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制人工成本 增加职工收入(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芮[1](2021)在《基于价值链的A医院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推行导致过去以药品为重要利润增长点的医院收入大幅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的生存变得困难。要有效化解收入大幅缩减的压力,只能依靠增加病源、扩大收入,或者控制成本、减少支出来实现。收入的提升依赖于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的提升,是需要长期投入资金去改善的,所以短期内成本控制变成了医院日常管理的重点,新时期医院的成本控制问题,应站在战略发展角度重新审视。A医院是一家国有股份控股股份制二级综合医院,没有财政资金支持,需要自负盈亏,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如何有效控制成本,确保A医院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A医院现阶段的成本控制措施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事前成本预算工作缺乏专业财务人员、成本预算编制存在编制依据不合理和超预算管理粗放等问题;事中成本核算模式粗糙;事后缺乏详细的成本控制分析和有效的成本控制考察机制。价值链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已经成熟,也有不少学者也将价值链引入医院,借助价值链分析来梳理医院内部、外部的经营活动,把握各价值链环节的成本、收入情况,更有针对性的控制成本支出。本文从价值链理论出发,以A医院为研究对象,从供应商、患者、医联体合作医疗机构、竞争对手医院四个方面对A医院外部价值链展开分析。按照医院主要的价值活动:诊查治疗、检查、化验、手术、护理、药品出售,划分为六大价值链基础活动环节,对各环节的成本进行归集,对比出A医院只有手术和护理治疗环节为盈利状态。最后基于对A医院价值链分析的情况提出有利于A医院成本控制、优化A医院资源配置的合理对策,旨在为医院成本管理提供一种新思路,促进A医院的长远发展。
张曼弟[2](2020)在《“社保入税”对劳务公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L劳务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地税合并、金税三期大数据的深入覆盖、社保入税的普及以及发票合规性监管时代的来临,企业正全面进入“税收强制规范”的时期。在新的社保征管制度实施后,有一些过往社保少缴或漏缴企将面临社保费用的突然攀升,从而在中短期内对公司的利润造成影响,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企业对于社保缴费标准的变更给用人成本带来的影响产生忧虑。为了应对“社保入税”带来的影响,企业需尽早实现合规化,而合规化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负担,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社保缴费基数一直以最低缴费下限为缴费标准的企业。劳务派遣企业成为面临此种问题的典型,文中依据行业缴费状况以及具体公司为例的数据分析充分剖析了“社保入税”的一系列变革对企业的影响。缴费基数的调增致起企业缴纳的社保费用随之增长,从而用人成本增加,利润缩水。本文以案例数据分析了社保费联动筹划的变动关系,并列举了社会保险费的调控方法,企业可通过重新设计员工收入配比,合理增加员工福利待遇,并制定详尽的用人成本规划方案等工作实现有效地控制企业用人成本的目标。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与员工的工资水平有着密切关系,控制工资总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降低社保缴费成本,同时工资总额的变动势必会影响企业所得税的变化。文中通过构建社保费、企业所得税联动公式,测算出最适宜企业调整的工资总额,按该数额调整后企业增加的总成本最小。“社保入税”是国家税制的改革,同期缴费税率也发生变化,这是国家进行调控的举措,企业需顺应局势,完善自身“痛点”,并合乎经济原则,尽早实现企业社保缴费合规化,这也是本人进行此项研究的最终目的。
吴晗铭[3](2020)在《S船厂人工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廉价劳动力也一直是我国造船行业的核心比较优势。数据显示,船舶制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呈现出每年5%-10%的增长现象,与同期生产效率的提升速度不相匹配,该现象对我国造船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以及人口红利政策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确保企业盈利的条件下,对船舶企业制造全过程中人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此次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接着从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目标-作业成本结合法、船舶行业人工成本控制现状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船企人工成本控制方面的文献综述,紧接着介绍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然后对船舶制造企业的人工成本进行概述,介绍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理论,并以S造船厂为例,分别基于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通过对企业制造过程中的人工成本进行阶段性的分解、执行与核算;运用目标成本法对S船企人工成本情况进行分析时,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目标售价与目标利润的差额分解出对应设计、采购、生产三个阶段的目标人工成本,有利于S船企的人工成本控制;运用作业成本法对S船企进行分析时,通过对该厂作业阶段的分解与核算,计算出对应作业阶段人工成本标准数与实际发生数的差额,并对其差异原因进行解析,对企业现有成本核算进行重新优化及完善。随后,将目标-作业成本融合的新方法代入到S船厂中进行整合运用分析,通过相应的数据为企业构建人工成本管控体系,体系涉及成本预算、成本决算、决算考核、成本管控预警四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人工成本优化的控制手段,对船企的人工成本控制体系进行相应的完善。文章结尾总结了此次研究得出的结论、局限性以及对于船舶企业未来的展望,论文最后提出的人工成本管控体系将代入企业进行实质性操作,其研究成果有待深究。本文认为,此次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S船厂为例,对其制造过程所涉及的重要人工成本进行控制,通过目标-作业成本结合的新方法,为S船厂构建独特的人工成本管控体系,该项研究成果将有效控制船企的人工成本,调整内部结构,提升效益,进一步巩固我国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
于东阳[4](2020)在《中国工资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1979-2016)》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体制产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从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以年均9.4%的水平高速增长。工资制度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等级工资制,逐渐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工资制度转变。本文从经济史学视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厘清工资相关概念及工资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资史进行专题研究。论文以三次工资改革为主线,以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为横切面,分工资制度和工资水平两大部分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资的变化过程,试图探究各个历史阶段工资制度和工资水平的现状与特点,探讨中国工资制度和水平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为今后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的借鉴。第一阶段市场经济转轨初期的工资制度改革(19791991年)。19791991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相对完整的一个历史阶段,传统的计划性经济体制慢慢向市场经济转轨,资源的配制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计划逐步转向市场,所有制结构也由单一的公有制向市场的多元化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工资分配形式多样化。1985年在全国范围内对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了结构工资制度,要求把工作人员的工资同他们的工作职务和承担的责任结合起来。同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和国有企业的相分离。国有企业开始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分级管理,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范围和实际需要,可以自己决定本单位的工资发放形式、工资制度和工资的分配方法,开始把市场机制向企业的分配领域逐步引入,从而调动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在非国有部门,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影响着工资制度的形成,市场化的工资决定机制初现端倪。第二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工资制度改革(19922001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1993年开始进行工资制度改革。国有企业职工进行了岗位技能工资制改革,国有企业高管进行了年薪制的初步尝试,工资管理也从直接管制向间接调控转变。同时,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相分离,二者分别实行不同的工资制度。行政机关实行职务级别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事业单位根据不同特点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制、专业技术岗位工资制、艺术结构工资制、津贴奖金制等。第三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工资制度改革(20022016年)。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个人收入分配理念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效率与公平并重、更强调公平转变。国有企业进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更加注重劳动结果,国企高管年薪制也进一步确立和完善;2006年,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也进行了符合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改革。行政机关基本工资构成由现行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项调整为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两项,取消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完善津贴补贴制度;建立工资水平正常增长机制。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并根据事业单位功能、职责和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实行工资分类管理。19782016年中国工资水平总体上保持高速增长,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则由1978年的615元上涨到2016年的67569元,增长109.87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平均工资年均增长7.41%,呈现出低速大波动、高速小波动和中速小波动的阶段性特征。1978年1997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4.29%,增速较低,但波动幅度较大;1998-2009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2.96%,增速较高,同时波动幅度较小;2010年-2016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8.15%,增速放缓,波动幅度也较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家注重收入分配调节,工资增长不再大起大落,而且近年来实际平均工资增速与GDP增速趋于同步。工资水平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工资差距也逐渐拉开,并引发了新的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进入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在公平与效率并重的理念下,国家采取“提低、控高、扩中”等各类措施,不断缩小工资收入差距。农民工作为一类特殊群体,他们的工资更接近市场化的工资水平,随着近年来“民工荒”的出现,农民工工资也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工资制度改革遵循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步骤与逻辑,具有明显的渐进式和“双轨”特征;个人收入分配理念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效率与公平并重;国有企业工资增长原则从“两低于”转变为“两同步”;劳动力市场逐步发展完善;工资制度由注重资历向注重能力再向注重结果转变,激励作用明显加强。今后,我们要建立以市场化为改革方向的工资决定机制,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并建立长效工资增长机制。
张福萍[5](2019)在《制造业上市公司人工成本控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人力资本服务。2017年,我国GDP达82.48万亿元,增速达7.5%左右,制造业产值居于世界首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较大。为了推动“再工业化”的发展,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其他国家也推出了相关战略如德国“工业4.0”概念、美国AMP方案等。当然,我国在推动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压力。通过2016年中国企业经营者调查显示,目前企业的最大问题是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及社保税费等。2018年4月,《中国与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显示,对我国制造产业而言,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其竞争优势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人口红利”被认为是我国制造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劳动力大规模缩减、物价膨胀以及《劳动合同法》的调整等因素带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这不可避免地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冲击。作为企业营业成本的关键组成部分,人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资源的投入产出水平。因此,本文选择沪深主板A股上市的700家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人工成本控制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对人工成本控制与绩效关系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整理,为后文奠定研究基础。其次,对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控制内涵进行阐述,并对人工成本总量、结构、效益控制分析指标进行了详细展开,为实证分析做了充分铺垫。再次,阐述制造业上市公司人工成本控制现状和问题。然后,通过选择合适的人工成本总量、结构、效益指标和绩效指标,创建制造业上市公司人工成本控制对绩效影响的关系模型。另外,通过因子分析(FA)确定企业偿债、运营、发展、盈利能力的最终得分,并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方法对关系模型进行了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上市公司在控制人工成本占营业成本比重的情况下提高人均人工成本,有利于激励员工单位人工成本所创造的销售收入价值、利润的提升和促进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最后,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人工成本控制的现状、问题及研究结论,从企业内部层面建立人工成本控制体系和外部层面加强法律监督和执法力度等视角提出企业人工成本控制建议。
张碧茹[6](2019)在《U公司现金流量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转型、节约产业政策的出台和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现金流量作为企业成功转型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但如今,很多餐饮企业对现金流量依然保留“粗放式”的管理方法。现金周转不顺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同时也显现出各种现金流量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餐饮企业都在寻找现金流量的完善方法,更加重视现金流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因此,对餐饮企业现金流量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U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现金流量相关概念和理论,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U公司现金流量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结合研究背景对国内外关于现金流量的文献进行梳理,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并概述了现金流量的相关理论,为深入研究U公司现金流量问题及对策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对U公司的现金流量进行了结构分析。通过对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分析,把握U公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现状。力求从多角度、全方位深入分析U公司的现金流量,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又结合行业数据对U公司现金流量的充足性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再次,从经营、投资、筹资三个方面剖析U公司现金流量存在的问题:经营活动资金回流速度较慢;经营活动人工成本高;投资活动资金使用效率低;筹资活动资本成本负担高。最后,剖析了U公司现金流量问题的成因并针对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加速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周转、完善人工成本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投资管理体系、采用合理的筹资方案,期望有助于实现U公司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赵赛[7](2018)在《盘江股份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中,煤炭资源仍然占最基础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能源的供给情况,煤炭企业的经营效益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局,也因此成为我国经济的中流砥柱。然而从2012年开始,煤炭经济出现疲软现象,生产过剩、进口煤大幅增加等因素导致煤炭价格持续走低,煤炭市场陷入低迷期。与此同时,企业内部成本难以降低,利润大幅缩水,煤炭企业发展面临重重困难。由于煤炭企业的成本组成结构复杂,成本分解困难,降成本工作成为决策者面临的一道棘手难题。本文的案例研究对象盘江股份,是贵州省一家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近些年该企业收益不断下降,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虽然2017年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再次出现增长趋势,但成本总额也随之上升,并且近年来该企业的单位煤炭成本也比同行煤炭企业的单位成本要高,所以如何有效的降成本成为困扰盘江股份管理者的一道难题。本文在回顾梳理了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成本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盘江股份为案例研究对象,从盘江股份的成本构成出发,在充分考虑了煤炭企业成本构成特殊性的基础上,结合盘江股份现行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成本管理方法,分别从采购成本管理、生产成本管理、销售成本管理三个方面,对盘江股份的成本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法,将盘江股份的成本管理效果和同行煤炭企业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找出盘江股份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最后,针对盘江股份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盘江股份的成本构成特点及公司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并借鉴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理论,对盘江股份的成本管理提出改进建议,目的在于改善公司目前的成本管理现状,从整体上实现公司总成本的降低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张瑞娟[8](2018)在《制造企业的人工成本控制研究 ——以S公司为例》文中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根本。企业的经营依赖于人力资源,企业的收益由人力资源创造。为获得和留住人力资源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费用。优化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是人工成本控制的目标。人工成本控制是进行企业管理所必须关注和重视的环节。制造业是我国的产业基础,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基础支撑作用。我国制造业依靠着人工成本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的人工成本优势的削弱,我国制造业的竞争正在逐步加剧,产业升级等各项问题迫在眉睫。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人工成本控制,对制造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和进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制造企业的S公司在现如今的经济环境下同样面临着人工成本控制失效问题。本文以S公司为例就人工成本控制问题作出探究,力图找到改进对策,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首先,本文从人工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开始进行阐述,基于必要性、目标、原则及思路四个方面对企业人工成本控制作出具体说明,列示了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指标体系。其次,本文通过对S公司人工成本现状进行探析,发现S公司在人工成本控制上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人工成本控制意识薄弱;人工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人工成本控制手段缺乏效率。再次,本文基于人工成本预算体系、人工成本核算体系、人工成本决算考核体系、人工成本控制预警机制四个方面,完成人工成本控制的构建。最后,针对S公司人工成本控制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S公司应当从管理者和基层员工两个角度强化企业人工成本控制意识;着力于人工成本预算体系和人工成本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工成本控制体系;优化人工成本控制手段通,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激励制度,减少无效人工成本。
张晓洁[9](2017)在《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研究 ——以S公司为例》文中提出人工成本控制是增加企业利润的重要技术路径,也是企业管理的必然环节,更是提升企业整体价值及企业投入产出系统的重要子系统。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的产业,它是制造业的核心部分,装备制造企业是装备制造业的组成部分,但是,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投入的效率不高,企业人工成本投入相对于投入尚待节约,科学控制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成本,不仅有利于提升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本文力图找到改进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对策与建议,以此实现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成本的最大降低和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首先,本文从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相关基本理论观点入手,阐述了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必要性、目标、原则、思路、方法等,并分析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成本的指标体系。其次,以S公司为例分析了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成本现状,剖析了S公司人工成本实施控制存在的相关问题,在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相关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应用。强调了装备制造企业在进行人工成本控制时要加强事前预算计划,事中控制调整,事后总结分析,使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人工成本控制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提高人工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最后,通过对S公司人工成本控制模型应用,提出了S公司人工成本控制的对策,并总结出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建议。
聂海峰,岳希明[10](2016)在《行业垄断对收入不平等影响程度的估计》文中认为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垄断行业高收入带来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利用企业和职工匹配数据中企业和个人两方面的信息,通过基于回归分析分解的方法,考察了行业垄断对职工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行业垄断是继教育水平之后职工工资差距的第二大决定因素,与职工年龄的影响程度大体相同,但明显大于其他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垄断行业高收入导致职工工资差距的扩大,并不是行业垄断收入分配效应的全部,本文通过全面讨论行业垄断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认为垄断行业高收入的不公正性以及垄断产品高价所导致的广大消费者的福利减少是当前中国行业垄断收入分配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行业垄断的收入差距扩大效应相比,垄断行业高收入的不公正性以及垄断产品高价所导致的消费者福利减少,后果更严重,社会影响更恶劣。
二、控制人工成本 增加职工收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控制人工成本 增加职工收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价值链的A医院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和基础 |
2.1 价值链相关理论 |
2.1.1 价值链的概念 |
2.1.2 价值链的分类 |
2.2 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 |
2.2.1 价值链成本控制概述 |
2.2.2 价值链成本的基本方法 |
2.2.3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优势 |
2.3 医院成本控制研究基础 |
2.3.1 医院成本控制原则 |
2.3.2 医院成本控制主要内容 |
第三章 A医院成本控制现状 |
3.1 A医院概况 |
3.1.1 A医院简介 |
3.1.2 A医院组织架构 |
3.1.3 A医院运营状况 |
3.2 A医院成本核算现状 |
3.2.1 A医院成本核算 |
3.2.2 A医院成本费用构成 |
3.3 A医院成本控制现状 |
3.3.1 事前成本控制分析 |
3.3.2 事中成本控制分析 |
3.3.3 事后成本控制分析 |
3.4 A医院现阶段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4.1 成本预算工作浮于形式 |
3.4.2 成本核算模式落后 |
3.4.3 成本管理缺乏价值链理念 |
3.4.4 员工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
第四章 基于外部价值链的A医院成本控制分析 |
4.1 纵向“医供体”价值链分析 |
4.1.1 上游供应商价值链分析 |
4.1.2 下游患者价值链分析 |
4.2 横向价值链分析 |
4.2.1 竞争者价值链分析 |
4.2.2 合作者价值链分析 |
第五章 基于内部价值链的A医院成本控制分析 |
5.1 内部价值链的构建 |
5.2 价值链环节的成本测算 |
5.2.1 医疗成本的分配 |
5.2.2 辅助成本的分配 |
5.2.3 成本测算结果 |
第六章 基于价值链的A医院成本控制改进对策 |
6.1 基于A医院外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改进对策 |
6.1.1 优化与上游供应商采购流程 |
6.1.2 优化下游患者就医服务流程 |
6.1.3 联合医疗机构集中招标采购 |
6.1.4 加强医联体合作 |
6.1.5 加强A医院品牌建设 |
6.2 基于A医院内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改进对策 |
6.2.1 加强成本核算工作精细化 |
6.2.2 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
6.2.3 合理控制人工成本 |
6.2.4 加强医疗物资管理 |
6.2.5 加强医疗设备效益评估 |
6.2.6 树立全院人员节约资源控制成本的意识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2)“社保入税”对劳务公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L劳务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社会保险费征管体制的研究 |
1.3.2 社会保险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研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企业用人成本 |
2.2 社保缴费基数 |
2.3 联动筹划 |
第3章 “社保入税”对劳务派遣行业的影响 |
3.1 劳务派遣行业社保缴费现状 |
3.1.1 社会保险缴费标准 |
3.1.2 社保缴费状况调查分析 |
3.1.3 社保征管新政策的具体内容 |
3.2 企业面临的社保审查风险 |
3.2.1 社保漏洞的审查方式 |
3.2.2 企业应对“社保入税”的风险分析 |
3.3 “社保入税”对劳务派遣企业用人成本的影响 |
3.3.1 劳务派遣企业用人成本构成 |
3.3.2 “社保入税”对企业职工薪酬支出的影响 |
第4章 “社保入税”对L劳务公司的影响分析 |
4.1 L劳务公司简介 |
4.2 社保缴费基数对比分析 |
4.3 保险费负担水平对比分析 |
4.4 用人成本的变动分析 |
4.5 职工薪酬申报的数据关联关系分析 |
4.5.1 社保申报和企业所得税工薪申报比对 |
4.5.2 企业所得税工薪申报和个税申报数据比对 |
4.6 工资与社保联查环境下风险点分析 |
4.6.1 工资表填报风险点 |
4.6.2 社保筹划风险点 |
第5章 “社保入税”后L劳务公司应对策略 |
5.1 社保和企业所得税联动筹划 |
5.1.1 社保费与所得税的联动关系 |
5.1.2 工资总额以及社保费的控制方式 |
5.2 合理运用社会保险费相关优惠政策 |
5.2.1 优惠政策具体内容 |
5.2.2 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为企业降负 |
5.3 制定企业用人成本规划方案 |
5.4 社保筹划风险防控措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S船厂人工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目标成本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作业成本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集成研究现状 |
1.2.4 船舶行业人工成本控制现状 |
1.2.5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船舶制造人工成本控制概述 |
2.1.1 人工成本含义、指标体系及控制原则 |
2.1.2 船舶制造人工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及意义 |
2.1.3 船舶智能制造对人工成本的影响 |
2.1.4 船舶制造人工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2.2 目标成本法 |
2.2.1 目标成本法定义及原则 |
2.2.2 目标成本法实施程序 |
2.2.3 目标成本法实践案例 |
2.2.4 目标成本法的应用优势 |
2.3 作业成本法 |
2.3.1 作业成本法定义及成本分配过程 |
2.3.2 作业成本法分析过程及实施步骤 |
2.3.3 作业成本法实践案例 |
2.3.4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目标成本法的船舶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研究 |
3.1 S船厂概况与制造全过程中人工成本基本情况分析 |
3.1.1 S船厂基本情况介绍 |
3.1.2 S船厂制造全过程中人工成本基本情况分析 |
3.2 S船厂目标成本的控制概述 |
3.2.1 S船厂制造过程中人工成本预算 |
3.2.2 S船企目标成本控制概述 |
3.2.3 目标售价的制定 |
3.2.4 目标利润的制定 |
3.2.5 目标成本的制定 |
3.3 目标成本的分解 |
3.4 目标成本的执行 |
3.4.1 设计阶段人工成本控制 |
3.4.2 采购阶段人工成本控制 |
3.4.3 生产阶段人工成本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船舶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研究 |
4.1 作业成本法运用到船舶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可行性 |
4.2 作业成本法在船舶企业运用的必要性 |
4.3 船舶工程的分解 |
4.3.1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过程 |
4.3.2 船舶制造的流程分解 |
4.3.3 船舶工程分解结果 |
4.4 船舶制造阶段中人工成本的核算 |
4.4.1 产品成本核算(直接人工成本) |
4.4.2 船舶制造过程作业的划分 |
4.4.3 资源消耗的核算办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目标-作业成本法构建人工成本管控体系 |
5.1 船舶制造企业基于目标-作业成本结合的构建思路 |
5.2 船舶制造企业基于目标-作业成本法结合的运用 |
5.3 以S船舶制造企业为例构建人工成本管控体系 |
5.3.1 S船厂人工成本预算体系的构建 |
5.3.2 S船厂人工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 |
5.3.3 S船厂人工成本决算考核体系的构建 |
5.3.4 S船厂人工成本控制预警机制的建立 |
5.4 人工成本优化的控制手段 |
5.4.1 强化人工成本控制的意识 |
5.4.2 人工绩效考核制度的完善 |
5.4.3 优化薪酬激励制度 |
5.4.4 减少无效人工成本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4)中国工资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1979-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工资理论和研究成果综述 |
第一节 工资相关概念 |
一、工资 |
二、劳动报酬 |
三、薪酬 |
四、收入 |
第二节 工资决定理论回顾和市场化工资决定机制 |
一、维持生存工资理论 |
二、均衡工资理论 |
三、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
四、马克思的工资理论 |
五、集体谈判工资理论 |
六、效率工资理论 |
七、市场化工资决定机制 |
第三节 研究成果综述 |
一、工资制度研究 |
二、工资水平研究 |
三、工资决定机制研究 |
第二章 市场经济转轨初期的工资制度改革(1979-1991年) |
第一节 改革的历史起点:等级工资制度 |
一、等级工资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
二、等级工资制度的内容 |
三、等级工资制度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市场经济转轨初期的工资制度改革历程 |
一、工资制度改革的背景 |
二、1979-1984年工资制度改革的探索 |
三、工资制度改革的正式实施 |
四、非国有部门的工资制度 |
第三节 1979~1991年工资制度改革的评价 |
一、市场化的工资决定机制尚处萌芽阶段 |
二、调动了职工和企业的积极性,激励效果初步显现 |
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 |
第三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工资制度改革(1992-2001年) |
第一节 工资管理从直接管制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
一、实行弹性劳动工资计划 |
二、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收入宏观指导体系 |
第二节 企业工资制度改革 |
一、国有企业岗位技能工资制改革 |
二、国有企业高管年薪制的初步尝试 |
三、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试点 |
第三节 1993年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
一、1993年行政机关工资制度改革 |
二、1993年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
第四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资制度改革评价 |
一、市场化工资决定机制初现端倪 |
二、岗位技能工资制改革评价 |
三、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评价 |
第四章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工资制度改革(2002-2016年) |
第一节 完善政府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
一、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 |
二、加强对国有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监管,调控高收入企业工资分配 |
三、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 |
一、岗位绩效工资制改革 |
二、国有企业高管年薪制的确立和完善 |
第三节 2006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
一、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 |
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
三、高等学校年薪制探索 |
第四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资制度改革评价 |
一、市场化工资决定机制的初步形成 |
二、岗位绩效工资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激励作用突显 |
三、公务员工资制度有待进一步改进 |
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距离市场化更进一步 |
第五章 工资水平的演变(1979-2016年) |
第一节 工资水平的增长 |
一、工资总额和实际平均工资的增长 |
二、工资水平与经济增长 |
三、工资性收入与居民收入的增长 |
第二节 工资水平的结构变化 |
一、不同经济类型的工资水平变化 |
二、不同行业工资水平的变化 |
三、不同地区工资水平的变化 |
四、工资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在缩小的走势 |
第三节 农民工工资增长 |
第六章 结论和启示 |
第一节 中国工资制度改革的经验与成绩 |
一、工资制度改革具有明显的渐进式和“双轨”特征 |
二、工资制度改革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
三、工资增长要处理好企业效益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
四、工资制度改革离不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
五、工资制度由注重资历向注重能力再向注重结果转变,激励作用明显加强 |
六、人口红利日渐式微,产业升级转型迫在眉睫 |
第二节 历史启示:中国工资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
一、建立以市场化为改革方向的工资决定机制 |
二、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
三、建立长效工资增长机制 |
四、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制造业上市公司人工成本控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对比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基础理论 |
2.1 人工成本概念 |
2.2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理论 |
2.2.1 人性假设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激励理论 |
2.3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分析的指标体系 |
2.3.1 人工成本总量型指标 |
2.3.2 人工成本结构型指标 |
2.3.3 人工成本效益型指标 |
2.4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模型 |
2.4.1 人工成本弹性控制模型 |
2.4.2 人工成本比率控制模型 |
2.5 绩效理论 |
2.5.1 企业绩效概念 |
2.5.2 企业绩效评价 |
2.5.3 绩效相关理论 |
第3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人工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 |
3.1 制造业发展现状 |
3.1.1 制造业结构变动趋势 |
3.1.2 制造业总体工资水平上涨的现状 |
3.2 制造业上市公司人工成本上涨的现状 |
3.3 制造业上市公司人工成本上涨的影响因素 |
3.3.1 物价变动 |
3.3.2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
3.3.3 《劳动合同法》的变更 |
3.3.4 技术创新 |
3.4 制造业上市公司人工成本控制的问题 |
第4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人工成本控制对绩效影响的模型构建 |
4.1 变量设计 |
4.1.1 被解释变量 |
4.1.2 解释变量 |
4.1.3 控制变量 |
4.2 假设提出 |
4.3 模型构建 |
第5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人工成本控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样本选取 |
5.2 因子分析—企业绩效评价模型 |
5.2.1 可行性检验 |
5.2.2 公因子提取 |
5.2.3 总方差解释 |
5.2.4 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
5.2.5 企业绩效得分 |
5.3 人工成本控制与企业绩效关系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检验 |
5.3.3 回归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内部层面 |
6.2.2 外部层面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U公司现金流量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现金流量的相关概念概述 |
2.1.1 现金流量的概念 |
2.1.2 现金流量的构成 |
2.1.3 现金流量的作用 |
2.1.4 现金流量的影响因素 |
2.2 现金流量的分析方法 |
2.2.1 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 |
2.2.2 现金流量的充足性分析 |
2.3 其他相关理论概述 |
2.3.1 现金流转理论 |
2.3.2 现金缺口期理论 |
第3章 U公司发展概况及现金流量现状分析 |
3.1 餐饮行业及U公司发展概况 |
3.1.1 餐饮行业发展概况 |
3.1.2 U公司发展概况 |
3.2 U公司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
3.2.1 总现金流入结构 |
3.2.2 总现金流出结构 |
3.3 U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现状分析 |
3.3.1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分析 |
3.3.2 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分析 |
3.4 U公司投资活动现金流现状分析 |
3.4.1 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分析 |
3.4.2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分析 |
3.5 U公司筹资活动现金流现状分析 |
3.5.1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分析 |
3.5.2 筹资活动现金流出量分析 |
3.6 U公司现金流量充足性的行业比较 |
3.6.1 现金偿还债务充足性的行业比较分析 |
3.6.2 现金支付充足性的行业比较分析 |
3.6.3 盈利现金充足性的行业比较分析 |
第4章 U公司现金流量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U公司现金流量存在的问题 |
4.1.1 经营活动资金回流速度较慢 |
4.1.2 经营活动人工成本高 |
4.1.3 投资活动资金使用效率低 |
4.1.4 筹资活动资本成本负担高 |
4.2 U公司现金流量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经营活动现金周转期较长 |
4.2.2 人工成本管理制度不合理 |
4.2.3 投资管理体系不健全 |
4.2.4 缺乏合理的筹资方案 |
第5章 U公司现金流量的完善对策 |
5.1 加速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周转 |
5.1.1 加速应收账款的周转 |
5.1.2 加速存货的周转 |
5.2 完善人工成本管理制度 |
5.3 建立健全的投资管理体系 |
5.3.1 进行投资预算和投资规划 |
5.3.2 加强投资效益的评估 |
5.4 采用合理的筹资方案 |
5.4.1 以投定筹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 |
5.4.2 建立多渠道筹资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盘江股份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成本管理理论基础 |
2.1 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
2.2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 |
2.2.1 作业成本管理理论 |
2.2.2 目标成本管理理论 |
2.2.3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
2.2.4 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 |
2.3 成本分析方法 |
2.3.1 对比分析法 |
2.3.2 比率分析法 |
第3章 盘江股份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
3.1 盘江股份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管理组织结构 |
3.1.3 公司成本管理战略 |
3.1.4 公司经营状况 |
3.2 盘江股份现行的成本管理方法与制度 |
3.2.1 盘江股份现行的成本管理方法 |
3.2.2 盘江股份现行的成本管理制度 |
3.3 盘江股份成本管理基本情况 |
3.3.1 盘江股份成本构成 |
3.3.2 采购环节成本管理现状 |
3.3.3 生产环节成本管理现状 |
3.3.4 销售环节成本管理现状 |
3.4 盘江股份成本管理效果分析 |
3.4.1 盘江股份现行成本与历史成本对比分析 |
3.4.2 盘江股份成本管理水平与同行业对比分析 |
第4章 盘江股份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盘江股份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采购成本管理重视度不够 |
4.1.2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
4.1.3 成本核算与生产相脱节 |
4.1.4 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
4.1.5 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 |
4.2 盘江股份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成本管理理念尚未根植于企业 |
4.2.2 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
4.2.3 成本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
4.2.4 价值链思想未融入到成本核算中 |
4.2.5 成本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 |
第5章 盘江股份成本管理的改进建议 |
5.1 成本管理模式的改进建议 |
5.1.1 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
5.1.2 引入战略管理思想,转变成本管理理念 |
5.1.3 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改进成本考核方法 |
5.1.4 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完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
5.2 成本管理项目的改进建议 |
5.2.1 发挥集中采购优势,降低采购成本 |
5.2.2 强化材料成本管控,降低生产成本 |
5.2.3 加强设备维修管理,降低维修成本 |
5.2.4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降低人工成本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制造企业的人工成本控制研究 ——以S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与不足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相关阐述 |
2.1 人工成本概念 |
2.2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会计学中的人工成本控制理论基础 |
2.2.2 管理学中的人工成本控制理论基础 |
2.3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必要性、目标、原则 |
2.3.1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
2.3.2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目标 |
2.3.3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原则及思路 |
2.4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分析的指标体系 |
2.4.1 人工成本总量型指标 |
2.4.2 人工成本结构型指标 |
2.4.3 人工成本效益型指标 |
第3章 S公司人工成本现状及人工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人员结构 |
3.2 S公司人工成本分析 |
3.2.1 人工成本总量分析 |
3.2.2 人工成本结构分析 |
3.2.3 人工成本效益分析 |
3.2.4 人工成本横向分析 |
3.2.5 分析结论 |
3.3 S公司人工成本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
3.3.1 人工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
3.3.2 人工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 |
3.3.3 人工成本控制手段缺乏效率 |
第4章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 |
4.1 构建人工成本预算体系 |
4.2 构建人工成本核算体系 |
4.3 构建人工成本决算考核体系 |
4.4 构建人工成本控制预警机制 |
第5章 S公司人工成本控制的改进对策 |
5.1 强化人工成本控制意识 |
5.2 进一步完善人工成本控制体系 |
5.2.1 人工成本预算体系的改进 |
5.2.2 人工成本核算体系的完善 |
5.2.3 人工成本决算体系的应用 |
5.3 优化人工成本控制手段 |
5.3.1 筑堤——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5.3.2 开源——优化薪酬激励制度 |
5.3.3 节流——减少无效人工成本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研究 ——以S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 |
第2章 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相关阐述 |
2.1 装备制造企业与人工成本控制的概念界定 |
2.1.1 装备制造企业及人工成本控制的概念 |
2.1.2 人工成本的概念及要素 |
2.2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性假设理论 |
2.2.2 激励理论 |
2.2.3 组织设计理论 |
2.2.4 人力资本理论 |
2.3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必要性、目标、原则与方法 |
2.3.1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
2.3.2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目标 |
2.3.3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原则及思路 |
2.3.4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方法 |
2.4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分析的指标体系 |
2.4.1 人工成本总量型指标 |
2.4.2 人工成本结构型指标 |
2.4.3 人工成本效益型指标 |
第3章 S公司人工成本现状及人工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
3.1 S公司概况 |
3.1.1 S公司简介 |
3.1.2 S公司成本及其构成 |
3.1.3 S公司人员结构 |
3.2 S公司人工成本分析 |
3.2.1 S公司人工成本总量分析 |
3.2.2 S公司人工成本结构分析 |
3.2.3 S公司人工成本投入产出分析 |
3.3 人工成本效益指标分析 |
3.4 S公司人工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4.1 公司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意识 |
3.4.2 缺少科学的人工成本管理体系 |
3.4.3 企业内部机构和人员编制不合理 |
3.4.4 企业人工成本控制机制不健全 |
3.4.5 人工成本控制决策执行力尚待提高 |
第4章 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成本控制模型及其应用分析 |
4.1 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成本控制模型的基本架构 |
4.2 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成本控制模型 |
4.2.1 人工成本综合弹性控制模型 |
4.2.2 人工成本水平状态控制模型 |
4.2.3 人工成本总量控制模型 |
4.3 模型应用 |
4.4 对模型的进一步补充 |
第5章 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对策 |
5.1 提高企业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 |
5.1.1 强化企业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意识 |
5.1.2 健全提升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相关制度 |
5.1.3 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
5.2 进一步完善人工成本管理体系 |
5.2.1 强化对人工成本管理体系的认识 |
5.2.2 构建合理的人工成本预算体系 |
5.2.3 完善人工成本核算体系 |
5.2.4 建立合理的人工成本决算考核体系 |
5.2.5 构筑便捷的人工成本指标监管体系 |
5.3 进行全面的人工成本控制效用评价 |
5.3.1 建立丰富的人工成本控制效用评价指标体系 |
5.3.2 运用企业人工成本报表进行效用评价 |
5.4 建立有效的人工成本控制预警机制 |
5.5 进行合理的人工成本预算控制 |
5.5.1 合理确定企业人工成本总量及结构 |
5.5.2 合理确定并审慎调整企业人工成本预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行业垄断对收入不平等影响程度的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描述 |
四、主要结果 |
1. 微观层面垄断和竞争行业组间不平等分解 |
2. 个人收入决定的回归方程 |
3. 收入不平等影响因素分解 |
4. 稳健性分析 |
五、结论和进一步讨论 |
1. 垄断行业高收入的合理性问题 |
2. 垄断行业高价格的收入分配效应 |
3. 垄断行业高收入的治理 |
四、控制人工成本 增加职工收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价值链的A医院成本控制研究[D]. 李林芮.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社保入税”对劳务公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L劳务公司为例[D]. 张曼弟.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3]S船厂人工成本控制研究[D]. 吴晗铭.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4]中国工资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1979-2016)[D]. 于东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制造业上市公司人工成本控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 张福萍. 长春大学, 2019(03)
- [6]U公司现金流量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碧茹.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7]盘江股份成本管理研究[D]. 赵赛.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2)
- [8]制造企业的人工成本控制研究 ——以S公司为例[D]. 张瑞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12)
- [9]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研究 ——以S公司为例[D]. 张晓洁. 沈阳大学, 2017(05)
- [10]行业垄断对收入不平等影响程度的估计[J]. 聂海峰,岳希明. 中国工业经济,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