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企业中老年职工高血压发病的膳食等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少博[1](2020)在《10省市队列人群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持续蔓延,而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在近20年来更是呈快速增长态势,已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同时我国又有超三分之一的人群正处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防治现状极其严峻。多项随访研究证据表明,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干预可有效预防或推迟糖尿病的发生。因此尽早识别影响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是有效筛选高危人群并制定糖尿病综合防治措施的基础,也是控制糖尿病流行的关键。目前,我国尚缺乏基于全国队列数据开展的关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发病和糖尿病前期发生糖尿病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目的1.分析我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病状况;2.探索影响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生、糖尿病前期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为我国开展人群糖尿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3.建立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为开展糖尿病筛查与随访管理提供核心技术。研究方法和内容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主要慢性病风险评估队列研究项目(以下简称“慢性病风险评估队列研究”)。该项目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线资料的获取基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以下简称“2010年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2010年慢病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1个监测点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开展,使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择代表性样本,以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主要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及实验室检测。慢性病风险评估队列研究从2010年慢病危险因素监测调查中抽取10个省(市),每个省(市)选取农村和城市各1个监测点,共抽取10 874名调查对象(非糖尿病患者)构建随访队列,并于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随访调查方法和内容与基线一致,同时增加对疾病结局事件和死亡信息的收集。本研究基于慢性病风险评估队列研究的基线及随访数据,分析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病状况,探讨影响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两两因素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同时分析各危险因素的动态变化对其发病的作用;综合考虑多种危险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病影响,建立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均值和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的描述采用率或构成比,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随访人年进行发病率的计算,并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的人口构成为标准人口,采用直接标化法对粗发病率进行标化调整。标化发病率的比较采用WHO的死亡率分析手册中所推荐的统计学检验方法。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在多因素分析基础上分别采用相乘和相加模型,分析两两因素间的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并根据概率切点将正常人群的预测发病风险概率进行风险等级划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和 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样本基本情况从基线调查中共抽取10 874名非糖尿病人群纳入到随访队列中,最终随访7 289人。经数据清理,去除基线随访不为同一人者241人,实际完成随访者7 048人,失访率为35%。实际随访样本人群中男性3 018人(42.8%),女性4030人(57.2%),18~岁、45~岁以及60~岁组人群在实际随访人群中所占比例分别为 44.2%、37.8%和 18.0%。2.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状况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前期粗发病率为24.4/1000人年(男性24.9/1000人年,女性23.9/1000人年),标化发病率为20.2/1000人年(男性20.3/1000人年,女性19.4/1000人年,男性和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粗发病率为13.4/1000人年(男性14.8/1000人年,女性12.3/1000人年),标化发病率为10.3/1000人年(男性11.1/1000人年,女性10.0/1000人年,男性高于女性,P<0.05)。基线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尿病粗发病率为26.9/1000人年(男性26.4/1000人年,女性27.2/1000人年),标化发病率为17.5/1000人年(男性19.2/1000人年,女性15.4/1000人年,男性和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最低水平分组相比,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率均随年龄、BMI、血压、TG及LDL-C水平分级的增加而上升,随HDL-C水平的升高而下降。3.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超重、肥胖、高血压、TG异常、HDL-C异常是糖尿病前期发病的危险因素,其发病风险分别比相应指标正常组人群高28%(超重:HR=1.28,95%CI:1.05~1.56)、67%(肥胖:HR=1.67,95%CI:1.25~2.24)、27%(高血压:HR=1.27,95%CI:1.07~1.53)、32%(TG 异常:HR=1.32,95%CI:1.04~1.67)和19%(HDL-C异常:HR=1.19,95%CI:1.01~1.42)。相乘模型显示两两因素间均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相加模型显示超重/肥胖和TG异常对糖尿病前期发病具有正向相加作用,二者的交互效应值为1.29(95%CI:0.10~2.58),归因比为 0.41(95%CI:0.03~1.24)。45~59岁、肥胖、糖尿病家族史、TG异常、LDL-C异常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其发病风险分别比相应指标正常组人群高33%(45~59岁:HR=1.33,95%CI:1.06~1.68)、91%(肥胖:HR=1.91,95%CI:1.36~2.68)、44%(糖尿病家族史:HR=1.44,95%CI:1.02~2.07)、64%(TG 异常:HR=1.64,95%CI:1.28~2.12)和 67%(LDL-C 异常:HR=1.67,95%CI:1.04~2.76)。相乘模型显示两两因素间均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相加模型显示TG异常和LDL-C异常对糖尿病发病具有正向的相加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值为1.53(95%CI:0.11~5.02),归因比为 0.40(95%CI:0.09~1.66)。糖尿病家族史、中心性肥胖、TG异常是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其发病风险分别比相应指标正常组人群高96%(糖尿病家族史:HR=1.96,95%CI:1.18-3.25)、52%(中心性肥胖:HR=1.52,95%CI:1.02~2.28)和45%(TG异常:HR=1.45,95%CI:1.02~2.06)。相乘模型显示两两因素间均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相加模型显示糖尿病家族史与中心性肥胖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具有正向的协同作用。交互效应值为1.18(95%CI:0.25~3.94),归因比为 0.37(95%CI:0.10-1.26)。4.危险因素动态变化与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关系调整基线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BMI、血压、TG及HDL-C正常而随访时转变为异常的人群,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均显着升高,其发病风险与依然保持正常者相比分别增加37%(BMI:HR=1.37,95%CI:1.08~1.75)、74%(血压:HR= 1.74,95%CI:1.39~2.17)、87%(TG:HR=1.87,95%CI:1.54~2.25)和 32%(HDL-C:HR=1.32,95%CI:1.02~1.71)。基线BMI、TG异常而随访时得到控制的人群,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均明显降低,其发病风险较随访时未控制组人群分别降低34%(BMI:HR=0.66,95%CI:0.49~0.90)和 38%(TG:HR=0.62,95%CI:0.42~0.91);在基线血压及HDL-C异常组人群中,均未发现控制血压、控制HDL-C与降低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间有统计学关联(P>0.05)。基线BMI、TG及LDL-C正常而随访时转变为异常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均显着升高,其发病风险与依然保持正常者相比分别增加84%(BMI:HR=1.84,95%CI:1.36~2.49)、163%(TG:HR=2.63,95%CI:2.10~3.28)和78%(LDL-C:HR=1.78,95%CI:1.32~2.28)。基线TG异常而随访时得到控制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明显降低,其发病风险较随访时未控制组人群降低48%(TG:HR=0.52,95%CI:0.34-0.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基线BMI、LDL-C异常组人群中,均未发现随访控制体重、控制LDL-C与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间有统计学关联(P>0.05)。基线腰围及TG正常而随访时转变为异常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均显着升高,其发病风险与依然保持正常者相比分别增加90%(腰围:HR=1.90,95%CI:1.12-3.24)和 113%(TG:HR=2.13,95%CI:1.36~3.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腰围异常而随访时得到控制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明显降低,其发病风险较随访时未得到控制组人群降低57%(腰围:HR=0.43,95%CI:0.23~0.80),并未发现在基线TG异常组人群中控制TG正常与减少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转化的风险间有统计学关联(P>0.05)。5.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价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的糖尿病6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7.940+0.015×年龄(岁)-0.203×性别(女=1)+0.416×糖尿病家族史(是=1)+0.056×BMI+0.029× 收缩压(mmHg)+0.397× 空腹血糖(mmol/L)+0.892×LDL-C 异常(是=1)。ROC 曲线下面积 AUC 为 0.709(0.701~0.722),约登指数最大时(0.320)对应的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66.6%;Hosmer-Lemeshow检验χ2=7.966,P=0.437。队列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分为较低、一般、中度和高度4个等级,对应的发病概率分别为(0~3%)、(3~13%)、(13~27%)和(27~100%)。结论1.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标化糖尿病前期发病率为20.2/1000人年,标化糖尿病发病率为10.3/1000人年,糖尿病前期人群标化糖尿病发病率为17.5/1000人年。对比国内和国际研究,我国人群糖尿病前期发病水平处于略低水平,糖尿病发病处于相对较高水平。2.超重、肥胖、高血压、TG异常、HDL-C异常是我国人群糖尿病前期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超重/肥胖和TG异常对糖尿病前期发病具有相加交互作用;45~59岁、肥胖、糖尿病家族史、TG异常、LDL-C异常是我国人群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TG异常和LDL-C异常对糖尿病发病具有相加交互作用;糖尿病家族史、中心性肥胖、TG异常是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家族史和中心性肥胖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具有正向相加交互作用。3.BMI、血压、TG、LDL-C、HDL-C或WC由正常转变为异常,均会导致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发病风险显着升高。TG、WC或BMI异常者有效控制TG、WC或BMI在正常水平后,均可显着降低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发病风险。其中TG的动态改变对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影响均最显着。4.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我国队列数据的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具备相对较优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为开展糖尿病人群筛查和随访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王文慧[2](2020)在《基于哈佛癌症风险指数的脑卒中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旨在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我国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构建以哈佛癌症风险指数为基础的脑卒中风险等级评估模型,从而更精准的识别脑卒中高危人群。将此模型应用于乌鲁木齐市体检人群并筛查出脑卒中高危人群,同时分析其健康素养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从而为提升脑卒中一级预防提供策略支持。方法:本研究包含三部分,第一:对2005年1月2020年10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提取数据,运用Meta分析,得到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风险值。第二:模型的构建和验证,根据Meta分析筛选出来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值,带入哈佛癌症风险指数法,构建脑卒中发病的风险评估模型,并用ROC曲线验证其有效性。第三:将此模型应用于乌鲁木齐市体检人群并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同时调查分析其健康素养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文献共53篇,其中病例对照50篇,队列研究3篇。本次Meta分析纳入文献中涉及影响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共21项,其中文化程度、体力劳动、心理压力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共18项,包括16项危险因素及2项保护因素。主要范围涉及指标包括生活方式和膳食习惯指标、体检生化指标、体格检查指标、疾病史及家族病史等指标。结果表明这些因素是影响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2)脑卒中风险指数评估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结果:哈佛癌症风险指数预测模型具体如下:根据Meta分析中RR值及样本量大小,最终纳入模型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CVHI、吸烟、饮酒、TG、LDL-C、TC、BMI>24kg/m2、心脏病病史、年龄、脑血管家族病病史。本研究结果显示计算后得到脑卒中人群平均风险分数28分。模型验证结果:利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脑卒中的80例患者为病例组,8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共160例人群,对此模型进行验证并绘制ROC曲线。脑卒中风险评估模型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30,95%CI(0.6500.809)。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3)模型应用及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素养现状结果:将构建的脑卒中风险评估模型应用于新疆医科大学健康管理院自愿接受脑血管功能检测的6200名体检人群,并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2368人,同时调查其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龄、民族分布、婚姻状况分布、学历分布均为乌鲁木齐市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本研究基于Meta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哈佛癌症风险评估指数法为基础构建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模型,并首次将CVHI、TC、LDL-C等客观指标以赋予分值的形式纳入模型中,通过验证,此模型预测效果处于较高水平。并将此模型应用于20192020年新疆医科大学健康管理院6200例接受CVHI检测的体检人群,并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2 368例,同时调查其健康素养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此项研究为提升乌鲁木齐市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措施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柴静[3](2019)在《安徽省常见肿瘤疾病负担与肿瘤发病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的目标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基于新农合报销系统数据及课题组所开展的社区癌症患者经济负担研究,全面地评估安徽地区癌症的经济负担,为了解癌症经济负担、强化癌症防控认识以及优化癌症防控政策提供依据。另一是构建安徽地区多癌症以及常见六种癌症(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的风险预测模型,为集中资源开展癌症重点预防干预和癌症早诊早治提供适宜的关键技术,从而降低癌症患病对患者以及对社会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方法新农合常见癌症的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研究:获取2013-2017年安徽省新农合报销系统内各地市的癌症患者的报销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数据。以社区为基础的常见癌症患者经济负担研究:调查对象为2016年以来确诊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年龄35岁及以上的生存或死亡癌症患者。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按安徽省地理位置南、中、北分别随机选择1个市,每个市1个县,每个县2个乡镇,每个乡镇4-5村/社区。采用结构化问卷入户对患者进行面对面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癌症患者确诊后的例均总费用、直接医疗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和间接费用。以社区为基础的癌症发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按安徽省地理位置南、中、北选择9个市的19个县/区,每个县/区选择3-4个乡镇/街道,每个街道/乡镇选择4-5村/社区,纳入所有2015年以来确诊的且年龄在35岁及以上的气管/支气管/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膀胱癌、淋巴癌、肾脏及泌尿系统其他癌症(包括生存和死亡);对照居民为癌症病例所在社区的未确诊过任何一种癌症的居民,按照1:8纳入对照居民,配对标准为男女1:1(乳腺癌患者的对照除外),年龄与病例相差±5岁。本研究尝试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改良哈佛风险指数”和“年龄-因子加权指数”多种方法,并通过反复比选找出相对理想的多癌种及单癌种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新农合常见肿瘤的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研究:(1)安徽新农合报销人次从多到少依次是胃癌74381人次、肺癌64703人次、乳腺癌46434人次、结直肠癌44400人次、食管癌25982人次、肝癌9590人次。六种癌症男性的报销人次占比56.7%-79.1%,均大于女性,60-69岁组报销人次占比最多(乳腺癌为40-49岁)。(2)六种癌症的住院流向均以三级医院为主(49%-76%),二级医院次之(19-40%),不同地市间差异较大。(3)安徽农村地区每十万人口住院医疗总费用从高到底依次是胃癌、结直肠癌、肺癌、食管癌、乳腺癌、肝癌。次均住院医疗费用最高的是食管癌23065元,其次是肝癌16872元,结直肠、胃癌和肺癌(12399元-12471元),最低是乳腺癌8060元。(4)除了肝癌外,2017年的次均住院天数均比2013年降低,2017年的六个癌种的次均住院天数为7.4-15.8天。(5)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均是药费占比最高(20.2%-29.9%),食管癌的材料费占比最高(21.9%)。相比2013年,2017年五种癌症的药费占比下降(乳腺癌除外),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的材料费均下降。(6)六种癌症的新农合次均报销费用占次均住院总费用的比例为49.8%-57.0%。2013-2017年次均医疗总费用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及个人自付费用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但2017年五个癌种(除乳腺癌)的次均住院医疗费用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0.92-1.49,次均个人自付费用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0.34-0.52。以社区为基础的常见癌症患者经济负担研究:(1)共调查了癌症患者527例,从多到少依次是肺癌134例、胃癌125例、结直肠癌121例、食管癌55例、肝癌54例和乳腺38例。男性340例,占比64.5%,女性187例,占比35.5%,平均年龄为61.89±9.51岁;城市患者106例,农村患者421例,各占20.1%和79.9%。死亡组和未死亡组为107例和420例,分别占比20.3%和79.7%。(2)六种常见癌症的例均总费用分别是肝癌287114、食管癌222376元、结直肠癌206226元、胃癌165947元、肺癌143367元和乳腺癌106367元。例均总费用中直接医疗费用占比61.2%(各癌种53.1%-69.7%),间接经费占比为33.7%(各癌种27.3%-43.0%),直接非医疗费用,占比5.1%(各癌种3.0%-6.3%)。(3)癌症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构成中,以住院费用的比例最高,占比74.5%-92.9%,门诊费用占比2.5%-15.7%,自购药品费用占比0.2%-9.8%。(4)例均医保报销费用为18316元-139457元,占例均直接医疗费用的43.9%(各癌种25.7%-69.7%),占例均总费用的比例仅为27.0%(各癌种15.7%-48.6%)。次均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为28.6%-49.6%(肝癌67.7%),次均门诊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为8.0%-19.4%(结直肠癌61.3%)。(5)六种癌症男性与女性、死亡组与未死亡组的各项费用差异没有显着性,除结直肠癌患者的例均总费用大于女性患者,肺癌未死亡组的间接费用大于死亡组。70岁及以上年龄组胃癌患者的例均总费用,结直肠癌患者的例均总费用、住院费用均低于其他年龄组,乳腺癌的最少例均总费用、间接费用也发生在最高年龄组(60-69岁)。农村肺癌和胃癌患者的例均总费用、间接费用大于城市,农村结直肠患者的间接费用大于城市,城市和农村六种癌症患者的例均住院费用均没有显着性差异。(6)癌症患者的次均住院医疗费用分别是食管癌26192元、结直肠癌19124元、胃癌16089元、肺癌15224元、乳腺癌12193元、肝癌11639元,例均住院次数为4-6次,次均住院天数8.9-15.4天。(7)次均门诊医疗费用2206元-5475元,占次均门诊总费用的67.9%-80.4%,门诊直接非医疗费用为175-843元,占比5.9%-13.2%,间接费用390元-1490元,占比6.4%-21.2%,次均门诊的报销费用占次均门诊总费用的6.4%-13.4%(结直肠癌43.3%)。(8)不同癌种患者的住院就诊比例和门诊就诊比例随就诊次数增加而依次减少,五种癌症患者(食管癌除外)从确诊后的第一次到到第三次住院的住院总费用和住院医疗费用均是依次减少;门诊医疗费用并未随门诊次数依次增加而减少。以社区为基础的癌症发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1)研究共调查了23701人,其中2646名癌症患者,21055名无癌症病史的正常居民。按照单病种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肺癌490例、胃癌443例、结直肠癌406例、乳腺癌338例、食管癌317例和肝癌92例,占总癌种的78.8%。其它癌种为560例,包括宫颈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甲状腺癌、淋巴瘤、鼻咽癌、膀胱癌、胰腺癌、胆囊癌、肾脏等其它癌症。病例组的平均年龄为58.30±10.78岁,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57.71±10.46岁;病例组的男女分别占54.7%和45.3%,对照组的男女分别占42.4%和57.6%。病例组的城市和农村癌症患者分别占45.0%和55.0%,对照组的城市和农村患者分别为45.6%和54.4%。(2)最终构建的安徽地区常见六种癌症的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肺癌(AUC值为0.765,95%CI为0.742-0.787)、胃癌(AUC 0.800,95%CI=0.779-0.820)、结直肠癌(AUC 0.779,95%CI=0.757-0.802)、食管癌(AUC 0.873,95%CI=0.853-0.894)、肝癌(AUC 0.843,95%CI=0.801-0.885)、乳腺癌(AUC 0.816,95%CI=0.791-0.841),多癌症预测模型(AUC 0.772,95%CI=0.763-0.781)。(3)纳入肺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17个,包括:长期居住地、体质指数、患过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疟疾、有过体重明显变胖或变瘦的时候、食物反流或反酸、胃痛或胃部不适、长期咳嗽或咳痰、肺癌家族史、规律的体育锻炼、居住环境风险、有害物质接触史、生活事件影响程度、每月白酒量、吸烟量、饮食喜好、每天吃主粮量。(4)纳入胃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14个,纳入结直肠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14个,纳入食管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10项,纳入肝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4项,纳入乳腺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15项。(5)年龄和性别做为单独权重指数纳入各个单癌症风险预测模型。纳入多癌症预测模型的因素包括:经年龄、性别调整后的各个单癌症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指数。结论安徽省六种常见癌症住院费用报销的覆盖面与水平、患者的疾病负担,以及住院服务的流向、过程及费用结构均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依然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六种常见癌症的新农合次均报销费用占次均住院总费用的比例较低,不同癌症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负担有所差异,癌症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负担仍然很重。尽管直接医疗费用是癌症经济负担的主要来源,但直接非医疗费用和间接费用已经接近直接医疗费用,医保报销对于降低癌症患者的经济负担作用有限。本课题建立的单肿瘤及多肿瘤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效果较好,ROC曲线下面积均达到0.76以上,能为基层医生评估、发现肿瘤风险较高的居民并进而集中资源开展重点预防干预和癌症早诊早治提供适宜的关键技术,有助于降低癌症患病对患者以及对社会所带来的经济负担。
罗辉[4](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伍俊锋[5](2019)在《硒元素及其相关酶GPx/TXNRD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硒元素对口腔癌发病的影响;探讨硒元素相关酶GPx/TXNRD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易感性的关联;基于Cox和Fine&Gray模型探讨影响口腔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1.运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1245例病例和2715例对照进行面访调查,并收集基本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口腔癌发病的环境影响因素。进一步使用ICP-MS检测研究对象血清硒元素水平。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硒元素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硒元素与口腔癌发病关联,并构建3个多因素模型,利用DCA曲线评估最佳的多因素模型。2.采用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从研究对象的血液标本中提取DNA,利用MassARRAY技术平台对硒元素相关酶GPx/TXNRD基因的11个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析检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各SNPs位点与口腔癌易感性的关联,并进一步探索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3.应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收集427例口腔癌患者的临床及预后资料,运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和Fine&Gray模型筛选影响口腔癌预后的硒元素相关酶SNPs及环境因素。结果1.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硒元素与口腔癌发病风险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开始吸烟年龄<20岁、被动吸烟、每日饮酒量为2050ml及>50ml和食用腌制食品≥1次/周为口腔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其OR及其95%CI为分别为2.29(1.224.29)、1.93(1.372.70)、2.36(1.334.18)、2.66(1.424.98)和1.50(1.012.22);而食用奶类及制品≥1次/周、蛋类≥3次/周、绿叶蔬菜≥1次/天、水果≥3次/周和硒元素水平≥170.86μg/L为口腔癌发病的保护因素,其OR及其95%CI为分别为0.63(0.440.90)、0.62(0.440.86)、0.15(0.070.31)、0.28(0.200.40)和0.13(0.090.20)。DCA曲线结果显示,纳入硒元素及人口学因素的多因素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效果。2.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GPx4基因rs3746165位点AG/AA携带者的口腔癌发病风险是GG携带者的1.48倍,其95%CI为1.052.09。TXNRD1基因rs17202060位点CC携带者口腔癌发病风险是TT/TC携带者的0.64倍,其95%CI为0.420.98。分层森林的结果显示,相对于rs3746165位点GG携带者,AG/AA携带者可提高女性群体患口腔癌的风险。联合作用的结果显示,同时携带rs3746165和rs17202060的不良基因可显着提高患口腔癌的风险。3.多因素Cox风险比例结果显示,中分化程度、T4期、N2-3期及复发为口腔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手术治疗为口腔癌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而硒元素及相关酶基因SNPs与口腔癌患者的死亡无显着相关。多因素的Fine&Gray模型结果显示,中分化程度、低分化程度、N1期、N2-3期和单纯化疗为口腔癌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而硒元素及相关酶基因SNPs与口腔癌患者的复发转移无显着相关。结论1.硒元素是口腔癌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纳入硒元素水平构建的多因素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效能。2.开始吸烟年龄<20岁、被动吸烟、每日饮酒量为2050ml及>50ml和食用腌制食品为口腔癌的危险因素,而食用奶类及制品、蛋类、绿叶蔬菜、水果和硒元素为口腔癌发病的保护因素。3.GPx4基因rs3746165位点和TXNRD1基因rs17202060位点与口腔癌易感性存在关联。4.中分化程度、T4期、N2-3期及复发为口腔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手术治疗为口腔癌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中分化程度、低分化程度、N1期、N2-3期和单独化疗为口腔癌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5.硒元素水平与口腔癌的预后无显着关联
沈昆[6](2019)在《成年女性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预警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痰湿体质人群是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危险人群,对未患MS痰湿体质人群进行健康管理是预防MS的新视角。本研究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对痰湿体质成年女性人群采集其MS相关危险因素信息,用logistic回归法筛选该人群的MS危险因素;并建立适用于该人群使用的MS风险预测模型,为痰湿体质成年女性者提供发生MS的预警工具,并针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管理,从而实现防止或延缓该人群发生MS的目标。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痰湿体质成年女性志愿者共446名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及Stata 15.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MS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即作为痰湿体质成年女性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痰湿体质成年女性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预警模型。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痰湿体质成年女性志愿者共446名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将数据进行预处理,用python作为编程语言,JetBrains PyCharm作为编程软件,将所有处理后数据变量进行训练,经过算法改进和危险因素筛选,使用sklearn库的LogisticRegression逻辑回归算法和随机梯度下降算法构建痰湿体质成年女性代谢综合征预警模型。3.做出智能诊断辅助系统架构设计,其中包含模型训练和用户界面两部分工作。然后将数据进行预处理,运用机器学习中的逻辑回归算法,对预测模型进行训练,使用python作为程序语言,pycharm作为IDE(集成开发环境),运用sklean库的逻辑回归构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运用梯度上升算法对权重和截距参数进行拟合。调用模型训练完成后的参数:权重和截距,再运用QT软件制作用户界面。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BMI、高血压、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脂率、空腹血糖、甘油三酯、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家族史、饮酒量、生活工作压力、睡眠习惯与MS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腰臀比(OR=1.128)、高血压(OR=1.068)、高密度脂蛋白(OR=9.219)、体脂率(OR=2.868),肥胖家族史(OR=25.211)、进餐次数(OR=0.298)是痰湿体质成年女性MS的重要危险因素。最终得到女性痰湿体质人群依法代谢综合征的预警模型为P=1/(1+exp(-(β0+β1X1+β2X2+β3X3+βnXn))),模型评价ROC曲线下面积AUC=0.98,表明该模型预期值与实际值具有一致性,具有较高准确度及特异度。2.应用人工智能模型算法使用python作为编程语言,JetBrains PyChram作为编程软件,运用逻辑回归和梯度上升算法来构建痰湿体质成年女性易发代谢综合征预测模型:将39个因素作为输入变量,将是否为代谢综合征作为输出变量,得到准确率为78.02%。使用sklearn库的LogisticRegression逻辑回归算法和随机梯度下降算法重构模型,输入、输出变量不变,得到预测准确率90.42%。通过数据对比,筛选出对模型结果影响度较高的非实验室检测因素作为输入变量,是否为代谢综合征作为输出变量得到预测准确率84.67%,准确度下降5.75%,针对准确度下降的5.75%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证明高血压、甘油三酯是代谢综合征的影响较大的因素。将高血压、甘油三酯、BMI、腰围、臀围、腰臀比、上臂、身体脂肪百分比、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家族糖尿病、家族高血压、家族高血脂、家族肥胖、家族痛风、家族心脏病、家族脑血管病、家族过敏性疾病、进餐次数、睡前加餐、饮食定时定量、饮食种类、抽烟量(支/日)、饮酒量(ml/天)、睡眠习惯、睡眠质量、工作生活压力强度、是否运动作为模型输入变量,以是否为MS作为模型输出变量,得到预测准确率89.12%。该模型对痰湿体质成年女性MS预警有重要意义。结论:1.痰湿体质成年女性人群易发MS与高血压、腰臀比、体脂率、血脂异常、肥胖家族史、进餐次数等危险因素相关,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以调整体质、减少成年女性MS发病率。2.通过机器学习可以将痰湿体质成年女性人群MS危险因素中复杂的关系模型化,通过数据量积累与训练能够提高模型预测准确性,可以实现对该人群易发MS的预警,并且辅助临床诊疗。3.根据研究一、研究二的研究成果,选择出了成年女性痰湿体质易患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中的其中便于测量和获得的变量,选用前面研究中运用的基于机器学习的逻辑回归模型进行智能诊断辅助系统的模型设计。
胡娟[7](2019)在《昆明市城区45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通过了解昆明市45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的相关情况,分析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为改善社区居民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提出对策和建议。[方 法]依据大课题下选取的昆明市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华区丰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盘龙区白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山区金碧气象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官渡区金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随机偶遇抽样的方式选择657名45岁以上中老年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健康调查简短量表SF-8对研究对象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同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的社会适应性健康调查及影响其健康的社会人口学情况、行为生活习惯、社区卫生服务情况等因素进行调查,运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老年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 果]1.人口学特征:参与本次调查的657人中45~59岁中年人255人,平均年龄52.47±4.20岁;男性占33.73%,女性占66.27%;汉族占95.29%;婚姻状况中已婚占大部分共224人,占87.84%;文化程度中初中及以下占大部分共144人,占56.47%;家庭年平均收入5000元及以下107人,占41.96%;职业中有稳定职业的占66.27%;医疗付费方式中职工省市级医保较多,占34.51%。60岁及以上老年人402人,平均年龄68.55±7.01岁;男性占37.06%,女性占62.94%;汉族占95.02%;婚姻状况中已婚占大部分共310人,占77.11%;文化程度中初中及以下占大部分共273人,占67.91%;家庭年平均收入5000元及以下169人,占42.04%;职业中有稳定职业的占72.89%;医疗付费方式中职工省市级医保较多,占 53.73%。2.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性健康现状:中年组社区居民生理健康平均分为52.27±5.42,健康状况好的检出率8.63%;心理健康平均分为53.99±5.77,健康状况好的检出率3.92%;社会适应性健康平均分为16.73±5.83,健康状况好的检出率17.25%。老年组社区居民生理健康平均分为51.04±6.19,健康状况好的检出率15.42%;心理健康平均分为53.91±5.80,健康状况好的检出率4.23%;社会适应性健康平均分为15.63±6.03,健康状况好的检出率18.16%。3.筛选出影响中年社区居民生理健康状况的8个因素,慢性病管理满意度、民族、饮酒情况、是否做重体力活、睡觉时间、睡眠质量、精神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老年社区居民生理健康状况的15个因素,医院名气、就诊价格、医疗水平满意度、性别、疾病史、居住方式、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婚姻状况、饮食结构、体育运动情况、睡觉时间、睡眠质量、精神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性健康状况。筛选出影响中年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12个因素,慢性病管理满意度、就医环境满意度、熬夜情况、饮酒情况、是否做重体力活、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食用水果情况、静坐时间、睡眠质量、精神状况、生理健康状况;影响老年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10个因素,医疗设备、医院名气、慢性病管理满意度、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食用蔬菜情况、体育运动情况、睡眠质量、体检次数、精神状况、生理健康状况。筛选出影响中年社区居民社会适应性健康状况的13个因素,就医设备满意度、就医环境满意度、医护态度满意度、医疗水平满意度、体检情况、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饮食结构、体育运动情况、睡眠质量、体检次数、精神状况;影响老年社区居民社会适应性健康状况的17个因素,医院离家距离、就诊价格、慢性病管理满意度、就医设备满意度、医护态度满意度、医疗水平满意度、民族、体检情况、职业、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付费方式、饮食结构、食用水果情况、体育运动情况、接触二手烟情况、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4.主成分分析显示,中年社区居民生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由3个主成分构成,其中第一主成分中精神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做重体力活为影响该成分的重要因素,且都为病因链的近端因素;老年社区居民生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由6个主成分构成,其中第一主成分中睡觉时间、睡眠质量、性别为影响该成分的重要因素,且都为病因链的近端因素。中年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由4个主成分构成,其中第一主成分中熬夜情况、精神状况、是否做重体力活为影响该成分的重要因素,且都为病因链的近端因素;老年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由4个主成分构成,其中第一主成分中医院名气、医疗设备、生理健康状况为影响该成分的重要因素,且为病因链的远端因素和近端因素,考虑是由于中年人的工作圈子较大,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比老年人强,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受近端因素的影响,老年人与之相反,相对狭窄的交往环境给居民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影响,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受到近端因素的影响,还与外界医疗服务环境有极大的影响。中年社区居民社会适应性健康的影响因素由5个主成分构成,其中第一主成分中医护态度满意度、就医设备满意度、医疗水平满意度为影响该成分的重要因素,且都为病因链的远端因素;老年社区居民社会适应性健康的影响因素由7个主成分构成,其中第一主成分中医疗水平满意度、医护态度满意度、就医设备满意度为影响该成分的重要因素,且都为病因链的远端因素。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中年社区居民生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精神状况、睡觉时间、心理健康状况、民族、慢性病管理满意度进入回归方程(P<0.05);老年社区居民生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精神状况、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在白云)、婚姻状况(是否为丧偶)、心理健康状况、睡眠质量、饮食结构(是否为荤素各半)、医疗水平满意度进入回归方程(P<0.05)。中年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睡眠质量、精神状况、静坐时间、饮酒情况进入回归方程(P<0.05);老年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精神状况、生理健康状况、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在金碧)、体检次数、医院名气进入回归方程(P<0.05)。中年社区居民社会适应性健康的影响因素,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在金碧)、文化程度、体育运动情况、医疗付费方式(是否为新农合)进入回归方程(P<0.05);老年社区居民社会适应性健康的影响因素,体育运动情况、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在金碧)、饮食结构(是否为荤素各半)、职业、接触二手烟情况、食用水果情况、民族、心理健康状况进入回归方程(P<0.05)。[结论]1.本次调查的中老年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受多方面的影响,并且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健康之间也产生了相互作用。外界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共同影响着居民的健康状况,并且还体现在个体、社会、家庭等多维的影响中。2.本次研究发现中年居民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健康状况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趋势相似,但是中年居民生理健康状况好的检出率远远低于老年群体,中年人要承受的生活压力更大,同时要操心父母和孩子的生活,繁忙的工作生活使他们无暇顾及自身的生理健康,相反老年人群退休后不用考虑这一系列的生活问题,相对的他们的生理健康状况就会好很多。我们必须要提前对中年人的健康状况做预防,尤其是要重点关注他们的生理健康,以改善整个人群的健康状况。3.健康状况不能只考虑远、近端因素的某一方影响,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高危个体的危险因素不仅受到自身的影响,往往还受到个体所在环境的影响,关注高危预防策略虽然可以降低该高危群体的发病危险,但是对全人群疾病风险的降低作用有限。本次研究的中老年社区居民虽然受近端因素影响较多,但是远端因素同样也影响着他们的健康,两者共同作用,互相影响,因此,必须要克服一个原因导致一种健康问题的思维模式,应系统的考虑健康决定因素,针对整个病因链上不同环节,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同时注重高危策略和全人群策略,两者相辅相成,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健康干预策略。[建议]群体健康状况的好坏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因链的远、近端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要充分考虑近端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同时也要兼顾远端环境政策因素的影响,实行高危预防策略和全人群预防策略两者互相配合的措施,共同为广大群众的健康服务。在社区范围内,公共卫生人员以居民群体为对象开展全面优质的预防服务,在临床服务场所,临床医务人员以个体为对象,实施个体的个性化预防干预措施。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为中老年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健康服务,尤其是应重点关注中年居民生理健康状况的改善,以此来促进居民的整体健康。许多健康决定性因素的作用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应从人生命的整个过程来维护和促进人的健康,同时还应以需求为导向,整合其他健康相关需求,为服务对象提供系统优质的整合式服务。
常晓宇[8](2017)在《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掌握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和发病状况,探讨该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因素,尤其是饮食习惯和肥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和发病的影响,为该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控制和健康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今后我国开展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通过对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全体在职和退休职工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体格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完成基线数据收集,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饮食习惯、生活行为习惯、职业行为特征、慢性疾病既往史和生理生化指标等。于2014年1月-2015年11月完成一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年。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该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状况;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饮食习惯和肥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的影响;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及Cox回归分析探讨饮食习惯和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关系。结果1.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为17.11%,男性高于女性(19.09%VS 14.05%,P<0.05)。总人群患病率随年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55~组达高峰(20.84%),男性随年龄增大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患病高峰在25~年龄段(20.60%),女性随年龄增大呈上升的趋势,在≥75岁年龄段达到高峰(27.76%)。50岁之前,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50岁之后,女性高于男性。金昌队列总人群和男女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均随着BMI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肥胖组患病率达最高,分别为45.73%、45.13%和47.05%。随着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的升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均呈递增趋势。2.金昌队列随访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年累计发病率为6.69%,女性高于男性(7.42%VS 6.23%,P<0.05)。总人群随年龄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55~组达高峰(10.20%),男性发病率在25~年龄段和55~年龄段出现两个高峰,分别为7.83%和7.61%;女性随年龄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65~组达高峰,发病率为14.17%。45岁之前,NAFLD两年累计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45岁之后,女性高于男性。金昌队列人群和男女性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年累计发病率均随着BMI的升高呈递增趋势,在肥胖组达最高,分别为13.52%、10.66%和20.66%。随着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的升高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年累计发病率均呈递增趋势。3.高油饮食、高盐饮食、饮食喜干、腌晒食品食用频率较高人群和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患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较高,为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危人群。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金昌队列人群中,肉类摄入>0.35千克/周、经常食用腌晒食品、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增加,OR(95%CI)分别为1.11(1.01-1.23)、1.52(1.29-1.79)、2.29(2.05-2.55)、4.51(3.88-5.26)和1.48(1.30-1.67);粗粮摄入≥0.5千克/周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降低,OR(95%CI)为0.83(0.76-0.91);性别分层后,在男性中,肉类摄入>0.35千克/周、豆类及豆制品≥0.25千克/周、经常食用腌晒食品、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可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增加,OR(95%CI)分别为1.16(1.01-1.32)、1.15(1.02-1.29)、1.44(1.18-1.77)、2.18(1.90-2.51)、4.81(3.96-5.85)和1.35(1.15-1.59);粗粮摄入≥0.5千克/周和“经常”食用凉拌菜或生鲜蔬菜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降低,OR(95%CI)分别为0.89(0.79-1.00)和0.64(0.44-0.92)。在女性中,蛋类摄入>1.75千克/月、高糖饮食、经常食用腌晒食品、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分别由腰围和腰围身高比诊断)可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OR(95%CI)分别为1.21(1.04-1.42)、1.35(1.10-1.67)、1.42(1.08-1.88)、2.63(2.19-3.17)、4.39(3.41-5.64)、1.71(1.41-2.06)和1.37(1.14-1.65);粗粮摄入≥0.5千克/周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降低,OR(95%CI)为0.74(0.63-0.87)。5.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金昌队列人群中,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2.18(1.82-2.61)、2.87(2.26-3.65)和1.47(1.18-1.83)。性别分层后,在男性中,“有时”食用腌晒食品、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使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风险增加,HR(95%CI)分别为1.50(1.08-2.08)、2.75(2.08-3.64)、4.43(2.98-6.57)和1.72(1.23-2.41);在女性中,重盐、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可使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风险增加,HR(95%CI)分别为1.33(1.01-1.76)、1.82(1.43-2.30)、2.31(1.70-3.14)和1.58(1.19-2.10)。6.金昌队列男性人群BMI、WC和WHt R的AUC(95%CI)分别为0.74(0.73-0.75),0.68(0.67-0.68),0.68(0.66-0.69),女性分别为0.78(0.76-0.79),0.72(0.71-0.74),0.72(0.71-0.73),男女性BMI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测价值均高于其他两指标。男性BMI、WC和WHt R预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24.34 kg/m2、89.50 cm和0.51;女性分别为23.80 kg/m2、79.50 cm和0.49。结论1.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和发病率均较高,男性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2.高油饮食、高盐饮食、饮食喜干、腌晒食品食用频率较高的人群以及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者为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危人群。3.较多的粗粮摄入、食用凉拌菜或生鲜蔬菜有利于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食用腌晒食品、较多的肉类摄入、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4.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高盐饮食、食用腌晒食品、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5.BMI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测价值高于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男女性这三个指标预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最佳切点值与超重和中心性肥胖的诊断界值相近。
毛宝宏[9](2013)在《金川职业队列女性慢性病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描述金川职业队列女性主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以及探讨影响该人群主要慢性病的影响因素,目的是摸清该人群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该人群健康的主要行为因素,为企业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以及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取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在某企业集团医院参与健康体检的该企业女性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对体检人员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吸烟史、饮酒史、职业史、家族史、女性生理和生育史、疾病信息和检查信息等进行调查,同时收集参与体检人员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资料,利用EpiData3.1及SAS 9.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流行病学描述,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主要慢性病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1)金川职业队列女性慢性病总患病率为63.73%,患病率前三位的系统疾病依次分别为消化(27.12%,95%CI:26.18~28.08)、泌尿生殖(23.90%,95%CI:22.10~24.82)、呼吸(20.71%,95%CI:19.86~21.59)系统疾病;(2)研究对象中无慢性病者3096人(36.27%),有1种慢性病者2587人(30.31%),患2种慢性病者1482人(17.36%),患3种慢性病者739人(8.66%),所有慢性病患者累积达5440人,累积构成为63.73%;(3)患病率前10位的慢性病依次为乳腺增生(14.22%)、慢性鼻炎(13.20%)、胆囊炎(11.12%)、胆石症(9.14%)、子宫肌瘤(8.62%)、咽炎(8.31%)、椎间盘脱出(6.27%)、高血压(6.14%)、胃炎(3.63%)、卵巢非炎性疾病(3.54%);(4)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加,前15位慢性病中慢性鼻炎和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其余疾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不同职业中,工人乳腺增生的患病率较高,内勤服务人员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文化程度方面,随着受教育水平的增加,慢性鼻炎的患病率呈升高趋势,胆囊炎、胆石症、子宫肌瘤、椎间盘脱出、高血压、高血脂症、骨质增生、脂肪肝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5)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电磁辐射、女性肿瘤、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煤/石头粉尘暴露、血磷偏低、化学物质/酸/溶剂暴露、癌症家族史、月经周期不规律为乳腺增生的危险因素;咽炎、电焊烟尘、二氧化硫暴露、居住环境被动吸烟、文化程度为慢性鼻炎的危险因素;汽油/柴油暴露、氯气暴露、煤/石头粉尘暴露、年龄大于40岁为胆囊炎的危险因素;年龄大于40岁、超重和肥胖为胆石症的危险因素;甘油三酯偏高、痛经、停经年龄过早、人工流产次数>2次、停经、乳腺增生、化学物质/酸/溶剂暴露为子宫肌瘤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脂肪肝、煤/石头粉尘暴露、高血压家族史、二氧化硫暴露、超重和肥胖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二氧化硫暴露、化学物质/酸/溶剂暴露、工作场所被动吸烟、汽油/柴油暴露、高血糖、超重/肥胖、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谷丙转氨酶偏高、总胆汁酸偏高为高血脂症的危险因素;甲状腺良性肿瘤史、甲醛暴露、一氧化碳暴露、不孕不育、非已婚为乳腺良性肿瘤的危险因素。结论金川职业队列女性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慢性病患病数量较多,均高于200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单病种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有乳腺增生、慢性鼻炎、胆囊炎、胆石症、子宫肌瘤等;生产环境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为该职业女性发生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应尽早实施,以减轻女性职工的慢性病负担,提高职业女性的健康水平。
蔺新英,王晓华,赵秀兰,刘国庆,周力[10](2001)在《影响企业中老年职工高血压发病的膳食等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指出
二、影响企业中老年职工高血压发病的膳食等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企业中老年职工高血压发病的膳食等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0省市队列人群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设计与目的意义 |
二、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样本量估计 |
1.2 数据来源 |
1.2.1 基线调查 |
1.2.2 随访调查 |
2. 诊断标准及相关变量定义 |
2.1 结局事件的定义 |
2.2 危险因素指标的定义 |
2.3 危险因素基线和随访的动态变化分组 |
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3.1 数据库清理 |
3.2 统计分析 |
4. 质量控制 |
5. 技术路线图 |
三、结果 |
1. 研究对象特征 |
1.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1.2 研究对象基线特征 |
2. 随访人群与失访人群基线特征比较 |
3. 糖尿病前期发病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
3.1 糖尿病前期发病状况分析 |
3.2 糖尿病前期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
4. 糖尿病发病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
4.1 糖尿病发病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糖尿病发病状况 |
4.1.2 糖尿病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
4.2 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发病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发病状况分析 |
4.2.2 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5.1 糖尿病发病预测模型的建立 |
5.1.1 单因素分析 |
5.1.2 共线性检验 |
5.1.3 构建糖尿病发病风险模型 |
5.1.4 糖尿病发病风险等级划分 |
5.2 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
5.2.1 模型区分度评价 |
5.2.2 模型校准度评价 |
四、讨论 |
1.国内外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发病状况比较 |
2.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
3.糖尿病前期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
4.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的影响 |
5.危险因素动态变化与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
6.构建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意义 |
五、创新性和局限性 |
1.创新性 |
2.局限性 |
六、结论和建议 |
1.结论 |
2.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2型糖尿病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哈佛癌症风险指数的脑卒中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工具 |
3 研究内容 |
3.1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
3.2 脑卒中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的验证 |
4 研究指标 |
5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判别标准 |
6 变量的定义 |
7 质量控制 |
8 统计方法 |
9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安徽省常见肿瘤疾病负担与肿瘤发病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癌症的流行形势及危害 |
1.1.2 癌症的经济负担研究 |
1.1.3 癌症的影响因素与预测模型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 新农合常见肿瘤的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研究内容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肺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2 胃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3 结直肠癌住院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4 食管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5 肝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6 乳腺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以社区为基础的常见癌症患者经济负担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肺癌患者确诊后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2 胃癌患者确诊后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3 肠癌患者确诊后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4 食管癌患者全病程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5 肝癌患者全病程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6 乳腺癌患者确诊后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常见肿瘤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1 理论指导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资料收集 |
2.4 统计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人权保护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肺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3.2 胃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3.3 结直肠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3.4 食管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3.5 肝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3.6 乳腺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3.7 多癌症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
研究创新性 |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件1 调查问卷1 |
附件2 调查问卷2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硒元素及其相关酶GPx/TXNRD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硒元素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硒元素相关酶GPx/TXNRD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的易感性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硒元素、GPx/TXNRD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的预后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小结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成年女性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预警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痰湿体质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1.痰湿体质 |
2.代谢综合征 |
3.痰湿体质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
4.总结 |
综述二 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及相关指标的研究进展 |
1.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2.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
3.相关指标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痰湿体质成年女性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筛选及预警模型研究 |
1.研究资料 |
2.研究内容及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研究二 基于机器学习的痰湿体质成年女性代谢综合征人群危险因素预警研究 |
1.研究资料 |
2.研究内容及方法 |
3.结果 |
4.结论 |
5.讨论 |
研究三 基于机器学习成年女性痰湿体质人群代谢综合征智能诊断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 |
1 智能诊断辅助系统架构设计 |
2 智能诊断辅助系统的模型训练 |
3 智能诊断辅助系统的用户界面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 |
创新点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知情告知页 |
附录二 女性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实验二源代码 |
附录四 QT界面程序源代码 |
致谢 |
(7)昆明市城区45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国内外中老年人健康状况 |
1.2 国内外中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理论框架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调查地点 |
1.2 调查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回顾法 |
2.2 专家咨询法 |
2.3 流行病学方法 |
2.4 问卷调查法 |
3 质量控制 |
3.1 问卷设计 |
3.2 调查人员 |
3.3 现场控制 |
3.4 数据录入与整理 |
4 数据处理分析 |
5 伦理学问题 |
6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中老年社区居民总体健康状况 |
2.1 中年组社区居民总体健康状况 |
2.2 老年组社区居民总体健康状况 |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
4 中老年社区居民生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影响中老年社区居民生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 |
4.2 中老年社区居民生理健康的主成分分析 |
4.3 影响中老年社区居民生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 |
5 中老年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中老年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 |
5.2 中老年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主成分分析 |
5.3 影响中老年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 |
6 中老年社区居民社会适应性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影响中老年社区居民社会适应性健康的单因素分析 |
6.2 中老年社区居民社会适应性健康的主成分分析 |
6.3 影响中老年社区居民社会适应性健康的多因素分析 |
7 国家政策影响中老年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的分析 |
讨论 |
1 中老年社区居民健康状况 |
2 中老年社区居民生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2.1 中年社区居民生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2.2 老年社区居民生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3 中老年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中年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3.2 老年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4 中老年社区居民社会适应性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4.1 中年社区居民社会适应性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4.2 老年社区居民社会适应性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5 国家政策环境方面 |
结论 |
建议 |
1 预防的全人群策略 |
2 预防的高危策略 |
本文创新性和局限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
2.2 研究人群 |
2.3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 |
2.4 研究资料的收集 |
2.5 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3.1 金昌队列人群基本特征 |
3.1.1 金昌队列基线人群基本状况 |
3.1.2 金昌队列人群饮食习惯分布状况 |
3.1.3 金昌队列人群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分布状况 |
3.2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和发病状况分析 |
3.2.1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状况 |
3.2.2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状况 |
3.3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及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
3.3.1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2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危险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
3.4 金昌队列人群肥胖指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价值的探讨 |
第四章 讨论 |
4.1 金昌队列人群饮食习惯分布状况 |
4.2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及发病状况 |
4.3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高危人群 |
4.4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和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 金昌队列人群肥胖指标对NAFLD预测价值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金川职业队列女性慢性病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1 金川职业队列女性一般特征分布 |
2 金川职业队列女性慢性病患病率现况 |
3 金川职业队列女性多种慢性病患病状态分布 |
4 金川职业队列女性部分慢性病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金川职业队列女性系统慢性病患病率分析 |
2 金川职业队列女性多种慢性病患病状态分析 |
3 金川职业队列女性主要慢性病患病率分析及影响因素探讨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影响企业中老年职工高血压发病的膳食等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10省市队列人群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少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2]基于哈佛癌症风险指数的脑卒中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 王文慧.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3]安徽省常见肿瘤疾病负担与肿瘤发病影响因素研究[D]. 柴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4]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硒元素及其相关酶GPx/TXNRD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的关联研究[D]. 伍俊锋.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6]成年女性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预警模型构建研究[D]. 沈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昆明市城区45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 胡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8]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因素研究[D]. 常晓宇. 兰州大学, 2017(12)
- [9]金川职业队列女性慢性病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D]. 毛宝宏. 兰州大学, 2013(01)
- [10]影响企业中老年职工高血压发病的膳食等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蔺新英,王晓华,赵秀兰,刘国庆,周力.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