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敦煌愿文在汉语词汇史上的研究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静[1](2021)在《唐代墓志中的女性典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研读大量唐代墓志铭的基础上,择取其中与女性相关的典故进行综合考释,并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来厘清每条典故的文献出处,进而分析唐代墓志铭所引用典故的深层含义。将析出的典故按照其相似的特点、作用等划分类别,由於墓志女主人大都已经婚嫁,故用於修饰其德行等方面的典故基本固定,不外乎孟母陶母之慈教,莱妇鸿妻之柔顺,张箴荀诫之妇礼、萍藻絺綌之妇职、螽斯芣苡之孝养等方面。唐志中引用的女性典故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所期许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即容貌娇艳,身姿绰约;饱读诗书、识礼明义;德行卓越,相夫教子;繁衍子嗣,勤俭持家等。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上始终处於“第二性”上,她们始终秉承着“夫为妻纲”的社会理念,即:夫在,女子当不妒专一,与其“琴瑟谐和”;夫死,女子应高洁守志,誓无再醮。虽有研究表明唐代的女性地位较之前代有所提升,但透过本文对女性典故使用情况的分析可知,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弱性”以及对男子的“依附性”依然存在。唐志中引用的女性典故内容正向,对当时社会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且大多含义丰富,同一个典故在不同墓志条例中代表不同含义;另外,唐志撰写者在择取与美貌相关的女性典故时,奉行“德貌双馨”者为上的标准。
马小瑞[2](2020)在《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敦煌曲子词是敦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口语性强,是研究唐五代汉语词汇极具代表性的语料。词汇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趋势,本文研究敦煌曲子词中的复音词,力求通过研究反映出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的特点,以期丰富汉语史复音词的研究并对汉语词汇研究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敦煌曲子词的相关概念,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梳理了敦煌曲子词及汉语复音词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本文研究敦煌曲子词复音词时主要运用的:穷尽式统计法与归纳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第一章,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的判断标准及复音词概况。本章首先参考具有代表性的学界前贤判断复音词的方法并结合敦煌曲子词实际情况,确定出以意义、修辞及词频为主的敦煌曲子词复音词判断标准;其次根据已确定的判断标准穷尽式统计出敦煌曲子词中的复音词共计3269个。依据复音词内容与性质的差异,本文将敦煌曲子词复音词分为:专有名词(118个)、佛教类复音词(196个)、一般复音词(2955个)三类。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出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的构词及特点,本文根据汉语构词法对复音词进行结构分类,主要包括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第三部分是第二章,敦煌曲子词单纯复音词。本章主要描写敦煌曲子词中的107个单纯复音词,主要包括:联绵词、叠音词及音译词三类,为了能够更直观地呈现敦煌曲子词单纯复音词的特点,本章从复音词的词性构成、音节构成及音韵构成等方面对各分类分别进行描写与分析,敦煌曲子词单纯词其词性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其中既有双音节单纯词,也有多音节单纯词,总的来说以双音节词为主。第四部分是第三章至第五章,这部分主要考察敦煌曲子词中的合成复音词,是本文的主要部分,也是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的主体部分。这三章着重描写敦煌曲子词中的3044个合成式复音词,主要包括:并列式、偏正式、支配式、主谓式、补充式、附加式、重叠式,本文根据各类合成式复音词的结构特点,分别从语义构成、词性构成、语序构成等方面静态描写敦煌曲子词合成式复音词,并计算出各结构类型复音词的数量及比重,敦煌曲子词合成式复音词中偏正式数量最多,其次是并列式,其他结构都相对较少。第五部分是第六章,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特点。本章主要通过共时、历时相结合的比较法,分析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的特点。根据比较与同时期、不同时期代表性语料中复音词的构词及使用情况,概括出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的特点:复音词数量可观,结构类型完备;语音构词、语法构词存在不平衡性,语法构词是主要构词方式;各结构类型复音词数量及占比不平衡,偏正式复音词据有绝对优势。第六部分是第七章,敦煌曲子词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本章主要考察敦煌曲子词复音词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间的关系,其关系具体表现为:补充未收词条;补充、修改《汉语大词典》未收或已收词条义项;补充、提前书证等方面。
罗丽娜[3](2020)在《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研究》文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也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人们对某个民族的认识。文化词语作为语言系统中能够标记文化的词汇符号,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特性。敦煌歌辞是敦煌遗书中能够配合音乐咏唱的唱词,主要由曲子词、佛教歌曲、民间俗曲三部分组成,共计一千二百余首。其咏唱内容丰富,唱词中处处蕴含唐五代文化,产生了大量的文化词语。歌辞大部分为底层民众所做,作者文化水平有限,抒情、说理之间尽显口语语言风格,基本反映了当时真实的语言风貌,是唐五代词汇研究的珍贵语料。本文考察了敦煌歌辞中出现的571个文化词语,通过较为详尽的1录、分类、释义和总结,意在揭示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总体面貌、语言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本论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绪论。首先表明论文的选题缘由,其次阐明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研究的价值以及论文语料的选择,并梳理了敦煌歌辞的研究现状,然後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後总结论文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是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界定与分类。首先将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界定为:在汉语语言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或带有文化标记的词。然後以苏新春先生的观点为参考,将571个敦煌歌辞文化词语按内容分为三大类:物质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精神文化词语。此外还对这些文化词语按音节、词性以及语法结构进行分类。第二章至第四章对敦煌歌辞文化词语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第二章是敦煌歌辞中的物质文化词语,244个物质文化词语可分六类,即建筑、饮食、服饰、器具、体貌、颜色。其中,在44个建筑类文化词语中出现贵族和贫民建筑两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在6个饮食类文化词语中出现与酒、肉、米、麪相关的词汇;在19个服饰类文化词语中出现女子和男子服饰两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在137个器具类文化词语中出现金、银、铜、玉材质以及域外器具五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在25个体貌类文化词语中出现女子妆容和人的形体两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第三章是敦煌歌辞中的制度文化词语,114个制度文化词语可分四类,即社会制度、亲属关系、风俗习惯、特殊称谓。其中,在60个社会制度类文化词语中出现古代职官和计时两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在11个风俗习惯类文化词语中出现方言和岁时节令两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在19个特殊称谓类文化词语中出现男子和女子美称两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第四章是敦煌歌辞中的精神文化词语,213精神文化词语可分两类,即思想和宗教。在30个思想类文化词语中出现少数民族和离别思念两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在183个宗教类文化词语中出现数字加名词的佛教类词汇和佛教名号与鬼怪两类特殊种属文化词语。论文分析考察三大类文化词语中出现的特殊种属类文化词语,并加以疏证,通过三章的分类描写,展现了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整体面貌,是本论文的主体。第五章是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词义分析。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词义构成可分为理性义和色彩义两方面,色彩义又包含感情色彩、形象色彩以及语体色彩。词义发展及演变主要有:意义扩大、意义缩小和意义转移三种形式,如敦煌歌辞文化词语中“男”从表“男人”“儿子”“爵位”等意义缩小到只保留本义;“连襟”从表“衣襟”意义转移为表“姊妹丈夫之互称或合称”。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词义构成或发展演变都是以类聚形式出现,由这些词语的所属类聚可窥探唐五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第六章是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特点。宗教文化词语出现同义异名、同义异素、缩略组合三种词义类聚;文化词语总体呈现出名物性;以及稳定性和变异性,这体现在敦煌歌辞文化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消亡情况。第七章是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相关问题研究。本章共分为两部分,一是从敦煌歌辞文化词语中选取部分描写女性的词汇,如“娇娥”“鬭争”“怀躬”等,进一步探究唐五代女性地位的变迁。二是订补《汉语大词典》:订补词语释义2条、订补词目设立9条、订补书证滞後6条。如“怀躬”一词《汉大》未收;“翁姑”在《汉大》中以清《聊斋志异?小翠》为例,书证滞後。第八章是结语。对全文所做的研究进行总结。
孙韬[4](2020)在《《唐话纂要》词汇研究》文中提出日本江户和明治两个时代(1716—1912)开启了日本汉语教学的鼎盛阶段,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响的汉语教科书,其中,冈岛冠山编纂的汉语口语教材《唐话纂要》于1716年付梓,用以教授日本的汉语初学者或来往商贾掌握汉语基本口语,生动又详尽地描述了社会风貌、风土人情,口语性强,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唐话纂要》词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就特色词汇进行了专门考察,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唐话纂要》词汇的研究价值进行概述。首先以《唐话纂要》的文本为载体,阐释了该书的时代性和语料的真实性;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唐话纂要》所收录词汇的丰富性和层次性;最后,从词汇角度看《唐话纂要》的语言特点,进一步探讨《唐话纂要》的词汇价值。二、对《唐话纂要》词汇进行穷尽式考释。将其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在唐以前产生而在近代汉语中继续使用的词语,二是在近代汉语时期才产生的词语。从这些词的构成来看,有些是口语词,有些是方言词,有些词语历经了词汇化的过程。继而,我们将一部分词语置于现代汉语的方言层面进行共时分析,探求《唐话纂要》词汇的南方官话特点。三、对《唐话纂要》的中日流向词进行研究。《唐话纂要》中的中日流向词指的是通过以《唐话纂要》为代表的日本汉语官话教科书借入日语的汉语词汇,这些词汇产生于汉语史的各个阶段,包括“借形词”“改造词”“假名词”。同时,运用概念化的理论,对借词的词义概念进一步探讨。中日流向词在《唐话纂要》中的使用状况,反映了汉语借词对现代日本词汇系统的深远影响。四、针对《唐话纂要》词汇的产生与发展展开论述。《唐话纂要》词汇有着显着的双音化趋势,从双音词的演变角度观察,首先是缀词和同素异序词的发展;其次是部分词汇的双音化进程,主要有短语、句法结构以及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体现了《唐话纂要》词汇在汉语史上产生与发展的总体规律。
郭洪义[5](2016)在《晋唐间佛教石刻文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所谓佛教石刻是指与佛教有关的造像、造塔、造寺、造经,做其他各种功德、举办斋会、法事等各种宗教活动所留下的题记、功德铭、经幢、摩崖,以及僧侣亡化後记载其生平事迹的塔铭、碑志等所有石刻铭文的总称。佛教石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们取狭义,特指刻有铭文的佛教石刻部分。本研究暂以佛教造像记、佛教造像碑、僧侣塔铭、僧侣碑志爲主对佛教石刻进行考察,兼顾使用部分寺院碑、“刻经”材料,佛教经幢、石经等暂不在研究范围之列,留待日後继续考察研究。晋唐之间,是中国佛教传播发展最爲迅猛、最爲兴盛乃至发展至顶峰的时期,佛教石刻的诸类别在该时期全部出现并日趋完善。佛教造像记、佛教造像碑、僧侣塔铭、碑志在该时期大量出现,且最爲繁盛。本研究选择晋唐间佛教石刻作爲考察研究的对象,在对其进行全面调查、系统搜集和科学整理的基础上,进而展开文字、词语的专题研究。目前学界对该时期佛教石刻文字、词语的研究尚不多见,值得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清理和深入研究。本研究主要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旨在对该时期佛教石刻中出现的文字、词语进行系统清理和较爲深入的考证,重点关注该时期佛教石刻中出现的部分特色词语和较爲特殊的文字使用现象,并尝试揭示该时期佛教石刻文字、词语使用的一些主要特征和使用面貌,从而为该时期汉字发展史、汉语词汇史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全文共分“绪论”、“晋唐间佛教石刻文献整理研究”、“晋唐间佛教石刻文字研究”、“晋唐间佛教石刻词语研究”和“晋唐间佛教石刻文字词语的研究价值”五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对该时期佛教石刻材料进行概述,重点介绍该时期佛教造像记、佛教造像碑、塔铭各自产生发展的历史,指出佛教造像记与佛教造像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试图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後介绍了学界对该时期佛教石刻文字词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对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材料来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二章晋唐间佛教石刻文献整理研究。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文献进行全面调查、系统搜集和科学整理。重点考察了以下内容:佛教石刻拓本缀合、佛教石刻拓本辨僞、佛教石刻拓本断代、佛教石刻拓本去重以及佛教石刻释文校补例释。第三章晋唐间佛教石刻文字研究。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文字的使用状况进行专题研究,对该时期佛教石刻中出现的古文字、异体字、同形字、假借字进行了重点考察,并对40个疑难字进行了较爲深入的考辨。“佛教石刻古文字研究”部分,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中遗存的部分小篆和隶古定字形进行了文字形体结构分析和形体来源考察;“佛教石刻异体字研究”部分,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异体字进行了系统研究,按照简省、增繁、)混、变异、类化、改换、位移、记号化、造字思路和方法不同而成异体、符号转写而成异体、合文等十一种类型对其进行了较爲细致地描写分析和规律总结;“佛教石刻同形字个案研究”部分,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中出现的部分同形字进行了个案研究,其先以“惚”和“楞”的同形字爲例进行例释,对二字诸异体的)变过程及造成同形字的原因进行了较爲详细的描写分析和深入探讨,接着对佛教石刻中出现的其他同形字进行了描写分析和类型归纳:共分爲“因简省而同形”、“因增繁而同形”、“因)变而同形”、“因)混而同形”、“因类化而同形”、“因位移而同形”六种情况,对其进行了举例分析及相关探讨;“佛教石刻假借字研究”部分,根据语料自身及文字使用的实际情况,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中的“音同假借”和“音近假借”现象进行了重点考察,并指出了碑刻文献假借字研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纠正前人研究相关误识;“佛教石刻疑难字考辨”部分,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中出现的40疑难字进行专门考辨,其多爲前人未识或误释之字,以例释的形式对佛教石刻疑难字进行较爲深入的考证,为疑难字考释及文字学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第四章晋唐间佛教石刻词语研究。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中出现的部分特色词语进行了专题研究。按照主题义类的方式,重点对该时期佛教石刻中出现的“称谓词语”、“社团词语”、“僧官词语”、“宗教词语”、“造像发愿词语”、“疑难词语”进行了详细考察,每个义类下又主要对以下几类词语进行了重点研究:大型辞书未收的词语、大型辞书释义不够准确的词语、大型辞书漏收义项的词语、前人研究存在一定误识或争议的词语、前人考证不够全面值得深入考证的词语。通过对上述几类词语的专题研究,从而为今後大型辞书编纂及该时期佛教石刻词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资料。第五章晋唐间佛教石刻文字词语的研究价值。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语料自身文字、词语的研究价值进行总结归纳及相关探讨。对该时期佛教石刻的文字学、词汇学和辞书学研究价值进行了重点讨论,并对该时期佛教石刻文字、词语的主要特征和使用面貌进行了初步总结和规律揭示。
王孟[6](2016)在《敦煌佛教疑伪经综录》文中认为佛教疑伪经是佛教研究的重要资料,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所以,佛教疑伪经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佛教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由於中国古代僧人出於纯洁信仰的考虑,禁绝佛教疑伪经的流通,将它们排斥在大藏经之外,以致中国绝大多数佛教疑伪经都亡佚不存。赖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我们今天可以重睹100多种久已亡佚的佛教疑伪经。虽说敦煌遗书中保存的疑伪经为佛教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料,但因敦煌遗书散藏在世界各地,且无总目录可以导航,故研究者至今很难把握其全貌以及寻觅本人研究所需的佛教疑伪经。这一现状导致敦煌学虽已百年,敦煌佛教疑伪经研究缺乏总体把握的现状并无根本改观。本论文的题目为《敦煌佛教疑伪经综录》,依托方广錩先生主持的《敦煌遗书数据库》,采用文献学的方法对敦煌藏经洞所存佛教疑伪经做一个鸟瞰式的整理,目的有两个:一是汇总、梳理目前已经收集到的所有敦煌佛教疑伪经,公布其目录资料;一是梳理每一部敦煌佛教疑伪经至今为止的研究史,罗列其研究编年,并努力对这些研究成果加以述评。前(5学者教导我们,学术研究要靠资料讲话。资料有三类:原始资料、研究资料与动态资料。本论文力求为研究者提供至今为止与敦煌佛教疑伪经研究相关的原始资料、研究资料的基本信息,力图为从事敦煌佛教疑伪经研究的研究者提供一本可信的工具书。本论文的导论部分,通过梳理对佛教疑伪经的诸种判别标准及其背後反映的思想倾向,认为就对佛教疑伪经的认知与研究而言,应将疑伪经的判别标准回归到中国古代僧人确立的“翻译标准”上。论文回顾了以往诸位研究者对佛教疑伪经的各种分类法,尝试以撰作目的为标准,对敦煌佛教疑伪经进行分类。力图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解决疑伪经的分类问题。本论文的正文部分,对每一部敦煌佛教疑伪经,分别以“相关资料”、“研究编年”、“研究述评”为序进行论述。在“相关资料”部分,对该部佛教疑伪经的经录着录、现存状况、异本系统、经文内容等予以介绍,力图使读者把握该佛教疑伪经的原始资料。在“研究编年”部分,用“编年史”的方式,按时间顺序对该佛教疑伪经的研究史进行梳理,使读者能够基本把握该部佛教疑伪经的研究现状。在“研究述评”部分,以问题为中心,对相关学术研究问题进行梳理,力图总结以往对该敦煌佛教疑伪经研究的成绩和不足,以期通过总结,发现问题,进一步推进对该疑伪经的研究。
闫斯文,武振玉[7](2015)在《敦煌文献词汇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敦煌文献因其较高的口语化程度,一直以来备受汉语史研究者的重视,被视为晚唐五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从研究范围看,敦煌文献词汇研究由最初的集中于敦煌变文、敦煌佛经扩大到了包括敦煌愿文、敦煌书仪、敦煌碑铭、敦煌道经、敦煌歌辞、敦煌社会经济历史文书等在内的整个敦煌文献。从研究内容看,敦煌文献词汇研究由早期的侧重疑难词语考释、方言俗语词和口语词探析,逐渐扩大到对词义系统、新词新义、常用词、复音词、构词法、同义词、专类词等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看,除传统的训诂学方法外,语义场、概念场、认知语言学等现代语言学理论也越来越多地被引入敦煌文献词汇研究中;同时结合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也受到更多关注,使敦煌文献的词汇研究更加科学化、立体化。
赵玉平[8](2015)在《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斋礼仪研究》文中提出唐五代宋初是佛教斋会礼仪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斋会具有明显的礼仪特性和社会影响。本文充分利用留存的敦煌文献,并结合传世史籍和佛教典藏,对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斋会礼仪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全文共分六章,前两章主要讨论了佛教斋会本土化和唐五代宋初佛教斋文的特性与发展,后四章着重探究了唐五代宋初佛教斋会与吉、宾、军、嘉、凶五礼的关系。第一章,主要从佛教斋会“同于祠祀”的礼仪角度,论证了佛教斋会本土化的过程。第二章,努力突破以往视斋文为佛教实用文体的固有认识,探讨了其官方书仪的礼仪特性与发展。第三章,关注了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事神”仪斋的几类典型斋会,梳理了佛斋与吉礼的关系。笔者认为,唐代祭社稷、享先蚕、祈雨和祈谷类佛教仪斋的举行,既能满足地方州县统治阶层祭祀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表达,又能满足百姓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精神祈求。第四章,分析了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官仪斋的几类斋会,主要探讨了佛教斋会与宾、嘉礼为主的官场仪制间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佛教官场仪斋的出现是官场礼仪佛教化、佛教斋会礼仪化的表现,由此形成了唐宋官场仪制的新特点。第五章,通过解析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军仪斋的几类典型斋会,研究了佛斋与军礼的关系。笔者发现,与征讨、驱傩等传统军礼功能类似的佛教斋会的举行,都说明唐五代宋初的军礼已经有了深程度大众参与的佛教化倾向。第六章,归纳了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凶仪斋的几类典型斋会,论述了佛教斋会与凶礼的关系。从中可见,对死亡、疾病、灾年之类凶礼范围的灾害进行禳灾,也是佛教斋会的常见内容,特别是丧葬斋会,几乎可与传统丧葬礼仪一一对应;佛教凶仪斋不受凶礼的阶层界限,适用于所有人,并且民众对其“以为当然之礼耳”。总而言之,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斋会具有一定的礼仪特性和社会影响。笔者对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斋礼仪的研究,试图还原唐五代宋初敦煌社会礼仪佛教化的社会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唐宋社会礼仪与佛教的关系。
林琰,周掌胜[9](2014)在《敦煌愿文叠词研究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文中指出敦煌愿文是唐五代俗文学作品之一。其真实可靠、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在汉语词汇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敦煌愿文叠词为例,从四个方面阐述其对《汉语大词典》修订的重要作用:1)增补遗漏的义项;2)补充失收的词条;3)弥补孤证的不足;4)提前滞后的书证。
李海玲[10](2013)在《敦煌愿文别字异文材料所反映的语音问题》文中认为敦煌愿文是指敦煌文献、石窟题记和绢书、幡缯中的请愿文章,它数量大,内容广,材料丰富,忠实记录了唐五代时期西北地区的语言面貌,对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别字异文材料研究语音问题早已有之。本文以《敦煌愿文集》为底本,以同音替代为选取标准,运用分析、比较、个别与系统相结合等方法,对愿文别字异文材料进行充分描写,并与同时期其他敦煌文献、现代西北方言比较串联。分析表明,别字异文材料所反映的语音现象与《切韵》音系相比已有很大不同,涉及声、韵、调三方面。声母方面主要有轻唇音分化、非敷奉合流;知章组合流;精组见系相混并开始胶化;云以代用;浊音清化,塞擦音全浊声母清化为全清声母,浊擦音清化为相应清擦音等。韵母方面的变化突出体现在止摄不分;鱼、虞有别,鱼韵既和止摄代用,又和虞韵代用;口语中刃、-n,-m尾开始相混,梗、蟹摄相代透露出鼻音韵尾消变的迹象,-p、-t,-k尾相混表明入声韵尾弱化,这两类弱化甚至导致阳声韵和入声韵发生别字异文的代用。声调方面突出特点包括全浊上归去、入声调开始消失、口语中清上、清平读音相近等。敦煌愿文别字异文材料所反映的语音现象并非一时一地的变化,而是唐五代时期西北地区不同方言点语音演变的集合。作为新材料,愿文别字异文为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补充例证,而且新村料带来的新发现使得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更加全面、深入。
二、敦煌愿文在汉语词汇史上的研究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敦煌愿文在汉语词汇史上的研究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唐代墓志中的女性典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价值 |
二、女性典故的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及行文说明 |
第一章 德行相关的女性典故 |
第一节 贤明相夫之贤妻 |
第二节 清贞守节之寡妇 |
第三节 持家有度之妇女 |
第二章 教育相关的女性典故 |
第一节 慈母教子之家庭教育 |
第二节 箴诫教女之社会教育 |
第三节 繁衍後代昌盛子孙 |
第三章 才貌相关的女性典故 |
第一节 博学之才属文之能 |
第二节 倾城之姿沉鱼之貌 |
第四章 婚姻观念与女性地位 |
第一节 由典故所见的婚嫁习俗 |
第二节 由典故所见的夫妻关系 |
第三节 由典故所见的女性地位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亡故类女性典故 |
附录2 文中所用唐志录文)误补正 |
附录3“女性典故”释义比较及补充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敦煌曲子词简介 |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三、敦煌曲子词及汉语史复音词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的判断标准及复音词概况 |
第一节 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的判断标准 |
一、意义标准 |
二、修辞标准 |
三、词频标准 |
第二节 敦煌曲子词复音词概况 |
一、敦煌曲子词复音词概述 |
二、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结构 |
第二章 敦煌曲子词单纯复音词 |
第一节 联绵词 |
一、双声联绵词 |
二、叠韵联绵词 |
三、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
第二节 叠音词 |
一、形容词 |
二、副词 |
三、拟声词 |
第三节 音译词 |
一、双音节 |
二、多音节 |
第三章 敦煌曲子词并列式复音词 |
第一节 语义构成 |
一、同义并列 |
二、类义并列 |
三、反义并列 |
第二节 词性构成 |
一、前後词性一致 |
二、前後词性不一致 |
第三节 语序构成 |
一、AB与BA同时存在於敦煌曲子词 |
二、只有BA存在於敦煌曲子词 |
第四章 敦煌曲子词偏正式复音词 |
第一节 语义构成 |
一、有关人或事物 |
二、有关动作、行为 |
三、有关性质、状态 |
第二节 词性构成 |
一、前後词性一致 |
二、前後词性不一致 |
第五章 敦煌曲子词其他结构复音词 |
第一节 支配式 |
一、语义构成 |
二、词性构成 |
第二节 主谓式 |
第三节 补充式 |
一、语义构成 |
二、词性构成 |
第四节 附加式 |
一、前附加式 |
二、後附加式 |
第五节 重叠式 |
第六章 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特点 |
第一节 共时比较角度下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特点 |
一、共时比较文献 |
二、共时比较角度复音词构词统计表 |
三、共时比较角度下敦煌曲子词复音词构词法及其特点 |
第二节 历时比较角度下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特点 |
一、历时比较文献 |
二、历时比较角度复音词构词统计表 |
三、历时比较角度下敦煌曲子词复音词构词法及其特点 |
第七章 敦煌曲子词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 |
第一节 补充词条 |
第二节 补充义项 |
第三节 补充书证 |
第四节 提前书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语料的选择 |
第四节 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和目标 |
第六节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小结 |
第一章 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界定与分类 |
第一节 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界定 |
第二节 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分类 |
小结 |
第二章 敦煌歌辞中的物质文化词语 |
第一节 建筑类文化词语 |
第二节 饮食类文化词语 |
第三节 服饰类文化词语 |
第四节 器具类文化词语 |
第五节 体貌类文化词语 |
小结 |
第三章 敦煌歌辞中的制度文化词语 |
第一节 社会制度类文化词语 |
第二节 风俗习惯类文化词语 |
第三节 特殊称谓类文化词语 |
小结 |
第四章 敦煌歌辞中的精神文化词语 |
第一节 思想类文化词语 |
第二节 宗教类文化词语 |
小结 |
第五章 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词义分析 |
第一节 文化词语的词义构成 |
第二节 文化词语词义的发展演变 |
小结 |
第六章 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的特点 |
第一节 文化词语中宗教文化词语词义类聚 |
第二节 在现代汉语中消亡的文化词语 |
第三节 文化词语中的类义词语 |
第四节 文化词语的名物性 |
小结 |
第七章 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一节 从扮演角色看唐五代女性地位的变迁 |
第二节 敦煌歌辞文化词语与《汉语大词典》相关词目订补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按音序排列) |
致谢 |
(4)《唐话纂要》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
第一章 《唐话纂要》词汇的研究价值 |
第一节 《唐话纂要》语料的时代性和真实性 |
第二节 《唐话纂要》词汇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
第三节 从词汇角度看《唐话纂要》的语言价值 |
第二章 《唐话纂要》词语考释 |
第一节 《唐话纂要》词语考释的范围、思路及内容 |
第二节 《唐话纂要》词语的历时考释 |
第三节 《唐话纂要》方言词的共时分布 |
第三章 《唐话纂要》中日流向词研究 |
第一节 《唐话纂要》中日流向词的界定 |
第二节 《唐话纂要》中日流向词考察 |
第三节 《唐话纂要》中日流向词的概念化 |
第四章 《唐话纂要》词汇的发展与变化 |
第一节 《唐话纂要》词汇的双音化 |
第二节 《唐话纂要》双音词的产生与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晋唐间佛教石刻文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佛教石刻概述 |
一、佛教造像记产生发展的历史概述 |
二、佛教造像碑产生发展的历史概述 |
三、僧侣塔铭产生发展的历史概述 |
第二节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三节 选题的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的材料、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材料及相关说明 |
二、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晋唐间佛教石刻文献整理研究 |
第一节 晋唐间佛教石刻拓本整理研究 |
一 晋唐间佛教石刻拓本缀合 |
(一)晋唐间佛教造像记拓本缀合 |
(二)晋唐间僧侣塔铭拓本缀合 |
二 晋唐间佛教石刻拓本辨僞 |
(一)佛教造像记拓本辨僞 |
(二)佛教僧侣塔铭拓本辨僞 |
三 晋唐间佛教石刻拓本断代 |
四 晋唐间佛教石刻拓本去重 |
第二节 晋唐间佛教石刻释文校补例释 |
一、文字正误 |
二、缺文补释 |
三、未识字考辨 |
四、文字脱漏 |
五、标点正误 |
第三章 晋唐间佛教石刻文字研究 |
第一节 佛教石刻古文字研究 |
一、佛教石刻古文字形体结构分析 |
二、佛教石刻隶古字形体来源分析 |
第二节 佛教石刻异体字研究 |
一、简省 |
二、增繁 |
三、讹混 |
四、变异 |
五、类化 |
六、改换 |
七、位移 |
八、记号化 |
九、造字思路和方法不同而成异体 |
十、符号转写而成异体 |
十一、合文 |
第三节 佛教石刻同形字个案研究 |
一、“惚”的同形字及各异体关系的历时考察 |
二、“楞”的同形字及异体关系的)变考察 |
三、其他同形字散释 |
第四节 佛教石刻假借字研究 |
一、佛教石刻假借字研究 |
二、碑刻假借字研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五节 佛教石刻疑难字考辨 |
第四章 晋唐间佛教石刻词语研究 |
第一节 佛教石刻称谓词语研究 |
一、佛教僧侣称谓词语 |
二、亲属称谓词语 |
三、世俗社会称谓词语 |
第二节 佛教石刻社团词语研究 |
第三节 佛教石刻僧官词语研究 |
一、高层僧官 |
二、基层僧官 |
第四节 佛教石刻宗教词语研究 |
一、描述佛教的词语 |
二、佛教描绘世俗社会的词语 |
三、佛教描绘世俗衆生的词语 |
四、佛教描绘佛界的词语 |
第五节 佛教石刻造像发愿词语研究 |
一、与施舍相关的词语 |
二、与施舍物相关的词语 |
三、与佛像相关的词语 |
四、与发愿相关的词语 |
五、与现实处境相关的词语 |
第六节 佛教石刻疑难词语考辨 |
第五章 晋唐间佛教石刻文字词语的研究价值 |
第一节 晋唐间佛教石刻的文字学研究价值 |
第二节 晋唐间佛教石刻的词汇学研究价值 |
第三节 晋唐间佛教石刻的辞书学研究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録 |
1.附録一《西晋至南北朝佛教石刻目録》(部分,前50页) |
2.附録二《西晋至南北朝佛教石刻异体字表》(部分,前116页) |
後记 |
(6)敦煌佛教疑伪经综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佛教“疑伪经”及其判别标准 |
(一)佛教“疑伪经” |
(二)佛教疑伪经的判别标准 |
二、佛教疑伪经的分类概说 |
三、佛教疑伪经研究史及其评价 |
(一)佛教疑伪经研究史 |
(二)佛教疑伪经研究评价 |
四、敦煌佛教疑伪经 |
参考文献 |
说明 |
一、反映、指导和规范佛教僧俗生活 |
《般泥洹後诸比丘经》 |
《宝车经》 |
《出家功德经(出贤愚经)》 |
《慈教经》 |
《大乘莲华马头罗刹经》 |
《华严十恶经》 |
《大威仪请问经》 |
《犯戒罪报轻重经》 |
《金刚经纂》 |
《敬福经》 |
《决定罪福经》 |
《善恶因果经》 |
《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 |
《五辛经》 |
《像法决疑经》 |
《遗教法律三昧经》 |
《讃僧功德经》 |
《斋法清净经》 |
二、宣扬特定的佛教教义、实践和信仰 |
(一)三阶教典籍 |
《大乘无尽藏法》 |
《佛性观修善法》 |
《七阶佛名经》 |
《人集录明诸经中对根浅深发菩提心法》 |
《人集录依诸大乘经中略发愿法》 |
《人集录於十二部经修多罗内验出对根起行法》 |
《三阶佛法》 |
《三阶佛法密记》 |
《瑜伽法镜经》 |
《要行舍身经》 |
(二)具有揭帖性质的谶记类疑伪经 |
《大慈如来告疏》 |
《定光佛菩萨救诸衆生》(拟) |
《佛图澄所化经》 |
《救诸众生苦难经》 |
《劝善经》 |
《太平年志公谶记伪经》(拟) |
《新菩萨经》 |
(三)禅系疑伪经 |
《禅门经》 |
《大辩邪正经》 |
《法句经》(伪经) |
《法句经疏》 |
《法王经》 |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 |
《金刚三昧经》 |
(四)与菩萨信仰有关 |
《地藏菩萨经》 |
《地藏菩萨十斋日》 |
《佛为善男子说地狱报应经》(拟) |
《救苦观世音经》 |
《普贤菩萨说此证明经》 |
《僧伽和尚欲入涅盘说六度经》 |
《水月观音经》 |
《四门经》 |
《天公经》 |
《证香火本因经》 |
(五)与禅定有关 |
《阿弥陀佛觉诸大众观身经》 |
《观经》 |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 |
《十想经》 |
《相好经》 |
《最妙胜定经》 |
(六)与佛名忏法有关 |
《观世音佛名》 |
(七)反映中国人对佛教宇宙论的理解 |
《二十八宿次位经和三家星经》 |
《二十八天并四天下地狱已上下经》 |
《楼炭经略》 |
《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 |
《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 |
(八)反映中国人对佛教思想和历史的理解 |
《佛性海藏经》 |
《究竟大悲经》 |
《如来成道经》 |
《太子成道经》 |
《五百梵志经》 |
《照明菩萨经》 |
三、调和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 |
《佛母经》 |
《净土盂兰盆经》 |
《须弥四域经》 |
四、以满足人们现实需要、解决人们现实苦难为目的 |
《安宅神咒经》 |
《佛顶心陀罗尼经》 |
《解百生怨家陀罗尼经》 |
《护身命经》 |
《救疾经》 |
《龙种上尊王佛印法经》 |
《摩利支天经》 |
《七千佛神符经》 |
《三厨经》 |
《消灾除横灌顶延命真言经》 |
《续命经》 |
《延寿经》 |
《呪魅经》 |
五、其他 |
(一)伪经不伪 |
《小法灭尽经》 |
《孝顺子修行成佛经》 |
《现报当受经》 |
(二)情况不详 |
《秽迹金刚禁百变法经》 |
《说五佛八菩萨坛经(拟)》 |
《四谛法门经》 |
《天皇梵摩经》 |
索引 |
经名首字笔画检字并索引 |
经名音序首字检字并索引 |
经名索引(附卷号) |
卷号索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後记 |
(8)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斋礼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主要观点 |
第一章 佛斋的本土化 |
第一节 佛斋的“同于祠祀” |
一、“清净身心”之斋意 |
二、献祭仪式 |
第二节 佛斋与传统文化思想上的相似 |
一、功德思想 |
二、忏悔思想 |
第三节 本土化佛斋的形成 |
一、国家礼制下的僧籍管理 |
二、国家主办的佛斋 |
三、佛斋本土化的完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唐五代宋初佛教斋文的特性与发展 |
第一节 佛教斋文书写与僧人所作斋文解析 |
一、佛教斋文的书写 |
二、僧人所作佛教斋文解析 |
第二节 官方佛教斋文的书写、流变及特性 |
一、官方佛教斋文的书写 |
二、官方佛教斋文的流变与特性 |
小结 |
第三章 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事神”仪斋 |
第一节 佛教祭社仪斋 |
一、民间祭社佛斋的出现 |
二、祭社之仪与行香之仪 |
三、佛教祭社官斋的形成 |
第二节 佛教祭蚕神仪斋 |
一、佛教蚕筵斋 |
二、享先蚕之仪 |
三、佛斋蚕神的特性 |
第三节 佛教祈雨与祈谷仪斋 |
一、佛教祈雨仪斋 |
二、佛教祈谷仪斋 |
小结 |
第四章 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官仪斋 |
第一节佛教贺正仪斋 |
一、“庆皇猷”佛斋 |
二、贺正之仪 |
三、贺正佛斋的礼仪特性 |
第二节 佛教贺官受职与待使仪斋 |
一、佛教贺官受职仪斋 |
二、佛教待使仪斋 |
小结 |
第五章 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军仪斋 |
第一节 佛教征讨仪斋 |
一、征讨佛斋 |
二、征讨军仪 |
三、征讨佛斋的礼仪特性和“理化”作用 |
第二节 佛教驱傩仪斋 |
一、佛教化的敦煌傩仪 |
二、军礼傩仪源流考 |
三、佛教驱傩斋的出现 |
小结 |
第六章 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凶仪斋 |
第一节 佛教丧仪斋 |
一、佛教丧仪斋种类 |
二、佛教丧仪斋的总体礼仪特性 |
第二节 佛教“人物有害”仪斋 |
一、佛教患仪斋 |
二、佛教凶年仪斋 |
小结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件 |
(9)敦煌愿文叠词研究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1 增补遗漏的义项 |
2 补充失收的词条 |
3 弥补孤证的不足 |
4 提前滞后的书证 |
(10)敦煌愿文别字异文材料所反映的语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别字异文的选取标准和有关说明 |
第2章 敦煌愿文别字异文材料所反映的声母问题 |
2.1 唇音代用 |
2.2 知庄章组与精、见组代用 |
2.3 影组代用 |
2.4 日母代用 |
2.5 浊音清化 |
2.6 其他 |
第3章 敦煌愿文别字异文材料所反映的韵母问题 |
3.1 阴声韵 |
3.2 阳声韵 |
3.3 入声韵 |
第4章 敦煌愿文别字异文材料所反映的声调问题 |
4.1 全浊上归去 |
4.2 清上、清平合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敦煌愿文别字异文材料所反映的同韵代用情况 |
附录二 正例所在原文一览(声、韵部分) |
作者简历 |
四、敦煌愿文在汉语词汇史上的研究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墓志中的女性典故研究[D]. 王玉静. 兰州大学, 2021(12)
- [2]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研究[D]. 马小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敦煌歌辞文化词语研究[D]. 罗丽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唐话纂要》词汇研究[D]. 孙韬. 兰州大学, 2020(12)
- [5]晋唐间佛教石刻文字词语研究[D]. 郭洪义. 西南大学, 2016(07)
- [6]敦煌佛教疑伪经综录[D]. 王孟.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7]敦煌文献词汇研究综述[J]. 闫斯文,武振玉. 华夏文化论坛, 2015(02)
- [8]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斋礼仪研究[D]. 赵玉平.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8)
- [9]敦煌愿文叠词研究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J]. 林琰,周掌胜.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4(02)
- [10]敦煌愿文别字异文材料所反映的语音问题[D]. 李海玲. 浙江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