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跨世纪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设想

宁波跨世纪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设想

一、宁波跨世纪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慧,殷昭鲁[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历史演进》文中指出中国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但传统上,陆域经济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长期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日益关注和重视海洋,但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突破性仍显不足。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从新时期开放型、开发型以及和谐型海洋经济思想的演进,到新时代以海洋强国为指向的海洋经济思想的丰富与发展,这一对中国发展海洋经济的顶层设计,清晰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经略海洋和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的系统性、整体性、实践性、内外联动性等战略思维。

谢慧明,马捷[2](2019)在《海洋强省建设的浙江实践与经验》文中研究表明浙江海洋强省建设经历了从海洋经济大省到海洋经济强省再到海洋强省的阶段性战略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积极发展渔业等优势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推进海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港航空间布局,构建一体化海洋经略模式;积极变革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创新海洋发展双驱机制;积极谋划推进一批重大战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打造建设系列平台项目。浙江海洋强省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得益于始终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始终坚持海洋经济发展的与时俱进,始终坚持发展模式和机制的创新,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

刘琦[3](2014)在《海洋强国背景下青岛市海洋强市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对海洋的开发力度逐渐加大,全球海洋经济日益发展,世界性大国都不同程度地把海洋开发与海洋保护问题提到了政府重要工作议程之中。在此背景下,我国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构想,为开发海洋指明了方向。随后,沿海省市纷纷响应,积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在当前形势下,实施海洋强市战略,提高我国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发展能力,成为增强沿海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发展趋势。青岛地处黄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科技优势突出,是山东半岛的龙头城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多年来,青岛海洋产业蓬勃发展,如滨海旅游、港口、造船、海洋生物产业等,有着广阔的海洋产业发展前景。海洋发展战略的制定首先要以现存国内外的国家与地区的海洋发展战略为基础,探寻发展历程,借鉴成功经验,总结失败不足。青岛市海洋强市战略研究的思路是沿着三步主线展开的,首先梳理国内外沿海地区海洋发展战略的发展与研究状况,进而对青岛市海洋强市综合实力进行评价,最后提出青岛市建设海洋强市的发展战略。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海洋经济学、可持续发展论、区域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以青岛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于与定性分相结合法,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青岛市海洋强市分析,结合国外海湾城市发展经验,提出青岛海洋强市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性任务,进而提出青岛市海洋强市发展战略,旨在向青岛海洋强市提供可行性建议,通过促进青岛市海洋产业的发展带动青岛整体经济的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吸收借鉴国内外关于海洋经济、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强省(市)战略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海洋强国战略理论进行梳理,进而对海洋强市战略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运用演绎归纳法对海洋强市的内涵特征进行了总结,为文章的进一步阐述提供了理论基础。(2)借鉴国内外已具规模的海洋强国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学者们提出的海洋强省指标体系等研究,构建海洋强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此为本文的创造性成果。(3)结合评价指标,对青岛市海洋强市发展的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在海洋经济产出、海洋产业结构、港口产业发展等方面,将青岛市与国内其他海洋强市进行比较,得出青岛市海洋强市总体水平在全国沿海城市范围内处于中等偏上,在山东省内是龙头城市。(4)结合评价指标的七个子系统,对青岛市发展海洋强市做SWOT分析,可见青岛市港口产业和海洋科技优势突出,得出青岛市海洋强市的战略选择为SO战略。(5)结合国际海湾城市发展经验和前文的研究结果,对青岛市发展海洋强市进行战略定位,结合青岛市海洋强市的优势劣势,提出了加快港口建设、打造特色海洋旅游经济带、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四大战略性任务,并从树立现代海洋强市发展观、完善海洋强市法律法规、坚持科技兴海、加强海域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保障青岛市海洋强市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

刘明[4](2014)在《陆海统筹与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陆海复合型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坚持陆海统筹。本文以“陆海统筹”为研究对象,从战略、权力域、经济和软环境四个方面加以系统阐释。其中,陆海统筹发展战略是指导,统筹陆海权力域和统筹陆海经济是两翼,统筹陆海软环境是保障。陆海统筹体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凸显了中国合作性参与的政策取向,彰显了中国海洋发展的和谐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发展道路。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基于国际政治学视角,借鉴了地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运用系统性、整体性和立体性思维,将陆海统筹大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进行综合抽象,形成简约的菱形模型作为分析工具;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调研法,以求更为全面和准确地把握各方面文献,从而使论文的研究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之上。本文框架总体上采用总分结构,系统地阐释陆海统筹的相关议题,由此将论文划分为五大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陆海统筹的系统分析。本章旨在对陆海统筹的概念内涵、产生背景和战略意义进行探讨,并建立理论分析模型,对陆海统筹的各要素进行系统性分析。第一节梳理了陆海统筹概念的源起及其发展历程,并对这一核心概念及其特征作出界定,认为“陆海统筹是指基于地缘战略视角处理好陆地发展与海洋开发利用的关系,在国际社会中充分发挥中国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地缘优势、规避风险,并围绕这一国家定位制定‘和平、合作、和谐’的国家陆海发展战略,形成集陆海权力、陆海经济、陆海文化和陆海法律等于一体的宏观战略布局,推动国家全面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营造和平有力的周边环境,达到和谐世界的终极追求,走超越西方的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于此,本节着重探讨了中国推动陆海统筹战略的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第二节主要介绍本研究的分析思路和理论工具,构建菱形分析模型并解释说明陆海统筹系统本身及其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针对陆海统筹的行为主体——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作出层次分析。第二章,陆海统筹发展战略。本章旨在探讨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依据、战略取向和战略规划。第一节重点介绍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依据,这些依据不仅表现为陆海地理属性、文明属性和人文属性本身所具有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人际价值,更表现为中国在地缘结构、地理区位和文明成分等方面具备推动陆海统筹战略的强大优势。第二节在对比世界主要海权国家崛起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陆海发展战略的特色和取向应当是新型海洋强国与和平发展、合作性参与和全球治理以及世界和谐海洋秩序的构建。第三节基于中国陆海观的嬗变以及国家海洋意志的强化,建议将海洋强国战略纳入到国家发展总体战略之中,并探讨陆海统筹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即充分认清国家所具备的陆海战略资源、确立与地缘属性相匹配的陆海战略目标、坚持协调均衡可持续的陆海战略原则、制定系统性和全局性的陆海战略举措以及从多维视角全方位审视陆海战略的长远价值。第三章,统筹陆海权力域。本章旨在评述地缘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在陆海乃至空天网范围内的大国权力博弈和国家权益维护。第一节在梳理西方地缘学说基础上,将陆权、海权和空权等权力界定为一种空间维度,即“域”,体现的是关系范畴或互动范畴,并强调“陆海和合论”为中国应对国家间权力博弈、维护国家权益以及拓展权力域提供的理论基础。第二节指出中国面临陆上边界问题、海上划界问题、岛屿争端问题和南海问题等领土主权争端问题,并伴随着资源的争夺、科技的较量和通道的竞争,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大国战略遏制和权力博弈的实质。第三节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从空间实体拓展到无形联系,权力域正在由“陆海”二维扩大到“陆海空天网”五维,公海、南北极、天空和外太空乃至网络空间将是国家权力较量、利益追逐和权益保障的重要场所。第四章,统筹陆海经济。本章旨在说明陆海统筹在经济领域的内在要求是陆海经济一体化,通过陆海两栖经济格局整合、陆海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国家海外利益拓展,最终实现国家经济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讨论陆海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其目标价值。第二节指出中国陆海经济格局正在由单一陆地经济向陆海两栖经济转型,海洋经济布局是陆海经济发展的战略必需,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中国确立外向型经济开放体系,增强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第三节从战略保障的角度出发,关注陆海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中华文明转型为切入点,寻求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念中超越西方工业文明的因素所在,从而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和人海关系的双重和谐、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双赢。第五章,统筹陆海软环境。本章旨在从国际政治软实力理论的基本要素出发,探讨陆海统筹软环境建设所必需的制度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以及涉及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贡献能力因素。第一节指出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建设与海洋法律的完善以及陆海机构的设置与管理职能调整为海洋强国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第二节从中国的古代陆海思想出发,探求中国传统地缘思想中的陆海观念,并通过梳理近代中国陆海关系实践历程,总结中国陆海观念的当代价值,以及如何对其思想精华进行继承与宣传。第三节指出,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中国不能忽视周边经略与国际合作。中国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推动东北亚区域一体化,加强与俄罗斯、东盟的安全对话和经贸合作,实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共赢发展;中国借助多边外交的平台,缓和各种潜在的安全困境,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合作性地参与国际机制,在国际社会中重塑良好形象,营造有利于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的国际环境和舆论氛围,构建以和谐世界为目标的国际秩序。

省静静[5](2013)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伴随海洋开发与利用活动的增多而来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我国有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始于20世纪中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与目前国际海洋环境保护制度的发展状况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解决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仅靠我国已初步形成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远远不够,还需要实现有关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保护政策与法律的对接,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化。本文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入手,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挖掘我国现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几点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孙加韬[6](2011)在《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 ——基于海陆产业关联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刚刚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一次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到了战略高度,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到与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等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对海洋经济的研究,多集中在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环境和地域空间的现状描述和定性评价。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生态资源环境的海陆产业关联度研究框架,侧重于海陆一体化的定量研究和产业政策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实现两个目标:(1)构建产业领域海陆一体化发展研究的基本架构。(2)研究能够切实推进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本文以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海陆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借鉴缪尔达尔的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的经典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海陆产业关联的内在动因和机制是海陆二元经济结构一体化,其表现形式是海陆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具有关联性、海陆产业空间布局具有关联性、海陆产业的生态资源环境具有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中国的海陆产业关联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接下来,本文重点对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提出,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主要受海陆产业结构、海陆产业空间布局和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等三大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并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区位基尼系数、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卡方检验、脉冲响应模型等一系列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海洋产业结构绩效的优化、海洋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率的提高都会促进沿海地区海陆产业关联度的提高,即无论在短期内(1-2期),还是在中长期(3-10期),三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海陆产业关联度正向波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进行了研究。中国当前海陆一体化产业政策的重点主要放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海陆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对我国海陆一体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海陆一体化产业政策在发展理念上相对落后,且缺乏较为明晰的配套政策、保障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空间布局、资源生态环境三个角度,建议我国政府要产业政策调整,并建议我国政府要实现五大产业政策构建:实施梯度推移的海陆产业统筹发展政策、实施产城融合的海陆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实施“点—轴”推进的海陆区域开发政策、实施协调合作的海陆区域统筹发展政策、实施以海定陆的海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等。全文共七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与理论回顾和梳理;第二部分为第三章和第四章,通过对海陆产业关联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构建了产业领域海陆一体发展的基本架构。第三部分为第五章,研究了我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和调整方向。第四部分为第六章,全文总结。具体为: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以及主要内容,中外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阐述了海陆一体化的内涵,回顾与梳理了国内外海陆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研究文献、海陆产业关联的理论文献以及海陆产业关联的产业政策。第三章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分析。以海陆二元经济结构一体化理论为基本框架展开对海陆产业关联的理论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对海洋经济的三次产业和陆域经济的三次产业之间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研究。第四章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分析。分析了影响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的三大因素:海陆产业结构、海陆产业空间布局和海陆资源环境承载率并对三大因素对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构建。解析了我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海陆一体化产业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我国海洋产业政策调整方向,及推进我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建议。第六章结论。对全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论文的主要结论;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夏芬娟,林上军,张品方,洪卫,罗凰凤,李月红,王国锋[7](2011)在《蓝色经济 蓄势扬帆》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海洋经济的大浪,浙江迎来了历史上海洋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从陆域时代迈向海陆联动时代,浙江的蓝色经济蓄势待发。世纪的海洋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纪将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并进一步预言,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包括高新技术引导下的经济竞争。发达国家的目光将从外太空转向海

向云波,彭秀芬,张勇[8](2010)在《长三角海洋经济发育现状及其综合实力测度》文中指出从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和空间发展格局3个方面分析长三角海洋经济发育现状。从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品、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4个层面构建了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采用200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对沿海5个主要经济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进行测度。分析认为:①长三角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矿产、海洋能源和滨海旅游资源;②长三角海洋产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且海洋经济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③长三角基本形成了"三角两翼"状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除海洋产品实力稍低于环渤海经济区外,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3个海洋经济子系统以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指标值均居首位。

赵晓[9](2010)在《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全球化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全球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时空性作为全球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必然导致全球化进程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不平衡。进而使得全球化过程中的资本、商品、人员等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产生不均衡,那么沿海城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其全球化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全球流动情况必然要优于其他内陆城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沿海城市的海洋开发。那么处于海洋世纪中的海洋开发对于沿海城市全球化是否产生了重大影响呢?本文将带着这个研究假设,并运用具体数据资料加以分析论证。第一章,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全球化的影响分析框架。本章节首先阐述了全球化的涵义以及本文所要研究的全球化的时空性特征即全球流动,包括资本流动、商品流动和人员流动三个方面。全球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全球化即全球化的时空性。然后具体分析了全球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特征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化发展过程的不平衡,从而引出沿海城市的全球化发展优于其他城市的观点。其次,本章节从海洋开发促进了沿海城市的资本流动、商品流动和人员流动三个方面分析了海洋开发影响沿海城市全球化的原因;最后,本章节分析了海洋开发影响沿海城市全球化的途径,即海洋开发促进了沿海城市的港口建设,临港工业建设以及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最终促进了沿海城市全球化。第二章,沿海城市海洋开发情况。本章节主要通过沿海城市的海洋政策法规情况、海洋类工程建设情况以及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沿海城市海洋开发现状。并通过对宁波、大连、厦门三个沿海城市具体的海洋开发现状的描述来加以论证。第三章,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资本流动的影响。本章节采用沿海城市吸引利用外资情况这一指标对沿海城市的资本流动情况进行分析。并具体运用宁波、大连、厦门三个沿海城市利用外资的数据资料加以分析论证。第四章,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商品流动的影响。本章节采用进出口总额这一具体指标对沿海城市的商品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宁波、大连、厦门三个沿海城市进出口总额的具体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规律。第五章,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人员流动的影响。本章节运用外籍旅游人口和对外劳务输出人口这两个指标对沿海城市的人员流动情况进行描述研究。并通过分析宁波、大连、厦门三个沿海城市的外籍旅游人口和对外劳务输出人口的数据资料总结出沿海城市人员流动的趋势和具体情况。最后,通过以上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海洋开发影响沿海城市全球化的研究假设加以论证,最终得出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全球化有积极影响的研究结论。

卢宁[10](2009)在《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海陆一体化是近年来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议题,也是我国沿海地区广泛采用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但由于提出的时间较晚,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沿海地方政府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都不深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停留在概念探讨阶段,着重于分析海陆一体化的概念、内涵等问题,没有构建起海陆一体化的理论框架;许多沿海地方政府从自身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一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海陆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但是主要局限于强调发展理念,缺乏海陆一体化战略的明确实施方案。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明晰海陆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出发构建海陆一体化的基本理论框架,以此为指导提出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对策。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绪论。从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和沿海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阐明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依据和现实意义,并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2、海陆一体化的多视角分析及其理论基础。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融合等多个视角分析海陆一体化问题,明晰海陆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论述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系统论等理论在海陆一体化研究中的适用性及应用范围。3、海陆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在总结海陆经济联系的一般规律和各地海陆一体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海陆一体化的发生机理、海陆产业关联机制、海洋主导产业选择标准及空间布局、近海环境污染的海陆一体化调控机理等理论问题,构建海陆一体化研究的理论框架。4、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国外经验借鉴。论述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的主要内容、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并对其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和借鉴,以指导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制定。5、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通过广泛调研,了解山东省海洋资源分布情况、海洋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沿海地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山东省海陆经济的关联度和关联类型。6、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原则,提出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海洋主导产业、陆域主导产业、海岸带区域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以及近岸海域污染的海陆一体化调控策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7、县域区域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案例分析。以东营市河口区、烟台市海阳市和威海市荣成市为例,分析沿海县(区)海陆一体化战略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并总结归纳出三种县域海陆一体化发展模式,为山东省沿海县(区)制定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实地调研法。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多次赴山东省沿海地市和江苏、河北等周边省份调研海陆产业发展情况,广泛地了解各地实施海陆联动发展的经验和做法。2、文献查阅法。查阅大量的海洋经济研究论文以及产业关联、区域发展等领域的论文和书籍,为论文的完成提供资料积累和知识积累。3、理论分析法。从系统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出发,结合沿海地区的建设实践构建海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此外,论文研究过程中还用到投入产出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技术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明晰了海陆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即海陆一体化是海陆互动的沿海区域发展过程。从这个认识出发,从海陆产业关联、海岸带区域空间结构和近岸海域污染的一体化调控三个方面构建了海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2、在研究山东省海陆产业关联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主导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和一些具体保障措施。3、分析了东营市河口区、烟台市海阳市和威海市荣成市三个县域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案例,并总结三种县域海陆一体化发展模式。

二、宁波跨世纪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波跨世纪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历史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演进
    (一)由陆向海:开放型海洋经济思想的确立
        1.开放海洋,积极扩大海上贸易
        2.沿海开放,顾全“两个大局”
    (二)求利于海:开发型海洋经济思想的发展
    (三)和谐用海:和谐型海洋经济思想的推进
二、 新时代以海洋强国为指向的海洋经济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一)由“沿海开放”到“一带一路”“航运强国”“陆海统筹”
        1.“一带一路”开创海洋合作新模式
        2.“航运强国”推动蓝色经济发展
        3.“陆海统筹”促进全方位发展
    (二)由“开发海洋”到“依海富国”“科技兴海”“智慧海洋”
        1.依海富国,总体规划顶层设计
        2.科技兴海,推进智慧海洋建设
    (三)由“人海和谐”“和谐海洋”到“绿色海洋”“海洋命运共同体”
        1.绿色海洋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2.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增进海洋福祉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演进是阶段性与系统性的统一
    (二)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演进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三)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演进是外向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四)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演进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结 语

(2)海洋强省建设的浙江实践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浙江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战略深化
    (一) 建设海洋经济大省 (1978—2002)
    (二)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2003—2011)
    (三) 建设海洋强省 (2012—)
三、浙江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 发展渔业等优势产业,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二) 推进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港航空间布局, 构建一体化海洋经略模式
    (三) 变革海洋经济管理体制,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创新海洋发展双驱机制
    (四) 谋划推进一批重大战略, 实施山海协作工程, 打造建设系列平台项目
四、浙江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 始终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
    (二) 始终坚持以“海洋经济”为牵引
    (三) 始终坚持机制和模式的创新驱动
    (四) 始终坚持政府和市场的机制耦合

(3)海洋强国背景下青岛市海洋强市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海洋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1.2.2 国内海洋战略理论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青岛市发展海洋强市战略的理论支撑
    2.1 海洋强国理论
        2.1.1 海洋强国的概念和内涵
        2.1.2 主要发达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
        2.1.3 国内试点省份的海洋发展战略
    2.2 海洋强市理论
        2.2.1 海洋强市概念
        2.2.2 海洋强市内涵和特征
        2.2.3 海洋强市战略
3 青岛市海洋强市发展现状
    3.1 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2 青岛市海洋强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构建
        3.2.1 海洋强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3.2.2 海洋强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的内容
    3.3 我国海洋强市综合实力比较
        3.3.1 海洋经济产出指标的比较
        3.3.2 海洋产业结构比较
        3.3.3 港口产业比较
        3.3.4 沿海城市竞争力排名
4 青岛市发展海洋强市 SWOT 分析
    4.1 青岛市发展海洋强市战略的优势分析
        4.1.1 地理区位优势突出
        4.1.2 经济实力相对雄厚
        4.1.3 海洋产业体系齐全
        4.1.4 海洋科技优势明显
        4.1.5 滨海旅游资源众多
        4.1.6 其他海洋资源丰厚
    4.2 青岛市发展海洋强市战略的劣势分析
        4.2.1 海洋生物资源消耗严重
        4.2.2 海洋船舶建造业技术人才缺乏
        4.2.3 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4.2.4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不足
    4.3 青岛市发展海洋强市战略的机会分析
        4.3.1 我国做出“建设海洋强国”总体战略部署
        4.3.2 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
        4.3.3 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
        4.3.4 重点产业项目不断增加
    4.4 青岛市发展海洋强市战略的挑战分析
        4.4.1 国际海洋经济竞争激烈
        4.4.2 国内沿海城市海洋经济竞相发展
    4.5 战略选择
5 国际海湾城市发展经验借鉴
    5.1 国际海湾城市发展经验
        5.1.1 世界主要海湾城市的发展模式
        5.1.2 欧洲门户鹿特丹:世界港口物流的先锋
        5.1.3 东京湾横滨: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典范
        5.1.4 旧金山湾奥克兰:以港兴城的样板
    5.2 国际沿海城市海洋强市经验对青岛的启示
        5.2.1 以青岛港兴青岛市
        5.2.2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2.3 大力提高青岛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5.2.4 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6 青岛市发展海洋强市战略的对策建议
    6.1 青岛市发展海洋强市的战略定位
        6.1.1 发展思路
        6.1.2 发展定位
        6.1.3 发展原则
        6.1.4 发展目标
    6.2 青岛市海洋强市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6.2.1 以港口建设为龙头来推动青岛市经济发展
        6.2.2 以打造特色海洋旅游经济带促进海洋第三产业发展
        6.2.3 以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为突破口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调整
        6.2.4 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6.3 青岛市发展海洋强市战略的保障措施
        6.3.1 树立现代海洋强市发展观
        6.3.2 完善海洋强市法律法规
        6.3.3 理顺海洋管理协调体制
        6.3.4 坚持“科技兴海”
        6.3.5 加强海域整合管理
        6.3.6 增强海洋强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致谢
个人简历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4)陆海统筹与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引言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陆海统筹的系统分析
    第一节 关于陆海统筹基本问题的若干说明
        一、 陆海统筹概念的源起和界定
        二、 陆海统筹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
    第二节 陆海统筹的理论分析工具
        一、 陆海统筹系统要素分析的菱形模型
        二、 子系统相互生成与互动的内部关系
        三、 针对陆海统筹行为主体的层次分析
第二章 陆海统筹发展战略
    第一节 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依据
        一、 陆海因素的基本地缘属性与价值
        二、 中国地缘战略格局的陆海复合性
    第二节 陆海统筹发展战略的特色和取向
        一、 新型海洋强国与和平发展
        二、 合作性参与与全球海洋治理
        三、 世界海洋秩序与和谐海洋
    第三节 陆海统筹协调均衡发展的战略规划
        一、 中国陆海观的嬗变和国家海洋意志的强化
        二、 陆海统筹协调均衡发展战略的确立与谋划
第三章 统筹陆海权力域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说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 西方地缘政治学说的发展和评述
        二、 中国陆海和合论的渊源和形成
    第二节 域内权力博弈与权益维护
        一、 领土主权争端与国家权力博弈
        二、 陆海通道建设与能源安全保障
        三、 陆海双重战略遏制与美国因素
    第三节 权力域扩大与权益拓展
        一、 陆海二维与全球思维
        二、 陆海空天网五维与立体思维
第四章 统筹陆海经济
    第一节 陆海经济一体化及其目标
        一、 陆海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二、 陆海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价值
    第二节 陆海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一、 陆海经济格局由单一陆地向陆海两栖转型
        二、 陆海经济发展以海洋经济布局为战略必需
        三、 陆海经济外向型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市场
    第三节 陆海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一、 农业、工业、生态——三大文明的转型
        二、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地和谐、人海和谐的双重价值
第五章 统筹陆海软环境
    第一节 中国法律法规和管理机构的建立与健全
        一、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与海洋法律的完善
        二、 中国海洋机构设置与管理职能的变革
    第二节 传统陆海观的变迁与现代陆海文化的发展
        一、 中国古代陆海思想的历史演变与主要特征
        二、 近代中国陆海关系实践与海洋意识的觉醒
        三、 传统陆海观的继承与现代陆海和谐文化建设
    第三节 陆海软环境建设中的周边经略与国际合作
        一、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及其外溢效应
        二、 构建以和谐世界为目标的国际秩序
        三、 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
    1.1 我国的海洋环境资源优势
        1.1.1 海洋生物资源
        1.1.2 海洋油气资源
        1.1.3 海洋化学资源与海洋能源
        1.1.4 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
    1.2 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
        1.2.1 海洋产业结构不断完善
        1.2.2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日益升温
    1.3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
        1.3.1 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频发
        1.3.2 全球变暖致海平面升高
        1.3.3 入海排污致海域水质较差
        1.3.4 海岛生态系统失衡
        1.3.5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度
2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评估
    2.1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立法框架
        2.1.1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立法
        2.1.2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立法
    2.2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2.1 立法冲突
        2.2.2 立法空白
        2.2.3 实施效果欠佳
3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律对接
    3.1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检视
        3.1.1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的政策
        3.1.2 我国现行海洋政策分析
    3.2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化
        3.2.1 海洋生态保护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健全
        3.2.2 现行涉海法律法规的修订
        3.2.3 涉海新法的制定
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 ——基于海陆产业关联度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中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主要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
    1.5 章末总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海陆一体化的内涵
    2.2 海陆一体化发展的理论
    2.3 海陆产业关联度分析的主要理论
    2.4 海陆关联的产业政策理论
    2.5 章末总结
第3章 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分析
    3.1 海洋产业的分类与特点
    3.2 海洋与陆域产业关联的理论分析
    3.3 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实证研究
    3.4 章末总结
第4章 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实证研究
    4.1 产业结构对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
    4.2 空间布局对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
    4.3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率对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
    4.4 章末总结
第5章 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构建
    5.1 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及其效果评价
    5.2 中国海陆一体化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
    5.3 国外海陆一体化的经验借鉴
    5.4 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5.5 章末总结
第6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蓝色经济 蓄势扬帆(论文提纲范文)

世纪的海洋
杭州:力筑大江东产业高地
舟山:打造特色功能岛
宁波:构建港航物流大平台
台州:布局沿海产业带
温州:民资青睐蓝海经济
嘉兴:滨海开发,海河联运
绍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8)长三角海洋经济发育现状及其综合实力测度(论文提纲范文)

1 长三角海洋经济发育现状
    1.1 海洋资源现状
        1.1.1 海洋生物资源
        1.1.3 海洋矿产资源与能源
        1.1.4 滨海旅游资源
    1.2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1.2.1 海洋产值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1.2.2 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
        1.2.3 海洋产业成为长三角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1.3 海洋经济空间结构
        1.3.1 倒金字塔区
        1.3.2 北部发展轴线
        1.3.3 南部发展轴线
2 长三角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分析
    2.1 指标的选取
    2.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及分析
        2.3.1 海洋经济规模实力分析
        2.3.2 海洋产品实力分析
        2.3.3 海洋产业实力分析
        2.3.4 海洋科技实力分析
3 结论及建议

(9)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全球化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一章 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全球化的影响分析框架
    第一节 全球化的涵义及时空性特征
        一、全球化的涵义
        二、全球化的时空性特征
    第二节 海洋开发影响沿海城市全球化的原因
        一、海洋开发和沿海城市的界定
        (一) 海洋开发的界定
        (二) 沿海城市的界定
        二、海洋开发促进了沿海城市全球化
        (一) 海洋开发促进了沿海城市的资本流动
        (二) 海洋开发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商品流动
        (三) 海洋开发促进了沿海城市的人员流动
    第三节 海洋开发影响沿海城市全球化的途径
        一、港口建设推动了沿海城市的全球化进程
        二、临海工业的发展加速了沿海城市全球化的发展
        三、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沿海城市全球化范围
第二章 沿海城市海洋开发情况
    第一节 沿海城市海洋政策法规及规划情况
    第二节 沿海城市海洋类工程建设情况
    第三节 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第三章 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资本流动的影响
    第一节 沿海城市外资利用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节 沿海城市外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第三节 沿海城市外资来源更加多元化
第四章 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商品流动的影响
    第一节 沿海城市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
    第二节 沿海城市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第五章 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人员流动的影响
    第一节 沿海城市人员流动规模增大
        一、沿海城市外籍旅游人口流动量
        二、沿海城市对外劳务输出人口流动量
    第二节 沿海城市人员流动方式多元化
        一、沿海城市外籍旅游人员流动情况
        二、沿海城市对外劳务人员流动情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海陆一体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1.1.2 海陆一体化: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1.1.3 海陆一体化:新时期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述评
        1.3.1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
        1.3.2 主要研究成果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海陆一体化的多视角分析及其理论基础
    2.1 海陆一体化的概念和空间范围
        2.1.1 海陆一体化的概念
        2.1.2 海陆一体化建设的空间范围
        2.1.3 海岸带地域系统的特征
    2.2 海陆一体化的多视角分析
        2.2.1 经济发展视角下的海陆一体化
        2.2.2 生态环境视角下的海陆一体化
        2.2.3 文化视角下的海陆一体化
    2.3 海陆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2.3.1 系统论
        2.3.2 产业关联理论
        2.3.3 产业布局理论
3 海陆一体化的基本理论
    3.1 海陆产业关联与海洋主导产业选择
        3.1.1 基本概念
        3.1.2 海陆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3.1.3 海陆产业关联度测算方法
        3.1.4 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海洋主导产业选择
    3.2 海陆一体化建设的空间结构
        3.2.1 海岸带空间结构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3.2.2 海陆一体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3.3 近岸海域污染的海陆一体化调控
        3.3.1 近岸海域污染调控的范围
        3.3.2 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的机理
        3.3.3 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模式的构建
4 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国外经验借鉴
    4.1 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提出的背景
    4.2 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的主要内容
    4.3 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实施情况
    4.4 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的经验总结及借鉴
5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
    5.1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海洋资源基础
        5.1.1 海洋生物资源
        5.1.2 海水资源
        5.1.3 海岸带矿产资源
        5.1.4 海洋油气资源
        5.1.5 海岸带土地与空间资源
        5.1.6 滨海旅游资源
        5.1.7 再生能源资源
        5.1.8 海洋科技资源
    5.2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社会经济基础
        5.2.1 国民经济基础
        5.2.2 海洋经济基础
    5.3 山东省海陆经济联系分析
        5.3.1 山东省临海经济与海洋经济总体关系模式
        5.3.2 山东省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5.3.3 山东省海洋产业贡献率分析
        5.3.4 沿海7 市区域经济与海洋经济关系模式
6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6.1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
        6.1.1 “海上山东”建设成果显着,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6.1.2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相继实施
    6.2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原则
        6.2.1 总体思路
        6.2.2 目标原则
    6.3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主导产业选择
        6.3.1 海洋主导产业
        6.3.2 陆域主导产业
    6.4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空间结构
        6.4.1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增长点
        6.4.2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轴
    6.5 山东省近岸海域污染的海陆一体化调控
    6.6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6.6.1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海陆一体意识
        6.6.2 建立健全海洋管理体制,加强制度保障
        6.6.3 加强临海经济带建设,打造胶东半岛经济特区
        6.6.4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强临海七市经济实力
        6.6.5 大力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6.6.6 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
        6.6.7 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7 县域区域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案例分析
    7.1 东营市河口区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7.1.1 河口区概况
        7.1.2 河口区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7.1.3 河口区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7.1.4 河口区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7.2 烟台市海阳市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7.2.1 海阳市概况
        7.2.2 海阳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7.2.3 海阳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7.3 威海市荣成市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7.3.1 荣成市概况
        7.3.2 荣成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7.3.3 荣成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7.3.4 荣成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7.4 总结与分析
        7.4.1 县域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
        7.4.2 河口、海阳与荣成海陆一体化战略的比较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四、宁波跨世纪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历史演进[J]. 王雪慧,殷昭鲁.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1(03)
  • [2]海洋强省建设的浙江实践与经验[J]. 谢慧明,马捷. 治理研究, 2019(03)
  • [3]海洋强国背景下青岛市海洋强市战略研究[D]. 刘琦.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4]陆海统筹与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D]. 刘明.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2)
  • [5]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D]. 省静静. 宁波大学, 2013(08)
  • [6]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 ——基于海陆产业关联度影响因素的分析[D]. 孙加韬. 复旦大学, 2011(12)
  • [7]蓝色经济 蓄势扬帆[J]. 夏芬娟,林上军,张品方,洪卫,罗凰凤,李月红,王国锋. 浙江人大, 2011(05)
  • [8]长三角海洋经济发育现状及其综合实力测度[J]. 向云波,彭秀芬,张勇. 热带地理, 2010(06)
  • [9]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全球化的影响分析[D]. 赵晓.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10]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 卢宁.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宁波跨世纪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设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