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σ介子的自相互作用对核物质物态方程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韦斯纳[1](2020)在《非对称核物质性质的相对论性自洽场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子间相互作用作为强相互作用的一种,它在理解有限核以及核物质性质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核子间相互作用而得到的核物质状态方程已经被广泛地研究。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经过长期研究和验证已经被了解得相对比较清楚,但非对称核物质的状态方程(对称能)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特别地,通过核物理实验以及中子星观测数据提取的饱和点处的对称能斜率的不确定度非常大。由于饱和点处的对称能斜率的不确定性,不同模型预测的高密度的对称能有很大的差别。在核物质密度很高的时候,对称能的值到底是正数还是负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答案。从核子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讲,高密度核物质状态方程不确定性极有可能是源于强相互作用某些对称性的缺失。手征对称性作为强相互作用的重要的对称性之一,它有可能可以给出高密度核物质对称能一定的限制。本文重点工作之一是利用具有手征对称性的Nambu–Jona-Lasinio(NJL)模型探讨手征对称性能否给出远离饱和密度的对称能一定的限制。为了充分研究NJL模型对称能和对称能斜率,我们在原有NJL模型上加入了同位旋矢量(isovector)项,同位旋矢量-标量耦合项(isovector-scalar)以及同位旋矢量-矢量耦合项(isovector-vector)。NJL模型的同位旋矢量-矢量耦合项可以产生负数的对称能,但此负数的对称能是不能维持中子星稳定的。通过改变同位旋矢量以及同位旋矢量-标量的耦合强度,可以令NJL模型饱和点处的对称能以及对称能斜率的大小处于通过核实验以及天文观测数据提取范围内。在给定对称能情况下,通过改变对称能的斜率,发现NJL模型的对称能在高密度区都是趋向于软的(soft)。这一结果归功于NJL模型具有手征对称性,且不随着饱和点的对称能斜率的改变而改变。除了通过手征对称性给出高密度下对称能的一些限制,我们还验证了NJL模型是否能满足中子星天文观测的结果。基于NJL模型得到的最重的中子星质量都超过天文观测得到的最重中子星(大约2.14倍太阳质量)。NJL模型所给出的中子星半径随着对称能斜率的减少而减少,NJL模型可以给出的1.4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半径处在天文观测范围内(10-13.6km)。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中子星外壳-内核(crust-core)的转变特性随着对称能性质的变化。NJL模型的对称能可以同时在低密和高密时都是软的,这与一般平均场模型有一定的区别。结果表明,在1.4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半径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得出外壳的转动惯量比例大于7%,是能解释中子星自转突然加快(glitches)现象的。在给定对称能斜率的情况下,对称能的增加会使得外壳-内核的转变密度和相应的转变压强升高。结果表明,外壳-内核转变压强的升高会使得外壳获得更多的质量,从而给出外壳的转动惯量比例大于7%,也是能解释中子星自转突然加快(glitches)现象的。除了中子星性质的研究,我们还运用Gibbs条件计算了核物质NJL模型与夸克NJL模型之间的相变来研究混合星的性质。在给定夸克NJL模型的耦合强度情况下,通过改变核物质NJL模型的耦合强度,研究核子-夸克相变密度。核物质状态方程比较硬的核子-夸克的相变密度会比软的核物质状态方程的相变密度低。给定夸克模型的耦合强度情况下(夸克状态方程是固定的),无论核物质状态方程怎么变化,计算得到的混合星的最大质量几乎是一样的。这结果暗示理论计算得到的混合星最大质量强烈依赖于夸克物质的状态方程。手征对称性作为强相互作用重要的对称性之一。如何探索手征对称性的其它效应也是本文关心的问题。介质核子-核子散射截面作为输运模型的输入量,在理解重离子碰撞实验数据方面是十分重要的。在相对论冲量近似下,本文运用NJL模型研究中间能的对称势和介质核子-核子散射截面。随着重子密度地升高,手征对称性将会部分恢复或恢复,这将导致标量密度减少。这结果与一般平均场模型标量密度随着密度而增加的性质明显不同。所以,包含手征对称性的模型计算得到的对称势以及介质核子-核子散射截面与不含手征对称性的相对论平均场模型得到的结果是有显着的差别的。特别地,只要手征对称性部分恢复,介质核子-核子散射截面将会明显地变大,这对使用输运模型研究重离子碰撞实验有参考作用。除了以上基于平均场的研究之外,本文还初步研究了超越平均场框架的核子高动量分布的效应,这也将改变核物质状态方程。无论是相对论还是非相对论平均场框架都不能获得核子高动量分布。超出平均场框架,不少模型通过引入三体或者多体关联的费曼图,可以得到核子高动量分布。Walecka以及它的扩展模型虽然在研究核物质以及有限核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它们并没有核子高动量分布尾巴。我们尝试在Walecka模型框架下加入二阶自能费曼图,推导了公式体系,发现了三体关联与核子高动量分布的关系。
郭骏杰[2](2019)在《核对称能对中子星外核物质性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简述了中子星的演化、结构及其物质特性,介绍了对称能的定义及其对核物质性质与中子星物质性质的影响。基于相对论σ-ω-ρ模型的平均场近似,导出了核物质的能量密度、压强与核对称能表达式,研究了核对称能对中子星外核物质性质的影响。.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基于相对论σ-ω-ρ模型,分别研究了σ介子非线性自耦合参数和密度依赖的核子介子耦合参数对核物质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些相互作用参数都能有效地修正模型预测的核物质的物态方程与不可压缩系数。影响核对称能密度依赖关系软硬的关键模型参数是aρ,说明系统的对称能性质主要由同位旋矢量-矢量ρ介子反映。第二部分,在前面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子星环境约束,研究了对称能对中子星外核物质性质的影响,并与skyrme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高密度处对称能与饱和密度处的斜率参数较大的模型预测中子星外核物质的质子组份与压强较大;质子超流和直接URCA过程的阈值密度是依赖于模型随着核对称能的增大而减小;只有NL1与DDC1两个模型预测的直接URCA过程的阈值密度小于4ρ0,但是这两个模型的不可压缩系数都不在实验计算的范围内,因此认为直接URCA过程的阈值密度出现在密度更高的区域。
夏永辉[3](2019)在《强相互作用物质相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量子色动力学(QCD)是是描述强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在低能端具有两个非微扰特征一动力学手征对称性破缺和色禁闭。前者是强子质量的主要来源,后者则是对自然界没有自由带色的夸克的现象的总结。在极端条件下,例如高密,高温和强磁场的条件下,强相互作用物质可能发生手征相变和解禁闭相变,因此强相互作用物质具有丰富的相结构。本文首先研究了核物质的对称能。我们从模型无关的拉氏量出发,按照路径积分的方式,得到了核物质模型无关的对称能表达式。我们发现核物质对称能由核子数密度和同位旋磁化率倒数的乘积决定,后者可以作为有限密度下手征对称性恢复相变的探针来使用。模型无关的对称能表达式是连接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桥梁,假如我们能解决费米子符号问题,格点QCD可以直接从夸克胶子自由度计算核物质对称能,而不管强子化过程如何。由于夸克-强子对偶,我们用Nambu-Jona-Lasinio(NJL)模型计算了同位旋磁化率,发现在常用的模型参数下,同位旋磁化率在手征相变的临界化学势有一个有限大小的跃变,对应的核物质对称能在相应的临界密度处产生一个有限大小的跳变。接下来,我们研究了三维量子电动力学(QED3)的解禁闭相变。本文类比了 QCD中夸克对偶凝聚和解禁闭相变的关系,在三维量子电动力学中建立起费米子对偶凝聚和Z对称性之间的关系,后者的破缺被认为与QED3的解禁闭相变有关。我们采用统一的Dyson-Schwinger方程的框架计算了 QED3的手征相变和解禁闭相变,发现有限温QED3的解禁闭相变是一个连续过渡。随着费米子质量的增加,解禁闭相变的赝临界温度随之增大。不同于QCD,其赝临界温度低于手征相变的赝临界温度。最后,我们还研究了强磁场下强相互作用物质相变。本文采用不同于Schwinger proper time的方式得到了在恒定外磁场中的费米子传播子,并将得到的费米子传播子代入NJL模型进行计算。我们发现夸克的动力学质量随着磁场的增强而增大,也就是磁催化。我们还研究了相变的临界行为。在手征极限下,有限温的QCD相变是一个二级相变,我们计算了手征极限下的四个临界指数。发现在强磁场下,四个临界指数有轻微地改变。
立立,特木尔巴根,白嘎啦,刘广洲[4](2018)在《包含暗物质的强子夸克混合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含有暗物质的夸克核心混合星的观测属性。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和有效质量口袋模型分别描述夸克核心的混合星物质内强子相和夸克相,用Gibbs相平衡条件描述强子-夸克混合相,研究了由于包含强、弱相互作用的费米子暗物质对混合星质量、半径、引力红移、自转频率和转动惯量等整体观测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强、弱相互作用下,暗物质粒子质量大于等于0.5 GeV时暗物质会使混合星的状态方程比无暗物质时有一定软化,相应的混合星最大质量减少。当调节暗物质粒子质量研究表明,随着暗物质粒子质量的增大,夸克核心的混合星物质的状态方程变软,混合星的质量、半径变小,并且引力红移、自转频率和转动惯量等整体观测属性也明显依赖于暗物质粒子的质量。当暗物质粒子质量0.1 GeV时,包含强、弱作用暗物质的混合星质量达到2.0 M⊙和2.8 M⊙(其中M⊙为太阳质量),说明大质量脉冲星PSR J1859-0131和J1931-01可能是包含小质量暗粒子暗物质的强子夸克的混合星。整体观测属性的计算结果均在中子星的天文观察数据范围内,也说明强子夸克的混合星内可能包含暗物质。
侯佳为[5](2018)在《中子星中的暗物质与反K介子凝聚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三大致密天体之一,中子星具有极高的密度,对它的理论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致密物质,能够增强人类对宇宙的了解,为人类研究极端环境提供条件。本文主要采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TOV方程、含有暗物质的中子星模型等来研究反K介子凝聚和暗物质对中子星的影响,包括对中子星的质量、半径、红移、转动惯量,以及中微子辐射的影响。本文与最新的天文观测对照,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子星物质和限定暗物质性质。本文共分五章内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讲述中子星的研究历史及观测进展;第二章介绍中子星的相结构,给出几种不同的中子星物质,并引入暗物质;第三章给出研究中子星需要的一些基础理论,包括相对论平均场理论、TOV方程等,并介绍含有暗物质的中子星模型;第四章分析加入了暗物质的中子星的一些性质,包括暗物质对物态方程、质量、红移值、转动惯量,以及中微子辐射方面的影响;第五章讨论反K凝聚对含暗物质的中子星性质的影响,主要包括中子星的结构和中微子辐射两大方面。结果表明,反K凝聚的加入强化了暗物质对中子星的影响,而暗物质却排斥反K凝聚的发生。
黄修林[6](2016)在《中子星内重子直接URCA过程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子星热演化的研究是当前核天体物理领域的前沿课题。本文主要是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与相对论Hartree-Fork框架下,在考虑SU(3)对称的超子—介子耦合、含有δ介子及矢量介子张量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在中子星内直接URCA过程方面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结果:首先,在相对论平均场框架下利用GM1和TM1模型参数,研究中子星内重子直接URCA过程的特点。一方面,我们采用SU(6)和SU(3)对称下的超子—介子耦合参数来研究核子和超子直接URCA过程的特点。计算结果表明由于超子的出现使质子和轻子的丰度变小,导致核子直接URCA的中微子发射率变小。另一方面,我们研究了SU(3)对称下超子自由度对总中微子发射率和中微子光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部分重子数密度区域,SU(3)对称性下核子直接URCA过程的中微子发射率大于在SU(6)对称性下的中微子发射率,超子直接URCA过程也有类似的趋势。另外,我们发现无论是否出现超子,重子直接URCA过程总中微子发光度都是先增加后减小,这表明同一个发光度会对应两颗质量不同的中子星。其次,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下,我们研究了超子星内同位旋矢量-标量δ介子引入对核子和超子直接URCA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δ介子出现使核子和超子有效质量发生劈裂,质子和Λ、Σ0、Σ-超子的丰度明显增加,并且导致核子和超子直接URCA过程中微子发射率明显增加,可以预期δ介子的引入将加快中子星的冷却速度。最后,在相对论Hartree-Fork近似方法下,研究ω和ρ介子张量相互作用对传统中子星(npeμ物质)内直接URCA过程的影响,并且结合Bardeen-Cooper-Schrieffer(BCS)理论研究了ω和ρ介子张量相互作用对核子超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核子数密度大于0.42fm-3的区域,包含ω和ρ介子张量耦合时的核子直接URCA过程中微子发射率明显大于不包含ω和ρ介子张量耦合时的核子直接URCA过程中微子发射率。此外,ω和ρ介子张量耦合对核子01对能隙的影响也很明显。结果表明包含ω和ρ介子张量耦合相互作用导致中子1S0对能隙明显增加,特别是中子01对能隙的峰值增长了约44%;质子01对能隙在ρ=0.00.079fm-3核子数密度区域减小,在ρ=0.0790.383fm-3密度区域增加。这些变化必然会影响中子星的冷却性质。我们的结果为研究ω和ρ介子张量耦合相互作用对中子星冷却性质的影响提供了基础。
张振[7](2015)在《非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的核结构探针和中子星结构的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非对称核物质是指中子和质子比分不同的无穷大均匀核物质.其状态方程是核物理研究中长期以来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核物理、天体物理甚至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相对而言人们对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而对非对称核物质,特别是其同位旋相关部分,即对称能,还知之甚少.因此对称能和纯中子物质状态方程成为近年来理论、实验和观测上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基于唯象的Skyrme-Hartree-Fock(SHF)和相对论平均场(RMF)理论,通过分析原子核基态性质和巨共振的实验观测量,对亚饱和密度非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给出了很强约束.此外,基于标准和扩展的SHF模型我们对中子星的结构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证明了对称能在中子星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性.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中,我们介绍了非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研究的意义和现状,以及本文工作的研究动机.在第二章中基于标准SHF模型,我们通过Modified Skyrme-like(MSL)模型的关联分析方法证明了重核同位素对的每核子结合能的差值是由亚饱和交叉密度ρc=0.11fm-3处的对称能Esym(ρc)决定,而重核的中子皮厚度则是由ρc处的对称能斜率参数L(ρc)唯一确定,进而利用这两种实验探针同时约束了Esym(ρc)和L(ρc).在此研究中,我们还构造了一组新的Skyrme相互作用–MSL1,并基于MSL1,利用对Esym(ρc)和L(ρc)的约束预言了饱和密度处的对称能及其斜率参数,讨论了208Pb中较大中子皮厚度的可能性等问题.在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一些巨共振的实验观测量与非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的关联.通过随机相位近似(RPA)计算和约束的Hartree-Fock(CHF)计算,我们证明了重核的同位旋标量巨单极共振的能量是核物质不可压缩系数的有效探针.对同位旋矢量巨偶极共振我们主要研究了其中重要观测量电偶极极化率αD与亚饱和密度非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的关联.我们证明了208Pb电偶极极化率同时敏感于Esym(ρc)和L(ρc),并结合第二章中对Esym(ρc)的限制从208Pb电偶极极化率的实验值提取了对L(ρc)的约束,发现得到的结果与前面从中子皮得到的结果一致.进一步基于宏观的流体力学模型和小液滴模型以及大量不同SHF和RMF相互作用的RPA计算,我们发现208Pb的电偶极极化率可以由ρr≈ρ0/3附近的对称能Esym(ρr)或者几乎等价的纯中子物质状态方程EPNM(ρr)单独决定,并且1/αD与Esym(ρr)或EPNM(ρr)有很强的线性关系,进而用αD的实验值约束了ρ0/3附近的对称能和纯中子物质状态方程.最后通过大量Skyrme相互作用的RPA计算,我们分别从同位旋标量巨四极共振和同位旋矢量巨偶极共振中提取了同位旋标量和矢量有效质量,并讨论了中子–质子有效质量同位旋劈裂问题.在第四章中,我们还基于标准的SHF模型,研究了中子星结构性质与非对称物质状态方程之间的关联.我们发现中子星的壳芯转变密度是由对称能的斜率参数决定;1.4倍太阳质量中子星的半径与饱和密度的对称能斜率参数有着强关联;中子星的最大质量主要敏感于对称能的高密行为,从而敏感于饱和密度处的诸多同位旋矢量的特征参量.最后,为了解决标准SHF模型下核物质在高密区域出现非物理不稳定性的问题,我们通过考虑多体力的动量相关性,并对有限核和核物质的经验性质进行拟合,得到了3组扩展的Skyrme相互作用,为中子星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徐仁力[8](2015)在《用推广的夸克质量密度依赖模型研究有限核及奇异核性质》文中提出自然界中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即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其中强相互作用是核子间重要的相互作用之一。1935年,汤川秀树提出了核力的介子场论,1947年,Powell等人在实验上发现了汤川预言的介子,被称为π介子。π介子的发现,证实了介子场理论的正确性。Walecka等人在上世纪70年代,基于汤川的介子交换场理论发展了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近40年来,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取得了重要发展,并在研究原子核结构、奇异性核物理、核天体性质等方面取得相当大成功。相对论平均场理论(RMF)是基于核子、介子自由度的有效场理论,为研究核系统在低能情形下的物理特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出发点。在高温高密情况下,核系统将以夸克和胶子自由度为主要成分,为了能够研究原子核、核物质在很大密度和温度范围内的性质,需要对核多体系统如何从核子、介子自由度过渡到夸克、胶子自由度进行自洽统一描述。为此,一些基于夸克、介子自由度的平均场模型被人们不断提出。1988年,Guichon在MIT口袋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夸克介子耦合模型(QMC)。后来,Toki等人利用组分夸克模型取代MIT口袋模型,发展了夸克平均场模型(QMF)。80年代初,Fowler等人针对MIT口袋模型不能很好描述夸克退禁闭相转变的缺陷,提出了夸克质量密度依赖模型(QMDD)。在QMDD模型基础上,考虑夸克间相互作用,引入介子自由度发展了推广的夸克质量密度依赖模型(IQMDD)。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利用IQMDD模型来研究有限核以及奇异核结构性质。目前,基于夸克、介子自由度的相对论平均场还很少被用来研究形变核性质,我们发展了形变的IQMDD模型,引入ω张量耦合项,提出了IQMDD2*参数组,并利用该参数组研究了形变核的结构性质。最初的IQMDD模型参数是针对核物质饱和性质拟合而成,对于有限核性质的描述需要进一步检验。计算表明,IQMDD参数组对于核子自旋-轨道劈裂的理论预言与实验值存在较大偏差。为克服模型的这一缺陷,引入了夸克与ω介子张量耦合项,针对已有有限核实验数据,包括结合能、电荷方均根半径、核子自旋-轨道劈裂等,并结合合理的重核中子皮厚度,对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IQMDD2*参数组。计算表明,新的模型参数对于有限核基态性质能给予合理描述,给出的有限核的结合能、电荷方均根半径、核子自旋-轨道劈裂、四极形变等物理量都与实验值符合较好。另一方面,基于相对论平均场理论,研究了p壳和sd壳Λ超核的形变性质,分析了ω张量耦合对形变Λ超核超子基态能级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 Si和S同位素链形成的Λ超核的形变特性。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带奇异性量子数的原子核多体系统的研究成为当前国际核物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原子核中嵌入一个或多个Λ超子构成为Λ超核。同时,由于带奇异量子数的K-介子与核的吸引作用,原子核中可能存在K-介子束缚态,形成K-核。研究奇异性核物质性质,有助于了解奇异介子、超子与核子间(YN)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机制,在探索核的新形态、强相互作用的SU(3)动力学、相对论重离子碰撞、核天体物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物理意义。在论文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Λ超核的形变特性。计算表明,对于大部分Λ超核,超子对核芯形变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某些特定的Λ超核,超子能引起核芯形变很大变化,甚至可能使得核芯由椭球形状变为球形。特别地,我们针对一些在基态可能具有结团结构的有限核形成的Λ超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ΛN强相互作用,超子的加入可能会引起超核核芯结团结构出现退局域化现象。在论文的第四章中,基于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我们分析了有限温奇异中子星物质的Λ超子超流性质。ω介子与ρ介子交叉耦合,能够影响重核中子皮厚度以及高密核物质对称能。保持对称能在一特定核物质密度下不变,通过调节ω-ρ交叉耦合项和ρNN项的耦合强度,我们分析了 ω-ρ交叉耦合对Λ超流的最大能隙、形成超流的核物质密度等性质的影响。通过超流与正常流相图分析,我们讨论了中子星物质中发生Λ超流的临界温度。计算表明,Λ超流的临界温度敏感依赖于核物质状态方程(EOS)以及ΛΛ相互作用势,其最大临界温度在109K数量级。最后,基于夸克介子耦合模型,研究了K-介子束缚态问题,分析了K-介子在饱和密度下的光学势深度对于K-核性质的影响。计算表明,K-介子光学势深度对于K-介子的结合能,衰变宽度,K-介子在K-核中的密度分布等有重要影响。同时还分析了K-介子对于K-核核芯密度分布,单粒子能级的影响。对一些可能具有气泡结构的原子核对应的K-介子束缚核的理论分析表明,K-介子能很大程度地引起核芯的尺寸收缩效应,其结果会使得K-核中心处核子密度增加,导致核芯气泡结构消失。更有意思的是,K-介子能够显着地降低核子的基态能级,并且增大赝自旋双重态的能级间隔,产生更大的赝自旋对称性破缺。
欧阳斐[9](2014)在《核物质对称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相对论平均场论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意义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核物质对称能的研究意义。同时,利用相对论平均场论中的两种不同模型对核物质对称能及其衍生量进行研究,并进行归纳总结。以这些内容为基础,本文主要展开了两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基于σ-ω-ρ介子的非线性模型,利用相对论平均场的方法对核物质对称能以及其衍生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耦合常数下,我们得到的核物质对称能与密度都满足一定的线性关系。而且这种依赖关系与对称核物质饱和密度处的不可压缩系数K0没有直接关系。耦合常数g和g对核物质对称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自耦合常数c和d。其中,g决定了饱和密度处的核物质对称能的斜率L;而g决定了饱和密度处的核物质对称能的曲率K sym。第二部分,基于σ-ω-ρ介子的密度相关耦合常数模型,对核物质对称能以及其衍生量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该模型与非线性模型的区别。文章中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数值方法对核物质对称能进行计算,并都得到了较软的密度依赖关系,其中利用差值法计算出来的核物质对称能的值比求导法得到的值要小1MeV左右,这个误差在饱和密度附近的影响是非常小的,但是它在高密度处的影响却非常大。
刘贝贝[10](2012)在《ρ介子对中子星物态方程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内采用σ-ω-ρ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确定引入ρ介子对中子星能量密度和压强变化的影响,进而研究其对中子星壳层的物态方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ρ介子使中子星能量密度随着重子数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压强也随着重子数密度的增大而变化更大更显着,从而使中子星的物态方程变硬。
二、σ介子的自相互作用对核物质物态方程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σ介子的自相互作用对核物质物态方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非对称核物质性质的相对论性自洽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核物质状态方程研究现状 |
1.2 手征对称性以及Nambu–Jona-Lasinio (NJL)模型简介 |
1.3 相对论介子交换理论概述 |
1.4 中子星研究现状 |
1.5 相对论冲量近似下的对称势和介质核子 -核子散射截面 |
1.6 高动量分布历史回顾 |
1.7 本文创新点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对论平均场近似以及核物质状态方程 |
2.1 正则量子化 |
2.2 只含标量和矢量介子的状态方程 |
2.3 常见的相对论平均场模型 |
2.4 NJL模型的状态方程以及耦合参数设定 |
2.5 不同模型的对称核物质性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与中子星性质 |
3.1 非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与中子星质量和半径关系 |
3.2 非对称核物质性质与中子星Glitches现象 |
3.3 夸克以及混合物质的状态方程 |
3.4 混合星的一些计算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在NJL模型框架下研究对称势和介质核子-核子散射截面 |
4.1 光学势,对称势以及介质核子-核子散射截面的公式体系 |
4.2 手征模型下的计算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核子高动量分布的理论机制研究 |
5.1 平均场近似下协变的核子格林函数与自能 |
5.2 核子高动量分布的起因 |
5.3 尝试自洽求解核子高动量分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论文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数值计算方法与过程 |
A.1 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 |
A.2 中子星状态方程数值计算方法 |
A.3 混合星状态方程数值计算方法 |
A.4 对称势与介质核子-核子散射截面的数值计算方法 |
A.5 注意:本博士论文的文献引用从插图目录开始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核对称能对中子星外核物质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中子星物质性质 |
1.2 核对称能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其意义 |
2 核子相互作用参数对核物质性质的影响 |
2.1 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 |
2.2 非线性模型参数对核物质状态方程的影响 |
2.3 密度依赖模型参数对核物质状态方程的影响 |
3 核对称能对中子星外核物质的影响 |
3.1 非线性模型 |
3.2 密度依赖模型 |
3.3 与skyrme模型结果比较分析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强相互作用物质相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量子色动力学 |
1.2 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变 |
1.3 有限温量子场论 |
1.4 本论文研究的问题 |
2 对称能与手征相变 |
2.1 核对称能 |
2.2 相对论平均场 |
2.3 动力学手征对称性破缺与NJL模型 |
2.4 对称能作为手征相变的探针 |
2.5 小结 |
3 三维量子电动力学的解禁闭相变 |
3.1 三维量子电动力学 |
3.2 三维量子电动力学动力学手征对称性破缺和禁闭 |
3.2.1 动力学手征对称性破缺 |
3.2.2 三维量子电动力学中的禁闭 |
3.3 三维量子电动力学中对偶凝聚与解禁闭相变 |
3.4 小结 |
4 强磁场下的强相互作用物质相变 |
4.1 磁催化 |
4.2 反磁催化 |
4.3 NJL模型与磁催化 |
4.4 小结 |
5 总结,讨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简历与科研成果 |
(5)中子星中的暗物质与反K介子凝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中子星的研究历史及观测进展 |
1.1 中子星的研究历史 |
1.2 引力波GW170817事件 |
2 中子星的形成及相结构概述 |
2.1 中子星的形成过程及结构 |
2.2 中子星的相结构概述 |
2.2.1 传统中子星物质 |
2.2.2 超子物质 |
2.2.3 反K介子凝聚 |
2.3 暗物质 |
3 中子星的相关理论 |
3.1 相对论平均场理论(RMFT) |
3.2 RMFT中的反K介子凝聚 |
3.3 TOV方程 |
3.4 含有费米子暗物质的中子星(DMANS)模型 |
4 暗物质对中子星的影响 |
4.1 暗物质对中子星物态方程的影响 |
4.2 暗物质对中子星质量及其他观测量的影响 |
4.2.1 暗物质对中子星质量、半径的影响。 |
4.2.2 暗物质对中子星红移值和转动惯量的影响 |
4.3 暗物质对中子星内部中微子辐射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暗物质对含反K凝聚中子星的影响 |
5.1 常规中子星中的反K介子凝聚 |
5.2 反K介子凝聚对含暗物质中子星的结构的影响 |
5.3 反K介子凝聚对含暗物质中子星的中微子辐射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6)中子星内重子直接URCA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子星的研究历史 |
1.2 中子星的组成 |
1.3 相对论平均场理论 |
1.4 直接URCA过程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传统中子星的相对论平均场方法 |
2.1 中子星的相对论平均场方法 |
2.2 中微子发射率和TOV方程 |
2.3 核子耦合参数 |
2.4 数值结果 |
2.5 小结和讨论 |
第三章 中子星内的超子直接URCA过程 |
3.1 包含超子中子星的相对论平均场方法 |
3.2 超子耦合参数 |
3.3 数值结果 |
3.4 小结和讨论 |
第四章 δ介子对重子直接URCA过程的影响 |
4.1 包含δ介子中子星的相对论平均场方法 |
4.2 数值结果 |
4.3 小结和讨论 |
第五章 相对论Hartree-Fork模型下传统中子星的整体性质 |
5.1 中子星的相对论Hartree-Fork方法 |
5.2 中子星内的核子 ~1S0超流 |
5.3 数值结果 |
5.4 小结和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
致谢 |
(7)非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的核结构探针和中子星结构的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与背景介绍 |
1.1 非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的研究意义 |
1.2 非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中的特征参量 |
1.3 非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动机和各章工作 |
第二章 有限核基态性质对亚饱和密度对称能的约束 |
2.1 Skyrme-Hartree-Fock(SHF) 模型 |
2.1.1 Modified Skyrme-like(MSL) 模型 |
2.1.2 Skyrme能量泛函下的Landau稳定性 |
2.2 相对论平均场模型 |
2.3 同位素结合能差值与亚饱和密度对称能 |
2.4 中子皮厚度与亚饱和密度处对称能斜率参数 |
2.5 一组新的SHF参数 —MSL1 |
2.6 对饱和密度处对称能密度相关性的约束 |
2.7 PREX实验与 ~(132)Xe的中子皮 |
第三章 巨共振与核物质状态方程 |
3.1 历史背景 |
3.2 随机相位近似 —一般概念 |
3.3 强度函数和求和规则 |
3.3.1 动力学极化率和求和规则 |
3.4 呼吸模能量与不可压缩系数 |
3.5 电偶极极化率与对称能 |
3.5.1 流体力学模型 |
3.5.2 电偶极极化率与亚饱和密度处的对称能斜率参数 |
3.5.3 电偶极极化率与亚饱和密度处对称能 |
3.5.4 电偶极极化率与亚饱和密度处纯中子物质状态方程 |
3.6 有效质量与巨共振 |
3.6.1 同位旋标量有效质量与巨四极共振 |
3.6.2 同位旋矢量有效质量与巨偶极共振 |
3.6.3 质子 -中子有效质量同位旋劈裂 |
第四章 中子星与非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 |
4.1 中子星结构 —一般概念 |
4.2 β 稳定物质 |
4.3 系统热力学量的计算 |
4.4 中子星壳芯转变密度 |
4.4.1 动力学算法 |
4.4.2 壳芯转变密度与对称能密度依赖 |
4.5 中子星质量–半径关系 |
4.5.1 TOV方程与状态方程 |
4.5.2 中子星最大质量 |
4.5.3 中子星半径 |
4.6 扩展的Skyrme-Hartree-Fock模型 |
4.6.1 扩展的MSL模型 |
4.6.2 拟合方案 |
4.6.3 拟合结果和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用推广的夸克质量密度依赖模型研究有限核及奇异核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相对论核多体理论简介 |
1.2 推广的夸克质量密度依赖模型概述 |
1.2.1 推广的夸克质量密度依赖模型的理论框架 |
1.2.2 推广的夸克质量密度依赖模型的数值求解 |
1.3 奇异性核物理研究简介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推广的夸克质量密度依赖模型对有限核性质的描述 |
2.1 IQMDD模型参数 |
2.2 IQMDD模型对有限核的计算结果与讨论 |
2.2.1 结合能与双中子分离能 |
2.2.2 核子的自旋轨道劈裂 |
2.2.3 电荷方均根半径 |
2.2.4 四极形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下研究Λ超核的结团效应 |
3.1 Λ超核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 |
3.2 相对论平均场对形变Λ超核的计算结果与讨论 |
3.2.1 张量耦合对超子单粒子能级的影响 |
3.2.2 Λ超核的结团效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限温奇异中子星物质的Λ超子超流分析 |
4.1 超子超流的相对论平均场模型 |
4.2 有限温奇异中子星物质的Λ超子超流的计算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推广的夸克质量密度依赖模型对K~-核束缚态问题的讨论 |
5.1 K-核的IQMDD理论框架 |
5.2 IQMDD模型对K-核的计算结果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9)核物质对称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核物质对称能的研究及其意义 |
1.2 核物质对称能的实验研究 |
1.3 核物质对称能的理论研究 |
1.4 介子交换模型的相对论平均场论的发展历史 |
1.5 介子交换模型的相对论平均场论理论框架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2 耦合常数对核物质对称能的影响 |
2.1 非线性模型的相对论平均场论 |
2.2 核物质对称能 |
2.3 饱和性质与耦合常数 |
2.4 参数分析 |
2.5 本节小结 |
3 密度相关的相对论平均场论 |
3.1 密度依赖的介子-核子耦合模型的相对论平均场论 |
3.2 饱和性质与耦合常数 |
3.3 核物质对称能 |
3.4 本节小结 |
4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σ介子的自相互作用对核物质物态方程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对称核物质性质的相对论性自洽场理论研究[D]. 韦斯纳. 东南大学, 2020(02)
- [2]核对称能对中子星外核物质性质的影响[D]. 郭骏杰. 暨南大学, 2019(04)
- [3]强相互作用物质相变的研究[D]. 夏永辉. 南京大学, 2019(01)
- [4]包含暗物质的强子夸克混合星[J]. 立立,特木尔巴根,白嘎啦,刘广洲.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18(04)
- [5]中子星中的暗物质与反K介子凝聚的研究[D]. 侯佳为. 渤海大学, 2018(01)
- [6]中子星内重子直接URCA过程的研究[D]. 黄修林. 吉林大学, 2016(08)
- [7]非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的核结构探针和中子星结构的相关问题研究[D]. 张振.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
- [8]用推广的夸克质量密度依赖模型研究有限核及奇异核性质[D]. 徐仁力. 南京大学, 2015(01)
- [9]核物质对称能的研究[D]. 欧阳斐. 暨南大学, 2014(03)
- [10]ρ介子对中子星物态方程的影响[J]. 刘贝贝.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