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木​​里一集群的年代与比较

四川木​​里一集群的年代与比较

一、四川木里依吉群的时代及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周传明,欧阳晴,王伟,万斌,关成国,陈哲,袁训来[1](2021)在《中国埃迪卡拉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研究表明埃迪卡拉系于2004年正式建立,是目前《国际年代地层表》中最晚建立的一个系级单元。中国震旦系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含义几经变化,2000年全国地层委员会修订的震旦系是与埃迪卡拉系涵义相同的系级单位。近年来,中国埃迪卡拉系综合地层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在岩石地层划分对比方面形成了若干新认识。本文基于对已有地层资料和新进展的分析整理,以组为基本单元,以对比表的形式,提出中国埃迪卡拉系5个地层区、31个代表性剖面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案。

朱茂炎,孙智新,杨爱华,袁金良,李国祥,周志强,张俊明[2](2021)在《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认为寒武纪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时期,各门类后生动物爆发式出现,标志着地球生命系统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作为显生宙的第一个纪,寒武纪自1835年建立以来,经过180多年的研究,其年代地层框架已基本确立。中国的寒武系研究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地层分区及年代地层几经革新。近年来,中国寒武系综合地层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在岩石地层划分对比方面也形成了若干新认识。本文基于对已有地层资料和新进展的分析整理,以组为基本单元,以生物地层和化学地层为依据,以对比表的形式总结和梳理了中国寒武系8个地层区129条代表性剖面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提出了一些新的划分与对比方案和建议。

蒲开兴,卢卯,杨朝贵,张世帆[3](2021)在《青海省玉树县哈秀地区泥盆世地层特征及时代归属的探讨》文中提出青海省玉树县哈秀地区泥盆世地层1∶20万哈秀幅、称多幅区域地质调查归属于晚三叠克楠群,1∶25万玉树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则将该地层从通天河构造带中解体出来划归属早泥盆世依吉组,然经过2012年在哈秀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在碳酸盐岩段采获中泥盆—早石炭古生物化石。该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变形变质程度可与玉树地区晚泥盆世汹钦组对比,认为该地区泥盆纪地层划归泥盆世汹钦组,时代定位于中—晚泥盆世较为适宜。

黎雪[4](2020)在《何为和谐民族关系:木里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民族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随着更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交通、网络、通信的迅速发展,关系网络向外向内延伸,社会单元间的联系加强。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今天,民族关系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需面对的重要议题之一。为提供和谐民族关系研究县域典型案例,本文以木里藏族自治县民族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考察,定量与定性的相互映证,梳理木里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发展与现状,总结其经验价值。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研究分建国前后对木里和谐民族关系形成的历史基础、曲折发展进行梳理。主要考察了木里建置沿革与多民族分布、世居民族的源与流;从“自下而上”的民间互动,回溯了民间经济、政治、文化往来;从“自上而下”的王朝力量,回顾了中央王朝有利于地方民族关系的政治建构。建国以来,木里民族关系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研究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跃进”“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了木里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民族关系发展道路上遭受的挫折、经济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的发展。从实证的视角,笔者开展了民族关系田野调查。研究首先阐明了田野调查中衡量木里和谐民族关系的核心要素和影响因素、相关的内涵界定、问卷设计与田野开展情况。调查主要把各民族人口构成及相对规模、居住格局、日常交往、族际通婚、语言使用、民族心理作为木里和谐民族关系考察的六个核心因素。人口结构中的民族关系,包括木里各民族人口构成与相对规模、人口普查结果中反映的社会结构性差异;居住格局中的民族关系,包括各民族地理空间的分布、城乡分布情况、微观个体的邻里关系;日常交往中的民族关系,包括生活场所、工作场所、学校场所、娱乐场所中的民族交往;族际通婚中的民族关系,则基于2015年至2017年乔瓦镇婚姻登记数据、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木里县婚姻登记数据,分析包括族际婚的数量及占比、族际婚中的性别差异、教育边际效应对族际婚的影响;语言使用中的民族关系,包括对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汉语言文字使用、双语教育普及的考察;民族心理中的民族关系则通过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民族偏见与歧视的调查情况来呈现。同时,本文对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即外部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社会环境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木里主要经济指标、脱贫攻坚的成绩和挑战、语言环境、宗教环境、教育状况等问题。民族关系的认识维度,从历时与共时、国家与民间、结构与互动的不同维度展开。历史积淀和现实建构共同生成木里民族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继承延续;民间交往和国家力量共同生成木里民族关系,其发展离不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两股力量;同时,民族关系也是结构与互动的统一,既通过民族成员的互动交往折射关系的具象情况,又通过赖以生存的外部结构环境影响其发展态势。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少数民族权利保护、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路径构成和谐民族关系的时代要求。针对木里当地实际,研究提出夯实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基础,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经济发展“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因地制宜探索地方发展模式的路径。

李大卫[5](2020)在《中国普米人“族别识异”视域下电影《戎肯》的民族文化呈现和文化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活在中国西南川滇交界地区的普米人,在此繁衍生息已超过千年的历史,并保留有独特的“戎肯”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展的民族识别中,居住在云南境内的普米人其民族身份确定为普米族,因而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新成员,而居住在原西康省(现归入四川省)境内另一部分普米人划入了藏族。由此,川滇地区的普米人其族别被识异为两个民族。由于“族别识异”,他们的身份发生了改变,但共同的祖先、共有的传统文化如何呈现,不仅备受学界的关注,同时也激发着川滇普米人的文化自觉。在这一背景下,生活在四川盐源地区的藏族普米人戈巴海培,以其专业之长,通过电影《戎肯》呈现川滇普米人独特的文化。电影《戎肯》以影像视角,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次震撼心灵的普米文化盛宴,也对外表达了普米“戎肯”文化的困境,乃至整个普米文化的困境,“戎肯”文化是普米人的骄傲,保护普米的“戎肯”文化也是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每一员的责任和义务。本论文以川滇普米人“族别识异”为背景,以电影《戎肯》为研究视角,采用电影学、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多重学科知识,对电影《戎肯》中的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呈现进行初步梳理。论文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以《普米人的“族别识异”概述》为题,运用前人研究的资料和本人的实地田野调研,着重对发生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川滇普米族群的“族别识异”问题,以及现云南省境内划作普米族的人群和四川省境内划入藏族的普米人的社会生态进行简单梳理。第二章电影《戎肯》的创作与普米元素呈现,围绕《戎肯》的创作历程、影片的人物关系,重点对电影中所呈现的普米人的共同语言、传统服饰等最能代表普米人传统文化的元素摘取分析,为电影中普米人的民族文化认同要素做铺垫。第三章以电影《戎肯》承载的文化核心为题,对执掌“戎肯”的人,记录“戎肯”的语言文字,以及呈现“戎肯”的“氏毕戎毕”祭祀仪式进行梳理分析。第四章通过对电影导演的深度访谈和普米人的采访讨论普米人对电影《戎肯》的看法,从他们对电影的认可与不满,探讨普米人对“戎肯”文化以及电影的文化认同情况。第五章讨论了电影《戎肯》对传播普米文化的意义以及助推川滇普米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电影《戎肯》为契机推动普米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张文林[6](2019)在《四川木里梭罗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梭罗沟金矿产于甘孜-理塘结合带南段,是川内查明资源量最大的岩金矿床,是近年来甘孜-理塘结合带寻找金矿的重大突破,已累计查明梭罗沟金矿床的金资源量60.34t,金平均品位3.66g/t,具有超大型矿床远景。目前对该金矿的成因主要存在两种认识:一是韧性剪切带型(造山带型)金矿;二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矿床成因尚存争议,找矿模型尚不完善,矿体特征还未完全查明,深部找矿几乎未开展,找矿工作远未终止,找矿潜力非常巨大。本次研究工作重点依托―木里县梭罗沟金矿2018年度勘查‖项目,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和主要控矿因素研究、结合主矿体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和近红外蚀变矿物异常提取研究,建立综合找矿模型,指导工程验证。梭罗沟金矿属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产于上三叠统曲嘎寺组一套基性火山岩系中,受近东西向展布的(F1)构造破碎带控制。矿体规模大,形态较简单,矿石为含砷、硫等的可选冶金矿石。梭罗沟矿区共划分7个矿体,本次研究重点解析了矿区最大的15号矿体。15号矿体控制矿体长580m(2018年以前),控制矿体最大斜深527m,矿体平均厚度36.03m,平均品位4.03×10-6。矿体倾向320°-360°,倾角48°-80°。矿体平面展布呈不规则的长透镜状,剖面形态总体呈上宽下窄,北陡南缓漏斗状。地球物理研究是根据已有矿区岩石物性特征,满足达到一定的物探勘查深度之目的,在矿区选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之物探方法,在矿区进行了8条AMT剖面测试解译,进行了找矿预测。蚀变矿物研究是利用近红外技术识别蚀变矿物种类(非金属类),厘定蚀变矿物组合,找出与成矿相关的蚀变矿物,通过类比,提出找矿方向。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梭罗沟金矿区蚀变矿物有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金云母、白云母、锂云母、透辉石、绿帘石、绿泥石、白云石、方解石、水硅钙石、天青石、石英、辉沸石、绿脱石、锂辉石、硬玉、坡篓石、菱镁矿、黝帘石、滑石、石膏、透闪石、黄玉、菱锌矿、地开石等。结合梭罗沟金矿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对所获得的蚀变矿物数据信息深入分析,对梭罗沟矿区地表及钻孔蚀变矿物综合研究得出:矿区(近)地表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蚀变组合与梭罗沟矿段矿(化)体对应较好,可作为(近)地表寻找矿化体的蚀变矿物标志。根据矿区基本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蚀变矿物特征,建立了找矿模型,圈出了找矿潜力区,进行了钻探工程验证,在预测区施工的9个钻孔均见矿,找矿效果显着,新发现矿段资源量达到中型金矿规模。验证结果证明了本次建立的找矿模型在梭罗沟地区找矿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袁新[7](2019)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构造变形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位于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松潘甘孜造山带和中咱地块之间,为一套典型的非史密斯地层,其内部总体表现为无层无序,或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特征。研究混杂岩带构造的几何学、动力学、运动学特征研究对于三江特提斯构造带的形成及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构造-岩性”填图的方法,对结合带内不同类型的基质和岩块进行区分,总结归纳基质和岩块的岩性特征、构造变形特征及组合形式,并对研究区构造序列进行分析,初步探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的地质演化及形成机制。本文在混杂岩带中划分的基质包括裂谷建造基质、被动大陆边缘建造基质、洋岛-海山远端建造基质;岩块主要包括洋岛-海山斜坡建造岩块、洋岛-海山近端建造岩块、洋中脊建造岩块。此外,混杂岩带内还构造混杂有大量构造小岩块:辉石橄榄岩岩块、辉长岩岩块、辉绿岩岩块、玄武岩岩块、硅质岩岩块、灰岩岩块等。其中基质的变形都比较强烈,普遍发育褶皱、强劈理带、断层和韧性剪切带,而岩块由于总体呈刚性,普遍呈透镜状被基质包裹,总体变形较弱,但是边界部位也发育一些韧性变形。结合研究区地层、岩浆岩、构造等特征综合分析,区内地质演化初步可分为6个阶段:裂谷发展阶段(D)、洋盆发育阶段(C1-T1)、洋壳俯冲阶段(T2-T3)、弧陆碰撞造山阶段(T3-K)、陆内变形阶段(E)、高原隆升阶段(N-Q)。正是由于多阶段多期次的构造变形,才形成了现今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十分复杂的地质构造。

聂飞[8](2019)在《甘孜-理塘造山带南段构造演化与典型矿床研究》文中指出甘孜-理塘造山带是“三江”构造-岩浆中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Au-Cu多金属成矿带,本次论文通过对其南段的蛇绿岩、梭罗沟造山型金矿、德工牛场斑岩型铜矿详细的研究,总结出甘孜-理塘构造带南段的构造演化与成矿模式,并对蛇绿岩岩石成因,梭罗沟大型金矿成矿物质来源、成矿年代、成矿流体特征,德工牛场铜矿含矿斑岩岩石成因、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特征获得如下成果:1.梭罗沟大型金矿围岩为一套蛇绿岩套,其岩性组合为橄榄岩、MORB型玄武岩、OIB型玄武岩、硅质岩、灰岩。其中,橄榄岩为方辉橄榄岩,在形成过程中局部熔融程度低,并且在甘孜-理塘洋俯冲时受到壳源的流体作用的影响;枕状玄武岩是由正常的、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受到富集组分的影响而形成的;岩石形成过程中消减组分加入基本没有关系,主要与源区幔源性质及形成过程地幔部分熔融及有关。2.确定梭罗沟大型金矿为造山型金矿,成矿年龄为238±52Ma,证明在晚印支期,甘孜-理塘带存在一期Au-Cu成矿作用;其物质来源以幔源为主,并且壳源的混染,与围岩中的蛇绿岩密切相关;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由中-高温、富CO2的变质热液向低温、贫CO2的大气降水热液演化,成矿流体温度的降低、CO2逃逸以及硫化物的沉淀是控制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因素。3.德工牛场含矿斑岩侵位年代在214Ma左右,岩石成因为俯冲带之上的幔源岩浆既提供热量诱发(下)地壳本身重熔,又与该地壳源熔体混合形成母岩浆,并且说明此时的甘孜-理塘洋盆还没有关闭;黄铜矿δ34S值与黄铁矿δ34S值均与陨石S同位素组成相近,落于幔源硫范围,证明硫的来源为深部岩浆。同时,铅同位素特征反映了铅的来源主要为造山带的壳幔混源铅;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德工牛场斑岩型铜矿早-中期为中高温、中低盐度的V-L和L-V体系热液系统,与甘孜-理塘古特提斯洋俯冲形成的岩浆活动有关,引发了铜为主的斑岩成矿作用。晚期仅发育低温、中低盐度的L体系热液系统,该期次不存在矿化。

余海军[9](2018)在《格咱斑岩带复合成矿系统及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说明格咱斑岩带是三江特提斯多阶段演化的产物,纵跨中咱地块、格咱岛弧(义敦岛弧南延部分)、甘孜-理塘结合带和扬子陆块西缘四个构造单元。该区经历了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完整演化,构造-岩浆事件复杂,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多阶段、多类型、多矿种等多样性和复杂性,给该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和找矿勘查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以往学者对该带的单个矿床或者矿床中的矿物学、岩石学或者包裹体等开展了非常详细的研究工作,尽管如此,整个带的复合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方面探究比较少,本内容的研究有助于本区找矿勘查工作的部署。本次对格咱斑岩带红山-红牛大型铜钼多金属矿床、休瓦促大型钼钨矿床、铜厂沟超大型钼矿床、东炉房钼铜多金属矿点、普朗超大型铜矿床和松诺铜矿点6个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岩石矿物学、年代学、同位素示踪、流体包裹体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确定红山-红牛Cu-Mo多金属矿床和休瓦促Mo多金属矿床中的Cu和Mo成矿时间相差1.3亿多年,属不同构造-岩浆事件产物,在同一个矿床内叠加复合,形成典型穿时性复合成因矿床。厘定格咱斑岩带存在至少两套斑岩成矿系统,即燕山期Mo多金属成矿系统叠加于印支期斑岩Cu多金属成矿系统之上,形成典型复合成矿系统。揭示其具有“五不同一继承”的复合成矿机制特征,即两套成矿系统成矿时代不同、成矿岩浆性质和源区不同、成矿物源不同、成矿流体不同、成矿动力学背景不同、成矿构造具有继承性。印支期Cu多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210Ma-220Ma之间,而燕山期Mo多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75Ma-85Ma之间。成矿岩体全岩Sr-Nd-Pb、锆石Hf-O和硫化物S-Pb等同位素和Re含量研究显示,印支期斑岩体起源于壳幔相互作用的富集地幔,有少量陆壳物质混染,典型的洋壳俯冲作用形成的陆缘弧I型花岗岩。而燕山期岩体形成于陆内后碰撞伸展构造转换环境下并起源于中-基性加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高分异I型花岗质岩浆,且具壳源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印支期Cu多金属成矿物质来源于陆缘弧I型花岗质岩浆,而燕山期Mo多金属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后碰撞I型花岗质岩浆。印支晚期岩浆活动发育中高温、高盐度NaCl-H2O体系成矿热液,而燕山晚期岩浆活动早阶段发育中高温、高盐度NaCl-CO2-H2O体系成矿热液,晚阶段演变为中低温、低盐度NaCl-H2O体系成矿热液。印支期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发生于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消减阶段,伴随Cu多金属成矿作用。而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发生于陆内后碰撞伸展阶段,由压性转变为相对张性环境,在这一应力场转变的过程中强烈的板内伸展-断裂作用导致了燕山期Mo多金属成矿作用,属陆内构造转换成矿。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构造-岩浆-成矿系统代表了在同一个地区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两大构造事件叠加复合成矿的印迹。燕山期酸性岩浆沿早期形成的深大断裂或印支期俯冲作用等形成的构造薄弱地带侵入,叠加在印支期斑岩体之上,后期次级断裂活动再次活化富集Cu、Mo等成矿元素,形成富集厚大的矿体,成矿构造具有继承性。在典型矿床和复合成矿系统机制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探讨了该带Cu、Mo多金属成矿规律,综合物、化、遥、重砂等多元信息提取致矿异常,确定成矿要素,建立了格咱斑岩带找矿模型;提出了松诺和东炉房矿点分别是印支期斑岩型Cu矿和燕山期斑岩型Mo矿最具潜力的找矿远景区。并且,本研究相关的格咱斑岩带复合成矿系统和成矿规律研究成果和新认识已指导东炉房矿点找矿勘查工作取得了重大新进展。

韩兆诣[10](2018)在《甘孜—理塘结合带南段玄武岩特征及构造意义》文中提出甘孜-理塘结合带是中国大陆地壳中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西义敦古岛弧与扬子地块碰撞的缝合线,代表着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打开,于晚三叠世末期闭合的洋盆。玄武岩是甘孜-理塘结合带中蛇绿混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是探讨结合带以及松潘-甘孜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主要对甘孜-理塘结合带南段四川省木里、稻城、理塘县一带蛇绿混杂岩中的玄武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资料研究。从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大地构造背景等方面,详细的分析了该蛇绿混杂岩的组成成分、组合特征,对其中玄武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构造环境、形成时代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甘孜-理塘结合带南段的地质构造演化。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带的边界均为断裂,其内部也发育有与周围构造线相一致的大小断裂和韧性剪切带。该带具有十分复杂的物质组成,主要为一套“整体无序、局部有序”地质体组成。根据其物质组成、形成环境及时代,可划分为基底残片、外来岩片(斜坡-盆地边缘沉积)、洋岛-海山组合、洋内弧、洋盆系统等多个单元。超基性岩与基性火山岩建造、深海碎屑岩建造以及混杂其中的外来灰岩岩块共同构成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玄武岩分布广泛,依据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划分为洋岛型玄武岩及大洋中脊玄武岩。洋岛型玄武岩与厚层状-块状颗粒灰岩共生,属于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的洋岛-海山组合。具低K2O、Na2O,高MgO、FeO的特征,属钠碱性系列拉斑玄武岩;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表明由地幔岩经低度部分熔融所产生的;微量元素方面,岩石中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变化较大,可能是由于后期蚀变及风化作用影响形成的,不代表原生岩石的特征。大洋中脊玄武岩属甘孜理塘蛇绿岩组成部分,具低TiO2、K2O、Na2O,高MgO、Fe O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型式既有与夏威夷等洋岛玄武岩类似的右倾斜的轻稀土富集型曲线,也有与大洋中脊玄武岩类似的平坦型曲线,反应了本区洋中脊玄武岩的复杂性。微量元素蛛网图曲线整体具有Ba、Th、Ta富集,K、Nb亏损的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洋底-洋脊玄武岩产于洋盆环境,属于大洋中脊低钾拉斑玄武岩系列。洋底-洋脊玄武岩初始岩浆的形成可能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有关,而洋岛-海山玄武岩初始岩浆的形成可能与石榴石橄榄岩部分熔融有关。大洋中脊玄武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19.73-222.17Ma,岛弧玄武岩为219.35±0.45Ma,表明其时代为三叠世晚期。在硅质岩中取得放射虫化石,为假桩球虫Pseudostylosphaera sp.及隐王冠虫Cryptostephanidium sp.,其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可能为甘孜-理塘洋强烈扩张的时期。上述研究表明,本区理塘蛇绿混杂岩带在晚二叠世末期随澜沧江洋的关闭和金沙江洋壳向西俯冲,开始形成甘孜-理塘洋盆。早-中三叠世,甘孜-理塘大洋迅速扩张,中三叠世扩张至最大范围,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壳由东向西俯冲消减,并于晚三叠世末期闭合,形成义敦岛弧火山岩带。在晚三叠世诺利晚期-瑞替期,义敦火山岛弧与其东侧的雅江北东大陆边缘发生碰撞,形成碰撞造山带,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就是此次板块碰撞作用的产物。

二、四川木里依吉群的时代及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木里依吉群的时代及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埃迪卡拉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埃迪卡拉纪综合地层学研究进展
    1.1 生物地层学
    1.2 碳同位素化学地层学
    1.3 事件地层学
    1.4 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地层学
2 中国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划分标准
3 中国埃迪卡拉纪地层区划、代表剖面和划分对比
    3.1 准噶尔—松辽地层区(I)
    3.2 塔里木地层区(II)
        3.2.1 库鲁克塔格地层分区(II1)
        3.2.2 博罗霍洛地层分区(II2)
        3.2.3 柯坪塔格地层分区(II3)
        3.2.4 西昆仑地层分区(II4)
    3.3 柴达木—华北地层区(III)
        3.3.1 柴达木地层分区(III1)
        3.3.2 祁连地层分区(III2)
        3.3.3 北山地层分区(III3)
        3.3.4 贺兰—小秦岭—豫西地层分区(III4)
        3.3.5 胶辽徐淮地层分区(III5)
    3.4 华南地层区(IV)
        3.4.1 东昆仑—秦岭地层分区(IV1)
        3.4.2 扬子地层分区(IV2)
        3.4.3 江南地层分区(IV3)
        3.4.4 东南地层分区(IV4)
    3.5 西藏滇西地层区(V)
4 讨论
    4.1 灯影组顶部地层缺失
    4.2 湖北三峡地区庙河段的地层对比
    4.3 留茶坡组与灯影组的对比关系

(2)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标准
2 中国寒武纪生物带
3 中国寒武纪地层区划和代表性剖面
    3.1 天山—兴安区(I)
        3.1.1 北天山—北山分区(I1)
        3.1.2 额尔古纳—兴安分区(I2)
    3.2 塔里木区(II)
        3.2.1 南天山分区(II1)
        3.2.2 库鲁克塔格分区(II2)
        3.2.3 柯坪分区(II3)
        3.2.4 铁克里克分区(II4)
        3.2.5 阿尔金山分区(II5)
    3.3 柴达木—祁连区(III)
        3.3.1 柴达木分区(III1)
        3.3.2 北祁连分区(III2)
        3.3.3 中祁连分区(III3)
        3.3.4 南祁连分区(III4)
    3.4 阿拉善区(IV)
    3.5 青藏区(V)
        3.5.1 西昆仑分区(V1)
        3.5.2 喜马拉雅分区(V2)
        3.5.3 川西分区(V3)
        3.5.4 滇西分区(V4)
    3.6 华北区(VI)
        3.6.1 西部分区(VI1)
        3.6.2 南部分区(VI2)
        3.6.3 中部分区(VI3)
        3.6.4 东部分区(VI4)
        3.6.5 边缘分区(VI5)
    3.7 扬子区(VII)
        3.7.1 扬子台地分区(VII1)
        3.7.2 扬子边缘分区(VII2)
    3.8 东南区(VIII)
4 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存在的问题
    4.1 扬子区
        4.1.1 扬子区寒武系底界识别与界线岩石地层名称问题
        4.1.2 扬子区寒武系底部黑色岩系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问题
        4.1.3 扬子区寒武系顶界厘定问题
    4.2 华北区
        4.2.1 寒武系底部地层单元的时代问题
        4.2.2 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和炒米店组的使用问题
    4.3 塔里木及天山地区
        4.3.1 柯坪分区玉尔吐斯组和肖尔布拉克组的时代问题
        4.3.2 库鲁克塔格分区西山布拉克组和西大山组的时代问题
        4.3.3 库鲁克塔格分区金龙沟组和白云岗组的问题
        4.3.4 柯坪分区下丘里塔格群、上丘里塔格群及寒武系-奥陶系界线问题

(3)青海省玉树县哈秀地区泥盆世地层特征及时代归属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历史沿革
3 地层剖面介绍
    3.1 碳酸盐岩段(D2-3x3)剖面地质特征
    3.2 板岩段(D2-3x1)、砂岩段(D2-3x3)剖面地质特征
4岩石地层综述
    4.1 岩石组合特征
    4.2 沉积环境
5 区域地层归属及时代探讨
6 结论

(4)何为和谐民族关系:木里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择木里藏族自治县民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创新及难点
    七、木里藏族自治县基本概况
第一章 木里民族关系形成的历史基础
    第一节 木里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
        一、建置沿革与多民族分布
        二、木里世居民族的源与流
    第二节 木里多民族交往的民间互动
        一、经济交往与民族关系
        二、政治交往与民族关系
        三、文化交往与民族关系
    第三节 中央王朝有利于地方民族关系的政治建构
        一、中央王朝的土司制度
        二、中央王朝的改土归流
        三、木里历史对民族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二章 建国以来木里民族关系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的建立与木里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
        一、人民政权的建立
        二、民主改革的推行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
        四、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
    第二节 “大跃进”“文革”时期木里民族关系遭受挫折
        一、左倾思想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二、“文革”对民族关系的破坏
        三、民族政策的拨乱反正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木里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工业化、市场经济和社会关系结构变化
        二、民族旅游带来的社会多元及关系结构改变
        三、大众传播媒介与多民族关系的扩展及互动方式变化
        四、木里经济的支柱产业:林业和水电
第三章 木里民族关系核心要素的实证考察(上)
    第一节 民族关系要素理论确认
        一、衡量民族关系的核心要素和影响因素
        二、有关和谐民族关系的内涵界定
        三、问卷设计与田野调查的开展
    第二节 人口结构中的民族关系
        一、各民族人口构成及相对规模
        二、人口普查结果反映的社会结构性差异分析
    第三节 居住格局中的民族关系
        一、各民族地理空间分布
        二、各民族城乡分布情况
        三、微观个体的邻里关系
第四章 木里民族关系核心要素的实证考察(下)
    第一节 日常交往中的民族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的当代意义
        二、木里民族交往现状
        三、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木里举措
    第二节 族际通婚中的民族关系
        一、乔瓦镇族际婚分析:基于2015年-2017年乔瓦镇婚姻登记数据
        二、木里县族际婚分析:基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木里婚姻登记数据
        三、木里人口较多民族族际婚特点
    第三节 语言使用中的民族关系
        一、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
        二、汉语言文字的使用
        三、民汉双语教育的普及
    第四节 民族心理中的民族关系
        一、国家与民族认同
        二、多层次的民族认同
        三、民族偏见与歧视
第五章 木里民族关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民族关系与经济发展
        一、主要经济指标及增速分析
        二、木里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第二节 民族关系与反贫困
        一、脱贫攻坚的成绩与困难
        二、木里脱贫攻坚政策建议
    第三节 民族关系与人文环境
        一、语言环境宽松
        二、藏传佛教世俗化现象
        三、教育状况改善及热点问题评析
第六章 木里构筑起和谐民族关系及其价值
    第一节 木里和谐民族关系经验性价值
        一、历时与共时的统一
        二、国家建构与民间交往的统一
        三、结构与互动的统一
    第二节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路径
        一、完善少数民族权利保护
        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三、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第三节 夯实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
        二、民族工作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经济发展“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四、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因地制宜,探索木里发展新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普米人“族别识异”视域下电影《戎肯》的民族文化呈现和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国普米人“族别识异”概述
    第一节 普米人“族别识异”的过程
        一、云南境内西番普米群体定族称为普米族的过程
        二、四川境内西番普米群体划归为藏族的过程
    第二节 “族别识异”后云南和四川普米人的社会生态环境
        一、云南普米族的社会生态环境
        二、四川藏族普米人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电影《戎肯》的创作与普米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
    第一节 电影《戎肯》梗概
        一、影片的人物关系
        二、剧情梗概
    第二节 电影《戎肯》的创作历程
        一、电影的原始构思
        二、二次剪辑后的重新诠释
    第三节 电影《戎肯》中的普米传统文化元素
        一、地域符号
        二、普米语言
        三、普米服饰
第三章 电影承载的“戎肯”文化核心
    第一节 执掌“戎肯”的人——普米宗教祭司
        一、普米宗教祭司称谓的类别
        二、宗教祭司职能在电影中的表现
        三、普米祭司传承方式在电影中的呈现
    第二节 承载“戎肯”的语言文字——《戎肯》经文
        一、文字写本的普米《戎肯》典籍
        二、影片中《戎肯》经文的普米语口诵
        三、《戎肯》经在普米族源的文化阐述
    第三节 呈现“戎肯”的宗教仪式——氏毕戎毕
        一、“氏毕戎毕”仪式的源流
        二、电影呈现的“氏毕戎毕”
        三、电影中“氏毕戎毕”所要表现的普米人社会宗教场域
第四章 电影《戎肯》对传播普米传统文化的价值
    第一节 电影《戎肯》传播的主要内容
        一、符合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
        二、符合川滇地区不同称谓的普米人传统文化传播内容
    第二节 电影《戎肯》对普米文化传播的意义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第五章 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普米人“戎肯”文化认同思考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普米人对电影的文化认同
        一、对电影文化景观的认可
        二、对电影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可
        三、族别识异”视域下的质疑和不满
    第二节 助推普米人文化认同建构的思考
        一、普米人“历史记忆”到“影像记忆”的建构
        二、借助电影《戎肯》助推川滇地区普米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四川木里梭罗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金矿的地位及现状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1.2.1 交通位置
        1.2.2 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1.3 前人工作及研究成果
        1.3.1 区域性调查研究
        1.3.2 地勘工作
        1.3.3 科研工作
        1.3.4 以往工作尚未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概况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变质岩
    2.6 区域矿产
    2.7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1.1 三叠系(T)
        3.1.2 第四系(Q)
    3.2 矿区构造
        3.2.1 近东西向断裂(F_1)
        3.2.2 其它断裂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区变质岩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特征
        4.1.1 10 号矿体
        4.1.2 15 号矿体
    4.2 矿石质量
        4.2.1 矿石分带
        4.2.2 矿石结构、构造
        4.2.3 矿石矿物成分
        4.2.4 矿物共生组合及生成次序
        4.2.5 金的赋存状态
        4.2.6 富集规律
第5章 地球物理研究
    5.1 研究方法及原理
        5.1.1 方法选择
        5.1.2 方法原理
    5.2 测试工作
    5.3 解译研究
        5.3.1 解译依据
        5.3.2 解译推断
        5.3.3 找矿预测
第6章 蚀变矿物研究
    6.1 蚀变矿物工作技术
    6.2 蚀变矿物填图工作
        6.2.1 工作方法
        6.2.2 工作原理
        6.2.3 梭罗沟主要蚀变矿物种类
    6.3 蚀变矿物解译
        6.3.1 钻孔蚀变矿物分布特征及解译
        6.3.2 地表蚀变矿物分布特征及解译
        6.3.3 蚀变矿物标型组合
        6.3.4 蚀变带的划分
        6.3.5 找矿预测
第7章 找矿模型的建立及找矿预测
    7.1 找矿模型的建立
    7.2 找矿模型的验证
        7.2.1 工程布设
        7.2.2 验证结果
    7.3 进一步找矿方向预测
        7.3.1 矿区近地表
        7.3.2 矿区深部
        7.3.3 矿区外围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构造变形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2 论文选题意义及选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概况
    2.2 区域构造概况
    2.3 区域岩石地层概况
        2.3.1 区域地层概况
        2.3.2 区域岩浆岩概况
    2.4 区域蛇绿混杂岩概况
第3章 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变形特征解析
    3.1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基质、岩块的划分
    3.2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各单元岩性及建造特征
        3.2.1 裂谷建造基质
        3.2.2 被动大陆边缘建造基质
        3.2.3 洋岛海山远端建造基质
        3.2.4 洋岛海山近端建造岩块
        3.2.5 洋岛海山斜坡建造岩块
        3.2.6 洋中脊建造岩块
        3.2.7 构造小岩块
    3.3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基质变形特征
        3.3.1 裂谷建造基质
        3.3.2 被动大陆边缘石英质基质
        3.3.3 被动大陆边缘碎屑质基质
        3.3.4 被动大陆边缘碳酸盐质基质
        3.3.5 被动大陆边缘泥质基质
        3.3.6 洋岛海山远端建造基质
    3.4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岩块变形特征
        3.4.1 洋中脊建造岩块
        3.4.2 洋岛海山近端建造岩块
        3.4.3 洋岛海山斜坡建造岩块
    3.5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构造边界特征
        3.5.1 西边界断层
        3.5.2 东边界断层
第4章 蛇绿混杂岩带构造序列分析与构造演化
    4.1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构造序列分析
        4.1.1 区域变形事件
        4.1.2 构造序列分析
    4.2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地质演化及形成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甘孜-理塘造山带南段构造演化与典型矿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实物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矿产特征
3 梭罗沟蛇绿岩特征
    3.1 蛇绿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3.2 蛇绿岩与洋岛玄武岩大地构造背景
    3.3 梭罗沟蛇绿岩形成时代的讨论
4 梭罗沟大型金矿特征
    4.1 梭罗沟金矿发现历史
    4.2 矿区地质特征
    4.3 矿体特征
    4.4 矿石类型及成矿阶段
    4.5 围岩蚀变
    4.6 黄铁矿的标型特征
    4.7 成矿流体特征
    4.8 成矿年代学特征
    4.9 成矿物质来源
    4.10 矿床成因类型
5 德工牛场斑岩型铜矿特征
    5.1 德工牛场斑岩型铜矿发现历史
    5.2 矿区地质特征
    5.3 德工牛场含矿斑岩体岩石成因
    5.4 德工牛场斑岩型铜矿成矿物质来源
    5.5 德工牛场斑岩铜矿成矿流体特征
6 甘孜-理塘特提斯洋构造演化与成矿
    6.1 蛇绿岩带对梭罗沟金矿的成生关系
    6.2 蛇绿岩带对德工牛场铜矿的成生关系
    6.3 甘孜-理塘特提斯洋构造演化
    6.4 甘孜-理塘特提斯洋构造演化与成矿
7 结论
    7.1 主要认识
    7.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格咱斑岩带复合成矿系统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1.2.1 复合成矿系统研究现状
        1.2.2 斑岩型铜钼矿床研究现状
        1.2.3 格咱斑岩带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床研究进展
        1.2.4 拟解决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样品制备和分析方法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演化
        2.1.1 构造格架
        2.1.2 构造演化
    2.2 成矿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矿产分布
第三章 典型矿床
    3.1 红山-红牛大型铜钼多金属复合成因矿床
        3.1.1 矿床地质特征
        3.1.2 样品采集
        3.1.3 成岩成矿年代学
        3.1.4 岩石化学
        3.1.5 同位素
        3.1.6 小结
    3.2 休瓦促大型钼钨多金属复合成因矿床
        3.2.1 矿床地质特征
        3.2.2 样品采集
        3.2.3 成岩成矿年代学
        3.2.4 岩石化学
        3.2.5 同位素
        3.2.6 流体包裹体
        3.2.7 小结
    3.3 铜厂沟超大型钼多金属矿床
        3.3.1 矿床地质特征
        3.3.2 样品采集
        3.3.3 成岩成矿年代学
        3.3.4 岩石化学
        3.3.5 同位素
        3.3.6 流体包裹体
        3.3.7 小结
    3.4 东炉房钼铜多金属矿点
        3.4.1 矿床地质特征
        3.4.2 样品采集
        3.4.3 成岩成矿年代学
        3.4.4 岩石化学
        3.4.5 同位素
        3.4.6 小结
    3.5 普朗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
        3.5.1 矿床地质特征
        3.5.2 样品采集
        3.5.3 成岩成矿年代学
        3.5.4 岩石化学
        3.5.5 小结
    3.6 松诺铜矿点
        3.6.1 矿床地质特征
        3.6.2 样品采集
        3.6.3 成岩成矿年代学
        3.6.4 岩石化学
        3.6.5 同位素
        3.6.6 小结
第四章 复合成矿系统
    4.1 印支期斑岩CU多金属成矿系统
        4.1.1 成矿时限
        4.1.2 成矿岩浆性质及源区
        4.1.3 成矿物质来源
        4.1.4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4.1.5 构造-岩浆-流体-成矿
    4.2 燕山期斑岩MO多金属成矿系统
        4.2.1 成矿时限
        4.2.2 成矿岩浆性质及源区
        4.2.3 成矿物质来源
        4.2.4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4.2.5 构造-岩浆-流体-成矿
    4.3 复合成矿系统模型
        4.3.1 复合成矿机制
        4.3.2 复合成矿模式
第五章 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5.1 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5.1.1 时间分布规律
        5.1.2 空间分布规律
        5.1.3 矿床共生组合
    5.2 矿化信息研究
        5.2.1 矿化地质信息研究
        5.2.2 物探异常信息研究
        5.2.3 化探异常信息研究
        5.2.4 遥感地质信息研究
        5.2.5 重砂异常信息研究
    5.3 找矿模型建立
    5.4 找矿方向及工作建议
        5.4.1 找矿方向
        5.4.2 找矿勘查工作建议
第六章 主要认识及存在问题
    6.1 主要认识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10)甘孜—理塘结合带南段玄武岩特征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自然地理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玄武岩研究现状
        1.3.2 甘孜理塘结合带研究现状
        1.3.3 洋板块地层学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论文项目依托及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单元划分
    2.2 各单元地质构造特征
        2.2.1 义敦-沙鲁里岛弧
        2.2.2 歇武-甘孜-理塘-三江口结合带
        2.2.3 雅江三叠纪残余盆地
    2.3 岩浆岩
        2.3.1 泥盆纪陆缘裂谷火山岩
        2.3.2 晚二叠纪-中三叠纪岩浆作用
        2.3.3 板块汇聚-印支晚期岩浆活动
    2.4 变质岩
        2.4.1 华力西期区域变质岩
        2.4.2 印支期区域变质岩
3 甘孜理塘结合带的物质组成
    3.1 基底残片
        3.1.1 震旦纪水晶组
        3.1.2 奥陶纪地层
        3.1.3 泥盆纪依吉组
        3.1.4 石炭纪邛依组
    3.2 外来岩片(斜坡-盆地边缘沉积)
    3.3 洋岛-海山组合
    3.4 洋内弧
    3.5 洋盆系统
        3.5.1 变质橄榄岩+堆晶橄榄岩(超镁铁质岩岩片)
        3.5.2 块状辉长岩
        3.5.3 辉绿岩岩墙群
        3.5.4 浅色岩系
        3.5.5 洋底-洋脊低钾拉斑玄武岩(玄武岩岩片)
        3.5.6 远洋硅-灰-泥沉积(硅-灰-泥质岩岩片)
4 甘孜理塘结合带南段玄武岩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1.1 洋岛-海山型玄武岩
        4.1.2 洋底-洋脊拉斑玄武岩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洋岛-海山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2 洋底-洋脊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 玄武岩地质年代学
    4.4 玄武岩成因探讨
        4.4.1 源区分析
        4.4.2 构造环境分析
    4.5 甘孜-理塘结合带构造演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四川木里依吉群的时代及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埃迪卡拉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周传明,欧阳晴,王伟,万斌,关成国,陈哲,袁训来. 地层学杂志, 2021
  • [2]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朱茂炎,孙智新,杨爱华,袁金良,李国祥,周志强,张俊明. 地层学杂志, 2021
  • [3]青海省玉树县哈秀地区泥盆世地层特征及时代归属的探讨[J]. 蒲开兴,卢卯,杨朝贵,张世帆. 西部探矿工程, 2021(09)
  • [4]何为和谐民族关系:木里的案例研究[D]. 黎雪.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5]中国普米人“族别识异”视域下电影《戎肯》的民族文化呈现和文化认同研究[D]. 李大卫.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四川木里梭罗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D]. 张文林.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构造变形特征[D]. 袁新.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甘孜-理塘造山带南段构造演化与典型矿床研究[D]. 聂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9]格咱斑岩带复合成矿系统及找矿方向[D]. 余海军.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6)
  • [10]甘孜—理塘结合带南段玄武岩特征及构造意义[D]. 韩兆诣.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四川木​​里一集群的年代与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