、财政税收政策有效性等因素,对城镇化建设和农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本文旨在研究发挥农业保险的金融杠杆作用,进一步有效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实现农业保险自身发展的提质增效。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农村的面貌,农民收入、粮食产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进入到历史最快的时期。但是,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土地流转和人口流动,强农惠农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持续有效性,WTO规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相互交织,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中国农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国际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进口数量不断增长。二是由于WTO规则限制,现行的财政直补和免税政策与WTO规则相冲突,推动农业发展受到局限,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面临挑战。三是现行农业生产形式和农村土地政策,使得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四是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成为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是解决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有效措施。一是农业是典型的高风险行业,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农业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保险是减少农业生产活动不确定性的有效制度安排。二是农业保险作为WTO“绿箱政策”,不受WTO补贴标准限制,通过农业保险可以继续使用财政税收政策,保障农民稳定增收。三是农业保险实行保费财政配套补贴,出险受灾农户可以得到赔偿,较盲目补贴相比,增加了财政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通过农业保险的金融杠杆作用,达到推动规模化农业生产和农业保险发展的双重目的,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本文在深入研究城镇化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保险原理和农业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城镇化和农业保险发展经验,结合农业生产周期性、灾害性的两大特点,以推动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为导向,分析探讨了农业巨灾保险、农业价格指数保险和农业保险再保险等问题。一是农业巨灾保险运行机制亟需完善。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和灾害实际情况,重点是健全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用政策手段推动巨灾保险发展。二是农业价格指数保险发展不足。面临较大的基差风险,指数的合理确定较为困难,有效需求不足,保险产品研发不足。三是农业再保险发展滞后。经营主体缺乏,业务形式单一,精算技术不足,合作平台缺失,制度体系不完善。积极发展巨灾保险、价格指数保险和农业再保险,提高农业保险保障能力,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周期性和灾害性问题,稳定农业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价格。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城镇化进程中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调整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行政指导功能。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和监管体制,建立农业保险基金长效补充机制、再保险机制和农业巨灾风险联动保障制度,实现巨灾风险证券化。二是提高保险公司业务经营水平。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本文认为我国农业保险可以原则上采用政府支持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政府通过政策措施弥补市场化的不足,推动实现农业保险的政策性目标。三是扩大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提高农户保险意识与诚信意识,加大保险宣传力度,普及保险政策。四是发展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完善内部治理机制,转变经营理念,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经营效率。建立外部协作机制,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开展与其它金融机构业务合作。五是增强业务创新能力。发行基于农业保险的债券,深入探索以险养险模式,加强保险理赔服务创新,逐步扩大订单农业保险。六是发展农业保险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面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农业保险,在保费补贴、费率等方面予以倾斜和优惠,提高农业保险保障能力。应用互联网、手机终端、无人飞机、卫星遥感等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提高规模农业的承保理赔效率,强化农业保险防灾减损功能。发挥农业保险金融杠杆作用,推动农村合作组织的健全和完善,开展土地收益贷款保证保险,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开展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破解农业大户融资难;探索开展农村合作组织自保业务,推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组织结构,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

黄义红[6](2015)在《云南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保险是我国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和农村金融风险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财政强农惠农和各级政府“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农村发展改革和农村金融模式创新的重要推手。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越加关注保险业的发展工作,希望利用保险机制来促进社会风险管理和公共风险保障服务创新,重视研究出台促进保险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云南省粮食总产量仅次于粮食主产区辽宁省,居全国第14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日益频繁,农业巨灾风险概率增大,对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于2007年正式启动。虽然在省政府的主导下云南省农业保险有了跨越性发展,各地区确立了农业保险工作的基本模式和方向,农业保险在稳定农作物产量、稳定农户家庭收入、增强农业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大多数地区农业保险的经营仍然是粗放式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经验性。农业风险区划粗陋、农业保险费率厘定不科学、补贴方案单一等问题致使云南省农业保险发展存在许多隐患,农业保险的公平性受到广泛质疑,其长期效果也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尤其是2010-2012年云南连续三年干旱,不仅给云南农业造成巨大损失,也给我们沉重的反思:在极端天气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建立什么样的农业保险功能模式,才能使农业保险更好地发挥它的减灾防灾、保障“米袋子”和“菜篮子”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等社会管理功能?建立一个什么样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才最适合云南的省情、民情和多样性气候和复杂地理环境?最终使得云南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在减灾防灾、稳定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等。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借鉴安徽省、江苏省、北京市三个典型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经营特点,提出了八点健全和完善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柴智慧[7](2014)在《农业保险的农户收入效应、信息不对称风险 ——基于内蒙古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农业保险作为一种被WTO“绿箱政策”所允许的可分散风险、弥补损失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日益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10个“一号文件”均提出要加大对我国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健全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特别是自2007年起中央财政开始按照WTO协议中有关政府可在财政上参与农业保险以支持本国农业发展的要求提供保费补贴,我国农业保险呈现出蓬勃快速的发展趋势。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保费补贴的首批试点地区之一,农业保险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自2007年到2012年,内蒙古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4.33亿元增加到19.21亿元,增长3.44倍;各级政府保费补贴从3.37亿元增加到17.38亿元,增长4.16倍,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无疑是内蒙古农业保险蓬勃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然而,大量的财政保费补贴资金是否可以实现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现行的农业保险在开展中是否存在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行为?对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不仅是对中国特色农业保险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也是为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甚至整个中国的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以内蒙古六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践为研究对象,对该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福利效应和运营风险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以试图解答两个研究问题:(1)农业保险是否具有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若有,则其政策效应是否己真正落实到受益主体农户身上?目前,影响农业保险政策效应发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形成原因又是什么?(2)在现行的农业保险制度下,农业保险在开展中是否存在运营风险,或者说,行为主体是否存在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行为?如果存在,如何规避?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陈述如下:内容一: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研究。从理论上看,农业保险可以降低农户收入波动,具有减轻农业风险、弥补因灾损失、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然而,基于微观农户样本数据,本文分别采用倍差模型、匹配模型和匹配倍差模型对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内蒙古现行“低保障、广覆盖、低保费、低赔偿”的农业保险制度下,该项支农惠农政策尚难以发挥其稳定农户收入的福利效应。内容二:农业保险中“协议”理赔的成因研究。研究发现:“协议”理赔是影响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真正落实到受益主体农户身上的直接因素之一。内蒙古农业保险开展中“协议”理赔模式的产生既是政府、农户、保险公司三方行为主体由于地位不对等而导致的各自利益低水平均衡的结果,更是三方利益相关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所做出的现实选择,具体表现在农户的效用最大化与其弱势群体地位的不一致,政府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让位于保持政策持续和社会稳定,保险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与其基层组织体系建设的不匹配。内容三:农业保险中三方行为主体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研究发现:在内蒙古现行的农业保险制度下,农户、政府、保险公司三方行为主体均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其中,农户的道德风险问题可分为农户事前消极防损与事后怠于减损的不积极行为和农户事前骗保与事后骗赔的保险欺诈行为两类。三方利益主体均存在道德风险问题的现实原因是投保农户的认知偏差和侥幸心理,保险公司的利益驱使和机会主义,政府部门的认知误区与监管缺位;同时,道德风险不仅会使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受挫,而且会造成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资金流失。然而,基于农户视角的实证检验却发现,无论是在种植业保险市场还是在养殖业保险市场,在内蒙古现行“低保障、广覆盖、低保费、低赔偿”的农业保险制度下,投保农户均不存在事前消极防损和事后怠于减损即事前与事后的不积极行为的道德风险问题,但存在事前骗保与事后骗赔等属于保险欺诈范畴的道德风险问题。内容四:农业保险中农户逆向选择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农业保险市场中农户逆向选择的产生机理是投保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风险差异的客观存在和保险公司根据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平均损失概率厘定保险费率;深层根源则是农业保险标的的特殊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以及部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存在偏差。如果农户的逆向选择行为非常严重,则会导致农业保险市场的风险累积和供求失衡。另外,基于微观农户视角,采用非参数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模型对农户在内蒙古现行“低保障、广覆盖、低保费、低赔偿”的农业保险政策实施中是否存在逆向选择行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户确实存在逆向选择问题,但其并不严重;原因可能是目前内蒙古农业保险理赔中“协议”赔付的广泛存在和政府对农户的大规模保费补贴。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在理论研究方面,本研究对农业保险中“协议”理赔的概念、表现、后果及其成因给予系统论述,同时对农户、政府和保险公司三方行为主体道德风险和农户逆向选择的形成机理及其危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研究结论不仅可以为消除“协议理赔”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完善农业保险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其次,在实证研究方面,本研究应用农户层面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业保险是否具有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识别现行农业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信息不对称风险,研究结果可以为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评价农业保险的政策效应和判断农业保险的运营风险提供更为稳健的、可靠的决策依据。

李真真[8](2014)在《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效率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无论是从经济的角度、社会的角度还是政治的角度,农业都是基础,农业的发展关乎国民经济的发展,关乎社会的安定和民族的独立。农业的发展会受到各种复杂风险的冲击,农业保险是管理农业风险进而稳定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研究农业保险对于增进社会福利具有积极意义。由于农业保险具有的特殊属性,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我国支持农业保险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实施财政补贴,研究财政补贴对于农业保险的作用就十分有意义。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农户预测农业生产出现风险时会得到一定的保险赔款,投保农险不但可以解决生产的担忧,还刺激了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加步劳作,增产增收,有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农业又是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发展农业保险有一系列的正效应,但是私人部门无力单独提供可以产生如此正作用的物品;另一方面,农户虽然非常需要农业保险产品来对抗农业风险弥补损失,但是单纯由市场定价的产品价位超出了农户可以接受的水平,综合这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农业保险存在明显的市场失灵现象,如果想要得到发展就需要政府的支持。我国自从正式实施对于农业保险的保费给予财政补贴以来,从补贴范围的扩大、补贴险种的增加到补贴力度的提升,都显示了政府对农业保险的重视。而补贴的不断发展也刺激了农户的投保的热情,从实证的角度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选取中央财政补贴额度和保费收入为指标,进一步量化分析也可以发现由于中央财政的补贴,农户投保热情被激发,农业保险发展迅速。尽管如此,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补贴效率,进一步发展应总结问题并做出改进,这样有助于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张宗军[9](2013)在《中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新中国建立至今,我国保险市场主体的发展演绎了一个典型的V字型轨迹。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之后,在政治运动和社会动员的强大推动下,民营保险大量退出市场,外资保险陆续撤离中国。短时间内倒转了中国保险业发展中“外国资本控制、民族资本抗争”的历史,实现了保险业务由一家国有保险公司专营的局面。从1959年开始,国内保险业务全面停办,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仅留一名号而已,并无实际业务经营,中国的保险市场主体全部退出市场。以1980年恢复保险业经营为新起点,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机制的推动下,我国保险市场主体开始不断增加。尤其是自1996年实施产寿险分业经营以来,保险业市场改革和公司改制的步伐大大加快,保险市场的开放力度空前提高。大量中资保险公司纷纷成立,大批外资保险公司也陆续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原保险公司的数量从1995年的9家猛增到了2012年的130家,17年内增加了14倍;传统国有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市场结构从寡头垄断走向了垄断竞争。在完善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主体的进入与退出既是利益驱动的必然结果,也是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规律。所以,在发达的保险市场,市场的进入与退出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随着市场主体大量、突击性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竞争手段层出不穷,各种违规行为也屡见不鲜,各种经营风险也频频爆发。这些问题在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上得到了切实的反映,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则最终导致保险公司的市场退出。但我国从1980年至今只有两家保险公司被监管机构短暂接管后恢复了经营,至今还没有一家保险公司完全退出市场。然而,我国保险市场只进不出的局面并不代表我国保险业风险很小。相反,一方面说明我国的保险市场还不成熟,自由竞争的市场制度还未完全健全,保险市场退出的相关机制还未建立;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保险市场的风险在不断的积聚,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还未形成,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堪忧,保险监管制度的完善任重而道远。因而,保险公司市场退出在我国是一个目前立而未破的难题。本文以经济学和法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市场行为与法律规范相结合、国际比较与国内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和构建一个适应我国保险市场状况的保险公司退出机制。本文主体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保险公司市场退出体系建设中所涉及到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包括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相关概念的定义、分类的界定、特殊性的分析、遵循原则的规定及退出的壁垒与退出的路径等内容。通过理论的分析和实践的观察我们发现,保险公司从市场退出有两种主要的渠道:在行政干预和市场运作都无法解决公司财务危机的情况下,只能选择破产退出,使其既失去法律资格又失去行为能力;而在政府支持和市场引导下可以挽救公司财务困境的状况下,最佳的选择则是并购退出,使其在失去法律资格的情况下可以继续保持经营活动,而不至于引发保险行业和社会的震动。因此,论文第二部分在分析了保险公司破产诱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经济周期、金融周期、保险周期、承保周期与保险公司风险形成直到破产退出的传导模型,并选择适当的经济指标建立了一个计量模型,对其进行了协整检验,形成了一个四大周期与保险公司破产之间的理论框架。第三部分对保险公司并购的理论基础——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进行了分析,并以我国主要财产保险公司和寿险公司为对象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我国保险公司的并购存在理论依据和市场基础。第四部分是从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立法、监管、保障等方面对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日本四个发达保险市场进行了比较,为我国制度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启发。第五部分是从法律法规、监管操作、辅助建设三个层面,从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预警、挽救、终止和保障四个环节,构建了一个与我国保险市场状况相适应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并对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的建设内容进行了分析。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建设这一既贫瘠又迫切的研究领域为本文提供了较大的创新空间:在宏观上首次构建了一个四大周期理论与保险公司破产退出之间的理论框架,既可以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供警示,又可以为逆周期监管提供依据;在微观上对我国主要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检验,为以后我国保险公司并购中的政府干预和市场引导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而尽量避免保险公司破产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成本;在制度构建上设计了一个三个层面、四个环节的框架,基本上涵盖了保险公司市场退出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当然,新的研究领域带来的机遇与困难并存:限于数据的有限性,实证检验还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适用;鉴于各国法律法规比较繁多复杂,加之对众多语言的掌握有限,还不能更加完整、清晰地对其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操作进行比较;每一个机制体系的构建都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论是一个研究者还是一篇研究报告都不能尽善尽美地解决全部的问题。因此,需要不同领域学者的共同应对、学术界与实务界的通力合作、监管机构与社会的大力支持,才能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以优化保险产业组织结构、维护保险行业市场秩序、增强保险公司国际竞争力、缓解消费群体心理恐慌、保证我国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赵君彦[10](2012)在《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政府诱导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主体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有效应对和解决农业自然灾害问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对农业适度保护的国际惯例,不仅是农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符合WTO规则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之一。河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北省又是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亟需农业保险在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与全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相比,河北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相对缓慢和滞后,这其中既有市场主体供求不足的制约,又受政府支持方式与规模的影响。因此,系统分析河北省农业保险市场供求与政府支持机制,推进农业保险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对于促进河北省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借鉴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河北省农业保险运行的市场供求特征与矛盾,在农业保险市场失衡的表象下挖掘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完善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政策体系,构建农业保险发展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策略。研究成果如下:一是通过对风险管理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提炼,形成了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得出农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由于其准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特征导致农业保险市场失灵,政府必须通过诱导性的制度变迁和创新,实现农业保险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结论。二是梳理河北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探索农业保险制度发展的脉络、规律和趋势,综合反映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深入分析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险种与区域分布特征,并与我国其他省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比较,挖掘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三是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区分小农户和规模化经营主体,对河北省农业保险需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运用logit二元模型对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性别、土地规模、购买其它农村保险的数量、政策宣传力度和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五个变量影响显着。然后通过典型案例调查,剖析土地规模化经营主体的风险效应及农业保险需求特征,认为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下,规模化经营主体形成了农业保险新的需求载体,需求水平取决于规模化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程度。四是在规范分析了农业保险供给特征与影响因素基础上,通过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调查,发现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意愿、制约因素和政策需求。并从农业保险供给的产品和服务水平、经营机构的数量、组织形式、资本规模、偿付能力和经营效益等角度,对河北省农业保险市场供给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认为河北省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数量少、集中度高、竞争力不够,供给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而农业保险供给的高成本、高风险特征,以及制度和技术供给的不足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五是分析河北省农业保险市场供求非均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通过公共财政和博弈论分析,为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合理定位政府在农业保险市场的作用与行为方式,明确区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然后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回归模型和弹性分析方法,对河北省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和效果进行分析,挖掘河北省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基于此对河北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方案进行了设计,优化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方式和规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六是构建了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理论模式与运行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类型及特征进行界定,依据河北省农业生产条件与产业结构、财政支撑能力、农业保险发展阶段、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农户收入水平和保险意识等基本现实,提出河北省应该选择政府支持下商业化运行的“三阶段”动态发展模式。现阶段以“政府政策支持+商业代办和农民互助保险”模式为主,然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变化逐步过渡到“政策强力扶持+政策性农险机构”模式,最后实现“政府逐步退出+商业化运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农业保险市场在政府支持下高效运行机制。最后从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框架、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农业保险市场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促进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对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价,得出财政补贴放大了财政支出的效应,扩大了农业保险发展规模,但整体缺乏弹性的结论,并基于此对河北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2)界定了农业保险发展的模式类型,并依据河北省的现实条件,构建了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动态模式,设计了促进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良好互动的高效运行机制;(3)实证分析了河北省农业保险市场供给和需求特征,认为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存在供给和需求的双重约束,深入剖析河北省农业保险市场非均衡的原因,通过公共财政和博弈论分析,合理定位政府在农业保险市场中的作用与行为方式。

二、保监会提出5种模式办农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监会提出5种模式办农险(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保险的内涵及作用
        1.2.2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种类
        1.2.3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影响因素
        1.2.4 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农业保险
        2.1.2 政策性农业保险
        2.1.3 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2.2 农业保险的基础理论
        2.2.1 准公共物品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市场区域性理论
    2.3 国内外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概况及经验借鉴
        2.3.1 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概况及经验启示
        2.3.2 国内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概况及经验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基本情况分析
    3.1 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演变
        3.1.1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
        3.1.2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转向政府支持型经营模式
        3.1.3 政府支持型经营模式
    3.2 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基本要素
        3.2.1 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参与主体
        3.2.2 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及的险种
        3.2.3 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方式
    3.3 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类型
        3.3.1 独办经营模式
        3.3.2 联办经营模式
    3.4 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效果
        3.4.1 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山地高效农业发展
        3.4.2 减轻政府救灾压力,推动精准扶贫开发
        3.4.3 细化农村社会管理,活跃农村金融市场
    3.5 本章小结
4 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4.1 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层面
        4.1.1 农户对农业保险了解不足,参保意识淡薄
        4.1.2 农业收入比重较低,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
        4.1.3 农业保险手续繁琐,对农户不具备吸引力
        4.1.4 农业风险损失程度不定,农户存在侥幸心理
        4.1.5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替代品影响农户对农险的需求
    4.2 政策性农业保险供给层面
        4.2.1 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不足
        4.2.2 农业保险的政策性目标与保险公司盈利性存在矛盾
        4.2.3 农业保险开展过程中展业难、收费难、理赔难
        4.2.4 农业保险经营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4.3 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扶持层面
        4.3.1 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不足
        4.3.2 政府介入农业保险的方式被动
        4.3.3 县域农业保险监管不到位
        4.3.4 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
    4.4 政策性农业保险具体经营层面
        4.4.1 管理体制不健全
        4.4.2 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
        4.4.3 农业保险开展的金融环境缺失
        4.4.4 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缺乏明确界定
    4.5 本章小结
5 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农户参保方面
        5.1.1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性分析
        5.1.2 模型及变量的选择
        5.1.3 模型计算结果与检验
        5.1.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 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方面
        5.2.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5.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5.2.3 模型的运算及结果检验
        5.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各级政府财政支持方面
        5.3.1 贵州省财政支持层面描述性分析
        5.3.2 财政差异化补贴模型构建
        5.3.3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的获取
        5.3.4 计算结果与检验
        5.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完善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对策建议
    6.1 构建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基本体系
        6.1.1 大力推进以人保财险公司为主体的保险机构独办模式
        6.1.2 尝试推行“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模式
        6.1.3 试点推行“共保体”经营模式
    6.2 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中的主体行为
        6.2.1 引导农户合规参保行为
        6.2.2 强化保险公司经营能力
        6.2.3 鼓励政府创新支持方式
    6.3 建立有效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6.3.1 建立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基金
        6.3.2 建立有效的再保险机制
    6.4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有关法规
        6.4.1 明晰政府的具体职能及介入方式
        6.4.2 建立农业保险准入和退出制度
        6.4.3 界定全省统保和自愿投保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2)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评价研究 ——基于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农业保险市场及其运作
    2.2 保险公司业绩和竞争力评价
    2.3 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评价
    2.4 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影响因素
    2.5 评述
第三章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概况
    3.1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3.1.1 2004年以来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3.1.2 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概况
    3.2 典型省份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第四章 保险公司财务业绩评价
    4.1 评价方法与数据
        4.1.1 保险公司财务业绩计算树
        4.1.2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4.2 评价结果
第五章 各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评价
    5.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5.2 评价方法与数据
        5.2.1 评价方法
        5.2.2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
    5.3 评价结果
        5.3.1 主成分分析结果
        5.3.2 熵值法结果
        5.3.3 两种得分结果对比
第六章 各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6.1 分析方法
        6.1.1 模型假说
        6.1.2 实证模型
    6.2 变量和模型设定
        6.2.1 变量设定
        6.2.2 模型设定和数据描述性统计
    6.3 结果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保险公司业绩分析结论
        7.1.2 各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分析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提升保险公司业绩的政策建议
        7.2.2 促进各省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基本问题: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阐释及制度考证
    第一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范畴解析
        一、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相关概念
        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种类划分
        三、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特征描述
        四、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属性解读
    第二节 我国农业保险及财政补贴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
        二、财政制度的演变经历
第二章 多维审视: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经济学分析
        一、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
        二、农业保险的社会福利理论
        三、农业保护理论
    第二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伦理学研判
        一、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利他思想体现
        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实质正义追求
    第三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社会学考量
        一、风险社会与农业风险
        二、农业保险及财政补贴
    第四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法学思考
        一、“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法视角
        二、公共财政理论的财政法视角
        三、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经济法视角
第三章 建构引领: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法律制度的核心价值
    第一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与投保人的权利保障
        一、农业保险投保人生存权保障
        二、农业保险投保人发展权保障
        三、农业保险投保人财产权保障
    第二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与农业经济安全保障
        一、农业经济安全理论及面临的挑战
        二、财政补贴与农业经济安全的关系
    第三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一、粮食安全理论及面临的挑战
        二、财政补贴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
    第四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与产业安全保障
        一、产业安全理论及面临的挑战
        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与产业安全保障
第四章 检讨反思: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资金保障困境
        一、农业保险资金需求和供给状况
        二、补贴资金保障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效率困境
        一、财政效率及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理论
        二、效率困境具体表现及原因分析
    第三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公平困境
        一、公平观念与社会规范
        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公平批判
    第四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监管困境
        一、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监管内容
        二、监管困境具体表现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 当代发展:国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法律规制的主要模式
    第一节 国外农业保险补贴法律规制的模式梳理
        一、从自由发展到政府主导模式
        二、提供全方位支持模式
        三、差别化管理模式
        四、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持模式
    第二节 国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法治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规制的有效路径
        二、制度模式:制约因素与中国选择
第六章 路径选择: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基本前提
    第一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基本理念
        一、弱者保护理念
        二、公共服务理念
    第二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基本原则
        一、收入保障原则
        二、补贴公平原则
        三、补贴效率原则
    第三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模式选择
        一、总体模式设计
        二、补贴方式
        三、补贴标准
第七章 制度构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困境突破的核心问题
    第一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适用范围
        一、主体范围
        二、农业生产范围
        三、风险范围
    第二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资金保障法律制度
        一、预算法律制度
        二、税收法律制度
        三、农业风险基金制度
    第三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保障法律制度
        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二、绩效预算制度
    第四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公平保障法律制度
        一、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公平保障的法制现状及评价
        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公平保障的法律制度设计
    第五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监管法律制度
        一、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监管目标
        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监管路径
        三、建立系统的监管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简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2章 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农业灾害评估管理理论基础
        2.1.1 基本假设与理论基础
        2.1.2 农业灾害的福利衡量基础
        2.1.3 收入变化的福利衡量指标
        2.1.4 农业保险定价的福利分析
    2.2 恢复农业再生产理论
        2.2.1 农业人均资本恢复过程
        2.2.2 农业人均资本增长率
        2.2.3 存在技术进步的农业灾害经济索洛模型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的国际国内比较研究
    3.1 国际农业保险模式
        3.1.1 部分国家农业保险模式
        3.1.2 国际三大农业保险模式比较
    3.2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3.2.1 政府鼓励保险公司自营阶段
        3.2.2 政府退位保险公司纯商业化运作阶段
        3.2.3 政府引导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阶段
    3.3 现阶段国内区域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模式
        3.3.1 安徽模式
        3.3.2 江苏模式
        3.3.3 北京模式
    3.4 国内部分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管理经验
        3.4.1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验
        3.4.2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验
        3.4.3 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验
        3.4.4 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验
    3.5 国内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探索
        3.5.1 地方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探索
        3.5.2 中央农业保险试点地区对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探索
    本章小结
第4章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4.1 云南农业发展情况及区位优势
        4.1.1 云南农业基本情况
        4.1.2 云南农业发展的沿边区位优势
    4.2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现状
        4.2.1 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4.2.2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结构
        4.2.3 养殖业保险
        4.2.4 种植业保险
        4.2.5 森林火灾保险
        4.2.6 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调查:以玉溪市为例
    4.3 问卷调查分析
        4.3.1 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的调查
        4.3.2 农业部门对农业保险认识的调查
        4.3.3 保险公司职员对农业保险认识的调查
    4.4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 复杂的地理条件约束
        4.4.2 技术手段约束
        4.4.3 制度环境约束
        4.4.4 农业保险经营问题
        4.4.5 农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问题
        4.4.6 农业保险制度结构与制度环境问题
        4.4.7 农业巨灾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5章 云南农作物灾害风险评估及保险费率厘定
    5.1 云南农作物受灾基本情况
    5.2 农作物单产波动模型
        5.2.1 数据收集与稳定性检验
        5.2.2 数据修正和随机波动幅度的计算
        5.2.3 单产随机波动系列模型的选择
    5.3 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和保险费率的测算
        5.3.1 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
        5.3.2 农作物保险费率测算
    5.4 结论
    本章小结
第6章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构建及应用策略
    6.1 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6.1.1 总体思路
        6.1.2 基本原则
    6.2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6.2.1 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
        6.2.2 云南省对云南农业保险的支持
    6.3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
        6.3.1 建立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办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6.3.2 建立有云南特色五位一体的农业保险功能模式
        6.3.3 建立云南农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新模式
        6.3.4 建立云南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新模式
    6.4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应用策略
        6.4.1 完善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的农业保险制度设计
        6.4.2 建立以促进农业保险发展方式转变为导向的经营模式
        6.4.3 探索以“供给侧”改革为方向的农业保险功能模式
        6.4.4 建立以提高制度运行效率为目的的农业保险新型基层管理服务体系
        6.4.5 完善以提升农业抗灾能力为目标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
        6.4.6 完善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为重点的农业保险监管机制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表1 附基础数据表
附表2 云南历年农作物受害情况
附表3 历年云南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产量
附表4 云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
附表5 历年云南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产量
附表6 云南省农业总产值
附表7 农村居民保险需求调查问卷
附表8 农业保险相关知识调查问卷

(5)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结构框架
        1.2.2 各章主要内容
    1.3 创新点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城镇化理论
    2.2 金融发展理论
        2.2.1 关于金融发展理论的概念界定
        2.2.2 金融约束论
    2.3 城镇化与农业保险需求的相关性分析
第3章 中外农业保险比较
    3.1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3.2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情况
        3.2.1 发展成绩
        3.2.2 存在的问题
    3.3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3.3.1 政府主办模式
        3.3.2 合作社经营模式
        3.3.3 相互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3.3.4 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3.3.5 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模式
    3.4 日本农业保险
        3.4.1 日本农业保险发展概述
        3.4.2 日本农业保险模式与中国农业保险模式比较
    3.5 美国农业保险
        3.5.1 美国农业保险发展概述
        3.5.2 2014 年美国农业保险新政
        3.5.3 美国农业保险的特点
    3.6 法国农业保险
    3.7 印度农业保险
    3.8 各国农业保险体系的共同点
第4章 农业保险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4.1 城镇化给农业保险带来的变化
        4.1.1 土地流转
        4.1.2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保险发展
        4.1.3 人力资本意识与农业保险发展
        4.1.4 城镇化前后农业保险比较
    4.2 财政税收政策
        4.2.1 农业保险补贴方式
        4.2.2 财政税收政策的不足之处
    4.3 保险保障范围
        4.3.1 农业保险基本情况
        4.3.2 农业保险条例
    4.4 经营模式
        4.4.1 上海安信模式
        4.4.2 吉林安华模式
        4.4.3 黑龙江阳光模式
        4.4.4 浙江人保财险模式
        4.4.5 四川法国安盟模式
    4.5 我国农业保险法律制度
    4.6 保险监管
        4.6.1 农业保险监管机构
        4.6.2 农业保险监管的特征
        4.6.3 中国农业保险监管机构的适当选择
第5章 农业巨灾保险
    5.1 农业巨灾
        5.1.1 巨灾
        5.1.2 农业巨灾
        1.热带气旋
        2.冰雪冻灾
        3.洪水
        4.地震
        5.1.3 农业巨灾划分
        1.国外农业巨灾划分
        2.国内农业巨灾划分
    5.2 农业巨灾保险
        5.2.1 农业巨灾保险的供给
        1.供给不足的原因
        2.供给增加的可能
        5.2.2 农业巨灾保险的需求
        1.需求不足的原因
        2.需求增加的可能
    5.3 国外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
    5.4 我国农业巨灾保险的发展历程
    5.5 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1.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农业巨灾基金建立的基础
        2.政策扶持是农业巨灾基金稳健发展的重要手段
        3.明确定位是农业巨灾基金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4.加强资金管理是农业巨灾基金运行的有力保障
    5.6 我国农业巨灾保险运行机制
        5.6.1 财政运行机制
        5.6.2 风险分散机制
第6章 农业指数保险与农业再保险
    6.1 农业指数保险
        6.1.1 农业指数保险概述
        6.1.2 农业指数保险的优势
        6.1.3 农业指数保险的不足
        6.1.4 我国农业指数保险的发展历程
        6.1.5 我国农业指数保险面临的问题
    6.2 农业再保险
        6.2.1 农业再保险
        6.2.2 我国农业再保险的发展历程
        6.2.3 我国农业再保险不足之处
第7章 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发展
    7.1 完善内部治理机制
        7.1.1 转变经营理念
        7.1.2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7.1.3 提升经营效率
        7.1.4 重视防灾减损
    7.2 建立外部协作机制
        7.2.1 加强与政府的合作
        7.2.2 开展与其它金融机构业务合作
        7.2.3 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
    7.3 增强业务创新能力
        7.3.1 深入探索以险养险模式
        7.3.2 加强农业保险理赔服务
        7.3.3 订单农业保险
第8章 政策建议
    8.1 调整和完善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指导功能
        8.1.1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8.1.2 完善农业保险监管模式
        8.1.3 开展保单质押贷款破解融资难问题
    8.2 推动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
        8.2.1 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
        8.2.2 建立农业保险基金长效补充机制
        8.2.3 推进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和巨灾风险证券化发展
    8.3 提高保险公司业务经营水平
        8.3.1 加强农业保险从业人才培养
        8.3.2 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
        8.3.3 坚持走依法合规经营道路
    8.4 扩大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8.4.1 提高农户保险意识与诚信意识
        8.4.2 大力提高农民收入
        8.4.3 加大保险宣传力度,普及保险政策
    8.5 健全农业保险经营主体
        8.5.1 完善内部治理机制
        8.5.2 建立外部协作机制
        8.5.3 增强业务创新能力
    8.6 发展农业保险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
        8.6.1 开发适合的农业保险险种
        8.6.2 提高规模农业的承保理赔效率
        8.6.3 发挥保险杠杆作用推动农村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致谢

(6)云南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的相关研究
        1.2.2 国外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理论
    2.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概述
        2.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涵义
        2.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点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论基础
        2.2.1 农业保险的属性分析
        2.2.2 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对农业保险的分析
        2.2.3 保险产品的有效供给: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博弈模型
        2.2.4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交易费用理论
        2.2.5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6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
    3.1 云南政策性农业保险基本概况
        3.1.1 从保费收入看
        3.1.2 从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的保障程度看
        3.1.3 从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看
        3.1.4 从州市农业保险发展情况看
    3.2 云南政策性农业巨灾保险发展现状
        3.2.1 云南2011-2012年度农业巨灾保险基本情况
        3.2.2 云南2012-2015年度农业巨灾保险工作方案基本情况
    3.3 小结
第4章 云南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农业保险经营问题
        4.1.1 综合成本率过高,经营效益不稳定
        4.1.2 发展极不均衡,“首位度”过高
        4.1.3 云南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较窄,保险密度低
        4.1.4 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不尽合理,制度效率不太高
        4.1.5 未建立起浮动费率和浮动保险金的机制,易致道德风险
        4.1.6 种植业未足额投保,易引发定损理赔矛盾
        4.1.7 商品林火灾保险缴费存在一定困难,亟待创新缴费模式
        4.1.8 政策性森林火灾保险责任单一,亟待开设“森林综合险”
    4.2 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体系问题
        4.2.1 公众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认知不足不清
        4.2.2 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体系中缺乏部门联动机制,职责不明确
        4.2.3 保险公司查勘定损压力大,未能良好的利用农业部门在基层的人力
        4.2.4 农业保险基层(乡镇)服务机构的缺乏导致运营成本高
    4.3 农业巨灾保险存在的问题
    4.4 小结
第5章 国内典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
    5.1 安徽省政农业保险模式
        5.1.1 基本情况
        5.1.2 基本经验
    5.2 江苏省农业保险模式
        5.2.1 基本情况
        5.2.2 基本经验
    5.3 北京市农业保险模式
        5.3.1 基本情况
        5.3.2 基本经验
    5.4 三种模式对完善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策启示
    5.5 小结
第6章 健全完善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市场和政府在农业保险资源配置中的关系,推动制度可持续发展
    6.2 建立符合省情民情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6.3 建立多层次的高原特色农业保险风险保障体系
    6.4 建立“灾前预防-损失补偿-促进灾后恢复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四位一体的云南特色新功能模式
    6.5 建立多层次农业巨灾保障体系,促进云南农业保险向农业巨灾保险转变
    6.6 引导保险公司开发全流程、全方位、全产业链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
    6.7 鼓励成立农业互助保险组织,健全保险服务体系
    6.8 引入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提升管理效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农业保险的农户收入效应、信息不对称风险 ——基于内蒙古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提出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假说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说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资料来源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1.7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
    2.1 农业风险管理理论
        2.1.1 风险与风险管理
        2.1.2 农业风险的定义和类型
        2.1.3 农业风险管理
    2.2 农业保险概论
        2.2.1 农业保险的概念界定
        2.2.2 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2.2.3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边界
    2.3 农户行为理论
        2.3.1 保险需求理论的发展
        2.3.2 农户的保险购买决策
    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5 博弈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概况
    3.1 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1950年-2003年)
        3.1.1 农业保险在改革开放前的兴起与曲折发展(1950年-1979年)
        3.1.2 农业保险在改革开放后的徘徊与萎缩(1980年-2003年)
        3.1.3 简要评述
    3.2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内蒙古的试点与发展(2004年至今)
        3.2.1 运营模式
        3.2.2 政府支持
        3.2.3 实施效果
        3.2.4 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分析
    4.1 国内外研究成果
    4.2 理论分析
    4.3 研究方法
        4.3.1 方法概述
        4.3.2 实证模型
    4.4 数据来源
    4.5 实证结果
    4.6 结论、讨论和启示
    4.7 本章小结
5 农业保险中“协议”理赔的产生原因
    5.1 一个实例
    5.2 “协议”理赔的界定与表现
    5.3 “协议”理赔的产生原因
        5.3.1 基本原因
        5.3.2 现实考察
    5.4 本章小结
6 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问题的理论分析
    6.1 文献回顾
        6.1.1 国外学者
        6.1.2 国内学者
        6.1.3 简要评述
    6.2 道德风险的界定与表现
        6.2.1 投保农户的道德风险
        6.2.2 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
        6.2.3 政府部门的道德风险
    6.3 道德风险的形成机理
        6.3.1 投保农户的道德风险——以种植业保险为例
        6.3.2 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基于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博弈视角
        6.3.3 政府部门的道德风险
    6.4 道德风险产生的现实原因
        6.4.1 投保农户的认知偏差和侥幸心理
        6.4.2 保险公司的利益驱使和机会主义
        6.4.3 政府部门的认知误区和监管缺位
    6.5 道德风险的危害
        6.5.1 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受挫
        6.5.2 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流失
    6.6 本章小结
7 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问题的实证检验:基于农户视角
    7.1 种植业
        7.1.1 农户的不积极行为
        7.1.2 农户的保险欺诈
    7.2 养殖业
        7.2.1 分析框架
        7.2.2 数据来源
        7.2.3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7.2.4 实证结果
        7.2.5 结论、讨论和启示
    7.3 本章小结
8 农业保险中农户逆向选择行为研究
    8.1 前人的研究成果
        8.1.1 国外学者
        8.1.2 国内学者
        8.1.3 简要评述
    8.2 逆向选择的理论概述
        8.2.1 逆向选择的界定与表现
        8.2.2 逆向选择的产生机理
        8.2.3 逆向选择的深层根源
        8.2.4 逆向选择的危害
    8.3 逆向选择的实证检验
        8.3.1 研究方法
        8.3.2 数据来源
        8.3.3 变量选取
        8.3.4 结果分析
        8.3.5 结论、讨论与启示
    8.4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9.1 主要结论
        9.1.1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内蒙古发展虽为迅速,但也存在各种问题
        9.1.2 内蒙古农业保险尚难以发挥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
        9.1.3 影响农业保险政策效应落实的最直接因素是“协议”理赔
        9.1.4 农业保险的三方行为主体均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9.1.5 农业保险中农户的确存在逆向选择行为,但并不严重
    9.2 政策含义
        9.2.1 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
        9.2.2 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条款
        9.2.3 规范农业保险微观操作
        9.2.4 创新农业保险产品类型
        9.2.5 健全农业保险基层组织
        9.2.6 推进农业保险风险区划
        9.2.7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障
        9.2.8 加强农业保险主体监管
    9.3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2 村调查问卷
    附录3 奶牛养殖户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8)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结构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基于农业风险的特殊性
        一 农业风险是系统性风险
        二 农业保险及其主要功能
    第二节 基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一 农业保险准公共物品的界定
        二 基于准公共物品属性分析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必要性
    第三节 基于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现象
        一 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理论
        二 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分析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
第三章 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取得的成绩
        一 补贴试点逐渐增多
        二 补贴主体和补贴责任的划分逐步合理
        三 补贴的比例和地区结构逐步优化
        四 巨灾风险的补贴逐步完善
    第二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
        一 补贴范围有限
        二 补贴的规范化程度有待提升
        三 补贴方式有待丰富
        四 补贴的管理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第三节 我国农业保险的增长潜力
        一 就农业的重要地位而言
        二 就世界市场上农业保险的发展趋势而言
第四章 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的内涵和表现
        一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的内涵
        二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中央财政补贴对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和样本分析
        二 计量模型的确定与变量的选取
        三 估计过程
        四 估计结果
        五 实证结论
第五章 提升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积极扩大补贴覆盖面
    第二节 提升农业保险办理机构的服务质量
    第三节 优化补贴结构
    第四节 完善农业保险组织模式
    第五节 加强对农业保险经办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中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0.2.1 国内研究的视角和主要观点
        0.2.2 国外研究状况和主要结论
        0.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0.3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框架
    0.4 研究的方法
    0.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0.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0.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1.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一般理论分析
    1.1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概念与界定
        1.1.1 企业市场退出的概念
        1.1.2 企业市场退出与企业终止的区别
        1.1.3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概念
        1.1.4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的内涵
    1.2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分类
        1.2.1 全部退出与部分退出
        1.2.2 业务退出与机构退出
        1.2.3 主动退出与被动退出
    1.3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特殊性及原则
        1.3.1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特殊性
        1.3.2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原则
    1.4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壁垒分析
        1.4.1 资产的沉淀成本
        1.4.2 人员解雇安置壁垒
        1.4.3 行政与法律壁垒
    1.5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路径分析
        1.5.1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路径的争议
        1.5.2 保险公司完全退出市场的路径依赖
        1.5.3 保险公司不完全退出市场的路径依赖
    1.6 我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现状及成因分析
    1.7 本章小结
2. 周期理论与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以破产为例
    2.1 周期理论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
        2.1.1 经济周期及其阶段的划分
        2.1.2 金融周期及其影响
        2.1.3 保险周期与承保周期
        2.1.4 经济周期、金融周期与保险行业发展
    2.2 周期理论与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传导逻辑
        2.2.1 周期理论与保险公司的风险形成
        2.2.2 保险公司破产的诱因比较
        2.2.3 周期理论与保险公司破产的传导逻辑
    2.3 周期理论与保险公司破产的实证分析:以美国为例
        2.3.1 实证思路及变量选择
        2.3.2 美国保险公司破产状况分析
        2.3.3 基于美国财产—意外保险公司的协整检验
        2.3.4 基于美国人寿—健康保险公司的协整检验
    2.4 本章小结
3.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以并购为例
    3.1 保险公司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客观条件与现实约束
        3.1.1 规模经济及其实现条件
        3.1.2 范围经济及其实现条件
        3.1.3 保险公司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实现的客观条件
        3.1.4 保险公司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实现的现实约束
    3.2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并购及其效果分析
        3.2.1 并购的概念界定
        3.2.2 保险公司并购浪潮的国际观察
        3.2.3 保险公司并购的效果分析
        3.2.4 保险公司并购与破产的替代选择
        3.2.5 保险公司并购的理论基础: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3.3 中国保险公司并购的实证分析:基于规模经济
        3.3.1 保险公司规模经济的存在性检验
        3.3.2 规模经济计量模型建立与变量选择
        3.3.3 中国财险公司规模经济的实证检验
        3.3.4 中国寿险公司规模经济的实证检验
    3.4 中国保险公司并购的实证分析:基于范围经济
        3.4.1 保险公司范围经济的存在性检验
        3.4.2 范围经济计量检验的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3.4.3 中国财险公司范围经济的实证检验
        3.4.4 中国寿险公司范围经济的实证检验
    3.5 本章小结
4.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4.1 美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
        4.1.1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指导法规
        4.1.2 预防性监管干预的启动及措施
        4.1.3 深度监管干预的启动条件及措施
        4.1.4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保障制度
    4.2 英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
        4.2.1 市场退出的立法框架
        4.2.2 破产的裁定及执行
        4.2.3 金融服务补偿机制
    4.3 加拿大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
        4.3.1 退出的挽救方式及程序
        4.3.2 破产及清算处理
        4.3.3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保障制度
    4.4 日本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
        4.4.1 保险公司的重建程序
        4.4.2 保险公司退出的挽救措施
        4.4.3 保险公司清算型市场退出程序
        4.4.4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保障制度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制度构建与政策建议
    5.1 完善我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的目标与框架
        5.1.1 我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框架构建与目标实现
        5.1.2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立法及监管建设思路
    5.2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预警监管及立法
        5.2.1 重点监管
        5.2.2 整改
        5.2.3 整顿
        5.2.4 接管
    5.3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救助监管及立法
        5.3.1 行政重组:以AIG和中华联合为例
        5.3.2 我国保险公司并购行为及其现实基础
        5.3.3 破产挽救
    5.4 保险公司终止的监管及立法
        5.4.1 解散及公司清算
        5.4.2 撤销及行政清算
        5.4.3 破产及破产清算
    5.5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建设的辅助性措施
        5.5.1 完善集成式监管信息系统
        5.5.2 建立保险公司信用评级制度
        5.5.3 强化保险公司内部治理
        5.5.4 发挥行业协会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一) 中文部分
    (二) 英文部分
后记
致谢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10)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数理理论
        2.1.1 大数定律
        2.1.2 中心极限定理
    2.2 风险管理理论
        2.2.1 风险管理手段与保险
        2.2.2 风险的期望效用理论
    2.3 市场均衡理论
        2.3.1 市场失灵理论
        2.3.2 公共财政理论
    2.4 制度经济学理论
        2.4.1 制度变迁理论
        2.4.2 机制设计理论
    2.5 农业保险的概念与功能
        2.5.1 农业保险的概念界定
        2.5.2 农业保险的功能与作用
3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历史考察与现状评价
    3.1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3.1.1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史阶段的划分与特征
        3.1.2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历史回顾
        3.1.3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3.2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险种与区域分布特征
        3.2.1 种植业保险发展与区域分布
        3.2.2 养殖业保险发展与区域分布
    3.3 河北省与其他省份农业保险发展比较与评价
        3.3.1 农业保险产品设计比较
        3.3.2 农业保险规模与渗透率比较
        3.3.3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比较
    3.4 小结
4 河北省农业保险市场需求分析
    4.1 农户的分类与经济行为特征
        4.1.1 农户的类型界定
        4.1.2 我国农户的风险行为特征
        4.1.3 农户的风险管理手段与比较
    4.2 河北省小农户农业保险需求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4.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描述
        4.2.2 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4.2.3 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行为特征及原因
        4.2.4 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的特征及建议
        4.2.5 基于logit 模型的农户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3 河北省农地规模化经营与农业保险需求
        4.3.1 农地规模经营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机制
        4.3.2 规模化经营主体农业保险需求的案例分析
        4.3.3 规模化经营主体农业保险需求特征
    4.4 河北省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4.4.1 农户文化素质较低,风险意识差
        4.4.2 农户收入水平较低,需求能力受限
        4.4.3 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弱化了农业保险作用
        4.4.4 农户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4.5 小结
5 河北省农业保险市场供给分析
    5.1 农业保险供给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5.1.1 农业保险供给的特征
        5.1.2 农业保险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河北省农险经营机构的调查分析
        5.2.1 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动机
        5.2.2 保险公司在开展农业保险中遇到的困难
        5.2.3 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对政策环境的要求
    5.3 河北省农业保险市场供给能力的综合评价
        5.3.1 农业保险产品开发与设计
        5.3.2 农业保险营销渠道和服务水平
        5.3.3 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数量与结构
        5.3.4 农业保险市场的集中度分析
        5.3.5 农业保险经营的资本规模和偿付能力
        5.3.6 农业保险的经营效益分析
    5.4 河北省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4.1 河北省农业保险供给存在的问题
        5.4.2 河北省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5.5 小结
6 河北省农业保险市场非均衡与政府行为分析
    6.1 农业保险市场非均衡的表现形式与原因分析
        6.1.1 农业保险市场供求互动关系
        6.1.2 农业保险供给和需求非均衡的表现
        6.1.3 农业保险供给和需求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6.2 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6.2.1 政府促进农业保险市场均衡的经济学分析
        6.2.2 政府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主体博弈分析
    6.3 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定位与职责
        6.3.1 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定位
        6.3.2 中央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职责
        6.3.3 地方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职责
    6.4 河北省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现状及效果评价
        6.4.1 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现实依据
        6.4.2 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6.4.3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效果分析
        6.4.4 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6.5 河北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方案的设计
        6.5.1 补贴险种的范围和重点
        6.5.2 补贴方式的选择与标准的确定
        6.5.3 补贴规模的测算及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6.5.4 补贴资金的来源与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6.6 小结
7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模式选择与机制设计
    7.1 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选择的原则与依据
        7.1.1 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类型界定
        7.1.2 农业保险模式选择的原则
        7.1.3 农业保险模式选择的依据
    7.2 国内外农业保险典型模式的评价与借鉴
        7.2.1 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模式与评价
        7.2.2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模式与评价
        7.2.3 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对河北省的启示
    7.3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模式选择
        7.3.1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分析
        7.3.2 河北省现农业保险模式选择
    7.4 河北省农业保险运行机制的框架设计
        7.4.1 农业保险运行机制设计的目标
        7.4.2 农业保险运行机制设计的原则
        7.4.3 河北省农业保险运行机制的框架设计
    7.5 小结
8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研究
    8.1 构建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框架
        8.1.1 明确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目标
        8.1.2 加快河北省农业保险条例的制定与实施
        8.1.3 建立健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8.2 完善河北省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体系
        8.2.1 优化农业保险财政支持方式
        8.2.2 加快农业保险技术进步
        8.2.3 注重农业保险人才培养
        8.2.4 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
    8.3 加强河北省农业保险市场体系建设
        8.3.1 通过规模化经营创新农业保险需求载体
        8.3.2 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机构组织形式
        8.3.3 以需求为导向提高农业保险供给能力
        8.3.4 发展农业保险中介服务机构
    8.4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发表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四、保监会提出5种模式办农险(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D]. 周楠楠. 贵州大学, 2016(03)
  • [2]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评价研究 ——基于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D]. 李春肖.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3]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法律制度研究[D]. 刘小红. 西南政法大学, 2016(01)
  • [4]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 王翔.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5)
  • [5]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D]. 逯家英. 吉林大学, 2015(08)
  • [6]云南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D]. 黄义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3)
  • [7]农业保险的农户收入效应、信息不对称风险 ——基于内蒙古的实证研究[D]. 柴智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12)
  • [8]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效率研究[D]. 李真真. 郑州大学, 2014(04)
  • [9]中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研究[D]. 张宗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1)
  • [10]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D]. 赵君彦.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保监会提出5种农业保险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