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工程地质概况及今后工作建议

江苏省工程地质概况及今后工作建议

一、江苏省工程地质概况及今后工作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井西宁[1](2021)在《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研究 ——基于江苏与陕西两省的数据对比》文中研究说明水利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水利建设投资作为水利事业发展的控制性要素,对水利建设的方向及成效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一五”以来,中央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水利投资主体、流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合理有效的水利投资结构及投资策略已逐渐成为水利发展研究的热点。本文分别选取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与西部地区的陕西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统计、改进TOPSIS法、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2005-2018年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从水利政策、水资源情况、水利资金总量、投资来源、投资用途等多个角度,梳理总结了江苏与陕西两省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发现两省水利投资规模均逐渐扩大,财政是两省水利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防洪和供水工程是水利资金的主要支出项。不同的是江苏省计划、到位、完成投资总额较大,陕西省资金到位及完成率较高,且江苏省变化幅度最明显的是地方投资,陕西省为中央投资和国内贷款。(2)采用改进的TOPSIS法对江苏与陕西两省来源结构、用途结构变化的合理度进行测算分析,发现两省来源结构合理度变化经过小幅波动、剧烈波动和结构稳定后趋于合理,且合理度大小维持在50%以上,两省用途结构合理度变化经过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稳定增长后趋于科学、有效,逐渐保持在70%以上的较高水平,但两省仍在水利投资结构合理度的波动大小、增长速度、优先进入结构稳定阶段的时间上有所区别。(3)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江苏与陕西两省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资源配置优化对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的正向变化对水利投资结构优化均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资源配置优化次之,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最小,且各因素对两省水利投资结构优化的作用程度及影响趋势在各阶段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的对策及建议。本文通过选取我国东西部地区典型代表省份,研究两省2005-2018年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特征、区域差异、发展趋势,对提高水利投资利用效率,优化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宋彦伸[2](2021)在《连云港市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方案比选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连云港地处江苏北部地区,与山东省日照市、临沂市接壤,省内与徐州、宿迁、盐城相邻,辖区内共有小型水库156座。2019年新增注册登记的15座小水库中,有13座安全鉴定结论为三类大坝,需开展除险加固建设。本文结合13座水库的安全鉴定及除险加固工作实际,提出了由于缺乏地区性的方案比选原则和投资控制方法,当工作任务集中或者决策者经验不足的时候,将会出现方案决策不合理,造成资金浪费、工期拖延、运行管理不便甚至无法发挥工程效益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通过统计分析连云港市上一轮小水库除险加固的投资趋势,基于长期运行管理经验和工程效益发挥情况,提出了适用于地区的方案决策经验和投资控制原则;对小型水库的安全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了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的局限性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对安全鉴定发现的病险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除险加固计划;将除险加固的方案比选问题划分为大坝加固、溢洪道加固、防渗处理、迎水坡防护、坝顶路等5主要个子项,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分析模型、开展最佳方案的决策研究,将决策者的主观经验以判断矩阵的方式量化,用科学严谨的数学方法计算得出各备选方案的权重,进而得出各子项的最佳方案比选成果。比选完成后对所得成果进行了验证。工程投资的3项指标计算结果均符合本地区小水库除险加固的投资趋势,方案选择情况均符合前文总结的比选经验。因此,研究成果是正确的。本文建立的比选模型、总结的分析研究过程,对提高地区小水库除险加固的综合比选及决策水平具有应用价值,今后可用于本地区的工程决策,也可为类似地区的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孙中禹[3](2020)在《徐州市故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更好进行堤防安全工程综合评价工作,对FAHP方法展开研究,在国家现行规范导则指导下,根据徐州市堤防工程实际运行管理的特点,统筹结合堤防运管、实体质量、防洪标准、渗流安全、结构安全及交叉建筑物安全等六方面指标,构建了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的安全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堤防安全综合评价分为四类,一类为安全,二类为基本安全,三类为不安全,四类为极不安全四个等级。采用专家打分方法,构建模糊评判矩阵;同时利用专家咨询法收集指标参数,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分析指标参数,计算四级指标权重;最后模糊评判矩阵与权重值综合计算得到堤防安全工程综合评价得分。计算过程确保每一级指标权重值通过一致性检验,达到精度要求。完善好评价模型后,对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模型展开实证研究,构建的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项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及12个三级指标,并将它们进一步细化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大类指标集。定性指标采用专家打分评的方法,邀请市水务局的相关专家直接打出的评分,用模糊统计原则,通过数值计算得出隶属度;定量指标是将实际测量、计算得到的指标数值,和规范规定的数值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对比评分结果求得隶属度。最后对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划分等级,得出结论即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得为84.71,综合等级为“基本安全”,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合理的管理建议。

谢正正[4](2020)在《深部巷道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承载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煤炭开采重心向资源禀赋好、开采条件好的西部地区转移,这一地区深部开采已成必然趋势。基于工程因素的考虑,煤巷高度一般小于工作面采高,造成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在我国西部,尤其是鄂尔多斯地区越来越常见。由于深部煤层强度低、节理发育,造成煤层碎胀变形严重,顶煤易与直接顶产生离层变形,且煤帮易发生大范围劈裂破坏,给巷道维控带来极大困难。与此同时,西部地区采煤装备的迅速发展全面推进了综采技术的进度,而对应的综掘技术发展相对滞后,采掘接续高度紧张,再次加重了煤巷的控制难度。所以煤岩复合顶板巷道控制难度大、掘进效率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西部地区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研究深部巷道煤岩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理及高效控制技术,对破解围岩控制和掘进效率相制约的难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以西部地区葫芦素煤矿煤岩复合顶板巷道为工程背景,针对巷道安全性差和支护效率低的科学问题,采用现场实测、实验室实验、数值计算、理论分析、相似模拟、材料研发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角度分析了煤岩复合顶板分层渐进垮冒规律,揭示了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机理,阐明了复合顶板厚层锚固系统承载和破坏机制,创新了煤岩复合顶板跨界长锚固柔化结构,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揭示了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变形破坏特征。通过现场测试分析,最大水平主应力高达22.33 MPa,煤层和直接顶孔裂隙发育,尤其是煤层分布着大量横纵交错的微裂隙,造成煤体和直接顶抗压强度仅为10.8 MPa和32.1 MPa,是煤岩复合顶板离层破坏的内在原因;巷道跨度为5.4 m、锚杆初锚力仅为26 k N,锚杆锚固深度为2.1 m,无法遏制巷道围岩的初始变形和后期持续变形,是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变形失稳的外在原因。(2)阐明了煤岩组合试样力学特性差异及能量耗散过程。由实验室实验分析,随着煤样高度增加,组合试样应变增高区范围越大,发生局部应变突变的可能越大,使得试样的力学性能参数越小。能量耗散过程证明了能量演化以弹性应变能为主,占总能量的81%~98.3%,当超过峰值强度这一关键节点后,煤样弹性应变能迅速释放,促使岩样在交界面萌生裂隙,并进一步引起裂隙的扩展与贯通,造成组合试样的拉剪破坏。解析了巷道开挖释放的弹性变形能是浅部顶煤变形与裂隙发育的主要因素,及时强力支护可使微裂隙重新闭实,遏制消耗能的增加,恢复巷道围岩相对的能量平衡。(3)发现了应力释放过程中煤岩复合顶板巷道渐进破坏规律。由离散元模拟分析,随着应力逐渐释放,煤岩复合顶板变形呈阶段性渐进增长,顶煤最先离层断裂,后引起直接顶分层破坏,顶板最终呈“三角”型整体垮冒,揭示了顶煤是诱发围岩发生整体性变形和渐进失稳的主要因素,指出了抑制顶煤裂隙扩展与贯通是控制煤岩复合顶板渐进破坏的关键;同时阐明了围岩变形量和顶板裂隙数量与煤层厚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顶煤厚度变厚加大了巷道的控制难度。(4)解析了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原理。根据模拟计算分析,锚杆长度的增加根本上改变了顶板变形方式,由大范围“三角”型断裂式下沉变为小范围“圆弧”型均匀式下沉;同时缩小了裂隙扩展范围,由广泛分布在锚杆锚固区内外,再到最深分布在锚杆端头区域,最后仅存在于锚杆锚固区浅部;揭示了锚杆端头损伤区随着锚杆长度增加发生上移并渐进弱化的厚层跨界锚固原理。(5)研发了顶板厚层锚固系统并提出了跨界长锚固技术。根据理论分析,利用长锚杆在顶板构建水平、垂直方向上均能实现应力连续传递的厚层稳态岩梁,这是厚层锚固系统的内涵,具有抗弯刚度大、裂隙化程度低和锚杆支护效率高的特点;验证了厚层跨界锚固下强力护表可有效抑制张拉裂隙的数量,由占比34.9%降低至20.5%,顶板应力实现连续化传递,同时缓解作用到煤帮的压力,双向优化顶帮控制,有利于巷道长期稳定。(6)确定了煤岩复合顶板厚层锚固承载作用机制。由相似模拟分析,高预应力柔性长锚杆构建了高强度和高刚度的顶板厚层锚固结构,充分调动顶板更深处围岩参与承载,降低了顶板应力释放幅度,提高了巷道抗变形能力;锚杆初始预紧力越高,锚杆反应越灵敏,对围岩的支护作用越及时,进而抑制裂隙的扩展。经冲击动载实验表明,顶板薄层锚固结构被强动载瞬间冲垮,呈整体“刀切”型破坏,而厚层锚固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冲击特性,其巷帮先被冲垮带动顶板发生“扇形”整体性下沉,围岩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持,确保了煤巷的安全。(7)研制了不受巷高限制且实现旋转式快速安装的柔性锚杆。经多工况实验分析,确定了影响柔性锚杆力学性能的锁紧套管参数,锚杆峰值力超过330 k N,延伸率达到5%,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延展性能;揭示了柔性锚杆在长期载荷和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力学特征和破坏机制,验证了柔性锚杆在不同淋水环境、不同安装角度等特殊井下环境的可靠性,并在三种复杂条件巷道中进行了推广应用。(8)在葫芦素和门克庆煤矿两个典型煤岩复合顶板巷道中开展厚层锚固系统的工程验证,巷道掘进速度提高了60%,尤其是门克庆煤矿,创下了深井大断面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单巷单排单循环月进1040 m的掘进纪录;同时,显着提升了巷道控制效果,将顶板裂隙降至0.8 m以内,煤帮变形也得到根本改善,为类似条件巷道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参考。该论文有图159幅,表28个,参考文献175篇。

陈影影,夏非,张振克,胥勤勉,陈诗越[5](2020)在《苏北-南黄海西部第四纪长江埋藏古河道分布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长江作为连接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最重要水系之一,其形成演化研究备受学者关注。详细梳理了近几十年来苏北-南黄海西部埋藏古河道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本区第四纪以来长江古河道的埋藏分布状况进行了综述。研究显示,本区长江埋藏古河道特别发育,并在第四纪期间经历了多次迁移、往返摆动。由于本区面积广大且古地貌条件复杂、研究分析所采用的钻孔空间分辨率偏低、高质量的岩芯缺乏和采样密度不够以及测年方法局限等因素限制,目前对长江古河道迁移路线的认识仍存在较多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第四纪以来长江古河道大致在扬州-泰州-姜堰-海安-弶港一线以南摆动,但对于其具体入海位置仍存在较多争议;另一种观点认为受长江三角洲地区差异性构造沉降与地形障碍影响,长江古河道自苏北平原、经北翼地区而逐渐南迁。此外,在毗邻的南黄海西部陆架区也发现了一系列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近东西向的长江古河道。作为长江古河道变迁的一个关键研究区,今后需在提高钻孔研究分辨率、建立第四纪高精度可靠年代标尺、加强长时间尺度物源及海陆记录对比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查明长江古河道的埋藏分布规律,将有助于深入认识第四纪长江沉积物源-汇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机制,丰富该区古地貌与沉积环境演化信息,对于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选址亦可提供重要的基础科学依据。

黄敬军,陈建华,周贤金,魏永耀,安守林,花修权,姜素,徐士银,武鑫,陆华,张丽,华明,崔龙玉[6](2020)在《徐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及展望》文中提出城市地质调查是未来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徐州城市地质调查在查明城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资源禀赋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基岩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4个层次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立了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提出了调整城市"三线"等对策,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地质依据。通过徐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实施,总结出联合策划共同实施、需求侧全流程参与、多专业融合调查、例会制度监理机制和产学研协同与创新的城市地质工作模式,并提出未来徐州城市地质工作应考虑构建地质工作服务于城市规划管理的常态机制,建立开放、共享与动态更新的城市地质信息系统,挖掘与集成地质调查成果的科普文化资源,推广"互联网+地质"成果的应用。

吴雪枫[7](2020)在《基于“一张图”的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整合和管理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脚步的不断推进,日益扩大的城市规模对政府的城市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的多部门分散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生产建设需求。因此,国家组建自然资源部意在从整体上对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管理。而国土资源“一张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一张图”是通过将多种自然资源数据集成在统一空间框架中,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多规划协调和资源统一利用提供支持。而在目前泰州市的自然资源管理中,矿产地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数据利用程度低,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等。例如由于缺乏统一标准的地质资料管理规范,致使地质资料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问题频出。因此,本文在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建了符合泰州“一张图”系统管理的地质数据管理规范。通过对土地资料管理规范、土地数据建库规范、地质档案管理规范、地质档案汇交规范等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并制定了符合泰州市矿地“一张图”数据特点的管理规范,实现了对泰州市矿产地质资料的信息化管理,为其他地方的“一张图”地质资料管理提供了经验参考。(2)建立了矿产地质数据库。在构建的泰州“一张图”矿产地质数据管理规范的指导下,完成了对泰州市矿产地质资料的建库处理。同时,结合泰州市“一张图”建设需求,研究并设计了泰州市矿地“一张图”管理的数据库组织模型、数据库物理模型、数据库更新模式和数据库安全备份模式,满足了泰州“一张图”系统对矿产地质数据的统一管理。(3)提出了矿产地质和土地资源关联业务数据模型。在对矿产地质数据进行数据建库的基础上,结合泰州市“一张图”业务系统对矿产地质数据和土地资源数据统一管理需求,利用职能域方法分析矿产地质和土地资源关联业务之间的数据关系,设计并构建矿产地质和土地资源业务关联数据模型,为泰州市“一张图”系统实现对矿地业务的统一管理提供基础。(4)结合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泰州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需求,对泰州“一张图”中的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框架设计和功能设计,并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Web GIS技术等,开发构建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为泰州市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的完善提供支持。论文设计实现的基于“一张图”的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提高了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矿产地质数据的利用能力和管理能力,加强了泰州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对泰州地区土地的监管和治理,实现了泰州市对本地区资源开发过程中污染土地的及时治理和修复,遏制了土地违法乱建、矿产资源违章开发等问题的产生,保障了国家土地相关政策的实行和落实。

郑俊飞[8](2020)在《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地下工程的大规模开发,暗挖修建的地下工程朝着超浅埋和大跨度等趋势发展。浅埋大跨暗挖地下工程有地质和周边环境复杂、工程自身体量较大、施工工序较为繁琐和施工周期长等特点。加之风险的不确定和客观普遍等特性,使得近年来施工事故频发。为此,本研究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城市地下大空间施工重大风险耦合演变机理及安全评价体系”(2018YFC0808701),以事故规律特征分析为切入点,采用文献查询、数理统计、WBS-RBS、专家调查和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对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进行风险评估研究:(1)论文统计了近15年间的295起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事故。采用数理统计和分析归纳的方法,从事故发生年份、事故发生地质区域和事故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还就事故发生年份、伤亡人数、事故类型、事故风险源指向和地质区域之间的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2)在对风险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并提炼出了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指标。采用因果图分析法,对事故案例中发生率较高的坍塌、透水透砂和高处坠落事故进行分析。分别从地质、周边环境、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和管理五方面进行了因果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3)针对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的风险特点,在传统的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础上,引入权重修正系数,分别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时空效应和前置工作的扰动影响,提出了扰动系数概念,最终形成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风险动态评价模型,并给出了具体参数的确定方法。(4)进行了动态评估方法实例分析。采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风险动态评价方法,对具体工程进行施工全过程动态风险评估。将施工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借助MATLAB软件编写动态评价代码进行计算。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量测。发现整个施工过程监测数据正常,未影响太原站的正常运营,进一步证明风险控制措施合理有效。(5)采用比较研究法,用传统静态评价方法对同一工程进行评价。将两种方法评价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该动态评价方法的精确性。

俞良晨[9](2020)在《暂时性承压水作用下南京某山前缓坡滑动过程模拟分析》文中认为在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山前缓坡坡度很缓类似于反压马道,不易于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然而近些年来,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极端天气频繁发生,降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断增大和加长。其中2015年和2016年的年降雨量均在1800mm左右,受此极端强降雨天气的影响,南京地区多处山前缓坡发生了规模较大的滑坡地质灾害。通过地质调查发现,该类滑坡多发生在强降雨之后,且表现出间歇性蠕滑特征。南京市浦口区猪头山曾在2003年和2007年发生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滑坡,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15年和2016年,受强降雨影响山体局部再次发生两次较大规模的滑动,虽然未造成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这次再滑动足以引起工程和科研人员的重视。本文在深入分析该山体地层结构特征及其水文地质特征后,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布置监测系统的方法对该滑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Geostudio数值模拟软件对降雨影响下边坡的失稳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地质调查分析发现,研究区滑坡为间歇性蠕动滑坡,根据滑坡变形特征可将其变形破坏过程分为蠕动变形积累阶段、滑动变形临滑阶段、加速变形破坏阶段和反复蠕动滑移阶段。(2)结合新生代以来南京地区特殊的地质背景与沉积环境,反演了研究区山前缓坡地层结构的塑造演化过程。并且从地层分布特征、地层岩性特征和相关地层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分析了山前缓坡特殊的地层结构,发现在其特有的地层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下容易形成“暂时性承压水”。(3)分析了山前缓坡在强降雨影响下的降雨入渗过程,推导出适用于山前缓坡不同类型地下水的渗流方程,同时模拟了在强降雨条件下边坡内暂时性承压水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重点研究了造成暂时性承压水水头突变的降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山前缓坡发生滑坡的成因机制及边坡破坏模式进行分析。(4)针对此类间歇性蠕动滑坡,利用Geostudio数值模拟软件对边坡渗流、变形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同时设计了适用于该类滑坡的监测方案并将其应用于研究区滑坡的监测,通过对长周期和短周期的位移、地下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山前缓坡间歇性蠕滑的相关规律,验证了该类型滑坡的滑动机制,并针对此类滑坡提出防治建议。

付豪[10](2020)在《京东物流航空枢纽选址研究》文中认为电子商务的日益壮大提升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的便利性,但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较高的物流成本却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在高物流成本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出现了如京东等自建物流体系的电商企业,这些电商企业以自建物流体系作为其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目前,凭借航空货运高时效性、高安全性以及低破损率等优势,京东物流集团正加速其在航空领域的布局。2018年11月6日,京东物流的第一架全货机成功首航,标志着京东物流从此进入全货机时代,其建设京东物流航空枢纽的需求迫在眉睫。然而,目前文献关于电商自营物流企业航空枢纽的选址问题尚未形成成熟的研究体系,很难对京东物流航空枢纽选址起到理论支撑及实践指导。因此,对于京东物流航空枢纽选址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通过文献阅读,对电商自营物流、航空物流枢纽选址、选址决策模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为本文的选址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通过研究京东物流集团的发展概况及选址现状,进而明确其选址需求;再次,本文将文献统计法与选址需求相结合,对京东物流航空枢纽选址影响因素进行了初选,并采用专家评分的方式对初选影响因素体系进行测度分析,从而得到最终的选址决策影响因素体系;最后,本文构建了京东物流航空枢纽选址决策模型,采取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确定了选址影响因素的权重,利用基于云模型的PROMETHEE决策法对四个备选场址进行排序,明确了最佳场址,并通过灵敏度分析验证了本文决策模型的稳定性和鲁棒性;除此之外,本文还针对京东物流航空枢纽的工程建设提出相应举措,以期对其选址后的建设、运营有所帮助。

二、江苏省工程地质概况及今后工作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工程地质概况及今后工作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研究 ——基于江苏与陕西两省的数据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水利投资的概述
        2.1.1 水利投资的定义
        2.1.2 水利投资的特征
        2.1.3 水利投资的类型
    2.2 水利投资结构的概述
        2.2.1 水利投资结构的定义
        2.2.2 水利投资结构的分类
        2.2.3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
    2.3 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差异
        2.3.1 东西部范围划分
        2.3.2 东西部区域差异
        2.3.3 东西部水利投资结构的差异
    2.4 相关理论
        2.4.1 公共产品理论
        2.4.2 公共治理理论
        2.4.3 绿色金融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江苏与陕西两省水利投资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对象
        3.1.2 水利发展情况
        3.1.3 经济发展情况
    3.2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历程
        3.2.1 资金总量变化
        3.2.2 来源结构变化
        3.2.3 用途结构变化
        3.2.4 隶属关系结构变化
        3.2.5 项目规模结构变化
    3.3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值测度
        3.3.1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值
        3.3.2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速度
        3.3.3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方向与强度
    3.4 本章小结
4 江苏与陕西两省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分析
    4.1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影响机理及测算方法
        4.1.1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内涵
        4.1.2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影响机理
        4.1.3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测算方法
    4.2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测算
        4.2.1 规范化决策矩阵
        4.2.2 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4.2.3 欧氏距离及合理度的测算
    4.3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分析
        4.3.1 水利投资来源结构合理度的分析
        4.3.2 水利投资用途结构合理度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江苏与陕西两省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5.1 指标体系构建
        5.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5.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5.1.3 指标选取及量化处理
    5.2 模型构建
        5.2.1 ADF平稳性检验
        5.2.2 Johansen协整检验
        5.2.3 VAR模型的构建
    5.3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5.3.1 经济发展对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的影响
        5.3.2 产业结构升级对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的影响
        5.3.3 资源配置优化对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的影响
        5.3.4 各因素对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的影响程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优化的对策及建议
    6.1 坚持政策导向,扩大投资规模
    6.2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6.3 深化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6.4 均衡资源配置,加强技术创新
    6.5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6.6 明确责任分工,完善保障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连云港市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方案比选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连云港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现状分析
    2.1 总体情况
    2.2 除险加固历史与现状
    2.3 投资控制统计分析
    2.4 方案决策统计分析
    2.5 工程效益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连云港小型水库安全评价
    3.1 安全评价体系
    3.2 安全鉴定结论评价
    3.3 除险加固计划
    3.4 小结
第四章 层次分析法的介绍
    4.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4.2 比选模型的构造
    4.3 权重的计算
    4.4 小结
第五章 除险加固方案的比选与分析
    5.1 概述
    5.2 大坝加固
    5.3 溢洪道加固
    5.4 坝体防渗
    5.5 迎水面护坡
    5.6 坝顶路
    5.7 比选成果分析
    5.8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徐州市故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和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述
    2.2 水文情况
    2.3 地质情况
    2.4 历年加固改造情况
    2.5 运行管理情况
    2.6 现状存在问题
        2.6.1 堤身问题
        2.6.2 建筑物问题
        2.6.3 机电设备问题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
    3.1 堤防工程安全等级的划分
    3.2 选取堤防工程评价单元
    3.3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3.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3.2 影响堤防安全因素分析
        3.3.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3.4 指标评价标准
第4章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模型
    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1 确定权重方法理论分析
        4.1.2 堤防工程评价指标权重值
    4.2 综合评价方法
        4.2.1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理论与方法步骤
        4.2.2 三级递阶结构模型理论
        4.2.3 构造模糊综合评判关系矩阵的两类特殊问题
        4.2.4 综合评价等级
第5章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
    5.1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各指标分析
        5.1.1 运行管理
        5.1.2 工程质量
        5.1.3 防洪标准
        5.1.4 渗流安全
        5.1.5 结构安全
        5.1.6 交叉建筑物
    5.2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各指标得分及隶属度
    5.3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
        5.3.1 层次分析模型实证研究
        5.3.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实证研究
    5.4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深部巷道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承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2.1 矿井概况
    2.2 21205 工作面运输巷概况
    2.3 地应力测试
    2.4 围岩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2.5 煤岩样微观测试
    2.6 巷道变形特征及控制效果评价
    2.7 本章小结
3 煤岩组合试样力学特性差异及能量耗散过程
    3.1 数字散斑相关测量方法
    3.2 实验方案及设备
    3.3 不同高比煤岩组合试样的力学特性
    3.4 不同高比煤岩组合试样的应变场演变规律
    3.5 不同高比煤岩组合试样的能量耗散规律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应力释放的煤岩复合顶板巷道渐进破坏规律
    4.1 关键参数确定及数值模型建立
    4.2 无支护条件下巷道围岩位移场与裂隙场演化规律
    4.3 顶煤厚度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4.4 煤岩复合顶板巷道的控制原则
    4.5 本章小结
5 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机制
    5.1 锚固系统研发背景
    5.2 不同长度锚杆锚固区损伤演化规律
    5.3 顶板厚层跨界锚固原理及厚层锚固系统研发
    5.4 巷道支护系统设计及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煤岩复合顶板厚层锚固承载作用机制
    6.1 相似模拟材料力学测试及参数确定
    6.2 相似模拟实验设计及模型建立
    6.3 围岩应力演化特征及巷道变形破坏规律
    6.4 顶板厚层锚固系统的抗冲击特性
    6.5 本章小结
7 跨界长锚固柔化结构设计及多工况力学性能分析
    7.1 长锚杆适用条件及新型柔性锚杆研发
    7.2 实验的设备、材料及方法
    7.3 柔性锚杆关键参数选择及拉伸力学性能研究
    7.4 长期荷载下柔性锚杆力学特性研究
    7.5 循环荷载下柔性锚杆力学特性研究
    7.6 柔性锚杆现场应用研究
    7.7 本章小结
8 工业性试验研究
    8.1 葫芦素煤矿21205 运输巷典型工程实例
    8.2 门克庆煤矿3108 运输巷典型工程案例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苏北-南黄海西部第四纪长江埋藏古河道分布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苏北-南黄海西部第四纪长江埋藏古河道分布
    2.1 早更新世长江埋藏古河道分布
    2.2 中更新世长江埋藏古河道分布
    2.3 晚更新世长江埋藏古河道分布
        2.3.1 苏北东南部长江埋藏古河道分布
        2.3.2 南黄海西部长江埋藏古河道分布
    2.4 全新世长江埋藏古河道分布
3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钻孔空间分辨率偏低
    3.2 古河道判识依据有待商榷
    3.3 古河道形成时代存在争议
4 研究建议
    4.1 提高钻孔研究分辨率
    4.2 建立第四纪高精度可靠年代标尺
    4.3 加强长时间尺度物源研究
    4.4 加强海陆记录对比研究
5 结语

(6)徐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地质调查成果及应用
    1.1 主要成果
    1.2 应用概况
        1.2.1 构建三维地质结果模型
        1.2.2 查明地质资源禀赋特征
        1.2.3 查明地质灾害诱因
        1.2.4 服务城市“三线”调整
        1.2.5 建立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2 地质调查工作模式
    2.1 联合策划共同实施
    2.2 需求侧全流程参与
    2.3 多专业融合式调查
    2.4 例会制度监理机制
    2.5 产学研协同与创新
3 地质工作展望
    3.1 构建地质工作服务城市规划管理常态机制
    3.2 建立开放、共享与动态更新的城市地质信息系统
    3.3 挖掘与集成地质调查成果的科普文化资源
    3.4 推广“互联网+地质”成果应用
4 结 论

(7)基于“一张图”的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整合和管理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一张图”管理现状研究
        1.2.2 矿产地质信息管理研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引用技术标准规范
        1.4.1 档案管理类参考依据
        1.4.2 地质类参考依据
        1.4.3 数据建库参考依据
        1.4.4 信息化参考依据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一张图”管理的内涵
    2.2 泰州市矿、地信息管理平台分析
        2.2.1 泰州市矿地信息平台管理模式分析
        2.2.2 泰州市矿地信息平台数据服务特点
        2.2.3 泰州市矿地信息平台服务功能特点
    2.3 平台相关技术和方法
        2.3.1 Web GIS技术
        2.3.2 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泰州市矿地“一张图”现状分析与数据管理
    3.1 泰州市矿地“一张图”管理现状分析
        3.1.1 泰州市土地管理现状
        3.1.2 泰州市矿产地质管理现状
        3.1.3 存在问题分析
    3.2 “一张图”地质资料管理规范
        3.2.1 数字化资料的组织命名规范
        3.2.2 地质资料着录标准
        3.2.3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
        3.2.4 地质资料汇交规则
    3.3 矿产地质数据库组织研究
        3.3.1 地质数据组织模型
        3.3.2 数据库物理设计
        3.3.3 数据库更新模式
        3.3.4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3.4 “一张图”矿地业务数据关联
        3.4.1 “一张图”矿地业务分析
        3.4.2 矿地业务数据关联分析
        3.4.3 数据关联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研究
    4.1 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4.1.1 泰州市“一张图”系统管理现状分析
        4.1.2 矿产地质业务系统管理需求分析
        4.1.3 矿产地质资料管理需求分析
    4.2 矿产地质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架构设计
        4.2.2 系统功能架构
        4.2.3 “一张图”矿产地质业务管理总体设计
    4.3 矿产地质系统功能设计
        4.3.1 矿产地质业务管理功能设计
        4.3.2 地质灾害业务管理功能设计
        4.3.3 地质资料管理功能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台实现与验证
    5.1 平台建库流程
        5.1.1 数据库建库思路
        5.1.2 数据库的建库流程
    5.2 平台开发环境配置
    5.3 平台功能实现
        5.3.1 矿产地质业务管理的实现
        5.3.2 地质灾害管理功能的实现
        5.3.3 地质资料管理功能的实现
    5.4 系统测试
        5.4.1 功能测试
        5.4.2 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浅埋大跨暗挖工程特征判定
        1.2.2 风险分析与管理现状
        1.2.3 风险动态评估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3 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2 城市地下工程事故案例分析及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案例统计与分析
        2.2.1 城市地下工程事故案例采集
        2.2.2 城市地下工程事故特征统计
        2.2.3 城市地下工程事故规律分析
    2.3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2.3.1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定义
        2.3.2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属性
        2.3.3 风险管理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识别研究
    3.1 引言
    3.2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特点
    3.3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识别
        3.3.1 事故致因理论分析
        3.3.2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因素识别
    3.4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4.1 风险评价指标的特点
        3.4.2 风险评价指标建立原则
        3.4.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风险动态评价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模糊综合评判法基本原理
        4.2.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4.2.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4.3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动态评价方法研究
        4.3.1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动态评价分析
        4.3.2 计算模型
        4.3.3 权重确定
        4.3.4 隶属度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案例分析
    5.1 工程简介
        5.1.1 工程概况
        5.1.2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5.1.3 周边环境概况
        5.1.4 施工工序
    5.2 风险识别
        5.2.1 WBS-RBS技术
        5.2.2 工程WBS-RBS分解
        5.2.3 施工重大风险识别
    5.3 施工全过程风险动态评价
        5.3.1 评价过程辅助计算
        5.3.2 隶属度计算
        5.3.3 扰动系数计算
        5.3.4 权重计算
        5.3.5 模糊综合评判
    5.4 风险控制措施
        5.4.1 既有建(构)筑物保护措施
        5.4.2 顶管施工控制措施
    5.5 监测数据分析
        5.5.1 监测内容
        5.5.2 监测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工法统计表
附录 B 风险评估调查问卷表
附录 C 太原市迎泽大街下穿火车站通道建设工程 施工风险动态评价计算代码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暂时性承压水作用下南京某山前缓坡滑动过程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降雨诱发型滑坡滑动机制研究现状
        1.2.2 缓坡滑动机制研究现状
        1.2.3 蠕动型滑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概况
    2.1 猪头山滑坡概况
        2.1.1 滑坡形态特征
        2.1.2 滑坡变形特征
        2.1.3 滑动面特征
    2.2 工程地质背景
        2.2.1 构造运动
        2.2.2 气候变化
        2.2.3 猪头山的形成演化过程
    2.3 工程地质特征
        2.3.1 地层分布特征
        2.3.2 地层物理力学性质
第3章 暂时性承压水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
    3.1 研究区地下水渗流模型
        3.1.1 渗流简化模型
        3.1.2 边坡潜水渗流方程
        3.1.3 边坡承压水渗流方程
    3.2 降雨对暂时性承压水的影响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初始条件的设定
        3.2.3 模拟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猪头山间歇性蠕动滑坡滑动机制分析
    4.1 内在因素
    4.2 外在因素
    4.3 暂时性承压水的作用
        4.3.1 暂时性承压水的作用破坏模式
        4.3.2 暂时性承压水作用过程的数值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监测系统布设及监测数据分析
    5.1 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5.1.1 监测设计优先原则
        5.1.2 监测系统技术原理
        5.1.3 监测点的布设
    5.2 监测数据分析
        5.2.1 长周期监测数据分析
        5.2.2 短周期监测数据分析
    5.3 防治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京东物流航空枢纽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电商自营物流的研究现状
        2.1.2 航空物流枢纽选址的研究现状
        2.1.3 选址决策模型的研究现状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电商物流相关理论
        2.2.2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相关理论
        2.2.3 云模型相关理论
        2.2.4 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法PROMETHEE相关理论
第三章 京东物流航空枢纽现状及选址需求
    3.1 京东物流集团概况
    3.2 京东物流航空枢纽选址现状
    3.3 京东物流航空枢纽选址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京东物流航空枢纽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4.1 京东物流航空枢纽选址影响因素的选取原则
    4.2 京东物流航空枢纽选址影响因素的初选
        4.2.1 初选影响因素的选取依据
        4.2.2 一级影响因素的提出
        4.2.3 二级影响因素的提出
    4.3 京东物流航空枢纽选址影响因素的完善
        4.3.1 测度方法介绍
        4.3.2 步骤及计算
        4.3.3 最终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京东物流航空枢纽选址决策分析
    5.1 选址决策框架
    5.2 备选场址的确定
        5.2.1 备选场址的选址原则
        5.2.2 备选场址的选取
    5.3 因素权重确定: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5.4 备选场址排序:基于云模型的PROMETHEE决策法
    5.5 灵敏度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京东物流航空枢纽的工程建设举措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江苏省工程地质概况及今后工作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研究 ——基于江苏与陕西两省的数据对比[D]. 井西宁.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连云港市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方案比选与分析[D]. 宋彦伸. 扬州大学, 2021(08)
  • [3]徐州市故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研究[D]. 孙中禹. 扬州大学, 2020(04)
  • [4]深部巷道煤岩复合顶板厚层跨界锚固承载机制研究[D]. 谢正正.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5]苏北-南黄海西部第四纪长江埋藏古河道分布研究进展[J]. 陈影影,夏非,张振克,胥勤勉,陈诗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04)
  • [6]徐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及展望[J]. 黄敬军,陈建华,周贤金,魏永耀,安守林,花修权,姜素,徐士银,武鑫,陆华,张丽,华明,崔龙玉. 地质学刊, 2020(Z1)
  • [7]基于“一张图”的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整合和管理平台研究[D]. 吴雪枫.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8]城市浅埋大跨暗挖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研究[D]. 郑俊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9]暂时性承压水作用下南京某山前缓坡滑动过程模拟分析[D]. 俞良晨. 南京大学, 2020(02)
  • [10]京东物流航空枢纽选址研究[D]. 付豪.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江苏省工程地质概况及今后工作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