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珠港澳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健,王怡然,毕稼幸[1](2021)在《珠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创新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中央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对经济发展起绝对支撑作用的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合作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珠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将得到重点关注。本文对珠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三地的合作模式及合作特点,选用文献研究法及问卷调查法分析三地高等教育合作情况的调研数据,总结出制约三地高等教育合作的因素,对此提出三地高等教育合作在思想教育经验的交流、平台建设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建议,以提升珠港澳合作的层次水平与国际化水平。
湛社霞[2](2018)在《粤港澳大湾区常规大气污染物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4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依靠资源消耗推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高强度污染排放,使得区域大气环境不断恶化,对公众健康、生态环境都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害。粤港澳三地共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跨境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用以监测和评估区域空气质量。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空气污染物的变化趋势,深入研究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总结粤港澳三地空气质量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为调整和制定大气污染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对促进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20062016年粤港(澳)珠三角空气监测网络的监测数据、统计调查数据、环境统计年刊等发布的相关数据为支撑,深入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防控措施,研究着重于4个方面:1)分析了大湾区空气中SO2、NO2、O3、PM10的时间变化趋势,比较了珠三角、香港和澳门三地4种空气污染物变化的异同点;2)研究了湾区内空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并将粤港澳大湾区空气质量与长三角、京津冀地区进行比较;3)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和Spearman秩系数方法,计算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与空气污染物的灰色关联度和秩相关系数,对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4)研究珠三角、香港和澳门在大气污染防控方面的法例、政策和措施,总结有效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措施及经验。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2006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空气中SO2、NO2和PM10的年平均浓度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O3年平均浓度有缓慢上升迹象。11年间,大湾区空气中SO2的降幅为74%,NO2的降幅为24%,PM10的降幅为38%,O3的增幅为4%。经过十多年的控制,湾区内的空气质量有明显的改善。(2)11年间,珠三角、香港和澳门三地污染物年均浓度在大趋势相同的情况下,彼此亦有不同之处:珠三角SO2浓度降幅为77%,香港降幅为54%,澳门降幅为74%,目前珠三角SO2年均浓度高于香港,澳门最低;珠三角、香港和澳门NO2年均浓度降幅分别为30%、11%和12%,香港NO2年均浓度最高,澳门最低;珠三角和澳门PM10的降幅均为38%,香港降幅为42%,目前珠三角PM10年均浓度最高,香港最低;珠三角和香港O3的升幅分别为8%和9%,澳门升幅达38%,粤港两地O3浓度变化趋于一致并高于澳门,澳门升幅明显。(3)珠三角、香港和澳门三地空气中SO2、NO2和PM10月平均浓度呈U型分布,春冬季高于夏秋季;O3月平均浓度呈M型,春季和秋季高于夏季和冬季。三地月平均浓度存在不同:珠三角SO2和PM10月均浓度整体高于港澳,珠三角和澳门的月均值变化较为明显,香港的变化较为平稳;NO2月均浓度最低的是澳门,香港最高;珠三角O3月均浓度略高于香港,澳门浓度最低。夏季(69月)为大湾区空气质量最好的季节。(4)2006-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空气中的SO2、NO2和PM10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西部(佛山、广州、东莞)工业聚集区污染物浓度较高,东部地区浓度较低的格局,但广佛工业区污染物浓度下降幅度最大;大湾区空气中O3空间分布则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其中惠州、广州东北部和香港东部臭氧浓度较高,但广州、东莞、深圳增长幅度较快。(5)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知,影响珠三角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第二产业比重、GDP增速、人口和能源消费总量;影响香港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工业电力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和机动车数量;影响澳门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是能源消费总量、工业电力消费量、人口和工业总产值。工业排放、能源消耗、人口增长和交通污染是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6)珠三角、香港和澳门三地建立了有效的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控管理模式,完善的法规政策、强有力的联合防控措施、严格的监督机制、政府的高度重视,是联合防控取得实效的经验,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大气质量得以持续改善的原因。但三地在大气污染防控方面仍面临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亟需突破法律和制度瓶颈,不断改革创新,共同构建更科学的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体系。
袁持平,刘洋[3](2015)在《珠港澳合作的新载体、新机遇及演进路径》文中指出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珠港澳三地交流合作将愈发紧密,香港和澳门将通过珠海这座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推动粤港澳合作向粤西腹地延伸,为广东的整体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发展支撑,也会给珠海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回顾珠港澳的合作历史与现状,寻找珠港澳合作的突破口与创新载体,研究珠港澳进一步合作的发展路径。
王丽婷[4](2010)在《珠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珠海大学园区与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形式和内容特点,就认识和实际操作层面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王玉琦[5](2010)在《珠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90年代起,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是世界创新型发展的趋势。为大力促进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创意经济"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使之尽快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发挥文化在"十一五"后期对珠海发展的推动力,使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的融合,打造具有珠海特色的科学发展品牌,本项目特对珠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一系统的研究,力求给政
陈茵[6](2010)在《关于深化珠港澳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珠海与港澳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理念性、体制性、利益协调障碍依然存在,制约着珠港澳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必须着力研究并加以解决。
陈茵[7](2009)在《关于深化珠港澳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文中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珠港澳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前,要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通过积极探索合作新机制,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有效突破理念性、体制性及利益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障碍,不断开创珠港澳区域经济合作新局面。
黄枝连[8](2008)在《试论“C>2+2+1:珠江口—粤港澳发展湾区”——全球化区域协作时代的一个“东亚发展范式”》文中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实施"典范转移和体制创新",以便对客观存在着的国内外的差异性因素做多元化的处理,从而形成"三跨越发展协作系统"。在珠江口—伶仃洋两岸地区,可利用"一国两制"开发"C>2+2+1:粤港澳发展湾区",即一个有中央立法及政治指导("C"),由2SARs+2SEZs+1(大广州市及其周围的珠三角地区)共同组成"跨越时空、跨越产业、跨越文化"的"三跨越发展协作系统"。这样既可使区域内及国内的区域协作具有扎实的基础,又为国内外的区域协作以及华人华侨和其祖国、祖籍国的交流协作等"三跨越"活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服务平台。进而推动了东亚以及东亚与南亚的区域协作。而这亦可视为党的十一屇三中全会前后所寻求的"中华发展典范"的一个重要发展。
万方秋,唐左,甘巧林,冯淑玲[9](2008)在《珠海与港澳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珠海是中国唯一与香港、澳门同时毗邻的城市。本文在阐述珠港澳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珠海与港澳旅游合作条件与特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发挥珠海与港澳旅游合作的有利条件,如何避免边界的屏蔽效应和减少交易成本,如何实现珠港澳三地共赢,提出与探讨珠港澳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以期推动珠港澳乃至泛珠三角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为中国其它地区的跨境旅游合作提供参考。
陈基纯,王枫,陈忠暖[10](2006)在《关于珠港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文中认为从系统考虑的角度,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科教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及法制保障能力、资源环境可持续支撑能力四个方面衡量珠港澳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对珠港澳11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评和对比分析中,总结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层次和结构类型,为认清珠港澳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一定参考基础。
二、珠港澳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珠港澳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粤港澳大湾区常规大气污染物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空气质量监测的发展状况 |
1.2.2 区域空气质量监测和大气污染防控的研究现状 |
1.2.3 空气质量模型研究进展 |
1.2.4 珠三角大气环境研究状况及环境影响因素模型的选择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线路 |
第2章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空气监测网络 |
2.1 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 |
2.1.1 粤港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
2.1.2 澳门空气质量监测状况 |
2.1.3 空气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
2.2 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质量保证 |
2.2.1 质量控制系统的组成 |
2.2.2 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
第3章 粤港澳大湾区常规大气污染物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
3.1 污染物年平均浓度的变化趋势及分析 |
3.1.1 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变化 |
3.1.2 珠港澳大气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变化 |
3.1.3 珠港澳大气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变化趋势分析 |
3.2 污染物月平均浓度的变化趋势及分析 |
3.2.1 珠港澳大气污染物月平均浓度变化 |
3.2.2 珠三角大气中PM10和O3月平均浓度变化趋势分析 |
3.3 污染物超标日数/时数的变化趋势及分析 |
3.3.1 珠港澳大气SO2、PM10、NO2超标日数变化 |
3.3.2 珠港澳大气O3超标时数变化及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粤港澳大湾区常规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及变化 |
4.1 数学模型及研究方法 |
4.1.1 数学模型 |
4.1.2 计算结果和研究方法 |
4.2 空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 |
4.2.1 二氧化硫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 |
4.2.2 二氧化氮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 |
4.2.3 臭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 |
4.2.4 可吸入颗粒物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 |
4.3 粤港澳大湾区空气质量的横向比较 |
4.3.1 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的三地比较 |
4.3.2 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的三地比较 |
4.3.3 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的三地比较 |
4.3.4 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年平均浓度的三地比较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
5.1 空气污染物影响因素数据模型的建立 |
5.1.1 数据模型及分析方法 |
5.1.2 空气污染物影响因素的选择 |
5.2 社会经济因素对粤港澳大湾区空气污染的影响 |
5.2.1 珠三角空气污染物影响因素分析 |
5.2.2 香港空气污染物影响因素分析 |
5.2.3 澳门空气污染物影响因素分析 |
5.3 自然因素对粤港澳大湾区空气污染物的影响 |
5.3.1 日照时数、降雨量对空气污染物影响的定性分析 |
5.3.2 基于数据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3 闪电对臭氧和氮氧化物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联合防控经验及建议 |
6.1 粤港澳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及措施 |
6.1.1 珠港澳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及其对比 |
6.1.2 珠港澳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及分析 |
6.2 珠港澳大气污染防控的优势和不足 |
6.2.1 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控的优势与不足 |
6.2.2 香港大气污染防治的优缺点 |
6.2.3 澳门大气污染防控的优势与不足 |
6.3 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联合防控及实践 |
6.4 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的挑战和建议 |
6.4.1 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的挑战 |
6.4.2 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的建议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创新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7.3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I 常用缩略语 |
附录II 表格索引 |
附录III 插图索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珠港澳合作的新载体、新机遇及演进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珠港澳合作回顾 |
(一)珠澳合作 |
(二)珠港合作 |
二、珠港澳合作新载体——横琴新区 |
(一)基础设施 |
(二)营商环境 |
(三)优惠政策 |
(四)合作模式 |
(五)未来发展 |
三、珠港澳合作新机遇——港珠澳大桥 |
(一)珠港澳合作深化的催化剂 |
(二)极大促进物流业发展 |
(三)珠澳跨境工业区及保税区直接受益 |
(四)形成“一小时国际大都会区” |
四、珠港澳合作发展的演进路径 |
(一)港珠澳大桥建设 |
(二)横琴开发 |
(4)珠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珠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 |
(一) 人才培养形式的合作 |
(二) 科研交流与合作形式 |
(三) 其他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
二、珠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特点 |
三、珠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存在的问题 |
(一) 对珠港澳高等教育和科技合作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
(二) 合作尚未上升到制度化合作的层面。 |
(三) 合作的整体层次不高。 |
(四) 有关管理的政策不够配套。 |
四、对策建议 |
(一) 提高思想认识 |
(二) 理顺管理机构 |
(三) 改善政策环境 |
(四) 搭建交流平台 |
(五) 增强宣传力度 |
(六) 突出科研合作 |
(6)关于深化珠港澳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作的现状 |
(一) 企业投资活跃。 |
(二) 贸易增长迅速。 |
(三) 通关效率提高。 |
(四) 旅游合作加强。 |
(五) 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
二、深化经济合作面临的主要障碍 |
(一) 理念障碍。 |
(二) 体制障碍。 |
(三) 利益协调障碍。 |
三、深化珠港澳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
(一) 借助香港投资实力, 加快高栏港开发建设。 |
(二) 吸收先进管理经验, 深化珠港机场合作。 |
(三) 利用港澳金融优势, 开展多形式的金融合作。 |
(四) 以保税物流为核心, 开展现代物流业合作。 |
(五) 借鉴港澳创新成就, 促进珠海产业转型升级。 |
(六) 打造珠港澳旅游经济圈, 实现旅游资源优势互补。 |
(七) 发挥横琴经济合作区多方优势, 探索合作新机制。 |
(7)关于深化珠港澳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珠港澳经济合作的现状 |
(一) 取得的成绩及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新基础 |
1. 企业投资活跃。 |
2. 贸易增长迅速。 |
3. 通关效率提高。 |
4. 旅游合作加强。 |
5. 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
(二) 深化经济合作面临的主要障碍 |
1. 理念性障碍。 |
2. 体制性障碍。 |
3. 利益协调障碍。 |
二、深化珠港澳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
(一) 借助香港投资实力, 加快高栏港开发建设 |
(二) 吸收先进管理经验, 深化珠港机场合作 |
(三) 利用港澳金融优势, 开展多形式的金融合作 |
(四) 以保税物流为核心, 开展现代物流业合作 |
(五) 借鉴港澳创新成就, 促进珠海产业转型升级 |
(六) 打造珠港澳旅游经济圈, 实现旅游资源优势互补 |
(七) 发挥横琴新区多方优势, 探索合作新机制 |
(8)试论“C>2+2+1:珠江口—粤港澳发展湾区”——全球化区域协作时代的一个“东亚发展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情况 |
(二) 广东的情况 |
(三) 深圳经济特区的情况 |
(四) 珠海经济特区的情况 |
(五)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情况 |
(六) 珠三角地区的“流感”:“龙头之争”、“边缘化”、“被边缘化” |
1. 首先, 说说“它不是什么” |
2. 那么, 再探索一下“它是什么” |
2+2+1粤港澳发展湾区”的“营运中心”'>3. 把横琴岛开发为“C>2+2+1粤港澳发展湾区”的“营运中心” |
(9)珠海与港澳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珠港澳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一) 珠港澳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
1.珠海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
2.香港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
3.澳门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
(二) 珠港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1、“过境地”问题。 |
2、部分境外客源流失问题。 |
3、区域竞争问题。 |
二、珠海与港澳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分析 |
(一) 有利条件 |
1.优越的区位条件。 |
2.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条件。 |
3.坚实的经济基础条件。 |
4.互补性的旅游吸引物条件。 |
5.已有的合作基础。 |
6.政策优势。 |
(二) 不利条件 |
1.地位上的不平等。 |
2.出入境的限制。 |
3.利益的不平衡。 |
三、珠海与港澳区域旅游合作的特点分析 |
(一) 相邻地区间的合作 |
(二) 跨越边境的合作 |
(三) 粤港澳合作的一部分 |
(四) 非排他性的合作 |
(五) 三边合作与双边合作共存 |
四、珠海与港澳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 |
(一) 以珠海与港澳的结合部作为旅游合作的切入点 |
(二) 建立多层次的旅游合作组织 |
1.建立政府协调机构。 |
2.建立旅游企业合作组织。 |
3.建立民间合作组织。 |
(三) 共同开发旅游线路产品 |
(四) 共同塑造区域旅游形象 |
1.互相宣传介绍对方的良好形象。 |
2.互相交流旅游信息和旅游宣传资料。 |
3.联合举办各种对外旅游推介活动。 |
(五) 提高珠港澳之间的交通通达性 |
1.建设珠海机场与港澳机场间快速通道。 |
2.开通珠澳观光巴士。 |
(六) 联手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
(七) 加强旅游规划的协调 |
(八) 共同争取有关政策 |
1.共同争取口岸通关政策。 |
2.放宽游艇和游船进入对方海域的限制。 |
3.共同争取放宽有关人员和游客在三地往来的政策。 |
(10)关于珠港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设置 |
1.1 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
1.2 科教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
1.3 社会及法制保障能力指标 |
1.4 资源环境可持续支撑能力指标 |
2 测评过程与方法 |
3 珠港澳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比较 |
3.1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的排序及评价 |
3.2 科教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的排序及评价 |
3.3社会及法制保障能力指标的排序及评价 |
3.4资源环境可持续支撑能力指标的排序及评价 |
4 珠港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层次分析及结构类型评价 |
4.1 珠港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水平层次分析 |
4.2 珠港澳可持续发展的结构类型评价 |
5 港澳和珠三角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问题的探讨 |
四、珠港澳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珠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创新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A]. 陈健,王怡然,毕稼幸.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三), 2021
- [2]粤港澳大湾区常规大气污染物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D]. 湛社霞.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8(09)
- [3]珠港澳合作的新载体、新机遇及演进路径[J]. 袁持平,刘洋.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15(01)
- [4]珠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 王丽婷.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6)
- [5]珠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探索[A]. 王玉琦. 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兼论经济特区30周年——广东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 2010
- [6]关于深化珠港澳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J]. 陈茵.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0(01)
- [7]关于深化珠港澳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J]. 陈茵.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9(06)
- [8]试论“C>2+2+1:珠江口—粤港澳发展湾区”——全球化区域协作时代的一个“东亚发展范式”[J]. 黄枝连.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 2008(00)
- [9]珠海与港澳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研究[J]. 万方秋,唐左,甘巧林,冯淑玲. 经济问题探索, 2008(06)
- [10]关于珠港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J]. 陈基纯,王枫,陈忠暖. 现代城市研究,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