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垦利县人武部加强退役军人党员教育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树利[1](2017)在《基于DEMATEL方法的预备役军官选拔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预备役部队是增强军队后备力量与人才储备、保障战时火速扩编军队、保持持续战斗力的重要形式。但同时,预备役部队要形成战斗力,预备役军官的作用和地位尤为突出,只有充分调动预备役军官的积极性,发挥好预备役军官的作用,提高预备役军官的胜任力,加强预备役骨干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战争需求,重中之重在于如何更加科学地进行预备役军官的选拔。论文以预备役军官胜任力为切入点,引入决策实验室分析法(DEMATEL),在大量查阅文献和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岗位的预备役军官,建立符合预备役军官属性的胜任力模型,为预备役军官选拔提供定量和定性准则,并提出有效的建设建议。具体工作包括:1)运用DEMATEL分析方法,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新的预备役军官选拔评价框架;2)结合已有的总部文件以及问卷调查数据,基于胜任力确定预备役军官评价因素集,首先确定预备役军官评价的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岗位职能的不同进一步细化一级指标,构建了不同预备役军官评价对应的二级指标,并采用权值因子判断表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3)采用DEMATEL方法,分别对预备役军官评价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为预备役军官选拔提供了定量和定性依据;4)通过某预备役部队选拔军官的具体案例对本文所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5)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当前预备役军官选拔评价其它方面的对策建议,主要从严格预备役军官选拔评价标准,规范预备役军官选拔评价程序,加强预备役军官教育管理,强化预备役军官训练督导,提高预备役军官队伍素质等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赵婷婷[2](2016)在《1950年代回乡复员军人问题研究 ——以麻城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共新政权建立后,开始了大规模军人复员工作,1950年代有几千名复员军人陆续回到家乡麻城县。国家通过政策优待、宣传教育等方式给予复员军人“人民功臣”这一较高的政治身份。复员军人群体回到家乡,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安置工作是乡干部及乡民的“政治任务”。麻城县在复员军人回乡后给予他们一定的生产生活资料,并解决其生活中的疾病困难、婚姻难题等。部分复员军人参与到基层政权,发挥生产建设骨干作用,并成为国家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模范。然而该群体在乡村社会仍遇到许多问题,如生活困难、与乡干部有矛盾、婚姻纠纷等,全国范围内也频发复员军人“请愿”“闹事”乃至自杀事件。在复员军人回乡与乡村接纳的双向适应过程中似乎充满矛盾乃至冲突。面对“人民功臣”,原有乡村精英即乡干部担心领导权被夺,乡村干部与复员军人群体产生权力的博弈;乡村民众对具有政治性的“归来者”复员军人心存隔阂;复员军人从军人到劳动者的角色转变过程,需要重新适应乡村社会规则。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复员军人在乡村生活中存在许多困境,乃至发生请愿自杀等行为。这也是1950年代中期社会群体性事件中常见复员军人的身影的缘故。
节延华,陈林[3](2013)在《兵道——走近广州军区第169医院和他们的野战医疗队》文中研究说明报告文学题记:一位高人说:看得见的是路,看不见的是道。还有一位高人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目录引子第一章兵去兵来60年第二章我是一个兵第三章我也是一个兵后记引子能打仗,打胜仗!这是新一届中央军委首长向全军官兵提出的要求。其实,从理论上讲,古今中外,任何一支军队的任何一名军人,最根本的存在价值,也就在于此:能打仗,打胜仗。否则,国家要你做甚?老百姓养你做甚?换句话说,无论你这名军人,今天是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是位将军还是名士兵,是工作在机关还是战斗在基层,是在一线冲锋陷阵还是从事政治思想工作或后勤各项保障,你所做的一切,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为能打仗,打胜仗
刘涛[4](2012)在《当代中国政法委员会研究 ——以X县政法委员会为参照》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党委政法委员会(简称政法委员会或政法委)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实践和法治理论论域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解释的现象。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道路,决定了作为党委职能部门的政法委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政法传统和法治传统、政法体制和法治体制交会对接中的矛盾和障碍造成了政法委在法治建设中的运行困境以及学术界关于政法委在法治建设中定位问题的诸多争议。基于这一问题的设定,笔者以L省Z市X县政法委为参照,着重考察了政法委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政治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政治体系自身维持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去理解政法委与中国法治建设的内在关系和政法委在法治建设中的改革趋向。政法委在中国法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它首先是一个政治机构。要想客观全面的理解政法委,就需要把它纳入到中国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实践中来考量考察。只有弄清楚了政法委的结构和功能情况后,才能准确把握政法委与我国法治建设的内在关联。目前各级政法委已经成为县以上各级党委内部专门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同时借助综合治理网络延伸了自己的组织结构,在我国政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政法委的运行过程是我国政治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法治建设、社会稳定和社会综合治理方面要求和支持的输入以及政治决策的作出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政治体系的维持和发展来看,政法委具有政治录用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从政策层次来看,政法委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我国政法政策由强制性向容纳性、由治安领域向社会管理领域、由运动式向常态式的发展变化。政法委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的推进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政法传统和政法体制的基础上建设中国法治,是我们不可能摆脱的“路径依赖”。但是当代中国的政法和法治两种传统并没有实现完全契合,两种传统的悖逆与冲突集中反映在了政法委的运作过程中。政法委在积极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同时,也面临着体制上的困境。为了充分发挥政法委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传统政法体制与现代法治框架的融合,政法委自身的改革就成为我国法治建设和政治体系自我完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将全文分为导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由“政法委员会的组织体制”、“政法委员会的运行机制”、“政法委员会的政治功能”、“政法委员会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推进作用”、“政法委员会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体制困境”和“法治建设中的政法委员会改革”六章组成。前三章主要是从政法委作为政治结构的属性出发,通过白描的手法对政法委的结构和功能状况进行勾画;后三章则是对政法委与中国法治建设关系以及政法委改革趋向的分析。第一章主要是根据政治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将政法委的组织结构作为描述的切入点,首先在政治体系的框架中明确政法委在县级以上党组织内部的结构定位,并从政法委的职能延伸和拓展中去把握其在社会治理网络中的结构关联。在此基础上结合政法委形成和运作的外在环境,分析了政法委组织结构的两个基本特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治理资源的集中运用。第二章借鉴比较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研究框架,以政治体系的过程层次为视角,分析了政法委的运行机制以及其在政治运行中所担负的过程功能。结合对X县的实证考察,可以明确政法委的运行机制由输入机制和输出机制构成,对于政法、综治和维稳政策的形成和输出具有重要影响。政法委在执行输入和输出功能时与政治体系的其他结构以及政治体系的外在环境发生关联互动。第三章继续采用比较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框架,对政法委的体系和政策功能进行分析。就体系功能而言,政法委在政法干警录用方面发挥着指导、协调、领导干部任用协管和激励功能,并通过政治忠诚教育、纪律作风教育和法治(制)观念教育推进政法干警角色社会化。就政策功能而言,政法委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我国社会管制政策的发展变化,对此可以通过“严打”、“综治”和“维稳”三个关键词进行把握。第四章转入对政法委与中国法治建设内在关联分析的第一个方面,探讨政法委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推进作用。对此可以从法治认同、权力制约和权利救济三个视角去把握。政法传统中的宗旨观念和群众路线有助于弥补我国旧传统中“时间/经验维度”的缺失,奠定法律法律信仰培育的生活根基。国家功能的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监督思想构成了政法委执法监督的理论基础,政法委的执法监督中的实际作为可以为此提供实证支持。政法救济机制有效弥补了不完善法治状态下的权利救济漏洞,为转型时期我国的权利救济提供权威支撑、实质矫正和结构整合。第五章是政法委与中国法治建设内在关联分析的第二个方面,探讨政法委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体制困境。政法委在法治建设中的体制困境是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内在矛盾的综合反映。以亨廷顿的政治现代化理论为框架,对此可以从权威转型、结构分化和民众参与三个方面予以把握。权威重塑中的权威弱化、结构分化中的功能混同和法治动员中的参与拥堵共同构成政法委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体制困境。第六章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政法委在法治建设中的改革问题予以探讨。从微观层面看,基本权利保障既是政法委改革中必须坚守的底线,也构成了政法委改革的有力支点。从中观层面看,政法委自身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的制度化建设是政法委改革的中介环节。从宏观层面来看,应当从我国法治建设的内在矛盾入手,积极主动地发挥政法委作为党委职能部门的宏观统筹和协调作用,化解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层问题。
王锡明,马淙涌,杨兵,童庆刚[5](2004)在《胸怀武装情自浓——四川省开江县委书记何平关心国防建设纪实》文中指出在素有“川东小平原”之称的开江县,传诵着一位倾情爱武装、倾心管武装、倾力干武装的好书记。他就是县委书记、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何平。倾心管武装 做武装工作的明白人何书记虽没有当过兵,但他深谙“武备不修盛世衰”的道理,对军队、军人有种特殊的情结。他常说:“我一生中最大的遗
二、垦利县人武部加强退役军人党员教育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垦利县人武部加强退役军人党员教育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EMATEL方法的预备役军官选拔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预备役军官选拔特点及其问题分析 |
2.1 预备役军官选拔的基本原则 |
2.2 预备役军官选配条件 |
2.2.1 外军预备役军官的选配条件 |
2.2.2 我军预备役军官的选配条件 |
2.3 预备役军官素质特点 |
2.4 预备役军官选拔问题分析 |
2.5 胜任力评测方法 |
2.5.1 胜任力定义 |
2.5.2 胜任力识别 |
2.5.3 胜任力建模 |
第三章 预备役军官选拔框架及指标体系构建 |
3.1 预备役军官选拔指标体系构建 |
3.1.1 预备役军官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 |
3.1.2 素质测评指标维度确立 |
3.2 面向岗位的预备役军官选拔指标体系构建 |
3.2.1 选拔评价方法 |
3.2.2 评价因素集确定 |
3.2.3 评价因素权重集 |
3.3 基于DEMATEL的预备役军官评价基本流程 |
3.4 基于DEMATEL的预备役军官选拔评价框架 |
第四章 基于DEMATEL的预备役军官选拔案例分析 |
4.1 某预备役部队人员构成与军官选拔需求 |
4.1.1 某预备役部队测评背景介绍 |
4.1.2 测评准备与实施 |
4.2 基于DEMATEL的胜任力评价结果 |
4.2.1 DEMATEL一级指标评价 |
4.2.2 DEMATEL一级指标分析 |
4.2.3 DEMATEL二级指标评价 |
4.2.4 DEMATEL二级指标分析 |
4.3 选拔评价结果 |
4.3.1 考核测评 |
4.3.2 确定人选 |
4.4 案例分析与总结 |
第五章 加强预备役军官选拔评价的其它对策建议 |
5.1 严格预备役军官选拔评价标准 |
5.2 规范预备役军官选拔评价程序 |
5.3 加强预备役军官教育管理 |
5.4 强化预备役军官训练督导 |
5.5 提高预备役军官队伍素质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预备役军官指标分类及重要度排序调查表 |
附录 B 预备役军官选拔评价调查表 |
(2)1950年代回乡复员军人问题研究 ——以麻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1.2 学术史回顾 |
1.3 研究思路与资料 |
2. 回乡 |
2.1 麻城 |
2.1.1 自然和历史 |
2.1.2 接收机构 |
2.2 安置工作 |
2.2.1 生活安排 |
2.2.2 生活补助 |
2.2.3 职务安排 |
2.3 生产建设骨干 |
2.3.1 生产领域 |
2.3.2 宣传报道 |
3. 困境 |
3.1 生活困境 |
3.1.1 安置问题 |
3.1.2 尴尬的接纳 |
3.2 婚姻问题 |
3.2.1 择偶难题 |
3.2.2 婚姻纠纷 |
3.3 不满的出口 |
3.3.1 违法乱纪 |
3.3.2 自杀请愿 |
4. 案例 |
4.1 纠纷:邹登汉案 |
4.2 婚姻:姚少南案 |
4.3 医疗:闵学华事件 |
4.4 违纪:成焕坤事件 |
5.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当代中国政法委员会研究 ——以X县政法委员会为参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1章 政法委员会的组织体制 |
1.1 政法委员会的组织结构体系 |
1.1.1 党委职能部门中的政法委员会 |
1.1.2 综治维稳网络中的政法委员会 |
1.2 政法委员会的组织结构特征 |
1.2.1 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 |
1.2.2 治理资源的集中运用 |
第2章 政法委员会的运行机制 |
2.1 政法委员会的输入机制 |
2.1.1 政法委员会的直接输入机制 |
2.1.2 政法委员会的间接输入机制 |
2.2 政法委员会的输出机制 |
2.2.1 政法委员会的决策目标传输机制 |
2.2.2 政法委员会的决策执行督导机制 |
2.2.3 政法委员会的输出效果评估机制 |
第3章 政法委员会的政治功能 |
3.1 政法委员会的政治体系维护功能 |
3.1.1 政法委员会在政法干警录用中的导向功能 |
3.1.2 政法委员会的角色社会化功能 |
3.2 政法委员会的政策功能 |
3.2.1 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 |
3.2.2 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3.2.3 维护社会持续和谐稳定 |
第4章 政法委员会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推进作用 |
4.1 政法委员会引领下的法律信仰塑造 |
4.1.1 法律信仰的生活立场还原 |
4.1.2 政法传统对法律信仰的支撑 |
4.2 政法委员会的执法监督功能 |
4.2.1 政法委员会执法监督的理论基础 |
4.2.2 政法委员会执法监督的实际作为 |
4.3 政法委员会在权利救济中的协调功能 |
4.3.1 政法委员会的协调对司法救济的支撑 |
4.3.2 政法委员会的协调对程序主义救济弊端的矫正 |
4.3.3 政法委员会的协调对权利救济资源的整合 |
第5章 政法委员会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体制困境 |
5.1 政法委员会在推进权威转换中的权威重塑困境 |
5.1.1 我国政治现代化中的权威转换 |
5.1.2 权威转换中的权力效能衰减 |
5.1.3 权威弱化中的法律权威塑造困境 |
5.2 政法委员会在推进结构分化中的功能混同困境 |
5.2.1 我国政治现化中的结构分化 |
5.2.2 结构分化中的组织协调压力 |
5.2.3 政法委员会协调中的功能混同困境 |
5.3 政法委员会在推进法治动员中的参与疏导困境 |
5.3.1 我国政治现代化中的法治动员 |
5.3.2 法治动员中的参与拥堵 |
5.3.3 政法委员会在法治动员中的民意疏导压力 |
第6章 法治建设中的政法委员会改革 |
6.1 政法委员会改革的微观层面:坚守基本权利保障的底线 |
6.1.1 基本权利在政治体系中的道德评价功能 |
6.1.2 基本权利保障在政法委员会改革中的底线意义 |
6.1.3 基本权利保障在政法委员会改革中的支点意义 |
6.2 政法委员会改革的中观层面:推进自身制度化建设 |
6.2.1 政法委员会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6.2.2 政法委员会组织制度的完善 |
6.2.3 政法委员会运行制度的完善 |
6.3 政法委员会改革的宏观层面:强化总体统筹协调功能 |
6.3.1 强化政法委员会在法律实施中的配套协调功能 |
6.3.2 强化政法委员会在社会管理中的整合协调功能 |
6.3.3 强化政法委员会在社会自治中的指导协调功能 |
结语:政治现代化中的法治建设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垦利县人武部加强退役军人党员教育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EMATEL方法的预备役军官选拔评价及对策研究[D]. 陈树利.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2]1950年代回乡复员军人问题研究 ——以麻城县为例[D]. 赵婷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3]兵道——走近广州军区第169医院和他们的野战医疗队[J]. 节延华,陈林. 战士文艺, 2013(06)
- [4]当代中国政法委员会研究 ——以X县政法委员会为参照[D]. 刘涛. 吉林大学, 2012(09)
- [5]胸怀武装情自浓——四川省开江县委书记何平关心国防建设纪实[J]. 王锡明,马淙涌,杨兵,童庆刚. 西南民兵,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