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症1例(论文文献综述)
肖宗宇,胡蓉,李坤正[1](2021)在《丙戊酸钠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样重症药物反应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导致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丙戊酸钠所致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样重症药物反应的临床表现、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者女性,52岁,以右侧颞顶脑膜瘤入院,完善辅助检查,行开颅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颅内情况恢复良好。术后给予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在术后17天出现发热,并随之出现全身皮疹,水疱、瘀斑,随后部分疱壁破裂,超过30%的皮肤发生脱落,伴不完全性肠梗阻、口腔及外生殖器溃疡、结膜炎等黏膜病变,肝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异常,转入重症医学科后,给予甲强龙、丙种球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经积极治疗,效果欠佳,出现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使用丙戊酸钠后可能并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虽其发病率低,但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
狄潘潘,贾淑云,王杰,王志远,李帅,岳云月[2](2021)在《帕博利珠单抗致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文献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帕博利珠单抗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Springer及Wiley中关于帕博利珠单抗的ADR个案报道,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帕博利珠单抗致ADR个案报道共41篇53例。患者的年龄主要为51~70岁(54.71%)。ADR多发生在用药3个月后(47.37%),以皮肤系统(47.37%)损害多见。ADR主要表现为大疱性类天疱疮(8例次)和视力下降(5例次)等。结论:在临床使用帕博利珠单抗时应注意监测和防治其ADR,避免严重的ADR发生。
刘静[3](2021)在《以NSCLC患者药学服务为例的大病医保药学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课题希望借助国外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模式经验,实践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一种新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模式。纳入使用EGFR-TKI、ALK-TKI、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药品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药师参与医保审核和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优化药物的合理使用,达到对医保费用的控制。药师在随访过程中,发现使用EGFR-TKI、ALK-TKI等药品的患者出现了说明书中未罗列的不良反应,因此,本研究使用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美国FDA数据库进行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将得到的ADR信号与说明书的ADR以及随访中发现的ADR相对比,发现靶向药物新的ADR风险信号,挖掘靶向药物的潜在ADR,提高靶向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研究方法:药师将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医保报销的审核工作中来,建立参与医保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模式,探讨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对医保费用控制和患者受益的影响。药师在随访中发现了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R,通过对FDA数据库数据挖掘发现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新的不良反应风险信号,与对患者随访时发现的ADR以及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R相结合,发现靶向药物新的、潜在的ADR。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以及非参数检验的克鲁卡尔-沃里斯检验方法。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建立一种参与重大疾病医疗保险肺癌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模式,共纳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48例,研究结束时,168名患者疾病稳定,6名患者疾病部分缓解,32名患者停药,26名患者死亡,疾病控制率70.16%。在首次问诊结束时发现药物治疗问题305个,平均每人1.23个,其中49.84%为药物安全性问题,其次34.10%为患者依从性问题。结束时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48个,平均每个患者药物治疗问题0.25个,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显着减少;经一年研究时间,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得分在一年前后也有统计学差异[80(72,92)VS 112(93,122)],依从性低的患者人数减少了39.47%;经过为期一年药师对申请大病医保的患者资料审核和对248名患者提供MMS共节约了费用207.5560万元。药师在随访中发现了吉非替尼等药品有多个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R,通过对美国FDA数据库进行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观察靶向药物是否可能存在新的ADR。最终得到79个吉非替尼ADR信号、182个阿法替尼ADR信号、276个厄洛替尼ADR信号、160个奥希替尼ADR信号、157个克唑替尼ADR信号、71个阿来替尼ADR信号、75个塞瑞替尼ADR信号。将得到的ADR信号与说明书中的ADR以及随访中出现的ADR相比较,发现22个说明书未提及但数据挖掘结果显示阳信信号且在随访中有患者出现过的ADR。例如吉非替尼可能有唇疱疹、胸腔积液、眼分泌物3个新的ADR,存在色素沉着障碍、癌症疼痛2个ADR风险信号以及7个大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的ADR风险信号,阿法替尼有皮肤敏感化、癌症疼痛、痛觉3个ADR风险信号,奥希替尼有肝功损害、声带麻痹、鼻腔干燥3个ADR风险信号,克唑替尼有声带麻痹、声带疾病的2个ADR风险信号,阿来替尼有血栓形成、肺栓塞2个血管疾病的ADR风险信号。研究结论:通过对患者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显着减少,生活质量和依从性显着提高,这体现了药师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的临床价值。通过一年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和门诊审核,节约费用207.5560万元,体现了药师在参与医疗保险控费中,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随访中以及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发现了多个药物的潜在ADR风险信号,提示医生及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ADR,特别是一些潜在的ADR。
李丽[4](2020)在《沙利度胺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沙利度胺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β thalassemia major,βT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集2017年6月到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βTM患者中使用过沙利度胺治疗的病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沙利度胺服药时间需大于1个月。根据自身对照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变化水平来评价沙利度胺疗效。观察指标主要有:输血需求(输血间隔天数及单次输血量)、红细胞参数、铁蛋白、胆红素和血红蛋白电泳结果。最后,记录治疗期间药物副作用。结果:共收集到使用过沙利度胺治疗的βTM患者17人,药物剂量为每晚睡前口服75mg或100mg。7人在治疗2.14±2.04个月(范围1~6个月)后脱离输血,总脱离输血率为41.18%;10人未脱离输血,但其中9人输血间隔时间均延长(90%),治疗 1~3月后延长4.83±4.53天(P=0.008),治疗4~6月后延长7.83±4.64天(P=0.043),输血间隔延长后没有引起Hb、RBC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治疗前后单次输血量无差异(P值>0.05)。17人经沙利度胺治疗后Hb、RBC、MCV、MCH、MCHC、RDW-CV等均发生变化,但并不总有统计学意义,RBC变化比Hb变化更明显。治疗后12个月中,第9个月的Hb、RBC最高,Hb:107.67±12.86g/L,较治疗前升高20.28±7.83g/L(P=0.001);RBC:4.58±0.85×1012/L,较治疗前升高 1.35±0.60×1012/L(P=0.003)。MCV、MCH、MCHC 均较治疗前降低,而 RDW-CV升高。治疗后HbF比例升高49.25±35.02%(P=0.018)。治疗前后Hb差值与治疗前HbF比例正相关(r=0.722,P=0.005),与治疗前HbA比例负相关(r=-0.719,P=0.006),与治疗前HbA2比例(r=-0.495,P=0.086)不相关。治疗前后铁蛋白和胆红素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WBC、NEU、LYM、PLT、PT、APTT、Fg、DDI、ALT、AST、UA和CK-MB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血肌酐在治疗后降低了3.67±6.18μmol/L(P=0.037),具有统计学意义。药物副作用方面有4例患者用药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分别是血栓事件、转氨酶升高、皮疹和急性胃肠炎。其中发生血栓患者停药并抗凝治疗,另外3人给予相应治疗后继续服药可耐受。结论:沙利度胺(75mg/100mg qn)对βTM患者具有疗效,41.18%的患者可以脱离输血,90%的未脱离输血患者可以延长输血间隔时间。治疗后Hb、RBC、HbF升高。治疗前后Hb差值与治疗前HbF正相关,与治疗前HbA负相关。治疗后MCV、MCH、MCHC均降低,而RDW-CV升高。治疗后铁蛋白和胆红素无显着改善。药物副作用需注意血栓事件。
张劲东[5](2020)在《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患者病例,归纳整理带状疱疹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手段,为临床进一步优化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通过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录入患者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主要包括:一般资料(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等);临床资料(发病季节与节气、首发症状、皮损部位与经络分布、舌象与脉象、实验室检查等);治疗用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西药使用情况、外治法等);疗效(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等)。结果:1.一般资料:共录入患者病例335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207例,男女比例1:1.6,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为(62.09±12.89)岁,61-70岁患者人数最多,40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57.9%的患者至少患有1种慢性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为首次发病。2.临床资料:本病四季发病,以秋季最多,占28.3%;发病节气以立秋至处暑及立冬至小雪最多,均占6.6%;首发症状以皮疹、疼痛同时发生最多,占50.4%,70岁以下随着年龄增加,越容易先疼痛后出疹;胸胁部为受累最多的部位,占14.1%,足少阳胆经为皮损分布最多的经络,占22.3%;住院患者舌质以红舌最多,占94.9%,苔质以黄苔为主,占51.3%,脉象以滑脉为主,占64.2%;92.8%的患者免疫功能紊乱。3.治疗情况: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药、止痛药、营养神经药物、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并结合外治法。4.疗效:本次研究335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0.64±1.77)天,平均结痂时间(6.35±1.45)天,平均疼痛明显缓解时间为(8.28±2.13)天。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均与年龄成正相关。治疗后皮损评分为(6.30±1.44)分,治疗后疼痛评分为(7.04±0.19)分,治疗后较治疗前皮损及疼痛评分均有明显降低。本次研究中,治愈者8例,显效者202例,有效者115例,无效者10例,总有效率97%。结论:1.本研究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中老年人为主,女性比男性多。大部分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基础疾病。2.发病最多的部位是胸胁部,发病最多的经络是足少阳胆经。3.中药治疗以清热、活血祛瘀、止痛为主,使用中药以苦、寒为主,中药归经以肝、心经为主。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皮损症状,促进皮损愈合,减少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本病预后良好,但年龄越大,皮损恢复以及疼痛好转所需时间越多,因此对于年龄较大者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李慧文[6](2020)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征及咽拭子核酸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原体之一,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重要病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占住院肺炎患儿的14.5%-40%。近些年来MP感染呈现了许多不同以往的特点,如:药物效果差,感染年龄低龄化,新的检测手段的出现。以往认为MP感染多发生与年长患儿,但最近这种年龄特点正在淡化,婴幼儿感染增多。既往认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大多数MP感染有效,但近年耐药菌株增多,药物效果变差,重症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的发生率在增高,婴幼儿发生RMPP的情况也在增多。而且MP会在半封闭的环境中,如学校、幼儿园等,发生暴发流行。MP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病毒感染相混淆。因此,早期、准确的检测MP对MPP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常用的MP检测方法有血清学检测方法、DNA荧光定量扩增和近年出现的荧光恒温扩增技术(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Test,SAT),近几年国内外的指南都将核酸检测列入了诊断MP感染的病原学依据中。本文对发热门诊就诊的0-14岁儿童进行咽拭子检测,对呼吸科住院的肺炎患儿进行MP培养、DNA荧光定量扩增、RNA恒温扩增,并检测血清MP-IgM水平,同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近期MP感染的临床特征,比较DNA荧光定量扩增和RNA恒温扩增2种核酸检测方法的优劣,探索MP菌量与病情变化的临床相关性,以期为儿科临床医师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从发热门诊就诊的14岁以下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中通过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咽拭子采样,进行DNA荧光扩增,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及家庭成员的感染情况。(2)从呼吸科住院患儿中通过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研究对象,于住院当日或第二日采集3份咽拭子进行MP培养、DNA荧光扩增、RNA恒温扩增,并抽取静脉血检测MP-IgM,如果MP培养阳性或其他三种方法中两种方法阳性,视为MP感染。MP感染患儿出院前再次采集3份咽拭子,再次完成上述检测,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探索MP菌量与临床病情的相关性。由于出院前采血困难,所以未对MP-IgM进行二次检测,只对DNA荧光定量扩增、RNA恒温扩增、MP培养3种方法进行了前瞻性纵向比较。二次检测前的评估如下,临床缓解,体温正常,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血常规基本正常范围,咳嗽等症状好转。结果:(1)发热门诊有效样本1025例:春季322例,夏季345例,秋季220例,冬季138例。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MP检出率有显着性差异(χ2=28.673,p(27)0.001),夏秋季高于冬春季。春夏秋冬四个季节MP感染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29)0.05)。1025例有效样本的年龄段分布为:0-2岁392例,2-5岁399例,(29)5岁234例;MP感染患儿共163例年龄分布:0-2岁19例,2-5岁70例,5岁以上74例,0-2岁、2-5岁、(29)5岁三个年龄段的MP感染患儿的数量有统计学差异(χ2=326.000,p(27)0.001)。(2)共发现40例患儿所在的家庭发生了MP感染的传播,17例患儿传染给了兄弟姐妹,其中16例是年长儿传染年幼儿;16例患儿传染给了家长,经仔细询问患病家长为(外)祖父母及近期因工作频繁熬夜的父亲;7例患儿同时传染给了兄弟姐妹和父母。(3)454例住院患儿入院时DNA荧光定量扩增检出198例,检出率43.61%,RNA恒温扩增检出196例,检出率43.17%,MP培养检出180例,检出率39.65%,MP-IgM检出139例,检出率30.62%,4种方法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χ2=20.771,p(27)0.001)。(4)209例MP感染患儿在出院前的第二次检测中,MP培养阳性例数148例,阳性率70.81%,14例(6.70%)由阴性转为阳性,46例(22.10%)由阳性转为阴性;RNA恒温扩增阳性例数180例,阳性率86.12%,27例(12.92%)由阳性转为阴性,11例(5.26%)由阴性转为阳性;其余两次检测皆为阳性;DNA荧光定量扩增阳性例数190例,阳性率90.91%,其中4例(1.91%)由阴性转为阳性,12例(5.74%)由阳性转为阴性。RNA恒温扩增和DNA荧光定量扩增第二次检测阳性率均下降,下降的幅度分别为7.66%、3.83%。通过DNA荧光定量扩增定量分析,141例(67.5%)阳性样本在两次检测间MP菌量下降,68例(32.5%)阳性标本菌量增加。结论:(1)本院区就诊的MP感染患儿在夏秋季多于冬春季,5岁以下MP感染患儿较以往增多。(2)MP的传染性与距离相关,同处一个家庭或班级为易感染场景,建议人员密集场所保持社交距离。(3)DNA荧光定量扩增和RNA恒温扩增检出率和准确性均高于MP-IgM和MP培养,且DNA荧光定量扩增和RNA恒温扩增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4)MP菌量与患儿病情并不平行。
张晓敏[7](2019)在《乌司他丁应用于严重烧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基于CHPS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源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的真实世界数据,观察和评价上市后的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在应用于严重烧伤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乌司他丁在严重烧伤领域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提供真实世界证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以“乌司他丁”、“严重烧伤”、“有效性”、“安全性”为关键词,从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中文文献;以“ulinastatin”、“burn”、“efficacy”、“safety”为关键词,从Pubmed、Elsevier等国外数据库检索相关英文文献,分析并归纳总结出乌司他丁在烧伤领域的主要应用情况。2.病例对照分析法。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平台,采用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G医院2015.1-2018.6期间符合严重烧伤的患者,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乌司他丁组(UTI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急救处理措施,UTI组则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20万U/次静脉滴注,3次/d,连用7d)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烧伤总面积、伤后入院时间、年龄、性别、既往史、生命体征等);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3d、7d两组患者的血常规(WBC、PLT、NEUT%)、LAC浓度、凝血四项(APTT、PT、TT、FIB)、相关组织器官功能指标(CK-MB、SCr、BUN、TBIL)、临床结局、总住院时间、用药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等记录,并对停药一周后UTI组与常规组同期各实验室检查指标值的异常情况的比较进行卡方检验。通过统计软件SPSS 22.0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效性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不同时间点(治疗3d、7d)的血生化指标(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乳酸)、心功能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凝血四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发生情况,并据此进行有效性的评价。安全性评价:(1)临床安全性评价:通过患者自发报告与主治医生对用药患者直接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监测和评价药物的安全性。(2)重要指标的安全性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在停药一周后的重要实验室指标:血常规检验指标(WBC、PLT、NEUT%),组织灌注指标:乳酸(LAC)、肝功能指标(TBIL)、心功能指标(CK-MB)、肾功能指标(SCr、BUN)以及凝血功能生物标志物(APTT、PT、TT、FIB)等的异常值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基于CHPS研究平台,共纳入98例严重烧伤病例,其中UTI组43例,常规组55例。(1)基线资料:UTI组与常规组的严重烧伤病例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史、合并症等基础资料以及伤后入院时间、烧伤总面积、生命体征、血常规、主要器官功能检查等基线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一般指标的改变:98例严重烧伤患者,在入院接受常规治疗3d后,两组患者LAC、WBC、PLT、NEU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UTI组的PLT较常规组同期相应指标升高(P<0.05),提示机体微循环和炎症情况有所改善(P<0.05)。治疗7d后,UTI组患者LAC、WBC、NEUT%水平较常规组同期相应指标均显着降低(P<0.05)。(3)凝血指标改变:FIB在常规组治疗7d后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使用UTI组的患者在用药3d时FIB有所下降,7d时效果改善更加明显;TT在治疗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一直在正常范围内;APTT、PT在治疗7d后与常规组同期相比指标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主要器官功能指标的改变:在入院后两组患者在用药前BUN、SCr、TBIL和CK-MB等心、肝、肾功能指标均高于正常值,且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方案治疗3d后CK-MB、BUN、SCr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TBIL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7d后,UTI组SCr、BUN、TBIL、CK-MB水平变化较常规组同期相应指标均有下降(P<0.05),即UTI组病例的各器官功能指标值较常规组有所改善(P<0.05)。停用UTI一周后UTI组与常规组同期实验室检查指标:血生化检验(LAC、WBC、NEUT%、PLT)、肝功能(TBIL)、肾功能(BUN、SCr)及心功能(CK-MB)的异常值通过卡方检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并发症的发生情况:UTI组创面脓毒症和MODS等并发症的发生率[(χ2=5.153,P=0.020<0.05)、(χ2=5.385,P=0.018<0.05)]均低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差异。(6)总住院时间的比较:UTI组住院时间为(37.23±13.09)d,相对于常规组的(48.89±24.06)d,在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35,P=0.003<0.05)。(7)临床结局:UTI组与常规组临床结局的χ2检验结果显示,UTI组与常规组相比,死亡率、自动出院率分别为(χ2=1.292,P=0.439>0.05)、(χ2=1.952,P=0.190>0.05),均无显着性差异。另外,UTI组与常规组的预后良好情况相比,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281>0.05),但从整体上看,UTI组具有更高的预后良好率(74.42%vs 63.64%)。结论:(1)有效性评价:严重烧伤患者在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对于改善其微循环以及减轻其心肌、肝脏、肾脏等主要器官功能的损伤,降低其ARDS、创面脓毒症、MODS等并发症,缩短其总住院时间,改善其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2)安全性评价:相对于常规组,UTI组的严重烧伤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说明乌司他丁应用于严重烧伤患者的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祥[8](2019)在《MHC区域HLA-B类基因与安徽汉族人群抗癫痫药诱发重症药疹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在国内外人群中的研究表明,HLA-B等位基因可能与不同的抗癫痫药物所致药疹存在相关性,而在安徽汉族人群中尚没有该类研究的报道。该研究旨在探讨HLA-B类基因与安徽汉族人群抗癫痫药物诱发重症药疹的相关性,了解重症药疹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在安徽地区收集25例抗癫痫药物诱发重症药疹患者和50耐受对照血样,入组人群均为汉族人群。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法(PCR-SSP)检测HLA-B基因型,PLINK1.07软件分析HLA-B等位基因频率在患者组和耐受对照组之间差异。结果:1)病例组携带HLA-B*1502等位基因显着高于耐受对照组(P=9.6×10-6;OR=10.92;95%CI=3.07-41.00)。HLA-B*1502携带率,很大程度是由卡马西平引起(P=7.0×10-6;OR=36;95%CI=4.65-375.97),这种增高趋势也存在苯巴比妥诱发重症药疹组(P=0.013;OR=45;95%CI=1.47-7827.55),但拉莫三嗪组未见相关性(P=0.879;OR=0.33;95%CI=0.01-8.01)。2)病例组携带HLA-B*40:01等位基因低于耐受对照组(P=0.045;OR=0.18;95%CI=0.03-0.97)。结论:证实了安徽汉族人群HLA-B*1502与卡马西平诱发的重症药疹有紧密的联系。HLA-B*40:01可能在抗癫痫药物诱发重症药疹中扮演一种保护因素。
叶良平[9](2017)在《补体C3介导CD4+T细胞增殖分化在SCADRs发病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SCADRs(也称重症药疹)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凶险,发病机制复杂,病死率高。SJS和TEN是常见的SCADRs,两者可认为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SJS和TEN病情变化快,具有较高的死亡率,SJS的病死率为510%,TEN为30%。阐明重症药疹特别是SJS/TEN发病机制已成为临床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研究认为SCADRs是由T细胞介导的异种免疫反应,是宿主基因、微生物及药物交互作用的结果,已知HLA风险等位基因、T细胞和补体系统均介导了SCADRs的发病机制。而药物特异性CD4+T细胞是如何被激活、选择性增殖和分化,补体系统与T细胞活化之间是否有关联及具体作用机制,补体系统是否介导细胞免疫反应等机制仍然不清。研究发现补体活性片段C3a可与T细胞表面的C3a受体(C3a R)结合,影响CD4+T细胞的增殖分化。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讨补体活性片段C3a与CD4+T细胞亚群增殖分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拟阐明C3a-C3a R作为或增强协同刺激信号激活PI3K/Akt/Fox O1信号通路进而介导药物特异性CD4+T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结论将进一步揭示重症药疹的病理发展过程,为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及线索。研究目的现症患者研究了解药疹发病情况,通过回归分析了解影响重症药疹预后的因子;临床实验研究通过检测重症药疹患者不同时期体内补体相关指标、CD4+T细胞亚群,探寻重症药疹患者体内补体激活、CD4+T细胞亚群数量变化之间的相关性;通过TCE致敏BALB/c雌性小鼠的动物实验,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PI3K/Akt/Fox O1通路上级联反应的特异蛋白及转录因子,探讨C3a-C3a R作为或增强协同刺激信号激活PI3K/Akt/Fox O1信号通路进而介导药物特异性CD4+T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结论将进一步揭示重症药疹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为重症药疹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研究方法现症患者研究,对临床现症药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寻重症药疹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临床实验研究,检测重症药疹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补体相关指标C3、C3a、CD55、CD59,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亚群Th1、Th2、Th17、Treg,ELISA法检测IFN-γ、IL-4、IL-17、IL-10细胞因子;动物实验,使用TCE致敏BALB/c雌性小鼠,检测C3a刺激脾脏T细胞后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IL-4、IL-17、IL-10、膜表面C3a R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亚群Th1、Th2、Th17、Treg,q PCR检测T细胞亚群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Foxp3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p-PI3K、Akt、p-Akt、Fox O1、p-Fox O1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使用C3a受体拮抗剂、PI3K特异抑制剂预处理细胞后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主要结果(一)现症患者研究,(1)致敏药物:引起重症药疹SJS/TEN的主要药物为抗癫痫药及抗痛风药,常见药物为卡马西平、别嘌呤醇和苯妥英钠。(2)住院天数及潜伏期:重症药疹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3.20±10.80)天,重症药疹平均潜伏期为(15.52±20.85)天,不同类型药疹之间住院天数及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3)累及脏器:42例重症药疹中,合并血液异常者36例(85.71%),肝功能损害30例(71.43%),发热29例(69.05%),黏膜损害24例(57.14%),呼吸系统感染22例(52.38%),肾脏功能损害18例(42.86%)。(4)治疗转归:重症药疹治疗总有效率为78.57%,其中ED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SJS为72.73%,AGEP为85.71%,TEN为60.00%。(5)预后影响因子的Logistic回归分析:糖皮质激素用量(OR=2.822,P<0.01)、谷丙转氨酶ALT(OR=1.391,P<0.01)、白蛋白Alb(OR=1.336,P<0.01)、空腹血糖Glu(OR=1.075,P<0.05)是影响重症药疹治疗转归的因子。(二)临床实验研究,(1)血清中补体成分测定:与对照者相比,药疹患者血清补体蛋白C3降低(P<0.05),治疗后C3活性增强,且治疗前后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药疹患者血清C3a较对照组升高(P<0.01),治疗后C3a水平开始降低,治疗前后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药疹组补体激活调节蛋白CD55+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平均荧光强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药疹组CD59+淋巴细胞及粒细胞平均荧光强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2)CD+T细胞亚群:药疹患者Th1、Th17亚群细胞数量升高(P<0.01),而Th2、Treg细胞数量降低(P<0.05);治疗后Th1、Th17亚群数量降低,而Th2、Treg细胞数量升高,治疗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疹患者Th1/Th2、Th17/Treg比值升高(P<0.01),治疗后Th1/Th2、Th17/Treg比值降低,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因子检测:与对照者相比,药疹患者IFN-γ、IL-17表达升高(P<0.05),治疗后IFN-γ、IL-17表达降低(P<0.05);对照组IL-4、IL-10呈现高表达,药疹患者IL-4、IL-10血清含量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IL-4、IL-10表达升高(P<0.05)。(4)相关分析:C3a与Th1、Th17细胞亚群数量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51、r=0.545,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Th2、Treg细胞亚群数量呈现弱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056、r=-0.005,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动物实验研究,(1)细胞因子IFN-γ、IL-4、IL-17和IL-10测定:致敏阳性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经TCE及C3a处理后IFN-γ及IL-17表达量升高(P<0.05),IL-4及IL-10表达量降低(P<0.05),使用C3a R拮抗剂及PI3K抑制剂预处理细胞后IFN-γ及IL-17表达量持续降低,而IL-4及IL-10表达量升高(P<0.05)。(2)CD4+T细胞亚群进行测定:致敏阳性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经TCE及C3a处理后Th1及Th17细胞数量升高(P<0.05),Th2与Treg细胞数量减少(P<0.05),使用C3a R拮抗剂及PI3K抑制剂预处理细胞后Th1及Th17细胞量降低,而Th2与Treg细胞数量升高(P<0.05)。(3)CD4+T细胞表面C3a R表达:致敏阳性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经TCE处理后C3a R表达量升高(P<0.01),在此基础上加入小鼠重组C3a孵育,C3a R表达量进一步升高(P<0.00),而使用C3a R拮抗剂预处理细胞后,C3a R表达量降低(P<0.00)。(4)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Foxp3m RNA表达水平:致敏阳性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经TCE及C3a处理后T-bet及ROR-γt m RNA表达升高(P<0.05),GATA-3及Foxp3 m RNA表达水平减少(P<0.05),使用C3a R拮抗剂及PI3K抑制剂预处理细胞后T-bet及ROR-γt m RNA表达降低,GATA-3及Foxp3 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5)PI3K、p-PI3K、Akt、p-Akt、Fox O1、p-Fox O1蛋白表达水平:致敏阳性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经TCE及C3a处理后PI3K、Akt及Fox O1表达减少,而p-PI3K、p-Akt及p-Fox O1高表达(P<0.05),使用C3a R拮抗剂及PI3K抑制剂预处理细胞后,PI3K、Akt及Fox O1表达升高,p-PI3K、p-Akt及p-Fox O1表达受到抑制,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本文主要结论:(1)引起SJS/TEN的主要药物为抗癫痫药及抗痛风药,常见药物为卡马西平、别嘌呤醇和苯妥英钠,重症药疹主要并发症包括血液系统异常、肝功能损害、发热、黏膜损害及呼吸系统感染,重症药疹治疗总有效率为78.57%,其中SJS为72.73%,TEN为60.00%。(2)影响重症药疹预后的主要因素为糖皮质激素用量、谷丙转氨酶、白蛋白和空腹血糖。(3)补体系统活化及CD4+T分化可能是重症药疹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4)TCE体外可激活致敏阳性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可能与上调CD4+T细胞表面C3a R表达有关,后经C3a-C3a R通路启动PI3K/Akt/Fox O1信号通路级联反应调控CD4+T细胞增殖分化。(5)补体活性片段C3a与CD4+T细胞表面C3a R结合,可能提供协同刺激信号激活PI3K/Akt/Fox O1信号通路,上调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及ROR-γt,下调GATA-3及Foxp3,CD4+T细胞向Th1及Th17细胞增殖分化并抑制Th2及Treg细胞分化,进而放大细胞免疫反应参与疾病病理过程。
陈嘉俊[10](2017)在《奥卡西平相关性皮疹与HLA-B*15:02关联性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奥卡西平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与HLA-B*15:02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根据PICOS原则制定检索式,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知网、维普数据库,收集有关奥卡西平皮肤不良反应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相关的文献报道,检索时间自建库截至2016年12月。根据纳入标准,提取相关数据,运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统计描述。应用Rev Man5.3.5软件分析奥卡西平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15:02等位基因的相关性。应用Stata14.0软件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漏斗图分析结果的发表偏倚。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13篇,经过筛查最终纳入7篇,涉及病例样本1761例。1.奥卡西平致斑丘疹(MPE)组与奥卡西平耐受组的病例相比较,HLA-B*15:02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1,95%CI:0.43,2.83,P=0.83)。2.奥卡西平致MPE组和正常人群对照组之间HLA-B*15:02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2,95%CI:0.75,3.94,P=0.20)。结论1.HLA-B*15:02等位基因与奥卡西平引起MPE无显着相关。2.HLA-B*15:02等位基因与奥卡西平引起SJS/TEN的相关性由于病例数较少且缺乏对照研究无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症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症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丙戊酸钠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样重症药物反应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2)帕博利珠单抗致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文献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
2.2 患者原患疾病分布 |
2.3 帕博利珠单抗用法用量分布 |
2.4 ADR发生时间与临床表现分布 |
2.5 ADR累及器官/系统分布及临床表现 |
2.6 ADR处理及疾病转归 |
3 讨论 |
(3)以NSCLC患者药学服务为例的大病医保药学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药学服务发展历程 |
1.1.2 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现状 |
1.1.3 数据挖掘在临床应用情况 |
1.1.4 四川省医保负担现状 |
1.2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3 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的药学服务模式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药学服务模式建立 |
2.1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特点 |
2.2 研究对象与纳排标准 |
2.2.1 研究对象与流程 |
2.2.2 纳排标准 |
2.3 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流程 |
2.3.1 药学问诊 |
2.3.2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评估 |
2.3.3 与患者共同确定治疗目标和制定药学监护计划 |
2.3.4 患者随访评估 |
2.4 药学服务结果 |
2.4.1 药物治疗问题评估 |
2.4.2 有效性评估 |
2.4.3 患者安全性评估 |
2.4.4 患者依从性评估 |
2.4.5 节约医保经济负担评估 |
2.4.6 药学服务结果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药物不良反应信号挖掘 |
3.1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药物ADE原始数据来源 |
3.2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3.3 药物不良反应信号数据挖掘研究方法 |
3.4 药物的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事件收集 |
3.5 药物不良反应信号结果 |
3.5.1 FDA数据库中药品的不良反应信号 |
3.5.2 FDA数据库中药品的重要系统不良反应信号 |
3.5.3 随访中说明书未罗列的ADR与数据挖掘阳性ADR信号对比 |
3.5.4 不良反应信号结果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4.1 全文总结 |
4.2 研究局限 |
4.3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沙利度胺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β地贫概述 |
1.1.1 病理生理改变 |
1.1.2 β地贫常规治疗与挑战 |
1.2 β地贫治疗新进展 |
1.2.1 基因疗法 |
1.2.2 改善无效红细胞生成和铁过载 |
1.2.3 促红细胞生成剂 |
1.2.4 化学药物诱导HbF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纳入条件 |
2.2 排除情况 |
2.3 使用药物 |
2.4 疗效指标 |
2.5 药物副作用指标 |
2.6 药物毒性标准 |
2.7 数据收集内容 |
第三章 数据描述和分析 |
3.1 一般特征及用药总结 |
3.2 输血需求 |
3.2.1 脱离输血 |
3.2.2 输血间隔和输血量 |
3.3 红细胞参数 |
3.3.1 治疗前红细胞参数 |
3.3.2 治疗后红细胞参数变化 |
3.3.3 脱离输血者与未脱离输血者 |
3.3.4 Hb变化值的影响因素 |
3.4 血红蛋白电泳 |
3.4.1 治疗前后变化值 |
3.4.2 相关性 |
3.5 铁过载 |
3.6 胆红素代谢 |
3.7 药物副作用 |
第四章 讨论 |
4.1 沙利度胺降低βTM输血需求 |
4.1.1 脱离输血 |
4.1.2 输血间隔延长 |
4.1.3 脱离输血后的偶然输血需求 |
4.2 沙利度胺对红细胞参数的影响 |
4.2.1 Hb、RBC升高 |
4.2.2 MCV、MCH、MCHC降低 |
4.3 沙利度胺增加HbF表达 |
4.4 沙利度胺疗效影响因素 |
4.5 沙利度胺对铁过载和胆红素的影响 |
4.6 沙利度胺对肾脏的影响 |
4.7 沙利度胺药物副作用 |
4.7.1 血栓形成 |
4.7.2 转氨酶升高 |
4.7.3 皮疹 |
4.7.4 胃肠道副作用 |
4.8 局限性 |
4.9 结语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5)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西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征及咽拭子核酸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仪器与试剂 |
2.1 主要仪器 |
2.2 试剂 |
2.2.1 主要化学试剂 |
2.2.2 所用溶液配方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数据的收集 |
3.2.2 标本的采集 |
3.2.3 实验室检测方法 |
3.2.4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发热门诊患儿临床资料 |
4.2 MP的传播距离特点 |
4.3 MP感染的临床检测 |
4.4 MP菌量与临床病情的相关性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乌司他丁应用于严重烧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基于CHPS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效性研究 |
1.2.2 安全性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1.1 中国药物警戒系统 |
2.1.2 研究药物 |
2.1.3 技术路线图 |
2.2 方法 |
2.2.1 数据来源 |
2.2.2 数据采集 |
2.2.3 数据脱敏 |
2.2.4 标准化处理 |
2.3 数据纳入与排除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3.3 目标分组 |
2.4 观察指标 |
2.4.1 有效性评价指标 |
2.4.2 安全性评价指标 |
2.4.3 监测时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患者一般资料 |
3.2 基线资料的比较 |
3.2.1 入院时一般情况 |
3.2.2 重要检验项目与生命体征分析 |
3.2.3 患者基础疾病、合并症分布 |
3.3 并发症、总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结局 |
3.4 临床指标的改变 |
3.4.1 一般指标变化 |
3.4.2 器官功能指标变化 |
3.4.3 凝血指标变化 |
3.4.4 实验室指标异常率的比较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有效性评价 |
4.2 安全性评价 |
4.3 研究创新点 |
4.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MHC区域HLA-B类基因与安徽汉族人群抗癫痫药诱发重症药疹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药物不良反应的概述 |
1.2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 |
1.3 药物不良反应与HLA等位基因的关联研究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型标准 |
2 实验材料 |
2.1 主要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3 实验步骤 |
3.1 人外周血白细胞DNA的提取 |
3.2 DNA浓度的测定 |
3.3 引物设计 |
3.4 HLA-B位点PCR反应总体系 |
3.5 PCR-SSP扩增HLA-B基因5个位点 |
3.6 琼脂糖凝胶电泳 |
3.7 结果判断以及质控 |
4 统计学分析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药物不良反应的遗传免疫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补体C3介导CD4+T细胞增殖分化在SCADRs发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一:现症患者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二:临床实验性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三:动物实验性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
细胞介导的药物过敏反应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10)奥卡西平相关性皮疹与HLA-B*15:02关联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 |
1.5 数据收集和分析 |
1.6 统计分析 |
结果 |
2.1 纳入文献 |
2.2 统计描述 |
2.3 文献偏倚风险评估 |
2.4 OXC-MPE与HLA-B~*15:02关联性评价 |
2.5 敏感性分析 |
2.6 发表偏倚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症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丙戊酸钠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样重症药物反应1例[J]. 肖宗宇,胡蓉,李坤正. 甘肃医药, 2021(11)
- [2]帕博利珠单抗致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文献回顾性分析[J]. 狄潘潘,贾淑云,王杰,王志远,李帅,岳云月. 中国药事, 2021(10)
- [3]以NSCLC患者药学服务为例的大病医保药学服务模式研究[D]. 刘静.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沙利度胺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D]. 李丽.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D]. 张劲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征及咽拭子核酸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 李慧文. 浙江大学, 2020(02)
- [7]乌司他丁应用于严重烧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基于CHPS的真实世界研究[D]. 张晓敏.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8]MHC区域HLA-B类基因与安徽汉族人群抗癫痫药诱发重症药疹的相关性研究[D]. 张祥. 皖南医学院, 2019(10)
- [9]补体C3介导CD4+T细胞增殖分化在SCADRs发病中的作用[D]. 叶良平.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7)
- [10]奥卡西平相关性皮疹与HLA-B*15:02关联性的系统评价[D]. 陈嘉俊.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