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假如我是广告主 以有效的品牌联想快速创建品牌(论文文献综述)
贾明蕾[1](2019)在《整合营销传播视角下律师事务所的品牌传播研究》文中提出就世界范围而言,我国的律师事务所发展较晚,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律师业的恢复得以快速成长,逐步向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及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加之经济发展与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我国或将成为未来最大的法律服务市场。目前我国律师事务所已迈入平台化时代,市场格局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对于品牌建设与传播的需求也愈加强烈。媒介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做出消费决策的方式,社会化媒体随着技术发展而逐渐普及,并将话语权从传统意义上的内容提供商转向有传播影响力的组织甚至个人。整合营销传播同样因媒介技术而成为现实,并在互联网语境下进一步发展。多种传播工具的协同效应对传播效果有着积极影响,这为律师事务所的品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视角。本研究以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媒介、传播内容、受众及传播效果五个要素为线索,立足于整合营销传播所强调的消费者视角,观察我国律师事务所的品牌传播情况。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律师事务所的品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传播环境,我国律师事务所以建立品牌关系为传播目的,在互联网语境下整合多种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契合消费者的需求,以功能性信息为主。整合营销传播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关系,结合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的特殊性,互联网语境下关系利益人借助互联网发声,传播主体更为多元化。本研究借助问卷调查进行接触点审计,得出重要性和优先性较高的接触点,继而通过量化统计分析律师事务所对此接触点的使用情况,发现不同律师事务所之间在互联网接触点的使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选择全国知名大所、区域性规模大所、城市专业精品所三类律所进行分析,将电通蜂窝模型应用于品牌构建与内容整合的研究中,从品牌接触点入手分析其如何整合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品牌传播,并结合渠道特点进行差异化的内容生产,检视其品牌传播是否遵循了整合营销传播原理。本文使用半结构化访谈与问卷调查法,从品牌忠诚、品牌信任和品牌认知三个维度对律师事务所的品牌传播效果进行研究。就品牌忠诚而言,受访者表现出较高的态度忠诚和在线粘性;就品牌信任而言,受访者对律师事务所品牌表现出高信任的同时,对其固有接触点的可信度存疑,对口碑的信任度较高;就品牌认知而言,受访者表现出较高的品牌认知,然而对于不同类型的律师事务所间存在一些差异。全国知名大所、区域性规模大所、城市专业精品所三类律所在遵循整合营销传播原理进行品牌传播的同时,因其核心价值与资源整合情况各有侧重。
伍境科[2](2018)在《移动场景时代广告文案的创意策略与表现研究》文中提出移动场景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广告文案的传播环境、内涵和外延。同时,广告文案的创意方向也由争夺用户眼球发展到争夺场景。因此,本文创新性地从移动场景视角出发,研究广告文案的创意策略与表现,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地通过广告文案构建营销场景、提升用户体验以及引起用户共鸣。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文本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广告文案的发展变化、创意策略和创意表现进行分析。首先,本文结合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梳理了移动场景时代广告文案的内涵变化,提出了“微文案”的概念。其次,本文对移动场景的定义、要素、分类等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广告文案的移动场景模型。本文总结出,场景是指以价值为核心的人、物、时间、空间及其相互关系的各要素的总和。从移动场景视角来说,广告文案就是在有价值的地方(空间),在有价值的时间,通过有价值的移动媒介来传播有价值的内容,让有价值的人(创作者、广告主)和有价值的人(用户)一起共鸣。再次,本文基于移动场景视角来探讨广告文案的创意策略,从基于时空创建营销场景,到基于社群强化场景连接,再到基于内容提升场景体验,层层递进并环环相扣,以寻找出移动场景时代广告文案创意的密钥。最后,本文结合场景要素中的时间、空间、人、物、关系维度来分析广告文案的创意表现,包括其时间价值的凸显、空间要素的运用、传受双方的力量、内容形式的创新、多元关系的建构。
范定希[3](2017)在《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文中认为在B2B品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B2B企业的品牌意识一直淡薄,中国制造带给全球的感觉只是一个加工基地,在研究B2B领域的学者、专家抑或是广告公司,也都寥寥无几,但与其对立的则是,世界前十大品牌,有近一半是B2B品牌,而B2B天生的与众不同性,要求我们不能再用B2C的研究方法去架构他们,但国内大部分企业都还未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而相关的研究理论也处于初期阶段。基于此,本文对B2B品牌化的形象构建传播进行了梳理。与B2C的以态度感知为主的形象构建传播方式不同的是,B2B企业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念的构建传播。为了能更好地找到B2B顾客所需要的价值标准,本文以定位理论为核心方法论,根据B2B市场特有的规律和品牌营销传播特征,总结形成了以实效为导向的“B2B品牌价值理论”的品牌形象建构方法。本文从B2B环境的改变及问题的提出开始,对B2B品牌形象的基本概念、价值、问题的理论阐述。针对与B2C品牌认知的不同,对B2B品牌化的认知误区、差异化及环境变化进行了相关描述。接下来则研究了品牌心智模式的基本运行规律及B2B品牌价值系统模式的提出。内容的核心是阐述B2B品牌建构传播的战略选择、品类聚焦、差异化定位、运营配称系统、价值传播、品牌管理的价值系统模式。案例分析则选取Intel和锦湖日丽两个典型的B2B品牌。最后则是本文研究结论的阐述,表述了本文的创新及理论贡献。本文对B2B品牌化建构的具体操作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工具、模型及举措,从而为B2B品牌如何有效创建、如何基业长青,保持长久活力提供了帮助与建议。本文认为B2B品牌的市场基础是小众化。与B2C感性观念的不同,B2B品牌则更偏理性的价值观念。在品牌传播方面,B2B品牌更全面化。B2B品牌更注重公司品牌而非产品品牌。此外,B2B品牌形象是价值系统的构建。这些都为B2B企业如何更好的创建强势品牌提供了战略指引与方向。
廖媌婧[4](2015)在《“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东方卫视节目生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以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地缘结构和政治经济地位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上海东方卫视的发展历程在省级卫视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以“场域”理论为切入点,选择东方卫视作为个案,以东方卫视节目生产机制以及代表性节目的文本为主轴,发展历史为背景,从新闻生产、影视生产及综艺节目生产三个层面考察电视生产实景。通过这项研究,笔者试图深描上海东方卫视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生产实践活动,并将这一过程放置在国际都市的历史机缘和海派文化的语境中进行考察,进而探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场域对电视场实践的影响。本研究主要使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SMG进行调研,实地参与前期策划、制作、推广宣传等节目制作各流程。本文将运用媒介社会学、文化研究的理论,构建一个转型中中国从电视生产到消费的模式——即将关注点聚焦于受到意识形态、资本和文化等因素控制的媒介组织,以及它生产出的文本如何参与重构社会的现代性。本文的绪论部分将主要概述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整理和综述相关研究现状及成果,提炼研究设想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而厘清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一章将以省级卫视发展的大环境为背景简述东方卫视发展的演进历史;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将分别从新闻、综艺和影视三个层面深描上海电视的生产实景,分析来自经济场、政治场和专业场的力量在东方卫视电视生产场域内的资本互动,探讨体制的空间化运作以及资本对电视的控制;第五章重在从个人与公共领域的互换、消费性等现象讨论东方卫视对上海现代性的构建,并从地域、族群、国家的角度讨论省级卫视的地域性传播以及都市群体认同的构建。转型期的中国电视版图在不断地被改写和重描,东方卫视的发展历程呈现的是省级卫视在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合力作用下克服困难、不断推进的一幅幅流动画面。在从地方走向全国、世界的漫漫长路上,东方卫视的角色塑造和认同建构的心路历程是一个典型且具有普遍意义的个案。结语部分笔者点明了东方卫视作为中国省级卫视发展历程中个案的特殊性和研究它对其他省级卫视发展的普遍价值,并对转型中的中国背景下省级卫视的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周蕾[5](2015)在《新媒体广告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日新月异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为新媒体广告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新媒体广告作为宣传产品信息、打造品牌形象、促进消费活动的重要手段,不但可以获取巨大的经济利润,也对我国社会的消费方式、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引导作用。尽管新媒体广告的发展正如日中天,但当我们理智地剖析这一现象时,却也不难发现其繁荣背后存在的负面影响。广告主、广告经营者以及广告发布者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而致使广告行业违背社会道德的事件屡屡上演;而大量的失范不良广告不仅污染了社会环境,也引发消费者的普遍厌恶,更冲击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本文关注的重点正是新媒体广告引发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由于媒体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因此在当代媒体环境中,新媒体怎样占领思想舆论环境的制高点、怎样在思想舆论工作中做到尽忠职守,成为各媒体在今后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议题[1]。当前,有待完善的广告业市场在面对新媒体广告这一新鲜事物时略显乏力,新媒体广告所呈现的负面影响已经使人们无法忽视其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本研究主要从新媒体广告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我国社会责任缺失的新媒体广告主要有:虚假广告、欺诈广告、侵权广告与恶俗广告等;其次,我国新媒体广告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有: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政府监管的缺位、社会结构的多元变化、市场经济逐利性引发的个体心理膨胀、广告从业人员素质的滑坡以及部分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够等;最后,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增强我国新媒体广告社会责任的相关对策,如增强新媒体广告的法制建设、优化新媒体广告的社会环境、增强广告行业的自律意识以及提升社会大众的群体素质等。希望本文能够有助于使广告各主体的逐利性与他们应履行的社会责任达成统一,从而引导、规范广告行为,促进新媒体广告业的诚信、健康、稳定发展,让新媒体广告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崔莹[6](2013)在《我国新闻期刊的品牌构建研究 ——以《南风窗》为例》文中认为品牌可以成为期刊杂志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一个成功的杂志品牌还具有保护和提升期刊竞争力的作用。任何一个真正的品牌期刊都必定是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期刊。然而,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中,要想建立一个品牌,特别是一个优秀的品牌是十分困难的。在分众传媒时代,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探寻期刊内在发展规律,开展对构建新闻期刊品牌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着名新闻期刊《南风窗》一直坚持职业操守、提升广告品位、组织公益活动,在传媒市场化的今天,赢得了主流人群的认可和青睐。《南风窗》坚持严肃的新闻理念,新闻价值的探索和判断敏锐而深刻,它强调严肃、务实的新闻操作感的建设,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紧密跟踪重大事件,以及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领域和社会变化的热点和难点,收集主流精英和人民群众的声音,提供建设性的思考,对促进中国社会的精神力量的形成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南风窗》因其品质和影响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和主流媒体一个“基准”。作为期刊界颇具分量的品牌之一,《南风窗》在内容与品牌构建上都有许多独到之处。本论文以我国新闻期刊品牌为研究对象,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我国新闻期刊品牌的构建过程,一方面梳理了我国新闻期刊品牌成长经历,另一方面在对比国内外新闻期刊品牌构建的基础上,找出我国新闻期刊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进一步提出了对于我国新闻期刊品牌构建所可以采取的策略。论文的核心议题是我国新闻期刊的品牌构建,因此研究引入了管理学中相关品牌理论,对研究对象做出系统分析,同时综合运用到了新闻传播学中受众、传播效果等理论,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以《南风窗》为例研究我国新闻期刊的品牌构建,首先介绍了我国期刊发展简史及发展状况,其次主要分析了我国期刊品牌的价值与影响力,再探讨了以《南风窗》为代表的当代新闻期刊品牌的构建,最后讨论我国新闻期刊品牌构建的问题分析及策略建议。通过以上对期刊品牌构建及策略的研究,为我国新闻类期刊的品牌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刘小娟[7](2011)在《营销“无聊” ——论洗手间广告的存在和发展》文中认为踏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厕所文化逐渐打破以往的研究空白,走进人们的视野。作为厕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洗手间广告也正日益引起重视并被商家付诸实践,但有关洗手间广告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洗手间广告缘何出现?该如何看待它的存在?其现状和前景又将如何?皆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拟从厕所文化所包含的名称变更和功能变迁入手,借鉴消费社会和营销传播的相关理论,来探讨洗手问广告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引言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对厕所及厕所文化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成果,进而发现本文要研究的对象——洗手间广告,在理论研究方面趋于空白状态。第一章从厕所文化入手,概括厕所从古至今所经历的称谓变更和功能变迁。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洗手间广告”这一概念。第二章,分别从国内外两方面描述洗手间广告的兴起和存在现状。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分别回答了洗手间广告“缘何兴起”和“如何存在”这两个问题。其中,第三章从“无聊”和“无聊经济”两个基本概念出发,提出洗手间广告可以借鉴分众传媒和开心网的成功,赚“无聊”的钱;第四章借用媒体的“核心价值论”和“功效最大化”等营销传播理论,说明洗手间这一渠道媒体应该而且可以做“有效”的广告。在证明了洗手间广告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之后,第五章比较分析了洗手间这个广告媒体的独特优势,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户外媒体,也有别于分众传媒所倡导的分众化媒体。第六章,针对人们对洗手间广告提出的一些质疑进行反思——反思的目的,实则是为了洗手间广告更美好的前景。通过以上的阐述和分析,本文认为洗手间广告是对“无聊经济”的又一次挖掘和利用。因洗手间广告本身所具备的时空方面的无聊特性,加上消费主义的助威,洗手间广告不仅完全可以借鉴江南春的成功,还可以将“生活圈媒体”这一理论实践得更广更远。
高永波[8](2010)在《ZF公司品牌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包装印刷工业近几年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的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整个市场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的同质性加剧了恶性竞争,使得行业趋于微利。面对这一形势,如何维持生存、谋求发展,成为包装印刷企业面对的严峻挑战,树品牌求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唯一出路。本文从品牌营销的角度出发,剖析ZF公司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探索企业的发展之路。本文从品牌营销理论入手,对品牌及品牌营销的一些理论、方法做了重点介绍,突出了其中适合zF公司品牌营销战略制定实施的部分。在对公司目前品牌营销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公司品牌营销中从理念设计到实际操作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对包装印刷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但各公司对品牌营销的观念还比较淡漠,所以品牌营销战略能够给公司赢得发展的机会。在对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之后,结合相关理论,为公司设计了一套系统的、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品牌营销战略方案。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研究的思路、框架。第二部分介绍了品牌及品牌营销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介绍公司品牌营销的现状,重点找出公司在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公司品牌营销战略设计,共分为六大步骤,通过品牌定位、品牌创造、品牌传播、品牌发展、品牌维护、品牌经营一系列流程设计,打造公司的品牌营销模式。第五部分是品牌营销实施的保障措施,通过组织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的实施,达到品牌营销的目的。
阴雅婷[9](2009)在《病毒营销 ——一种超广告的传播方式》文中提出病毒营销流传已久,但作为一种营销策略,它仅仅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的口碑营销。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一个公司利用一些营销手段鼓励其老客户去向自己的朋友们推荐一些公司的产品和信息的方法是比较常见的。在传统商业社会中,这种“找朋友”的方式也被称为“口碑营销”。在互联网上,这个观念更加受到人们的推崇,并把它称之为“病毒营销”。病毒营销这个术语是由支撑Hotmail公司的风险资本家史蒂夫·朱尔维特森创造的,用来描述Hotmail成长背后的原理。病毒营销与口碑营销不同,口碑传播是“让消费者主动说你的好话”,而病毒性营销描述的是一种信息传递战略,包括任何刺激个体将营销信息向他人传递、为信息的爆炸和影响的指数级增长创造潜力的方式。病毒营销并非真的以传播病毒的方式开展营销活动,而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数以干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因其以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且营销费用极低为特点,自病毒营销的概念2000年被引入中国后,就成为互联网营销的一个神话。2000年病毒营销被引入中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销声匿迹,直到2004年和2005年,借助QQ即时聊天工具,“病毒营销”才又“死灰复燃”,其中,百度唐伯虎系列短片广告,是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病毒营销案例。而“病毒营销”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则是伴随着2006年个人博客和网络社区的蓬勃发展,病毒营销在理论和实践的操作方法都实现了一些本土化的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分化,媒体选择方式的多样化,大众日益趋向个性化、碎片化、分众化、小众化。借助一种媒体形式就可以把信息传达给大众的时代将渐行渐远,受众日益强大的自主性将会决定他们如何选择信息,选择什么样的信息,通过什么渠道选择以及如何传播,强制向受众推行广告的方式将被把受众吸引过来主动接触传播广告的方式所取代。病毒营销作为将引爆流行的创意置入受众网络体验的过程中的广告营销理念,将会顺应新网络环境中互动交流体验的要求以及目标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潜移默化地达到预期广告效果。病毒营销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的发展,更符合受众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媒介接触习惯和传播角色转变的现状,更符合当前广告营销界在新媒体环境下从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的转变的现状。因此,针对“病毒营销”——这种互联网背景下的超广告传播方式进行相关成功案例的观察与分析,进行相关理论的探讨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时期更加熟练地把握其规律,更加科学地对其加以应用。
生奇志[10](2009)在《基于动态拓扑的信息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个组织都要和其他人、其他社会组织进行接触,而这些过程只有通过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系统一刻也离不开信息管理。为信息管理建立有效的模型结构,可以使信息为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渠道,是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对信息管理的流程进行了要素解释,初步建立了信息管理的要素(信息源、用户、传播媒介)的拓扑模型,对基于动态拓扑的信息管理模式的信息组织进行了评价,并且在我国大学研究院的创新改革中进行应用研究。在把拓扑学与传播学、管理学应用于信息管理的研究时,把信息管理要素与拓扑代数系统连接起来,给予信息管理更丰富的解释,同时把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融合在一起,从学科交叉利用的角度提出信息管理的新模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从信息源管理到用户拓扑空间的建立、制定传播渠道的媒介组合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组织绩效评价模型的过程,将动态信息管理模式的理论应用于我国大学研究院的创新改革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1)对基于动态拓扑的信息管理模式的主要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综述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基于动态拓扑的信息管理理论研究进展作了比较系统的综述,阐述了拓扑学、传播学、管理学各自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对交叉研究领域的学术进展进行总结,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找到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2)澄清了基于动态拓扑的信息管理模式研究概念上的认识对基于动态拓扑的信息管理模式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结合信息管理的发展实践,给出了动态拓扑信息管理模式的一般性概念界定。阐述信息组织与信息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基于动态拓扑的信息管理模式运行的理解。给出基于动态拓扑的信息管理模式的理论框架。(3)以要素模式解释信息管理流程本文提出信息管理流程的要素模式,指出信息管理的要素为信息源、用户和媒介,信息管理流程是信息组织以用户需求分析、知识采集、加工、整理、存贮等方式获取信息源,通过有效的媒介渠道把信息传送给用户,在对信息组织进行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对信息管理要素模式进行应用,并获得信息反馈的过程。(4)对信息管理要素建立拓扑模型对信息管理的信息源和用户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应用拓扑空间论建立信息源拓扑空间和用户信息拓扑空间,对拓扑空间的形成条件、价值集合、元素间的亲缘度和价值集合转化进行函数解析。应用拓扑同伦论对连通信息源拓扑空间与用户信息拓扑空间之间的传播渠道进行数学解析,证明同伦关系是一种等价关系,并且为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设计组合策略。(5)提出建立动态拓扑信息库开发信息资源的观点以拓扑空间的概念释诠信息爆炸时代信息资源对科技交流、信息传播、知识共享的作用,指出信息资源的拓扑动力在于新信息与新需求的产生。分析了拓扑信息库的特点,提出对信息元素集合评价的方法及生成拓扑技术的观点。(6)对动态拓扑信息管理模式的组织绩效进行评价在建立基于动态拓扑的信息管理过程要素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组织绩效评价模型并进行算例分析,使动态拓扑信息管理模式的组织绩效得到科学的评价并为其广泛应用提供依据。(7)结合动态拓扑信息管理模式对我国大学研究院创新改革进行应用研究把拓扑信息库的建立融入大学研究院课题产生机制当中;分析大学研究院的用户类型及需求特点,提出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来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提出建立集中优势资源的动态联盟虚拟组织结构,制定媒介选择策略;建立大学研究院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设计我国大学研究院发展的宏伟蓝图。
二、假如我是广告主 以有效的品牌联想快速创建品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假如我是广告主 以有效的品牌联想快速创建品牌(论文提纲范文)
(1)整合营销传播视角下律师事务所的品牌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一、互联网语境下律师事务所品牌传播的整合 |
(一)传播主体多元:品牌主与关系利益人发声 |
(二)传播渠道整合:接触点扩展 |
(三)传播内容整合:内容偏好 |
(四)传播目的创新:关系的建立 |
二、律师事务所的品牌传播例证 |
(一)全国知名大所:以金杜律师事务所为例 |
(二)区域性规模大所:以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为例 |
(三)城市专业精品所:以广东方图律师事务所为例 |
(四)小结 |
三、律师事务所品牌传播效果 |
(一)问卷设计及受访者信息 |
(二)品牌忠诚:较高的态度忠诚与在线粘性 |
(三)品牌信任与品牌认知:高信任与高认知 |
四、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问题的回应 |
(二)研究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2)移动场景时代广告文案的创意策略与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2 移动场景时代广告文案的发展状况 |
2.1 广告文案载体的变化 |
2.2 广告文案传播环境的变化 |
2.3 广告文案内涵的变化 |
2.4 广告文案外延的变化 |
3 移动场景理论探究 |
3.1 移动场景的定义 |
3.2 移动场景的构成要素 |
3.3 场景的分类 |
3.4 场景在营销中的运用 |
3.5 移动场景模型构建 |
4 移动场景时代广告文案的创意策略 |
4.1 基于时空创建营销场景 |
4.2 基于社群强化场景连接 |
4.3 基于内容提升场景体验 |
5 移动场景时代广告文案的创意表现 |
5.1 时间价值的凸显 |
5.2 空间要素的运用 |
5.3 传受双方的力量 |
5.4 内容形式的创新 |
5.5 多元关系的建构 |
6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的意义 |
(一)B2B品牌形象的概念、研究目的和意义 |
1.B2B品牌形象概念的含义 |
2.B2B品牌研究的背景 |
3.B2B品牌形象建构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B2B品牌形象建构的功能与原则 |
1.B2B品牌形象建构的功能 |
2.B2B品牌形象构建的原则 |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1. B2B品牌形象现状 |
2.B2B品牌形象建构的主要问题 |
(四)B2B品牌形象建构的理论分析 |
1.国外研究相关概况 |
2.国内研究相关概况 |
二、B2B品牌形象构建的差异化特点 |
(一)B2B品牌化认知误区 |
1.品牌内涵更为丰富 |
2.品牌是品牌价值化综合体现 |
3.品牌比关系和利益重要 |
4.品牌观念是系统性观念 |
(二)B2B品牌与B2C品牌的显着差异化 |
1.产品形态的多样性 |
2.顾客受众的集中性 |
3.购买过程的复杂性 |
4.营销方式的差异性 |
(三)商业环境的变化对品牌创建的影响 |
1.从生产为王到生产过剩 |
2.移动互联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 |
三、B2B品牌价值系统的提出 |
(一)选择过剩背景下B2B品牌的挑战 |
1.品牌面临传播过度的社会 |
2.媒体大爆炸下顾客的选择变化 |
(二)心智模式对品牌创建的重大影响 |
1.心智模式的概念及作用 |
2.如何选择心智的阶梯 |
(三)B2B品牌价值系统的提出 |
1.B2B品牌价值系统是品牌化成功关键 |
2.B2B价值系统的阐述 |
四、探寻价值机会——B2B品牌竞争战略选择 |
(一)B2B品牌战略选择的原则 |
1.战略选择的兵力原则 |
2.战略选择的防御优势原则 |
(二)四种B2B战略选择形式 |
1.B2B品牌的防御战略 |
3.B2B品牌的进攻战略 |
4.B2B品牌的侧翼战略 |
5.B2B品牌的游击战略 |
五、创建价值基础——B2B品类创新 |
(一)品牌与品类的关系 |
1.品类——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 |
2.品类的定义与理解 |
3.品牌的竞争实质是品类竞争 |
4.创建品牌的本质:锁定品牌和品类 |
(二)品类创新的分化理论 |
1.创新的本质是分化而非融合 |
2.分化是商业发展的原动力 |
3.分化与市场细分的差异分析 |
(三)新品类创建的问题 |
1.现有市场空白是最佳机会 |
2.避免品类的过度分化 |
3.新品类需要新品牌名称 |
(四)B2B创新品类的关键点 |
1.界定原点人群和市场 |
2.与竞争对手保持认知联系 |
3.用公关启动新品类 |
4.作为必要条件的耐心 |
六、如何确立价值——B2B品牌差异化定位 |
(一)B2B品牌定位的方法 |
1.抢占优势位置 |
2.关联认知强势 |
3.与领导者对立 |
4.心智类别分化 |
5.取舍与聚焦 |
6.重新定位 |
(二)提升B2B品牌信任状的途径 |
1.领导地位是最有效的信任状 |
2.与权威证明相联系 |
3.独特的制造方法 |
4.品牌背书带来强信任 |
5.品牌开创者和经典历史 |
七、如何打造价值——B2B品牌的运营配称 |
(一)运营增强定位优势 |
1.战略化的运营配称 |
2.战略配称的持续性优势 |
3.B2B品牌的关键运营环节 |
(二)B2B品牌命名 |
1.命名是B2B品牌的第一决策 |
2.B2B品牌命名原则 |
3.B2B品牌命名的策略方法 |
(三)B2B定位广告语 |
1.B2B定位广告语的创意来源 |
2.B2B品牌定位广告语的原则 |
(四)B2B品牌话术 |
1.品牌话术与战略定位 |
2.品牌话术中要考虑的心理学原理 |
3.创作B2B品牌话术 |
(五)B2B品牌视觉锤 |
1.视觉锤的力量 |
2.B2B品牌视觉锤的表现分析 |
(六)B2B品牌运营配称的5大聚焦 |
1.聚焦代表品项 |
2.聚焦重度用户 |
3.聚焦专业渠道 |
4.聚焦主流市场 |
5.聚焦核心价格 |
(七)B2B品牌的研发管理 |
1.围绕定位的研发布局 |
2.研发是提升品牌运营的关键动作 |
(八)B2B品牌的精神价值系统 |
1.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
2.B2B品牌个性形象塑造 |
3.建立品牌故事 |
八、如何传递价值——B2B品牌传播方式 |
(一)关于品牌传播的理论 |
1.品牌传播的理论研究 |
2.B2B品牌传播的方法综述 |
(二)口碑传播 |
1.控制负面口碑 |
2.口碑传播大使推荐 |
3.顾客参与形成忠诚 |
(三)社会化媒体传播 |
1.表达性社会媒体 |
2.合作性社会媒体 |
(四)B2B内容营销传播 |
1.直观简化的表现形式 |
2.B2B品牌情感化运用 |
3.多角度引发顾客兴趣传递 |
4.通俗易懂展现亲和力 |
(五)B2B公关传播 |
1.新闻传播彰显公正性 |
2.政府公关塑造品牌形象 |
3.事件传播是B2B传播最重要手段之一 |
(六)B2B品牌广告 |
1.精准的专业出版物广告 |
2.电视及户外广告是辅助补充 |
3.直复营销是B2B重要广告手段 |
4.更受B2B企业认可的网络广告 |
5. B2B品牌广告联盟传播 |
(七)B2B体验传播 |
1.感观体验建立形象认知 |
2.情感体验激发顾客感受 |
3.文化体验形成独特内涵 |
(八)关于B2B品牌赞助传播 |
1.赞助社会慈善事业传播 |
2.赞助公益活动传播 |
3.赞助体育活动传播 |
(九)B2B品牌利用展销展览传播 |
1.展览营销战略传播 |
2.品牌自身组织展览传播 |
九、如何管理价值——B2B品牌管理 |
(一)品牌管理的理论研究 |
(二)B2B品牌资产管理 |
1.B2B品牌知名度管理 |
2. B2B品牌认知质量管理 |
3.B2B品牌联想管理 |
4.B2B品牌忠诚度管理 |
(三)B2B品牌组合管理 |
1.B2B品牌组合管理的主要内容 |
2.有效的利用B2B公司品牌 |
(四)B2B品牌长期管理 |
1.B2B品牌审计 |
2.强化B2B品牌 |
3.激活B2B品牌 |
4.B2B品牌全球化 |
十、B2B品牌形象建构传播的案例分析 |
(一)Intel的品牌案例 |
1.Intel的发展与困境 |
2.明确Intel的品类定位 |
3.Intel品牌的全方位传播 |
4.Intel品牌的组合管理 |
(二)锦湖日丽的品牌案例 |
1.锦湖日丽的竞争状况 |
2.锦湖日丽的品牌定位 |
3.锦湖日丽的运营配称 |
4.锦湖日丽的品牌化成果 |
结论:B2B品牌形象构建的五个基点 |
(一)B2B品牌市场基础是小众化 |
(二)B2B品牌是偏理性的价值观念 |
(三)B2B品牌传播更为全面化 |
(四)B2B更注重公司品牌而非产品品牌 |
(五)B2B品牌形象是价值系统的构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4)“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东方卫视节目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和提出 |
一、省级卫视在中国电视产业格局中的发展及地位 |
二、上海东方卫视在省级卫视产业格局中的代表性 |
三、“场域”——电视生产的社会控制语境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 |
一、对媒介生产相关理论的研究 |
二、国内学者对省级卫视的研究 |
三、国内学者对媒介内容生产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视野与方法 |
一、经验式实地观察 |
二、文本分析 |
三、深度访谈 |
第一章 东方卫视的演进历程 |
第一节 “保守上星”的初始期(1998-2002 年) |
一、频道诞生的时代背景 |
二、体制运作的独特架构 |
三、行政导向下的频道定位 |
四、节目编排的地域标签 |
第二节 “革故鼎新”的转型期(2003-2008 年) |
一、公司化运作的尝试 |
二、事业属性的回归 |
三、频道角色定位的重塑 |
四、综合实力的对外扩张 |
第三节 “深化布局”的调整期(2009-2014 年) |
一、“制播分离”的深化 |
二、广电集团内部的卫视格局 |
第二章 文化权力的实施:依附于政治场的电视生产 |
第一节 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 |
一、经济规制与社会规制 |
二、多层级行政干预机制 |
三、宏观调控的流动性 |
第二节 缺失体制优势的卫视新闻立台 |
一、“温和节制”的党管媒体 |
二、凤凰、深圳的新闻生产经验 |
第三章 市场逻辑的操控:经济场作用下的电视生产 |
第一节 新闻立台的市场化转向 |
一、软性题材的选择 |
二、频道重心的偏移 |
三、新闻资源的集团化整合 |
第二节 综艺兴台的本土与创新 |
一、本土自制节目的养成 |
二、外来模式节目的本土化路径 |
三、节目研发保障和激励机制的设立 |
第三节 影视强台的实现 |
一、市场竞争的流变 |
二、平台性产业链的形成 |
第四章 文化资本的运作:电视场中的专业主义实践 |
第一节 电视媒体的文化资本转换 |
一、基于科学逻辑的评价体系 |
二、隐而不宣的干预机制 |
三、流于平庸的“快思手” |
四、走出象牙塔的专家 |
第二节 群体等级化的社会区分 |
一、社会分化结构的同源性 |
二、业者的精英主义趣味 |
三、“三高”定位的得与失 |
第三节 专业成名职业理想的实践 |
一、电视生产者职业权力的实现 |
二、团队业务能力的打造 |
第五章 电视符号的现代性构建 |
第一节 上海现代性在电视中的重构 |
一、消费化的日常生活 |
二、私人化的公共空间 |
三、工具理性化的操作 |
第二节 海派电视的文化呈现 |
一、海派文化的异质性 |
二、海派电视的全球化 |
第六章 结语 |
一、多场域互动下的媒介生产 |
二、媒介实务层面的“番茄”经验:省级卫视的角色构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就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5)新媒体广告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新媒体广告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阐释 |
2.1 传统媒体广告与新媒体广告的内涵 |
2.1.1 传统媒体广告的概念及分类 |
2.1.2 新媒体广告的概念及特征 |
2.2 新媒体广告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功能 |
2.2.1 新媒体广告的社会责任 |
2.2.2 新媒体广告的社会功能 |
3 我国新媒体广告社会责任缺失的类型、危害及原因分析 |
3.1 社会责任缺失的新媒体广告类型 |
3.1.1 虚假广告 |
3.1.2 欺诈广告 |
3.1.3 侵权广告 |
3.1.4 恶俗广告 |
3.2 新媒体广告社会责任缺失的危害 |
3.2.1 冲击主流的社会价值观 |
3.2.2 降低媒体的公信力 |
3.2.3 引发企业的诚信危机 |
3.2.4 浪费社会的资源 |
3.3 我国新媒体广告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
3.3.1 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 |
3.3.2 政府监管的缺位 |
3.3.3 社会结构的多元变化 |
3.3.4 市场经济逐利性引发的个体心理膨胀 |
3.3.5 广告从业人员素质的滑坡 |
3.3.6 部分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够 |
4 增强我国新媒体广告社会责任的基本路径 |
4.1 加强新媒体广告的法制建设 |
4.1.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4.1.2 构建有效的执法监管体系 |
4.1.3 严格把控媒体发布入 |
4.2 优化新媒体广告的社会环境 |
4.2.1 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告价值观 |
4.2.2 构建真实可信的广告道德规范体系 |
4.2.3 汲取新媒体广告中的传统文化精髓 |
4.3 增强广告行业的自律意识 |
4.3.1 注重塑造企业的自身形象 |
4.3.2 加大对公益广告的投放与支持 |
4.4 提升社会大众的群体素质 |
4.4.1 加强消费者自身的素养建设 |
4.4.2 保护消费者自身的合法权益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我国新闻期刊的品牌构建研究 ——以《南风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概念界定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我国新闻期刊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新闻期刊品牌的发展 |
一、 品牌观念形成阶段(1980 年——1999 年) |
二、 品牌竞争形成阶段(2000 年 2 月至今) |
第二节 我国新闻期刊的品牌生存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一、 我国新闻期刊品牌的生存现状 |
二、 我国新闻期刊品牌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新闻期刊品牌的价值与意义 |
第一节 品牌对新闻期刊的价值与意义 |
一、 品牌能促成期刊整合资源,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
二、 品牌是期刊与读者建立良好关系的纽带 |
三、 品牌能够增强读者对期刊的忠诚度,扩大读者群 |
四、 品牌是期刊的无形资产,是占领市场的旗帜 |
第二节 品牌对受众的价值与意义 |
一、 品牌能帮助读者减少信息搜索成本 |
二、 品牌是读者树立自身形象的象征性手段 |
第三章 《南风窗》的品牌发展与构建 |
第一节 《南风窗》的品牌发展历程 |
一、 品牌导入期(1985 年 4 月—1989 年上半年) |
二、 品牌初探期(1989 年下半年—1997 年 4 月) |
三、 品牌成长期(1997 年 4 月—2001 年 9 月) |
四、 品牌成熟期(2001 年至今) |
第二节 品牌构建的起点——精准的定位 |
第三节 品牌构建的基础——独创的内容 |
一、 打造精品栏目 |
二、 精工专题策划 |
第四节 品牌构建的关键——个性化包装 |
第五节 品牌构建的支撑——多元化经营管理 |
一、 拓宽发行渠道,增加发行数量 |
二、 通过推广活动,实现品牌传播 |
三、 提供宽松的发展平台,培养专家型记者 |
第四章 构建强势新闻期刊品牌的对策性思考 |
第一节 国外新闻期刊品牌创建的经验 |
一、 新闻期刊的鼻祖《时代》周刊 |
二、 英国老牌新闻期刊《经济学人》 |
第二节 构建强势新闻期刊品牌的策略初探 |
一、 培养潜在读者,找准市场定位 |
二、 引进专业人才,转变作坊式运作 |
三、 品牌适度延伸,实现集团化整合发展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营销“无聊” ——论洗手间广告的存在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有趣的厕所文化 |
(一) 从如厕到上洗手间 |
(二) 从排泄到发布广告 |
二、洗手间广告兴起 |
(一) 定义 |
(二) 洗手间广告在国外 |
(三) 洗手间广告在国内 |
三、无聊就是商机 |
(一) 无聊经济 |
(二) 无聊媒体 |
(三) 成功案例 |
(四) 大胆借鉴 |
四、做有效广告 |
(一) 媒体核心价值论 |
(二) 广告功效最大化 |
(三) 打造渠道型媒体 |
五、受众与媒体分析 |
(一) 受众分析 |
(二) 媒体分析 |
六、分众化媒体的反思 |
(一) 商业主义挟持下的强制性传播 |
(二) 市场经济原则与受众效用的违背 |
(三) 稀缺注意力资源的恶性开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ZF公司品牌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创新点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第2章 品牌营销理论综述 |
2.1 品牌和品牌营销的概念 |
2.1.1 品牌的概念 |
2.1.2 品牌营销的概念 |
2.2 品牌营销的特征与效应 |
2.2.1 品牌营销的特征 |
2.2.2 品牌营销的效应 |
2.3 品牌营销的内容 |
2.3.1 建立品牌 |
2.3.2 宣传品牌 |
2.3.3 发展品牌 |
2.3.4 维护品牌 |
2.3.5 经营品牌 |
2.4 品牌文化 |
2.4.1 品牌文化的概念 |
2.4.2 品牌文化的功能 |
第3章 ZF公司品牌营销现状 |
3.1 ZF公司概况 |
3.1.1 ZF公司的历史 |
3.1.2 ZF公司的发展现状 |
3.2 我国包装印刷行业的市场特点 |
3.2.1 市场需求特点 |
3.2.2 市场竞争特点 |
3.3 ZF公司品牌营销的现状 |
3.3.1 ZF公司品牌营销的可取之处 |
3.3.2 ZF公司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ZF公司品牌营销战略设计 |
4.1 ZF公司品牌营销战略设计的依据 |
4.1.1 理论依据 |
4.1.2 环境依据 |
4.2 ZF公司品牌营销战略设计的原则和目标 |
4.2.1 设计原则 |
4.2.2 设计目标 |
4.3 ZF公司品牌营销战略设计的思路和框架 |
4.3.1 设计思路 |
4.3.2 设计框架 |
4.4 ZF公司品牌营销战略设计的解读 |
4.4.1 ZF公司的品牌定位 |
4.4.2 ZF公司的品牌创造 |
4.4.3 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
4.4.4 ZF公司的品牌发展 |
4.4.5 ZF公司的品牌维护 |
4.4.6 ZF公司的品牌经营 |
第5章 ZF公司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保障 |
5.1 基于品牌营销的公司组织 |
5.1.1 公司的组织结构 |
5.1.2 公司各部门的职能 |
5.1.3 整体营销思路下各部门的关系 |
5.2 基于品牌营销的队伍建设 |
5.2.1 ZF公司员工的品牌意识问题 |
5.2.2 品牌营销人员的选择 |
5.2.3 品牌营销人员的激励 |
5.3 基于品牌营销的企业文化建设 |
5.3.1 ZF公司企业文化的作用 |
5.3.2 ZF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病毒营销 ——一种超广告的传播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研究综述 |
(一) 选题价值 |
1. 选题意义 |
2. 创新之处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一、病毒营销的界定 |
(一) 病毒营销的起源 |
(二) 病毒营销的概念 |
(三) 病毒营销的特征 |
二、病毒营销的理论解读 |
(一) 病毒营销与“使用与满足理论” |
(二) 受众中的互动式体验营销 |
(三) 互联网中的“荷塘效应” |
(四) 虚拟品牌社区的病毒传播 |
三、“病毒”的传播策略 |
(一) 精心构思“病原体” |
(二) 锁定低免疫易感原始群体 |
(三) 提供愉快的网络体验 |
(四) 激发顾客参入产品的创造开发过程 |
(五) 选择有效的品牌信息传播平台 |
四、“病毒”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
(一) “病毒”的两种传播方式 |
(二) 有效的“病原体”导入方式 |
(三) 提供便利的传播方式 |
(四) 利用整合营销进行多样化传播 |
五、病毒营销的效应机制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 病毒营销的原则与效应机制 |
(二) 病毒营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附录 病毒营销着名案例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动态拓扑的信息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管理日益影响全社会公众的生活 |
1.1.2 网络时代为信息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
1.1.3 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研究趋势引导信息管理研究走向新的方向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如何尝试以传播学的要素方式解释信息管理流程 |
1.2.2 把拓扑学原理应用于信息管理领域是新的研究方法 |
1.2.3 如何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要素模型 |
1.2.4 如何对动态拓扑信息管理模式的组织绩效进行评价 |
1.3 研究目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信息管理理论的研究 |
2.1.1 信息管理的历史演进 |
2.1.2 信息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
2.2 关于信息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 |
2.2.1 国外关于信息管理过程模式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信息管理过程模式的研究 |
2.3 关于基于动态拓扑的信息管理理论的研究 |
2.3.1 Internet拓扑建模研究 |
2.3.2 经济学拓扑方法研究 |
2.3.3 基于拓扑结构的知识管理模式 |
2.3.4 拓扑传播学初探 |
2.4 关于信息管理模式的组织绩效评价研究 |
2.5 关于我国大学研究院创新改革的理论研究 |
2.6 已有文献的贡献与不足 |
2.6.1 已有研究文献的贡献 |
2.6.2 已有研究文献的不足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态拓扑信息管理模式的理论框架 |
3.1 信息管理模式的相关概念 |
3.1.1 信息的概念及特点 |
3.1.2 信息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
3.1.3 信息管理模式的内涵及要素 |
3.2 信息组织与信息管理模式的关系 |
3.2.1 信息组织的含义 |
3.2.2 信息组织的类型 |
3.2.3 信息组织在信息管理模式运行中的作用 |
3.3 构建基于动态拓扑的信息管理模式理论框架 |
3.3.1 信息源拓扑空间生成 |
3.3.2 建立用户信息拓扑空间 |
3.3.3 设计媒介组合策略 |
3.3.4 评估信息组织绩效 |
3.3.5 动态拓扑的信息管理模式理论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动态拓扑的信息源生成 |
4.1 信息源拓扑空间 |
4.1.1 信息源的类型 |
4.1.2 动态信息源拓扑空间的形成 |
4.1.3 信息源的价值集族 |
4.2 信息源拓扑空间的相关函数 |
4.2.1 信息源拓扑空间中元素的距离 |
4.2.2 信息源拓扑空间元素的位势 |
4.2.3 信息源拓扑结构空间中元素间的亲缘度 |
4.2.4 信息源拓扑空间中元素间的耦合位势 |
4.2.5 信息源拓扑动力 |
4.2.6 信息集族转换方程 |
4.3 建立动态拓扑信息资源库 |
4.3.1 拓扑信息资源库的特点 |
4.3.2 拓扑信息元素集合的效应评估 |
4.3.3 信息拓扑技术生成 |
4.3.4 对拓扑信息价值集族优化管理 |
4.4 基于动态拓扑的信息源生成过程 |
4.4.1 信息源的动态生成过程 |
4.4.2 动态信息源生成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立拓扑空间下的用户需求模式 |
5.1 用户需求特征分析 |
5.1.1 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 |
5.1.2 信息管理的用户类型及特征 |
5.2 用户信息拓扑空间的建立 |
5.2.1 用户信息拓扑空间的形成 |
5.2.2 用户信息拓扑空间资源整合 |
5.2.3 用户拓扑空间中元素集合的划分 |
5.3 用户信息拓扑空间的函数解析 |
5.3.1 用户拓扑空间中元素的距离 |
5.3.2 用户拓扑空间中元素的位势 |
5.3.3 用户拓扑空间中元素间的亲缘度 |
5.3.4 用户拓扑空间中元素间的耦合位势 |
5.3.5 有效用户模型 |
5.3.6 用户信息价值集合转换方程 |
5.4 构建用户需求子空间 |
5.4.1 用户需求拓扑子空间的结构 |
5.4.2 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
5.5 用户信息需求产生流程 |
5.5.1 用户信息的流动过程 |
5.5.2 拓扑空间下用户信息需求模式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拓扑同伦论视角下的信息传播媒介组合策略 |
6.1 拓扑同伦论视角下的信息传播媒介 |
6.1.1 信息传播媒介(渠道)的拓扑定义 |
6.1.2 拓扑传播渠道的连通类型 |
6.1.3 信息传播渠道同伦的定义 |
6.1.4 信息传播渠道乘积与复合 |
6.2 信息传播媒介选择的影响因素 |
6.2.1 信息传播媒介的种类 |
6.2.2 信息传播媒介选择的影响因素 |
6.3 基于拓扑同伦论的信息传播媒介组合策略 |
6.3.1 媒介形态组合策略 |
6.3.2 媒介组织组合策略 |
6.3.3 一种传播媒介组合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动态拓扑信息管理模式的信息组织绩效评价 |
7.1 基于动态拓扑的信息管理模式的绩效评价原则 |
7.1.1 信息组织绩效评价的含义 |
7.1.2 评价的原则 |
7.2 信息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7.2.1 信息组织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的意义 |
7.2.2 信息管理系统组织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
7.3 动态拓扑信息管理模式组织绩效评价方法 |
7.3.1 一种基于比较优势特征的组织绩效分析模型 |
7.3.2 基于比较优势特征的组织绩效民主评价模型 |
7.3.3 算例 |
7.3.4 结果与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动态拓扑信息管理模式在我国大学研究院创新改革中的应用 |
8.1 我国大学研究院概况 |
8.1.1 我国大学研究院发展现状 |
8.1.2 目前我国大学研究院的特征 |
8.1.3 目前我国大学研究院的类型 |
8.2 基于动态拓扑的我国大学研究院课题库生成 |
8.2.1 大学研究院的动态课题库的产生 |
8.2.2 大学研究院动态课题项目库的特征 |
8.2.3 大学研究院课题产生流程 |
8.3 大学研究院的用户需求 |
8.3.1 大学研究院的用户类型 |
8.3.2 大学研究院的用户需求特点 |
8.4 大学研究院的动态联盟组织体系设计 |
8.4.1 大学研究院动态联盟功能模块 |
8.4.2 大学研究院动态联盟主要链接部门 |
8.5 大学研究院的信息传播媒介选择 |
8.5.1 大学研究院的内部组织的信息传播模式及媒介选择 |
8.5.2 大学研究院与链接组织之间的信息传播模式及媒介选择 |
8.5.3 大学研究院与外部组织的信息传播模式及媒介选择 |
8.6 大学研究院组织绩效分析 |
8.6.1 大学研究院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8.6.2 大学研究院绩效评价效果预期 |
8.7 我国大学研究院发展蓝图设计 |
8.7.1 建设大学研究院的基本思路 |
8.7.2 大学研究院管理体制创新 |
8.8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9.2 本文的主要贡献及创新点 |
9.3 本文研究的不足 |
9.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和科研、获奖情况 |
作者简介 |
四、假如我是广告主 以有效的品牌联想快速创建品牌(论文参考文献)
- [1]整合营销传播视角下律师事务所的品牌传播研究[D]. 贾明蕾.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2)
- [2]移动场景时代广告文案的创意策略与表现研究[D]. 伍境科. 暨南大学, 2018(12)
- [3]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D]. 范定希. 上海大学, 2017(02)
- [4]“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东方卫视节目生产研究[D]. 廖媌婧. 上海大学, 2015(02)
- [5]新媒体广告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研究[D]. 周蕾.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6)
- [6]我国新闻期刊的品牌构建研究 ——以《南风窗》为例[D]. 崔莹.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7]营销“无聊” ——论洗手间广告的存在和发展[D]. 刘小娟. 云南大学, 2011(04)
- [8]ZF公司品牌营销战略研究[D]. 高永波. 山东大学, 2010(02)
- [9]病毒营销 ——一种超广告的传播方式[D]. 阴雅婷. 河南大学, 2009(05)
- [10]基于动态拓扑的信息管理模式研究[D]. 生奇志. 东北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