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牛奶的酒精测试

谈谈牛奶的酒精测试

一、浅谈牛奶的酒精检验(论文文献综述)

黄东辉[1](2021)在《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妊娠期肥胖相关结局以及后代出生结局关系的前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妊娠期肥胖和后代的出生结局是关系着两代人健康福祉的重要事件。奶类及其制品作为一类重要的营养食物,被发现可能与妊娠期肥胖和出生结局有关。但既往的研究证据并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而且大多数研究与我国具有时间、地域和人群上的异质性。因此,本研究基于“东北区域母胎队列”,旨在描述孕期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现状,并进一步探索和验证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对妊娠期肥胖相关结局以及出生结局的影响,力求为我国妊娠期营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产科门诊连续招募24-28周孕妇加入“东北区域母胎队列”。于入组时通过基线调查问卷收集孕前和孕期的食物摄入情况、社会人口学资料、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精神状态等资料。于孕32周进行孕晚期随访,随访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孕晚期的食物摄入情况和其他生活和行为方式等资料,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体重和体脂率(BF),通过静脉血检测获得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检测结果;此外,将孕期增重速率(GWGr)定义为孕晚期与孕中期的体重之差除以孕周之差。于产后进行分娩期随访,主要通过医院病历信息系统导出入组对象的分娩信息,包括后代的出生体重(BW)和胎龄(GA)。资料整理时,根据四日24小时膳食称重记录法获得每份食物的每次摄入分量,再将食物摄入频次转换为食物摄入重量。暴露因素按照暴露时期具体定义为孕中期、孕晚期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量,以及孕中期至孕晚期的摄入量变化;按照奶制品的种类定义为总奶类及其制品、普通牛奶、低脂牛奶、奶酪、酸奶、奶源蛋白质、奶源脂肪和奶源钙。当结局为连续性资料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GWGr、BF、TC、TG、LDL、HDL、BW、GA之间的线性关系,此时,暴露因素以连续性资料的形式纳入分析;当结局为分类资料时,采用二分类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早产、高出生体重(HBW)、低出生体重(LBW)、大于胎龄儿(LGA)、小于胎龄儿(SGA)的关系,此时,暴露因素以四分位分组(由低至高依次为Q1、Q2、Q3和Q4组)的分类资料形式纳入分析。多因素分析时的校正变量共有3个组合,模型1是基于第一部分基线数据分析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膳食模式”;模型3则是模型1的校正因素和“营养素模式”。所有统计分析均由SAS 9.4完成。结果:(1)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情况:共纳入25.4周孕妇2385例,获得孕期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量中位数为192.3 g,奶类的主要摄入品种为普通牛奶和酸奶。与孕前相比,研究对象在孕期增加了49.5 g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奶源蛋白质、奶源脂肪和奶源钙的摄入量均高于孕前,但经过能量校正后,仅奶源钙上升了2.4mg/kcal。从膳食模式的提取结果发现,孕期的膳食模式与孕前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奶类更多地呈现出与“健康”膳食模式的正相关性。此外,本部分研究筛选出部分与奶类及其制品摄入相关的变量,包括职业、文化程度、睡眠情况等,作为校正变量纳入到后续多因素分析模型中。(2)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孕期增重速率、体脂率和血脂的关系:共1445例研究对象纳入第二部分的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孕中期普通牛奶的摄入与LDL升高存在显着关联(β=0.0007,P=0.0494);孕中期低脂牛奶的摄入与HDL降低呈现显着关联(β=-0.0006,P=0.0051);其他时期的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GWGr、BF、TC和TG之间的关系均不存在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以总奶制品推荐摄入量300 g为界值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在每日奶类摄入量<300 g的人群和≥300 g的人群中,孕中期普通牛奶摄入量与LDL均不存在显着关联(P>0.05);而孕中期低脂牛奶的摄入与HDL的关系在奶类摄入量<300 g的人群中是显着的(P<0.0001),但在≥300 g的人群中则不再显着(P>0.05)。(3)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后代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共1210例研究对象纳入第三部分的分析。关于出生体重的相关分析发现,孕晚期摄入低脂牛奶可降低出生体重(β=-0.5240,P=0.0315);孕中期至孕晚期的酸奶摄入增多与降低的出生体重之间的关系是边缘显着的(β=-0.5287,P=0.0500);孕中期奶源蛋白质摄入量Q3组(Q1组为参照组)与HBW关系的相对危险度(RR)为0.386,95%置信区间(CI)为(0.162,0.856);孕中期奶源钙摄入量(Q3组vs.Q1组)与HBW关系的RR值为0.386,95%CI为(0.162,0.869);孕中期至孕晚期的酸奶摄入增多(Q4组vs Q1组)与LBW关系的RR值及其95%CI为4.206(1.349,15.447);奶源钙摄入增多量(Q3组vs.Q1组)与LBW关系的RR值及其95%CI为2.912(1.013,9.459)。关于胎龄的相关分析发现,孕晚期摄入低脂牛奶可能与减少新生儿胎龄有关(β=-0.0017,P=0.0118);孕中期总奶制品摄入量Q4组发生早产的风险是Q1组的3.176倍,95%CI为(1.123,10.488);孕中期奶源钙摄入量Q4组发生早产的风险是Q1组的3.092倍,95%CI为(1.090,10.229)。关于SGA和LGA的相关分析发现,孕中期的奶源蛋白质摄入量(Q3组vs.Q1组)与LGA的RR值及其95%CI为0.418(0.215,0.787);孕晚期奶源脂肪摄入量(Q3组vs.Q1组)与SGA的RR值为2.122,95%CI为(1.048,4.444);孕晚期摄入的酸奶(Q4组vs.Q1组)与LGA的RR值为0.537,95%CI为(0.290,0.994);孕中期至孕晚期的总奶制品摄入增多量Q4组发生SGA的风险是Q1组的2.460倍,95%CI是(1.081,5.842);奶源蛋白质摄入增多(Q4组vs.Q1组)与SGA的RR值为2.779,95%CI是(1.193,6.808);奶源脂肪摄入增多(Q4组vs.Q1组)与SGA的RR值为3.959,95%CI是(1.611,10.660);奶源钙摄入增多(Q4组vs.Q1组)与SGA的RR值为3.017,95%CI为(1.287,7.444);而酸奶的摄入量增多(Q4组vs.Q1组)与LGA的RR值为0.478,95%CI是(0.268,0.839)。结论:(1)即便孕期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量比孕前有所提高,孕期和孕前的总奶制品摄入量均未能达到我国膳食指南的推荐标准。此外,奶类更多地与“健康”膳食模式呈现正相关性。(2)孕期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在总体上呈现出对孕期增重速率、体脂率和血脂水平的中性作用,但孕中期摄入的普通牛奶可能会升高LDL,低脂牛奶则会降低HDL。奶类对血脂代谢的不良效应可能与总奶制品摄入量的持续偏低有关。(3)孕期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总体呈现出对出生体重和胎龄的“下调”作用,但在满足推荐标准的人群中发现仅有低脂牛奶对胎龄的效应依然显着。(4)在奶类及其制品的孕期最佳摄入时机上,孕中期和孕晚期可能没有显着区别。在孕期奶类的选择上,需要注意各类奶制品对母婴结局的独立影响。(5)综上,本研究发现的孕期奶类摄入对血脂的不良作用,对后代出生体重和胎龄的下调作用,可能都与孕期总奶制品摄入不足有关。因此,整体提升我国孕期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水平,以满足膳食指南推荐标准,可能是改善母亲和胎儿健康的当务之急。

刘海霞[2](2021)在《四逆散及其代表性成分芍药苷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是一种渐进性肝病,包括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NAFLD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之间不平衡,导致异位脂质积累。四逆散是常用的调肝药,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功效。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证明四逆散有保肝作用,但其潜在的防治机制还不清楚。NAFLD的发病特征是游离脂肪酸在肝脏积累,造成肝脂肪变性,增加肝脏对氧化应激、炎症等敏感性,促进NAFLD进程。因此,本论文模拟NAFLD形成过程,采用游离脂肪酸诱导NAFLD细胞模型,研究四逆散对NAFLD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炎症和氧化应激是几乎所有急性和慢性肝脏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逆散中,免疫调节作用最强的单味药是白芍。芍药苷是白芍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和保肝作用。芍药苷可能是四逆散药效物质基础之一,探索药效物质成分对新药研发和中药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优化和精简中药复方的基础。因此,本论文分别用脂多糖和过氧化氢诱导炎症和氧化损伤的细胞模型,探讨芍药苷对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及拟通过对比探讨芍药苷在四逆散治疗NAFLD中发挥了多少作用。方法1.以HepG2和LO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用不同浓度(0、0.25、0.5、1、1.5和2 mM)的游离脂肪酸(FFA)刺激细胞24h,通过CCK-8法观察不同浓度的FF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再用不同浓度(0、0.25、0.5和1 mM)的FFA和相应浓度(0、0.25%、0.5%和1%)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刺激细胞24h,通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形成情况,同时测定490nm的吸光度;测定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点FFA处理后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ADRP和SREBP1的蛋白表达和免疫荧光法检测ADRP。2.以LO2细胞作为实验对象,用不同浓度(0、0.01、0.1、1、10和100 mg/mL)的四逆散水煎液和不同浓度(0、1、5、10和20 μM)的AMPK抑制剂(化合物C)刺激细胞24 h,通过CCK-8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四逆散和化合物C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不同浓度(0、0.1、1、10mg/mL)的四逆散和1 mM的FFA共同刺激细胞24h,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检测细胞SOD酶活性、ROS染色、MDA和TG的含量;油红O染色观察2D和3D细胞内脂滴形成情况;RT-PCR法检测2D和3D细胞CD36、ABCA1、CPT1α和IP3R1的基因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TNFα和IL6的含量;Western blot 法检测 AQP4、CX43、TNFα、RhoA、NLRP3、caspase 1、IL1β、LC3Ⅱ、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另外,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四逆散组、化合物C组、化合物C+四逆散组,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NFα、RhoA、LC3Ⅱ、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3.用不同浓度(0、0.01、0.1、1和10 μg/mL)的脂多糖和不同浓度(0、25、50、100和200 μM)的芍药苷刺激细胞24 h,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脂多糖和芍药苷对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TNFα和IL6的含量;细胞用50和100μM的芍药苷预处理2h,再用芍药苷和脂多糖共同处理6h,Western blot法检测AQP4、CX43、TNFα、MMP9、RhoA、NLRP3、ASC、caspase 1 和 IL1β 的蛋白表达。4.用不同浓度(0、200、400、600和800 μM)的过氧化氢刺激细胞24h,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用50和100 μM的芍药苷预处理2 h,再用芍药苷和过氧化氢共同处理8 h,Western blot法检测RhoA、ROCK1、NLRP3、C-PARP1和CK18的蛋白表达。结果1.1-2 mM的FFA明显抑制了 HepG2细胞的细胞活力,其他浓度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2mM的FFA明显抑制了 LO2的细胞活力,其他浓度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BSA对脂滴的形成没有影响。随着FFA浓度的升高,油红O染色表现的荧光越明显,光镜下红色越多,吸光度越大,HepG2和LO2的研究结果相似。不同浓度的BSA对TG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不同浓度的FFA均可以导致TG含量的增加,且与浓度呈正相关。1 mM的FFA随着干预时间增加,TG含量增加,从6 h开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在用无游离脂肪酸的BSA配制FFA时,SREBP1蛋白表达没有明显的差异,也没有明显的激活;而ADRP在HepG2细胞上表达丰度高于LO2细胞。在用含游离脂肪酸的BSA配制FFA时,SREBP1蛋白表达有明显的不同,在刺激12h时,SREBP1蛋白在两种细胞没有明显区别;在刺激24 h时,SREBP1蛋白在HepG2细胞过度激活,且GAPDH明显降低;SREBP1蛋白在LO2细胞表达上没有明显改变。LO2细胞适合用于建立良性慢性脂肪变性的细胞模型。2.在0.01-1 mg/mL浓度时,四逆散对增殖没有影响;而在10mg/mL和100mg/mL浓度时,四逆散抑制了细胞的增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四逆散明显抑制了脂滴的形成,与油红O结果一致。四逆散在0.1 mg/mL和1 mg/mL浓度时,可以降低TG的含量,而四逆散的效果在3D细胞水平上优于2D细胞水平。在2D和3D细胞水平上,四逆散均能改善CD36、CPT1α和IP3R1的mRNA水平,在2D细胞水平上,四逆散不能改善FFA诱导ABCA1水平的降低,而在3D细胞水平上,四逆散可以上调ABCA1 mRNA水平。根据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发现自噬体普遍存在,FFA诱导了线粒体损伤和内质网肿胀,四逆散可以明显降低线粒体的损伤和内质网的肿胀。四逆散降低MDA含量和ROS表达,升高SOD酶活性;降低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产生,降低AQP4、CX43、TNFα、RhoA、NLRP3、caspase 1、IL1β、LC3Ⅱ和 Bax 的蛋白表达,上调 Bcl2的蛋白表达。化合物C对细胞有明显毒性,化合物C抑制TNFα、RhoA、LC3Ⅱ和Bax的蛋白表达,升高Bcl2的蛋白表达。3.脂多糖和芍药苷对细胞活力没有明显的影响,芍药苷降低TNFα和IL6的产生,下调 AQP4、CX43、TNFα、MMP9、RhoA、NLRP3、ASC、caspase 1 和 IL1β 的蛋白表达。600 μM的过氧化氢抑制细胞的增殖,800 μM的过氧化氢明显促进了细胞的凋亡,芍药苷可以抑制RhoA、NLRP3、C-PARP1和CK18的蛋白表达,对ROCK1没有明显作用。结论1.四逆散降低肝细胞脂质积累,改善脂质代谢,改善细胞超微结构,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对NAFLD有防治作用。2.四逆散通过调节ROS/RhoA/NLRP3信号通路,抑制ROS水平以及RhoA和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因此,抗炎和抗氧化是其作用机制之一。四逆散抑制自噬和凋亡,也是其作用机制之一。3.芍药苷通过调节RhoA/NLRP3通路,抑制细胞肿胀和细胞凋亡,发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对RhoA/ROCK1通路影响较小。在同等芍药苷剂量下,中药配伍优于单体。但是,芍药苷可以作为四逆散的药效物质基础之一。

杜志荣[3](2021)在《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患者的预后及肠道菌群研究》文中指出食物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food-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FDEIA)是一种少见,但可危及生命的食物过敏,它是指进食特定食物变应原数小时内运动可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小麦、坚果、海鲜等多种食物均可导致FDEIA,其中小麦是导致FDEIA最常见的致敏原,该类型又称作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wheat-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WDEIA)。当进食小麦联合某些辅因子(如运动、酒精和非甾体抗炎药物)时,WDEIA患者会发生过敏反应;但无辅因子存在时,患者可耐受小麦。WDEIA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关于WDEIA的长期预后研究较少。本课题第一部分对165例WDEIA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旨在明确WDEIA患者的长期控制现状。本研究发现,121例应答的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92个月,分别有19.0%、32.2%和11.6%的患者选择完全禁食小麦、运动前禁食小麦和减少小麦摄入量联合运动回避,9.2%(6/76)的患者再发严重过敏反应。14.9%、12.4%和9.9%的患者选择间歇性禁食小麦、减少小麦摄入量和不改变饮食习惯,有40%(18/45)的患者在确诊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可见,不同饮食习惯选择的临床结局不同。除完全禁食小麦以外,减少小麦摄入联合避免运动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能能提高患者对小麦的耐受性,但需警惕无意运动带来的过敏风险。WDEIA的病因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食物过敏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于WDEIA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知之甚少。为研究WDEIA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WDEIA的相关性,本课题第二部分从25例WDEIA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中采集粪便样本。同时收集环境暴露因子,检测血清总IgE、小麦特异性IgE、面筋和ω-5醇溶蛋白水平。粪便样品采用16SrRNA基因测序。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WDEIA患者肠道菌群中Blautia(P<0.05),Erysipela tocl os tridium(P<0.01),Akkermansia(P<0.05)及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P<0.05)显着增多,乳杆菌科(P=0.001)及小杆菌属(P<0.05)显着减少。微生物多样性在WDEI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ω-5醇溶蛋白特异性IgE水平与颤螺旋菌属相对丰度呈正相关(r=0.48,P<0.05),与明串珠菌属呈负相关(r=-0.49,P<0.05)。总IgE水平与双歧杆菌显着负相关(P<0.05)。WDEIA患者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健康对照组不同。本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WDEIA的发病存在潜在的关联。此发现可能为预防和治疗WDEIA提供新的方法。基于16S rRNA的高通量测序研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WDEIA患者微生态的结构变化,但这种方法无法实现对肠道微生态的全面认识。与16S rRNA相比,宏基因组测序可以更好的辨别菌种和菌株,对菌群多样性的评估更准确。同时,该技术可以分辨更低的分类学水平并进行潜在的功能注释,能够为WDEIA的发生发展提供更深层面的证据,有助于我们对WDEIA发病机制更加深入的认识。因此,本课题第三部分希望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将采集到的21例WDEIA患者,17例其他食物诱发严重过敏反应患者(AN组)和15例健康对照者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同时收集环境暴露因子,检测血清总IgE、小麦特异性IgE、面筋和ω-5醇溶蛋白、类胰蛋白酶水平。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WDEIA患者肠道菌群中肉食杆菌属,热袍菌,马赛拟杆菌,Eubacteriumrectale,Parabacteroidesdistasonis 相对含量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Bacteroidescoprocola 及 Bacteroidesstercoris 相对含量较低。WDEIA 组肠道微生物组成不同于AN组与健康对照组,提示WDEIA患者具有独特的肠道菌群组成。肠道菌群多样性在WDEIA患者AN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无差异。肠道菌群与临床指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硫还原菌目和硫还原菌科作为在WDEIA组富集的肠道菌群,均与ω5醇溶蛋白sIgE呈正相关。Roseburiainulinivorans 和 Roseburiasp.CAG:18 分别与 ω5 醇溶蛋白 sIgE和面筋sIgE呈正相关,但其在两组的富集情况无显着差异。虽然WDEIA组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真菌组成有所不同,但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未发现差异真菌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证实了肠道微生物中的细菌在WDEIA发病中起主要作用。KEGG数据库比对分析发现,WDEIA组、AN组与健康对照组三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的功能基因富集存在差异。脂多糖生物合成在健康对照组中富集,从而推测脂多糖生物合成可能在WDEIA中起保护作用。本课题第二部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肠道菌群与WDEIA发病的相关性,探讨了肠道菌群在WDEIA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为WDEIA的诊治及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WDEIA典型的临床表现可累及多个系统,具有潜在的致死性。但部分WDEIA患者进食小麦后运动仅出现瘙痒、荨麻疹,而不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称为小麦依赖-运动诱发荨麻疹(wheat-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urticaria,WDEIU)。WDEIU患者相对罕见,国内缺乏关于WDEIU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报道,本课题第四部分研究对9例WDEIU患者及18例WDEIA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WDEIU患者的临床特征,旨在探讨WDEIU与WDEIA之间的联系,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针对WDEIU患者临床特征的研究发现,9例WDEIU患者均以荨麻疹起病,平均发病年龄为23.4±11.8岁。从起病到明确诊断的中位时间为36个月。18例WDEIA患者严重过敏反应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2.9±12.2岁,72.2%的患者(13/18)既往有荨麻疹病史,从荨麻疹起病到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中位时间为7(1.5-47)年。WDEIU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WDEIA组(P=0.001),其血清面筋特异性IgE 水平显着低于 WDEIA 组(0.55 kUA/L vs 1.34 kUA/L,P=0.014),WDEIU 组患者的ω-5醇溶蛋白特异性IgE水平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 kUA/L vs 9.09 kUA/L,P=0.069)。该研究发现,WDEIU是一种少见病,可能为WDEIA的早期表现,临床难以识别。诊断依靠病史、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和/或皮肤点刺试验。提高临床医生对WDEIU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及干预,从而预防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

崔琪[4](2021)在《食物频率问卷信效度评价及东北地区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评估》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Meta分析,探究食物频率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信度和效度系数的适当范围,探讨FFQ信效度的影响因素,为进行一步完善FFQ信效度的研究设计提供建议。2、评估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所采用FFQ的信度和效度,确保能够获得准确且有效的膳食营养资料。3、基于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利用单一食物组和营养素指标及膳食质量指数,评价东北地区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和膳食质量。4、提取东北地区居民的主要膳食模式,进一步探讨膳食模式与慢性病及其中间因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关联,为慢性病膳食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从Pub Med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中提取用于分析FFQ信度和效度的相关系数。利用Meta分析,计算FFQ信度系数和效度系数的合并效应值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基于研究设计、FFQ内在结构特征和研究人群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分析影响FFQ信效度的影响因素。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的FFQ信效度研究共招募了150名参与者。对于FFQ信度研究,要求参与者填写两次问卷的时间相隔为三个月。对于FFQ信度研究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对营养素和食物组摄入量进行分析;将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三分位分组后,采用加权Kappa系数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FFQ效度研究,参考方法采用四日膳食记录(Weighed diet record,WDR),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为Spearman相关系数、三分位分组法和BlandAltman法检验。此外,采用“三元结构”法计算效度系数(Validity coefficient,VC)。利用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FFQ收集膳食信息,分析东北区域居民的食物和营养素摄入情况。将其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的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s,RNI)进行对比,评价其膳食营养状况。利用中国膳食平衡指数(Diet balance index,DBI)、中国健康膳食指数(China healthy diet index,CHDI)、中国健康饮食指数(Chinese healthy eating index,CHEI)和中国饮食质量指数(Diet quality index,DQI)等膳食质量指数对东北区域居民的膳食质量进行整体评价。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提取东北区域居民的膳食模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主要膳食模式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关系。结果:1、FFQ信度的Meta分析研究共纳入123项研究,包括20542名研究对象。FFQ之间未经调整的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的ICC值范围分别为0.499-0.803和0.499-0.723;经能量调整后,ICC值范围分别是0.420-0.803和0.507-0.712。未经调整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的Spearman相关系数范围分别是0.548-0.851和0.441-0.793;经能量调整后Spearman相关系数范围分别是0.573-0.828和0.510-0.744。2、FFQ效度的Meta分析研究共纳入130项研究,包括21494名研究对象。通过Meta分析后发现,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FFQ的营养素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效应值范围是0.220-0.770,膳食记录法和FFQ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效应值为0.173-0.735。3、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FFQ的信度研究共纳入131名参与者。两次FFQ能量和营养素之间Spearman相关系数范围是0.51-0.74(中位数为0.63),ICC值的范围是0.17-0.67(中位数为0.61);食物摄入量的Spearman相关系数范围是0.44-0.85(中位数为0.66),ICC值的范围是0.26-0.86(中位数为0.60)。将FFQ1和FFQ2得到的食物组和营养素摄入量进行三分位分组后一致性检验,发现少于10%的参与者被分到不同组。加权Kappa系数范围是0.30-0.60。4、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FFQ效度研究共纳入125名参与者。FFQ和WDR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之间Spearman相关系数范围是0.15-0.55(中位数为0.46),食物组为0.26-0.70(中位数为0.48)。将WDR和FFQ食物组和营养素摄入量三分位分组后,研究对象被分到不同组所占比例小于15%,加权Kappa系数大于0.20。FFQ的效度系数范围是0.14-0.70。除硫胺素外,FFQ的效度系数均大于0.30。5、东北地区居民各种食物组的日均摄入量如下。谷薯类为(682.32±221.10)g,全谷物和杂豆为(30.44±25.59)g,薯类为(50.77±42.70)g,蔬菜类为(208.28±119.16)g,水果类为(213.64±177.6)g,蛋类为(35.13±25.55)g,水产品类为(19.36±21.52)g,畜禽类为(60.12±45.82)g,大豆及坚果类为(75.12±72.94)g,奶及奶制品为(93.12±106.09)g。达到RNI居民所占比例分别为8.18%、19.38%、28.91%、16.39%、24.19%、7.99%、8.48%、33.44%、11.59%和5.29%。6、东北地区居民的维生素日均摄入量如下。总维生素A为(455.04±378.98)μg RE,硫胺素为(0.66±0.38)mg,核黄素为(0.95±0.39)mg,维生素B6为(0.95±0.39)mg,维生素B12为(0.17±0.25)mg,烟酸为(217.29±111.85)mg,维生素C为(113.25±67.99)mg,维生素E为(5.07±2.63)mg。这些维生素摄入量分别为RNI的61.79%、51.73%、74.57%、32.55%、7.19%、119.10%、113.25%、36.21%和54.32%。7、东北地区居民矿物质日均摄入量如下。钙为(492.89±241.24)mg,磷为(991.67±345.31)mg,钾为(1918.96±814.67)mg,钠为(1175.72±610.52)mg,镁为(296.84±114.17)mg,铁为(296.84±114.17)mg,锌为(20.51±7.88)mg,硒为(35.09±16.94)mg,铜为(2.11±1.42)mg,锰为(4.79±1.54)mg,碘为(85.71±87.38)μg。这些矿物质摄入量分别为RNI的53.28%、137.95%、95.95%、82.05%、90.11%、264.79%、108.78%、58.48%、264.01%、106.41%和142.85%。8、利用DBI对东北地区自然人群队列居民进行膳食质量评价,正端分(High bound score,HBS)为(23.38±2.98),负端分(Low bound score,LBS)为(14.40±5.42),膳食质量距(Diet quality distance,DQD)为(37.78±5.91)。东北地区居民中度膳食摄入过量、低度膳食摄入不足、中度膳食失衡的居民比例分别为86.99%、55.81%和29.74%。CHEI评分平均值为(68.31±9.14)。CHDI评分平均值为(70.25±11.93),CHDI分值达到60的居民所占比例为80.54%。CDQI总分范围为(-58.22,34.28),总分小于0的居民所占比例为94.13%。9、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四种膳食模式:健康膳食模式、动物食物膳食模式、酱-腌制品膳食模式、饮料-甜点膳食模式。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健康膳食模式的第4分位数评分与第1分位评分相比,高血压(OR:0.83,95%CI:0.72-0.95)和高血糖患病风险降低(OR:0.39,95%CI:0.32-0.49)。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动物食物膳食模式评分的第4分位评分与第1分位评分相比,肥胖(OR:1.04,95%CI:0.91-1.18)、中心型肥胖(OR:1.24,95%CI:1.13-1.36)、高血压(OR:1.06,95%CI:0.95-1.18)和血脂异常(OR:1.05,95%CI:0.95-1.15)的风险增加;高血糖(OR:0.38,95%CI 0.32-0.46)的风险降低。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后,酱-腌制品膳食模式评分的第4分位评分与第1分位评分相比,肥胖(OR:0.58,95%CI:0.49-0.69)、中心型肥胖(OR:0.58,95%CI:0.51-0.66)、高血糖(OR:0.65,95%CI:0.52-0.80)和血脂异常(OR:0.89,95%CI:0.78-1.02)的风险降低;高血压(OR:1.29,95%CI:1.16-1.44)的风险增加。通过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饮料-甜点饮食模式评分的第4分位评分与第1分位评分相比,肥胖(OR:1.34,95%CI:1.18-1.52)、中心型肥胖(OR:1.59,95%CI:1.45-1.74)、高血压(OR:1.10,95%CI:1.00-1.22)、高血糖(OR1.36,95%CI:1.14-1.62)和血脂异常(OR:1.46,95%CI:1.33-1.60)的风险增加。结论:1、通过对FFQ信度和效度的相关系数进行Meta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营养素的信度系数大于0.5。以24小时回顾法和膳食记录法作为参考方法进行效度评价时,FFQ的相关效度系数范围分别是0.4-0.7和0.3-0.6。该研究给FFQ信效度评价提供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系数范围,为FFQ信效度研究提供依据。2、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FFQ的信度系数高于0.50,FFQ和WDR之间相关系数大多在0.30到0.70之间。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FFQ对东北地区居民膳食摄入状况及与疾病的关系分析时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膳食营养测量工具。3、总体而言,东北地区居民总体膳食质量处于中度失衡状态,食物组和营养素存在摄入不足和摄入过量共存的问题。此外,该地区居民存在精制米面摄入过量,但水果蔬菜、水产类、奶制品及豆制品、钙摄入量不足的问题。4、健康膳食模式与高血压、糖尿病呈负相关;饮料和甜点膳食模式与肥胖、腹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呈正相关。

卢娜[5](2020)在《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啤酒花的重要软树脂成分β-酸在啤酒酿造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显着,β-酸虽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但因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在啤酒酿造工业中常作为副产物被丢弃。而β-酸经催化加氢得到的氢化衍生物六氢β-酸(HBA)性质稳定,且具有很好的抑菌防腐效果,安全性高,因此在食品防腐保鲜领域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HBA不溶于水,在水基食品体系中不能充分的与致病菌接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HBA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环糊精(CD)包合技术是提高低溶解度化合物水溶性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并且环糊精是一种安全性高、毒性低的包合剂,经口服、静脉和非消化道给药后耐受性良好。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选取2-甲基-β-环糊精(M-β-CD)制备了HBA/M-β-CD包合物以提高其水溶性,借助多种测试、表征手段分析所制备包合物的结构特征,考察包合物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作用;进而研究了包合物在典型水基食品体系(番茄汁、牛奶)中的防腐保鲜效果,为HBA/M-β-CD包合物在水基体系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最后为拓宽包合物的应用领域,将其作为活性物质添加到壳聚糖(CS)中以制备活性抑菌膜,并将其对冷鲜羊肉进行包装保鲜。围绕上述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为改善HBA的水溶性及生物利用度,采用研磨法制备了HBA/M-β-CD包合物,并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包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确证。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核磁共振(1HNMR)结果表明,HBA已成功进入到M-β-CD的空腔中,并且HBA和M-β-CD之间未形成新的化学键,而是以范德华力、氢键等形式相互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HBA/M-β-CD包合物的形貌与它们各自单独的原始形貌均不相同,呈现为不规则的块状结构。通过分子对接获得了包合物的最优构象。相溶解度图表明,HBA和M-β-CD是以1:1主客分子比形成包合物,并且是一个自发过程。溶解度测试结果表明,HBA经过M-β-CD包合后,其水溶性得到了显着提高,溶解度为0.83 mg/m L。(2)考察了HBA/M-β-CD包合物对几种常见食品相关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结果表明,包合物对供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食品中常见的单增李斯特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2.5μg/m 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00μg/m L。进而从细菌生长曲线、细胞形态结构、细胞膜通透性等方面,讨论包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包合物主要抑制了单增李斯特菌在对数期的生长繁殖,破坏菌体的完整性和通透性,使细菌因电解质、核酸、蛋白质的泄露而死亡。(3)将制备的HBA/M-β-CD包合物应用于番茄汁的保鲜,并以山梨酸钾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在12天的储存期间,加入包合物的番茄汁样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山梨酸钾组高出约3%,在稳定果汁的抗氧化活性及酸度方面也显着优于山梨酸钾组,并且在较小浓度下,就能表现出明显效果。山梨酸钾作为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的食品防腐剂,在维持还原糖的含量以及番茄红素稳定性方面的效果要好于HBA/M-β-CD包合物。(4)研究HBA/M-β-CD包合物对牛奶货架期的影响。通过分析在4℃条件下储存27天,包合物对巴氏灭菌乳的感官、p H值、乳糖含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菌落总数、酒精测试、煮沸测试和酸度理化特性的影响,考察HBA/M-β-CD包合物作为天然防腐剂在巴氏灭菌乳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经包合物处理的巴氏灭菌乳在储存期间菌落总数、酸度及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乳糖含量、感官评分和p H值远高于对照组。其中添加浓度为0.15 g/kg以上的HBA/M-β-CD包合物对牛奶的防腐效果最佳,可以有效抑制巴氏灭菌乳中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保持其感官和理化特性。进而采用加速预测货架期(ASLT)法预测出添加0.15 g/kg HBA/M-β-CD包合物的巴氏灭菌乳在冷藏(4℃)条件下的货架期为21天以上,预测结果与冷藏实验相一致。(5)制备了含有不同浓度HBA/M-β-CD包合物的HBA/M-β-CD-CS复合膜,并对其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抗氧化和抑菌活性进行了评价。SEM和FT-IR光谱表明,HBA/M-β-CD包合物与CS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是以氢键的形式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随着复合膜中包合物含量的逐渐增加(0%~0.15%),薄膜的含水量降低,溶解度、溶胀比和水蒸气透过率均增加。光学测试表明,包合物的加入不仅能保持良好的透光率,还能有效阻隔紫外光的入侵。加入0.10%HBA/M-β-CD后,薄膜的力学性能显着提高,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7.8 MPa和97.7%。与纯CS膜相比,HBA/M-β-CD-CS复合膜对1,1-二苯基-1-苦基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提高了10倍以上。此外,HBA/M-Β-CD包合物的加入使薄膜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6)采用HBA/M-β-CD-CS复合膜对冷鲜羊肉进行包装,测定肉样在冷藏期间各项指标的变化,研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复合膜可有效抑制鲜肉中细菌的生长,并延缓TVB-N含量、TBARS值和p H值的上升,同时能较好的维持鲜肉的感官特性。与PE组相比,复合膜对冷鲜羊肉具有明显的保鲜效果,可将含50%瘦肉样品的货架期延长至12天以上,瘦肉含量为80%的样品延长至8天以上。

许芳[6](2020)在《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调查与牛肺外结核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bTB)是一种主要由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M.bovis)感染引起的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可通过病牛咳嗽喷出的飞沫或悬浮在空气中的带菌尘埃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摄取带菌的食物、饮水而经消化道传播。症状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常表现为肺结核和淋巴结核,也可出现乳房结核、浆膜结核和肠结核等其他组织器官结核。我国是bTB高负担国家,流行率约为015%,资料表明,建国后,我国bTB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肺结核,其他国家普遍实行牛奶巴氏灭菌后bTB表现形式也是以肺结核为主。但是,进入21世纪,全国bTB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普遍现象:采用PPD方法检疫结果呈阳性的牛无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剖检极少发现肺脏结核病变。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部分地区bTB的流行情况,揭示奶牛场PPD阳性牛与剖检肺脏结核病变不对应、不吻合的原因,探究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病原特性,本研究在14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bTB流行病学调查,选取8个规模化奶牛场进行免疫学综合诊断、系统剖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致病性试验、菌株全基因组测序、系统进化分析等生物学特性研究。1.2015-2018年,采用比较皮内变态反应(SICCT)和IFN-γ试验对我国1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bTB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SICCT或IFN-γ试验阳性牛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利用SICCT方法,共计在6,943头牛中检出阳性1,594头,平均个体阳性率为22.96%;共计在185个场户中检出阳性场114个,平均场群阳性率为61.62%。IFN-γ试验共计在8,677头牛中检出阳性1,786头,平均个体阳性率为20.58%;共计在236个场户中检出阳性场150个,平均场群阳性率为63.56%。共计从64.44%(87/135)的bTB阳性牛中分离到细菌,分离株经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两级多重PCR鉴定,其中72株为M.bovis,11株为M.avium,4株为其他分枝杆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部分地区bTB阳性率仍呈高流行态势,1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bTB流行。但现场调查发现,PPD或IFN-γ试验阳性牛很少表现咳嗽、呼吸困难和极度消瘦等典型肺结核症状,而且,由于上述原因,在基层出现了对bTB阳性牛扑杀正当性的怀疑及正常检疫难以实施的现象。2.为调查目前规模化奶牛场bTB的表现形式,揭示PPD阳性牛与剖检肺脏病变不吻合的真实原因,并确定其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对3个省份8个规模化奶牛场的13,345头奶牛进行SICT、SICCT、IFN-γ试验、PPD点眼反应和ELISA抗体检测5种免疫学综合诊断,剖检后期感染牛并采集病料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病原分离鉴定。结果显示,综合判定后期感染牛752头,剖检151头,有131头(86.75%)眼观可见明显结核病变,其中119头(占90.84%)病变发生在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乳房淋巴结等肺外组织器官,仅12头(占9.16%)病变发生在肺脏。HE染色表明151头剖检牛组织切片镜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结核病理变化,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显示26头牛组织切片中可见红染的结核杆菌。并从60.26%(91/151)的剖检阳性牛中分离到细菌,且经qPCR、GeneXpert MTB/RIF和Enigma鉴定均为M.bovis。综合诊断结果表明,8个规模化奶牛场bTB主要表现为肺外结核,病变主要分布在肠系膜淋巴结、肠道、肝脏和脾脏等肺外组织器官,且值得注意的是,71.26%的肺外结核与胃肠道有关。而且现场调查、临床表现、剖检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原分离鉴定结果均提示试验牛场肺外结核的传播途径可能是消化道,主要或因牛饮食被M.bovis污染的牛奶或饲草料而感染。3.为验证试验牛场肺外结核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从8个规模化奶牛场共采集54份奶样(其中8份为来自8个牛场的产房混合乳,46份为阳性牛奶样)、54份粪便(其中8份为来自8个牛场粪便处理池的混合粪便样品,46份为阳性牛粪便样品)分别进行qPCR检测和细菌分离培养。qPCR结果显示,8份产房混合乳均为M.bovis核酸阳性,39份阳性牛奶样为M.bovis核酸阳性;8份混合粪便均为M.bovis核酸阳性,34份阳性牛粪便样品为M.bovis核酸阳性。从54份奶样中分离培养出12株M.bovis,但未从粪便中成功分离出M.bovis。结果表明,8个规模化奶牛场肺外结核是经由产房带菌的初乳和常乳以及粪口传播引起的消化道传播所致。4.为研究分离株的致病性,选择代表性分离株(113、105)和阳性对照菌株(M.bovis AN5)进行家兔感染试验。分组并经腹腔注射、口服、滴鼻3种途径感染家兔,8周后剖检,无菌采集各组家兔组织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组织匀浆活菌培养。家兔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发生在肺脏、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可见典型肉芽肿病变,三层结构清晰,中心干酪样坏死层、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的特殊肉芽层和淋巴细胞构成的普通肉芽组织层,还可见马蹄样或花环状的郎罕氏巨细胞存在,其他组织镜下未见病变。Z-N抗酸染色在肺脏、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可见红染杆状细菌。实验组家兔剖检病变比阳性对照组家兔剖检病变累及范围更广泛,病变程度更严重,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家兔体内均可回收到细菌,且实验组CFU高于阳性对照组,表明肺外结核分离株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具有感染牛并在牛群中传播的潜在风险。5.利用24位点MIRU-VNTR基因分型方法对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典型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MIRU-VNTR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分离株聚类为三个大群,同一地区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来自相同的进化分枝,且M.bovis具有独特的地理性差异。对10株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同源性分析表明10株分离株均为M.bovis,与标准株M.bovis AF2122/97同源性在98.80%99.3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0株分离株分为两簇,分别与M.bovis AF2122/97和M.bovis 30亲缘关系较近。综上所述,这是我国首次对bTB肺外组织器官病变分布进行详细调查,证实经消化道传播的肺外结核在我国多个省份奶牛场呈现高患病率。本研究确定了我国部分省份bTB的流行特征,建立了肺外结核综合诊断策略,并确定了肺外结核分离株的致病能力。为当前行业存在的PPD阳性牛扑杀难的问题提供了有力证据,为大型牧场快速降低bTB阳性率提供了诊断策略和防控指导,为我国bTB流行株的溯源及遗传特征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我国制定bTB控制和根除计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陈佳良[7](2020)在《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全球慢性肝病最主要的病因,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至今尚无公认有效的药物被批准用于NAFLD治疗,早期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显着改善不良预后。中医舌诊在疾病筛查方面有巨大潜力,然而目前缺乏基于中医舌诊筛查NAFLD的研究。同时,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含量分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MRI-PDFF)已成为目前定量测定肝脏脂肪含量最准确的无创手段,但基于MRI-PDFF测定的肝脏脂肪含量与舌象特征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目的1、在寻找NAFLD患者与对照组差异性舌象特征基础上建立NAFLD预测模型;2、基于磁共振肝脂肪定量技术探索肝脏脂肪变程度和舌象特征的相关性;3、研究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因素对NAFLD的影响,以发现影响NAFLD发病的潜在高危因素。方法1、从一家三甲医院体检中心连续纳入708例受试者进行观察性研究,按照统一制定的信息采集表收集人口学特征、人体测量学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同时利用智能健康镜配合标准24色卡采集每位受试者舌象照片,经自动颜色校正后导入舌象标注平台进行舌象特征提取,主要特征包括舌色、苔色、舌体胖瘦、舌苔厚薄、舌苔腐腻、舌苔润燥、齿痕舌、裂纹舌、点刺舌、瘀点舌、瘀斑舌和剥脱苔。结合病史和超声诊断将受试者分为NAFLD组和对照组,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NAFLD组与对照组舌象特征有无差异。2、将舌象特征和临床参数(年龄、性别、腹型肥胖和BMI)进行赋值后作为协变量,NAFLD诊断作为因变量,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NAFLD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根据协变量回归系数(β值)来构建NAFLD预测评分模型,包括仅含舌象特征参数的简易评分模型(simple score model,SSM)和舌象特征与临床参数结合组成的复合评分模型(complex score model,CSM)。使用Hosmer-Lem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依次评价模型的校准度和区分度,并根据Youden指数求出模型的最佳临界值(cut-off值)。此外,对建立的NAFLD预测评分模型进行亚组分析和内部验证,并和FLI、HSI等已有的8个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诊断模型预测NAFLD的AUC进行Delong检验比较有无差异。3、总体纳入研究对象中131例受试者在舌象采集后行MRI-PDFF测定以评估肝脏脂肪含量,依据MRI-PDFF将受试者分为非NAFLD对照组(MRI-PDFF<5%),轻度脂肪肝组(5%≤MRI-PDFF<11%)和中-重度脂肪肝组(MRI-PDFF≥11%)。通过Mantel-Haenszel卡方线性趋势检验比较各组舌象特征有无差异。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MRI-PDFF与临床指标及已有8个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诊断模型之间的相关性。4、对总体纳入研究对象中完成饮食调查问卷的327例受试者进行生活方式评价。通过饮食调查问卷获知受试者过去1年内17种常见食物种类平均摄入频次和平均每次摄入份量(serving),将其转换为每种食物平均每周摄入频次(times/week)和平均累积摄入量(serv./day)。然后将饮食、睡眠、运动、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作为协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其他混杂因素筛选出NAFLD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进一步将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累积摄入量按各自四分位数分成Q1、Q2、Q3、Q4四组和G1、G2、G3、G4四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摄入量不同层次人群患 NAFLD 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对相应OR值进行线性趋势检验以探索辛辣食物摄入频次、摄入量与NAFLD发病风险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果1、本研究总体中位年龄为37(IQR:31-46)岁,范围20~65岁,男女比例为2.4:1,其中NAFLD组430例(60.7%),对照组278例(39.3%)。基线特征方面,NAFLD组年龄、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ALT、AST、GGT、血压、血脂水平及男性、吸烟史和代谢综合征比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舌象特征方面,相比于对照组,NAFLD 组暗红舌(72.6%vs 45.7%)、红舌(15.6%vs 4.05)、黄苔(72.1%vs 30.2%)、厚苔(81.6%vs 49.3%)、腻苔(80.2%vs 21.9%)、胖大舌(36.7%vs 8.3%)、齿痕舌(52.1%vs 31.7%)、裂纹舌(44.7%vs 24.5%)、点刺舌(39.3%vs 29.1%)、瘀点舌(10.9%vs 2.9%)出现率更高(P值均<0.05)。2、对单因素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舌象特征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舌色、苔色、舌苔腐腻、舌体胖瘦、齿痕舌、裂纹舌、点刺舌、瘀点舌为NAFLD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回归系数(β值)取整数后确定相应舌象特征评分,各个评分之和即为简易评分模型(SSM),范围在0~24之间。由这些舌象特征结合年龄、BMI和腹型肥胖三个临床参数相应评分之和构成复合评分模型(CSM),范围在0~28之间。3、SSM 预测 NAFLD 的 AUC 为 0.907(95%CI:0.884-0.929,P<0.001),cut-off 值为≥12分,相应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准确度分别为79.1%、87.8%、90.9%、73.1%、6.47、0.24和82.5%。在整体和不同亚群中,SSM≥12组NAFLD构成比均显着高于SSM<12组(P值均<0.001)。CSM预测 NAFLD 的 AUC 为 0.937(95%CI:0.919-0.955,P<0.001),cut-off 值为≥11 分,相应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准确度分别为90.2%、83.5%、89.4%、84.7%、5.47、0.12 和 87.6%。在整体和不同亚群中,CSM≥11组NAFLD构成比均显着高于CSM<11组(P值均<0.001)。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SSM和CSM均有较好的校准能力(P均>0.05)。在总体及女性、年龄<45岁、无吸烟三个亚组中,CSM预测NAFLD的AUC均显着大于SSM(P值均<0.05),而其他亚组中比较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此外,SSM预测NAFLD的AUC均显着高于FLI等已有肝脏脂肪变无创模型(AUC范围:0.783~0.837)和BMI(0.784)、腰围(0.790)、ALT(0.752)、AST(0.695)、TG(0.775)、代谢综合征(0.687)及单个差异性舌象特征(AUC范围:0.511~0.791),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131例行MRI-PDFF检测受试者中,对照组35例(26.7%),轻度脂肪肝组48例(36.6%),中-重度脂肪肝组48例(36.6%)。随着肝脏脂肪含量增加,暗红舌出现率逐渐增加(45.7%vs 68.8%vs 70.8%,Ptrend=0.007),白苔出现率逐渐下降(57.1%vs 39.6%vs 31.3%,Ptrend=0.048),舌苔厚度逐渐增加,尤其较厚苔出现逐渐增高(8.6%vs 20.8%vs 31.3%,Ptrend=0.001),腻苔出现率逐渐增高(31.4%vs 66.7%vs 77.1%,Ptrend<0.001),胖大舌出现率逐渐增加(14.3%vs 37.5%vs56.3%,Ptrend=0.005),齿痕舌出现出现率逐渐增高(37.1%vs 58.3%vs 68.8%,Ptrend=0.005),点刺舌出现率也逐渐增加(31.4%vs 70.8%vs 62.5%,Ptrend=0.010),而舌苔润燥、裂纹舌、瘀点舌、癖斑舌及剥脱苔出现率无显着差异(Ptrend均>0.05)。同时,MRI-PDFF与BMI、WC、WHR、WHtR、SBP、DBP、ALT、AST、UA、FBG、TG、TC、LDL-C 及已有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模型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01)。5、327例完成饮食调查问卷的受试者中对照组128例(39.1%),NAFLD组199例(60.9%)。在调节多种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烧烤食物摄入量(OR=3.66,95%CI:1.40-9.55)、坚果摄入频次(OR=1.18,95%CI:1.04-1.34)、辛辣食物摄入频次(OR=1.10,95%CI:1.01-1.21)和足量运动(OR=0.32,95%CI:0.15-0.71)与NAFLD独立相关(P值均<0.05)。相比于辛辣食物摄入频次Q1组人群,Q2、Q3、Q4 组人群患 NAFLD 的 OR 值依次为 1.60(95%CI:0.88-2.89,P=0.122)、1.95(95%CI:1.01-3.75,P=0.047)、2.61(95%CI:1.40-4.86,P=0.003),且呈显着递增趋势(Ptrend=0.002)。相比于辛辣食物摄入量G1组人群,G2、G3、G4组人群患NAFLD的OR值依次为 2.09(95%CI:1.11-3.93,P=0.022)、2.09(95%CI:1.11-3.93,P=0.022)、2.74(95%CI:1.46-5.18,P=0.002),也呈显着递增趋势(Ptrend=0.003)。在进一步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这种递增趋势依然存在。结论1、通过舌色、舌形、苔色、苔厚、苔腻、齿痕、点刺、裂纹、瘀点要素可以找到NAFLD患者与对照组的差异性舌象特征,且与基于MRI-PDFF测定的肝脏脂肪变程度相关。2、基于舌象特征的NAFLD预测模型准确性高,可作为NAFLD筛查的一种新方法。3、运动量少及坚果、辛辣食物和烧烤食物摄入过多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摄入量与NAFLD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

李菁菁[8](2020)在《消费税、营养摄入与健康》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健康问题,推出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的全过程中融入健康理念。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包括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日益普遍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负担。财税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无疑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首要方面。为了提高公共健康水平,降低人们对于不健康产品的消费,倡导健康的饮食结构,2012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孕妇、婴幼儿营养综合计划》,计划提出,税收和补贴是获得和实现健康饮食选择的重要手段。2015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健康饮食与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的财政政策》,报告提出对含糖饮料征税可以降低糖的消费,并呼吁各国政府使用财政措施改善健康。2019年9月5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2019年税制改革报告》,提出2019年税制改革特点之一即世界各国对含糖饮料等不健康产品征收的消费税税率持续提高。在全球范围内,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作为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公共政策,开征国家日益增加。截止目前,世界上包括英国、法国等在内的接近60个国家已经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越来越多的国家明确表示考虑未来将开征此税,尤其是在新一轮的全球减税热潮中,各国政府纷纷开征此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改革不仅是实践中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热点之一,也是经济学与医学领域学术研究中的前沿课题。那么是否真的如政策征收目的所述,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有利于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吗?该政策有效性如何有待采用科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进行评估与判断;如果该政策有效,在中国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又会产生何种政策效应呢?中国消费者个体对含糖饮料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多少呢?如果中国政府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应该如何进行税制要素设计呢?不同的税制要素设计方案对健康的影响有何差异呢?这些都是本文需要回答的问题。因此,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国际上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政策有效性、中国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政策模拟以及中国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税收制度要素设计等三个方面。本文从宏观层面,采用跨国面板数据,探究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对健康的影响;同时从微观层面,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模拟中国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税收效应;并基于实验的数据,进一步探究不同的税制要素设计对健康的影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有助于全面而系统地剖析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对健康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是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征税基础,包括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其次是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政策有效性;再次是中国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效应模拟;最后是中国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税制设计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分为六个章节进行详细讨论,具体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从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健康危机的国内背景以及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消费税的政策工具调节居民营养与健康的国际背景出发,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而指出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是文献综述,主要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视角对现有关于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研究进行梳理;接下来对文章的逻辑结构、研究内容框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阐述,最后对文章的主要创新点进行说明。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分别从经济学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两个视角展开。首先对税收影响居民营养摄入与健康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其次借助经济学经典理论,阐述征收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理论基础;再次采用博弈论的分析工具,借助豪泰林模型,阐述征收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适度的征税可以增加社会福利,从而说明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改革是一种福利改进型的税制改革;最后从实践的角度,对世界上已经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国家的改革实践与制度设计进行剖析,旨在对中国未来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和启示。第三章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研究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征税有效性。本章以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国家为实验组,尚未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国家为对照组,采用准自然实验的研究思路,基于最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合成控制法,全面评价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对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有利于降低肥胖,提高居民健康,即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政策是有效的。第四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模拟中国含糖饮料消费税的征税效应。首先分别基于传统需求模型、短视成瘾模型和理性成瘾模型计算中国含糖饮料消费的长期价格弹性、短期价格弹性以及分样本价格弹性,基于理性成瘾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含糖饮料的短期价格弹性约为-0.005,长期价格弹性约为-0.006。其次基于Grossman健康需求模型,研究消费含糖饮料对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含糖饮料消费价格对肥胖和高血压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最后,在上述模型结果的基础上,模拟中国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对健康以及财政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开征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是一种促进居民健康与增加财政收入双赢的选择。第五章基于一项网上在线的随机实验,研究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制度设计对健康的影响。本章从税基、税率、税收凸显性、收入使用等视角进行实验设计与研究,研究发现采用从价税的税率形式,采用50%的税率,税收收入专款专用,并且税收凸显性强的税制设计下,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政策效应最强,对健康的作用最为明显。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贡献与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采用跨国面板数据,以世界各国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开征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政策有效性,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二,基于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含糖饮料消费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间的因果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税制模拟,增加了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研究领域的中国证据。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目前相关领域内中国的实证证据欠缺,本文的研究可以推动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第三,在中国采用随机干预实验的方法,研究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税制要素设计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进一步探究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为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持,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改革实践。本文的研究对降低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病的发病率,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囿于数据可获得性,目前的相关研究大都是基于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数据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对于中国而言,这些研究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不得而知,研究对于中国而言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导与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中国税收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推进中国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的实践与健康中国建设,对于中国税收制度的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更是大有裨益。

谭棕[9](2019)在《基于高灵敏振动光谱技术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食品安全快速高灵敏检测新方法的研究为切入点,有机整合了振动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方法,深入探讨了多种复杂食品体系振动光谱信号的产生机理和特点,着重研究复杂体系的光谱增敏新机制,进而在复杂基质干扰共存的条件下,显着提升了振动光谱的检测灵敏度,并建立了多种食品安全检测新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结果如下:(1)提出了单滴拉曼成像技术,用于牛奶中多种痕量污染物的高通量检测。论文创新性地将咖啡环效应引入样品预处理过程,将其分离富集作用与显微拉曼技术的微区分析相结合,研究了不同污染物在咖啡环沉积中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离散型小波变换(DWT)进行光谱预处理,有效抑制基质效应并准确提取目标物的特征拉曼信号,最终以图像的形式呈现检测结果。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对于牛奶中三聚氰胺、硫氰酸钠和盐酸林可霉素的最低可检测浓度分别为0.1 mg·kg-1、1 mg·kg-1与0.1 mg·kg-1,满足实际检测的需求。(2)开发了中药体系中马兜铃酸Ⅰ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定量分析方法。论文以银纳米棒阵列芯片为SERS基底,利用其特殊结构提供高质量的拉曼信号增强“热点”,并结合便携式拉曼光谱系统,有效采集基底不同位点的SERS信号。并采用迭代离散型小波变换(IDWT)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实现了马兜铃酸Ⅰ的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1-50μg·g-1的浓度范围内,马兜铃酸Ⅰ的特征峰强度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2>98%;本方法对于马兜铃酸Ⅰ的检测限为0.32μg·g-1;日间实验结果的RSD小于1.5%;单个样品的处理与检测耗时小于5 min。(3)提出了一种数字标记气相红外光谱法,用于工业酒精勾兑类假酒的快速甄别。本方法利用配备长光程气体池的气相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G-FTIR)系统在负压状态下采集不同酒类样品挥发物的红外光谱,巧妙地消除了液体样品中的复杂基质干扰,并通过提升光程的方式极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在此基础上,引入数字标记算法,利用IDWT对G-FTIR光谱进行预处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PCA-LS-SVM)实现了勾兑类假酒的识别,LS-SVM分类模型的识别正确率高于97%,单个样品的检测可在3 min之内完成。(4)发展了G-FTIR检测技术,实现了鸡肉腐败程度的快速判别。论文首先利用配备长光程气体池的G-FTIR系统采集处于不同储存阶段的鸡肉所产生气体的红外光谱,实现了相关气体组分的高灵敏检测;然后利用PCA-SVM算法对G-FTIR光谱进行分析,建立鸡肉腐败程度与其气体释放物的G-FTIR光谱之间的关系,进而构建鸡肉腐败程度的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不同腐败程度鸡肉的预测正确率为100%,且单个样品的检测能够在3 min之内完成。综上所述,通过有机结合光谱增敏技术及化学计量学方法,显着提升了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技术的检测灵敏度,有力推动振动光谱技术在食品等复杂体系中的分析应用,具备较高的科研价值与社会经济意义。

吴若男[10](2019)在《营养治疗对痛风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将通过对痛风患者进行个体化营养治疗,观察其对痛风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痛风门诊就诊的79例男性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n=42)与对照组(n=37)。治疗前调查所有患者一般资料、膳食摄入状况及药物使用情况,检测人体成分、痛风相关生化指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为干预组患者提供个体化营养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一般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后膳食摄入状况、药物使用情况、人体成分、痛风相关生化指标的差异及干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干预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同质性比较:本研究中共有79名患者完成了随访,其中干预组42人,对照组37人。干预组年龄41.62±13.73岁,发病年龄36.69±13.98岁;对照组年龄42.97±13.56岁,发病年龄35.32±13.99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发病年龄、体重和痛风治疗药物用量无差异(P>0.05)。治疗前研究调查的19类与痛风相关的食物,19项人体成分指标和9项痛风相关的生化指标,干预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2)干预组与对照组临床结局对比:治疗3个月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的膳食摄入状况、人体成分等有差异,干预组贝类海产品、红肉类、粮谷类的摄入量显着低于对照组(t=-3.160-2.101,P<0.05),而奶及奶制品、鸡蛋的摄入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3.452-2.600,P<0.05),其他种类食物的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内脏脂肪面积和TBW/FFM明显低于对照组(t=-2.104-1.993,P<0.05),其他人体成分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组尿酸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t=-5.584,P<0.05),其余生化指标及药物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治疗前后变化:干预组患者在营养治疗后贝类海产品、红肉类、动物内脏、肉汤、菌菇类、甜点、含糖饮料、啤酒、白酒、粮谷类的摄入量均明显低于营养治疗前(t=-3.922-2.060,P<0.05),而奶类及奶制品、鸡蛋的摄入量明显高于营养治疗前(t=-4.482-3.461,P<0.05);患者总胆固醇、血肌酐、血尿酸明显低于营养治疗前(t=-10.075-2.059,P<0.05),而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高于营养治疗前(t=2.208,P<0.05),其余指标及药物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风的个体化营养治疗可以改善其膳食结构、代谢状况、减轻体重、减少体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降低血尿酸水平,有效改善痛风患者的临床结局。

二、浅谈牛奶的酒精检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牛奶的酒精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1)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妊娠期肥胖相关结局以及后代出生结局关系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现状的横断面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调查问卷
        2.2.3 变量定义
        2.2.4 变量赋值
        2.2.5 统计分析
        2.3 质量控制
        2.3.1 现场控制
        2.3.2 数据库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1.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及其与奶类摄入量的关系
        3.1.2 研究对象食物摄入特征及其与奶类摄入量的关系
        3.1.3 研究对象饮食习惯特征及其与奶类摄入量的关系
        3.1.4 研究对象营养素摄入特征及其与奶类摄入量的关系
        3.1.5 研究对象奶源营养素摄入特征及其与奶类摄入量的关系
        3.2 研究对象孕前和孕期的饮食变化
        3.2.1 孕前和孕期的食物变化
        3.2.2 孕前和孕期的饮食习惯变化
        3.2.3 孕前和孕期的营养素变化
        3.2.4 孕前和孕期的奶源营养素变化
        3.2.5 能量校正后孕前和孕期的奶源营养素变化
        3.3 研究对象孕前膳食模式
        3.3.1 孕前食物组膳食模式提取
        3.3.2 孕前食物项膳食模式提取
        3.4 研究对象孕期膳食模式
        3.4.1 孕期食物组膳食模式提取
        3.4.2 孕期食物项膳食模式提取
    4 讨论
第二部分: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孕期增重、体脂和血脂的关系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基线调查
        2.2.3 随访调查
        2.2.4 随访内容及质量控制
        2.2.5 变量定义
        2.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和随访特征
        3.1.1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
        3.1.2 研究对象的随访特征
        3.1.3 研究对象的膳食特征
        3.2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孕期增重速率、体脂率和血脂的关系
        3.2.1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孕期增重速率、体脂率和血脂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3.2.2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孕期增重速率、体脂率和血脂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3.2.3 分层分析
    4 讨论
第三部分: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后代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基线调查
        2.2.3 孕晚期随访调查
        2.2.4 分娩期随访调查
        2.2.5 变量定义
        2.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特征
        3.1.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1.2 研究对象的膳食特征
        3.2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
        3.2.1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出生体重和胎龄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3.2.2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出生体重及其衍生结局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3.2.3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胎龄及早产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3.2.4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小于胎龄儿和大于胎龄儿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3.2.5 分层分析
    4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妊娠期健康和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四逆散及其代表性成分芍药苷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和中医药的治疗应用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中医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四逆散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1 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
        2 四逆散药理作用
        3 四逆散临床应用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非酒精性脂肪肝体外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HepG2和LO2细胞模型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FFA对ADRP和SREBP1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一章 小结
第二章 四逆散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第一节 四逆散对脂质代谢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四逆散对氧化应激和细胞稳态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四逆散对炎症、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小结
第三章 芍药苷对炎症和氧化损伤的影响
    第一节 芍药苷对脂多糖诱导炎症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芍药苷对过氧化氢诱导氧化损伤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患者的预后及肠道菌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患者的预后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肠道菌群与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的关联性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患者肠道菌群宏基因组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四部分 小麦依赖-运动诱发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道菌群在食物过敏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食物频率问卷信效度评价及东北地区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中食物频率问卷效度研究的Meta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中食物频率问卷信度研究的Meta分析
    1 前言
    2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食物频率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东北地区居民膳食质量评价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部分:东北区域居民膳食模式与健康相关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膳食评价方法的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啤酒花
        1.2.1 啤酒花分布
        1.2.2 啤酒花成分
    1.3 啤酒花的主要生物活性
        1.3.1 镇静作用
        1.3.2 消炎作用
        1.3.3 抑菌活性
        1.3.4 抗氧化活性
    1.4 六氢β-酸的研究进展
        1.4.1 β-酸的再利用
        1.4.2 六氢β-酸的制备
        1.4.3 六氢β-酸的安全性
        1.4.4 六氢β-酸的生物活性
    1.5 环糊精及包合物
        1.5.1 环糊精简介
        1.5.2 环糊精包合物
        1.5.3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1.5.4 环糊精包合物的分析方法
    1.6 环糊精包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1.6.1 药物中的应用
        1.6.2 纳米技术中的应用
        1.6.3 超分子化学中的应用
        1.6.4 抑菌中的应用
    1.7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结构特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HBA/M-β-CD包合物的制备
        2.3.2 HBA/M-β-CD包合物的表征
        2.3.3 HBA/M-β-CD包合物的相溶解度
        2.3.4 HBA与 M-β-CD的分子对接
        2.3.5 HBA/M-β-CD包合物的溶解度
        2.3.6 HBA/M-β-CD包合物的溶出度
    2.4 结果与讨论
        2.4.1 UV-Vis分析
        2.4.2 FT-IR分析
        2.4.3 XRD分析
        2.4.4 形貌分析
        2.4.5 ~1HNMR分析
        2.4.6 分子对接分析
        2.4.7 相溶解度图
        2.4.8 溶解度
        2.4.9 溶出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的配制
        3.3.2 菌悬液的制备
        3.3.3 抑菌活性的测定
        3.3.4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3.3.5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3.3.6 生长曲线的测定
        3.3.7 SEM样本的制作
        3.3.8 细胞膜通透性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HBA/M-β-CD包合物的抑菌活性
        3.4.2 HBA/M-β-CD包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活性的影响
        3.4.3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生长曲线的影响
        3.4.4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3.4.5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番茄汁的保鲜效果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番茄汁的前处理
        4.3.2 维生素C的测定
        4.3.3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4.3.4 丙二醛的测定
        4.3.5 总糖的测定
        4.3.6 还原糖的测定
        4.3.7 总酸的测定
        4.3.8 番茄红素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标准曲线
        4.4.2 维生素C含量
        4.4.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4.4.4 丙二醛含量
        4.4.5 总糖含量
        4.4.6 还原糖含量
        4.4.7 总酸含量
        4.4.8 番茄红素含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牛奶货架期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巴氏灭菌乳的制备与处理
        5.3.2 感官评价
        5.3.3 pH值的测定
        5.3.4 菌落总数的测定
        5.3.5 乳糖含量的测定
        5.3.6 酒精和煮沸测试
        5.3.7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5.3.8 酸度的测定
        5.3.9 巴氏灭菌乳货架期的预测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感官特性
        5.4.2 pH值
        5.4.3 酸度
        5.4.4 菌落总数
        5.4.5 乳糖含量
        5.4.6 新鲜度(酒精和煮沸测试)
        5.4.7 挥发性盐基氮(TVB-N)
        5.4.8 巴氏灭菌乳货架期的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HBA/M-β-CD-CS复合膜的制备
        6.3.2 微观结构表征
        6.3.3 物理性能测试
        6.3.4 颜色分析
        6.3.5 光学性能测试
        6.3.6 机械性能测试
        6.3.7 抗氧化性能测试
        6.3.8 抑菌性能测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微观结构
        6.4.2 物理性能
        6.4.3 颜色
        6.4.4 光学性能
        6.4.5 机械性能
        6.4.6 抗氧化活性
        6.4.7 抑菌活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膜对冷鲜羊肉的保鲜效果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冷鲜羊肉的处理
        7.3.2 菌落总数的测定
        7.3.3 TVB-N的测定
        7.3.4 pH值的测定
        7.3.5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的测定
        7.3.6 感官评价
    7.4 结果与讨论
        7.4.1 菌落总数
        7.4.2 TVB-N
        7.4.3 pH值
        7.4.4 TBARS值
        7.4.5 感官特性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调查与牛肺外结核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牛结核病病原学
        2.1 病原
        2.2 基因组学
        2.3 进化关系
        2.4 毒力因子
        2.5 抗分枝杆菌感染的作用机制
    3 牛结核病的流行病学、发病学及其诊断
        3.1 牛结核病的流行病学
        3.1.1 传播途径
        3.1.2 牛分枝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3.1.3 家畜中的牛分枝杆菌
        3.1.4 人源牛分枝杆菌
        3.2 肺结核与肺外结核的发病学
        3.3 牛结核病的诊断
        3.3.1 皮内变态反应
        3.3.2 基于血液的试验方法
    4 国内外防控模式
        4.1 牛结核病的防控现状
        4.2 国外发达国家牛结核病的防控模式
        4.2.1 欧盟等发达国家基本策略和主要措施
        4.2.2 英国的牛结核病防控策略
        4.3 我国牛结核病的防控策略
第二章 2015-2018年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
    第一节 2015-2018年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免疫学检测
        1 材料
        1.1 样品
        1.2 主要试剂耗材
        1.2.1 试剂
        1.2.2 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现场问卷调查
        2.2 现场采样调查
        2.2.1 比较皮内变态反应(SICCT)
        2.2.2 IFN-γ试验
        3 结果和分析
        3.1 现场调查结果
        3.1.1 检疫情况
        3.1.2 症状和剖检情况
        3.2 SICCT检测结果
        3.3 IFN-γ试验检测结果
        3.4 时间分布
        3.5 区间分布
        3.6 群间分布
        3.7 重点省份bTB流行情况
        3.8 禽分枝杆菌等的感染情况
        4 讨论
        4.1 群发性特征
        4.2 流行率
        4.3 区域分布
        4.4 非特异性干扰
        5 结论
    第二节 牛分枝杆菌的分离鉴定
        1 材料
        1.1 病料
        1.2 培养基
        1.2.1 丙酮酸钠培养基
        1.2.2 罗氏培养基
        1.2.3 7H11培养基
        1.2.4 7H9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病料的采集
        2.2 病料的处理
        2.3 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
        2.4 临床分离株的萋尼氏抗酸染色
        2.5 细菌DNA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2.6 临床分离株的种属多重PCR鉴定
        2.6.1 引物的合成
        2.6.2 反应体系与程序
        2.6.3 判定标准
        2.7 临床分离株MTBC群内PCR鉴定
        2.7.1 引物合成
        2.7.2 反应体系与程序
        2.7.3 判定标准
        3 结果
        3.1 剖检病变
        3.2 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
        3.3 临床分离株的萋尼氏抗酸染色观察
        3.4 细菌DNA的提取及其浓度
        3.5 分枝杆菌种属鉴定结果
        3.6 MTBC鉴定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牛肺外结核的综合诊断与病原分离鉴定
    1 材料
        1.1 试剂和培养基
        1.2 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试验牛场背景
        2.2 综合诊断策略
        2.2.1 免疫学检测方法
        2.2.2 剖检
        2.2.3 病料的采集
        2.2.4 奶样和粪便的采集
        2.2.5 病理学诊断
        2.2.6 病原分离培养
        2.2.7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针对性防控措施及效果评价
        2.3.1 针对性防控措施
        2.3.2 防控效果评价
    3 结果
        3.1 免疫学综合检测结果
        3.2 剖检结果
        3.3 病理学诊断结果
        3.3.1 HE染色
        3.3.2 Z-N抗酸染色
        3.4 病原分离鉴定结果
        3.4.1 组织病料分离鉴定结果
        3.4.2 奶样和粪便样品分离鉴定结果
        3.5 综合诊断结果
        3.6 防控效果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牛肺外结核临床分离株致病性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菌株
        1.1.1 实验动物
        1.1.2 菌株
        1.2 主要试剂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攻毒程序
        2.3 剖检
        2.4 组织病理学观察
        2.5 靶器官组织匀浆的活菌培养
    3 结果
        3.0 实验兔生理状况
        3.1 剖检结果
        3.2 组织病理学结果
        3.2.1 HE染色
        3.2.2 Z-N抗酸染色
        3.3 组织匀浆活菌培养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牛肺外结核分离株基因分型与全基因组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
    1 材料
        1.1 菌株
        1.1.1 分型菌株
        1.1.2 测序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MIRU-VNTR
        2.1.1 引物的设计合成
        2.1.2 反应体系与程序
        2.1.3 聚类分析
        2.1.4 各位点分辨率的计算
        2.2 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2.2.1 核酸的提取
        2.2.2 全基因组测序
        2.2.3 标准参考序列和数据分析所用的其他MTBC菌株序列的获得
    3 结果
        3.1 MIRU-VNTR基因分型多态性结果
        3.1.1 检测样品结果重复性和准确性
        3.1.2 不同VNTR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结果
        3.1.3 牛分枝杆菌VNTR位点的等位基因多态性
        3.1.4 MIRU-VNTR聚类分析结果
        3.2 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3.2.1 测序数据评估结果
        3.2.2 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初步分析
        3.2.3 基于WGS-SNP的系统发育分析
        3.2.4 全基因组数据的初步比对分析
        3.3 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差异基因研究
        3.3.1 差异基因的比对分析结果
        3.3.2 差异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7)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舌象数字化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舌象采集
        2 颜色校正
        3 舌象分割
        4 舌象特征提取
        5 数字化舌诊在疾病筛查诊断中的应用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无创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 影像学诊断方法
        2 血清学诊断方法
        3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差异性舌象特征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二 基于舌象特征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预测模型建立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三 基于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含量测定的肝脏脂肪变程度与舌象特征相关性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四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消费税、营养摄入与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
        一、消费税
        二、营养摄入
        三、健康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第六节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消费税影响健康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第一节 消费税影响健康的机制分析与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消费税影响健康的经济学机制分析
        二、消费税影响健康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第二节 消费税、健康与社会福利:基于HOTELLING模型的数理分析
        一、模型假定与描述
        二、模型分析与求解
        三、结论与启示
    第三节 消费税影响健康的国际经验与实践
        一、征税版图日益扩张
        二、征税范围以高糖产品为主
        三、征税税率大多采用累进税率且税率水平不断提高
        四、征税收入一般为专款专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消费税影响健康的有效性检验: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引言与相关文献综述
        一、引言
        二、相关文献综述
    第二节 制度背景与研究设计
        一、制度背景
        二、研究设计
    第三节 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一、变量选取
        二、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合成控制结果的对比
        二、政策效应评估
        三、稳健性检验
        四、机制检验
        五、进一步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消费税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效应模拟: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引言与相关文献综述
        一、引言
        二、相关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定义
        三、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含糖饮料消费弹性测算的实证结果
        一、传统需求模型
        二、短视成瘾模型
        三、理性成瘾模型
    第四节 含糖饮料消费对居民健康影响的实证结果
        一、含糖饮料消费对肥胖的影响
        二、含糖饮料消费对慢性病的影响
    第五节 税制模拟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消费税的制度选择对中国居民营养摄入的影响:基于实验数据的研究
    第一节 引言与相关文献综述
        一、引言
        二、相关文献综述
    第二节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一、理论机制
        二、研究假说
    第三节 实验设计与实证模型
        一、实验设计
        二、实证模型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消费税的税率选择对营养摄入的影响
        二、消费税的征税范围选择对营养摄入的影响
        三、消费税的收入使用对营养摄入的影响
        四、消费税的凸显性对营养摄入的影响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尽快开征营养健康相关消费税
        二、合理设计促进营养与健康的消费税制度
        三、进一步加强居民营养教育
        四、进一步改革食品营养标签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A:税收与营养问卷调查
    附录 B:食物营养成分表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9)基于高灵敏振动光谱技术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食品安全概况
    1.3 食品安全检测方法
        1.3.1 色谱检测方法
        1.3.2 质谱检测方法
        1.3.3 生物检测方法
        1.3.4 光谱检测方法
    1.4 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及其研究进展
        1.4.1 拉曼光谱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1.4.2 红外光谱技术及气相红外光谱技术
    1.5 化学计量学与振动光谱技术
        1.5.1 化学计量学概述
        1.5.2 光谱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学
        1.5.3 化学计量学在振动光谱中的应用前景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单滴拉曼成像技术在牛奶多种痕量污染物高通量检测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咖啡环效应
    2.3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2.3.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3.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基底的选择
        2.4.2 牛奶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去除
        2.4.3 目标检测物的拉曼光谱
        2.4.4 DWT光谱预处理
        2.4.5 咖啡环沉积的拉曼成像分析
        2.4.6 目标物在咖啡环沉积中的分布规律及机理探讨
        2.4.7 咖啡环沉积的拉曼成像半定量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中药成分马兜铃酸Ⅰ的快速检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马兜铃酸Ⅰ的特征SERS光谱
        3.3.2 IDWT光谱预处理
        3.3.3 实际样品中马兜铃酸Ⅰ的定量分析
        3.3.4 方法实用性评估
        3.3.5 加标回收率评价
        3.3.6 方法可重复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标记气相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在假酒快速甄别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甲醇和酒类的G-FTIR光谱
        4.3.2 加标酒类样品的G-FTIR光谱
        4.3.3 G-FTIR光谱的IDWT预处理
        4.3.4 PCA-LS-SVM法鉴别勾兑类假酒
        4.3.5 PO-CARS变量筛选与PLS定量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相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在鸡肉腐败程度判别中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鸡肉挥发性成分的G-FTIR光谱
        5.3.2 常温储存鸡肉样品变质过程中挥发性气体的变化趋势
        5.3.3 冷藏储存鸡肉样品变质过程中挥发性气体的变化趋势
        5.3.4 鸡肉腐败程度PCA-SVM判别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营养治疗对痛风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样本量的估算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概述
        2.2 痛风诊断标准
        2.3 一般情况调查
        2.4 膳食调查
    3 研究内容
        3.1 人体成分分析
        3.2 生化指标
        3.3 药物
        3.4 营养治疗
        3.5 数据整理与分析
        3.6 质量控制
        3.7 伦理学原则
结果
    1 干预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
        1.1 基本情况及用药量
        1.2 营养治疗前膳食摄入状况
        1.3 营养治疗前人体成分检测结果
        1.4 营养治疗前生化检查结果
    2 营养治疗后膳食、人体成分、生化指标、用药量
        2.1 营养治疗后膳食摄入状况
        2.2 营养治疗后人体成分检测结果
        2.3 营养治疗后生化检查结果及用药量
    3 干预组治疗前后膳食、人体成分、生化指标及用药量
        3.1 干预组患者在营养治疗前后膳食摄入状况
        3.2 干预组患者在营养治疗前后人体成分检测结果
        3.3 干预组患者在营养治疗前后生化检查结果及用药量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四、浅谈牛奶的酒精检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妊娠期肥胖相关结局以及后代出生结局关系的前瞻性研究[D]. 黄东辉.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四逆散及其代表性成分芍药苷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研究[D]. 刘海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患者的预后及肠道菌群研究[D]. 杜志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食物频率问卷信效度评价及东北地区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评估[D]. 崔琪.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D]. 卢娜. 新疆大学, 2020(06)
  • [6]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调查与牛肺外结核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许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7]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D]. 陈佳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消费税、营养摄入与健康[D]. 李菁菁.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9]基于高灵敏振动光谱技术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D]. 谭棕. 天津大学, 2019(06)
  • [10]营养治疗对痛风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D]. 吴若男. 青岛大学, 2019(02)

标签:;  ;  ;  ;  

谈谈牛奶的酒精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