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新防洪堤工程的施工质量监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清琪[1](2020)在《对于邻水道路快速化改造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杭州市主城区内之江路改建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目前之江路所处状况及建设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说明道路建设的必要性;同时基于上述分析,参考国内外相关工程建设,分别讨论了桥梁设计方案与隧道设计方案。城市快速路作为城市道路系统的骨架,是引导城市空间结构拓展和影响出行方式转变的关键[1]。之江路地处钱塘江北岸,毗邻西湖景区与之江新城,在杭州绘制“一城”“一窗”蓝图、实施拥江发展战略[2]的背景之下,对之江路的设计建造将不能仅局限于缓解区域交通拥堵、增加道路资源供给等功能性研究讨论,还需要兼顾提升城市品位、配套景观协调等因素。在工程总体设计方面,遵循近期满足私人机动化方式的发展,支持之江新城的发展;远期转变交通需求管理方式,通过设置公交专用道,满足区域间的大容量客流需求原则。在桥梁建设方式方面,横向对比了双向方案布局与单向方案布局的差异;隧道建设方式较为单一,简要叙述了近期方案设计与远期方案展望。方案选择方面,可以在桥梁和隧道中间选择一种,两种方式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范例。桥梁方案与隧道方案各具特色,如果选择桥梁设计方案,采取双向方案布局,从桥梁结构设计、景观设计两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如果选择隧道设计方案,从隧道工程、道路工程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基于本工程案例背景,开展的方案研究可对邻水快速通道建设、改建有重要工程意义。
张颜[2](2020)在《基于改进FMEA方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关键风险源诊断》文中研究指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我国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的重大战略举措,其规模宏大,跨越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线路长,地质条件复杂,受到诸多风险因素的影响,中线工程一旦遭遇致功能丧失类重大风险,对整个华北平原居民的用水将造成巨大影响。中线工程各工程段的自然环境、地质条件和管理水平都有巨大差异,不同工程段面临的主要风险也不相同。因此,在充分重视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稳定运行工作的同时,对中线各工程段所面临的关键风险源诊断问题更应该加强重视。本文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键风险源诊断问题,基于一种改进的FMEA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风险顺序数计算方法,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键风险源诊断的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特点,充分进行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收集中线工程运行五年以来发生的主要风险事件,从风险事件的角度出发,使用因果分析方法,对每一个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风险因子进行追溯,对梳理出的风险因子进行合并和分类,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体系。(2)使用层次分析法对风险因子的主观权重进行确定,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风险因子的客观权重进行确定,最后根据最小鉴别信息原理将风险因子的主、客观权重进行集成,得到最接近主客观权重的综合权重,以此作为关键风险源诊断的重要依据。(3)针对传统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方法(FMEA)的缺陷,使用模糊证据推理理论、评价要素赋权法、TOPSIS分析法对传统FMEA方法进行改进,对风险因子进行相对贴近度的计算,并将贴近度计算结果与各风险因子综合权重进行集成,以此作为改进风险顺序数(IRPN)的计算方法,根据计算结果对风险因子进行风险重要度排序,识别关键风险源。以南水北调中线某工程段为计算实例,对该段工程运行安全关键风险源进行诊断,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证明了新方法的适用性,在风险预防方面为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
李永森[3](2018)在《胶凝砂砾石填筑施工工艺及应用》文中指出胶凝砂砾石工艺是利用胶凝材料(如水泥和粉煤灰)和砂砾料经拌和、摊铺、碾压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胶凝砂砾石的过程。胶凝砂砾石施工工艺与碾压混凝土近似,但具有对骨料要求低、摊铺厚度厚、施工效率更高等特点。岷江航电枢纽工程中多采用低坝开发方式,总投资约500亿元,总装机165.54万kW,单位千瓦投资达到3万元,经济指标不好,为节约投资,本研究提出对其塘坝乡防护工程防洪堤进行胶凝砂砾石坝堤型,研究该坝型在永久工程上使用的可行性、经济性,以及在砂卵石地基上的适应性,重点研究筑坝材料选择及其配合比设计方法、坝体结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等。研究结果表明,砂砾料较人工砂石骨料而言,减少了钻爆开挖及骨料加工环节,每方胶凝砂砾石骨料成本节约费用约80元;CSG每方胶凝材料至少可节约4050kg;投资节省幅度为10.02%24.17%,降低工程造价约28%,缩短工期25%;依据现行定额材料价格,经过试验段成本核算及综合分析,胶凝砂砾石综合单价为200300元/m3,经济上优于碾压混凝土。研究结果对其它筑坝工程具有指导作用。
余尚合[4](2018)在《鸭绿江防洪护岸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鸭绿江为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界河,国境界河国土流失不仅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边界的稳定及我方边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更是有损国家的形象。因此鸭绿江防洪护岸工程的完成对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保持国家尊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鸭绿江防洪护岸工程是在1998年经过国家发改委批准,以防洪应急工程进行实施建设的。工程规划范围由水丰水库坝下至大东港江海分界线,河道治理长度118.3km。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是,整修加固丹东市城区和农村段防洪堤工程,修建鸭绿江沿岸和江中岛屿护岸工程。主要任务是保护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国土流失,促进丹东地区经济发展。考虑鸭绿江的地理条件和水文状况,鸭绿江护岸防洪工程在施工中仍要面临许多的问题,如鸭绿江下游属于感潮河段,丹东城区段最大潮差4.2m,靠近下游最大潮差达到7.4m。这样就需要进行优化设计,研究位于高潮差感潮河段的沿江及岛屿护岸工程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对于城市新建防洪墙工程基础防渗的需要和地基基础为回填土的特点,需研究起防渗工程形式和机械施工方案;针对城区防洪工程除险加固工程,周围建筑物较多的施工条件,应该通过方案比较,确定投资合理、施工可行、方便群众的加固方案;同时还应研究和解决堤防工程护坡反滤层的新材料、新工艺及鸭绿江下游河口区域堤防工程的筑堤材料和筑堤方法,并应在工程进行中考虑环境保护因素。针对鸭绿江防洪护岸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经过现场勘查,参考国内外相关工程经验,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制定出丹东市鸭绿江防洪护岸工程关键技术方案。具体内容包括:高潮差感潮河段无围堰模袋护坡水下施工技术、小抓斗挖掘机与链槽机配合施工模式、防渗抗滑柱列桩墙、悬挂式土工膜防渗、土工布护坡反滤层及利用滩涂就地取土冬季筑堤等单项技术,其中高潮差感潮河段无围堰模袋护坡水下施工技术、小抓斗挖掘机与链槽机配合施工模式在国内是被首次提出和创建,上述关键技术的提出使鸭绿江感潮河段和防洪墙基础防渗工程项目能够在特殊的施工条件下得以顺利修建完成。从项目的实施效果上来看,关键技术的研究,成功解决了鸭绿江防洪护岸工程中感潮河段的沿江及岛屿护岸、城市防洪工程除险加固、新建防洪墙工程基础防渗、堤防护坡反滤层及河口区域堤防工程项目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不仅可以节省工程材料、减少工程动迁、临时工程等工程量,而且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同时有效地解决了鸭绿江防洪护岸工程建设中感潮河段的沿江与岛屿护岸、城区防洪除险加固、新建防洪墙基础防渗、堤防护坡反滤层及河口区域堤防工程项目存在的技术问题。鸭绿江防洪护岸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今后可以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和生产实际,为类似工程提供部分借鉴意义。
蒋勇军[5](2015)在《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说明工赈,即以工代赈,是“工”与“赈”的矛盾统一体,是以“工”为手段,以“赈”为指归,既是消极救济,亦是积极善后。它一般是指灾害发生后,政府或民间力量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灾民出工投劳,参加公共工程的兴建而获得赈济的一种自救方式。其内容囊括清除淤积、疏濬河流、开凿水渠、打造水井、修筑堤坝、兴修公路、修筑铁路、建造机场、修缮房屋、推广农事、植树造林、举办工厂、创办识字班诸项;其类型亦呈现出多样化的时代特征,覆盖水利工赈、交通工赈、房屋工赈、市政工赈、农林工赈、实业工赈等方面。它既可赈济灾民,亦可举办工程,奠定了灾区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基础,实为一举两得,不失为“授人以渔”、祛灾除荒之至善良策。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国民政府以前工赈的历史,系统地阐述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梳理了这一时期工赈运作的基本流程,论述了这一时期工赈管理的基本情况,并对这一时期举办的工赈事业进行了总体评价。本文由绪论、主体及结语三部分构成,主体部分共包括六章。绪论部分简明扼要地交代了选题的意义,系统地回顾了工赈的研究现状,对工赈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科学地界定,详细地介绍了本文相关史料的搜集情况。最后,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本文在撰写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一章系统地论述了国民政府以前的工赈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工赈的萌生与成长、晚清时期工赈的转型和进化、北洋政府时期工赈的演进与发展三个部分,基本上勾勒出国民政府以前工赈事业发展的大致轮廓,阐明了工赈作为传统的赈灾救荒举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第二章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主要从政治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思想因素、国际因素四个层面对其进行了条分缕析、分门别类地考察。并详细地阐述了国民政府前期工赈事业全面勃兴的表现,包括施行科层制管理体制工赈救灾组织的建立、工赈筹资方式承续创新、工赈救灾事业全面推进。并对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所举办的工赈事业作了简要地评价。第三章详细地论述了抗战时期、复员时期这两个时期我国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首先,运用生态史观、现代化史观从宏观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抗战时期我国工赈事业曲折发展的表现,一方面,继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遭受挫折,在曲折中前行。最后,运用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对抗战后我国工赈事业走向全面兴盛作了深入细致地考察,并对其历史作用作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介。第四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运作的大致流程,其程序虽琐碎繁杂,但有规律可循、有迹可觅。其运作流程具体包括准备、施工、验收三个阶段。其中施工前的准备阶段囊括成立工赈管理机构、审批工赈项目、进行实地勘察、制订征地拆迁制度、拟定工赈计划和开展招标承包业务;工赈的施工阶段包括施工前准备和工赈计划的实施;工赈的验收阶段包括提交工程竣工报告书、进行工程验收及整理工赈档案资料三个方面。第五章从“人”的管理和“物”的管理两个层面详细地论述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的大致情况,并分门别类地对这两个层面的管理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首先,从“人”的管理层面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管理进行了探究,从工作管理、生活管理、卫生管理、教育管理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说明。其次,从“物”的层面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进行了全面地考察,从质量管理、资金管理和物料管理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论述。第六章综合运用各种史观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进行总体评价。首先,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特点;其次,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方面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以及这一时期制约工赈事业发展的因素;最后,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影响进行了客观公正地评价。余论部分在综合考察国民政府时期工赈历史的基础上,从工程建设、人事管理、关系处理、依托条件四个方面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启示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便为后人提供殷鉴。
彭颖[6](2015)在《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选取湖南省洪水管理项目中的子项目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比较法和成功度法对其进行后评价。后评价包括过程、防洪效益、环境影响、水土保持、移民安置、社会影响、目标和可持续性评价等方面内容,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针对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项目建设周期内各阶段的工作情况,对本项目的建设过程、运行管理工作的程序和质量分别进行分析评价,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2)将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的防洪效益划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经济效益的计算值作为本项目的防洪效益值,用定性方法分析了社会效益。得出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的2013年直接经济效益为945万元,采用系数法估算得出本项目的间接经济效益为198万元。(3)分析了本项目对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建设征地移民安置的影响,提出了应当采取的措施,并且对比了实际工程中执行措施的情况,以此来进行了本项目的环境、水土保持、征地移民安置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环境、水土保护措施实施到位,征地移民安置工作无遗留问题,并对以上工作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4)在分析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项目建成后对社会发展、社会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基础上,确定了社会影响评价指标,对本项目的社会影响进行了评价;在分析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项目建成后对原目标的实现程度、项目持续运行的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对项目的目标和可持续性开展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项目实施后的社会影响积极、良好,项目对原定目标的实现程度较高,项目的可持续性良好。后评价总结果表明: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保障了宁远县防洪排涝安全,其前期工作扎实成功,实施过程规范有序,生产准备完善,验收理想,运行管理规范标准,项目运行状况良好,防洪效益显着,环境保护措施实施到位,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李跃龙[7](2014)在《洞庭湖的演变、开发和治理简史 05堤垸垦殖和湿地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1长江大堤长江流经洞庭湖区的南岸江堤,以其省属的不同,分为湖北部分(即荆南长江干堤、南线大堤)和湖南部分(即岳阳长江干堤、界牌河大堤)。因荆江河道形成的时间有先有后,江堤的始修时间也不一致,湖北部分较早,湖南部分较晚。5.1.1湖北境内江堤荆南长江干堤,简称"荆南干堤",上起松滋县灵钟寺,下迄石首市五马口,与岳阳长江干堤相接。其间,因有穴口间隔而分为四段,即灵钟寺至太平口为一段,太平口至藕池口为一段,藕池口至调弦口为一段,调弦口至五马口
袁华义,陈永清[8](2014)在《防洪堤工程施工建设质量管理问题简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水利工程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推进中。防洪堤工程作为水利工程的一部分,在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和提升生活质量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虽然我国水利防洪堤工程的施工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主要结合笔者经验,对防洪堤工程施工建设质量管理相关问题做简要分析。
姚瑞凝[9](2013)在《浅析水利工程防洪与监控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促进了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本,水利跟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做好水利工程的防洪与监控技术,有利于水利工程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如果控制不好将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参与水利工程防洪建设的相关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运行管理人员具有能熟练运用现代化的监控信息技
陈剑[10](2012)在《防洪堤施工质量管理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事业的建设也在不断地推进之中。作为水利事业的一部分,堤防工程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施工技术的不断提升,在防洪堤工程的施工质量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问题依然还很多。根据笔者多年经验,阐述提高防洪堤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二、建新防洪堤工程的施工质量监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新防洪堤工程的施工质量监理(论文提纲范文)
(1)对于邻水道路快速化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之江路改建背景 |
1.2 之江路建设研究范围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区域规划及建设条件评价 |
2.1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
2.2 之江路自然条件 |
2.2.1 之江路现状情况 |
2.2.2 沿线用地分析 |
2.2.3 道路交通条件分析 |
2.2.4 道路制约条件分析 |
2.3 之江新城用地规划调整的影响 |
2.3.1 人口 |
2.3.2 空间条件分析 |
2.3.3 之江新城出行结构变化 |
2.3.4 用地规划带来的交通影响 |
2.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2.4.1 之江路是联系主城与之江新城最直接的通道 |
2.4.2 随着之江新城的发展,之江路的交通需求将进一步增强 |
2.4.3 之江路需满足之江新城不同阶段的交通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3 交通量预测 |
3.1 交通量预测 |
3.1.1 研究方法 |
3.1.2 研究过程和步骤 |
3.1.3 交通需求分析结论 |
3.2 远期公交走廊适应性分析 |
3.2.1 小汽车出行不能适应远期客流 |
3.2.2 轨道交通无法完全承担未来客流需求 |
3.2.3 地面公交走廊形式可以适应未来客流 |
3.3 本章小结 |
4 工程总体设计 |
4.1 总体分析 |
4.2 设计原则 |
4.3 桥梁方案 |
4.3.1 建设项目起终点论证 |
4.3.2 总体方案 |
4.3.3 桥梁双向方案布置 |
4.3.4 桥梁单向方案布置 |
4.3.5 桥梁方案比选 |
4.4 隧道方案 |
4.4.1 近期方案 |
4.4.2 远期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5 桥梁工程方案设计 |
5.1 设计原则 |
5.2 桥梁总体方案 |
5.3 桥梁结构设计 |
5.3.1 设计标准 |
5.3.2 标准段结构方案与施工方案比选 |
5.3.3 标准跨梁型选择及设计 |
5.3.4 标准跨推荐方案(大箱梁)尺寸设计 |
5.3.5 下部结构设计 |
5.3.6 下穿钱塘江大桥节点设计 |
5.3.7 桥墩对钱塘江行洪的影响 |
5.4 桥梁景观设计 |
5.4.1 高架桥景观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5.4.2 高架桥景观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隧道工程方案设计 |
6.1 隧道工程 |
6.1.1 设计原则 |
6.1.2 隧道沿线地质描述 |
6.1.3 隧道施工工艺 |
6.1.4 隧道主要技术标准 |
6.1.5 隧道断面 |
6.1.6 双层隧道案例分析 |
6.2 隧道设计 |
6.2.1 路线 |
6.2.2 技术标准 |
6.2.3 节点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基于改进FMEA方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关键风险源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大型调水工程运行安全关键风险源诊断研究现状 |
1.3.2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研究现状 |
1.3.3 TOPSIS(优劣解距离)法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确定 |
2.1 风险辨识 |
2.1.1 风险辨识的基本程序 |
2.1.2 风险辨识的方法 |
2.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风险因子识别 |
2.3 南水北调中线建筑物运行安全风险因子识别 |
2.3.1 代表性渠系建筑物风险因子识别 |
2.3.2 代表性左岸排水建筑物风险因子识别 |
2.3.3 典型跨渠桥梁风险因子识别 |
2.4 南水北调中线渠(管)道风险因子识别 |
2.4.1 不良地质及深挖方渠段风险因子识别 |
2.4.2 高填方和重点填方渠段风险因子识别 |
2.4.3 PCCP管道与压力箱涵风险因子识别 |
2.5 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风险因子识别 |
2.6 防洪系统风险因子识别 |
2.6.1 总干渠及穿跨河建筑物防洪风险因子识别 |
2.6.2 穿跨渠建筑物防洪风险因子识别 |
2.7 调度系统风险因子识别 |
2.7.1 调度运行系统风险因子识别 |
2.7.2 水质风险因子识别 |
2.8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风险因子识别 |
2.9 本章小结 |
3 风险因子综合权重的确定方法 |
3.1 研究基础 |
3.2 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因子主观权重 |
3.3 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风险因子客观权重 |
3.4 最小鉴别信息原理确定风险因子组合权重 |
3.5 本章小结 |
4 一种改进的FMEA方法 |
4.1 传统FMEA方法的缺陷 |
4.2 模糊证据推理理论 |
4.2.1 模糊置信结构 |
4.2.2 明确置信矩阵 |
4.3 评价要素权重 |
4.3.1 专家评价法确定评价要素主观权重 |
4.3.2 熵权法确定评价要素客观权重 |
4.3.3 乘法合成法确定评价要素综合权重 |
4.4 基于TOPSIS分析方法的关键风险源诊断 |
4.5 本章小结 |
5 实例分析 |
5.1 构建明确置信矩阵 |
5.2 风险因子权重计算 |
5.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因子主观权重计算 |
5.2.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风险因子客观权重计算 |
5.2.3 基于最小鉴别信息原理的风险因子综合权重计算 |
5.3 评价要素综合权重的计算 |
5.4 TOPSIS风险因子排序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胶凝砂砾石填筑施工工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胶凝砂砾石工艺特点和适用范围 |
2.1 胶凝砂砾石工艺特点 |
2.2 胶凝砂砾石适用范围 |
第3章 胶凝砂砾石施工工艺原理及流程 |
3.1 胶凝砂砾石施工工艺原理 |
3.2 胶凝砂砾石施工工艺流程 |
3.2.1 胶凝砂砾石施工流程图 |
3.2.2 施工配合比确定 |
3.2.3 生产性试验 |
3.2.4 骨料生产 |
3.2.5 模板选择与施工 |
3.2.6 分缝及止水安装 |
第4章 胶凝砂砾石施工工艺及应用 |
4.0 工程概况 |
4.1 材料、设备、劳动力的准备 |
4.1.1 材料 |
4.1.2 设备 |
4.1.3 劳动力组织 |
4.2 胶凝砂砾石施工 |
4.2.1 施工配料单的签发 |
4.2.2 施工前检查与验收 |
4.2.3 拌和 |
4.2.4 运输 |
4.2.5 卸料与平仓 |
4.2.6 碾压及层面处理 |
4.2.7 养护 |
4.2.8 加浆振捣 |
4.2.9 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施工 |
4.2.10 胶凝砂砾石施工质量监控系统 |
4.2.11 主要操作特点 |
4.3 质量控制 |
4.3.1 组织机构 |
4.3.2 原材料 |
4.3.3 胶凝砂砾石拌和 |
4.3.4 胶凝砂砾石摊铺和碾压 |
4.3.5 铜片止水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鸭绿江防洪护岸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工程概况及关键技术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2.2 工程技术难点分析 |
2.2.1 感潮河段施工困难 |
2.2.2 原有防洪墙周边建筑密集 |
2.2.3 防洪墙小角度转弯造成施工困难 |
2.2.4 设计及施工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
2.3 关键技术方案研究 |
2.3.1 高潮差感潮河段无围堰模袋护坡水下施工技术 |
2.3.2 防渗抗滑柱列桩墙技术 |
2.3.3 小抓斗挖掘机与链槽机配合施工模式技术 |
2.3.4 高强度土工重力模袋施工技术 |
3. 关键技术的工程实现 |
3.1 高潮差感潮河段无围堰模袋护坡水下施工技术 |
3.1.1 模袋混凝土护岸设计 |
3.1.2 模袋混凝土护坡施工 |
3.1.3 技术指标及技术特点 |
3.2 防渗抗滑柱列桩墙技术 |
3.2.1 柱列桩墙设计 |
3.2.2 工程施工 |
3.2.3 技术指标及技术特点 |
3.3 小抓斗挖掘机与链槽机配合施工模式 |
3.3.1 结构设计 |
3.3.2 土工膜防渗施工 |
3.3.3 技术指标及技术特点 |
3.4 高强度土工重力模袋施工技术 |
3.4.1 高强度重力模袋护岸设计 |
3.4.2 高强度土工重力模袋施工 |
3.4.3 技术指标及技术特点 |
4. 技术评价及效益分析 |
4.1 技术评价 |
4.1.1 关键技术的成熟度评价 |
4.1.2 关键技术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4.1.3 关键技术的应用节约投资 |
4.2 效益分析 |
4.2.1 经济效益分析 |
4.2.2 社会效益分析 |
4.2.3 生态效益明显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文献资料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民政府以前工赈的历史回溯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工赈的萌芽与成长 |
一、清代以前工赈的出现与推行 |
二、清代前中期工赈事业的初步发展 |
第二节 晚清时期工赈的转型和进化 |
一、近代新型工赈观的形成 |
二、工赈管理趋向近代化 |
三、工赈筹资渠道趋向多元 |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工赈的演进与发展 |
一、工赈管理体系日益近代化 |
二、工赈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
三、民间工赈事业蓬勃发展 |
四、官办工赈事业缓慢推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上) |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政治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三、社会因素 |
四、思想因素 |
五、国际因素 |
第二节 抗战前工赈事业的蓬勃兴起(1927-1937) |
一、设立科层制工赈管理组织 |
二、工赈筹资方式承续创新 |
三、工赈救灾事业全面推进 |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下) |
第三节 抗战中工赈事业的曲折发展(1937-1945) |
一、科学设置工赈管理机构 |
二、继续大力举办各类工赈 |
三、工赈活动开展有所掣肘 |
第四节 抗战后工赈事业的迅猛发展(1945-1949) |
一、兴修水利工赈工程 |
二、实施交通工赈工程 |
三、推行房屋工赈工程 |
四、举办市政工赈工程 |
五、推广农林工赈工程 |
六、兴办复业工赈工程 |
第二、三章小结 |
第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运作的基本流程 |
第一节、工赈工程的准备 |
一、成立工赈管理机构 |
二、审批工赈项目 |
三、进行实地勘察 |
四、制订征地拆迁制度 |
五、制定工赈计划 |
六、开展招标承包业务 |
第二节、工赈工程的施工 |
一、施工前的准备 |
二、工赈工程的施工 |
第三节 工赈工程的验收 |
一、提交工程竣工报告书 |
二、进行工程验收 |
三、整理工赈档案资料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管理 |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之“人”的管理 |
一、工作管理 |
二、生活管理 |
三、卫生管理 |
四、教育管理 |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之“物”的管理 |
一、质量管理 |
二、资金管理 |
三、物料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总体评价 |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工程的主要特点 |
一、分布不平衡 |
二、类型多样 |
三、以政府主导为主 |
四、合办色彩浓厚 |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绩效分析 |
一、国民政府时期工赈方面的主要成效 |
二、国民政府时期工赈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国民政府时期影响工赈成效的因素分析 |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影响 |
一、政治影响 |
二、经济影响 |
三、社会影响 |
本章小结 |
余论: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6)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历程 |
1.2.1 国外后评价发展历程 |
1.2.2 国内后评价发展历程 |
1.3 后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
1.3.1 评价方法理论探究 |
1.3.2 评价指标探究 |
1.4 本文技术路线、研究思路、内容方法、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
2.1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1.1 后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2.1.2 后评价指标分析研究 |
2.2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方法研究 |
2.2.1 成功度法 |
2.2.2 逻辑框架法 |
2.2.3 综合比较分析法 |
第三章 项目概况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3.2 社会经济 |
3.3 工程地位与作用 |
3.4 工程建设任务与设计标准 |
3.5 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
3.6 主要技术指标 |
3.6.1 防洪工程设计 |
3.6.2 治涝工程设计 |
3.6.3 非工程措施设计 |
3.6.4 金属结构 |
3.7 主要经济指标 |
3.8 工程特性表 |
第四章 工程建设过程评价 |
4.1 前期工作评价 |
4.1.1 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研究及评价 |
4.1.2 项目前期工作评价 |
4.2 建设实施评价 |
4.2.1 施工准备评价 |
4.2.2 建设实施评价 |
4.3 生产准备评价 |
4.4 验收工作评价 |
4.5 投入运行管理评价 |
4.5.1 工程运行管理体制评价 |
4.5.2 工程管理评价 |
第五章 工程防洪效益评价 |
5.1 防洪效益计算理论 |
5.1.1 防洪效益分析 |
5.1.2 防洪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
5.1.3 社会效益分析 |
5.2 保护区防洪减灾效益计算 |
5.2.1 保护区概况 |
5.2.2 保护区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计算 |
5.2.3 保护区防洪减灾间接经济效益计算 |
5.2.4 保护区防洪减灾直接效益 |
5.2.5 社会效益 |
5.3 防洪效益评价结论 |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
6.1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情况调查 |
6.1.1 工程环评概况 |
6.1.2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
6.2 环境措施保护设计 |
6.2.1 施工区环境保护设计 |
6.2.2 工程占地及居民拆迁保护设计 |
6.3 环境保护管理与环境监测 |
6.3.1 环境保护管理 |
6.3.2 工程环境保护防治措施 |
6.4 工程环境保护防治措施实际执行情况 |
6.5 评价结论及建议 |
6.5.1 结论 |
6.5.2 建议 |
第七章 水土保持评价 |
7.1 工程影响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7.1.1 宁远县水土流失现状 |
7.1.2 工程影响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7.2 工程水土保持评价情况调查 |
7.3 工程水土保持控制措施执行情况 |
7.3.1 工程水土保持主要控制措施 |
7.3.2 工程水土保持控制措施执行情况 |
7.4 评价结论及建议 |
第八章 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评价 |
8.1 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分析 |
8.1.1 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情况 |
8.1.2 项目影响调查 |
8.1.3 项目影响分析 |
8.2 项目影响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
8.2.1 移民安置措施 |
8.3 移民安置机构与职责 |
8.4 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执行情况 |
8.4.1 移民工作实施进展情况 |
8.4.2 移民心理及申诉与抱怨 |
8.4.3 脆弱群体的扶持 |
8.4.4 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 |
8.5 征地拆迁工作的评价 |
第九章 社会影响评价 |
9.1 项目的社会环境影响 |
9.2 项目的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
9.3 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及水环境的影响及评价 |
9.4 社会影响评价结论建议 |
第十章 项目目标与可持续影响评价 |
10.1 项目目标评价 |
10.1.1 原定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价 |
10.1.2 适应性评价 |
10.2 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
10.2.1 持续运行的外部条件 |
10.2.2 持续运行的内部条件 |
10.3 项目成功度及可持续性评价 |
10.3.1 项目成功度评价 |
10.3.2 项目持续性评价 |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
11.1 结论 |
1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目录) |
附图 |
(8)防洪堤工程施工建设质量管理问题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防洪堤工程施工建设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 |
1.1 环境因素 |
1.2 人为因素 |
1.3 材料因素 |
1.4 施工工艺 |
2 防洪堤工程施工建设质量管理的内容 |
2.1 基础工程的质量管理 |
2.2 钻孔桩工程的质量管理 |
2.3 立模跟拆模工程的质量管理 |
2.4 混凝土工程的质量管理 |
2.5 碾压试验的质量管理 |
2.6 土料场的质量管理 |
2.7 防洪堤填筑的质量管理 |
3 防洪堤工程施工建设质量管理的强化措施 |
3.1 强化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责任意识 |
3.2 强化防洪堤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
3.3 强化质量检查和信息收集的管理 |
4 总结 |
(9)浅析水利工程防洪与监控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测量技术的应用 |
(一) 平面网布设 |
(二) 测量技术控制 |
二、防冲齿墙及基础施工 |
三、防洪堤工程施工 |
(一) 模板工程 |
(二) 钢筋工程 |
(三) 混凝土工程 |
(四) 防洪工程应用实例 |
四、监控技术应用 |
(一) 防洪和水资源管理监控 |
(二) 水污染监控 |
(三) 航运监控 |
五、结束语 |
(10)防洪堤施工质量管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影响防洪堤施工质量管理的原因 |
1.1 外在环境的影响 |
1.2 人为因素的影响 |
1.3 施工材料的影响 |
1.4 施工方法的影响 |
2 防洪堤施工质量控制 |
2.1 重视碾压试验控制 |
2.2 基础处理措施控制 |
2.3 土料场的质量控制 |
2.4 堤防填筑的质量控制 |
2.5 施工进度控制措施 |
3 提高防洪堤工程质量的管理措施 |
3.1 加强领导的责任意识 |
3.2 积极推动防洪工程建设的“三制” |
3.3 加强技术管理 |
3.4 加强质量验收与信息采集管理 |
4 结 语 |
四、建新防洪堤工程的施工质量监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对于邻水道路快速化改造方案研究[D]. 张清琪. 浙江大学, 2020(01)
- [2]基于改进FMEA方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关键风险源诊断[D]. 张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胶凝砂砾石填筑施工工艺及应用[D]. 李永森. 西华大学, 2018(02)
- [4]鸭绿江防洪护岸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 余尚合.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5]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研究(1927-1949)[D]. 蒋勇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4)
- [6]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后评价研究[D]. 彭颖.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4)
- [7]洞庭湖的演变、开发和治理简史 05堤垸垦殖和湿地开发[A]. 李跃龙. 洞庭湖的演变、开发和治理简史, 2014
- [8]防洪堤工程施工建设质量管理问题简析[J]. 袁华义,陈永清.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4(10)
- [9]浅析水利工程防洪与监控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J]. 姚瑞凝. 水利天地, 2013(11)
- [10]防洪堤施工质量管理措施[J]. 陈剑.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