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针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

磁针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

一、磁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官霈钰,徐友华[1](2022)在《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中风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且常常留有后遗症,偏瘫是中风后遗症中较为普遍的一种。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因其疗效突出、安全性高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并被世界卫生组织评选为43个优势病种之一。本研究整理总结了近年来关于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郑亚杰[2](2021)在《陈以国教授基于健脾化痰理论针药并举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此文通过分析论述脾虚、痰湿及中风后遗症之间的关系,整理陈以国教授通过调气通阳、健脾祛湿以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归纳陈以国教授从脾论治疾病的临床特色,扩宽了解决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方法:1.通过整理古籍文献中痰的概念及认识、痰的生成、脾与痰的关系、痰瘀与中风后遗症的发病关系、以及脾与中风后遗症的发病关系,并结合肥甘厚味易伤脾致虚生痰的特点,总结出从脾论治的必要性,结合陈以国教授的学术思想,论证健脾化痰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治疗作用。2.跟师出诊,通过“抄方-思考-总结”的方法提高对陈师治病思路及学术思想的认识;在学校电子阅览室查询导师及同门师兄师姐的相关论文,并深入研读;定期与导师面对面交流学习心得,加强领悟导师诊治疾病的思路;收集门诊期间与中风后遗症疾病相关的医案;制定病例调查表,并将调查内容以电子版的形式进行录入、存档;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3.从病例中选取典型病案进行分析,深入探析陈师的遣针用药规律。结果:1.中风病的发生不外乎风、火、痰、瘀、虚。陈教授认为,后遗症期以机体失于气血濡养为患,与血虚、血瘀、外邪有关系,但与脾虚生痰密切相关。治疗上针药相结合而用,方药选用大秦艽汤为主方进行加减,针刺选用腹三针:天枢(双侧)、建里;通阳三针:百会、上星、囟会;健脾化痰要穴:中脘、丰隆、足三里;上肢:尺泽、内关、合谷;下肢:阴陵泉、阳陵泉、悬钟;锁骨取穴:脾、上肢、下肢。2.临床治疗后的30例患者,结果显示:①基本痊愈3例,显着好转13例,好转8例,稍好转5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96.67%;②各项症状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8.20±1.93和4.03±1.65、4.43±1.35和1.93±1.50、5.33±1.74和2.73±2.01,(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陈教授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强调脾虚气弱与痰瘀络阻并存的病机,遵循经典汤药攻其内,针石治其外,主张针药并举。用药常在大秦艽汤,变在临证加减,理论结合实践,针灸功于先健后患,灵活结合锁骨针法,重视治神。临症精于诊脉,精诚业医,疗效显着。2.陈以国教授针药并举治疗中风后遗症效果明显。

林欣妍(HATHAICHANOK KLUBPHUAN)[3](2020)在《中风后遗症中泰传统医学治疗模式及特色的探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公认的中泰医学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技术比较研究,探讨中泰医学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学术观点及理论特色,探索中泰医学结合提升中风后遗症治疗技术水平的思路及方法。材料与方法:以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清华同方中国博硕士优秀论文全文数据库。PUBMED(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国际期刊全文数据库,TCI-Thai Journal Citation Index Centre(https://tci-thailand.org)、CUIR(https://cuir.car.chula.ac.th)、MULKC(http://mulinet1.li.mahidol.ac.th)泰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工具。以“中风”、“中风后遗症”、“中医”、“泰医”、“针刺”、“推拿”、“泰式按摩”、“泰式草药球按摩”为检索词。以2009年至2019年为检索范围,对以中文及泰文形势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计算机检索,根据纳入标准进行人工检索筛选录用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以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泰式按摩、泰式草药球按摩建立条目,分别统计各自的辨证分型、治疗原则、施治部位、操作手法、疗效。对中泰医学相关条目概念及内涵进行对照,并进行频次、频率的比较研究。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文献50篇,泰医文献25篇。2中医常用技术中针灸治疗文献为72%,推拿治疗文献为28%,提示针灸为主要治疗技术;泰医治疗技术中泰式按摩文献为56%,泰式草药球按摩为44%,所以无显着性差异。3辨证施治方法:中医治疗依据诊断,辨证施治,遵循经络辨证施治辩证为主是74%,结合内科联合辨证是20%,体现了中医外治法的特点。泰医治疗没有与中医对照的辨证,相同之处都与“风”有关,风向上/风向下为56%,无说明44%。4操作部位:中医统计结果提示中医治疗技术高度集中在具有辩证施治理论的经穴方面,中医针刺和推拿操作部位共37个,头面部12个,躯干部6个,上肢6个,腹部2个,下肢10个和运动关节。泰医治疗以经络辩证为主的信号点治疗,泰医泰式按摩和泰式草药球按摩操作部位共45个,前头部5个,后头部5个,肩部5个,上肢外侧5个,上肢内侧5个,腹部5个,背部5个,下肢外侧5个和下肢内侧5个。5操作方法:中医推拿最常用的操作手法是拿法﹥揉法﹥按法﹥运动关节﹥点法﹥推法,泰式按摩最常用的操作手法是按法﹥拿法﹥点法﹥揉法﹥推法﹥运动关节。结论:1中泰医学均有辨证方法,相同之处为“风”,泰国医学以“上”、“下”文原则判断,中国医学则注重多元化因素辨证施治。2治疗施治部位:中医治疗是以经络辩证为主的经穴治疗,而泰医治疗是以基线(经络辩证)为主的信号点治疗。泰式按摩按照分区一次操作各个区域的1-5信号点,表现为完成的程序性,没有明显的辨证(对症的差异性)。中医治疗技术具有辨证施治的个性特点。3泰式按摩与中医推拿操作手法方面,中医推拿依据经络、腧穴的病理改变选择推拿手法,手法使用频率均匀;泰式按摩手法操作特点显着,集中在按法、拿法和点法。4中泰传统医学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所以采用中医与泰医结合治疗方法,互相补充的。

林秀梅[4](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安利君[5](2019)在《陈以国教授补阳还五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补阳还五针法的内在涵义,整理陈以国教授运用补阳还五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相关理论,总结陈以国教授对于补阳还五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经验;观察3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表现、Barthel指数评分、FIM评分及Brunnstrom评分变化,以客观评价补阳还五针法的临床疗效。方法:1.理论探讨:基于中医古籍文献及现代研究,阐述补阳还五针法的相关理论基础,总结陈以国教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通过对中风后遗症病历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陈以国教授运用补阳还五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治疗特色,归纳陈以国教授治疗中风后遗症潜针用药的规律。2.临床应用:(1)根据本研宄的研究内容,制定日常活动能力评定量表、FIM的评分标准和Brunnstrom分级评定表。(2)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在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对就诊于陈以国教授门诊的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纳入。(3)对符合纳入的患者,以初诊时间为0月,治疗1个月为一个疗程,在0月、1月分别填写日常活动能力评定量表、FIM的评分标准和Brunnstrom分级评定表,以自身治疗前后为对照。(4)拍摄并整理每个纳入患者的门诊病例。(5)使用Excel 2010输入数据建立数据库。(6)使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陈以国教授将中风后遗症的形成责之于气虚血瘀,阻滞经络,阴阳失衡,营卫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筋脉失养,器官失养,而致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语言謇涩等症状。2.陈以国教授在辨证论治中风后遗症病因病机及疾病变化的基础上,创补阳还五针法,秉承《黄帝内经》重视阳气的思想,以关元、气海固本培元,温通畅达阳气,以建里、天枢为主调畅中焦气机,以达调气温阳的作用;并且运用《内经》中健患同治的思想,以健侧腧穴主以调脏腑,理气血,患侧腧穴重在祛邪气,通经络,从根本上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从系统上修复相关脏腑经络,通利血脉,使气血津液运行输布正常,促进皮肉筋骨的濡养,从而有效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言语、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增强患侧肢体肌力,显着改善患者在睡眠、饮食、情绪等方面的障碍,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所收集3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1)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51.33±8.09、84.67±5.86,治疗前后差异明显(P=0.000<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后FIM评分分别为61.33±5.70、81.33±5.05,治疗前后差异明显(P=0.000<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Brunnstrom评分比较,两组数据经秩和检验,Z=-3.217,P=0.0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合具体数据分析,治疗后等级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对于提高等级有疗效。(4)治疗有效率:基本痊愈14例,占46.7%,显效9例,占30.0%,有效5例,占16.7%,无效2例,占6.67%,总有效率93.33%。结论:1.陈以国教授创立了具有以固本培元,疏调气机,通调经络为理论基础的补阳还五针治疗方法,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于一体,补益元气,调畅气机,疏通经络,可有效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补阳还五针法在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独立方面疗效显着,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孟沙沙,周震[6](2018)在《针灸分期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风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中风患者康复过程中,由于所处阶段不同,临床表现不同,病理机制也有所不同,故针灸治疗过程中不应采取相同的、单一的取穴方法,应倡导临证分期治疗,针对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张沥月[7](2018)在《灵龟八法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中风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临床症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评价灵龟八法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探讨本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推广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均来自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针灸科门诊及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病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灵龟八法组和中药组,各30例。灵龟八法组是以患者就诊时灵龟八法所开的穴位,配以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均为双侧取穴)为主穴进行针刺。上肢偏瘫加患侧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八邪;下肢偏瘫加患侧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解溪、悬钟;口舌歪斜加患侧颊车、地仑、迎香;语言不清加廉泉。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悬钟穴施以捻转补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4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中药组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之后休息5天再开始下个疗程的治疗。所得数据经整理后,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x±)表示,用独立t检验进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运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等级资料以秩和检验。选取α=0.05为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疗程结束后,进行两组间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结果:60例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出现。在临床疗效方面,灵龟八法组基本痊愈5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高达93.3%。中药组基本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是80%。两组间疗效进行对比,灵龟八法组治疗疗效优于中药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灵龟八法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低于中药组(P<0.05)。在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高(P<0.05),且灵龟八法组Barthel指数评分显着高于中药组(P<0.05)。结论:(1)灵龟八法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综合疗效显着优于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2)灵龟八法合辨证取穴治疗中风后遗症能够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激发人体的自愈潜能,改善关节活动度,有效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减少致残率。

张文军[8](2018)在《眼针干预中风后遗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评价眼针干预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性。方法:检索相关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按照一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临床资料提取,应用RevMan5.3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项眼针干预中风后遗症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显示,在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病症有效率方面,干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RR=1.17,95%CI[1.06,1.30])。结论:眼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着。

康健[9](2018)在《龙氏正骨结合针刺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下肢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龙氏正骨疗法对中风后遗症遗留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治疗机理,与传统针刺手法相结合,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比较,为临床诊疗中风后遗症下肢功能障碍,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供新的诊治方法及思路。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2例中风后遗症合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龙氏正骨手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配合下肢现代物理康复疗法。疗程:两组治疗均隔日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以6个疗程为限,共计60天。同时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随访两组在采用通过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观测下肢运动功能(FAC评分、Holden评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偏瘫下肢肌肉肌力记录表(股四头肌、伸髋肌、屈髓肌),观察实验两组对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探讨龙氏正骨手法对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下肢功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临床疗效方面:治愈率:治疗组:83.33%、对照组:72.22%。经统计分析,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研究表明,龙氏正骨结合针刺手法的疗效明显高于传统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结合针刺手法。2.FAC、Holden评分方面:FAC: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进行比较,P=0.670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治疗后P<0.01,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Holden:P=0.9756>0.05,经检验,实验组和常规组治疗后P<0.01,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且疗效差异并不明显。3.偏瘫下肢肌肉肌力评分方面:在改善股四头肌、伸髋肌、屈髋肌群方面,龙氏正骨结合针刺手法与传统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结合针刺手法都有效果,治疗组间对比发现,股四头肌肌力在接受对照组治疗及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即在提升股四头肌肌力方面,龙氏正骨手法优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4.Berg平衡量表方面:治疗前两组进行比较,P=0.959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治疗后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龙氏正骨手法严守“三步定位诊断法”,精准诊疗,避免漏诊、误诊,有效的纠正中风后遗症患者腰椎错位,使气血和,肌肉充,通过恢复脊柱生物力学的动态平衡,达到提高患者下肢肌力,降低肌张力,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最终提升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保证生活质量。龙氏正骨手法不良反应少,为临床工作者提供诊疗新思路,值得应用推广。

张玥[10](2016)在《基于R的中风后遗症针灸诊治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中风后遗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急危病和难治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备受医学界关注。针灸以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疗效明显、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对中风病的治疗与康复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对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具有显着优势,文章首次将R引入对中风后遗症诊治方法的数据分析,从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风后偏瘫、中风后抑郁、中风后呃逆、中风后足内翻、中风后失语和中风后二便障碍七个方面进行介绍,总结并分析针灸取穴方法和治疗特点,为针灸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二、磁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体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
    1.1 传统针刺法
    1.2 特色针法
        1.2.1 醒脑开窍针法
        1.2.2 巨刺针法
        1.2.3 腹针疗法
        1.2.4 腕踝针疗法
        1.2.5 其他特色针法
2 灸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
3 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
4 结语

(2)陈以国教授基于健脾化痰理论针药并举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理论联系
2 中药治疗经验分析
3 针刺治疗经验分析
4 临床观察
5 验案举例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治法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中风后遗症中泰传统医学治疗模式及特色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文献综述
    1 中泰医学基础理论
    2 现代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论文二 文献研究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陈以国教授补阳还五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补阳还五针法的来源
补阳还五针法与中风后遗症的联系
补阳还五针法的理论基础
补阳还五针法的穴位组方
陈以国教授补阳还五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
陈以国教授补阳还五针法治疗30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应用
验案举例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针灸分期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分期治疗中风病
    1.1 中风急性期
    1.2 中风恢复期
    1.3 中风后遗症期
2 小结

(7)灵龟八法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脑卒中的认识
        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1.2 脑卒中的病因
        1.2.1 高血压
        1.2.2 糖尿病
        1.2.3 心脏病
        1.2.4 高血脂
        1.2.5 吸烟、喝酒、肥胖等
        1.2.6 其他因素
        1.3 脑卒中发病的机制
        1.4 脑卒中的治疗
        1.4.1 一般处理
        1.4.2 溶栓治疗
        1.4.3 降纤治疗
        1.4.4 防治脑水肿
        1.4.5 抗血小板药物
        1.4.6 抗凝治疗
        1.4.7 血液稀释疗法
        1.4.8 脑保护剂
        1.4.9 手术治疗
        1.4.10 综合治疗
    2 中医对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的认识
        2.1 病名及源流
        2.2 病因病机
        2.2.1 年老体衰,内伤积损
        2.2.2 情志过极,化火生风
        2.2.3 痰浊内阻,化火生风
        2.2.4 邪气内凑,气血阻滞
        2.3 治疗
        2.3.1 中药治疗
        2.3.2 针灸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中医诊断标准
        2.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2.1 灵龟八法组
        3.2.2 中药组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两组性别比较
        4.1.2 两组年龄比较
        4.1.3 两组病程分布比较
        4.1.4 两组病情轻重比较
        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3 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对比
        4.4 治疗前后两组Barthel指数(BI)评分对比
        4.5 安全性评价
    5 讨论
        5.1 结果分析
        5.2 灵龟八法的相关研究
        5.2.1 灵龟八法的理论基础
        5.2.2 八脉交会穴的特性
        5.2.3 灵龟八法开穴方法
        5.2.4 灵龟八法的应用
        5.3 本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5.3.1 灵龟八法“天人相一”的理论指导
        5.3.2 八脉交会穴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5.4 选穴依据
        5.4.1 灵龟八法开穴
        5.4.2 辨证取穴
        5.4.3 随症配穴
        5.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眼针干预中风后遗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提取
    1.5 研究质量评估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结论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流程
    2.2 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及临床特征
    2.3 Meta分析及倒漏斗图
3 讨论

(9)龙氏正骨结合针刺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下肢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遗症肢体运动障碍的研究概况
        1.1.1 历史沿革
        1.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遗症遗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遗症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与治疗进展
        1.2.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遗症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1.2.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遗症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具体研究内容
        2.1.1 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2.1.2 预期的研究成果
        2.1.3 创新性
    2.2 研究方案设计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设计方案
        2.3.2 研究地点
        2.3.3 随机方法及分组
    2.4 治疗方法
        2.4.1 基础治疗
        2.4.2 治疗组
        2.4.3 对照组
    2.5 观察方法、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指标
        2.5.1 观察方法
        2.5.2 观察指标
        2.5.3 疗效评定指标
        2.5.4 计算公式
    2.6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2.7 临床实施
        2.7.1 临床实施方案
        2.7.2 质量控制
    2.8 结果与分析
        2.8.1 基线比较
        2.8.2 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中风后遗症遗留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理论研究依据
    3.2 龙氏正骨手法改善中风后遗症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优势与特点
    3.3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磁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研究进展[J]. 官霈钰,徐友华.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05)
  • [2]陈以国教授基于健脾化痰理论针药并举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经验总结[D]. 郑亚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中风后遗症中泰传统医学治疗模式及特色的探析[D]. 林欣妍(HATHAICHANOK KLUBPHUAN).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陈以国教授补阳还五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经验总结[D]. 安利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针灸分期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J]. 孟沙沙,周震.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11)
  • [7]灵龟八法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张沥月.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眼针干预中风后遗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张文军. 中医药导报, 2018(09)
  • [9]龙氏正骨结合针刺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下肢功能的研究[D]. 康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基于R的中风后遗症针灸诊治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研究初探[A]. 张玥.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针灸诊治理论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论文汇编, 2016

标签:;  ;  ;  ;  ;  

磁针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