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2001北京书展

谈2001北京书展

一、话说2001年北京图书订货会(论文文献综述)

卞娜娜[1](2020)在《新世纪我国城市书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书展又称图书博览会、图书订货会、书市,是出版产业的“风向标”,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图书出版及相关行业。城市书展是书展的一种类型,指以城市为主体举办的,以书为媒介,以服务出版发行产业,助推全民阅读为宗旨,具备图书展销、形象展示、文化交流与传播、全民阅读推广等功能,同时带来经济、文化、社会价值的周期性、综合性图书展销和阅读推广活动。新世纪,实现了市场化转型的出版业,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改革流通发行,调整结构布局,明晰性质归属,逐步确立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驶入发展“快车道”。全民阅读活动也随着国家的重视逐渐从“民间倡议”上升至“国家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广。二者为城市书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我国城市书展不断崛起,在规模、形式、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为行业和政府重点组织和扶持的对象,城市书展逐渐发展成为集图书展销、文化交流与传播、形象展示、推广阅读的重要平台,全国掀起办展热潮。城市书展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共经历了起步与初兴阶段(1980-1994)、遇冷阶段(1995-1999)、回暖阶段(2000-2005)、勃发阶段(2006-2010)以及兴盛阶段(2011-至今)五个发展时期。改革开放40年以来,城市书展逐步发展并日益走向成熟和规范。尤其是21世纪的前20年,城市书展更是获得了快速发展。通过对现有城市书展整体统计分析发现,新世纪,我国城市书展正呈现出数量增加;规格升级;展期主要设置在第三季度;东部地区城市书展的质量和数量大于中西部,空间分布不均衡等特征。随着城市书展的发展,其功能也在不断延伸。城市书展的功能变迁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书展以书为本,更多的承担“市”的作用,是书商的交易和联系之所,主要存在排他性看样订货功能、公共性图书零售功能、宣传展示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其中以订货与零售为主的图书交易功能占据功能主位。第二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城市书展的订货功能逐渐弱化,展示功能得到强化。从出版商展示企业品牌形象,到政府展城市文化品牌,最后到国家展示时代主题。城市书展以展为主,实现了从展书到展时代主题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第三阶段,城市书展发展成为重视阅读推广,构建书香社会的“书香节”,此阶段城市书展以人为本,向市民推介精品新书,公布年度好书,同时向下延伸,向基层下沉,扩大阅读推广范围,促使越来越多的民众被“书香节”的阅读氛围吸引,加入到全民阅读的行列,全省联动效果良好。最后,城市书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展出效果成效低,区域发展不均衡以及营销内容未深耕等问题逐渐凸显。针对以上问题,可通过转换政府职能、发挥行业协会领导作用、培养专业办展人才三方面入手协力提高展出效果;根据东部、中部、西部不同梯度的城市书展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弥补区域间差距;明晰书展定位、增加跨媒介展览形式以及发挥社交媒体的平台价值,以此来提高营销水平,获取受众注意力。针对以上提出的认识和见解,希望能为城市书展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王津[2](2020)在《场所叙事视角下独立书店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2016年开始,实体书店逐渐回暖。众多独立书店也在“倒闭潮”突围,以多元业态之姿回归大众视野,例如先锋书店、言几又、西西弗、诚品、猫的天空之城等书店品牌。独立书店一直以高品质阅读为特色,打造细分市场,如今独立书店数量不断攀升,随之带来一个问题,众多的独立书店如何使其文化价值更好体现并且获得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的观点是独立书店要与在地文化结合,缝合在地文化肌理,真正成为所在地域的文化地标,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从而实现其文化价值并获得书店的长久发展。本文基于场所叙事这一理论视角,为独立书店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多参考建议。场所叙事理论提倡建筑应该将人文信息蕴含其中,借助物质和非物质载体将场所的历史与文化呈现出来,在人与场所、场所与场所之间建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关系,培育城市精神。独立书店现在多升级为综合文化场所,从建筑形态到内部风格都进行升级,公众可以在独立书店中获取书籍以外的更多精神体验。独立书店进行叙事性搭建不仅可以提升公众在这一场所的文化体验,同时能够使公众逐步构建起在地文化的认同感。独立书店既是建筑实体,又是出版发行的重要渠道,其发展涉及建筑、地理、出版等学科,场所叙事理论和独立书店发展研究具有高度耦合性,本文结合国内和国外的代表性书店,例如南京先锋书店、成都方所书店、日本茑屋书店、荷兰教堂书店等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场所叙事理论不仅仅只强调建筑单体,还突出与建筑单体相关联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陈设,从宏观到微观的组合使场所成为一个整体性概念,所以在这一理论视角下的独立书店与在地文化结合更加紧密,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场所才不会轻易被淘汰,反而能反哺地域文化,实现良性发展。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语境下日益突出,全球化往往意味着要打破原有边界,包括经济边界、地域边界、文化边界等,而文化边界正是区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重要尺度。倘若世界失去文化边界,那么民族性也将消失,所以保持文化特色是全球化语境下对每个国家必须应对的重要课题。转型后的独立书店在这一趋势下大有可为,建筑形态和多元业态都可以强化在地文化表达。第二,体验经济已成为新经济形态,公众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获得物质,还希望在购物过程中获得良好的环境体验和服务方式。独立书店目前优化店内环境,有柔和的灯光、轻松的音乐、丰富的书籍,为进入书店的公众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还为儿童专门打造专属空间,吸引了更多的人群进入书店。让进入的公众在良好的体验氛围中获得对书店的认同,可以提高书店的顾客黏性。第三,在实体书店激烈的竞争中,突出差异化特质获得竞争优势。尽管有一系列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独立书店本身还需具备独立经营的能力,一旦政策红利消失独立书店的自身实力才是长期经营发展的根本。连锁书店“连锁不复制”,根据区域差异建立特色书店,而不是“千城一面”只具有品牌特色而无地域特色,独立书店营造自身品牌特性,打造当地的重要“第三空间”。独立书店进行叙事搭建可以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并且与当地公众进行空间内容共同编辑,形成新记忆提高对场所的依赖程度。

胡萱[3](2019)在《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最大化地有效阅读是通俗小说创作的终极目标,也是通俗小说产生最佳社会影响和最多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创作、传播、运作、阅读、效益,通俗小说创作就是一个市场运行的过程,其中阅读是主要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当阅读主体、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发生变化,通俗小说的市场运作也随之进行调整。本论文选择阅读的视角论述通俗小说创作的市场运作机制,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强调通俗小说批评的“通俗视角”。既然阅读是通俗小说市场运作的主要环节,抓住这个环节对之展开批评,就最能体现通俗小说批评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二是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但是从阅读的角度分析通俗小说的运作过程的成果还不多见,为本论文留下了创新的空间。三是刊载媒体转换迅速是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刊载媒体的不同自然带来阅读形式的不同,阅读形式的不同也就带来市场运作的不同。因此阅读方式的研究也就最能呈现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创作风貌。“纸读”指的是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阅读。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读者从市民阶层扩大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但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其运作延续了近现代通俗小说的运作机制,同时也受到西方畅销书机制的影响。当代纸质通俗小说市场运作的实质是本土化了的畅销书机制。“网读”指的是网络小说的阅读。网络小说的阅读从纸张迁移到屏幕,读者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进一步浅层化,在阅读的同时,读者还可以与作者进行即时互动。网络小说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付费阅读及其衍生的市场运作模式,这一模式形成后,网络小说的读者不仅花费时间阅读小说,还要消费金钱乃至情感,过度消费的读者已变身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粉丝”。网络小说的市场运作正是深植于粉丝经济,所有市场运作的具体行为都指向对粉丝生产力的充分调动。“手读”指的是电子游戏的阅读。电子游戏可以看作是“手读”的故事。相较于“纸读”、“网读”,电子游戏具有多重技术优势,游戏玩家可以获得比阅读小说更强烈的代入感,这是其他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虽然游戏更充分地调动了阅读者的感官,但其生产程序是预先设定好的,阅读者能改变的内容十分有限。阅读者实际处于被控制的地位,其主体性被剥夺了。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相当繁荣,对之展开科学的批评是当务之急。从阅读和市场运作的层面展开研究,对通俗小说的价值评价能够提供科学的依据,对通俗小说构建健康、有益的社会正能量也能提供科学的对策。

孙玉芳[4](2019)在《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牛亚杰[5](2018)在《华东六省少儿出版联合体的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华东六省少儿出版联合体简称“华东六少”,是由华东地区的六家专业少儿出版社共同组建的行业联盟,其目的是为了抱团发展,共同应对市场挑战。联合体成员包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明天出版社以及福建少儿出版社。自成立以来,“华东六少”的整体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在全国少儿图书市场中不断上升,获得行业内外的高度认可。华东六家少儿出版社作为少儿出版领域的同行,本着“竞合”的态度和理念,在一系列发展策略的推动下,共同跻身中国少儿出版领域的第一梯队,既赢得了市场,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又获得了行业影响力,知名度大大提升。它的成功,是一种标杆,有很多值得出版业同行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因此,本文以“华东六少”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华东六少”的主要发展策略,得出“华东六少”在中国少儿出版领域取得骄人业绩的原因,为中国其他出版联合体的发展以及地方专业少儿出版社的发展提供借鉴。“华东六少”作为一个少儿出版联合体,在具体执行各项发展策略时,既确保整体的协同发展,又确保个体在整体理念下的多样化发展。使“华东六少”的整体影响力和个体影响力都大大提升。全文着重论述对“华东六少”在各项发展策略的指引下所做的一些事情,通过具体案例进行梳理总结。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对“华东六少”的发展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全文的行文结构如下:首先,通过文献调查法对“华东六少”的成立背景、成立目的进行了梳理分析,并通过事实数据对“华东六少”现阶段的市场地位、行业地位进行了总结归纳。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华东六少”在主要发展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梳理。然后,针对“华东六少”现阶段面临的一些问题,为它今后合作模式的转变和升级提供了一些建议。还对“华东六少”的合作发展策略给中国出版行业带来的现实价值意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华东六少”目前的主要发展策略还是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在各项发展策略的指引下形成了良性的“竞合”发展局面,不论是联合体还是各个出版社的发展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一些涉及到深度合作的策略还没有建立起来,如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涉及到人才交流以及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也没有展开。所以,论文最后,笔者针对“华东六少”未来的合作领域及方向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希望“华东六少”能够凝聚更大合力,作为中国少儿出版先进力量真正走出国门,在国际上打响知名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黄勇军[6](2018)在《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史上,影视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为我国影视剧的创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影视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创作样式;它既是影视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现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影视小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研究者总结其创作成就,关注其在影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梳理其发展演变脉络,探讨其创作规律。因此,开展对影视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对于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完整面貌;对于拓展影视史的研究范围,总结影视创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启迪和促进当前影视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电影小说是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属性,既是电影文学的重要样式,也是小说艺术的全新品类。电视小说是对电视剧或电视剧本进行文字改编和再度创作而形成的小说,它的创作模式、文体形态、本质属性等都与电影小说相似。影视小说则是为了言说的便利而对电影小说和电视小说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简称。鉴定是否为影视小说应坚持两大基本准则:一是在创作依据上必须是根据电影/电视剧本或影像文本进行的改编与再创作,二是在创作时间上必须是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或摄制完成之后。只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廓清影视小说认知上存在的误区,为维护影视小说文体形态的纯正性与独立性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现代电影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和中国现代电影以及现代小说的生成与发展紧密相连。1910年代初以周瘦鹃等为代表根据外国电影改编的“影戏小说”为我国早期电影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根据中国本土电影改编的电影小说的早期形态电影本事以及“影戏小说”则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开始出现。1930年代以后电影小说成为“文学新品种”并得到文学界的承认,1940年代中后期电影小说更进一步成熟并开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解放后电影小说进入了缓慢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电影小说在多重挤压下犹如戴着沉重枷锁的“舞者”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成的“辉煌”与“惨淡”的“舞台”上艰难“起舞”曲折前行。新时期电影小说则出现了缓慢而艰难的复苏,但并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创作局面。1990年代以后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影像文本的电影和纸质文本的文学二者双向“合谋”的共同诱导与塑造下,这一时期的电影小说呈现出了全新的、别样的风格与特色,并推动电影小说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由于我国电视剧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电视小说的诞生比电影小说晚近七十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蹒跚来迟。电视小说经历了1980年代的短暂沉寂后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并由1990年代及以前的创作者文体意识懵懂、艺术水准粗陋、市场接受程度低下而逐渐走向21世纪以后的文体创作自觉、运作模式娴熟、优秀佳作叠现的成熟与繁荣阶段。电视小说以及电影小说也在新世纪逐渐取代影视文学剧本成为影视文学的“最重要类型”。在厘清电影小说与电视小说演化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并由此建立影视小说系统的生长谱系基础之上,从文体的角度深入影视小说内部探讨其文体建构的策略及其特色可以发现,影视小说既广泛借鉴了影像叙事的技巧,又充分发挥小说艺术的优长,将影像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也因此成为影视对文学影响最为典型的代表,成为影视与文学联姻产生的“宁馨儿”。影视小说是蕴含影视基因最为丰沛、受到影视影响最为深刻、借鉴影视艺术形式最为多样、运用其相关技法最为成熟的小说文本形态。其中,被誉为“电影的灵魂”的蒙太奇作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对影视小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也最为广泛和深远。此外,影视小说借鉴影视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影像视听技巧,以时空的有意错落、重置、交叉、破碎等打破情节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以多重空间的叠合、并置、交错等摒弃传统单一的时间线性叙事模式,凸显共时性与现时性的“空间化”叙事效果,表现出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艺术技巧与审美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空间化的“最突出的代表”,也是影视小说有别于其他小说所具有的独异性和规定性之一。文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从影视小说的外部生态场域来考察影视小说的生成与运作情况可以发现,以出版社为主体的传播媒介对影视小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枢纽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作为生产精神产品能动主体的出版社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影视小说的繁荣既提供了重要保障又激发了不竭动力。同时,在影视小说生成链上的三大相关主体——作为影视剧生产制作主体的投资出品方、作为影视小说创作主体的改编创作者以及作为物化载体媒介主体的图书出版社中,改编创作者作为关键主体直接决定影视小说的艺术水准与市场价值,影视投资制作方则以其广泛的市场影响和强劲的资金实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三者在遵循影视剧生产规律、小说创作规律、图书出版规律“三大规律”基础上多方联动,互融共生,以各自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要素参与影视小说的创作生产与营销运作,推动影视小说在新世纪迅速发展并走向全面勃兴。

焦娇[7](2015)在《新世纪我国书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书展已不只是西方的专利,中国也加入了书展的大潮,本文以我国书展为研究对象,对书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此来研究我国书展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启示,来推动我国书展的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本文从分析书展的历史流变着手,从书展的发生、发展、现代书展的大发展三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分析,对整个书展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做了研究和总结。之后,对中国书展的概况进行整合和梳理,并简要介绍了我国的三大书展。我国书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类型多样,本文主要按照展出地域、展品类别、主办机构、交易性质以及展出对象的不同,将书展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书展各有所长、各有重点,共同为我国出版业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随着我国书展三十几年的发展,书展原始的图书展销功能在当前书展新功能的冲击下得以强化和拓展,新、旧功能相辅相成,将书展变成融合图书销售与订货、版权交易、出版业信息首发、出版新品发布、新技术推出、文化传播、形象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一项全局性出版工作,其内涵也不断深化和延伸。通过研究我国书展的发展全貌,以及对书展概况、类型和功能的分析,并与世界着名书展和中国港台地区的一些书展相比,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化的市场主体、相关人才体制服务设施不完善、出版社欠缺主动性、数字时代对书展功能的冲击、活动趋于同质化五个方面。目前,以书展本身存在的问题为基础,探索我国书展的发展方式,也希望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发展道路。针对业界的书展,要加快发展我国的版权代理业,培育相关的专业人才,同时也要谋求数字时代书展的新发展,这是我国书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设立专业的市场主体帮助我国书展朝着更专业、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针对大众的书展,一方面要着力打造书香社会,学习上海书展,利用多种媒体共同扩散浓郁书香;另一方面要创新活动构建书展文化氛围,借鉴世界着名书展的多元化活动,提升我国书展的文化层次。

陈银霞[8](2011)在《教辅图书出版的现状和未来走向预测 ——基于两次全国性订货会的观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辅图书,以其稳定、高额的利润为特征,从一出现就是出版阵地的重要板块,不仅一直受到出版者的重点关注,还是图书市场中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面对各省独立命题所导致的教材区域化加大、业界竞争激烈的挑战,教辅图书出版正处于行业转型的重要时刻。本文从教辅的历史脉络着手,对当前教辅图书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在这些的基础上,笔者在最后根据目前教辅图书的市场形势,对于未来的教辅图书出版走向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对业界有些启发。论文的正文一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辅图书出版的历史和现状。笔者把教辅图书出版的历史以新课改作为分界线,按照时间对教辅图书出版的历史做了一个梳理。在教辅图书出版的现状这个板块,笔者在从第20届成都图书博览会和2011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收集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样本,对教辅图书的品种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对教辅图书的出版分布、出版物形态变化趋势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下教辅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诸如品种泛滥、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过度等等。根据相关资料,笔者对于这些教辅图书出版的问题给出了几种解决的建议,希冀对业界从业者有所启示。第二部分为教辅图书出版的未来走向预测,前面第一大部分即对于教辅图书出版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都是为这一部分作铺垫和打基础。根据目前教辅图书发展的现状和当下教辅出版存在的大环境,笔者对于教辅图书出版的未来走向也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即品牌教辅继续吃香、原创教辅满足个性需求、区域性教辅继续扩张、数字化教辅发展迅速这四个大结论,并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受能力和时间所限,此论文有很多不足,如果论文能在某些方面对于相关专业人士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也不枉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

秦然然[9](2011)在《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走向》文中提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目前学术界尚未对流行音乐产业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走向进行系统研究和学术梳理,也没有形成对这个产业的整体认知。数字音乐的兴起,带来了流行音乐从创作、传播、销售到消费的产业链整体的革新,但是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商业模式。为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和发展道路需要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走向进行梳理。自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唱片经济转变为娱乐经济的过程。唱片经济以唱片产业为主,唱片销售收入支撑整个产业发展。娱乐经济则综合了唱片产业、演唱会、艺人经纪等多项经营内容,演艺收入成为产业主要收入来源,歌手成为运作基点。传统唱片公司正在积极转型为以音乐和偶像为主的综合音乐公司。从产业链的角度审视,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上游是指唱片公司的组织和经营,主要包括歌手选拔和管理制度、唱片制作和唱片宣传;中游是指唱片的发行;下游是指唱片的销售和版权授权。并可对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走向分为以下三部分进行详细分析:1、1978—1990年的产业积淀期,流行音乐从地下状态走向社会主流被人们接受,流行音乐产业化开始萌芽,但是市场体制刚刚萌芽,管理、法律等方面都处于边缘地带,也为以后的问题埋下了隐患;2、1991—2000年的产业链形成期,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真正开始自立,产业环境不断改善,形成了从唱片公司选拔歌手制度和经纪管理体系到唱片发行和唱片销售、版权授权以及目标明确的消费者市场的传统流行音乐产业链;3、2001—2010年的产业链革新期,数字音乐兴起,对传统流行音乐产业链带来了冲击和革新,电视音乐选秀歌手带来了粉丝文化的职业化、规模化,出现了以当粉丝为职业的“职业粉丝”,演唱会、偶像所代言的产品等周边衍生产品都成为粉丝们进行消费的重要选择。大陆的流行音乐产业从最初的音乐消费为主转变为基于偶像进行的消费,电视音乐选秀歌手带来了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根本转型: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事实上,不管是传统流行音乐产业,还是数字音乐产业,音乐和歌手都是流行音乐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产业运作的核心和基础。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的转向,说明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正在从产业的低级阶段转向产业的高级发展时期。对青少年群体而言,流行音乐已经成为除了家庭、学校的教育之外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媒介,唱片公司在积极转型为以音乐和歌手为平台的综合经纪公司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之外,还应该承担起产业责任,避免流行音乐的低俗化。

李星星[10](2011)在《浮出·崛起·壮大》文中研究说明从1987年“骡马大市”起步到如今成为“全球最大的华文图书交易平台”,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把握出版发行市场脉搏、不断推进出版业市场化进程的过程。 20多年来,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参与者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品牌越来越响。尤其是近5年来,民营书

二、话说2001年北京图书订货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话说2001年北京图书订货会(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我国城市书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城市书展的历史流变
    一、城市书展起步与初兴阶段(1980-1994)
    二、城市书展遇冷阶段(1995-1999)
    三、城市书展回暖阶段(2000-2005)
    四、城市书展勃发阶段(2006-2010)
    五、城市书展兴盛阶段(2011-至今)
第二章 新世纪我国城市书展发展概况及类型
    一、城市书展的发展态势
        (一)办展数量增加
        (二)办展规格升级
    二、城市书展的时空分布
        (一)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
        (二)空间分布:东部大于中西部
    三、城市书展的类型
        (一)类型划分
        (二)代表性书展
第三章 城市书展的功能变迁
    一、书市:以书为本,书商交易与联系之所
        (一)排他性看样订货功能
        (二)公共性图书零售功能
        (三)宣传展示功能
        (四)社会交往功能
    二、书展:以展为主,从展书到展品牌的进阶之路
        (一)订货与零售功能弱化
        (二)展示功能强化
        (三)全民阅读推广功能的衍生
    三、书香节:以读者为中心,推广全民阅读
        (一)全民阅读推广功能的深化
        (二)交流与传播功能的保留与扩展
第四章 城市书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展出效果成效低
    二、东多西少,区域分布不均衡
    三、定位窄化,营销内容未深耕
第五章 城市书展发展优化路径
    一、协同合作,提高办展效率
    二、因地制宜,弥补区域间差距
    三、提高营销水平,获取受众注意力
结语:城市书展演进的时代动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我国城市书展统计(以时间为序)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场所叙事视角下独立书店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以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界定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场所叙事的释义与价值分析
    2.1 场所叙事的理论沿革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场所叙事的研究内容
        2.2.1 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2.2.2 现代城市空间的设计研究
        2.2.3 关于场所理论的系统构建
    2.3 场所叙事的作用机制
        2.3.1 空间:缝合肌理,优化整合
        2.3.2 物体:主题诠释,结构编排
        2.3.3 事件:文化策略,事件体验
    2.4 场所叙事理论与独立书店发展的耦合分析
        2.4.1 独立书店属性之一:建筑实体
        2.4.2 独立书店属性之二:出版发行渠道
        2.4.3 独立书店属性之三:文化特性
3.独立书店的叙事性搭建路径
    3.1 独立书店
        3.1.1 书店溯源
        3.1.2 独立书店的影响因素
        3.1.3 独立书店现状综述
    3.2 独立书店关联场景的叙事设计
        3.2.1 文化主题设定与诠释
        3.2.2 参观路径设计
        3.2.3 隐喻要素设置
    3.3 独立书店内部叙事情景构架
        3.3.1 主题性道具融入
        3.3.2 出版物分类与选品
        3.3.3 书店分区
    3.4 营造书店的场所感
        3.4.1 打造沉浸式阅读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3.4.2 识别公众需求,延伸个性服务
        3.4.3 丰富场所接触形式,激发场所活力
    3.5 比较研究:以西西弗书店与先锋书店为例
        3.5.1 西西弗书店——独立书店商业运营的典范
        3.5.2 先锋书店——独立书店人文价值的标杆
        3.5.3 比较结论
4.独立书店转型阶段现存问题
    4.1 转型路径趋同,独立书店个性化特征缺失
    4.2 文化主题诠释系统不完善,与关联场景相关程度低
    4.3 独立书店主题道具陈设机械化,叙事逻辑不畅
    4.4 多元业态挤压文化空间,书店文化功能被弱化
5.独立书店转型发展优化建议
    5.1 聚合地域文化:以在地文化为基,强化独立书店的叙事功能
        5.1.1 深度挖掘在地文化,书店设计去“个人化”
        5.1.2 书店多形式表达在地文化,引导认同构建
    5.2 打造微型文化空间:内容为王,注重选品质量
        5.2.1 精耕专业市场,引导读者选购行为
        5.2.2 培养专业选书团队,为读者提供筛选服务
        5.2.3 突破传统销售模式,将图书进行垂直打造
    5.3 公众建立情感联系:提升阅读体验,公众参与空间编辑
        5.3.1 以读者为场所中心,提高与读者语义关联
        5.3.2 提升独立书店开放性,公众参与内容共建
        5.3.3 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构建多层次阅读场所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论文视角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的特点
    第一节 目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阅读最大化的追求
    第二节 途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市场运作机制的设置
        一、当代通俗小说的生产
        二、当代通俗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特点: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市场运作机制的比较
        一、与现代通俗小说相比较
        二、与欧美畅销书机制相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纸读: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
    第一节 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特质
        一、大众读者的阅读
        二、本土化的畅销书机制
    第二节 寄身畅销书机制的“郭敬明”现象
        一、内容消费:年轻读者的“代言人”
        二、运作策略:与出版机构合作及IP运营
        三、偶像构建:“造神”与“吸粉”
    第三节 大众传媒推动的“麦家热”
        一、文本:中国式谍战的传统
        二、营销:携手影视剧的策略
        三、传播:跨文化流行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读:网络小说的屏阅读与“粉丝”狂欢化的消费
    第一节 屏阅读:众声喧哗的开放空间
        一、载体:纸张到屏幕
        二、文本:欲望的呈现
        三、互动:阅读与评论
    第二节 读者:过度消费的粉丝
        一、结构:“70后”到“90后”
        二、生产:消费与投入
        三、参与:管理与监督
    第三节 市场运作:以读者为中心
        一、营销:纸质出版到全版权运营
        二、类型:高度细分的受众
        三、作者:卖文谋生的草根
        四、编辑:被削弱的环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手读:电子游戏的阅读与跨媒介转换
    第一节 电子游戏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 电子游戏阅读机制的设置
        一、故事与空间
        二、人物与互动
    第三节 电子游戏与通俗小说的跨媒介转换
        一、“手读”变“纸读”
        二、“纸读”变“手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5)华东六省少儿出版联合体的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2. “华东六少”的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2.1 成立背景
    2.2 成立目的
    2.3 社会地位
        2.3.1 出版社获奖情况
        2.3.2 出版图书获奖情况
    2.4 市场地位
        2.4.1 市场占有率及码洋情况
        2.4.2 畅销书情况
3. “华东六少”的发展策略分析
    3.1 协同发展策略
        3.1.1 协同发展的理论概述及条件分析
        3.1.3 协同发展的理念与愿景
        3.1.4 协作机制保障
        3.1.5 资源置换,共享平台
        3.1.5.1 发行小分队制度
        3.1.5.2 联合营销
        3.1.5.3 联合参展
        3.1.5.4 联合出书
        3.1.5.5 联合维护版权
    3.2 品牌发展策略
        3.2.1 基于作者角度的品牌发展
        3.2.2 基于产品角度的品牌发展
        3.2.3 基于编辑角度的品牌发展
        3.2.4 基于读者角度的品牌发展
    3.3 多元化营销策略
        3.3.1 基于电商平台的营销
        3.3.2 直播营销
        3.3.3 社群营销
        3.3.4 概念营销
    3.4 数字化转型升级策略
        3.4.1 开拓有声书市场
        3.4.2 研发数字阅读平台
        3.4.3 建立线上直营旗舰店
    3.5 引进来、走出去策略
        3.5.1 大力引进优质版权
        3.5.2 积极推动版权输出
        3.5.3 国际组稿,打造国际化作品
        3.5.4 成立合资公司
        3.5.5 海外并购建分社
4. “华东六少”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4.1 同行竞争加剧
    4.2 融合发展不充分
    4.3 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缺乏
    4.4 缺乏深度的资本合作
5. 对“华东六少”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5.1 加强品牌延伸,打造世界名牌
    5.2 进行出版融合,引进融合技术
    5.3 培养复合型出版人才,建立人才库
    5.4 加强资本合作,延长产业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一次偶然的必然“邂逅”
    二、拨云去雾:影视小说的界说与判定
    三、众声喧哗:影视小说研究的概况与述评
    四、探幽发微:影视小说研究的路径与价值
第一章 电影小说的生成演化流变
    第一节 曾经辉煌:电影小说的现代生成(1920-1949)
        一、源起与滥觞:从“电影本事”到“影戏小说”
        二、完善与成型:“文学新品种”的“开花结果”
        三、勃兴与衰落:从“迅速繁荣”到“戛然凋零”
    第二节 曲折前行:电影小说的缓慢发展(1949-1989)
        一、戴着枷锁的“舞者”:“十七年”电影小说
        二、渐次复苏的“星火”:“新时期”电影小说
    第三节 再度兴起:电影小说的走向繁荣(1990-2010)
        一、多重助推下的全新发展:九十年代电影小说
        二、多方联动下的成熟建构:新世纪的电影小说
第二章 电视小说的发展演绎历程
    第一节 艰难孕育:电视小说的多重束缚与孱弱生成(1958-1989)
        一、辗转反侧的难产:母体源头的先天缺失
        二、初生之后的沉寂:生态场域的强力消解
    第二节 多层建构:电视小说的不断探索与走向成熟(1990-1999)
        一、“掬精华”与“赋灵魂”:创作的初步实践
        二、“被背叛”与“卖狗肉”:遭遇的问题误区
        三、“有意识”与“转折点”:自觉的融通调适
    第三节 迈向纵深:电视小说的全面勃兴与初步繁荣(2000-2010)
        一、数量大幅增长:变得“更为流行了”
        二、佳作不断涌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题材内容丰富:影视与出版的“一种策略”
        四、畅销作品众多: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事件”
第三章 影视小说文体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叙事蒙太奇:叙述的多元化实践
        一、交叉蒙太奇:多条线索的巧妙编织
        二、隐喻蒙太奇:多重意蕴的具象表达
        三、心理蒙太奇:多层幽曲的繁复呈现
    第二节 形式空间化:空间的影视化转轨
        一、视点与运动:叙述的空间化转换
        二、幻化与物化:意象的空间化交错
        三、共时与多重:结构的空间化并置
第四章 影视小说载体的媒介视野
    第一节 改革与转型:影视小说出版的机制准备
        一、地域分工改革:奠定影视小说勃兴之基础
        二、发行渠道改革:拓展影视小说勃兴之通衢
        三、内部体制改革:提供影视小说勃兴之动力
    第二节 周期与时效:影视小说出版的时间维度
        一、“后期的跟随”:先期试水与谋定后动
        二、“同开姊妹花”:联袂互动与无缝链接
        三、“风向标有变”:小说先行与影视后至
    第三节 品牌与策划:影视小说出版的营销策略
        一、品牌化战略:影视小说取得“决胜的关键”
        二、跨媒体营销:影视小说需“吆喝上几嗓子”
        三、全媒体出版:影视小说出版“重要的一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20-1949年中国现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二:1949-2010年中国当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三:1980-2010年中国电视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新世纪我国书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1.书展的发生阶段(50年代之前)
        2.书展的发展阶段(50-60年代)
        3.现代国际书展的大发展阶段(70年代以来)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关于国际书展的研究
        2.关于国内书展的研究
        3.其他研究中对书展的观照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我国书展的概况及其类型
    (一)我国书展的概况
        1.我国书展的概况
        2.我国的三大书展
    (二)我国书展的类型
        1.按展出地域划分
        2.按展品类别划分
        3.按主办机构划分
        4.按交易性质划分
        5.按展出对象划分
二、当前我国书展的功能
    (一)图书展销功能
    (二)版权交易功能
    (三)信息交流、集散功能
    (四)新技术的推出功能
    (五)文化传播功能
    (六)形象展示功能
三、我国书展的现存问题及国外启示
    (一)我国书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化的市场主体
        2.书展相关人才、体制、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
        3.出版社欠缺主动性
        4.数字时代对书展部分功能的冲击
        5.书展各项活动趋于同质化
    (二)国外书展的启示
        1.法兰克福书展的启示
        2.伦敦书展的启示
        3.美国图书博览会的启示
        4.博洛尼亚儿童图书博览会的启示
四、我国书展的发展途径
    (一)业界交易导向书展的发展途径
        1.加快我国版权代理业的发展
        2.谋求数字时代书展的新发展
        3.设立专业化的市场主体
    (二)大众阅读导向书展的发展途径
        1.着力打造书香社会
        2.创新活动构建书展文化氛围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教辅图书出版的现状和未来走向预测 ——基于两次全国性订货会的观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第二节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概述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有关教辅图书出版的调查研究
        二、有关教辅图书出版的理论研究
第二章 教辅图书出版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历史简述
        一、教辅图书的概念和分类
        二、教辅图书发展的脉络及其特征
    第二节 教辅图书出版的整体现状
        一、教辅图书的品种、数量分布和分析
        二、教辅出版的分布情况
        三、教辅出版的数字化
    第三节 品牌教辅的分析
        一、"教材全解"和"教材完全解读"
        二、"智慧熊作文"和"开心作文"
    第四节 品牌教辅的形成机制
        一、内容为王:"质优+特色"为取胜之道
        二、营销是宝:营销手段要多样化和直达终端
        三、品牌是金:各路豪杰妙出手
        四、异彩纷呈:各类教辅丰富市场
    第五节 教辅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竞争、市场混乱
        二、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品种泛滥、质量良莠不一
        四、教辅图书版本多样,地域性、区域性差异明显
第三章 教辅图书出版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品牌教辅将占主导地位
    第二节 数字化教辅抢占市场份额
        一、部分教辅业界人士的观念陈旧问题
        二、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突出,维权行动迫在眉睫
        三、数字出版的技术手段还有待提升
        四、数字教辅图书编辑的素质拥有新内涵
        五、数字教辅出版物的营销模式应与时俱进
    第三节 区域性教辅将构成市场特色
    第四节 原创性教辅适应个性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主题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三、相关概念例释
    (一) 流行音乐与流行歌曲
    (二) 唱片产业、音像产业与流行音乐产业
    (三) 数字音乐与网络音乐
四、研究现状
    (一) 理论文章
    (二) 理论着作
五、研究框架 第一章 1978-1990年:产业积淀期
一、产业环境
    (一) 社会环境:娱乐需求的增长
    (二) 竞争环境:港台风潮的兴起
    (三) 政策环境:有限的监管
    (四) 科技环境:新技术的传入
    (五) 传媒环境:传媒商业化
二、流行音乐产业链
    (一) 产业链上游
    (二) 产业链中游
    (三) 产业链下游
    (四) 主要收入流:唱片销售
三、目标消费市场:分化和参与 第二章 1991-2000年:产业链形成期
一、产业环境
    (一) 社会环境:迈向大众文化时代
    (二) 竞争环境:欧美日韩齐登场
    (三) 政策环境:法律体系不断健全
    (四) 科技环境:P2P和MP3蓬勃发展
    (五) 传媒环境:大众媒介时代
二、流行音乐产业链
    (一) 产业链上游
    (二) 产业链中游
    (三) 产业链下游
    (四) 主要收入流:唱片销售+艺人经纪
三、目标消费市场:消费结构确立 第三章 2001-2010年:产业链革新期
一、产业环境
    (一) 社会环境:文化消费渐成主流
    (二) 竞争环境:文化市场的全方位开放
    (三) 政策环境:法律建设尚待完善
    (四) 科技环境:新媒体,新革命
    (五) 传媒环境:新媒体,新传播
二、流行音乐产业链
    (一) 产业链上游
    (二) 产业链中游
    (三) 产业链下游
    (四) 主要收入流:艺人经纪+版权授权
三、目标消费市场:主动组织,高度参与 结语: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 参考文献 谢辞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话说2001年北京图书订货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我国城市书展研究[D]. 卞娜娜. 河南大学, 2020(02)
  • [2]场所叙事视角下独立书店的发展研究[D]. 王津. 南京大学, 2020(02)
  • [3]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 胡萱. 苏州大学, 2019(06)
  • [4]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D]. 孙玉芳. 天津大学, 2019
  • [5]华东六省少儿出版联合体的发展策略研究[D]. 牛亚杰. 南京大学, 2018(01)
  • [6]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D]. 黄勇军. 兰州大学, 2018(10)
  • [7]新世纪我国书展研究[D]. 焦娇. 河南大学, 2015(07)
  • [8]教辅图书出版的现状和未来走向预测 ——基于两次全国性订货会的观测分析[D]. 陈银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9]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走向[D]. 秦然然. 山东大学, 2011(04)
  • [10]浮出·崛起·壮大[N]. 李星星. 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

标签:;  ;  ;  ;  ;  

谈2001北京书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