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期望图式

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期望图式

一、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期待图式(论文文献综述)

高鹏[1](2021)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J市A学校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在政治、文化、贸易等方面国家间的往来日益频繁,社会迫切地需要具有高水准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高职院校承担培养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重要责任,培养适合“一带一路”经济发展需求,具有较高业务水平、译员素质及交际能力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故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个案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课题。本研究将研究对象设置为J市A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15名专业课教师,300名学生,将研究基地建立在XX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使用如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本研究以实证为主,将质性研究作为辅助手段,研究路径综合全面。调查研究显示A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不完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方法单一;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商务英语翻译专业性教材质量偏低等。针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诸多问题,本研究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传统教学观念无法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和变化;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未能凸显高职教育特色;专业课教师队伍缺乏具体实践经验;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提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策略:树立科学教学理念,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完整体系;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张砚妮[2](2020)在《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及其课堂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英语翻译知识和能力愈发受到重视,因此,翻译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的英汉互译翻译教学研究发展迅速,而探索译者翻译时认知加工过程的实证研究成果数量有限,对花园路径句的翻译教学研究阙如。自1970年T.G.Bever提出“花园路径”这一术语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花园路径句是人们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对句子的某一部分产生局部歧义,造成暂时理解困难的现象。目前,国内尚未发现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从视译角度对花园路径句进行考察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在回顾国内外花园路径句、语言学眼动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眼动追踪技术,实验对象选取大学英语一年级、英语/翻译专业一年级和英语翻译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各35名,采用3(被试的英语水平:低、中、高)×3(层面:词汇、句法、语用)×2(句子类型:花园路径句、非花园路径句)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旨在考察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上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认知加工差异。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第一,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显着。高水平学习者在翻译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的过程中,其视译成绩高于低、中水平学习者,且在首次注视时间和回视时间上也均短于低、中水平学习者。而在语用层面花园路径句上,高水平学习者的总注视时间显着长于中水平学习者。此外,在视译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时,低水平学习者在视译成绩和各项眼动指标上均落后于较高水平学习者。第二,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存在显着差异。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句法层面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最高且总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均高于词汇、语用层面。而在首次注视和回视时间上,词汇层面花园路径句时间最短,语用层面花园路径句显着最长。在非花园路径句上,词汇层面的视译成绩高于句法、语用层面,且在各项眼动指标上均优于句法、语用层面,而语用层面则相反。第三,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明显。三种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任一层面上,非花园路径句的视译成绩均高于花园路径句,且总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少于花园路径句。而低水平学习者在首次注视时间和回视时间上,非花园路径句的时间长于花园路径句。在对以上主要研究发现讨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ADDIE教学设计模式,针对英语翻译专业三年级和大学英语一年级的学生,撰写了英语花园路径句翻译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期为高校英语教师在复杂句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等方面提供思路与启示。本研究的意义包括两点。在理论上,本研究为高校英语教师在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花园路径句视译教学与翻译训练实践方法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上,对学生而言,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高水平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的优势,从而反思自身不足,促进翻译能力的提高。对教师而言,本研究在教师深入了解不同水平学生视译花园路径句时的认知差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英语复杂句翻译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冯亚玲[3](2020)在《认知语言视角下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英译汉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鉴于民办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民办院校翻译教学的现状,民办院校要将翻译专业建设与学院的重点专业建设相结合,明确翻译专业的侧重方向。同时也要积极组织翻译专业教师进行系统的、定期的专业培训,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的翻译教师队伍;翻译教学模式可以采用翻译工作坊形式,给学生真实的翻译体验;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模式应该多样化,以教师评价结合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

张伶俐[4](2020)在《国内三所高校MTI口译毕业论文调研报告(2009-2019) ——基于CNKI数据库的图谱可视化分析》文中指出自2007年起,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内的15所高校率先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历经12年,翻译硕士教育蓬勃发展,口译硕士数量亦逐年递增。关于翻译学,翻译硕士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亦是不断深入。然而在这一背景下,口译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更鲜有学者从口译硕士自身视角对这一主题进行探索。本文拟借助文献图谱软件CiteSpace,选取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MTI学生为调研对象,以中国知网于2009-2019年区间内所收录的上述三所院校893篇口译硕士学位论文作为数据来源,通过可视化图谱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本调研拟探讨下列问题:从论文研究热点和趋势等方面,探讨2009-2019年期间,北外、上外、广外的MTI口译方硕士论文的发展及趋势。研究发现,2009-2019年间,北外、上外以及广外的英语口译毕业生,进行论文写作时主要采取实践报告的模式,结合相应理论,对自身在交传或同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与讨论。引用频率最高的理论为精力分配模型,释义理论,目的论以及关联理论;而探讨的最多的话题是应对策略。但是三所高校的学生又有各自研究偏好。例如,北外学生更多进行文学译本的对比分析,上外学生更多对交传或同传实践进行分析,而广外学生则更侧重于多元化语言服务的场景下的实践分析。此外,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出现了更多对新出现的,如语音识别,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听辨障碍,译员角色与主体意识等话题讨论。作者在论文中展开了详细的讨论,以期丰富MTI口译方向学生对毕业论文发展现状的理解,并为其今后口译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刘海玲[5](2020)在《图式理论指导下《北帝山旅游景区简介》翻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扩大,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在此背景下,旅游外宣翻译尤其重要。此次汉译英翻译项目的内容为北帝山旅游景区简介,旨在吸引更多海外游客,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广西旅游业国际化水平。同时,本项目还涉及广西客家文化习俗,有利于宣传广西特色文化,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本翻译项目属于旅游文本翻译,报告对图式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考察了图式理论的分类,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以北帝山旅游景区简介为翻译对象,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制约译者决策的因素,在词汇层面提出省略法和释意法为典型的翻译技巧,对汉语四字词和中国特色文化词的翻译进行分析;在句法层面关注中英句式的不同,针对句子语序调整、语态转换和无主语句的翻译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语篇层面考虑到语义连贯,侧重对重复和松散结构的调整。本报告借助图式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指导和研究北帝山旅游景区简介的翻译过程,推动广西旅游景区和客家文化对外宣传,希望对旅游类文本的英译研究及其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孙吉娟[6](2020)在《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方梦之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其在科技翻译研究、译学辞典编撰、翻译期刊创办等领域均作出了卓越的奠基性工作,其构建的应用翻译学范畴框架开中国乃至世界应用翻译学科体系研究之先河。方梦之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分法来研究翻译:宏观上,翻译的原则有达旨、循规、共喻三端,“一体三环”的时空图展示了当代翻译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内涵,翻译活动参与者以作者、译者、读者为三要;中观上翻译策略追溯其理论渊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以直译、意译、零翻译的三元图包罗其详;微观研究则侧重在语法、修辞和逻辑三科。本文重点对方梦之一分为三的方法论与应用翻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该方法论对当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与文学翻译研究的历史悠久,理论庞杂相比,国内的应用(文体)翻译起步较晚,理论视域窄化。具体来说,在方梦之等国内学科领航人的带动下,应用翻译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历程,走出了理论建构的困难期,在本体论、认识论、教学论、方法论、技术论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走上了独立学科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片不断拓展的学科体系疆域。其中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国内学界对此尚未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的价值之一就是完善学术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的环节。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处处体现着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识。打破二分的对抗和隔阂,继承古代文论、借鉴西方译论学说,提倡“一”中不仅有“二”,更要有“三”的整体、动态、分层、发展的译论观。笔者在文中有意识地揭示该方法的独特性、合理性和现代性,努力尝试提升此法在翻译研究中的普遍性。所以,一分为三正是方梦之译学思想和翻译活动的主旨要害,是其译学观的关键,也是方梦之整体译学思想方法论的高度浓缩。因此,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国内首次对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具有丰富翻译家史料,完善中国应用翻译思想史的历史价值;二是方梦之作为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建构的领军性代表人物,对其个体的研究也是对我国应用翻译学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反思,具有学科建构、发展、反思和批判之学科促进建设意义;三是一分为三哲学方法论视角的提出,对方梦之译学思想和译学活动具有提纲挈领之用,同时也为翻译学的元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哲学关照和启示。论文正文共分为八章内容,以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为主线,以方梦之对应用翻译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的本体研究为主体,以同时期东西方相关译论为参照,以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与翻译学术活动(创办期刊、主持会议、编撰辞典等)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呼应。宏、中、微三论结构平衡,翻译理论探究与翻译活动实践同条共贯,共显其一分为三的要义。“绪论”中,在综述方梦之的学术成果、代表作评论、学术思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是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总论,也是本文的灵魂。笔者通过梳理“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历史渊源和前沿要点,将一分为三定位于翻译学的哲学方法论层面,其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意义。后面三至五章侧重阐发方梦之在应用翻译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主张及其一分为三方法论的研究意义。分别指向: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体系,应用翻译的中观策略研究,翻译技巧微观研究的三基础:语法、修辞和逻辑。宏观体系建构系统、辩证;中观凸显“三”的要素,具有拓展学科理论发展的潜力;微观研究三位一体,激活了翻译实践提升为翻译理论的生命力。基于以上翻译理念,紧接的两章分别探讨了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之创办《上海翻译》期刊和编纂译学辞典。这一部分既是作为对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应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和批判,同时,论述过程本身特别加强了对方梦之提出或者应用的一分为三方法论的逐层剖析。结语部分,一方面对方梦之的译学贡献进行总结和研判,尤其是充分肯定其对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的成功运用;另一方面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可拓展领域。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挖掘具有中国哲学色彩的一分为三方法论与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契合,具有重要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复兴民族精华的现实意义。

白玲[7](2017)在《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外学者们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建构研究大多是从理论角度进行的,对基于能力的翻译测试实证研究比较少见。现有的翻译能力研究方向主要从外语翻译到母语,且多适用于源语和目的语语法差异较小的语对,因而并不完全适用于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在翻译测试研究领域更未引起重视。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汉英翻译能力的构成成分是什么?这些单项成分具体包括哪些内容?(2)如何设计与开发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3)本研究所开发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信度和效度如何?基于国内外有关翻译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侧重翻译教学中可测试的核心翻译能力,提出汉英翻译能力模式,将汉英翻译能力分解为双语能力、翻译策略能力、翻译专业知识、语言外能力、工具使用与研究能力及译者生理心理主体因素等子能力。这些子能力互为补充,整合作用于整个翻译过程。根据此汉英翻译能力模式和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本研究基于翻译课堂教学实践,将翻译测试与诊断测试相结合,运用诊断测试、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设计出一套实验用汉英语段翻译能力诊断测试题目,制定出相应的评分标准,并对该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加以检验。研究发现,本文提出的汉英翻译能力模式是合理的。从语段的角度设计汉英翻译诊断测试是有优势的。语段翻译不仅长度适宜,还能提供一定的语境,切合翻译教学的需要,在翻译测试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研究能有效诊断出受试者汉英翻译能力中的弱项。测试材料题材、体裁适宜;难度、长度适中;内容符合翻译专业笔译课程;试卷信度、效度均达到标准;测试报告能够呈现受试汉英翻译能力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依据诊断报告,结合细致的评分量表,受试者可以自主判断检查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强翻译练习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本研究的设计理念以及对翻译测试评分方法与评分标准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可对今后的翻译测试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助于翻译测试的公平、科学与规范,推进翻译测试领域的深入发展。此外,本研究对国家教育部正在研制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翻译专业硕士学生的笔译能力描述语和能力定级有借鉴价值。

贺莺[8](2016)在《高阶思维取向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结合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迫切需要,考虑到翻译作为新兴专业急需加强课程与教学建设的需求,基于国内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综合系统性研究缺乏的现状,本论文选择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这一国内翻译教学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论文从对翻译观的研究出发,结合翻译的社会属性和认知属性,将翻译定义为一个兼具文本性、文化性、社会性的心理过程,以语言为载体、以知识为内涵、以体验为路径,通过译者思维与文本、文化、社会等多重外部环境的交互,实现人类知识的迁移与共享。基于这一认识,指出翻译思维能力是译者超越现有静态知识和经验,实现内部知识与外部环境交互,形成认知框架,继而对源语文本世界加以表征的必备条件,在辨识翻译问题、界定问题性质、选择翻译策略、评价翻译产品、构建认知模型等诸多过程之中发挥主体作用。研究认为,翻译思维具有反复性、交互性、不规则性、多元性、不确定性、自我调节性和意义建构性,属于典型的高阶思维。在教学设计中关注译者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决策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围绕复杂翻译问题求解,结合文化、社会、文本环境与思维之间的交互作用设计翻译专业教学模式,以高阶思维培养整合过往翻译教学范式的优点,对于提高教学绩效,实现译者深度学习、个人发展、终身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以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契合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符合翻译学科本质规律,符合翻译学习的规律,有助于实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由离散性向集成性的转变,是端正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提高翻译学科地位的有益探索。高阶思维取向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归纳和演绎两种路径,采取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范式,围绕经验抽象-概念研究-理论建模-案例分析的进路,从教学模式本体的不同维度出发,构建翻译教学的实践模式,包括理论基础、目标指向、实现条件、操作程序、效果评价五个维度。就理念构建而言,高阶思维取向型翻译教学模式是一种与翻译学科知识紧密结合的融入式思维教学模式,以解决复杂情境下劣构的翻译问题和任务为路径,以培养译者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决策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关注译者自我发展能力、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旨在促进学习者形成适应现实翻译情境需要的译者素养。就程序设计而言,高阶思维取向型翻译教学模式是围绕“学习者-教师-社会组织”三元主体,体现“认知-社会”二维过程,集成探究、反思两个学习理念,兼具认知学徒制和实践共同体特征,蕴含多种教学方法的递归型教学模式。模式具有元认知策略前景化、思维过程外显化、学习过程情境化的特征,遵循反思原则、反馈富集原则和递归原则,强调高阶思维发展过程中翻译学习者的主体建构性,关注学习者与外部社会环境的交互推动作用。模式强调对于设计原则的整体性把握,遵循理性与感性(体验)、结构性与重构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在具体课程操作环境中的继承性创新。就评价设计而言,高阶思维取向型翻译教学模式的特点是:1)过程与结果统一的发展性评价;2)思维技能与思维倾向、知识理解与思维品质统一的整体性评价;3)围绕翻译问题解决的思维表现性评价。评价模式与教学流程中的多元反馈机制对接,以多元主体协商为特征,围绕思维质量、交互质量、知识质量、产品质量、发展质量开展综合评价。本研究认为,翻译问题产生的源泉是双语理解与表达过程中的歧义性、非对称性和干扰性,高阶思维在消解以上矛盾、解决翻译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因而是翻译教育的关键问题。鉴于译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超越语对差异,具有高度共性,本教学模式对于不同语对(如汉英、汉日、汉法)的翻译专业本科高年级、研究生课程教学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本研究具有跨学科研究的性质,综合思维科学、翻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认知领域对翻译高阶思维运行机制的探索,对翻译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决策性思维的核心属性和内涵进行具体界定,并据此提出翻译高阶思维的教育目标指向和主要发展路径。在系统梳理、评价现有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在后现代教育哲学、人本主义教育哲学框架内,基于认知科学以及翻译学理论的前沿成果,对高阶思维取向型翻译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实施条件、操作程序、评价体系进行精细化建模、可视化表征。所设计的模式较为充分地汲取了学科研究成果和教育理念,结合行动研究,形成了较为坚实的理论支撑和良好的实践基础,与以往的同类研究相比,更具理论的系统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更能体现翻译学习的内在规律和基本特点,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国内翻译教学模式研究领域的空白。

李健[9](2014)在《认知图式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探讨认知图式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认为在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构建文化背景图式,在翻译实践中引导学生搜索和推论相关思维组块,在翻译评析中促成学生思维组块与原有图式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促进翻译教学。

张瑞娥[10](2012)在《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为研究对象,宏观上着眼于多元、动态和开放的教学主体交往体系的建构,微观上则从具体的参数着手,包括交往主体、交往过程、交往目的、交往中介客体、交往环境和交往模式等。研究始自于对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现状的描写性探讨,将调查结果与穆雷老师1999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较,总结其历时性嬗变,得出的结论是: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在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测试评估和师资等方面,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其跨越性发展与教学效果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教学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将主体交往体系的建构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富有积极意义。建构健全的主体交往体系必须始自于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观和教学主体观上。我们对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背景的翻译教学过程进行了延伸,提出整体观观照下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把传统的单/两极翻译教学主体拓展为多极主体,包括教学操作主体、调控主体、组织和管理主体等等。经过考察发现,这些主体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往缺失和不足。传统翻译能力结构在范畴等级方面往往缺少基本范畴层次,对于以教学交往为取向的翻译能力可以进行再范畴化,形成完备的包括上位范畴、基本范畴和下位范畴的能力结构。以翻译能力的再范畴化为基础,翻译教学主体的交往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一定层次的本体性、条件性、实践性和评价性翻译能力。翻译能力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前一阶段的翻译能力是发展后一阶段能力的“支架”,对学生某一阶段中的翻译能力培养目标应遵循“最邻近发展区”原则进行定位。翻译教学内容是教学主体之间开展交往的最为重要的中介客体。以交往目的为参照,以翻译教学内容为载体的交往中介可以分为条件性、本体性、实践性和批评性中介,分别对应语言/文化/知识、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等教学内容,其选择设置要符合以下原则:合目的性原则、合规律性原则、所有主体参与原则、在主体交往中选择设置的原则等等。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中介客体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和复合式的特点,不同模块既矛盾又统一、既独立又联系。多极翻译教学主体的交往环境可以分为物理性、心理性和技术性交往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在交往主体、交往时空、主体与环境的关系上存在很大差异。多极翻译教学主体既融于交往环境又超越于交往环境。交往环境的创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多极主体共同参与的原则、主体融入与超越原则、不同环境互补以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原则。翻译教学主体之间的交往组合主要有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师生-翻译市场交往、师生-其翻译教学主体交往等等。师-生交往的前提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换,师-生交往必须以复合过程(翻译教学过程和翻译过程)为导向、以翻译结果为旨归,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本主义情感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以及性别等个体因素的差异,与学生进行深层次交往,而教育叙事为师-生交往提供了便捷的方式。生-生交往主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全班整合”三个环节进行,小组的划分采用“组内异质”和“组际同质”的方式。在生-生交往中,教师必须履行相应的角色,生-生交往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师生-翻译市场交往的实现有以下几种方式:以真实翻译项目为中介、模拟翻译情境、进行翻译培训和实习、引进翻译资格认证、实行合作师资、以翻译行业的纲领性文件为中介等等。此外,师生还必须通过适当的方式与教学调控主体、组织和管理主体等开展充分有效的交往。

二、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期待图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期待图式(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J市A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经济发展对商务英语翻译人才提出新要求
        2、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3、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薄弱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已有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2、研究个案选择
        3、研究方法
        4、技术路线
    (四)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2、实践价值
一、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高职院校
        2、商务英语翻译
        3、教学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A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内容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2、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三、A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不完善
        2、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方法单一
        3、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
        4、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专业性教材质量偏低
    (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的教学观念无法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和变化
        2、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未能凸显高职教育特色
        3、专业课教师队伍缺乏具体实践经验
        4、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四、完善A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完整体系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运用CLIL教学法
        2、采用情境教学法
        3、利用互联网+教学改进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方法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四) 树立科学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2、开展“专项式”商务英语翻译实操校本教研
        3、创建“名师工作室”
        4、搭建“研修一体化”服务合作平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及其课堂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术语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创新之处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花园路径句研究
        2.1.1 国外花园路径句研究回溯
        2.1.2 国内花园路径句研究述评
    2.2 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2.2.1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回溯
        2.2.2 国内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述评
    2.3 翻译教学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直接假说和眼脑一致假说
    3.2 花园路径句的认知处理策略
    3.3 关联理论
    3.4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四章 实验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实验材料
    4.4 兴趣区的划分
    4.5 实验仪器
    4.6 翻译评分标准与实例举隅
    4.7 实验设计与程序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5.1 整体指标分析
    5.2 英语水平变量
        5.2.1 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
        5.2.2 同一层面非花园路径句
    5.3 层面变量
        5.3.1 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
        5.3.2 不同层面非花园路径句
    5.4 花园路径句变量
        5.4.1 低水平学习者
        5.4.2 中水平学习者
        5.4.3 高水平学习者
    5.5 讨论
        5.5.1 研究结果小结
        5.5.2 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5.5.3 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5.5.4 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花园路径句翻译的课堂教学设计
    6.1 ADDIE教学设计模式
        6.1.1 ADDIE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内涵
        6.1.2 ADDIE教学设计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6.2 基于ADDIE模式的花园路径句翻译课堂教学设计
        6.2.1 基于ADDIE模式的分析阶段
        6.2.2 基于ADDIE模式的设计阶段
        6.2.3 基于ADDIE模式的开发阶段
        6.2.4 基于ADDIE模式的实施阶段
        6.2.5 基于ADDIE模式的评价阶段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对花园路径句翻译课堂教学的启示
    7.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7.4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材料及标准翻译
附录2 教学材料示例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3)认知语言视角下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英译汉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特点
二、民办院校的翻译教学现状
三、认知视角下的翻译教学理念
四、民办院校宏观层面的汉英翻译教学改革
五、民办院校微观层面的汉英翻译教学改革
    (一)翻译认知的体验性以及翻译工作坊式教学模式
    (二)翻译素材的选择
    (三)翻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利用
    (四)翻译教学评估模式的改革
六、结语

(4)国内三所高校MTI口译毕业论文调研报告(2009-2019) ——基于CNKI数据库的图谱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Ⅰ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1.1 Rationale
        1.1.2 The Research Status of MI Thesis
        1.1.3 Application of CiteSpace
        1.1.4 Conclusion
    1.2 Outline of this Report
CHAPTERⅡ RESEARCH METHODOLOGY
    2.1 Data Sources
    2.2 Research Design
        2.2.1 Tool Used in the Research
        2.2.2 Research Thoughts and Methods
CHAPTERⅢ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ANALYSIS
    3.1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Description
    3.2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3.2.1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BFSU,SISU and GDUFS
        3.2.1.1 Similarities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Highly-cited Theories
        3.2.1.2 Differences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Highly-cited Theories
        3.2.2 Research Trends of Graduation Thesis of MTI Interpreting Students
        3.2.2.1 Trajectory of Research Hotspots of Graduation Thesis of MTI Interpreting Students
        3.2.2.2 Trend of Research Hotspots of Graduation Thesis of MTI Interpreting Students
CHAPTERⅣ CONCLUSION
    4.1 Major Findings
    4.2 Suggestions for MTI Interpreting Students
    4.3 Limitations of this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APPENDIX A:MTI interpreting theses topics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APPENDIX B:MTI interpreting theses topics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PPENDIX C:MTI interpreting theses topics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5)图式理论指导下《北帝山旅游景区简介》翻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Source Text:Introduction to Beidi Mountain Tourist Area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Chapter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2.1.1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sources
        2.1.2 Parallel Texts for Reference
        2.1.3 Schedule of Translatio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2.1 Translation and Analysis of Introduction to Beidi Mountain Tourist Area
        2.2.2 Quality Control
Chapter3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Schema Theory
    3.1 Researches of Schema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
    3.2 Classification of Schema
    3.3 Guidance for Tourism Texts Translation
Chapter4 Case Study
    4.1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Four-character Words
        4.1.2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4.2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 Level
        4.2.1 Adjustment of Sentence Order
        4.2.2 Transformation between Active Voice and Passive Voice
        4.2.3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out Subjects
    4.3 Difficulties at Discourse Level
        4.3.1 Translation of Redundant Structure
        4.3.2 Translation of Loose Structure
Chapter5 Conclusion
    5.1 Acquired Experience in the Translation
    5.2 Finding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Report
    5.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Glossary
Appendix Ⅲ Letter of Attorney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TI Degree

(6)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方梦之研究综述
        1.2.1 方梦之成果掠影
        1.2.2 对代表作的评论
        1.2.3 对方梦之学术思想的评价
        1.2.4 方梦之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1.3 方梦之其人其事
        1.3.1 方梦之的学生时代
        1.3.2 厂矿工作及翻译
        1.3.3 研究所翻译
        1.3.4 步入教坛(1978年至今)
    1.4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4.1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1.4.2 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1.4.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方梦之一分为三翻译观的形成
    2.1 “一分为三译学观”之解读
    2.2 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哲学内涵
        2.2.1 一分为二的利弊
        2.2.2 一分为三的显现
        2.2.3 一分为三的优势
    2.3 一分为三与翻译学方法论
        2.3.1 一分为三与哲学方法论
        2.3.2 翻译学的方法论
        2.3.3 一分为三与翻译哲学方法论
    2.4 一分为三:从翻译标准到翻译哲学方法论
        2.4.1 作为翻译标准的一分为三
        2.4.2 翻译哲学方法论关照的一分为三
    2.5 方梦之的一分为三译学观
第三章 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研究体系
    3.1 应用翻译研究(学)学科体系建设历程
        3.1.1 文体研究切入,扩大翻译语域
        3.1.2 宏观构思,分层建构
        3.1.3 本体三分,自成一体
    3.2 应用翻译研究自成体系
        3.2.1 “应用文体翻译”范畴
        3.2.2 在译学体系中的方位
        3.2.3 宏观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义
    3.3 翻译活动三要素:作者、译者、读者
        3.3.1 三要素整体观
        3.3.2 译者主体的研究历程
        3.3.3 译家研究的时空与学科三维考量
    3.4 应用翻译标准:达旨、循规、共喻
        3.4.1 应用翻译原则之现实关照
        3.4.2 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
        3.4.3 循规:规范之常在
        3.4.4 共喻:译文适应性
第四章 方梦之的中观策略思想研究
    4.1 中观策略概说
        4.1.1 国内外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概述
        4.1.2 中观策略研究的意义
        4.1.3 方梦之对翻译策略的研究路径
    4.2 翻译策略三要素:理论因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
        4.2.1 理论因子的考量
        4.2.2 目的指向的诠释
        4.2.3 技术手段的考察
        4.2.4 译学方法论的启示
    4.3 翻译策略三元图:直译、意译、零翻译
        4.3.1 三元图的翻译语言意义观
        4.3.2 直译、意译的重新范畴化
        4.3.3 零翻译的理论研究
    4.4 我国三位一体的翻译策略类聚研究
        4.4.1 本土研究的理据
        4.4.2 自主开发的策略述评
        4.4.3 应用翻译策略之走势
    4.5 中观策略之批评
        4.5.1 中观策略的评价
        4.5.2 方法论意义
第五章 方梦之微观技巧研究:语法、修辞和逻辑三位一体
    5.1 翻译技巧的历史性和当代性
    5.2 技巧理论化的理据
        5.2.1 上下贯通、立足实践
        5.2.2 从实践总结走向理论研究
        5.2.3 理论发展性
    5.3 语法学视角
        5.3.1 语法(言)学在翻译学体系中的位置
        5.3.2 方梦之的翻译语言等值观
        5.3.3 翻译技巧与语言学理论同步发展
    5.4 修辞学视角
        5.4.1 修辞与翻译的契合
        5.4.2 应用翻译修辞观——译文的得体
        5.4.3 对方梦之翻译修辞观的评价
    5.5 逻辑学视角
        5.5.1 逻辑思维与语言翻译
        5.5.2 “逻辑学”是“翻译学”的基础学科
        5.5.3 逻辑对翻译研究的功用
        5.5.4 应用文体翻译需要逻辑思维
    5.6 语法贯通、修辞立诚、逻辑关联
第六章 创办《上海翻译》,构建应用翻译之三维阐释
    6.1 创办过程
        6.1.1 创刊背景
        6.1.2 创刊特色
        6.1.3 创刊艰辛
    6.2 创办思想:作者—编者-读者三结合
        6.2.1 稳定的作者队伍
        6.2.2 做专家型主编
        6.2.3 与读者的互动
    6.3 引领前沿
        6.3.1 国际译学视野
        6.3.2 凸显刊物的战略导向
    6.4 应用翻译研究之三维阐释
        6.4.1 聚焦应用(文体)翻译
        6.4.2 探讨翻译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6.4.3 关照应用型翻译问题
第七章 编撰译学辞典,创立“一体三环”译学观
    7.1 方梦之与辞典编纂
        7.1.1 衷怀辞书
        7.1.2 编纂历程
    7.2 译学辞典批评
        7.2.1 编纂译学观
        7.2.2 编者主体性
        7.2.3 读者意识
    7.3 编纂思想:一体三环
        7.3.1 一体三环论
        7.3.2 一体三环论之评价
        7.3.3 一体三环的方法论价值
    7.4 辞典与构建中国译学话语体系
第八章 结语:方梦之与中国翻译思想史
    8.1 方梦之译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8.2 方梦之译学思想对当下译学研究的启示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方梦之着译年表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论文
致谢

(7)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价值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研究历史与现状
    2.1 翻译能力研究
        2.1.1 国外翻译能力研究现状
        2.1.2 国内翻译能力研究现状
    2.2 诊断测试研究
        2.2.1 国外诊断测试研究现状
        2.2.2 国内诊断测试研究现状
    2.3 翻译测试研究
        2.3.1 国外翻译测试研究现状
        2.3.2 国内翻译测试研究现状
    2.4 语段的相关研究
    2.5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总体构思
        3.1.1 测试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设计思路
        3.2.1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目的
        3.2.2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设计原则
        3.2.3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设计与开发流程
    3.3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信度检验思路
        3.3.1 信度检验的目的
        3.3.2 影响翻译测试信度的主要因素
    3.4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效度检验思路
        3.4.1 效度检验的目的
        3.4.2 影响翻译测试效度的主要因素
第4章 汉英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
    4.1 汉英翻译能力构念
        4.1.1 双语能力
        4.1.2 翻译策略能力
        4.1.3 语言外能力
        4.1.4 翻译专业知识
        4.1.5 工具使用与研究能力
        4.1.6 译者生理心理主体因素
    4.2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
        4.2.1 语段的定义
        4.2.2 语段与语篇、自然段的区别
        4.2.3 语段作为翻译单位的优势
        4.2.4 语段翻译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语段的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设计与开发
    5.1 翻译测试的设计
        5.1.1 翻译测试的题型分类
        5.1.2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题型
    5.2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任务
        5.2.1 考试大纲
        5.2.2 命题
        5.2.3 文本体裁
        5.2.4 考试题型
    5.3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测试评分方法评述
        5.3.1 评分质量控制
        5.3.2 汉英翻译评分方法
    5.4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施测
        5.4.1 实验设计
        5.4.2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语段的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信度效度分析
    6.1 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的关系
    6.2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中的试验性信度验证
        6.2.1 内在一致性信度
        6.2.2 评分者信度
    6.3 信度检验结果与讨论
        6.3.1 信度在翻译测试各阶段的考量
        6.3.2 提高翻译测试信度的方法
    6.4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中的试验性效度验证
        6.4.1 内容效度分析
        6.4.2 评分效度分析
        6.4.3 后效效度
    6.5 效度检验结果与讨论
        6.5.1 效度在翻译测试各阶段的考量
        6.5.2 提高翻译测试效度的主要途径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贡献与创新
    7.3 对翻译专业翻译测试与教学的启示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内外翻译测试评分标准
附录二: 国内主流外语考试中的翻译题型
附录三: 汉英语段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考试大纲
附录四: 汉英语段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试卷
附录五: 汉英语段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诊断报告
附录六: 基于语段的翻译能力诊断测试内容调查问卷
附录七: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数据
附录八: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九: 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内容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十: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内容评价问卷统计数据
附录十一: 考试后效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十二: 翻译难度测量调查问卷(一)
附录十三: 翻译难度测量调查问卷(二)

(8)高阶思维取向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社会发展需要
        1.1.2 专业发展需要
        1.1.3 学习者个人发展需要
    1.2 研究问题
    1.3 哲学观照
        1.3.1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
        1.3.2 人本主义教育哲学
    1.4 研究进路
    1.5 研究价值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教学模式研究
        2.1.1 概念研究
        2.1.2 归类研究
        2.1.3 趋势研究
    2.2 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2.2.1 国外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2.2.2 国内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2.3 高阶思维研究
        2.3.1 高阶思维的定义与内涵研究
        2.3.2 翻译高阶思维的性质与特征研究
第3章 高阶思维取向型翻译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1 翻译能力论
        3.1.1 翻译能力构成要素
        3.1.2 翻译能力发展模式
    3.2 翻译教学论
    3.3 思维教学论
第4章 高阶思维取向型翻译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
    4.1 劣构问题求解是翻译高阶思维存在的依据
        4.1.1 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4.1.2 翻译问题的定义与归类
    4.2 翻译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
        4.2.1 一般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
        4.2.2 翻译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
    4.3 翻译高阶思维培养的目标指向
        4.3.1 批判性思维
        4.3.2 创造性思维
        4.3.3 决策性思维
第5章 高阶思维取向型翻译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5.1 社会条件
        5.1.1 关联社会情境
        5.1.2 优选翻译内容
        5.1.3 组建共同体
    5.2 课程条件
        5.2.1 现有翻译课程的反思
        5.2.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5.2.3 面向思维教学的课程整合
    5.3 技术条件
        5.3.1 译者工作站
        5.3.2 虚拟社区
第6章 高阶思维取向型翻译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6.1 总体架构
    6.2 设计原则
        6.2.1 反思性原则
        6.2.2 反馈富集原则
        6.2.3 递归原则
    6.3 主要特征
        6.3.1 元认知策略前景化
        6.3.2 思维过程显性化
        6.3.3 学习过程情境化
    6.4 教学流程
        6.4.1 翻译-探究阶段
        6.4.2 修改-反思阶段
    6.5 教学方法
        6.5.1 专家思维建模教学法
        6.5.2 思维显化教学法
        6.5.3 角色扮演教学法
第7章 高阶思维取向型翻译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7.1 评价理念
        7.1.1 过程与结果统一的发展性评价
        7.1.2 关注多元要素的综合性评价
        7.1.3 围绕问题解决的思维表现性评价
    7.2 评价设计
        7.2.1 评价主体
        7.2.2 评价程序及手段
        7.2.3 评价指标
第8章 高阶思维取向型翻译教学模式的应用案例
    8.1 目标指向
    8.2 实施条件
    8.3 操作程序
    8.4 评价设计
    8.5 效度检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认知图式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认知图式理论与课堂教学
    (一) 认知图式理论
    (二) 基于认知图式的课堂教学
二、认知图示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一) 翻译教学中文化背景图式的构建
    (二) 翻译实践中相关思维组块的搜索和推论
    (三) 翻译评析中思维组块与原有图式的整合
三、结语

(10)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相关研究综述
        0.2.1 宏观研究趋势
        0.2.2 微观细节研究
        0.2.3 相关评价
    0.3 本研究介绍
        0.3.1 主要内容
        0.3.2 基本观点
        0.3.3 思路与方法
        0.3.4 创新点
        0.3.5 研究意义
1 翻译教学现状透视与问题分析
    1.1 概述
    1.2 翻译教学现状透视
        1.2.1 教学材料等因素
        1.2.2 师资状况
        1.2.3 学习者动机与兴趣
        1.2.4 教学效果
    1.3 问题发现与分析
        1.3.1 翻译教学的跨越性发展
        1.3.2 问题发现与启示
    1.4 小结
2 翻译教学过程的整体观与多极教学主体
    2.1 概述
    2.2 教学过程整体观观照下的翻译教学主体
        2.2.1 传统教学主体论反思
        2.2.2 翻译教学过程的整体观
        2.2.3 翻译教学主体界定
    2.3 多极翻译教学主体的交往前提
        2.3.1 教学过程参与
        2.3.2 设定和评估教学参数的序列模式
        2.3.3 相关主体的纽带作用
    2.4 小结
3 翻译教学主体交往的缺失与局限
    3.1 概述
    3.2 交往实践模式与教学交往
        3.2.1 “主-客”模式与教学交往
        3.2.2 “主-主”模式与教学交往
        3.2.3 “主-客-主”模式与交往教学
    3.3 翻译教学主体交往现状
        3.3.1 师生交往
        3.3.2 生生交往
        3.3.3 师生-翻译市场交往
        3.3.4 其它交往
        3.3.5 翻译教学主体交往现状结论
    3.4 原因分析
        3.4.1 传统教育理念影响
        3.4.2 “主-客”交往模式
        3.4.3 主体文化割裂
        3.4.4 交往关系替代滞后
        3.4.5 翻译教育机制
        3.4.6 客观条件限制
    3.5 小结
4 教学主体交往目的与翻译能力
    4.1 概述
    4.2 翻译教学目标与主体交往目的
    4.3 对翻译能力的认知与交往启示
        4.3.1 翻译能力定义
        4.3.2 翻译能力构成
        4.3.3 核心能力锁定
        4.3.4 不同能力区分
        4.3.5 翻译能力特征
        4.3.6 相关认识的意义与交往启示
    4.4 基于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交往的翻译能力审视
        4.4.1 翻译能力的再范畴化
        4.4.2 英语专业培养框架与翻译能力
    4.5 翻译能力发展层次与交往目的定位
    4.6 小结
5 交往中介客体与翻译教学内容
    5.1 概述
    5.2 作为交往中介客体的翻译教学内容
    5.3 翻译教学内容选择设置
        5.3.1 设置原则
        5.3.2 学生意向中的交往中介客体
        5.3.3 模块内容选择设置
        5.3.4 模块设置个案展示
    5.4 教学内容中介作用的发挥
    5.5 其它交往中介客体
    5.6 小结
6 交往环境创设
    6.1 概述
    6.2 翻译教学主体交往环境认识
        6.2.1 翻译教学主体交往环境内涵
        6.2.2 多极翻译教学主体交往环境分类
        6.2.3 与传统翻译教学环境的区分
    6.3 翻译教学主体交往环境创设
        6.3.1 创设意义
        6.3.2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交往环境
        6.3.3 创设原则
        6.3.4 不同交往环境的创设
    6.4 小结
7 多极翻译教学主体交往
    7.1 概述
    7.2 师-生交往
        7.2.1 以学习者为中心
        7.2.2 以复合过程为导向
        7.2.3 以翻译结果为旨归
        7.2.4 人文情感关怀
        7.2.5 个体因素关注
        7.2.6 教育叙事:师-生交往的便捷方式
    7.3 生-生交往
        7.3.1 交往环节
        7.3.2 交往实践
        7.3.3 教师角色
        7.3.4 生-生交往的优势
    7.4 师生-翻译市场交往
        7.4.1 以真实翻译项目为中介的交往
        7.4.2 模拟翻译情境
        7.4.3 增加翻译培训和实习
        7.4.4 实施合作师资
        7.4.5 以文本为中介的交往
        7.4.6 引进翻译资格认证
    7.5 师生-其他主体交往
        7.5.1 师生-调控主体交往
        7.5.2 师生-组织管理/指导主体交往
    7.6 小结
8 结论
    8.1 本研究回顾与总结
    8.2 不足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翻译教学现状及学生相关因素调查
    附录 2 翻译教学材料等因素调查涉及院校一览表
    附录 3 学生分布情况一览表
    附录 4 翻译师资状况调查
    附录 5 翻译师资状况调查院校和教师数量一览表
    附录 6 学生-多极翻译教学主体交往状况调查
    附录 7 翻译教师交往状况调查
    附录 8 教学前阶段翻译教学内容:学生意向调查
    附录 9 教学后阶段针对翻译教学内容设置调查
    附录 10 学生参与翻译教学纲领性文件制定情况调查
    附录 11 学生翻译学习心理调查
    附录 12 翻译学习中的性别差异问卷调查
    附录 13 翻译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独立样本检验
    附录 14 翻译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统计描述
    附录 15 专业译者与专职教师教学理念调查
    附录 16 专业译者与专职教师教学设计调查

四、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期待图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J市A学校为例[D]. 高鹏. 渤海大学, 2021(02)
  • [2]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及其课堂教学设计[D]. 张砚妮.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3]认知语言视角下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英译汉教学改革探索[J]. 冯亚玲.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07)
  • [4]国内三所高校MTI口译毕业论文调研报告(2009-2019) ——基于CNKI数据库的图谱可视化分析[D]. 张伶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5]图式理论指导下《北帝山旅游景区简介》翻译项目报告[D]. 刘海玲. 广西大学, 2020(12)
  • [6]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D]. 孙吉娟. 上海大学, 2020(03)
  • [7]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研究[D]. 白玲.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2)
  • [8]高阶思维取向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D]. 贺莺.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2)
  • [9]认知图式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 李健.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10]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D]. 张瑞娥.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期望图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