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杜慧彬[1](2021)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文中认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增长。本文致力于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宁夏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对宁夏地区农业生产的作用。论文首先回顾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研究,梳理了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理论背景,并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对空间治理的要求,提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格局会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因此将工业化、城市化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框架中。其次,是对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首先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宁夏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其次用stata13.1软件检验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性、收敛性和空间相关性;再运用Geoda一阶Rook相邻建立权重矩阵,进一步分析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建立了模型理论,借助分工理论模拟了工业化、城市化的演变,得出工业化通过扩大迂回生产程度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有效节约劳动力成本;其生产组织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特征,对农业的生产理论与方式提供参考,提高生产效率;由市场导向的城市化会伴随工业化相伴相生,一方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部门,改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也有助于先进的技术、产品、知识扩散到农村地区及农业生产,有利于形成农村人力资本,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当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结构不匹配时,城市化对良田、农业劳动力和资金的挤占会降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外部性理论解释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如何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的。最后在索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农业-生态两部门生产模型,采用面板数据的线性回归和门限回归方法检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劳动力、资金投入,技术水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根据以上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2007-2017年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4%,但增速逐年递减;技术进步是决定性因素,并且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趋势吻合。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地区差异主要集中在劳动力较密集的中部地区,表明该区域的资源配置比较不合理。3、依据不同地势和生态条件划分的宁夏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趋异的趋势,但增速在逐渐收敛,其绝对收敛、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分别对应的收敛速度为-0.06211,-0.0721和-0.06287。4、2007-2017年间,只有2017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空间相关性,而2008-2017年的农业技术进步指数具有显着的空间相关性。5、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协调发展,对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着的负向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力投入具有显着的负向作用,但资本投入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综上所述,本文提出推动宁夏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加大科研投入,持续提升科技水平;通过加强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发挥正的溢出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中部地区的牵制作用和负的溢出效应;从教育、资源配置、规模经济、资本、经济和资源环境等方面提高农业技术效率。二、改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人力资本的投入结构,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协调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降低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作用;借助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
关元智[2](2019)在《分工演进和制度变迁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和省际面板数据》文中提出如今,学者们大多是从TFP、人力资本和投资等角度出发来研究经济增长,而本论文则比较少见的从分工角度出发来研究经济增长。本论文,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在引入了制度因素的基础上,以分工为主线,通过研究分工演进所引致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选择,说明了分工演进、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此建立了一个严格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模型。理论模型建立完毕之后,所研究的现实问题是我国农村的经济增长问题,具体地,以论文模型的基本结论为基础,建立了表示分工演进、制度变迁和专业化经济水平与人均真实纯收入水平之间关系的计量模型,并通过统计数据度量了分工演进、制度变迁和专业化经济水平,继而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论文的政策建议部分则是从分工来源的角度出发,基于我国农村最广泛的现实,提出了若干合理化建议。本论文的基本结论是:分工演进、制度变迁和专业化经济水平对人均真实纯收入水平均有正向影响,论文的实证部分为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源于分工演进”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分工演进源于制度变迁”提供了经验证据。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是:在理论模型方面,通过在杨小凯-博兰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产权损失风险,建立了一个有一些新意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模型;在实证方面,论文比较新颖的从分工演进和制度变迁的角度出发来考察我国农村的经济增长问题;在政策建议方面,在“增长源于分工”的前提假设下,论文追根溯源,从分工的来源角度出发提出了若干合理化建议。
张松林,孙文远,郑好青[3](2019)在《大城市限制低技能劳动力对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影响——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文中提出为了获得人力资本外部性,高、低技能劳动力都不断向大城市集聚。然而,中国大城市对待高、低技能劳动力的政策并不一样,与吸引高技能劳动力相反,对低技能劳动力总是进行限制。2017年以来的大城市"抢人大战"更是这种政策的进一步强化。为此,本文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视角构建一个统一的模型框架,重点剖析大城市限制低技能劳动力对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程度会增大,且使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程度达到最大值的低技能劳动力总量也会增大;随着高技能劳动力专业化经济程度的提高,使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程度达到最大值的低技能劳动力总量会增大;大城市限制低技能劳动力导致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程度降低,且降低幅度随着限制幅度的增大而增大。
邓明君[4](2018)在《基于分享经济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针对中国农业目前存在的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面源污染严重、土壤污染严重和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党中央明确提出“农业绿色发展”战略。中国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在于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而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关键又在于破解信任危机和实现多方联盟合作。以信任为基础的多方联盟合作同样遭遇信任危机,分享经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因此,研究基于分享经济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依托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18),运用文献研究、演绎分析、超边际分析、博弈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相关理论,本论文系统研究了分享经济与市场发展的关系、绿色农产品分享经济平台APP的市场有效性逻辑、分享经济平台推动绿色农产品市场信任机制与合作机制建立的机理、分享经济视角下中国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案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基于分工网络效应与交易成本的两难冲突,构建新兴古典超边际分析模型,揭示了分享经济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及其市场发展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将分享经济视为信息时代新的分工组织结构与形式,那么新兴古典框架比新古典框架更适合分析分享经济;分享经济发生、演进的内在机理是基于分工网络效应与交易成本这一基本矛盾,且分享经济的产生具有门槛限制;随着不断提高交易效率、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和扩展分工网络,分享经济将促进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跨部门转移、市场容量扩大、人均真实收入增加,并且它们会形成正向经济反馈网络,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这正是分享经济的经济发展效应。针对因分享经济中的免费现象而质疑外部性理论的现象,应用博弈分析等方法解析了绿色农产品分享经济平台APP的市场有效逻辑。产权动态化研究结果表明:节省界定产权的外生交易成本与节省产权界定不清引起的内生交易成本,这两者之间冲突的权衡决定了产权清晰程度,从而最终决定了APP在哪些环节免费、哪些环节收费;分享经济中呈现出的免费现象,并不是市场失灵理论的失灵,而是分享经济的网络分工效应,以及基于用户资本化与产权动态化的外部性市场有效,这促使新经济中生产者与消费者间更为灵活地转换角色,从而能够极大地利用闲置资源和激发潜在消费,促进分享经济的发展,此逻辑能很好地解释“滴滴出行”软件平台商一体化的形成,同样可以指导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基于理性计算的信任行为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从理性计算到认知博弈的信任逻辑分析范式的转变,并应用认知博弈理论与方法分析分享经济下绿色农产品市场的信任逻辑。结果表明:经济学计算的信任行为代价或成本并不是信任本身,它忽略了决策的外生变量和博弈信念的决定性作用,遗漏的理论点正是关于损失收益认知、信念的逻辑;信任关系是一种信念结构,它先于博弈过程,并在博弈过程中强化和改变;信念结构是嵌入在博弈结构过程之中的,这是认知博弈的语言出现以后,人们才有的关于信任在人类社会行为中认识的新进展;购买就意味着信任,整个市场中信任绿色农产品的消费者比例、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售价,这些是影响生产者选择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消费者选购绿色农产品的关键因素。构建以分享经济平台为核心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多方联盟模型,分析其有效性,并分析分享经济下相关主体参与绿色农产品市场多方联盟的意愿。研究结果表明:分享经济下,多方联盟模式对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有效;当绿色农产品分享经济平台选择不提供全面服务时,具有互惠动机的绿色农产品生产者越倾向于选择不合作;绿色农产品生产者选择合作需要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即绿色农产品生产者通过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所节约的经营成本大于其交易中对绿色农产品分享经济平台的让利;绿色农产品分享经济平台可以通过设计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合作机制,提高绿色农产品生产者选择合作的概率。基于前面理论研究成果,分析了“艾米会”定制共享农场服务运营商发展、恒大兴安绿色粮油品牌发展、湘潭市俏仙女农牧公司绿色基地发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艾米会定制共享农场服务运营商在全球首创共享农田模式,是典型的农业分享经济,创新了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模式;恒大兴安在电商平台中没有严格区分绿色认证粮油与其放心粮油,导致消费者无法准确辨认这两类产品,且其粮油产品的定价超出了绝大多数绿色农产品消费者的保留定价,直接导致其电商平台销量低迷;湘潭市俏仙女农牧公司的绿色农产品定价比较接近最优市场定价,但该公司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模式推广度一般,绿色农产品市场容量不够。
赵晓鸽[5](2018)在《行政垄断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分工的视角》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建设卓有成效,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贫富差距两极化带来的民生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中国正处于转型期间,经济体系建设较为完善,而政治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两者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行政垄断的产生。所谓行政垄断指的是政府利用自己的公共权力为国有企业排除市场竞争,设置准入壁垒,使其获得更多要素资源以及产品定价权,从而获取高额利润。毋庸置疑,行政垄断的存在必然会对收入差距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行政垄断影响收入差距的内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根据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将会为我国政府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国内大量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虽然研究行政垄断和收入差距的成果颇丰,但大多只是立足于行业角度,且没有对其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因此,本文首先根据杨小凯老师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基于分工的角度,使用超边际分析构建理论模型,来分析行政垄断是如何影响收入差距的,并得出不管政府采取控制价格还是控制择业的行政垄断手段,都会导致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其次,本文采用资本要素价格扭曲度和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度两个指标来衡量行政垄断程度,对1997-2015年各省的面板数据进行全国性和分区域的回归,结果表明,收入差距与行政垄断成正向关系,同时也受到人力资本水平、投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说明行政垄断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公,所以政府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消除行政垄断,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自由,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使得民营经济和国营经济相辅相成、共同进步,才能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从根源上遏止收入差距的扩大。
郑小碧[6](2016)在《古典灵魂在现代躯体中的复活与超越:新兴古典经济学》文中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是过去二、三十年经济学界最为激动人心的理论创新成果,其对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模型化分析和理论创新是对古典主流经济学灵魂在现代方法框架下的复归和超越。文章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将古典灵魂与现代方法的有效融合过程进行梳理,详细分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以复活古典经济学灵魂为使命的研究主题建构及其创新过程,并系统揭示其运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等现代数学方法对古典灵活进行现代性超越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最后阐述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对新兴古典经济学独特而具体的新兴古典表达及内在蕴含。
向国成,李真子[7](2016)在《实现经济的高质量稳定发展: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文中提出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紧紧围绕深化社会分工这一主题,就可以把供给侧与需求侧统一起来,把稳增长与提高发展质量统一起来,把目前实施的各类战略与举措统一到一个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中来。
李学文[8](2013)在《城市起源的形式化分析 ——新古典与新兴古典框架》文中提出人类的活动耕植于土地之上,而城市既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又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最主要场所。马克思就曾指出,城市伴随着人类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尤其是自工业文明以来,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急剧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交通的拥挤、日常用水的日益缺乏、城市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住房和公用设施的超负荷、污染等等,这些一直困扰着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问题也同样出现在近现代之中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几百年所经历的问题浓缩到了二三十年,面对在极短时间内涌现出的如此纷繁芜杂的问题,更加考验着城市公共管理和治理的能力。本文认为,要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公共治理的水平,必须准确把握城市自身在空间上的产生、演化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因为只有对城市自身的规律性具有透彻的理解,才能在制定关于土地、城市的公共政策时,做到有的放矢。本文的目的就是对城市自身的规律性进行研究,但是,整个城市体系的发展规律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课题,所以本文选取城市空间起源这一视角,尝试解答以下几个问题:1、城市是如何从人类活动中出现的,也就是说,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城市的产生;2、城市赖以存在并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什么;3、如何将已发现的关于城市自身的规律用数学形式化加以证明。基于以上目标,本文首先回顾了关于城市研究的历史线索,并对两种线索下的最新研究进展,即新经济地理理论和新兴古典城市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对比,重点讨论了两种理论各自的优缺点。这两种理论有一个共同之处是,都对城市空间起源做了一定程度的数理模型化分析,为后继者的进一步改进奠定了基础。本文认为,尽管这两种城市理论已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但是他们仍然存在一些分析上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在第三章至第六章尝试对两种城市理论进行改进,使城市的内生起源形式化分析更加完善,并试图以劳动分工为核心,建立一个分析城市空间起源和演化的一般分析框架。具体来说,本文做了以下改进:第一,本文根据Geary-Stone(G-S)函数的一般形式,构造了一个特殊的G-S效用函数,该效用函数贯穿了本文的整个分析过程,是本文不同于以往研究的关键之一,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相比于传统上所使用的效用函数,如C-D效用函数,CES效用函数等,本文构造的特殊G-S函数能够区别农产品和非农业产品在满足人的效用上的不同性质,而C-D函数和CES函数无法对它们进行区分。本文的特殊G-S效用函数有以下几个优点:1、农产品与其它制造业产品的替代弹性是随着农产品的增加而提高,农产品越少,则越不可替代,农产品越多,则越容易被替代;2、农产品为零,则效用为零,且农产品有最低生存限度消费量;3、制造业产品为零时,仍然可以具有效用;4、人的多样性欲望是受农产品(必需品)限制的,农产品数量越少,人的多样性欲望越低,而当农产品数量丰富时,人的多样性欲望随之提高。在没有城市的人类社会早期,主要为生存而努力,人们自然不会特别在乎非农业产品的消费,即便是现代社会,农产品仍然是必需品,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必需农产品时,人们才会考虑消费非农业产品,本文效用函数的设置,与着名的恩格尔定律是一致的,也比较符合现实中的感受。第二,利用G-S效用函数以及其它一些改进设定,本文在第三和第四章重新分析了新古典F-K模式下的城市内生起源过程。本文的模型分析比克鲁格曼等的模型能够解释更多的城市现象:1、不同于克鲁格曼等的模型假设制造业外生存在,本文的模型表明制造业并非先天就存在,而是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当农业产品存在足够的剩余才出现的;2、克鲁格曼等的模型中城市制造业工人人数和农业区人数相对比例外生给定,不存在部门之间的工人流动。而本文的模型中,农业工人和制造业工人相对比例随外生条件A(农业技术条件)、τM+τA(运输条件)内生变化;3、在克鲁格曼等的模型中,所有农业区工人同时卷入制造业产品的消费。而在本文的模型中并非所有农业区同时卷入制造业产品的消费,而是随着外生农业技术条件A不断提高,外生运输条件τA、τM不断改善的情况下,不断地卷入,也就是说,在离城市较远的农业区,很可能在制造业发展的初期,无法消费到制造业产品。4、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克鲁格曼等的模型中,由于制造业外生存在,城市工人名义工资外生给定,消费份额也外生给定,从而城市是伪内生的。而本文的模型则制造业内生,城市工人名义工资内生,消费份额内生,从而城市真正内生。第三,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分析里,本文尽管用G-S效用函数等设定改进了F-K模型,从而在新古典框架下,内生了城市的起源,但由于新古典框架固有的缺陷,很多城市起源的基本现象无法解释。因此,经过比较研究,在第五章,本文指出,劳动分工才是城市起源和发展的核心经济力量。进一步地,在新兴古典城市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在第五章和第六章重构了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城市起源核心模型。从细节上来看,本文在以下几点不同于杨小凯的城市模型:1、本文的模型重新定义和区分了内生交易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在一个固定的时间节点上,一切由交易双方的空间距离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可称为外生交易成本;而内生交易成本则是交易双方本身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也就是由人与人之间交易中的互动存在的公共安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不确定性等因素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并且不同于陈军昌(2009),本文设定交易效率k=k1k2,而不是k=k1+k2,并指出,在劳动分工的条件下,外生交易费用导致集聚和城市的产生,而内生交易费用则给予了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其经济意义上的必要性,也即是说,政府应承担降低内生交易费用的职责。而当城市从人类历史中产生以后,在劳动分工的演进与深化过程中,外生交易费用和内生交易费用的交互作用使得城市不断发展和演化;2、效用函数。对于农产品和非农业产品,本文延续第三章和第四章的设定,使用了G-S函数,并用CES函数作为子效用函数;3、农业生产函数的设定。新兴古典模型的生产函数形式对任何产品均没有差别,但本文在农业生产中加入了土地要素,这样更符合农业的特性,并且土地要素的引入,可以将距离实体化,从而使模型具有空间性;4、通过设定每一项工作的学习费用以及农产品的最低生存数量,内生了在局限条件下个体能够生产和消费的商品种类数,而不再是外生假定;5、引入线性空间。在杨小凯的城市模型中,距离问题是抽象的,并没有落实到空间上,线性空间虽然对现实中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空间进行了简化,但至少具有实际的空间性。线性空间及农业生产函数的设定,使得城市的区位具体化,而不是想象中的位置。综合来说,通过上述关键设定,本文将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专业化工人、职业商人、政务员、市场等纳入到同一个分析框架,更加清晰地解释了城市起源的过程。此外,作为分析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本文还重构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地租理论。本文指出,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缺陷在于缺失了所有权的条件。在所有权条件下,本文将价值分为两类,外生价值由自然所创造,内生价值由劳动所创造。从而将物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统一起来;对于地租理论来说,假如土地均质,只有由区位差异产生的地租才是合理的,并且这种地租来源于交易费用的节省,同时地租应作为政府收入以改进内生交易效率,从而作为公共服务的支出,惠及社会中每一个个体。而由私人所有权形成的垄断地租,是社会难以实现公正收入分配的根源。
张兴,张炜[9](2012)在《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偏少的原因解析——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下的再审视》文中指出农业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行业,同时也是鼓励外资进入的重要领域。然而,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和比重始终徘徊在较低水平,针对该问题相关研究者提出了各种解释,但这些解释尚不能完全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本文在评述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新兴古典经济学思想,在分工与专业化框架下借助交易效率工具对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偏少问题进行新的审视。
夏春玉,丁涛[10](2011)在《流通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回归:一个学说史的考察》文中认为国内一些学者一直致力于流通理论或流通经济学的构建,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仍未能摆脱流通理论的贫困状态。对于如何构建流通理论,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尤其对于流通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依然存在争论。文章主要沿着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探寻流通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踪迹,以期对诸如流通理论的存在性、流通理论的研究对象或核心范畴、流通理论与新兴经济学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二节 宁夏农业单要素生产率与生产要素禀赋 |
第三节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与变量选取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 |
第一节 差异性分析 |
第二节 收敛性分析 |
第三节 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态文明建设投入要素对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第一节 理论分析 |
第二节 宁夏农户生态文明认知 |
第二节 模型构建 |
第四节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第五节 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2)分工演进和制度变迁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和省际面板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分工理论 |
1.2.2. 经济增长理论 |
1.3. 研究思路与本文结构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1949年至2016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分析 |
2.1. 建国初30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分析 |
2.2.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分析 |
2.2.1.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分析 |
2.2.2. 1978-1984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分析 |
2.2.3. 1985-199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分析 |
2.2.4. 1992-2000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分析 |
2.2.5. 2001-2016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分析 |
第三章、模型建立 |
3.1. 模型的建立 |
3.1.1. 个人当期消费系统 |
3.1.2. 个人跨期消费系统 |
3.1.3. 个人生产系统 |
3.1.4. 文定理的证明与应用 |
3.1.5. 存在产权损失风险时的个人效用函数 |
3.1.6. 存在产权损失风险时的个人禀赋约束 |
3.1.7. 存在产权损失风险时的个人预算约束 |
3.1.8. 个人动态决策问题 |
3.1.9. 市场的动态均衡 |
3.1.10. 引理1及其推论 |
3.1.11. 命题1 |
3.1.12. 最优贸易结构 |
3.1.13. 引理2及其推论 |
3.1.14. 引理3及其推论 |
3.1.15. 命题2 |
3.1.16. 命题3 |
3.1.17. 命题4 |
3.1.18. 其他 |
3.2. 模型的创新及比较 |
3.2.1. 模型的创新 |
3.2.2. 模型的比较 |
第四章、实证分析 |
4.1. 模型与数据 |
4.1.1. 模型的建立 |
4.1.2. 数据的选取 |
4.1.3. 数据的描述 |
4.2. 模型的检验 |
4.2.1. 稳健性检验 |
4.2.2. 个体显着性检验 |
4.2.3. 序列相关检验 |
4.2.4. 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 |
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4.3.1. 全样本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
4.3.2. 分区域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
第五章、政策建议 |
附录1: 分工水平相关数据 |
附录2: 市场化指数相关数据 |
附录3: TFP相关数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大城市限制低技能劳动力对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影响——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分析 |
1.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形成机制 |
2.大城市限制低技能劳动力影响人力资本外部性的理论机制 |
三、模型设定与求解 |
1.模型设定 |
2.模型求解 |
四、模型分析 |
五、对大城市“抢人大战”的讨论 |
六、结论与政策含义 |
第一, 改革户籍制度, 逐步实现低技能劳动力向大城市的自由迁移。 |
第二, 引导高、低技能劳动力共同向大城市迁移。 |
第三, 充分发挥大城市在激发人力资本外部性方面应有的积极作用。 |
(4)基于分享经济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本研究的背景 |
1.1.2 本研究的意义 |
1.2 绿色农产品的概念与特性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信任与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相关研究 |
1.3.2 合作与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相关研究 |
1.3.3 分享经济与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相关研究 |
1.3.4 文献综述小结 |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新兴古典分工理论 |
2.2 市场发展理论 |
2.3 信任行为理论 |
2.4 认知博弈理论 |
2.5 合作博弈理论 |
2.6 DK序贯互惠模型 |
2.7 分享经济理论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享经济与市场发展的理论研究 |
3.1 理论框架: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比较 |
3.1.1 消费者与生产者身份 |
3.1.2 交易成本与社会经济组织演化 |
3.1.3 专业化经济与分工网络效应 |
3.2 分享经济演化的理论模型及一般均衡分析 |
3.2.1 理论假设 |
3.2.2 角点均衡信息 |
3.2.3 一般均衡的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 |
3.3 分享经济的经济发展效应 |
3.3.1 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上升效应 |
3.3.2 劳动力的部门转移效应 |
3.3.3 市场容量的扩大效应 |
3.3.4 人均真实收入的提高效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绿色农产品分享经济平台APP的市场有效性逻辑 |
4.1 APP分享经济的产权关系 |
4.2 基本模型 |
4.3 产权动态化与APP产权界定均衡 |
4.4 用户资本化与APP产权扩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享经济平台推动绿色农产品市场信任机制建立 |
5.1 基于理性计算的信任行为研究的局限性 |
5.2 信任逻辑分析范式转变:从理性计算到认知博弈 |
5.2.1 “认知-信念”的行为认知理性 |
5.2.2 信念与信任行为的框架效应 |
5.2.3 基于信念的相关均衡 |
5.3 分享经济下绿色农产品市场信任逻辑的认知博弈分析 |
5.3.1 博弈模型 |
5.3.2 博弈均衡的求解 |
5.3.3 分享经济平台助推绿色农产品信任机制建立的认知博弈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分享经济平台推动绿色农产品市场合作机制建立 |
6.1 分享经济下多方联盟发展绿色农产品市场的有效性分析 |
6.1.1 以分享经济平台为核心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多方联盟模型 |
6.1.2 绿色农产品市场合作博弈的非空核证明 |
6.1.3 绿色农产品市场合作博弈的Shapley值求解 |
6.1.4 合作博弈分析结果讨论 |
6.2 分享经济下相关主体参与绿色农产品市场多方联盟的意愿分析 |
6.2.1 基本模型的设定 |
6.2.2 完全理性假设下的序贯互惠博弈分析 |
6.2.3 互惠动机条件下的序贯互惠博弈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分享经济视角下中国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案例研究 |
7.1 艾米会定制共享农场服务运营商发展案例 |
7.2 恒大兴安绿色粮油品牌发展案例 |
7.3 湘潭市俏仙女农牧公司绿色基地发展案例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求生产完全分工结构C的步骤 |
附录 B 求服务完全分工结构D的步骤 |
附录 C 求解生产和服务完全分工结构E的步骤 |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5)行政垄断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分工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论文的创新点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相关文献述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行政垄断相关理论 |
2.1.1 行政垄断概念的界定 |
2.1.2 行政垄断形成的原因 |
2.1.3 行政垄断的危害 |
2.2 收入差距相关理论 |
2.2.1 收入差距的概念 |
2.2.2 收入差距的衡量 |
2.3 收入分配理论 |
2.3.1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 |
2.3.2 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
2.3.3 效率工资理论 |
2.3.4 人力资本理论 |
2.4 分工与新兴古典经济学 |
2.4.1 分工 |
2.4.2 新兴古典经济学 |
第3章 行政垄断影响收入差距的机理分析 |
3.1 模型的基本假定 |
3.2 职业分工结构模式选择 |
3.3 一般均衡分析与结果讨论 |
第4章 行政垄断与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布及演变趋势分析 |
4.1 行政垄断 |
4.1.1 要素价格扭曲度的测算 |
4.1.2 我国资本要素价格扭曲空间分布及趋势分析 |
4.1.3 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空间分布及趋势分析 |
4.2 收入差距 |
4.2.1 我国收入差距空间分布情况 |
4.2.2 我国收入差距空间分布及演变趋势 |
第5章 行政垄断影响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 |
5.0 假设的提出 |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 计量模型设定 |
5.3 平稳性检验 |
5.4 计量结果的分析 |
5.4.1 全国样本回归 |
5.4.2 分区域样本回归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发挥好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
6.2.2 充分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 |
6.2.3 加快要素市场的改革与完善 |
6.2.4 对税收、利润和租金严格区分 |
6.2.5 加强监控行政垄断行业的薪酬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6)古典灵魂在现代躯体中的复活与超越:新兴古典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古典灵魂与现代方法的有效融合 |
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主题建构及创新:古典灵魂的复活 |
(一)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建构 |
(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创新 |
三、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模型:古典灵魂的超越 |
(一)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模型 |
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创新与发展: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具体应用 |
(一)贸易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表达:基本问题 |
(二)贸易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蕴含:独特视域 |
五、总结与展望 |
(7)实现经济的高质量稳定发展: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新兴古典经济学:以分工演化为主线的经济学体系 |
(一)分工与经济学四个基本问题的关系 |
(二)交易效率与分工水平及供求规模 |
二、深化分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稳定发展 |
(一)劳动专业化、内生优势与发展质量 |
(二)专业多样化、综合比较优势与增长稳定性 |
(三)生产迂回化、投资分工潜力与发展空间 |
(四)交易效率、市场范围与分工深化② |
(8)城市起源的形式化分析 ——新古典与新兴古典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城市起源与空间问题的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 线索一:区位、规模经济与城市的空间布局研究 |
2.2 线索二:分工、专业化经济和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
2.3 文献述评小结和本文研究切入点 |
3 城市起源:新古典F-K模型的改进I |
3.1 消费者行为 |
3.2 生产者行为 |
3.3 空间条件 |
3.4 制造业和城市的起源 |
4 城市及其演化:新古典F-K模型的改进Ⅱ |
4.1 单中心城市的稳定性:集聚与分散 |
4.2 人口密度的分布 |
5 城市起源: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核心模型的建立 |
5.1 城市赖以存在的核心力量——一个简短的论述 |
5.2 劳动分工理论形式化模型的引入与讨论 |
5.3 城市起源的定性分析:基于历史文献资料的视角 |
5.4 城市起源的核心模型构建:以劳动分工理论为基础的单中心结构 |
6 劳动分工与城市起源的经典模式——先农村后城市 |
6.1 模型 |
6.2 第一阶段——分散居住的农村社会 |
6.3 第二阶段——中间商、政府和城市在劳动分工中的相继产生 |
7 结论 |
7.1 研究成果归纳与总结 |
7.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流通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回归:一个学说史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 研究现状的分析 |
(一) 对马克思流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二) 将流通理论纳入到主流经济学中的尝试 |
二、 流通理论在经济学的踪迹 |
(一) 古典经济学的分工与市场思想:流通理论的渊源 |
(二) 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与市场的抽象:流通理论的缺失 |
1. 新古典对组织问题的忽视。 |
2. 新古典对企业与市场的抽象。 |
(三) 制度经济学对组织理论的发展:流通理论的灵光闪现与边缘化 |
1. 制度经济学集大成者康芒斯与新制度经济学开创者科斯。 |
2. 现实环境的反思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 |
3. 新制度经济学的局限性。 |
(四) 新兴古典重回原点的理论重建:流通理论的回归 |
三、 关于流通理论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
(一) 流通理论的存在性 |
(二) 流通理论的核心问题、研究对象、分析单位与核心概念 |
(三) 流通理论与有关经济学派之间的关系 |
四、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 杜慧彬. 宁夏大学, 2021(02)
- [2]分工演进和制度变迁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和省际面板数据[D]. 关元智. 厦门大学, 2019(02)
- [3]大城市限制低技能劳动力对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影响——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 张松林,孙文远,郑好青. 人文杂志, 2019(06)
- [4]基于分享经济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研究[D]. 邓明君.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 [5]行政垄断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分工的视角[D]. 赵晓鸽.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7)
- [6]古典灵魂在现代躯体中的复活与超越:新兴古典经济学[J]. 郑小碧. 华东经济管理, 2016(12)
- [7]实现经济的高质量稳定发展: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J]. 向国成,李真子. 社会科学, 2016(07)
- [8]城市起源的形式化分析 ——新古典与新兴古典框架[D]. 李学文.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9]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偏少的原因解析——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下的再审视[J]. 张兴,张炜. 农业经济, 2012(02)
- [10]流通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回归:一个学说史的考察[J]. 夏春玉,丁涛.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