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

提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

一、提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论文文献综述)

张琦[1](2020)在《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行业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是国民经济运转的重要枢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历经数次改革,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实体经济进入转型阵痛期,银行业获取优质资产的难度在不断上升;同时,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改革步伐正在不断加快,金融监管也在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导致了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经营风险却不断上升,亟需探寻改革路径。金融科技的兴起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转型动力。通过与新兴科技的有机融合,银行业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突破传统业务局限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金融科技在带来改革动力的同时,也对银行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基于金融科技的新兴金融业态正在持续蚕食着银行业传统业务的市场份额,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提升了银行业特别是中小型银行的经营压力。因此,在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是正面提升居多还是负面冲击居多?能否成为我国银行业转型升级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就金融科技对于我国银行业竞争力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风控能力、流动性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本文发现目前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各方面竞争力相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而言都有着较大的优势,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更具发展潜力。同时,通过分析我国银行业在资产不良率和净息差方面的表现,以及资本约束情况的变化,发现由制度因素推动的转型路径在提升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2)中国是金融科技大国,国内金融科技发展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总体而言落后于美国,本文认为底层技术发展的滞后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在战略规划、学术研究、产业发展、人才储备等方面的现状,本文发现中国金融科技相对于美国而言,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的速度和效率远超美国,并且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金融科技相关产业比美国更具发展前景;但是在基础研究方面,无论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还是云计算,中国与美国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金融科技人才也相对匮乏。(3)通过分析近些年来我国银行业各类传统业务经营指标的变化,本文发现:在金融科技发展的上一个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我国银行业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降低了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流动性能力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国银行业的经营风险,进而影响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在负债业务领域,互联网理财分流了银行业的存款资金,尤其是住户存款受到了强烈影响,从而增加了我国银行业获取资金的成本,提升了我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型银行)的经营压力;在资产业务领域,互联网信贷主要针对传统金融服务覆盖较少的长尾客户群体,因此对银行业的冲击因银行类型而异:对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比较有限,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产生了较小的影响,而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中间业务领域,通过快捷高效的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抢占了银行业大量支付清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同时财富管理业务也受到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信贷等新兴金融模式的分流影响,银行业中间业务受到了较大冲击。(4)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处于两期叠加的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还在持续发生,但是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底层技术对银行业传统业务的改革机制后发现,金融科技对于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和前景正在不断显现。并且,在分析国内外银行应用金融科技的成功案例后发现,通过发挥金融科技在银行业转型升级途径中的优势作用,银行业在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风控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得到不断提升。(5)本文用Malmqusit指数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来近似反映银行业竞争力的变化。2008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除去受到几次外界宏观因素冲击之外,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快,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次之,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相对较慢;金融科技通过优化风控水平、强化创新能力等有效途径,对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着的正面提升作用;金融科技对不同类型银行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有所不同,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提升效应最高,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提升次之,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提升作用不显着。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加快我国银行业与金融科技的有机融合,提升银行业的竞争力,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1)在国家政策层面,应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扫清银行业金融科技应用障碍,发挥基础科技研究带动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扩大高素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供给;(2)在行业监管层面,应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立法,构建行业监管框架,深化金融监管与先进科技的有效融合,加强与国外监管机构的交流联系,学习国外先进金融科技监管理念;(3)在银行发展层面,应强化金融科技发展理念,积极与金融科技企业开展多方面合作,投资或并购金融科技企业,并且加强新型金融科技风险防范意识,推动合规科技的落地应用,提升风险控制准确性。同时,应综合发挥金融科技对于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作用,深入挖掘自身比较优势,因行制宜确定金融科技发展战略。

刘冰[2](2019)在《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引进非国有资本(包括外资、民间投资等),在一系列的产权制度安排和产权结构设计下,构造出相互制衡的多元投资主体,成为能够承担资产损失的责任主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自产权制度改革以来,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等多种方式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并逐步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改革可以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整个金融业的经营效率。可以缩小与世界先进银行差距。鉴于此,产权制度改革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能力的提高、我国金融业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全面、客观的构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评价体系,并从公司治理、经营绩效以及风险承担三个方面对已经完成的产权制度效应进行跟踪评价及科学分析,可以极大丰富和完善现有产权理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并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本章首先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及改组上市的现状出发,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研究的现实意义。其次概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最后归纳本文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第二章首先对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详尽的阐述,为后续章节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最后从产权制度改革及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绩效以及风险承担四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与总结。第三章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进行较为深刻的评析。首先利用博弈论分别阐释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部门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国有商业银行股东与董事会、经理层之间以及国有产权与非国有产权之间的利益分歧,得出了三种情形下个体理性产生的社会总收益均小于集体理性的社会总收益的结论。并有针对性的使用不同博弈类型分别求得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中博弈各方的最优策略解,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思路推进。其次,分别总结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及不足。第四章从公司治理角度阐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分析。首先进行公司治理效应的理论分析,其次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进行衡量与评价,最后就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相关结论。第五章从经营绩效角度阐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分析。首先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效应进行一般性的理论分析,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及公司绩效效应生成机理。其次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财务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动态效应模型就产权制度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第六章从风险承担的角度阐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分析。本文在对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归纳阐述的基础上,首先对风险承担及产生的一般机理进行阐述和分析,其次构建银行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模型论述产权改革后国有商业银行的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最后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对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进行实证研究。第七章为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本文在总结前文研究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对策建议。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比较分析法。本文侧重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效应。研究过程中通过比较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可以有效的分析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效果与不足,从而可以评析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2.理论分析法。本文通过介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理论,以及分别对产权制度改革产生的三种效应产生机理进行深入阐述和分析,尝试性的丰富和完善现有产权理论,并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3.博弈分析法。博弈论能够较好的反映多方参与的经济活动中参与主体多变的行为结果。经济活动中,主要参与者通过观察和预测其他参与者的行为而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更加贴合复杂的现实经济活动。本文使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分别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委托代理与搭便车行为以及国有股权与非国有股权关系进行利益博弈分析。4.实证分析法。本文在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产生的公司治理效应、经营绩效效应以及风险承担效应时分别使用动态效应模型及Panel Data模型,基于数据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和研究。5.模型构建法。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产生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本文试图构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衡量与动态运行机理模型研究最适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及动态变化。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产生风险承担效应的研究,本文试图构建基于产权改革视角的银行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模型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具体为:1.建立多视角的分析框架。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研究,本文分别从公司治理效应、经营绩效效应以及风险承担效应三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加以论述和评析,避免了以往单一视角带来的片面性。2.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产权制度改革效应分析的三个不同角度本文都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理论分析方面,本文试图构建国有商业银行衡量与动态运行机理模型及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模型,从理论上论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最优产权安排。实证分析方面,本文分别使用动态效应模型以及Panel Data模型,基于数据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产生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3.采用纵向和横向比较的方式深入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使得分析更全面。本文选取相关指标首先纵向的比较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前后经营绩效以及风险承担效应的变化,其次本文将国有商业银行分别与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对比分析,又横向的比较不同产权结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效应的不同与优劣。

赵端阳[3](2018)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加大,利率市场化迫使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在这些复杂的局势下,商业银行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显得异常重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商业银行盈利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一些总结,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然后,根据盈利能力评价结果建立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针对回归结果提出提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政策建议。本文建立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价值性指标和成长性指标,充分考虑盈利的相对性、持续性。首先,根据盈利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得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1盈利能力最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差别不大,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相对较弱。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建立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净利差、非利息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市场结构和管理费用占比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显着负相关,宏观经济状况、银行规模和风险状况在短期内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关系并不显着。最终,本文提出要优化上市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提升非传统业务的创收能力,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等政策建议。

孔春丽[4](2016)在《中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下,我国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模式与英美模式、德日模式、东南亚家族模式、东欧转型模式均存在着差异,其中,政府参与是中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一大特色。不过,我国的政府参与与西方的政府干预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一般而言,政府参与包括政治关联和行政任命两种方式。目前,我国上市银行董事长、行长、监事会主席、独立董事基本上以行政指派为主,缺乏市场竞聘机制。本研究从政府参与的视角探析了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基于《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报告》、《中国上市银行年报分析》等公开数据,以及对大量治理数据的调查,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检验方法,检验了政府参与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揭示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独立董事、信息披露、社会责任履行等治理功能的微观机理,发现了政府参与下上市银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改进方向。本研究的创新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发现政府参与对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着双向效应。一方面,政治关联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改进;另一方面,行政任命不利于公司治理的改进。因此,如何在政府干预的前提下构建我国上市银行新型的公司治理模式,是我国上市银行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研究发现:政治关联对我国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经理层治理、监事会治理、独立董事治理、信息披露和社会责任履行均存在着程度不等的正向促进效应,而行政任命对上述治理功能均存在着反向的阻碍效应。第二,发现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中的行政任命严重阻碍了公司治理的改进和完善,因此,高管层的任命应以银行内部推举为主,发挥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功能,同时尽快启动外部市场,发挥职业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资金市场、控制权市场、以及独立董事市场对高管层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目前,在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中,董事长、监事会主席、行长、独立董事的任命基本上以行政指派为主,缺乏竞聘机制,不符合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同时,职业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控制权市场、独立董事市场均未产生有效的作用,对银行高管人员未能给予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可见,外部市场治理是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改进的一个重要方向。第三,以上市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治理目标。本研究发现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独立董事、信息披露和利益相关者治理中一些独特的现象,应作为公司治理改进的方向。董事长和行长的两职合一反而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监事会人员的规模无助于公司治理的改进;行长的股权激励对公司治理存在着显着的激励效应;独立董事人员在治理功能的发挥上存在着冗余。

邓美华[5](2016)在《中日韩及港台地区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 ——基于CAMELS评价体系》文中认为随着中日韩三国建立自贸区步伐的加快,银行部门的开放也逐步提上讨论议程,如此自贸区内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也将会进一步的加剧。因此,在自贸易建立的过程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也将会为我国在中日韩三国的自由贸易中占得优势。虽然近些年来,中国的资本市场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当中,但商业银行一直是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中的主导,整个的中国经济体系对商业银行的依赖性依旧较大,这就决定了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商业银行在中国的经济系统中依旧并长期扮演重要角色。我国现代商业银行业的起步较晚,发展历程较短,以此我们虽然很清楚的知道我国商业银行业相比于东亚其他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在时间及经验上有明显的短板,但是,我们应该需要更加迫切的清楚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东亚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并为了使我国银行业未来成为我们在中日韩自贸区的竞争优势,需要有针对性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以中日韩及我国港台地区部分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为主题,首先介绍了本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并综述了关于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其次,简述了中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五个地区商业银行的发展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继而基于CAMELS评级体系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模型构建本文所需的评级指标体系对所选取的五地区27家银行进行竞争力实证分析。得出不同地区的银行即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日本,韩国在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品牌价值、成本收入比、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流动性缺口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利率敏感度、汇率敏感度这些指标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揭示了各银行间竞争力可能有较大的区别;因子分析将12个衡量银行竞争力指标划分为两大因子,分别为对抗风险能力(具体反映为银行管理水平、资本充足性、资本流通性和市场风险敏感度)和营运能力(具体反映为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显示各大银行竞争力强弱,实证发现,大陆银行在抗风险能力上普遍具有较低的得分,而非大陆银行具有较高的得分,反映出大陆银行管理水平低,资本充足性弱,资本流通性和市场风险敏感度差的特性;实证最后对两大因子进行聚类,发现大陆银行基本自动聚为了一类,香港,台湾银行聚为了一类,日本,韩国这两个发达国家银行聚为了一类,再一次证明大陆银行与其他银行竞争力之间的差距。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提升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陈新民[6](2014)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系统“第三梯队”的城市商业银行(简称城商行)发展迅猛,资产增速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位居前茅,市场份额日渐扩大,综合竞争实力也不断增强,并与其他大中型银行业金融机构互为补充,成为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大中型银行相比,城商行的发展仍存许多劣势,而竞争力相对不足则是主要原因。未来,城商行的发展还将面临外部环境和自身变革的双重压力,要想既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又保持快速、稳健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竞争力。因此,如何不断提升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摆在我国城商行面前的重大课题。同时,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商行也迫切需要对十多年的发展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对前沿的理论进行探索和讨论。本文以企业的竞争力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经营特性,并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到我国城商行的竞争力上面。建立了涵盖“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的我国城商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分析后得出我国城商行普遍存在着潜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并以国际“类城商行”和国内城商行成功提升竞争力的经验为借鉴,最后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论文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从“银行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研究、影响银行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及之间的关联、银行竞争力的各种构成因素、如何对银行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提升银行竞争力的途径与措施”五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经典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了关于“城商行竞争力提升”问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本文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论文的第三章是理论基础。本章以企业竞争力理论为起点,最后集中到本文的研究主体——城商行竞争力的理论探讨。梳理并总结了“什么是企业(商业银行,下同)的竞争力”、“应该如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提升企业竞争力应该采取什么策略?”的相关理论,并尝试构建了我国城商行的竞争力评价理论体系,旨在为本文后续的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打下基础。论文的第四章是我国城商行的发展情况分析与比较。首先对我国银行业的组织体系、成员构成和市场情况进行了描述,然后从多个角度介绍了我国城商行的发展现状,最后对国外“类城商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总结了国外“类城商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多方位的比较和分析,描绘了我国城商行竞争力的基本情况。论文的第五章是我国城商行竞争力分析。本章分别利用SWOT的定性分析方法和指标评价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商行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得出的结论是,与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城商行在潜在竞争力方面的差距较大,为下文着重从潜在竞争力的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升我国城商行的竞争力埋下了注脚。论文的第六章是我国城商行提升竞争力的现场分析。本章介绍了汉口银行如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在向企业愿景挺进的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实情,在“立思想、引联想、追梦想”的总体战略构想下,探索出了一条“规模+特色”的发展道路。首先,凝创了“思想为您服务”的核心理念,作为汉口银行提升竞争力的动能之源;其次,成功“借船”联想并实现“引理念、引战略、引管理、引品牌、引资源、引功能”相结合,形成了难以复制的“光谷+联想+汉口银行”的金三角组合,在打造科技金融特色、树立科技金融品牌上不断地抢占先机、寻求突破;最后,揭示了汉口银行打造“百年老店”,建设现代一流金融企业,不断追求卓越的孜孜以求的梦想。近年来,汉口银行在“立思想、引联想、追梦想”之“三想聚能”的战略构想引领下,以做强、做实“规模”作为提高现实竞争力的根本,以科技金融创新之“特色”经营作为提高潜在竞争力的关键,综合竞争力得以快速提升,成为我国城商行中“量质并举”的佼佼者。本章以汉口银行的实践经验作为国内城商行的经典案例,为我国其他城商行的竞争力提升提供了经验借鉴。论文的第七章是提升我国城商行竞争力的对策。本章在上文理论、实证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我国城商行“整个群体”和发展阶段、发展规模、发展状况不同的“城商行个体”,提出了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论文的第八章是结论。本章为结束语。总结了全文的观点,提出相关建议,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及需要继续拓展和深入的方面。

李红霖[7](2012)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是关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在我国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的效率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变革和良性成长。为了科学把握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现状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有必要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本文在深入考察中国银行竞争力和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之上,通过系统回顾和借鉴企业竞争力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金融创新理论,从可持续和动态视角界定了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的基本范畴和研究范围,多角度、规范性地定义和分析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框架。在此基础上,用我国十四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和关键影响因素,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的内容和提升路径,并以促进商业银行改革“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一、论文的基本结论1、2008年以来动态的外部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构建动态竞争力成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回顾,发现2008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经营同质化严重、风险管理水平低下、缺乏有效竞争的问题。随着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加快,市场需求与技术水平提升的级数效应,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环境稳定性逐渐减弱、不确定性程度日趋加强,动态性外部环境要求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对“转型”不再只是停留在纸上理论探讨,而应成为各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实际行动和突围方向。而本文提出的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理论将抽象、不可测量的动态环境转换为相对具体的和可操作的银行业动态机制,其内容是:建立一套存在于银行组织机制中的动力机制、学习机制和匹配机制。2、我国银行业在此轮金融“转型”中正在重构竞争力格局,资本集约型增长模式、业务空间扩展、风险管理和组织构架的建设成为当今银行业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加大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转型”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影响到了中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战略选择——让银行的发展模式从原先的规模扩张性发展转向讲求财务成本、注重资本节约的集约式增长和进行业务结构重组。故本文从三维结构观中银行产业层面出发,统计比较2008年-2010年十四家上市商业银行主要财务指标的环比增长率,得出了我国银行业按竞争力水平聚类分析得到的三个层次,并分别对银行层面的资本、组织和业务的竞争力现状进行了分析。3、对我国商业银行层面的实证研究找到动态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主要因子及主要影响指标。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资本经营能力因子、总量规模因子、盈利性因子、流动性因子和安全性因子是我国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主要因子,并呈现出以工商、建设和中国银行评级优秀,向股份制银行评级递减的趋势。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找到了各因素间关键指标的影响方向及量化影响程度,主要影响指标为:资产收益率、资产利用率、存贷率份额、不良贷款率和每股收益。回归分析中看到资产收益率、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和资本利用率的系数值大于其他指标,说明盈利能力是影响上市银行竞争力的关键。然而,这些实证数据只是在微观面量化银行资源和能力的影响因素,构建完整的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理论还应与银行内部动态机制和外部环境相结合。4、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银行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故应通过银行业自身管理和外部环境相结合来制定动态竞争力策略。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研究的目标是在动态环境中银行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首先银行业自身应建立动态机制,构建动力机制、学习机制和匹配机制;其次根据动态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提高商业银行盈利与风险管理水平,从业务结构转型到客户结构转型,找到与自身实力相称、彰显自身特色的市场定位;最后,结合银行业的外部环境,突出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与法律、政府规制、经济金融发展与技术的配合。二、论文的政策建议1、商业银行转型之际,提升金融系统的创新能力尤为紧迫理论上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非技术创新又包括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在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银行业转型过程中,银行业竞争格局面临重构,商业银行应把握发展机遇并进行有效创新,不仅要在技术层面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设计,注重研发能力,加强研发团队;更应在非技术层面注重银行业经营模式、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的创新,并且对银行家的创新能力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最终商业银行用创新来实现转型,支持银行业发展,提升金融系统的创新实力。2、以动态竞争力机制为核心来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商业银行动态竞争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学习机制和匹配机制三方面内容。构建动力机制就是要在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营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商业银行向学习型组织迈进,形成员工互动的共享性学习平台,用学习与经验来指导现实的组织管理。构建匹配机制加强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柔性系统的建设,通过面向服务的架构,对银行信息系统加以整合,促进银行业务与技术的融合。3、微型金融服务应提升到战略高度随着利率市场化压力的逐步增大和直接融资的迅速发展,只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道路愈发狭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未来势必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的客户群体。为此,商业银行应当面对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多开发一些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将中小企业业务纳入未来发展战略。4、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和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注重风险管理与业务增长之间的平衡,关注风险调节之后的收益水平。2008-2009年商业银行大量投放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期限相对较长,不良贷款短期大量暴露的可能性不大,但未来可能周期性地形成一定不良贷款压力;2010年以来房地产新政的出台和实施,房地产市场大幅调整带来的风险应保持短期警觉。商业银行应提高风险管理要求,增加对业务风险的把控程度,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互渗透并结合起来,统筹考量各类风险水平及相互影响。三、论文的主要创新1、本文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地构建动态竞争力理论。在原有静态竞争力分析中,引入动态机制、学习机制和匹配机制,初步建立动态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框架,使抽象概念落实到具体层面。2、在研究视角上,重视动态和结构分析,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次展开。纵向层次重在研究时间的连续性,依据2008-2010年上市商业银行披露的年报建立环比数据;横向层次重在从结构三维立体视角展开,充分考虑到产业、企业和环境三个层面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影响,这两条线索一直贯穿全文的思想。3、实证分析中除了对三年上市银行竞争力进行评价排序外,还特别将评价排名作为因变量,进行而板数据分析找到影响银行层面动态竞争力的变量,即关键财务指标,以此制定明确有效的竞争策略。

孙茂林[8](2013)在《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体系的规模大小、效率高低、抗风险能力强弱,已经成为推动或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体现了一定社会制度、经济环境、经济体制、人文背景、技术条件、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下,商业银行生存、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那么什么是商业银行竞争力?商业银行竞争力包括哪些因素?商业银行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在客观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进行理论研究,提出增进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与策略,就越来越显得意义非凡、刻不容缓。鉴于此,本文将重点研究以下内容:1.在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现状回顾的基础上,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现实背景、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界定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并从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剖析入手,对西方竞争力和马克思关于竞争力的理论进行了回顾,着重对商业银行竞争力与其他组织竞争力之间的区别与特殊性进行了阐述,对其竞争力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运作模式的制度变迁。并对国外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借鉴分析,剖析其合理性和适应性,从而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演变路径的管理。3.主要从两个方面剖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影响维度,从内部来看,商业银行的战略、文化、制度结构、内部治理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市场竞争力大小;从外部来看,环境维度、风险控制更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外部适应性。并在这两方面分析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和系统聚类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进行了评述,并得出了相关结论。4.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探析。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方面状态因素展开调查分析,即客观衡量了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又为国际大金融形势下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思路和依据。5.在把握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内涵、了解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洞悉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影响维度、明确了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之后,本章分别从制度、文化和结构角度对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剖析,增强了研究的实践应用性。

陈光水[9](2011)在《基于三维视角的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 ——以农业银行为实证》文中研究表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没有强大的金融竞争优势,就不可能成为经济上的强国。而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商业银行竞争力事关国民经济的大局与国家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国外商业银行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有明显差距。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银行既要贯彻国家战略,切实肩负起服务“三农”的历史重任,又要遵循商业银行的内在规律,顺应银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变化,参与全球化金融市场竞争。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已有研究,更多地考虑商业银行内在因素或质量因素,对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较少涉及,很少甚至忽略了竞争力的速度因素,存在着针对性、系统性不够的局限性。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商业银行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内在力量,而且显着地受金融生态影响并作用于金融生态。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本质就是通过其感知与响应环境、配置与整合资源、创造与应用知识,再到更高层次的循环往复,在螺旋式上升中成就自身持续发展的能力。而竞争力动力学理论则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由企业的质量和竞争速度来决定的。特别是金融产品模仿成本较低,几乎没有进入壁垒,速度因素对商业银行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竞争力动力学理论等为基础,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三维模型(资源维、速度维、生态维)、五力内涵(决策力、创新力、学习力、执行力、品牌力)和五性结果(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规模性、成长性)的新视角,深入进行以农业银行为实证的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构建理论框架。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引入相关研究概念的基础上,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一是商业银行竞争力三维模型构建。统筹内因与外因、质量与速度、过程与结果等方面因素,从资源、速度、生态三维视角构建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模型,以期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生成路径作新的探索。二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五力内涵研究。主要根据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产品不能申请专利,且模仿者可以依靠更低的成本、更优的服务战胜创新者的特殊属性,提出商业银行能够反应核心竞争力价值优越性、难以模仿性等特征的只能是文化力,并从决策力、创新力、学习力、执行力、品牌力五力内涵这一新的角度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文化力进行深入研究。三是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坚持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原则,通过三维模型、五力内涵和五性结果三个子体系构建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和结果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相互验证。其中形成过程主要评价三维模型下的资源整合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生态友好能力和五力内涵下的决策力、创新力、学习力、执行力、品牌力,结果表现主要评价五性结果下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规模性、成长性。第二,进行实证研究。鉴于农业银行肩负着服务“三农”的重大使命,本论文选取农业银行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应用文献阅读、参与式调查分析、描述统计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以可比性较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样本银行,通过商业银行竞争力三维模型评价体系、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五力内涵评价体系和商业银行竞争力五性结果评价体系,对农业银行竞争力进行全面、客观的比较分析。第三,提出政策建议:中国不缺一家上市的大型国有银行,更需要一家有效服务农村金融的商业性机构,农业银行的主要价值在于服务“三农”,“在特定领域争一流”应成为农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思想。提高农业银行竞争力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面向“三农”,做义利并重的银行;又要防止落入“比较优势陷阱”,服务城市,做差异发展的银行;布局全球,做放眼世界的银行,走出一条既确保“三农”功能又符合商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双赢之路。

居松存[10](2011)在《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的。爆发于美国2007年的次级贷款危机,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等传播途径迅速波及全球而形成国际金融危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给全球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给世界银行业、尤其是欧美银行业造成了重创,使多家国际大银行相继发生破产或被收购。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印证了银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了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促使各国政府出台经济刺激政策并实施金融监管改革,造成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使得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西方国际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普遍下降,而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业水平提高,特别是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中国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积极配置金融资源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下,中国银行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积极发挥竞争优势,盈利总量在金融危机后有所提升,但和国际大银行相比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核心竞争力没有相应地大幅度提高、在资产规模和质量上仍有很大差距,在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和资本补充机制等方面也有不断提升的空间。因此,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同时借鉴西方银行业发展历程中一些成功经验,积极抓住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之良机,根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情况,扬长避短,积极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提高整体实力和参与国际银行业竞争能力,提升中国银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对确保中国金融安全和稳定,有力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快速发展将起到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分析法来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展开具体分析:首先,分析中国和主要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发展历程,对银行业发展中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第二、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西方银行业遭受的不利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第三,对西方主要国家和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刺激经济政策加以对比分析,并对中、西方采取的刺激政策对银行业竞争力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有助于推导出对提升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有借鉴意义的政策手段和具体措施。此外,本文还通过实证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来剖析中国银行业和国际银行业竞争力情况。通过上述分析,最后推导出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参与世界金融规则的制定权也将不断增强,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竞争力的增强,对中国金融业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竞争活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保证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变以及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将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具体情况如下:导论部分主要阐述本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相关理论综述、基本框架,及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第一章是对竞争力与银行竞争力理论进行回顾。先是从西方学者及马克思对竞争力理论的分析,再到一般企业竞争力理论和评价指标分析,最后到银行业竞争力理论分析,并对评价银行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进行分析。首先,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按照几个比较重要的时段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二,着力对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的现状及竞争力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并按照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分别分析;最后,对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并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作总体评价,进而分析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存在的不足。第三章对西方主要大银行竞争力进行分析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首先,对主要西方银行业竞争力作总体评价;第二,分析西方银行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原因和途径;最后,根据西方银行业发展历程和竞争力提升的经验,引申出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的启示。第四章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政府应对措施对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有其特定的背景,在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成因与演进进行分析后,再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对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第二,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银行业的影响,西方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对西方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第三,分析国际金融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中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第五章是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进行分析。首先,就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对提高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必要性进行理论和现实层面的分析;第二,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及相关政策建议。银行业竞争力分析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的整体系统,本文试图从银行业发展背景和经营环境方面、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银行品牌价值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崛起等角度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进行多角度视察,以期提出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议,但因笔者认知深度和能力的不足,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常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未能通晓其内涵,对银行业竞争力方面的前瞻性和可行性的理论和政策等仍需笔者进行深入研究。

二、提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3.3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科技研究综述
        2.1.1 金融科技的定义
        2.1.2 金融科技的功能
        2.1.3 金融科技的风险与监管
    2.2 银行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2.2.1 银行业竞争力的内涵
        2.2.2 银行业竞争力的衡量方法
    2.3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影响研究
        2.3.1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正面影响
        2.3.2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负面影响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我国银行业发展与竞争力的演化
    3.1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历程
        3.1.1 我国银行业二元化改革时期
        3.1.2 我国银行业多元化改革时期
        3.1.3 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时期
    3.2 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3.2.1 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3.2.2 我国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分析
        3.2.3 我国银行业流动性能力分析
        3.2.4 我国银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3.3 我国银行业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科技的内涵、细分领域和我国发展现状
    4.1 金融科技内涵、发展和业务模式
        4.1.1 金融科技的内涵
        4.1.2 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
        4.1.3 金融科技的参与主体和业务模式
    4.2 金融科技的细分领域
        4.2.1 大数据
        4.2.2 人工智能
        4.2.3 区块链
        4.2.4 云计算
    4.3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4.3.1 中美金融科技比较综述
        4.3.2 各类底层技术的中美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科技影响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机制分析
    5.1 金融科技对于我国银行业的负面冲击
        5.1.1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负债业务的冲击
        5.1.2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资产业务的冲击
        5.1.3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冲击
    5.2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5.2.1 大数据与银行分析能力升级
        5.2.2 人工智能与银行经营能力提升
        5.2.3 区块链与银行业务创新
        5.2.4 云计算与银行信息系统升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计量模型的建立
    6.2 变量描述
    6.3 研究样本与统计性描述
        6.3.1 研究样本
        6.3.2 样本的统计性描述
    6.4 基准回归结果
    6.5 异质性检验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国家政策层面
        7.2.2 行业监管层面
        7.2.3 银行发展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本文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1.2.1 本文的结构安排
        1.2.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分析
        2.1.1 产权及产权制度
        2.1.2 产权制度改革
        2.1.3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2.1.4 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代理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研究
        2.3.2 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
        2.3.3 关于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的研究
        2.3.4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研究
第3章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评析
    3.1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利益博弈分析
        3.1.1 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委托代理与搭便车博弈分析
        3.1.2 国有股权与非国有股权的博弈分析——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3.1.3 结论
    3.2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经验
        3.2.1 自上而下推动的制度变迁缩短了改革的时间,避免了改革的弯路
        3.2.2 外部因素的变化导致政府部门原有行为偏好发生转移,推动产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3.2.3 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有效保障国有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2.4 渐进性的改革特征保证了改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3.3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不足与教训
        3.3.1 路径依赖性严重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效率
        3.3.2 沉重历史包袱成为产权制度改革的“绊脚石”
        3.3.3 滞后性与被动性的特征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针对性较弱
第4章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公司治理效应分析
    4.1 公司治理效应理论分析
        4.1.1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分析
        4.1.2 公司治理运作机制
        4.1.3 公司治理效应生成机理分析
    4.2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衡量与评价
        4.2.1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衡量与动态运行机理模型
        4.2.2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3 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的实证检验
        4.3.1 研究假设
        4.3.2 模型设定
        4.3.3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3.4 国有银行组实证结论及分析
        4.3.5 股份制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组实证结论及分析
    4.4 实证结论及对比分析
第5章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经营绩效效应分析
    5.1 经营绩效效应理论分析
        5.1.1 衡量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方法
        5.1.2 经营绩效效应生成机理分析
    5.2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财务指标体系分析
        5.2.1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指标体系选择
        5.2.2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指标体系分析
    5.3 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5.3.1 模型构建及变量的选取
        5.3.2 数据来源
        5.3.3 实证结果及分析结论
第6章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风险承担效应分析
    6.1 风险承担效应理论分析
        6.1.1 风险与风险承担
        6.1.2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对风险承担的影响
        6.1.3 风险承担效应生成机理分析
    6.2 银行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模型——基于产权改革视角
        6.2.1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收益函数
        6.2.2 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收益函数
        6.2.3 国有商业银行最优风险承担水平
    6.3 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实证检验
        6.3.1 变量选择
        6.3.2 模型设定
        6.3.3 样本选取
        6.3.4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6.3.5 实证结论及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对策建议
        7.2.1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框架构建
        7.2.2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关键点和框架
        1.2.1 研究关键点
        1.2.2 研究框架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理论分析
    2.1 商业银行的概念
        2.1.1 商业银行的性质
        2.1.2 商业银行的职能
        2.1.3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2.2 现代意义上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2.2.1 风险考量下的盈利能力
        2.2.2 盈利能力的相对性
        2.2.3 盈利能力的持续性
    2.3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
        2.3.1 外部因素
        2.3.2 内部因素
3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评价方法应用
    3.1 指标选择原则和具体评价指标
        3.1.1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3.1.2 具体评价指标
    3.2 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
    3.3 评价方法应用
        3.3.1 根据公式计算各指标的隶属度
        3.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3.3 计算盈利能力分值
4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综合分析
    4.1 银行角度盈利能力的综合对比
        4.1.1 银行间盈利能力对比分析
        4.1.2 各类银行内部盈利能力对比分析
    4.2 评价指标角度盈利能力对比
        4.2.1 价值性指标角度盈利能力分析
        4.2.2 成长性指标角度盈利能力分析
    4.3 报表利润构成角度盈利能力分析
5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1 指标选择
    5.2 模型估计
        5.2.1 面板数据模型简介
        5.2.2 面板数据模型选择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3.2 实证结果解释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和建议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4)中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背景分析
        1.1.1 “行政型治理”是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
        1.1.2 外部治理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处于功能缺失状态
    1.2 中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研究背景分析
        1.2.1 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成功是我国金融稳定的基础
        1.2.2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是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指导方向
        1.2.3 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目前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与评述
    2.1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及评述
        2.1.1 现代企业理论
        2.1.2 “内部人控制”
        2.1.3 产权理论
        2.1.4 超产权理论
        2.1.5 委托-代理理论
        2.1.6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7 内部公司治理、外部公司治理及外部市场治理
        2.1.8 盎格鲁-撒克逊治理模式和日耳曼治理模式
    2.2 上市银行公司治理与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与评述
        2.2.1 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研究综述
        2.2.2 上市银行竞争力研究综述
        2.2.3 政治关联研究综述
        2.2.4 综合研究评述及研究趋向
    2.3 本研究的概要设计
第三章 典型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特征、比较及趋势分析
    3.1 英美银行治理模式
    3.2 德日银行治理模式
    3.3 东南亚银行治理模式
    3.4 转型经济银行治理模式
    3.5 典型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
    3.6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发展趋势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的演进与产权特征分析
    4.1 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的历史演进之路
        4.1.1 国有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历史演进
        4.1.2 股份制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历史演进之路
        4.1.3 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未来研究之路
    4.2 中国上市银行产权特征与股权结构特征分析
        4.2.1 中国上市银行产权特征分析
        4.2.2 中国上市银行股权结构特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效应研究
    5.1 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的效应及趋向
    5.2 研究模型的设计
    5.3 模型检验
        5.3.1 样本数据来源
        5.3.2 变量取值说明
        5.3.3 样本特征分析
        5.3.4 回归分析
    5.4 结论分析与策略改进
        5.4.1 检验结论的分析
        5.4.2 董事会治理改进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上市银行独立董事治理效应实证研究
    6.1 上市银行独立董事及实施的特征
    6.2 研究模型的设计
    6.3 模型检验
        6.3.1 样本数据来源
        6.3.2 变量取值说明
        6.3.3 样本特征分析
        6.3.4 回归分析
    6.4 结论分析与策略改进
        6.4.1 检验结论的分析
        6.4.2 独立董事治理改进策略的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上市银行监事会治理效应研究
    7.1 我国上市银行监事会治理效应分析
    7.2 研究模型的设计
    7.3 模型检验
        7.3.1 样本数据来源
        7.3.2 变量取值说明
        7.3.3 样本特征分析
        7.3.4 回归分析
    7.4 结论分析与策略改进
        7.4.1 检验结论的分析
        7.4.2 监事会治理的改进策略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我国上市银行经理层治理效应研究
    8.1 我国上市银行经理层治理特征分析
    8.2 研究模型的设计
    8.3 模型检验
        8.3.1 样本数据来源
        8.3.2 变量取值说明
        8.3.3 样本特征分析
        8.3.4 回归分析
    8.4 结论分析与策略改进
        8.4.1 检验结论的分析
        8.4.2 经理层治理改进策略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我国上市银行信息披露治理效应研究
    9.1 我国上市银行信息披露分析
    9.2 研究模型的设计
    9.3 模型检验
        9.3.1 样本数据来源
        9.3.2 变量取值说明
        9.3.3 回归分析
    9.4 检验结果的分析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治理效应研究
    10.1 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分析
    10.2 研究模型设计
        10.2.1 上市银行社会责任的实施现状
        10.2.2 政府参与下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10.2.3 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实施中政治关联的识别
        10.2.4 上市银行社会责任要素结构分析
        10.2.5 政府参与下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实施效应模型的确立
    10.3 模型检验
        10.3.1 样本数据来源
        10.3.2 变量取值说明
        10.3.3 回归分析
    10.4 检验结果的分析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政府参与下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改进
    11.1 政治关联视角下的治理改进
    11.2 行政任命视角下的治理改进
    11.3 政府参与下董事会治理的改进
    11.4 政府参与下监事会治理的改进
    11.5 政府参与下行长治理的改进
    11.6 政府参与下独立董事治理的改进
    11.7 政府参与下信息披露的改进
    11.8 政府参与下外部治理的启动和实施
    11.9 政府参与下“内部人控制”的重新审视
    11.10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2 研究特色
    12.3 研究不足
    12.4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附录
    附录1:2014年度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排名
    附录2:2014年度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评价排名
    附录3: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董事会与监事会结构
    附录4: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董事会出席会议情况
    附录5: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年龄结构
    附录6: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来源构成
    附录7: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任职经历
    附录8: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学历背景
    附录9: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任职时间
    附录10: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董事长、行长年龄情况
    附录11: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董事长、行长来源情况
    附录12: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董事长任职经历
    附录13: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行长任职经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日韩及港台地区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 ——基于CAMELS评价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状况
    1.3.2 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状况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内容与结构
1.5 创新与不足 2.商业银行竞争力理论及评价体系的概述
2.1 商业银行竞争力含义概述
2.2 国外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概述
    2.2.1 《银行家》竞争力评价体系概述
    2.2.2 CAMELS评级体系概述
    2.2.3 劳埃德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概述
    2.2.4 国外知名信用评级结构的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概述
2.3 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概述
    2.3.1 中国人民银行构建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
    2.3.2 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
    2.3.3“腕骨”(CARPALS)监管评价体系
    2.3.4 国内其他竞争力评价体系 3.中日韩及中国港台地区商业银行发展概述
3.1 中国大陆地区商业银行发展概述
3.2 日本商业银行的发展概述
3.3 韩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概述
3.4 中国香港地区商业银行的发展概述
3.5 中国台湾地区商业银行的发展概述 4.CAMELS评级方法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CAMELS评级体系的指标选取
    4.1.1 CAMELS评级体系的指标选取原则
    4.1.2 CAMELS评级体系的指标选取
4.2 CAMELS评级体系的指标体系构建
4.3 样本选取 5.因子分析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5.1 因子分析模型构建
5.2 CAMELS评价体系的指标分析
    5.2.1 一般描述性分析
    5.2.2 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3 因子分析
5.4 结论分析 6.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商业银行管理水平
6.2 改善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6.3 引进非政府资本,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
6.4 提高资产质量,加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6.5 建立流动性管理体制,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成果

(6)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图目次
表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商业银行竞争力文献综述
        2.1.2 国外中小型商业银行竞争力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文献综述
        2.2.2 国内城商行竞争力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竞争力的内涵
        3.1.1 企业竞争力内涵
        3.1.2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内涵
    3.2 竞争力评价理论
        3.2.1 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
        3.2.2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理论
        3.2.3 城商行竞争力评价理论
    3.3 本章小结
4 对我国城商行发展情况的分析与比较
    4.1 城商行在我国银行业中的地位
        4.1.1 发展形势分析
        4.1.2 财务指标分析
    4.2 我国城商行发展现状分析
        4.2.1 数量及其分布
        4.2.2 城商行的分类
    4.3 国外“类城商行”发展情况比较
        4.3.1 国外“类城商行”的成功经验
        4.3.2 国外“类城商行”的教训总结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城商行竞争力分析
    5.1 我国城商行竞争力的SWOT分析
        5.1.1 优势(strengths)
        5.1.2 弱势(weaknesses)
        5.1.3 机遇(opportunities)
        5.1.4 威胁(threats)
    5.2 城商行竞争力评价指标定量分析
        5.2.1 样本选取
        5.2.2 实证检验
        5.2.3 结论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城商行提升竞争力的现场分析
    6.1 科技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6.1.1 我国商业银行科技金融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6.1.2 科技金融创新是中小型银行特色化经营的突破口
    6.2 三想聚能,追求卓越——汉口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探索与实践
        6.2.1 汉口银行近几年的跨越发展
        6.2.2 立思想,提升竞争力的动能之源
        6.2.3 引联想,打造科技金融竞争优势
        6.2.4 追梦想,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6.3 本章小结
7 提升我国城商行竞争力的对策
    7.1 科学的战略规划,是提升竞争力的前提
        7.1.1 战略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对竞争实力提升的重要性
        7.1.2 科学制定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城商行的共性和个性
    7.2 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7.2.1 中小型城商行以特色化经营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7.2.2 大中型城商行以多元化、综合化经营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7.2.3 大型或超大型城商行以国际化经营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7.2.4 区域间城商行以合作化经营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7.3 未雨绸缪、练好内功,提升潜在竞争力的对策
        7.3.1 不断进取,推进城商行的改革与转型
        7.3.2 优化组织,完善城商行公司治理结构
        7.3.3 夯实基础,加强城商行动态资本管理
        7.3.4 完善保障,实施城商行全面风险管理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结论
        8.1.1 关于“什么是城商行的竞争力”问题的结论
        8.1.2 关于“如何对城商行竞争力进行评价”问题的结论
        8.1.3 关于“提升城商行竞争力应采取的策略”问题的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及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文献
        1.2.2 国内研究文献
        1.2.3 文献评价与研究启发
    1.3 研究思路及目标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2.1 企业竞争力理论
    2.2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动态能力理论
    2.4 金融创新理论
        2.4.1 早期的金融创新理论
        2.4.2 金融创新理论的新发展
第3章 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3.1 商业银行竞争力相关概念界定
        3.1.1 静态竞争力
        3.1.2 核心竞争力
        3.1.3 动态竞争力
        3.1.4 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3.2 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3.2.1 资源要素
        3.2.2 能力要素
        3.2.3 动力机制要索
        3.2.4 外部环境要素
    3.3 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3.3.1 银行产业层面分析
        3.3.2 银行企业层面分析
        3.3.3 环境层面分析
    3.4 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3.5 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第4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的现实评价
    4.1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概况
        4.1.1 我国银行业初步形成阶段:1948-1984
        4.1.2 银行业竞争力的奠基阶段:1984-1997
        4.1.3 银行业竞争力的初步培育阶段:1998-2001
        4.1.4 银行业企业竞争力快速提升阶段:2001-2008
        4.1.5 银行业动态竞争力培育阶段:2008至今
    4.2 我国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方法选择
        4.2.1 银行产业层面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2.2 银行企业层面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3 我国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 银行产业层面的评价结果
        4.3.2 银行企业层面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第5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
    5.1 引言
    5.2 文献综述
    5.3 研究设计:方法、指标、数据、模型
        5.3.1 研究方法
        5.3.2 研究指标
        5.3.3 数据来源
        5.3.4 研究模型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结论性评价
第6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提升途径
    6.1 培育商业银行动态竞争机制
        6.1.1 构建动力机制
        6.1.2 构建学习机制
        6.1.3 构建匹配机制
    6.2 制定明晰的银行发展战略
        6.2.1 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
        6.2.2 结构、业务转型
    6.3 提高商业银行盈利与风险管理水平
        6.3.1 走资本集约化道路
        6.3.2 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6.3.3 提升盈利水平
    6.4 优化商业银行竞争的外部环境
        6.4.1 制定和实施有差别化的信贷政策
        6.4.2 根据产业各自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
        6.4.3 把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作为银行客户服务的重要方向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8)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结构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商业银行竞争力理论与借鉴分析
    2.1 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剖析
        2.1.1 竞争内涵剖析
        2.1.2 核心竞争力内涵剖析
        2.1.3 商业银行内涵剖析
        2.1.4 商业银行竞争力概念
        2.1.5 商业银行竞争力特殊性
    2.2 西方竞争力理论分析
        2.2.1 古典竞争力理论
        2.2.2 现代竞争力理论
    2.3 马克思竞争力理论剖析
        2.3.1 马克思竞争理论关于竞争定义
        2.3.2 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2.4 国外商业银行竞争力借鉴探析
        2.4.1 美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特点及评价
        2.4.2 欧洲商业银行竞争力特点及评价
        2.4.3 日本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特点及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业银行竞争力影响维度分析
    3.1 商业银行竞争力内部影响维度剖析
        3.1.1 战略文化
        3.1.2 制度结构
        3.1.3 内部治理
    3.2 商业银行竞争力外部影响维度剖析
        3.2.1 外部影响维度概述
        3.2.2 宏观环境因素
        3.2.3 微观环境因素
    3.3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评价
        3.3.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一般性分析
        3.3.2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全面描述
        3.3.3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灰色关联度评价
        3.3.4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系统聚类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东省商业银行发展竞争力评价
    4.1 实证分析体系构建
    4.2 数据的采集与描述
        4.2.1 数据的采集
        4.2.2 数据的描述
        4.2.3 数据的处理
    4.3 因子分析与结果评价
        4.3.1 方法简介
        4.3.2 安全性因子分析
        4.3.3 盈利性因子分析
        4.3.4 发展性因子分析
        4.3.5 因子分析结果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路径分析
    5.1 基于制度的路径探析
        5.1.1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差距
        5.1.2 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5.1.3 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性经营
    5.2 基于文化的路径探析
        5.2.1 商业银行文化解析
        5.2.2 “人化”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
    5.3 基于结构的路径探析
        5.3.1 现有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5.3.2 组织结构创新的趋势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9)基于三维视角的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 ——以农业银行为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2.1 竞争力研究综述
    2.2 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2.3 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综述
    2.4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2.5 农业银行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2.6 已有研究的评述
3 理论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3.1.2 竞争力动力学理论
        3.1.3 比较优势理论
    3.2 相关研究概念
        3.2.1 商业银行
        3.2.2 商业银行竞争力
        3.2.3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4 商业银行竞争力三维模型构建
    4.1 资源维
        4.1.1 人力资源
        4.1.2 组织资源
        4.1.3 技术资源
        4.1.4 产品资源
        4.1.5 服务资源
        4.1.6 客户资源
    4.2 速度维
        4.2.1 学习速度
        4.2.2 决策速度
        4.2.3 执行速度
    4.3 生态维
        4.3.1 适应能力
        4.3.2 反馈能力
        4.3.3 危机管理
        4.3.4 社会责任
5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五力内涵研究
    5.1 决策力
    5.2 创新力
    5.3 学习力
    5.4 执行力
    5.5 品牌力
6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6.1 评价原则
    6.2 评价体系的特点
    6.3 基于三维模型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
    6.4 基于五力内涵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
    6.5 基于五性结果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
7 农业银行竞争力实证研究
    7.1 样本的基本情况
    7.2 调查问卷的设计
    7.3 数据采集与处理
    7.4 基于三维模型的样本银行竞争力评价
    7.5 基于五力内涵的样本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
    7.6 基于五性结果的样本银行竞争力评价
    7.7 不同评价方法下的样本银行竞争力比较分析
        7.7.1 三维模型和五性结果评价的样本银行竞争力比较分析
        7.7.2 五性结果下的样本银行竞争力排名与中国《银行家》杂志排名对比
    7.8 农业银行竞争力优劣势分析
        7.8.1 农业银行的竞争力优势
        7.8.2 农业银行的竞争力劣势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面向三农 做义利并重的银行
        8.2.2 服务城市 做差异发展的银行
        8.2.3 布局全球 做放眼世界的银行
        8.2.4 多方给力 创和谐共赢的生态
参考文献
附录一:商业银行竞争力调查问卷
附录二: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商业银行客户忠诚度调查问卷
致谢

(10)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理论综述
    三、论文框架
    四、研究目标、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竞争力与银行业竞争力有关理论
    第一节 企业竞争力理论
        一、主要竞争力理论回顾
        二、企业竞争力理论的演变
    第二节 银行业竞争力理论
        一、银行业竞争力定义及特征
        二、银行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三、银行业竞争力主要指标
    第三节 本文对银行业竞争力比较的重点
        一、利用英国《银行家》1000 家银行数据分析
        二、注重中国银行业竞争的外部因素分析
第二章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大一统”的中国银行业
        二、改革开放后到加入WTO 前的中国银行业
        三、加入WTO 后中国银行业发展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总体评价
        一、中国银行业总体竞争格局
        二、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显着增强
        三、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增强的原因
        四、中国银行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具体分析
        一、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三、其他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第三章 西方银行业竞争力分析及启示
    第一节 西方银行业竞争力总体评价
        一、主要西方国家银行业发展历程
        二、西方银行业竞争力状况
        三、西方银行业竞争力评价
    第二节 西方银行业竞争力提升分析
        一、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西方银行业竞争力提升
        二、创新与监管推动西方银行业竞争力提升
        三、综合化和全球化促进西方银行业竞争力提升
    第三节 西方银行业竞争力提升对中国的启示
        一、在银行业与政府关系处理上的启示
        二、在推动金融创新发展主导力量方面的启示
        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银行推进海外经营的启示
第四章 国际金融危机及政府应对措施对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一、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分析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第二节 国际金融危机及政府应对措施对西方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银行业的影响
        二、西方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三、西方政府应对措施对西方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
    第三节 国际金融危机及政府应对措施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二、中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三、中国政府应对措施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
第五章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一节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有利于增强金融稳定
        二、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三、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金融竞争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再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脱媒影响和金融创新不足问题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和银行业务国际化压力
        三、经营方式和赢利模式转变压力
        四、巴塞尔新协议对资本要求的挑战
    第三节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途径
        一、完善公司治理
        二、打造持续盈利的核心竞争力
        三、提高银行核心资本质量
        四、提高风险管理和运营能力
        五、创造有利于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提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张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2]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研究[D]. 刘冰. 辽宁大学, 2019(11)
  • [3]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赵端阳. 云南大学, 2018(01)
  • [4]中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研究[D]. 孔春丽. 云南大学, 2016(12)
  • [5]中日韩及港台地区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 ——基于CAMELS评价体系[D]. 邓美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2)
  • [6]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 陈新民. 武汉大学, 2014(06)
  • [7]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动态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李红霖. 西南大学, 2012(10)
  • [8]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D]. 孙茂林. 天津大学, 2013(12)
  • [9]基于三维视角的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 ——以农业银行为实证[D]. 陈光水.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10]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分析[D]. 居松存.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标签:;  ;  ;  ;  ;  

提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