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外饭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证分析——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唐健雄,张青[1](2021)在《饭店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国内部分院校饭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数据,分析影响饭店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方法的合理性、课程设置的实战性以及课程教学效果的显着性。从科学和创新、市场和实战、过程和结果三个角度六个维度对饭店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了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六大提升路径:完善课程体系,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以市场为导向改善课程设置,以实战为导向加强课程教学实践操作,以过程为导向提升课程学习效果以及以结果为导向完善课程教学培养质量。
李新月[2](2021)在《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提出旅游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当前,我国已经迈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人才质量与结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建设高水平的旅游人才队伍至关重要。“职教20条”、“双高计划”、“高职扩招一百万”等政策的实施,突出职业教育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旅游高职教育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亦如此。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高等教育不断成长,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培养了大批人才。社会变迁视角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存在什么问题,有何特色,对当今的旅游人才培养有何借鉴意义,值得去探究。本研究从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切入,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个案,将其历程划分为起步与探索阶段(1979-1995年)、改革与发展阶段(1996-2005年)、提高与深化阶段(2006至今)进行研究,分析各阶段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动因,选取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与师资队伍几个主要要素,探索其发展演变,总结成绩与问题,揭示其人才培养特色。基于此,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为我国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发现: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与完善的,有其自身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构建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依据产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在课程体系方面,聚焦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方面,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阵地,形成了多样的育人模式;在师资方面,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本着回顾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原则,借鉴其发展,旅游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向国际是必由之路,依托行业是办学思路,服务产业是目的所在。新时期,在文旅融合与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着众多挑战,结合旅游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新时期的挑战与要求,从政府、院校、企业三大主体出发,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为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熊祎[3](2019)在《MTA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旅游业进入高速增长期,中国的旅游市场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旅游市场的繁荣带来了对旅游人才大量需求。然而目前我国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状。我国旅游高端旅游人才的输出基本依靠于学术型研究生及少数博士生,为解决旅游市场人才供给不足的状况,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0年3月批准设置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并于2010年9月被国家列入2011年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计划。截止到2018年,MTA教育已经成立7年,在这7年里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由最初的57所院校,扩招到现在的94所。MTA的创办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体系,有效的优化了我国旅游硕士研究生的结构,早先的学术型只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研究,而MTA专业型的设立开辟了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但是从整体反馈情况看,MTA培养的旅游人才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出在培养的环节,现在的九十多所院校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培养目标模糊、并且没有统一的培养评价标准,难以对各个学校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不能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分数找到培养薄弱环节以此来提高培养质量。本文对国内外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特色院校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从而构建出MTA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制定的,将质量管理理念融入到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会用到科学的评判标准来进行指标的制定。对于MTA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当前的2018年MTA的第二次合格性评估,对相关定义进行界定,同时对欧美国家的旅游专业、我国具有代表性的MTA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目的是找到其培养特色,并将培养特色转换为培养质量影响因素,为后文中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将制作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修改并完善,然后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利用李特五量表分析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最后将制作出来的指标体系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MTA进行验证。本文的宗旨在提出提高我国MTA培养评估的路径,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二是确保良性循环的评估周期;三是扩大评估的影响,増强各高校MTA良性竞争的意识;四是建立评估纵向对比,以确保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如果将来MTA能够拥有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会对促进各校MTA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传兵[4](2017)在《酒店职业岗位与课程设置契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酒店管理专业是近年来本科院校设置的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如何把适合酒店岗位能力培养与课程设置对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行业岗位特点,把酒店服务岗位分为基本岗位和综合型岗位,在此基础上,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的不同,宏观上设置与酒店服务、管理、营销能力培养配套的课程模块群;微观上构建通识类课程、公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多层次课程体系。课程层次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依据逐步提高。
黄建伟,罗东霞[5](2017)在《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国际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发达国家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并重,且很务实,而国内呈现出理论环节明显重于实践环节,过于重视学术性教育,忽略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健全。本文在探讨国内外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经验基础上,从"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校外顶岗实习"四个方面比较中外酒店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培养的差异,借鉴国外酒店教育的经验,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和对策。
晁小景[6](2017)在《我国旅游专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业的发展相伴而生。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外汇短缺,开始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但由于旅游人才匮乏,因此,与国家旅游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相适应,旅游高等教育应运而生。全国最早的旅游本科院校是成立于1978年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分院(今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1981年南开大学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对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具有划时代意义。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历经30余年的发展演变,目前已经形成了涵盖专、本、硕、博4个学历层次的教育体系。当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在数量规模上位居世界前列。国务院于2009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14年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活动日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需要,国内游、出境游人数以及消费逐年攀升,旅游产业一片繁荣景象。然而,一方面,旅游教育理论研究仍滞后于旅游实践。另一方面,旅游业蓬勃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与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经历了发端、发展到规模扩张之后,如今发展速度放缓、规模趋于稳定甚至有所萎缩,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及行业内就业率“双低”、专业特色不鲜明、“双师”建设效果不佳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探索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勾画了技术路线图。本文以我国本科旅游高等教育为背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初步梳理了国内旅游专业院校及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和进展,对国外部分国家旅游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进行分析,以案例研究为主要方法,以应用型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为重点,选取天津商业大学TUC-FIU合作学院(酒店管理)作为案例进行研究,探讨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特点,获得启示,为进一步加强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对策和建议。第二章为文献综述。目前,学界关于国内旅游高等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高等教育宏观介绍、培养模式、合作办学及案例研究等。对国外旅游高等教育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旅游高等教育的概况介绍与经验总结、旅游专业院校典型代表及其人才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办学及案例研究等。并对研究情况进行简要评述。第三章为国内旅游专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进展。围绕我国旅游专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如人才过剩与紧缺并存,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双低,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师资等问题,从学校、社会、行业企业及学生自身方面剖析原因,找出症结。第四章为国外部分国家旅游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分析。梳理部分国家旅游教育的特点及部分酒店与旅游专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情况。第五章为TUC-FIU合作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研究。说明选择TUC-FIU合作学院作为重点案例的理由,从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师资建设等方面介绍合作学院的办学情况并做分析。第六章为借鉴与对策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与局限性。(1)呼吁社会各界对旅游人才培养事业的正视和重视;(2)探索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化的发展战略;(3)建立及完善“双师”政策,提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4)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助推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5)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优化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6)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齐发力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本文的选题视角、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反思和补充,也有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建议。提出了注重先育人再育才,育人胜过育才的理念,呼吁社会各界对旅游人才培养事业的正视和重视。本文还提出旅游专业院校应注重特色,实施国际化、复合型和精品化的发展战略。由于作者研究水平和条件所限,文章在研究对象、数据获取、研究方法及所提出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今后的教研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尤其是结合自身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不断探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和路径,为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李玲[7](2016)在《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特点及启示》文中提出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在全球酒店管理实业界和学术界享有持续的盛誉,对国内同类专业具有一定的参照和指引作用。康奈尔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为:服务营销与运营管理为专业基本支撑点、组织管理与领导力训练为人才培养的进阶模式、财务会计及房地产课程将有助于培养经营型人才。有鉴于此,国内酒店管理专业可以依托特定工具性学科,在课程设置时涵盖酒店管理中的主要知识要素,构建技术——管理——经营三个层次的人才职业通道,还可以通过申办辅修专业,拓展专业弹性以顺应社会需求。
谢春山,赵莹莹[8](2014)在《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中外旅游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淀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比较分析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体系建立、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异同,找出国内自身存在的差距,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于实现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培养市场急需的应用型、职业型、操作型的旅游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李伟,李媛媛[9](2014)在《国外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及启示》文中指出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我国旅游业人才培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着。通过对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和澳大利亚TAFE学院在旅游业的酒店业方面产学研合作机制进行研究,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与学术研究及企业参与程度四方面展开分析,指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国家政策支持及法律规范和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双师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及企业参与程度的积极性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旨在促进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健康发展。
王莹,谷玉芬[10](2014)在《国内外酒店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国内外酒店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国外的许多国家已逐步形成了完善且各具特色的酒店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而我国的酒店教育虽对国外的酒店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借鉴,但对如何结合本国国情,建设适合本国和行业发展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应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办学形式、经费来源和实习酒店选择、实习效果反馈等八个要素,完善优化并积极探索有自身特色的酒店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外饭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证分析——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外饭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证分析——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饭店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数据采集与分析 |
2 影响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
2.1 课程体系的合理性 |
2.2 课程设置的实战性 |
2.3 课程教学效果的显着性 |
3 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选择 |
3.1 以科学为导向完善课程体系 |
3.2 以创新为导向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
3.3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课程设置 |
3.4 以实战为导向加强课程教学实践操作 |
3.5 以过程为导向提升课程学习效果 |
3.6 以结果为导向完善课程教学培养质量 |
4 结语 |
(2)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旅游业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
1.1.2 人才供需矛盾制约旅游业发展 |
1.1.3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变革 |
1.1.4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综述 |
1.4.1 概念界定 |
1.4.2 文献综述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个案选择 |
第2 章 从上海旅专看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演变 |
2.1 起步与探索阶段(1979-1995 年) |
2.1.1 旅游高职教育产生的背景 |
2.1.2 起步与探索阶段:积极探索 |
2.1.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
2.2 改革与发展阶段(1996-2005 年) |
2.2.1 旅游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因 |
2.2.2 改革与发展阶段:锐意进取 |
2.2.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
2.3 提高与深化阶段(2006 年至今) |
2.3.1 旅游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
2.3.2 提高与深化阶段:内涵式发展 |
2.3.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
第3 章 上海旅专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启示 |
3.1 上海旅专人才培养的特色 |
3.1.1 培养目标的特色 |
3.1.2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特色 |
3.1.3 教学的特色 |
3.1.4 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 |
3.2 上海旅专对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
3.2.1 面向国际是旅游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
3.2.2 依托行业是旅游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 |
3.2.3 服务产业是旅游高职教育的目的所在 |
第4 章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
4.1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与要求 |
4.1.1 旅游高职教育国际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目标 |
4.1.2 文旅融合给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带来新挑战 |
4.1.3 产教深度融合为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天地 |
4.1.4 新科技革命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 |
4.2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 |
4.2.1 政府层面 |
4.2.2 院校层面 |
4.2.3 企业层面 |
4.3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上海旅专饭店管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沿革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MTA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质量概述及相关概念解析 |
2.1 基本概念解析 |
2.2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概述 |
2.2.1 国外研究生培养质量机制建立历史 |
2.2.2 欧美国家研究生评价体系概述 |
2.2.3 国内外研究生质量培养体系对MTA的启示 |
第3章 国内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
3.1 国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
3.1.1 美国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 |
3.1.2 日本旅游院校 |
3.1.3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 |
3.2 国内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
3.2.1 南开大学 |
3.2.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3.2.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3.3 国内外旅游人才培养综述 |
第4章 MTA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MTA指标构建原则 |
4.2 影响培养质量因素 |
4.2.1 校园内部因素 |
4.2.2 校园外部 |
4.3 指标的初步建立 |
4.3.1 专家访问 |
4.3.2 指标的构建及来源说明 |
4.3.3 Delphi德尔菲法 |
4.3.4 修改后指标体系 |
4.4 问卷分析 |
4.4.1 问卷的发放 |
4.4.2 专家的基本情况 |
4.4.3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4.4 问卷效度分析 |
4.4.5 专家积极性分析 |
4.4.6 专家的权威程度 |
4.5 权重值的确定 |
第5章 MTA培养质量指标体系验证 |
5.1 MTA培养质量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 |
5.2 基于指标体系对院校MTA进行培养质量评估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酒店职业岗位与课程设置契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酒店岗位能力结构分析 |
(一) 酒店基本岗位能力结构 |
(二) 酒店综合型岗位能力结构 |
二、构建适合酒店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课程体系 |
(一)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依据 |
(二) 酒店岗位能力与宏观课程模块群 |
(三) 构建基于能力与素质提升的微观课程体系 |
(5)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二、中外高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比较 |
(一) 比较样本的选择 |
(二) 实践教学模式的中外比较 |
1. 课堂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
2. 教学方法 |
3. 师资队伍 |
4. 校外顶岗实习 |
三、启示 |
(6)我国旅游专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旅游高等教育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1 旅游高等教育宏观研究方面 |
2.1.2 旅游专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面 |
2.1.3 旅游专业院校合作办学及案例研究方面 |
2.2 国外及中外合作办学旅游高等教育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2.1 概况与经验 |
2.2.2 国外旅游专业院校典型案例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2.2.3 中外旅游专业院校合作办学及案例研究 |
2.3 简要述评 |
第三章 国内旅游专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进展 |
3.1 概念界定 |
3.1.1 旅游专业院校 |
3.1.2 应用型人才 |
3.1.3 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 |
3.1.4 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与旅游专业人才的联系与区别 |
3.2 国内旅游专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
3.2.1 旅游专业本科院校及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
3.2.2 获得权威机构评估认证的院校不断增多 |
3.2.3 国家级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日益凸显 |
3.2.4 国际合作办学初见成效 |
3.2.5 人才过剩与紧缺并存 |
3.2.6 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双低 |
3.3 国内旅游专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
3.3.1 专业定位不够明确 |
3.3.2 培养目标特色不够鲜明 |
3.3.3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
3.3.4 师资结构不够合理 |
3.4 国内旅游专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进展 |
3.4.1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势而变 |
3.4.2 我国旅游专业院校趋向特色发展之路 |
第四章 国外部分国家旅游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分析 |
4.1 部分国家旅游教育的特点 |
4.1.1 美国旅游教育的特点 |
4.1.2 瑞士旅游教育的特点 |
4.1.3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的特点 |
4.1.4 日本旅游教育的特点 |
4.2 欧美国家旅游专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4.2.1“瑞士洛桑模式”:注重实践,培养酒店行业应用型人才 |
4.2.2“美国UCF模式”:面向酒店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
4.3 国外旅游专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
4.3.1 重技能与重理论两种教育体系正日益融合 |
4.3.2 国际与区域合作日益频繁 |
第五章 TUC-FIU合作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研究 |
5.1 选择TUC-FIU作为重点案例的理由 |
5.1.1 中美酒店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
5.1.2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
5.1.3 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
5.1.4 业界权威机构的认可 |
5.1.5 合作项目对于我国同类旅游专业院校更具参考意义 |
5.2 案例介绍 |
5.2.1 案例概况 |
5.2.2 合作办学模式 |
5.2.3 人才培养定位 |
5.2.4 人才培养方案 |
5.2.5 教学管理模式 |
5.2.6 美方标准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
5.3 案例分析 |
5.3.1 先进经验 |
5.3.2 不足之处 |
5.3.3 对该项目的建议 |
第六章 借鉴与对策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6.1 我国旅游专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借鉴与对策 |
6.1.1 呼吁社会各界对旅游人才培养事业的正视和重视 |
6.1.2 探索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化的发展战略 |
6.1.3 建立及完善“双师”政策,提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 |
6.1.4 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助推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 |
6.1.5 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优化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6.1.6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齐发力培养学生成人成才 |
6.2 创新点与局限性 |
6.2.1 创新点 |
6.2.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特点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康奈尔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介绍 |
(一)康奈尔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领域 |
(二)康奈尔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 |
(三)康奈尔酒店管理专业辅修专业 |
二、康奈尔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分析 |
(一)服务营销与运营管理为专业基本支撑点 |
(二)组织管理与领导力训练为人才培养的进阶模式 |
(三)财务会计及房地产将有助于培养经营型人才 |
三、启示 |
(一)明确学科性质,课程体系植根于特定工具性学科 |
(二)把握行业特点,课程体系涵盖酒店管理知识要素 |
(三)形成职业通道,课程体系实现技术——管理——经营三个层次跨越 |
(四)拓展专业弹性,课程可顺应社会需求申办辅修专业 |
(8)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国外主要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
( 一)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
( 二) “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实践”模式 |
( 三) “厚基础、宽口径”模式 |
二、国内常见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
( 一) “工学结合”模式 |
( 二)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
( 三) “订单式”模式 |
三、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
( 一) 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盲目扩展”与“规范管理” |
( 二) 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模糊不清”与“定位明确” |
( 三) 课程设置上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
( 四) 师资队伍方面的“实践经历匮乏”与“业界经验丰富” |
四、启示 |
(9)国外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国外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现状 |
(一) 洛桑模式 |
(二) 康奈尔模式 |
(三) 澳大利亚TAFE模式 |
三、国外三种模式比较分析 |
(一) 课程体系 |
(二) 教学模式 |
(三) 师资与学术研究 |
(四) 企业参与程度 |
四、启示 |
(一) 国家层面 |
(二) 学校层面 |
(三) 企业层面 |
(10)国内外酒店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国外酒店职业经理人才培养模式 |
1. 瑞士洛桑模式 |
2. 美国的“康奈尔模式” |
3. 澳大利亚HOSPITALITY培训包模式 |
4. 日本的产学研模式 |
三、国内酒店职业经理人才培养模式 |
1. 金陵管理培训模式 |
2. 校企合作模式 |
3. 中外合作模式 |
四、小结 |
四、中外饭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证分析——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饭店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J]. 唐健雄,张青. 科技创业月刊, 2021(10)
- [2]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李新月.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MTA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 熊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4]酒店职业岗位与课程设置契合关系研究[J]. 王传兵.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 [5]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国际比较[J]. 黄建伟,罗东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S1)
- [6]我国旅游专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 晁小景. 天津商业大学, 2017(02)
- [7]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特点及启示[J]. 李玲. 高教学刊, 2016(15)
- [8]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 谢春山,赵莹莹. 嘉应学院学报, 2014(10)
- [9]国外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及启示[J]. 李伟,李媛媛. 北方经贸, 2014(09)
- [10]国内外酒店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 王莹,谷玉芬. 商业经济, 2014(17)
标签:大学论文;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论文; 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研究生教育论文; 人才培养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