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别克轿车制动防抱系统的维护与故障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王猛[1](2021)在《集成式新型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汽车不断朝着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和共享化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成为了当前汽车产业革命发展的主要进攻方向和技术竞争领域,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汽车制动系统也逐步向机电一体化、集成化和模块化发展方向迈进。传统真空助力器形式的制动系统,受其机构及工作机理的限制,具有制动时人机制动力相互耦合,建压响应缓慢等不足,无法满足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要求制动系统应具有人机制动力解耦、轮缸液压力精确调节、制动压力响应迅速,以及摩擦制动与电机回馈制动精确协调控制等功能。针对这一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具有高度人力失效备份及功能冗余结构的集成式新型线控制动系统设计方案,并对其制动控制策略展开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高度集成的、人机制动力相互解耦、能有效利用人力失效备份、且具有双制动主缸/双电机结构形式的集成式新型线控液压制动系统,并在对其组成单元结构方案设计的基础之上,对制动系统进行了数学建模和参数匹配。通过搭建制动系统AMESim模型,验证了制动系统增压速率超过24MPa/s,0.25s制动压力即可达到10MPa,开环性能指标满足线控制动系统设计要求。(2)以某款A0级乘用车制动踏板单元实车实验数据为基础,匹配了主动式制动踏板感觉模拟器相关元器件参数,并搭建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出的制动踏板感觉模拟策略BFI分数达到80分以上,且系统元器件参数的改变对制动踏板特性曲线影响较小,同时改变控制参数,可主动调节制动踏板特性曲线,表明主动式踏板感模拟器具有可主动调节踏板特性的效能。(3)鉴于制动踏板行程与制动主缸液压力一致性的功能需求,且考虑到线控制动系统主缸建压时受摩擦、PV特性、液压管路膨胀等干扰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考虑外界摄动量的主缸液压力滑模鲁棒控制策略。通过搭建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环境,在输入不同参数的方波与正弦波期望信号下,验证了所提出的液压力控制策略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且控制精度较高。(4)基于所提出的集成式新型线控液压制动系统能够实现制动管路Ⅱ型布置与X型布置的灵活切换,提出了一种基于Ⅱ型布置形式的定频式车轮防抱死控制策略,并建立了 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在低附着、对开路面及高附着路面工况下的仿真结果表明,制动效能及制动时车辆方向稳定性均有所改善,满足车轮防抱死功能要求。(5)基于Ⅱ液压管路布置形式下的防抱死控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滑模容错控制策略,研究了制动系统部分失效时,容错控制维持制动系统制动性能的能力。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结果表明,故障发生时,容错控制能够保证制动性能的稳定,且偏离期望值较小,容错控制效能较好,证明了容错控制策略的可行性。综上,所提出的集成式新型线控液压制动系统开环性能指标满足线控制动系统参数匹配要求,同时制动踏板感模拟器能够很好的模拟驾驶脚感,主缸液压力可精确控制,制动防抱死控制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容错控制在控制功能冗余层面满足线控制动系统功能失效备份要求,保证了制动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因此,所提出的制动系统在方案设计、参数匹配、性能分析、控制策略的提出等方面初步满足要求。图[58]表[10]参考文献[99]
许明新[2](2016)在《乘用车电子制动系统硬件在环测试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安全在最近十多年已经取得了质的飞跃,从传统机械制动系统到现在的电子制动,ABS防抱死系统作为电子制动系统的代表性产品已经成为乘用车的标准配置,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越来越高的保障。汽车在附着系数不同的路面上制动行驶时,ABS防抱死系统通过轮速传感器检测车辆运行状态,根据各个车轮运动状态,从而调节制动轮缸中的制动液压力,保证四个车轮始终保持非抱死状态,从而保证车辆的制动效能和制动稳定性。国外的ABS防抱死系统产品的研发和测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然而国内的ABS防抱死系统的大部分企业保持在研发阶段,虽说有个别企业有一些产品已经进入市场,但是在各项性能方面与国外的成熟产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我国汽车电子制动系统的发展,以及我国相关制动法规的发展,对汽车电子制动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的完善更显的迫在眉睫。如今,随着硬件在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汽车技术研发机构和高校已经将硬件在环技术成熟地应用在汽车控制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在电子制动系统控制器的研发期硬件在环测试已经成为国外测试ABS防抱死系统性能的主要方法,ABS防抱死系统硬件在环测试有效地解决了实车道路制动试验所面临的一些难题,然而由于国内的技术发展相对较晚,在乘用车ABS防抱死系统的硬件在环测试和性能评价方面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为我国汽车电子制动系统硬件在环测试提供一些参考。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首先分析了汽车电子制动系统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国内外硬件在环测试技术的现状。结合已有的ABS防抱死系统硬件在环试验台的设计方案,本文提出了基于d SPACE实时仿真系统的硬件在环试验台设计方案。设计了试验台的机械部分、电气部分、信号采集和处理部分、踏板作动系统及探究了不同形式的轮速模拟方案,并将某款车的ABS防抱死系统嵌入到硬件在环测试环境中对试验台的轮速和踏板作动系统进行了验证。通过对国内外制动相关法规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了国内外汽车制动相关法规,特别是ABS防抱死系统测试和评价方法。本文结合整车的ABS防抱死系统测试方案和评价方法初步提出了ABS防抱死系统的硬件在环测试方案和评价方法。结合本文提出的ABS防抱死系统硬件在环测试方案,本文基于d SPACE实时仿真系统和Car Sim车辆动力学模型对某款ABS防抱死系统进行了一些试验工况的硬件在环测试,主要包括:直线紧急制动、对接路面制动、对开路面制动及转弯制动等工况。结合试验数据,本文对ABS防抱死系统的制动性能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ABS防抱死系统硬件在环制动试验相关评价参数,本文首次提出了用车辆的制动强度与路面附着系统的比值来评价ABS防抱死系统在车辆整个制动过程中的路面附着系数利用情况,通过此参数曲线的变化关系,可以分析不同ABS防抱死系统在同一试验工况下对路面附着系数利用效果的好坏。同时本文也对ABS防抱死系统故障测试和主观评价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在文章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做了总结和展望。
黄敏雄[3](2011)在《车载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汽车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运用了大量的电子控制装置,中高档汽车采用了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电子控制单元(ECU),而每一个电子控制单元与多个传感器和执行器连接着。各电子控制单元在进行信息交换时都通过各自独立的数据线进行传输,这样会导致电控单元针脚增加,电控系统的线束和插接件也会增加,最后导致故障率增加。为了简化线路,提高各电控单元之间的通信速度,降低故障频率,车载网络传输系统应运而生。现代汽车普遍采用了车载网络系统有CAN、LIN、MOST、FlexRey、VAN、Byteflight等,网络传输协议已经成为现代汽车网络传输的关键技术。车载网络技术是汽车内部各电控单元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纽带,车载网络系统解决了汽车线束和插接件增加带来的线束多头布置困难、维修诊断困难等问题,现代汽车维修的特点已从传统的机械修理转变为智能化电子技术诊断与机械修理相结合的修理方式。汽车网络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也要从传统的机械修理转变为现代智能技术诊断,教学网络平台应运而生。同时信号以车载网络系统中数据总线的形式进行传输,可以进行信息共享,优化系统的控制功能,提高汽车网络技术在实际运用中综合控制的准确性。车载网络系统出现故障可以导致汽车电控单元不能相互通信,从而引发故障。本文深入讨论了车载信息系统的几项关键技术(车载信息系统网络技术,车载无线通信技术,汽车嵌入式技术)及典型汽车(奥迪、通用别克、大众等)网络故障的诊断方法。论证了车载网络技术及诊断方法对车载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探讨了技术的发展趋势。为车载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和无线通信设计方案提供相关依据,并且给日常的职业教育教学中提供较完备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处理功能。本文介绍了车载信息系统产生的背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从发展的角度论证了未来车载信息系统构建的意义,对未来社会对车载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并以这些功能需求为基础,提出了未来车载信息系统结构方案设计。通过基于总线的车辆控制系统的研究,实现了实时控制车辆,各个控制模块通过总线进行相互通信的要求,从而达到了汽车智能通信网络职业教学年目的。
孔薇[4](2009)在《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工作状态模型及故障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高质量的产品及高水平的服务战略成为汽车行业竞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智能交通系统(ITS)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研究及发展方向。汽车状态远程监测与故障预测系统作为ITS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工作具有实际而深远的意义。它将传统的汽车故障诊断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对汽车正常工作状态的总结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汽车状态的远程监测,完成汽车故障预测工作,以达到更高的产品服务质量。本论文所属课题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提出的。本文的研究内容是整个汽车状态远程监测与故障预测系统的前期理论分析。将为系统车载部分的传感器采集提供合理的参数选择,为专家系统的建立提供相应的知识及推理原理。使系统的监测与预测工作具有合理性及可实施性。本文主要工作是:以汽车液压制动系统为例,首先分析汽车液压制动系统的动态工作过程,建立整车运动模型、制动轮胎模型、液压制动系统模型及ABS控制下的制动系统模型;然后,对所建立模型进行完善,分析可能会对模型产生影响的因素;最后,分析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常见故障模式及故障原因。在此基础上,确定监测参数及其监测方法。为汽车状态监测与故障预测打下良好的基础。
张建龙[5](2009)在《混合动力汽车机电复合制动制动力分配与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机回馈制动能量回收技术作为混合动力汽车提高燃油能量利用率的一种手段被广泛采用。这是因为在制动的过程中,电动机作为发电机来使用,车辆行驶的部分动能被转化为电能存储到电池中,这部分能量又可以重新作为驱动能量使用从而提高了燃油能量利用率。与传统汽车制动减速过程不同的是,混合动力汽车由于电机施加回馈制动力矩于动力传动系统中,其机电复合制动系统就施加了两种不同的制动力矩:一种是由电机系统提供的电机回馈制动力矩;另一种是由液压制动系统提供的液压制动力矩。因此,传统汽车的制动理论在混合动力汽车机电复合制动系统中的应用就需要进行新的研究与分析。通过依托我国混合动力轿车产业化研究课题,按照系统开发的一般流程,本文针对混合动力汽车机电复合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分配与稳定性控制策略进行了如下的研究。第一,建立了混合动力汽车机电复合制动系统的整车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满足理论研究与系统分析的需要,其主要包括车辆动力学、轮胎、液压系统、电机系统和电池系统等模型。作为制动系统控制策略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型直接关系到制动系统控制器的开发效率和精度。建模过程采用了实验建模与理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对轮胎、液压系统和电机系统模型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为获取必要的模型计算参数,设计了试验方案并进行了相应的试验。第二,对混合动力汽车机电复合制动制动力分配策略进行了研究。由于车辆前、后轴的制动力分配显着影响着车辆的制动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在对混合动力汽车机电复合制动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与建模的基础上,从液压制动系统的前、后轴制动器制动力分配关系入手,提出并建立了机电复合制动的制动力分配系数控制方程并设计了制动力分配曲线。对液压制动的利用附着系数以及制动效率等制动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制定了机电复合制动的制动力分配策略,并对其进行了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策略是可行且有效的。第三,进行了混合动力汽车机电复合制动稳定性控制策略的研究。首先,对影响电机回馈制动力矩输出的电机发电特性、电池安全保证以及充电特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在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基础之上,制定了电机回馈制动与液压制动的机电复合协同防抱死制动稳定性控制策略。在控制方法上,提出了防抱死制动前电机介入延续回馈制动控制的方法,并对液压制动系统的滞后与电机回馈制动如何协同控制的方法进行了论述。基于前馈补偿和模糊控制方法,以车辆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为反馈输入变量,进行了混合动力汽车侧向制动稳定性控制的研究。相关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制动稳定性控制策略是可行且有效的。第四,对制动控制系统进行了实车道路试验。首先,设计了制动控制软、硬件系统。最后,通过进行相关制动试验,对控制策略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实车制动试验结果表明,电机回馈制动和液压制动之间能够协同工作,车辆制动安全性与稳定性良好,部分制动能量被回馈储存,控制策略与方法有效。作为混合动力汽车控制核心技术之一,本文的研究对于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动力汽车,加快其产业化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曹瑞立,申鹏海,王新华[6](2001)在《上海别克轿车制动防抱系统的维护与故障诊断》文中提出 上海轿车采用Delphi Delco新近开发的DBC7型防抱制动系统,与1996年产轿车采用的ABSV1型防抱制动系统有很大的区别。ABSV1型采用调速电机带动螺杆,控制阀门开度调节油压;而Delco型采用设计先进、工艺成熟的电磁阀、液压回流循环泵和集成电子控制技术,使别克轿车的防抱制动系统具有性能可靠,体小量轻,便于整车厂装配的优点,同时,还易于添加控制装置,如别克轿车配备牵引力控制和轮胎气压监测器等。
刘建宏[7](2008)在《商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简称ECU)是商用车ABS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也是衡量ABS系统性能及功能等级的主要部件,是国外ABS厂商严格保密的技术,各公开文献对其核心的控制算法以及内部的具体结构提及甚少,如何实现电子控制单元的研究更不多见。因而开发出成熟的ECU在ABS产品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ABS ECU的应用环境:包括ABS的工作原理、组成部分及控制原理的介绍,明确了ABS系统对其电子控制单元的功能要求,完成了ECU的总体方案设计,开发了ECU的主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对ABS故障诊断系统做了初步研究,设计了故障诊断系统实现功能所必需的硬件平台;对ABS ECU进行了电磁兼容设计,完成了原型样机的制作。最后将ECU嵌入到ABS/TCS集成控制系统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台中,进行ABS ECU嵌入式硬件在环试验,以验证所开发ECU的功能。试验结果表明,ECU的硬件电路设计正确合理可行,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防抱死控制的目的和要求。初步验证了所开发的前期ECU已具备了基本的制动防抱死功能,为商用车ABS ECU的产品化开发奠定了一定基础。
裘玉平[8](2007)在《车载网络系统结构原理与诊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车载网络系统的汽车已遍及商用汽车和家用轿车,并已成为汽车制造业作为推销产品的一个亮点。由于车载网络技术在汽车的应用属直接引进型实用尖端技术,汽车运用行业和职业教育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对其深入系统研究,因此企业和学校急需有人研究车载网络实用原理及诊断技术。为了解决研究过程中零距离接触和相关设备高成本的矛盾,研究在学校实验室台架结合汽车维修企业实车上进行。通过研究不同的车载网络系统协议和网络结构,将不同车载网络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加以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各自特点;同时通过典型的故障模拟试验,提出了车载网络系统故障诊断的有效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综述了我国现有在用车上使用的车载网络系统类别、结构、原理和特点;并指出了车载网络系统的发展方向。2.重点分析了目前在我国在用车上大量应用的CAN、LIN、WAN、MOST等车载网络系统的常见故障现象、检测项目、检修注意事项和诊断步骤。3.通过试验和诊断案例分析,验证了故障码读取、万用表检测、数据流分析和波形分析等综合应用对车载网络故障诊断的有效性。4.分析了我国汽车维修业的现状,提出了应对车载网络技术的对策。
魏崇光,李卫锋[9](2003)在《基于VB60和Flash60下的国产轿车ABS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VisualBasic 6 0和Flash6 0生动全面地介绍了ABS的工作原理 ,实现国产轿车ABS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依据故障现象或故障码 ,通过人机交互由计算机自动分析出故障类型、故障原因、故障诊断方案等 ,极大地提高了维修速度和维修质量
宋良玉[10](2001)在《上海别克轿车ABS系统及其检修(下)——DBC 7型ABS系统的检修》文中认为 系统初始化 车辆启动时进行的DBC 7初始化可检查系统性能是否正常,发动机启动(未踏下制动踏板)后,警告灯亮几秒钟然后熄灭,称为静态初始化。电磁阀像油泵电机一样,其接通和断开均由指令控制。电子制动牵引力控制模块(EBTCM)监测各部件的正
二、上海别克轿车制动防抱系统的维护与故障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别克轿车制动防抱系统的维护与故障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集成式新型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动伺服型线控制动系统研究现状 |
1.2.2 电液伺服型线控制动系统研究现状 |
1.2.3 电机+高压蓄能器型电液伺服线控制动系统研究现状 |
1.3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控制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线控液压制动踏板感模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3.2 制动主缸液压力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3.3 车轮防抱死控制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3.4 制动系统容错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构型方案设计及数学建模 |
2.1 引言 |
2.2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构型方案设计 |
2.2.1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组成结构分析 |
2.2.2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构型方案 |
2.2.3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总体结构及功能分析 |
2.3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
2.3.1 常规制动模式 |
2.3.2 失效制动模式 |
2.4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性能指标匹配及建模 |
2.4.1 车辆制动动力学分析 |
2.4.2 制动系统静态特性数学模型 |
2.4.3 制动系统动态特性数学模型 |
2.5 制动系统开环性能参数仿真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制动踏板感模拟器控制策略及制动感觉影响因素研究 |
3.1 引言 |
3.2 制动踏板系统结构特性分析 |
3.2.1 传统制动踏板结构及特性分析 |
3.2.2 线控制动系统制动踏板结构及特性分析 |
3.3 制动感觉评价及一致性分析 |
3.3.1 制动感觉定义 |
3.3.2 制动感觉评价指标 |
3.3.3 制动感觉一致性定义 |
3.4 制动踏板模拟器动态模型 |
3.5 制动踏板感模拟器控制策略 |
3.5.1 插值法制动踏板感模拟控制策略 |
3.5.2 制动踏板感模拟器仿真模型 |
3.6 仿真分析 |
3.6.1 制动踏板操纵机构杠杆比影响因素 |
3.6.2 弹簧预置力影响因素 |
3.6.3 液压缸活塞直径影响因素 |
3.6.4 伺服阀阻尼比影响因素 |
3.6.5 控制信号增益影响因素 |
3.7 制动踏板感觉评价 |
3.8 本章小结 |
4 基于LMI的线控液压制动系统主缸液压力滑模鲁棒控制 |
4.1 引言 |
4.2 制动主缸液压力调节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摩擦力影响因素分析 |
4.2.2 P-V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4.2.3 模型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4.3 制动系统模型简化及分析 |
4.4 控制系统设计 |
4.4.1 控制系统参考模型 |
4.4.2 控制器设计 |
4.5 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线控制动系统主缸定频式车轮防抱死控制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经典ABS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 |
5.3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ABS结构及控制策略 |
5.3.1 制动系统结构布置形式 |
5.3.2 车轮动力学模型 |
5.3.3 Burckhardt轮胎模型 |
5.3.4 刷子轮胎模型 |
5.3.5 ABS控制策略 |
5.4 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自适应容错控制研究 |
6.1 引言 |
6.2 容错控制原理及系统故障形式分析 |
6.2.1 容错控制原理分析 |
6.2.2 制动系统故障形式分析 |
6.3 制动系统容错控制策略分析 |
6.4 控制系统设计 |
6.5 仿真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乘用车电子制动系统硬件在环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电子制动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2 电子制动硬件在环测试技术发展现状 |
1.2.3 电子制动系统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乘用车电子制动系统HIL试验台开发 |
2.1 HIL试验台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1 dSPACE实时仿真系统 |
2.1.2 HIL试验台硬件部分组成 |
2.1.3 HIL试验台软件部分 |
2.2 HIL硬件平台开发 |
2.2.1 试验台机械系统设计 |
2.2.2 试验台电气系统设计 |
2.2.3 信号采集和调理 |
2.3 HIL试验台踏板模拟作动系统开发 |
2.3.1 作动系统硬件设计 |
2.3.2 作动系统控制系统设计 |
2.4 轮速信号模拟 |
2.4.1 轮速信号特点 |
2.4.2 轮速模拟 |
2.5 HIL试验台验证分析 |
2.5.1 踏板作动系统验证分析车体模型 |
2.5.2 轮速信号传感器模拟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乘用车ABS测试和评价方法研究 |
3.1 现有制动法规和评价标准分析 |
3.1.1 ECE R13法规 |
3.1.2 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法规(FMVSS 135) |
3.1.3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动法规 |
3.1.4 我国GB 21670-2008制动法规 |
3.2 ABS测试和性能评价体系研究 |
3.2.1 ECE R13-H关于ABS测试方法和性能评价 |
3.2.2 我国关于ABS测试方法和性能评价 |
3.2.3 某企业关于ABS测试的方法和性能评价 |
3.3 ABS失效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
3.3.1 现有ABS失效安全法规 |
3.3.2 故障注入方法初探 |
3.4 ABS电控单元硬件在环试验评价方法 |
3.4.1 路面适应性试验及评价 |
3.4.2 ABS转弯制动试验和评价指标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乘用车电子制动控制单元硬件在环试验及分析 |
4.1 建立Car Sim车辆动力学模型 |
4.1.1 车体模型建立 |
4.1.2 空气动力学参数模型 |
4.1.3 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建模 |
4.1.4 轮胎参数模型 |
4.1.5 制动系统参数模型 |
4.1.6 悬架系统参数模型 |
4.1.7 转向系统参数模型 |
4.2 直线紧急制动试验分析 |
4.2.1 低附着系数路面中速制动试验 |
4.2.2 高附着系数路面低速制动试验 |
4.2.3 高附着系数路面低速制动试验 |
4.2.4 高附着系数路面低速制动试验 |
4.3 制动稳定性试验分析 |
4.3.1 对接路面制动试验 |
4.3.2 对开路面制动试验 |
4.3.3 固定方向盘圆周制动试验 |
4.4 ABS性能评价分析 |
4.4.1 直线紧急制动评价 |
4.4.2 对接路面制动分析 |
4.4.3 对接路面制动分析 |
4.4.4 转弯制动分析 |
4.4.5 评价方法的建立 |
4.5 ABS电控单元硬件在环试验主观评价初探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全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车载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车载网络系统发展概况 |
1.1.1 车载网络系统发展趋势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3 车载网络信息传输系统的功能与特点 |
1.2 汽车网络系统基础 |
1.2.1 车载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分类 |
1.2.2 常用基本术语 |
1.2.3 局域网与现场总线 |
1.2.4 汽车车载网络通信协仪 |
1.3 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汽车车载网络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2.1 汽车多路传输系统 |
2.1.1 多路传输系统与组成 |
2.1.2 多路传输系统通信协议标准 |
2.2 CAN 数据总线 |
2.2.1 CAN 数据总线传输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
2.2.2 CAN 数据总线的特征 |
2.2.3 CAN 数据总线通信协议 |
2.2.4 CAN 数据总线的应用范例 |
2.3 汽车车载局域网(LAN) |
2.4 汽车局部连接网(LIN) |
2.5 汽车MOST 技术 |
2.6 汽车光纤技术 |
2.7 汽车蓝牙技术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车载网络系统的故障类型与检修 |
3.1 汽车车载网络系统故障状态与类型 |
3.1.1 汽车车载网络系统的故障状态 |
3.1.2 汽车车载网络系统的故障现象与类型 |
3.2 汽车车载网络系统的故障检修 |
3.2.1 汽车车载网络系统的检修注意事项 |
3.2.2 汽车车载网络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检测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AN 总线的车身电器控制系统网络实验台设计 |
4.1 系统节点分类及其功能 |
4.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2.1 上位机转换节点接口电路 |
4.2.2 开关控制节点接口电路 |
4.2.3 车灯控制节点接口电路 |
4.2.4 车门控制节点接口电路 |
4.3 系统软件设计 |
4.3.1 节点主程序 |
4.3.2 节点子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汽车车载网络系统的教学设计 |
5.1 教学平台简介 |
5.2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仿真实训软件 |
5.2.1 软件开发内容 |
5.2.2 软件表现要求 |
5.2.3 汽车故障诊断系统软件平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本论文研究总结 |
6.2 前景展望 |
6.3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博/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工作状态模型及故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汽车状态远程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汽车状态远程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汽车状态远程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目的 |
1.3.2 课题研究意义 |
1.4 汽车运行状态远程监测与预测系统概述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汽车制动系统概述 |
2.1.1 汽车制动系统定义 |
2.1.2 制动系统的组成 |
2.2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概述 |
2.2.1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概述 |
2.2.2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制动原理介绍 |
2.2.3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工作过程介绍 |
2.2.4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制动管路介绍 |
2.2.5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比例阀介绍 |
2.3 ABS 系统介绍 |
2.3.1 ABS 系统概述 |
2.3.2 ABS 基本结构 |
2.3.3 ABS 分类 |
2.3.4 ABS 控制方法介绍 |
2.3.5 ABS 控制通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动态工作模型建立及监测方案研究 |
3.1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动态工作模型创建思路 |
3.2 制动时汽车的运动学分析 |
3.2.1 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及附着力 |
3.2.2 汽车制动过程中轮胎工作状态动态模型的建立 |
3.2.3 汽车制动时整车动力学模型建立 |
3.3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常规制动过程工作状态模型建立 |
3.3.1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控制装置动态工作模型的建立 |
3.3.2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制动主缸动态工作模型的建立 |
3.3.3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制动管路及轮缸动态工作模型的建立 |
3.3.4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制动器动态工作模型的建立 |
3.3.5 总结 |
3.4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ABS 控制制动过程研究 |
3.4.1 常规制动过程 |
3.4.2 轮缸保压过程 |
3.4.3 轮缸减压过程 |
3.4.4 轮缸保压过程 |
3.4.5 轮缸增压过程 |
3.5 液压制动系统监测方案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工作状态模型分析 |
4.1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不同工况下工作状态模型分析 |
4.1.1 汽车转弯制动时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建立 |
4.1.2 车辆坡道制动时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建立 |
4.2 建模过程中相关参数影响分析 |
4.2.1 车轮滚动阻力影响 |
4.2.2 实际的附着系数—滑移率特性影响 |
4.2.3 空气阻力影响 |
4.3 建模过程中未考虑因素影响分析 |
4.3.1 液压制动系统的滞后影响 |
4.3.2 制动液流动过程中未考虑因素影响 |
4.3.3 人为操作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故障模式及监测参数分析 |
5.1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故障模式 |
5.1.1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故障概述 |
5.1.2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故障模式 |
5.2 液压制动系统故障分析 |
5.3 液压制动系统故障预测参数分析 |
5.3.1 制动踏板故障预测参数分析 |
5.3.2 制动主缸故障预测参数分析 |
5.3.3 制动管路故障预测参数分析 |
5.3.4 制动轮缸故障预测参数分析 |
5.3.5 制动器故障预测参数分析 |
5.3.6 轮胎故障预测参数分析 |
5.3.7 制动液 |
5.3.8 真空助力器故障预测参数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6.2 本文的不足与后续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混合动力汽车机电复合制动制动力分配与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混合动力汽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2. 电动汽车电机回馈制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电动汽车电机回馈制动研究的关键问题 |
1.1.4. 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 |
1.1.5. 混合动力汽车机电复合制动稳定性控制系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6. 混合动力汽车制动稳定性与机电复合制动的关系 |
1.2. 混合动力汽车机电复合制动控制系统研究的主要问题 |
1.3.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本论文的体系结构 |
第二章 机电复合制动系统动力学分析与建模 |
2.1. 车辆动力学模型 |
2.2. 电磁阀动态响应特性分析和建模 |
2.2.1. 电磁阀电磁场与流场模型 |
2.2.2. 电磁阀动态响应特性 |
2.3. 液压调节器模型 |
2.3.1. 节流阀口及制动轮缸的压力流量特性分析 |
2.3.2. 液压调节器增压模型 |
2.3.3. 液压调节器减压模型 |
2.3.4. 液压调节器保压模型 |
2.4. 液压制动器模型 |
2.5. 电机模型 |
2.5.1. 电机输出转矩特性 |
2.5.2. 电机回馈制动力矩影响因素分析 |
2.6. 电池系统模型 |
2.6.1. 电池内阻模型 |
2.6.2. 电池荷电状态估计 |
2.7. 轮胎模型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电复合制动制动力分配策略研究 |
3.1. 液压制动理想前、后轴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
3.2. 液压制动实际前、后轴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
3.3. 液压制动系统制动过程分析 |
3.4. 液压制动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分析 |
3.5. 机电复合制动制动力分配系数控制方程 |
3.6. 机电复合制动电机回馈制动制动力矩上限 |
3.7. 机电复合制动制动力分配策略 |
3.8. 仿真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电复合制动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 |
4.1. 机电复合制动回馈能量管理策略 |
4.1.1. 机电复合制动能量管理基本策略 |
4.1.2. 不同制动模式的制动能量管理策略 |
4.2. 电机回馈制动的约束条件 |
4.3. 机电复合防抱死制动逻辑门限控制 |
4.3.1. 机电复合制动防抱死逻辑门限控制门限值的确定 |
4.3.2. 防抱死制动前电机介入延续回馈制动控制 |
4.3.3. 机电复合防抱死制动控制 |
4.4. 液压制动系统的滞后与电机回馈制动控制 |
4.5. 控制量的获取与计算 |
4.5.1. 轮速计算与误差分析 |
4.5.2. 制动减速度计算 |
4.5.3. 参考滑移率计算 |
4.6. 制动稳定性控制前馈补偿控制器设计 |
4.7. 制动稳定性控制模糊控制器设计 |
4.8. 仿真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 |
5.1. 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 |
5.1.1. 控制系统方案 |
5.1.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改造 |
5.1.3. 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
5.1.4. 监控系统 |
5.2. 实车试验及试验数据分析 |
5.2.1. 试验测试车辆与仪器 |
5.2.2. 高附着路面制动试验 |
5.2.3. 低附着路面制动试验 |
5.2.4. 转向制动道路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
(7)商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防抱死制动系统及其控制装置的发展历程 |
1.3 商用车ABS ECU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
1.3.1 国外商用车ABS ECU的应用现状 |
1.3.2 国内商用车ABS ECU的应用现状 |
1.4 商用车ABS ECU的发展趋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ABS 基本理论分析 |
2.1 ABS系统的工作原理 |
2.1.1 轮胎-路面附着特性 |
2.1.2 ABS基本工作原理 |
2.2 商用车ABS的组成部分 |
2.2.1 轮速传感器 |
2.2.2 制动压力调节器 |
2.2.3 电子控制单元 |
2.3 ABS系统的控制原理 |
2.3.1 ABS系统的控制算法 |
2.3.2 ABS系统的通道布置与控制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商用车ABS ECU总体设计 |
3.1 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开发方法中的变革 |
3.1.1 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的传统开发方法 |
3.1.2 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在线编程方法 |
3.2 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的开发 |
3.2.1 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的开发方法 |
3.2.2 汽车电子控制单元开发的关键技术 |
3.3 商用车ABS ECU的基本结构 |
3.4 商用车ABS ECU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
3.4.1 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
3.4.2 商用车ABS ECU硬件设计总体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商用车ABS ECU主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微控制单元(MCU)的选型 |
4.1.1 ABS系统对MCU的要求 |
4.1.2 微控制器的确定 |
4.1.3 16 位微控制器的开发环境 |
4.2 最小系统设计 |
4.2.1 供电电路 |
4.2.2 时钟电路 |
4.2.3 复位电路 |
4.3 轮速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4.3.1 ABS轮速信号的特点 |
4.3.2 轮速信号调理电路主要参数确定 |
4.3.3 轮速信号调理电路仿真与实物测试 |
4.4 电磁阀驱动电路设计 |
4.4.1 采用达林顿管驱动电磁阀 |
4.4.2 采用智能功率开关驱动电磁阀 |
4.5 制动信号输入电路 |
4.6 电源模块设计 |
4.7 通讯模块扩展 |
4.7.1 CAN总线通讯模块 |
4.7.2 RS-232C串行通讯模块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商用车ABS ECU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
5.1 ABS故障诊断系统简介 |
5.1.1 ABS系统常见故障 |
5.1.2 ABS故障诊断系统工作过程 |
5.2 故障诊断电路设计 |
5.2.1 实现故障诊断系统与主控制系统的通讯 |
5.2.2 轮速传感器故障诊断 |
5.2.3 电磁阀故障诊断 |
5.2.4 电源故障诊断 |
5.3 故障保护电路设计 |
5.3.1 故障警示灯驱动电路 |
5.3.2 恢复常规制动电路 |
5.3.3 故障代码的通讯 |
5.4 电子控制单元的EMC设计 |
5.4.1 电磁兼容(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理论 |
5.4.2 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商用车ABS ECU硬件在环试验 |
6.1 ABS ECU 硬件在环试验的目的 |
6.2 ABS ECU 硬件在环试验台的总体方案 |
6.3 ABS ECU 硬件在环试验台的硬件组成 |
6.3.1 供电电源 |
6.3.2 主机 |
6.3.3 目标机 |
6.3.4 数据采集卡及接线端子板 |
6.3.5 其他硬件 |
6.4 ABS ECU 硬件在环试验台的软件 |
6.5 ABS ECU 硬件在环试验结果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8)车载网络系统结构原理与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车载网络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
1.1.1 汽车传统线束的缺陷 |
1.1.2 车载网络系统的应用 |
1.2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车载网络系统的结构原理分析 |
2.1 车载网络系统类别与协议 |
2.1.1 A类网络协议 |
2.1.2 B类网络协议 |
2.1.3 C类网络 |
2.1.4 D类网络 |
2.1.5 E类网络 |
2.1.6 汽车故障诊断协议 |
2.2 常见车载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 |
2.2.1 车载网络数据传输技术术语 |
2.2.2 LIN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3 VAN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4 CAN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5 MOST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6 蓝牙技术 |
2.2.7 下一代的车载网络: FlexRay |
2.3 车载网络系统总体拓扑结构 |
2.3.1 网络层次结构 |
2.3.2 网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验设备与试验分析 |
3.1 试验用车载网络系统台架和车辆 |
3.2 诊断设备和仪器 |
3.3 实验方案 |
3.4 车载网络系统故障的检测与诊断试验 |
3.4.1 CAN系统故障的检测与诊断试验 |
3.4.2 LIN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 |
3.4.3 VAN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 |
3.4.4 光纤系统通信中断实车检测试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载网络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方法 |
4.1 汽车电系故障诊断基础 |
4.1.1 不同控制方式汽车电系的类别和特点 |
4.1.2 车载网络系统的检测特点 |
4.2 车载网络系统检测项目 |
4.2.1 公共电源电路的测试项目 |
4.2.2 汽车电控系统的检测项目 |
4.3 车载网络通信链路环节故障诊断 |
4.3.1 CAN-BUS通信环节故障诊断 |
4.3.2 MOST中的光纤故障检测与诊断 |
4.3.3 蓝牙传输故障诊断与检测 |
4.4 车载网络系统故障诊断注意事项 |
4.4.1 CAN网络故障检测与诊断注意事项 |
4.4.2 VAN多路传输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注意事项 |
4.4.3 光导纤维维护注意事项 |
4.5 车载网络系统诊断的一般步骤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载网络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的综合应用实例 |
5.1 日本车系 |
5.2 欧州车系 |
5.3 北美车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汽车维修业的现状和应对网络技术的对策 |
6.1 我国汽车维修业的现状 |
6.2 应对网络技术的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上海别克轿车制动防抱系统的维护与故障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集成式新型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 王猛.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乘用车电子制动系统硬件在环测试方法研究[D]. 许明新. 吉林大学, 2016(09)
- [3]车载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研究[D]. 黄敏雄.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4]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工作状态模型及故障模式研究[D]. 孔薇. 重庆交通大学, 2009(10)
- [5]混合动力汽车机电复合制动制动力分配与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D]. 张建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2)
- [6]上海别克轿车制动防抱系统的维护与故障诊断[J]. 曹瑞立,申鹏海,王新华. 汽车与配件, 2001(02)
- [7]商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研究与开发[D]. 刘建宏. 吉林大学, 2008(10)
- [8]车载网络系统结构原理与诊断技术研究[D]. 裘玉平. 长安大学, 2007(06)
- [9]基于VB60和Flash60下的国产轿车ABS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J]. 魏崇光,李卫锋.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3(12)
- [10]上海别克轿车ABS系统及其检修(下)——DBC 7型ABS系统的检修[J]. 宋良玉.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01(02)
标签:汽车论文; 制动系统论文; 制动力分配论文; 电动汽车电机论文;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