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文化馆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旭[1](2021)在《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与应用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能够充实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为了提高群众的文化参与度,提高现阶段群众整体文化水平,文化馆作为文化传播主体,应主动承担自身责任,积极举办文化活动,筹办文艺演出,丰富群众日常生活,满足群众精神层面的需求。对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探讨文化馆如何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和群众综合素质的培养。
徐佳晶[2](2021)在《“十四五”时期构建文化馆发展新格局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十四五"已开局,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行各业发展提速,国家和中央也高度重视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做出多项有关文化工作的战略部署。文化馆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有着密切关联,需要把握住"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建设机遇,不断驱动自身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探索构建崭新的文化馆"2.0时代",为国家打造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添砖助力。本文对"十四五"时期文化馆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转型发展的方向做了思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文化馆未来的发展对策与路径。
石磊[3](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提出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贺诗阳[4](2021)在《新时代“群众空间”品牌化建构研究 ——以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下全球竞争时代,国内外多元思潮裹挟消极势力全面入侵,正销蚀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主流话语面临失语危机。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已经迈入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改变,举国上下有了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使命。因此,正视时代困境,充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牢筑社会主义发展根基、保障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体性与引领性成为首要之急。由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群众空间”的概念。“群众空间”是当代主流意识形态渗入民间的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将群众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的媒介,有其政治性、公众性、动态性和可沟通性特征,并包含四个层面的空间内涵:物理实体空间、意义空间、共通空间及情感空间。在中国新时代语境下,“群众空间”具有文化的自信、文明的自觉、社会的自立三大核心思想文化内涵,具备极大的品牌价值。“群众空间”的品牌化建设,为的是增强新时代话语在城市空间、社会空间中的识别性与影响性,使时代思想在群众心中“占据”有利位置,让群众对其有所认知、有所了解。通过“群众空间”的品牌塑造,扩大其知名度、影响力,从而激活它的吸附作用与群聚效应,使得实践主体来到“群众空间”,在仪式化传播中逐渐形成对其承载意义与价值观念的感知与认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群众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本研究通过基础理论法、实地调查法及深度访谈法,对全国各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发展现状作出大致归纳,指明文明实践单位现阶段建设中呈现出来的问题。聚焦品牌问题,笔者将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典型个案,从品牌定位、品牌进化、品牌联合三个维度对其品牌化建构进行分析。由此,推演出“群众空间”的品牌化建构模式,阐述新时代文明观的品牌化,并提出实践中心的品牌建设路径,即确立品牌核心理念、打造多元化活动品牌、打通线上线下的文明实践品牌传播渠道,以及通过聚合品牌资产来构筑文明实践品牌体系,而后,笔者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的建设路径进行了反思。
孙博文[5](2020)在《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人民的追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物质的满足到精神的享受,关注人民的文化服务需求也是政府的工作重点。为了保障人民群众能够享有文化权利,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基础,规定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达到的程度和要求,提出“国家标准兜底线、地方标准化促特色”的分级要求,加快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对黑龙江省的整体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人们文化需求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维护社会的团结和稳定。黑龙江省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大框架下,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目标,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不断促进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和完善。运用调查分析方法,详细了解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基本状况,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文化权力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系统详细的梳理出黑龙江省在建设公共文化标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借鉴日本、美国及国内浙江省、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建设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具体措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财政政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制度保障、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外在环境。
姚岚馨[6](2019)在《和龙市群众文化艺术发展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群众文化是文化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长河中,群众文化始终占据着重要的部分,群众文化帮助专业文化提供原动力的支持,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能量,同时群众文化在文化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在和龙市群众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群众文化融入了民族元素,根深蒂固的影响着这一地区朝鲜族人民的每一个角落。和龙市群众文化不单单仅在于使群众文化内容得到丰富,其重要的部分更在于提高和龙整体的精神文化素质,影响着和龙文化馆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推动和龙市整体和谐的进步。但是对这些延边朝鲜族艺术社会还没能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以文化学的视觉深入研究,归纳分析和龙市群众文化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规律。对和龙市文化馆群众文化演变过程进行研究,总结演变特点,为今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全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群众文化的概述,分别分析群众文化及文化馆的相关概念。第三章计划经济时期和龙市文化馆群众艺术发展概况。将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分析文化建设演变特点,归纳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总结和龙市群众文化建设在计划经济时期对社会的影响。第四章市场经济时期和龙市文化馆群众艺术发展概况。第五章阐述了和龙市群众文化的展望。第六章结论,通过对前面各章节的陈述,总结和龙市群众文化艺术发展演变过程。希望论文为今后学者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也为和龙市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田景苑[7](2019)在《中国县市级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文化馆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基层组织,其服务效率是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为探究文化馆服务效率现状,本文以县市级文化馆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法,对2011-2017年间全国31个省市的县市级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进行测度分析。本文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当前学术界对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方面的研究匮乏,且尚未建立完整的效率评价体系。之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解析,为本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首先对当前效率评估的几种主流方法进行介绍,通过分析比较最终确定采用DEA-Malquist方法对2011-2017年31个省份的县市级文化馆面板数据进行测度分析。通过对静态效率的分析,发现我国县市级文化馆平均服务效率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且地区差异明显,投入产出结构不合理及资源浪费问题突出。通过对动态效率的分析,发现2011-2017年间,我国县市级文化馆全要素生产率虽然有所增长,但年均增长率仅为0.8%,增长速度极为缓慢,技术进步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当前我国县市级文化馆的发展现状,本文从优化投入产出结构,发挥科技效能,加大西部地区投入力度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几方面提出意见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改进与提升提供些许参考。
祁超[8](2018)在《山西省内文化馆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既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兴国强国。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承担着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培训讲座、开办展览、进行文化交流的重担。文化馆能够为城市居民普及专业的文化知识,为市民提供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培养优秀的人才,同时文化馆还能够传承优良的文化作品。因此加强文化馆的建设,提升文化馆的服务,强化文化馆的功能,推进文化馆的发展,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以充分实现,让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发展带来的成果。文化部在2011年颁布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后,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工作开始实行,而我国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但是由于免费开放的实行也会给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给我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如何更好的加强文化馆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功能成为文化馆工作的重任。本文以山西省内的各文化馆为例,通过阐释文化馆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概念和政策,就目前山西省境内文化馆的条件建设,以及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群艺活动成果、群众文化工作、群众参与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研究,强调指出了现阶段山西省内各文化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不合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及水平不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脱离实际、公共文化服务脱离群众、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不足等几个方面,就山西省内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提升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一是明确文化馆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指导思想;二是完善文化馆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三是加大文化馆的人才和设施的保障;四是改进文化馆的服务策略。从而更好的加强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功能,努力提升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此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现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阐释了文化馆及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概念和政策;第三章主要是描述了山西省内文化馆履行服务城市公共文化功能的条件建设以及取得的成效;第四章主要是指出了山西省内文化馆在履行服务城市公共文化功能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提出了提升山西省内文化馆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功能的对策;第六章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陈荷蝶[9](2018)在《云南省文化馆免费开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馆作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部门,国家推行免费开放政策,这不仅是一项顺应时代需求,保障文化民生的好政策,也体现了国家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心和具体实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但是也应该看到,文化馆自实行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免费开放政策执行的效果不尽理想。虽然各个单位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了多方努力寻求解决之道,但是方法和措施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同时,由于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相对薄弱,加之免费开放是一项新政策,学术界对于文化馆免费开放这个问题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本文以公共产品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以云南省文化馆为例,从政策执行角度,运用史密斯过程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对云南省文化馆免费开放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力图通过探究云南省文化馆免费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寻求提高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和效果的解决办法和路径。本文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文化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等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进行了分析论证;第二部分集中展示了云南省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现状,重点分析了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社会知晓度低,影响力小;服务层次和质量差,群众满意度不高;无亮点无特色,功能定位混乱;资源利用不充分,服务效能低下;缺少行之有效的服务反馈评价体系;第三部分从政策本身、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执行环境四个方面对云南省文化馆免费开放问题出现的原因展开了讨论;最后,通过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方案;坚持群众性原则的同时,加强组织机构角色定位,强化服务理念;优化免费开放政策组织和执行机构配置,激发人员活力;注重目标群体的文化需求和服务反馈,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通过完善制度配套、扩大资金来源、加大宣传等方面来创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
戴琳[10](2018)在《文脉传承下的文化馆建筑在地性研究 ——以昆明地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对文化馆建筑的关注度也渐渐提高。为了提高各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国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新建或改建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昆明地区近几年的文化馆修建也围绕该政策展开。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了文化馆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空间封闭、缺少室内外结合等,其根本原因是一些文化馆建筑实践并没有考虑到其在地性,也没有考虑使用群众的参与性和认同感,最终使得文化馆的利用率不佳。本文以文脉传承为线索,通过对在地性的理论研究,以文化认同的角度对文化馆建筑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审视,从而使文化馆建筑的在地性本质能被综合、系统地认识和把握。通过实地调研对文化馆如何将实质的空间和非物质的文化组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何在地的去表达地区文化,以及空间如何促进在地文化的建构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对文化馆建筑在地性的不足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本篇论文的研究分为四个层面:首先对昆明地区的文化馆进行调研分析;其次,通过分析在地性的因素及状态来探讨在地与文化馆建筑的关联性,并立足于昆明地区对可能有在地性特色的文化馆建筑进行解读。再次,根据之前研究分析得出关于在地性实践相应的策略和建议。最后,总结论文的研究结果并整理为方法论,对文化馆建筑关于在地性状况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展望,希望能对我国文化馆以后的实践发展有一定参考作用。
二、谈文化馆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文化馆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与应用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
(一)组织作用 |
(二)辅导作用 |
(三)监督作用 |
二、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面临的困境 |
(一)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
(二)经费不足 |
(三)工作人员能力不足 |
三、文化馆如何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
(一)提高文化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
(二)大力建设文化活动平台 |
(三)积极打造群众文化项目 |
四、结语 |
(2)“十四五”时期构建文化馆发展新格局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十四五”时期加快文化馆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
2“十四五”时期文化馆转型发展的方向 |
2.1从标准化向品质化转变 |
2.1.1突出精准,满足多元 |
2.1.2突出品牌,扩大影响 |
2.1.3突出特色,厚植内容 |
2.2从办文化向社会化转变 |
2.2.1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合作共赢 |
2.2.2发挥志愿力量,推动全民参与 |
2.2.3建立“管办综合体”,激活行业活力 |
2.3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变 |
2.3.1强化优质数字资源输出 |
2.3.2提升智慧化运营能力 |
2.3.3策划推出数字文化活动 |
2.4从独立发展向融合发展的转变 |
2.4.1跨业态融合 |
2.4.2跨区域融合 |
2.4.3跨机构融合 |
3 构建文化馆发展新格局的路径思考 |
3.1 强化“共享”:拓展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
3.2 做大“影响”:打造文化馆品牌大IP |
3.3 推动“均衡”:融入乡村文化治理 |
3.4 提升“体验”:建立互动型公共文化空间 |
3.5 强调“适用”:提升年轻社群关注度 |
4 结语 |
(3)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
(一)时空范围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六、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
一、基层性 |
二、指导性 |
三、实用性 |
四、多样性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
结论 |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新时代“群众空间”品牌化建构研究 ——以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一)基础理论研究 |
(二)实地调查法 |
(三)深度访谈法 |
三 各章节概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释义 |
一 新时代 |
二 群众 |
三 品牌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关于“群众空间”的相关研究 |
二 “空间”品牌化建设研究取向 |
三 与本文同一(类)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群众空间”的阐述分析 |
第一节 “群众空间”的性质与内涵 |
一 “群众空间”的内涵 |
二 “群众空间”的性质 |
第二节 作为传播媒介的“群众空间” |
一 物理空间 |
二 意义空间 |
三 共通空间 |
四 情感空间 |
第三节 新时代“群众空间”的品牌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发展概况 |
第一节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现状 |
一 突出红色主题,宣传党的理论政策 |
二 将志愿者服务作为工作重点 |
三 聚集社会资源,组织公益培训活动 |
四 致力品牌建设,将文明实践品牌化传播 |
第二节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的问题 |
一 实践形式单一,群众参与度低 |
二 地区资源不均,后勤保障欠缺 |
三 社区人口结构复杂,群众需求多元化 |
四 政府、基层和群众之间产生传播隔阂 |
五 文明实践行动缺乏品牌体系,没有统一形象出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品牌建构实践 |
第一节 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概况 |
一 发展沿革 |
二 职能定位 |
第二节 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品牌建构模式 |
一 品牌定位:北京朝阳上台阶 |
二 品牌进化:从文化资产到品牌资产 |
三 品牌联合:打造品牌合作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群众空间”的品牌化建构 |
第一节 新时代文明观的品牌化 |
第二节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品牌建设路径 |
一 准确定位,确立品牌核心理念 |
二 营造意象,创造品牌识别体系 |
三 细分受众,打造多元活动品牌 |
四 打通线上线下,拓宽文明实践品牌传播渠道 |
五 聚合品牌资产,构筑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体系 |
六 对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品牌建设路径的反思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
1.4.1 研究路线 |
1.4.2 创新点 |
2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理论基础 |
2.1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基本理论 |
2.1.1 公共文化服务的涵义 |
2.1.2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涵义 |
2.2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公共文化权利理论 |
2.2.4 整体性治理理论 |
3 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
3.1 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现状 |
3.1.1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建设的现实状况 |
3.1.2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标准建设的现实状况 |
3.1.3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标准建设的现实状况 |
3.2 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保障标准不健全 |
3.2.2 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设施和服务建设支持力度低 |
3.2.3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外在评估标准不达标 |
3.3 黑龙江省公共服务标准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重视不够 |
3.3.2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供给形式单一 |
3.3.3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缺少科学指导 |
4 国内外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经验和启示 |
4.1 国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经验 |
4.1.1 日本公民馆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4.1.2 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公共图书馆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4.2 国内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经验 |
4.2.1 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内容体系 |
4.2.2 浙江省公共文化服 |
4.3 国内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经验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
4.3.1 掌握当地民众对公共文化的基本需求 |
4.3.2 制定符合当地文化服务的公共政策 |
4.3.3 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政策法规制度 |
4.3.4 掌握国家最低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标准 |
5 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对策 |
5.1 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资金保障 |
5.1.1 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财政支持 |
5.1.2 财政补贴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 |
5.1.3 筹集专门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资金 |
5.2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制度保障 |
5.2.1 健全公共服务标准化法规法制 |
5.2.2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创新机制 |
5.2.3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制度 |
5.2.4 建立高层次人才保障制度 |
5.3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配套设施 |
5.3.1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网络信息共享 |
5.3.2 完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硬件设备 |
5.3.3 拓宽公共服务标准化与民众需求衔接渠道 |
5.3.4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相关教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和龙市群众文化艺术发展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群众文化概述 |
2.1 群众文化的渊源、内涵 |
2.2 文化馆的渊源、内涵 |
第三章 计划经济时期和龙市文化馆群众艺术 |
3.1 计划经济时期的群众文化 |
3.2 计划经济时期的群众文化形式 |
3.3 计划经济时期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特点 |
3.4 计划经济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社会影响 |
第四章 市场经济时期和龙市文化馆群众艺术 |
4.1 市场经济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 |
4.2 市场经济时期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
4.3 市场经济时期的群众文化艺术演变特点 |
4.4 市场经济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社会影响 |
第五章 和龙市群众文化的展望 |
5.1 文化工作 |
5.2 旅游工作 |
5.3 文化产业发展 |
5.4 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县市级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文化馆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
1.2.2 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综述小结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的研究难点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1.4.3 本文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解析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公共文化服务 |
2.1.2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 |
第3章 效率评价方法介绍与指标选取 |
3.1 效率评价方法介绍 |
3.1.1 效率评价常用的方法 |
3.1.2 基于DEA-Malquist效率评价方法的选取缘由 |
3.1.3 DEA效率评价方法介绍 |
3.1.4 Malquist指数方法介绍 |
3.2 效率评价指标选取 |
3.2.1 指标选取原则 |
3.2.2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
3.2.3 数据来源 |
3.2.4 投入产出指标相关性检验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我国县市级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
4.2 我国县市级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实证分析 |
4.2.1 基于DEA方法的静态实证分析 |
4.2.2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的动态实证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山西省内文化馆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研究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政策的阐释 |
2.1 文化馆的涵义、特征与功能 |
2.1.1 文化馆的涵义 |
2.1.2 文化馆的特征 |
2.1.3 文化馆的功能 |
2.2 公共文化服务的涵义 |
2.2.1 公共文化服务的定义 |
2.2.2 公共文化服务的特征 |
2.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 |
2.4 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文件 |
第三章 山西省内文化馆履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条件与效果 |
3.1 文化馆的条件建设不断加强 |
3.1.1 文化馆设施不断完善 |
3.1.2 文化馆内设机构齐全 |
3.1.3 文化馆专业门类广泛 |
3.2 文化馆服务功能效果明显 |
3.2.1 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
3.2.2 群艺活动成果丰硕 |
3.2.3 群文工作成绩突出 |
3.2.4 吸引市民广泛参与 |
第四章 山西省内文化馆履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存在的问题 |
4.1 文化馆的基础设施不合理 |
4.1.1 文化馆的建筑面积规模较小 |
4.1.2 文化馆区位分布不合理 |
4.1.3 文化馆内部结构不合理 |
4.1.4 文化馆的专业设备缺乏 |
4.2 文化馆人才的专业素质及水平不高 |
4.2.1 专业人才缺乏 |
4.2.2 工作人员配置不合理 |
4.3 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脱离实际 |
4.3.1 缺乏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化项目 |
4.3.2 缺乏现代化的工具 |
4.4 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脱离群众实际需求 |
4.5 文化馆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 |
4.5.1 城市文化底蕴对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提出高品质的要求 |
4.5.2 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
第五章 提升山西省内文化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对策 |
5.1 明确文化馆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指导思想 |
5.1.1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
5.1.2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 |
5.1.3 增强公民参与的意识 |
5.2 完善文化馆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
5.2.1 创建多元供给机制 |
5.2.2 加强社会文化组织建设 |
5.3 加大文化馆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人才和设施的保障 |
5.3.1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设施的完善 |
5.3.2 建立科学机制保障人才的培养 |
5.4 积极改进文化馆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服务策略 |
5.4.1 注重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
5.4.2 推进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个性化 |
5.4.3 加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云南省文化馆免费开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样本及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文化馆的性质和职能 |
二、文化馆免费开放的由来 |
三、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内容 |
四、文化馆免费开放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文化馆免费开放问题分析的理论工具——过程模式 |
第二章 云南省文化馆免费开放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云南省文化馆及其免费开放 |
第二节 云南省文化馆免费开放的现状 |
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立情况 |
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化”建设情况 |
三、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和重点 |
第三节 云南省文化馆免费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社会知晓度低,影响力小 |
二、服务层次和质量差,群众满意度不高 |
三、无亮点无特色,功能定位混乱 |
四、资源利用不充分,服务效能低下 |
五、缺少行之有效的服务反馈评价体系 |
第三章 云南省文化馆免费开放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政策本身的因素 |
一、免费开放意见的局限性 |
二、文化馆评估标准的局限性 |
第二节 执行机构因素 |
一、条块分割的管理体系 |
二、政府管理职能的错位 |
三、服务理念的滞后 |
四、群众文化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
第三节 目标群体因素 |
一、群众和群众文化需求的特质 |
二、群众对免费开放政策的认知 |
第四节 环境因素 |
一、外部环境中影响云南省文化馆免费开放实施效果的因素 |
二、内部环境中影响云南省文化馆免费开放实施效果的因素 |
第四章 提高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的对策 |
第一节 完善文化馆免费开放方案 |
一、理清免费开放服务的范围 |
二、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的定位和品牌化 |
第二节 强化为群众服务的理念 |
一、强化服务理念 |
二、坚持群众性原则 |
第三节 优化政策执行组织机构 |
一、理顺政府群众文化管理职能 |
二、加强文化馆队伍建设 |
三、建立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
第四节 做好目标群体工作 |
一、打造以需定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
二、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 |
三、重视群众满意度测评和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 |
第五节 改善政策执行环境 |
一、加快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
二、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创造宽松的财政环境 |
三、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四、极力提高文化馆数字化发展建设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文脉传承下的文化馆建筑在地性研究 ——以昆明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对象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国外文化馆类建筑相关研究 |
1.3.2 国内文化馆建筑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在地性”相关理论研究 |
1.3.4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相关理论介绍 |
1.4.1 模式语言理论 |
1.4.2 场所精神理论 |
1.4.3 地形学 |
1.4.4 环境心理学 |
1.4.5 马斯洛需要理论 |
1.5 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文化馆类建筑的发展演变与现状分析 |
2.1 文化馆建筑的发展历程 |
2.1.1 私塾、书院、社学 |
2.1.2 通俗教育馆 |
2.1.3 民众教育馆 |
2.1.4 文化馆的建立 |
2.2 文化馆的演变 |
2.2.1 文化馆的功能演变 |
2.2.2 文化馆建筑特征演变 |
2.3 文化馆的现状分析 |
2.3.1 文化馆建筑的分类 |
2.3.2 文化馆的功能组成 |
2.3.3 文化馆建筑的特征 |
2.4 文化馆建筑现代案例研究 |
2.4.1 国内文化馆建筑 |
2.4.2 国外文化馆类建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昆明地区文化馆建筑现状与分析 |
3.1 云南省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
3.2 云南省昆明地区文化馆发展现状 |
3.2.1 东川区文化馆现状调研 |
3.2.2 昆明市文化馆现状调研 |
3.2.3 盘龙区文化馆现状调研 |
3.2.4 五华区文化馆现状调研 |
3.2.5 西山区文化馆现状调研 |
3.2.6 官渡区文化馆现状调研 |
3.2.7 呈贡区文化馆现状调研 |
3.2.8 晋宁区文化馆现状调研 |
3.2.9 问卷调研 |
3.3 被调研文化馆存在的问题 |
3.3.1 区位布局及可达性 |
3.3.2 “一楼多用、功能混杂” |
3.3.3 规模空间有限 |
3.3.4 空间封闭、功能集中 |
3.3.5 缺少室内外空间的结合 |
3.3.6 建筑特征不明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在地性实践探索 |
4.1 建筑的现代化与全球化 |
4.2 建筑文化在地性的形成与表现 |
4.2.1 华黎——植根于土壤 |
4.2.2 黄声远——建筑的在地陪伴 |
4.2.3 在地观点与实践归纳 |
4.3 在地要素和状态 |
4.3.1 造型语汇 |
4.3.2 空间环境 |
4.3.3 人文表达 |
4.3.4 生活风格 |
4.4 文化馆建筑在地表达的方式与途径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馆建筑在地性实践的策略 |
5.1 在地文脉要素与契合 |
5.1.1 在地文脉 |
5.1.2 影响在地文脉要素 |
5.1.3 在地文脉良好契合 |
5.2 民俗融合与环境共生 |
5.2.1 当地民俗融合 |
5.2.2 与在地环境共生 |
5.3 功能组合与空间体量 |
5.3.1 与文化建筑组合 |
5.3.2 适宜的空间体量 |
5.4 灰空间与微空间营造 |
5.4.1 灰空间营造 |
5.4.2 微空间营造 |
5.5 本地材料运用 |
5.5.1 再现 |
5.5.2 构筑 |
5.5.3 变异 |
5.6 语义认同与文化归属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总结 |
6.2 文化馆在地实践的启示 |
6.2.1 发展规律 |
6.2.2 营造策略 |
6.2.3 发展趋势 |
6.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图片索引 |
附录C:问卷调查及访谈记录 |
四、谈文化馆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与应用途径[J]. 李晓旭. 大观(论坛), 2021(12)
- [2]“十四五”时期构建文化馆发展新格局的思考[J]. 徐佳晶. 中国文化馆, 2021(01)
- [3]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新时代“群众空间”品牌化建构研究 ——以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例[D]. 贺诗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D]. 孙博文.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1)
- [6]和龙市群众文化艺术发展演变研究[D]. 姚岚馨. 延边大学, 2019(01)
- [7]中国县市级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评价研究[D]. 田景苑.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8]山西省内文化馆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功能研究[D]. 祁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1)
- [9]云南省文化馆免费开放问题研究[D]. 陈荷蝶. 云南财经大学, 2018(12)
- [10]文脉传承下的文化馆建筑在地性研究 ——以昆明地区为例[D]. 戴琳.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