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技师考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郭家田[1](2021)在《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我国汽车制造业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以及智能制造工厂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要追赶甚至超越世界老牌汽车制造业强国,亟需大量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不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对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是应对汽车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解决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要确定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厘清什么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及其能力结构是什么。第二,培养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路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有哪些?第三,如何更好的进行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上述问题,对国内外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分析国外的国家资格框架以及国内的职业资格框架高技能人才能力要求,并调研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龙头企业,构建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根据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培养和竞赛培养三条培养路径为研究对象,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定量分析法分别对不同路径下影响因素作用进行分析。企业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成长速度相对较慢,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人才培养资源开发不足;竞赛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的成长速度较快,但技能人才培养的受益面相对较窄,对资源的需求度却相对较高;校企合作培养路径能够满足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培养要求,但存在培养主体相对独立,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缺乏连续性,缺乏职业素质培养等情况。根据校企合作培养路径现状,结合培养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等机制类因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共建终身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水平,并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加强高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根据竞赛培养路径的现状,结合师资队伍和专业兴趣等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开展多层次技能竞赛,提高竞赛资源的转化及受众面,提升以赛促学的效果。根据企业培养路径现状,结合激励机制、培养机制等影响程度较高的机制类因素,通过完善企业培养机制和培训资源,提升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庄紫玮[2](2021)在《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汽车行业正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朝着智能化、网联化方向深度推进,与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趋势相悖的是,新能源汽车从业者缺口逐年增大。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新增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力电子结构,这对从业者的电工电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新能源汽车维修人员除了能够具备传统汽车维修能力,还要求掌握电工电子知识和实践能力。中职院校作为实用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肩负着人才输出的重担,缓解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人才供给压力。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应该紧随行业发展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为培养优质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打下夯实的电学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承载的电学知识和技能贯穿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是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选择实训项目尤为重要。但是现有实训项目存在与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脱节、验证性实训项目过多的问题无法满足人才需求。因此,本研究首先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分别对企业、教师、学生和课程四类对象进行调研。通过对学生、教师和课程现状展开调查,了解《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其次采用模块化开发思想,以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职业为基础分析电学能力,设计和开发实训项目,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源。最后运用所设计的实训项目,开展实验实施,总结归纳学生评价,结合教师实践反思不断完善实训项目。研究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显着提高,对中职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笔者提出研究的不足以及研究展望。
银莹[3](2020)在《广西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至新常态的形势下,在广西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提高、产业架构调节、科技创新发展中,高技能人才可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机遇。目前广西的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部分传统行业技能人才紧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紧缺,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对社会经济发展支撑能力明显不足。广西应始终秉持多区域发展战略,及时的建立出一支能力较强的高技能人才团队,保障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资源。本文在广西存在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机会的基础上,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分析了广西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实际情况和相应的应对措施。本文首先对研究意义和背景进行了论述,并简要的说明了全球范围内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式、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等的含义进行了说明,并对有关于高技能人才的学术理论进行了论述;对广西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表明了人才发展环境的欠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度较低、人才激励体系存在缺陷、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较低等是该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国内外培养模式经验,得出政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与培训机构合作、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启示。最终指出广西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优化的应对措施。在优化方式中,基于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成长理论,通过人才评价管控体系的搭建和完善、在高技能人才方面政府注重程度的提升、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的搭建、高技能人才激励体系的优化等方面,指出详细的处理流程,使该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速度得以提升。
梁杭玲[4](2020)在《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中职汽车类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反应学校的办学理念,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未来发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大纲执行情况、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策略的调整、学生学业成就,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多元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为依据,对典型的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教师和学生,以及多家汽车4S店用人主管与实习生指导师傅进行调查,发现当前中职汽车类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素养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缩小人才供需差距,本研究构建出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理论框架,从评价实践框架、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的三个方面对当前能使用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梳理,最后结合专业实际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评价操作策略。本研究认为:第一,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多层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策略多措并举等五个方面。第二,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实施包括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综合展示性评价、评价反馈等四大环节。第三,通过建立学业成绩考评预约制度、考评团队、考评反馈制度、考评质量监督体系、技能考核项目库、专业实践性课程千分绩效评价制度,并引入职业素养评价,提出汽车维修专业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策略。第四,以《汽车商务礼仪》课程学业成绩评价为例,通过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综合展示性评价提出了汽车商务与评估专业的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策略。第五,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提出实习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策略,为毕业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本研究强调从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视角来调整学业成绩评价主体、标准、内容、方法、策略,使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为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服务。通过汽车维修专业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策略的试用发现,该评价策略有助于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毕业生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是值得推广的学业成绩评价策略。
叶承六,程卫星[5](2020)在《创设“第三方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是职业学校的首要任务。以往职业学校汽修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与社会、企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所在学校在实施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质量提升工程汽车运用与维修重点实训基地项目的建设期间,深入企业调研,按照企业用人要求、契合岗位能力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法学法,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就如何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的运行进行探讨。
孔凯[6](2020)在《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以《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为例》文中提出在“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之下,坚持将人才建设作为制造业强国的根本,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理实一体化教学符合中职教育本质需求,且一直处于我国顶层设计之列。然而,目前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实施效果,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中职学生在理实一体化学习中对理论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提出将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旨在提高中职学生在理实一体化学习过程中的理论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和学习成就感,进而有效促进中职学生“理实双向”建构。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德尔菲法展开分析和研究。其一,在国内外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多方位分析国内外理实一体化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其二,对多所中职学校进行调研,发现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其三,严格按照教学模式构建思路和步骤,以“理实双向”建构为最终教学目标,多方位分析教学模式中“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四大要素,进而对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设置了“三个阶段”:(1)基于竞争激励的“理实感知”阶段;(2)基于信心激励的“理实交融”阶段;(3)基于成就激励的“理实扩展”阶段、“六个环节”:(1)“自主感知”预习环节;(2)“理实互动”引导环节;(3)“理实互释”初探环节;(4)“理实互证”再探环节;(5)“理实互融”评价环节;(6)“理实扩展”适应环节。教学全程融入了竞争激励、信心激励、成就激励等多维激励方法,包括自媒体运营、教学视频自制、“子步骤”教学、“云班课”教学、“Bingo卡”教学等。其四,通过德尔菲法向职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领域等多位专家进行意见征询,进而明确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可操作性。其五,依据最终确定的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基本思路,展示将多维激励方法融入《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最后,对本研究的探索进行总结,提出不足和未来的展望。
孙吉早[7](2020)在《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以云南交通技师学院为例》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国的技工教育也随之得到极大发展。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我国共有技工院校2490所,在校学生人数达338.2万人,近十年技工院校年均为社会培养100万名左右的技能型人才,对国家的各行各业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更好地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促进企业高效益、可持续发展,各类技工院校和行业企业积极寻求合作,开展了类型丰富、形式多样、规模全面的校企合作。但是,当前我国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在合作模式上仍然具有一些缺陷,如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运行机制、主体的参与意愿不强、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导致了合作的深入性、持续性、有效性大打折扣。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同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和理论进行研究;并对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然后着重以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为例,运用战略管理分析的相关知识,剖析学院在校企合作的开展以及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上的相关实践经验;并通过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对云南交通技师学院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性进行基本的定性分析。最后,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以期为我国的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相关主体提供参考,助力我国技工院校乃至其他各类学校的校企合作更加有成效、更加可持续、更加深入广泛。
欧阳月[8](2020)在《衡阳技师学院教师绩效考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一线生产和管理领域的初级技能型人才。在我国实施中职教育以来,已经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对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显然,要提升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师资保障是重点。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中职学校教学水平。衡阳技师学院是虽然重视教师队伍的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总整体上看,绩效考核体系和应用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对教师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本文通过对衡阳技师学院教师绩效考核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360度反馈评价法等方法辨识出影响衡阳技师学院教师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对衡阳技师学院教师的绩效考核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衡阳技师学院教师绩效考核方案。本文在研究在绩效考核相关理论基础上,选取衡阳技师学院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目前现状,对其教师绩效考核的教学质量考核、非教学工作量考核、考核运用等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考核目标不明确、考核对象不广泛、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和缺乏考核结果应用等问题,导致衡阳技师学院教师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绩效考核目标的认识缺位、人事管理制度和模式滞后、绩效考核主体参与不够和尚未构建绩效考核沟通机制。针对存在问题,结合衡阳技师学院教师绩效考核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就是进一步明确绩效考核目标、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权重、完善考核程序和流程、注重结果反馈运用。相关研究对提升衡阳技师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学院战略发展目标提供参考;同时,也能为同类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借鉴。
杨奕[9](2019)在《GXJD技师学院教师绩效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本篇文章总结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面临发展的瓶颈时,首要任务就是寻求自身的结构优化和管理突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优秀的教师团队,而这样的团队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加以考核和激励。通过绩效评估结果,促使管理层加强管理,激发教师个人潜能;从而使教师提高教学技能,丰富教学手段;推进中职学校教育正确的走向,树立正面的形象。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开始将绩效管理融入到实际管理环节来提高教师绩效,从而能冲出重围,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现阶段关于中职学校教师绩效管理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对绩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体系不完善、考核标准和考核指标不科学、考核过程不公开、绩效考核方式的单一、管理与考核脱节、奖励机制不恰当等问题的研究较少,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结合的案例探究仍需加大力度。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各中职院校在师资团队的建设和完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例分析法等方法,以GXJD技师学院为调查对象,对学校的概况、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师的情况、教学对象对教师的要求,以及GXJD技师学院的教师绩效管理过程进行了客观详细地介绍,同时客观分析了GXJD技师学院教师绩效管理体系仍存在的教师岗位职责认知程度低、缺乏专业培训、考核过程不规范、评价结果不能合理运用、没有绩效申诉机制的问题,从而能通过强化教师工作职责、向他们提供持续沟通帮助、制定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灵活运用评价考评结果、建立绩效申诉通道等方法使出现的问题一一得到解决。
谢赢亚[10](2019)在《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流的技工决定一流的制造业”已经得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的一致认同。纵观美、德、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它们都具有世界领先的制造技术、高质量高精度的制造产品、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保障。伴随着全球性的“技工荒”,技能人才的紧缺对经济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现实的深刻教训已经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保障。因此,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将技能人才保障的主体、客体、内外环境等因素纳入综合考虑,为促进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保障提供参考资料。本文首先明确了“技能人才”、“重点电子制造企业”等涵义,并回顾与梳理了国外相关重要理论与国内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然后,根据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在重庆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现实问题,分析了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与不足之处。再次,通过深入重庆重点电子制造企业实地调研,对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剖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重庆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一是政府部门应出台关于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构建多渠道保障体系;二是社会主体公同参与,建立健全投入机制、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三是加大对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倡导互惠互利的劳资关系;四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保障电子制造业发展需求;五是回归市场化,减少政府干预,借鉴国外典型培养模式,试点探索能有效解决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的新途径。
二、汽车技师考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技师考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汽车制造业及高技能人才 |
2.1 国际汽车制造业发展趋势 |
2.2 我国汽车制造业现状及高技能人才需求 |
2.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
3.1 资格框架下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标准 |
3.2 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
3.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
4.1 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
4.2 校企合作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
4.3 竞赛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
4.4 岗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议 |
5.1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
5.2 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
5.3 提高大赛人才培养引领作用 |
5.4 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源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2)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 |
1.1.2 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从业者电学要求严苛 |
1.1.3 中等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规模急剧扩张 |
1.1.4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无法满足人才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研究 |
1.3.2 国际主流模块化思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
1.3.3 国内主流模块化思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 |
2.1.2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 |
2.1.3 实训项目 |
2.1.4 模块化 |
2.2 教学理论研究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杜威“从做中学”实用主义理论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研究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访谈法 |
2.3.4 实验研究法 |
2.4 实施流程 |
2.4.1 实施流程 |
2.4.2 实施流程图 |
第3章 实训项目现状调查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2 学生问卷调查 |
3.2.1 学生问卷调查对象 |
3.2.2 学生问卷调查设计 |
3.2.3 学生问卷调查实施 |
3.2.4 学生问卷调查发放 |
3.2.5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3.3 教师访谈 |
3.3.1 教师访谈对象 |
3.3.2 教师访谈设计 |
3.3.3 教师访谈分析 |
3.4 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分析 |
3.4.1 企业访谈对象 |
3.4.2 企业访谈设计 |
3.4.3 企业访谈分析 |
3.5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现状 |
3.5.1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定位 |
3.5.2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安排 |
3.6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项目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实训项目开发 |
4.1 实训项目开发模式 |
4.2 实训项目开发原则 |
4.2.1 针对性 |
4.2.2 独立性 |
4.2.3 实用性 |
4.2.4 可操作性 |
4.3 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步骤 |
4.3.1 前期调研 |
4.3.2 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
4.3.3 实训项目设计 |
4.3.4 教学资源设计 |
4.3.5 教学实施 |
4.3.6 多方评价学习效果 |
4.4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和工作内容 |
4.5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电工电子能力分析 |
4.5.1 研讨专家团队 |
4.5.2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电工电子能力 |
4.6 课程标准 |
4.6.1 课程基本信息 |
4.6.2 课程定位 |
4.6.3 课程目标 |
4.6.4 课程教学内容 |
4.6.5 课程教学方法 |
4.6.6 课程教学资源 |
4.6.7 课程教学考核评价 |
4.7 实训项目的设计 |
4.7.1 实训项目的选取和序化 |
第5章 教学资源设计 |
5.1 教学资源特点 |
5.1.1 资源多样性 |
5.1.2 指导实践性 |
5.1.3 专业特性强 |
5.1.4 开放先进性 |
5.2 教学资源设计原则 |
5.2.1 科学性 |
5.2.2 技术性 |
5.2.3 效益性 |
5.2.4 发展性 |
5.3 教学资源内容设计 |
5.3.1 实训项目任务书设计 |
5.3.2 实训项目指导书设计 |
5.3.3 实训项目评分表设计 |
5.3.4 微视频 |
5.3.5 数字化网络资源 |
第6章 实训项目实施 |
6.1 实施对象 |
6.2 实施场地和设备 |
6.2.1 场地布置 |
6.2.2 硬件设备清单 |
6.2.3 软件资源清单 |
6.3 实训项目实施 |
6.3.1 实训项目实施教学过程 |
6.4 实训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
6.4.1 教师分析 |
6.4.2 学生访谈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存在的不足 |
7.3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5 企业访谈调查记录 |
(3)广西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高技能人才相关概念 |
2.1.1 高技能人才的含义 |
2.1.2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 |
2.2 高技能人才相关理论 |
2.2.1 人才评价理论 |
2.2.2 人才成长理论 |
2.2.3 人才培养理论 |
2.2.4 人才激励理论 |
第三章 广西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3.1 广西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情况 |
3.1.1 广西高技能人才发展目标 |
3.1.2 广西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 |
3.2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式 |
3.2.1 政府主管的职业院校培养方式 |
3.2.2 政府引导的校企合作方式 |
3.2.3 政府鼓励的企业内培方式 |
3.3 广西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不足与成因 |
3.3.1 缺乏人才成长的环境 |
3.3.2 人才培养方式不完善 |
3.3.3 人才激励制度不完善 |
3.3.4 政府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行为不足 |
3.4 广西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
3.4.1 内部因素 |
3.4.2 外部因素 |
第四章 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借鉴及启示 |
4.1 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
4.1.1 英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位学徒制” |
4.1.2 美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P-TECH”模式 |
4.1.3 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 |
4.2 国内高技能人才培养做法 |
4.2.1 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做法—“政企校外”合作模式 |
4.2.2 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做法—直接资金激励办法 |
4.3 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启示 |
4.3.1 政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
4.3.2 突出政府政策引导的重要作用 |
4.3.3 政府应该引导促进企业与培训机构合作 |
4.3.4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
第五章 广西高技能人才培养改进的对策建议 |
5.1 建立健全人才评价管理机制 |
5.1.1 构建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
5.1.2 对人才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
5.1.3 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 |
5.2 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
5.2.1 政府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 |
5.2.2 政府加强对技能人才的财政投入 |
5.2.3 政府保障专技职称和技能人才贯通 |
5.3 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
5.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 |
5.3.2 与国际接轨开展海外培训合作 |
5.3.3 政府加强建设“以赛促教、以赛促培”模式 |
5.4 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制度 |
5.4.1 提高技能人才薪资水平 |
5.4.2 健全高技能人才表彰制度 |
5.4.3 加大技能竞赛奖励力度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4)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推进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国家政策改革热点 |
1.1.2 满足企业对高素养、强技能、会创新的用人需求 |
1.2 选题意义 |
1.2.1 丰富中等职业教育学业成绩评价研究 |
1.2.2 促进中职汽车类专业教学改革 |
1.2.3 提高企业对中职汽车类专业毕业生的用人满意度 |
1.3 概念界定 |
1.3.1 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 |
1.3.2 学业成绩 |
1.3.3 发展性评价 |
1.4 文献综述 |
1.4.1 研究现状 |
1.4.2 研究综述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2 当前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现状分析 |
2.1 学业成绩评价现状访谈提纲和问卷编制 |
2.1.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2.1.2 拟定访谈提纲 |
2.1.3 编制调查问卷 |
2.2 学校教师访谈情况分析 |
2.2.1 访谈目的 |
2.2.2 访谈对象与内容 |
2.2.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2.3 学生问卷设计与调查 |
2.3.1 调查目的 |
2.3.2 问卷对象与内容 |
2.3.3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2.4 汽车类专业用人企业问卷调查与分析 |
2.4.1 调查目的 |
2.4.2 调查对象 |
2.4.3 调查内容 |
2.4.4 企业调查结果处理与分析 |
2.5 汽车类专业学业成绩评价现状分析 |
2.5.1 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学生发展 |
2.5.2 评价过分注重甄别、选拔功能 |
2.5.3 评价内容过于重视书本知识 |
2.5.4 评价主体单一 |
2.5.5 课堂评价方式不当 |
2.5.6 学生个体技能掌握情况难以深入了解 |
2.5.7 考核项目与企业实际所需存在差距 |
2.5.8 评价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 |
3 学业成绩评价价值与依据分析 |
3.1 评价价值 |
3.1.1 一元价值模式下的多元化评价 |
3.1.2 适应性中兼具发展性的评价 |
3.2 评价依据 |
3.2.1 理论依据 |
3.2.2 实践依据 |
4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体系建构 |
4.1 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
4.2 发展性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
4.3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框架 |
4.3.1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理论框架 |
4.3.2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实践框架 |
4.4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工具 |
4.4.1 书面呈现性工具 |
4.4.2 作品呈现性工具 |
4.4.3 过程呈现性工具 |
4.4.4 证书呈现性工具 |
4.4.5 其他工具 |
4.5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方法 |
4.5.1 测验法 |
4.5.2 观察法 |
4.5.3 作品分析法 |
4.5.4 调查法 |
5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实施 |
5.1 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自评与互评 |
5.2 变革考试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
5.2.1 理论考卷加重知识应用考核 |
5.2.2 注重过程性评价 |
5.3 汽车类专业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内容 |
5.3.1 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策略 |
5.3.2 汽车商务与评估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策略 |
5.4 实习生发展性评价内容 |
6 研究结论与分析 |
6.1 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策略实施结果及分析 |
6.1.1 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优势 |
6.1.2 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不足之处 |
6.2 研究结论与分析 |
6.2.1 当前中职汽车类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素养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
6.2.2 将技能考核项目库应用到实践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
6.2.3 建立学业成绩评价反馈制度有助于保障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
6.2.4 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标准制定必须符合职业发展规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访谈提纲(学校教师版) |
附录2 中职汽车类专业毕业生企业用人满意度调查表 |
附录3 中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调查(学生版)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创设“第三方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1“第三方评价”机制概述 |
2“第三方评价”机制的运行 |
3第三方评价机制实施成效 |
4第三方评价机制建设的反思 |
(6)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以《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
(二)新热行业发展要求理实一体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
(三)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深入推进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
(三)激励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
(四)激励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
三、课题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五、本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
(二)多维激励方法 |
(三)中职《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斯金纳强化理论 |
(四)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三章 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
(一)调研对象分析 |
(二)问卷设计分析 |
(三)访谈设计分析 |
(四)问卷回收情况 |
二、调研的结果分析 |
(一)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师生基本情况 |
(二)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 |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
(二)教学中学生对理论部分的学习成就感低 |
(三)教学中学生对理论部分的学习兴趣不高 |
(四)教学中学生对理论部分的学习自信缺乏 |
四、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教学目标过高且情感目标实施淡化 |
(二)理论内容处理不当影响学生自信心 |
(三)教学方法设计不当制约激励的效果 |
(四)教学艺术不够重视削弱学习感染力 |
(五)教师专业能力与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
五、融入多维激励方法的问题解决途径 |
第四章 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
一、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二、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
(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
(二)理实双向建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设定 |
三、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一)基于竞争激励的“理实感知”阶段 |
(二)基于信心激励的“理实交融”阶段 |
(三)基于成就激励的“理实扩展”阶段 |
四、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
(一)基于德技并修的双师型师资条件 |
(二)理实一体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
(三)内容递进与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 |
(四)多维激励与多元协同的教学方法 |
五、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一)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
(二)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
(三)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分析 |
第五章 多维激励方法在《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
一、多维激励方法融入《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 |
(一)多维激励方法融入《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
(二)多维激励方法融入《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 |
二、多维激励方法融入《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实施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本研究基本结论 |
二、本研究不足之处 |
三、本研究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理实一体化学习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2 :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情况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3 :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多维激励融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行性意见征询表(第一轮) |
附录5 :多维激励融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行性意见征询表(第二轮) |
附录6 :德尔菲法意见征询专家建议与意见反馈整合表 |
附录7 :《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子步骤教学引导页 |
附录8 :《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子步骤教学评价表 |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以云南交通技师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校企合作模式相关理论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
2.4 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 |
2.5 瑞士“现代学徒制” |
第三章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典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
3.1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概况 |
3.2 工学交替模式 |
3.3 顶岗实习模式 |
3.4 订单培养模式 |
3.5 现代学徒制 |
3.6 几种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分析 |
3.7 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不足之处 |
第四章 云南交通技师学院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
4.1 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基本情况 |
4.2 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 |
4.3 校企合作模式及其特点 |
4.4 校企合作模式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
4.5 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分析 |
4.6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成效 |
第五章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改进策略 |
5.1 完善校企合作的法律体系 |
5.2 建立完善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和运行机制 |
5.3 创新教学管理体系 |
5.4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行业协会指导作用 |
5.5 充分调动校企合作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衡阳技师学院教师绩效考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绩效考核的相关概念 |
2.1.1 绩效 |
2.1.2 绩效考核 |
2.1.3 教师绩效考核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绩效考核相关理论 |
2.2.2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第3章 衡阳技师学院教师绩效考核现状 |
3.1 衡阳技师学院简介 |
3.2 衡阳技师学院目前教师绩效考核概述 |
3.2.1 绩效考核目标 |
3.2.2 绩效考核的组织机构 |
3.2.3 绩效考核程序 |
3.2.4 绩效考核评价标准 |
3.2.5 以过程为评价核心的日常管理 |
3.2.6 以结果为评价核心的年度考核 |
3.2.7 考核方法 |
3.2.8 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 |
第4章 衡阳技师学院教师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研究构思与步骤 |
4.1.1 研究思路 |
4.1.2 考核方法简单化 |
4.1.3 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 |
4.2 衡阳技师学院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考核目标未与学校战略目标相结合 |
4.2.2 考核方法简单化 |
4.2.3 考核指标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 |
4.2.4 考核结果不客观且缺乏有效应用 |
4.3 衡阳技师学院教师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教师对绩效考核目标的认识缺位 |
4.3.2 人事管理制度和模式滞后 |
4.3.3 绩效考核主体缺乏系统培训 |
4.3.4 尚未构建绩效考核沟通机制 |
第5章 衡阳技师学院教师绩效考核方案优化 |
5.1 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目标、原则及思路 |
5.2 基于不同部门及岗位的差异化考核指标设计 |
5.2.1 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 |
5.2.2 部门、系部绩效考核指标及评分 |
5.2.3 个人绩效考核内容及评分 |
5.3 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设计 |
5.3.1 权重的特点及原则 |
5.3.2 基于不同考核主体的权重设计 |
5.3.3 考核指标权重设计 |
5.4 绩效考核的程序及流程 |
5.5 绩效考核结果应用 |
5.5.1 绩效考核结果等级评定 |
5.5.2 部门、系部考核结果的运用 |
第6章 衡阳技师学院教师绩效考核的实施保障 |
6.1 强化绩效考核结果反馈 |
6.1.1 反馈到教师本人以促进个人的发展 |
6.1.2 反馈到用人部门、人事管理部门 |
6.1.3 将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进行有机结合 |
6.2 完善“重绩效、促成长”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
6.3 加强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 |
6.3.1 加强绩效考核制度建设 |
6.3.2 强化绩效考核实施的运行机制 |
6.4 提高考核方式的有效性 |
6.4.1 重视平时考核 |
6.4.2 重视大数据考核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衡阳技师学院教师绩效考核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衡阳技师学院教师绩效考核访谈提纲 |
(9)GXJD技师学院教师绩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学校绩效管理情况 |
1.3.1 国外教师绩效管理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教师绩效管理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2 绩效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 绩效管理概念阐述 |
2.1.1 教师绩效 |
2.1.2 教师绩效管理 |
2.1.3 中等职业院校教师绩效管理 |
2.2 绩效管理的目的、设立原则、实施过程 |
2.2.1 绩效管理的目的 |
2.2.2 绩效管理的设立原则 |
2.2.3 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 |
2.3 本文选取的教师绩效管理方法介绍 |
3 GXJD技师学院绩效管理现状 |
3.1 GXJD技师学院的背景及简介 |
3.1.1 学校简介 |
3.1.2 学生现状 |
3.1.3 教师现状 |
3.2 教师绩效管理基本情况 |
3.2.1 设计问卷调查教师绩效管理 |
3.2.2 问卷调查结果 |
4 GXJD技师学院现行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现行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教师对绩效管理及其规划认识不清,对岗位职责认知程度不高 |
4.1.2 缺乏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持续性沟通并设置专业培训 |
4.1.3 考核指标制定过程不规范,评价标准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 |
4.1.4 不能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并将其运用到激励机制中 |
4.1.5 没有建立专门的教师绩效申诉通道 |
4.2 现行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体制根源,制约了绩效管理成效 |
4.2.2 学校管理层的观念和管理意识薄弱 |
4.2.3 传统方式与绩效管理深层含义的矛盾 |
4.2.4 缺乏自觉维护和推行绩效管理的氛围 |
5 GXJD技师学院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
5.1 明确教师绩效管理真正内涵,及各岗位人员职责 |
5.2 持续沟通,根据绩效结果为教师提供专业建议和帮助 |
5.3 制定多层次全方位的贴近教师的完善评价体系 |
5.3.1 绩效评价的主体 |
5.3.2 绩效评价周期 |
5.4 及时反馈绩效考评结果,将其融入到激励机制中 |
5.5 建立绩效管理纠纷申诉机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技能人才概念 |
2.1.2 电子制造业概念 |
2.1.3 重点电子制造业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激励理论 |
3 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保障现状分析 |
3.1 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需求特点分析 |
3.2 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技能人才招聘保障存在的问题 |
3.2.2 技能人才培训保障存在的问题 |
3.2.3 技能人才职业发展保障存在的问题 |
3.2.4 技能人才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 |
4 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技能人才招聘的宣传力度偏弱 |
4.1.1 舆论宣传力度偏弱 |
4.1.2 招聘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
4.2 社会舆论对电子技能人才存在偏见 |
4.2.1 政府对技能人才发展的扶持不够 |
4.2.2 企业对技能人才保障不足 |
4.3 技能人才资源配置需求变化快 |
4.3.1 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增长快 |
4.3.2 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 |
4.3.3 技能人才流失严重 |
4.4 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滞后 |
4.4.1 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脱节 |
4.4.2 中职教育缺少相应的政策规范保障 |
4.4.3 中职教育理念落后 |
4.5 电子制造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意愿度低 |
4.5.1 企业只注重短期需求,缺乏长期培训 |
4.5.2 企业缺乏培训计划和投入 |
4.5.3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
5 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保障的对策研究 |
5.1 完善优化电子技能人才结构相关政策体系 |
5.1.1 政府部门加强制度体系设计 |
5.1.2 政府部门优化经费政策 |
5.1.3 优化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
5.2 规范电子技能人才职业认证制度 |
5.2.1 建立技能人才多维评价体系 |
5.2.2 规范健全技能人才鉴定制度 |
5.3 政府加强引导提高重庆电子技能人才职业认同感 |
5.3.1 为技能人才提供待遇福利和权益保障 |
5.3.2 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 |
5.4 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
5.4.1 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地位 |
5.4.2 深化校企合作,以企业需要促教育 |
5.4.3 面向社会办学,引导企业完善培训机制 |
5.5 激发人力资源市场化 |
5.5.1 加快完善企业培训体系建设 |
5.5.2 健全技能人才多元激励机制 |
5.5.3 重视技能人才文化环境培育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调查问卷表 |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汽车技师考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D]. 郭家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D]. 庄紫玮.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3]广西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D]. 银莹. 广西大学, 2020(07)
- [4]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研究[D]. 梁杭玲.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创设“第三方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 叶承六,程卫星.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0(12)
- [6]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以《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为例[D]. 孔凯.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以云南交通技师学院为例[D]. 孙吉早.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衡阳技师学院教师绩效考核研究[D]. 欧阳月. 南华大学, 2020(01)
- [9]GXJD技师学院教师绩效管理研究[D]. 杨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10]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保障研究[D]. 谢赢亚. 重庆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