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仰融的法律地位和华晨集团财产接收(论文文献综述)
袁颖[1](2013)在《离岸公司对货投资的法律监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所研究的离岸公司是指不具有当地居民身份的投资者在特定的离岸法域依据该法域的特别离岸公司法律规范而注册成立的,仅能在离岸法域之外的区域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由于离岸公司本身所具有的设立的便捷性和信息的高度保密性而被不少不法分子所利用,对投资的东道国造成税收、资本外逃等负面影响。因此,不少国家和地区对离岸公司进行了严密的法律监管。近年来,据我国商务部统计,投资者通过在离岸法域设立离岸公司对我国进行间接投资的金额比例占外商对华投资金额比例的近四分之一,离岸公司对华投资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对我国对离岸公司在华的法律监管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对离岸公司对我国投资的法律监管制度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立足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和现实情况,借鉴了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先进法律监管理念以及优秀监管实践经验,分别从税收、投资、资本监管等三个方面就离岸公司对我国投资过程中的法律监管进行了梳理和探讨,指出了我国现行的法律监管制度就离岸公司监管方面出现的不足,并就不足之处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离岸公司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功能进行了论述,得出离岸公司是在由离岸法域外居民投资的,在离岸法域内注册而在离岸法域外经营的一类特殊公司,随后就我国公司法与离岸公司法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就离岸公司对我国进行投资的原因和利弊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第二章主要从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针对离岸公司在本国投资的法律监管制度着手,以此为基础分析了部分国家监管离岸公司的法律管辖基础,同时从税收、投资并购和资金流转等方面对国外从法律层面监管离岸公司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分析说明,尽管这些法律的规定在理论和操作层面上都存在不少的漏洞,但立法理论和先进实践经验仍然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第三章立足我国的现实情况和立法现状,参考了上述部分国家的优秀实践和先进理论,从法律管辖权基础着手,从税收法律制度、投资法律制度、外汇管理制度和内资企业上市法律制度的探讨中对现行法律规定提出问题并分析该问题所带来的不足之处,最后就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建议,应当在借鉴国外部分国家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加强国际间的联合监管,积极探索出适合我国监管离岸公司的法律制度,完善监管。
楼盼盼[2](2012)在《论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理论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国家豁免是现代国际法上最重要、最复杂,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之一。当国家在外国被控诉时,它是否能成功地主张国家豁免而免于外国法院的管辖,关系到国家的重大利益,涉及国家主权平等这一根本性的国际法原则,对于法律实践、政府机关和私人企业都有很深远的意义与影响。随着各国对外贸易的日趋深化,它的重要现实意义将会更清晰地显示出来。本文以国家豁免为研究对象,从国际法基本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国家豁免的概念、依据、理论和实践,并对国家豁免范围领域内的典型问题一主体及例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对我国管辖豁免的政策、实践和发展作了分析与展望。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国家豁免的概述,重点研究了国家豁免的概念和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着重研究了国家豁免范围的传统理论和实践。首先作者采取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并重的方法,分析并评述了绝对豁免论和限制豁免产生的原因、背景并对它们予以评述。其次作者介绍了主要西方国家关于国家豁免的实践,运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了主要西方国家关于国家豁免的实践,分析的重点是主要西方国家法院判决、外交声明和学者的意见。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国家豁免的主体。国家是享有国家豁免的主体,但是在国家豁免的领域内,国家的概念有所延伸,国家范围的大小成为倍受关注的核心问题,因为国家的实际行为往往通过政府部门、元首、君主或外交代表等的行为表现出来,国家本身并不从事任何活动。所以,研究国家豁免的主体问题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作者通过比较研究英美等国的国家豁免法和审判实践以及《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的规定,重点研究哪些个人和组织可以代表国家或经由国家授权从事“公”行为从而可以主张管辖豁免。第四部分作者研究了国家豁免例外的几个典型问题。作者选择了商业交易和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这两种国家豁免的主要例外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第五部分论述了我国在国家豁免问题上的实践、发展趋势和对策。我国应适用世界的发展趋势,采用限制豁免论,尽快制定我国的《国家豁免法》。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国家豁免问题仍然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应当解决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即既要坚持国家豁免这一国际法原则,推动关于国家豁免的普遍性国际公约的发展,又要在实际的国际民商事活动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来协调这个问题上同其它国家及其自然人或法人的利害冲突,从而做到既能在国际民商事交往中保护我国的主权利益,又能促进我国对外民商事关系顺利发展。
查康[3](2010)在《关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体制性约束问题的思考》文中提出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直接融资,是仅次于银行贷款和IPO的重要融资手段,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欧美私募股权投资理论,针对中国的发展现状,分别从“融”、“投”、“管”、“退”四个关键环节,分析发展所面临的体制性约束主要在于监管体制、市场机制和社会体制三大方面。本文的分析研究,引用中国政府的法律和政策条文,采取演绎法进行推论;基于客观数据,采取归纳法进行总结;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博弈理论,分析系统性风险与诚信的影响等问题;对于难以采用上述方法证明的观点,本文引用案例进行实证。全文共分六个方面。第一,总结欧美相关文献理论。第二,明确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和意义,从发展环境和投资市场两个方面论述私募股权投资的现状。第三,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监管体制、市场机制和社会体制三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所遇到的体制性约束。第四,通过一正一反两个案例分析,对私募股权基金的成立、治理和税收等问题进行实证研讨。第五,针对当前体制性约束问题,从监管机制、法律法规、市场环境和基金自身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思考。最后,笔者对全文进行概要总结,展望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前景,同时指出在我国平衡与不平衡交替的渐进式发展模式下,当前研究的知识局限性。
马德才[4](2010)在《国际私法中的公共秩序研究》文中指出公共秩序制度历史悠久、内容精深,是国际私法上的一项一般制度,而且是国际私法上得到各国学者、立法和司法以及国际条约广泛肯定的一项一般制度。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很难找到一个法律原则,比如公共秩序,它经受了如此广泛的批评却能生存下来。可见,对国际私法中的公共秩序问题进行研究,必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国际私法的视角探讨了公共秩序的源流考量、一般问题、与相关概念比较及立法与司法实践,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公共秩序,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公共秩序,我国国际私法中的公共秩序等相关问题。正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7章。第一章为公共秩序的源流考量。本章探讨了公共秩序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进程,其中包括公共秩序在理论上的嬗变和在立法上的演进。前者认为,公共秩序理论上的嬗变与国际私法的产生及发展相一致,经历了早期公共秩序理论到19世纪的公共秩序理论再到当代公共秩序理论的发展过程;后者认为,公共秩序既得到了国内立法的普遍确认,又被国际条约所一般认可。在此基础上,本章第三节从学理方面、立法方面及司法方面又探讨了公共秩序确立的缘由,以印证公共秩序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为公共秩序的一般问题。公共秩序的确远不是容易掌握的简单概念,这大概缘于它的笼统、模糊和不确定性。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从界定公共秩序入手来揭示它的内涵和特点,同时探寻公共秩序的性质、功能、作用及运作模式,从而使得公共秩序更容易理解,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本章分四节分别对上述问题,即公共秩序的界定、性质与功能、作用以及公共秩序援引的运作模式作了论述。第三章为公共秩序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在国际私法案件中,当法院需要援引公共秩序以排除外国法或拒绝执行外国法院判决或外国仲裁裁决时,除了需要明确公共秩序的内涵及特点外,还需要明晰公共秩序与其他相关概念即国际强行法、法律规避、“直接适用的法”、公共政策及国内公共秩序相互间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做到准确适用公共秩序。本章分五节分别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第四章为公共秩序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在公共秩序的立法问题上,本章设一节探讨了其立法表现形式之国内立法和国际条约,立法方式之间接限制的立法方式、直接限制的立法方式和合并限制的立法方式及立法标准之主观说标准和客观说标准。在公共秩序的司法实践问题上,本章也设一节探讨了大陆法系国家之法国与德国及英美法系国家之英国与美国关于公共秩序的司法实践。上述表明,各国在公共秩序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方面是限制适用公共秩序的。在此基础上,本章又专设一节探讨了公共秩序的发展趋势,即公共秩序适用范围和领域的扩大与缩小、公共秩序的适用限制、公共秩序的适用前置及公共秩序的适用领域引入“国际公共秩序”的概念。第五章为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公共秩序。公共秩序除适用于法律选择阶段外,还适用于国际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权、送达文书、调查取证以及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等领域。本章第一节论述了管辖权与公共秩序问题,主要涉及专属管辖与公共秩序、不方便法院原则与公共秩序以及协议管辖与公共秩序。第二节论述了域外送达与公共秩序问题,包括域外送达中的公共秩序立法和司法实践。第三节论述了域外取证与公共秩序问题,包括域外取证中的公共秩序立法和司法实践。第四节论述了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和执行与公共秩序问题,包括外国法院判决承认和执行中的公共秩序立法、适用实践以及适用限制。第六章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公共秩序。公共秩序除适用于法律选择阶段外,还适用于国际商事仲裁中的争议事项可仲裁性、法律适用以及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等领域。本章第一节分析了国际商事仲裁争议事项可仲裁性与公共秩序问题,主要涉及争议事项可仲裁性与公共秩序的联系、区别及两者关系的演进趋向。第二节分析了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适用与公共秩序问题,主要涉及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与公共秩序问题、国际商事仲裁程序的法律适用与公共秩序问题以及国际商事仲裁实体法的适用与公共秩序问题。第三节分析了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与公共秩序问题,主要涉及国际商事仲裁裁决中的公共秩序性质问题、考量因素问题及与拒绝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其他抗辩事由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七章为我国国际私法中的公共秩序。本章体现了本文的归宿与目的,下设四节。第一节述评了我国学者对公共秩序的态度。第二节回顾了公共秩序在我国国际私法立法上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并对此作了简要评述。第三节论述了我国司法实践对公共秩序的援引,主要涉及我国法院在法律适用领域、国际民事诉讼领域和国际商事仲裁领域对公共秩序的援引,并对此作了评论。第四节分析了我国公共秩序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宏观方面的缺陷和微观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且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国际私法中的公共秩序条款作了设计。
马汇莹[5](2008)在《一国两制下的大众传媒:互动、边界与开放 ——回归十年香港与内地的新闻文化交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在一国两制的政治框架下,香港与内地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两地社会制度不同,大众传媒的性质、角色和功能也不尽相同,都存在着如何应对对方冲击的问题。这种交流和互动独具特色,是跨境传播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有助于理解不同社会如何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内地大众传媒系统如何应对香港因素的冲击。十年来,这种冲击已经变得更为频繁、直接、有力。研究发现,中央政府改变了部分新闻传播政策,香港因素是促使这些变化发生的重要压力来源之一。这些变化意味着传媒开放的边界不断被推进。但香港方面较为主动,中央政府较为被动。这些政策有时缺乏稳定,显示出政府对新闻开放欲进又退的矛盾心态。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并不是经济越发达,就必然会越开放。这取决于当地领导人的思想,也取决于中央政府是否介入以及介入的程度。内地传媒组织与香港传媒的正式合作刚刚起步。但在新闻观念、管理规则、实践业务方面均明显受到香港传媒的影响,广东电视是最明显的例子。风凰卫视是一国两制制度最明显的受益者,它给内地传媒带来竞争压力同时也推动新闻改革。由于政策保护,两地传媒真正的竞争还远未开始。
杨松[6](2007)在《从仰融案看跨国诉讼中的国家豁免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仰融、仰融夫人及香港华博财务有限公司诉辽宁省政府非法侵占财产权一案,在中美法律学界引起极大关注,它涉及诸多法律问题,如管辖权问题、出资认定问题、国企的法律地位问题、商业交易的认定问题等,其中,国家主权豁免的标准及其适用成为关注的焦点。
陈杰[7](2007)在《FDI中的返程投资:现状、成因及规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返程投资的产生涉及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与管理、国内外汇管理、国内公司制度以及内外资税制等多方面因素,它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更多的是负面影响造成税收流失、导致“假外资”和“假外国公司”产生、造成投资争议等等。我国已有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能够规制返程投资,但是还需要在税收制度、资本管理制度、公司法律制度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郄永忠[8](2006)在《以历史的宽容看待民企的“原罪”》文中研究表明
陈向飞[9](2003)在《管理层收购理论与实务论要》文中研究表明管理层收购(MBO)在中国“暗流涌动”,而业内人士多对其“只做不说”。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那么,把管理层收购“讲明白”,从而在今后的实践中避其不足、扬其所长,就不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了。 本文从现代企业理论,企业家理论,利润共享理论的角度对管理层收购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并指出了MBO与现代企业制度在实质上的一致性。作者还通过对MBO在东西方国家的具体实践的总结,归纳出了实施MBO的不可或缺的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引入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政府、雇员、买方、卖方、债权人、中介机构等角度对MBO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以前则多是仅限于买卖双方)。这对于平稳、公正、合理的实施MBO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论文还就实施MBO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MBO会促使公司偏向于现金分红政策和非常谨慎的对外投资政策。论文也分析了实施MBO的法律风险、财务风险、道德风险与公司治理结构风险,并针对以上风险提出了防范举措。 论文在当前对MBO争议比较大的情况下,对一些热点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作者认为,MBO本身不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不规范、暗箱操作的MBO才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MBO也不是灵丹妙药,它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超越了这个范围,可能会适得其反。在论文的结尾,作者针对MBO在中国的实施提出了六条建议,希望对MBO在中国的发展有所帮助。
罗红梅[10](2003)在《2000~2001企业并购状况及税收因素对并购成本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成功加入WTO,企业并购成为企业在知识经济下扩大经营规模,获取规模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手段。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并购。 本文在详细分析了发生在2000—2002年全球与国内的主要并购案例的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并购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以及目前我国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及并购的一般程序作了归纳和整理。 最后,本文详细分析了并购对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影响,认为正是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共同作用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同时,着重分析了税收因素在企业并购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二、仰融的法律地位和华晨集团财产接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仰融的法律地位和华晨集团财产接收(论文提纲范文)
(1)离岸公司对货投资的法律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离岸公司法律制度分析 |
第一节 离岸公司概述 |
1.1.1 离岸公司的概念 |
1.1.2 离岸公司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
1.1.3 中国公司法与离岸法域公司法的比较分析 |
第二节 离岸公司对我国投资的利弊分析 |
1.2.1 企业通过离岸公司进行投资的原因 |
1.2.2 离岸公司对我国的积极作用 |
1.2.3 离岸公司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
第二章 美德日等国对离岸公司的法律监管分析 |
第一节 国外监管离岸公司的管辖权基础 |
2.1.1 法人属人法规则 |
2.1.2 对外国法人的认可制度 |
2.1.3 长臂管辖原则 |
第二节 美德日等国监管离岸公司的实践经验 |
2.2.1 对离岸公司避税行为的规制 |
2.2.2 对离岸公司跨国并购的规制 |
2.2.3 对离岸公司资金流转的规制 |
第三章 我国监管离岸公司的立法现状以及完善建议 |
第一节 我国监管离岸公司的管辖权基础 |
3.1.1 法人属人法规则 |
3.1.2 对外国法人的认可制度 |
第二节 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对离岸公司的监管 |
3.2.1 税收法律制度对离岸公司的相关规定 |
3.2.2 立法的不足和缺陷 |
第三节 我国现行外商投资法律制度对离岸公司的监管 |
3.3.1 外商投资法律制度对离岸公司的相关规定 |
3.3.2 立法的不足和缺陷 |
第四节 我国现行外汇管理制度对离岸公司的监管 |
3.4.1 外汇管理制度对离岸公司的相关规定 |
3.4.2 立法的不足和缺陷 |
第五节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内资企业境外上市的监管 |
3.5.1 对内资企业境外上市的相关规定 |
3.5.2 立法的不足和缺陷 |
第六节 对我国监管离岸公司的立法完善建议 |
3.6.1 完善对离岸公司管辖的法律依据 |
3.6.2 完善反避税的法律规范 |
3.6.3 完善外资并购国内企业资产的法律规范 |
3.6.4 完善内资企业海外上市的法律规范 |
3.6.5 加强国际联合监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论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理论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家豁免的概念和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国家豁免的概念 |
一、司法管辖豁免权 |
二、司法程序豁免权 |
三、强制执行豁免权 |
第二节 国家豁免的理论依据 |
一、治外法权理论 |
二、国家尊严理论 |
三、国际礼让理论 |
四、主权平等理论 |
第二章 国家豁免范围的传统理论和主要西方国家的相关实践 |
第一节 国家豁免范围的传统理论 |
一、绝对豁免论 |
二、限制豁免论 |
第二节 主要西方国家的实践 |
一、美国的实践 |
二、英国的实践 |
第三章 国家豁免的主体问题 |
第一节 概说 |
第二节 享有国家豁免的主体 |
一、国家及其政府的各种机关 |
二、联邦国家的组成单位和国家政治区分单位 |
三、国家机构或部门 |
四、以国家代表身份行事的国家代表 |
第三节 国家豁免主体范围的特殊问题 |
一、国有企业的概念 |
二、国有企业是否是国家豁免的主体 |
第四章 国家管辖豁免的例外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国家从事商业交易 |
一、商业交易的定义 |
二、国家商业交易行为的判断标准 |
第三节 国家从事侵权行为 |
一、侵权行为的认定 |
二、关于国家侵权行为的国际条约及国内立法 |
三、违反人权案件 |
第五章 中国关于国家豁免问题的实践、未来发展趋势和对策 |
第一节 关于国家豁免问题的立法和实践 |
一、立法 |
二、中国有关国家豁免问题的实践 |
第二节 中国关于国家豁免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对策 |
一、发展趋势 |
二、对策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关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体制性约束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文献总结 |
1.1 私募股权投资 |
1.1.1 私募股权投资的概念 |
1.1.2 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 |
1.2 私募股权基金 |
1.2.1 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与特点 |
1.2.2 私募股权基金的组织形式 |
1.2.3 私募股权基金的分类 |
1.3 私募股权投资的运作流程 |
1.3.1 融 |
1.3.2 投 |
1.3.3 管 |
1.3.4 退 |
第2章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现状 |
2.1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解析 |
2.2 中国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的重要意义 |
2.3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环境的现状 |
2.3.1 配套的法规制度正在迅速构建 |
2.3.2 必需的市场机制正在加速形成 |
2.3.3 发展环境正在不断优化 |
2.4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现状 |
2.4.1 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募资情况 |
2.4.2 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情况 |
第3章 对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体制性约束 |
3.1 监管体制的约束 |
3.1.1 监管体制不统一 |
3.1.2 法律法规不健全 |
3.1.3 金融监管不匹配 |
3.2 市场机制的约束 |
3.2.1 税收偏高影响投资积极性 |
3.2.2 人才缺乏制约投资盈利能力 |
3.2.3 国企门槛制造不公平竞争 |
3.2.4 退出渠道狭窄增加投资风险 |
3.2.5 无序竞争将带来系统性风险 |
3.3 社会体制的约束 |
3.3.1 社会诚信问题 |
3.3.2 知识产权问题 |
3.3.3 政府的影响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东海创投 |
4.1.1 募集成立 |
4.1.2 治理结构 |
4.1.3 矛盾冲突 |
4.1.4 结局和反思 |
4.2 远达软件 |
4.2.1 公司介绍 |
4.2.2 投资事件 |
4.2.3 后记和反思 |
第5章 建议思考 |
5.1 建立统一监管机制并进行统一立法 |
5.2 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5.3 继续优化市场环境 |
5.4 加强自身投资管控能力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表目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国际私法中的公共秩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公共秩序的源流考量 |
第一节 公共秩序理论上的嬗变 |
一、早期的公共秩序理论 |
二、19世纪的公共秩序理论 |
三、当代公共秩序理论 |
第二节 公共秩序立法上的演进 |
一、国内立法普遍确认 |
二、国际条约一般认可 |
第三节 公共秩序确立的缘由 |
一、学理方面的考究 |
二、立法方面的思量 |
三、司法方面的考虑 |
第二章 公共秩序的一般问题 |
第一节 公共秩序的界定 |
一、公共秩序的一般含义 |
二、相关学科中公共秩序的含义 |
三、公共秩序的定义及特点 |
第二节 公共秩序的性质与功能 |
一、公共秩序的性质 |
二、公共秩序的功能 |
第三节 公共秩序的作用 |
一、反对那些与法院地国的道德有抵触的外国法律 |
二、防止双方当事人在法院面前特殊情况下的不公平现象 |
三、作为法律选择的工具 |
第四节 公共秩序援引的运作模式—以英国为例 |
一、拒绝适用内容令人无法接受的外国法律 |
二、拒绝按照会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的方式行事 |
三、对导致不公正现象的个案拒绝适用外国准据法或承认并执行外国判决 |
四、拒绝执行与一般道德观念相背的交易 |
第三章 公共秩序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一节 公共秩序与国际强行法 |
一、国际强行法概说 |
二、公共秩序与国际强行法的联系与区别 |
第二节 公共秩序与法律规避 |
一、法律规避概说 |
二、公共秩序与法律规避的联系与区别 |
第三节 公共秩序与"直接适用的法" |
一、"直接适用的法"概说 |
二、公共秩序与"直接适用的法"之联系与区别 |
第四节 公共秩序与公共政策 |
一、国内法意义上的公共政策 |
二、公共秩序与公共政策的联系与区别 |
第五节 公共秩序与国内公共秩序 |
一、国内公共秩序释义 |
二、公共秩序与国内公共秩序的联系与区别 |
第四章 公共秩序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
第一节 公共秩序的立法 |
一、公共秩序的立法表现形式 |
二、公共秩序的立法方式 |
三、公共秩序的立法标准 |
第二节 公共秩序的司法实践 |
一、大陆法系国家关于公共秩序的司法实践 |
二、英美法系国家关于公共秩序的司法实践 |
第三节 公共秩序的发展趋势 |
一、公共秩序的适用范围和领域的扩大与缩小 |
二、公共秩序的适用限制 |
三、公共秩序的适用前置 |
四、公共秩序的适用领域引入"国际公共秩序"的概念 |
第五章 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公共秩序 |
第一节 管辖权与公共秩序问题 |
一、国际民商事管辖权概说 |
二、公共秩序在国际民商事管辖权中的运用 |
第二节 域外送达与公共秩序问题 |
一、域外送达概说 |
二、域外送达中的公共秩序立法 |
三、域外送达中的公共秩序司法实践 |
第三节 域外取证与公共秩序问题 |
一、域外取证概说 |
二、域外取证中的公共秩序立法 |
三、域外取证中的公共秩序司法实践 |
第四节 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和执行与公共秩序问题 |
一、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和执行概说 |
二、外国法院判决承认和执行中的公共秩序立法 |
三、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和执行中的公共秩序适用实践 |
四、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和执行中的公共秩序适用限制 |
第六章 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公共秩序 |
第一节 争议事项可仲裁性与公共秩序问题 |
一、争议事项可仲裁性的界定 |
二、争议事项可仲裁性与公共秩序的联系 |
三、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与公共秩序的区别 |
四、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与公共秩序关系的演进趋向 |
第二节 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适用与公共秩序问题 |
一、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适用界定 |
二、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与公共秩序 |
三、国际商事仲裁程序的法律适用与公共秩序 |
四、国际商事仲裁实体法的适用与公共秩序 |
第三节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与公共秩序问题 |
一、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承认和执行中的公共秩序之界定 |
二、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承认和执行中的公共秩序之性质 |
三、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承认和执行中公共秩序的考量因素 |
四、公共秩序与拒绝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其他抗辩事由之间的关系 |
第七章 我国国际私法中的公共秩序 |
第一节 我国学者对公共秩序的态度 |
一、关于公共秩序的含义 |
二、关于公共秩序的理论 |
三、关于公共秩序的立法 |
四、关于公共秩序的运用 |
第二节 我国立法对公共秩序的肯定 |
一、解放前我国的公共秩序立法 |
二、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我国公共秩序的立法 |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共秩序的立法 |
第三节 我国司法实践对公共秩序的援引 |
一、法律适用领域对公共秩序的援引 |
二、国际民事诉讼领域对公共秩序的援引 |
三、国际商事仲裁领域对公共秩序的援引 |
第四节 我国公共秩序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
一、我国公共秩序制度存在的问题 |
二、我国公共秩序制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建议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后记 |
(5)一国两制下的大众传媒:互动、边界与开放 ——回归十年香港与内地的新闻文化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一国两制:跨境传播的新领域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理论框架与概念剖析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一、内地学者的研究 |
二、港台及海外学者的研究 |
三、分析与讨论:模糊的半张脸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香港传媒:后回归时代──香港大众传媒的发展与现状 |
第一节 传统报纸与免费日报 |
一、免费报纸:突然兴起 |
二、传统报业:频受冲击 |
三、经营管理:公司化、多元化 |
四、市场导向下的内容采编:小报化与煸情报道 |
第二节 电视:多元化发展 |
一、地面数字电视:2008新纪元 |
二、收费电视:四分天下 |
三、无线:一枝独大 |
四、亚视:股权多变命运波折 |
第三节 电台:风波不断 |
一、香港电台:身份之争 |
二、商业电台:“封咪”事件 |
三、新城电台 |
第四节 回归后香港传媒的整体生态 |
一、香港新闻自由:受到保护 |
二、传媒公信力:为什么会下降? |
三、传媒的自律与他律:报业评议会之争 |
四、传媒介入政治:从“第三者”、“代议者”到“鼓吹者”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两地传媒体制比较 |
第一节 香港的大众传媒管理 |
一、法律监管 |
二、行政调控 |
三、新媒介环境下的规管政策检讨与变化 |
四、反思:维护及推展广播自由与权利 |
第二节 内地的大众传媒管理 |
一、法律监管 |
二、党和政府的调控 |
三、内地传媒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两地大众传媒比较:体制与观念 |
一、法治保障 |
二、市场经济与传媒自主性 |
三、政权与传媒系统的整合度 |
四、新闻观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地大众传媒互动:直面香港 |
第一节 十年新闻交流历程回顾 |
一、97回归:新的起点 |
二、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促进信息公开 |
三、个人赴港“自由行” |
四、CEPA:传媒业合作的便捷通道 |
第二节 新闻传播政策:擅变与突破 |
一、从“采访七条”到“奥运新规” |
二、常设记者站 |
三、新闻发言人制度 |
四、广电、影视节目交流与合作 |
五、传媒上市:从分拆上市到整体上市 |
第三节 传媒实践与新闻业务:借鉴与创新 |
一、受众意识的确立与强化 |
二、时政新闻:突破传统模式 |
三、内地新闻与“香港角度” |
四、“出口”与“内销”新闻 |
五、新闻文化落差 |
七、新闻伦理:差异与激荡──以“收红包”为例 |
第四节、“凤凰卫视”现象:在夹缝中游走 |
一、凤凰卫视简介 |
二、凤凰:一国两制、香港回归的受益者 |
三、凤凰台与中央电视台:局部竞争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香港电视在广东:跨越边界的传播 |
第一节 “第一梯队”的香港电视 |
一、历史:政府管制、民众自发收看与媒介全球化 |
二、香港电视受欢迎的原因 |
三、影响:“弱势”的广东电视与“港式”观众 |
第二节 “鲶鱼效应”与广东电视 |
一、作为一种变革“催化剂”的外来电视 |
二、作为一种话语资源的外来电视 |
三、直接成为借鉴对象 |
四、促使广东电视发挥本土特长 |
第三节 观众的选择:悄无声息的变化 |
一、收视行为的自我解说 |
二、新闻节目:最经常看,也最不满意 |
三、电视剧: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
四、短剧:本土化、娱乐化 |
五、文化接近性、节目质量与观众的选择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一国两制与跨境传播 |
二、香港传媒的冲击 |
三、中央政府的应对 |
四、地方政府的应对 |
五、传媒组织 |
附录一、回归十年香港与内地新闻文化交流大事记 |
附录二、受访者名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从仰融案看跨国诉讼中的国家豁免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仰融案情梗概 |
二、国家豁免权的国际立法与美国的主张 |
三、美国地区法院和联邦上诉法院基于《外国主权豁免法》对仰融案的分析 |
四、关于美国外国国家主权豁免制度的进一步分析 |
(7)FDI中的返程投资:现状、成因及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返程投资的现状分析 |
二、返程投资的成因分析 |
(一) 境外融资。 |
(二) 套取国家对外资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
(三) 规避公司法。 |
(四) 隐瞒财产的实际控制者。 |
三、返程投资对中国的影响 |
四、返程投资的规制建议 |
(一) 改进税制, 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待遇, 从根本上削弱返程投资的动机。 |
(二) 改进对资本流动的监管。 |
(三) 规范国有资产的转让和改制。 |
(四) 完善公司法律制度, 特别是要完善外国公司的认定标准。 |
(五)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9)管理层收购理论与实务论要(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管理层收购概述 |
1.3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解释 |
第2章 管理层收购的实践与发展 |
2.1 管理层收购在国外的发展 |
2.2 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实践 |
第3章 管理层收购中的利益相关者 |
3.1 什么是利益相关者 |
3.2 管理层收购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4章 管理层收购与公司财务政策 |
4.1 管理层收购与分红政策 |
4.2 管理层收购与合理避税 |
4.3 管理层收购对投资政策的影响 |
第5章 管理层收购的风险与防范 |
5.1 法律风险 |
5.2 财务风险 |
5.3 道德风险 |
5.4 治理结构风险 |
第6章 国内管理层收购的案例分析 |
6.1 恒源祥管理层收购的成功案例 |
6.2 华晨未完成的管理层收购 |
第7章 对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思考与建议 |
7.1 对管理层收购的基本判断 |
7.2 对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2000~2001企业并购状况及税收因素对并购成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全球并购是历史的大趋势 |
1.2 全球并购是中国的新问题 |
1.3 全球并购对中国来说是当务之急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2000-2001全球及中国企业并购的现状 |
2.1 2000年全球十大并购案例分析及评述 |
2.2 2000年中国企业并购十大案例分析及评述 |
2.3 2001年全球十大并购案例分析及评述 |
2.4 2001年中国企业并购十大案例分析及评述 |
第3章 我国企业并购大体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我国企业并购现状 |
3.2 我国企业并购存在问题 |
第4章 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
4.1 企业并购所涉及的主要法律 |
4.2 企业并购的形态和表现形式 |
4.3 企业并购的法律概念 |
4.4 企业并购的方式 |
4.5 企业并购的一般步骤 |
4.6 对上市公司进行并购的特别法律规定 |
4.7 外商投资企业参与企业并购的法律规定 |
第5章 我国企业并购的成本效应及税收规范 |
5.1 企业并购的正面效应--交易成本的减低 |
5.2 企业并购的负面效应--管理成本的提高 |
5.3 交易与管理成本的均衡分析 |
5.4 企业并购的税收规范 |
5.5 企业并购的节税效应 |
5.6 企业并购金融工具选用与税负的关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仰融的法律地位和华晨集团财产接收(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岸公司对货投资的法律监管研究[D]. 袁颖.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2]论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理论与发展[D]. 楼盼盼. 复旦大学, 2012(03)
- [3]关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体制性约束问题的思考[D]. 查康.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7)
- [4]国际私法中的公共秩序研究[D]. 马德才. 武汉大学, 2010(05)
- [5]一国两制下的大众传媒:互动、边界与开放 ——回归十年香港与内地的新闻文化交流[D]. 马汇莹. 复旦大学, 2008(03)
- [6]从仰融案看跨国诉讼中的国家豁免问题[J]. 杨松. 政治与法律, 2007(01)
- [7]FDI中的返程投资:现状、成因及规制[J]. 陈杰. 西南金融, 2007(01)
- [8]以历史的宽容看待民企的“原罪”[J]. 郄永忠. 经济导刊, 2006(12)
- [9]管理层收购理论与实务论要[D]. 陈向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03(03)
- [10]2000~2001企业并购状况及税收因素对并购成本的影响[D]. 罗红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