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 Multicast Protocol Utilizing On-demand Routing Strategy for MPRN(论文文献综述)
刘宴涛,秦娜[1](2021)在《基于OPNET的按需组播路由协议仿真》文中研究说明按需组播路由协议(ODMRP)是一种针对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组播路由协议,该协议在源节点和接收节点之间建立网格进行数据传输,具有冗余路径、不依赖单播路由、健壮性高等特点。目前尚缺乏对于ODMRP的建模和仿真研究。针对此问题,基于OPNET仿真环境完成了对ODMRP的建模,建立了该协议的有限状态机(FSM)、节点模型、网络模型以及包格式,基于C语言编程实现了路由的建立、更新、维护和数据传输过程。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和统计量,仿真检验了协议性能,包括网络的端到端延时和数据包递交率与节点移动速度和组播组尺寸之间的定量关系,证明了所建立的协议模型的功能正确性。仿真结果表明,ODMRP协议适用于诸如战场通信、灾难救助、体育比赛、大型会展等需要临时组网进行组播通信的应用场合。
李萌[2](2021)在《网络态势感知的可靠MANET组播路由协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自组织网络即MANET,是一种不需要基础通信设施的支持,网络中的节点自行组网,通过中间节点转发数据的网络。MANET的组网方式相较于传统无线蜂窝网络更灵活,但存在带宽有限、实时性不强、链路不够稳定等缺点。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态势感知的无线网络应用场景特点,从网络编码和网络结构动态性分析方面着手,提出了CP-MAODV路由协议并进行仿真实现,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针对MAODV路由协议的改进主要从网络编码策略、移动预测方法、网络拓扑态势分析和辅助链路构建方案着手,因此相关基础理论主要从以上方面展开。首先对典型组播路由协议的优缺点及其对网络动态性的自适应机制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理论研究改进做好前期铺垫工作。链路预测部分对当前的主要预测方法进行研究,并且分析其优缺点,以确定本文的链路预测方法。网络编码部分重点对网络编码优点、主要方法和在路由协议中的应用进行分析。(2)针对MAODV路由协议在动态性较强的网络中易发生链路断裂导致数据丢失和数据流集中于组播树易造成网络拥塞的缺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网络态势感知的可靠MANET组播路由协议CP-MAODV。该协议在数据传输方面,通过选择具有编码机会的节点对相关信息进行编码处理,减少组播数据的传输次数,降低网络开销,相对于传统的传送方式,能降低网络断开的概率;在组播拓扑结构方面通过移动预测和网络拓扑态势分析在MAODV组播树基础上建立辅助链路,以提高协议的鲁棒性。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前提下,降低链路断开的概率、时延,提升路由效率,增强了组播的可靠性。(3)针对所提出的CP-MAODV协议,在OPNET仿真平台上设计并实现了无线网络CP-MAODV仿真系统的系统架构和业务流程,并在不同场景下测试并分析CP-MAODV协议的性能。主要通过选取分组成功投递率、吞吐量(bit/s)、时延(s)这三个性能指标来反映CP-MAODV路由协议的网络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同MAODV协议和MAODV-AL协议对比,本文提出的CP-MAODV路由协议在时延、吞吐率、分组成功投递率等方面均有所提升,具有一定理论和应用价值。
栗晨亮[3](2020)在《移动自组网中链路稳定的路由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自组织网络被认为是未来无线通信网络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近年来,伴随终端直通和万物互联概念的提出,移动自组织网络在不同应用场景大规模部署。由于无线自组织网络的拓扑变化快速、节点资源少、传统广播寻路方式开销大等特点,保证网络节点正常高效地进行数据交互,是移动自组网络研究的挑战。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路由协议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现有路由协议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对稳定的路径完成数据的共享与传输能够减少路由发现频率,提高网络性能。如何选择高稳定性的路径是对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研究的方向之一。为提高所选路径的稳定性,本文提出以下两种方法:1、针对移动自组网网络拓扑变化剧烈、传统按需路由协议开销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移动自组网基于距离稳定的路由协议。传统按需距离矢量协议AODV仅以跳数作为度量值,所选路径容易因节点的移动而导致路由断裂,重路由的频率较高,路由开销较大。距离稳定路由协议同时考虑通信节点自身的运动性和节点间的相对运动性,引入路由距离稳定度量计算方法,在按需距离矢量协议的基础上增加路由距离稳定值作为选路依据,减少节点传输范围边缘节点参与路由的概率。仿真实验表明,距离稳定路由协议能够选择稳定性更高的路径,提高分组投递率、归一化路由开销及网络吞吐量等网络性能。2、分析现有协议传输范围边缘节点处理方法和近距离节点参与路由的必要性,提出一种传输范围优化改进路由协议AODV-MRR。为提高所选路径的稳定性,减少易断裂链路出现的概率,并降低路由协议对网络的开销,AODV-MRR根据接收信号功率、接收功率的阈值及变化,设定三种不同类型传播区域,分别为非转发区域、转发区域和选择转发区域。节点根据自身所处上跳节点的区域类型,选择相应的转发策略。AODV-MRR路由协议考虑处于无线传输边缘的邻节点与本地节点的相对移动性,提高所选路径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AODV-MRR协议在提高路径稳定性的同时能够减少协议开销、减低控制包转发量,提高网络有效性。
韩凯[4](2019)在《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包括在东海、南海海域开展生命救助、海洋安全监管、海上指挥管理,打击海上各种违法活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等方面。海事巡逻船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现役的千吨级海事巡逻船功不可没,但是目前普遍存在几个问题:由于吨位低,对抗恶劣海况能力有限,无法执行远海任务;系统通联手段少,近海通信方式依靠运营商的移动网络,移动基站覆盖不到的地方使用微波,但微波通信也会受到距离的制约,影响远海执行任务的能力;千吨级海事巡逻船的通信装备配置低,影响海事船编队指挥和综合指挥能力。所以为了加快推进国家相关规划布局的实施,有效提高我国海事部门应对远海海域执行任务的要求,需要建造一艘综合能力更强、能够适应全球海域内执行海事应急处置任务的新型的万吨级海事船。本文通过对某万吨海事船通信网络进行需求调研,针对需求性分析结果,确定通信网络由海事业务网、航行保障网与日常保障网组成。制定该通信网络拟采用的技术包括:IP地址分配、组播路由、服务质量(QOS)等。总体架构借鉴军事信息网络体系理论基础,采用面向服务架构技术和业务、控制、承载分离的思想,技术分层上采用“四层两面”架构。通过对系统总体架构的深入研究,三网基础部分采用统一技术体制构建承载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由IP体制统一承载。根据业务需求设计了三网基础部分的网络架构,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路由协议,VL AN划分。明确三网各分系统的功能、性能、内外接口等要求,完成各分系统的方案设计,对方案中采用的设备进行选型。通过搭建环境进行参数配置,验证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合理、可行。该通信网络方案满足不同业务子系统、不同接入方式、不同类型业务对网络承载能力提出的要求。通过运用业务分类、流量监测、队列调度、带宽控制及层次化QOS策略,按需实现精细化的流量控制、端到端的可靠传输等服务。该方案实现了预期设计目标,为后续项目的工程实施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王璇[5](2019)在《低轨卫星网络高效安全组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低轨卫星网络在全球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测、灾害监测和军事应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于地面网络受地理条件、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低轨卫星网络全球无缝通信的特点将为下一代互联网随时随地的全球通信能力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因此,低轨卫星网络高效安全组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动态路由协议在链路进行切换的过程中采用断链重连的方案,这种方案一方面会使得网络中的路由信令大量增加,造成网络拥塞,另一方面,路径切换时延大,使数据包在路径切换时间内无法继续发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网络利用率;另外,由于卫星网络具有开放的特性,其路由过程和数据传输过程对比传统的地面网络存在更明显的安全隐患,例如更容易受到恶意节点的攻击,造成网络异常等。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低轨卫星网络高效安全组网方面的研究,具体的研究成果和贡献概况如下。针对路径切换时延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拓扑探测与数据转发并行的路由协议,该协议以传统按需路由协议为基础并对其链路切换部分进行改进,采用基于链路状态预测的拓扑主动探测机制,打破了传统网络链路断链重连的模式,根据轨道的周期性与规律性预测节点的运行轨迹,在链路完全断链之前提前进行路径的切换,完成重路由过程,保证路径持续可用,提升网络资源利用效率。基于NS3搭建了低轨卫星组网仿真平台,实现了提出的路由协议,并采用类铱星的极轨道仿真场景对系统性能进行验证。系统级仿真平台包含60颗低轨卫星节点,运行轨道设置为6条,每条轨道有10颗卫星,并且设置了反向缝和极区断链这两个极轨道典型的链路特性。仿真结果表示,所提出的路由协议对比传统协议在丢包率和吞吐量上都有明显提升。针对恶意节点攻击导致的网络异常问题,本文提出了适用于低轨卫星网络的星间自适应监测与认证技术,该技术要求网络中的每一颗卫星节点都主动对其邻居节点进行路由行为与数据传输行为的实时监测,并通过神经网络分析其行为模式,找到具有安全隐患的邻居节点并主动发起安全认证。于此同时设计了基于复杂网络中心性原则的滑动窗口机制,在保证安全性能的前提下降低节点的计算负荷。在低轨卫星系统级仿真平台中加入了安全模块,验证了神经网络检测的准确性,并计算了滑动窗口大小的最优解。仿真结果标明,所提出的星间监测与自适应认证技术在恶意节点的攻击下可以有效提升网络吞吐量,提升网络防御能力。
周坤晓,赵慧,袁华强[6](2017)在《认知无线电网络组播路由算法和协议综述》文中指出认知无线电网络(CRN)在实现更好的无线带宽利用率和提高无线应用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认知用户可用频谱机会的动态特性,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组播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多种在认知无线电网络中进行有效组播的方案,包括基于优化理论、网络编码、机器学习、博弈论的方案等。总结了解决组播问题有效的算法和技术,并对已有的无线电网络中的组播协议进行了全面的综述,最后给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张庆安[7](2017)在《基于60GHz无线数据中心网络的组播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目前ICT应用处于快速增长期,云计算业务、虚拟化、SDN等应用的不断增加推动着传统数据中心网络的发展。大数据、新业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数据中心网络的设计和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数据中心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进步,近几年高速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以毫米波无线通信和自由空间光通信为代表的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可以达到吉比特的传输速率,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有线无线相结合的混合型网络架构被提出来。相比于有线链路,无线链路在布线度复杂性、发热量、空间占有率、网络可扩展性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此外,面对应用中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的组播通信需求,传统的基于应用层、网络层的组播优化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应用程序的低延迟要求,而无线通信在物理层所具有的天然广播特性可以减少通信次数,降低网络中的冗余流量,极大地提高组播通信的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基于60GHz高速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结合SDN中控制转发分离、开放网络编程接口以及硬件资源虚拟化方式,提出一种有线无线混合型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并从硬件架构和软件架构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在混合网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混合链路下的多播树建立算法,可以更好地利用无线广播和有线可靠两方面特性对组播操作进行优化。最后,基于有线无线混合调度的方式提出协同式可靠组播MAC层协议,利用集中式调度以及混合链路的优势实现无线组播通信的完全可靠。
吕双玥[8](2016)在《MANET网络自适应可靠组播路由技术研究》文中认为MANET(Mobile Ad-Hoc Network)网络因其不依赖任何固定基础设施的快速组网能力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军事通信和重大灾难应急通信领域。由于大多数网络应用中存在大量组播通信业务需求,因此MANET网络的组播路由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之一。MANET网络现有的组播路由协议优缺点各异,适用于不同的网络环境。为了充分利用组播路由协议在不同网络场景下的优势,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提高网络的组播通信性能,本文重点研究了根据不同网络场景的特性,自适应选择当前场景下按需综合性能最优的组播路由协议的方法。首先,本文对现有的组播路由协议及其分类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根据组播通信中是否构建组播分发结构,将现有的组播路由协议归纳为两类:基于组播分发结构的组播路由协议和基于洪泛的组播路由协议。其中,基于组播分发结构的组播路由协议又分为基于树形的组播路由协议和基于网格的组播路由协议。根据上述分类标准,本文选取了基于树形的典型组播路由协议MAODV,基于网格的典型组播路由协议ODMRP,基于洪泛的典型组播路由协议FLOOD和BCAST,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利用NS2仿真工具对上述四种典型协议进行了仿真建模。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的组播路由协议在不同网络场景下的性能差异,本文以节点最大移动速度,组播组成员数和组播源数三个参数设置不同的网络仿真场景。并从协议的分组递交率、平均时延、分组发送效率和路由开销四个方面分析了组播路由协议的性能。分析结果显示,在基于组播分发结构的组播路由协议中,基于树形的组播分发结构具有高效性,基于网格的组播分发结构具有高抗毁性。但是,由于这些基于组播分发结构的组播路由协议都需要了解网络状态,保存部分网络信息,因此他们适应网络拓扑变化的能力有限。相比之下,基于洪泛的路由协议不管是在低移动性还是高移动性的网络环境中,其信息传输的可靠性都很高。然而,基于洪泛的组播路由协议的高可靠性是靠牺牲带宽资源保证的。此外,由于基于洪泛的组播路由协议不受组播组成员数的影响,其扩展性高于基于组播分发结构的组播路由协议。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为了实现自适应选择不同场景下的最优组播路由协议,本文引入了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daptive Neural-network-based Fuzzy Inference System,ANFIS),利用该系统建立了最优组播路由协议的选择策略知识库。通过选择策略知识库能够得到任意场景下的组播路由协议的分组递交率、平均时延、分组发送效率和路由开销的性能指标。利用描述用户业务需求的任意目标函数,可以快速得到不同场景下符合用户业务需求的最优组播路由协议。同时,在给定描述用户业务需求的目标函数下,利用ANFIS对已知的组播路由协议选择策略进行训练学习,得到了满足组播业务需求的最优组播路由协议适用网络条件分布图。最后,本文选择了五种不同的网络场景,将这些场景下的NS2仿真结果与自适应选择组播路由策略的结果进行对比,证明本文所提出的自适应组播路由协议选择算法有效。
唐美思[9](2013)在《Ad Hoc网络负载均衡且编码感知的可靠组播协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组播技术在Ad Hoc网络中应用逐年增多,但是由于无线自组网自身的固有特点,网络的通信质量较差,现有的组播协议难以满足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以及对可靠性的保障。提出一种Ad Hoc网络负载均衡且编码感知的可靠组播协议。设计一种编码感知且负载均衡的路由度量,定义节点负载因子来衡量节点负载情况,定义具有编码意识的期望传输时间来衡量编码带来的增益,将二者结合设计一种新型的路由度量ETTCL(Expected Transmission Time with Coding and Load balancing),选出既能有效地发现拥有潜在的编码机会又能够防止路由节点由于过载而溢出的高吞吐量路径。路由建立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使用ETTCL路由度量来构建多径组播树。数据传输部分,从纠删码的思想出发,通过引入一定的空间冗余和降低信源信息发送速率,设计一种针对网络链路链路失败恢复的网络编码方法,采用此方法对数据进行编码传输。通过NS-2仿真平台对所设计的Ad Hoc网络负载均衡且编码感知的可靠组播协议LCRM进行了仿真验证和分析,并与MAODV组播路由协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研究设计的LCRM组播路由协议在减少端到端时延和路由开销、提高网络吞吐率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
夏辉,贾智平,张志勇,Edwin H-M Sha[10](2013)在《移动Ad Hoc网络中基于链路稳定性预测的组播路由协议》文中研究指明节点的随机移动性导致了移动自组织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进而增加了重路由的频率,降低了网络通信性能.选择稳定性较高的路径进行路由,能够有效地降低重路由的频率,延长路由的生存时间.基于接收到的数据分组的信号强度,文中提出一种新颖的链路稳定性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传统组播路由协议中.仿真结果验证了预测机制的有效性,扩展协议LSPMR(Link Stability Prediction-based Multicast Routing Protocol)能够显着地提高分组投递率,降低分组端到端平均传输延时,且控制开销较小.
二、A Multicast Protocol Utilizing On-demand Routing Strategy for MPR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Multicast Protocol Utilizing On-demand Routing Strategy for MPRN(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OPNET的按需组播路由协议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ODMRP协议建模 |
1.1 ODMRP协议原理 |
1.2 ODMRP的数据结构 |
1.3 ODMRP网络建模 |
1.4 ODMRP节点建模 |
1.5 ODMRP进程建模 |
1.6 数据包格式 |
2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2.1 仿真设置和参数统计 |
2.2 仿真结果分析 |
3 结语 |
(2)网络态势感知的可靠MANET组播路由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文章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组播路由相关技术研究 |
2.1 组播路由协议相关研究 |
2.1.1 基于树的组播路由协议 |
2.1.2 基于网格的组播路由协议 |
2.1.3 混合结构的组播路由协议 |
2.1.4 无状态的组播路由协议 |
2.2 链路预测的主要方法 |
2.2.1 基于节点移动模型的预测方法 |
2.2.2 基于多层信息的预测方法 |
2.2.3 基于数据驱动的预测方法 |
2.3 网络编码 |
2.3.1 网络编码的优点 |
2.3.2 网络编码的主要方法 |
2.3.3 网络编码在路由协议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P-MAODV组播路由协议的设计 |
3.1 算法改进思路 |
3.2 CP-MAODV协议中的网络编码策略研究 |
3.3 基于移动预测与态势感知的辅助链路设计 |
3.3.1 移动预测方法 |
3.3.2 网络态势分析方法 |
3.3.3 CP-MAODV协议控制报文 |
3.3.4 移动预测和辅助链路建立流程 |
3.3.5 辅助链路的维护 |
3.4 CP-MAODV路由协议整体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P-MAODV仿真系统实现与性能分析 |
4.1 仿真系统设计 |
4.1.1 OPNET仿真模型 |
4.1.2 网络编码流程设计 |
4.1.3 链路优化流程设计 |
4.1.4 性能指标分析流程设计 |
4.2 仿真系统实现 |
4.2.1 网络模型 |
4.2.2 节点模型 |
4.2.3 进程模型 |
4.3 性能分析 |
4.3.1 性能评价指标 |
4.3.2 吞吐量性能比较 |
4.3.3 时延性能比较 |
4.3.4 分组成功投递率性能比较 |
4.3.5 节点移动速度对协议性能的影响 |
4.3.6 网络负载对协议性能的影响 |
4.3.7 组播组规模对协议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移动自组网中链路稳定的路由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移动自组网络路由协议概述 |
1.2.1 移动自组织网络特点 |
1.2.2 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分类 |
1.3 移动自组网路由协议研究现状 |
1.3.1 位置辅助的路由协议研究现状 |
1.3.2 路由稳定协议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移动自组网络路由算法 |
2.1 引言 |
2.2 AODV协议概述 |
2.2.1 AODV协议参数 |
2.2.2 AODV协议的路由发现过程 |
2.2.3 AODV协议的路由维护 |
2.3 AODV协议性能分析 |
2.4 现有路由发现改进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自组网中基于节点间距离稳定的路由协议DSRP |
3.1 引言 |
3.2 距离稳定路由协议模型 |
3.2.1 距离稳定值设定 |
3.2.2 路由策略 |
3.2.3 路由流程 |
3.2.4 路由模型分析 |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1 节点移动速度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
3.3.2 节点数目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自组网中一种传输范围优化改进路由协议AODV-MRR |
4.1 引言 |
4.2 传输范围优化设计 |
4.2.1 传输范围设定 |
4.2.2 边缘节点决策方法 |
4.2.3 路由协议流程 |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术语表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海事船通信网络的发展现状 |
1.3 本论文设计思路 |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需求分析 |
2.1 需求六性分析 |
2.2 业务需求分析 |
2.3 网络组成分析 |
2.4 拟采用技术分析 |
2.4.1 组播路由 |
2.4.2 IP地址规划 |
2.4.3 服务质量(QoS)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总体架构 |
3.2 海事业务网 |
3.2.1 基础网络设计 |
3.2.2 编队宽带通信分系统 |
3.2.3 船机高速数据传输分系统 |
3.2.4 统一通信平台分系统 |
3.2.5 海事综合业务分系统 |
3.2.6 视频会议分系统 |
3.3 航行保障网 |
3.3.1 基础网络设计 |
3.3.2 维护保障信息分系统设计 |
3.3.3 视频监视分系统设计 |
3.4 日常保障网 |
3.4.1 基础网络设计 |
3.4.2 船载手机通信分系统 |
3.4.3 船载IPTV分系统 |
3.5 网络安全 |
3.5.1 概述 |
3.5.2 系统方案设计 |
3.5.3 设备清单 |
3.6 实现与验证 |
3.6.1 基础网络方案的实现 |
3.6.2 基础网络方案验证 |
3.6.3 实现与验证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要指标测试 |
4.1 测试环境 |
4.2 限速方案的选择 |
4.2.1 备选方案 |
4.2.2 备选方案的比较 |
4.2.3 最终的限速思路 |
4.3 Hqos policy pq |
4.3.1 测试一、各优先级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限速精度 |
4.3.2 测试二、各优先级队列的限速独立性 |
4.3.3 测试三、各优先级队列的调度方式为pq |
4.3.4 测试四、各pq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允许的突发报文数量 |
4.4 QoS gts |
4.4.1 测试一、各优先级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的限速精度 |
4.4.2 测试二、各优先级队列的限速独立性 |
4.4.3 测试三、各优先级队列的调度方式为pq |
4.4.4 测试四、各pq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允许的突发报文数量 |
4.5 测试结论 |
4.5.1 Hqos policy pq限速 |
4.5.2 qos gts限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低轨卫星网络高效安全组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卫星网络路由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卫星网络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星座式卫星网络概述 |
2.1 卫星系统分类 |
2.1.1 依据轨道动力学分类 |
2.1.2 依据通信组网分类 |
2.2 星座式卫星网络 |
2.2.1 卫星星座定义及应用 |
2.2.2 按照轨道高度分类 |
2.2.3 星座类型分析 |
2.2.4 星座链路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拓扑探测与数据转发并行的路由协议 |
3.1 AODV路由协议概述 |
3.2 问题分析及模型建立 |
3.2.1 模型建立 |
3.2.2 问题分析 |
3.3 基于轨道周期链路预测算法 |
3.4 拓扑探测与数据转发并行的路由协议 |
3.5 仿真验证 |
3.5.1 仿真环境介绍 |
3.5.2 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星间异常监测及自适应认证技术 |
4.1 典型网络攻击类型介绍 |
4.1.1 黑洞攻击 |
4.1.2 Dos攻击 |
4.1.3 洪泛攻击 |
4.2 基于神经网络的异常监测技术 |
4.2.1 神经网络的分类介绍 |
4.2.2 BP神经网络 |
4.2.3 统计特征的选取 |
4.2.4 其他参量的选取 |
4.2.5 神经网络设计原则及方案实现流程 |
4.3 基于复杂网络中心性的滑动窗口机制设计 |
4.3.1 复杂网络中心性说明 |
4.3.2 滑动窗口理论模型 |
4.4 安全认证与路由信令融合方案 |
4.5 针对三种类型攻击的仿真验证 |
4.5.1 神经网络检测验证 |
4.5.2 滑动窗口大小的选取 |
4.5.3 总体方案性能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认知无线电网络组播路由算法和协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认知无线电网络组播面临的挑战 |
1)PU动态性。 |
2)信道多样性。 |
3)频谱异质性。 |
4)频谱机会性。 |
2 认知无线电网络组播协议 |
2.1 基于网络编码的组播协议 |
2.2 基于优化的组播协议 |
2.3 基于强化学习的组播协议 |
2.4 基于博弈论的组播协议 |
2.5 基于图论的组播协议 |
2.6 其他综合的组播协议 |
3 CRN组播研究趋势 |
4 结语 |
(7)基于60GHz无线数据中心网络的组播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数据中心网络的发展 |
1.1.2 无线数据中心网络的引入 |
1.1.3 数据中心可靠组播优化的研究意义 |
1.2 数据中心网络组播优化 |
1.2.1 数据中心网络中组播优化研究现状 |
1.2.2 本文研究点的引入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研究概述 |
2.1 高速无线通信技术 |
2.1.1 60GHz毫米波通信 |
2.1.2 自由空间光通信 |
2.1.3 60GHz与自由空间光的对比 |
2.2 无线数据中心网络 |
2.2.1 无线数据中心概述 |
2.2.2 无线数据中心网络的设计与构建 |
2.3 软件定义网络框架 |
2.3.1 基于Open flow的软件定义网络关键组件及架构 |
2.3.2 软件定义网络与数据中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合无线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设计 |
3.1 引言 |
3.2 硬件架构 |
3.2.1 无线交叉开关交换机 |
3.2.2 数据中心物理布局 |
3.3 软件架构 |
3.3.1 数据中心网络拓扑结构 |
3.3.2 控制平面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合链路组播调度策略 |
4.1 引言 |
4.2 系统模型 |
4.2.1 系统抽象 |
4.2.2 问题模型 |
4.3 策略描述 |
4.3.1 多播树建立 |
4.3.2 多播组分配 |
4.4 实验分析 |
4.4.1 仿真环境 |
4.4.2 实验参数设置 |
4.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合网络协同可靠组播协议 |
5.1 引言 |
5.2 混合网络模型 |
5.2.1 分组混合网络下的多播通信 |
5.2.2 无线链路预算 |
5.3 可靠MAC层协同组播协议 |
5.3.1 点协调信道分配机制 |
5.3.2 可靠确认机制 |
5.3.3 协同重传机制 |
5.4 仿真实验 |
5.4.1 实验环境 |
5.4.2 仿真过程 |
5.4.3 协议性能分析与实验结果与 |
5.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MANET网络自适应可靠组播路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MANET组播路由协议研究 |
2.1 组播通信会话 |
2.2 MANET组播路由协议的设计要求 |
2.3 MANET组播路由协议的分类 |
2.3.1 组播分发结构构造机制 |
2.3.2 路由信息的更新机制 |
2.3.3 组播通信初始化机制 |
2.3.4 组播通信维护机制 |
2.3.5 小结 |
2.4 自适应组播路由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典型的MANET组播路由协议性能分析 |
3.1 MANET中典型的组播路由技术 |
3.1.1 基于组播分发结构的组播路由协议 |
3.1.2 基于洪泛的组播路由协议 |
3.2 MANET组播路由协议的性能仿真 |
3.2.1 仿真平台 |
3.2.2 仿真环境 |
3.2.3 性能指标 |
3.2.4 仿真结果及组播路由协议性能分析 |
3.3 MANET网络组播路由协议适应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NFIS的MANET自适应组播路由策略 |
4.1 ANFIS概述 |
4.1.1 ANFIS的结构 |
4.2 组播路由协议选择策略库的构建 |
4.2.1 基于ANFIS的组播协议性能建模 |
4.2.2 组播路由协议知识库 |
4.3 自适应组播路由协议选择策略 |
4.3.1 目标函数的构建 |
4.3.2 给定目标函数下的组播路由协议选择策略 |
4.3.3 组播路由协议适用分布图 |
4.4 结果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9)Ad Hoc网络负载均衡且编码感知的可靠组播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Ad Hoc网络概述 |
1.1.1 Ad Hoc网络的特点 |
1.1.2 Ad Hoc网络的应用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Ad Hoc可靠组播协议研究基础 |
2.1 Ad Hoc组播路由协议概述 |
2.1.1 Ad hoc组播路由协议的特殊性 |
2.1.2 Ad hoc组播路由协议的分类 |
2.1.3 MAODV组播路由协议 |
2.2 网络编码概述 |
2.2.1 网络编码原理 |
2.2.2 网络编码的优势 |
2.3 路由度量 |
2.3.1 路由度量概述 |
2.3.2 负载均衡且编码感知路由度量的重要性 |
2.4 小结 |
第3章 Ad Hoc网络负载均衡且编码感知的可靠组播协议 |
3.1 协议基本思想 |
3.2 负载均衡且编码感知的路由度量 |
3.2.1 节点负载因子 |
3.2.2 具有编码意识的加权累计期望传输时间 |
3.3 路由发现 |
3.3.1 路由度量值的获取 |
3.3.2 多径选择与建立 |
3.4 路由维护 |
3.5 可靠传输 |
3.5.1 网络编码的信息流分解 |
3.5.2 针对网络链路失败恢复的网络码构造 |
3.6 小结 |
第4章 仿真和性能分析 |
4.1 NS-2仿真环境简介 |
4.2 功能模块的实现 |
4.2.1 网络编码功能的实现 |
4.2.2 组播协议的实现 |
4.3 仿真环境及性能评估参数 |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1 网络负荷承载性的仿真 |
4.4.2 动态适应性的仿真 |
4.4.3 可扩展性的仿真 |
4.5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10)移动Ad Hoc网络中基于链路稳定性预测的组播路由协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相关性工作 |
3 链路稳定性预测模型 |
3.1 模型假设 |
3.2 链路稳定值 |
(1) 稳定向量函数 |
(2) 直接稳定性预测值 |
(3) 间接稳定性预测值 |
(4) 链路稳定值合成 |
3.3 链路生存时间 |
3.4 模型分析 |
4 MAODV协议稳定性预测扩展 |
4.1 路由策略 |
4.2 路由选择和路由激活 |
(1) 路由请求 |
(2) 路由回复 |
(3) 路由激活 |
4.3 组播树维护 |
(1) 链路修复 |
(2) 路由切换 |
5 仿真分析 |
5.1 实验设置 |
5.2 协议性能度量标准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6 结论 |
四、A Multicast Protocol Utilizing On-demand Routing Strategy for MPRN(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OPNET的按需组播路由协议仿真[J]. 刘宴涛,秦娜. 计算机应用, 2021(S1)
- [2]网络态势感知的可靠MANET组播路由协议研究[D]. 李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移动自组网中链路稳定的路由算法研究[D]. 栗晨亮.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6)
- [4]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与实现[D]. 韩凯.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5]低轨卫星网络高效安全组网研究[D]. 王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认知无线电网络组播路由算法和协议综述[J]. 周坤晓,赵慧,袁华强. 计算机应用, 2017(02)
- [7]基于60GHz无线数据中心网络的组播优化研究[D]. 张庆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7(01)
- [8]MANET网络自适应可靠组播路由技术研究[D]. 吕双玥.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9]Ad Hoc网络负载均衡且编码感知的可靠组播协议研究[D]. 唐美思. 东北大学, 2013(03)
- [10]移动Ad Hoc网络中基于链路稳定性预测的组播路由协议[J]. 夏辉,贾智平,张志勇,Edwin H-M Sha. 计算机学报, 2013(05)
标签:通信论文;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论文; 动态路由协议论文; 策略路由论文; 网络编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