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T扫描在诊断脊柱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卢建珍[1](2021)在《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临床诊断中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得已广泛应用,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多种高效、准确的技术方法。其检查资料具有信息化程度高、易实现资料的永久存储、鉴定结果客观真实以及部分影像征象可重复再现等的特性,成为临床医学和法医学鉴定不可或缺的客观依据。但在法医临床鉴定实践中,由于法医工作者对于X线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系统性知识储备不足,人体结构系统的正常影像和异常影像表现掌握程度较低,对于法医临床鉴定中人体结构常见损伤后的临床影像学演变过程和损伤特征的准确区分和鉴别存在困难,难以正确选择与损伤部位以及损伤特征相匹配的恰当的检查方法和检查体位等多方面原因,而在法医活体损伤鉴定意见中,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对鉴定意见的客观准确性起决定作用,上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鉴定意见的准确性作出。基于此,笔者主要在法医临床鉴定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颅脑、胸部和脊柱三大人体的医学影像学解剖结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法医临床司法鉴定行业内的具体发展情况,分析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具体的临床应用情况,医学影像学诊断与法医影像认定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现状等。通过收集相关学者对于不同影像学在颅脑、胸部、脊柱三大人体系统的法医临床鉴定常见损伤中的应用分析数据,结合三大人体系统常见的法医临床鉴定损伤典型案例,探讨X射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技术方法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具体应用。在颅脑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X线检查可以清晰查看颅骨概貌,可以明确观察骨折线的形态位置,但不利于观察颅脑损伤内部的具体损伤细节特征,只能作为颅脑损伤后的辅助检查手段;CT可以突出显示脑挫伤及其周围病变,且对于隐匿性骨折和颅脑出血等三维CT检测价值更高;MRI可以准确检测颅内出血病变发展情况。在胸部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X线侧位片可以清楚地观察胸部损伤的具体位置以及正位胸片难以观察到的疾病,能够清晰显示肺、胸骨以及肋骨等的特征效果,在气胸检查方法中常作为必选的方法,但因胸部结构复杂,器官较多,极易出现伪影以及误判现象;三维CT扫描有助于从多个体位观察肋骨的骨折情况,且对于微小损伤的探测检出率要优于X线检查;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胸部隐匿性损伤和积液情况。在脊柱损伤法医临床鉴定,首先应用X线平片进行损伤检查,可以清楚地观察椎体的形态改变、移位情况以及弯曲程度等影像特征,CT检查和MRI检查可以明确辨别椎体的骨折时期,有助于发现隐匿性椎体骨折以及损伤周围的软组织挫伤或者骨挫伤等情况。通过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在颅脑、胸部以及脊柱三大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不同系统的法医临床鉴定要点,以及法医临床中常见的损伤案例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法医临床鉴定常见损伤的应用中,X线检查因价格实惠,辐射量较低,功效性相对较高,是损伤后首先选择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极易出现伪影、漏诊现象。对于难以明确的损伤特征需要联合CT检查进行确证;CT检查的准确率、灵敏度、分辨率等较X线检查更加优越,且遗漏诊断和错误诊断的出现率较低,是损伤后应用比较普遍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是三维CT重建技术可以通过对人体损伤部位的不同方位进行扫描后有助于直观立体的诊断如肋骨骨折、隐匿性骨折等骨折类型,但辐射剂量较高,不适合短时间内连续性的复查,且对于微小病灶的识别远不及MRI检查;MRI检查价格较高,但不存在辐射,检查时不会对身体形成伤害,在各类损伤中需要视情况而选择,对于常见临床损伤周围的软组织挫伤等隐匿性损伤的细节性特征的诊断价值较高,在一些微小病变以及受伤机制比较复杂的损伤类型中,应用较为广泛。虽然三种影像学检查各有优势,但在实际临床诊断和法医临床鉴定中,X线、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疾病诊断时仍需要联合应用检查且对比效果更佳,相互映证,更有助于损伤的准确诊断、伤者的积极治疗以及法医临床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医学临床上,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病灶的检查和诊断治疗,而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影像学检查不仅需要检查疾病的具体位置、损伤程度等,还需明确疾病的具体发展演变的过程,对于准确做出鉴定意见至关重要。所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必须要明确不同类型的损伤在应用影像学检查技术时不同类型影像学检查技术具体的检查体位和检查方法的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体位可以清楚明晰地观察疾病的具体所在位置以及从不同检查角度观察损伤的不同程度变化。综合以上论述,总结概括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法医临床鉴定中不同损伤部位的不同损伤类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分析并根据三大人体系统自身的解剖结构特异性以及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鉴定要点,针对不同损伤应用不同类型的影像学检查时具体检查体位的选择等提出相关的方法建议。为法医工作者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对于不同部位的不同损伤的影像学检查资料的审查和运用以及根据不同损伤类型如何准确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检查体位提供理论参考,为司法鉴定机构和法医临床鉴定人员自身的学习提供便利选择,以期能够积极的为司法鉴定的完善管理和促进司法体制的公正客观提供现实意义。
张世衡,曹文广,张宇,苏宝珠,盖福[2](2020)在《CT扫描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CT扫描应用于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以手术诊断为最终诊断标准。90例患者均行CT、B超检查,根据患者损伤部位将其分组为空腔脏器损伤组和实质性脏器损伤组。比较CT与B超诊断准确性。结果 (1)定性诊断:90例患者中,CT诊断准确率为93.33%(84/90),明显高于B超诊断准确率83.33%(75/90),χ2=4.366,P=0.036;(2)定位诊断:90例患者共97处损伤,实质性脏器损伤为72处,空腔脏器损伤为25处,CT扫描诊断准确率为88.65%(86/97),明显高于B超诊断准确率73.19%(71/97),χ2=7.514,P=0.006;CT扫描在实质性脏器损伤、空腔脏器损伤中的诊断准确率均明显高于B超检查,P<0.05。(3)不同实质性脏器损伤诊断:CT扫描在诊断肝损伤、脾损伤方面与B超检查比较,P>0.05;胰腺损伤与B超检查比较,P<0.05。结论 CT扫描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有利于临床医师判断患者病情。
杨雷振[3](2020)在《MRI与CT检查对脊柱损伤患者诊断的价值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磁共振(MRI)检查对脊柱损伤患者诊断符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诊治的脊柱损伤患者86例,均行MRI、CT检查。观察2种检查方式对脊柱损伤患者诊断符合率的影响。结果 86例脊柱损伤患者中,CT、MRI均可检出椎旁软组织肿胀、韧带损伤、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碎骨片、骨折椎体等脊柱损伤不同征象,且MRI对脊髓、韧带、神经根、软组织等损伤诊断符合率均高于CT检查(P<0.05)。结论 MRI检查可对不同征象脊柱损伤进行有效检测,相比CT扫描,MRI检查可显着提高脊柱损伤诊断符合率,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王卓群[4](2020)在《法医病理学虚拟解剖技术的回顾性与探索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利用虚拟解剖技术,观察死后尸体的影像学表现,通过将虚拟解剖和传统尸体解剖的特异性诊断指标相比较,并探索性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突出该技术在法医病理学实践中的优势,弥补其不足。方法收集不同死亡原因的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经CT断层扫描后进行系统尸体解剖。根据死亡原因进行分类整理,通过CT断层影像学阅片观察结果,逐条统计归纳不同死亡原因尸体的影像学表现,与相应尸体解剖结果进行对比,并用统计学方法对二者进行分析,以评价虚拟解剖技术对尸体主要信息的探查能力;通过结合医学影像后处理软件、3D打印技术、腹腔镜技术等,并以死后血管造影为基础,探索性的为法医病理学虚拟解剖技术谋求新手段、新方法。结果CT断层扫描可以探查到身体各部位骨折的三维形态特征以及身体各部位的积气,并且可以检查到非常规解剖部位的微小损伤,相对于尸体解剖优势明显,但CT扫描分辨率有限,对于器官和软组织损伤有漏诊等不足;虚拟解剖基础上的新技术、新方法在病变或损伤方面的检出具有优越性,综合运用多技术融合可以有效的解决法医学鉴定中的实际问题。结论虚拟解剖技术的应用及其新方法的探索可以弥补法医病理学解剖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可成为传统尸体解剖的替代方法。
姜涛[5](2019)在《急诊CT对胸腰段脊柱损伤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急诊CT对胸腰段脊柱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损伤患者100例为对象,均行X线扫描和急诊CT扫描。结果对于脊柱骨折的诊断符合率,其中单纯压缩性骨折、脱位型骨折、爆裂性骨折以及综合诊断符合率:X线分别为81.1%、65.2%、75.0%、75.0%,CT分别为97.3%、91.3%、92.5%、94.0%,经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椎管狭窄、骨折稳定性、合并脏器损伤的诊断符合率:X线分别为83.0%、88.0%、72.4%,CT分别为93.0%、97.0%、94.8%,X线均显着低于CT(P<0.05)。结论急诊CT在胸腰段脊柱损伤诊断中应用价值确切,能准确诊断和分型,评估椎管狭窄、骨折稳定性、合并脏器损伤等,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指导价值。
丁明[6](2018)在《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部的CT值与相应椎体内部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确定可以通过胸腰段椎体内部CT值测定来间接评估椎体骨密度水平。研究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差异,然后用于临床上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改良术中植骨融合范围并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本课题共设计三个部分分别研究胸腰段椎体内部CT值与相应椎体骨密度的相关性、椎体内区域性CT值差异及其对临床上椎体骨折治疗的指导意义、改良术中植骨融合的范围。首先,通过对本院60例行腰椎骨密度检查并同期(3个月内)行腰椎CT检查的青壮年人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所选检查者需排除患有脊柱炎症、外伤、肿瘤、结核等疾病者,且无合并基础疾病,包括合并免疫系统疾病,长期服用激素者,排除合并糖尿病、甲亢、甲减者。从中选取胸腰段可供测量分析的有效椎体,所谓的有效椎体即排除了相关的影响因素,能同时取到有效的骨密度值及CT值的可供进行骨密度分析及CT值测量的椎体。取得其相应椎体的骨密度检测结果及CT值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胸腰段相应椎体的骨密度值与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自CT室选取正常青壮年人(20-60岁)检查所做的胸腰椎CT60例,时间自2015年12月到2017年10月,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2259岁,平均46.3岁,排除合并脊柱骨折、肿瘤、炎症、结核等疾患,排除合并严重糖尿病、甲亢、甲减、骨质疏松等基础病变,排除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长期应用激素患者。胸腰段椎体取T11-L2范围内成像全面的椎体,通过三维成像系统进行分区测定,将椎体上、中、下等分成三部分。为减少人为误差,在每一层面上将椎体大致均分为四个象限,避开皮质骨、骨质增生硬化区及椎静脉静脉窦的影响,每个象限各取一个设定区域,共取四个兴趣区分别测量其CT值。每个图像由工作10年以上放射科人员及临床医生各测量一次,进行双盲实验,取其结果,以避免人为主观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因调取对象中以腰椎CT三维重建为主,向上一般能包括T12,少数达到T11,60例检查者中测得T11椎体8例,T12椎体28例,L1椎体58例,L2椎体52例。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椎体内部上、中、下三部分的CT值差异,以及对椎体前半部分及椎体后半部分的CT值差异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我院骨科2016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的青壮年胸腰段椎体骨折178例,对此组病人治疗进行总结、分析,对其中单纯压缩性骨折以及简单爆裂性骨折共97例进行影像学分析,发现其骨折部位均位于椎体的前上半部分。其中127例椎体压缩性骨折及爆裂骨折行手术患者入组进行总结、分析,AO分型(A1.1,A1.2.1,A1.2.2,A1.3,A2,A3.1.1,A3.2.1;B1.1,B1.2,B1.3)。其中31例单纯压缩性骨折病人经皮或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单纯行骨折复位、USS系统内固定术,未做椎管的减压及植骨融合。其中50例早期开展病例及椎体上下部分均骨折较重的病人进行了手术行骨折复位、USS系统内固定,同时行传统范围的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即融合病椎及上、下各一椎体;后期采用改良植骨融合范围的方法治疗其中压缩较重、爆裂骨折或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共46例,其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在1961岁,平均46.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8例,高处坠落伤21例,埋压伤7例。其中T11椎体骨折5例,T12椎体骨折14例,L1椎体骨折17例,L2椎体骨折10例。多数胸腰段椎体骨折分类属于爆裂型骨折,前上半部分爆裂、粉碎,后上缘突入椎管,合并椎管狭窄,部分合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有5例,B级有10例,C级有8例,D级有16例,E级有7例。TLICS评分:4分有4例,5分有7例,6分有9例,7分有16例,8分有7例,9分有3例。急症手术治疗9例,其余37例病人均于伤后7天内完成手术。观察术后疗效,包括短期及长期固定效果,随访并观察远期骨折愈合、植骨融合效果及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0例检查者中取得胸腰段有效椎体共128例,其中L2椎体58例,L1椎体52例,T12椎体18例,分别进行椎体内骨松质CT值和骨密度的测定,测定结果以平均值和标准差表示(x士s),其中T12的CT(Hu)值为213.7士45.1,L1的CT值为226.4士53.2,L2的CT值为247.3士57.7,总体CT平均值为234.3士65.2;BMD(mg/cm3)结果:T12为664.4士80.1,L1为722.7士76.6,L2为832.3士90.5,总体平均BMD为774.3士98.7。应用线性回归统计学方法分别对3个椎体内部的BMD和相应椎体内部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作显着性差异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显着性。T12、L1、L2椎体内骨松质的CT值与相应椎体内的BMD呈正线性相关,T12 r=0.942,L1 r=0.936,L2 r=0.909,p=0.019。总体上来说胸腰段椎体内部骨松质CT值与相应椎体内BMD呈正线性相关,r=0.834,p=0.023。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的骨密度结果与椎体相应部位的CT值结果成显着正线性相关,BMD越高,CT值越高,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在胸腰段单个椎体内部,上下分区结果显示椎体CT值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椎体上1/3部分的CT值低于中1/3部分的CT值,中1/3部分的CT值低于椎体下1/3部分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个椎体内部前后分区结果示椎体前半部分的CT值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每一椎间盘及其相邻两个椎体1/3为一运动单位分析,上位椎体下半骨密度高于下位椎体上半,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改良的植骨融合范围方式行手术组共46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的时间48个月,平均约6个月,后外侧植骨融合通过辅助检查及二次手术证实,大部分植骨取得较好的融合效果。手术后有1例病人发生了下位椎体一侧的椎弓根螺钉断裂情况,其余病例内固定物均无明显松动,而未行植骨融合患者中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者有5例,3例断钉位于骨折椎上方的椎体。进一步随访二次取出内固定后腰椎的运动功能保留、恢复良好,伤椎椎体的前缘高度无进一步丢失。取椎弓根钉前、取椎弓根钉后分别测量骨折椎椎体前缘高度,应用SPSS13.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P>0.05,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胸腰段椎体内骨松质CT值与相应椎体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应用CT值测定可以间接反映椎体骨密度水平。2.椎体内部高容积CT值可代替骨密度测定更精确评价椎体骨密度水平,用以诊断骨质疏松程度,诊断骨质疏松症。3.本研究通过对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测定明确椎体内部CT值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明确椎体内部上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下半部分的强度,椎体前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强度。从而用来解释临床上椎体压缩性骨折好发于椎体前上部的原因。4.本研究根据椎体内部CT值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椎体内部上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下半部分的强度,椎体前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强度的研究结果,对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进行指导,并改良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后外侧植骨融合范围,取得更好植骨融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脊柱的运动功能,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
殷静静,杜战卫,睢争妍,赵建英[7](2018)在《核磁共振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价值。方法:择本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接收的140例脊柱损伤患者资料,按诊断方式不同分研究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行CT扫查,研究组以核磁共振实施检查,分析2组扫描结果及影像学中特征。结果:椎骨骨折诊断研究组准确率是95. 45%(21/22)比对照组63. 64%(14/22)高(P <0. 05);脊柱损伤的具体类型应用核磁共振可使结果显示更为清晰。结论:核磁共振在脊柱损伤诊断中价值高,可为脊柱损伤的患者提供更为清晰的诊断图像。
刘稳棠,陈勇华[8](2016)在《脊柱损伤的X线与CT诊断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脊柱损伤采用X线或CT诊断的效能对比。方法选取50例于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我院确诊为脊柱损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X线平片正侧位检查和CT扫描检查,观察诊断结果。结果 50例患者中,X线检查显示6例漏诊,44例有椎体骨折;CT扫描检查发现入选患者均存在椎体骨折,其中36例椎管狭窄,14例多椎体骨折,脊柱损伤部位分别为腰椎12例,胸椎26例,胸腰椎损伤8例,颈椎4例。CT扫描检查脊柱损伤诊断准确率较X线检查明显要高(P<0.05);同时发现,本组中以爆裂型椎管狭窄受累最多,其次为骨折脱位型。结论 CT扫描能清晰显着脊柱损伤程度及位置,可正确评估损伤分类,尤其对椎管狭窄诊断敏感性高,X线平片为二维图像检查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容易误诊、漏诊。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两种检查方式,取其精华,使临床诊断符合率提高。
杨昌贵[9](2014)在《X线平片与CT检查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X线平片与CT在脊柱损伤诊断的应用价值,在临床资料中选取最优方式进行诊断治疗。材料与方法:针对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脊柱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使用X线平片与CT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X线平片检查发现68例患者椎体骨折,占所有患者总数的85%;CT检查发现80例研究对象均患有椎体骨折,多椎体骨折34例,椎管狭窄46例。其中胸椎损伤患者36例,腰椎损伤患者20例,颈椎损伤患者18例,胸腰椎损伤患者6例。结论:X线平片与CT检查均为检查脊柱损伤的有效方法,CT检查敏感度较高,能够有效检查脊柱损伤范围和深度,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相对优于X线平片。
刘超强[10](2013)在《脊柱损伤的X线与CT诊断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照X线平片与CT在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价值,探讨最优的检查办法。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2例脊柱损伤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均给予X线平片与CT检查,对照两种检查的影像资料。结果:X线检查显示109例(89.34%)患者有椎体骨折,CT扫描检查发现122例存在椎体骨折,其中34例显示多椎体骨折,88例椎管狭窄。损伤的部位分别有:胸椎65例,腰椎31例,颈椎8例,胸腰椎损伤18例。结论:两者均是诊断脊柱损伤的重要方法,而CT扫描在诊断鉴别脊柱损伤范围和程度方面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诊断价值优于X线平片。
二、CT扫描在诊断脊柱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扫描在诊断脊柱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法律基础 |
二、影像学检查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
三、法医临床鉴定的现状与常见问题 |
第一章 影像学检查与法医临床鉴定的相关性 |
第一节 医学影像诊断与法医学影像认定的关联 |
一、医学影像诊断概述 |
二、法医学影像认定概述 |
三、临床医学诊断与法医学影像认定的关联 |
第二节 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现状 |
第二章 影像学检查在颅脑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 |
第一节 颅脑的解剖基础 |
一、颅脑的解剖结构 |
二、正常颅脑影像解剖 |
第二节 颅脑损伤的影像学检查 |
一、头皮损伤 |
二、颅骨骨折 |
三、脑挫裂伤 |
四、弥漫性轴索损伤 |
第三节 颅脑损伤的法医临床鉴定 |
一、颅脑损伤的概念及性质 |
二、颅脑损伤的常见类型 |
三、颅脑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
第四节 问题与建议 |
一、颅脑解剖结构的特异性 |
二、选择合适影像学检查方法 |
三、提升检查人员专业素养 |
第三章 影像学检查在胸部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 |
第一节 胸部的解剖基础 |
一、胸部的解剖结构 |
二、正常肋骨影像解剖 |
三、非正常肋骨影像解剖 |
第二节 胸部损伤的影像学检查 |
一、肋骨骨折 |
二、气胸与液气胸 |
三、肺挫伤 |
四、肺撕裂伤与肺气肿 |
第三节 胸部损伤的法医临床鉴定 |
一、胸部损伤的概念及性质 |
二、胸部损伤的常见类型 |
三、胸部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
第四节 问题与建议 |
一、胸部解剖结构的特异性 |
二、选择合适影像学检查方法 |
三、提升检查人员专业素养 |
第四章 影像学检查在脊柱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 |
第一节 脊柱的解剖基础 |
一、脊柱的解剖结构 |
二、正常脊柱影像解剖 |
第二节 脊柱损伤的影像学检查 |
一、脊椎损伤 |
二、寰枢关节损伤 |
三、外伤性椎间盘损伤 |
第三节 脊柱损伤的法医临床鉴定 |
一、脊柱损伤的概念及性质 |
二、脊柱损伤的常见类型 |
三、脊柱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
第四节 问题与建议 |
一、脊柱解剖结构的特异性 |
二、选择合适影像学检查方法 |
三、提升检查人员专业素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CT扫描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定性诊断 |
2.2 定位诊断 |
2.3 不同实质性脏器损伤诊断 |
3讨论 |
(3)MRI与CT检查对脊柱损伤患者诊断的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CT检查 |
1.3.2 MRI扫描检查 |
1.3.2图像分析 |
1.5 临床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2 CT和MRI检查结果分析 |
2.2 CT和MRI检查诊断符合率 |
3 讨论 |
(4)法医病理学虚拟解剖技术的回顾性与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虚拟解剖技术的回顾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虚拟解剖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索性研究 |
1 虚拟解剖技术结合3D打印技术在法庭科学中的应用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消化道离体造影技术在医疗事故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3 虚拟解剖技术结合腹腔镜技术在溺死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4 右心穿刺肺动脉造影技术在肺栓塞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5)急诊CT对胸腰段脊柱损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种方法对脊柱骨折的诊断符合率: |
2.2 2种方法对脊柱其他损伤的诊断符合率: |
3 讨论 |
(6)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胸腰段椎体CT值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胸腰段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测定及其意义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椎体内区域性CT值差异对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及改良植骨融合的意义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7)核磁共振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3 观察指标[3] |
1.4 统计原理 |
2 结果 |
2.1 两组诊断的准确率对比情况 |
2.2 核磁共振中患者影像特征 |
3 讨论 |
(8)脊柱损伤的X线与CT诊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2 各型椎管受累程度。本组中以爆裂型椎管狭窄受累,其次为骨折脱位型,具体见下表。 |
3 讨论 |
(9)X线平片与CT检查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分析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脊柱损伤的X线与CT诊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检查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X线平片的临床诊断价值 |
4.2 CT诊的价值 |
四、CT扫描在诊断脊柱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探究[D]. 卢建珍. 甘肃政法大学, 2021
- [2]CT扫描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 张世衡,曹文广,张宇,苏宝珠,盖福.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09)
- [3]MRI与CT检查对脊柱损伤患者诊断的价值比较[J]. 杨雷振.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14)
- [4]法医病理学虚拟解剖技术的回顾性与探索性研究[D]. 王卓群. 苏州大学, 2020(02)
- [5]急诊CT对胸腰段脊柱损伤的诊断价值[J]. 姜涛.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9(04)
- [6]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D]. 丁明. 青岛大学, 2018(07)
- [7]核磁共振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价值研究[J]. 殷静静,杜战卫,睢争妍,赵建英.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05)
- [8]脊柱损伤的X线与CT诊断的对比分析[J]. 刘稳棠,陈勇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04)
- [9]X线平片与CT检查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 杨昌贵.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4(06)
- [10]脊柱损伤的X线与CT诊断的对比分析[J]. 刘超强.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