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城港年货物吞吐量超1600万吨(论文文献综述)
苏未超[1](2021)在《宁波港口博物馆展厅文字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
杨璐[2](2020)在《需求不确定下区域港口投资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港口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大力发展经济,我国沿海各港口城市在其辖区内建设了众多港口,而快速建设的港口出现了临近区域港口重复建造、港口之间恶性竞争等现象。港口群内复杂的竞争关系和不合理建设为其进一步规划建设增加了难度。当面临需求不确定时,港口的货运需求无法准确预测,其投资建设就更加具有难度。因此考虑上述因素对区域港口投资决策进行研究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港口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需求不确定下区域港口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个综合考虑港口利润、港口经济效益、港口社会福利和港口资源利用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港口群定义、区域港口投资理论和应用方法等知识进行总结,然后从港口投资决策、考虑社会福利的区域港口投资、考虑需求不确定下的区域港口投资三个角度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最后对我国港口发展现状、五大港口群投资建设情况、港口与区域经济关联性进行分析,发现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且受限于经济发展降速,港口供给日趋饱和,港口的投资建设投入呈下降趋势。(2)构建了需求不确定下港口投资多目标优化模型。首先基于随机规划方法,建立需求不确定的分布函数,然后从港口利润、港口溢出效益、港口社会福利、港口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确定相关函数表达式,最后考虑港口投资收益约束和货流分配约束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针对模型设计了多目标粒子群算法(MOPSO)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求解。(3)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选择珠三角港口群投资决策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得出港口的最佳投资决策方案,并提出了有效的发展建议。结果有利于提高港口资源利用率,节约投资资源,为区域港口投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的创新在于: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同时兼顾港口资源利用率,构建了统筹多方利益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将几何布朗运动分布函数创新性的利用于刻画需求不确定,合理描述腹地货运需求波动性,使得模型更加符合实际。
宋长利[3](2019)在《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世界港口大国,我国港口规模连续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发展过程中,全球港口呈集聚化发展趋势。我国沿海港口为了提升在全球竞争范围中的整体实力,逐渐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由于港口群形成优势互补、合作互动的港口环境,从而使得港口产生出巨大的聚集经济辐射效应,推动腹地经济不断向港口群四周及内陆扩展。聚集经济效应不仅推动了港口群自身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在我国港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如港口群区域内港口之间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分析港口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进行实证分析,对于建设一个高效有序的港口群整体,发挥港口群聚集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关于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的经验,总结沿海港口群经济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述了中国五大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并分析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其次,对影响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进行分析,对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的效应进行分析。然后,基于2008年至2017年十年间各沿海港口群主要港口的港口吞吐量等生产数据和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对各沿海港口群进行实证分析:基于超效率DEA方法对港口进行产业技术效率评价;对港口产业技术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利用区位熵指标、空间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对港口群港口进行产业集聚水平评价;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利用Geoda软件计算对港口群内各港口间空间经济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本研究结合当前的形势,对各沿海港口群未来经济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针对港口群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总体目的是总结当前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和问题,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各沿海港口群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该研究结果有利于明确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为我国沿海港口群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禹鸿江[4](2018)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港口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全球产业转移进程加速,生产资源配置的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港口产业也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阶段:港口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港口业务能力增强、经营更加规范,并依托资本市场拓展业务领域和合作伙伴。而“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的沿海和内河港口又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和历史使命,同时港口间竞争也将愈加激烈。我国外贸货物超过9成通过港口进出,港口经济以及港口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6年山东省GDP总量位列全国第三位,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14.29亿吨,同比增长6.44%,居全国第二位;港口的发展对山东半岛区域经济极为重要。本文首先对竞争力理论、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港口竞争力评价方法三个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进行汇总评述;然后对选取的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威海港四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主要港口的发展规划、集疏运能力、港区设置等方面情况进行阐述,并结合近十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各港口基本业务能力进行分析,展现各港口发展状况;随后通过对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构建了港口区位因素、生产经营能力、港口潜力条件、港口财务状况四个一级指标的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方法;并将目标港口与我国东部沿海主要沿海和内河15个港口的竞争力指标进行比较分析,随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各港口竞争力,得出结论:蓝色经济区内港口竞争力排名依次为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威海港,并得到各港口发展优劣点;最后根据评价结论,给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主要港口其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及区域综合性建议。
徐思治[5](2017)在《天津港北疆港区散货经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政治经济不断变化的今天,港口业的经营也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航运业的大洗牌,港口间的大合并,都给港航业带来巨大的震动。特别是以传统装卸业为主业的老码头更是面临着生存危机。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跳出原有的经营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就成为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首要课题。探讨这类港口企业的经营思路,对于深化传统港口类企业的改革,焕发传统码头的新活力,促进我国港口整体生产能力和作业水平的提高,提升我国港口散货经营的整体水平,全面提升我国散货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天津港最早开发、经营方式最传统的北疆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经营战略的相关理论对其发展中遇到的经营难题开出了药方。文章解读了全球经济下行、铁矿石供大于求、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天津港整体战略转移等多个宏观政策和经济形势给天津港北疆港区的散货经营带来的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对天津港北疆港区的发展历程和港区定位进行了回顾和介绍,以求在自身历史的解读中正确认识到其发展优势和局限性。随后,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天津港北疆港区的主要经营货类的未来趋势作出了预测和分析,并就此选择了不同的经营战略。最后就是依据制定的经营战略将天津港北疆港区与其他区域散货港口或码头在各方面对比之后形成的优劣势找出对应的应对措施,缩短差距,发挥优势。文章提出的建议从北疆港区的经营角度出发,既客观审视了天津港北疆港区的内在的客观条件,又充分考虑了宏观政策和市场变化,是针对北疆港区的专属经营手册,可以直接指导并运用于天津港北疆港区当前的策略实施和业务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峰[6](2015)在《长江流域进口铁矿石物流一体化建设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在钢铁行业,铁矿石属于一种非常重要的原材料。随着供需格局的转变,钢铁原燃料价格近些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导致钢铁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的降低,亏损现象严重。而铁矿石本身是一种低价原材料,物流成本占铁矿石总成本的比重很大,在物流成本过高的形势下,我国钢铁工业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发展优势,进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目前的铁矿石进口物流系统中,运输量大,货运要求高,如何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长江流域钢铁企业进口铁矿石物流特点,深入研究了长江流域进口铁矿石物流现状,流程及费用情况,剖析了目前常用物流模式的特点,通过实证案例,对长江流域进口铁矿石从卸货港到进入钢铁企业的物流流程各个方案的成本进行差异计算,从而得出最优的物流方案,并运用物流一体化的原理,进行了有效论证,从而归纳总结出长江流域进口铁矿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转效率的有效方法,通过不断降低物流成本来增加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从而为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作出一定的贡献,也为钢铁企业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朱小檬[7](2014)在《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模型研究》文中认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集装箱运输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形式。集装箱港口质量的好坏影响到对外运输成本,关系到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流入的数量。优质的港口基础设施会产生积聚效应,80年代我国集装箱运输业蓬勃发展催生了各地集装箱码头建设的热潮。由于集装箱港口具有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盲目追求发展枢纽港的热潮将造成巨大的浪费。因此开展对我国和干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十三五期间”(至2020年)预测对我国港口合理布局和规划以及对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海港集装箱运输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交通运输和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GDP及其要素与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灰色关联度,人均GDP和外贸与服务进出口总额对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变化的贡献率,总结出国内生产总值与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因果关系: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特性可以表示为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对属地GDP的弹性系数。为了分析GDP的三大要素对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拉动作用,推导了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相对GDP的弹性系数和相对三大要素的弹性系数之间的换算公式。本文分析了美国集装箱体系的演化过程,梳理了日本集装箱吞吐量数据,比较中国、美国和日本集装箱运输业发展轨迹和产生三国集装箱吞吐量差别的原因。提出不同地区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也不一样,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是属地的自然禀赋、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模式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链条中分工的位置的综合反映。进而指出:中国海港集装箱运输业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道路。为了预测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因果关系结合法建立了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的指数模型。该模型用GDP数据取代时间作解释变量,为了克服非线性曲线带来的不稳定性,我们分别对集装箱吞吐量时间序列和GDP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然后采用HP滤波技术,用GDP时间序列的趋势分量拟合集装箱吞吐量时间序列的趋势分量,建立了反映国内生产总值与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因果关系的指数模型。提出我国GDP若以年均7.5%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308亿TEU。我国GDP若以年均6.0%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258亿TEU。我国GDP若以年均4.5%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95亿TEU。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决定了我国集装箱吞吐量的走势,对我国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的预测是对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结果的诠释。我们根据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分别采用Logistic模型,指数模型和组合预测法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宁波-舟山、青岛、大连和厦门等8个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14-2020年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速度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在GDP平稳增长常态化的条件下,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趋势将有所减缓。对比2013年集装箱吞吐量和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在全国占比平方和,推断我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由垄断型向竞争型发展的长期趋势。目前,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正在推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位置将得以改变。科学的预测对实现我国海港集装箱港口的合理布局和规划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郑永祥[8](2014)在《中越经济走廊对越南经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东亚己成为世界经济最具有潜力和活力的地区,而越南是东亚地区中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自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国融入全球经济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程度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中越经济走廊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两廊一圈”次区域经济合作区中的“两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架起了新的桥梁,促进了越南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从中越经济走廊角度出发,研究中越经济走廊对越南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中越经济走廊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挥的作用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中越经济走廊的研究,阐述中越经济走廊的相关理论。之后,阅读大量资料与搜集最新的数据,分析了中越经济走廊的形成、发展与建设因素,接着探讨中越经济走廊的“东廊”与“西廊”分别对越南经济发展的影响,从两廊沿线上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情况对越南的贸易、投资、旅游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然后从从不同角度分析中越经济走廊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作用。最后对中越经济走廊如何进一步促进越南经济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宋世军[9](2014)在《钦州港站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运输需求快速增长,各种物流运输企业迅速发展,相互间的竞争越演越烈,铁路运输市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铁路货运物流业通过进行深化货运改革,大力发展铁路货运现代物流,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运输市场占有量得到了逐步提高。本论文研究分析了钦州港口及车站货运物流发展现状,找出港口及车站货运物流发展存在物流发展低而无序、信息化水平不高、运输配套设施不完善、运输组织水平不高、物流管理理念落后、物流人才缺乏、物流园区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车站货运发展现代物流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发展供应链物流、集装箱物流、快货物流、多式联合运输物流、农产品物流、保税物流等适合车站货运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并从转变物流服务理念、加强物流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物流信息技术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动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优化物流组织方式、加强沟通协调、加强企业战略联盟等方面提出车站货运向现代物流发展的对策。
陈晓彤[10](2014)在《目的论指导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大海国》英译及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逐渐成为一个热点。文化负载词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其翻译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学作品翻译的整体质量和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在本篇翻译报告中,笔者以《大海国》的第二章到第四章为翻译文本,对文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分类,并从翻译目的论出发,通过实例,初步探讨了各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以期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认识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希望为其他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二、防城港年货物吞吐量超1600万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城港年货物吞吐量超1600万吨(论文提纲范文)
(2)需求不确定下区域港口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考虑社会福利的区域港口投资 |
1.2.2 考虑需求不确定的港口投资 |
1.2.3 研究文献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区域港口定义及特征 |
2.1.1 区域港口定义 |
2.1.2 区域港口特征 |
2.2 区域港口投资相关理论 |
2.2.1 港口的经济特征 |
2.2.2 区域经济理论 |
2.2.3 区域港口协调发展 |
2.3 研究方法论 |
2.3.1 需求不确定理论及方法 |
2.3.2 多目标优化 |
2.3.3 几何布朗运动 |
2.4 本章小结 |
3 区域港口发展现状 |
3.1 我国港口发展现状 |
3.2 区域港口投资建设现状 |
3.2.1 五大港口群投资及发展现状 |
3.2.2 区域港口发展对比分析 |
3.3 港口群与区域经济关联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需求不确定下区域港口投资决策模型构建 |
4.1 问题描述和模型假设 |
4.1.1 问题描述 |
4.1.2 模型假设 |
4.2 基本公式 |
4.2.1 需求不确定 |
4.2.2 港口利润 |
4.2.3 港口溢出效益 |
4.2.4 区域港口投资社会福利 |
4.2.5 区域内港口资源利用率 |
4.3 区域港口投资多目标优化模型 |
4.4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设计 |
4.4.1 算法介绍 |
4.4.2 算法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区域港口投资决策研究-以珠三角港口群为例 |
5.1 珠三角地区概况 |
5.2 数据及参数确定 |
5.2.1 场景设定 |
5.2.2 基本参数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程序部分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港口群经济发展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港口群发展相关理论 |
2.1.1 港口群经济 |
2.1.2 规模经济 |
2.1.3 产业聚集与扩散 |
2.1.4 区域经济一体化 |
2.2 港口群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2.3 港口群经济研究相关方法 |
2.3.1 DEA绩效评价理论 |
2.3.2 聚集度评价 |
2.3.3 空间计量经济 |
第3章 我国港口群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
3.1 历史沿革 |
3.1.1 起步阶段(1950-1970 年代) |
3.1.2 恢复建设(1970-1980 年代末) |
3.1.3 快速发展(1980 年代末至1990 年代末) |
3.1.4 形成港口群(2000 年至今) |
3.2 发展现状 |
3.2.1 环渤海港口群 |
3.2.2 长三角港口群 |
3.2.3 东南沿海港口群 |
3.2.4 珠三角港口群 |
3.2.5 西南沿海港口群 |
3.3 我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3.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2 主要成因 |
第4章 港口群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
4.1 国民经济效应 |
4.1.1 港口群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
4.1.2 港口经济效益 |
4.1.3 加强港口群发展对经济促进作用的机制建设 |
4.2 联动发展效应 |
4.2.1 港口群经济对腹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
4.2.2 腹地经济对港口群经济的促进作用 |
4.3 创新发展效应 |
4.4 开放发展效应 |
4.5 技术创新效应 |
第5章 沿海港口群技术效率、产业集聚水平与空间经济分析 |
5.1 我国沿海港口群技术效率评价 |
5.1.1 港口技术效率评价意义 |
5.1.2 基于超效率DEA的港口产业技术效率评价模型 |
5.1.3 港口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 |
5.1.4 我国沿海港口群港口产业技术效率实证分析 |
5.2 我国沿海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水平评价 |
5.2.1 环渤海港口群 |
5.2.2 长三角港口群 |
5.2.3 东南沿海港口群 |
5.2.4 珠三角港口群 |
5.2.5 西南沿海港口群 |
5.2.6 我国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水平总体分析 |
5.3 我国沿海港口群空间经济分析 |
5.3.1 港口群港口间空间经济影响模型建立 |
5.3.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6章 我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6.1 国际贸易环境 |
6.1.1 国际贸易分工 |
6.1.2 国际贸易变化 |
6.2 “一带一路”倡议 |
6.2.1 “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 |
6.2.2 “一带一路”下我国的贸易发展 |
6.2.3 “一带一路”下中俄贸易合作发展 |
6.3 贸易协定影响 |
6.3.1 中美贸易协议 |
6.3.2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 |
6.3.3 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协定 |
6.3.4 TTIP贸易协定 |
6.4 亚太自贸组织 |
6.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
6.6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第7章 对策建议与发展展望 |
7.1 对策建议 |
7.1.1 明确战略定位 |
7.1.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
7.1.3 完善公平透明的宏观政策 |
7.1.4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
7.1.5 明确评价与激励机制 |
7.1.6 推动港口群基础设施高效衔接 |
7.1.7 构建一体化运输体制 |
7.1.8 推进智慧港口建设 |
7.2 中国沿海港口群发展展望 |
7.2.1 环渤海港口群——新时代东北振兴、京津冀一体化 |
7.2.2 长三角港口群——长江经济带 |
7.2.3 东南沿海港口群——扩大两岸合作交流 |
7.2.4 珠三角港口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
7.2.5 西南沿海港口群——一带一路、东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港口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港口基本情况 |
二、港口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三、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 |
二、实证分析 |
三、比较分析 |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关于竞争力理论研究 |
第二节 关于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三节 港口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港口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要港口发展情况 |
一、青岛港概况及业务发展现状 |
二、日照港概况及业务发展现状 |
三、烟台港概况及业务发展现状 |
四、威海港概况及业务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各主要港口发展现状对比 |
第四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影响港口竞争力的因素 |
一、港口区位因素 |
二、港口的生产经营能力 |
三、港口的发展潜力条件 |
四、港口财务状况 |
第二节 评价指标建立的方法 |
一、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及原则 |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港口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三节 评价方法的选择 |
一、评价方法的介绍及步骤 |
第五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港口竞争力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港口数据选取 |
第二节 数据展示 |
第三节 数据分析 |
第四节 主成分分析 |
第五节 结论 |
第六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港口竞争力提升建议 |
第一节 青岛港竞争力提升建议 |
第二节 烟台港竞争力提升建议 |
第三节 日照港竞争力提升建议 |
第四节 威海港竞争力提升建议 |
第五节 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沿海港口竞争力的综合措施 |
一、借助“一带一路”促进港口企业智慧升级 |
二、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港口“一体化”建设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天津港北疆港区散货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散货经营及相关理论 |
2.1 散货及其装卸运输 |
2.1.1 散货特点及分类 |
2.1.2 散货码头和货场工作特点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战略与策略的关系 |
2.2.2 经营战略基本定义 |
2.2.3 经营战略的类型及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天津港北疆港区历史发展和现状 |
3.1 天津港历史发展概述 |
3.2 北疆港区基本现状 |
3.2.1 历史渊源及发展 |
3.2.2 基础设施及作业条件 |
3.2.3 人员结构 |
3.2.4 主营业务 |
3.2.5 财务状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津港北疆港区散货经营内外部因素分析 |
4.1 天津港北疆港区散货业务经营内部要素对比分析 |
4.1.1 码头运营能力 |
4.1.2 货源类型 |
4.1.3 作业流程 |
4.1.4 堆存能力 |
4.1.5 疏运能力 |
4.1.6 机械及作业效率 |
4.1.7 价格政策 |
4.2 天津港北疆港区散货经营外部环境及影响 |
4.2.1 天津港的战略变化 |
4.2.2 宏观环境政策影响 |
4.2.3 行业竞争状况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天津港北疆港区散货市场预测分析及战略选择 |
5.1 天津港北疆港区散货吞吐量预测 |
5.1.1 预测方法 |
5.1.2 预测对象介绍 |
5.1.3 数据分析与预测 |
5.2 战略选择 |
5.2.1 铁矿石 |
5.2.2 有色矿 |
5.2.3 灌装货物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天津港北疆港区散货经营对策 |
6.1 宏观发展对策 |
6.1.1 以规模效应降低费用成本 |
6.1.2 以统筹经营实现优势互补 |
6.1.3 以品牌提升扩大影响力 |
6.1.4 以合作实现共赢 |
6.1.5 以内部提升重塑企业形象 |
6.2 经营实施对策 |
6.2.1 转变作业方式确保业务量不减 |
6.2.2 完善和新建码头提升作业效率 |
6.2.3 整合堆场优化资源配置 |
6.2.4 流程再造提高服务质量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长江流域进口铁矿石物流一体化建设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铁矿石研究 |
2.1.1 铁矿石特点 |
2.1.2 我国铁矿石发展现状 |
2.2 物流一体化 |
2.2.1 物流一体化的概念 |
2.2.2 物流一体化的特点 |
2.2.3 物流一体化的意义 |
2.3 国内外研究 |
3 中国进口铁矿石物流系统分析 |
3.1 中国进口铁矿石概况 |
3.2 铁矿石物流的系统分析 |
4 长江流域钢铁企业物流现状及模式 |
4.1 长江流域铁矿石物流的辐射面 |
4.2 长江流域的铁矿石物流现状 |
4.2.1 港口分布 |
4.2.2 船型状况 |
4.3 现阶段主要物流模式 |
4.3.1 长江流域的水文条件及航行要求 |
4.3.2 一程船物流模式 |
4.3.3 二程船物流模式 |
4.3.4 自有码头一程船直接靠泊或二程船直达自有码头 |
4.3.5 非自有码头需二程船卸货后再汽运或江内小船倒运 |
4.3.6 综述 |
5 长江流域铁矿石物流一体化的方案设计与论证 |
5.1 设定最优库存及库存分布 |
5.2 运输费用及各港口费用 |
5.3 设定最优物流方案 |
5.4 物流一体化流程确定 |
6 物流一体化在长江流域钢铁企业的应用与建议 |
6.1 物流一体化在安徽长江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应用 |
6.2 物流一体化在冷水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应用 |
6.3 长江流域钢铁企业物流一体化方案建议 |
7 结束语 |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本文的技术关键 |
7.4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的研究 |
1.3.2 集装箱港口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
1.3.3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腹地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
1.3.4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模型的研究 |
1.3.5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模型的突破空间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2 名词的界定和创新点的说明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 |
2.2 要素流动——我国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的全球化经济环境 |
2.3 交通运输经济学相关理论 |
2.3.1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 |
2.3.2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适应性 |
2.3.3 交通运输资源的时间配置模式 |
2.4 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集装箱运输 |
2.4.1 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分类 |
2.4.2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研究 |
3.1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
3.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
3.2.1 三大要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 |
3.2.2 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 |
3.3 我国海港集装箱运输的状况 |
3.3.1 中国海港集装箱运输业的蓬勃发展 |
3.3.2 我国海港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
3.4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 |
3.4.1 GDP与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关联度分析 |
3.4.2 人均GDP对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贡献率 |
3.4.3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因果关系 |
3.5 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相对GDP的弹性系数 |
3.5.1 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对GDP的弹性系数 |
3.5.2 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对三大要素的弹性系数 |
3.5.3 弹性系数换算公式及我国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估计 |
3.5.4 我国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对GDP的弹性系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海港集装箱运输的国际环境分析 |
4.1 全球集装箱运输状况分析 |
4.1.1 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
4.1.2 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的分析 |
4.1.3 世界集装箱市场运力分析 |
4.2 美国海港集装箱运输状况分析 |
4.2.1 美国的集装箱港口 |
4.2.2 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 |
4.2.3 美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进过程 |
4.3 日本海港集装箱运输状况分析 |
4.3.1 日本的经济状况 |
4.3.2 日本海港集装箱运输状况 |
4.3.3 中日航线集装箱运输现状 |
4.5 中美日三国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比较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
5.1 建立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模型面临的问题 |
5.2 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的常用数学模型 |
5.2.1 灰色系统法GM(1,1)模型 |
5.2.2 戈珀资成长曲线法 |
5.2.3 趋势外推法 |
5.2.4 多项式回归方法 |
5.3 时间序列-因果关系结合法与关联指数模型 |
5.3.1 解释变量GDP的合理变化区间 |
5.3.2 t检验和拟合多项式阶数的确定 |
5.3.3 基于Shapley值权重分配的组合预测 |
5.3.4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的指数模型 |
5.4 影响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关联模型预测结果的因素分析 |
5.4.1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集装箱运输业的影响 |
5.4.2 我国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对海港集装箱预测结果的影响 |
5.4.3 海运货物集装箱装箱率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沿海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模型的研究 |
6.1 基于集装箱吞吐量变化率的我国集装箱干线港的分类 |
6.1.1 我国大陆五大港口群体 |
6.1.2 我国集装箱干线港的分类 |
6.2 饱和型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
6.2.1 上海港集装箱货物运输的发展状况 |
6.2.2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
6.2.3 三和值法确定Logistic模型的初始值 |
6.2.4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曲线拟合程序 |
6.2.5 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
6.2.6 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
6.3 同步增长型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与GDP关联的指数模型 |
6.3.1 计量经济学的Panel Data平台 |
6.3.2 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
6.3.3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
6.3.4 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
6.4 高速增长型集装箱海港吞吐量的研究 |
6.4.1 大连港现象 |
6.4.2 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研究 |
6.4.3 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研究 |
6.5 预测结果综合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7.1 主要结论 |
7.2 对我国海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建设的建议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论文中应用的数据 |
附表1 中国的投资与消费(1978-2011) |
附表2 我国海港集装箱吞吐量(1981-2013) |
附表3 我国沿海省市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 |
附表4 我国海港城市地区生产总值 |
附表5 沿海干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
附表6 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二十位的港口 |
附表7 世界上部分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
附表8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2001-2010) |
附表9 美国和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和集装箱吞吐量(2000-2012)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中越经济走廊对越南经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
第二章 中越经济走廊的相关理论 |
2.1 国际贸易理论 |
2.2 国际投资理论 |
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 |
2.4 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第三章 中越经济走廊概述 |
3.1 经济走廊的概述 |
3.2 中越经济走廊的形成与发展 |
3.3 建设中越经济走廊的因素 |
第四章 中越经济走廊对越南经济影响的因素分析 |
4.1 中越经济走廊的西廊——“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对越南经济的影响 |
4.2 中越经济走廊的东廊—一“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对越南经济的影响 |
4.3 中越经济走廊对越南的总体影响 |
第五章 中越经济走廊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作用 |
5.1 中越经济走廊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重要通道和桥梁 |
5.2 中越经济走廊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发展 |
5.3 中越经济走廊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
5.4 中越经济走廊是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的基础 |
5.5 中越经济走廊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示范作用 |
5.6 中越经济走廊沿线上各省市的经济发展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
5.7 中越经济走廊推动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快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 |
第六章 中越经济走廊促进越南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
6.1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中越经济走廊立体化交通运输网 |
6.2 推进中国西部大开发与越南北部经济发展的行动,提高中越经济走廊沿线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
6.3 促进中越经济走廊上的一般贸易,企业应更积极开展以一般贸易为主的进出口活动 |
6.4 推进中越经济走廊上双方贸易全方位、多元化发展 |
6.5 加大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力度 |
6.6 促进中越跨境旅游的发展 |
6.7 加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钦州港站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铁路物流发展现状 |
1.2.2 港口物流发展研究 |
1.2.3 铁路物流发展研究 |
1.2.4 运输经济学理论研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图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钦州港站货运物流发展现状 |
2.1 钦州港口货运物流发展现状 |
2.1.1 钦州港口基本现状 |
2.1.2 钦州港口货运物流发展现状 |
2.2 钦州港站货运物流发展现状 |
2.2.1 车站基本现状 |
2.2.2 车站货运物流发展现状 |
2.3 钦州港口及车站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1 物流发展水平低而无序 |
2.3.2 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
2.3.3 运输配套设施不完善 |
2.3.4 货物运输组织水平不高 |
2.3.5 物流管理理念落后 |
2.3.6 物流人才缺乏 |
2.3.7 物流园区管理体制落后 |
2.3.8 对外宣传力度不足 |
第三章 钦州港站发展现代物流SWOT分析 |
3.1 优势分析 |
3.1.1 区位优势 |
3.1.2 完善的铁路网络规模优势 |
3.1.3 完善的信息通讯网络优势 |
3.1.4 稳固的客户资源优势 |
3.1.5 政策支持优势 |
3.1.6 物流成本及环保优势 |
3.2 劣势分析 |
3.2.1 物流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
3.2.2 运输能力的制约 |
3.2.3 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
3.2.4 思想观念陈旧 |
3.3 机遇分析 |
3.3.1 港区建设快速发展 |
3.3.2 码头建设持续推进 |
3.3.3 铁路建设持续推进 |
3.3.4 钦州港水运发展前景乐观 |
3.3.5 车站铁路发展现代物流是大势所趋 |
3.4 威胁分析 |
3.4.1 公路运输企业竞争威胁 |
3.4.2 水路运输企业竞争威胁 |
3.4.3 管道运输企业竞争威胁 |
第四章 钦州港站现代物流发展方向 |
4.1 发展供应链物流 |
4.2 发展铁路集装箱物流 |
4.3 发展快货物流 |
4.4 发展多式联合运输物流 |
4.5 发展农产品物流 |
4.6 发展保税物流 |
第五章 钦州港站发展现代物流对策 |
5.1 转变物流服务理念 |
5.1.1 增强物流服务意识 |
5.1.2 提高服务质量 |
5.1.3 加强企业物流文化建设 |
5.2 加强物流人才队伍建设 |
5.2.1 加快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
5.2.2 加强人文关怀 |
5.3 加强信息技术及物流配套设施建设 |
5.3.1 加强物流信息技术建设 |
5.3.2 完善物流配套基础设施 |
5.4 推动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 |
5.4.1 推动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
5.4.2 推动物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
5.4.3 推动适应市场的价格机制建设 |
5.5 优化物流组织方式 |
5.5.1 优化调度作业组织 |
5.5.2 优化车站运输组织 |
5.5.3 优化车站装卸车作业组织 |
5.5.4 优化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输产品开发 |
5.6 加强沟通协调 |
5.6.1 加强政府部门沟通协调 |
5.6.2 加强南宁铁路局沟通协调 |
5.6.3 加强与物流企业沟通协调 |
5.7 加强企业战略联盟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目的论指导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大海国》英译及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翻译项目概述 |
1.1 文本选择 |
1.2 文本简介 |
1.3 文本作者简介 |
1.4 翻译过程简介 |
二、翻译理论准备 |
2.1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 |
2.2 诺德的忠诚原则 |
三、翻译问题研究 |
3.1 文化负载词定义 |
3.2 文化负载词分类 |
3.3 目的论指导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
3.3.1 物质文化词翻译 |
3.3.2 社会文化词翻译 |
3.3.3 语言文化词翻译 |
四、翻译感悟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防城港年货物吞吐量超1600万吨(论文参考文献)
- [1]宁波港口博物馆展厅文字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苏未超. 东华大学, 2021
- [2]需求不确定下区域港口投资决策研究[D]. 杨璐.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D]. 宋长利. 辽宁大学, 2019(11)
- [4]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港口竞争力评价研究[D]. 禹鸿江.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1)
- [5]天津港北疆港区散货经营策略研究[D]. 徐思治.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3)
- [6]长江流域进口铁矿石物流一体化建设与发展[D]. 高峰.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6)
- [7]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模型研究[D]. 朱小檬.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 [8]中越经济走廊对越南经济的影响[D]. 郑永祥. 复旦大学, 2014(03)
- [9]钦州港站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发展研究[D]. 宋世军. 广西大学, 2014(03)
- [10]目的论指导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大海国》英译及翻译报告[D]. 陈晓彤.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