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立信灵活可靠的城域光网络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明[1](2007)在《基于智能光网络的城域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快速增长的数据业务使得以话音为主的传统的静态网络向动态网络发展。传统的SDH网络主要是基于话音业务设计的,已经不能适应数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考虑建设智能光网络。智能光网络使传输与交换有机地结合,通过控制平面的引入,实现了对传输资源的灵活运用,使得对网络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具有了智能化的特征,能够动态地、自动地完成端到端光通道的建立、拆除和修改,实现网络带宽的动态按需分配。本文结合大连网通城域网建设的实际工程,进行了城域网中的智能光网络的设计研究。首先对智能光网络的发展背景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智能光网络设计的必要性和研究传统光网络向智能光网络演进的重要性;然后研究了智能光网络结构体系和智能光网络控制平面技术,提出了管理和控制功能分离是智能光网络的发展基础;最后进行了大连市基于智能光网络的城域网设计,在分析了大连市网通分公司的网络现状、业务需求及目前网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现有网络建设智能光网络的设计方案,对设计的两种方案进行了详细研究,优选了一种最佳设计方案。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结合工程实际,主要侧重于解决大连市建设智能光网络的工程实际问题。在研究中综合考虑智能光网络的技术要求和现有通信网络的实际资源情况,研究的设计方案对于大连市建设基于智能光网络的城域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李辉[2](2006)在《智能光网络的技术研究和建设方案》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通信和信息需求的强劲增长,肩负底层信息传输的光通信技术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来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把光层组网技术和以IP为基础的网络智能化技术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智能性的光网络。其中的主流方向就是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它并非是要抛弃现有传送网络而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网络,而是在现有传送网络的基础上增加一层独立的控制平面,在现有传送网络中引入动态交换的概念,在网元中实现一定的智能,在信令和路由协议控制下,由网元动态自动地完成交换传输功能,从而使光网络由静态的传输网络变成为动态可运营管理的网络。在现有的传输网络基础上,构建智能光网络,结合作者实际工作,将辽宁网通传输网络分成两个大的层次分别提出了智能光网络建设的可行性方案。对于辽宁省网通二干传输网络现状、业务需求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辽宁省网通智能光网络的建设方案,并给出了实际建设智能光网络的演进方案和步骤;对于大连城域传输网络,根据业务需求与网络建设原则,对本地城域传输网网络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原则与目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连网通智能光网络的建设方案,并给出了两套大连网通城域网网络组网方案,从网络结构、网络改造量、网络灵活性与可靠性、网络投资等各方面进行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梁浩,曹玲[3](2002)在《新一代城域光网络解决方案》文中指出本文分析了数据业务在新一代城域网中的重要性,说明了新一代城域网的要求,并重点阐述了爱立信公司的城域光网络解决方案
周惠,陈康[4](2000)在《爱立信灵活可靠的城域光网络技术》文中提出随着光通信以及新兴数据业务的不断发展,考虑保护的城域光传送环将是目前以及今后网络的热点。对于城域光传送网络,已经成熟的SDH技术以及近几年不断发展的DWDM技术为其应用提供了多种技术方案。针对几种城域光网络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和经济分析,介绍了FlexRing在美国在线的成功应用。
周惠,陈康[5](2000)在《先进可靠的城域光网络技术——爱立信ERIONTM灵活自愈光环FlexRing》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概述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DWDM已成为主导的光传输模式。光传输领域的巨人们根据市场的需求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及技术方案。爱立信作为可提供全面网络解决方案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已明确了在光纤通信领域的发展策略。 DWDM技术商用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随着业务需求的发展以及对传输带宽需求的增长,市场对DWDM技
于存谦[6](2017)在《光数据中心网络中的虚拟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数据中心(DataCenter,DC)拥有高性能计算和大规模存储的优势,同时以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和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为代表的光传输技术又以高带宽、低延迟、细粒度和低能耗等特点着称,二者有机结合成的“光数据中心网络”(Optical DC Network,ODCN)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海量存储和高计算能力的网络服务需求。随着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在DC中的广泛应用,托管在DC服务器上的应用(如云存储、在线视频点播、3D云动漫渲染等)大多数是以虚拟机(Virtual Machine,VM)的形式存在的。而一旦DC失效,将会造成大规模的数据丢失,甚至会导致大量网络服务陷入瘫痪。所以,在ODCN范围内如何有效地利用VM迁移技术,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实现DC备份和服务恢复受到运营商的广泛关注(问题1)。同时,DC的高能耗、高操作成本、高碳排放量以及服务器的低利用率,使得DCN的能耗成为云计算面临的巨大挑战。但是,很少有研究考虑减少数据中心IT和网络资源的总能耗,而在长期、远距离和大体量的VM间通信场景下,网络设备能耗十分惊人。这迫使运营商必须考虑如何实现网络和IT资源总能效的联合优化目标(问题2)。此外,在ODCN中,“基础设施即服务”技术使得用户可以按自己的需求租赁计算和网络资源,构建特有的虚拟网络。虚拟网络嵌入(Virtual Network Embedding,VNE)技术以其天然的底层物理资源共享优势,一经诞生便受到广泛关注。而服务器整合技术和基于虚级联的频谱重组技术分别是云数据中心网络和弹性光网络的核心技术,如何将它们应用到弹性光数据中心网络的VNE问题中成为新的挑战(问题3)。另一方面,蓬勃发展的移动终端服务、车联网和远程医疗等网络需求推动了 ODCN的技术革新,万众瞩目的下一代5G网络技术不断拓展和改变着ODCN的网络形态和服务层次。所以,如何在异质多域的5G网络场景下实现面向服务的、且资源高效利用的VNE问题,势必会成为运营商必须跨过的新门槛(问题4)。本文在首章中先介绍了 ODCN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总结和归纳了 ODCN中的关键技术和主要研究问题,以及研究现状;然后,分别对网络虚拟化和VNE技术进行了介绍,也分别对它们各自的发展史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对它们各自研究现状的总结归纳出了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最后,概括了本文的创新贡献和结构安排。第二章对光数据中心网络中的节点失效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在DC中使用虚拟化技术,人们可以在同一个地点运行多个不同的应用,同样也可以将一个VM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由于一个DC可以承载大量的应用程序,所以一旦DC失效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保证服务的连贯性,一旦某一DC失效,其内部的VM应该尽快转移至其他备份的DC。所以,为了减少由于DC失效造成的服务瘫痪,本章中提出了一个有效地DC间VM迁移的技术框架,该框架同时考虑了 VM等级排序、资源负载均衡和弹性光带宽分配。相比于之前端到端的VM迁移策略,本章所提出的算法呈指数倍地缩短了VM的迁移时间,并带来更高的VM迁移收益和更低的业务阻塞率。第三章对虚拟网络嵌入中的绿色节能问题进行了研究。在ODCN中,能耗增长是VNE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虽然很多技术,如光传输技术、服务器休眠技术等都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但由于用户对于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VM的体量越变越大,随之而来的是,VM之间的通信量也在不断增长,这些通信量同样也消耗了大量的交换设备、放大器、光收发端口以及光交换单元的能耗。本章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服务器能耗和交换设备能耗的绿色虚拟光网络映射(Virtual Optical Network Embedding,VONE)方法,它不再单纯考虑减少尽可能多的工作服务器,而是根据一些临近资源信息综合考虑将VM映射到彼此物理距离更近的服务器中。同时,根据链路频谱信息和交换机当前能耗情况来动态地设置链路代价,以指导虚拟链路进行节能性映射。并且,本章通过数学模型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指导性方向,同时提出了启发式算法。第四章对基于频谱碎片整理的弹性虚拟光网络嵌入问题进行了研究。随着云数据中心以及弹性光网络(Elastic Optical Network,EON)虚拟化技术投入商用,弹性光网络嵌入(EON Embedding,EONE)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而EONE中较为复杂的链路映射必须满足一些严苛的限制性条件,如频谱连续性、一致性和不重叠,这些约束往往会在光纤链路中造成很多频谱碎片。所以,本章针对普通的链路映射策略的低效问题,重新优化了虚级联(Virtual Concatenation,VC)的技术框架,同时,这一框架又结合了无损的推挽式频谱搬移(Push-Pull Spectrum Movement,PPSM)技术。由于本章所设计的技术框架整合了频谱搬移技术和逆复用(Inverse Multiplexing,IM)技术,所以通过有效的频谱碎片整理步骤,网络可以容纳更多的EONE请求。同时,本章也优化了在有限缓存下的子波带数量问题,而这些缓存存在于信号接收端的,并用于补偿由多路径造成的差分延迟。本章将该问题抽象成了被松弛的整数线性规划(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ILP)模型,然后相应地设计出了适用于四种不同业务排序策略的启发式算法。第五章对新兴的异质多域5G网络中的高效虚拟网络嵌入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Fif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5G)整合了无线和有线域网络,能够胜任复杂的面向跨域需求的虚拟网络服务。本章着眼于异质5G网络架构中的多域VNE技术研究,该研究可以促进来自于固定及移动用户的不同功能需求的资源共享。针对于这一多域VNE问题,本章构建了数学ILP模型。同时,所提出的多层物理资源辅助图以及六象限服务类型判断法,可将5G虚拟网络嵌入需求准确分类以适应于不同的用户接入密度。最后,根据不同分层辅助图的特性,本章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虚拟5G网络嵌入启发式算法。第六章是对全文研究工作的总结和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吴宇[7](2013)在《基于通信技术变革的电信运营商转型战略选择及战略实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移动运营商转型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运营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转型的过程和转型的方向,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试图从国外运营商转型经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回顾入手,结合本地实例,思考移动运营商转型的战略框架以及转型期间的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对处于转型中的通信企业具有现实参考价值。首先,文章对全球运营商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在这个基础上,对国内运营商目前的技术环境、行业背景、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了近两年来国家政策以及宏观环境变化和企业自身运营情况,进一步指出了转型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与此同时,对运营商收入影响较大的几个关键点进行剖析,找出运营商的优势和劣势,从战略高度阐述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明确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方向,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为长远的盈利模式建立和盈利能力建设打下基础。关注技术革新,把握发展趋势,实施有效的战略转型,是本文重点关注内容,并据此提出了移动运营商战略转型的选择和实施框架以及确保几个“转型落地”实施的重大意义。最后,对衡阳移动转型战略实施与保障提供了具体建议。本文研究对通信企业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
顾伯平[8](2010)在《3G城域光传送网络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3G牌照的发放以及电信运营商的重组,再度引发了各大运营商3G网络建设的热潮。作为业务承载网络的3G光传送网,必须要先于业务网络的建设而建设。因此,如何满足3G业务的传送,成为电信运营商建设3G光传送网时关注的重点。3G网络及业务的固有特点决定了其承载光传送网的特殊需求。作为解决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支持高速的数据接入的3G网络,其业务承载除了GSM话音业务外,更多的是对移动数据业务的承载。作为数据业务的整体提供方案,集团用户数据专线业务、智能小区高速上网业务以及带宽出租业务等都应在3G光传送网建设中给予前瞻性的考虑。论文从北京联通城域传送网现状以及3G城域光传送网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重点阐述了各种城域传送技术,对城域传送网各个层面的适用技术进行详细·论述。接着论述了3G城域光传送网的建设策略及原则,通过对工程实例的总结和分析,详细介绍了北京联通3G城域光传送网的实施方案,并统计了北京联通3G城域光传送网实施后的建设规模。
曾军[9](2009)在《港湾网络案例分析》文中提出港湾网络作为2000-2006在国内网络通信行业的主流厂家,为华为技术常务副总裁李一男创立,从2000-2004年,共吸引风险投资超过10亿元,为当时风投金额最多的企业。2001-2003年,销售额分别为2亿、4.5亿、12亿,成长速度惊人;但从2004-2006年,港湾网络因为内部控制等问题,导致上市失败,同时遭到华为强力阻击,最后到2006年7月被华为收购。港湾网络以它快速创业、风险投资青睐、技术领先、市场快速切入、上市失败、华为阻击、内部管理缺失、企业家精神缺失到最后被华为收购等方面,为业界所关注。笔者从它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以下几点:1、高技术创业公司在利用风险投资上,节奏的控制非常重要;2、企业初创、中期发展、规模发展三阶段,与强大的竞争对手抗衡,在战略上不能过分急功近利;3、高投入企业的管理、文化冲突、以及准备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上,港湾网络有很多值得借鉴与探讨的经验;4、通过港湾网络案例的分析可见,在企业初创、中期发展、规模发展三阶段,企业家精神需要重新认识;通过港湾网络案例的分析,笔者发现,在充分竞争的高技术领域(如网络通信业),企业要快速持续成长,技术领先、资本充裕、市场营销等因素很关键,但回到企业运营本质,战略、团队、文化的持续性规划以及企业家精神,同样非常重要。本文,对华为公司的一些做法也提出质疑,华为作为一家综合性全网设备供应商,无法在短时间内对一些新兴技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这恰恰给了港湾等内部创业公司机会,利用在大公司积累的技术经验和市场经验,去开拓一块新的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笔者不认为这是一种叛徒行为,而是一种对科学对发展的态度,只有这样,科学才会有更多的发展路径,才会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会。不管过去华为与港湾有多少渊源关系,本身他们已经是平等的竞争者,但可惜现在国内缺乏相应的制度、法律环境以及商业气氛。
龚倩[10](2009)在《自动交换光网络的性能及规划》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光网络技术是光层资源和IP层智能的有机结合。通过控制平面的引入,实现了对光层的灵活控制,使得对网络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具有了智能化特点,能够按需实现网络资源动态、实时、灵活的配置和提供。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ASON技术的应用一直存有疑虑,包括大业务量情况下网络的稳定性、可控性、网络的动态性能(包括动态恢复性能、业务动态建立的阻塞性能等)以及在现有SDH网络基础上搭建ASON网络的经济性等等都是ASON网络建设者关注的问题。本论文共六章,可分为两部分,涉及主要工作如下,其中标注(**)的为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一部分:保护恢复性能及动态阻塞性能、智能光网络资源利用率的研究。(包括第2、3、4章)对智能光网络大业务背景下的并发连接阻塞率进行了研究。通过一个在ASON网络中分析动态连接管理性能的连接建立阻塞率的数学模型,分别对由于动态连接请求造成的阻塞率和由于并发冲突连接造成的阻塞率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理论基础上首次引入背景流量来分析对连接阻塞率的影响,使得对阻塞率的研究更趋进于真实网络。通过实验的方式进一步说明:网络的阻塞并不都是由网络的负载造成的,首次通过实验界定了动态请求所引发的流量、网络的背景流量以及动态并发请求冲突各自对阻塞率的贡献。实验结论指出在一定的负载下,高并发请求对连接阻塞有着主要的贡献。只有当网络的负载足够大,这时负载对阻塞率的影响才会突显出来。该实验结论也符合理论的预期。该模型的使用使得评估在一定的网络负载情况下,ASON网络的连接管理性能成为可能,而且可以研究不同的连接请求到达率情况对网络连接阻塞率的影响。(**)对智能光网络大业务量下的保护恢复性能进行了研究。基于对Dijkstra算法权重概念的扩展,引入联合可变权重(JVW)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首次对链路代价进行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扩展,除了考虑链路的距离、跳数等基本属性,还综合考虑了链路的使用率和链路的饱和度等,使得该算法对链路的选择更符合实际的需求。并首次通过大业务量模型对算法的性能进行了验证。验证了大业务量情况下该算法的性能:算法的恢复时延、不同恢复方式的时间差异、同时验证了该算法的网络阻塞特性、算法的链路选择机制,并做了相应的仿真分析,符合理论的预期结果。(**)对智能光网络资源利用率进行了全面分析。资源利用率是ASON动态性的一个最直接的反应。通过对不同网络拓扑及不同保护方式的仿真比较,确定了资源利用率改进的方式。此外通过仿真试验,比较了不同保护恢复算法在考虑ND、LD、FD时对恢复能力的影响。第二部分:ASON网络的网络规划及面向3G的城域网的网络规划。(包括第5、6章)从网络规划的角度分别分析了基于现网构建ASON网络和面向3G的城域网的网络可行性。并结合业务量对实际的网络规模给出了IP和光网络联合组网及光网络层面不同的组网技术的性能作了详细分析。此外为了保证现有的传输网能够平滑的演进到面向3G业务的网络,我们对3G业务类型和流量作了预测,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传输网的带宽资源和功能性的需求,用于构建3G传输网的新架构。同时基于一定的业务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SDH和PTN的组网性能和成本,得出结论:分组传送网将是面向3G承载网的最终选择,并由此给出合理的网络建设规模方式,对现网的建设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二、爱立信灵活可靠的城域光网络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爱立信灵活可靠的城域光网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智能光网络的城域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光网络现状 |
1.2 现有网络存在的问题 |
1.3 智能光网络概念 |
1.4 智能光网络的发展状况 |
1.4.1 智能光网络标准化工作 |
1.4.2 智能光网络实践及研究 |
第2章 智能光网络的结构设计研究 |
2.1 智能光网络结构体系研究 |
2.1.1 智能光网络网络结构 |
2.1.2 智能光网络连接方式 |
2.1.3 智能光网络接口 |
2.2 智能光网络控制平面技术研究 |
2.2.1 控制功能与管理平面的分离 |
2.2.2 智能光网络控制平面主要功能 |
2.2.3 智能光网络控制平面主要功能结构组件 |
2.3 小结 |
第3章 基于智能光网络的城域网设计研究 |
3.1 背景分析 |
3.2 城域传输网络业务需求与网络设计原则 |
3.2.1 城域传输网业务需求分析 |
3.2.2 城域传输网网络设计原则 |
3.3 城域传输网网络分层结构 |
3.4 城域传输网络组网方案分析 |
3.4.1 城域传输网的传输技术分析 |
3.4.2 城域传输网的建设方案分析 |
3.5 大连市城域传输网络设计方案 |
3.5.1 大连网通城域传输网络现状 |
3.5.2 对大连网通城域传输网络存在问题的分析 |
3.5.3 大连网通城域传输网组网原则与目标分析 |
3.5.4 大连网通城域传输网组网方案 |
3.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2)智能光网络的技术研究和建设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网络现状 |
1.3 现有网络存在的问题 |
1.4 智能光网络概念 |
1.5 智能光网络的发展状况 |
1.6 本课题的意义及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智能光网络结构体系研究 |
2.1 智能光网络结构体系分析研究 |
2.2 智能光网络控制平面技术研究 |
2.3 小结 |
第三章 辽宁省骨干智能光网络建设方案研究设计 |
3.1 辽宁省长途骨干传输网现有网络状况分析 |
3.2 辽宁省长途骨干网业务分析预测 |
3.3 辽宁省内骨干网组网方案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城域网络建设的智能化设计方案 |
4.1 背景分析 |
4.2 城域传输网络业务需求与网络建设原则 |
4.3 城域传输网网络分层结构 |
4.4 城域传输网络组网方案分析 |
4.5 大连市城域传输网络建设方案探讨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3)新一代城域光网络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新一代城域传送网的要求 |
3 爱立信公司城域网解决方案 |
3.1 骨干传输层 |
3.1.1 城域DWDM系统 |
(1) 城域网应用平台成本低、性能高 |
(2) 系统结构优越 |
(3) 系统容量业界最大 |
(4) 组网能力强 |
(5) 全业务支持能力 |
(6) 全光路由交换机TeraMatrix |
3.1.2 新一代SDH产品系列 |
3.2 接入/汇聚层 |
4 结束语 |
(6)光数据中心网络中的虚拟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数据中心网络 |
1.1.1 光数据中心网络的发展史及应用场景 |
1.1.2 光数据中心网络的关键技术和主要研究问题 |
1.1.3 光数据中心网络的研究现状 |
1.2 网络虚拟化 |
1.2.1 网络虚拟化的技术特点 |
1.2.2 光数据中心网络中的虚拟化技术发展 |
1.2.3 网络虚拟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
1.2.4 网络虚拟化的研究现状 |
1.3 虚拟网络嵌入 |
1.3.1 虚拟网络嵌入的主要关键技术 |
1.3.2 光数据中心网络中虚拟网络嵌入面临的挑战 |
1.3.3 光数据中心网络中虚拟网络嵌入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创新点)及内容安排 |
1.5 课题来源 |
第二章 WDM光数据中心网络中的并行虚拟机迁移 |
2.1 引言 |
2.2 并行虚拟机迁移方案框架 |
2.2.1 并行跨数据中心(DC间)虚拟机迁移的设计架构 |
2.2.2 并行迁移时间的计算 |
2.3 并行虚拟机迁移的问题描述 |
2.3.1 网络模型 |
2.3.2 问题公式 |
2.3.3 NP完全问题的证明 |
2.4 整合负载均衡技术的并行虚拟机迁移(PVMM-ILB)算法 |
2.4.1 虚拟机排序 |
2.4.2 面向负载均衡的目标备份数据中心的选择 |
2.4.3 面向负载均衡的弹性光链路带宽资源的分配 |
2.4.4 算法复杂度分析 |
2.5 仿真与分析 |
2.5.1 仿真环境设置 |
2.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弹性数据中心网络中的服务器和交换机联合节能虚拟网络嵌入 |
3.1 引言 |
3.2 绿色虚拟光网络嵌入技术 |
3.3 联合节能虚拟网络嵌入问题描述 |
3.3.1 系统模型 |
3.3.2 基础能耗模型 |
3.3.3 面向VON嵌入请求的节能模型 |
3.3.4 负载均衡模型 |
3.3.5 节能与负载均衡的联合优化目标 |
3.4 联合绿色虚拟网络嵌入(IGVE)算法 |
3.4.1 目标数据中心的选择 |
3.4.2 IGVE算法 |
3.4.3 虚拟节点VN映射 |
3.4.4 虚拟链路VL映射 |
3.4.5 IGVE算法示例 |
3.4.6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
3.5 仿真与分析 |
3.5.1 仿真环境设置 |
3.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数据中心网络中的基于虚级联的弹性光网络嵌入 |
4.1 引言 |
4.2 基于虚级联的弹性光网络嵌入的动机与创新性 |
4.2.1 子波带数量上限 |
4.2.2 缓存大小设置 |
4.3 基于虚级联的弹性光网络嵌入问题描述 |
4.3.1 最大子波带数量问题 |
4.3.2 未考虑缓存限制的弹性光网络嵌入ILP模型 |
4.3.3 LP模型的松弛 |
4.3.4 目标节点的缓存大小限制 |
4.4 基于虚级联的弹性虚拟光网络嵌入算法 |
4.4.1 寻找光路过程中的缓存大小限制 |
4.4.2 最优MSBN计算 |
4.4.3 EONE-VC算法 |
4.4.4 EONE-VC-CF算法示例 |
4.4.5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
4.5 仿真与讨论 |
4.5.1 仿真环境设置 |
4.5.2 SCN中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3 NSFNET中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4 EONE-VCAT算法中的重要参数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异质多域光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中的虚拟5G网络嵌入 |
5.1 引言 |
5.2 异质5G光数据中心网络的架构 |
5.2.1 异质5G网络的构成 |
5.2.2 无线接入网域 |
5.2.3 城域光网络 |
5.2.4 数据中心域 |
5.3 虚拟5G网络嵌入的数学模型 |
5.3.1 问题描述 |
5.3.2 优化目标函数 |
5.3.3 限制性条件 |
5.4 分层式虚拟5G网络嵌入(V-FiNE)算法 |
5.4.1 5G网络服务的分类 |
5.4.2 面向多种服务的异质多域分层嵌入策略框架 |
5.4.3 分层式V-FiNE算法 |
5.4.4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
5.5 实验及分析 |
5.5.1 仿真环境设置 |
5.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作者简介 |
(7)基于通信技术变革的电信运营商转型战略选择及战略实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通信行业运营商转型的文献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通信行业转型的技术分析 |
2.1 通信行业发展史 |
2.2 3G 技术 |
2.3 4G 技术发展展望 |
第三章 通信技术变革对运营商转型的影响 |
3.1 技术发展对运营商的影响 |
3.2 设备投入与盈利的矛盾对运营商的影响 |
3.3 APP 的发展对运营商的冲击 |
3.4 运营商转型面临的管道化风险 |
第四章 通信运营商的转型战略分析 |
4.1 运营商的业务投资效益评价分析 |
4.2 深井效应分析 |
4.3 衡阳移动的 SWOT 分析 |
第五章 运营商转型战略选择与实施 |
5.1 电信运营商转型战略选择 |
5.2 衡阳移动的转型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8)3G城域光传送网络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3G业务特点分析 |
1.3 3G传送网络的定位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的划分 |
1.4.1 论文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章节的划分 |
第二章 3G传送网络的应用技术 |
2.1 城域波分技术 |
2.2 ROADM(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技术 |
2.3 OTN技术 |
2.4 ASON技术 |
2.4.1 ASON技术的优势 |
2.4.2 ASON(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的发展 |
2.5 GMPLS技术 |
2.5.1 业务的提供 |
2.5.2 流量工程 |
2.5.3 网络资源的优化利用 |
2.6 MSTP技术 |
2.7 技术总结 |
第三章 3G城域光传送网络的建设策略 |
3.1 3G城域光传送网络项目建设的背景 |
3.2 3G城域光传送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
3.3 北京联通传送网络现状 |
3.3.1 原北京网通阿尔卡特传送网现状 |
3.3.2 原北京网通华为传送网现状 |
3.3.3 原北京联通传送网现状 |
3.3.4 互联互通传输系统现状 |
第四章 3G城域光传送网络的建设原则 |
4.1 3G城域光传送网建设思路 |
4.1.1 3G城域光传送网络总体架构 |
4.1.2 3G城域光传送网络技术的选择 |
4.1.3 3G传送网建设的重点考虑因素 |
4.2 北京联通3G城域光传送网网络定位 |
4.3 北京联通3G城域光传送网建设原则 |
4.4 北京联通3G城域光传送网络建设方案 |
4.4.1 核心层 |
4.4.2 调度层 |
4.4.3 汇聚层 |
4.4.4 接入层 |
第五章 北京联通3G城域光传送网络实例与分析 |
5.1 需求分析 |
5.2 华为传送网络建设方案 |
5.2.1 核心传送网建设方案 |
5.2.2 调度层扩容方案 |
5.2.3 汇聚层建设方案 |
5.3 阿尔卡特传送网络建设方案 |
5.3.1 WCDMA核心层建设方案 |
5.3.2 3G延伸设备建设方案 |
5.3.3 核心层扩容方案 |
5.3.4 汇聚层扩容方案 |
5.3.5 网络调整方案 |
5.4 网管方案 |
5.4.1 华为传送网络管理系统 |
5.4.2 阿尔卡特传送网络管理系统 |
第六章 北京联通3G城域光传送网络建设规模 |
6.1 扩建中继华为传送网建设规模 |
6.2 扩建中继阿尔卡特传送网建设规模 |
6.3 新建汇聚层传送网建设规模 |
6.4 基站接入传送网建设规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港湾网络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港湾网络发展历程 |
1.1 初始创业过程(2000-2002年初) |
1.2 快速发展(2002-2004初) |
1.3 上市失败被收购(2004-2006年) |
第二章 资本运作 |
2.1 快速融资(2000-2002年初) |
2.2 资本膨胀 |
2.3 上市失败被收购(2004-2006年) |
2.4 资本运作总结 |
第三章 企业战略重新认识 |
3.1 初期战略 |
3.2 可信赖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
3.3 "全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到失败 |
第四章 企业管理、文化冲突、内部控制 |
4.1 企业管理 |
4.2 文化冲突 |
4.3 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
第五章 重新认识企业家精神 |
本文参考资料 |
附件 |
附件1:李一男离开华为时的讲话 |
附件2:追求卓越—李一男在2003年市场研发年度会议上的讲话 |
附件3:人民邮电报2003年访谈:北京港湾网络有限公司总裁李一男 |
附件4:港湾股份结构 |
附件5:做假合同邮件 |
附件6:华为收购港湾,任正非讲话 |
附件7:华为收购港湾,李一男邮件 |
致谢 |
(10)自动交换光网络的性能及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光网络的发展趋势 |
1.1.1 光网络的智能化 |
1.1.2 光网络的分组化 |
1.1.3 光网络的大颗粒化 |
1.2 ASON网络研究及发展现状简述 |
1.2.1 ASON发展的新动向 |
1.2.2 ASON光网络标准化工作 |
1.2.3 ASON网络的挑战 |
1.3 分组传送网的发展及标准化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结构安排及主要工作 |
1.4.1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4.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第2章 ASON网络的动态阻塞性能 |
2.1 ASON网络的动态连接控制 |
2.1.1 ASON网络的动态连接性能指标要求 |
2.1.2 影响阻塞率的因素 |
2.2 ASON网络动态连接管理阻塞率的理论分析 |
2.2.1 问题说明与数学描述 |
2.2.2 网络负载引起的阻塞率的数学描述 |
2.2.3 动态连接建立请求(并发)冲突下的阻塞率的数学模型 |
2.3 ASON网络动态连接性能的实验研究 |
2.3.1 实验网络结构和基本配置 |
2.3.2 ASON网络动态特性测试和结果分析 |
2.4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ASON网络的动态恢复性能 |
3.0 概述 |
3.1 基于联合可变权重的可恢复路径选择算法 |
3.1.1 问题的提出 |
3.1.2 JVWR可恢复路径选择算法 |
3.1.3 加载大业务量的ASON网动态恢复性能实验研究 |
3.2 ASON的快速恢复机制研究 |
3.2.1 GR和SBR的恢复时间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ASON网络的带宽利用率 |
4.1 概述 |
4.2 网络流量与资源的关系 |
4.3 影响恢复带宽的因素 |
4.4 MESH网络的带宽利用率 |
4.5 仿真分析 |
4.6 SBR下的ND、LD和FD的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ASON网络经济性分析 |
5.1 IP组网与ASON组网的可行性分析 |
5.1.1.经济性分析 |
5.2 环网和ASON组网的经济性比较分析 |
5.2.1.网络现状 |
5.2.2.ASON网络规划设计 |
5.2.3.经济性比较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6章 3G网络的传输承载-分组传送网 |
6.1.3G网络概述 |
6.1.1.3G网络的传输需求 |
6.1.2.3G网络的传输接口类型和需求 |
6.2.面向3G的城域传送网现状 |
6.2.1.Iub口传输容量需求分析 |
6.2.2.密集城区的室外覆盖 |
6.2.3.室内覆盖 |
6.3.3G无线网络的传输承载技术 |
6.3.1.传输汇聚与统计复用的必要性 |
6.3.2.分组化的城域传送网 |
6.4.面向3G的承载网经济性分析及组网技术演进 |
6.4.1.面向3G的承载网经济性分析 |
6.4.2.组网结构与技术的演进 |
6.5.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缩略语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四、爱立信灵活可靠的城域光网络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智能光网络的城域网设计研究[D]. 刘晓明. 大连海事大学, 2007(06)
- [2]智能光网络的技术研究和建设方案[D]. 李辉. 吉林大学, 2006(05)
- [3]新一代城域光网络解决方案[J]. 梁浩,曹玲. 电信科学, 2002(05)
- [4]爱立信灵活可靠的城域光网络技术[J]. 周惠,陈康. 现代电信科技, 2000(12)
- [5]先进可靠的城域光网络技术——爱立信ERIONTM灵活自愈光环FlexRing[J]. 周惠,陈康. 邮电商情, 2000(24)
- [6]光数据中心网络中的虚拟化技术研究[D]. 于存谦. 东北大学, 2017(06)
- [7]基于通信技术变革的电信运营商转型战略选择及战略实施的研究[D]. 吴宇. 南华大学, 2013(02)
- [8]3G城域光传送网络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D]. 顾伯平.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9]港湾网络案例分析[D]. 曾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8)
- [10]自动交换光网络的性能及规划[D]. 龚倩.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