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功效分析与对策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1](2020)在《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之一。长久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耕地问题,因为其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资源。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压力日趋增大,传统的过量投入化肥农药来追求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日益脆弱。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在宏观层面上首次提出了耕地休耕这个概念,开展耕地轮作、休耕等相关探索。自此,我国在部分省份逐步开始实施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黑龙江省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也是全国最大优质粳稻主产区。近年来,土地硬化、酸化以及土地肥力的退化日益严重,导致黑龙江省部分水稻种植地区的土壤质量逐渐下降,为耕地资源的永续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要求,2018年在现有休耕试点区域基础上新增黑龙江省作为水稻休耕试点。因此,黑龙江省实施水稻休耕制度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休耕制度生成生态溢价已经是不争的客观现实。休耕生态溢价是这一制度的最大制度红利,通过政府实行休耕行动计划,整合政策资源形成集中的休耕活动投入,其生态溢价成果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能够转化为经济剩余。本文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供求均衡发展等理论,阐述了生态溢价决定因素、生成条件以及机理,指出生态溢价是一个生态系统平衡(均衡)状态溢出的生态价值,提出了休耕生态溢价需要设计核算体系以及核算方法,确保生态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匹配关系。其次,水稻休耕制度生态溢价不仅是人与大自然之间冲突缓解的有效途径,也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将休耕生态溢价作为一种博弈结果,显示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户和市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对于水稻休耕生态溢价实现路径的影响与作用。引入贯序均衡分析框架,展现了水稻休耕制度生态溢价可能出现的完美均衡、适度均衡和持久均衡三种情形。正视水稻休耕生态溢价是一种不确定性结果的利益博弈,进入充分的博弈策略空间,考察政府休耕政策激励的公平性与休耕者可靠忠诚的策略博弈行为选择问题。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讨论水稻休耕生态溢价激励结构的制度设计以及路径实现、选择和优化。引导利益主体充分博弈是促进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生成的有效路径。再次,为进一步了解休耕现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针对土地肥力、农户经济收益、休耕意愿的收购价格等五个方面,构建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对样本进行休耕政策效果实证分析。用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国家和地区利益主体博弈实现休耕生态溢价路径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黑龙江省依靠市场化实行水稻休耕的五常市北大仓水稻科技有限公司,估算了其水稻休耕生态溢价以及分析了市场化实现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最后,提出了深化休耕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生态溢价的对策与建议,即水稻休耕制度实施要注意差异化、政策经济补偿要公开透明化、让农民成为具有话语权的博弈主体,把休耕产生生态溢价活动转化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等等。土地休耕制度作为国际通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产能的有效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稻休耕制度为推动我国粮食安全和使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强化农民增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许悦[2](2020)在《恒大集团多元化战略下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当下,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已经迈入了调整期,随之而来的是上涨的政策风险和行业风险。为了达到分散风险、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房地产企业的领头羊们大多都开始进行多元化经营,恒大集团便是其中之一。然而房地产企业大多都背负着较高的债务,多元化经营代表着房地产企业要在其他新的产业中进行大量的投资,这样就给房企增加了新的财务风险。恒大集团是房地产企业中最早开始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并且其多元化经营涉及的产业范围也十分广阔,所以其不失为研究房地产企业多元化战略下财务风险的典型案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指缩小或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使企业的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完备、风险应对措施完善、风险控制达到一个高水平,进而使风险处于一个企业能够控制接受的范畴内,提升企业资金的持续流动性,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多元化经营中的企业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所以多元化战略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1983年,美国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提出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这三个步骤来进行风险管理,此后大部分企业都采取这个步骤方式来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本文也是采用这个模式,从财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来进行案例分析。本文首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对恒大集团多元化经营案例的分析,先是对恒大集团公司的简单介绍,其次分析了其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动因,之后梳理了其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过程,并分析了其多元化战略的实施程度和财务效果。然后识别出了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几个财务风险,分析了多元化战略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并且总结了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恒大集团财务风险的特征,之后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对恒大集团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得出恒大集团进行多元化布局的第一年和近三年的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值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随着多元化经营的深入,恒大集团近些年财务风险较高,存在一定的财务危机。本文所提出的恒大集团财务风险控制的建议包括多角度提高企业筹资能力、制定企业多元化投资长期战略计划、构建多元化发展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本文通过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这三个方面来深入详尽地研究恒大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产生的财务风险,为更好地了解房企在多元化经营中面对的财务风险提供了研究思路。本文中提出的恒大集团多元化经营中的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对策建议,能够为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其他房地产企业所借鉴,含有一定的实践鉴戒意义。
赵汉卿[3](2020)在《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枝江市土地储备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既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五大发展”和“五位一体”关键支点。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和有限性等属性,决定了发展经济利用土地资源时应当注重高效、绿色、节约的原则。我国土地管理体制中土地收购储备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促进土地合理利用、经济发展、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均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多,快速的土地开发与环境保护不断背离。在这种现实环境下土地储备管理应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论,更加合理、高质量的利用国土资源,维持城市环境的基本红线。基于绿色发展理念视角,本论文利用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并结合县域实际对枝江市土地储备管理进行了研究。新时期,推进高质量土地储备管理需要顺应绿色发展趋势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完善绿色储备土地管理办法、构建绿色收购储备程序、建立绿色储备管理机制,以期完善土地收购储备管理模式,开发国土空间良性格局,全面推进现代化绿色城市的发展。
包扬[4](2019)在《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储备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储备是指政府通过征收、回购、收购等方式重新取得存量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将其进行统一储备,并在合适的时间将地块重新向市场进行供应。土地储备最早出现于荷兰,随后推广到欧洲、美洲、东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土地储备已经在我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实施。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通过实施土地储备,实现了土地资源收回、管理、供应的良性循环,对于维持地方土地市场的平稳发展、落实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导向正发挥着关键作用,使地方政府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供应和高效利用。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对我国土地储备建立背景及运作模式进行介绍,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开发利用和土地储备情况,指出土地储备在旧城改造、产业升级、维护土地市场健康稳定,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归纳出土地储备机构在职能定位、土地收储资金管理方法和土地收储环节的标准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就进一步完善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储备提出针对性对策和建议,以期地方政府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储备,更好的整合苏州工业园区国有土地资源、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湛栩鶠[5](2019)在《土地储备融资法律制度的完善》文中研究说明土地储备是指为了增强政府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能力,统一规范土地出让市场,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强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规划、城乡规划的落实,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土地储备机构对依法取得的土地进行统一前期开发、熟化平整后,将开发成熟的土地控制、储存、管理以备对外供应的行为。土地储备中的征收补偿、拆迁安置补偿、前期开发整理、多通一平等工作有着大量的资金需求,充裕的资金是土地储备活动得以顺利运转的基础,因此土地储备融资活动在土地储备制度中处于重要地位。自2001年土地储备制度在全国各地推广建立以来,实践中运用过的土储融资方式有财政拨款、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土地经营收入、银行贷款、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引入社会资本(PPP)、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信托计划等,这些融资手段为土地储备筹得大量资金,大大缓解土地储备机构的资金压力,保证土地储备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成功运行。然而,由于缺乏较高强制性、统一性、效力性、稳定性、普遍性的法律位阶级别的规范性文件的约束规制,我国土地储备融资各地实践操作的弹性空间较大,任意性较强,存在以下问题:各地立法政策标准不统一、融资手段与流程触犯现行法律规定、现行制度规定存在较大缺陷不足、政府行为朝令暮改、法律文件规定的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效果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规范合法的的土储融资方式的进一步推广运用,不利于我国土地储备融资活动的统一开展。本文介绍了各地土储融资实践的具体方式,归纳了不同土储融资方式的违反现行相关民商事法律与中央政策的理由;分析了我国储备土地前期开发实践的四种模式的利弊,提炼了我国土地储备融资活动的主要法律缺陷。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土地储备融资法律制度的完善思路与对策,即根据法理逻辑与民商事法律原则为前提,界定储备土地的权利属性,奠定土地储备对外融资的物权法律基础;以中央出台的有关土储融资规范性文件为指引,强化、完善现有的土储融资方式;以批判吸收的态度承认实践中各地探索的新型土储融资方式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以扬长期短的思维吸纳各地土储融资实践的合法、有益、实操性较强的部分,完善我国土地储备融资的制度体系;待条件成熟,土地储备融资制度可以上升国务院行政法规级别以上立法,形成融合、规范、稳定、普遍的土地储备融资法律法规,统一规制我国各地方政府的土储融资行为,增强土地储备对外融资的强制约束力,促进土地储备融资多元化,扩大土地储备融资规模。
周洁[6](2019)在《融创并购万达文旅项目的财务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产业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行业,由于其本身性质特殊,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融资难、项目周期长,回款时间久,政策限制多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痛点。近十年来房价不断飙升,百姓怨声载道,政府机构重拳出击,地产调控不断升级,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房住不炒”,各种经济金融政策配套出击,控制房企融资以及购房者信贷,去杠杆持续推进,境内外融资都收到严格的审批限制。房企一方面在销售端受到限购、限贷、限售的影响,资金回笼困难,另一方面资金融通门槛加高,业内共识房地产市场已然进入寒冬。不过销售规模百亿甚至千亿级的地产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小型地产商获取各种资源、渠道,发展越加壮大。同时也有不少地产企业另辟蹊径,内涵式增长与外延式扩张并重,走上多元化并购的道路,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融创并购万达文旅项目,这标志着融创正式进军文化旅游产业,逐梦“诗和远方”。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笔者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全面回顾了房地产业近几年的并购状况(包括并购数量,并购规模、并购事由等)以及并购财务风险研究的现状,发现不少地产企业都是出于获取土地资源、持有运营、多元化发展等因素而加入到并购的行列,尤其是一些千亿级资产规模的地产企业,单项并购涉及的金额也越来越大。此间蕴含的财务风险不容小觑。融创此次并购事件涉及的总金额位于2017及18年榜首。作为地产行业领军企业的融创,此次并购活动也是其进行战略转型与升级的重要一步。在系统的文献整理与理论回顾之后,笔者首先交代了融创并购万达文旅事件的背景及过程,此后对此次并购的全流程中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在综合评价财务风险时首先采用了功效计分法进行风险的初步识别,其次应用了财务指标分析法以及Z值计分法从多维度对财务风险进行具体深入的剖析。在使用Z值计分法时,笔者参考同行业其他5家代表企业的Z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对融创并购前后的财务风险进行比照。笔者发现,在融创并购万达的过程中,2018年中报显示其应收账款较2017年年报有显着增加,融创的土地储备量也显着扩大。万达以其在文旅行业多年的发展经验也为融创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凭借万达的品牌,融创也因此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在文旅品牌上开始有所建树。但通过层层剖析可见,就财务风险而言,由于接连的并购事项,激进的投资策略,融创目前应关注财务风险的隐忧。鉴于该并购项目仍在进程中,本文为其后续整合阶段如何有效地控制和防范风险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对融创接盘万达的明星项目的特殊风险点进行了排查,以期为融创优化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以及地产行业或其他各个领域的企业今后的并购决策和执行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减少损失,真正达成并购初衷,实现企业健康长久的成长与发展建言献策。
童国华[7](2018)在《扬中市土地储备运作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储备制度作为我国土地经营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中应运而生。我国土地储备制度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到目前只发展了十余年的时间,却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各地纷纷建立了适合当地土地市场运行的土地储备制度,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土地储备工作开展较晚,国内学者对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研究均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尚未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因此,本文从土地储备制度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进展出发,结合扬中市土地储备运行状况,分析了完善扬中市土地储备运行的策略与方法,并根据扬中市实际提出了积极可行的建议,以期对扬中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合理、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本文在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扬中市土地储备制度概况,重点从制度实施现状、制度实施绩效、制度实施对当地地价和房价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扬中市土地储备运作的实施情况。同时对扬中市土地储备运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扬中市土地储备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储备组织体系过于复杂、土地储备运行机制不健全、土地储备政策与执法监察缺失、土地储备资金筹集及管理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扬中市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理顺土地储备组织体系、健全土地储备运行机制、完善土地储备法规与监察措施、优化土地储备资金筹集及管理,不断优化土地储备运行模式,促进扬中市土地市场的规范运行。
高群[8](2016)在《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迅速发展的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根据国情对蔬菜产业实行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调控或监管。面对国内外的现实压力与大众舆论,我国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蔬菜产业宏观调控政策。那么,针对蔬菜产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主要内容、演变历程及影响因素都有哪些?面对市场价格的波动,政府的产业调控政策真的对稳定菜价有影响吗?若存在影响,其影响的正负导向作用与持续时间又是怎么样的?未来,为确保蔬菜产业良性运营,政府调控是否有必要由行政手段向市场化手段转变?新形势下,修缮国内蔬菜产业政策调控机制的相关建议有哪些?这些,均是现有的文献研究未能深入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展开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及评价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梳理总结了国内外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发展概况(1)系统梳理与评价了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主要内容。按照产业调控政策执行主体—中央与地方政府、产业链所处环节—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两个视角,从调控政策实施背景、演变历程、相关内容、具体措施等方面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同时,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展开定性评价。(2)系统回顾与总结了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与影响因素。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演变历程,并将其总结为八大阶段,依次为:菜品自由购销阶段、国家统一制定菜品价格、调整不合理菜价体系、放开菜价管制权限、蔬菜类产品连续增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提升蔬菜类产品质量新阶段及统筹新一轮“菜篮子”工程阶段。与此同时,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维度解析了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影响因素。(3)展开国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评述与借鉴。从蔬菜产业基本情况、调控政策背景与发展历程、政策概览、效果评价四个维度对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国家蔬菜产业先进调控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评价这些国家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运行效果;并与中国进行对比,从而探寻、归纳出对国内蔬菜产业良性运营具有借鉴性意义的重要启示。二、基于事件分析法和案例研究科学评估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效果(1)基于事件分析法展开国内月度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借鉴金融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经典的事件分析法,通过与目标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按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分门别类的展开产业历次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作用效果的评估,用并不直接受到蔬菜产业政策影响的肉类及其制品价格作对比研究,重点考察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价格影响机制的正负导向作用及持续时间,并按类别的不同对历次调控政策干预措施的外生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按照其针对产业链环节的不同,对蔬菜市场价格的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其中,与生产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对菜价具有四个月左右的正向提价作用;与流通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对菜价具有三个月左右较低程度的正向提价作用;与其他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作用程度太低尚不足以将菜价拉至正常水平。(2)基于差分模型展开年度产业调控政策对蔬菜市场价格影响的案例分析。利用差分模型,测算蔬菜市场价格真实走势与假设未启动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菜价模拟值之间的差额,将差额绝对值较大的年份纳入案例库。从政策背景、政策效果、政策解读等维度展开分析,综合评估蔬菜产业调控机制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在样本考察区间内,国内蔬菜产业价格调控政策对菜价的正负导向不尽相同,且绝大多数年份的产业调控政策并没有对稳定蔬菜类产品价格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与此同时,2000年以来国家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干预较之以往也明显增多,干扰了市场机制在蔬菜类产品价格形成中的作用。综合而言,无论是事件分析法的研究,还是基于差分模型的案例分析,均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21世纪以来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并未很好的实现政策初衷,虽然,政府在引导蔬菜市场改革、维护生产者福利及促进消费等方面的确承担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然而,直接的政策干预手段对蔬菜类产品价格的维稳能力有限。三、提出完善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建议(1)建议变革调控方式,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的蔬菜产业政策体系。贯彻“市场机制对价格形成的决定性功效”、“政府宏观调控不能退出”、“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的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原则—稳定性和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立足国内和学习国外相结合,建议重点强化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强化政府在蔬菜产业公益性、基础性和服务性环节的功能;二是毫不放松国内蔬菜类产品生产,缓解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三是综合供需双重因素,科学构建蔬菜类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预警体系;四是要增强居民蔬菜消费意识及维稳蔬菜类产品价格,加强政策创新。(2)建议进一步规范并完善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实现行政手段逐步向市场化手段转变,重点推行蔬菜市场化调控制度。并从内涵界定、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示三个维度解读了当前主流的两大市场化调控举措一调控目录制度和蔬菜价格保险制度,以期为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机制由行政手段向市场化手段转变提供借鉴。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1)给出了一种新的评估鲜活农产品调控政策效果的方法与思路,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新意。为科学解析21世纪以来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效应,引入了金融学、社会学领域中运用较广的事件分析法和基于差分模型的典型案例研究,以期为未来蔬菜产业良性运营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2)构建了涵盖蔬菜全产业链的政策发展与效果评价体系,研究视角较为新颖。本研究打破了以往学者侧重于对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品种进行效果评估的逻辑,试图构建涵盖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的全产业链的蔬菜产业调控发展过程与政策效果的完整逻辑体系。
刘肖[9](2016)在《兰州市土地储备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是以一种新的土地使用制度(即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储备制度)来取代过去长期“被动”的供地方式,这将使得我国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及土地市场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对土地使用制度深化改革的有力举措之一。各地政府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已凭借这一举措解决了许多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复杂、疑难问题。随着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推广,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并在实践运用中总结出了更多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在过去近二十余年中,这项制度逐步发展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果。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土地金融的发展,并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合理地调控着土地一级市场,有效抑制了土地市场炒作及房地产市场的过快过热发展。因此,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的效益和巨大的变革。事实证明,这项制度遵循了市场化规律,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推广程度越来越高。自这项制度实施以来,发展到现在各地均开展土地储备工作。虽然,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因其符合市场化发展规律而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在其实施推广过程中却发展得过于迅猛,逐渐的在制度、融资、经营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为城市土地储备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本文着眼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特殊产物—土地储备制度的风险管理领域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我国城市土地储备的发展状况,对城市土地储备的概念、建立背景、发展历程及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再结合兰州市土地储备运营的长期实践,共同构建了兰州市土地储备运营风险理论。其次,对影响兰州市土地储备项目运营的各种风险项进行深入分析,比如融资风险、经营风险及制度风险等;进而针对每个风险项找出存在风险的影响因素,如该制度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执行机构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土地来源及取得方式的合法性存在质疑、政策易变、地方财政危机、融资渠道单一等等因素。再次,通过对兰州市某典型的土地储备项目建立实证风险模型进行研究,得出兰州市土地储备运营风险分析评价结果。最后,我们将引入国外及国内发达城市先进的土地储备理论及实践经验,针对兰州市土地储备运营风险分析评价结果制定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本文对于兰州市土地储备运营风险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增强兰州市土地储备项目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应对能力,有效规避风险或减少因风险而造成的损失;有助于找准兰州市土地储备运营的方向,实现城市土地经营现代化、优质化,同时为兰州市制定土地储备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李玲[10](2015)在《南京市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评价》文中指出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中借鉴外国经验发展的一项土地制度。虽然在我国建立的时间不长,但对规范土地市场、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该制度的实施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高地价带来高房价的争议等。目前,对土地储备制度绩效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主观意愿较强,且多为某时点的定性的研究,较少阶段性时间序列的定量评价。建立科学系统的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土地储备目标出发,从调控效应、规范效应、集约效应、保障效应方面选取了 9个评价因子,构建贴合实际工作又简易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对南京市2009-2013年的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进行评价,总结南京市2009-2013年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分时期运行的成效与不足,并分析不足之处的成因,从而在绩效评价基础之上对南京市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二、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功效分析与对策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功效分析与对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耕地休耕制度 |
2.1.2 经济补偿 |
2.1.3 生态溢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2.2.4 供求均衡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现状及效果分析 |
3.1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现状 |
3.2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政策效果分析 |
3.2.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构建 |
3.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生成机理分析 |
4.1 生态溢价的生成条件 |
4.1.1 生态溢价的决定性因素 |
4.1.2 生态溢价的生成条件 |
4.2 生态溢价的生成机理分析 |
4.2.1 市场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
4.2.2 生态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
4.2.3 再生产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
4.3 生态溢价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
4.3.1 生态资本账户与休耕负债表 |
4.3.2 生态溢价的收益来源和成本追加 |
4.3.3 基于市场供求平衡关系下的生态溢价成本收益对应关系 |
4.4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
4.4.1 黑龙江省水稻供给侧生态溢价分析 |
4.4.2 黑龙江省水稻需求侧生态溢价分析 |
4.4.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估算 |
4.5 本章小结 |
5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分析 |
5.1 利益主体博弈的基础理论 |
5.1.1 局中人的博弈策略 |
5.1.2 效用函数优化原理 |
5.1.3 结果不确定性应对的主观概率分布 |
5.2 利益主体策略型博弈均衡的路径情景分析 |
5.2.1 序贯均衡在休耕制度生态溢价路径选择中的政策涵义 |
5.2.2 完美均衡路径情景 |
5.2.3 适度均衡路径情景 |
5.2.4 持久均衡路径情景 |
5.3 利益主体策略型博弈优化路径的合作选择 |
5.3.1 国家主导的激励兼容规则制定 |
5.3.2 市场选择的委托人知情化机制设计 |
5.3.3 利益主体温和的讨价还价 |
5.4 诸多利益主体博弈释放生态溢价的激励机制优化 |
5.5 利益主体博弈均衡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分析 |
5.5.1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实现 |
5.5.2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选择 |
5.5.3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6 国内外休耕生态溢价实现路径的借鉴与启示 |
6.1 国内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1.1 生态脆弱区强制性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1.2 粮食主产区自觉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1.3 一般地区市场化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1.4 中国台湾地区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2 国外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2.1 吸收法治化 |
6.2.2 引入利益补偿激励化 |
6.2.3 强化市场识别机制化 |
6.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启示 |
6.3.1 确定激励政策与技术支持互动的实现路径 |
6.3.2 选择合理休耕规模的实现路径 |
6.3.3 引导试点地区农户参与的实现路径 |
6.3.4 寻求经济补偿为激励的实现路径 |
6.3.5 强化市场化运作的实现路径 |
6.4 本章小结 |
7 五常市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案例分析 |
7.1 案例研究的对象选择 |
7.2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7.2.1 设计分享机制保障实现生态溢价 |
7.2.2 突出过程补偿释放生态溢价 |
7.2.3 显示识别功能显现生态溢价 |
7.2.4 强化市场化交易增值生成生态溢价 |
7.3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估算 |
7.3.1 基于高端价格角度的比较分析 |
7.3.2 基于补偿角度的比较分析 |
7.4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路径优化分析 |
7.4.1 品牌战略支撑的生态溢价路径 |
7.4.2 高端市场交换的生态溢价路径 |
7.5 本章小结 |
8 水稻休耕实现生态溢价的对策建议 |
8.1 实行差异化休耕制度安排 |
8.1.1 生态脆弱区休耕强调法治化 |
8.1.2 粮食主产区休耕满足粮食安全产能减量化 |
8.1.3 一般地区休耕体现市场驱动化 |
8.2 制定透明公平的经济补偿政策 |
8.2.1 强调政策普惠性 |
8.2.2 体现政策兑现公平性 |
8.3 完善休耕生态农产品市场体系 |
8.3.1 明确休耕生态农产品市场定位 |
8.3.2 确定休耕农产品的生态价值 |
8.3.3 建立生态品牌的可追溯制度 |
8.4 完善以休耕农户为利益主体的配套机制 |
8.4.1 规范休耕土地流转 |
8.4.2 完善休耕政策法规设计 |
8.4.3 保障休耕技术的支持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行为的调査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2)恒大集团多元化战略下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多元化战略的内涵、分类与动因 |
1.2.2 多元化战略对企业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3 财务风险的研究现状 |
1.2.4 多元化战略与财务风险关系的研究现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1.4.3 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多元化战略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多元化战略的内涵 |
2.1.2 多元化战略的种类 |
2.1.3 多元化战略的评价方法 |
2.2 财务风险的相关概念界定 |
2.2.1 财务风险的种类 |
2.2.2 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程序 |
2.3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投资组合理论 |
2.3.3 协同效应理论 |
2.3.4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 |
第3章 恒大集团多元化经营案例介绍 |
3.1 恒大集团公司简介 |
3.1.1 恒大集团发展历程 |
3.1.2 恒大集团多元化经营产业 |
3.2 恒大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动因分析 |
3.2.1 分散经营风险 |
3.2.2 利用剩余资源 |
3.2.3 规避政策调控 |
3.2.4 获取市场优势 |
3.3 恒大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过程分析 |
3.4 恒大集团多元化战略实施的财务效果分析 |
3.4.1 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
3.4.2 恒大多元化经营的财务绩效分析 |
第4章 恒大集团多元化战略下财务风险的识别 |
4.1 恒大集团财务风险体系的构成 |
4.2 恒大集团多元化战略对其财务风险的影响 |
4.2.1 多元化战略对筹资风险的影响 |
4.2.2 多元化战略对投资风险的影响 |
4.2.3 多元化战略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
4.3 多元化战略下恒大集团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
4.3.1 多元化战略导致偿债压力骤增,筹资风险加剧 |
4.3.2 多元化战略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投资风险增加 |
4.3.3 多元化战略导致现金流危机,流动性风险增大 |
第5章 恒大集团多元化战略下财务风险的评价 |
5.1 恒大集团财务风险评价模型的设计思路 |
5.2 指标层次及内容的构建 |
5.2.1 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 |
5.2.2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
5.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5.4 财务风险评估标准值的确定 |
5.5 财务风险评估结果及分析 |
第6章 恒大集团多元化战略下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
6.1 多角度提高企业筹资能力 |
6.1.1 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筹资格局 |
6.1.2 充分发挥子业务集团筹资能力 |
6.1.3 引入战略投资者减轻企业筹资压力 |
6.2 制定企业多元化投资长期战略计划 |
6.2.1 分离成熟业务隔离风险 |
6.2.2 着重投入前景广阔产业 |
6.2.3 加强专业人才储备力度 |
6.3 构建多元化发展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 |
6.3.1 主动改善企业流动性指标 |
6.3.2 构建全方位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 |
6.3.3 制定多层次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征询表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枝江市土地储备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念 |
2.1 土地储备相关概念 |
2.2 绿色发展理念 |
3 枝江市土地储备管理基本情况及主要问题 |
3.1 枝江市基本情况 |
3.2 枝江市土地储备管理情况 |
3.3 枝江市土地储备管理主要问题 |
4 枝江市土地储备管理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形势和政策造成实际操作困难 |
4.2 储备土地管理体系不完备 |
4.3 功能定位出现偏差 |
5 完善储备土地管理的建议对策 |
5.1 完善绿色储备土地管理办法 |
5.2 建立土地储备绿色运行模式 |
5.3 构建土地储备绿色监管机制 |
5.4 探索土地储备与生态保护间的平衡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储备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背景 |
2、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
1、国内研究方面 |
2、国外研究方面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访谈法 |
3、对比分析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土地 |
2、土地市场 |
3、土地储备 |
4、土地一级开发 |
二、理论基础 |
1、政府经济学理论 |
2、公共管理理论 |
第二章 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情况与土地储备的发展 |
一、我国土地储备建立背景及运作模式 |
1、建立背景 |
2、运作模式 |
二、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利用和土地储备情况 |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2、利用情况 |
3、土地储备情况 |
三、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储备运作流程 |
1、土地使用权收购 |
2、土地入库储备 |
3、土地供应 |
四、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储备运行效果 |
1、为园区旧城改造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
2、为维持土地市场规范平稳运行创造环境 |
3、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
第三章 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储备存在的问题 |
一、土地储备机构职能定位与实际职责不匹配 |
1、动迁职能与土地收储职能交叉混杂 |
2、地块环评执行难度大 |
3、组织协调力度有限 |
二、土地收储资金管理精细度较低 |
1、资金计划的执行存在偏差 |
2、土地储备资金融资方式单一 |
三、土地收储运作过程中随意性较强 |
1、多头指派回购任务情况普遍 |
2、收储地块难以形成聚集效应 |
3、资产处置方式不确定 |
四、土地储备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
1、土地储备法律依据不够完善 |
2、沟通监管体制不健全 |
第四章 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储备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行政机构设置及权责划分不合理 |
1、动迁主管部门未发挥行政职能 |
2、环评技术力量不足 |
3、土地储备机构行政地位偏低 |
二、土地收储资金需求量的预估存在难度 |
1、资金计划编制存在困难 |
2、收储资金流未形成良性循环 |
三、土地收储的运作过程受重视程度较低 |
1、回购任务的下达缺乏计划性 |
2、土地收储业务起步较晚 |
3、标准化决策体系尚未形成 |
四、土地储备相关制度的法律地位模糊 |
1、土地储备立法滞后 |
2、沟通和监管意识薄弱 |
第五章 完善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储备的对策思考 |
一、提高土地储备机构履行业务职能的规范性 |
1、对与土地储备职能无关的业务进行全面清查和剥离 |
2、理清土地储备与地块环评工作的关系 |
3、激发土地储备机构的主观能动性 |
二、优化土地收储资金管理方式 |
1、强化资金计划的执行力度 |
2、拓宽土地储备融资渠道 |
三、实现土地收储环节的标准化运作 |
1、提高土地收储任务下达的规范性 |
2、拓宽储备地块来源 |
3、加快建立标准化决策处置流程 |
四、加快完善土地储备法制体系建设 |
1、加快推进土地储备立法 |
2、完善沟通监管体制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土地储备融资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文献综述、创新与不足 |
1.2.1 文献综述 |
1.2.2 创新与不足 |
1.2.2.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2.2.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土地储备制度的基本内容 |
2.1 土地储备制度的概念与构成 |
2.2 储备土地的权利性质 |
第三章 土地储备的资金需求与前期开发 |
3.1 土地储备的资金用途 |
3.2 储备土地传统一级开发模式 |
3.2.1 政府垄断模式 |
3.2.2 市场运作模式 |
3.2.3 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
3.2.4 政府与市场合作开发模式 |
3.3 土地储备一级开发模式的不足之处与发展方向 |
3.3.1 土地储备一级开发模式的不足之处 |
3.3.2 土地储备一级开发模式的发展方向 |
第四章 土地储备融资的具体融资方式与法律制度变迁 |
4.1 实践中土地储备的具体融资方式 |
4.1.1 财政拨款 |
4.1.2 银行贷款 |
4.1.3 土地经营收入 |
4.1.4 土地储备专项债券 |
4.1.5 PPP融资模式 |
4.1.5.1 BT模式 |
4.1.5.2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
4.1.5.3 重庆土储的股权合作模式 |
4.1.5.4 “轨道+土地”模式 |
4.1.5.5 土地收益补偿模式 |
4.1.6 土地储备资产证券化模式 |
4.1.6.1 土地开发资金信托 |
4.1.6.2 土地储备资金信托 |
4.2 土地储备融资的法律制度变迁与未来发展方向 |
4.2.1 我国土储融资的法律制度变迁 |
4.2.2 我国土地储备融资法律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
第五章 现行土地储备融资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 |
5.1 土地储备融资实践操作问题 |
5.1.1 各地土储融资实践不一致,违反法律规定或触犯规章政策红线 |
5.1.2 土储前期开发收益分配的各地实践不一致,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
5.1.3 靠不断征地解决土地储备资金短缺的问题,引发多重隐患 |
5.2 土地储备融资制度现有规定的缺陷 |
5.2.1 储备土地权利性质不明,对外融资缺乏物权法律基础 |
5.2.2 法律规章规定的土储融资渠道单一,难以弥补土储项目资金缺口 |
5.2.3 土储融资监管的法律约束缺位,引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 |
5.2.4 缺乏统一规范、较高效力的土储融资的法律文件,各地土储融资规定混乱不一 |
5.2.5 土地储备融资的中央、地方政策缺乏稳定性、连贯性,打击社会资本积极性 |
第六章 土地储备融资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
6.1 完善现有土储融资模式,强化现有土储融资功能 |
6.1.1 完善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融资制度 |
6.1.2 采用土地出让溢价分成收益分配模式,加强对社会资本的投资吸引力 |
6.2 完善土储融资现有法律政策的规定,填补土储融资规范内容的不足 |
6.2.1 立法明确储备土地权属性质,奠定土储融资的法律基础 |
6.2.2 立法加强土地储备融资监管,规范土地储备融资流程 |
6.3 推广土储PPP项目金融资产担保融资方式,拓展土地储备融资渠道 |
6.3.1 采用土储PPP项目金融资产担保融资方式的必要性 |
6.3.1.1 设立土储PPP项目公司的必要性 |
6.3.1.2 采用金融资产担保融资的必要性 |
6.3.2 土储PPP项目金融资产担保融资的具体方式 |
6.3.2.1 土地储备PPP项目资产证券化 |
6.3.2.2 土地储备PPP项目应收账款质押贷款 |
6.4 土地储备融资制度上升立法,提高土地储备融资制度的法律效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融创并购万达文旅项目的财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2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并购与财务风险的概念 |
2.1.1 并购的定义 |
2.1.2 财务风险的定义 |
2.1.3 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
2.2 并购中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1 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
2.2.2 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方法 |
2.2.3 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
2.3 房地产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3 融创并购万达文旅项目背景介绍 |
3.1 并购双方基本情况 |
3.1.1 融创简介 |
3.1.2 万达及其文旅项目简介 |
3.2 并购的背景及动因 |
3.2.1 融创并购万达文旅项目的动因 |
3.2.2 万达出让文旅项目的动因 |
3.3 并购的方案介绍 |
3.4 本章小结 |
4 融创并购万达文旅项目的财务风险分析 |
4.1 并购前融创的交易合理性分析 |
4.1.1 并购前交易合理性概述 |
4.1.2 功效系数法下融创的整体财务风险评价 |
4.2 并购中的定价风险分析 |
4.3 并购中的融资风险分析 |
4.4 并购中的支付风险分析 |
4.5 并购中的整合风险分析 |
4.6 基于Z值分析法的总体并购财务风险评价 |
4.7 本章小结 |
5 案例讨论与启示 |
5.1 接盘侠?——融创并购万达文旅项目的反思 |
5.1.1 万达的小心思——融创成全万达 |
5.1.2 融创的大梦想——万达助力融创 |
5.1.3 梦想背后的隐忧 |
5.2 对策与启示 |
5.2.1 并购后续阶段的风险控制对策 |
5.2.2 控制财务风险的启示 |
6 结论 |
附录1 财务风险衡量权重赋予调查问卷及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扬中市土地储备运作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土地储备 |
2.1.2 土地储备制度 |
2.2 土地储备运行程序 |
2.2.1 土地收购 |
2.2.2 土地储存 |
2.2.3 土地出让 |
2.3 理论基础 |
2.3.1 市场供求理论 |
2.3.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
第3章 扬中市土地储备运作现状分析 |
3.1 扬中市土地资源概况 |
3.1.1 扬中市概况 |
3.1.2 扬中市土地利用现状 |
3.1.3 2015年度扬中市土地市场状况 |
3.2 扬中市土地储备现状 |
3.2.1 土地收储方式 |
3.2.2 土地储备空间分布 |
3.3 扬中市土地储备制度现状 |
3.3.1 扬中市土地储备机构 |
3.3.2 扬中市土地储备机构的运作 |
3.4 扬中市土地储备运作效果分析 |
3.4.1 扬中市2015年土地储备现状 |
3.4.2 扬中市2015年土地储备运作绩效 |
3.4.3 扬中市土地储备对地价的影响分析 |
第4章 扬中市土地储备运作问题 |
4.1 扬中市万宝电器土地储备案例分析 |
4.1.1 土地登记状况 |
4.1.2 接洽与评估 |
4.1.3 诉求及处理 |
4.1.4 收储总结 |
4.2 土地储备组织体系过于复杂 |
4.2.1 土地储备机构角色不明晰 |
4.2.2 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不够 |
4.3 土地储备运行机制不健全 |
4.3.1 一级市场控制力度不强 |
4.3.2 有限代理使土地储备目标出现偏差 |
4.4 土地储备制度政策与执法监察缺失 |
4.4.1 制度政策不完备 |
4.4.2 执法监察不到位 |
4.5 土地储备资金筹集及管理问题 |
4.5.1 储备资金筹集困难 |
4.5.2 储备资金管理有待完善 |
第5章 完善扬中市土地储备运作执行的对策建议 |
5.1 理顺土地储备组织体系 |
5.1.1 明晰土地储备机构的角色 |
5.1.2 建立城市规划的有效协调机制 |
5.2 健全土地储备运行机制 |
5.2.1 强化政府调控土地一级市场功能 |
5.2.2 建立委托代理或授权经营机制 |
5.2.3 拓展土地收储方式 |
5.3 完善土地储备法规与监察措施 |
5.3.1 完善相关法规 |
5.3.2 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 |
5.4 优化土地储备资金筹集及管理 |
5.4.1 拓宽融资渠道 |
5.4.2 规范土地储备资金的运作 |
5.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5.1 研究结论 |
5.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对象 |
1.2.1 概念的界定 |
1.2.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框架 |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主要的不足与展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均衡价格理论 |
2.1.2 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理论 |
2.1.3 准公共物品与福利经济学理论 |
2.1.4 农业的弱质性与城乡反差协调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有关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研究进展 |
2.2.2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相关研究 |
2.2.3 文献简评 |
2.3 理论分析框架 3 中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概况 |
3.1 国内蔬菜产业运行基本概况 |
3.2 中央财政支持蔬菜产业良性运营的主要措施 |
3.2.1 与蔬菜产业生产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
3.2.2 与蔬菜产业流通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
3.2.3 与蔬菜产业其他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
3.3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持蔬菜产销经营活动的政策措施 |
3.3.1 对菜品生产环节的扶持政策 |
3.3.2 对菜品流通环节的支持政策 |
3.4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成效与不足 |
3.4.1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成效 |
3.4.2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不足 |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演变历程 |
4.2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影响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制定的因素 |
4.2.2 影响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执行的因素 |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事件分析法的国内蔬菜价格调控政策效应分析 |
5.1 实证模型介绍 |
5.1.1 事件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5.1.2 Hodrick-Prescott Filter分析的基本原理 |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5.3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相关价格影响的模型估计 |
5.3.1 2000年以后蔬菜生产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
5.3.2 2000年以后蔬菜流通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
5.3.3 2000年以后其他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
5.4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外生性检验——“目标定位分析法” |
5.5 研究小结 6 基于差分模型的案例分析—产业调控政策对蔬菜价格走势影响 |
6.1 理论框架与模型介绍 |
6.2 基于差分模型的典型案例选取 |
6.2.1 实施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蔬菜市场价格真实走势 |
6.2.2 假设未实施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蔬菜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
6.2.3 典型调控政策的选取 |
6.3 政策发生对菜价影响的政策案例分析 |
6.3.1 2006年调控政策缺位、助推菜价上昂 |
6.3.2 2008年为确保蔬菜消费、政府平抑菜价 |
6.3.3 2010年为促进蔬菜生产、政策助推菜价 |
6.4 本章小结 7 国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评述与借鉴 |
7.1 美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
7.1.1 蔬菜产业基本情况 |
7.1.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背景与发展历程 |
7.1.3 政策概览 |
7.1.4 政策效果及评价 |
7.2 欧盟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
7.2.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7.2.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出台背景与发展历程 |
7.2.3 具体的调控政策 |
7.2.4 政策效果 |
7.3 日本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
7.3.1 蔬菜产业基本现状 |
7.3.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历程 |
7.3.3 具体的调控政策 |
7.3.4 政策效果 |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转变调控方式: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的蔬菜产业政策体系 |
8.2.2 革新调控手段:重点推行蔬菜市场化调控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1 蔬菜产业相关的调控政策概览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与研究成果 致谢 |
(9)兰州市土地储备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分析内容 |
1.2.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2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研究 |
2.1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背景及发展进程 |
2.1.1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概念 |
2.1.2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建立的背景 |
2.1.3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发展进程 |
2.2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的模式 |
2.2.1 市场主导型 |
2.2.2 政府主导型 |
2.2.3 行政指导与市场引导结合模式 |
2.3 国外土地储备研究分析 |
2.3.1 国外土地储备的运行过程 |
2.3.2 国外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的借鉴 |
2.4 国内土地储备风险研究综述 |
2.4.1 风险的含义及特点 |
2.4.2 风险分析的过程 |
2.4.3 城市土地储备风险的概念 |
3 兰州市土地储备运营风险 |
3.1 兰州市土地储备模式 |
3.1.1 兰州市土地储备机构设置 |
3.1.2 兰州市土地储备运作模式 |
3.2 制度风险 |
3.2.1 土地储备制度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 |
3.2.2 土地储备机构的功能定位不明确 |
3.2.3 土地来源及取得方式的合法性存在质疑 |
3.2.4 政策的易变性 |
3.2.5 各职能部门协调的风险 |
3.2.6 政府过度干预的风险 |
3.3 融资风险 |
3.3.1 土地储备的资金来源 |
3.3.2 土地储备贷款风险 |
3.3.3 土地储备融资风险 |
3.3.4 信用风险 |
3.4 经营风险 |
3.4.1 房地产市场波动引发的风险 |
3.4.2 储备土地收购风险 |
3.4.3 储备土地开发整理风险 |
3.4.4 储备土地积压风险 |
3.4.5 储备土地供应风险 |
4 兰州市土地储备项目风险分析 |
4.1 甘肃省供销合作储运总公司土地储备项目简介 |
4.1.1 地块简介 |
4.1.2 地块规划要求 |
4.2 主要分析风险方法 |
4.2.1 模糊分析法 |
4.2.2 层次分析法 |
4.2.3 专家调查法 |
4.3 兰州市土地储备项目风险分析 |
4.3.1 建立分析模型 |
4.3.2 甘肃省供销合作储运总公司土地储备项目风险分析过程 |
4.3.3 兰州市土地储备项目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4.3.4 兰州市土地储备运营风险应对措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南京市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土地储备制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配套政策 |
2.1 基本概念 |
2.1.1 土地储备制度的内涵 |
2.1.2 土地储备制度的目标定位 |
2.1.3 绩效和制度绩效 |
2.1.4 土地储备制度的绩效 |
2.1.5 土地储备制度的绩效评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
2.2.2 土地供求理论 |
2.2.3 竞租理论 |
2.2.4 资源配置原理与市场失灵理论 |
2.3 配套政策 |
第3章 南京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概述 |
3.1 南京市基本情况 |
3.1.1 自然情况 |
3.1.2 经济情况 |
3.2 南京市土地储备制度沿革 |
3.2.1 成立背景 |
3.2.2 发展进程 |
3.3 运行情况 |
3.3.1 组织机构 |
3.3.2 工作机制 |
3.3.3 工作流程 |
3.4 近年南京市经营性用地储备情况 |
3.4.1 库存情况 |
3.4.2 出让情况 |
3.5 小结 |
第4章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评价的思路 |
4.2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评价的原则 |
4.3 评价指标选择 |
4.3.1 选择原则 |
4.3.2 评价指标选择 |
4.3.3 目标值的确定 |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4.1 南京市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评价体系 |
4.4.2 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
4.5 评价步骤与方法 |
4.5.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4.5.2 权重的确定 |
4.5.3 评价分值的计算 |
第5章 南京市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评价与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1.1 数据来源 |
5.1.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5.2 权重的确定 |
5.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5.3.1 综合评价结果 |
5.3.2 结果分析 |
第6章 南京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6.1 存在问题 |
6.1.1 储备用地供应结构不合理,土地储备调控市场的效能一般 |
6.1.2 土地储备发展仍有赖于新增建设用地,带来后续保障压力大 |
6.1.3 储备土地出让方式单一,"价高者得"引起地王频现 |
6.1.4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
6.2 对策 |
6.2.1 强化政府统一管理,兼顾社会各方利益 |
6.2.2 加强储备地块前期开发整理,谋划构建土地储备"净地资源池" |
6.2.3 深入挖潜存量资源,谋划可持续发展 |
6.2.4 改革土地交易方式,积极探索创新路径 |
6.2.5 加强土地财政转型方面的研究,防范金融风险 |
第7章 主要结论、研究不足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功效分析与对策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D]. 李欣.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2]恒大集团多元化战略下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许悦.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3]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枝江市土地储备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赵汉卿. 三峡大学, 2020(06)
- [4]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储备问题和对策研究[D]. 包扬. 苏州大学, 2019(06)
- [5]土地储备融资法律制度的完善[D]. 湛栩鶠. 广西大学, 2019(01)
- [6]融创并购万达文旅项目的财务风险研究[D]. 周洁. 东华大学, 2019(03)
- [7]扬中市土地储备运作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童国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8]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D]. 高群.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4)
- [9]兰州市土地储备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刘肖.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10]南京市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评价[D]. 李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