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院校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英坤,刘成艳,李良花[1](2021)在《广西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体育本科生学习风格偏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探讨广西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体育本科生学习风格偏好特征,分析学习风格的年级差异,为促进教师关注体育学生的学习个性差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参考。文章以280名体育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科恩(Cohen)、奥克斯福德(Oxford)和齐(Chi)编制的《学习风格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揭示不同年级的体育本科生学习风格偏好倾向。调查发现体育本科生的学习风格整体偏好更倾向于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内向型。
韩宇[2](2021)在《体育院校拉丁舞专项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高瑞星[3](2021)在《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舞蹈是一项包含摩登舞与拉丁舞两大舞系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舞蹈于1986年正式引进我国并得到迅速发展,1997年教育部将体育舞蹈列为全国高等体育类院校的课程,这一举措标志着,体育舞蹈正式进入体育类院校课堂。为了解目前全国15所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基本信息、教材使用现状、教材使用满意度三方面对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1.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共使用有7个版本的教材,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使用共有6个版本的教材。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使用率最高的教材是《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技术等级教材——标准舞/拉丁舞》。2.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均在课前、课中、课后对于教材中“体育舞蹈技术动作教学”部分的使用率较高。3.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对于教材整体满意度、教材编写与设计满意度、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满意度、教材配套资源服务满意度、教材使用效果满意度等五个维度,均呈现一般满意的程度。4.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在性别方面不会出现显着性差异,而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在学历、教龄、体育舞蹈裁判等级方面均会出现显着性差异。同时,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对教材满意度在性别、年级方面会出现显着性差异。5.从我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与对教材满意度出发,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在教材的选择中更加重视技术类动作方面的内容。(2)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使用教材,且在有些使用教材的学生中,所使用的教材不一致。(3)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认为教材中“体育舞蹈科学研究”与“体育舞蹈生物科学基础”这两部分开展有难度;且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在课前与课后使用率较低。(4)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排名中,教师对教材内容适用性层面的满意度最低,普遍都认为教材内容符合体育舞蹈发展趋势、“技术类动作及组合”表述方式、以及教材内容引导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等问题。(5)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对教材满意度排名中,学生对教材编写与设计层面的满意度最低,普遍认为是教材内容结构的问题。
宋娟[4](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魏歆媚[5](2021)在《体育明星学生对体育院校在校生学校认同感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文中认为体育院校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力量,与体育明星之间天然的联系使体育院校获得了更多媒体关注的机会。奥运冠军孙杨进入上海体育学院攻读博士的消息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学员的回信等都曾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为该群体所就读的学校增加了社会关注度。因此,本研究认为体育明星学生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对其就读学校的在校学生也可能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根据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意义迁移模型(meaning transfer model)和关联网络记忆模型(associative network memory model),尝试建构相关理论模型并解决以下问题:1.体育明星学生能否对体育院校在校生的学校认同产生影响?2.体育明星学生对体育院校在校生学校认同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与扰动?本研究以上海体育学院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97份。SPSS26.0被运用于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相关性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AMOS 24.0被运用于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自我品牌联系的中介效应,检验性别在中介模型中的差异,检验体育涉入度对中介模型中体育明星品牌形象和自我品牌联系、自我品牌联系和学校认同路径的调节作用以及不同体育涉入度水平下自我品牌联系的中介效应。对数据进行分析后,本研究发现:1.体育明星品牌形象对自我品牌联系有显着正向作用;2.自我品牌联系对学校认同有显着正向作用;3.自我品牌联系在体育明星品牌形象对学校认同的预测作用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bootstrap5000次检验后偏差修正百分比法(bias corrected percentile method)显示的间接效应值为16.9%,直接效应值为41%;4.中介模型具有性别差异,男生群体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女生群体不存在中介效应;5.体育涉入度可以调节中介模型前半段体育明星品牌形象对自我品牌联系的影响,但是在自我品牌联系与学校认同的关系中不起调节作用;高、中、低分组中学生的体育涉入度为中等时,自我品牌联系的中介效应仍然存在,说明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6.入学前还是入学后知道体育明星在学校就读的信息可以对学生的学校认同产生显着影响。据研究者所知,本研究是首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尝试探究体育明星品牌形象对体育院校在校生的学校认同影响。该研究构建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深入考察了自我品牌联系和体育涉入度在体育明星品牌形象与学校认同关系中的作用机制,对理论的证明与拓展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提出了体育院校可以从深挖体育明星品牌形象内涵、提升学生体育涉入价值感知以及铸就学生体育院校文化自信三个方面增进学生的学校认同。同时指出今后的研究可以运用纵向研究的方法、采用更加严谨的概率抽样方式丰富这一研究主题,增强模型解释能力。
林伟婷[6](2021)在《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虚拟现实技术已在高职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交互性和想象性等特点有利于激发高职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体验和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克服建构真实工作场景的高成本与高难度。但当前虚拟现实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还不够深入,也存在缺乏有效教学策略指导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虚拟技术应用的有效教学策略设计与使用方法。教学策略及其不同呈现形式对虚拟学习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先行组织者、教学解释和教学示范等具有支架作用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为进一步探索以上策略在高职生虚拟学习中的有效性,研究以认知负荷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产生式理论为基础,采用实验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198名高职学生的虚拟学习效果展开研究,通过3个系列实验,探究在桌面式虚拟现实学习环境下,先行组织者(视频型、图片型、无)、教学解释(范例型、描述型、无)和教学示范(录像示范、现场示范、无)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学习成绩、认知负荷和学习满意度作为虚拟学习效果的观测变量。结果显示,先行组织者、教学解释和教学示范等支架作用型教学策略可提高虚拟学习效果,具体表现为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满意度,降低认知负荷。不同类型教学策略对迁移和保持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教学策略的具体呈现形式需适应高职生动觉型学习风格、形象性思维、注意力不稳定和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等的特点,还需考虑教学策略与知识类型和复杂程度的交互影响。此外,高职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程序性知识和复杂程度低的知识时效果更佳。基于此,研究建议高职教师需重视对虚拟教学策略的运用以提高学生虚拟学习效果,深入研究虚拟实践教学,重点考虑具有支架作用的教学策略,结合教学目的和高职生学习特点寻找虚拟教学策略的优化组合。虚拟环境设计者应开发适合高职生学习特点的虚拟资源以辅助教学策略设计,如基于认知负荷调节虚拟知识复杂程度,基于工作岗位情境设计虚拟程序性知识等。高职院校能够提供全方位保障,培养具有虚拟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制订虚拟教学应用效果评价标准和支撑虚拟学习内容和平台建设,以提升虚拟教学策略的运用效果。
高瑾玮[7](2021)在《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艺术体操专修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基于艺术体操2017—2020新版评判规则,详细的标注了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需从头至尾都要始终贯穿统一的中心思想与核心要素,艺术体操应该由难度技术动作和舞蹈美学动作一同完成,再由肢体与器械配合展现出来。音乐的选取要与年龄、技术水平相贴合,这些与整套动作和个人特点、气质风格相和谐、融洽,动作的创编一定要与音乐的重音和主题主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精准匹配,肢体变化必须同节奏的改变在同一频率,明确突出旋律的节奏与重点。动作要力与美共同展现,身体的躯干和四肢包括细小部位都能够去表达情感、传递美感、展现个性与特色、突出重拍、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完成表演。我国艺术体操的发展较为迟缓,艺术表现力在艺术体操运动员竞赛中又占有很关键的地位,而中国古典舞是舞蹈的一个支流,它的艺术形式隶属于意识形态之中,与中国古典舞中的表现力是不能割离的共同体,它们之间有着相互吸收融合,彼此补充,两者息息相关。本文以中国古典舞为主要训练内容,将中国古典舞与艺术体操器械及身体难度相结合,创造出多样化的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进而对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后续探究提供数据和文献参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如何通过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本文实验对象为哈尔滨体育学院艺术学院2017和2018级艺术体操专修班学生30人,随机的分为2组,即实验组15人和对照组15人。实验对象每周要求3次训练,每一次的时长为90分钟,总共进行12周的训练。实验组学生将中国古典舞应用于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训练和干预,对照组学生则进行传统常规艺术体操教学和艺术表现力训练。最终运用spss26.0对获得的测试数值进行统计、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1)经过12周的实验研究分析之后,可以明显地看出实验组学生通过12周的中国古典舞应用于艺术体操表现力中训练后,与对照组传统常规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训练后的学生相比较,从动作姿态、音乐感知力、面部表情、动作感染力、动式体态上有较大幅度的提升。(2)实验组学生经过12周训练以后,在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上初显身心合一的展现,在动作姿态、面部表情及动作感染力方面显着提升,在面部表情上显着改善了僵持、假笑、绷嘴、皱眉,眼神涣散等现象,动作上显着改善了生硬、干瘪、憋气等现象。(3)经过12周的中国古典舞训练训练之后,实验组艺术体操表现力的五项指标数值结果表明中国古典舞训练应用于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在动作姿态、音乐感知力、动作感染力三项指标有非常显着性的提升作用,在面部表情上也有显着性提升,只有在情感表达上没有显着性还有待加强,需优化与延展训练方式。对照组在经过12周的传统常规训练后只在动作姿态、音乐感知力、动作感染力三项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面部表情和情感表达上均无显着性差异。(4)经过实验数值分析后,两组实验对象就提升艺术表现力方面,这五项指标数值上对照组要低于实验组的学生,这一结果能够证明在通过中国古典舞应用于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训练的方式和方法比传统常规艺术体操训练的方式和方法对提升艺术表现力的作用更加显着,说明中国古典舞应用于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融和训练手段比传统常规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的训练手段影响效果更为突出,其训练形式更加优于传统训练。
谢媛[8](2021)在《大学生体育在线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互联网时代产物的在线教育不仅仅具有广泛传播范围、快捷的信息更新速度,资源共享的优质内容,不受时空约束的教学形式等优势,近些年开展在线教育,构建在线课程体系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选择。在此过程中,在线体育课程也顺势蓬勃发展。作为评价在线课程学习重要标准的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其与在线课程质量和学习者之间的相关行为密切相关。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师生互动不足,内容形式单调,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梳理大学生体育教学满意度、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的相关文献,提炼出影响大学生体育教学满意度的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技术保障因素与支持因素四个维度,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内容、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绩等主要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得出各个指标在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评价中所占比重,建立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一步实证分析,力求发现影响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及诸多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教师因素对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具有显着影响;学生因素对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具有显着影响;技术保障因素对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具有显着影响;支持因素同样对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具有显着影响。基于上述结论,研究认为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等共同支持,来不断提升发展,基于此提出增强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增强自我能力,提升学习成绩;优化在线教学软硬件,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的保障能力;增强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支持度,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的驱动力等建议,以期为不断推动体育教学满意度提供理论参考。
刘思瑶[9](2021)在《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开设国际标准舞剧目课程的研究》文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其研究中指出,“人是第一可宝贵的”。这里所述的“人”指的就是“人才”,人才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事。那么人才的培养依附于教育。我国国标舞的教育突出表现在学历教育。教育为我国国标舞带来了空前的发展规模,教育也极大程度决定着国标舞未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就目前社会发展,国际标准舞剧目作品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发展趋势,各大专业院校也都开始着手国标舞剧目课程教学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该课程实用性强,且能锻炼学生编创、表演等多方面能力。首都体育学院目前仅在国标舞主项课程中涉及部分关于剧目教学的内容,尚未专门开设此课程,其原创剧目《蕙·香销》在第三届全国体育院系大学生体育艺术节比赛中脱颖而出,最终荣获金奖。首都体育学院亦应顺应国标舞发展潮流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以获得更大成效。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围绕首都体育学院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进行可行性调查,归纳总结首都体育学院开设该课程的优势和限制因素并提出策略,为该课程的开设构建一套可行性较强的方案。旨在为首都体育学院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提供思路,并尽早将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的这一想法落到实处。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国标舞剧目课程开设的现实依据包括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建设需要以及学生发展需要。国标舞剧目发展可以提升舞蹈的艺术性,满足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新要求,社会各类国标舞艺术表演赛为剧目发展提供了良机。高校培养的国标舞人才不应仅是竞技人才,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方面发展。(2)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舞蹈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等相关要求,结合首都体育学院国标舞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首都体育学院有必要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3)基于对首都体育学院国标舞软硬件条件的深入分析,在场馆设施、学校态度、教师能力及态度、学生能力及态度几方面均满足国标舞剧目课程开设的必要条件,且在调查对象中,全部专项教师和90%以上的学生对该课程的开设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故首都体育学院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有较高的可行性。(4)对国标舞剧目课程的课程类型、学期学时安排、课程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构建。本研究对国标舞剧目课程构建结果为:该课程应设为专业必修考试课;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可安排在第4-5学期,每周4学时;课程应包括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和考核部分;课程内容应主要涉及编创技法和剧目创作;考核应包括平时成绩、理论考试和剧目成品考核,可以采用教师评分和学生互评按一定比例相结合的方式,相关的舞台实践经历可作为该课程成绩的加分项。
殷立杨[10](2021)在《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美操是一项有氧运动,不仅能增强练习者体质,还能娱乐身心。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毕业后部分人会从事体育教学相关工作,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优秀的健美操教学人才,开展了调查研究,以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教学能力水平,推动健美操更好的发展。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以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教学能力为出发点,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管理和教学评价能力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学生、老师和学校三个主要因素进行探讨,并结合当前用人单位对健美操教师的实际需求,提出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措施。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5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培养类型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武汉体育学院和西安体育学院则为应用型人才;多数专项班老师认为现有的教学学时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班级上课人数较多,不利于教师教学;5所院校健美操专项课的理论和技术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相似性。2、目前5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示范讲解能力、学生成绩评定能力、组织调动学生能力、纠正错误动作能力、教学效果评定能力较好;制定健美操教学计划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组织训练比赛的能力、教学过程的评定能力一般;编写教案能力、健美操教学理论研究能力、音乐选配剪辑能力、健美操裁判能力较差,是教学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3、用人单位认为近年来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毕业生教学能力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教学理论研究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组织训练比赛能力和健美操裁判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4、影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因素包括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学生实践经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实习中学校监管。5、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工作需要的合格健美操教师,应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专项课总时数,为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同时重视目前教学能力培养中薄弱环节的提升;增加专项教学能力的考核比重;在提高学校教学实习质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争取更多的参与比赛和裁判的机会。
二、体育院校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院校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体育本科生学习风格偏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问卷调查法 |
1.3 数理统计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广西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体育本科生的整体学习风格偏好分布趋势 |
2.2 广西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体育本科生学习风格三个年级的差异分析 |
2.2.1 感知学习风格 |
2.2.2 个性学习风格 |
2.2.3 认知学习风格 |
3 结论 |
4 建议 |
(3)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教材的重要性 |
1.1.2 教材使用现状决定课堂教学质量 |
1.1.3 教材使用研究亟需进一步研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体育舞蹈 |
2.1.2 教材 |
2.1.3 有关教材使用现状的相关研究 |
2.1.4 有关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教师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
4.1.1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基本情况 |
4.1.2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
4.1.3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调查分析 |
4.2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学生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
4.2.1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学生的基本情况 |
4.2.2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使用教材现状调查分析 |
4.2.3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教材满意度调查分析 |
4.3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教材选择层面 |
5.1.2 教材使用层面 |
5.1.3 教材改进层面 |
5.1.4 教材内容适用性层面 |
5.1.5 教材编写与设计层面 |
5.2 建议 |
5.2.1 教材选择层面 |
5.2.2 教材使用层面 |
5.2.3 教材改进层面 |
5.2.4 教材内容适用性层面 |
5.2.5 教材编写与设计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问卷调查(教师版) |
附件二 问卷调查(学生版) |
附件三 访问提纲 |
附件四 访问提纲 |
致谢 |
(4)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
2.8 研究述评 |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3.2.2 教师教育理论 |
3.3 小结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扎根理论 |
4.2.4 德尔菲法 |
4.2.5 数理统计法 |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
5.1.1 系统性原则 |
5.1.2 科学性原则 |
5.1.3 针对性原则 |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工具NVivo简介 |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
5.5.2 计算权重 |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
5.6.1 一级维度分析 |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
5.8 小结 |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6.3.1 学校层面 |
6.3.2 教师个体本位 |
6.4 小结 |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
7.1 学校层面 |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
7.2 个体层面 |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
7.3 小结 |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建议 |
8.3 研究的局限性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调查问卷 |
附录3 资料图片 |
附录4 |
(5)体育明星学生对体育院校在校生学校认同感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2 体育明星品牌形象 |
2.3 自我品牌联系 |
2.4 体育涉入度 |
2.5 学校认同 |
2.6 体育明星与体育组织认同 |
2.7 文献小结 |
3 研究假设与模型建构 |
3.1 研究假设 |
3.2 模型建构 |
4 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 |
4.1 量表选择与改编 |
4.2 问卷设计 |
4.3 调查对象 |
4.4 数据收集 |
4.5 数据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信效度检验 |
5.2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
5.3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矩阵 |
5.4 体育明星品牌形象与学校认同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
5.5 入学前后知晓体育明星在学校认同上的显着性检验 |
6 分析与讨论 |
6.1 自我品牌联系的中介效应分析 |
6.2 自我品牌联系中介效应中的性别差异 |
6.3 体育涉入度对中介模型的调节效应 |
6.4 入学前后知晓体育明星对学校认同的影响 |
7 启示与建议 |
7.1 理论启示 |
7.2 管理建议 |
8 研究结论 |
9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9.1 研究局限 |
9.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内容效度专家评价表 |
附录三 内容效度专家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
附录四 AMOS24.0 中介效应检验的用户自定义语法(Syntax) |
附录五 AMOS24.0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用户自定义语法(Syntax) |
(6)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教学策略相关研究 |
二、高职生虚拟学习相关研究 |
三、教学策略对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思路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影响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学策略 |
二、虚拟学习 |
三、学习效果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认知负荷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产生式理论 |
第三节 影响虚拟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分析 |
一、先行组织者 |
二、教学解释 |
三、教学示范 |
四、选择先行组织者、教学解释与教学示范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先行组织者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先行组织者对虚拟学习成绩的影响 |
二、先行组织者对虚拟认知负荷的影响 |
三、先行组织者对虚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果讨论 |
一、先行组织者有助于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二、视频型比图片型先行组织者更有利于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三、先行组织者对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受到知识类型的调节 |
第四节 先行组织者在虚拟学习中的应用建议 |
一、先行组织者设计要具有可利用性、可辨性与巩固性 |
二、多运用动态型先行组织者 |
三、先行组织者呈现形式的选择考虑动静结合原则 |
第四章 教学解释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教学解释对虚拟学习成绩的影响 |
二、教学解释对虚拟认知负荷的影响 |
三、教学解释对虚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果讨论 |
一、教学解释可以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二、范例型比描述型教学解释更有利于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三、范例型教学解释对虚拟学习效果的提高在陈述性知识中更明显 |
第四节 教学解释在虚拟学习中的应用建议 |
一、教学解释设计要挖掘知识的共同要素 |
二、教学解释要用案例和故事等形式加以情景化 |
三、范例型教学解释重点在陈述性知识中使用 |
第五章 教学示范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教学示范对虚拟学习成绩的影响 |
二、教学示范对虚拟认知负荷的影响 |
三、教学示范对虚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果讨论 |
一、教学示范有助于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二、录像示范的虚拟学习效果优于现场示范 |
三、教学示范对虚拟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在复杂知识中更为明显 |
第四节 教学示范在虚拟学习中的应用建议 |
一、教学示范的设计需要考虑示范者的水平 |
二、善于采用录像示范的形式 |
三、教学示范可重点在复杂的知识中使用 |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与教育启示 |
第一节 综合讨论 |
一、具有支架作用的教学策略可促进虚拟学习效果 |
二、不同类型教学策略对学习迁移和保持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 |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需适应高职生学习特点 |
四、教学策略的使用需考虑与知识类型和复杂程度的交互影响 |
第二节 教育启示 |
一、教师重视对教学策略的运用以优化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 |
二、设计者开发适合高职生学习特点的虚拟资源以辅助教学策略设计 |
三、学校提供全方位保障以提升虚拟教学策略的运用效果 |
第三节 研究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先前知识测试 |
附录二 学习成绩测试 |
附录三 认知负荷测试 |
附录四 学习满意度测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7)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艺术体操专修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国古典舞 |
2.1.2 艺术表现力 |
2.2 艺术表现力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中国古典舞艺术表现力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2 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国古典舞应用于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实验过程安排及实施 |
4.1.1 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基础训练 |
4.1.2 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专项训练 |
4.1.3 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提升训练 |
4.2 中国古典舞应用于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实验结果分析 |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艺术体操表现力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前后实验组内艺术体操表现力对比分析 |
4.2.4 实验前后对照组内艺术体操表现力对比分析 |
4.3 中国古典舞应用于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价值优势 |
4.3.1 中国古典舞独特性在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应用 |
4.3.2 运用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实现“形神兼备,身心合一” |
4.3.3 运用中国古典舞融和艺术体操二次创造表现力的培养 |
4.4 中国古典舞应用于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提升措施 |
4.4.1 关于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音乐素养的提升方式 |
4.4.2 关于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手段 |
4.4.3 关于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个人艺术修养的提升途径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研究局限性 |
6.1 实验样本量相对较小 |
6.2 实验时间相对较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8)大学生体育在线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大学生教学满意度研究综述 |
2.1.1 大学生教学相关研究 |
2.1.2 大学生教学满意度相关研究 |
2.2 在线教学满意度研究综述 |
2.2.1 在线教学的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在线教学满意度相关研究 |
2.2.3 国内外大学生在线教学满意度相关研究 |
2.3 体育教学满意度研究综述 |
2.3.1 体育教学相关研究 |
2.3.2 体育教学满意度相关研究 |
2.3.3 国内外大学生体育教学满意度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层次分析法 |
3.2.4 德尔菲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模型构建 |
4.1 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4.1.1 全面客观原则 |
4.1.2 系统科学原则 |
4.1.3 相互独立原则 |
4.1.4 可操作性原则 |
4.2 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1 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评价指标的选定 |
4.2.2 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评价指标的说明 |
4.3 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评价指标权重 |
4.3.1 构建判断矩阵 |
4.3.2 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4.3.3 对指标权重结果的分析 |
5 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假设 |
5.1.1 教师因素对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具有显着影响 |
5.1.2 学生因素对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有显着影响 |
5.1.3 技术保障因素对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具有显着的影响 |
5.1.4 支持因素对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有显着影响 |
5.2 研究设计 |
5.2.1 问卷设计 |
5.2.2 样本的选择和调查的实施 |
5.2.3 项目分析与因子分析 |
5.2.4 信效度检验 |
5.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4 相关分析 |
5.5 回归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教师因素对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
6.1.2 学生因素对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
6.1.3 技术保障因素对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
6.1.4 支持因素对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
6.2 建议 |
6.2.1 增强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
6.2.2 增强自我能力,提升学习成绩 |
6.2.3 优化在线教学软硬件,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的保障能力 |
6.2.4 增强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支持度,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的驱动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开设国际标准舞剧目课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众对国标舞认知误区 |
1.1.2 国标舞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创作 |
1.1.3 高校国标舞教育不应仅停留于技术层面,应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2 国标舞剧目的相关研究 |
1.4.3 舞蹈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国标舞剧目课程开设的现实依据 |
3.1.1 社会发展需要 |
3.1.2 专业建设需要 |
3.1.3 学生发展需要 |
3.2 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的必要性 |
3.3 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的可行性 |
3.3.1 学校场馆设施及资金支持 |
3.3.2 师资力量及教师态度 |
3.3.3 学生情况及学生意愿 |
3.3.4 限制性因素及策略 |
3.4 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的构建研究 |
3.4.1 国标舞剧目课程类别和目标 |
3.4.2 国标舞剧目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3.4.3 国标舞剧目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 |
3.4.4 国标舞剧目课程学时分配与开课时间安排 |
3.4.5 国标舞剧目课程教学场地与器材 |
3.4.6 国标舞剧目课程考核与评价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首都体育学院领导访谈提纲 |
附件2 国际标准舞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3 首都体育学院国际标准舞专项教师访谈提纲 |
附件4 首都体育学院国际标准舞专项学生调查问卷 |
附件5 专家对问卷效度评价量表 |
附件6 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课程结构表 |
附件7 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各学年周数分配表 |
(10)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教学能力的研究 |
1.4.2 关于体育教学能力的研究 |
1.4.3 关于健美操教学能力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实地考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教学情况分析 |
3.1.1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 |
3.1.2 健美操专项课程基本情况 |
3.2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情况分析 |
3.2.1 健美操教学设计能力分析 |
3.2.2 健美操教学实施管理能力分析 |
3.2.3 健美操教学评价能力分析 |
3.3 用人单位对健美操专项毕业生教学能力的评价和要求 |
3.3.1 用人单位对健美操专项毕业生教学能力的评价 |
3.3.2 用人单位对健美操专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 |
3.4 影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因素 |
3.4.1 学生因素 |
3.4.2 教师因素 |
3.4.3 学校因素 |
3.5 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措施 |
3.5.1 增加专项课总时数,为提高教学能力奠定基础 |
3.5.2 重视教学能力培养薄弱环节的提升 |
3.5.3 增加专项教学能力考核的比重 |
3.5.4 在提高学校教学实习质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 |
3.5.5 争取更多参与比赛和裁判的机会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
附件2《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教学能力实际需求调查》 |
附件3 效度检验专家问卷 |
附件4 教师访谈提纲 |
四、体育院校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体育本科生学习风格偏好特征研究[J]. 王英坤,刘成艳,李良花. 运动精品, 2021(12)
- [2]体育院校拉丁舞专项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研究[D]. 韩宇.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3]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 高瑞星.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体育明星学生对体育院校在校生学校认同感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D]. 魏歆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6]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D]. 林伟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7]中国古典舞在体育院校艺术体操艺术表现力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艺术体操专修班为例[D]. 高瑾玮.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8]大学生体育在线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 谢媛.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9]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开设国际标准舞剧目课程的研究[D]. 刘思瑶.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10]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 殷立杨.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