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损伤后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1](2021)在《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TBI后脑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激光散斑(LSCI)及磁共振技术,应用动物模型,观察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压迫状态下以及开颅术中血肿清除前后脑皮层血流的时空变化。探讨TBI继发颅内静脉循环改变及开颅减压对脑血流的影响。构建ASDH与颅内静脉循环受阻复合动物模型,从影像及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外伤后脑组织损害的病理机制,揭示外伤后脑静脉血液循环受阻与炎症反应及组织肿胀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LSCI、MR静脉及血管重建技术表征大鼠大脑静脉循环的解剖结构,明确大鼠颅内静脉流出颅腔的途径。根据大鼠颅内静脉特点,结扎大鼠左侧眼眶后静脉丛和左侧岩骨裂孔处的静脉丛,形成颅内静脉回流受阻,通过LSCI动态观察受阻后局部脑皮层血流变化,为下一步实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改良Miller法创建ASDH大鼠模型,应用LSCI获取高分辨率的二维大脑皮层血流图,动态观察ASDH大鼠皮层脑血流的全场变化特征,通过磁共振SWI序列观察ASDH大鼠脑深部静脉回流情况,并结合颅内压、血压变化进一步分析ASDH对血管中血流参数特征影响。第三部分通过模拟ASDH大鼠开颅清除手术,应用LSCI监测ASDH大鼠血肿清除术中局部脑血流的动态变化,通过对比假手术组,探讨血肿压迫前后皮层动静脉及微循环顺应性改变,揭示脑静脉循环与术中脑肿胀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最后在ASDH动物基础上给予颅内静脉循环阻塞干预,形成复合模型。分别构建假手术组(Sham),CVO组,ASDH组,ASDH+CVO组。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估和脑含水量的测定,Evans blue染色并测定含量,免疫荧光、Elisa实验及蛋白质印迹检测炎性因子表达及金属蛋白酶ADAM17、MMP9的表达水平。并对ASDH+CVO组大鼠进行XPro1595药物干预,对比抑制sol TNF前后NF-κB/MMP9通路变化,从影像及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外伤后的脑组织损害的病理机制。结果:通过应用LSCI、MRI血管重建技术对大鼠脑部成像可以看出大鼠颅内静脉主要通过颈外静脉回流,上矢状窦前端没有闭塞,通过端脑与嗅脑连接处的鼻喙窦向两侧与眼眶静脉丛相连,后端与双侧横窦相连形成汇点,经双侧横窦与岩骨裂隙静脉丛相连引流入颈外静脉系统。结扎大鼠一侧眼眶后静脉丛和岩骨裂孔处的静脉丛,可以使局部脑组织颅内静脉回流受阻。ASDH造成的颅高压引起压迫侧和对侧脑皮层静脉血液循环障碍。脑静脉血流与颅内压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在行ASDH开颅术时,相比于动脉及毛细血管区血流速度,皮层静脉血流延迟恢复。CVO加重ASDH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脑屏障破坏,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含量减少,MMP9表达升高,促进ADAM1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ADAM17在颅内细胞定位主要于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Iba-1阳性),并伴随sol TNF的分泌增加。sol TNF/NF-κB/MMP9通路激活加重随后的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结论:TBI继发的颅高压可以引起脑皮层静脉循环障碍;颅内静脉循环障碍通过促进免疫细胞ADAM17表达水平升高,导致sol TNF分泌增加及下游NF-κB/MMP9通路的激活,加重TBI后炎症反应及脑组织肿胀。脑血管功能状态改变可能是引起继发性脑损伤的基础。治疗策略上应从单纯强调改善脑灌注的目标向促使脉管系统动态平衡的转变。
闵颖俊[2](202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参与突触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新生儿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30%的幸存患儿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但发病机制不清。突触是信息传递的核心,突触损伤为HIBD患儿行为异常的关键机制。髓系细胞是指由髓系前阶段幼稚细胞分化的所有髓细胞,在广义上包括粒系细胞、红系细胞、巨核系细胞以及单核系细胞,在脑内主要为小胶质细胞(MGs)及外周入侵的单核细胞(MDMs)。由髓系细胞活跃带来的神经炎症是HIBD发生的核心机制之一。吞噬和炎症是髓系细胞(MGs及MDMs)的主要功能,并籍此调控突触可塑性。生理情况下,发育脑内吞噬与炎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吞噬-炎症”平衡将帮助形成稳定的神经环路。病理情况下,“吞噬”和/或“炎症”功能失去原有稳态,出现激活或抑制,不再保有平衡状态,此为“吞噬-炎症”失衡。除了吞噬和炎症功能,目前的研究认为MGs和MDMs作为脑内最重要的免疫细胞,生理情况下可通过吞噬及炎症功能参与调控突触修剪,从而参与神经环路形成;病理情况下,它启动脑内炎症反应,还可通过吞噬作用对微环境稳态的损伤及修复发挥作用。HIBD后脑内“吞噬-炎症”出现失衡,它在HIBD所致突触损伤中的发病机制,及其分子机理尤其是可能的调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我室的前期研究证实,HIBD后除MGs活化外,MDMs亦入侵脑实质,MGs炎症及吞噬功能活跃,但二者与突触损伤修复的关系尚不清楚。据此本课题拟从髓系细胞(MGs及MDMs)在HIBD所致“吞噬-炎症”失衡的角度入手,重点研究它们在突触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试揭示HIBD后两种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在HIBD后突触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可能的调控。[方法]1.采用CX3CR1GFP/+CCR2RFP/+双转基因小鼠及C57BL/6J小鼠通过改良的Rice-Vannucci法建立新生鼠HIBD模型,以进一步确认两种不同髓系细胞的功能。随机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Sham)及缺氧缺血组(HI),其中缺氧缺血组依据前期研究又进一步分为缺氧缺血轻度损伤组(HIM)、缺氧缺血重度损伤组(HIS)。2.行为学实验明确HIBD后6 w小鼠的行为学改变。3.TTC染色确认HIBD后3 d小鼠脑梗死范围。4.HE染色揭示HIBD后3 d及6 w小鼠的脑组织形态学改变。5.尼氏染色评估HIBD后3d及6 w的小鼠脑神经元损伤。6.Tunel染色评估HIBD后3 d的小鼠脑细胞的凋亡。7.FJB染色评估HIBD后1 d及3 d脑组织神经元的损伤。8.Western Blotting 检测 HIBD 后 3 d 突触相关蛋白(PSD95 及 SYP)、TREM2 的表达,以及OGD前后MGs细胞系BV2突触后膜蛋白表达的改变。9.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IBD后3 d脑内两种髓系细胞在脑皮层及海马的活跃情况,及其与突触相关蛋白间的关系。10.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IBD后3 d脑内CD11b+细胞LAMP1、PSD95的表达。11.利用两种髓系细胞系(MGs细胞系-BV2,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进行吞噬刺激实验,检测两种髓系细胞在糖氧剥夺(OGD)前后吞噬能力的变化。12.磁珠分选结合的流式细胞学实验检测HIBD后3 d脑内两种髓系细胞TREM2及CD200R的表达。13.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IBD后3 d脑内两种髓系细胞TREM2及其衔接子DAP12和促炎因子IL-1β、IL-6的表达。14.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6)刺激后,原代MGs分泌PSD95蛋白的情况。[结果]1.验证HIBD后脑损伤情况(1)HIBD后行为学改变a.旷场实验结果证实HIBD后6 w各组小鼠的运动功能未受到明显损害,但HIM组小鼠在旷场实验检测的10-15 min时间段以及20-25 min时间段内,其在中间区域停留时间较Sham组小鼠增加。b.黑白箱实验结果证实HIBD后6 w,HIM及HIS组小鼠在黑箱与白箱之间的穿梭次数减少。(2)HIBD后脑组织病理学异常a.HIBD后3 d,HIS组小鼠脑组织出现明显梗死灶,Sham组及HIM组均未见到明显梗死灶。b.HIBD后3d,HIS组小鼠脑皮层及海马区域质地疏松、染色变浅、可见噬元现象,可见局灶性巨噬细胞、MGs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出现典型坏死,HIM组小鼠脑组织形态学未见明显改变;HIBD后6w,HIS组海马CAI、CA2、CA3区均可见组织结构破坏、细胞数量减少、神经元丢失;HIM组小鼠海马CAI区域细胞变少,部分神经元丢失。(3)HIBD后神经元受损a.HIBD后3d,HIS组小鼠脑皮层及海马区域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染色变浅;HIM组小鼠脑内尼氏小体数量及颜色深浅未见明显改变;HIBD后6 w,HIS组小鼠海马CAI、CA2、CA3区均可见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染色变浅;HIM组小鼠脑组织海马CAI区域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染色变浅。b.HIBD后3d,HIS组小鼠脑皮层及海马CA1、CA2、CA3区域出现大量凋亡细胞,且以皮层及CA2区域最为严重,海马齿状回未见凋亡细胞。c.HIBD后1 d及3 d小鼠脑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有大量急性坏死的神经元。2.验证HIBD后突触受损情况(1)突触的丢失及清除:HIBD后突触丢失增多,MGs为吞噬突触的髓系细胞a.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部位神经元标记物-NeuN的表达下降,突触素蛋白SYP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突触后膜蛋白PSD95表达增高。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梗死灶中心及边缘区域突触后膜蛋白PSD95表达增高并与MGs共定位;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突触后膜蛋白PSD95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c.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突触素蛋白SYP的表达在梗死灶中心区域出现下降,在梗死灶的边缘区域均出现增高,且主要与MGs共定位;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突触素蛋白SYP的表达出现增加。(2)MGs表达突触蛋白a.HIBD后3 d,Sham及HIM组PSD95散在分布在MGs周围,未观察到脑实质内存在MDMs,MGs胞体较小,突起较长,分支较多,分支及胞体内部分可见PSD95。HIS组皮层及海马PSD95表达增多,MGs胞体变圆,突起缩短,胞体内存在有大量PSD95,部分可沿着胞膜分布,MDMs主要存在于梗死的中心区域,但不与PSD95接触。b.HIBD后3d,Sham及HIM组SYP呈现厚厚一层,铺在MGs胞体一端,未观察到脑实质内存在MDMs,MGs胞体较小,突起较长,分支较多,分支及胞体内部分可见SYP。HIS组皮层及海马SYP依旧是厚厚一层,但并不是铺在MGs胞体一端,而是横贯铺在MGs胞体中间,MGs胞体变圆,突起缩短,部分细胞的突起几乎不可见,胞体内存在有少量突触素蛋白SYP,MDMs主要存在于梗死灶的中心区域,但几乎不与突触素蛋白SYP接触。c.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区域,CD11b+细胞内部分突触后膜蛋白PSD95与溶酶体蛋白1 LAMP 1共定位,部分未与LAMP 1共定位。d.OGD后0 h,MGs细胞系PSD95的表达明显增加,OGD后24 h恢复到OGD前水平。e.OGD后0h,原代MGs其PSD95的表达出现增多,仅炎症因子IL-6刺激后,在正常培养条件下,MGs分泌PSD95较未加炎症因子刺激组出现增多,OGD后MGs分泌PSD95蛋白的水平进一步增高,均高于炎症刺激后的正常培养组。3.HIBD后脑内“吞噬-炎症”失衡(1)HIBD后吞噬活跃,MGs主要执行吞噬突触的功能a.HIBD后3d,HIS组皮层及海马部位TREM2表达增加。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实质均可见到外周血单核细胞(MDMs)浸润。c.正常培养条件及糖氧剥夺(OGD)后,小鼠MGs细胞系-BV2的吞噬能力始终强于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OGD后BV2细胞始终保持很强的吞噬能力,但Raw264.7细胞系的吞噬能力下降。(2)HIBD后炎症反应活跃,MGs与MDMs均表达炎症介质,但仅MDMs表达 IL-6a.HIBD后3 d,HIS组皮层梗死灶边缘区MGs与MDMs促炎因子IL-1β水平增高;HIM组皮层IL-1β水平未见明显变化;HIS组海马CA2区梗死灶边缘及中心区MGs与MDMs促炎因子IL-1β水平增高;HIM组海马MGs与MDMs促炎因子IL-1β水平下降。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梗死灶中心区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增高,梗死灶边缘区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出现下降;HIM组皮层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未见明显变化,但HIM组海马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出现下降。各组别未见MGs表达IL-6。4.HIBD后脑内“吞噬-炎症”失衡可能的调控机制a.HIBD后3 d,HIS组脑皮层内MGs表达TREM2及CD200R均增加,但MDMs上二者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HIM组中仅MDMs表达CD200R出现增加。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梗死灶中心及边缘区MGs表达TREM2增高;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MGs表达TREM2未见明显变化;各组别MDMs未见TREM2表达。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梗死灶中心及边缘区的MGs、MDMs表达TREM2衔接子DAP12增高;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MGs、MDMs表达TREM2衔接子DAP 12未见明显变化。c.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梗死灶中心区PSD95、TREM2、DAP12表达出现增加,放大到600X后,可见有部分细胞可以共表达TREM2、PSD95以及DAP12,但具体细胞类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1.HIBD后脑内神经元及突触受损,MGs为脑内执行突触吞噬的髓系细胞,可表达吞噬蛋白TREM2,TREM2可能参与调控HIBD后MGs及MDMs吞噬活动。2.MG可吞噬及分泌突触后膜蛋白PSD95,炎症因子(IL-6及IL-1β)均可刺激MGs 表达 PSD95。3.MGs与MDMs均可释放炎症因子IL-1β,但MDMs的炎症反应更强烈并主要表达IL-6,且其释放的IL-6对MGs的吞噬功能可能具有调控作用,CD200R参与调控MGs及MDMs炎症释放。
周彤[3](2021)在《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和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手术方法研究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手术方法。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40只,分为N0组(n=35)、N1组(n=35)、N2组(n=35),N3组(n=35)。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的引导下,N0组于右侧内囊靶点不注射任何试剂,N1、N2组分别于右侧内囊靶点注射70μl和80μl无水乙醇,N3组于右侧锥体束靶点注射15μl无水乙醇。术后观察4组大鼠的饮食、大小便、体重,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并记录症状开始和持续的时间,死亡率。结果:N1、N2,N3组大鼠均于术后第1天出现典型的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的症状,并持续21 d。N0组大鼠死亡2只、N1组大鼠死亡5只,N2组大鼠死亡5只,N3组大鼠死亡17只。N0、N1,N2组大鼠术后死亡率与N3组相比分别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1组和N2组大鼠术后死亡率比较分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结:无水乙醇70μl,80μl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可建立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手术简单,症状典型,至少持续21 d,且剂量安全,死亡率低。第二部分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行为学评估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行为学评估。方法:分组同第一部分。于术后第1、3、7、14,21天分别记录4组大鼠的NSS评分、Faden评分和改良Ashworth评分。结果:术后N1组和N2组、N1组和N3组,N2组和N3组大鼠的NSS评分比较分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0组和N3组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者评分均显着高于前者。术后N2组和N3组大鼠Faden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0组和N3组、N1组和N2组,N1组和N3组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者评分均显着低于前者。术后N2组和N3组大鼠改良Ashworth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0组和N3组、N1组和N2组,N1组和N3组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者评分均显着高于前者。小结:NSS评分、Faden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可有效评价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其症状随无水乙醇剂量的增加而相应加重。第三部分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脑组织形态学研究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分组同第一部分。于术后第21天分别对4组大鼠的脑组织行HE染色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N0组大鼠右侧内囊未见明显损伤;N1组右侧内囊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着减少,未累及其他脑区;N2组右侧内囊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着减少,但损伤面积大于N1组,同样未累及其他脑区;N3组右侧锥体束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着减少,未累及其他脑区。小结: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注射部位定位准确,随无水乙醇剂量的增加内囊的损伤面积也相应增加,且与大鼠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相符合。第四部分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肌肉组织学研究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肌肉组织学变化。方法:分组同第一部分。于术后第21天分别对4组大鼠应用免疫荧光法行对侧肢体屈肌群肌纤维类型测定。结果:术后N2组和N3组大鼠前臂屈指总肌肉/小腿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0组和N3组、N1组和N2组,N1组和N3组大鼠前臂屈指总肌肉/小腿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者的百分比均分别显着高于前者。小结:对侧肢体前臂屈指总肌肉/小腿腓肠肌I型肌纤维的百分比检测可有效评价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且随无水乙醇注射剂量的增加,对侧肢体肌肉的痉挛程度相应增加,前臂屈指总肌肉/小腿腓肠肌I型肌纤维的百分比也相应增加。第五部分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8例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患者,并对其随访,记录患肢、健肢的运动和感觉情况,改良Ashworth评分系统评价患手痉挛状态的恢复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患者健肢的运动和感觉未见明显异常;患侧手部改良Ashworth评分与术前相比显着降低(P<0.05)。小结:应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可有效缓解痉挛性脑损伤患者的手部痉挛状态。
刘海兵[4](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微循环和静脉循环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微循环和静脉循环的DSA研究目的1.DSA检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颅高压患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损伤局部静脉回流障碍、假性血管瘤与脑损伤进展是否有相关性。2.研究TBI后颅高压患者脑微循环及静脉循环时间与皮层大静脉数量、直径的相关性。3.探讨TBI后ICP升高,CCT改变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阐述TBI对颅内循环系统产生的影响。方法1.选取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5例作为试验组A,选取以脑挫裂伤损伤为主的患者18例作为试验组B,选取颅内未破裂动脉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C;利用DSA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脑动静循环时间(Cerebral Circulation time,CCT)、动脉期时间(T1)、微循环时间(Microvascular cerebral circulation time,MCCT,T2)、静脉循环时间(Venous cerebral circulation,VCCT)及皮质静脉的显影特征;由介入室两名主治医生测量计算皮层静脉数量,近桥静脉部测量皮层静脉直径,并计算总和;脑挫裂伤区域局部放大造影,观察是否存在外伤性血管瘤、静脉血栓;并定期复查头颅CT,统计分析存在外伤性血管瘤、静脉血栓与TBI进展是否有相关性。结果:1.TBI后颅内高压患者,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明显延长;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与TBI患者皮层静脉数量及总直径有密切关系,呈负相关;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损伤侧明显比对侧延长。结论:TBI后颅内高压患者,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明显延长;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与TBI患者皮层静脉数量及总直径有密切关系,呈负相关;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损伤侧明显比对侧延长。第二部分脑挫裂伤灶周围水肿区大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目的观察皮层大静脉区域与非皮层大静脉区域脑挫裂伤继发性脑水肿体积的差异。方法选取外侧裂静脉、Labbé静脉、Trolard静脉区域脑挫裂伤患者47例作为静脉组,选取其他部位脑挫裂伤患者66例作为非静脉组。回顾性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及影像资料(GCS评分、年龄、性别、外伤类型、影像图像、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于入院后第6h、1d、3d、5d复查头颅CT(荷兰Philips Brilliance256层螺旋CT扫描仪,以听眉线为扫描基线,扫描范围自颅顶至颅底。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300 m A,层厚5mm,层距5mm),将头颅CT数据导入3D slicer软件计算脑损伤及水肿体积,并同时分别记录伤后6h内和第5d的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D-二聚体(D-dimer,D-D)指标,如病情进展并达到手术指征者不进行相关比较。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水肿体积比率的差异性。结果应用3D Slicer软件计算脑挫伤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体积,伤后第5d外侧裂静脉、Labbé静脉、Trolard静脉区域脑挫裂伤周围水肿体积比率高于非静脉区域脑挫裂伤周围水肿的比率,有明显差异常性,P<0.05;在引起脑水肿物理与化学因素基本相同情况下,影响水肿最大的因素可能是不同部位的微循环及静脉循环。结论应用3D Slicer软件计算脑挫伤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体积,伤后第5d外侧裂静脉、Labbé静脉、Trolard静脉区域脑挫裂伤周围水肿体积比率高于非静脉区域脑挫裂伤周围水肿的比率,有明显差异常性,P<0.05;在引起脑水肿物理与化学因素基本相同情况下,影响水肿最大的因素可能是不同部位的微循环及静脉循环。第三部分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术前影像资料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术中脑膨出与硬膜下血肿厚度、中线偏移距离、CT值、环池受压、侧脑室受压等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01-2020.01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急诊手术51例病人,术中脑膨出病人18例列为A组,术中未膨出病人33例列为B组。测量CT平扫基底节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两个层面前中后三条均分线上灰质、白质的CT值(灰质测量处离颅骨内板内侧面或血肿内侧面10mm,白质测量处离灰质测量处15mm,测最面积约5mm2,如遇血肿或脑池脑沟结构,测量处可移动)、上矢状窦后1/3段轴位点(能充分辨认矢状窦)。根据术前头颅CT,准确测量中线移离距离(中线结构偏离最大层面到中线位置的水平距离),颅内血肿厚度(中线偏离侧血肿最厚层面,血肿皮层缘到颅骨内板缘的最大水平距离),并计算偏移距离与血肿厚度比值、计算偏移长度与血肿厚度差值。同时分析环池受压分级、侧脑室受压计分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探讨术中脑膨出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未膨出组患者硬膜下血肿厚度、血肿量稍大于膨出组,但无统计意义;膨出组中线结构移位明显大于未膨出组,且有统计意义;硬膜下血肿厚度与中线偏移距离差值,未膨出组明显大于膨出组,且有统计意义;术前上矢状CT值与术中急性脑膨出呈正相关性,基底核区层面CT值与与术中急性脑膨出呈负相关性。结论B组(未膨出组)患者硬膜下血肿厚度、血肿量稍大于A组(膨出组),但无统计意义;A组中线结构移位明显大于B组,且有统计意义;硬膜下血肿厚度与中线偏移距离差值,B组明显大于A组,且有统计意义;硬膜下血肿厚度与中线偏移距离比值,A组大于B组,但无统计意义;术前上矢窦CT值越高,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可能性越大,术前基底核层面灰质、白质的CT值越低,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可能性越大。环池受压Ⅴ级患者及侧脑室受压评分3分患者均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
白晓丹[5](2020)在《芎归方协同BMSCs-exosomes干预缺血性脑损伤神经重塑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可引起大量的神经元丢失和神经组织损伤,针对神经再生与重塑的疗法目前仍未达满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来源的外泌体(BMSCs-derived exosomes,BMSCs-exos)是当前此领域的研究热点,它可通过介导细胞间信号通讯调节脑组织损伤后内源性修复。然而由于体外制备的外泌体(exosomes)与BMSCs在体内所分泌exosomes存在一定差异,故其在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疗效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以川芎、当归组方的芎归方是治疗缺血性中风常用方剂,团队前期以芎归方开发的上市中成药舒脑欣滴丸(SNX)干预t MCAO模型大鼠,发现SNX具有促进神经细胞增殖及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蛋白组学及生物信息分析表明SNX可促进t MCAO大鼠损伤后72h皮质区胆碱能突触(Cholinergic synapse)和多巴胺能神经突触(Dopaminergic synapse)两条通路上的蛋白表达上调,提示SNX可能对损伤后的神经修复与突触重建有一定作用。芎归方是否可与BMSCs-exos协同改善脑内微环境,增强神经再生与神经功能修复,以及其具体作用的环节值得进一步探讨。目的以芎归方(SNX)协同BMSCs-exos干预t MCAO大鼠模型,评价其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并探讨其对神经再生与重塑的影响及干预环节。方法1.雄性SD实验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t MCAO组)、芎归方组(t MCAO+SNX组)、BMSCs-exos组(t MCAO+exos组)、芎归方协同BMSCs-exos组(t MCAO+SNX+exos组)5组。运用线栓法建立大鼠t MCAO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1)t MCAO组,给予500μl PBS尾静脉注射,1次/2d,共4次;(2)t MCAO+SNX组,给予SNX 45mg/kg/d灌胃连续7天;(3)t MCAO+exos组,给予BMSCs-exos 400μg/kg尾静脉注射,1次/2d,共4次;(4)t MCAO+SNX+exos组,给药方案同t MCAO+SNX组及t MCAO+exos组。Sham组除未经插入线栓,其余手术操作及给药方法同t MCAO。每组n=10,于造模后24h给药。2.于造模后第1d、3d、7d、14d、21d测评各组大鼠体重、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m NSS、平衡木实验、足部缺陷实验、掉线实验、转角实验,第7d、14d、21d测评各组大鼠转棒实验、旷场实验,第15d起连续6d测评各组大鼠水迷宫实验,以上实验评估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运动平衡与协调、肢体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焦虑抑郁、学习记忆能力等情况;体重评估总体生活状况;m N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梗死侧纹状体Neu N+/Brd U+、DCX+/Brd U+、nestin+/Brd U+细胞表达情况;梗死侧海马区神经元轴突NF-200蛋白表达情况,梗死侧皮质区olig2+/Brd U+的表达情况;梗死侧海马区突触前囊泡突触素SYN蛋白及突触后膜致密物PSD-95蛋白的表达情况。4.高尔基染色(Golgi-Cox Staining)检测梗死侧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和内侧前额叶皮质区(Medial prefrontal cotex,m PFC)锥体细胞神经元的树突形态、分支及伸展长度及其表面棘状突起密度评估神经的可塑性和神经功能的活跃性。结果1.行为学评估(1)运动平衡与协调能力测评转棒实验:t MCAO组大鼠停留时间在第14d、21d与Sham组比较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t MCAO+SNX+exos组比较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1d与t MCAO+SNX组比较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1d t MCAO+SNX+exos组时停留时间与t MCAO+exo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 MCAO+SNX+exos组与其余两治疗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衡木实验:Sham组评分为0分;t MCAO组大鼠评分在第3d、7d、14d、21d,与t MCAO+SNX+exos组比较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第3d、14d,与t MCAO+exos组比较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第3d与t MCAO+SNX组比较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 MCAO+SNX+exos组评分下降显着,第21d与其余两治疗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肢体功能障碍测评足部故障实验:Sham组评分为0分;t MCAO组大鼠评分在第14d、21d,与t MCAO+SNX组,t MCAO+exos组比较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第7d、14d、21d与t MCAO+SNX+exos组比较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t MCAO+SNX+exos组各时间点与其余两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掉线实验:Sham组大鼠评分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在术后第1d、3d、7d、14d、21d与t MCAO组大鼠比较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t MCAO组与3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 MCAO+SNX+exos组与t MCAO+SNX、t MCAO+exo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感觉功能障碍测评tMCAO组的右转百分比在第3d、14d、21d与Sham组比较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第14d、21d与t MCAO+SNX+exos组比较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t MCAO+SNX+exos组与其余两治疗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4)焦虑与抑郁现象测评从运动的总路程看,各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t MCAO组大鼠中央停留时间在第21d与Sham组比较显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 MCAO+SNX组、t MCAO+SNX+exos组比显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t MCAO+SNX+exos组比较第14d延长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21d,t MCAO+SNX+exos组与t MCAO+SNX组比较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 MCAO组大鼠站立次数在第21d与Sham组比较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t MCAO+exos组比较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 MCAO+SNX+exos组各时间点与其余两治疗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5)学习与记忆能力测评在前定位航行实验中,t MCAO组大鼠潜伏期在第3d、4d、5d与Sham组比较延长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第3d、5d与t MCAO+SNX+exos组比较显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t MCAO+SNX+exos在第3d、5d时,与t MCAO+SNX组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t MCAO组大鼠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与Sham组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再生与重塑(1)神经元再生与tMCAO组比,3治疗组Neu N+/Brd U+、DCX+/Brd U+细胞数表达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 MCAO+SNX+exos组Neu N+/Brd U+、DCX+/Brd U+表达均明显增多,与其余两治疗组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t MCAO组比,t MCAO+SNX+exos组nestin+/Brd U+细胞数表达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 MCAO+SNX+exos组与其余两治疗组比较nestin+/Brd U+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神经元突起生长及突触的重塑与tMCAO组相比,3治疗组NF-200、SYN、Olig2+/Brd U+表达均明显增多,分布较密集,形态规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t MCAO+SNX+exos组Olig2+/Brd U+与PSD-95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与其余两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SYN阳性细胞与t MCAO+exos组比较,t MCAO+SNX+exos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F-200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Golgi-Cox染色结果显示,在m PFC区,锥体细胞的树突长度及树突棘密度t MCAO+SNX+exos组较t MCAO+SNX组、t MCAO+exos组相比均显着增多(P<0.01,P<0.05),而在运动代表区虽依次存在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NX+exos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加强大脑功能重建。2.SNX+exos可以提升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运动平衡与协调能力,改善肢体功能障碍,缓解感觉功能障碍,调节焦虑抑郁状态,加强学习与记忆能力。3.SNX+exos可以促进神经元新生,调节突起生长及突触重塑。
王春晖[6](2020)在《SOX11促进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创伤性脑损伤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机制又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一系列的级联反应,其中轴突损伤是轻度、中度和重度创伤性脑损伤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理特征之一,也是创伤性脑损伤致死率和致残率的主要驱动因素。如何调节和实现损伤轴突再生是创伤性脑损伤治疗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成熟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有限的的轴突再生是由内在再生能力的不足和胶质瘢痕等外部环境抑制性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受损轴突的内在再生能力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决定性因素。造成轴突这种再生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神经元和成熟的神经元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为此,课题组前期通过建立控制性皮层损伤模型,并对损伤周围的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一个颅脑损伤后差异表达且显着上调的基因SOX11,进一步检索发现SOX11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特别是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未见报道。因此,为了研究SOX11对颅脑损伤后皮层神经元轴突再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本实验首先建立小鼠控制性皮层损伤模型,观察颅脑损伤急性期轴突的损伤与再生情况,检测SOX11在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分析SOX11的表达水平与轴突再生的相关性。其次分离培养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建立皮层神经元牵张损伤模型,通过过表达和敲低SOX11的表达水平,进一步确定SOX11对皮层神经元损伤轴突再生的调控作用。最后通过靶向调控相关信号通路,初步探讨SOX11促进颅脑损伤后皮层神经元轴突再生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颅脑损伤后SOX11的表达与轴突再生相关性分析目的:通过建立小鼠控制性皮层损伤模型,观察颅脑损伤后轴突的损伤和再生情况,探索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SOX11的表达水平及时间变化规律,初步分析损伤后皮层脑组织SOX11的表达水平与轴突再生的相关性。方法:建立小鼠控制性皮层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h、6h、12h、24h、48h和72h对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进行HE染色、镀银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测β-APP和GAP-43;q RT-PCR和Werstern blot(WB)检测伤后不同时间点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SOX11的表达情况;Pearson分析不同时间点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SOX11蛋白表达水平与GAP-43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HE染色显示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细胞进行性肿胀、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镀银染色显示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轴突进行性增粗、肿胀和断裂。免疫组化检测β-APP显示急性期内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中β-APP的表达呈逐渐增加的趋势。GAP-43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控制性皮层损伤3天内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中GAP-43的表达逐渐增加。q RT-PCR和WB检测结果显示控制性皮层损伤后急性期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中SOX1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强。而且急性期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SOX11的表达水平与GAP-43的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提示颅脑损伤后SOX11的表达与轴突再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成功通过建立了小鼠控制性皮层损伤模型,发现颅脑损伤急性期伴有广泛的轴突损伤以及损伤轴突再生的自我修复,而且SOX11可能参与了颅脑损伤急性期神经元的修复反应,并与轴突再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二部分SOX11对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调控作用目的:进一步探索SOX11对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调控作用,探讨SOX11基因的表达调控是否可以作为增强轴突内在再生能力的靶点。方法:分离培养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并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利用MAP2和DAPI双荧光鉴定皮层神经元纯度。建立原代皮层神经元牵张损伤模型,并于损伤后1h、6h、12h、24h和48h通过台盼蓝染色计算存活率,检测LDH释放量和流式细胞术评价凋亡率的变化。通过慢病毒过表达和敲低皮层神经元SOX11的表达水平,q RT-PCR和WB检测牵张损伤后24h皮层神经元SOX11、βIII-tubulin和GAP-43的表达,利用βIII-tubulin免疫荧光测量牵张损伤后24h各组皮层神经元轴突的平均长度。结果: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培养7天左右,胞体饱满,突起交织成神经网络,逐渐发育成熟,并且皮层神经元纯度大于90%。牵张损伤后1h、6h、12h、24h和48h皮层神经元存活率逐步下降,LDH的释放量和神经元凋亡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牵张损伤后皮层神经元SOX11、GAP-43和βIII-tubulin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敲低SOX11可以降低牵张损伤后皮层神经元GAP-43和βIII-tubulin的表达和轴突的长度,过表达SOX11可以进一步增加牵张损伤后皮层神经元GAP-43和βIII-tubulin的表达和轴突的长度。结论:成功培养了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细胞,并建立了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牵张损伤模型,证明了SOX11基因的表达可以作为增强轴突内在再生能力的一个靶点,即可以通过提高SOX11基因的表达水平来促进损伤轴突的再生。第三部分SOX11促进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机制目的:进一步探索SOX11促进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机制方法:在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牵张损伤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慢病毒过表达和敲低SOX11的表达水平,q RT-PCR和WB检测皮层神经元中TANK、TRAF2、JNK和DCX的表达。进一步利用慢病毒敲低SOX11、过表达TANK和JNK的抑制剂SP600125处理皮层神经元,q RT-PCR和WB检测皮层神经元中JNK和DCX的表达。最后利用慢病毒过表达和敲低DCX的表达水平,q RT-PCR和WB检测皮层神经元中βIII-tubulin和GAP-43的表达,并利用βIII-tubulin免疫荧光测量牵张损伤后各组皮层神经元轴突的平均长度。结果:qRT-PCR和WB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SOX11促进牵张损伤后皮层神经元TANK、TRAF2、JNK和DCX的表达,而敲低SOX11抑制牵张损伤后皮层神经元TANK、TRAF2、JNK和DCX的表达。在敲低SOX11的基础上并过表达TANK,q RT-PCR和WB检测结果显示牵张损伤后皮层神经元JNK通路的激活以及DCX的表达增加,而在敲低SOX11并过表达TANK再加入JNK抑制剂SP600125,抑制牵张损伤后皮层神经元JNK通路的活化,降低DCX的表达。另外过表达DCX组皮层神经元βIII-tubulin和GAP-43的表达明显增加,轴突的长度也显着增加,而敲低DCX组皮层神经元βIII-tubulin和GAP-43的表达明显减少,轴突的长度也显着降低。结论:SOX11通过TANK/TRAF2-JNK-DCX信号通路促进牵张损伤后皮层神经元轴突再生,即牵张损伤后SOX11通过促进皮层神经元TANK和TRAF2的表达,激活JNK通路,进而增强DCX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
王丹[7](2020)在《基于巨刺理论探讨针刺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运动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巨刺理论观察针刺在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肢体运动功能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效应机制。方法:1、通过使用不同线栓(自制石蜡线栓、硅胶线栓)和不同麻醉剂(水合氯醛、异氟烷)进行MCAO模型制备,观察模型成功率和7天内存活率以选择更合适的模型制备条件。2、确立合适模型制备条件的基础上选取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四个穴位对MCAO模型大鼠进行健侧、患侧及双侧穴位电针治疗。在模型制备前、模型制备24h和针刺7天后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并对模型大鼠进行TTC染色和脑含水量测定以观察其疗效。3、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双侧皮层GABAARα1蛋白和GAP-43蛋白的表达量变化,并对模型大鼠健侧皮层进行高通量基因测序分析,初步探究健侧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潜在机制。结果:1、硅胶线栓组大鼠与自制石蜡线栓组比较,模型成功率更高,7d存活率更高(P<0.05);麻醉剂水合氯醛组大鼠与异氟烷组模型成功率无差异(P>0.05),但异氟烷组7d存活率更高(P<0.05),故本研究确定使用硅胶线栓、异氟烷麻醉剂进行MCAO模型的制备。2、疗效观察研究中,模型制备前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行为学评分均为0;模型制备24h后除假手术组外,模型组、健侧针刺组、患侧针刺组、双侧针刺组与模型制备前相比评分均显着升高(P<0.05),且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针刺7天后假手术组评分无变化,其余四组评分均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健侧针刺组、患侧针刺组、双侧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各组行为学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各组组间进行比较,双侧针刺组评分更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TTC染色显示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四组大鼠均有白色脑梗区域,模型制备24h组脑梗死体积最大,针刺7天后,四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均减小,健侧针刺组、患侧针刺组、双侧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脑梗死灶体积更小(P<0.05)。针刺各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鼠模型制备24h时脑含水量最高,针刺7天后,脑含水量相对下降,模型组、健侧针刺组、患侧针刺组、双侧针刺组与模型制备后24h、假手术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各组相对模型组含水量更低(P<0.05),但针刺各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以上结果提示,健侧针刺组、患侧针刺组、双侧针刺组均能降低行为学评分、减小脑梗死体积、降低脑含水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但针刺各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患侧皮层中GABAARα1蛋白表达量变化:针刺干预7天后,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各组均有下降趋势,而只有健侧针刺组、患侧针刺组下降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针刺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健侧皮层中GABAARα1蛋白表达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四组均呈下降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侧皮层中GAP-43蛋白表达量变化:针刺干预7天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趋势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各组与模型组相比,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健侧针刺组、患侧针刺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侧针刺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健侧皮层GAP-43蛋白表达量,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各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健侧皮层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健侧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筛选出11个表达显着变化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主要在细胞成分变化及发展过程方面,KEGG富集通路主要为PI3K-Akt通路;患侧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筛选出13个表达显着变化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主要在细胞内外变化方面,KEGG富集通路主要为代谢途径通路。结论:1、与自制石蜡线栓(基于本实验室条件所制)相比,购置的规格统一的硅胶线栓更适合用于MCAO模式的制备。与水合氯醛麻醉剂相比,异氟烷麻醉剂更适合用于MCAO模型的制备。2、健侧针刺、患侧针刺、双侧针刺均可有效改善MCAO模型大鼠运功功能和减小脑梗死面积及脑水肿程度。3、健侧针刺、患侧针刺针刺干预7d后MCAO模型大鼠患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可能与患侧皮层中GAP-43蛋白表达量的升高有关。4、针刺干预7d后MCAO模型大鼠患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可能与健侧皮层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杨开令[8](2020)在《补阳还五汤通过Connexin43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重塑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常见,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等特点,对该病的防治及研究是当今医学界的热点之一。星形胶质细胞上广泛存在的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能传递细胞间的物质和信息,对脑损伤后的扩散以及修复都有促进作用。Cx43受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影响,bFGF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神经营养因子,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产生,能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突触可塑性,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补阳还五汤是中医治疗脑缺血的代表方,具有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可以在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段对Cx43的表达进行调节,并且在脑缺血恢复期维持bFGF的高水平表达,促进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修复。神经功能的恢复与神经重塑密切相关,而突触是神经重塑最强的部位,许多神经系统的功能都依靠于突触可塑性的参与,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和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是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的蛋白,它们的表达量与突触结构可塑性密切相关。深入了解突触可塑性调控机制有利于了解突触重建的全过程,对揭示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以及神经可塑性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实验运用透射电镜观察缺血后脑海马的突触超微结构,采用免疫荧光联合免疫蛋白印迹分析与突触重塑机制密切相关的蛋白表达情况,探讨补阳还五汤通过Cx43在脑缺血损伤后的恢复期促进神经重塑的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成年大鼠(250-300g),采用改良线栓法,创建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选取评分合格的大鼠进行下面实验。1.Cx43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大鼠分别在术后3、7、14 d取材,使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不同时间点Cx43和p-Cx43的表达情况。大鼠随机分为MCAO组、Cx43抑制剂(Gap26)组、Cx43激动剂(GAP-134)组;Gap26于术后第3d腹腔注射,1次/d(25μg/kg),GAP-134于术后第3d灌胃,2次/d(3mg/kg),假手术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处理;术后7 d取材,分别观察脑缺血损伤后,海马区突触结构的形态,数目,使用WB分别检测缺血侧脑海马区SYN、GAP-43的表达。运用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对各组海马CA1、CA3、DG区SYN、GAP-43的表达进行定位检测。2.Cx43在补阳还五汤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大鼠随机分为MCAO组、BYHWD组、BYHWD联合Gap26组,补阳还五汤于术后清醒灌胃2次/d(16g/kg),Gap26于术后第3d腹腔注射,1次/d(25μg/kg),假手术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处理;术后7 d取材,WB检测缺血侧海马SYN、GAP-43的表达。IF对各组海马CA1、CA3、DG区SYN、GAP-43的表达进行检测。3.Cx43在bFGF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大鼠随机分为MCAO组、bFGF组、bFGF中和抗体组、bFGF联合Gap26组、BYHWD组、BYHWD联合bFGF中和抗体组,bFGF于术后第3d腹腔注射,1次/d(100μg/kg),bFGF中和抗体于术后第3d灌胃,1次/d(0.1mg/kg),Gap26于术后第3d腹腔注射,1次/d(25μg/kg),补阳还五汤于术后清醒灌胃2次/d(16g/kg),假手术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处理;术后7d取材,WB检测缺血侧海马Cx43、FGFR1的表达。IF对海马FGFR1和GFAP进行双染。IF对各组海马CA1、CA3、DG区SYN、GAP-4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免疫蛋白印迹检测术后不同时间点Cx43和p-Cx4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第3d、7d、14 d,Cx43和p-Cx43表达均增加(P<0.05)。此外,第7d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3d和14d(P<0.05),是表达高峰期。电镜下观察到假手术组的突触结构完整,突触轮廓清晰,有较多的突触数量以及均匀分布的突触小泡;模型组和Gap26组突触结构溶解,突触轮廓模糊,突触以及突触小泡数量明显减少;GAP-134组突触结构较完整,突触轮廓较清晰,突触数量明显增多;WB和IF显示: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SYN、GAP-43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Gap26组显着降低SYN、GAP-43的表达(P<0.05);GAP-134组显着升高SYN、GAP-43的表达(P<0.05)。2.电镜下观察到补阳还五汤明显改善了损伤的突触,相比于突触结构溶解,突触数量减少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的突触结构较完整,突触轮廓较清晰,突触数量增多,接近正常;补阳还五汤联合Gap26组突触损伤较补阳还五汤组加重。WB和IF显示: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的SYN、GAP-43表达情况显着升高(P<0.05);补阳还五汤组SYN、GAP-43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增强(P<0.05);与补阳还五汤联合Gap26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增强SYN、GAP-43的作用被显着抑制(P<0.05)。3.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Cx43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bFGF组可显着增强Cx43的表达(P<0.05);与补阳还五汤组比较,补阳还五汤联合bFGF中和组显着降低Cx43的表达(P<0.05)。与模型组比较,bFGF组可显着增强SYN、GAP-43 的表达(P<0.05);与 bFGF 组比较,bFGF+Gap26 组显着降低 SYN、GAP-43的表达(P<0.05)。结论:1.在脑缺血再灌注恢复期,Cx43能促进缺血侧海马突触可塑性,其机制可能与调节SYN和GAP-43的表达有关;2.在脑缺血再灌注恢复期,补阳还五汤能促进缺血侧海马区的突触可塑性,其机制可能与增加Cx43的表达促进对SYN和GAP-43的干预有关;3.在脑缺血再灌注恢复期,补阳还五汤能通过bFGF增强Cx43的表达,bFGF促进缺血侧海马突触可塑性的机制可能与通过Cx43干预SYN和GAP-43的表达有关。
张开元[9](2020)在《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对小鼠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再生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80%的患者伴随神经功能障碍。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与重建对其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是目前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NSPCs)是细胞替代疗法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关键细胞。NSPCs可增殖、迁移至病灶,并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通过营养支持、调节炎症反应、定向分化替代神经元、重建神经环路和功能、旁分泌神经生长因子等作用发挥治疗效果,从而促进损伤后修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由于血脑屏障受损,兴奋性毒性和神经炎症明显破坏了细胞微环境。即在受损的脑组织中,细胞微环境出现明显病理性环境,该环境不利于内源性NSPCs(endogenous NSPCs,eNSPCs)的存活、神经发生及分化。eNSPCs活化策略是利用eNSPCs的固有特性(增殖扩大eNSPCs的数目、迁移到损伤部位并分化为成熟神经细胞参与神经网络重建),通过使用各种外源性"激活因子"以激活大脑中的eNSPCs。因此,研究促进eNSPCs激活的药物及潜在机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L-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又称维生素C(Vitamin C)。前期研究发现,用AA连续预处理3周或连续治疗2周,可显着减少MCAO大鼠的脑梗面积,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钠离子依赖的维生素C转运蛋白2(Sodium-dependent vitamin C transporter 2,SVCT2)是AA的特异性转运蛋白,广泛表达于脑组织内,在神经元、小胶质细胞、脉络丛上皮细胞等,AA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必须借助SVCT2的转运才能进入脑内。近期研究发现,SVCT2表达于放射状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过表达SCVT2或者用AA干预可以促进NSPCs向神经元分化。然而,SVCT2和AA干预对神经干细胞的迁移作用仍不清楚。青蒿素的水溶性衍生物-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具有低毒性的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穿透血脑屏障,已被广泛用于疟疾的治疗。由于其在抗肿瘤、防止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免疫和炎症调节、神经传递调节以及治疗I型糖尿病方面的潜在作用,已被广泛研究。在我们以前的研究中,证实ART可通过激活鞘氨醇1磷酸受体1/磷脂酰肌醇3激酶(S1pR1/PI3K)信号通路来保护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小鼠的血脑屏障,体外研究初步发现ART也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然而,目前尚无研究阐明ART对缺血性卒中后神经发生和神经损伤的影响。因此,本文探索AA及其转运体SVCT2,以及ART调控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在缺血性脑卒中损伤的作用与机制,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新的治疗药物和干预靶点。一、AA和SVCT2通过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目的:探讨SVCT2过表达和AA干预对NSPCs迁移和缺血性脑卒中损伤的作用与机制。设计与方法:建立短暂性小鼠MCAO模型(tMCAO),采用免疫荧光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检测MCAO后小鼠的SVCT2表达水平。过表达SVCT2与AA联合应用后,利用转轮疲劳实验(Rotarod test)、转角实验(Corner test)和平衡木实验(Beam walking)来检测MCAO模型小鼠的运动行为学,采用TTC染色来观察MCAO模型小鼠脑梗的体积。过表达SVCT2的同时给予Brdu注射,观察MCAO小鼠沿胼胝体迁移的NSPCs状态及脑梗周围皮层及基底节区Brdu阳性神经元的数目。进一步,体外建立NSPCs的氧-葡萄糖剥夺/复氧复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glucose,OGD/R)模型,将细胞分为Control、OGD、OGD+400μM AA、OGD+LV-SVCT2、OGD+400μM AA+LV-SVCT2五组,观察对NSPCs迁移的影响;利用tubulin和鬼笔环肽(phalloidi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NSPCs的丝状伪足改变;采用WB检测SVCT2、CDC42、F-actin的表达水平。最后,利用CDC42的特异性抑制剂ZCL278来干预NSPCs,观察CDC42的抑制能否反转SVCT2过表达引起的NSPCs迁移效应,同时证明SVCT2过表达对NSPCs迁移的促进作用是通过CDC42介导的。结果:体内实验发现,250 mg/Kg AA干预可显着减轻MCAO后小鼠脑梗体积和运动功能障碍,免疫荧光及WB实验结果发现SVCT2蛋白表达水平在MCAO后1天、3天、7天及14天时均有显着降低。SVCT2过表达和AA的联合应用不仅可显着改善MCAO后小鼠脑梗体积和运动功能障碍,而且可促进NSPCs的迁移、诱导其向神经元分化,但对NSPCs的数目无显着性影响。体外实验结果表明,200μM、400μM和1 mM的AA可显着促进NSPCs的迁移。SVCT2的过表达可显着促进NSPCs的迁移,而SVCT2的shRNA干预却显着抑制了NSPCs的迁移。在SVCT2过表达的同时进行400μM AA处理,则可进一步促进NSPCs的迁移。OGD/R损伤后,DCX阳性的神经元前体细胞上SVCT2表达显着减低,并降低CDC42/F-actin通路分子的表达、抑制NSPCs迁移,而OGD/R损伤后进行AA干预和SVCT2过表达则可以显着促进CDC42/F-actin通路分子的表达,促进NSPCs迁移。进一步地,使用ZCL278干预CDC42也显着抑制了NSPCs丝状伪足的形成以及迁移中NSPCs一级及二级分支的数目,并反转了SVCT2促丝状伪足形成的作用。结论SVCT2在缺血性脑卒中损伤后表达显着降低,可能是导致临床使用AA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效果不佳的原因。应用L-抗坏血酸(AA)及过表达其转运体SVCT2可以通过CDC42/F-actin发挥促进NSPCs迁移的作用,SVCT2过表达与AA联合使用显着缓解了缺血性脑卒中损伤小鼠的运动功能障碍和脑梗体积。二、青蒿琥酯通过调控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再生减轻缺血性脑卒中损伤的体内研究目的探讨ART调控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再生以减轻缺血性脑卒中损伤的效应,证实PI3K/Akt/FOXO3a/p27kip1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设计与方法采用不同浓度ART(50 mg/kg、150 mg/kg和250 mg/kg)干预MCAO小鼠后评估ART对小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150 mg/kg ART干预和过表达FOXO3a处理MCAO小鼠后,用TTC染色分析法检测脑梗死体积,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透射电子显微镜和Tuj1免疫荧光测定白质损伤,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DCX、GFAP和Brdu在SVZ和病灶周围皮层中的水平。为了进一步研究PI3K/Akt信号通路在ART诱导的损伤保护效应中的作用,采用150 mg/kg ART和1 mg/kg渥曼青霉素(PI3K抑制剂)干预MCAO小鼠,用功能行为测试评估MCAO后1、3、7和14天的运动功能,用TTC染色分析法评估脑梗死体积,用WB检测MCAO后3天的PI3K/Akt/FOXO3a/p27kip1相关分子及NSPCs标志物Nestin的表达。结果150 mg/kg ART显着增强了神经功能评分、旷场实验和跑梯实验的评价结果。MRI的T2加权图像以及TTC染色显示,MCAO损伤后三天,150 mg/kg ART干预可降低小鼠的脑梗死体积。DTI成像、电子显微镜和Tuj1免疫荧光染色的结果表明,150 mg/kg ART还可减轻小鼠MCAO后损伤侧内囊区的白质纤维束的损害。通过比较MCAO三天后同侧SVZ中DCX+和Brdu+细胞的数目以及病灶周围皮层DCX+和Brdu+细胞的数目,我们发现150 mg/kg ART可以激活NSPCs,使其迅速增殖和神经元向性分化。我们还发现过表达FOXO3a后脑梗死体积显着增加、运动神经功能缺损加重、损伤侧白质损伤加重以及脑梗死周围区域的神经发生降低。采用WB检测FOXO3a/p27kip1/Cyclin E/CDK2信号相关分子和Nestin的表达水平进一步证实ART通过FOXO3a/p27Kip1信号通路对小鼠MCAO后损伤起保护作用。使用PI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后,脑梗死体积显着增加、运动行为学功能显着下降;采用WB检测PI3K/Akt/FOXO3a/p27Kip1信号相关分子(p-AKT、p-FOXO3a、p27kip1)和Nestin的表达水平进一步证实,ART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了FOXO3a的磷酸化,下调了P27kip1,对小鼠MCAO后损伤起保护作用。结论ART通过PI3K/Akt/FOXO3a/p27kip1途径促进神经发生,从而挽救了半暗带损伤,减轻了白质损伤,并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后功能的恢复。三、青蒿琥酯调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OGD/R损伤的体外研究目的探讨ART对NSP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构建NSPCs的体外OGD/R损伤模型,证实ART通过PI3K/Akt/FOXO3a/p27Kip1信号通路促进OGD/R后NSPCs的增殖。方法采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ART(0、0.4、0.8、1.6、3.2、6.4、12.8和25.6μmol/L)对NSPCs和OGD/R损伤后NSPCs增殖的影响,用WB和RT-qPCR检测ART(0、0.4、0.8和1.6μmol/L)处理72 h的NSPCs和OGD/R后NSPCs中Nestin的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0.8μmol/L ART对NSPCs细胞周期的影响,用DCX和GFAP的免疫荧光染色确定0.8μmol/L ART对NSPCs神经元向性分化的影响。以0.4μmol/L ART和0.1μmol/L PI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干预OGD/R后NSPCs,用CCK8测定法检查干预24 h和72 h后的NSPCs增殖,用WB检测NSPCs中PI3K/Akt/FOXO3a/p27kip1信号相关分子和Nestin的表达。结果0.8μmol/L ART干预后能够明显促进NSPCs的增殖、增加DCX+细胞的百分比、降低GFAP+细胞的百分比。0.4μmol/L ART干预能够明显促进OGD/R后NSPCs的增殖,同时ART能够明显上调p-AKT和p-FOXO3a的表达水平、下调p27kip1的表达水平;PI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干预后能够反转ART对OGD/R后NSPCs增殖的影响。结论0.8μmol/L ART干预后能够明显促进NSPCs的增殖,并促进NSPCs神经元向性分化;0.4μmol/L ART能够激活PI3K/Akt/FOXO3a/p27kip1信号通路,促进OGD/R后NSPCs增殖。
张志男[10](2020)在《新生猪缺氧缺血损伤后神经网络重建相关蛋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可造成神经功能的永久性损害或者造成患儿死亡。脑组织缺氧缺血(hypoxic-ischemi,HI)损伤后,脑功能的恢复需要经历神经网络重建的过程,主要包括突触及轴突的再生。本研究采用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模型,以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及神经蛋白聚糖(neurocan,Neu)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学检测不同时间点Syn及Neu的含量的变化,分析脑组织受到HI损伤后突触及轴突的再生特点,以期进一步阐明HI损伤后神经网络重建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出生后3~5天的健康新生约克夏猪建立新生猪HIBD模型,机械通入含6%氧气的氮氧混合气模拟缺氧条件,同时通过阻断双侧颈总动脉血流模拟缺血条件,持续40分钟。每头新生猪体重均约为1~1.5kg,共29头,对照组4头,HIBD模型组25头,根据HI后存活时间又进一步分成6个亚组(0~2h,2~6h,6~12h,12~24h,24~48h,48~72h),每组各4~5头。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I后不同时间点Syn及Neu含量的变化,应用Nikon Edipse E 800显微镜及NIS-Elements F 2.30图像采集软件采集和处理免疫组化图像,应用NIS-Elements BR 2.10图像分析软件对免疫组化图像进行光密度值(optical density value,OD value)测量,应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新生猪HIBD后基底节区Syn的表达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6~12h表达达到高峰,而后下降,提示HIBD后基底节区突触数量先恢复增多后受损减少。与对照组相比,0~2h组、2~6h组、6~12h组的表达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6~12h组相比,12~24h组、24~48h组、48~72h组的表达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新生猪HIBD后基底节区Neu的表达整体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6~12h表达达到低谷,而后升高,24~48h组达到高峰,随后下降,间接反映了HIBD后基底节区轴突数量先恢复增多后受损减少再恢复增多。6~12h组的低表达与其他各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4~48h组的高表达与其他各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HIBD可影响脑组织中Syn与Neu的表达,短时间内即可发生变化,HI损伤后的神经网络重建过程较为活跃;(2)发育期脑组织具有极强的神经可塑性,HIBD后脑神经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3)Syn及Neu在HIBD后的神经再生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确保神经网络的重建过程得以正确进行。
二、脑损伤后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损伤后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TBI后脑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基于LSCI、MRV观察SD大鼠脑静脉回流及其受阻后皮层血流变化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LSCI观测正常SD大鼠脑皮层静脉血液循环 |
2.2 MRI平扫及MRV重建SD大鼠头部及颈部静脉 |
2.3 基于LSCI观察CVO大鼠脑静脉回流 |
3 结果 |
3.1 LSCI显示正常SD大鼠脑皮层静脉回流 |
3.2 MRI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大鼠脑静脉窦及颈部静脉 |
3.3 CVO干预后大鼠脑皮层静脉血流动态变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ASDH大鼠脑皮层静脉血流变化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耗材 |
1.3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改良Miller法制作大鼠ASDH模型及实验分组 |
2.2 激光散斑成像系统记录观察窗的皮层血流值 |
2.3 MRI平扫及SWI序列扫描 |
2.4 心脏灌注及留取脑组织标本 |
2.5 HE染色病理观察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显示ASDH大鼠脑皮层血流动力学变化 |
3.2 MRI 扫描结果 |
3.3 HE 染色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基于激光散斑观察ASDH大鼠开颅术中脑皮层血流动力学变化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术前基础脑皮层血流监测 |
2.2 大鼠ASDH模型制作及模拟手术 |
2.3 激光散斑监测数据处理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中生命体征及颅内压变化情况 |
3.2 开颅术中显微镜下观察脑皮层血管 |
3.3 基于LSCI观察皮层脑血流速度变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颅内静脉回流障碍加重颅脑损伤大鼠炎症反应及脑水肿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耗材 |
1.3 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实验模型制作及分组 |
2.2 实验标本的获取 |
2.3 神经功能学评分 |
2.4 脑水含量测定 |
2.5 Nissl染色评估神经元损伤情况 |
2.6 脑组织Evans blue染色及含量测定 |
2.7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观察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结构变化 |
2.8 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分析大鼠皮层中ADAM17、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Iba-1、星形细胞特异性标志物GFAP共定位监测以及p-65、MMP-9在皮层细胞中的表达 |
2.9 大鼠脑组织内TNF-α,IL-1β,IL-6,IL-10 以及HMGB1的ELISA检测 |
2.10 Western blot检测脑皮层蛋白水平表达 |
2.11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CVO加重ASDH大鼠神经功能障及脑组织水肿 |
3.2 CVO干预后加重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 |
3.3 ADAM17在CVO干预后ASDH大鼠损伤脑皮层细胞定位 |
3.4 CVO干预后促进ASDH大鼠炎性因子的表达 |
3.5 特异性抑制solTNF-α抑制 CVO干预后TNFR/NF-κB通路 |
3.6 XPro1595 干预对ASDH+CVO大鼠脑皮层MMP-9 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创伤性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机制及处理策略进展 |
参考文献 |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参与突触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免疫调节机制及潜在治疗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和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手术方法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行为学评估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脑组织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肌肉组织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健侧颈7 神经移位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微循环和静脉循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
摘要1 |
Abstract 2 |
摘要2 |
Abstract 2 |
摘要3 |
Abstract 3 |
第一部分 急性颅脑损伤后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的DSA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初步结论 |
创新点 |
第二部分 脑挫裂伤灶周围水肿区大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初步结论 |
创新点 |
第三部分 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术前影像资料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初步结论 |
创新点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急性硬膜下血肿与颅内静脉循环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慢性硬膜下血肿与脑静脉循环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论文 |
(5)芎归方协同BMSCs-exosomes干预缺血性脑损伤神经重塑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芎归方协同BMSCs-exosomes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学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芎归方协同BMSCs-exosomes对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再生与突触重塑的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芎归方临床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重塑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SOX11促进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颅脑损伤后SOX11的表达与轴突再生相关性分析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SOX11对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调控作用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SOX11促进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机制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颅脑外伤后轴突损伤及其再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7)基于巨刺理论探讨针刺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运动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不同类型线栓、麻醉剂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建立的影响研究 |
(一)不同类型线栓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建立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二)不同麻醉剂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建立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巨刺理论探讨针刺对MCAO模型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三 基于巨刺理论探讨针刺对MCAO模型大鼠皮层GABAAR-α1 蛋白和GAP-43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四 基于巨刺理论探讨针刺改善MCAO大鼠运动功能健侧皮层信号通路、基因筛选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健侧脑重塑在脑损伤后功能恢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补阳还五汤通过Connexin43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重塑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一、中医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概括 |
二、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概括 |
第二节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一、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
二、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三节 星形胶质细胞Connexin43的研究进展 |
一、星形胶质细胞Connexin43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概括 |
二、Connexin43与补阳还五汤的研究概括 |
三、Connexin43与bFGF的研究概括 |
四、Gap26与GAP-134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Connexin43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 |
一、材料与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第二节 Connexin43在补阳还五汤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第三节 Connexin43在bFGF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 |
一、实验动物与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对小鼠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再生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AA和 SVCT2 通过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青蒿琥酯调控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再生减轻缺血性脑卒中损伤的体内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青蒿琥酯调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OGD/R损伤的体外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调控与机制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干细胞的调控因素—microRNAs的作用与机制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发表的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授权的发明专利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致谢 |
(10)新生猪缺氧缺血损伤后神经网络重建相关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对象和分组 |
2.1.1 实验动物准备 |
2.1.2 HIBD模型建立 |
2.1.3 实验动物分组 |
2.2 组织学检测 |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2.2 获取脑组织标本及进行组织切片 |
2.2.3 免疫组化染色的具体操作步骤 |
2.2.4 实验结果的判断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Syn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3.2 Neu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4 讨论 |
4.1 新生猪HIBD模型的优势 |
4.2 Syn与突触 |
4.3 Neu与轴突 |
4.4 小结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脑损伤后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TBI后脑损伤的实验研究[D]. 王成.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参与突触损伤的机制研究[D]. 闵颖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和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研究[D]. 周彤.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微循环和静脉循环的研究[D]. 刘海兵.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芎归方协同BMSCs-exosomes干预缺血性脑损伤神经重塑的作用研究[D]. 白晓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6]SOX11促进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春晖.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7]基于巨刺理论探讨针刺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运动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补阳还五汤通过Connexin43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重塑的机制研究[D]. 杨开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对小鼠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再生的作用研究[D]. 张开元.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10]新生猪缺氧缺血损伤后神经网络重建相关蛋白的研究[D]. 张志男. 中国医科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