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腭裂修复术的改进及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镝,尹宁北[1](2021)在《腭裂的腭咽肌肉张力带重建》文中研究表明在应用唇鼻肌肉张力带进行唇裂修复术后, 笔者团队通过对腭咽部肌肉进行微米CT(Micro-CT)扫描和三维重建, 对腭咽部6组肌肉的起止点和肌纤维走向进行分析, 包括腭帆提肌、腭咽肌、腭帆张肌、腭垂肌、腭舌肌和咽上缩肌。发现腭咽肌和腭帆提肌相互配合调节软腭运动, 翼钩区存在精细的滑轮结构, 不应轻易破坏。对6组肌肉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和空间结构分析, 提出腭腱膜与腭垂肌构成腭咽肌肉主张力带、腭帆提肌和腭咽肌构成腭咽肌肉第一副张力带、腭咽肌和咽上缩肌构成腭咽肌肉第二副张力带, 据此提出腭咽肌肉空间张力带重建的腭裂修复术。新术式重建了3组腭咽肌肉张力带的生物力学关系, 最大限度地保护翼钩区精细解剖结构, 初步实现了腭咽肌肉的生物力学仿生修复。
唐丹艳,龚彩霞,石冰,郑谦,吴敏[2](2021)在《三种手术方法修复腭裂术后伤口愈合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华西腭裂修复法(Sommerlad联合Furlow,SF)、Sommerlad法、Furlow法修复腭裂术后伤口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11月在该院接受SF修复腭裂患者385例(SF组),选取2009-2012年在该院接受Sommerlad法、Furlow法修复腭裂患者390例(Sommerlad组)、280例(Furlow组)。比较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松弛切口率,以及术后发热、出血、腭瘘发生情况等。结果 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组患者松弛切口率明显低于Sommerlad组和Furlow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发热、出血、腭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通过腭帆提肌解剖并重建,口、鼻腔黏膜Z整形延长技术,在免做硬腭传统松弛切口的基础上有效恢复了软腭长度和腭帆提肌肌肉位置及功能,术后并发症少,且不会增加腭瘘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龚昕[3](2020)在《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建立及临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数字化技术建立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评价其对鼻、上颌牙槽骨的塑形效果。方法:使用口内扫描仪(Trios,3Shape,丹麦)获取单侧唇腭裂(UCLP)和双侧唇腭裂(BCLP)婴儿上颌牙槽骨数字化模型各30个,与相应硅橡胶制取石膏模型进行对比,比较两者在临床常用测量项目上的差异,并进行数字化模型测量的可重复性检验。以口内扫描获取的上颌牙槽骨数字化模型为基础;在虚拟环境中精确、量化移动牙槽骨各骨段,实现缩小牙槽骨裂隙,恢复正常牙弓形态,计算机辅助各分解步骤数字模型的设计;基于每个矫治阶段的数字模型设计矫治器的数字化模型;3D打印制作个体化鼻-牙槽骨塑形(NAM)矫治器,建立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并检测3D打印矫治器的精度。使用3d MDface系统采集10例UCLP婴儿全数字化NAM矫治前后的面部软组织图像,测量矫治前后鼻部形态的三维变化,评价其对鼻的塑形效果。通过对20例UCLP和15例BCLP婴儿全数字化NAM矫治前后的口内扫描数字模型进行测量分析,评价其对牙槽骨的塑形效果。结果: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与石膏模型的各项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化模型测量的可重复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ICC)均大于0.90。3D打印NAM矫治器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三维模型相比,UCLP的标准偏差为0.0544mm,BCLP的标准偏差为0.1924mm。全数字化NAM可显着改善UCLP婴儿的鼻部偏斜(P<0.01),鼻小柱比、鼻孔高度比、鼻孔宽度比和鼻小柱倾斜角的差异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上颌牙槽骨的裂隙宽度、中线偏斜、矢状长度等测量项目在全数字化NAM矫治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结节间宽度在矫治后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内扫描获取的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数字化模型可替代传统石膏模型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能提高诊疗精度和效率、降低诊疗风险;不仅可以塑形鼻翼软骨,延长鼻小柱,明显提高鼻的对称性,改善鼻外观;还能有效矫正错位的牙槽骨段,缩窄牙槽骨裂隙,恢复正常牙弓形态。
石冰[4](2019)在《提高腭裂手术效果的思考》文中提出腭裂是颌面部严重的先天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语言、饮食、容貌及身体健康。目前手术是腭裂治疗的首要手段,但手术本身带来的并发症也对整体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如何平衡颌骨发育与语音恢复的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从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解剖特点,生物治疗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腭裂手术效果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思考与建议,希望对业内同行的理解能有助益。
罗春,吕芳,刘倩倩[5](2019)在《学龄前唇腭裂患儿术后疼痛的临床护理措施》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学龄前唇腭裂患儿术后疼痛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总结经验。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学龄前唇腭裂患儿,等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与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早期疼痛程度、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术后6h时两组患儿FLACC评分差异无明显差异(P> 0.05);术后12、24、48h时,患儿FLACC评分均有所降低,而试验组患儿FLACC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FLAC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家长护理总满意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 <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较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合学龄前唇腭裂患儿的个体特征,采用综合化的术后措施护理,可有效缓解其术后疼痛感,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护理服务满意度。
王宇[6](2019)在《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市某三甲医院颌面外科4084例Ⅱ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为因变量。主要预测变量是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分级)、合并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植入物、游离皮瓣、伤口引流管、口腔冲洗、输血,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把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病例归入感染组,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病例归入对照组。结果1临床资料分析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手术患者4084例,其中男性1998例,女性2086例,平均年龄(33.40±16.75)岁。牙槽外科手术2330例,良性肿瘤961例,恶性肿瘤366例,唇腭裂修复术173例,颌面部骨折196例,正颌手术158例。颌面外科Ⅱ类切口发生手术部位感染66例,感染率为1.62%。其中恶性肿瘤42例,良性肿瘤12例,牙槽外科5例,正颌手术4例,颌面部骨折2例,唇腭裂修复术1例。颌面恶性肿瘤感染率最高11.48%,其次为正颌手术2.53%及良性肿瘤1.25%。所有SSI病例,恶性肿瘤占比最高63.64%。2单因素分析(1)计数资料的x2检验性别、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与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无显着相关性(P>0.05)。植入物、游离皮瓣、ASA分级、伤口引流管、口腔冲洗、输血与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有关(P<0.05)。(2)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t检验感染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6.55±19.46)岁、(33.18±16.62)岁。统计结果示,年龄偏大的患者感染风险增加(P<0.05),即年龄与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有关。(3)偏态分布计量资料的Wilcoxon秩和检验感染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M(IQR)分别为286.50(68.75431.25)min、45(3080)min,失血量M(IQR)分别为300(30462.5)ml、30(2050)ml;住院时间M(IQR)分别为23(1333.5)d、7(59)d。统计结果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的住院时间延长、手术时间较长、失血多,即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失血量与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有关(P<0.05)。3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显着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各个因素干扰后,住院时间≥7d(OR=10.150,95%CI:2.36343.606,P=0.002)、手术时间≥3h(OR=3.539,95%CI:1.4178.837,P=0.007)、游离皮瓣(OR=3.256,95%CI:1.5386.892,P=0.002)、伤口引流管留置≥3d(OR=18.025,95%CI:10.29431.561,P<0.001)。统计结果表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游离皮瓣、伤口引流管是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颌面恶性肿瘤SSI发生率较高。年龄、植入物、游离皮瓣、手术持续时间、ASA分级、失血量、住院天数、伤口引流管、口腔冲洗、输血与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有关。2住院时间≥7d、手术时间≥3h、游离皮瓣、伤口引流时间≥3d是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3影响颌面外科Ⅱ类切口SSI的因素较多,手术患者应在围手术期全面评估,针对高危人群早期评估和预防,降低SSI发生率。
赵久丽[7](2019)在《基于微型CT的一例腭裂肌肉解剖学的三维数字化研究及腭咽部肌肉的研究进展与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评估》文中认为目的对腭咽部肌肉、肌纤维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更好地指导腭裂修复中的肌肉重建,理解腭裂病理语音的形成。资料和方法无人认领的1具诊断为Ⅱ度腭裂的28周流产胎儿尸体,截取头部眶底平面至口角-下颌角平面之间部分,4%甲醛固定8小时,3,75%碘碘化钾浸泡染色7天,进行微型CT(Micro-CT)扫描,并根据扫描所得DICOM图像描绘肌纤维,重建肌肉解剖结构的三维模型。结果由Micro-CT扫描扫描图像及三维重建模型可发现腭咽部主要肌肉:腭帆提肌、腭帆张肌、腭咽肌、腭舌肌、咽上缩肌上部。此例腭裂标本的肌肉局部解剖结构特点:①腭帆张肌发出分支止于咽侧壁;②咽上缩肌与腭咽肌、腭帆提肌和腭帆张肌交叉或延续;③腭裂软腭内部肌肉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交叉关系,未见腭垂肌。结论Micro-CT可发现腭咽部肌肉的一些新的分支,以及肌肉之间的交叉关系。在腭裂标本中,腭咽部主要功能肌肉均与咽上缩肌存在肌纤维的交叉、延续等关联。腭部和咽部肌肉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腭咽肌肉复合体”。
徐婷婷,王晓东,余海燕[8](2018)在《胎儿唇腭裂产前诊断及预后研究现状》文中指出唇腭裂是最常见的颜面部畸形,对于该病的病因迄今尚未阐明,目前多认为该病是由于遗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中孕期通过超声、MRI等辅助检查方法可诊断胎儿唇腭裂。部分胎儿唇腭裂合并其他畸形,部分存在基因、染色体异常,影响患儿出生后生存质量及预后等,因此产前对胎儿唇腭裂的明确诊断至关重要。胎儿唇腭裂宫内手术治疗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患儿于婴幼儿期进行手术治疗后,多数可以康复。笔者拟就胎儿唇腭裂产前诊断及预后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吴小会,康彦玲,郭莉,李燕,谢淼,高慧,翟若琴[9](2018)在《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在腭裂修复术改善腭裂语音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在腭裂修复术对语音改善的应用疗效。方法 88例腭裂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4例采用兰氏两瓣法加腭帆提肌重建术进行修复,试验组44例采用兰氏大术式及腭帆提肌重建基本术式基础上联合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修补两侧松弛口裸露骨面。观察2组患者术后在提高患儿术后腭咽闭合优良率、语音清晰度主观评价优良率、吹水泡试验最长维持时间的效果。结果试验组腭咽闭合率为79.55%(35/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45%(2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患儿吹水泡试验的最长维持时间较术前均明显升高,且试验组吹水泡试验的最长维持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语音清晰度主观测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术后发a、i发音时前3个共振峰频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应用于腭裂修复手术中,能改善腭裂患儿术后语音,是一种行之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魏兴山,许晶,李晓辉[10](2017)在《可弯曲喉罩在小儿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可弯曲喉罩在小儿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行腭裂修复术的患儿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应用气管插管,观察组应用可弯曲喉罩,比较两组插管一次成功率、成功建立气道时间、术中指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动态肺顺应性(Cdy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开口器进行安放前,观察组气道密封压(ASP)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气道阻力(Raw)以及气道压力(Paw)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后的呛咳、喉痉挛以及屏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弯曲喉罩在小儿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显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二、腭裂修复术的改进及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腭裂修复术的改进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三种手术方法修复腭裂术后伤口愈合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手术方法 |
1.2.2 术后护理 |
1.2.3 观察指标 |
1.2.4 随访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3组患者术后体温、发热发生率比较 |
2.2 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发生率比较 |
2.3 3组患者术后硬腭松弛切口率、腭瘘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3)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建立及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索引 |
绪论 |
第一部分 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与硅橡胶制取石膏模型准确性的比较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模型获取 |
2.2.1 传统印模制取 |
2.2.2 数字化模型采集 |
2.3 模型测量内容与测量方法 |
2.3.1 模型测量内容 |
2.3.2 测量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的准确性 |
3.2 测量方法的可重复性 |
3.3 测量者间数字化模型测量的可重复性 |
4 讨论 |
4.1 样本选择 |
4.2 唇腭裂新生儿上颌牙槽骨的标志点 |
4.3 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 |
4.4 口内扫描技术应用于唇腭裂婴儿的优势 |
4.4.1 提高安全性 |
4.4.2 扫描实时性和灵活性 |
4.4.3 高效性 |
4.4.4 便于资料长期保存 |
4.4.5 避免个别托盘的交叉感染 |
4.5 口内扫描技术应用于唇腭裂婴儿存在的问题 |
4.5.1 口内扫描系统的改进 |
4.5.2 唇腭裂婴儿本身固有的因素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建立 |
1 文献回顾 |
1.1 唇腭裂序列治疗 |
1.2 唇腭裂婴儿术前矫治的发展 |
1.3 数字化技术在唇腭裂婴儿术前矫治中的应用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口内扫描获取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三维数字化模型 |
2.2 矫治过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模型设计 |
2.2.1 三维重建上颌牙槽骨数字化模型 |
2.2.2 牙槽骨的分割、虚拟移动及数字化模型设计 |
2.3 NAM矫治器数字化模型设计 |
2.3.1 矫治器数字化模型设计 |
2.3.2 鼻撑数字化模型设计 |
2.4 3D打印生产NAM矫治器 |
2.4.1 3D打印生产矫治器和鼻撑 |
2.4.2 NAM矫治器制作完成 |
2.5 3D打印矫治器精度检测 |
2.6 全数字化NAM临床矫治流程 |
2.6.1 牙槽骨塑形(alveolar molding) |
2.6.2 鼻软骨塑形(nasal cartilage molding) |
3 结果 |
3.1 3D打印矫治器精度检测结果 |
3.2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4.1 口内扫描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
4.2 CAD/CAM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
4.3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工作流程 |
4.4 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临床评价 |
一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鼻部矫正效果的评价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设备 |
2.3 图像采集与处理 |
2.3.1 图像采集 |
2.3.2 数据处理 |
2.4 鼻部软组织测量内容 |
2.4.1 确立坐标系 |
2.4.2 面部软组织标志点与鼻部测量项目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图像采集次数 |
3.2 统计学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3dMDface应用于唇腭裂婴儿面部软组织评价的优势 |
4.2 图像采集 |
4.3 全数字化NAM矫治后鼻部形态的改善 |
4.4 3dMDface技术应用于唇腭裂婴儿软组织评价存在的问题 |
4.5 本部分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5 结论 |
二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牙槽骨矫正效果的三维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数字模型测量方法与测量内容 |
1.2.1 数字模型测量方法 |
1.2.2 数字模型测量内容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UCLP统计学分析结果 |
2.2 BCLP统计学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上颌牙槽骨的横向宽度 |
3.2 UCLP上颌牙槽骨塑形效果 |
3.3 BCLP上颌牙槽骨塑形效果 |
3.4 上颌牙槽骨数字模型重叠分析的意义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5)学龄前唇腭裂患儿术后疼痛的临床护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早期切口综合干预 |
1.2.2体位干预 |
1.2.3 合理使用镇痛药物 |
1.2.4 个体化心理护理 |
1.2.5 进食干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VAS评分 |
2.2 护理满意度 |
2.3 并发症 |
3 讨论 |
(6)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颌面恶性肿瘤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7)基于微型CT的一例腭裂肌肉解剖学的三维数字化研究及腭咽部肌肉的研究进展与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论着 基于微型CT的一例腭裂肌肉解剖学的三维数字化研究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标本来源 |
2.2 标本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综述 腭咽部肌肉解剖学的研究进展与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评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8)胎儿唇腭裂产前诊断及预后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胎儿唇腭裂形成 |
2 唇腭裂病因 |
3 胎儿唇腭裂产前诊断 |
4 胎儿唇腭裂风险评估及其临床处理 |
5 唇腭裂胎儿出生后的处理及其预后 |
6 笔者观点 |
(9)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在腭裂修复术改善腭裂语音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器械及材料 |
1.3 方法 |
1.4 腭咽闭合及语音功能的诊断标准与检测方法 |
1.4.1 诊断标准按照《口腔颌面外科学》[4]中腭裂相关诊断标准。 |
1.4.2 检测方法及指标: |
1.5 观察指标 |
1.5.1 随访: |
1.5.2主观评价语音清晰度: |
1.5.3 语音频谱的客观评价: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患儿腭咽闭合情况比较 |
2.2 2组患儿吹水泡试验最长维持时间比较 |
2.3 2组患儿术后主观语音清晰度比较 |
2.4 2组患儿客观语音频谱测评比较 |
3 讨论 |
(10)可弯曲喉罩在小儿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置管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2.2 两组术中指标比较 |
3 讨论 |
四、腭裂修复术的改进及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腭裂的腭咽肌肉张力带重建[J]. 吴镝,尹宁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1(12)
- [2]三种手术方法修复腭裂术后伤口愈合的比较[J]. 唐丹艳,龚彩霞,石冰,郑谦,吴敏. 现代医药卫生, 2021(01)
- [3]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建立及临床评价[D]. 龚昕.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提高腭裂手术效果的思考[J]. 石冰.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9(04)
- [5]学龄前唇腭裂患儿术后疼痛的临床护理措施[J]. 罗春,吕芳,刘倩倩. 中国医疗美容, 2019(07)
- [6]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D]. 王宇.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7]基于微型CT的一例腭裂肌肉解剖学的三维数字化研究及腭咽部肌肉的研究进展与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评估[D]. 赵久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胎儿唇腭裂产前诊断及预后研究现状[J]. 徐婷婷,王晓东,余海燕.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8(04)
- [9]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在腭裂修复术改善腭裂语音中的应用[J]. 吴小会,康彦玲,郭莉,李燕,谢淼,高慧,翟若琴. 河北医药, 2018(13)
- [10]可弯曲喉罩在小儿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J]. 魏兴山,许晶,李晓辉. 中国医学工程,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